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覆巢之下,誰是最硬的蛋? 價值信徒

http://xueqiu.com/4047351923/27849590
關於中國經濟的最新預期正在悄悄惡化,繼續下台階的預期正在蔓延。不同於以往的是,這次正在試圖打破兩個中國神話:房價不跌神話和人民幣升值神話,將走向終結的,還有中國特色的「剛性兌付」。
房價跌不跌?答案几乎是異口同聲地認為不會跌,理由有很多:中國的體制不同,中國的需求還很大,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好……。無論什麼理由,都沒有認真審視一個現實:中國的住宅竣工量,已經達到了每年人均2平米的歷史記錄,這就意味著,如果住宅保質期為50年,人均將擁有100平米的住宅。粗略估計,2013年中國建築業住宅竣工量約為26億平米,所有房屋竣工量約為40億平米,施工總量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113億平米,而中國只有13億人口。如果我們這幾年把中國未來的房子都蓋完了,是不是意味著千秋萬代的GDP中就沒有房屋建設這一項了?在1926年的時候,美國人也都認為城市化超過50%之後會加速,也都認為房價不會破滅,但建築量在1927年見頂之後,快速下滑,到1932年,城市房屋建設啟動量較之1927年下滑了90%。當時,美國由於移民的因素人口仍然處於快速上升過程中。
人民幣會永久升值嗎?這個命題也正受到挑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增長開始放緩,從商品貿易的角度來看人民幣繼續升值已經沒有基礎了。但2008年之後中國開始了快速的建築業擴張,完成了覆蓋中國大多數人口的高鐵建設,年度房屋施工量翻了一番。基礎設施和房屋的建設抬升了地價,也增加了資本存量,人民幣作為資產蓄水池快速膨脹,從而在商品貿易之外,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升值。如果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的建設量一旦下滑,人民幣的資產性投資需求也將銳減,人民幣長期貶值的通道也就打開了。
如果中國的建築業大衰退開始,會殃及歐美嗎?答案是不會。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是代工生產者,不是最終消費者。中國的建築業是自己玩的事情,和老外無關。如果中國的建築業衰退,資本將在一定程度上越過管制屏障回流美國。人民幣貶值將加速。
貨幣市場收益率還會繼續攀升嗎?恐怕不是簡單的下滑,而是高位劇烈震盪後下滑。目前貨幣市場收益率攀升的原因在於經濟中的風險溢價很高,但「剛性兌付」開通了資金供求雙方的安全通道。如果建築業衰退,這個「剛性兌付」的通道將不再安全。貨幣市場將會變得混亂,短期資金價格有飆升的可能,但資金價格將與風險匹配,而不是簡單的剛性兌付。也只有風險與資金價格真正匹配了,新興產業發展才能獲得充分的資金支持。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將類似於1970年代末期,貨幣市場將在暴風雨中得到徹底整頓,利率市場化走向現實。
反腐敗重手的持續性也刷新了記錄,腐敗性吃喝玩樂全面蕭條,灰色地帶大大減小,經濟活動的灰色成本也開始下降。反腐陣痛的背後,應是政通民順。但各地土豪宴席的關門大吉確實短期內形成了衝擊。
那麼,覆巢之下,誰是最硬的蛋?
每一個泡沫破滅,都為社會留下了豐富而廉價的基礎設施。正如保羅•菲利普所言,當泡沫破滅到最低點時,經濟回報就慢慢出現了,正是企業家們開始利用新技術與泡沫遺留下來的廉價資金、基礎設施和勞動力相結合,使他們探索新技術方向的成本更低,新的訂單完成起來更有效率。從而推動新科技和新產業的繁榮。在房租那麼貴的時候,創業是那麼的艱難。要素價格體系的重估將為新經濟的發展提供廉價的要素環境。
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是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科技革命的升級歷史。從蒸汽機時代,到內燃機時代,再到電氣時代,直至電腦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時代,每一次社會經濟的升級,人均GDP的跨越,都是由科技推動的。
新興科技發展的魅力正是在於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賦予傳統產業全新的內涵。《劍橋美國經濟史》這樣描述20世紀的技術變遷:成熟產業採用新技術能大大促進生產力的提高,甚至促進這些產業中新產品(如合成纖維輪胎)的出現。實際上,得益於新技術在部門間的互相傳播,老產業的生產力都得到大幅提高。……對其歷史的全面分析揭示出高科技在改造「老」產業中的潛力,包括紡織業和林業、銀行業和金融、零售業和醫療保健。
展望未來20年,人類社會將在三大科技趨勢下實現新的飛躍。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智能汽車、以3D打印和機器人為代表的生產智能化、以移動互聯應用為典型的生活智能化,正在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
(1)電動智能汽車如何改變生活
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變成大型購物與生活體驗場所,在長約30分鐘的充電時間裡,人們徜徉於購物公園,流連忘返。由於商業的聚集,汽車旅館變得更有吸引力。
城市中的加油站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分佈在各停車場的臨時應急充電樁,如果你需要漢堡或口香糖,充電樁旁邊就有一個自動售貨機。
駕駛和旅行不再枯燥,人類社會的動力系統被電力所主宰。城市中的代步車和長途交通的交通工具開始出現明確的分界。
由於電力驅動系統的普及,輸運成本大幅下降,物流費用大幅下降,超市中的商品價值持續下降,一個痛苦的通縮時代來臨,就像1900年前後歐洲的通縮。
(2)3D打印和機器人如何改變世界
100多年來的工業傳統被顛覆,流水線上的工序細分變成了工序整合,這正是3D打印的思路,勞動力成本提高和高福利陷阱直接推動了機器人在生產中對工人的替代。人類進一步從枯燥的流水線上解放出來,解放出來的人們,開拓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服務業門類。
創意不再受制於工廠車間,有了創意,每個人都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來實現,人類面對的商品種類大爆發。
生活服務和諸多設計個人隱私的個人服務被機器人所取代。
(3)移動互聯和智能生活
移動互聯在可穿戴設備的普及下開始真正改變生活模式。家居、教育、醫療、培訓,乃至我們的諸多娛樂活動,都在移動互聯的網絡中實現。
人們的所有隱私被剔除了身份之後進入大數據系統,大數據形成的統計分佈結論供我們每一個人判斷我們的生活,個性化與標準化這一組孿生兄弟在大數據時代清晰地在不同領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活變得「聰明」起來。
開放的數據系統吸引著無數開發者為我們設計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服務迎來空前的發展。科幻電影變成現實:人類生活在自己設計的程序中。
計算機時代沒有實現的「地球村」,在移動互聯時代終於實現,國界在生活體驗中變得模糊。
覆巢之下,誰是最硬的蛋?唯有真正的主流科技方向,才是中國增速下行中不會破的蛋。你的資產,應該致力於尋找未來科技的主流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25

誰是傻瓜? 浪漫盧梭

http://xueqiu.com/3714977098/27886922
巴菲特對於投資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如果你在牌局上,5局還沒有看出來誰是傻瓜,那麼,你自己就是傻瓜!
巴菲特老先生說出這樣的話,實在很值得投資市場上老是爭論價值投資和趨勢投資,或者說勢頭投機者們思考:不管是怎樣的投資,投機,你賺的是誰的錢?
我簡單說一下我的理解:
市場的投資參與者大致可以分成5類:
1.社保基金,財政部,平準基金。-----這類基金基本是屬於超級大象,而且,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或者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其他的使命更重要。
2.大型公募基金,指數基金,平衡型基金,大型以資產規模為目的的私募基金。------這類基金以賺錢為目的,但是,主要目的還是收取固定管理費。賺錢多少因為有評判基準,所以,他們賺錢的模式必須隨大流,而且他們的規模非常龐大,某些品種和行業是必須配備的。特別是規模龐大的指數基金和平衡型基金,基本是跟隨市場的(反過來,也主導市場,或者說引導市場的。)
3,私募基金,主題公募基金。------這類基金是市場各類題材股炒作的主力。因為他們以賺取花紅為目的的,管理費可能只能覆蓋基本成本。所以,在行情劇烈波動的時候,很容易看到他們的優勝者賺了幾倍,而失敗者的淨值只有0.3。
4.中小專業投資者。------這類投資者的主要資金來源是自有的,也許還附帶一些別人的資金。這類投資者跟巴菲特的模式最類似,因為是自己為主的錢,關係到身家性命,所以,巴菲特的格言牢記心頭:第一:不要虧損,第二第三,請牢記第一條。
5.中小散。------投資是一門易學難精的生意,誘惑也特別多,開戶,買賣,賺錢都非常容易。但是,長期取勝很難,因為投資是有成本的,,摩擦成本的存在導致在一個平衡市場裡面,贏面不到50%,不管新手,老手,如果你沒有形成自己的理念,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投資體系,大部分人要麼最後失去興趣,把一隻虧死的股票留在市場裡而不理,要麼就因為無錢投資離去。(這裡面也有倖存者偏差的,很多人聽說炒股的朋友來了。就說自己也炒過股,但是,這位朋友一詳問,則是10年前的事情了。呵呵。)

那麼。在投資市場中,誰是傻瓜呢?我想,上述5類投資者,誰也不會承認自己是傻瓜的,而且,每類投資者對自己的優缺點,都有一定認識。可是,在市場上,從K線回頭來看,確實傻瓜很多,為什麼明明做了傻事,後來看得很清楚,可是,在當時,卻沒有人承認,沒有人退卻呢?這就是過度的自信或者自負造成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大多數人對於自己身處何處,其實並不清楚,所以,如何做出反應,就更不用說了。
而股票的價格,是合力造成的,就存在論來看,任何時候的股票價格,都是合理的。萬科6.62的價格,已經包含了買方和賣方對房地產市場的一致看空預期。買方因為看空房地產,所以,不願意買,賣方因為看空房地產,所以,很有慾望賣,在這種預期下萬科A從7元以下崩潰到6.62元。這就是合力表現成市場先生給出的價格。而網宿科技141元的價格,也包含了買賣雙方對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期待!
但是,如果我們跳出這個圈子,我們假設萬科A股不能買賣。萬科一切照常運營,這時候,我們有了足夠的錢,買下整個萬科,那麼,我們花了多少錢呢?1101373萬*6.62=7291082萬。也就是729億元。
好了。我們現在買下萬科了。把王石,郁亮趕下台,我們來做董事長,總經理。我們該怎麼做呢?第一件事:就是清查賬面資產。但是,這樣很麻煩。我們也不懂財務,那麼好吧,我們就相信萬科,等2014年3月7號他們的公佈,一切以他們自己公佈的為準,相信他們也沒有做假。下一步呢,既然萬科已經這麼賺錢了。現在房地產也不好做了。那麼多分些紅吧?反正我已經買下全部公司了。分紅都是分給自己,肥水不流外人田!每股分個5毛,怎麼樣?哈哈哈----笑醒了。原來是做夢呢!
有·人說,你才是傻瓜呢,現在經濟不景氣,政府為了維持就業和社會穩定,也鼓勵創新,維持資本市場活躍,所以,中小板,創業板才是根本。我說好啊,你隨便挑一隻股票出來,我們來評判評判。那好,我們就選龍頭:網宿科技好了!
好了。現在我們也按照萬科的標準,把網宿科技全部買下了。而且,管理層也一個不走,全部照常幹活。花了多少錢呢?15529*106.3=1650732萬,也就是165億。這次我們態度好點,不趕走董事長,但是,要請他來講講,怎樣賺錢?讓我這165億投資回本?還有一切以董事會的公告為準,大家耐心去讀讀年報,總可以做到吧?
呵呵。傻瓜與否,在於平常心而已。我2004年在研究折價45%的封基時,就發現了這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32

品火鳯(23):用人之道/誰是牆?(第7冊第55回)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19888

現代,雖有國家民族,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國家領導人與我們何干?
要用到個忠字,最多只是盡忠職守,對得住自己份糧。
再吹得大一點,咪就係忠於工作的機構,當然,事實上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居多。
但在古代,人要忠於人主,否則就被人目為不忠不義之人。

 

第七冊,第五十五回:用人之道

誰是牆01

古之人主,只是視下屬為一家一國的財貨,而人們的忠心,也只是建基於個人的道德。
他們不會視之為交易關係,或者是契約關係,本身就是不對等的。
當然,有些人主是較有心計,陳某老師在書中說:

「袁紹愛才,只因這些人是保護他的一堵牆,
可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顏良文醜一死,在那個情境之下,也不能自保了!

誰是牆02

誰是牆03

誰是牆04

誰是牆05

陳某老師寫之下:

「劉備愛才,因為這些人覺得他是有蓋的牆,
牆雖小,卻住得心安理得。」

這個情境,就是他日燎原火投奔劉備的伏筆。

大家可以從現代人的角度想想:「究竟公司是你的牆,還是你是公司的牆?」
如果是前者,就請勿對公司和上司要求太多,早謀後路吧!
如果是後者,相信你都得到你應該到的,否則,也是早謀後路吧!

不過,絕大多數的情形,是一個當公司是牆的人,認為自己應該得到公司的牆的待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某些鼓吹公司要把XX後當神咁拜的HR和傳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68

職場點滴(35):誰是牆?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20217

看到了脫兄最新一篇的《品火鳳》,談及職場新鮮人的態度,感觸良多。

近代的新鮮人,即所謂的80/90後,基本能力,像語文能力、IT能力以及投入度等其實不弱,這個是要替他們平反的。

然而,有一點他們多數表現出極缺耐性,如工作未滿一年便覺得應該要升職加人工,或工幾個月後便認為「無野學」而求去,這種沒有弄清楚「誰是牆」的態度才是最有問題的。

筆者嘗試用一個現代紀律部隊的例子作說明。

警隊招聘時,分為兩個大方向,要麼是執行層面強的員佐級警員(PC),或是準備作為管理層去招聘的見習督察,分別是,PC每年招聘約一千人,而見習督察只有百多名。

人數及職能上的差異,合理的預期是,警隊投放督察們的培訓資源及深度,必然遠超PC,因為這個是一開始已經充份地說明了,招聘及被招聘者都應該有充份的共識。

而警員若果要晋升至督察,不是不可能,但中間需要付出的努力及時間,難度之高斷不可能是普通努力一兩年能成功的。

如果一個大學新鮮人畢業生,能考上大企業(如CX,BIG4,各大銀行等)的ManagementTrainee,就好比見習督察的職位,得到公司的重點裁培以及老中青員工的鎂光燈也是非常合理的期望。

反之,如果只是初進入一家普通企業當一個普通職員,那末和萬千警員面對的情境,其實沒有多大分別。在眾多同質性相似的老中青員工中,又憑什麼認為自己是「特別的一個」,會得到公司的特別對待,鎂光燈長開呢?

筆者不是想潑冷水,反之想告訴年輕人的是,社會上的企業,其實都面對青黃不接,接班不力的局面,機會是前所未有地多,只要你有心學,態度誠懇,相信真的大把人會教,免費過料。

只是,換著你是老闆,如果要挑公司未來的棟樑以重點培訓,你也不會挑一個動輒和你跳草裙舞,日喊夜喊「無野學」或表現不耐煩的員工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190

看中國社交網絡九年興衰史:猜誰是下一個社交巨頭?

http://www.iheima.com/thread-12117-1-1.html
為分析緣由,我比對了國內主要SNS項目的發展歷程和幾次關鍵競爭格局:

1、根據資料,Facebook誕生於2004年2月,QQ空間誕生於2005年4月,人人網的前身校內網誕生於2005年12月。因此,世界SNS今年十週歲,中國SNS今年九週歲。

2、回顧中國SNS歷史,主要的競爭者有:QQ空間、人人網、開心網、51等。

3、互聯網項目的兩大基本問題是用戶規模與盈利模式。因此,我們的目光可以聚集到與這兩個關鍵點相關的事件上。 縱觀歷時9年的中國SNS競爭史,大致有3個關鍵節點:

(1)用戶規模常規競賽(2005年——2007年): √ 校內網(人人網前身)——同學錄,用戶數達到2000—3000萬。 √ QQ空間——活動+QQ推廣,活躍用戶數過億。 √ 51——打工人群+網吧渠道,用戶數達到7000萬。

(2)邊際需求大戰——以搶車位、買賣朋友為代表的空間遊戲大戰(2008年——2010年): √ 開心網異軍突起,以偷菜、搶車位、買賣朋友先聲奪人,來勢洶洶。 √ 人人網快速跟進,用戶數曾經達到1億。 √ 51掛掛、51遊戲上線,引發爭端。 √ QQ空間後發制人,迅速收官,2010年4季度財報顯示空間用戶超過4.8億。

(3)盈利模式之戰(2011年——2014年) √ 人人網、開心網未找到出路。 √ 51轉型專業遊戲社區。、 √ QQ空間確立增值服務、開放平台、社交廣告的復合盈利模式,成為騰訊家族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末,BusinessInsider編制的按用戶人數排名的全球社交網絡公司列表將QQ空間列為世界第3,中國第1的社交網絡。

這段歷史從淺顯的層面告訴我們如下結論:

1、沒有在本文提及的SNS先烈項目,最關鍵問題是沒有解決用戶規模問題。BBS方便運營者通過內容運作抓住用戶,可是SNS只能通過抓住核心用戶並促使核心用戶產生UGC來實現內容生產。

2、邊際需求無法替代核心需求,只能作為補充。用邊際需求建造的開心網怎麼也無法轉化成QQ空間。

3、商業模式才是SNS最終的分水嶺。這段歷史從更深層面告訴我們,騰訊的QQ空間是如何成為霸主的:

(1)格局 有人將上市當作終點,有人將上市當作起點,騰訊和QQ空間之所以牛,這就是一個啟示。

(2)實力 從QQ空間發展史來看,QQ空間在9年時間裡幾乎把握每一次重大的業務突破機會。 √ 增值服務,對手:51; √ 實名社交,對手:人人網; √ 社交遊戲,對手:開心網。 業界天天抱怨山寨的背後,透露出的是恐懼。想沒想過恐懼的原因?在叢林法則下,實力才是硬道理。

(3)堅持 本質上說,社區屬於「慢產品」。社區產品要具有用戶基數和價值,需要很長時間積累。

(4)創新 博客 —— SNS——移動化,由簡入繁再由繁為簡,QQ空間畫出了一段不斷創新的軌跡,這背後是騰訊技術驅動與務實的基因。 2014年是中國互聯網非常關鍵而敏感的一年,PC互聯網的流量已經開始下滑,移動互聯網流量爆髮式增長。在2014年之前,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的補充和附屬品,2014年之後PC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相互抗衡又相互結合。

在社交網絡領域,我們要認識到以下一些信息:

首先,開發APP與移動化是兩回事。因此簡簡單單開發了APP的人人網和開心網暫時讓人看不到希望。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看到了QQ空間的舉措:開發APP以跟隨,打通手機QQ(這一點很厲害)、打通微信朋友圈。

其次,要留意手機與PC不同的功能性。建議大家留意知乎、唱吧、陌陌這些項目,知乎帶來了架構上的變革,陌陌和唱吧發揮了移動的功能特徵。明顯的,51轉型之後成為手游的推廣基地,而QQ空間多年來第一次瘦身並且強化了拍照與移動圖片處理功能(具有多種模版的QQ空間水印相機)。

最後,一定不要忘記移動化帶來的革命——功能與場景的結合。 可以預測的是,在前一波功能為先的移動互聯網發展結束之後,緊隨其後的很可能就是移動的SNS之戰。在大家認為微信微博一統江湖的時候,移動SNS很可能成為下一波的重點。至少目前我們已經看到資本開始青睞那些與O2O相關的垂直或者本地化的社交應用項目了。(文/周寧)

來源:商業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49

誰是人球》包括你家長輩 11種人醫師不敢收

2014-06-13  TCW
 
 

 

想像政府頒佈一項新規定:任何車子進到修車廠維修同一零件,政府補貼該修車廠一萬元,超過一萬元由修車廠吸收,且車子修完上路三天內不出狀況,十四天內不再進廠維修;若十四天內又進任何一家車廠,費用可能全部由原修車廠負責。

DRG亦如此,一種疾病一種編碼,健保署給醫院一筆固定支付,且病人住院期間醫療費用超過支付額或有其他併發症發生,部分費用由醫院自行吸收,如果三天內再急診、十四天內再住院,就算到其他的醫療院所急診、住院,健保署會做總歸戶,最後所有的費用將大部分是由原先提供醫療服務的醫院承擔。如果你是修車廠老闆,在這樣制度下,你會接新車,還是接開了幾十年的老爺車?多數老闆一定會婉拒舊車車主:「對不起,這台車我修不好,請另找高手。」

年紀大的老人家,就像開了幾十年的老爺車,在DRG支付制度下,容易成為醫院眼中頭號「賠錢貨」。

以下舉三個醫療現場案例。

案例一:半夜主動脈剝離,硬是開刀吃下來

一、主動脈剝離。振興醫院心臟科主任級醫師張忠毅透露,碰到主動脈剝離病人時,急診室醫師也很辛苦,因為要到處打電話想把病人推出去。而半夜接到這樣「做了虧本、還要被公幹(心臟開刀一次要有九位醫護人員在場,會被其他醫生罵),不開又會被告的病患,」張忠毅還是「吃下來」。

案例二:併發症一堆,醫生檢討還要寫報告

二、糖尿病。外科醫生洪浩雲曾因「不信邪」收過一位糖尿病且年紀較長的病人開盲腸炎,結果開刀後併發症一堆,導致住院天數拉長,讓醫院賠錢,最後洪浩雲只好寫報告,到醫院的會議上自我檢討,說明「為什麼把Case做到賠錢」。

案例三:多一種病就是不行,給付只看編碼

三、老人家。彰基脊椎外科主任洪瑞國最近收了一位老人家,單純的骨折住院,住院之後開始不舒服的喘,其後出現呼吸衰竭,醫師只好插氣管內管,結果又洗腎,最後病患住進了加護病房。因該病患入院診斷原因是骨折,DRG編碼就走骨折,後面多項醫療服務,除了洗腎,其他最後通常會被健保署核刪掉。

聽到這些話,你可能已經默默變人球

那麼,醫生在院方壓力下,會用什麼「話術」讓病人甘願離開呢?

一位不願具名的心臟內科醫師說,如果病人已在內科住院六、七天,做了很多項檢查,可能需要開刀了,但若此時開刀,一定會賠錢,這時候,醫生可能會跟病人說,「你先回去吃藥就好,觀察個幾天,過一陣子再來門診排開刀」或說:「你的病情還沒穩定,這時開刀會有風險。」

一聽到醫生這樣講,病人當然不敢開刀,先回家靜養。但這些話背後的實情卻是「醫院已經通知醫師:這個病人的DRG快用完或是已經用完了,要叫他先回去,十四天之後再來,不然醫院就要賠錢了。」

七月一日第二階段DRG上路,脊椎手術健保給付金額最多只夠支付兩節,做超過三節醫院就要賠本。有神經外科醫師預期,未來在私人醫院可能會發生,病人每次來「只做一節」,把多節的病人推給別人去做。

這時醫生就跟病人說:「你去台大看、你去榮總看,你的病太複雜、很困難啦。」表面上看似為你好,實際上卻因這病人開刀會讓醫院賠錢,醫師不敢接。醫生會很技巧的讓病人「心甘情願」轉診,因為人球如果浮上檯面,引爆爭議,倒楣的還是醫師,所以都轉化為好言勸說的「軟性轉診」。預期未來這種軟性轉診會越來越多,但病人完全不會感覺到自己變成人球。

【延伸閱讀】11大醫療人球高危險群●老人家:抵抗力差,容易有併發症●多重骨折:DRG只夠給付1根●長年洗腎:容易感染併發症●心臟病史:做其他非心臟的手術,也容易心臟病發●高血壓: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傷口不易癒合,拉長住院天數●主動脈剝離:手術費用高,醫院易賠錢●再次手術:以心臟來說,再開刀易導致主動脈斷掉、風險大,且會拉長住院天數●曾經多次開刀:容易沾黏,拉長住院天數●脊椎多節有問題:DRG只能支付一到兩節●有心臟病或高血壓的孕婦:生產過程容易休克、大出血整理: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87

誰是擊落馬航客機的真兇?解析三大“嫌犯”及影響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257

前天,一架馬來西亞航空(馬航)MH12客機在飛經俄烏邊境時被導彈擊落,機上298人全部遇難。美國總統奧巴馬昨日講話稱,導彈來自親俄的烏克蘭分裂勢力控制區。歐盟國家歸咎於俄羅斯支持烏反政府武裝,最早下周決定加大對俄制裁。 馬航客機事故目前正在調查,福克斯新聞的國家安全分析師K.T. McFarland分別分析了涉嫌制造此次事故的三方,並預測了俄烏兩國將受到的影響。 先看烏克蘭政府。McFarland認為烏政府有機會,但沒有動機。 烏政府軍擁有能擊落馬航客機的導彈系統,那是多年前俄羅斯提供的。但烏克蘭政府現在希望得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打擊俄羅斯和烏東部的叛亂者,攻打一架不相幹的民航客機不能保證他們達到這樣的目的。 烏克蘭東部的親俄反政府武裝是西方國家所說的“分裂勢力”。McFarland認為,他們可能有機會,也可能有動機。 McFarland說,這不能肯定,但俄羅斯人已經向他們提供足以擊落馬航客機的導彈系統。過去數日,他們擊落了兩架烏克蘭政府軍的軍用飛機,也許他們有些得意忘形。 McFarland猜測,可能這次分裂勢力想再擊落一架烏克蘭政府軍的飛機,沒想到誤傷了馬航的客機。此前有跡象可以證明這樣的推測。 華爾街見聞昨天的文章就提到,在馬航客機失聯的20分鐘內,一個屬於烏克蘭分裂勢力的俄羅斯社交網站賬號宣稱,剛剛擊落了一架烏克蘭軍事運輸機。地點正是馬航客機事發地附近。 而且,McFarland指出,過去幾天,普京已發出信號,暗示俄羅斯方面要同烏克蘭分裂勢力保持距離。也許正是這樣的信號使分裂勢力做出決定,要讓戰爭升級,希望借此迫使俄軍再次卷入其中。 若果真如此,那烏克蘭分裂勢力這次可犯了大錯誤。 最後看俄羅斯政府。McFarland認為他們當然有機會,但也沒有動機。 McFarland說,她上個月和烏克蘭政府的軍方與情報官員會面。對方提到,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烏克蘭東部發起的是“冒牌戰爭”。 那些官員的意思是,俄羅斯向親俄分裂勢力提供武器、傳授相關軍事經驗、組織秘密活動,但拒絕承認和這些分裂勢力的反政府武裝有任何關系。 普京的冒牌戰爭旨在控制俄羅斯的參與程度,這樣俄方否認支持分裂勢力顯得有說服力,也不會激起西方國家采取行動。 烏克蘭的情報官員稱,大量穿“褐色衣服”的從俄羅斯湧入烏克蘭東部地區,無疑那是俄羅斯的特種部隊,並非佩戴俄軍標誌的部隊。 McFarland認為,如果證明俄羅斯已經在俄烏邊境沖突中走上前臺,確實擊落了馬航客機,馬航客機事件就將是改變局勢的關鍵轉折。 McFarland預計,屆時俄羅斯方面即使否認也無人相信,即使該負責的是俄方支持的烏克蘭分裂勢力,俄羅斯也沒有撇清幹系的力證。前天馬航被導彈擊落的客機上也有美國和歐洲乘客。這次墜機事故可能促使歐美領導人立即對俄羅斯給予嚴厲打擊。 McFarland還認為,普京在靜悄悄地複興過去那個俄羅斯帝國,可如果全世界把他的一舉一動放在顯微鏡下關註,那他可能沒法順利實現夢想。如果壓力加大,普京將讓俄羅斯人還以顏色。這是一場可能迅速失控的危機。 McFarland稱,現在是美國政府需要一個支持行動者的時刻。她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美蘇冷戰時期。 1983年,前蘇聯擊落了一架韓國飛機,起初斷然否認,後來承認,稱該客機進行間諜活動。那是時任美國總統里根的轉折點。 里根意識到不可能向前蘇聯妥協。他開始加快開發星球大戰計劃的導彈防禦系統,敦促國會增強國防力量,聯手歐洲盟國與前蘇聯對峙。他還策劃壓低油價,迫使前蘇聯更快地走向滅亡。 下圖為2012年《時代》雜誌封面,左為里根,右為奧巴馬。 下圖為2012年《新聞周刊》封面,大標題寫著奧巴馬是“民主黨的里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794

匿名社交應用大起底 誰是最後的贏家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18/144237.html
就在國內互聯網業內各種分析人士紛紛看衰匿名社交領域時,7月15日,美國匿名社交應用Secret宣佈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多家著名風投和天使投資人:Index Ventures、Redpoint Ventures、SV Angel等。估值達1億美元,而此時據Secret創立僅9個月。
 
這無疑給國內的匿名社交產品一劑強心劑。迄今為止,從上半年爆火的無秘開始,國內匿名社交領域已經風起云湧,目前市場上的匿名社交APP總數已經超過20款或大或小的應用:最早的陌生人匿名社交秘密(王堅始創,後剝離單獨運營,現在是億諾無限旗下產品,張昊擔任CEO,以下稱張昊版),熟人間的匿名社交應用包括林承仁創立的秘密(後改名無秘、友秘,以下統稱無秘)、Secret中文版秘密、烏鴉、呵呵、吐司、BiBi等。中國匿名社交的複製、學習原型主要是美國的Secret和Whisper,前者基於熟人間的匿名社交,典型代表無秘,而後者基於讓陌生人間分享隱私,典型代表國內最早的秘密(張昊版)。
 
隨著以微信為代表的熟人社交和以陌陌為代表的LBS陌生人社交的火爆,熟人和陌生人關係已經被過度挖掘,時間久了,用戶的使用心理發生了變化。但其它簡單的弱關係很難贏得用戶的參與感,在這其中,熟人間的匿名社交則滿足了用戶高度參與這個條件。北極光創投姜皓天說過:細分化切入的公司,通過在細分領域紮根後,再尋找平台化擴張,屬於典型的先活後張的思路,因為社交產品的特點就是用戶量越多,粘性、活躍度越高。獵豹的傅盛談到最近爆火的單款應用時點評:正確的做法都是邊緣切入、單點突破,用單點撬動生態面。
 
我們一起梳理下國內目前稍微有些影響的匿名社交應用,針對產品特色、背景等做個系統性分析。同時以豌豆莢下載數量為參考(下載裝機數據僅供參考,你懂的):
 
無秘


國內最早的基於手機通訊錄的熟人匿名社交軟件,用戶看到通訊錄好友以及好友的好友在上面的吐槽和爆料,所有的無秘或評論都不帶作者名字、頭像,每條無秘下的評論會隨機分配頭像,初創時叫秘密,後改名無秘(iOS現在叫友秘)。產品主要是集中在朋友秘密 +朋友的朋友的秘密+ 熱門推薦,目前下載量最高,豌豆莢裝機量115萬。
 
秘密(美國版的中文版本)

美國版秘密的中文版本在2014年5月正式進入中國,加速了擴張, Secret中文版和騰訊之間展開了合作:匿名消息可分享給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如果用戶註冊好友少於三人,用戶可借助微信邀請他人。同時,Secret中文版在騰訊應用寶首發,並在騰訊手機瀏覽器、手機QQ、手機Qzone等多平台同步推廣;產品主要集中在朋友秘密 + 二度朋友秘密 + 三度以上朋友秘密 + 熱門推薦 + 朋友讚過的狀態;豌豆莢裝機量2.2萬。
 
烏鴉:

創始人許朝軍,之前創立過啪啪等產品,團隊則將自己的產品選擇定位為吸引校園和職場用戶匿名吐槽互「黑」的平台。烏鴉後續甚至會考慮開放標籤和基於標籤所代表領域的信息流推送,如廣告、IT互聯網、金融、娛樂等。豌豆莢裝機量15萬。(註:豌豆莢、啪啪雖然均為創新系的項目,烏鴉在應用寶裝機量9.6萬,數據較為接近)
 
BiBi

BiBi(嗶嗶)是人人網推出的匿名社交產品,之前與許朝軍在微博上由於產品抄襲的事發生了糾紛,一時淪為笑談。嗶嗶1.1版本推出語音BiBi功能,用戶可以匿名發變聲的語音信息給好友。豌豆莢裝機量23萬(在應用寶裝機量僅為1.7萬)。
 
呵呵:
由啪啪的前核心成員之一的張銳創立,張銳之前對媒體說,呵呵在內容氛圍和環境方面更接近於Secret。呵呵的血統更純正,更符合匿名社交未來想走的方向。豌豆莢裝機量僅僅2483人(在應用寶裝機量1448)。
 
悄悄:

由北京小咔網絡出品,可以用短信匿名分享給指定用戶,查看附近的秘密,陌生人可以評論,豌豆莢裝機量27萬,一度傳言「悄悄」是騰訊系的匿名社交產品,但是從數據上來看不太正常,在騰訊系的應用寶裡才2425人下載,僅有1人評價,自己家的產品不推!?
 
吐司:

大街網推出的一款專門針對職場人的匿名社交產品。具體到某個公司,吐司可以採集到該公司發展方向、人事變動甚至高管為人等重要信息。足夠多的數據結合大街網之前採集到的職場、公司評價數據之後,大街網將可以為公司和職場人提供更為精準的數據匹配工作。豌豆莢裝機量1.1萬。
 
偷偷:

知名手游發行公司熱酷也表現出對匿名社交的看好,這家公司上線了一款匿名App,名為「偷偷」。豌豆莢裝機量4569人。
 
秘密圈:

歡聚時代是目前所有涉獵匿名社交應用裡較大的上市互聯網公司了,用戶使用手機號註冊登錄之後可以匿名發佈信息,私密圈接近微信的朋友圈,官網打出的是「匿名的朋友圈」的宣傳口號。私密圈是一個「半熟人社交」軟件。豌豆莢裝機量11萬。
 
秘密(張昊版):

張昊版秘密是個比較特殊的匿名社交應用,它是一個匿名的純粹陌生人的私密傾訴分享社區,偏向純文字重度內容社交。2011年就推出了移動客戶端,是國內最早的一批匿名社交應用,但和其它產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基於任何熟人關係,全是陌生人。豌豆莢裝機量56萬。
 
儘管現在匿名社交一片火爆,呵呵創始人張銳也表示很看好匿名社交的前景,甚至預言匿名社交未來不排除會出現微博量級的產品。毫無疑問,匿名社交這個細分領域已經獲得了市場的肯定。但是從國內社交領域來看,不管是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同類型同質化的社交產品永遠只能走出一款,同樣在匿名社交領域,也是如此,不會背離這個規律。
 
回顧之前的兩大社交領域: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微信、口信、飛信、來往、云信、易信、米聊等主打熟人社交,但最終微信統一天下,來往易信一直陪跑,現在已經被甩開八條街了;陌陌、對面、遇見、比鄰、微聚等等主打陌生人社交,目前陌陌用戶超過1.5億,傳言預計今年會IPO,也基本統一了陌生人社交領域。相對於陌陌,比鄰主打陌生人語音電話社交,而微聚最大的不同是將用戶需求前置,即如果想要結識朋友,可以先發起一個活動,通過活動的形式打通線上線下,兩者劍走偏鋒,產品定位不同,殺出了一條血路,其它應用與陌陌類似的產品都被打壓得默默無聞了。
 
「學我者生 似我者死」,齊白石這句話不僅適合藝術界,移動互聯網也很適合這句話,目前匿名社交中沒有太多創新,更多的是複製無秘後做微調,一方面批判無秘抄襲美版秘密,一方面自己加緊抄襲無秘,這就是現在匿名社交的整體現狀,但無秘的先發優勢和技術優勢怎麼破?每個人對於無秘這樣的產品都有自己的評價,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無秘,但不管說他模仿也好,抄襲也好,不可否認的事,無秘團隊在國內喚醒了熟人匿名社交這個領域的潛力。
 
在匿名社交領域有個有意思的現象:林承仁的無秘火爆之後,輿論幾乎一面倒,磚家們要麼批評,要麼不看好,紛紛下結論不會火太久,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模仿的公司卻像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來,還不乏歡聚時代這樣的上市大公司,誰會笑到最後,成為最後的贏家,讓我們拭目以待!
 
著名心理學家、把妹達人、百合網特約顧問阮琦(@魔鬼諮詢師)針對匿名社交應用火爆點評:匿名社交軟件的興起與國人的悶騷性格有關,而並非單純的宣洩需要,因為如果是宣洩,那麼完全可以使用馬甲脫離朋友圈,自從互聯網出現以來,各種論壇等一直在提供宣洩功能。而基於朋友圈的匿名表達則是這樣的心理:一方面我可以講出被壓抑的秘密且不必承擔「是我說」的風險,另一方面又可以幻想有朋友能引起共鳴,同時還能有「猜猜我是誰」的刺激感。但這也是這類軟件倍受爭議的原因,因為悶騷雖是東方人的特色,可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其他人很難理解這種心理,所以這注定只是一個有爭議的細分領域。
 

南七道(
微信公眾號:南七道):弘毅無線創始人,前創新工場項目負責人,i黑馬、虎嗅、百度百家、創業家、極客公園等科技媒體專欄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44

誰是擊落馬航客機的真兇?解析三大“嫌犯”及影響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257

前天,一架馬來西亞航空(馬航)MH17客機在飛經俄烏邊境時被導彈擊落,機上298人全部遇難。美國總統奧巴馬昨日講話稱,導彈來自親俄的烏克蘭分裂勢力控制區。歐盟國家歸咎於俄羅斯支持烏反政府武裝,最早下周決定加大對俄制裁。 馬航客機事故目前正在調查,福克斯新聞的國家安全分析師K.T. McFarland分別分析了涉嫌制造此次事故的三方,並預測了俄烏兩國將受到的影響。 先看烏克蘭政府。McFarland認為烏政府有機會,但沒有動機。 烏政府軍擁有能擊落馬航客機的導彈系統,那是多年前俄羅斯提供的。但烏克蘭政府現在希望得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打擊俄羅斯和烏東部的叛亂者,攻打一架不相幹的民航客機不能保證他們達到這樣的目的。 烏克蘭東部的親俄反政府武裝是西方國家所說的“分裂勢力”。McFarland認為,他們可能有機會,也可能有動機。 McFarland說,這不能肯定,但俄羅斯人已經向他們提供足以擊落馬航客機的導彈系統。過去數日,他們擊落了兩架烏克蘭政府軍的軍用飛機,也許他們有些得意忘形。 McFarland猜測,可能這次分裂勢力想再擊落一架烏克蘭政府軍的飛機,沒想到誤傷了馬航的客機。此前有跡象可以證明這樣的推測。 華爾街見聞昨天的文章就提到,在馬航客機失聯的20分鐘內,一個屬於烏克蘭分裂勢力的俄羅斯社交網站賬號宣稱,剛剛擊落了一架烏克蘭軍事運輸機。地點正是馬航客機事發地附近。 而且,McFarland指出,過去幾天,普京已發出信號,暗示俄羅斯方面要同烏克蘭分裂勢力保持距離。也許正是這樣的信號使分裂勢力做出決定,要讓戰爭升級,希望借此迫使俄軍再次卷入其中。 若果真如此,那烏克蘭分裂勢力這次可犯了大錯誤。 最後看俄羅斯政府。McFarland認為他們當然有機會,但也沒有動機。 McFarland說,她上個月和烏克蘭政府的軍方與情報官員會面。對方提到,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烏克蘭東部發起的是“冒牌戰爭”。 那些官員的意思是,俄羅斯向親俄分裂勢力提供武器、傳授相關軍事經驗、組織秘密活動,但拒絕承認和這些分裂勢力的反政府武裝有任何關系。 普京的冒牌戰爭旨在控制俄羅斯的參與程度,這樣俄方否認支持分裂勢力顯得有說服力,也不會激起西方國家采取行動。 烏克蘭的情報官員稱,大量穿“褐色衣服”的從俄羅斯湧入烏克蘭東部地區,無疑那是俄羅斯的特種部隊,並非佩戴俄軍標誌的部隊。 McFarland認為,如果證明俄羅斯已經在俄烏邊境沖突中走上前臺,確實擊落了馬航客機,馬航客機事件就將是改變局勢的關鍵轉折。 McFarland預計,屆時俄羅斯方面即使否認也無人相信,即使該負責的是俄方支持的烏克蘭分裂勢力,俄羅斯也沒有撇清幹系的力證。前天馬航被導彈擊落的客機上也有美國和歐洲乘客。這次墜機事故可能促使歐美領導人立即對俄羅斯給予嚴厲打擊。 McFarland還認為,普京在靜悄悄地複興過去那個俄羅斯帝國,可如果全世界把他的一舉一動放在顯微鏡下關註,那他可能沒法順利實現夢想。如果壓力加大,普京將讓俄羅斯人還以顏色。這是一場可能迅速失控的危機。 McFarland稱,現在是美國政府需要一個支持行動者的時刻。她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美蘇冷戰時期。 1983年,前蘇聯擊落了一架韓國飛機,起初斷然否認,後來承認,稱該客機進行間諜活動。那是時任美國總統里根的轉折點。 里根意識到不可能向前蘇聯妥協。他開始加快開發星球大戰計劃的導彈防禦系統,敦促國會增強國防力量,聯手歐洲盟國與前蘇聯對峙。他還策劃壓低油價,迫使前蘇聯更快地走向滅亡。 下圖為2012年《時代》雜誌封面,左為里根,右為奧巴馬。 下圖為2012年《新聞周刊》封面,大標題寫著奧巴馬是“民主黨的里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02

誰是公司的最佳發言人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407/t20140728_617739.htm

  墨博/文 

  發言人的選擇關係著公司傳遞信息的成敗,中國高管是中國公司的真實性代表。中國公司在宣傳自己或為自己辯護時,應優先選擇中國籍發言人。

  當準備一個重大發佈會或面對危機時,選對發言人對公司至關重要。發言人需要代表公司,面對密切關注著它的核心受眾和利益相關者,其選擇關係著公司傳遞信息的成敗。合適的發言人可確保新聞報導聚焦於公司意欲傳遞的信息;而選錯發言人則會導致發言人本身成為報導重點。

  BP的發言人危機

  當公司選擇了合適的發言人時,很少有人會關注到這一點,但錯誤選擇從而引發災難性後果的例子卻不勝枚舉。一個知名的反例來自於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英國石油公司下屬的一個名為「深水地平線」的鑽油平台發生爆炸,導致了這場事故。大概是深知危機之嚴重,英國石油公司任命了當時的CEO 唐熙華(Tony Hayward)出任官方發言人,認為只有CEO出面才能表明公司解決問題的決心。

  誰知唐熙華不但沒有平息外界對英國石油公司的指責,反而使之愈演愈烈。漏油事件正在風口浪尖上時,他卻又被爆出席遊艇大賽。在為漏油事件道歉時,唐熙華說:「沒人比我更希望讓這一切盡快結束。我想讓我的生活回歸正常。」此番言論激怒了受難者的家屬—11人在爆炸中喪生,他們的生命再也回不來了。

  唐熙華成為了所有溝通者處理危機的反面教材。他最終被解僱,他的接替者來自飽受漏油事件摧殘的路易斯安那州。這位新發言人成功的最好證據就在於,我不記得此人的名字,但對英國石油公司通過他所傳達的重建墨西哥灣海岸線並彌補漏油造成損失的信息印象深刻。

  發言人種族影響信息傳遞效率

  進行海外投資的中國公司應該從中吸取什麼教訓呢?其中一課大概是:當國外子公司遇到危機時,最好的發言人通常是來自事件發生國的當地人。雖然這一經驗是從一家在美國運營的英國公司得出的,但是調查和經驗指向另一個結論,此結論至少和在美國運營的中國公司有關。

  來自北京、現在華盛頓的美國大學學習的研究生Maggie Hao撰寫的一篇論文正與此相關。她在論文中指出,危機襲來時,發言人的種族背景會影響信息傳遞的效率。通過聚焦中美兩國人對中美發言人的反應,她所得出的結論與人們預期的結果以及從英國石油公司案例中得出的教訓完全不同,卻與我從實踐經驗中的所學不謀而合。

  這篇論文的設計頗為獨特。她編造了一個假新聞,新聞中提到一家位於洛杉磯的中餐館衛生狀況堪憂。這個假新聞有兩個版本,餐館的發言人分別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兩個版本中都配有發言人的照片,除了發言人不同,兩個版本的故事完全相同,發言人傳遞了同樣的信息,也說了同樣的話。然後,她將這個假新聞發給了大量在美國學習的中美學生,並收到了約100份回覆。

  結果發現,中國發言人對美國「民眾」產生了更加積極的影響,而中國「民眾」則對美國發言人反應更好。分析這一結果的原因不在論文的討論範圍之內,但關於美國人的反應,我有這樣的推測。儘管美國人會對美國發言人感到更親切,但他們會覺得中國人代表中國餐館發言更具真實性。並且我相信,這種反應對任何在美發展的中國公司都有可能出現。

  我協助中國公司進入美國市場的經驗也同樣能契合論文的這一發現。在一個案例中,一家深陷泥潭的中國公司引起了美國頂級電視新聞調查欄目《60分鐘》的注意,欄目記者要求採訪一名主管。我所在的媒體溝通小組,建議由一位來自中國的高管出面接受採訪。但該公司拒絕了這個要求,認為美國人對美國觀眾會更有說服力。不幸的是,這是個不明智的決定。記者問這個美國發言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為什麼不是一名中國高管接收採訪呢?」記者的意思是公司不願直面危機,所以派出這個美國發言人做擋箭牌。

  另一個例子是大連萬達收購美國的AMC影院。這雖然並不是一場危機,但卻是當時中國公司對美國公司併購案中規模最大的一樁。不僅美國政府會評估這場交易,許多美國政治家也對中方收購美國公司頗為擔心。此時,一場好的交流活動對贏得美國政界和商界領袖的支持十分重要。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出任了公司的發言人,儘管需要借助翻譯,但他的發言在極大程度上促成了此樁交易。美國政府以破紀錄的速度批准了此交易,這也成為了一場非常成功的併購。王健林身為發言人的可信度是這場成功併購的關鍵因素。

  企業交流活動十分複雜,每個發言人都有各自的長短板,公司必須評估他們面對的具體情況和擁有的資源。很少有公司具有這樣的優勢—有一位像王健林這樣獨具個人魅力的主席。據我觀察,正如第一個例子中發生的一樣,中國的大部分商業領袖傾向於迴避媒體的聚光燈。誠實地說,這損害了公司利益。當公司與大眾交流時,真實性十分重要。中國高管是中國公司的真實性代表。因此,不論中國公司在宣傳自己或是為自己辯護時,應優先選擇中國籍發言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