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近,出現一些事情導致我們無法再向世界上成千上萬的愛好者傳播和宣傳我們的產品了:谷歌已經關閉了我們的競價廣告詞。
競價廣告詞,是一個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傳播的工具。這個是谷歌的廣告項目,允許公司將產品的文本介紹的廣告放在指定的搜索查詢。對於用戶來說,它看起來像這樣:
直到今年2月下旬,Knife Depot已經從谷歌的競價廣告詞得到了不菲的收入。我們還是會很小心,注意不會違反谷歌競價廣告詞規定,例如禁止「銷售刀」和具體式樣的字樣。
因此,當上個月谷歌告訴我們除非去掉所有有關「輔助開幕刀」的字眼,否則我們將不能再用競價廣告詞,我們非常震驚。這個在谷歌規定中是合法的並且在美國廣受歡迎的,並不被禁止的 。輔助開幕刀,如果你不知道,這與寫有「彈簧刀」字眼的事實是不同的。這裡有一個更深入的解釋。
在經過一些深層次的思考之後,我們決定保住那些大量購買輔助開幕刀的客戶群,這個要比繼續使用谷歌廣告更重要的多。出於這個原因,我們保留這款產品,並放棄谷歌的競價廣告詞帳戶。
我們猜測我們的同胞刀供應商可能同樣會受到相關禁止銷售刀的政策,並被迫做出同樣的決定,要不要在谷歌上做廣告或者出售輔助開幕刀。
我們錯了。
雖然谷歌關閉了一些互聯網銷售刀商家的競價廣告詞帳戶,然而它還是允許大品牌,如沃爾瑪,亞馬遜和Bass Pro公司銷售輔助開幕刀,並繼續在谷歌上做廣告。
只要看看下面來自亞馬遜和沃爾瑪的圖片就知道了。
是的,世界是不公平的。是的,我們在和谷歌的接觸過程中已經發現許多次這種明目張膽偏袒大品牌的事實了。儘管他們向我們保證,已經糾正過來,但事實上沒有。這種虛偽,你可以在這裡看到谷歌員工的一封在2月28日的電子郵件記錄。
「我仍然對於請求執行普遍政策或者允許Knife Depot重新回來在線銷售的問題等待答覆。我說了,我不會告訴他們需要移除那款與另外七家競爭對手在谷歌上銷售同樣的產品。這種雙重標準對他們並不公平,我希望他們能夠說清楚允許那些競爭對手繼續做廣告和禁止Knife Depot的區別。現在,我仍然在等待這個答覆。 「
因此,基於這些原因,我們想告訴你們,忠實的Cutting Edge(尖端)讀者和Knife Depot的粉絲們,我們想讓你們知道,你們以後可能不會在網上看到我們的廣告了。但是放心,沒有誰能阻擋我們打造世界上最有名的刀具公司。
僅僅是因為有些人試圖踩在我們頭上強迫我們說,「嘿,趕緊停止銷售吧,」我們拒絕了,所以這個人撤銷了我們的廣告。
然而,這個人沒有想到,也許他可以在谷歌上撤銷我們的廣告,但是他永遠也不會粉絲刀具愛好者的人們的決心。他也永遠無法停止我們繼續銷售。
我們非常感謝你成為我們Knife Depot的一員,我們希望,儘管我們離開谷歌的廣告,但是你還能你繼續支持我們,在我們的網站上買刀。呵呵,你想讓我以一個精彩的視頻廣告作為這篇文章的結束嗎?
你如願了。
更新:很多人問他們是否可以看到Knife Depot(刀得寶)與谷歌的工作人員之間的電子郵件。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還對什麼東西感興趣,請給我發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我在文章後面添加了一個對谷歌使用雙重標準偏袒大品牌的行為表示厭惡的谷歌工作人員的摘錄。
來源:i黑馬
口述:趙勇(格靈深瞳創始人)
整理:王根旺
【導讀】在日前的艾瑞年度高峰會議上,谷歌眼鏡七位設計者之一、格靈深瞳創始人趙勇透露了谷歌眼鏡誕生的全過程。以下為趙勇口述。
Google Glass的誕生
之前我們幾個科學家坐在一起討論什麼樣的信息設備將取代智能手機呢?我們後來的答案是:這個東西應該把用戶的手和眼睛從設備上解放出來,也就是說當用戶走進現實中的時候,信息和現實是很自然的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認為這個東西不可避免的是glass(註:眼鏡)。而今天Google Glass(註:谷歌眼鏡)已經成功了,所以我非常慶幸。
glass在過去是所謂的沉靜式體驗,它把用戶帶到完全沉靜的場景中打遊戲、看電影,但是在這個狀態下,用戶不能干其他的事情,這跟我們的理想是相背的,我們希望有一個案例可以說服年輕漂亮的姑娘走進商場去,而且不會影響她的社交生活。
我們的競爭對手東芝公司曾做一個glass,這個東西儘管非常難,但是他們仍然花時間、資金和精力做出來了。實際上glass在二三十年前就誕生了苗頭,一位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的畢業生從1990年代初期到現在,每天都和各種各樣的glass生活在一起,白天、夜晚,甚至在洗澡的時候。所以,後來在研製Google Glass項目的時候,我把他請到谷歌來參與整個過程,我們想知道glass技術會對人們的社交生活有沒有影響。
他把自己的大腦跟整個因特網的信息連接在一起,所以他說自己可以回答任何問題。這個事情後來被證實是真的,我剛剛認識他的時候把他帶到我導師湯姆那裡去,我的導師是谷歌研究室的主任。20年前,湯姆曾經在大學裡面試過他,他回憶出來了面試中自己被問的3個問題,他還能把自己說的話和對方說的話全部記錄下來,這些內容是可以搜索,並且在未來是可以拿出來的。
所以,這個事情給我們很大的震動。我們都知道因特網最根本的核心價值是信息,有了信息你才能服務,才能用各種模式來賺錢。如果說有一天我們看到的東西、聽到的東西、說的東西不必再經過人為的處理,能夠自動的進入知識庫的話,並且這些知識庫能夠跟隨你並進行搜索的話,你可以想像未來的信息將進一步爆炸。如果說第一代因特網帶來了信息爆炸的話,可那穿戴的信息設備可以帶來像銀河系般的變革。以後你不用擔心自己記不著曾經說過什麼,也用不著花很長時間去查字典和記錄,我相信這對因特網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Google Glass帶來的變革
在做Google Glass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的願景不停的在做修正,研發的整個過程也是非常難以預測的。我們做最初幾個版本的時候,發現用戶最喜歡的功能居然是攝影,我個人也認為Google Glass會對攝影行業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今天網絡上大約50%的照片都是用手機拍攝的,當你想拍照時手機就在你的口袋裡,你用不著總是找相機。而未來當你想拍的時候,Google Glass就在你眼前,你不需要任何按紐,它就記錄下來了,同時記住了第一人稱視角。第一人稱視角非常重要,因為整個視頻都會以拍攝者的視角為核心,這也給照片帶來了生命力。
去年紐約時裝周,我們把兩三個Google Glass借給模特走秀用,最後她們幾乎都央求我們說,能不能把Google Glass給他們。她們說自己戴著Google Glass看到記者和攝影師的狀態,都非常激動,這種場面是非常有生命力的,這是我們在做這個項目的過程中完全沒有預料到的。你可以想像,如果有了Google Glass,你用不著為找路而煩惱,你可以知道列車什麼時候開,可以知道每家餐廳在哪,他們的特色和價格是什麼。
Google Glass會影響到很多領域,我覺得最有趣的應用是一個英國公司在做旅遊項目時,它就想像,以後人們走在大街小巷,不僅可以用肉眼看到真實面貌,還可以用Google Glass看到這個場景下的過去景象。或者把在倫敦這個城市拍的所有電影的信息記錄下來,所以遊客可以用看老電影的方式走進這個城市,體驗這個城市。
穿戴設備和醫療產業
最後,我介紹一下其他形態的可穿戴式設備,這是過去幾年逐漸湧現出來的可穿戴計算機,比如說這是一個戴在手腕上的設備,可以記錄你的生物信息,包括你的脈搏和運動情況;這是一個可以記錄你睡眠狀況和心跳的設備;還有一些傳感器是需要植入體內的,比如說這個可以實時動態測量你的血壓、血糖和其他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通過無線的方式傳遞到你的手錶上來,你可以隨時隨地收到這些信息。
目前我們醫療模式是這樣的,你如果生病了,去醫院,醫生給你做一個檢查,獲得一個短時間數據,這個採集量是非常傳統的,但是我們從來沒有一個模式可以為一個健康人一天24小時不停地測量他的數據。假如可行的時候,這些數據對於一個健康人或者說還沒有發病的人,長時間的數據監控,都有非常巨大的意義。同樣,你也可以看到環境對於整個地區人群的影響,這是醫療界曾幻想但從未得到的數據,所謂的可穿戴預算的發展,它可以深刻影響著醫療產業。
到目前為止,切瑞頓仍然住在帕洛阿爾托的一處殖民地風格的房子,30 多年都沒有換過。
一頭黑白相間的鬈髮,隨意的牛仔褲和自己動手修剪的髮型。即便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大衛 切瑞頓教授都鮮為人知、至為低調。學生們很少意識到,這位導師竟然是全球最富有的教授。看起來他總是喜歡反覆飲用茶包,而且開著一輛老式本田車到處跑。「是的,我就是要這個效果。」大衛 切瑞頓說。
儘管硅谷人士幾乎全部是使用 LinkedIn 或 Facebook 這樣的標配,大衛 切瑞頓對此不僅不理會,他甚至連 Twitter 也不用。事實上,這位教授並非凡人——他身價高達 17 億美元,堪稱世界上最富有的學者。
1998 年,還在斯坦福上學的拉里 佩奇和謝爾蓋 布林(兩位谷歌的創始人)找到大衛 切瑞頓,就在後者家中的門廊展示了他們的創業項目。切瑞頓教授和他的朋友安迪 貝托謝姆當場開出了一張 10 萬美元的支票,支持這家還沒有走出宿舍的小公司,也就是後來的谷歌公司。
「那時,他們在籌集資金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難,我不認為這應該是個大問題。」切瑞頓回憶道。自此,他成為投資谷歌的第一個天使投資人。
而當初雅虎和 Excite 公司都曾將谷歌開發的算法拒之門外,並因此錯過天大的好機會。
在福布斯今年 3 月發佈的億萬富豪榜單中,大衛 切瑞頓成為了加拿大最富有的20 位富豪之一。不過,他從未變現過在谷歌公司的投資,一直過著低調而且樸素的生活。「我覺得在投資方面我非常幸運,但在花錢這個問題上我的思維方式跟乞丐沒什麼兩樣。」他說。
如果媒體談到億萬富豪應有的生活方式,他會顯得很不高興。「我覺得那些人建一個有 13 個洗手間的房子,肯定是哪裡有問題。」他還是在斯坦福任教,樂於投資一些初創企業,儘管年紀漸長,但他依然堅持每天工作 10-12 個小時。
加拿大的成長生涯
上個世紀 50 年代,大衛 切瑞頓出生在加拿大的溫哥華,在家裡六個孩子中排第三。五歲時,全家搬往阿爾伯塔州的首府埃德蒙頓。之後,他進入了高地的公立學校學習,和他的五個兄弟姐妹一樣。
在那裡,他的父母羅斯 切瑞頓和穆里爾 切瑞頓開了一個工程公司。穆里爾 1946 年完成了電氣工程的學習,成為阿爾伯塔省的第二位女工程師。「在我們成長的歲月中,他們一家很特別,因為父母都是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大衛 切瑞頓的同學卡爾弗利安說,卡爾弗利安現在是埃德蒙頓公立學校國際課程監事。
年輕的大衛 切瑞頓對音樂很感興趣。有兩個暑假,他在班夫藝術學校學習音樂劇,曾經在多個歌劇合唱團裡擔綱表演和音樂製作。「回頭想想,我覺得音樂是一個很好的保持理智的方式。否則,我會投入更多精力到數學和技術領域。」切瑞頓說。
他原本可能開心地玩他的古典吉他,但阿爾伯塔大學的音樂專業沒有錄取他,這讓他意外地走上了之後的財富道路。「我的第二選擇才是數學。」他在接受《埃德蒙頓雜誌》採訪時說。
切瑞頓牢牢記得第一次接觸電腦的那一天,他戲稱那是自己的「史前時期」——高中的後兩年。「我記得數學老師開始講起計算機的話題,但我不能肯定之前是否有過一台。不過那時我第一次真正注意到了計算機。」他說,「一直到大學一年級,我才第一次使用。」
一開始他在阿爾伯塔大學攻讀數學,後來轉入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計算機科學。隨後,他在滑鐵盧大學獲得了計算機的碩士和博士學位。
1981 年,斯坦福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他來到這裡,「想嘗試一些不同的東西。」
「斯坦福的計算機研究具有世界級的水平,我就想試一試,和大牛們比拚一下。」他對《 斯坦福日報》說。
2005 年秋天,切瑞頓教授向滑鐵盧大學捐贈了 2500 萬美元,作為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獲得傑出成就的獎勵。滑鐵盧大學以他的名字重新命名了計算機學院。
大衛·切瑞頓以 17 億美元身價成為加拿大最富有的 20 位富豪之一。
愛好「天使投資」的教授
在計算機之外,大衛 切瑞頓教授有很多愛好。他喜歡音樂和帆板。作為投資人,他最廣為人知的是對於創業的興趣。「如果做一件概念新穎而且與眾不同的事情,我會變得很興奮。」
切瑞頓事業的轉折點大概是在 1995 年,當時他參與創建了一個叫做 Granite Systems 的公司。
在它成立僅 14 個月之後,思科就以 2200 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這家公司。這次收購,讓切瑞頓擁有必要的資本,可以投資其他的創業。
「在我做教授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完全沒有什麼錢可以用來投資。」切瑞頓說,「好像是一夜之間,我從需要擔心怎麼還房屋貸款,到還清貸款,再也不用想貸款的事。」
從那時開始,就有斯坦福學生來找切瑞頓教授,請他投資他們的公司,或者就是簡單地請他給些意見。在 Granite Systems 之後,他對很多硅谷的創業公司都有貢獻。最為大眾津津樂道的,當然是 1998 年他給兩位谷歌的創始人拉里 佩奇和謝爾蓋 布林投資了 10 萬美元。他印象很深刻,當時他還帶了這兩位博士生去見硅谷最負盛名的風險投資。
切瑞頓曾經表示,「謝爾蓋 布林對自己打算做的事情一向直言不諱並且更具有侵略性。而拉里 佩奇則要細緻周到小心得多,他性格有點內向。我覺得拉里 佩奇更適合做科學家而不是 CEO。」不過,今天谷歌的 CEO 已經由拉里 佩奇接任。「公司發展到了不同的階段,需要顯得成熟穩重些的人吧。」他說。
除了投資,切瑞頓還擔任過這些公司的諮詢委員會和董事會的成員。因為他擁有計算機和商業兩方面的專長,他不僅和投資人溝通,也帶來了客戶和產品上的想法。他最新投資的公司叫 Arista Networks,這是一個加快服務器的數據轉換的專業公司。
相對投資成功,切瑞頓把自己給計算機領域帶來的變化看得更重一些。「我不覺得錢這個東西很有趣,它只是用來讓新事物成功的必要條件。」他說,「我非常喜歡我所做的事情,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努力工作。」
1998 年,還在斯坦福上學的拉里 佩奇(右)和謝爾蓋 布林找到大衛 切瑞頓,就在後者家中的門廊展示了他們的創業項目。
特立獨行的億萬富豪
去年 1 月,大衛 切瑞頓接受了《福布斯》雜誌的專訪,當時記者注意到他的辦公室裡有一期遊艇雜誌。他對記者說:「我曾經讀過,但我認為這些遊艇就是水裡的一個洞,你得扔進去大把錢。」他翻了幾頁,就把雜誌扔到了一邊。「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給我寄這些東西。」
切瑞頓一直保持低調作風。當《福布斯》記者在斯坦福拿他的名字隨機地問一些學生時,有幾個停下來思考,然後問這個姓氏拼寫方式是不是和喜來登旗下的連鎖酒店一樣。
到目前為止,切瑞頓還開著賺錢之前買的 1986 年大眾越野車,住在帕洛阿爾托的一處殖民地風格的房子,30 多年都沒有換過。他堅持自己理髮,理由是自己動手比較簡單,可以節省一些時間。「不是說我不接受髮型師。」
他最近一次揮霍,是為孩子們添置了一輛 2012 年的本田奧德賽。偶爾他會到毛伊島度假,玩帆板。
2003 年獲得斯坦福大學電氣工程博士的梁松,非常感激切瑞頓的教導。當時他已經畢業,想要開發一個更高級的移動定位技術,於是他向切瑞頓諮詢關於創辦公司的問題。儘管畢業已經 10 多年,梁松覺得切瑞頓的尖銳批評還是有價值的。
「切瑞頓是我見過的最銳利的人。」梁說,「他想得很不一樣,也教導我們去想得不一樣:不要隨大流或者是潮流。他希望他的學生從大處著眼,試圖找出一種方式來改變世界。」
關於投資,切瑞頓更願意投給那些他個人喜歡用的產品和服務,比如谷歌的高端搜索引擎。他肯定不會因為壓力而隨大流。
「我一直很欣賞他的態度。他對那些時尚的或者是政治正確的或者是傳統智慧的東西,幾乎完全無視。」最早從切瑞頓手下畢業的博士生威利 斯瓦內波說。他現在就職於巴黎高等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一所瑞士的工程學校。「剛開始,我完全被他的不敬驚呆了,因為我覺得那些是廣為接受的原則。」斯瓦內波說,「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發現他的確打開一個人的視野,以新的方式解決問題。」
切瑞頓的父母在大蕭條時期長大。父親羅斯說,切瑞頓總是被鼓勵去走自己的路。在父親看來,他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男孩,對團隊活動一直不怎麼感興趣,他會在自家院子裡搭一個木頭堡壘,遠離其他孩子。他還記得,切瑞頓就讀埃德蒙頓高中時,就覺得課程太慢,「他是一個有天賦的孩子,他走他自己的路。」他的父親說,「我們沒有引導他一定要怎樣。」
「我喜歡和我喜歡的人一起工作、教學和做科研。我喜歡騎著我的自行車,駕駛我的舊車。」
切瑞頓,「這聽起來可能有點老土,但我覺得我就來自這樣的背景下的普通人。」
1.
2.
3.
Google的十誡
1.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
2.
3. 快比慢好. Fast is better than slow.
4. 網絡社會需要民主. Democracy on the web works.
5. 您不一定要在桌子前找答案. You don't need to be at your desk to need ananswer.
6. 不做壞事也能賺錢. You can make money without doing evil.
7. 未知的信息總是存在的. There's always more information out there.
來源:騰訊科技 作者:玉臨
[導讀]消費者在購買了這種產品之後,到底能用來做什麼?
北京時間6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蘋果的CEO蒂姆-庫克並不認為谷歌(微博)眼鏡會在市場上引起巨大的反響,他的這種言論很可能是正確的。
最近,在D11大會上,庫克對蘋果目前的狀況發表了很多觀點,他依然認為蘋果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看似波瀾不驚的訪談,卻因為庫克對競爭對手谷歌的一番點評而顯得格外引人矚目。庫克表示,谷歌眼鏡在未來將不會成為主流的產品類別。
雖然庫克自己也承認,谷歌眼鏡可能對某些用戶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對一般消費者而言,他們或許並沒有多大的熱情。雖然,目前有不少媒體認為這種產品應該對消費者具有吸引力,但庫克認為,要讓消費者下決心、真正花大量金錢去購買該設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雖然谷歌的粉絲表示,庫克的這番言論並不屬實,並且是從商業競爭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但事實上庫克的觀點很可能是正確的。谷歌眼鏡要想在大眾市場上獲得成功,其機會非常渺茫。該產品的受眾群很小。
下文我們將作出詳細的論證:
1.其價格可能非常昂貴
根據谷歌自己的說法,如果一名用戶遺失了谷歌眼鏡,那麼他將損失1500美元。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該產品在未來面市後的價格就有這麼高,但是人們普遍認為谷歌眼鏡的售價不會有多麼便宜。谷歌在未來將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如何出量,由此降低每部眼鏡的生產成本,並保證一定的利潤,從而在大眾市場上打開局面。
2.谷歌眼鏡的產品理念模糊不清
在未來真正推出谷歌眼鏡的時候,谷歌必須要回答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消費者在購買了這種產品之後,到底能用來做什麼?沒錯,該產品的確可以提供導航、通信和其他一系列很炫的功能,但是消費者的電腦、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目前已經具備了相同的功能。那麼,為什麼他們還需要再花那麼多的金錢去購買一款功能幾乎相同的產品呢?
3.谷歌眼鏡談不上多麼時尚
毫無疑問,時尚元素是谷歌眼鏡未來在大眾市場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因素之一。的確,該設備需要時尚一些,這樣人們才願意把它一直戴在頭上,不然谷歌眼鏡很可能只會淪落為一款「極客」產品,即只重視科技元素、忽略外觀設計。不過,就谷歌眼鏡目前的外觀設計而言,很難說該產品有多麼時尚,是否能獲得主流市場的認可也很難判斷。
4.谷歌眼鏡需要一款高端的應用
在評估谷歌眼鏡的商業價值時,「殺手級應用」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該應用必須非常特別、具有原創性並且非常吸引人,這樣才能提高消費者的實際購買慾望。不過,在谷歌這款可穿戴設備上,目前尚不存在類似的應用。對此,谷歌必須予以高度的重視才行。
5.消費者要想習慣谷歌眼鏡,可能尚需時日
另一個谷歌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消費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習慣這款可穿戴式設備。在一些情況下,用戶可能並不想佩戴這款設備,因為他們不希望有什麼東西會干擾到自己的視線。當然,有很多用戶可能不介意佩戴類似的設備,即使他們的視力良好。但是,消費者要想真正習慣谷歌眼鏡,依然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說這款產品的出貨量在短期內可能無法快速增長。
6.舒適度將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除了上面所談到的幾點,舒適度同樣會成為消費者是否會購買的重要因素。目前,關於谷歌眼鏡佩戴舒適度的報導還很少,但就從產品的外觀來看,其設計可能並不是多麼人性化,很難想像其舒適程度會有多高。考慮到每個人在佩戴時的感受都不太一樣,所以這也成為了谷歌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7.企業市場可能很難打開局面
當前,企業級市場已成為各大設備廠商必須重視的市場之一。很多公司都在開發能吸引消費者的產品,因為目前業界有一種「自帶設備(BYOD)」的趨勢,即員工可以把自己最喜歡的設備帶到公司裡進行辦公,公司不再統一配備相關的設備。換句話說,若產品能真正吸引終端用戶,那麼實際上也就成功打入了企業市場。可是,谷歌目前的一系列動作,無法讓人相信會有多少企業用戶對此感興趣。從谷歌眼鏡現在的功能特性來看,企業市場對此並沒有多大需求。對谷歌而言,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
8.谷歌眼鏡並不能矯正用戶的視力
對一些視力不佳的用戶來說,谷歌眼鏡並不能矯正他們的視力。此前,雖然有消息稱谷歌可能會在該產品中集成光學視力矯正鏡片,但直到現在,該公司都沒有做出明確的回應。如果谷歌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那麼在大眾市場上將很難取得成功。
9.谷歌眼鏡的真正對手是智能手機
從過去幾年的經驗來看,想同智能手機開展競爭的設備類型幾乎都以失敗告終。現在,谷歌打算通過推出智能眼鏡來取代智能手機,這可能並不是一個好的主意。實際上,谷歌眼鏡的很多功能智能手機都具備,而且智能手機還可以做得更多。此外,比起谷歌眼鏡,智能手機的售價要平易近人得多,這大大降低了用戶的購買門檻。谷歌需要向人們表明智能眼鏡與智能手機的真正區別所在,或者在功能上彌補智能手機的不足,否則將很難真正在市場上取得成功。
10.谷歌眼鏡需要更「酷」一些才行
正如前面所談到的,谷歌眼鏡必須要具備更強的時尚元素,這樣才能使用戶更願意佩戴。但是,谷歌眼鏡還需要做得更多,即最終成為一款「酷」產品。當iPod首次發佈的時候,購買該產品會被人視作一種「酷」的象徵。從這一點來說,iPhone和目前的三星Galaxy S 4同樣是酷產品。要想讓青少年或年齡不大的成年用戶都願意佩戴谷歌眼鏡(想必這也是谷歌所期望達到的目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谷歌目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石俊 又一個以色列創業公司被互聯網巨頭收購了,這次締造一夜暴富神話的是來自以色列的智能眾包導航應用Waze,而收購方則是一直在地圖領域尋求併購的谷歌。在與蘋果、Facebook展開長達一年之久的爭奪戰之後,這筆交易的金額從之前的不到10億美元,推高到13億美元。
這起收購引起中國業界普遍關注,還因為Waze的背後有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投資身影,2011年10月,Waze獲得來自於凱鵬華盈(KPCB)和HV的第三輪3000萬美元投資。而除了Waze以外,Face-book、Siri、Skype、Spotify等投資案例,都有李嘉誠團隊的參與。從地產商到科技新貴的幕後推手,這位今年已經83歲的老人,正在締造一個個科技神話,而這些成功的投資案例,已經讓這位老人加入了以DST創始人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為代表的科技教父之列,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將拿到李嘉誠團隊的投資。
李嘉誠旗下的投資公司名叫Horizons Venture(維港投資,下稱「HV」),是一家主要投資高新科技中早期項目的創投公司,一直由商界名流周凱旋打理。這家被認為眼光很獨到的投資公司一直非常低調,連官方網站都沒有,不過他們卻能用自己遍佈全球的團隊,找出一般投資人難以挖掘的項目,而HV在以色列的科技投資佈局,更是引人關注。
投資Waze
熟知李嘉誠的人說,雖然他人在香港,但總是將世界發展方向瞭然於心,儘管已經年逾古稀,但每天的工作量比一般人要多很多,而且投資高科技,會讓他感覺自己變得更年輕。2007年,李嘉誠就成立了專注於TMT早期項目投資的維港投資,一直由周凱旋打理。近5年的時間,這家在中國鮮為人知的基金,都在用它遍佈全球的資源,發掘和尋找項目。
HV投資Waze實際上是在地圖創業已經並不火爆的2011年。2011年10月,Waze宣佈獲得來自於KPCB和HV的第三輪3000萬美元投資。當時的Waze並沒有表現出目前的風靡態勢,只有700萬用戶,且主要在美國、以色列、意大利和法國開展業務。
Waze首席執行官諾姆.巴丁(Noam Bardin)當時非常想要進入中國市場,因為他發現中國的地圖項目雖然眾多,但是還沒有一款地圖導航的應用佔領市場,「中國是戰略性的市場,必須得抓住,找到李嘉誠的團隊說服其投資,正是看到了李嘉誠之前Facebook、Siri等的投資履歷。」巴丁透露。
社交應用Passfeed創始人Richard Wang,2008年也創立了一家名為Colour Sky的地圖公司,並被谷歌收購,他對經濟觀察報記者稱,地圖的創業高潮發生在2008年,當時資本一窩蜂的湧入,愛幫等一系列的創業公司正是在當時湧現。從2009年開始,資本慢慢冷卻下來,大多數持續燒錢的地圖項目,紛紛死去。
從2011年開始,遊戲和娛樂應用變得更加流行。Richard認為,利用手機,每個人都能成為Waze路況內容的提供者,大家還可以形成一種社區,並帶動社交網絡的發展,這正是現在互聯網巨頭們在苦苦尋求的移動互聯網入口級產品,「但是,在2011年時就要有這種預見和決策,確實需要眼光。」
2008年成立的Waze目前已經有了5000萬用戶,巴丁預計到今年年底用戶會達到7000萬。6月11日,谷歌以13億美元的收購價格,擊敗Facebook和蘋果之後,將其收入囊中,使得HV的投資中,又有耀眼的退出項目。
科技項目投資策略
Waze只是HV投資的近期受到關注的項目之一,而李嘉誠的HV在高科技領域一系列的投資案例中,回報最高的要數Facebook,這是一家他花了5分鐘就決定投資的企業。此外,2005年,李嘉誠團隊投資Skype,後來這家虧損的公司被eBay以25億美元收購。2009年,李嘉誠團隊以1550萬美元投資專門製作語音辨認系統的Siri,該公司於2010年以2億美元的價格被蘋果收購。
Waze的董事、以色列創投公司Magma Venture Partners管理合夥人Yahal Zilka與李嘉誠團隊一道投資了Waze。通過這次投資,他與李嘉誠以及團隊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Yahal Zilka稱,李嘉誠及其投資團隊在科技領域的投資組合在業界很少有人能出其右,在其披露或者未披露的案例中有很多有名的互聯網項目,其團隊眼光確實很獨到。
比如,2013年3月,被Yahoo以3000萬美元收購的Summly,是一個可以將冗長的新聞提煉到400字以內的軟件,李嘉誠正是其第一個天使投資者,投資金額為153萬美元。2012年李嘉誠決定投資Summly的時候,其創始人只是一個創業一年的15歲的澳大利亞中學少年,由此可見李嘉誠的眼光和在投資界的人脈。
一名接近HV的人士向經濟觀察報稱,李嘉誠的維港投資團隊成員只有4名,團隊從2007年到2013年至今為止,一共投資了40餘家企業,「他們只專注於高新技術的企業,不會投資非技術領域的項目。」
通過分析HV已經被披露的20餘個項目可以發現,HV熱衷於投資基礎工具類項目,如圖像、視頻、文字的處理類技術,而這些項目都有被大公司收購的潛質。HV所投公司創立都不超過3年,投資的金額很少超過1000萬美元。
HV選擇投資項目的時間,大多在初創公司從獲得天使投資到進入下一階段融資之間的空白期,有研究數據表明,美國初創公司的這段空白期正在變得越來越長,而從價格和時機來看,也這正是創投進入的絕好機會。
此外,李嘉誠在以色列的佈局較多。上述人士稱,HV所投資的40餘項目中,以色列項目佔據了近一半,「HV不看大陸的項目,目前連硅谷的項目都很少參與,他們將絕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以色列。」
據瞭解,2011年李嘉誠團隊就開始和以色列的初創公司進行接觸,並聘請了一名來自倫敦的以色列人Gilad Novik到以色列尋找項目。Gilad Novik深諳以色列創業投資之道,從2011年開始,在以色列發力。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HV已經披露的以色列項目有:視頻軟件開發應用Magisto,眾包導航應用Waze,數據流量壓縮應用Ona-vo,移動搜索Everyting.me和網頁文字聲稱在線視頻應用Wibbitz。
以上五個項目中有三個都是與Magma Ventures共同合作投資。由於HV從首次接觸企業到最終決策,通常都是幾天時間之內的事情,所以HV在以色列以快速的決斷力著稱。Yahah Zilka還表示,李嘉誠的全球投資戰略,以及亞洲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已經被以色列創業者奉為神級的創投教父,能拿到李嘉誠的錢就是對企業的認可和成功。目前HV在以色列退出的項目,只有Waze一家。
今天(7月15日)下午,谷歌中國確認,劉允將於近日離開,這雖然不是第一次他離職的傳言,但這次是真的。值得一提的是,一貫多言的李開復並沒有公開祝福劉允。
再看接任者,負責Googe在歐洲的戰略合作拓展業務的是Scott Beaumont將接替劉允,這讓谷歌中國接下來的發展依然蒙著陰影。
谷歌曾如日中天 劉允風光上任
曾擔任SK電訊中國區CEO長達6年的劉允,於2008年1月宣佈加入Google中國。當時的谷歌中國入日中天,在份額上,首次接近30%,而在銷售上,2008年也是谷歌中國業績快速增長的一年,李開復甚至為2008年的業績專門開過一個發佈會去描述。
當時劉允接替周韶寧,職責是推進Google在大中華區的銷售和渠道業務。代理商制度是谷歌的主要營收方式。
重視銷售,是劉允到任時谷歌中國的戰略重點。將既有的份額換來真金白銀,谷歌中國一番將進入正規的態勢讓外界充滿期待。當然,如果不是2010年的重大變動,這一切可能會更好。
不測風波
2009年,李開復在創造了最好的業績、帶來了谷歌音樂、谷歌輸入法等多個本地化產品後,離開了自己一手拉扯大的谷歌中國。包括郭去疾等多位創始人紛紛離開。事後看來,李開復的離開像是感覺到了即將來到的暴風驟雨,也有說法認為正是李開復這個谷歌總部和中國官方的調和者離開導致了後來的一切。
李開復離開後,劉允和楊文洛成為雙總裁製,前者管商務和運營,後者管技術。但在2010年春季,谷歌和中國相關部門關係惡化,隨後將服務器搬離至香港,宣佈關閉中國搜索市場。
比網友更發懵的是已經發展開來的的代理商。當時,谷歌中國代理商頻繁出現新聞,向總部討要說法的行為讓劉允四處忙著滅火。到了10月,谷歌中國與七家主要的代理商終結了協議,幾乎砍掉了40%的收入。而那之後,谷歌在中國搜索市場的份額快速滑落。
移動時代的努力
也許正是不測風雲下劉允的從容表現,他隨後成為了谷歌大中華區的負責人。而內部消息表示,劉允在應付完代理商後,接下來很長時間的工作中心在政府溝通。
業務上,搜索引擎算是徹底報銷,但針對外貿、海外用戶的網絡營銷依然存在。2011年底,劉允重新開始對外露面,推廣Google的展示廣告、移動廣告以及針對外貿企業的網絡營銷業務,成為他當年確立的三項業務重點。
2011年前後,移動互聯網衝擊全球。以移動廣告為首、Android操作系統的全球化發展給谷歌中國帶來了新的生機。
但從團隊來看,谷歌中國產品導向的研發在大幅度削減,在北京清華科技園的團隊更像是廣告技術公司。
真正給谷歌帶來希望的是Android。這個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最大的操作系統在中國依然沒有引入自己的應用商店,而國內行貨手機的閹割化讓谷歌中國開始為Android左右活動關係。
結局依然是未知的。2012年初開始努力的Android Market入華依然沒有消息。在搜索份額上,谷歌中國已經下滑到2%,別說百度,就連異軍突起的360都在想著搜狗的份額而不是Google的。
洋人主導的谷歌中國側重或在Andorid
Scott Beaumont,誰都想知道這位劉允的接替者是誰。從互聯網上的資料來看,這是一位有著電信行業豐富經驗的人。
2000年到2005年,Scott Beaumont是T-mobile執行副總裁,之後創立Refresh Mobile,之後加在2009年加入Google。這麼說來,他在google是劉允的師弟。
但經歷和背景都不是關鍵。因為誰都知道,谷歌中國目前的境遇,並非技術和運營者的能力問題,搜索業務上的本質糾紛,目前來看幾乎無可調和。
Android是一個例外。做為最大的PC市場和智能手機市場,中國大陸的重要性無比重要,而Android系統下的中文應用開發、本地化運營並非易事。
在大量的Android手機背後,是一個有案例的商業模式,樣本就是蘋果的App Store,而Android Market的缺位讓這個市場給了安智、應用匯、UC等大小幾千家應用商店。
所以不妨設想,Scott Beaumont正是為了Android而來。但Android的業務依然重點在於政府關係,這位洋人真的能收拾好這個爛攤子嗎?外界看好的人並不多。
| ||||||
還記得谷歌(Google)去年發表的圓球狀電視盒Nexus Q嗎?由於售價高達二百九十九美元,六月發表,十月就宣告不賣了。Google顯然記取了這個慘痛教訓,今年七月下旬無預警推出新款電視棒Chromecast,只賣三十五美元,價格比前一代產品幾乎少個零。 太便宜,同業以為標錯價 Google和蘋果(Apple)的卡位戰從來沒結束過,就算一支小小的電視棒,也不能低估在電視機和客廳戰爭的影響性。 「一看到新聞,我還以為價格寫錯了。」國內電視棒市占率第一的友旺科技品牌行銷處處長劉德坤指出,此報價相當接近成本,Google肯定沒賺頭。事實上就連以便宜又大碗為號召的中國小米機,推出的「小米盒子」電視棒都索價五十美元,Google價格真是「佛心來著」。 Google還在第一波促銷中贈送價值二十四美元的Netflix網路影片,換算產品只要十一美元。果然,促銷方案一天內被搶光,無贈品方案也在第二天完售,要等二週才有新貨。 為什麼Google要做沒賺頭生意?「這只是過渡性產品,目的是在蘋果勢力坐大前搶下市占。」拓墣科技消費性電子中心經理張乘維分析。 如何讓手機、平板電腦上的影音與家中電視同步播出,是消費性電子業者亟思解決的問題,誰能解決,誰就能在下一階段商戰中勝出。蘋果雖遲遲未推出自有品牌電視機,卻已推出Apple TV電視盒,搭配自有的AirPlay標準,讓舊型液晶電視也能上網看YouTube,並把iPhone、iPad內影片、照片、遊戲畫面透過AirPlay秀在電視上。 非蘋陣營則由WiFi聯盟領軍,主推Miracast標準,一統手機、平板、電視間傳輸規格,已獲三星、LG及Google等業者的支持。但舊型液晶電視擁有者,短時間內不會換購支援Miracast的新電視。Google這時以超低價推出電視棒,功能雖陽春,卻能即時填補產品轉換空窗期。 國內業者對這場大戰倒是「老神在在」。歐美注重版權,不論蘋果或Google支援的內容都有限;華文地區有大陸網路盜版內容,電視棒頻道琳瑯滿目,市場邏輯迥異。「短期內沒有影響,」劉德坤說,但未來兩大巨擘將如何改變電視使用者行為,正密切關注中。 | ||||||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週五報導稱,谷歌已經從蘋果主要代工廠商富士康手中購買了可穿戴技術設備專利,旨在強化自己在該市場的領先地位。
報導稱,一家美國科技公司從亞洲代工廠商那裡購買知識產權還是非常罕見的。目前,雙方並未公佈這筆交易的財務信息。
富士康表示,這些專利與頭戴式顯示設備有關。通過這些專利技術,虛擬圖像可以被疊加到真實視覺中。這些專利通常用於航空及戰術/地面顯示、工程和科學設計應用、遊戲、視頻設備、培訓和模擬工具等方面。
富士康已經在美國加州建廠用於生產谷歌智能眼鏡產品。然而,富士康還是其他消費電子品牌的主要配件供應商,其中就包括蘋果公司。雖然蘋果還沒有宣佈推出可穿戴技術產品,但其他科技企業卻已經走在了蘋果的前面。
一些業內觀察家表示,可穿戴技術的迅速崛起將來可能導致大量的專利訴訟,這與智能手機市場最近幾年發生的多起專利訴訟案件非常類似。
谷歌智能眼鏡Google Glass目前正在進行小規模測試,預計明年上市。至於谷歌將如何使用新收購來的這項專利,現在還尚不清楚。
據路透援引多位消息人士的話稱,陷入困境的黑莓正與思科、谷歌和SAP等公司洽談整體或部分出售事宜。
路透稱黑莓欲將此作為數週前與大股東Fairfax領銜的財團所達成的47億美元私有化協議的備選方案,此前的方案由於融資問題而遭遇質疑。
據悉黑莓已經在幾週前要求潛在投資者給出初步意向,這些投資者還包括英特爾、LG和三星。
路透認為吸引買家的是黑莓的安全服務器網絡和知識產權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