📖 ZKIZ Archives


简单的人生 作者:芒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btta.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79

简单的人生 作者:芒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btta.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80

巴菲特论芒格 世路劳生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hmmo.html


沃伦•巴菲特 撰

 
   从1733年到1758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借由《穷理查年鉴》传播了许多有用且永恒的建议。他赞扬的美德包括节俭、负责、勤奋和简朴。
 
   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人们总是把本杰明关于这些美德的思想当成终极真理。然后查理•芒格站出来了。
 
   查理原初只是本杰明的信徒,但很快开辟了新的境界。本杰明建议做的,到查理这儿变成必须做到的。如果本杰明建议节省几分钱,查理会要求节省几块钱。如果本 杰明说要及时,查理会说要提前。和芒格苛刻的要求相比,依照本杰明的建议来过日子显得太容易了。
 
   此外,查理还始终身体力行他所鼓吹的道理(对了,喔,他是这么卖力地鼓吹)。在本杰明的遗嘱中,他设立了两个小型慈善基金,这两个基金的目的是要向人们传 授复利的魔力。查理很早就决定这是一项如此重要的课题而绝不能在死后才通过项目来传授。所以他选择自己来做复利的活教材,避免(任何)可能削弱他的榜样力 量的那些铺张的开支。结果是,查理的家庭成员体会到坐巴士长途旅行的乐趣,而他们那些被囚禁在私人飞机里的富裕朋友则错过了这些丰富多彩的体验。
 
   当然,在有些领域,查理则无意改善本杰明的看法。例如,本杰明那篇“选择情人的建议”的文章,就会让查理说出他在伯克希尔年会上常说的口头禅:“我没有什 么要补充的。”
 
   至于我自己,我想提供几条“选择合伙人的建议”。请注意。
 
   首先,要找比你更聪明、更有智慧的人。找到他之后,请他别炫耀他比你高明,这样你就能够因为许多源自他的想 法和建议的成就而得到赞扬。你要找这样的合伙人,在你犯下损失惨重的错误时,他既不会事后诸葛亮,也不会生你的气。他还应该是个慷慨大方的人,会投入自己 的钱并努力为你工作而不计报酬。最后,这位伙伴还会在漫漫长路上结伴同游时能不断地给你带来快乐。
 
   上述这些都是很英明的建议(在自我评分的测验中,我从来没有拿过甲等以下的成绩)。实际上,这些建议是如此之英明,乃至我早在1959年就决定完全遵守。 而全部符合我这些特殊要求的人只有一个,他就是查理。
 
   在本杰明那篇著名的文章中,他说男人应该选择年纪较大的情人,他为此列举了八个非常好的理由。他最关键的理由是:“……最后,她们会感激不尽。”
 
   查理和我成为合伙人已经有45年。我不知道他是否由于其他七个标准而选择了我。但我绝对符合本杰明的第八个标准:我对他的感激无以言表。


驳辞:芒格论巴菲特 
  查理•芒格 撰

 
   我想那些认为我是沃伦的伟大启蒙者的想法里有好些神话的成分。他不需要什么启蒙。坦白说,我觉得我有点名不副实。沃伦确实有过发蒙的时候,因为他曾在本杰 明•格拉汉姆手下工作过,而且赚了那么多的钱。从如此成功的经验中跳出来确实很难。但如果世上未曾有过查理•芒格这个人,巴菲特的业绩依然会像现在这么漂 亮。
 
   人们很难相信他的业绩一年比一年好。这种情况不会永久地持续下去,但沃伦的境界确实有所提高。这是很罕见的:绝 大多数人到古稀之年便停滞不前了,但沃伦依然在进步。伯克希尔钱多成灾——我们拥有许多不断产生现金的伟大企业。等到沃伦离开的时候,伯克 希尔的收购业务会受到影响,但其他部门将会运转如常。收购业务应该也还行。
 
    我想到那时伯克希尔的最高领导人应该没有沃伦那么聪明。但别抱怨:“天啊,给我沃伦•巴菲特40年之后,怎么能给我一个比他差的混蛋呢?”那是很愚蠢的。

中文版序言 
  Louis Li

 
   20多年前,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只身来到美国,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后来竟然从事了投资行业,更没有想到由于种种机缘巧合有幸结识了当代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先 生。 2004年,芒格先生成为我的投资合伙人,自此就成为我终生的良师益友。这样的机遇恐怕是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
 
   像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巴菲特/芒格崇拜者一样,两位老师的教导,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神奇业绩,对我个人的投资事业起到了塑造式的影响。这些年受益于芒格 恩师的近距离言传身教,又让我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他思想的博大精深。一直以来,我都希望将这些学习的心得与更多的同道分享。彼得•考夫曼的这本书是这方面最 好的努力。彼得是查理多年的朋友,他本人又是极其优秀的企业家、“职业书虫”。由他编辑的《穷查理宝典》最为全面地囊括了查理的思想精华。彼得既是我的好 友,又是我的投资合伙人,所以我一直都很关注这本书的整个出版过程。2005年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如获至宝,反复研读,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那时我就 想把这本书认真地翻译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不想这个愿望又过了五年才得以实现。2009年,查理85岁。经一位朋友提醒,我意识到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应该是 对恩师最好的报答,同时也完成了我多年来希望与同胞分享芒格智慧的心愿。
 
   现在这本书即将出版了,我也想在此奉献我个人学习、实践芒格思想与人格的心路历程、心得体会,以配合读者更好地领会本书所包含的智慧。

 
  
 
   第一次接触巴菲特/芒格的价值投资体系可以追溯到20年前。那时我刚到美国,举目无亲,文化不熟,语言不通。侥幸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本科,立刻便面临学 费、生活费昂贵的问题。虽然有些奖学金也可以贷款,然而对一个身无分文的学生而言,那笔贷款是个天文数字,不知何时才能还清,对前途一片迷茫焦虑。相信很 多来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尤其是要靠借债和打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都有过这种经历。
 
   由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长大,我那时对经商几乎没有概念。在那个年代,商业在中国还不是很要紧的事。一天,一位同学告诉我:“你要是想了解在美国怎 么能赚钱,商学院有个演讲一定要去听。”那个演讲人的名字有点怪,叫巴菲特(Buffett),很像 “自助餐”(Buffet)的意思。我一听这个名字蛮有趣,就去了。那时巴菲特还不像今天这么出名,去的人不多,但那次演讲于我而言却是一次醍醐灌顶的经 历。
 
   巴菲特讲的是如何在股市投资。在此之前,股市在我头脑里的印象还停留在曹禺的话剧《日出》里所描绘的1930年代上海的十里洋场,充满了狡诈、运气与血 腥。然而这位据说在股市上赚了很多钱的成功的美国商人看上去却显然是一个好人,友善而聪明,颇有些学究气,同我想像中那些冷酷无情、投机钻营的商人完全不 同。
 
   巴菲特的演讲措辞简洁、条理清晰、内容可信。一个多钟头的演讲把股票市场的道理说得清晰明了。巴菲特说,股票本质上是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股票的价格就是由 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公司的价值所决定的。而公司的价值又是由公司的盈利情况及净资产决定的。虽然股票价格上上下下的波动在短期内很难预测,但长期而言一 定是由公司的价值决定的。聪明的投资者只要在股票的价格远低于公司实际价值的时候买进,又在价格接近或者高于价值时卖出,就能够在风险很小的情况下赚很多 钱。
 
   听完这番演讲,我觉得好像捞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难道一个聪明、正直、博学的人,不需要家庭的支持,也不需要精熟公司管理,或者发明、创造新产品,创立新公 司,在美国就可以白手起家地成功致富吗?我眼前就有这么一位活生生的榜样!那时我自认为不适合做管理,因为对美国的社会和文化不了解,创业也没有把握。但 是如果说去研究公司的价值,去研究一些比较复杂的商业数据、财务报告,那却是我的专长。果真如此的话,像我这样一个不名一文、举目无亲、毫无社会根基和经 验的外国人不也可以在股票投资领域有一番作为了吗?这实在太诱人了。
 
   听完演讲后,我回去立刻找来了有关巴菲特的所有图书,包括他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年信及各种关于他的研究,也了解到芒格先生是巴菲特先生几十年来 形影不离的合伙人,然后整整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来彻底地研究他们,所有的研究都印证了我当时听演讲时的印象。完成了这个调研后,我便真正自信这个行业是可为 的。
 
   一两年后,我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支股票。那时虽然我个人的净资产仍然是负数,但积蓄了一些现金可以用来投资。当时正逢1990年代初,全球化的过程刚刚开 始,美国各行业的公司都处于一个长期上升的状态,市场上有很多被低估的股票。到1996年从哥大毕业的时候,我已经从股市投资上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回报。
 
   毕业后我一边在投资银行工作,一边继续在股票上投资。工作的第一年,我有幸全程参与了一间大公司的上市,并得到了一大笔奖金。可是我并不喜欢投行的工作, 况且我发现在投行挣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还不如我业余在股市上赚的钱多,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投资股市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根救命稻草、一个爱好,甚至可以成 为一个终生的事业。一年后,我辞职离开投行,开始了职业投资生涯。当时家人和朋友都颇为不解和担心,我自己对前途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坦白说,创业的勇气同 样来自于巴菲特和芒格的影响。
 
   1998年1月,我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支持者寡,几个老朋友友情客串投资人凑了一小笔钱,我自己身兼数职,既是董事长、基金经理,又是秘书、分析员。全部 的家当就是一部手机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其时适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石油的价格跌破了每桶10美元。我于是开始大量地买进一些亚洲优秀企业的股票, 同时也买入了大量美国及加拿大的石油公司股票。但随后的股票波动令我当年就损失了19%的账面价值。这使得有些投资者开始担心以后的运作情况,不敢再投钱 了。其中一个最大的投资者第二年就撤资了。再加上昂贵的前期营运成本,公司一度面临生存的危机。
 
   出师不利让我倍受压力,觉得辜负了投资人的信任。而这些心理负担又的确会影响到投资决策,比如在碰到好的机 会时也不敢行动。而那时恰恰又是最好的投资时机。这时,巴菲特和芒格的理念和榜样对我起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在1973—1974年的美国经济衰退中,他们 两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我最失落的时候,我就以巴菲特和芒格为榜样勉励自己,始终坚持凡事看长远
 
   随后,在1998年的下半年里,我顶住压力、鼓起勇气,连续作出了当时我最重要的三四个投资决定。恰恰是这几个投资在以后的两年里给我和我的投资者带来了 数倍的回报。现在回头来想,在时间上我是幸运的,但巴菲特和芒格的榜样作用以及他们的书籍和思想,对我的确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是出色的业绩并没有给我带来新的投资人。那个时候直到现在,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 者在投资理念上基本上遵从一些我认为是脑子坏掉的理论。比如他们相信市场完全有效理论,因而相 信股价的波动就等同真实的风险判断你的表现最看重你业绩的波动性如何。我觉得同他 们说话简直是对牛弹琴。在我看来,投资股市最大的风险其实并不是价格的上下起伏,而是你的投资未来会不会出 现永久性的亏损。单纯的股价下跌不仅不是风险,简直就是机会。不然哪里去找便宜的股票呢?就像如果你最喜欢的餐馆里牛排的价格下跌了一半, 你会吃得更香才对。买进下跌的股票时是卖家难受,作为买家你应该高兴才对。我跟他们解释我的投资原则就是遵循巴菲特和芒格他们的投资哲学。然而这时我才发 现,虽然巴菲特和芒格很成功,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实际做法却与巴菲特/芒格的投资 理念完全相反。表面上那些成名的基金经理接受巴菲特/芒格的理论,而且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根本是南辕北辙,因为他们的客户也是南辕 北辙的。他们接受的还是一套“波动性就是风险”、“市场总是对的”这样的理论。而这在我看来完全是奇谈怪论。
 
   但为了留住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我也不得不作了一段时间的妥协。有两三年的时间内,我也不得不通过做长短仓 (Long-Short)对冲去管理旗下基金的波动性。和做多(Long)相比,做空交易(Short)就很难被用于长期投资。原因有三:第一,做空的利 润上限只有100%,但损失空间几乎是无穷的,这正好同做多相反。第二,做空要通过借债完成,所以即使做空的决定完全正确,但如果时机不对,操作者也会面 临损失,甚至破产。第三,最好的做空投资机会一般是各种各样的舞弊情况,但舞弊作假往往被掩盖得很好,需要很长时间才会败露。例如麦道夫的骗局持续几十年 才被发现。基于这三点原因,做空需要随时关注市场的起落,不断交易。
 
   这样做了几年,投资组合的波动性倒是小了许多,在2001—2002年由互联网泡沫引发的金融危机中我们并没有账面损失,并小有斩获,管理的基金也增加了 许多。对冲基金行业里最具传奇性的两位前辈人物之一成为我的主要投资人,另外一位邀我共同成立一家亚洲投资基金。表面上看起来还挺风光,但其实我内心很痛苦。如果同时去做空和做多,要控制做空的风险,就必须不停地交易。但若是不停地交易,就根本没有时间 真正去研究一些长期的投资机会。这段时期的回报从波动性上而言比过去好,结果却乏善可陈。实际上,那段时间出现了许多一 流的投资机会。坦白的说,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失败并不是由我错误决定造成的损失(当然我的这类错误也绝不在少数),而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不能够大量买进我喜 欢的几支最优秀的股票,我为此少挣的钱到现在还在增加。
 
   这段时间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低潮。我甚至一度萌生了退意,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本不是自己主业的风险投资基金 上。
 
   在前行道路的十字路口,一个偶然的契机,我遇到了终生的良师益友查理•芒格先生。
 
   初识查理是我大学刚毕业在洛杉矶投行工作的时候,在一位共同朋友的家里第一次见到了查理。记得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他对谈话者常常心不在 焉,非常专注于自己的话题。但这位老先生说话言简意赅,话语中充满了让你回味无穷的智慧。初次见面,查理对我而言是高不可及的前辈,他大概对我也没什么印 象。
 
   之后陆续见过几次,有过一些交谈,直到我们认识的第七年,在2003年一个感恩节的聚会中,我们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推心置腹的交谈。我将我投资的所有公 司,我研究过的公司以及引起我兴趣的公司一一介绍给查理,他则逐一点评。我也向他请教我遇到的烦恼。谈到最后,他告诉我,我所遇到的问题几乎就是华尔街的全部问题。整个华尔街的思维方式都有问题,虽然伯克希尔已经取得了 这么大的成功,但在华尔街上却找不到任何一家真正模仿它的公司。如果我继续这样走下去的话,我的那些烦恼永远也不会消除。但我如果愿意放弃现在的路子,想 走出与华尔街不同的道路,他愿意给我投资。这真让我受宠若惊。
 
   在查理的帮助下,我把公司进行了彻底的改组。在结构上完全改变成早期巴菲特的合伙人公司和芒格的合伙人公司(注:巴菲特和芒格早期各自有一个合伙人公司来 管理他们自己的投资组合)那样的结构,同时也除去了典型对冲基金的所有弊端。愿意留下的投资者作出了长期投 资的保证,而我们也不再吸收新的投资人。新的基金也保留了原基金的部分投资组合,包括我们在比亚迪的投资。
 
   我于是进入到投资生涯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我无须再受华尔街那些投资者各式各样的限制,而完成机构改造之后的投资结果本身也证实了这一决定的正确性。虽然数 字依然上上下下波动,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大幅度的增长。新的基金从2004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底,除去营运成本外,每年的复合回报率超过36%。而自 1998年1月原基金创建开始计算,每年的复合回报率则超过29%。12年间,回报增长超过20倍。
 
   撇开数字不谈,这些年的工作顺畅了许多。我无需纠缠于股市沉浮,无需不断交易,不断做空。相反,我可以把所 有的时间都花在对公司的研究和了解上。我的投资经历已经清楚地证明:按照巴菲特/芒格的体系来投资必定会使各方受益。但因为投资机构本身的限制,绝大部分 的机构投资者不采用这种方式,因此,它给了那些用这种方式的投资者一个绝好的竞争优势。而这个优势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消失。

 
  
 
   巴菲特说他一生遇人无数,从来没有遇到过像查理这样的人。在同查理交往的这些年里,我有幸能近距离了解查理,也对这一点深信不疑。甚至在我所阅读过的古今 中外人物传记中也没有发现类似的人。查理就是如此独特的人,他的独特性既表现在他的思想上,也表现在他的人格上。
 
   比如说,查理思考问题总是从逆向开始。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查理首先会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查理首先研究企业 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成功,查理最关心的却是为什么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他的这种思考方法来源于下面这句农夫谚语中所 蕴含的哲理: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儿了。
 
   查理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持续不断地收集并研究关于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政府管治、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中的著名失败案例,并把那些失败的原因排 列成作出正确决策前的检查清单,这使他在人生、事业的决策上几乎从不犯重大错误。这点对巴菲特及伯克希尔50年业绩的重要性是再强调也不为过的。
 
   查理的头脑是原创性的,从来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也没有任何教条。他有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又有第一流科学家所具备的研究素质和科学研究方法,一生都有 强烈的求知欲,几乎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任何一个问题在他看来都可以使用正确的方法通过自学完全掌握,并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这点上他和富兰 克林非常相似,类似于一位18、19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近代很多第一流的专家学者能够在自己狭小的研究领域内做到相对客观,但一旦离开自己的领域不远,就开始变得主观、教条、僵化,或者干脆就失去了自我学习的 能力,所以大都免不了瞎子摸象的局限。查理的脑子就从来没有任何学科的条条框框。他的思想辐射到事业、人生、知识的每一个角落。在他看来,世间宇宙万物都 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认知和决策起到帮助 作用。所以他提倡要学习在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的“普世智慧”,以此为利器去研究商业投资领域的重要问题。查理在本书中详细地 阐述了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普世智慧”。
 
   查理这种思维方式是基于对知识的诚实。他认为,这个世界复杂多变,人类的认知永远存在着限制,所以你必须使用所有的工具,同时要注重收集各种新的可以证否 的证据,并随时修正,即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事实上,所有的人都存在思想上的盲点。我们对于自己的专业、旁人或是某一件事情或许能够做到客 观,但是对于天下万事万物都秉持客观的态度却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是有违人之本性的。但是查 理却可以做到凡事客观。在这本书里,查理也讲到了通过后天的训练是可以培养客观精神的。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将使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预测到别人预测 不到的未来,从而过上更幸福、自由和成功的生活。
 
   但即使这样,一个人在一生中真正可以得到的真见卓识仍然非常有限,所以正确的决策必须局限在自己的“能力圈”以内。一种不能够界定其边界的能力当然不能称 为真正的能力。怎么才能界定自己的能力圈呢?查理说,如果我要拥有一种观点,如果我不能够比全世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更能够证否 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所以当查理真正地持有某个观点时,他的想法既原创、独特,又几乎从不犯错。
 
   一次,查理邻座一位漂亮的女士坚持让查理用一个词来总结他的成功,查理说是“理性”。然而查理讲的“理性”却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理性。查理对理性有更苛 刻的定义。正是这样的“理性”,让查理具有敏锐独到的眼光和洞察力,既使对于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也能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巴菲特把查理的这个特点称作“两 分钟效应”——他说查理比世界上任何人更能在最短时间之内把一个复杂商业的本质说清楚。伯克希尔投资比亚迪的经过就是一个例证。记得2003年我第一次同 查理谈到比亚迪时,他虽然从没有见过王传福本人,也从未参观过比亚迪的工厂,甚至对中国的市场和文化也相对陌生,可是他当时对比亚迪提出的问题和评论,今 天看来仍然是投资比亚迪最实质的问题。
 
   人人都有盲点,再优秀的人也不例外。巴菲特说:“本杰明•格拉汉姆曾经教我只买便宜的股票,查理让我改变了这种想法。这是查理对我真正的影响。要让我从格 拉汉姆的局限理论中走出来,需要一股强大的力量。查理的思想就是那股力量,他扩大了我的视野。”对此,我自己也有深切的体会。至少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查理 帮我指出了我思维上的盲点,如果不是他的帮助,我现在还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慢慢爬行。巴菲特50年来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查理对他本人和伯克希尔的 影响完全无人可以取代。
 
   查理一辈子研究人类灾难性的错误,对于由于人类心理倾向引起的灾难性错误尤其情有独钟。最具贡献的是他预测到,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和会计审计制度的漏洞即 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早在1990年代末期,他和巴菲特先生已经提出了金融衍生产品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影响,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愈演愈烈,他们的警告也不 断升级,甚至指出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式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将会给现代文明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的金 融海啸及全球经济大萧条不幸验证了查理的远见。从另一方面讲,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为防范类似灾难的出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特别值得政府、金融界、 企业界和学术界重视。
 
   与巴菲特相比,查理的兴趣更为广泛。比如他对科学和软科学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强烈的兴趣和广泛的研究,通过融会贯通,形成了原创性的、独特的芒格思想体 系。相对于任何来自象牙塔内的思想体系,芒格主义完全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比如说,据我所知,查理最早提出并系统研究人类心理倾向在投资和商业决策中的巨 大影响。十几年后的今天,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行为经济学也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认可。而查理在本书最后一讲“人类误判心理 学”中所展现出的理论框架,在未来也很可能得到人们更广泛的理解和应用。
 
   查理的兴趣不仅限于思考,凡事也喜欢亲历亲为,并注重细节。他有一艘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双体游艇,而这艘游艇就是他自己设计的。他还是个出色的建筑师。他按 自己的喜好建造房子,从最初的图纸设计到之后的每一个细节,他都全程参与。比如他捐助的所有建筑物都是他自己亲自设计的,这包括了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宿舍 楼、哈佛—西湖学校科学馆以及亨廷顿图书馆与园林的稀有图书研究馆。
 
   查理天生精力充沛。我认识查理是在1996年,那时他72岁。到今年查理86岁,已经过了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里,查理的精力完全没有变化。他永远是精力 旺盛,很早起身。早餐会议永远是七点半开始。同时由于某些晚宴应酬的缘故,他的睡眠时间可能要比常人少,但这些都不妨碍他旺盛的精力。而且他记忆力惊人, 我很多年前跟他讲的比亚迪的营运数字,我都已经记忆模糊了,他还记得。86岁的他记性比我这个年轻人还好。这些都是他天生的优势,但使他异常成功的特质却 都是他后天努力获得的。
 
   查理对我而言,不仅是合伙人,是长辈,是老师,是朋友,是事业成功的典范,也是人生的楷模。我 从他的身上不仅学到了价值投资的道理,也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他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时机固然重要,但人的内在品质更重要。
 
   查理喜欢与人早餐约会,时间通常是七点半。记得第一次与查理吃早餐时,我准时赶到,发现查理已经坐在那里把当天的报纸都看完了。虽然离七点半还差几分钟, 但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等我让我心里很不好受。第二次约会时,我大约提前了一刻钟到达,发现查理还是已经坐在那里看报纸了。到第三次约会,我提前半小时到 达,结果查理还是在那里看报纸,仿佛他从未离开过那个座位,终年守候。直到第四次,我狠狠心提前一个钟头到达,六点半坐那里等候,到六点四十五的时候,查 理悠悠地走进来了,手里拿着一摞报纸,头也不抬地坐下,完全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以后我逐渐了解到,查理与人约会一定早到。到了以后也不浪费时间,会拿出 准备好的报纸翻阅。自从知道查理的这个习惯后,以后我俩再约会,我都会提前到场,也拿一份报纸看,互不打扰,等七点半之后在一起吃早餐聊天。
 
   偶然查理也会迟到。有一次我带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创业者去见查理。查理因为从一个午餐会上赶来而迟到了半个小时。一到之后,查理先向我们两个年轻人郑重道 歉,并详细解释他迟到的原因,甚至提出午餐会的代客泊车(valet park)应如何改进才不会耽误客人45分钟的等候时间。那位中国青年既惊讶又感动,因为在全世界恐怕找不到一位地位如查理一般的长者会因迟到而向小辈反 复道歉。
 
   在跟查理的交往中,另有一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有一年查理和我共同参加了一个外地的聚会。活动结束后,我要赶回纽约,没想到却在机场的候机厅遇见查理。他庞 大的身体在过安检检测器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导致检测器不断鸣叫示警。而查理就一次又一次地折返接受安检,如此折腾半天,好不容易过了安检,他的飞机已经 起飞了。
 
   可查理也不着急,他抽出随身携带的书坐下来阅读,静等下一班飞机。那天正好我的飞机也误点了,我就陪他一起等。
 
   我问查理:“你有自己的私人飞机,伯克希尔也有专机,你为什么要到商用客机机场去经受这么多的麻烦呢?”
 
   查理答:“第一,我一个人坐专机太浪费油了。第二,我觉得坐商用飞机更安全。”但查理想说的真正理由是第三条:“我一辈子想要的就是融入生活 (engage life),我不希望自己被孤立(isolated)。”
 
   查理最受不了的就是因为拥有了钱财而失去与世界的联系,把自己隔绝在一个单间,隔绝在占地一层的巨型办公室里,见面要层层通报,过五关斩六将,谁都不能轻 易接触到。这样就与现实生活脱节了。
 
   “手里只要有一本书,我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查理任何时候都随身携带一本书,即使坐在经济舱的中间座位上,他只要拿着书,就安之若素。有一次他去西雅图 参加一个董事会,依旧按惯例坐经济舱,他身边坐着一位中国小女孩,飞行途中一直在做微积分的功课。他对这个中国小女孩印象深刻,因为他很难想像同龄的美国 女孩能有这样的定力,在飞机的嘈杂声中专心学习。如果他乘坐私人飞机,他就永远不会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普通人的故事。
 
   查理虽然严于律己,却非常宽厚地对待他真正关心和爱的人,他不吝金钱,总希望他人能多受益。他一个人的旅行,无论公务私务都搭乘经济舱,但与太太和家人一 起旅行时,查理便会乘搭自己的私人飞机。他解释说:太太一辈子为我抚育这么多孩子,付出甚多,身体又不好,我一定要照顾好她。
 
   查理虽不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但因他太太是斯坦福校友,又是大学董事会成员,查理便向斯坦福大学捐款6000多万美金。
 
   查理一旦确定了做一件事情,他可以做一辈子。比如说他在哈佛—西湖学校及洛杉矶一间慈善医院的董事会任职长达40年之久。对于他所参与的慈善机构而言,查 理是非常慷慨的赞助人。而且查理投入的不只是钱,他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这些机构的成功运行。
 
   查理一生研究人类失败的原因,所以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基于此,他认为人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一生不断提高修养,以克服人性本身的弱点。这种生活方 式对查理而言是一种道德要求。在外人看来,查理可能像个苦行僧,但在查理看来,这个过程却是既理性又愉快的,能够让人过上成功、幸福的人生。
 
   查理就是这么独特。但是想想看,如果芒格和巴菲特不是如此独特的话,他们也不可能一起在50年间为伯克希尔 创造出在人类投资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业绩。近20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对巴菲特、芒格研究的兴趣愈发地强烈,将来可能还会愈演愈烈,中 英文的书籍汗牛充栋,其中也不乏独到的见解。说实话,由我目前的能力来评价芒格的思想其实为时尚早,因为直到今天,我每次和查理谈话,每次重读他的演讲, 都会有新的收获。这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他的思想理解还是不够。但这些年来查理对我的言传身教,使我有幸对查理的思想和人格有更直观的了解,我这里只想跟 读者分享我自己近距离的观察和亲身体会。我衷心希望读者在仔细地研读了本书之后,能够比我更深地领会芒格主义的精要,从而对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有更大的帮 助。
 
   我知道查理本人很喜欢这本书,认为它收集了他一生的思想精华和人生体验。晚年的查理时常引用下面这句出自《天路历程》中真理剑客的话来结束他的演讲:“我 的剑留给能够挥舞它的人。”通过这本书的出版,我希望更多的读者能有机会学习和了解芒格的智慧和人格,我相信每位读者都有可能通过学习实践成为幸运的剑 客。

 
  
 
   与查理交往的这些年,我常常会忘记他是一个美国人。他更接近于我理解的中国传统士大夫。旅美的20年间,作为一个华人,我常常自问:中国文化的灵魂和精华 到底是什么?客观地讲,作为“五四”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我们对于中国的传统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到了美国之后,我先是有幸在哥大求学期间系统地学习 了对西方文明史起到塑造性作用的100多部原典著作,其中涵盖文学、哲学、科学、宗教与艺术等各个领域,以希腊文明为起点,延伸到欧州,直至现代文明。后 来又得益于哥大同时提供的一些关于儒教文化和伊斯兰文明的课程,而对中国的儒教文化有了崭新的了解和认识。只是当时的阅读课本都是英文的,我古文修养不 够,很多索求原典的路途便只能由阅读英文的翻译来达成,这也是颇为无奈的一件事。
 
   在整个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我愈发觉得,中国文明的灵魂其实就是士大夫文化,士大夫的价值观所体现的就是一个如何提高自我修养,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大 学》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价值系统在儒家各派中都得到了广泛的阐述,这应该说是中国文明最核心的灵魂价值所在。士大夫文明的载体是科 举制度。科举制度不仅帮助儒家的追随者塑造自身的人格,而且还提供了他们发挥才能的平台,使得他们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府为官,乃至到达社会的最上层, 从而学有所用,实现自我价值。
 
   而科举制度结束后,在过去的上百年里,士大夫精神失去了具体的现实依托,变得无所适从,尤其到了今天商业高度发展的社会,具有士大夫情怀的中国读书人,对 于自身的存在及其价值理想往往更加困惑。在一个传统尽失的商业社会,士大夫的精神是否仍然适用呢?晚明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当时的商人曾经提出 过“商才士魂”以彰显其理想。今天,商业市场力量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我以为这种理想更有可能成为现实了。
 
   查理可以说是“商才士魂”的最好典范。首先,查理在商业领域极为成功,他和巴菲特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在与查理的深度接触中,我 却发现查理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哲学家,一个学者。他阅读广泛,知识渊博,真正关注的是自身道德的修养与对社会的终极关怀。与孔子一样,查理的价值系统内渗而 外,倡导通过自身的修行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从而帮助他人。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查理对自身要求很严。他虽然十分富有,但过的却是苦行僧般的生活。他现在居住的房子还是 几十年前买的一套普通房子,外出旅行时永远只坐经济舱,而约会总是早到45分钟,还会为了偶尔的迟到而专门致歉。在取得事业与财富的巨大成功之后,查理又 致力于慈善事业,造福天下人。
 
   查理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他的成功完全靠投资,而投资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养和学习,这与 我们在当今社会上所看到的权钱交易、潜规则毫无关系。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充分运用自 己的智慧,取得了这个商业社会中的巨大成功。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满怀士大夫情怀的中国读书人是否也可以通过学习与自身修养的提升来取得世俗社会的成功并 实现自身的价值理想呢? 
 
   我衷心地希望中国的读者能够对查理感兴趣,对这本书感兴趣。查理很欣赏孔子,尤其是孔子授业解惑的为师精神。查理本人很乐于也很善于教导别人,诲人不倦。 这本书汇集了查理的一生所学与智慧,并将之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查理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中国的文化也很钦佩。近几十年来儒教文明在亚洲取得的巨大 的商业成就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明的复兴更具信心。在“五四”近百年之后,今天的我们也许不必再纠缠于“中学”“西学”的“体用”之争,只需要一方面 坦然地学习和接受全世界所有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心平气和地将吾心归属于中国人数千年来共敬共守、以之安身立命的道德价值体系之内。
 
   我有时会想,若孔子重生在今天的美国,查理大概会是其最好的化身。若孔子返回到2000年后今天的商业中国,他倡导的大概会是:正心,修身,齐家,致富, 助天下吧!

 
  
 
   本书第一至第三章介绍了查理的生平、著名的语录,并总结了他关于生活、事业和学习的主要思想,第四章则收录了查理最有代表性的十一篇演讲。其中大多数读者 最感兴趣的演讲可能包含下面四篇:第一篇演讲用幽默的方式概述了人生当如何避免过上痛苦的生活;第二、三篇演讲阐述了如何获得普世智慧,如何将这些普世智 慧应用到成功的投资实践中;最后一篇演讲则记录了查理最具有原创性的心理学体系,详细阐述了造成人类误判的23个最重要的心理学成因。
 
   在过去的一年中,很多朋友为本书中文版的出版作出了贡献。中文译者李继宏先生承担了主要的工作,他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文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长期的 好友常劲先生为本书的校对、翻译和注解倾注了大量心血,没有他的帮助,我很难想像本书能够按时完成。我因为比较熟悉查理的思想和语言风格,自然担当起了最 后把关的工作,如果本书翻译中出现各种错误也理应由本人最后承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施宏俊先生儒雅、耐心、尽职、慷慨,实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合作伙伴。 张辛女士在推动本书的翻译、校对、编辑和出版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这些杰出同事合作,使得本书的翻译出版成为一次既有意义、又愉快的经历。另外,本书 的出版还获得了国内很多朋友,尤其是价值投资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42

《查理·芒格传》读书笔记 老庄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35e630100gchw.html


一个人应该过那种不需要解释的生活。

芒格因复杂的思考和缜密的分析而成功。

想要最终赢得第一,你就必须抢占先机,不要走回头路。

芒格成功的理念:量入为出,省下钱来投资;学习你真正需要的知识。

尽早养成正确的思考和行为习惯,因为人大多数时候按习惯行事。

查理·芒格生日:1924年2月1日
沃伦·巴菲特生日:1930年8月30日

基于同样低于价值的途径。愿意接受表演的高潮与低谷,且他碰巧成为一个精力集中且有成果的人。

努力工作、讲诚实、坚持下去,你就会得到一切。

永远用最基本的方法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伟大的传统,也为这个世界节省了许多时间。
进入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出去”。

只要我从过去的错误中得到了教训,我就不再念念不忘地为它后悔。我不会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最能确保事业发达的工作方式首先是集中精力处理好手头上的事,其次是压缩开支,集中财力为赢得未来的财富而投资。

如何甄别一个企业的品质:“一个素质量好的企业和一个苟延残喘的企业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好企业一个接一个轻松地作出决定,而糟糕的企业则不断地需要作出痛苦 的抉择。”

查理有惊人的集中精力的能力。
他在与人交流中很注意交谈是否有价值,他坚持“不讲废话”的原则。
能站在系统之外想问题,他的思维与众不同。

如果你的思维完全依赖于他人,只要一超出你的领域,就求助专家建议,那么你将遭受很多灾难。

本·格雷厄姆有一些盲点,他过低估计事实,而那些事实值得有些生意花大本钱投入。

投资游戏需要考虑质量与价格,技巧就是从你付出的价格中获得更好的质量。

要真正的富有,一个人必须建立自己的企业。

总部的繁华往往和公司的财政状况相反。

在这么一种恶劣的情况下,查理仍然能够集中精力。

只要你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你总会赢回来的。

努力工作,将诚实、坚持下去,你就会得到一切。

一种特殊思维模式的优点——这种思维模式不是为行为寻找理由,而是用极大的耐心和果断迅速地作出决策。

职业生涯的第一课就是不同那些你不信任的人打交道,没有信任就不会有经济往来。很多人只想到做生意,认为同一个不信任的人做生意时,经济合同可以保护你。 然而,无论如何,必须同那些品性高尚的人打交道,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不要同一头猪摔跤,因为这样你会把全身弄脏,而对方却乐此不疲。

以高价购买好企业。购买一个好的企业并让它自由发展要比购买一个亏损企业然后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扶持它要容易且愉快得多。

传记——同那些已经过世的伟人交朋友。

如果你把葡萄干和粪块混合在一起,那他们就都成为粪块了。

在人生中的某些阶段,立即行动起来,做一些简单合法的事情,这通常将戏剧性提高那个时候的金融效果。

一些主要的可以清楚地辨别的机会,通常是为一个持续寻找并等待它的人降临的。这个人必须有严谨的思维,喜欢进行包含着各种复杂的变量的判断。

向为质量付出代价的方向前进。——这是一种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价值的投资。

淹死的总是善于游泳的人。

停留在那些顺风航行而不是逆风航行的业务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不是要急功近利地追求快速制胜,而是致力于追求长久的成功。

不要把简洁与容易混淆。人们低谷了那些简单大道理的重要性。

所谓投资这种游戏就是比别人更好的对未来作出预测。你怎样才能够比别人做出更好的预测呢?一种方法是把你的种种尝试限制在自己能力许可的那些个领域当中。 如果你花费力气想要预测未来的每一件事情,那你尝试去做的事情就太多了。你将会因为缺乏限制而走向失败。

伯克夏一直坚持在巴菲特和芒格了解最深入的那些为人们所公认的行业领域中投资,但是同时,保险领域的发展是他们的一项特别强调的重点。带来大量的备用零钱 的高质量的保险业务继续成为伯克夏垂直上升的火箭推动燃料。

航空业对于旅行者而言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对于投资者们却是一场灾难。

抛弃短期的结果而着眼于长期的收益。

聪明能干、勤勉努力的人并不会免除由于过于自信而带来的职业灾难。

第一准则是不要欺骗自己,并且你自己就是最容易欺骗自己的人。

四种有助于保证失败的举动:成为一个靠不住的人;只是从你自己的经历中学习而不是从他人的经历中学习;在你的第一次、第二次或者是第三次逆境降临时放弃努 力;最后一点是,屈从于那些模糊失真的想法。

如何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家?
 
  首先,你必须了解你自己的性情,每个人玩这个游戏必须在给定的他自己的边际效用的情况下进行考虑,并且在一种他自己心理的方式下来考虑。如果损失将会使得 你悲惨沮丧——而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你也许应当运用一种非常保守的投资方式并且坚持终生储蓄。因此你就不得不依照你自己的性情和你自己的能力来调整 你的投资策略。
 
  你必须收集信息。把你所读的东西和一个基本被证明的观点结合起来,你就好逐渐积累起一些投资的智慧。没有经过大量的阅读,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在广大的范围 内真正优秀的投资者。没有一本书能够为你把这些事情全部做到。
 
  一个人的阅读不应当是随机的。你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成败的可能性是有利于我们的,我们需要的是那种受欢迎的增加利润的可能性,我们在时间的流逝中计算变动性。
 
   人类快乐的秘诀在于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

老庄易总评:这 本书的作者比较差劲,翻译也比较差劲。大师的精髓提炼不多,生活的琐碎挖掘不少。写芒格的书太少,没办法将救着读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60

芒格:终生学习的智者 天高云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7715b0100lg7m.html

 

天高点评: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如果只允许有一个答案的话,一定非“学习能力”莫属。

 

■在美国乃至世界,查理芒格并不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典范,尽管他毕业于令人艳羡的哈佛法学 院。他是自己学会通过阅读而获取信息的智者。对“终生学习”的理念着迷,坚持“获取智慧是人类精神上的义务”的信条。在哈佛商学院吃了闭门羹后,从未在任 何地方参加过经济学、心理学或者商业等课程的学习,但在投资界的盛名远扬。

 

查理芒格出身律师世家,三代为律师。查理的祖父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联邦法官,父亲也追随祖 父的足迹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律师。查理的高等教育戏剧性地从密西根大学数学专业开始,从哈佛法学院结束。年轻的查理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着了迷,对物理学 的无限发展空间所陶醉。大学二年级就去空军服役。在军队进修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热力学和气象科学。退役后,已经成家的查理决定继续学习。

 

查理芒格最令人羡慕的学历是哈佛法学院的法学硕士。在法学院的毕业生中名列前茅。但是他 几年后却被哈佛商学院拒绝了。后来一个出身美国富人阶层的幸运儿竟然也会被拒,国人上不了哈佛也就不算什么了。他喜欢已经作古的杰出导师,最崇拜本杰明富 兰克林。他酷爱人物传记,号称“日读一传”。当然,这样做的副作用是把眼睛看坏了,导致一只眼睛失明。但是查理还是凭借自己求知若渴的精神,通过坚持不懈 地自学,建立了自己多学科的思维模式——思维格栅模型。并将其成功地用于投资领域。

 

在美国,终生学习的理念也深入人心。我的语言老师Mary(玛丽)教授是典型的美国家庭 主妇,她丈夫是个牙医,女儿为丈夫管理诊所,大儿子是个律师,小儿子为美国最著名的电器零售商之一——百思买工作。当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之后倍感寂寞。于是 走进大学攻读了ESL(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专业,终于在退休前拿到教育硕士学位。她一直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工作,我在美国培训的时候有幸成为她的学生。当 时她为我们班级取名为:“终生学习北京训练班”。终生学习的理念从此深深地扎根于我的心中。

 

芒格2007年在USC法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说:我活这么久,见到了不计其数的人获得成功。这些人或许天资不是最佳,他们甚至不是最用功的,但是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睡觉的时候要比早上起床的时候要进步一些,特别是当你长时间坚持学习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沧桑巨变,让很多“70后”感触颇深。当他们参加工作的时候,遇 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了,没处吃大锅饭,没端上铁饭碗,没赶上国家养老,没住上单位房了,没报过医疗费用。我们会计领域的变迁更是具有革命性。当我参加工 作的时候国家的会计制度就彻底地改革。1993年开始实行“两则两制”,在学校学的旧的行业会计制度,财务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但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新会计制度、准则、法规在毕业后的17年间接二连三地发生发布、修订、撤销、趋同,指南、解释、问答层出不穷,几乎年年都有新的知识。在后续教育、职称、 资格证等外在的推动下,会计人大有“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之感。在会计准则趋同,中国企业、事务所“走出去”的洪流面前,每个人趁早做好持续学习的 心理和生理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通过学习,会计人不但没有落后于时代,反而走在时代的前列。大多数会计人通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分享了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至于对人生的领悟就见仁见智了。

 

在投资领域,学习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一夜之间,各大报刊杂志充斥 着各种新鲜名词,什么IPO,K线图,基本面,分散投资。催生了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股民散户。事实证明,不学习的散户“死得”最惨,但是你学习了也不一 定能赚钱。有位退休的股票朋友拿出多年的学习笔记,投资日记给我看,谈论着在股市打拼时惊心动魄的故事。正如多年前一首歌曲“股民老张”里所唱的那样透出 一股辛酸和无奈。

 

芒格说:我没有看到有人能快速通过学习而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者。游戏规则就是不断学习,你会喜欢学习的过程。如果你要想成为一名投资者,你将对那些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的领域进行投资,如果你不进行持续的学习,其他人就会超越你。

 

现在我们有很过年轻的股民朋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入市了。这种做法是极其幼稚的。而且 往往是每当股市飙升的时候,就有大批人一窝蜂去证券营业部开户。一个朋友一度用新开户数来判断指数的走向,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的笑话。芒格之所以成功就是 通过学习认识到了市场的非理性,他和他的搭档巴菲特总是在股市下跌,别人都恐惧的时候贪婪买进,在大家都贪婪买进的时候他们卖出。如果你要入市,奉劝别打 无准备之仗。

 

芒格的经验部分地来自他的巴菲特。他们两个一起缔造了伯克希尔这个投资奇迹。有人问,是 什么使得这个杰出的投资成绩延续了那么多年呢?芒格说,我觉得是因为有了这个在10岁时就阅读了所有有关投资的书最后变成了一个学习机器的人,如果不是他 一直在不断地学习,我们的投资业绩就会比现在逊色得多。在伯克夏,我们有一个极其好学的人在管事(指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是这个世界上最佳的持续学习机器。如果你是观察员的话,你会看到沃伦做的最多 的事是坐在那里阅读。正如乌龟最终战胜兔子是持续努力的结果,一旦你停止了学习,整个世界将从你身旁呼啸而过。芒格和巴菲特都很幸运,直到今天,即便是已 经到了垂暮之年,他们仍可以有效地学习,持续地改善其技巧。芒格的理念使得巴菲特的投资技巧在65岁后更是百尺竿头更上一层。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巴菲特不 是个好学的人,停留在其早期的认识水平上,他的投资纪录就会如此杰出了。

 

如果你想有所成就,用生命的大半时间去阅读,当然你也可能因此而被解雇。如果你想变得智慧,坐下来阅读吧。这是唯一的途径。如果说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先进的发明方法的话,那么,只有当你掌握学习方法的时候,你就能进步。在我的生活里没有什么能比不断地学习对我更有用。

芒格说,没有终生学习的精神,人们的生活将差强人意。你基于已知世界的生命之路上不会走的久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9

芒格的智慧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4814

巴黎:

很高興看到芒格的書,令我改變得最大是他說的集中買入。

這個集中而不分散策略的起始動機,可能和一些朋友的老是想賺大錢要一煲煲中的想法不同。

我的感受是,當發現一些表面很合價值投資標准的股票,要有一個可能會投資一半資金在它身上、而非只是少少資金然後分散的心態。

前 者會驅動投資人更往深一層全方位探究這支證券,例如如果我一開始有這種想法,我可能會更深入分析聯邦政府在AIG投資的C、D、E、F系的優先股每份合同 的轉股詳盡比例、條件,並知道、很有信心最後會有$80Billion的總股本支持這個只有1Billion 的AVF票據,使AVG等到聯邦債券般無風險而應大舉把七成資金買入它!(AVF從13.5元上升至近期的24.5元,每年派4次息共US$1.89)。

我記得多年前我的上司入股公司時的情景,那時他非常緊張,我們把多年的數字、分析研究,又請教很多會計師,雖然我一直跟著這盆數,但我的上司仍誠惶誠恐,因為那筆資金佔了他的個人資產很重要部份,最後我們一起弄了一個多月。

如果你沒有我的上司那種心態,如果你沒有由頭到尾,再由尾返回頭來回核証,去掌握其財務價值,你不要集中投資,這對你毫無益處。

芒格把因為要分散,所以要找多些其它股票的籍口消滅了。沒有這個籍口,巴黎只得從新更深層次分析自已的組合的每支股票,並對所有有關的財務資料恭恭敬敬地分析,就如自已要加入那間公司一樣。

其實買股票不就應有這心態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10

[轉載]芒格:我如何獲得成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0recw.html

雖寥寥數語,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2007年暮春的一天,在南加州大學(USC)的校友公園,查理面對法學院畢業生發表了一個關於他是如何獲得成功的演講,我以為這是他所有思想的精髓和提煉。包括下面的16點。

 

1、要想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起它。己所不欲,也勿施於人。

2、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必須堅持終身學習。

3、真正的大道理佔了每個學科95%的份量,所以對我而言,從所有學科汲取95%的知識,並將他們變為我思維習慣的一部分,並不太難。你們必須通過不斷的實踐去使用他們。

4、對於複雜適應系統以及人類大腦而言,如果採用逆向思考,問題往往變得更容易解決。如果你們把問題反過來思考,你們通常能夠想得更清楚。

5、避免極端強烈的意識形態,因為他會讓人們喪失理智。我覺得我沒有資格擁有一種觀點,除非我能比我的對手更好的反駁我的立場。養成一種客觀公正的習慣當然對認知非常有幫助。

6、有一種「自我服務偏好」的心理因素也經常導致人們做傻事。你們認為「自我」有資格去做它想做的事情。別以為對你有利就是對社會有利的。但是如果你們不能容忍別人在行動中表現出自我服務的偏好,那麼你又是傻瓜。

7、總的來說,忌妒、怨憎、仇恨和自憐都是災難性的思想狀態。

8、如果你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費訴諸理性。

9、避免受到變態激勵機制的驅動。

10、人們還需要養成核對檢查清單的習慣,你們不應該光是掌握廣泛的基礎知識,而是應該把他們在頭腦中列成一張檢查清單,然後再加以使用。

11、將不平等最大化通常能收到奇效。我認為生活就像比賽,也充滿了競爭,我們要讓那些最有能力和最願意成為學習機器的人發揮最大的作用。讓最好的球員打最長久的比賽。

12、如果你真的想在某些領域做得出色,你必須對它有強烈的興趣。

13、勤奮。

14、每一次打擊,不幸,都是鍛鍊和汲取教訓的良機。

15、節儉是責任的僕人。富裕並非擁有許多財產,而是有很少的需求(愛比克泰德)

16、複雜的官僚程序並不是文明社會的最好制度,更好的制度是一張無縫的,非官僚的信任之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1

[轉載]巴菲特富國銀行案例及芒格對銀行業認識的進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604d50100vyyz.html

2010年7月,前段時間讀完了《巴菲特之路》,又看了芒格的一些資料,越來越覺得中巴們和大陸研究巴菲特的權威們自寫的書都不大靠譜,近一年基本上不去 看了,還不如一些草根博客實在,無論對錯都是自身的實在思考。中巴和作者們喜歡搞理論教條,動不動搞主義,樹聖人,總結起來圖大氣,圖宏觀,還圖順口, (例如買名牌,買老牌,買大牌。。。順口得很,但--不見得是巴老本人的原意),卻忽視微觀和細節,把一個完整的案例和思想生生割斷。在《巴菲特之路》 中,芒格就說過當年買進富國就是賭博,但相信管理層的能力能解決問題。這種話做私募的中巴們和於基金公司就職的研究者是不會引用的,賭博?那豈是大師所 為?豈能是價值投資?!至於芒格說他們對某些基金管理人收高額管理費自肥,卻對合夥人或持有人的虧損泰然自若很是不屑,那更不要指望在見諸大範圍討論了。

 

關於銀行股,現仍有很多爭論,十分有趣。

 

起初,看過對銀行股持保留意見之一的是引用巴老的話: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股份公司教程》第三章《垃圾債券》, 銀行業務並非我們的偏好。就像買進銀行的股票一樣,我們並不常買入低於投資級的債券。」巴老竟然把銀行與垃圾債券歸一類了。

 

   

又有進一步引證:「《證券分析》中Graham將證券分為3大類,本質上銀行股與垃圾債券均屬於第2大類,即「變動價值類證券」,這類證券本質上缺乏一定的穩定性,但是少數時候足夠的價格能彌補質量上的些許不足。「

 

   銀行與垃圾(聽上去覺得好像垃圾債券=垃圾了)好像差不多了,似乎權威都是這樣說的。不過這些基本上是20年前的言論了(1990以前)。另外,引用較多的還是巴菲特的那句話,銀行業是非常好的事業,除非你老幹些蠢事。你可以很便宜地取得資金,不用幹些蠢事。但是銀行常會掉入做蠢事的循環,而且是一窩瘋地發蠢,就像80年代國際信貸的事情那樣。」 當然,前後行文、其它時候說的話通常就被忽略了。所以《巴菲特之路》之路中,作者引用巴說的另一句銀行業通常是一個糟糕的行業,但並一定是糟糕的行業」, 「銀行家們經常會做蠢事,但並不一定會做蠢事。」就基本上沒見過被引用。其實,這一句不過是前一句很簡單的順延邏輯而已,不用巴菲特說,本該如此。

 

後來偶爾瀏覽某著名博客學習,居然有200幾貼的長長的激辯,看著犯暈,沒看下去。有的提的問題很多很廣,對中國銀行業充滿質疑,卻不見很多經深入思考的答案,想起了老外的一句話,「you speak a lot but say nothing」

 

   富國銀行是巴老在1990年買進的。剛好又讀到些芒格在隨後幾年對銀行業的態度是如何進化的,如下:

 

 

 1991年股東大會,芒格:「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得不決定哪些事情我們需要仔細觀察,哪些要粗略判斷。這些年我們發展了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效果很好,因此,只需繼續使用就行了。」

 

「我不知道有誰會為了購買某隻銀行股而東奔西走考察每一筆貸款。這種方式涉及的工作量是難以置信的多。在一定程度上,你對這些公司的判斷是通過分析其管理層的思維方式、工作背景以及他們的文化間接得到的。」──註:這不併僅指銀行業。

 

自然,巴和芒格並不是因為富國便宜才買的,而是對其管理層,效率,成本控制有信心,且贏的概率極高才買進的,買的首先是優秀的企業,而不是行業,這是先決的。

 

1996年股東大會,股東問題:「銀行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以價取勝的商品業務(commodity business),在此你認為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使銀行表面上的額外利潤沒被競爭消除?」

 

芒格:「現在銀行業具有很多特徵包括僱傭的員工人數更少、電腦更好、以及支行滲透到超市等,我認為現代銀行業比以前好多了。我認為對那些在競爭中存活下來的贏家而言,如果經營得當,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業務。」──註:這些理由,在今天看來,對於中國銀行業是多麼現成,甚至小兒科,而且還在不斷進步,現在是I理財,移動支付!

 

2003股東大會,芒格:「銀行業一直是一個完美的金礦(Perfect goldmine),就像我在不同的Berkshire會議上多次說過的那樣,沃倫與我在這方面都搞砸了。或許我們應該在銀 行上面投入更多的資金。銀行業的盈利水平後來變得比我們起初的判斷要高得多。儘管我們在銀行業上做得不錯,不過或許我們在該行業上的倉位應該更重一些,銀 行業的賺錢之道簡直可怕。」當然,會上他也說了銀行業的短借長貸形成的高速發展可能會是到頂了。

 

到現今,即使經過金融海嘯,巴菲特無論是在Berkshire還是私人組合,仍持有大量的不同的銀行股(當然僅是經營優秀的),可見他和芒格對銀行股的認識是與時俱進的。

 

令我反思的是,我們在向高手們學習時,要避免樹立聖人,並把所謂「聖人」們的片言隻語當作恆古不變的真理,那無異於刻舟求劍,當別人僅在分享當時自己認識 範圍內的看法和經驗,聽者卻奉之不疑,就像禪宗所說的「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同時,也要避免不分國情,不分年代,不分企業經營的生搬硬套。有時套住 我們的其實是對聖人、高手們的盲從,而巴菲特和芒格卻很快很早就擺脫了這種障礙(如Graham的盲點),與時俱進。

 

投資的道路是孤獨的,應當聽不同的意見,卻沒有什麼人能替我們思考,更無人能代替我們從一大堆事實和正反理由中分辨出決定性因素並作出決策。

 

巴菲特說過:「就算格林斯潘偷偷告訴我他未來二年的貨幣政策,我也不會改變我的任何一個作為。」 那如果巴菲特告訴我們買入什麼A股,我們會否毫不懷疑、毫不思考跟著買呢?中石油?!

 

 

 

本文重點思考的是多方學習,深入、獨立思考,與時俱進的問題,而不是中國銀行業或哪個銀行好壞的問題。

 

BTW,1996年芒格回答過為什麼Berkshire壽險業務很小:「在人壽保險業,你需要為浮存金支付代價,並且這個代價相當高昂。我們並不像其它人那樣那麼喜歡人壽保險行業的會計處理。我們喜歡非常保守的會計處理。我們覺得會計師讓人壽保險公司變得有些樂觀。因此,大體上,我們的人壽保險業務並不大。」

 

 

────────────────────────

《巴菲特之路》關於巴菲特買進富國銀行的描述 (當然,看故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感謝季冬兄的錄入)

 

富國銀行和美國運通其實是近親,1852年亨利·威爾斯和威廉姆·富國二人創立了富國銀行,主要從事速遞和銀行業務。兩年後,二人又創立了美國運通,此後 富國銀行專注於銀行業務。按資產規模計,富國銀行在1990年時是美國前10名之內,是加州的第2大銀行,僅次於合併後的美洲銀行,房地產信貸業務排在加 州的首位。

 

1990年10月,巴菲特宣佈購買了500萬股富國銀行的股票,平均買價57.88元每股,投資總額2.89億美元,擁有流通股的10%。之前富國的股價曾經到了86美元,後來投資者擔心經濟衰退會導致房地產信貸損失,而開始拋售,這時候巴菲特開始買入。

 

1、業務簡單明了

 

巴菲特對銀行業務是很熟悉的,早在1969年,巴菲特曾經買入過伊利諾斯國民銀行和信託公司98%的股份。從其董事長簡·阿貝格那裡,巴菲特學到了,如果銀行管理層對發放貸款認真負責並努力削減開支的話,銀行業是非常有利可圖的。

 

2、令人滿意的長期發展前景

 

巴菲特認為富國銀行不像可口可樂公司,一般情況下,可口可樂公司作為一家非金融企業破產倒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銀行不同,銀行比較容易倒閉。大多數銀行倒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管理錯誤。

 

巴菲特認為,如果你是一家銀行,你並不一定要位居行業榜首,關鍵是你怎樣管理你的資產、債務和費用。因此,巴菲特挑選銀行內最好的管理隊伍。他宣稱:「有了富國銀行,我們認為我們獲得了該行業最好的經理--卡爾·理查德和鮑爾·海茲恩。」

 

3、管理者行為理性

 

卡爾·理查德自1983年擔任富國銀行董事長後,便著手把一個低效率的銀行轉變為盈利的銀行。從83年到90年,富國銀行資產收益率平均為1.3%,淨資產收益率為15.2%。

 

衡量一家銀行的經營效率時,可以採用非利息費用佔淨利息收入的百分比。衡量了銀行營運費用與收入之間的關係。富國銀行這個百分比全美最低(營運效率最高),比第二名第一洲際銀行拉開了20%-30%。

 

巴菲特買入富國銀行後,股價在1991年初達到了98美元,賺了2億。銀行監管機構審查了富國銀行的貸款組合後,要求富國銀行提取13億美元的壞賬準備 金,第二年又追加了12億美元。在91年6月,富國銀行宣佈提取壞賬準備金的第二天股價跌到了74美元,到91年年底,以58美元收盤。投資一年多以後, 經過大起大落,巴菲特的投資勉強盈虧平衡。巴菲特承認「我低估了加利福尼亞經濟衰退的嚴重性和銀行在房地產貸款回收方面的困境。」

 

4、內在價值

 

90年富國銀行賺了7.11億美元,比89年增長18%。91年因為提取壞賬準備,富國銀行只掙了0.21億美元,92年增加到2.83億美元,仍遠低於90年的水平。但要是排除額外追加的壞賬準備金,會發現這是一家有強勁盈利能力的銀行,有10億美元的盈利能力。

 

銀行的內在價值是它的淨資產加上後續經營預期盈利的函數(貼現)。巴菲特買入時,富國銀行前一年的盈利是6億美元,90年美國三十年期收益率約8.5%。保守起見用9%來貼現。將富國銀行看做是零增長,也就是今後每年都是6億美元的盈利,按9%貼現,內在價值是66億美元。富國銀行的股份是5200萬,按照巴菲特的買入價格58美元計算,相當於富國銀行的總市值是30億美元,僅僅是內在價值的45%。

 

核心在於,「考慮了貸款壞賬損失後,富國銀行是否還有盈利能力」這個問題。賣空者認為沒有,巴菲特認為有。巴菲特清楚在扣除貸款損失3億美元後,富國銀行 的稅前收入為10億美元。如果91年,富國銀行480億美元貸款中10%存在問題,並且產生的損失(包括利息)平均佔到本金的30%,富國銀行將產生虧 損。但他判斷這種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使富國銀行虧損一年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巴菲特曾經說過:「我們喜歡收購那些一年裡暫時沒有收入的企業或投資這類項目,但要求其預期的權益資本回報率達到20%。」, 當巴菲特發現他能以內在價值一半來購買時,富國銀行的吸引力變得更加強烈了。

 

巴菲特認為「銀行業通常是一個糟糕的行業,但並一定是糟糕的行業」,「銀行家們經常會做蠢事,但並不一定會做蠢事。」巴菲特買入富國銀行時,堅信理查德不是愚蠢的銀行家。芒格說:「這完全是一次賭博,但我們認為富國銀行能更好更快地解決自己的問題」。巴菲特賭贏了。1993年富國銀行的股價上升到137美元。事後看,監管機構要求準備的20多億壞賬準備,實際上多準備了10億美金(折合每股19美元權益)。

 

巴菲特對富國的信心繼續增長,92年繼續買進達到630萬股,佔11.5%。93年巴菲特向美聯儲申請收購富國銀行獲得批准。93年1月,巴菲特以每股106到110美元繼續吃進富國銀行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72

1990年後的巴老和芒格老關於銀行業的談話[轉-整理後]/轉貼的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891213642/

1991年股東大會,芒格:「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得不決定哪些事情我們需要仔細觀察,哪些要粗略判斷。這些年我們發展了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效果很好,因此,只需繼續使用就行了。」

 「我不知道有誰會為了購買某隻銀行股而東奔西走考察每一筆貸款。這種方式涉及的工作量是難以置信的多。在一定程度上,你對這些公司的判斷是通過分析其管理層的思維方式、工作背景以及他們的文化間接得到的。」──註:這不併僅指銀行業。

--------------------------------

巴和芒格並不是因為富國便宜才買的,而是對其管理層,效率,成本控制有信心,且贏的概率極高才買進的,買的首先是優秀的企業,而不是行業,這是先決的。

----------------------------------

1996年股東大會,股東問題:「銀行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以價取勝的商品業務(commodity business),在此你認為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使銀行表面上的額外利潤沒被競爭消除?」

 芒格:「現在銀行業具有很多特徵包括僱傭的員工人數更少、電腦更好、以及支行滲透到超市等,我認為現代銀行業比以前好多了。我認為對那些在競爭中存活下來的贏家而言,如果經營得當,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業務。」

2003股東大會,芒格:「銀行業一直是一個完美的金礦(Perfect goldmine), 就像我在不同的Berkshire會議上多次說過的那樣,沃倫與我在這方面都搞砸了。或許我們應該在銀行上面投入更多的資金。銀行業的盈利水平後來變得比 我們起初的判斷要高得多。儘管我們在銀行業上做得不錯,不過或許我們在該行業上的倉位應該更重一些,銀行業的賺錢之道簡直可怕。」當然,會上他也說了銀行業的短借長貸形成的高速發展可能會是到頂了。

到現今,即使經過金融海嘯,巴菲特無論是在Berkshire還是私人組合,仍持有大量的不同的銀行股(當然僅是經營優秀的),可見他和芒格對銀行股的認識是與時俱進的。

---------------------

BTW,1996 年芒格回答過為什麼Berkshire壽險業務很小:「在人壽保險業,你需要為浮存金支付代價,並且這個代價相當高昂。我們並不像其它人那樣那麼喜歡人壽 保險行業的會計處理。我們喜歡非常保守的會計處理。我們覺得會計師讓人壽保險公司變得有些樂觀。因此,大體上,我們的人壽保險業務並不大。」

----------------------

1990年10月,巴菲特宣佈購買了500萬股富國銀行的股票,平均買價57.88元每股,投資總額2.89億美元,擁有流通股的10%。之前富國的股價曾經到了86美元,後來投資者擔心經濟衰退會導致房地產信貸損失,而開始拋售,這時候巴菲特開始買入。

1、業務簡單明了

巴菲特對銀行業務是很熟悉的,早在1969年,巴菲特曾經買入過伊利諾斯國民銀行和信託公司98%的股份。從其董事長簡·阿貝格那裡,巴菲特學到了,如果銀行管理層對發放貸款認真負責並努力削減開支的話,銀行業是非常有利可圖的。

 2、令人滿意的長期發展前景

巴菲特認為富國銀行不像可口可樂公司,一般情況下,可口可樂公司作為一家非金融企業破產倒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銀行不同,銀行比較容易倒閉。大多數銀行倒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管理錯誤。

巴菲特認為,如果你是一家銀行,你並不一定要位居行業榜首,關鍵是你怎樣管理你的資產、債務和費用。因此,巴菲特挑選銀行內最好的管理隊伍。他宣稱:「有了富國銀行,我們認為我們獲得了該行業最好的經理--卡爾·理查德和鮑爾·海茲恩。」

3、管理者行為理性

卡爾·理查德自1983年擔任富國銀行董事長後,便著手把一個低效率的銀行轉變為盈利的銀行。從83年到90年,富國銀行資產收益率平均為1.3%,淨資產收益率為15.2%。

 衡量一家銀行的經營效率時,可以採用非利息費用佔淨利息收入的百分比。衡量了銀行營運費用與收入之間的關係。富國銀行這個百分比全美最低(營運效率最高),比第二名第一洲際銀行拉開了20%-30%。

 巴 菲特買入富國銀行後,股價在1991年初達到了98美元,賺了2億。銀行監管機構審查了富國銀行的貸款組合後,要求富國銀行提取13億美元的壞賬準備金, 第二年又追加了12億美元。在91年6月,富國銀行宣佈提取壞賬準備金的第二天股價跌到了74美元,到91年年底,以58美元收盤。投資一年多以後,經過 大起大落,巴菲特的投資勉強盈虧平衡。巴菲特承認「我低估了加利福尼亞經濟衰退的嚴重性和銀行在房地產貸款回收方面的困境。」 

4、內在價值

90年富國銀行賺了7.11億美元,比89年增長18%。91年因為提取壞賬準備,富國銀行只掙了0.21億美元,92年增加到2.83億美元,仍遠低於90年的水平。但要是排除額外追加的壞賬準備金,會發現這是一家有強勁盈利能力的銀行,有10億美元的盈利能力。

銀行的內在價值是它的淨資產加上後續經營預期盈利的函數(貼現)。巴菲特買入時,富國銀行前一年的盈利是6億美元,90年美國三十年期收益率約8.5%。保守起見用9%來貼現。將富國銀行看做是零增長,也就是今後每年都是6億美元的盈利,按9%貼現,內在價值是66億美元。富國銀行的股份是5200萬,按照巴菲特的買入價格58美元計算,相當於富國銀行的總市值是30億美元,僅僅是內在價值的45%。

核 心在於,「考慮了貸款壞賬損失後,富國銀行是否還有盈利能力」這個問題。賣空者認為沒有,巴菲特認為有。巴菲特清楚在扣除貸款損失3億美元後,富國銀行的 稅前收入為10億美元。如果91年,富國銀行480億美元貸款中10%存在問題,並且產生的損失(包括利息)平均佔到本金的30%,富國銀行將產生虧損。 但他判斷這種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使富國銀行虧損一年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巴菲特曾經說過:「我們喜歡收購那些一年裡暫時沒有收入的企業或投資這類項目,但要求其預期的權益資本回報率達到20%。」, 當巴菲特發現他能以內在價值一半來購買時,富國銀行的吸引力變得更加強烈了。

巴菲特認為「銀行業通常是一個糟糕的行業,但並一定是糟糕的行業」,「銀行家們經常會做蠢事,但並不一定會做蠢事。」巴菲特買入富國銀行時,堅信理查德不是愚蠢的銀行家。芒格說:「這完全是一次賭博,但我們認為富國銀行能更好更快地解決自己的問題」。巴菲特賭贏了。1993年富國銀行的股價上升到137美元。事後看,監管機構要求準備的20多億壞賬準備,實際上多準備了10億美金(折合每股19美元權益)。

巴菲特對富國的信心繼續增長,92年繼續買進達到630萬股,佔11.5%。93年巴菲特向美聯儲申請收購富國銀行獲得批准。93年1月,巴菲特以每股106到110美元繼續吃進富國銀行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66

我也曾是比肩巴菲特和芒格的三巨頭之一:請叫我花名"rick"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23im.html

繼續巴菲特的哥大經典演講《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們》案例探索之旅,第五個案例是查爾斯·

芒格,眾所周知芒格是巴菲特的搭檔,這裡不多說,以後有機會再大書特書。

 

第六個案例rick guerin 瑞克·格林,巴菲特這樣介紹「他畢業於南加州大學的數學系.在我網羅Munger

之後,Munger又網羅了他.他成立了太平洋合夥公司,從1965年到1983年間,S&P500的總成長率316%,而

Guerin的績效為22,200%.即19年來其年平均復合成長率是:32.9%(合夥人的收益率是23.63%),而同時間

的S&P500則平均是:7.8%.」

 

到處找不這個rick guerin的資料,還以為是個隱形人,一通好找。最後終於找到了,原來這老哥們叫John

Patrick「Rick」 Guerin!現年81歲,他名字中間有一「花名」,叫「rick」。天啊,巴菲特,你太喜

歡用暱稱了。

 

請看巴菲特介紹rick guerin的合夥公司Pacific Pantners,Ltd的業績:


圖1:Pacific Pantners,Ltd的1965-1983年的業績

我也曾是比肩巴菲特和芒格的三巨头之一:请叫我花名"rick"


從1970-1975年,瑞克·格林連續6年落後市場。換你會不會瘋掉?

 

裡克·格林的母親是紡織工人,當裡克還是十幾歲的時候,她因為酗酒去世了。他在IBM幹了三年,然後

又做了證券經紀人,幹了5-6年。「查理---還有傑克·惠勒---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後來我成了了自己的

合夥公司,就是模仿巴菲特和芒格。」(查理指查理·芒格,傑克·惠勒是查理·芒格搭檔之一,注一)

 

J·P·格林公司在各方面均學習了惠勒·芒格公司。他後來成為太平洋西南航空公司的主要持股人和董事

長。該公司在1998年併入了美國航空公司。格林說他自己從芒格那裡學到了如何做生意,他也開始深入

地考慮價值的重要性。

 

「我想我已經深受查理的影響了,」格林說,「我內心裡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價值,並將迅速作出反應。」

但這是他的影響,在查理和沃倫身邊使我幹的更好。』格林已經明白,有道德、有理性、講誠實是有其邏

輯必然性的。」「他讓我更容易說實話。」

 

有時候,芒格、巴菲特或者格林,一起投資同一家公司。他們千方百計在報紙上、在朋友那裡尋找生意。
格林和芒格曾經買過一家微型車用化工產品公司K&W,後來出售給了伯克希爾·哈撒韋。

 

格林和芒格以9.22美元/股收購了信件基金,重新命名為「新美洲基金」,傾向於投資媒體行業。1974年

底「新美洲基金」跌到了3.75美元/股,這也是芒格和和格林在1973-1974年業績慘不忍睹的原因之一。但是到了

1980年底,價格上升到了100美元。

 

70年代早期,巴菲特、芒格和格林還共同收購了藍帶印花公司,三個人共同控制了75%股份,這家公司是

伯克希爾·哈撒韋歷史上很有份量的公司。他們一起通過藍帶印花公司收購了喜詩糖果。所以,這位神秘

的格林先生早期曾是比肩巴菲特和芒格的三巨頭之一!

 

格林和巴菲特、芒格的年紀相仿,它娶了一個小他26歲的女子為妻。格林和他的家人住在比利佛山莊,一棟西班牙風格的房子。

 

格林投資了很多電影。在1986年,格林與一個有抱負的女演員約會,他想捧紅她。他掏出100萬美元為這

個女演員拍片,後來這部片子獲得了10萬美元的利潤,但它仍然是一個昂貴的經驗:格林的這個女朋友離

開了他,與電影中的搭檔私奔了。(注二)


或許是因為因為投資電影,迷戀女演員......或許是因為投資航空公司,導致晚節不保,格林因為財務狀況不穩定,80年代中期低價賣出了5700股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

 

格林老先生,現在還健在,他現在是Daily Journal Corporation(每日新聞集團)的董事會副主席,主席是查理·芒格,他們還是好朋友,互相照顧。(注三)

 

圖2:Charles Munger 1962-1975年的業績

我也曾是比肩巴菲特和芒格的三巨头之一:请叫我花名"rick"

 

注一:《查理·芒格傳》,Damn Right!: Behind the Scenes with Berkshire Hathaway Billionaire

Charlie Munger

注二:http://www.forbes.com/forbes/2000/0612/6514414a.html

注三:http://people.forbes.com/profile/j-p-guerin/250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