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風控是互聯網金融的根基,信用體系是風控的本質。所以歸根到底,互聯網金融要想持久發展,有賴於信用對市場經濟的驅動。

鳴金網微博最近出了個針對P2P行業的段子——“我以為我們平臺只是收益率比別人低,但是沒想到壞賬率還比別人高!”“我說我們平臺經營平穩,從未出事,但其實我們壓根沒有成交量!”“看到行業亂象,我希望監管出臺好好遏制;監管出臺後,我發現我們才是不符合要求的那一個!”好笑之余,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小P2P平臺的無奈。

在上一階段的流量競爭角逐中,中小平臺大多燒錢獲客,吸引了一堆羊毛黨,效果不得而知。進入資產為王的時代,各家平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爭奪,恨不得把優質資產端全都占為己有,更拿出了各式各樣的營銷秘笈:賣學歷,包裝自家大boss;賣顏值,把員工捧成網紅;賣情懷,大寫特寫創業團隊的心路歷程;賣廚藝,不會運營的CEO不是好廚師;賣技術,大數據風控常掛嘴邊。

現象

盲人摸象式的風控:僅看表象的算命術

說到風控,行內人都知道沒那麽簡單。搭建一個大數據信貸風控系統,不僅涉及大數據的采集,還涉及專業的數學建模分析。大數據的采集與數學建模分析對比,前者比較沒難度,本質就是搜集用戶的cookies,在垃圾堆中掘金。而且大數據收集更註重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如互聯網行業巨頭阿里的電商大數據,通過采集阿里巴巴、淘寶、天貓、支付寶等用戶的大量電商交易以及支付數據作為最基本的數據原料,輔以電商賣家提供的銷售數據、銀行流水、水電繳納等信息,從而建立一個封閉系統的信用評級和風控模型。

但是對於P2P行業而言,這個封閉的征信系統並不存在。平臺目前只有兩條路可以走:好好表現,爭取擠進央行的企業征信機構名單,與央行共享一套較完備的征信系統。否則就只能選擇第二條路,貢獻自家數據給一個中間征信機構,與行業內其他平臺抱團共享信息,以突破單一地域和數據源的局限。事實是,這兩條路都不好走,第二條路甚至還沒成形。

沒有完整的征信系統,P2P平臺采取的多是盲人摸象式的風控,僅能看表面,再根據經驗揣測風險,有點像江湖郎中把脈,或者自稱半仙的算命先生。而參考的數據,主要有信貸記錄、違約記錄、社交人際網絡關系數據、生活圈的支付和交易信息、信用卡借記數據和消費數據等。國內只有幾家有背景的平臺擁有較好的數據源,如螞蟻金服背靠阿里,挖掘淘寶商戶數據;陸金所背靠平安集團,利用銀行自有信用評價記錄;宜人貸背靠宜信,共享線下信貸信用記錄;新聯在線背靠參股的新加坡上市集團,結合機構落地風控和新聯在線二次風控,在多維度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建模進行評級授信管理。其余做純線上的P2P,在線上數據審核這一塊到底是營銷噱頭,還是實力支撐,都要打個問號。

對策

風控考察要線上線下兩手抓

風控的流程可以概括為三步:貸前、貸中、貸後。貸前涉及的即上面提到的線上數據審核,貸中涉及的就是信貸審批,很多平臺引進了迪蒙的反欺詐系統過濾問題客戶,但其實這個階段還需要大量的人工幹預,以及行業知識和規則經驗的積累,來執行嚴謹的反欺詐判斷。

而一般的投資人平時最多只能在平臺官網看風控報告,但問題是風控報告不是每家平臺都會公布,即使有像紅嶺創投這樣坦率曬出壞賬率的平臺,也不是每個投資人都能理解其風控報告中的描述。筆者觀察發現,還有一部分平臺通過線下采集數據轉移到線上的方式來完善信用數據,不能否認,這種線下的實地考察看得見、摸得著,風控效果和說服力都讓不少平臺屢試不爽。更有新聯在線等平臺在此基礎上創新,推出“風控考察團”等活動,讓投資人參與到風控環節中。

貸後環節就不贅述了,但不代表它不重要。一旦平臺的信貸業務出現逾期或外賬,就需要催收,以保證總體的風控水平。重點是要隨時監控,提前預警。催收也形成了自己的行業,像人人貸、拍拍貸這些大平臺都把催收業務直接打包給了專業的催收公司。

總的來說,風控的每個環節都是緊緊相扣、不容忽視的,無論是線上的數據審核,還是線下的實地考察,都應該給予足夠重視。特別是“風控考察團”這種活動的舉辦,也絕非虛設,它區別於業內平臺自發成立的P2P投資人監督委員會,因為P2P投資人監督委員會的作用僅限於對P2P平臺自身合規性和透明度的監督,而“風控考察團”一方面可以在項目真實性的披露方面起到極高的監督指導作用,倒逼平臺遠離風險不可控的不良資產,增加平臺投資人信心,另一方面還可以讓投資者通過實地考察借款項目來確定項目真實性及具體資金流向,從而更直觀地了解平臺的運作模式,同時風控負責人面對面的專業講解,也能有效提高投資人的項目甄別能力和投資水平。

展望

信用驅動市場經濟 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路在何方?

風控是互聯網金融的根基,信用體系是風控的本質。所以歸根到底,互聯網金融要想持久發展,有賴於信用對市場經濟的驅動。

中國社會信用體系還在加快構建中,大方向非常明確:黨的十八大報告將“誠信”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對誠信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出要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

下一步要探討的,是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未來會走歐式,美式還是中國特色的道路?

現存比較成熟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信用中介機構為主導的模式,第二種是以歐洲為代表的以政府和中央銀行為主導的模式。前者完全依靠市場經濟的法則和信用管理行業的自我管理來運作,政府僅提供立法支持和監管信用監管體系的運轉。信用中介機構在這種模式中享有絕對權力和影響力,運作的核心是經濟利益。後者則依賴政府建立公共的征信機構,強制性地要求企業和個人向這些機構提供信用數據,並通過立法保證這些數據的真實性。

筆者的個人觀點,中國正在嘗試向歐式道路靠攏。因為市場經濟在我國自實施伊始就與宏觀調控形影不離。特別是內地的金融行業,監管層一直都在嚴抓,不像香港主張自由市場,政府的態度是“積極不幹預”,在經濟方面幹預很少。盡管中國的內地市場近年來已經在逐步開放,但政府這只“有形的手”還會持續作用。因此,我們只能期待政府和央行早日牽頭建立金融業統一征信平臺,加快信貸征信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我國金融業信用體系建設,同時規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

標簽 P2P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