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1-1-6/zNMDAwMDIxNDYzNw.html
“现在各家最头疼的是如何解决未来扩张需要的融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国企资深董秘兼副总经理对记者表示,“融资无疑是2011年最大难题,必须为日后需要做好储备。”
近期,包括瑞银、标普、穆迪等评级机构在内,均把受融资与扩张影响、负债杠杆率飙升列为危险信号。业内人士认为,项目甚至涉及股权层面的并购,可能在2011年频繁出现。
危险的杠杆率
瑞银机构在《亚洲房地产-2011年展望》中将中国海外和恒盛地产评为最不看好的地产个股,原因就在于其杠杆比率过高。
该 机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海外发展的净杠杆比率已达到45%,超过管理层认为的40%这一“安全水位”,但中海仍继续买地。对于恒盛地产, 瑞银机构预计该公司的净杠杆比率将从2010上半年60%升至2010年底的70%以上。据了解,自2009年10月上市以来,恒盛地产斥资129亿元储 备土地。2010年,该公司需要结算90亿-100亿元的土地成本。恒盛地产在已颁布房产限购令城市的土地储备占比达56%。
面临如此资金压力的,不仅仅是中海和恒盛地产。1月4日晚,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已将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的公司家族评级从Ba2下调至Ba3。
银行信贷发放日益严格,正处于项目建设高峰期的开发商们,不得不四处着急寻找资金。前述董秘告诉记者,在她近期与机构交流新融资方向时,机构说得最多的是“我们刚送走某家开发商”。
以十家标杆房企为代表的国内房地产开发行业,过去几年得到高速发展,外部融资提供了主要动力。但融资环境正在恶化。据中原统计,十家标杆房企2010 年总融资额为331 亿元,仅相当于过去3 年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中 原集团分析师刘渊表示,虽然销售收入大幅增加,但十家标杆房企2010 年的购地支出反而比2009 年减少了10%。购地金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45%,大大低于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66%。收入的增加和支出的减少,显示出标杆房企已经用实际行动,为未 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做出了准备。
调控政策效应在叠加
克而瑞研究中心总经理陈啸天最近在与开发商交流中发现,融资已经是开发商关注度最高的话题。“这来自于开发商对于后市的不确定性,私下交流对于资金表现都很焦灼。”
2010 年4 月实施调控后,中原对十家标杆房企的现金流所做的一次压力测试显示,如果市场成交量持续维持在低谷水平,标杆房企当时的现金流可支持3 至6 个月;如果其后市场依然没有好转,标杆房企将面临与2008 年同样的被迫降价局面。但随后的市场实际情况是成交量快速恢复,标杆房企销售收入回升,其现金流情况也随之好转。虽然2010年9 月底二次调控降临,但依靠销售回升和控制购地开支,标杆房企的现金流情况好于年初。因此,如果未来市场可以维持目前量价平稳的局面,标杆房企将不会有明显 的降价压力。
2010年底,部分城市房价初现反弹迹象,成交再次井喷。调控部门发出信号,2011年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热点城市将持续限购。北京中原研究总监张大伟认为,只有限购持续才能真正达到抑制需求的目的。
国元证券研究员沈亮亮认为,密集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后期供应量增加,需求持续低迷,以及融资渠道收紧,开发商的资金状况将决定价格调整的时机和幅度,预计“量跌价稳”将延续至2011年上半年,价格将呈现阶段性小幅下跌,成交量将有一定起伏,但整体趋势向上。
资 本市场融资早已暂停,信托被卡紧,再加上预售款监管和土地增值税等方面的收紧,开发商当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抢占地盘”。在这种情况下,潜行多年的房地产 基金,似乎到了露出水面的时机。据陈啸天透露,目前有一批大房企在酝酿成立房地产基金,民间资本存在很大机会。据相关消息,保利目前正和国内某大型券商研 究合作发展房地产基金,预计基金的投资回报将有8%~10%,首批基金将面向机构发行。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0/yMMDAwMDIxNTEyMQ.html
1月6日惹得人心惶惶的中国平安(601318)再融资计划或许只是空穴来风,但次日中国民生银行(600016.SH;01988.HK)A股非公开发行再融资计划确已板上钉钉。
民 生银行人士透露,此番共有七家机构参与该行非公开发行,其中五家机构为民生银行现有股东,募集资金总额将不超过215亿元人民币,发行股数将不超过47亿 股,占此次非公开发行之后民生银行股本的15%。发行价格为每股4.57元人民币,是民生银行A股前20个交易日平均交易价格的90%。
根据民生银行2010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五位现有股东增持后,该行前十大股东持股排名不受影响。
七股东分食
1月7日,民生银行公告称,因正在筹划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方案,为维护投资者利益,该公司股票当日停牌一天。
这让饱受再融资消息“惊吓”的金融股投资者感觉雪上加霜。此前一天,由于市场传闻中国平安将再出台千亿再融资计划,当天中国平安股价最大跌幅接近6%,带动大盘下跌20个点。
不过,上证指数并未延续昨日跌势,开盘不到1小时,指数翻红。最终报收2838.8点,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4.6点,涨幅0.52%。
同时,在民生银行第五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现场,关于该行非公开发行的决议也获通过。
决 议指出,将有七家机构参与民生银行此次非公开发行,其中包括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 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江苏熔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华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分别认购142400万股、119000万股、66000万股、 50000万股、16000万股、50000万股和266000万股。其中,前五家机构为民生银行现有股东。
据民生银行有关人士透露,此次非公开发行,原则上单一股东认购之后所持股份不能超过5%。他表示,此次增持的五位现有股东都十分认同民生银行的发展前景,而且认为该股现有股价并未反映出公司的真实价值。
而在具体增持份额方面,上述五位股东显示出两种意见。
一 方面,上海健特、泛海集团、南方希望等机构同意进行大规模增持,使得其自身的持股比例在非公开发行之后接近5%,这是禁售期不超过3年的最高持股比例。另 一方面,一些目前持股比例较高的股东,如中国人寿和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则拒绝被摊薄,表示要进行相当比例的增持,使得增持之后的持股比例不下降。
上述人士同时对记者表示,此次非公开发行,也有很多新股东尤其是民营企业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但民生银行方面规定最多只有10家机构参与增资,最后只有江苏熔盛和华泰汽车获此良机。
而据记者了解,这两家民营企业在2010年与民生银行各业务平台均有良好合作。
目 前,民生银行A股单一股东持股比例均不足5%。根据民生银行中报,公司A股前五大股东分别为: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持4.99%、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持有4.31%、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持有3.39%、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3.33%、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2.76%。
而在非公开发行顺利完成后,主要A股股东排名状况发生改变,新希望与南方希望合计持股居第一位,中国人寿各种投资组合合计居第二位,而泛海集团和上海健特持股比例分别上升为四散为何第四位。
不过,此次增资尚需股东大会、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等审批。
满足未来两年核心资本需求
不过,无论非公开发行过程多么顺利,投资者仍纠结于国内银行几年内不再融资的承诺,不过多数银行都自食其言。在民生银行之前,已有多家国内银行提出和履行了再融资计划。
而民生银行此次非公开发行,与H股上市也仅隔一年多时间。
2009年11月26日,民生银行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完成了香港年度最大IPO,当年12月18日行使超额配售权之后,共募得资金折合人民币267.50亿元。H股上市时,民生银行有关领导曾经表示:三年不融资。
不过,半年以后,2010年6月民生银行又发行了58亿元次级债,随后又于同年12月27日接到银监会批复,可发行不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
对此,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以及中国银监会更趋审慎的资本监管政策,导致了民生银行依然面临较大的资本金压力,需要再融资。
截至2010年6月30日,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0.7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32%,在16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11位,已经接近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临界点。
中 信证券分析师表示,考虑民生银行在2011年仍有预计近1500亿左右贷款增长,如果不补充核心资本,2011年该指标将低于8%的监管指标。而非公开募 集200亿资金,可使民生行2011年资本及核心资本充足率至12%和9.32%,此次增资并可支持约2000亿贷款增长。
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预计此次再融资完成后,在监管要求不再提高的前提下,至少能够满足未来两年的核心资本需求。
民生银行亦正在进行业务转型,试图控制资本高消耗的公司业务尤其是贷款类业务,着力开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零售高端客户作为主要客户群体,由客户结构的转型带动收入结构转型,增加零售业务贡献度及中间业务收入。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2/zMMDAwMDIxNTYzMA.html
从成衣销售到石油贸易,薛光林和他掌舵的光汇石油只用了两年时间就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贸易商。
1月7日,光汇石油发布公告,宣布与国家开发银行香港分行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的战略性合作协议。这也是《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新“36条”)发布以来,国内民营石油企业获得的额度最高的政策性银行贷款之一。
根据协议,国开行香港分行将为光汇石油提出总值40亿美元项目的资金需求提供融资支持,包括增购远洋运输油轮拓展油轮船队业务,为光汇石油提供信用证及银行担保,以拓展油品贸易业务,以及支持光汇石油的新发展和收购合并项目等等。
一名光汇石油内部人士透露,光汇石油正加速上下游一体化的战略布局,致力打造中国甚至全球最大的海上燃料供应商之一。
“目前,国内的民营石油企业中,光汇石油的规模应该是最大的,它正在石油行业的多个领域积极扩张。”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原秘书长王勇对本报记者说。
搭建海上供油网络
光汇石油董事长兼总裁薛光林早前表示:“长期内,集团将专注发展四大核心业务,即海上供油、海上石油运输、油品仓储及码头设施,以及油气勘探开发,致力于成为高度一体化的全球性综合石油企业。”
本 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光汇石油运营覆盖的港口已包括深圳、上海、宁波、舟山、香港地区、新加坡及安特惠普—鹿特丹—阿姆斯特丹港区。2010年,其国内业 务营业额为63.81亿港币,占总营业收入的46.8%;海外业务营业额为72.53亿港币,占总营业收入的53.2%。
“现阶段,公司的业务拓展又增加到15个新港口,其中9个国外港口,6个国内港口,接下来,公司还将加大石油仓储和码头设施的建设。”上述光汇石油内部人士说。
事实上,早在2009年,光汇石油就已经对外宣称,已经划出15.6亿美元用作2010年至2011年的资本支出,其中大部分支出将用于浙江舟山和辽宁大连的石油储备和终端设备建设。
据 本报记者了解,2010 年6 月,光汇石油在大连长兴岛建设的石油仓储及码头设施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预计18—24个月内可以竣工。而据上述内部人士透露,该工程第一阶段完成后,光汇 石油还计划对其进行扩建,预计新增400万立方米库容,仓储总容量目标达到1200万立方米。
与此同时,码头设施也将开始建设,计划在长兴岛建设13至15个泊位,可容纳一千至30万载重吨的油轮,其中1个30万载重吨超大型油轮泊位,2个10万载重吨泊位以及2个3-5万载重吨泊位。
此外,位于浙江舟山外钓岛的仓储及码头设施也将全面升级。
“一期工程完成后,还会计划将总库存从220万立方米提升至550万立方米,也会配备15个从千吨级到30万吨级大小泊位的配套石油码头。”上述人士说。
远洋油轮船队成形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贸易商,光汇石油不会就此满足。为支援其海上供油和石油贸易业务,光汇石油正在组建一支远洋油轮船队。
2010年1月,光汇石油花费5250万美元接收了第一艘1075万载重吨的双壳阿芙拉型油轮,四个月后,又以相同价格买入另一艘同样载重吨的油轮。
去年8月,光汇石油再度发布公告,以5750万美元买入两艘韩国韩进重工制造的11.5万载重吨油轮,并于2010年底前交付。此后,光汇石油又以5.375亿美元购买了5艘超级油轮,每艘载重能力为31.9万吨。
本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光汇石油拥有4艘远洋油轮,40万总载重吨。为进一步增强供应能力,光汇石油还订购了5艘每艘载重吨为31.8万的超大型油轮,这些油轮将在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份之间交付,以配合2个码头的完工时间。
“增加5艘超大型油轮之后,就可以直接从欧洲和委内瑞拉购买燃油,而不必从新加坡购买燃油。”上述光汇石油人士说。
据了解,从鹿特丹直接购买比从新加坡购买每吨便宜26.6美金,折合油轮租金,每吨燃油采购成本则可节省21美金左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p8qy.html
评论:理性看待民生银行再融资
2011年01月26日03:01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4440.html
這波激戰的顯著信號便是,地鐵扶手、公交車站、寫字樓電梯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的品牌廣告,團購企業開始不計成本地往廣告砸錢,大手筆地打起營銷牌,同時為線下渠道的擴張和商家資源的拓展忙得不亦樂乎。
融資後大打廣告
然而,這些營銷行為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這也是企業存活下來的必備籌碼。顯然,在這些舉動的背後,風險投資無疑是其重要的推手,這種勢頭即便是在上個月略顯冷清的投資市場裡也依舊猛烈。
清科研究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互聯網行業仍是2月份的投資熱點,上月共發生投資案例23例,其中互聯網行業有8起投資案例,佔投資案例總數的34.8%;在這其中已經進入「混戰時代」的團購網站一直是風投機構追逐的對象。
「融資成功的企業首先想到的就是通過廣告營銷,畢竟誰先在市場上獲得認可就等於有了先發優勢,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營銷效果明顯,而且成本低,更容易在業內迅速立足。」 啟明創投合夥人童士豪說。
童士豪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今年團購行業將持續去年的融資熱情,業內前幾名企業會融到更多的錢,促使競爭更激烈。
投資人猶豫了
競爭激烈的背後,也讓投資人看到了國內團購發展的軟肋。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告訴本報記者,春節前曾有兩家團購企業拿到了投資意向書,但最終投資人選擇了撤資。
「先期進入團購領域的企業一般都能賺錢,但隨著行業競爭的激烈,不少企業的做法開始變形,再加上不少互聯網巨頭們對團購領域的涉足,更是讓投資人對該行業的投資變得小心謹慎。」
互聯網行業天生帶有輕資產的烙印,這種特性決定了團購網站在吸引投資人的時候,只有靠規模和業績說話,這樣容易讓行業陷入一個怪圈。
上述投資人向記者透露,目前國內部分團購網站唯一的盈利渠道就是銷售的扣點,以前每做一個團購項目,團購網站都能通過抽成賺錢,但現在不少團購網站為了吸引人氣和商家,不抽取任何團購佣金,甚至有不少自行墊錢,賠錢賺吆喝。
「現下無論是營銷還是渠道擴張的成本都在大幅度提升,這也就意味著其持續融資的需求會越來越大,指望靠規模效應、低價格擠對競爭對手,但實際的盈利能力很差,這種現狀顯然讓投資人不甘願為此持續埋單。」他說。
可見,持續燒錢總有兵糧寸斷的一天,而此時或許就是行業大浪淘沙的時刻。上述投資人告訴記者,不少業內小企業現在已經意識到這點,它們中的不少家已 開始考慮以整合併購的形式來對抗互聯網大平台的進駐,「對這些互聯網平台企業而言,他們的先天優勢在於原本擁有穩定的用戶群體,團購對他們而言無非就是給 用戶多提供一項服務功能。」他說,「小企業同行間的抱團發展是一個好方向,但要謹慎處理併購後可能產生的各自為政的問題。」
而對於國內團購行業的下一步發展,童士豪也有自己的判斷,他告訴記者,今年團購必將經歷一波大浪淘沙。「團購只是一種培養市場的互聯網創新模式,專 做團購的企業指望借這個單一的功能維持長期盈利的機會不大,但其可借助團購積累的客戶以及商家,依據他們的需求提供其他合作的方式,拓展在其他領域的合作 可能,改變單一的商業模式會是最終勝出的方法。」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8/3NMDAwMDIyNzM3Nw.html
3月17日,央企中化集團旗下的融資租賃公司——遠東宏信有限公司(03360.HK)宣佈將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發行(IPO),最多融資55.49億港元,計劃3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掛牌。
遠東宏信計劃發行8.16億股股份,其中10%將於香港公開發售,其餘90%將於國際發售。新股的發售價區間為每股5.2港元-6.8港元。中金香港、摩根士丹利、瑞銀是此次交易的聯席全球協調人及聯席保薦人。
遠東宏信首席執行官孔繁星對記者表示,「遠東宏信具有獨特的商業模式,通過提供一體化的融資租賃以及諮詢等服務來盈利。我們不是高利貸,有68%客戶是回頭客。」孔繁星同時兼任中化集團總裁助理。
6大基礎投資者認購2.5億美元
遠東宏信是首家計劃在香港上市的內地融資租賃公司,重點在醫療、教育、基建、航運、印刷、工業裝備等六大行業開展融資租賃、諮詢及貿易業務。一位參與此次交易的投行人士表示,該公司在香港註冊成立,這一身份將為未來的融資安排提供便利。
大樹底下好乘涼。遠東宏信非執行董事楊林在17日的記者會上強調,公司有足夠的尚未使用之授信,在目前緊縮的環境下,大股東中化集團也會利用集團影響力,為遠東宏信取得銀行支持。楊林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化集團總會計師。
2002 年開始,遠東宏信向60家國內外財務機構取得貸款融資,各筆銀行融資的平均期限為2.4年。截至2010年9月底,遠東宏信從四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及農 商行、國家開發銀行、外資銀行取得的尚未償還貸款結餘的佔比分別為21.7%、29.5%、8.1%、20.4%及20.3%。
根據招股書,遠東宏信的策略投資者還包括:管理資產達61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公司KKR、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以及中金公司。IPO完成後,中化集團將持有遠東宏信47.6%的股份,KKR將持股13.13%,GIC將持股7.87%。
實際上,近期香港股市受中東局勢、日本地震等因素影響而波動,並不是IPO的好時機。不過遠東宏信仍吸引了6名有份量的基礎投資者,合共購買2.5億美元的股份,禁售期為6個月。
根據招股資料,這6名基礎投資者的投資額分別為:高瓴資本管理公司5千萬美元,Owl Creek投資4千萬美元,OZ Funds投資3千萬美元,湧金資產管理公司5千萬美元,新鴻基地產3千萬美元,惠理基金5千萬美元。
中小企業風險可控
遠東宏信計劃把此次IPO融資所得30%用於船務行業的營運資本及租賃業務,70%用於醫療、教育、基建及印刷營運資本。
孔繁星相信,在十二五規劃下,該公司上述六大重點領域都將產生巨大的融資需求。
截至2010年9月30日,其客戶超過3200名,尤其是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及華中等高增長地區,超過80%的客戶為中小企業,餘下是大型企業。
孔繁星表示,雖然大部分為中小企業,不過可以根據不同行業的情況來控制融資風險。在2007年至2010年前9個月,遠東宏信的不良資產率分別為1.7%、1.9%、1.2%及0.73%,維持於低水平。
數據顯示,遠東宏信的淨利潤從2007年的3100萬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6900萬美元,復合年增長率達50%。截至2010年9月底,淨利潤達7700萬美元,同比增長65%。
截至2009年底,國內共有164家融資租賃公司,包括銀行系租賃公司17家,廠商系租賃公司43家,獨立第三方租賃公司104家。
http://my2628.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04.html
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資本充足率)一直是監管層關注的熱點。保監會3月30日公布的《2011年財產保險監管工作要點》顯示:2011年,保監會仍將防範 化解償付能力和資本金不足風險為監管重點,對問題公司繼續依法採取“一司一策”的有效監管措施,同時,把查處公司的業務、財務數據不真實等違法違規問題列 為重中之重。
近期保險公司發佈的2010年年報顯示,壽險、財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對此,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償付能力下降均屬正常範圍的正常波動,無礙險企未來發展。
保險公司高管也紛紛表態近期無融資需求。不過,以未來保險行業發展增速不低于GDP增長率推測,2011年出現增資潮也未必是小概率事件。
償付能力下降,保險公司精打細算
雖 然多數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都高于監管要求,但值得關注的是,三大保險巨頭的償付能力均有所下降。最新年報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僅 為212%,相比2009年末的304%,償付能力充足率大幅下降;中國平安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7.9%,較2009年的302.1%,下降超三成;太 保產險資本充足率為167%,比去年同期的173%略有下降。
對此,中國人壽副總裁劉家德坦承:中國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下跌,與資本市場波動有關。此外,去年197億元高額現金分紅派息、公司業務發展對資本的佔用等因素也是主要原因。中國平安公告稱,壽險償付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公司業務發展、資本市場波動及股息分配的影響。不過,由於產險保費強勁增長,帶動法定要求的最低資本大幅增加,因此,平安產險償付能力充足率比2009年末上升。
年報顯示,中國人壽、平安、太保的償付能力均在150%以上,仍然屬於監管規定的償付能力正常範圍。
“償付能力過高會影響股東的淨資產回報,過低則不符合監管要求,影響業務發展。”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表示,“平安將根據各方條件,比如ROE(淨資產收益率)、監管條件等因素來分析資本金水平,並將優先增資深發展,因為產壽險本身有盈利能力可補充資本金。”
劉家德也強調,中國人壽仍屬於償付能力充足的保險企業,償付能力充足率應該保持在相對合理且經濟的水平,不必追求過高目標。既要支持業務的有效發展,但也不能低于150%。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平安壽險、產險的償付能力分別為180.2%、179.6%,比2009年同期均有所下降。
去 年,平安產險發行次級債25億元,並完成增資60億元,以增加實際資本。任匯川表示,“60億元的增資是一個權衡決策的結果。”對此,一位保險精算咨詢人 士認為,“去年平安產險143.6%的償付能力低于優秀要求,因此平安產險可能顧及業務表現進行增資。179.6%的資本充足率已經足夠,多了股東回報 低,因此公司高管對此會做些權衡。”
據悉,對償付能力和資本金不足的公司,保監會將通過限制規模、停批分支機構、責令加大分保、督促增資擴股、停業整頓甚至接管等措施限時整改到位,增強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中華聯合、都邦等償付能力長期嚴重不足的重點公司,監管層還將採取專項定人跟蹤等重點監管措施。
大公司近期無融資需求
保監會近期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細化,引發業界對險企新一輪的再融資潮的密切關注。
保監會不久前發佈了《關於動態償付能力測試有關事項的通知》,制定及調整了財險公司和壽險公司(包括健康險公司)動態償付能力測試的必測不利情景,財、壽險償付能力壓力測試標準均有提高。
根據保監會的要求,各保險公司在編制2010年及以後年度的年度償付能力報告時,還要按照必測不利情景進行動態償付能力測試,特別是針對一批償付能力充足率介于100%~120%間的保險公司必須在假設情景之下低于100%的要求。
目前,按照保監會對保險公司實施的分類監管的要求:償付能力充足率在100%以下的保險公司為不足類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之間的保險公司為關注類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在150%以上的保險公司為正常公司。
截至2010年12月31日,人保財險償付能力為115%,相對去年末的111%有一定提升,但也屬關注類公司。
人保財險副董事長兼總裁王銀成表示,人保財險2月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經回升至120%,較2010年年底115%有所恢複。董事長吳焰補充說,償付能力將不會成為制約公司發展的因素,再發次級債的目的,也是希望繼續推動公司的發展,也符合條件。
太保集團產險償付能力的下降也直接導致市場猜測,中國太保或將再啓融資計劃。
不 過,太保董事長高國富明確表示“目前沒有再融資需求”。高國富稱,自2007年A股上市以來,集團償付能力充足率一直保持在300%以上,其中壽險業務償 付能力充足率在200%以上,未來仍會根據保監會的要求,將集團的償付能力保持在充足水平。中國人壽副總裁劉家德也表示,公司暫沒有再融資計劃。
按太保董事長高國富預期,太保2011年保險業務發展會高于GDP增長,維持15%以上的速度。而業務發展必將消耗保險公司的資本金。因此,業內人士預計,盡管目前各家公司的償付能力數據屬於正常範圍,近期內不會再融資,但2011年出現增資潮也未可知。
也有公司發行次級債來改善償付能力。中國財險2月28日宣布,公司擬發行本金總額不超過50億元的人民幣次級定期債務,期限為10年。不過2010 年12 月保監會出台《保險公司次級定期債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表示,將嚴控保險公司進行次級債再融資。
除了發行次級債,保險公司還可以通過股東增資、上市及再融資、從公司未分配利潤中提取以增加資本金,改善償付能力。
3月14日,平安向周大福旗下金駿有限公司定向增發2.72億股H股。平安首席執行官馬明哲表示,融資後,會大大加強平安集團的資本實力,同時融資將增強平安盈利能力,讓股東的價值得到更大提升。
除了從資本市場融資以外,馬明哲稱,公司自身也有很強的盈利能力,已經進入到良性的盈利能力周期,這次融資後,應該能支持一段時間內平安業務發展對資本的需求。
事實上,某公司准精算師告訴記者,影響償付能力的因素很多,因此,各大公司還可以通過調整相關業務的方式達到提升資本充足率的目的。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4-02/100244536.html
過去兩三年間,中央政府關於保障房的建設目標規模翻了幾番。從2009年300多萬套的規劃,到2010財政預算時的500多萬套,今年初,更是提出了未來五年3600萬套的建設目標,並明確了2011年和2012年各1000萬套。
從社會保障的角度看,對於深受房價急升之苦的小市民來說,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絕對是利好。但令資本市場擔憂的是,政府能否籌措足夠的資金來完成 這項任務。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貸款支持是不可避免的。「4萬億」投資引致的地方融資平台債務問題仍然待解,將來保障房會否成為不良貸款的又一個來源?筆者 認為,基於保障房以出租為主,如何訂定租金將是決定因素。
首先,如果假定20%的保障房用來出售,剩下80%是用以出租,那麼用來出租的保障房將約為2900萬套。基於用來出售的保障房融資相對容易,本文只集中於討論出租的那部分。
假定每套保障房平均面積為60平方米,每平方米建築成本為2000元,那麼2900萬套保障房的總投資為3.5萬億元。再假定股權和貸款的融資 比例為3︰7,保障房的貸款規模將為2.4萬億元。以年利率6%計算,平均每年為保障房貸款所付出的利息支出將為1450億元。若要以租金來抵銷利息支 出,這批住房的月租需定在420元。
以目前全國最低月工資水平870元來算,一個雙職工家庭的收入為1740元,420元租金將佔家庭收入的24%。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並不易 為整個社會接受,特別是在那些不太發達的中西部城市。當然,理論上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應高於最低工資水平,房租佔收入的比例亦會更低。但無論如何,400元 以上的租金遠高於現在廉租房幾十塊錢的租金水平,因此如何讓各地居民接受將是一個挑戰。而倘若租金遠在400元之下,則抵不上貸款的利息支出,銀行貸款的 利息收入將不得不依賴於地方政府的支持,這又會演變為類似地方融資平台的「尷尬」。
除了償還利息,如何籌措資本金和償還貸款也是問題。在2011年財政預算中,用於住房的支出為2500多億元。假設在未來幾年財政在住房上的支出維持在2500億元,其中2000億元直接用於保障房建設;那在五年的時間裡財政可籌措約1萬億元作為保障房的資本金。
土地收入是另一個資金來源。根據規定,土地收入扣除賠償現居民和平整土地等支出,地方政府應把淨收入的10%用於保障性住房。根據2010年政 府「資金預算」的數據,土地淨收入約為土地收入的一半。在2011年預算中,政府的土地收入目標為2萬億元,如果假定能維持這一水平,未來五年的土地收入 能達到10萬億元。扣除成本後,地方政府能得到約5萬億元的淨收入,其中用於保障房的10%約為5000億元,可用來償還部分債務。
除賣地外,地方政府另一個收入來源是出售商舖。以香港公共房屋建設的經驗,在建設公共住房時可以騰出住宅面積的4%作為商舖用來銷售或出租,以 彌補建房的支出。以現在出租性保障房總建築面積來計算,商舖面積應能達到6900萬平方米左右。假設政府以均價1.5萬元/平方米出售這些商舖的話,將可 籌措約1萬億元的資金用來還貸。
綜上,土地收入和出售商舖可提供約1.5萬億元用來還貸,餘下的9000億元可以從企業或職工籌集,特別在棚戶改造方面。
以中國經濟近40萬億元的規模,融得這筆資金不會太困難;以中央政府名義發一個15年-20年的長期債券也是一可行之策。無論如何,把保障房租金定在可以償還貸款利息的水平,是確保這項整體融資計劃不對中國整體金融風險造成負面影響的必要措施。
作者為瑞信證券中國研究主管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6453&time=2011-04-09&cl=115&page=all
「錢都凍在那裡了嗎?」
4月6日,在中國人民銀行今年以來第二次加息的當天,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問道。他隨即自答:「最大的變化就是資金越來越緊,不僅是中小企業信貸越來越困難,甚至民間借貸資金有時也很難得到。」
據周德文稱,目前,溫州民間借貸的月息一般在6%-8%之間,按此折算年利率達到72%-96%。即便如此,民間資金也越來越難借到。
不過,也有從事民間借貸業務的人士稱,目前民間金融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緊張,只是「對接困難」。
銀行路難通
在信貸收緊的大背景下,原本就貸款難的中小企業,首先被擠出市場。
貸款緊張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其一是央行和銀監會收緊貨幣後,商業銀行的放貸額度驟減。其二,屢次上調的存款準備金率使得商業銀行的貸款額度數目超標,即使現在進賬存款,也放不出同樣額度的貸款來。而要補齊存款,還需很長一段時間。
「中小企業以前就很難從大銀行貸到款,一般都是向中小銀行貸款的,但現在這些銀行也資金吃緊。」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認為,中小企業貸款困境加劇,主要是因為信貸緊縮之後,地方中小銀行銀根收緊所致。
研究機構莫尼塔投資近期的調研也證實了這一點。在莫尼塔的月度調研中,3月城商行新增貸款環比變化指數小幅回落,額度受限是幾乎所有受訪機構都提到的原因。儘管2月受到春節因素的影響額度並不高,但3月投放量並未顯示出明顯的回升。
額度不足對資金價格的推動作用充分顯現。莫尼塔調研發現,城商行貸款收益水平環比仍在繼續上行,目前貸款利率上浮20%非常普遍,多家機構以20%的利率上浮為起點,按照客戶利率的高低分配貸款額度。
中信建投宏觀分析師王洋3月底在浙江進行了相關調研。他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雖然央行鼓勵銀行對中小企業加大貸款投放,但是由於信貸規模緊 縮,中小企業首當其衝,很難獲得新增貸款,有些地方甚至是壓縮的,只有一些比較好的中小企業才能得到貸款,利率水平為基準利率上浮35%以上,年化達到 12%-15%。
周德文所在的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近期也在與銀行積極溝通,當地的浙商銀行已同意給其會員企業20億元的授信,不過相對溫州36萬家中小企業 的資金需求,這一數字杯水車薪。此次貸款的利率,大約相當於月息1%-1.5%,折年利率在12%-18%,「能拿到的企業家已經很滿意了。」
這一輪信貸收緊過程中,央行首先選用了存款準備金率這一數量工具,而非利率價格工具。由於國企的資源優勢,其流動性充沛,中小企業則被擠出。有 研究人士認為,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國進民退」,建議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更多地使用利率工具,使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有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
目前國有企業、大企業的貸款大都是按基準利率獲得,利率較低,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則更加市場化,貸款利率為基準利率上浮一定幅度。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在利率水平偏低的情況下,這實際是對國有大企業的一種補貼,這種補貼越高,其貸款需求就會越大,這會對中小企業產生很大的壓力。加息在一定程度上會遏制國有企業、大企業借錢的衝動。
浙江火火投資管理公司總裁陳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目前江浙一帶民間借貸的很多資金源頭來自銀行,從事實業的企業反而很難拿到貸款,加息的一種可能是,由於資金成本的上漲,民間借貸第一層源頭不再從銀行貸款,中小企業反而拿到貸款。
不過,周德文並沒有這麼樂觀。「加息擠出大企業,這是一種理想的猜測。」周德文認為,這種可能性根本沒有,中小企業永遠是弱勢群體,很難進入銀行的法眼。
相對於大企業,中小企業風險要大一些,而且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貸款給一家企業的成本是一樣的,「貸出3億元和貸出30萬元的成本是一樣大的,銀行肯定找成本低的。」周德文稱。
民間借貸迷局
由於銀行貸款困境加劇,不少資金周轉困難的中小企業求助於民間借貸。
中信建投近期在北京、天津、浙江、內蒙古進行了民間金融調研。王洋稱,目前民間借貸的利率水平處於高位,年化收益達到30%以上,無論從交易量還是民間機構的發展來看,活躍度都明顯增加,這主要源於信貸緊縮之後的信貸配給增強。
周德文也表示,近期溫州民間借貸利率略有上揚,短期借貸的月息在6%-8%之間,長期借貸的月息多在3%-4%,而前幾年,短期借貸月息5%就是很高的水平,長期借貸則在1.8%左右。
在周德文看來,加息後,民間借貸利率「肯定會上漲」,這會吸引其他資金來投資民間借貸,但同時由於風險加大,要借到錢的難度也在增加。
陳宇在微博上援引了一組數據:月息4分已是底限,6分是正常要價,高者達到月息15%(年利率180%),躥高的數字不停地刷新民間借貸利率的峰值。
不過,他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從目前來講,月息6%-8%在浙江並不是很普遍的情況,在杭州民間借貸市場上,如果有比較好的保障措施,月息3%就能借到,一般在4%左右;溫州市場上6%-8%的月息也不能算很高。
根據財新《新世紀》記者此前的瞭解,在2008年下半年融資最艱難的時候,浙江民間利率曾達到月息7%。
陳宇稱,業內普遍的看法,溫州市場上月息9%以內、義烏市場上月息11%以內,還可以接受,「超出這個範圍基本上就是在看誰在做最後一棒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小企業融資很多並非出自投資需求。
莫尼塔對鋼鐵和機械行業的調研均反映,目前開工的多是舊項目,新上項目較少,城商行調研也反映大部分信貸需求仍然是用於流動資金或短期周轉,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的貸款比重並不高。
另外,在額度緊張條件下,微觀上出現了部分企業為防止某家機構額度不足而選擇去多家銀行申請貸款,這可能導致銀行對貸款需求的感受部分失真。
王洋的調研則發現,由於民間借貸利率高,中小企業的正常經營是無法承受的,民間借貸除用於生產經營相關的資金周轉,還包含了其他需求,包括個人賭博等。
「目前與2008年最大的不同是,實業並不缺錢。」陳宇認為,2008年是民間借貸最瘋狂時期,當時原材料價格上漲和企業擴張疊加,資金需求旺盛,而目前儘管原材料價格開始新一輪上漲,但是實業企業擴張的慾望並不強烈。
而且,金融危機後中國信貸投放激增,資金成本下降,不少企業雖然實業上不一定賺錢,但是在房地產、土地投資上獲利頗豐,「除了要大規模擴張的企業,基本上都不太缺錢。」
他舉例稱,浙江一家錦綸企業手頭有2億元閒置自有資金,但並不打算擴張,而且只要求15%年投資回報率,「現在我接觸到的是集體性多錢。」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不少中小企業一度因資金短缺而倒閉。丁志傑認為,貨幣政策緊縮會對企業經營產生影響,但不會像危機時那樣,一倒一大片,因為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企業在經營財務上都有了一些調整,與危機前相比,更能適應目前的政策調整。
周德文則認為,目前資本遠離實業的傾向、產業空心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實業越來越難做,中小企業現在都是求生存,而不是求發展擴張,資金如果斷流,很多企業會陷入又一輪的停產,「這比金融危機的衝擊還要大。」
他呼籲,要關注企業的生存狀況,引導民間資本回歸實業。
本刊記者陳璐、霍侃對此文亦有貢獻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5/5MMDAwMDIzNDQ5MA.html
淘品牌不是真正的品牌
周勇說,這幾年,自己和其它淘品牌一樣,都搭上了淘寶的順風車。
周是O.SA女裝創始人,在2008年4月入駐淘寶商城之前,O.SA的規模「還很小」。
2006年,從事金融業的周勇和妻子譚飛在深圳開始創業,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O.SA。從金融到女裝,周勇的轉行與譚飛不無關係:她此前曾在真維斯等服裝品牌擔任設計師,一直有做品牌服裝的夢想。
但周勇也絕非「被下海」。早在幾年前,周勇就在國外看到,很多在中國工廠生產的衣服或皮包,被貼上國外的品牌後,再以10倍甚至百倍的價格賣給國人。這讓他看到了品牌的力量。
周勇採用的模式與凡客類似,一開始就瞄準網上銷售。但由於既沒有凡客那樣的資金實力,也沒有電子商務的經驗,其獨立網站最後不得不關閉。
2008年4月,O.SA成為首批入駐淘寶商城的品牌;當年8月份即躍升至品牌女裝類銷量第一的位置。
周勇透露,2009年,O.SA的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2010年更是達到8000萬。
O.SA不過是淘寶商城上「一夜成名」的眾多淘品牌之一。
近一兩年時間,麥包包、綠盒子、七格格、Sportica、Justyle等一系列淘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並逐漸被更多消費者所熟悉。
「現在淘品牌做得好的,2010年差不多有過億的銷售額,但還沒到品牌這個坎」,周勇認為,淘品牌在品牌塑造方面,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持類似觀點的不止周勇一個人。
淘品牌Nono女裝CEO楊國良也認為,淘品牌還不是真正的品牌,未來2-3年內如果可以衝過去,就能成為一個品牌,如果衝不過去就還是一個賣貨的。
那麼,接下來該怎麼沖呢?
已獲VC注資的淘品牌一覽表(不完全統計)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淘品牌
麥包包
綠盒子
七格格
justyle
Sportica
融資經歷
1、2010年9月,首輪,獲聯想投資、DCM等3000萬美金;
2、2010年11月,二輪,獲聯想投資、DCM、摯信資本1500萬美金;
1、2010年10月,首輪,獲摯信資本1500萬元;
2、2010年11月,二輪,獲DCM1.2億元投資;
具體信息不詳
1、2010年初,首輪,獲摯信資本等投資,規模不詳;
2、2011年2月,二輪,獲 Balderton、DFJ、摯信資本1500萬美元;
1、2011年3月,首輪,獲聯想投資「千萬元級別」投資;
「淘品牌」融資潮
要不要風投?
據公開報導,現在已經有10多家淘品牌獲得VC投資,百武西、植物語眾多淘品牌也在與VC「親密接觸」。
在融資問題上,綠盒子CEO吳芳芳現在儼然被視為「專家」了,「淘品牌也是一個圈子,大家想融資的時候,都會來找我」,她說。
2010年10月,綠盒子引入摯信資本1500萬元投資。就在「很多手續還沒辦完,資金還沒用」的時候,很多投資方又找上來了,「高峰期的時候一天會有三家來訪」。
吳芳芳感覺這一切來得太快了,她根本還沒打算要融第二輪。
這個時候,VC們都在給她灌輸的一個理念是:要取得快速發展,第一輪的資金是遠遠不夠的,早晚都要融的話,不如今年就做了,明年你就可以安心做事了。
「想想也有一定道理」,吳芳芳稱,因為融資的確耗精力。於是,1個月後,綠盒子又拿到了DCM1.2億元的投資。
回顧整個過程,吳芳芳戲言自己是「被融資」。問題是,現階段的綠盒子,是否需要融這麼多錢?
實際上,吳芳芳之前並沒有充分體會到資金的作用,「因為開始的一兩年在淘寶是從不做營銷的」。
而電子商務的繁榮使得行業競爭加劇,廣告成本也一再上漲。吳芳芳一下子都很難想像現在廣告費為什麼這麼貴?
綜合考慮之後,吳芳芳覺得,「錢還真是不夠」,因為除了要做廣告,綠盒子「在生產方面也是要佔挺大資金的」,所以她最終決定把第二輪融資也早一點做完。
2011年3月26日,做美式休閒男裝的淘品牌Sportica(斯波帝卡)也宣佈,完成首輪千萬元級別的融資,投資方為聯想投資。
Sportica創始人吳詩輝對資金的作用有著深刻的認識。
2007年下半年,吳詩輝和陳年幾乎同一時間開通B2C網站,銷售自有男裝品牌。但僅幾個月後,吳詩輝就走上了不同與凡客的道路:帶領Sportica入駐淘寶商城。
那時的吳詩輝考慮的是「自己有多少資金」,在他看來,Sportica在起步時就與凡客不同,對方「有大量的風投資金跟在後面」。
所以,吳詩輝把引入VC視為Sportica迅速發展壯大的一個必要環節。
「互聯網市場跟傳統市場不一樣,它已經不允許一個企業按部就班地慢慢發展」,吳詩輝認為,有融資的企業可能增長得更快,而如果大家都在跑,你不跑就會落伍了。
吳詩輝計劃將此次融資的資金用於提升供應鏈、增加流動資金和加大營銷推廣等方面。
據公開報導,現在已經有10多家淘品牌獲得VC投資,百武西、植物語眾多淘品牌也在與VC「親密接觸」。
百武西CEO李曉亮曾對媒體表示,自己試著與各路資本接觸、聊天、找感覺,「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家風投」。
相對而言,O.SA的周勇在是否引入風投這事上表現得更為「謹慎」。從去年底至今,找上門的VC很多,周勇也會跟他們見面聊一下,但他至今也不想拿VC的錢。
「我們是想做品牌,品牌是需要時間慢慢去養的,VC可能更希望以比較快的速度把規模做大,然後上市獲利」,周勇認為,如果引入VC,雙方在一些想法上有可能是一致的,也有可能是不一致的。
「供應鏈」升級潮
Sportica創始人吳詩輝甚至認為,誰的供應鏈做得好,誰就更有可能在未來贏得市場。
尤其是對於那些冒尖的淘品牌來說,現在似乎很流行「供應鏈」升級。
在做麥包包之前,葉海峰就已經在箱包行業摸爬滾打十多年,已經有一些供應鏈的基礎。
為配合麥包包的發展速度,麥包包採用了沃爾瑪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即將銷售、庫存、生產、成本等信息與合作夥伴和供應商進行分享,並通過電子數據交換系統把POS(銷售時點信息管理)數據傳給供應商,以便其及時掌握銷售狀況並及時調整生產和材料採購計劃。
但這套系統並不能完全適用於麥包包這樣的電子商務公司。於是,他們又開發了一套M2C供應鏈管理模式,這一模式是通過網絡訂單來驅動生產和管理,相關信息會自動傳遞到採購、生產、倉儲、物流等各環節負責人的手持終端上,使供應鏈的反應速度更快。
提升供應鏈系統無一例外地也成為綠盒子、Sportica、O.SA等淘品牌的重要一環。隨著訂單量的增加,他們都在尋找生產實力更強、更有計劃性的工廠合作。
深圳有著「看女裝,去深圳」的美譽,這讓周勇很受益,因為相應地,深圳也有很多與品牌女裝對應的供應商。
隨著公司規模的增長,O.SA一方面從深圳其它知名品牌女裝吸引到了更多人才,另一方面,這些又幫助O.SA與知名品牌女裝的供應商達成了合作。「這樣,我們的供應鏈就可以上升到一定水平」,周勇稱。
「做淘品牌的時候,量相對較少,當量大的時候,就需要去補全這些基本功」,麥包包創始人葉海峰認為。他把電子商務公司的供應鏈喻為一座大樓的地基,「地基沒有打牢的話,光搞上層建築,那也是空中樓閣」。
Sportica創始人吳詩輝甚至認為,誰的供應鏈做得好,誰就更有可能在未來贏得市場。
不「出淘」,但渠道多元化
目前,在淘寶以外的一些第三方平台上,你同樣可以買到綠盒子、七格格、O.SA、裂帛等眾多淘品牌。
無疑,淘寶曾是淘品牌們最主要的銷售平台。
而隨著這個群體的風生水起,諸如麥網、凡客、京東等第三方平台也向他們伸出了橄欖枝。目前,在淘寶以外的一些第三方平台上,你同樣可以買到綠盒子、七格格、O.SA、裂帛等眾多淘品牌。
雖然「不出淘」,但綠盒子、O.SA、Sportica等眾多淘品牌已經在建設自己的官網。在一位淘品牌創始人看來,「沒有哪個品牌可以依附於單個渠道而生存」。
據說麥包包的官網現在已經為其貢獻了很大一部分的營業額。
在周勇看來,傳統生意借助互聯網可以極大地提高效率。
以 客服為例,他這樣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個服裝品牌走線下渠道,一個銷售員的日銷售量約為2000-3000元,因為通常一個銷售員一次只能接待1個客戶,而 且即使北京的客服空閒,他也無法為上海店繁忙的銷售員分擔任務;但在線上,一個客服的日接單量大概是線下的10倍,因為,客服是通過即時通訊工具與客戶溝 通,一個客服可以同時接待5-10個客戶,而且數量隨時可以調配;此外,線上省卻了線下最大的成本——店舖租金。
那麼,線下渠道對發跡於淘寶的淘品牌來說,還有價值嗎?有先例的是,國內某知名電商公司,在線下的進展並不理想。
吳詩輝覺得有價值。
此次融資後,Sportica計劃大力拓展實體店,2011年的目標是80-100家。「淘品牌真正要成為一個獨立的、能夠讓消費者認可的有份量的品牌,是不能分線上和線下的」,吳詩輝認為。
綠盒子、O.SA等也有拓展線下店的計劃,只是,那是在未來的某個時間。
聯想投資董事總經理劉二海認為,淘品牌做到一定程度時也可以嘗試線下。但他強調,線下的用戶群可能與線上不同,所以,淘品牌在拓展線下之前必須想清楚的是,線上積累的東西是否完全適用於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