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Calico抗衰老公司揭秘,希望從基因層面入手,研究導致人類衰老的原因,好比有機會向精靈許三個願?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588.html上個月,谷歌(Google)又做出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驚人之舉:宣佈成立Calico公司。這家「全新的公司將致力於改善人類健康,尤其是應對與衰老及其相關疾病的挑戰」。它將由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的前首席執行官阿特•列文森來執掌——列文森為了在谷歌的死對頭蘋果公司(Apple)擔任董事會主席,實際上幾年前就離開了谷歌董事會,而且今後他還將繼續擔任蘋果董事會主席,因此這個任命真是有點出人意料。
但除此之外,就沒什麼特別的消息了。於是上週我在硅谷挖掘了些消息,瞭解到了更多內幕。
業內認為,Calico是比爾•馬里斯的創意。這位谷歌創投(Google Ventures)的執行合夥人一度在Investor AB投資公司擔任生物技術投資經理。據業內人士稱,馬里斯曾在仔細研究生命科學產業後發現,數以百計的公司都在致力於治療各種疾病或努力減少它們的危害。而所有這些努力的目標不是為了延年益壽,就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
但是,卻沒有一家公司在專門挖掘眾多疾病和死亡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我們都在不斷地老去,用更學術的方式表述就是,我們的機體是從細胞層面開始衰退的——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基因物質的退化。
既然現在整個基因圖譜都已破解,馬里斯開始思索,是否有可能研究導致衰老的基因層面的原因,同時研製出抗衰老的藥物(他的這一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受與未來學家和谷歌員工雷蒙德•庫茨魏爾談話的啟發)。 比如,是不是能研究全球上千名健康的90歲高齡老人的基因圖譜?他們在基因上有哪些相似之處?或者他們長壽的秘密在於,影響多數人的致病因素並沒有影響到他們。就算這種研究最後沒能讓人延壽,但它可能至少能讓其他活不到這麼高齡的人提高生活質量。
於是馬里斯說幹就幹,開始四處募資,主要對象就是那些富有的公司高管和風險投資家們。其中一些受邀對象表示,馬里斯給他們講了一個向精靈許願的比喻:如果一個精靈讓你許三個願,那你第一個願望肯定是能再許一百萬個願。但是我們的現實生活卻恰似這三個願望。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壽命是三天還是三千天,只知道總有壽終正寢的那天。如果你必須投資點什麼的話,難道不應該是投資設法多活幾天(至少活得更有質量一點)嗎?
馬里斯拜訪的這些人之中,有一位正是谷歌的聯合創始人兼特別項目總監謝爾蓋•布林,他對馬里斯的提議明確表示有意投資。但是隨著布林、馬里斯和谷歌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之間的談話逐漸深入,他們三人開始形成了一個共識,即最好的做法是用谷歌自己的錢(董事會後來也同意了)來支持這整個項目。關於谷歌準備砸多少錢,我聽到過好幾個版本的說法,但現在能肯定的是,我們目前談到的只是幾十億美元投資計劃的一小部分(也就是部分款項)而已。谷歌自己還未對此做出評論,不過很有可能它會在下一財季的收益報告(已經定於下周發佈)中提到一些細節。
至於說這個新公司的管理問題,據說馬里斯一開始就想著要來管理它,同時卻又保持自己在谷歌創投中的位置(有點像傑克•多西所做的那樣)。不過他也廣泛徵求各方意見,請求推薦首席執行官的人選。馬里斯求教的人中就有阿特•列文森,他居然真的打算加盟,這真是讓人大跌眼鏡(如果大家沒把他看成是已經從首席管理層崗位上徹底引退的話,他卻也是這個職位的不二人選)。
列文森已經開始為新公司物色人選了。在硅谷的一些人看來,這家公司更像是一家要做長期研究的機構,而不是那種幾年裡就準備上臨床試驗的生物製藥初創企業。隨著更多人開始準備為Calico公司效力(或是打算這麼做),我們也會瞭解到更多情況。
不過現在我們掌握的情況是,這家公司不差錢,比多數大型藥企都更靈活,而且在谷歌最終操盤前,它還吸引了眾多業界知名的投資機構的關注。再者,它的掌門人是一位多數生命科學企業會不惜一切代價都想聘請的高人。所以說,它的開局還真是不賴。
蘋果谷歌是如何避稅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437.html以美國的蘋果公司為例,該公司的控股公司和子公司結構之間的複雜關係讓人云裡霧裡、眼花繚亂。
蘋果電腦有限公司(apple computer ltd)是一家總部在愛爾蘭的製造商;蘋果股份有限公司(apple computer inc,ltd)也是一家設在愛爾蘭的公司,擁有蘋果電腦有限公司。蘋果荷蘭私營有限公司(apple netherlands BV)是一家離岸投資公司;而蘋果電腦銷售公司(apple computer sales corp)是一家設在美屬維爾京群島的公司,主要負責海外市場的銷售,另外還有蘋果開曼財務有限公司(apple computer cayman financial ltd).
蘋果電腦是在新加坡生產,開曼財務有限公司將每台電腦以200美元的賬麵價格支付給新加坡子公司,開曼財務公司再將新加坡生產的電腦以每台900美元的價格賣給蘋果美國公司,然後,蘋果美國公司又以每台1000美元價格賣給經銷商。儘管表面上每台電腦似乎在蘋果不同的子公司之間轉了一大圈,而事實是,所有這些只不過是賬面上的處理,而經銷商提貨地點依舊是電腦的生產地新加坡。
但一圈轉下來,通過轉移價格方式,價格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每台電腦成本被抬高,這樣一來,蘋果公司在美國每賣出去一台電腦只有100美元的利潤須上稅,另外700美元的利潤在開曼群島規避了稅收,由於在新加坡的外國公司可以享受免稅,這給蘋果公司帶來了極大的稅務節省。
谷歌公司是如何避稅的
擁有著全球最大搜索引擎的谷歌公司自成立以來就一直有著傑出的表現,在規模、效益,特別是成本控制方面令對手不寒而慄。根據美國稅法,美國公司的海外利潤要繳納25%-35%的稅,而谷歌每年支付的稅率只有2.4%,谷歌是如何實現如此低的有效稅率呢?
答案很簡單,谷歌採用的就是轉移價格這個避稅高招,即註冊不同的離岸公司作為子公司,然後利用這些不同的子公司之間倒賬,將收入轉到低稅率的避稅天堂,將支出轉到高稅收的國家和地區。
谷歌公司所售出的並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知識產權的使用。谷歌公司正是利用了知識產權難以定價,也沒有統一的計稅公式可以套用這一點,借助不同國家的稅收差異達到省稅的目的。
儘管根據美國稅法,子公司必須為知識產權支付公平價格,但對於高科技公司新產品定價卻沒有合適的標準。對於科技公司來說,母公司為了少繳稅,願意把價格壓得越低越好。
谷歌選擇的是愛爾蘭和百慕大作為調節稅收的據點。自20世紀60年代起,愛爾蘭就追求利用低稅率吸引跨國公司,允許利用愛爾蘭轉移收入,支付很少的稅。
跨國公司在愛爾蘭積累利潤,然後,輕鬆的將利潤匯至百慕大,一旦跨國公司的非美國利潤進入百慕大,美國監管當局就很難跟蹤了。根據愛爾蘭法律,在哪裡設立的子公司不需要上報任何損益表或資產負債表在內的財務信息。
具體來說,谷歌公司將在美國開發的知識產權和在歐洲、非洲和中東的特許權賣給總部位於百慕大的愛爾蘭子公司——谷歌愛爾蘭控股公司。這些知識產權繼而被轉讓給谷歌愛爾蘭控股公司旗下的都柏林業務部——谷歌愛爾蘭公司。一家子公司支付知識產權使用費,其支出降低了愛爾蘭應付稅,另一家在避稅天堂百慕大收取授權費,規避愛爾蘭的稅。谷歌的這個利用兩家愛爾蘭子公司避稅的妙招被稱為「雙層愛爾蘭漢堡」。
歐洲、中東或非洲購買谷歌搜索廣告後,將錢匯到谷歌愛爾蘭公司,愛爾蘭的公司稅為12.5%,這個稅率已經比美國低了一半,但是谷歌還是設法免掉,也就是把收入做成不在愛爾蘭產生的。
谷歌為了轉移收入,在愛爾蘭註冊了兩家公司,一家是谷歌愛爾蘭控股公司,其管理中心在百慕大。該公司在得到谷歌授權後可以使用谷歌知識產權產品。另外一家是控股公司旗下的一個有限責任公司,也就是控股公司的子公司——谷歌愛爾蘭有限公司,辦公地點在都柏林,有2000名員工,責任向全球銷售谷歌網絡廣告,創造的利潤佔公司海外總利潤的88%,其中大部分流向避稅天堂百慕大。
由於愛爾蘭稅法在預扣稅方面的豁免只正對歐盟成員國公司,而谷歌不是歐盟成員公司,為了避開愛爾蘭的預扣稅,谷歌都柏林公司的付款不是直接到百慕大,而是繞道荷蘭沒有員工的空殼公司。而錢一到稅法寬鬆的荷蘭,荷蘭空殼公司將把約99.8%的特許權使用費轉到百慕大。
由於荷蘭夾在愛爾蘭和百慕大中間,因此,這種做法有「荷蘭三明治」之稱。經過這樣一個流程,谷歌的稅在不知不覺中流失了。
其結果是,谷歌在三年時間內節約了31億美元的應付稅款,該公司利潤提高了26%,而所有一切都是法律允許的。
雙層愛爾蘭漢堡在擁有知識產權的公司中非常流行,全球數百家跨國公司都在使用,大多數IT公司也是如此,微軟、思科、facebook都採用了相同的模式!
谷歌股價首破千元大關 市值仍比蘋果低1300億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4852013年10月18日對谷歌來說絕對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在這天,谷歌宣佈與競爭對手Facebook合作,今後會出售台式機版本的Facebook服務廣告,谷歌還公佈要調整國際市場戰略,轉向基於地點的搜索。而最搶眼的應該是,谷歌的股價在這一天首次突破了1000美元。
在標普500成份股公司之中,谷歌是第二家股票交易價邁上1000美元的公司,第一位是今年9月突破千元的價格零售商Priceline.com(目前每股1048美元)。
其他股價過1000美元的公司還有經營豬肉加工處理的Seaboard(目前每股2828美元)和真正的王者——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目前每股17.54萬美元)。

此前一天,谷歌發佈了今年第三季度財報,當季淨收入環比增長36%,營業收入增加12%,與二季度令人失望的表現判若兩人。
谷歌財報暴露了廣告費率下降的問題,好在出售的廣告增加了更多。
不管怎樣,谷歌讓大家看到,收集與出售消費者個人數據絕對是有利可圖的生意。

湯森路透統計,季報公佈後,20多位分析師上調了谷歌股票的目標價。
投行Evercore就將谷歌的目標價調升至每股1100美元,認為谷歌的廣告行動沒有出現此前擔憂的那麼多負面因素。
瑞信的分析師Stephen Ju還預計谷歌的股價可以漲到1200美元:
我們依然認為谷歌是形勢最好的公司之一。
到了18日,谷歌的股價坐上了直升機,一天之內上漲14%,沖上1000美元大關,午盤漲至每股1011.41美元,刷新了谷歌今年7月15日創下的每股924.69美元自身最高記錄。
本年度至今,谷歌股價上漲43%,18日當天市值就增加了400億美元,而競爭對手雅虎的全部市值也不過340億美元。
九年前第一天在納斯達克亮相時,谷歌的上市交易價是每股85美元。IPO以來,谷歌的股票總體穩步升值,如今漲幅已達1089.89%。

儘管股價破千元,以市值排名,谷歌季軍的位子還沒有改變,目前市值2960億美元,第二名埃克森美孚為3850億美元。
高居榜首的依然是蘋果:4620億美元。
不過,谷歌和蘋果的差距已經縮小,去年兩家公司的市值還相差4000億美元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市前五年裡,谷歌的市值都高於蘋果。
現在,谷歌與蘋果的市值差距相當於1個Facebook、將近5個雅虎或者7個Netflix的市值。

諾獎得主Shiller建議畢業生:放棄谷歌,去擁抱高盛吧!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803當你有機會入職谷歌或者高盛的時候,你會選擇谷歌還是高盛?
不用再糾結了,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Shiller已經給出了建議:高盛。
在名為「高盛VS谷歌:職業生涯選擇華爾街還是硅谷?」的辯論中,Shiller建議有抱負且對金融感興趣的年輕畢業生應該選擇高盛而非谷歌。
Shiller稱:「當你選擇學習金融專業的時候,你是在學習如何推動事物的發展。這種發展將是大規模的,且是可持續的。」
「這種大規模推動事物發展的影響比你進入谷歌工作,然後設計出一些小程序更加重要。」
Shiller認為,金融在支撐著所有有價值的事情。他解釋稱:
「我們需要工程師的數量比金融人士要多。但是,我們需要金融人士為工程師提供研究的資金。」
「任何重要的人類活動都需要金融支持。」
「你獨自一人無法為這個世界貢獻出偉大的成果。」
當然,Shiller的觀點也遭到了反對。
Singularity University研究發明副校長Vivek Wadhwa稱,谷歌已經給了他們足夠的經費,並且正致力於研究具有「開創性的」技術,比如自動駕駛汽車和浮動無線網絡(floating wireless networks)等。
Wadhwa反問道:「你們真的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進入金融領域,『虛構』(cooking up)出一個金融系統,然後再去管理它嗎?真的願意讓孩子們去製造更多的泡沫?」
然而,Shiller在演講開始之際就間接的打消了Wadhwa的擔憂。他開玩笑稱:
「我的假設是,我的講話不是針對那些想掙很多錢的學生。」
「任何借出資金,然後要求償還的人都顯得貪婪。你永遠不會像特蕾莎嬤嬤那樣受到愛戴。但是,你在內心知道自己是一個好人。」
KKR攜手谷歌投資太陽能電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532據WSJ報導,私募巨頭KKR聯手谷歌共同投資Recurrent能源公司位於加利福尼亞和亞利桑那州的6座太陽能電站,投資金額為4億美元。
這筆交易最快將在當地時間週四公佈,這是三家公司第二次合作。在2011年,谷歌就和KKR宣佈將投資Recurrent能源公司服務於薩克拉曼多市政公共事業區(SMUD)的一系列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這筆投資的交易價格為3.5億美元。
如今KKR與谷歌所投的6座太陽能電站已經發展了好幾年,預計將在明年1月上網發電。
這6座發電站中,其中5座位於南加利福尼亞州,剩下1座位於亞利桑那州,預計的發電量能達到106兆瓦,足夠為1.7萬美國家庭提供用電。
Recurrent能源公司將繼續運營這些太陽能電站,他們已經與三家客戶簽署了長期的電力供應合同。
谷歌和KKR的4億美元投資包括現金和負債,谷歌的股權預計約8000萬美元。
在美國政府頒佈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的背景下,該筆投資是美國太陽能市場持續增長的一個最新案例。
谷歌和KKR也都是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大佬」,以谷歌為例,該公司在可再生能源項目中投入了逾10億美元,從位於莫哈韋沙漠、北達科他州和阿林頓和俄勒岡州的風電場,到德國太陽能設備等等,這家互聯網巨頭也簽署了合約購買570兆瓦的可再生電力,為其數據中心供電。
此外,「股神」巴菲特也押寶太陽能電站。今年年初,其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控股的中美能源(MidAmerican Energy)宣佈將出資20-25億美元收購加州電力公司SunPower旗下含建設合同在內的兩個太陽能項目。
人人都在談泡沫:谷歌搜索怎麼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442 美股收盤又創新高了,這種時候最苦逼的恐怕就是要證明其實股市泡沫還沒那麼恐怖。
在眾說紛紜談泡沫的時候,要撇開認知偏見,濾過種種「泡沫觀察家」的折射散光,看看泡沫到底怎樣了,還真有點難度。
zerohedge博客提供了一種簡單的角度,拋開數據和分析,利用谷歌趨勢Google Trends看看網上頭條提到「股市泡沫」這個詞的次數。
下圖顯示,金融危機爆發前「股市泡沫」有兩次高峰:2007年5月出現99次,同年11月是89次。而今年11月收錄的部分數據顯示本月有73次。
這樣看來,現在還沒有達到上次危機前的水平。

這是否從一個方面體現出眼下的泡沫還沒那麼危險?
那也未必。zerohedge就說,2007年夏天,標普沒有QE神助也沖上了高峰,那時候大家都在說泡沫,還不是有人說沒關係,不可能有泡沫。
下面我們再看看谷歌展示的「泡沫」相關搜索排行榜,排名最高的是股市泡沫和市場泡沫,其次是房產泡沫,「中國泡沫」和「中國股市泡沫」都是排名上升最快的。

【趨勢】谷歌大舉進軍機器人領域:收購七家機器人公司,安卓之父擔任項目負責人!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8/56954.html當安迪魯賓將Android項目的領導權移交給桑達爾皮猜(Sundar Pichai)時,業內人士就開始猜測魯賓下一步會去做什麼。現在答案出來了:機器人。
魯賓週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他負責的機器人項目是谷歌長期Moonshot項目中的核心內容之一,無人汽車和谷歌眼鏡也是Moonshot中的項目。
魯賓稱:「與其他的moonshot項目一樣,你必須將時間因素也考慮進來。我們需要足夠長的準備時間和10年的長遠規劃。」
為了啟動機器人項目,谷歌已經收購了7家機器人公司,但是至少現在這個項目的範圍還比較有限,主要集中在機器人製造上面。
谷歌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對魯賓的工作給予了很高的期望。佩奇在Google+上發帖稱:「魯賓負責的上一個項目是Android,一開始只是一個瘋狂的想法,但是最終卻在全球數億人的口袋裡裝了一台超級電腦。現在談機器人項目的成敗還為時尚早,但我已經等不及了。」
現在製造行業經常需要用到機器人,比如讓機器人去銲接汽車框架和精確安裝擋風玻璃等。亞馬遜週日宣佈它計劃利用直升機來送貨,這表明技術自動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谷歌其他的moonshot項目一樣,機器人項目也包括硬件和軟件兩部分。從硅谷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來看,美國科技行業的發展是從硬件起步的,之後才逐漸轉移到軟件領域,但是谷歌是一家同時擁有硬件和軟件業務的公司,它建立了自己的服務器和數據中心,生產摩托羅拉手機,也編寫自己的軟件。當機器人行業的軟件和硬件都還不太成熟的時候,由谷歌這樣一家軟硬兼通的公司來開疆闢土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谷歌收購的幾家機器人公司包括:由東京大學以前的一個機器人研發團隊創辦的Schaft、專注於計算機視覺和卡車裝卸機器人的初創公司Industrial Perception、生產機器人控制器的Meka、機械臂廠商Redwood Robotics、另一家機械臂廠商Bot & Dolly、兄弟公司Autofuss以及生產汽車動力腳輪的Holomni。
利用機器人來組裝電子產品、包裝產品以及在倉庫中轉運產品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率。當然,機器人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就意味著更多的人可以從生產線上撤下來,他們必須去尋找其他的工作。這也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副作用之一。
顯然,谷歌的志向絕非僅僅是利用機器人去製造、包裝和運輸產品。谷歌應該會以一種新的方式來使用機器人技術,它希望機器人技術能夠與搜索、Android和無人汽車一樣,對消費者的生活造成直接的影響。或許有朝一日谷歌的機器人能夠走出工廠和倉庫,在更廣闊的天地裡大展拳腳。
谷歌殺入機器人研發,安卓之父變革製造和物流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6966原文:
如果亞馬遜用無人機送書已經讓你驚訝不已的話,那看到谷歌用機器人駕駛自動運行汽車給你送貨的時候,你會不會張大嘴巴呢。

谷歌的高層承認這樣的機器人未來堪比「登月」,但事實上這可能比亞馬遜的無人機送貨更靠譜。據NYT報導,在過去半年裡,谷歌已經不動聲色地收購了7家科技公司以創造全新一代機器人。而負責谷歌機器人項目的是Andy Rubin,他更加為人所知的另一頭銜「安卓之父」,他一手將安卓系統打造成全球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主宰。
儘管谷歌對其具體方案三緘其口,但其投資的規模顯示出這絕非谷歌的科研嘗試。
至少到目前為止,谷歌在機器人領域的努力還看不出能立刻為消費者服務。相反,據知情人士向NYT透露,谷歌的預期客戶是製造業,比如目前仍然大部分由人力完成的電子產品組裝,以及與亞馬遜在零售行業競爭。
知情專家稱顯示的案例就是現有供應鏈的自動化,包括從生產廠區到運輸點的運送以及將貨物送到消費者的家門。
MIT數字行業研究中心的首席經濟學家Andrew McAfee稱:「這是個巨大的商機。現在仍然是人力在工廠走動,在物流中心搬運貨物,在小賣部後門工作。」
Rubin認為:「與所有的「登月」計劃一樣,你必須考慮足夠的時間因素。我們需要足夠的積累與10年的規劃。」

50歲的Rubin是谷歌負責創新業務的高管,他的職業生涯開端就在機器人領域並且一直對智能機器懷有熱情。在 1990 年代剛加入蘋果公司時,Rubin就是一名製造工程師,在此之前,他則在德國光學和精密儀器製造商卡爾蔡司做機器人工程師的工作。
「我把興趣做成了事業,這世上還有更好的工作嗎?你是工程師,你各種鼓搗,然後你就會琢磨:要是為自己造點什麼東西出來,你會做什麼呢?」Rubin 說道。
Rubin 是硅谷創業圈的一名老兵了,也當過兩回高管。他稱自己對機器人的商業化前景的思考已經不止十年了,而直到最近他才發現,新型自動化系統的商業化所需的一系列技術已經成熟了,變革節點已經來到。
今年早些時候,Rubin 從 Google Android 部門負責人的位置上退了下來。接著,他告訴 Sergey Brin 和 Larry Page:開始新冒險的時機已到,並成功說服了他們,為自己的新嘗試開出支票。不過,他仍拒絕透露 Google 會為他投入多少。
Rubin 把機器人項目與 2009 年啟動的 Google 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作了比較:「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剛啟動時,就像科幻小說那樣遙不可及,但看看現在,已經近在咫尺了。」
他也承認,機器人項目還需要在軟件和傳感器等地方取得必須的突破,而硬件層面的問題,比如機動性、手和腳的動作,都已經解決了。
Rubin 低調收購了數家在美國和日本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其中包括 Schaft、Industrial Perception、Meka、 Redwood Robotics、Bot & Dolly、Autofuss,以及 Holomni。
Schaft是不久前從東京大學出來的一個機器人專家小團隊,想要打造一款人形機器人;Industrial Perception是美國的一家初創公司,他們開發了一套計算機視覺系統和機械臂,用於為卡車裝貨和卸貨;Meka和Redwood Robotics是舊金山的人形機器人和機械手臂的製造商;Bot & Dolly所開發的機器人攝影系統則在電影《地心引力》裡派上了用場,被用於打造電影特效;其關聯公司Autofuss專注於廣告和設計;製造高科技車輪的小型設計公司Holomni也被Google收入囊中。
把上述這七家公司湊在一起,打造可靈活移動的機器人所需的技術就有指望了,Rubin 表示還會收購更多必要的公司。
和Google著眼未來的X 實驗室不同,能早日出售產品是這個機器人項目看重的。Rubin稱,公司還沒確定是為它成立一個新的產品組,還是乾脆單獨成立一家子公司。
在起步階段,Google機器人小組會把總部設在Palo Alto,並在日本開設辦公室。除了收購外,Rubin 也已開始招聘機器人專家,並引入 Google的其他程序員給予協助。
儘管Google 還未公佈長遠的機器人計劃,但 Rubin 明確指出,機器人科技還沒能充分服務於製造業和物流市場,而這是清晰可見的機會。
在 Rubin 看來,現在電子消費品行業之複雜讓他備感頭疼,而他希望機器人行業會更簡單些:「我覺得機器人領域還很新,我們一手造硬件,一手造軟件,我們做的是系統,一個團隊就能把整套東西給弄懂了。
谷歌打造機器人時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987
幾個星期前,亞馬遜CEO, Jeff Bezos亮相「 60分鐘」節目 ,宣佈他的公司計劃為客戶提供自主無人機快遞業務。此後不久,谷歌也發佈了公告—— Android前負責人Andy Rubin表示,公司正在「努力創造新一代機器人」。上週末,谷歌展現了其真正的野心:谷歌購買了Boston Dynamics(波士頓動力),一家機器人技術公司,該公司旗下的知名產品很多,如Big Dog(「大狗」),能攜帶貨物跨越崎嶇的地形,還有Cheetah(」獵豹」),它可以跑的比博爾特更快。如果亞馬遜和谷歌的計劃能獲得成功,在未來的幾年裡,我們可能會迎來人機交互的新時代,我們會發現不管是公共場合還是在私人場合,我們將越來越多地和機器人面對面接觸。一些分析師一開始以為谷歌的目標只是為了實現更徹底的自動化,但現在很明顯的是,谷歌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團隊正試圖製造真正靈巧的自主機器人,能夠行走在人行道上,可以背著包、推著嬰兒車……在收購Boston Dyanmics之前,谷歌已經在短短六個月內收購了7家初創企業,這些機器人公司製造了一些性能最為卓越的機器臂、機器手、運動系統和視覺處理器等。谷歌最近收購兩家公司Meka和Schaft ,其所設計的機器人能與人們在工作和家庭環境中有效互動。作為谷歌收購第八家機器人製造公司,Boston Dynamics可以稱為這個星球上最有成就的機器人製造公司之一,其創造的機器人能夠跳躍、跑步和攀爬,而且往往比人類做得更好。其最新的研發項目「全身機器人」,能夠穿著核生化服,使用為人類設計的各種工具。機器人兵工廠可能產生的影響是驚人的:谷歌公司可能會在全社會佈置各種機器人。 如果機器人充斥社會,我們的日常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一家美國無人機公司C.E.O.這樣描述她看到的未來情景:她在公園剛跑完晨跑,一架無人機提著兩瓶水飛過來。試想一下現場,你慢跑著穿過公園,頭頂上儘是無人機嗡嗡聲,如同 「機器人煙霧 」。由於沒有關於機器人行為準則的聯邦標準,機器人所具的備知識和能力對我們來講是未知的,我們很可能會體驗尷尬的互動——機器人能明白我的話嗎?它是通過眼神交流的嗎?如果我詛咒它,它會為難我嗎?如果機器人盯著我,是因為它要想要交流,還是在等待我走開?我不太瞭解機器人,但機器人知道我的一切。如果它是亞馬遜的無人機,它會知道我的名字,我的地址,我的閱讀和購物習慣。如果它是谷歌機器人,而我用的又是Android手機,那它會知道我在哪開過車,我在哪裡吃過飯,我明天約會安排。這些都將是我們需要通過深思熟慮來解決的問題。事實上,機器人將會超鏈接到雲端,這意味著它們可以獲取關於我們大量存儲信息,同時,它們可以作為高度分佈式的傳感器,不斷地將我們的信息反饋給企業和政府數據庫。日常的智能手機已經將主人移動數據傳遞出去,具備計算機視覺的機器人將能夠追蹤我們的視角,通過面部分析來辨別我們的情緒,並通過手勢識別來閱讀我們的身體語言。正如市場分析師收集和研究我們上網瀏覽行為一樣,通過對人類世界數據分析,將會使亞馬遜能夠部署高度針對性的廣告。如利用無人機所「看到」的後院遊泳池,家庭車庫,和糟糕的菜園,從而提供水池清潔劑,泊車輔助,肥料的廣告。有人警告說,谷歌和Boston Dynamics的聯盟,將使世界上擁有最豐富信息的企業突破其數據的疆界,似乎預示著類似「終結者「系列中邪惡的人工智能公司的誕生。但事實可能會非常平淡:也許你準備過人行道,你發現了一個閃亮的機器人直視著你。你匆匆走過馬路,沒有時間來理會這個推銷機器人,突然你看到兩個機器人向你迎面而來,這時你的手機響了——然後你聽到他們說:「放心。我們只是運送你的新Android智能手機。接聽來電表示您接受我們的新服務條款。」
谷歌與蘋果的“汽車戰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317
科技巨頭谷歌和蘋果對行業霸主的爭奪戰爭,已經從智能手機擴展到新的領域:汽車。
據WSJ的消息,在下周於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谷歌與德國汽車制造商奧迪公司將公布雙方共同開發車載娛樂和信息系統的計劃,該系統將基於谷歌旗下的安卓系統。
谷歌即將公布的計劃是對蘋果公司去年6月發起的一個類似項目的回應。蘋果當時宣布,將把iPhone和其他運行iOS操作系統的設備與汽車制造商的儀表盤控制板進行整合。
谷歌與奧迪還計劃公布將與其他汽車和技術公司在安卓車載系統上進行合作,其中就包括芯片制造商英偉達。WSJ援引知情人士稱,谷歌及其合作方旨在讓駕駛者與乘車者,在車內使用音樂、導航、以及其他與安卓智能手機提供的類似應用服務
目前蘋果的iOS系統已經得到了寶馬、梅賽德斯-奔馳、通用汽車和本田的支持。
目前蘋果與谷歌已經一系列數字領域展開激烈的競爭:從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到移動應用程序以及網頁搜索引擎,這兩大巨頭均在爭奪市場主導權。對於基於互聯網的軟件和服務供應商而言,每年8,000萬臺新車與輕型貨車銷量,意味著汽車行業將是下一個重大機遇。
汽車制造商歷來選擇拉斯維加斯CES展會,來展示其最新的車載技術。
奧迪預期還將在展會上公布新的技術,將允許汽車短時間內在某些情況下進行自動駕駛。消息人士稱,奧迪可能在未來4到5年間推出使用這些技術的車型。
福特汽車也將在下周的CES展上展示其開發的無人駕駛汽車,寶馬汽車也已邀請媒體參加類似技術的展示會。
通用和奧迪此前均已經宣布,將推出嵌入4G網卡的車型,這將讓汽車無需依賴手機實現無線上網。
調研公司Gartner認為:
“汽車正成為一個終極的移動設備。蘋果和谷歌已經看到了這一點,並試圖組建聯盟讓自己的技術占據先機。”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