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粵北韶關如何融入珠三角工業體系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456

(本文首發於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山區如何融入珠三角工業體系》)

東莞與韶關的這種幫扶關系其實從13年前就開始了,但一開始以扶貧為主,後來變成了建設產業園區、承接產業環節的方向。

隨著產業升級的加快,東莞本土紡織企業越來越致力於產品的設計、研發,而把生產環節向外布局。而韶關北江區原有的傳統紡織業基礎、產業工人資源,恰恰是東莞紡織業先天不足的要素。

送不出去的“三個一千萬”

“我們的目標任務是三年300個項目,700億投資,現在差不多快實現了。”莞韶對口幫扶指揮部總指揮助理陳東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的“產業共建”模式,符合“創新驅動發展”與“粵東西北振興發展”兩大發展戰略。

為了助推韶關加快融入珠三角發展,實現產業對接,按照省里的要求,東莞與韶關結成對口幫扶對子。東莞與韶關的這種幫扶關系其實從13年前就開始了,但一開始以扶貧為主,後來變成了建設產業園區、承接產業環節的方向。

陳東成因此成為東莞委派至韶關工作的幫扶幹部,同時兼任莞韶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他介紹,截止到2016年6月,共引進產業項目277個,已動工項目219個,累計完成投資額278.8億元。

但起初,他在韶關的招商引資工作並非一帆風順,甚至遭遇過不少坎坷。

陳東成介紹,最初,他們一直推動東莞的企業到韶關投資,但是效果不甚理想。“企業有自己的考慮,政府只能鼓勵,不能強迫。”

為此,東莞一度制定了一套鼓勵項目落地的扶持政策。凡是願意到莞韶產業園落戶,且投資規模達到一億元,年底可以投產的項目,可以申請廠房、技術、貸款三項各自最多高達一千萬的補貼。“三個一千萬”政策不僅只針對東莞企業,全國各地有意落戶的企業皆可申請。

但是實行一段時間後發現,即便條件如此優厚,已經納入預算的“三個一千萬”補貼卻花不出去。“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申請,但是這筆錢花不完。”陳東成有些無奈。

“一般來說,不提倡用補貼的方式,雙方要有雙贏的結果,各自要有各自的優勢、特色。”廣東行政學院教授陳鴻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於是,陳東成做了一番調研發現,在2008年-2012年期間,曾有過一波產業轉移的浪潮。但是,這批落戶到韶關的東莞項目,大多是建材、機器化工等高耗能的傳統企業,占到40%;而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高附加值產業,比例不到0.4%。

然而,隨著珠三角產業升級的加快,東莞制造業的企業效益,一點點開始對生產要素免疫,勞動密集型產業大規模轉移的階段一去不複返。從東莞遷往韶關的企業,數量、速度驟然下降。這一類型的項目也與韶關並無多少互補性。

陳東成介紹,韶關土地出讓價格較低,但是多為丘陵,平整成本高昂,而且作為生態保護區域,土地指標受到嚴格限制;同時,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韶關設廠,招工也要在省外大規模招聘。土地、勞動力優勢不是特別明顯。

但是,陳東成並不為此感到太過惋惜。“如果還是像過往一樣,承接珠三角相對不那麽先進的產業的話,粵東西北可能永遠落後。”隨後,他們開始調整策略,不放棄產業承接的同時,下功夫整合兩地資源,追求產業鏈的招商。

例如,韶關有著較為深厚的鋼鐵機械制造業基礎,而這些產業基礎是以輕工業為主的珠江三角洲產業群所欠缺的。於是,莞韶對口幫扶指揮部旗下的東韶公司投資建設雙創裝備中心,籌劃企業孵化器、檢測中心等公眾平臺。

莞韶產業園湞江片區,就被定位為韶關的機械裝備制造園區。2014年,由粵科金融集團開發的韶關智慧螺絲城項目落戶湞江園區,官方宣傳稱,這一項目看中的就是上遊韶關的特鋼產業,下遊的機械裝備制造集群,以及毗鄰珠三角制造業基地。

按照前期規劃,智慧螺絲城項目能夠聚集全國三分之一的螺絲企業,一年的產值將達到180億元。目前,韶關已經與華中科技大學、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韶能集團等多家機構達成合作。

除此之外,隨著產業升級的加快,東莞本土紡織企業越來越致力於產品的設計、研發,而把生產環節向外布局。而韶關北江區原有的傳統紡織業基礎、產業工人資源,恰恰是東莞紡織業先天不足的要素,雙方的產業共建需求十分強烈。

目前,東莞企業以純服裝韶關生產基地在莞韶產業園甘棠片區已全面投產,以純入駐後,與韶關北江紡織合作,每年一億的訂單量,這相當於北江紡織原來一年的全部產值。

由此,工作打開了局面。

陳鴻宇認為,在政府推動和市場驅動的共同作用之下,有望實現同一產業、同一企業在珠三角和粵東西北跨區域布局發展,打造跨區域產業鏈,形成同等水平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分工合作格局。

融入珠三角現代工業體系

2015年6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大力度推進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建設,主動融入珠三角。

韶關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張南生,向南方周末記者簡單介紹了韶關市的產業演變歷程。歷史上,韶關是粵北地區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傳統制造產業基礎較好、門類較齊全,直到現在,鋼鐵、有色金屬、裝備制造等偏重工業的制造業產業,仍然是傳統支柱性產業。

然而,這些產業自成體系,並沒有很好地與珠三角輕工業體系形成良好的聯動。

張南生認為,分析韶關的優勢、劣勢,比較務實的考量,是主動積極地將自己納入進珠三角的現代工業體系,為珠三角的產業發展做好配套。

早在2014年8月,廣東省提出了在珠江西岸的珠海、佛山、中山和順德等“七市一區”建設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的發展目標,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打造產值2萬億元左右的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為廣東制造業發展增添後發優勢。這就是著名的“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

在首批產業帶參與名單中,並沒有韶關的名字,雖然韶關經濟規模、發達程度,不能與珠江三角洲的發達地區相提並論,卻有著先進地區艷羨的重工業基礎。認清自身定位後,韶關也積極主動,申請加入這一戰略規劃當中。

據《南方日報》報道,廣東省經信委已批準韶關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韶關配套區,韶關將與珠江西岸六市一區深度開展產業承接、產業分工和產業協作,將韶關打造成集鋼鐵深加工、汽車零部件、整機生產和產研結合為一體的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韶關配套區。

同時,韶關已與廣州市政府達成共識,在韶關南部靠近廣州的兩個縣合作共建兩個產業園區,重點承接廣州開發區孵化出的科技型企業,推進產業協同創新。

韶關市中廣測創新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測”)經理葉小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公司總部位於廣州,此前在中山、東莞等地,分別設立了木材、食品檢測分公司,這些分公司主要依托總部廣州的技術力量,為周邊的產業集群提供服務。此前也有過進駐韶關的想法,但是一直以來韶關與珠三角的產業聯系不夠緊密,所以沒有找到合適的時機。

“兩邊互補性很強,如果協同共建可以把生產鏈延伸得很長,我們看到了機會。”葉小機說。

除了機械裝備制造以外,莞韶產業園甘棠片區也充分發揮粵北優勢,參與到珠三角產業體系分工,至2016年7月,園區正式落戶項目43個,投資總額約52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9個,包括以純服裝、玉蘭墻紙、飛翔齒輪、都市麗人、永威鋁板、鄭業科技等重點企業,已基本完成招商任務。

目前園區在建項目21個,已有飛翔齒輪、以純服裝、永威鋁板、鄭業科技等項目投產,預計萊雅、新科農、詹氏、源昊、合眾化工等一批項目將在年內投產。

陳東成日趨感受到轉型升級形勢到了“鯉魚跳龍門”緊要關隘。珠三角的制造業企業,漸漸擺脫掉“勞動密集型”的桎梏,朝著創新驅動的路子行進。

“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確實到了一個釋放的階段。”陳東成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相較於此前簡單的沿著“生產要素”窪地的線路自然外溢,有著品牌、技術升級壓力的企業,更加註重整個產業鏈條的分層布局、協作。

莞韶產業園黃沙坪片區努力 參與珠三角制造業產業分工,已經成功入圍廣東省首 批“互聯網+”小鎮。(南方周末記者❘李在磊❘攝/圖)

要遵循市場規律

反過來看,粵東西北的配套服務,也為珠三角的轉型升級創造了條件。陳東成分析,韶關的鋼鐵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機械制造業有著較強的生產能力,同時粵北還有珠三角缺少的電力資源,中廣測等公司的進駐,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充足的資金,可以將韶關的資源橫向整合,形成躍升的跳板。

同時,以純、都市麗人等企業的縱向延伸,使得韶關與珠三角產業緊密度越來越強,產業縱深度越來越強,企業整體成本實現最優化配置,抗風險能力越來越強。

“我們去外邊招商,主要是消除信息不對稱,告訴企業韶關有這些優勢。”韶關市商務局局長李宏舉例,著名的大數據企業浪潮集團,一直想在廣東投資興建一處面向華南的大數據處理中心,但是在選址問題上舉棋不定。經過一番考察發現,原來韶關氣候適宜、位置適中、電力充足,是較為理想的大數據基地。

“對於別的產業而言,這些要素可能是劣勢,但是對大數據中心,這就變成了優勢。”李宏介紹,產業能不能落地、發展,很大程度遵循的還是市場規律。將來大數據中心的運營,也與珠三角的產業升級密不可分。

“(產業共建)保留了企業在珠三角的母體,母體在根還在,而且這個母體跟國內外的市場是有密切聯系。”陳鴻宇認為,產業共建的意義在於符合產業發展的規律。

他介紹,珠三角的產業發展,經歷了不同的幾個階段,在這個過程當中,工業體系不斷成熟、完善。

2000年以後,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經濟拓展空間出現了瓶頸,受到土地、勞動力價格、環境容量的掣肘越來越明顯。為了尋求新的增長空間,只得選擇向外轉移。

產業轉移的效應顯而易見,它為珠三角產業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也為企業轉型升級爭取到了時間,同時也對粵東西北地區的增長刺激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但是,轉移出去的項目,多為對要素稟賦較為敏感的落後產能,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較大。不過,這一轉移模式有著時代必然性,因為在當時珠三角大部分產業形態發展本身就還處於較為低端的水平。

“把先進的留下來,把落後的撇出去。落後的產業去到落後的地區,那不是更苦?”陳鴻宇分析認為,這一模式只是階段性現象,緊接著又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的問題。

這說明,當時產業發展水平條件下的產業轉移,方式較為簡單粗暴,只是與原有企業的剝離、分割,那麽企業效益也就與原產地關系不大。“搞了很多園區,招了很多企業進去,但是活得好的企業畢竟不多。”他說。

陳鴻宇認為,相較於一般的產業轉移,產業共建可以一同追求創新驅動。例如,一些產業的研發機構、總部設立在珠三角,而生產環節在粵東西北,形成產業分工、區域合作。

李宏也明顯感受到產業共建帶來的新變化。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慢慢不再成為吸引項目落戶的砝碼,有投資意願的企業,不只是單純為了擴大生產規模,而是著眼於產業分工、互補。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廣東開展高速公路建設大會戰,2015年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目標,其中粵東西北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282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長51%。這讓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的產業協作,更為便捷。

“交通已經不成為阻礙韶關發展的因素了。”張南生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