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百度發布首個政府直達號,進一步打造百度移動互聯網生態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7/145745.html

剛剛發布不到兩周的百度直達號不僅受到傳統商家的熱捧,更成為政府便民服務在移動互聯網上拓展的新方式。9月16日,百度直達號與蘭州市政府在蘭州簽訂合作協議,蘭州市政府旗下便民服務網站 “蘭州三維服務網”正式入駐百度直達號,成為國內首個政府便民服務直達號。即日起,用戶只需通過手機百度/移動搜索“@蘭州三維服務網”、“蘭州社保”、“蘭州醫保”等十余個相關關鍵詞,即可直達各種蘭州地區的便民服務。據透露,未來這種政府機構為老百姓提供便民服務的新模式還將會陸續拓展到全國各個城市。

在蘭州三維服務網入駐百度直達號發布儀式上,百度雲首席架構師侯震宇表示:“百度希望借此次‘蘭州三維服務網’直達號的發布、以及與蘭州市政府的合作,為未來直達號的發展創造出一個新的標準,把直達號與政府服務結合做得更加完美,希望智慧蘭州能夠日新月異,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阿里巴巴(BABA)$ 搭建了最大的零售及批發平臺,並通過向賣家收取服務費盈利,這個以交易為核心的平臺,不僅連通了買賣雙方,還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社會資源相互協作運轉,根據 AliResearch的統計,有970萬人直接從事淘寶和天貓的店鋪運營,此外,200萬從業人員分別在物流、營銷、咨詢、運營外包、培訓等領域為平臺提供第三方服務。

市場對於$阿里巴巴集團(BABA)$用戶量、交易規模、增長率、利潤率這些數據此類歷史數據的分析比較已經相當充分了,繼續重複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換一個角度,試著拆解阿里所搭建的一環又一環生態系統,深入理解阿里的商業模式和競爭力。




一、業務簡介
---------------------------------------------------------------------------------------------


國內零售:淘寶、天貓、聚劃算,截至目前,三大平臺連接了2.79億活躍買家和850萬活躍賣家,年交易額18330億元(2960億美元);
國內批發:阿里巴巴(1688.com),截止目前,付費會員數量超過72.9萬,通過支付寶實現交易額277億美元;
國際批發:alibaba.com,截至目前付費會員超過12.8萬;
國際零售: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年交易額45億美元;

盈利模式上,阿里向淘寶賣家收取在線營銷、店鋪裝修費用,向天貓商家收取交易傭金和在線營銷費用,向聚劃算賣家收取交易傭金及“坑位費”;向1688和alibaba的批發商收取會員費、在線營銷和增值服務費;向全球速賣通商家收取傭金。

阿里集團2014財年總營收525億元人民幣;其中86%,即451億元,由中國本土電商業務貢獻,其余為海外電商;再細分,當中94.5%即428億元,由淘寶、天貓、聚劃算三大本土零售平臺貢獻,其余為本土批發平臺1688貢獻。很明顯,淘寶天貓聚劃算三大平臺是阿里的核心業務,為集團貢獻了超過81%的收入,不如,直接將重點落在三大平臺。



二、阿里的生態帝國
---------------------------------------------------------------------------------------------
2.1 站外流量生態


都說淘寶平臺(包括淘寶、天貓、聚劃算)做的是“賣白粉”的生意,流量推廣支撐起三大平臺主要的收益,並且由於業務天然離交易近,讓這種流量推廣的模式越發高效。

直通車和鉆展是大家最為熟知的淘寶推廣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讓賣家出價競拍相對顯眼的展示位置,提升淘寶用戶點擊推廣商品的概率。這是淘寶的內部流量推廣生態,淘寶還通過聯盟的形式,整合了全網流量,搭建了站外流量生態,成為了百度聯盟之外的又一大聯盟體系。

作為一家巨無霸公司,招股書能給說透的實在有限,於是我花了幾天時間泡在阿里媽媽網站上,也請教了 @朱時雨 等前輩,發現一些比較有趣的現象。



為了鼓勵更多更優質的網站和個人加入聯盟體系,百度和阿里每年都會召開大會(百度聯盟大會、淘寶聯盟武林大會),公布最近一年聯盟的成果及變化:

2011、2012、2013年,$百度(BIDU)$ 聯盟分成總額分別為,11.5億、19.2億、37億元人民幣,預計2014年70億;
2011、2012,淘寶聯盟分成分別為15億、30億,預計2013年分成將達50億;

兩大聯盟不僅極大程度上利用了這些站外流量為自己創造價值,而且是整個互聯網生態的重要組成,為大大小小的網站和個人創造共贏的機會。

淘寶聯盟的成員是誰,聯盟體系是什麽樣的?

淘寶聯盟養活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站長,是微博大號營銷的重點變現渠道,也是曾經美麗說蘑菇街商業模式所倚重的基礎,淘寶聯盟幾乎遍布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大到門戶網站、視頻網站等主流媒體,小到個人博客、空間、聊天工具等,都是聯盟廣告頻繁展示的地方。它的具體形態主要是淘寶客和櫥窗展示:

a.淘寶客:


推廣途徑:微博、空間、論壇、貼吧、網站、聊天工具等;
操作方法:淘寶客獲得推廣代碼,交易成功後,獲得傭金;
收費模式:CPS,按成交收費;買家根據商品定價和毛利的不同,自由設定傭金率,比如3C傭金率通常較低,減肥保健類通常非常高;
分成比例:90%。賣家通過支付寶交易並確認收貨後,系統將自動將應付傭金,從賣家收入中扣除,並記入淘寶客預期收入賬戶,結算時間為每月20號,其中需要扣除傭金收入的10%作為技術服務費,結算後會進入賬戶余額。

b.櫥窗推廣:


推廣途徑:門戶網站、視頻網站、垂直網站、微博右側和下放廣告等;
操作方法:相當於阿里媽媽向第三方網站批發流量(廣告位),以櫥窗的形式展示鉆展、直通車等付費賣家的推廣商品,阿里媽媽會根據人群、行為等維度進行定向推廣,當然,本質上錢還是淘寶賣家出的;
收費模式:CPC,CPM為主,按點擊及展示收費;
分成比例:根據第三方網站覆蓋用戶規模和流量質量的不同,和第三方協定差異化的定價策略,綜合分成比例尚不明。



上圖來自於阿里媽媽網站,展示了淘寶客和櫥窗推廣的前幾大聯盟成員的周收益情況:前十大淘寶客周收益都在百萬人民幣的量級, 櫥窗推廣前十大網站的周收益在幾十萬的規模,可以看出淘寶聯盟的變現效率之高。

那麽,這些賺錢的聯盟成員主要是哪些?我們目前可追溯的數據,只有2012年淘寶聯盟大會上,公司對外分享的一組,關於2012年淘寶聯盟不同類型媒體分成的歷史占比情況:數據顯示,在2012年30億元分成金額中,廣大個人站長從阿里媽媽獲得的分成最多,近10億元,占比31%;其次是蘑 菇街、美麗說等導購分享網站,占比21%(近期遭遇阿里封殺,2014年開始自建電商平臺);入口型媒體、垂直網站、門戶視頻、第三方代理分別占比19%、15%、12%和2%。

聯盟體系對bidu、baba意味著什麽?

百度聯盟和淘寶聯盟構成了中國互聯網最大的兩個聯盟生態,它們不僅是廣告媒介,又是廣告代理。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百度和阿里的平臺接入了互聯網大大小小的網站和個人站,通過匹配廣告主和用戶的需求,使網站運營主體和個人能夠方便的通過該體系獲得收益,作為代理商,百度和阿里從中抽取部分收益。

從公開數據看,兩大聯盟過去一年為聯盟成員創造了近四五十億的收益,並且每年都有不錯的增長,換個角度理解,百度和阿里在流量購買上花的錢越來越多,也體現了聯盟體系對量大巨頭所打造的重要性。那麽,站外流量為它們創造了多少價值?



對於百度,2013年百度的流量購買成本TAC 37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91%,TAC占營收比重逐年增大,2013年占比11.6%,按照百度目前約40%的綜合分成比例計算,百度聯盟為百度貢獻了92.5億元人民幣,占2013年百度營收319億元的29%,是一個不小的份額;(註:聯盟收入 record on gross basis)

阿里的情況略微複雜,並且阿里招股書並沒有給出這方面較充分的數據。2012、2013、2014財年(截至2014年3月31日)阿里本土零售業務(淘寶天貓聚劃算)總營收156億、291億、451億元人民幣,按照公司在淘寶聯盟武林大會上給出的數字來算,流量獲取成本也有10%左右,但並不是淘寶聯盟收入全部按照gross的方式計入公司營收,櫥窗推廣收入record on gross basis,淘寶客傭金收入則record on net basis(10%),並且基本是沒有成本的,因此淘寶的流量獲取成本實際並沒有那麽高;這個比例究竟是多少,就不得而知了,因為我們不知道淘寶聯盟分成當中淘寶客和櫥窗推廣分別是多少。此外,由於不清楚櫥窗推廣和第三方網站的綜合分成比例是多少,因此,無法計算淘寶聯盟這個生態,為阿里的本土零售業務貢獻了多大比例的收入。

但我相信,淘寶聯盟對於阿里的價值的絕不局限於分成,作為一家電商網站,無論產品形態千變萬化,本質上淘寶的終極目的仍然是將全網的流量更多的引入淘寶網(包括天貓聚劃算)這個destination,讓更多的用戶來淘寶逛(點擊)、來消費(交易),客流越多、轉化率越高,對商家越有吸引力,從而淘寶從付費賣家身上賺取的CPC和交易傭金也就越多。這里解釋下交易傭金,除了線上推廣費外,天貓、聚美上通過支付寶完成的交易,根據商品分類,賣家需要向平臺支付0.3-5%的交易傭金,這部分收入占阿里本土零售業務收入的高達28%。這就能理解,為什麽淘寶願意將90%的傭金分給淘寶客,一年分幾十個億給聯盟成員看上去沒任何顧慮,淘寶變現模式的變化多端令人佩服。



2.2 站內流量生態

不管是自主訪問還是外部引流,當流量匯入淘寶後,又有另一套推廣生態在幫助買賣雙方促成交易,而信用機制的成功建立,使得淘寶的站內推廣生態更為高效。

淘寶這個龐大的自由市場,目前匯集了850萬活躍賣家和2.79億活躍買家,交易品種除了服裝食品等簡單的商品買賣外,還包括旅遊度假、簽證辦理等服務類交易,以及彩票、Q幣、話費充值等數字化商品交易,滿足了從大眾化到長尾的多層次需求,在如此大一個市場中,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顯得格外重要,賣家根據自己的綜合實力,包括商品和服務質量、推廣能力、接單能力等,經歷優勝劣汰。

淘寶站內流量推廣生態主要包括直通車和鉆展:

a.直通車:搜索營銷






展示位置:展示在(關鍵詞及類目)搜索結果頁的右側八個展位或底部五個展位;

推廣原理:賣家通過設置與推廣商品相關的關鍵詞和出價,在賣家搜索相應關鍵詞時獲得推廣商品的展現及流量;淘寶向賣家提供關於優化質量得分、優化關鍵詞、優化推廣創意、提升轉化率、行業解析、流量解析等工具,幫助它們提高推廣效率;

收費模式:按點擊扣費,每次扣費金額取決於賣家為商品關鍵詞設定的出價、關鍵詞的質量得分;影響質量得分的因素包括賣家購買關鍵詞、寶貝所屬類目、寶貝屬性、寶貝標題、寶貝詳情頁等相關度高低,質量得分越高,獲得的點擊率越高,出價越低;

準入條件:店鋪兩星級或以上;描述、服務、物流分支均在4.4級以上;

直通車站外投放:將推廣商品投放在淘寶以外的網站,以Banner、文字鏈、搜索欄等形式展現,投放可定向鎖定人群;直通車官方給出的信息是,參與直通車外投的寶貝主要會展現在淘客搜索頁面(s8.taobao.com)和熱賣淘寶頁面(re.taobao.com),但筆者觀察,目前跳轉頁面已經更新為一個名叫“愛淘寶”的網站(ai.taobao.com),該網站是淘寶旗下購物分享網站,業務以瀑布流的形式呈現,和美麗說、蘑菇街較相像,可以看出,淘寶在試圖營造分享網站的氛圍;

案例:據直通車官方介紹,奧迪維拉專營店目前成交的50%來自直通車。


b. 鉆展:圖片展示



展示位置:  鉆石展位目前有上百個資源位,分布在淘寶網天貓(各頻道焦點圖、我的淘寶、淘寶站外聯盟廣告位等),和各大站外知名top媒體如騰訊 新浪 網易 豆瓣 優酷 土豆等。站內資源位包括但不僅限於首頁焦點圖2、3、4,焦點圖右側banner二,三屏大圖,底部通欄和小圖;淘金幣焦點圖輪播,旺旺彈窗焦點圖,類目listing右側小圖等位置,數量眾多;

收費模式:按展示CPM收費,采取競價模式,按照出價高低順序展現;可根據地域、人群、方可、興趣點定向投放;

準入條件:店鋪三鉆或以上、店鋪各項分值均在4.5或以上、店鋪好評率在98%級以上、出售商品數量在10件及以上。


殺手鐧:信用機制

雖然推廣能解決賣家商品曝光的問題,但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同類商品有眾多提供商,最終決定是否能轉化為交易還和店鋪的評價以及商品評價等信息大為相關。淘寶自成立初期就一直在努力打造一套較為有效的信用體系,用戶早已習慣參考商品評價、店鋪評級及評分這些信息做出交易決策,同樣的商品,如果店鋪的信用評價高,則推廣後的轉化率可能相對要高,相反,信譽低的賣家可能因為推廣效率低而逐漸被淘汰。這本質上是淘寶在通過信用機制來打造生態系統,鼓勵商家盡可能提供好的商品和服務,同時為其他潛在購買者提供參考,可以說,信用機制,讓淘寶的推廣生態更為高效。

淘寶評價體系包括“信用評價”和“店鋪評分”兩種,淘寶集市訂單評價兩種都包括,淘寶商城訂單只有店鋪評分。

淘寶會員在淘寶網每使用支付寶成功交易一次,就可以對交易對象作一次信用評價。評價分為“好評”、“中評”、“差評”三類,每種評價對應一個信用積分,具體為:“好評”加一分,“中評”不加分,“差評”扣一分;賣家好評率=所有計分的賣家收到的好評數/所有計分的賣家收到的評價總數。店鋪評分是指在淘寶網交易成功後,買家可以對本次交易的賣家進行如下四項評分:寶貝與描述相符、賣家的服務態度、賣家發貨的速度、物流公司的服務。每項店鋪評分取連續六個月內所有買家給予評分的算術平均值。(每天計算近6個月之內數據)

在交易中作為賣家的角色,其信用等級分為以下20個級別:


信用評價不僅是用戶購物的重要參考,還對賣家產生極強的約束力,約束力不僅表現在鼓勵賣家主動提供優質的商品和服務,還包括對違規賣家的懲罰上。如果淘寶發現賣家出售假冒或盜版商品,則會對賣家處以嚴厲的扣分懲罰。另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58同城,就迫切需要這樣一套這樣的機制,由於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信用機制,導致58的平臺只具備信息服務的功能,而對商家的服務質量缺乏約束力。$58同城(WUBA)$ 並不是不關註信用體系,而是對於像58這樣的低頻次服務平臺,用戶一年用不了幾次,本身構建評價機制就有難度,相反,淘寶是個高頻次需求,不管是平臺、還是買賣雙方都需要信譽作為參考,尤其是從賣家自身的角度,非常希望通過用戶的好評,吸引更多的新客和重複購買。

舉個自己的例子,筆者曾經在淘寶買過一個和宣傳不符的商品,給了個中評,後來客服不僅主動把錢給退了,還一頓死纏爛打,大體意思是評價對他們店鋪的存亡至關重要,央求我改成好評,可見淘寶信用評價體系的約束力。當然,即使這套體系再完善,也無法完全避免賣家出售假貨、劣質商品、或虛假宣傳的現象發生,就像假奶粉、假化妝品、假洋酒、假減肥藥頻繁被曝光,但問題始終無法解決一樣,商業環境比較混亂,凈化是相當有難度的。但我相信,隨著國內電商越來越發達,用戶對購物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賣家會經歷加速優勝劣汰的過程,電商環境也會隨之而升級。

總的來說,淘寶通過站內和站外流量推廣產品,幫助賣家提高曝光,再通過規則的制定,尤其是信用體系起到約束作用,鼓勵好的商品和服務,打擊差的,使淘寶的推廣生態變得高效。



2.3 資金鏈生態

既然一切都是為了交易,那麽,將資金鏈條打通,將是轉化成交的必要條件。支付寶的創新,打破了電子商務發展初期交易信任問題的僵局,為淘寶的成長奠定基礎;到今天,支付寶被劃入阿里小微金融集團之下,已不再是僅依附於淘寶的交易工具,而是集擔保交易、付款、提現、收款、轉賬、生活繳費、理財為一體的電子金融工具,和小微金融其他業務一起,服務於完善電子商務生態。

第一階段:淘寶應用場景的一部分

在網絡不夠發達的年代,互聯網缺乏互信,嚴重制約了淘寶平臺的交易,2004年年底支付寶的誕生,開創了第三方擔保交易的模式,解決了基本“信任”問題,徹底將電子商務的大門撬開。截至目前(2014.6.30),淘寶三大平臺GMV的大部分交易(78.1%)都是通過支付寶處理。

第二階段:規模最大的獨立金融工具

大概從2005年開始,支付寶開始拓展外部市場,逐步切入網遊、機票、旅遊網站、其他電商網站、彩票、公共事業繳費等領域,並和和國內外超過180多家銀行及VISA、 MasterCard等機構建立合作關系。2007年,支付寶將針對簽約商家和非簽約商家(在淘寶網和阿里巴巴網站的交易除外)按照不同的費率標準進行系統實時收費,在交易成功後自動實時扣除商家交易手續費,支付寶簽約商家享受最高不超過1.5%的費率。至此,支付寶不僅僅是淘寶獨享的交易工具,而轉變為獨立的金融工具,為眾多商戶和個人提供資金鏈服務。

據官網介紹,截止到2013年年底,支付寶實名制用戶已近3億;2013年支付寶手機支付完成了超過 27.8億筆、金額超過9000億元的支付;

截止2013年12月,支付寶單一交易筆數峰值高達1.88億筆,其中移動支付單日交易比如峰值達4518萬筆;

去年雙十一當天,支付寶日處理交易額362億元人民幣(58億美元);移動支付單日交易額峰值達113億元人民幣。

第三階段:利用眾籌手段,開創理財新模式

2013年6月余額寶上線,利用眾籌手段,幫助用戶進行碎片式理財,並且可隨時用於網購、實時提現,具備傳統理財產品無法比擬的靈活特點。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額寶的客戶數達到4303萬人,規模1853億元,累計帶給用戶17.9億收益;截至2014年1月15日15點,余額寶規模超過2500億元,客戶數超過4900萬戶;截止2月26日,余額寶用戶數突破8100萬;截止6月,規模超過5742億元,用戶超過1億。

第四階段:互聯網金融服務業務全面整合

如果說支付寶將用戶端的資金生態閉環打通,那麽阿里小貸的誕生,則優化了商戶端資金生態。阿里小貸利用商家在淘寶的經營數據和支付寶交易數據,能高效的對商家信譽做出判斷,並靈活的將資金貸給商戶,幫助他們快速周轉,進而更好地為淘寶用戶提供服務。

從2010年開始至2013年,“浙江阿里小貸”和“重慶阿里小貸”兩家小額貸款公司,共為64 .2萬家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累計放款金額達到1722億元。截至2014年2月,阿里金融服務的小微企業已經超過70。

從2011年阿里以監管需要的名義重新處置支付寶股權開始,阿里旗下與金融相關的業務都在醞釀著全面調整。隨著IPO臨近,小微金融集團初步整合成型,集團100%持有支付寶,以及天弘基金的51%股權、眾安保險的19.9%股權、招財寶平臺、阿里小貸。

上月,阿里和支付寶母公司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再次達成協議,根據新協議,阿里將能分享小微金服37.5%的稅前利潤,此前的協議為分享支付寶49.9%的稅前利潤;此外,如果小微金服上市或被出售,阿里可以選擇繼續分享該公司37.5%的稅前利潤,或者獲得其三分之一的股權;如阿里同意取消小微金服上市或被出售的情況下,阿里能獲得一次性現金回報上限,即60億美元(F1 P162)。此番調整的目的在於阿里能更多的分享小微金融集團的收益,當然,阿里重新獲得小微金融三分之一股權的前提是,獲得中國政府批準。

最後理一下支付寶和阿里的收益關系:


首先,作為平臺重要的交易工具,阿里需向支付寶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這構成了阿里營收成本的一部分,2012、2013、2014財年,阿里向支付寶分別支付13億、16.5億、23.5億元人民幣(3.8億美元)。

同時,自2011年開始,為獲得支付牌照(2011年5月獲得),阿里劃分和支付寶股權關系,規定阿里集團不再持有支付寶任何股權,支付寶則需要向阿里支付專利及技術使用費,這部分收益記在阿里的其他收益項(other income)當中。

2012、2013、2014年財年,阿里收到來自支付寶專利及技術使用費分別為2700萬、2.77億、17.6億元人民幣。截止2014.6.30的一個季度,阿里其他收益同比增195%,至7.11億元人民幣(1.15億美元),招股書對增長解釋主要是支付寶處理交易規模大增,為阿里貢獻更多的專利及技術使用費。


2.4  社會化物流網絡未成生態




不同行業、不同程度的競爭,往往產生多面的效果,如,58同城和趕集網間的競爭,加快了行業空間打開的速度;在線旅遊網站的競爭,讓用戶享受廉價但優質的服務;視頻網站的惡性競爭,則曾大幅推高上遊內容成本,導致原本微利的行業生存難上加難……電商曾經是阿里的天下,但隨著市場被打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資本參與進來,加劇了行業競爭,尤其是京東、唯品會等自營為主的電商網站,以高層次的用戶體驗重新贏得市場,讓曾經的霸主不得不重新思考用戶需求,提升服務水準,“菜鳥”的搭建就是出於該目的。

2013年,我國快件總量超過90億,同期,阿里產生了50億包裹,這麽大的量,如果采用京東自建物流的模式,顯然不太現實,繼續走平臺路線,整合社會化物流資源,通過統一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效率,是一條可行的路徑。2013年,阿里聯合銀泰、複星、富春、三通一達及順豐,建設菜鳥物流,阿里占股48%; 28.2億港幣入股海爾日日順,占股35.9%;並將阿里物流事業部與菜鳥合並,通過物流信息管理系統,通過數據化分析,追蹤各地物流資源使用情況,減少貨物在各地流轉,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上述行為都是阿里整合社會化物流網絡的具體措施。



截至目前, 阿里14家戰略物流合作夥伴,在全國合計擁有1800個配送中心和接近10萬個配送站,快遞員數量高達110萬名,服務範圍覆蓋超過600個城市。

但合作僅僅剛開了個頭,按照馬雲的設想,智能骨幹物流網,應該做到把生產、流通各個環節的信息和數據打通,通過數據和信息的流轉使得物流的距離更短,效率更高。這是一個長遠而理想化的設想,既然是生態,共贏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也是難點,過程中需要協調地方政府拿地,需要設計並建設信息化的物流中心,需要協調快遞公司合作並接受中央信息系統的統一調撥,並且需要在運營過程中不斷修正並提高效率,而目前的菜鳥,羽翼未豐。

除了淘寶的站內站外流量生態、資金鏈生態、社會化物流這些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生態,阿里搭建平臺的舉措無處不在,阿里雲、O2O、社交和娛樂等領域的布局,都是在有意擴大其在整個互聯網生態當中的版圖。



三、投資價值當如何判斷?
---------------------------------------------------------------------------------------------

說了那麽多,最終還是要回歸投資。對於BAT這種成熟且龐大的互聯網企業,在各自領域均已自成生態,競爭門檻高、穩定性高,但估值翻倍的機會也不是常有的,除非碰上系統性風險或是突發性事件引發市場誤判。那麽應如何看待這家公司的投資價值?

阿里集團一直以來擁有中國最廣泛的網購人群和交易規模,雖然市場空間足夠大,容得下多家購物網站存在,但當對手不斷拿下新的“疆域”,阿里不得不直面“守江山”的困難,對於投資者,阿里能否保持市場份額和利潤水平,從而創造穩定的現金流,是需要重點關註的。

再次聲明,網購市場足夠大,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將持續高速增長,因此,本文對於阿里和對手競爭關系的討論,著眼於市場份額多寡和盈利水平高下,而非取代關系。

成長性,阿里處於劣勢

用戶。在截至2014年6月30日的12個月當中,淘寶三大平臺活躍用戶超過2.79億,京東等電商目前在用戶規模上和阿里差距較大,目前,京東主要用戶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為了拓展潛在用戶市場,正在進行渠道下沈,而相比之下,淘寶在一二線城市外的用戶占比為60%,從用戶基數的角度講,淘寶平臺的空間有限,而其他對手的拓展空間仍然很大。

消費頻次。在截至2014年6月30日的12個月當中,淘寶平臺平均每活躍用戶下單52次,過去兩年的數字分別為45和35,相比,京東等網站用戶一年的消費頻次不足10次。單從數字上來看,用戶的網購習慣正在養成,一旦能提供好的商品和服務,用戶的網購消費頻次將會持續放大;但影響其他網站和淘寶消費頻次的決定性因素,仍然是品類的豐富性,淘寶850萬活躍賣家,為平臺貢獻的多樣化的選擇,這點是其他平臺望塵莫及的。當然,其他網站的商品多樣性仍然嚴重不足,長期來看,雖然無法超越淘寶,但隨著商品豐富度提高,對用戶反複多次消費仍然非常有吸引力。

移動端。截至目前,淘寶平臺有32.8%的GMV是移動端貢獻,移動端月活躍用戶超過1.8億,但移動端給淘寶帶來的未必是增量。從總量上來看,阿里在移動端占有強大優勢,但和唯品會這類有選品有推薦的購物網站相比,從PC到移動的過度仍顯得不夠自然。對於唯品會這類網站,移動端能滿足用戶利用碎片時間“逛”的需求,而且經過篩選的商品,命中率更高,或者說轉化率高,這樣,移動端給唯品會帶來的更多的是增量,目前唯品會移動端貢獻GMV已過半,長期來看,唯品會的主流消費渠道應是移動端。而對於淘寶平臺,雖然有很大一部分用戶也會經常漫無目的“逛”,但搜索模式在移動端的效率和PC仍有差距,而且在無目的的狀態下通過移動端淘到心儀的商品,和在精品店(唯品會類的選品網站)相比,轉化率要低很多,因此,移動端為淘寶帶來的增量並不如唯品會那樣明顯。此外,受制於移動端廣告位有限,淘寶以廣告為主的商業模式在移動端受到限制,但近期淘寶盈利模式正在向傭金收費模式轉移,一定程度抵消了原有廣告模式在移動端的變現效率低的不足。


總的來說,在過去幾個季度,淘寶這麽大的體量下,GMV、用戶量、訂單量的增長數字都非常令人滿意,這些漂亮的數字已反映在阿里的IPO估值里面;未來,中國電商市場空間仍將繼續放大,阿里將繼續享受行業增長的紅利,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

盈利能力,阿里處於強勢



阿里集團的盈利模式充分反映了互聯網平臺高利潤率的特點,阿里2014財年調整後凈利潤率高達52.6%,實現超過276億元人民幣(44億美元的利潤),自由現金流規模超過323億元(52億美元)。

目前阿里的高利潤率水平暫時還沒有對手可以挑戰。京東未來一段時間都將持續以優化自身運營為主,自營業務仍處在擴張期,平臺業務雖然發展也比較快,但和淘寶平臺比起來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加上行業本身高速增長,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阿里都將繼續維持較高的利潤率水平。

綜上,好行業、好公司、有利的競爭格局、高利潤率、豐富的現金流是投資並長期持有阿里的依據;但如果你是沖著短線翻番的目標去的,這種成熟穩定型公司,或許不是你的理想標的。



四、運營及財務
---------------------------------------------------------------------------------------------

a. 用戶數及交易額


淘寶三大平臺截止2014年6月30日的12個月,活躍用戶數2.79億,同比增50.8%;
最近一個季度交易額5010億元(810億美元),同比增45%。


b. 移動端GMV占比上升


在截至2014.6.30的一個季度,淘寶三大平臺移動端交易額1640億元,占比上升至32.8%,上年同期為12%;


但受制於移動端廣告位有限,淘寶移動端變現效率並不如PC,最近一個季度,移動端變現效率(mobile rev/mobile GMV)1.49%,PC變現效率3.03%,綜合變現效率2.52%;
但阿里的盈利模式正在從廣告向傭金轉移,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移動端廣告位不足的缺點,從趨勢上來看,移動端變現效率有明顯提升。


c. 盈利能力

2014財年,阿里集團總營收525億元(84.4億美元),同比增52%;
調整後凈利潤276億元(44億美元),同比增99%;
調整後凈利率52.6%,上年為40.2%;


在截至2014年6月30日的一個季度,阿里集團總營收157億元,同比增46%;
營收成本占比29.1%;產品研發費用占比12.4%;銷售及市場費用7.7%;管理費用占比6%;
調整後凈利潤73億元,同比增59.6%;
調整後凈利潤率46.4%,上年同期為42.5%。


d. 自由現金流

2014財年,阿里自由現金流高達322億元人民幣(52億美元),最近一個季度自由現金流106億元。





附一:股權結構



IPO前,馬雲持股206,100,673,IPO出售12,750,000,IPO後將持有193,350,673股,占股比例7.8%;
執行副主席蔡崇信IPO出售4,250,000,IPO後持有79,249,896股,占股比例3.2%;
管理層合計持股323,220,826,占股比例13.1%;
軟銀持有797,742,980股,持股比例32.4%;
雅虎IPO出售121,739,130股,IPO後持有401,826,286股,持股比例16.3%;
……




附二:發行情況(9.19登錄紐交所)

發行價:68美元
發行股數:IPO計劃新發行123,076,931 ADSs,獻售股東出售197,029,169 ADSs,完成發行後流通股數量為320,106,100 ADSs (如果承銷商行使超額認股權則為368,122,000 ADSs)
公司融資額:84億美元
總股本:2,465,005,966(1ADS=1普通股)
IPO估值:1676億美元


持倉披露:文章發表時本人及所在機構不持有$阿里巴巴集團(BABA)$ 任何倉位。發表此文對相關股票不形成任何投資建議。
文章所引用數字來自招股書、路演文件、及阿里官網:
招股書http://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577552/000119312514333674/d709111df1a.htm#toc709111_1 
路演 http://slide.tech.sina.com.cn/internet/slide_5_18966_52044.html#p=1 
詳細業務和財務拆解推薦參考廣發零售報告:http://ke.baidu.com/view/6177cc40c281e53a5802ff81.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09

圖文幹貨:詳解移動醫療生態系統及市場前景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47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11 10:24 編輯

圖文幹貨:詳解移動醫療生態系統及市場前景

作者:陸陽


移動醫療生態系統
1、移動醫療的背景:無線技術應用、生活方式疾病流行、醫療服務成本控制、服務可及性提高、智能手機普及;
2、移動醫療的終端裝備:血糖儀、血壓計、脈搏計數、神經監測、心電監測、呼吸睡眠監測、可穿戴健身感應裝置等;
3、移動醫療的治療類應用領域:心血管系統、糖尿病、神經系統、呼吸系統;
4、移動醫療的價值鏈(value chain):移動運營商、設備廠家、服務提供商、服務應用開發運營方、支付方;
5、移動醫療的服務鏈(service chain):健康管理;預防保健;治療;診斷服務;監測服務;增值服務;

移動醫療能解決什麽問題?
1、提高療效46.2%
2、加強預防和教育43.4%
3、成本控制42.8%
4、增進醫患互動42.8%
5、提高患者自主性37.1%
6、增強醫療可及性(偏遠地區患者)28.7%
7、提高疾病治療和用藥的數據質量18.9%
8、增強社會健康意識14.6%
移動醫療:始於硬件,盛於軟件!
移動醫療始於遠程診斷和遠程監測的便攜設備,隨著傳感器植入智能手機和可穿戴裝備、加之大量的醫療健康類APP應用賦予用戶更大的自主權,迎來了移動醫療市場的爆發期。
醫療健康類APP應用現狀
1、健身類:30.9%
2、醫學資訊:16.6%
3、健康管理:15.5%
4、營養類:7.4%
5、疾病管理:6.6%
6、個人健康檔案:2.6%
7、繼續醫學教育:2.1%
8、診斷類:1.4%
9、患者依從性:1.6%
10、警示提醒類:1.1%
11、遠程咨詢和監測:0.6%
最賺錢的醫療APP是哪些類?
1、醫療服務類(遠程咨詢):29%
2、下載收入:24%
3、終端設備(傳感器):21%
4、APP植入廣告:17%
5、APP采購平臺:5%
6、APP電子商務(藥品銷售):4%
移動醫療:絆腳石 vs 驅動力
1、解決方案成本:數據安全 vs 智能終端普及
2、診療需求:數據標準化 vs 患者需求
3、行業監管:政策空白 vs 以患者為中心的趨勢
4、醫療服務:傳統模式 vs 技術創新

智能手機APP:創新工具 OR 顛覆模式?
  • 終端裝備:傳感器植入、市場普及、平板;
  • 分銷渠道:越過傳統渠道直接面向用戶(醫生或患者)、APP商店銷售;
  • 用戶價值:提高用戶認知、用戶體驗、降低價格;
  • 政策:有意識,但目前稍顯滯後;


傳感器+APP:56億的市場
移動醫療之醫護應用:從聽診器到智能手機(終端)
兩類用戶,兩類選擇
移動醫療之糖尿病患者:APP重度用戶

免費APP促進移動終端設備銷量!

移動醫療的市場潛力有多大?
1、30%的智能手機用戶將成為移動醫療的目標用戶(2015年);
2、2013年達到24.5億美元;2017年市場達到265億美元;
2、移動醫療的收入前景(2017年):服務收費(69%)、終端設備(21%)、APP應用付費下載(5%)、醫藥電子商務(4%)和廣告(1%)。
200多億美元的移動醫療市場如何瓜分?
1、監測:65%
2、診斷:15%
3、治療:10%
4、醫療輔助:5%
5、健康管理:3%
6、預防:1%
7、管理:1%
8、其他:急救、監控類

移動醫療的中國市場有多大?
Source:Global mHealth Developer Survey, Research2guidance

(來自:醫路陽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55

電視遊戲深度報告:百億市場爆發 得生態系統者得天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65&page=1&extra=#pid673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15 19:48 編輯

電視遊戲深度報告:百億市場爆發在即 得生態系統者得天下
作者:華中煒、謝晨(作者供職於華創證券)

投資要點


1、隨著主機的解禁,以及智能電視、機頂盒等硬件設備的快速普及,我國電視遊戲行業有望迎來爆發。我們測算,起步於現在幾乎空白的市場,電視遊戲硬件市場規模3 年合計可達300 億(不含水貨),每年軟件市場規模約90 億。

2、我們在研究後,提出有別於市場主流的觀點:電視遊戲廠商中,核心競爭力在於成熟的硬核、重度遊戲生態系統,傳統主機將占據最為主要的市場份額。

傳統主機:以微軟Xbox、索尼PS 系列為代表。傳統主機具備國際市場三十年積累,在存量遊戲、第三方廠商等生態系統要素上具有豐富儲備,雖然國內市場規模可能會受審核、盜版等問題的影響,但依然會占據主要市場份額。我們測算,3 年後擁有主機的家庭將達2300 萬,其中行貨裝機量800 萬臺,對應行貨硬件市場空間327 億,對應每年軟件市場空間65 億。

安卓視頻盒子:以小米盒子、樂視盒子、亞馬遜FireTV 為代表。安卓視頻盒子通過視頻功能積累大量用戶,以增值服務模式開展遊戲業務的商業模式存在機會,但將主要聚焦在規模相對有限的輕度遊戲市場。我們測算,3年後安卓OTT 盒子用戶中,使用電視遊戲功能的用戶將達到5300 萬,對應每年軟件市場空間25 億,其中主要份額來自於安卓視頻盒子,安卓遊戲盒子占比有限。

安卓遊戲盒子:由於安卓遊戲盒子目前僅具有價格優勢,但生態系統、性能上與傳統主機差距較大,故短期市場空間有限。值得註意的是,雲技術的快速發展或許能解決安卓遊戲盒子在性能與生態系統方面的缺陷。我們判斷,隨著雲遊戲的成熟,安卓遊戲盒子長期也存在一定機會,但短期並不具備較強市場競爭力。

3、主要受益標的:
百視通、東方明珠:百視通與微軟合作運營Xbox,東方明珠與索尼合作運營PS。兩者均為SMG 旗下企業,兼具國企背景與市場化機制,並且具有運營商關系、海量媒體資源等優質推廣資源,將較大程度受益於電視遊戲行業爆發。
完美世界(美股):積極布局主機遊戲市場,已為國行Xbox One 研發兩款遊戲《無冬OL》、《明星高爾夫》,且擁有電玩巴士(收購)、口袋巴士(投資)等遊戲媒體,掌握優質媒體資源。
樂視網:安卓智能電視、視頻盒子出貨迅猛,有望領軍休閑、輕度電視遊戲遊戲市場。

一、  電視遊戲行業有望爆發,生態系統是核心競爭要素

電視遊戲在全球是主流遊戲形式,但在我國為政策性藍海市場。目前,隨著國內主機的解禁,以及智能電視、機頂盒等硬件設備的普及,我國電視遊戲行業有望獲得爆發。我們判斷,起
步於現在幾乎空白的市場,電視遊戲的硬件市場規模在 3 年內合計可達 300 億(不含水貨市場),每年軟件市場規模可達 90 億。

(一)  電視遊戲市場概況:生態系統為王
1、  電視遊戲概念簡介
電視遊戲,通常指使用電視屏幕為顯示器,在專用硬件設備上運行的遊戲。因為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電視遊戲設備多被放置於客廳中,電視遊戲又被稱為家用主機遊戲。電視遊戲的交互方式以遊戲手柄最為廣泛,近年來體感設備帶來的交互方式也廣受歡迎。


2、  電視遊戲遊戲主要特點:定位於硬核、重度市場
電視遊戲在使用時,通常需要專門打開設備。單次的高使用成本,已經自然的篩選出了偏硬核、重度的玩家。在這樣的定位下,主流電視遊戲走向大投入大產出的商業模式。
電視遊戲特征一:面向玩家整塊時間
在使用場景上,電視遊戲傾向占用玩家整塊時間。由於 PC 遊戲同為爭奪玩家整塊時間的遊戲內容,故往往構成最為直接的競爭。而移動遊戲針對玩家碎片化時間,競爭並不直接。



電視遊戲特征二:畫面精美、操作簡便
我們認為,不同的硬件設備遊戲史上實現商業價值最高的遊戲,可以部分代表該平臺所適應的內容。我們選擇了《使命召喚》、《魔獸世界》、《部落戰爭》,分別作為電視遊戲、PC 遊戲
與移動遊戲的代表。
  《使命召喚》:畫面精美(代表同階段最高水平),操作簡單(從而策略性相對低),也相對缺乏玩家互動。
  《魔獸世界》:畫面落後(落後《使命召喚》5-7 年,主要為適應 PC 的碎片化格局,使當時配置較低的 PC 也能順利遊戲),策略性強(從而操作較為複雜),玩家互動性強。
  《部落戰爭》:面對玩家碎片化時間,遊戲內容、操作度都要簡單很多,在遊戲下載包大小上也有巨大差別(僅 50M,《使命召喚》和《魔獸世界》分別為 50G 與 20G)。




電視遊戲特征三:以具有深度的單機遊戲為主
海外電視遊戲,以單機遊戲為主。遊戲內涵豐富,通常需要較長時間通關,但通關之後往往不再使用。按照美國數據,在主機發布 24 個月後,玩家通常購買 6-7 個遊戲。



電視遊戲特征四:高研發成本、高 ARPU 值
從海外經驗看,電視遊戲的研發成本與 ARPU 值都是各遊戲類型中最高的,是大投入大產出的典型代表。主機平均研發成本達到 872 萬美元,周期高達 583 天,團隊規模達到 65 人,遠高於其它遊戲類型。而月 ARPU 值也達到 10.4 美元,也遠高於其它遊戲類型。


3、  傳統主機具備成熟生態系統,將占領主要市場份額

從設備角度,電視遊戲硬件分為專用遊戲設備與非專用遊戲設備,前者包括傳統主機、安卓智能遊戲盒子,後者指安卓視頻盒子。值得註意的是,安卓智能遊戲盒與搭載大量視頻的安卓 OTT 盒子在技術形態上區別不大,主要區別體現在商業模式上。


由於電視遊戲在操作上具有極大的不便捷性(需要專門打開設備),故在全球範圍內,電視遊戲內容都由硬核、重度遊戲把控。而我們判斷,電視遊戲內容核心競爭要素在於生態系統,而非硬件的滲透率。 通過國際市場三十年積累,主機具備成熟的生態系統。這里的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海量硬核玩家、大量優質第三方廠商、高媒體關註度三部分。相比而言,安卓盒子缺乏硬核玩家,也缺乏優質第三方廠商。故我們判斷,安卓盒子將獲得更大的用戶基數,但傳統主機將獲取更大規模的市場。
  傳統主機:以 Xbox、PS 系列為代表。通過國際市場三十年積累,在存量遊戲、第三方廠商等生態系統要素上具有豐富儲備,雖然國內市場規模可能會受審核、盜版等問題影響,但依然會占據主要市場份額。 根據我們的測算,3 年後擁有主機的家庭將達到 2300 萬,其中行貨裝機量 800 萬臺,對應行貨硬件市場空間 327 億,對應每年軟件市場空間 65 億。
  安卓視頻盒子:以小米盒子、樂視盒子、亞馬遜 FireTV 為代表。通過視頻功能積累大量用戶,以增值服務模式開展遊戲業務。
我們判斷,相比主機市場,安卓視頻盒子作為非專業設備,且不具備成熟生態系統,用戶端遊戲滲透率較低、遊戲使用頻次較低,內容端高盈利能力的硬核、重度遊戲儲備較少。故我們認為,安卓視頻盒子的商業模式存在機會,但將主要聚焦在盈利能力較低的輕度遊戲市場。
我們測算,3 年後安卓盒子用戶中,使用過電視遊戲的用戶將達到 5300 萬,對應每年軟件市場空間 25 億,其中主要份額為安卓視頻盒子。
安卓遊戲盒子:由於安卓遊戲盒子目前僅具有價格優勢,但生態系統、性能上與傳統主機差距較大。但值得註意的是,雲遊戲技術的快速發展或許能解決安卓遊戲盒子在性能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缺陷。我們判斷,在長期,隨著雲遊戲的成熟,安卓遊戲盒子也存在一定機會,但是短期並不具備較強競爭力。
海外的情況證實了我們的觀點,安卓視頻盒子具有巨大的裝機量,但遊戲市場份額較小,而第八代主機銷量遠超市場預期,帶動資本市場相關標的大幅上漲。由於第八代主機最主要的兩家硬件廠商索尼與微軟的主營業務都不是主機,所以在資本市場主要表現為第三方軟件開發商的股價上漲。



(二)  電視遊戲是全球主流遊戲形式,但在國內屬於政策性藍海市場 近年全球電視遊戲市場規模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包括:1、每一代主機發售周期末期的自然下降;2、移動遊戲的沖擊。但即便如此,電視遊戲依然為全球市場規模最大的遊戲形式。


在美國,主機具有巨大的家庭滲透率,2012 年第七代主機家庭滲透率高達 56%,即平均每2個家庭就有一個家庭擁有主機。



(三)  海外電視遊戲硬件廠商核心商業模式是軟件
海外電視遊戲硬件廠商為三寡頭態勢,分別為微軟、索尼、任天堂。對於硬件商,商業模式包括軟件、硬件、第一方遊戲與在線服務。
  軟件:核心商業模式,主機廠商對在本平臺所有發售軟件進行分成。
  硬件:前期平價甚至虧損鋪量,後期盈利。
  第一方遊戲:即硬件廠商自行研發的遊戲(如微軟研發的《光環》即為微軟 Xbox 平臺第一方遊戲),利用硬件渠道優勢,往往有較好的銷量。
  在線服務:提供對戰及視頻服務,較為成功的是微軟的 Xbox Live。


1、  軟件商業模式與產業鏈:硬件廠商處於平臺地位
軟件商業模式中的主要參與方包括硬件廠商、遊戲發行商、遊戲開發商與渠道分銷商。
  硬件廠商:處於平臺地位,對所有在平臺上發售的遊戲進行 10-12%的分成。在產業鏈的分成闡述中,只有這個分成是合同約定數據,而其他參與方的分成均為經驗數據。
  遊戲發行商:海外主機產業鏈中的發行商地位與國內頁遊、手遊有重要區別。在主機產業鏈中,通常發行商負責投資遊戲、決定遊戲主要形態、遊戲宣傳、對接渠道,處於遊戲制作的核心環節。通常分成 45-55%。 (遊戲發行商雖然可以獲得 45%-55%的分成,但需要承擔產品失敗的風險,也要承擔研發宣傳等成本。但硬件廠商的分成雖然低,但穩定性強,而且基本是純利潤。)
  遊戲開發商:通常海外遊戲開發商不決定遊戲的主要形態,也不擁有作品版權,在一定程度上,比較接近於發行商的外包服務商。雖然也存在開發商自行開發之後尋求發行商的案例,但比例不大,通常分成 10-20%。
  渠道商:包括實體渠道商與數字渠道商,目前在海外,由於下載單款主機遊戲需要 4-6小時,故實體渠道商依然為主流,但數字渠道正在快速崛起。目前渠道通常分成 10-20%。


2、  硬件商業模式與產業鏈:先虧本後盈利的商業模式
數量龐大的玩家會刺激軟件廠商開發軟件,而豐富的軟件數量會吸引玩家購買硬件。因此,電視遊戲軟件與硬件存在強烈的正反饋。所以在海外,發售初期硬件廠商為了促成後續的正向反饋,往往平價甚至虧本銷售硬件,但後期再考慮硬件盈利。

例如 2006 年 PS3 發售時,每臺 PS3 約虧本 300 美元,直到 3 年左右才達到大致的盈虧平衡。 但對於最新的第八代主機,硬件廠商情況有所改善。Xbox One、PS4 在 2013 年底發售時就已經實現了毛利。在現在,隨著摩爾定律的作用,成本有所下降,毛利已經得到擴大。


(四)  國內電視遊戲市場空間測算
我們對國內電視遊戲的軟硬件市場進行了簡單的測算。
核心假設:
  家庭基數:在技術上,擁有寬帶並非擁有主機、安卓盒子的先決條件。但考慮到中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不均衡性,且最新的主機、安卓盒子均存在大量聯網功能,故我們以寬帶家庭數量作為基數,代替總家庭數進行測算。
  電視遊戲滲透率:我們假設購買主機的家庭全部為電視遊戲滲透家庭,但對購買安卓盒子的家庭,我們只測算使用過電視遊戲的部分家庭。
  行貨份額:由於目前行貨與水貨的價差達到 1000 元左右,我們保守估計行貨份額為 30%,未來若行貨與水貨價格差距縮小,則有極大上升空間。
  單臺主機軟件銷量:主要依據為海外數據。
  安卓遊戲付費率:參考了手機遊戲 5%-10%的付費率。
  安卓遊戲 ARPU:由於安卓遊戲普遍為輕度遊戲,且存在使用頻次較低的問題,故我們參考了手機單機遊戲的 ARPU 值進行測算。


二、  生態系統為王:從主機遊戲發展史,看傳統主機與安卓遊戲盒之爭

根據主機遊戲發展史,我們得出結論:完備而成熟的電視遊戲生態系統,是電視遊戲硬件廠商的主要壁壘,而新進入者,必須同時具備價格、性能、第三方支持三大優勢,才有望獲得突破。在這種邏輯下,在雲遊戲成熟之前,傳統主機將占據主要市場份額。

其本質原因在於,新進廠家的核心問題在於解決搭建生態系統的死循環:1、產品發售時,由於缺少遊戲,無法吸引消費者購買;2、由於缺少消費者購買,導致缺少開發第三方遊戲的廠家。 而為了解決死循環的問題,必須擁有價格優勢(在內容有劣勢的情況下說服消費者購買)、性能優勢(具備良好的硬核、重度遊戲體驗)、一定的第三方支持(具備一定的內容),才能吸引大量硬核、重度的玩家。

由此我們判斷,在以遊戲功能為主的電視遊戲硬件設備中,主機將占據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而安卓遊戲盒目前只具備價格優勢,而在性能和第三方支持上全面落後,將難以搭建成熟生態系統,其中第三方支持是難點中的難點。

(一)  主機發展史:巨頭的戰爭
自 1975 年第一臺主機雅達利 Pong 誕生以來,目前主機已經誕生了八代,每一代主機在性能上都有較大的進步。但其中,真正進入並獲得成功的廠商只有 5 家,即雅達利、任天堂、世嘉、索尼、微軟。其中世嘉的持續時間較為短暫,我們不做過多討論。


1、  雅達利:先發優勢迅速成功,但因缺乏遊戲品控,迅速潰敗
雅達利因做出第一款主機,迅速占領藍海市場,但因為采用過於開放的平臺戰略,缺乏質量控制,導致大量低質第三方遊戲充斥市場。消費者迅速失去對主機的信心,主機市場規模在短短兩年下降 97%。
在雅達利之後,主機生態系統走向封閉,而歷史也證明,面對挑剔的受眾,適度的封閉遠勝於開放。


2、  任天堂:全封閉系統,使主機起死回生
吸取了雅達利過於開放的生態系統的教訓後,任天堂打造了一個完全封閉的電視遊戲生態系統。
  大環境:主機重新歸於藍海,但面臨消費者的不信任。
  價格:當時主機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街機,主機以較低的價格實現了主流街機的效果,獲得了價格優勢。
  性能:此時主機的競爭對手是街機,能夠在家中玩就是性能上的突破。
  第三方支持:早期街機大廠除 SEGA 外基本都加入了 FC,包括 HUDSON、NAMCO、KONAMI、TAITO、JALECO、CAPCOM,並且在數量限制和卡帶生產上享有特權。
  其它:為了嚴格控制質量,並且獲取最高利潤,任天堂完整把控全產業鏈,進行極為嚴格的遊戲質量審核,並且包攬卡帶的制造、批發等環節。



3、  索尼:抓住 CD 替換卡帶的硬件升級機遇
面對任天堂全封閉的生態系統,以及對競爭對手的嚴厲打壓,日本嘗試進入主機廠商的公司都先後失敗。雖然只有任天堂一家獨大,但主機已成為紅海市場。

最後只有索尼,抓住任天堂在 CD 替換卡帶的硬件升級的潮流時的戰略失誤,一舉躋身市場。
  大環境:1、任天堂在主機市場一家獨大;2、技術變革。遊戲存儲上,CD 興起,代替卡帶(單盤 CD 遊戲容量大於卡帶;CD 生產周期約 1 周,卡帶生產周期約 2 個月;CD生產成本小於卡帶);3、任天堂戰略失誤,為了嚴格控制廠家,依然使用卡帶(任天堂擁有成熟卡帶的制造能力)。
  價格:索尼 PS 使用 CD,單盤遊戲價格 5800 日元,而卡帶通常售價超過 1 萬。
  性能:畫質超過任天堂同時代的 SS,僅比任天堂 2 年後推出的 N64 略差。
  第三方支持:以低授權費用、低審核標準拉攏第三方廠商;以經費支持第三方軟件廠商開發遊戲;成功拉攏 SQUARE 和ENIX,分別發布國民級遊戲《最終幻想 7》與《勇者鬥惡龍 7》。
  其它:索尼集團擁有極為強大的消費電子硬件制造能力;索尼集團擁有大量的的便利店、音樂店等配送渠道網絡。


4、  微軟主機發展史: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態系統

微軟的發展最為典型,在沒有出現行業性變革的情況下,微軟強行進入主機遊戲市場。為了解決主機遊戲生態圈死循環的問題,微軟在消費者端和開發商端兩頭補貼數十億美元,遊戲史稱“金元政策”。

而微軟的優勢並不僅僅體現為雄厚的資金實力,巨大的號召力以及 Windows 系統成熟的生態圈都為微軟的成功提供了保障。Xbox 采用了類 PC 的架構,使得大量 PC 遊戲可以低成本的轉制為 Xbox 遊戲。我們可以認為,微軟為生態系統耗資數十億美元,而如果是其它廠商,打造生態系統的代價將更為高昂。
  大環境:整體市場為任天堂與索尼兩者控制,但任天堂遊戲偏休閑,微軟主要競爭對手是索尼的 PS 系列。
  價格:Xbox 360 售價僅 299 美元,而一年後推出的 PS3 為 399 美元。低售價來自於微軟的補貼,每售出一臺 Xbox 360,微軟硬件業務虧損 125 美元。在 2005 年,Xbox 發售當年,微軟硬件部門虧損達 3.9 億美元。
  性能:Xbox 360 與一年後推出的 PS3 性能差異不大,在摩爾定律同樣奏效的主機行業,可以認為是性能優勢。
  第三方支持:美國方面,微軟憑借強大的號召力和高額研發補貼,把控住所有大廠;日本方面,由於日本處於經濟危機,也扶持了一批第三方廠商;收購遊戲廠商 Bungie,將《光環 3》打造為美國國民級遊戲。
  其它:微軟研發的 Xbox 采用了類 PC 的 Windows 架構,使得大量遊戲可以從 PC 版較低成本的轉制為 Xbox 版,極大的減少了第三方開發商的開發成本;由於微軟 Xbox 360發售過於急促,沒有處理好被稱為“三紅”的質量問題,僅售後換機一項,就被迫耗費十億美元,但因此喪失信心的消費者,很多都選擇了索尼 PS 系列。



(二)  安卓遊戲盒子難以搭建成熟遊戲生態系統

自安卓系統逐漸強勢之後,海外有多家企業希望通過搭載安卓系統的遊戲盒子,進軍電視遊戲市場,但均告失敗。究其本質,在於安卓盒子只擁有價格優勢,在性能和第三方支持上均有較大差距。我們也總結了海外安卓遊戲盒子失敗的原因,可以看到,缺乏第三方支持是共同原因。



安卓遊戲盒子僅僅具有價格優勢,在性能、第三方支持上距離主機差距巨大,尚不符合我們總結的“性能、價格、第三方支持”三大優勢的定律。
  價格:安卓遊戲盒子具有巨大的價格優勢,通常為主機的 1/5-1/3,主要原因包括,第一、較低的性能保障了較低的硬件價格;第二、免費的安卓系統節省了操作系統成本。
  性能:移動端芯片的發展較桌面端迅速,但目前尚有較大差距。我們判斷,性能是目前制約安卓遊戲盒子難以搭建硬核、重度遊戲生態圈的重要原因,但絕非首要因素。未來隨著移動端芯片與桌面端芯片性能走向接近,安卓遊戲盒子生態圈搭建難度將有所下降,但不會產生質變。
  第三方支持:缺乏第三方支持是安卓遊戲盒子最大的短板。“缺乏遊戲——無人購買——無人開發”的死循環依舊沒有解決。

歷史上企圖進入電視遊戲市場的廠家眾多,多數失敗在第三方支持上。其實安卓遊戲盒子唯一的新模式在於,可以將海量手機遊戲轉制為安卓遊戲。但是,就如同我們之前的分析,電視遊戲的媒介特性,就決定了必然以硬核、重度遊戲為主,而目前的移動遊戲生態圈中,是以休閑、輕度遊戲為主的,移動遊戲中最為重度的遊戲,距離主機的硬核程度也相差甚遠。

故我們判斷,缺乏第三方支持的安卓遊戲盒子,將無法構建成熟的生態圈。




我們梳理了海外安卓遊戲盒子的不足之處,也發現第三方支持的匱乏是其共同之處。



以華為 TRON 盒為例,其發布的遊戲產品,多為網頁遊戲、手機遊戲轉制版,難以適應 TV屏。而所有的遊戲,都需要與開發方商務溝通,成本較高。


(三)  雲遊戲:前景光明,爆發尚待時日

雲遊戲作為電視遊戲領域革命性的技術,有望給安卓遊戲盒子帶來逆襲的機會。但目前從全球來看,雲遊戲平臺均以失敗告終,其原因包括技術因素與商業模式因素。而我們判斷,其中技術因素是主要原因。

我們認為,在長期,隨著雲遊戲的成熟,安卓遊戲盒子也存在一定機會,但是短期並不具備較強競爭力。而目前的中國,雲遊戲將至少面臨 3 年的空白期。

1、  雲遊戲:擺脫對硬件的依賴
雲遊戲,是以雲計算為基礎的遊戲方式,在雲遊戲的運行模式下,所有遊戲都在服務器端運行,並將渲染完畢後的遊戲畫面壓縮後通過網絡傳送給用戶。在客戶端,用戶的遊戲設備不需要任何高端處理器和顯卡,只需要基本的視頻解壓能力就可以了。
  優勢 1:打破平臺硬件界限,可以在安卓主機上可以運行主機、PC 遊戲。可以使安卓
遊戲硬件滲透進主機遊戲生態系統。
  優勢 2:玩家不用下載遊戲,也不用購買實體遊戲。在帶寬、服務器費用足夠低之後,
將獲得價格優勢。


2、  Onlive 之殤:是技術,不是商業模式

Onlive 於 2009 年在美國成立,為全球首家雲遊戲平臺,由於經營不善於 2012 年申請破產,其運營期間最高在線人數僅 1800 人。
Onlive 的失敗,包括技術和商業模式兩方面因素。而我們判斷,其中技術是主要因素,商業模式從屬於技術因素。
  技術因素:
1、 美國網速過低,大型遊戲卡頓嚴重,體驗極差。
2、 服務器要求過高,雖然最高在線人數僅 1800 人,但每月服務器費用高達 500 萬美元。
  商業模式因素:
1、 斥巨資免費發放 OnLive 主機,希望獲得大量用戶。但是免費獲得主機的用戶質量太低,使用頻率過低。
2、 營銷和推廣上,主要針對硬核玩家。但硬核玩家對畫面的清晰度、流暢度要求極高,超出 Onlive 的技術能力。
3、 缺乏熱門大作,多數為冷門、過時遊戲。

就 Onlive 到底失敗在技術還是商業模式,有過大量的爭論。但我們判斷,Onlive 在商業模式上,采用虧本銷售硬件、針對核心玩家營銷,是符合電視遊戲產業規律的,因為在電視遊戲領域,只有擁有海量硬核、重度玩家,才能實現較高的商業價值。 Onlive 的商業模式的錯誤,在於在錯誤的時間,選擇了“正確”的商業模式。如果 Onlive采用符合技術水平的商業模式,轉向以休閑用戶為主的戰略,也無法實現較高的商業價值。

3、  中國雲遊戲的爆發,還需要耐心等待
我們判斷,雖然面臨網速等技術瓶頸,但中國的雲遊戲市場必然有爆發的一天,只是爆發時點還需要耐心等待,短期不具備較強的競爭力。由於中國目前網速尚低於美國 2009 年水平,故我們判斷雲遊戲的等待期可能有 3 年以上。



(四)  電視遊戲的生長路徑:軟硬件銷量高峰在發布後的 3-4 年

從電視遊戲的生長路徑看,由於歷代主機很多不兼容,故每一代主機都需要搭建一次生態系統。在發售早期,由於內容稀少,即使平價乃至虧本銷售硬件,銷量依然較少。但隨著第三方開發商的跟進,遊戲內容逐漸豐富,銷量將逐漸走向高峰。從歷史經驗看,無論硬件還是軟件,第 3-4 年將是銷量高峰。


這種規律背後的原因在於,在主機發布的初期,第三方廠商沒有為新一代的主機開發遊戲的動力。


三、  體驗為王:從主機與 PC 遊戲競爭史,看專用與非專用設備之爭

從主機與 PC 遊戲的競爭史來看,當主機與 PC 遊戲內容趨同時,主機以其卓越的遊戲體驗占據壓倒性優勢;而 PC 遊戲的兩次爆發,都不是來自滲透率、性價比的改變,而是在於內容的差異化競爭。

我們認為,由於電視遊戲面向最為硬核、重度的玩家,對內容的要求相應也是最高的,非專業設備的滲透率只是基礎條件,並非決定性因素。遊戲內容的體驗好壞,才是決定勝負的核心。

由此我們判斷,由於主機已經在硬核、重度遊戲內容上具備成熟的生態圈,安卓視頻盒子的生態圈存在玩家質量低(輕度玩家為主)、使用頻次低的現象,故其機會主要體現在休閑、輕度遊戲市場。而電視遊戲作為最為重度與專業的遊戲載體,休閑輕度遊戲市場空間將相對小於硬核重度遊戲市場。

(一)  安卓視頻盒子的遊戲生態圈戰略:以家庭滲透率帶動第三方開發商
安卓視頻盒子憑借豐富的視頻內容資源積累用戶量,完成生態圈戰略中用戶端的累積,藉此吸引第三方開發商。我們可以認為,這種依靠非遊戲功能撬動整個生態圈的模式,可以認為是“PC 模式”的翻版。


(二)  PC 遊戲成長史:以性價比與滲透率為基礎,成功的差異化引爆市場
通過對 PC 遊戲成長史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PC 遊戲市場規模的增長有兩股力量共同作用:1、PC 硬件相對於主機性價比提高、PC 硬件的家庭滲透率的提高;2、PC 遊戲內容差異化的實現。而我們判斷,內容差異化是其中的核心動力。

在與 PC 遊戲 30 年的競爭中,雖然逐漸喪失價格優勢,但美國主機遊戲產業並未受到大的影響,家庭滲透率始終在穩步上升。其主要原因在於主機遊戲牢固的硬核、重度遊戲生態圈。



1985 年至今,PC 硬件的性價比逐漸提高,美國 PC 家庭滲透率、美國互聯網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但 PC 遊戲的發展呈現斷崖式上升,究其原因,在於面臨主機遊戲的生態系統,PC遊戲只能通過差異化生存與發展。



第 1 階段(PC 遊戲誕生-1993):從圖表 34 我們可以看到,由於 PC 的低普及率、高價格、完全與主機趨同的內容,PC 遊戲完全被主機遊戲所壓制,市場規模約為主機市場規模的 1/10.

第 2 階段(1993-2005),以 RTS 為代表的差異化內容出現:1993 年,第一款即時戰略遊戲(RTS)《沙丘 2》誕生,揭開了 RTS 遊戲發展的序幕。由於 RTS 依賴鍵盤和鼠標操作,無法使用手柄,故 RTS 遊戲成為單機遊戲中,PC 獨占遊戲的主要代表。
我們可以看到,1993-2005 的 PC 熱銷單機遊戲中,RTS 占了很大比重,譬如大家熟知的 RTS遊戲《紅色警戒》《星際爭霸》、《魔獸爭霸》,均誕生於這個時期。而這個時期的非 RTS 的PC 遊戲中,主機上體驗不佳的遊戲也有一定比例。

我們可以看到,第 2 階段 PC 熱銷單機遊戲數量大幅上升,市場規模雖仍然遠小於主機,但有所拉近,市場規模約為主機市場規模的 1/5。



第 3 階段(2005-2014),以網絡遊戲為代表的差異化內容出現:2004 年 12 月,《魔獸世界》誕生,作為歐美第一款成功的網絡遊戲,帶動歐美網絡遊戲市場潮流。PC 遊戲得到第二次大幅發展,至 2013 年,PC 遊戲市場規模已經相當於主機遊戲 2/3。


(三)  智能電視、智能機頂盒主要集中於輕度遊戲市場

目前,智能電視的激活率較低,而智能電視、智能機頂盒中的玩家滲透率也較低。而目前智能機頂盒“手柄+遊戲設備+電視”的操控體驗,無法形成差異化體驗。故我們判斷,智能電視、智能機頂盒的主要市場機會在於輕度遊戲市場。


而從海信電視遊戲年度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智能電視的遊戲市場雖然發展迅速,但用戶活躍度並不高,且遊戲依然集中在輕度遊戲領域。


四、  其它商業模式:第一方遊戲、在線服務


(一)  第一方遊戲:渠道優勢凸顯
第一方遊戲,即主機硬件商研發的遊戲,通常為自有平臺獨占遊戲。憑借主機硬件商的渠道優勢,第一方往往具有較好的表現。


而憑借渠道優勢,微軟、索尼、任天堂也紛紛躋身全球前十大遊戲發行商。


(二)  在線服務:潛力巨大的增值服務
隨著網絡的普及,本世紀初硬件廠商紛紛增加在線服務功能,其中最為成功的是微軟的 Xbox Live。
Xbox   Live 是 Xbox 專用的多用戶在線對戰平臺,由微軟公司所開發、管理,玩家也可以在平臺上付費下載電影、電視、小遊戲。
  截止 2013 年,Xbox   Live 用戶數達到 4600 萬,營業收入突破 10 億美元,毛利率據估計約 65%,其年銷售額增長率穩定在 15%-25%之間。
  每人每月花在 Xbox Live 網絡服務上的時間平均超過 40 小時。
  42%的金會員每天都會使用 Xbox Live 觀看一個小時的電視或電影。
  2012 年第四季度,在用戶觀看視頻時的設備選擇上,Xbox 的比例達到 8%。



附錄一:主機市場的主要障礙——盜版與審查

主機雖然入華,但是依然面臨兩大挑戰,即盜版與審查。經過研究,我們認為盜版因素不用過分擔心,但審查力度將極大程度決定主機市場規模。
(一)  盜版研究:主機盜版成本較高,盜版行為或低於預期
市場通常認為,由於新一代主機具有較高的反盜版技術,預期在 3 年之內將不會有破解版。而且我們的研究表明,對用戶而言,主機盜版成本遠高於 PC,故我們認為盜版因素會降低行貨的比重,但不會對行貨的軟件市場規模產生影響。


我們也可以看到,盜版問題在海外也同樣存在,因為盜版因素,同樣遊戲的 PC 版銷量往往遠小於主機板。


(二)  審查研究:審查力度有所放松,後續值得觀望
從引進主機遊戲審查程序上看,審查力度較之前有所放松。但我們認為,審查力度對國內主機市場的影響,依然有待觀望。


附錄二:部分數據列表

(來自華創證券)

48.1.png (20.06 KB, 下載次數: 0)

48.1.p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41

圈內人揭秘:喬布斯預言將成真 HTML5移動遊戲生態在成型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5/146761.html

i黑馬:雖然,《圍住神經貓》這款基於HTML5技術開發的遊戲只在微信朋友圈中生存了很短時間,但其帶給互聯網產業的影響遠大於其自身。

\過去要跟投資人費力解釋HTML5技術的創業者們,如今只要對投資人說:我們是做類似《神經貓》產品/神經貓用了我們的技術,投資人就會拿出錢來。

而據企鵝生態了解,ChinaJoy期間還在猶豫要不要做H5的騰訊互娛,如今已正八經的啟動H5遊戲開發項目;同時,很多大的遊戲公司,比如觸控科技、博雅互動等都開始深度介入H5遊戲。

企鵝君拜訪了多位HTML5遊戲行業最前沿的從業者,向他們了解了HTML5遊戲的現狀,整理如下:

1.HTML5遊戲終於得到資本青睞。

雖然喬布斯生前就一直在說HTML5代表未來,國內也有不少HTML5開發者存在,就連HTML5峰會等活動都辦好幾屆了,HTML5開發卻一直不溫不火。

《神經貓》背後開發引擎項目的聯合創始人就表示,H5遊戲在朋友圈大火後,我們只要跟投資人說《神經貓》用我們產品開發的,投資人就會說:哦,明白了。

以最出利潤的遊戲作為切入點,終於使HTML5開發者告別“高冷”階段,獲得了資本的青睞。

2.HTML5遊戲爆發原因:手機硬件性能提升+統治級的微信

有HTML5遊戲開發者認為,《神經貓》和後續一系列作品能火,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微信這個統治級產品出現,展示了HTML5遊戲的魅力,並利用了社交傳播;

二是,本質原因在於技術成熟,手機硬件已足以支撐HTML5遊戲爆發。

據了解,《神經貓》只用了開發引擎不到1/8的功能,現有的技術已足以支撐中度、重度HTML5遊戲出現。

同時國內還積累有大量Flash開發資源,這些資源不少轉入了HTML5開發中。

3.HTML5遊戲真正爆發要到明年,標誌是中度H5遊戲賺到錢

雖然H5遊戲火了,但其並未獲得商業上的成功,《神經貓》接入騰訊廣點通時,已錯過流量最充沛的階段。

同時,由於輕度H5遊戲依賴社交傳播,偶然性很大,最好的開發者也不能保證和知道遊戲會不會爆發、何時爆發。

因此很多人也懷疑H5遊戲只能停留在玩票階段。對此這個問題,開發者們看法是:

H5遊戲真正爆發要在明年,標誌為出現中度H5遊戲,並依靠向用戶收費而非廣告賺到錢。中度H5遊戲可以擺脫目前《神經貓》用戶粘性低的問題,而只要一款作品出現,後續就會有無數跟風作品。

其實道理等同於PC端的端遊到頁遊,頁遊最早的形態就是農場偷菜,是基於社交平臺的內置遊戲,然後就出現了中度、重度的頁遊。

另外,只有中度和重度H5遊戲才可以展開真正的商業化運作,運營者甚至可以去大量投放廣告,只要把流量引入到遊戲中變現加倍賺回就好。這個玩法甚至有可能讓遊戲開發者不再依賴分發渠道。

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是,HTML5遊戲不再依賴病毒式傳播和廣告,就不會對社交平臺產生沖擊,就不會得罪平臺。

4.微信正在限制H5遊戲傳播,X5引擎或為敲門磚。

神經貓和最成功的一批H5遊戲,其用戶訪問都超過了超過了千萬IP,才能讓很多用戶感知到。

但最近H5遊戲卻從朋友圈中“消失”,其中,微信的限制起了一定作用。

有開發者就表示,測算結果是最低十幾萬IP訪問後,微信就會進行限制,方法是用戶分享到朋友圈後除了自己不可見。同時也有開發者透露,微信的標準其實是20萬IP。

上述開發者認為,微信這樣做,等於為HTML5遊戲放了個遠低於從前的天花板,開發者已很難做有很大影響力的HTML5遊戲了。這個開發者的應對辦法是更換遊戲域名,跟微信打遊擊戰。

對於微信限制H5遊戲,有知情人士表示,微信限制HTML5遊戲也是有原因的,很多H5遊戲接入很多成人藥品之類的廣告,對產品體驗有影響。加上,微信對將流量引出微信一直很謹慎的,微信公眾平臺很長時間都不允許加外鏈。

據了解,微信對HTML遊戲已有一整套計劃,包括廣告如何接入、運營規範、而更多則是技術標準方面的事情。

有趣的地方在於,騰訊瀏覽器部門最近發布了X5引擎,該引擎技術也將應用到微信內置的瀏覽器中。有開發者透露,X5引擎的技術標準也是微信的技術標準,且X5引擎也在高度關註H5遊戲,或許X5引擎將是H5遊戲在微信發展的關鍵。

5.移動端平臺級產品都在關註H5移動遊戲,生態正在建立中。

《神經貓》起於微信後,巨頭現在都非常關註HTML5這塊,都在積極進行合作和聯合開發。

據了解,除了UC瀏覽器、騰訊X5等產品外,其他移動產品也都在關註HTML5遊戲,並積極進行外部合作,包括360會基於手機助手、小米基於MIUI(負責遊戲的小米互娛屬於MIUI部門)、騰訊應用寶的想法則是把H5遊戲做成遊戲試玩版等。

不過依賴非微信平臺進行H5遊戲運作的話,中度遊戲是重要的門檻,一位開發者就表示,H5遊戲不依靠微信的社交關系鏈傳播的話,就只能靠廣告引流,但廣告引流用在輕度H5遊戲上穩賠,只能是中、重度H5遊戲的運營手段,這又回到了前文說的問題。

同時,大的遊戲公司也紛紛開始立項HTML5遊戲開發,騰訊互娛、博雅互動等等都開始進行遊戲開發,觸控科技的HTML5遊戲開發引擎也在最近開始推廣。

正如PC端的頁遊起於端遊之後,圍繞著HTML5移動遊戲,一個涉及廣告引流、遊戲底層技術、遊戲開發、遊戲運營等產業鏈正在建立。


專訪阿里COO張勇:用生態競逐互聯網下一個15年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0/147587.html

    再過不到24小時,第6屆“雙11”購物節將在數以億計的鼠標點擊和手指滑動下開啟。這將是阿里巴巴成功登陸紐交所後的第一個“雙11”,“全球化”成為最新的期待。  本文趕在“雙11”之前,在阿里杭州西溪園區對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運營官(COO)張勇(花名逍遙子)進行了一次專訪。分管著淘寶、天貓、聚劃算、國際業務、無線業務等全部交易線的逍遙子,可謂是對阿里業務最熟悉的人。
 
  張勇說,“雙11”中激發的各種需求促使阿里巴巴不斷完善自身的雲計算、物流等基礎服務,業務間的協同讓生態系統良好運轉,轉而更好地滿足新的需求。“如果阿里巴巴是一個自營模式,那就不會有這個生態系統,就不會有‘雙11’。”今年初曾說阿里巴巴要從“IT時代走向DT(數據)時代”的馬雲,最近在阿里內部的最新提法是,“未來幾年內,要把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
 
  下一個15年,以數據為底層土壤的生態系統,將是阿里巴巴競逐互聯網叢林的一把利刃。
 
 
  沒有生態,就沒有“雙11”
 
  “雙11”前夕的張勇尤為忙碌,他在公司里的時間被各種戰略會議、下屬匯報等銜接得“滴水不漏”。但他對記者說,並沒有將“雙11”視為壓力,“可以把它看成過年,回饋消費者。”
 
  今年“雙11”的目標預計是多少億?張勇6年來無數次面對這個問題。他說,馬雲最近也在向他過問這個數字。張勇說,數字只是一個結果,“雙11”不能被數字捆綁,而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
 
  目前,“雙11”的狂歡已成為阿里生態的一個縮影,如果站在“上市後第一屆‘雙11’”的角度,回頭看阿里巴巴15年的發展,是一個自身業務在生態上迅速聚變的過程,更像是一個星系的演變。電子商務的初級形態好比混沌的宇宙,從最初的爆炸點開始,阿里巴巴的自身裂變和生態聚變交織進行,過程中圍繞用戶不斷有新物種誕生、繁衍。
 
  1999年,電子商務在中國還是一個新鮮詞,以在線國際批發為核心業務的alibaba.com在這一年上線,同年建立的還有內貿交易平臺1688.com。工廠、內外貿商戶、渠道商、認證公司、電商培訓等角色陸續被納入其中,圍繞B2B構建起一個生態圈。
 
  2003年,淘寶網成立。在活躍的個人交易中,擔保交易(支付寶)和IM工具(阿里旺旺)隨之誕生,網絡信用體系雛形初現,快遞業的發展隨之提速。圍繞著C2C,淘女郎、設計師、TP服務商、ISV軟件開發商、電商投資者等一系列新物種應運而生。在線廣告平臺阿里媽媽在2007年的上線則催生了一大批淘寶客。
 
  在具有決定性的2008年,B2C淘寶商城(即後來的天貓)開通,品牌商、授權經銷商、分銷商開始聚集。同年,決定阿里生態基礎的雲計算開始萌芽,大數據的價值逐漸被挖掘,並於兩年後在大數據基礎上開始探索貸款業務,試水互聯網金融,構建電商的“左膀”——金融。2013年,菜鳥網絡誕生,打造電商的“右臂”——物流。
 
  2011年,阿里分拆淘寶、天貓和一淘,將零售市場(淘寶、天貓)和批發市場(alibaba.com和1688.com)的生態圈打通,從C端需求出發構建CBBS電商生態系統,開始步入大阿里時代。同時,以手機淘寶為主要入口的無線端增速加快,大量商家逐漸聚集在移動端生態上。
 
  進入2014年,阿里生態在文化、娛樂、金融的自身擴張中開始迅速以資本的力量吸納外部物種,銀泰、UC、高德、優酷進入電商平臺,而天貓國際的上線加速生態系統向國際市場的拓展。
 
  “生態不是人為規劃和管理出來的。”張勇認為,阿里的生態是在“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願景下自然演變的結果,這個生態的核心是利他、透明和分享,生態的優勢能將各個業態和物種納入到平臺上,進行社會化大協作,“如果阿里當初是一個自營模式,就不可能產生‘雙11’。”
 
  一個例子能反映這個生態的能量。張勇透露,今年“雙11”,有幾萬家天貓店鋪使用了由幾百家遊戲工作室開發的互動小遊戲,消費者在店鋪里玩遊戲互動。“事實上大家都在為‘雙11’做事,而不只是阿里在做。”
 
  “我們搭臺,大家唱戲。實際上這個臺也是拼起來的,我們只是搭了一小塊臺,沒想到今天變成這麽大。”張勇比喻道。
 
  在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中,有空氣、水、土壤等無機環境,也有由各種細菌、真菌、蚯蚓等組成的分解者,這個不起眼的分解者卻在生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果把阿里的生態系統類比成自然界的生態,今天這個生態系統里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種群已經足夠龐大,那麽誰來扮演好分解者的角色呢?
 
  張勇說,互聯網使商業行為得以透明化,今天生態系統內各角色所做的行為能被其他人看到,並對其今後的行為產生影響,因此這是一個適者生存的市場選擇過程。阿里在其中的角色是發起者和推動者,讓生態中向善的力量(比如良好的信用體系)得到弘揚,不好的會被自然淘汰。
 
  下一個15年的數據競逐
 
  與騰訊和百度相比,阿里巴巴並不是一家在產品上擅長的公司,其優勢得益於生態,以及在生態中積累的數據。
 
  最近在阿里巴巴內部流傳著一張新的架構圖,可以視為上市後對公司未來架構的一次重新勾勒。
 
  從這張圖看,阿里的未來再清晰不過。依托於雲計算的大數據是未來阿里巴巴一切業務的核心,金融和物流好比左膀右臂,輔佐塔尖上的電商生態,這個三角形區域再向外延伸,形成一個象征和美的圓,健康(比如投資中信21等醫療領域布局)和快樂(阿里的數字娛樂、影視文化)將是阿里未來投資和布局的兩個方向與訴求,而這一切都是放在全球化的視野下通盤考慮的。
 
  馬雲最近說:“未來幾年內,要把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讓阿里巴巴各線業務所產生、積累的大數據來豐富阿里的生態,同時讓生態蘊含的數據產生新的價值,再反哺生態。
 
  幾天前,阿里巴巴發布了上市後的首份財報,移動端收入大漲10倍,成為擡升股價的主要因素,其中也蘊藏著大數據的力量。
 
  張勇說,阿里將流量監測數據開放給商家,可以在後臺清晰地看到流量來源和移動端的占比。用戶在移動端的瀏覽更加碎片化,因此與PC端相比,商家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迅速抓住用戶的眼球,這就要靠大數據的挖掘和推薦,而不能大家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內容。
 
  “沒有之前這5年的‘雙11’,就沒有阿里雲。”張勇透露,今年“雙11”將有90%以上的訂單產生在阿里雲上(商家把店鋪接入阿里的聚石塔平臺上),假如一秒鐘內有1000個人同時在一個店鋪內下單,商家後臺的響應能否精確識別,是對雲平臺的最大考驗。
 
  在未來的投資方向中,馬雲圈中的是與健康和快樂有關的領域,以實現讓商業模式和社會責任的結合。他說:“在中國,環境問題、不安全的食物等,會讓我們在十年後付出代價。我也不希望我們有個淺薄的腦袋,所以我們要投資文化產品。如果不做這些,十年後我們會陷入麻煩。”
 
  “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五倍,但票房只有人家的十分之一。”在張勇看來,未來電子商務消費的內容會越來越廣,在滿足日用百貨、電子產品等這些物質需要的基礎上,像電影這種精神層面的需求會越來越多,這也是阿里為何在娛樂領域(主要是Digitalcontent,即數字內容)布局的原因。
 
  “當然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在網上賣幾張票,而是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的方式產生更多用戶需要的優質內容,推動內容制作、發行、營銷和消費方式的變化。”張勇說。
 
 
  張勇透露了一個有意思的數據,目前阿里的手機客戶端的每日流量高峰出現在晚上9點到11點,而不是白天。阿里的作用是幫助用戶打發時間,讓購物成為一種生活樂趣,所以才有馬雲在一些場合所說的“淘寶其實是一家娛樂公司”。
 
  另外一個人人都關心的社會化問題是健康。張勇認為,目前中國圍繞醫療、醫藥的服務供給方式離互聯網相差很遠,比如用戶的健康檔案在各醫院之間是割裂的。阿里對健康領域的定位不是簡單的網購藥品和遠程掛號,而是通過大數據改變醫療服務的供給和獲取,提高醫療管理的效率,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方式解決社會上的一些痛點。
 
  面對下一個15年的互聯網競爭,張勇稱,阿里巴巴的模式是從商業場景切入到用戶服務,多年來的商業大數據積累對公司未來生態的發展和用戶服務的價值會越來越大,“阿里巴巴是今天全球最大的移動電商,同時也是最大的商業數據公司,這是其他任何一家公司無法比擬的。”

電商圈的“錢”生態 淘女郎年收入達千萬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3/147686.html

i黑馬;從2009年到2014年,雙11已經從“天貓商城”擴散到全電商平臺,從國內擴展到全球。雙11,正逐漸從單一的電商營銷日,變成了全球消費者的購物狂歡節。

\昨天是11月11日,這一天也被戲稱為光棍節。不過,現在看來,這個節已經完全被電商搶盡了風頭。以阿里巴巴為例,去年雙十一淩晨活動開場55秒成交1億元、6小時不到破百億元。而今年的雙十一,到昨天下午13:31分,就突破了去年全天的成交量。尤其值得關註的是發生在移動端的交易高達243億元,是去年的4.5倍,占到交易總額的42.6%。我們先到昨天的現場去看看。

雙十一成交額再破記錄 總交易額接近600億元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阿里巴巴集團數據發布中心,隨著我身後大屏幕數據的跳動,2014年“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正式拉開了帷幕。今年“雙十一”是阿里巴巴集團上市後的首個“雙十一”,購物“全球化”成為了今年最大的亮點。

今年雙十一,是歷年來商家參與數量最多的一年,僅天貓[微博]就有近2.7萬商家、4.2萬個品牌參與其中。此外,28家百貨集團的317家門店也參與雙十一O2O專場,在拓寬原有銷售渠道的同時,采購“全球化”成為了阿里巴巴今年“雙十一”重要的核心策略。天貓國際網購平臺首次亮相,主要引進外國品牌商進駐銷售平臺、其中包括美國、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等主流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4萬多件海外優選商品參加活動。

采購“全球化”成為了阿里巴巴今年“雙十一”重要的核心策略

從2009年到2014年,雙11已經從“天貓商城”擴散到全電商平臺,從國內擴展到全球。雙11,正逐漸從單一的電商營銷日,變成了全球消費者的購物狂歡節。

11日零點一過,整個阿里零售平臺立即陷入瘋狂,根據阿里數據發布大廳的實時大屏數據顯示,開場僅1分鐘,支付寶[微博]交易額就突破1億,3分鐘後,購物狂歡節交易額就達到10億元,14分02秒後,交易額突破了50億元。

記者:現在是北京時間11月11號淩晨1點鐘,再剛剛過去的一小時里,“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再度將消費者的購買熱情點燃,開場僅38分鐘,交易額就突破了100億元,而去年達到100億元用時是5小時49分,這一巨大的變化來自於移動端交易的快速增長。

今年天貓雙十一,無線化成為了核心策略。阿里移動端交易表現搶眼,交易額創下歷史新高。開場僅75秒,阿里移動端成交額就突破1億元,刷新了移動網購,成交破億用時最短的世界記錄,並且移動端的成交額首次超越PC端,占到總交易額的70%。首次呈現出移動端交易與PC端交易,並駕齊驅的態勢。

13小時31分後,天貓雙十一交易額突破362億元,毫無懸念的打破了去年雙十一由天貓創造的世界最大購物日成交記錄。截至11月11日24時,天貓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總成交額達到 571億元,創下了天貓雙十一交易額、訂單量歷史新高。

截至11月11日24時 天貓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總成交額達到 571億元

電子商務的興起不僅改變了人們的購物方式,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在電商發展的大背景下,很多新的職業也引起大家的關註。比如網絡模特、店鋪裝修師、淘寶文案等等。網絡模特,也被很多人稱作“淘女郎”,就是專門給淘寶、天貓等線上商家拍攝圖片的平面模特。可能您想象不到,“淘女郎”的年收入很多已經達到了上百萬,有的甚至上千萬,這里面蘊藏著怎樣的商機呢?今天我們先來看一看淘女郎何寧寧的故事。

電子商務興起 延伸多種職業的“新”發展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正式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這一刻,8個陌生的敲鐘嘉賓站在臺上,代表阿里巴巴接受著全世界的註目。阿里巴巴的上市,也讓馬雲[微博]身邊的這位漂亮的姑娘走進了中外媒體的視野,她就是淘女郎何寧寧。

淘女郎何寧寧:這麽大一個公司上市,竟然是我們去敲鐘,當時那種感動真是,反正是眼淚出來了,真的很難形容,

26歲的何寧寧,已經做了3年的淘女郎,專門為淘寶、天貓上的電商做網店模特。從美國回來之後,何寧寧片約不斷。今年的雙十一,何寧更是忙個不停。

何寧寧:這些就是今天帶過來的一些配飾,這是鞋子,帽子,打底的一些衣服什麽的,還有眼鏡,待會兒都是搭配用的。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有點最大的優勢就是笑容,所以我非常喜歡笑,看我在拍照的時候一直都在笑,然後非常親和力,這也是很多商家為什麽找我。

何寧寧今天一共要拍攝50多件衣服,這一天,她能收入8000元左右。

這天何寧寧一共要拍攝50多件衣服

何寧寧: 一般就是市場均價是100元(每件)左右,但是在網上高的200也有。像我的話就是100到150這樣子。好的淘女郎的話是天天都有,而且價格也高,他們的話一天就能賺幾萬,然後一個旺季就幾十萬了,很簡單。

何寧寧以前是一名教師,3年前開始做淘女郎。早在上大學的時候,何寧寧就特別喜歡拍照,能夠當一名模特一直都是她的夢想,但是因為身高等方面的原因,讓她望而卻步。何寧寧說,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淘女郎平臺的出現,不僅圓了她想當模特的夢想,而且收入也非常可觀,每個月平均下來也可以賺到5、6萬元。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這是都是你拍的是吧?

何寧寧:對,這些都是展示,像這家店的話都是拍絲巾的,這家店都是我拍的,都是絲巾的。像這家店的話拍的比較多就是服裝類的,它是服裝類的。另外的話拍帽子,像這個雷鋒帽是今年比較流行的,很多客戶看這個圖紙後就特地來找我拍這個雷鋒帽,賣的還挺好的。

三年來,何寧寧已經為絲巾、服裝、鞋帽等很多電商各個種類的產品當模特,做代言。

三年來 何寧寧為絲巾 服裝 鞋帽等各個種類的產品當模特

何寧寧:完全都是通過淘女郎(平臺)的,就是沒有任何的中介、經紀公司都沒有,就是自己在上面傳照片,單幹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何寧寧告訴我們,她接到的第一筆單子,拍攝一天才能掙300元,但是這幾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各家網店對圖片模特的需求量大增,淘女郎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

何寧寧:第二個月就稍微漲了,就500、800這樣子,然後去年、前年,去年就直接按件算了

圍繞著電商的發展,很多人都成了網絡模特,在淘女郎平臺的“美人庫”里,短短的4年里,就有近4萬人成了像何寧寧一樣的模特。

淘女郎平臺負責人朱聰:最早的井噴的方式,差不多我們在每天都將近一千多人來報名參加我們的淘女郎。

朱聰告訴我們,電商市場對淘女郎的需求這幾年一直翻倍的增長,每年淘女郎產生的經濟價值超乎了他們原來的想象。

朱聰:不低於兩百位年收入超過百萬,還有超過千萬的。根據我們去年的這樣一個統計,其實平臺上面四萬淘女郎這一年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應該是達到了三十多億。

因為有了網絡模特,一些攝影公司和場地租賃等機構也由此延伸出來。林佳健以前是一名專門為畫冊拍攝圖片的攝影師,三年前,他所有的業務都轉向專門為淘女郎拍攝宣傳圖片。

從三年前起 林佳健所有業務都轉向為淘女郎拍攝宣傳圖片

星尚影像有限公司攝影師林佳健:這兩年的話,就是電子商務這一塊我們拍攝的各行各業都有,包括一些線下的我們一些服飾啊,一些箱包啊,還有化妝品的一些類目,現在已經占到我們拍攝量的90%以上。

林佳健告訴記者,4年前在杭州,專門為電商拍攝圖片的攝影公司不足200多家,現在已經發展為至少上千家。

林佳健:現在的話像我們一年的話大概會有500、600萬吧。

記者:那電商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呢?

林佳健:那個時候最多也就在50萬左右。

林佳健和何寧寧現在拍攝的場地,就是專門為電商提供拍攝的攝影基地,也是在去年剛剛建起來的。

攝氏北歐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孟樂:我們基地成立一年半,當時是投資分兩次投資,第一次大概在180萬左右,第二次又追加100萬,然後三樓呢,主要是那種空曠型簡約的,可以拍一些大型場景,因為它層高比較高。然後第二是新古典,家居,五樓屬於商場類型。

記者:就每一層都不同的風格?

孟樂:對,每一層不同,因為客戶不同,拍出來的片子也不一樣。

孟樂以前也是專門給電商拍攝圖片的攝影師,後來發現電商市場上缺乏拍攝場地,於是決定轉向攝影基地的投資,每小時收取場地費150元。

孟樂:因為看好電商,為電商做好服務,因為你想有一個好的圖片展示就要有一個好的場景去搭配,所以就適應社會,適應發展趨勢,買東西就要有圖片,有圖片就要拍照,拍照有要有場景,就這麽簡單。

孟樂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現在攝影棚生意好的時候,每天都有上萬元的收入。

孟樂:我這樣給你算個帳吧,我每小時150元,我一天平均時候有十組人,十組人大概每一組平均拍四五個小時,就這麽個帳,多了怎麽算,我也不說了。

孟樂說,他的這家攝影基地有望在半年後收回整個投資成本。下一步,他還打算開一些攝影師培訓、修圖等一系列的公司,為電商提供一條龍的服務。

孟樂:電商這個行業可以延伸出很多小的行業,因為電商發展空間很大,我也腦子比較笨,誰掙錢我就跟誰幹,為他做一些服務,為他服好務,我也就得到我的利益了。

朱聰:至少有11萬家機構,通過這個平臺,大的平臺在運作。包括說我們的店鋪裝修,還有我們的攝影機構,培訓機構,等等都在為了它去做運轉。那麽這一年下來,我們覺得它創造的價值,應該不低於十個億。

電商行業快速發展催生了很多新的職業,圍繞著一個網絡模特,帶動了相關的行業。網購買東西要有圖片,有圖片就要拍照,有拍照就有模特,有模特就會有化妝,拍照要有場景,一系列的行業發生了連鎖反應。說到網購,有個職業一定不能忘,那就是快遞員。今年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時,8個敲鐘人中就有一個快遞哥,他曾經創造了一個普通的快遞哥5年賺了200萬的神話,我們來認識一下他。

快遞哥五年賺200萬 親身經歷電子商務帶來的變化

畫面上的人名叫竇立國,2004年,初中沒畢業的他來到北京,做過保安,當過廚師,最後成了一名快遞員,而且一做就是十年。

申通[微博]快遞鳳凰城分部快遞員竇立國:有的時候都有累哭的時候,累到什麽程度,像我那個時候,我取得貨比較多,都多到這個貨你根本包不出來,包不過來,淩晨五點鐘你睡覺,睡到7點多,8點多你又出去送貨去了,就是有很多是這樣的時候。

這是2013年11月14日,記者拍攝北京申通鳳凰城分部的鏡頭,不到40平米的倉庫,被各種包裹塞得滿滿當當,連個過人的通道都沒有。這一天,竇立國所在的快遞點,一輛運貨車在最忙的節骨眼上壞在路上了。竇立國趕緊趕到現場修車。

竇立國:那一輛一天能解決一兩百件呢,連取帶送。

整整一年過去了,快遞哥竇立國有什麽變化嗎?今年雙十一前,記者再次來到申通快遞鳳凰城分部,在北京申通鳳凰城分部的會議室里,竇立國與一年前判若兩人。

竇立國:因為雙十一不是馬上就要到了,這兩天尤其主管們要註意一下快遞員的動態,比如說有事的,請假的,提前看看,能不能跟商量一下,我們延遲一下這個請假。

小小的會議室里擠滿了人,大家都在聽著竇立國講話。記者一打聽才知道,去年7月,竇立國自掏腰包,出資120萬,承包了這個鳳凰城分部,已經從一名普通的快遞員榮升為北京申通鳳凰城分部的總經理了。

竇立國:在雙十一之前,一定要把我們的車輛,就是三輪車,要全部地檢查一遍,然後看一下哪需要修的,趕緊修,別雙十一那個件多了,修不了,壞到路上就麻煩了。

因為是送快遞出身,竇立國對業務非常熟練,承包後,他第一件事就是把去年只有40多平米的倉庫,擴充到200多平米。為了增加運力,竇立國在一個月之前還買了一臺7.2米的大貨車。

竇立國:這是我們在10月份新買的車,這個車就是應對雙十一,原來我們的車是4.2米,現在4.2米的車在外面停著呢,就是在4.2米的車子基礎上又增加了一輛7.2米。等於說我們的運力將近增加了2倍。

根據竇立國做了十年快遞員的經驗,他預計,今年雙十一的送貨量要比去年增長將近一倍。

竇立國:今年雙一的話,我們這邊峰值有可能會達到八九千票(每天),去年我們是送了5000件。

竇立國告訴我們,從2008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快遞業的送貨量和取貨量每年的增幅都超過100%。他親身經歷了快遞飛速發展的時期。

竇立國:整個就感覺有點措手不及了,跟不上了,那個量就特別大,到2008年的時候,一天就能取200多個件。以前的話一天就取十幾個件,以前取十個、八個,翻了不止是幾十倍。收入也是翻了幾十倍了,收入都過萬了。

竇立國說,剛開始做快遞員的時候,沒什麽經驗,只是起早貪黑地送快遞。但是時間一長,他摸出了一套送快遞的經驗,除了付得出辛苦,還要找到小竅門。從2008年到2013年的五年間,竇立國創造了一個普通的快遞員五年掙了200萬的神話。

竇立國:你在雙十一之前發名片,為什麽,因為這幾天你發出去的名片,他有可能在雙十一的時候,他能用得上,尤其15號以後就是一個什麽高峰呢,退貨的高峰期,那我們就得抓住這個機會,像去年我是送了55個件,發了25張名片,一共是接了8個電話的,至少是取成功了8個件。25張名片取8個件,這8個件,能掙多少名片的錢,掙四五百張名片的錢也掙出來了。

趁著雙十一的商機,竇立國正在跟員工們分享著自己尋找客戶的經驗。

竇立國:其實就是我們人生要邁的這麽一個步伐,我們邁開了,我們就會覺得每一個件都有可能成為你的新客戶。

竇立國的文化程度並不高,但是做快遞員時卻發現快遞點有很多問題,所以,當他承包了快遞點後,第一件事就是對快遞點進行了改革。

竇立國:快遞員早晨8點半才來,才能提貨,甚至有人10點鐘才開始來提貨。我們來第一個改革的方法,就是說要求8點半以前出去出完貨,8點半你的三輪車,快遞員就從這走了。那就增加客戶的體驗,他就覺得這個很好,第一時間就給送過來了。如果按照以前那個操作方法的話,一天一個快遞員就能送60個件左右,但是按照我們這個嚴格的時間,規定的時間去操作的話,他一天就能送到120個件,效率能提高將近一倍。

以前,鳳凰城分公司的簽收率只能達到80%,在總公司排名倒數。竇立國接手之後,采用每天統計簽收率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快遞員的簽收效率。

竇立國:這個是我們每天都要統計簽收率,我們大多數都是90%,這還有100%,這個是一定要保障的,這個到月底算下來的話,所有的快遞員都有,每個人一張表。到月底你就知道了,誰的工作沒做好,他的工作沒做好,那就開始想辦法,看看怎麽去調配他的量啊,是送的多的原因,還是其它服務上的原因導致的這些情況,那我們現在達到96%以上的,我們就能排到正數的前五名那邊去了。

如今,竇立國承包的申通鳳凰城分公司慢慢擴大,去年只有3個客服人員,現在已經擴充到9名。

竇立國:電子商務它屬於是推著你在前進,你是隨著這個電子商務的前進,就是你不想前進都不行,逼著你,你必須得買車,必須得增加人。再過兩年,我們村里的人都會去上淘寶上買東西,那就厲害了,那中國的話13億人,里邊據說有五六億、七八億的農民,這些人要是買些什麽東西,那現在就不敢想象。未來的五年會賺更多。

竇立國告訴記者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 快遞業的送貨量和取貨量每年的增幅都超過100%

根據國家郵政局網站數據,2013年11月11日,主要網商全天共產生訂單約1.8億件,較去年同期增長85%,全天各快遞企業共處理6000多萬件快件,是去年雙十一最高峰3500萬件的1.7倍。網購市場交易規模的迅速攀升,倒逼著快遞業快速成長。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快遞業最大的“客戶”,網絡零售產生的包裹量已占快遞業務總量的六成以上。十年前,如果有人在網上開店賣東西,那一定是一個非常稀奇的事,而如今網上購物則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衣食住行、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代理品牌,到自己設計的商品,足不出戶,隨時可以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電子商務帶動了很多相關的產業,同樣給很多創業者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電子商務為創業者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電商Artka服飾總經理大橋:沖鋒的戰鼓已經擂響,雙十一在向我們招手。

員工:久戰雙十一,平凡創奇跡。

阿卡服飾是天貓的一個電商,2005年,剛剛從設計專業畢業的阿卡,在淘寶上註冊了一個小店鋪,與其他網店不同的是,阿卡只賣自己制作的衣服。

2012年阿卡服飾第一次參加“雙十一”的銷售,收入就高達2700萬元,到了2013年的“雙十一”,阿卡的銷售收入更是驚人,直接飆升到1.2億元,比第一年翻了4倍多。這種勢不可擋的銷售業績讓阿卡服飾的創始人喜出望外。

電商Artka服飾創始人阿卡:根本沒辦法去想象你一天銷售能達到一個億,這個可能對很多傳統的服裝企業來說,也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一個數字了吧。

除了翻著跟頭增長的數字外,網上的銷售經歷,也讓阿卡無法忘懷。這件陽光小花裙是阿卡在網上賣出的第一件自己設計的衣服。民族風格、手工制作、誇張的線條是阿卡喜歡運用的設計元素。讓阿卡沒想到的是,這件衣服的圖片放在網上的當天,就被賣了出去。

阿卡:這套陽光花裙呢,應該說是非常值得紀念的一個款式。因為它這個代表著我就是說邁出做服裝的第一步吧。那種感覺對設計師來說,是很寶貴的。

別看僅僅是一條小花裙,但在阿卡看來卻非同一般,因為自己的設計得到了充分的認可。

阿卡:作為一個大學剛畢業的設計師來說,可能你自己完全主導的一個設計創造的一個東西,要到喜歡你的顧客的手里面,他的渠道非常少。因為你不會有這麽多資金去搞一個實體店。就是當你跟喜歡你東西的那些人可以直接隔著一個屏幕,面對面的,然後讓他們來喜歡你,然後想要你這個東西,覺得那種感受是很神奇的。

阿卡告訴記者 電子商務降低了創業者的門檻

初試牛刀,讓阿卡喜出望外,打那以後,阿卡不斷地將自己設計的服飾拿到小店上賣,短短幾個月就能達到月收入一萬元以上。一年之後,阿卡就有了自己的工廠,不久之後,阿卡加入到天貓,隨後,阿卡的丈夫、還有丈夫的同學都加入進來。

阿卡丈夫郭郭:因為經過一年的發展,它基本上每天的業績可以做到六、七萬元左右。

大橋: 我記得我剛加入公司的那個2011年的話,整個公司大概就是百來號人,然後銷售大概就是八千萬到一個億左右。那麽到了這個2012年的話,就快速成長到了兩點這個幾個億了。那麽到2013年的話,我們已經銷售已經突破這個4.5個億了。

阿卡服飾發展的速度超出了他們每一個人的想象,9年來,公司的辦公地點就搬了7次。

郭郭:因為每一次搬家之後,可能都會到一個新廠里,可能覺得預期會有三年或者五年可能是夠了,搬到相對來說我們覺得比較大,當時比較大的充足的場地。但是發展的節奏,可能還是超出了我們預期很多。

阿卡:這個速度怎麽會這麽快,完全出乎意料。所以說之前的前三四年,完全是很被動地被推著往前走。

今年,眼看著雙十一臨近,公司里上上下下忙個不停。

阿卡:這款衣服現在收藏的情況是最好的,肯定可以再去,去再補點單那樣子。可能下單上面,可能比如說可以再增加個50%左右吧。

工作人員:好的,那我記下來。

公司正在對新招收的120多名客服人員進行培訓,大橋說根據往年的經驗,“雙十一”這一天,銷售額就能占到全年的20%到30%以上,所以,每一家電商都不敢怠慢。

大橋:去年我們是150個新款,今年的話那我們是準備了300多個新款來滿足顧客的需要。尤為重要的是說我們推出了這個阿卡的高端系列,去滿足這個不同顧客層這樣的一個需求。

從2005年阿卡一個人單打獨鬥到現在,公司已經擁有3個自主品牌、800多人。但是在今年雙十一到來的時候,他們還是感覺到人手不足。

現在公司已經擁有3個自主品牌 800多名員工

大橋:我們從9月份開始就招募這個臨時的客服,招募了這個120名,一倍的量,那麽提前進行培訓。那麽確保是說在雙十一當天,我們兩百多名客服能夠同時上線,以專業的服務來滿足顧客對服務的快速需求。

從開店至今,不到十年的時間,阿卡除了淘寶、天貓之外,先後開拓了京東、唯品會、亞馬遜[微博]等多個電商渠道。今年9月19日,阿里巴巴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交易,這讓阿卡和她的同事,有了更大的商機。他們看準了國際市場,打算將自己設計的衣服拓展到海外。

半小時觀察:電子商務正在開啟新的商業模式

2009年11月11日,淘寶商城首次舉辦以“雙十一”為口號的促銷活動,在光棍節進行了五折促銷,引發億萬網民的瘋狂熱情,時至今日,單身青年們口中調侃的“光棍節”,儼然已經成為一年一度的“網購狂歡節”。其實,光棍節也好,購物節也罷,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電子商務發展迅速的今天,我們看到,因此帶動的相關產業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電子商務已經不能簡單囊括互聯網上的消費形態,它已經形成了一套新的生態系統,從購物平臺、技術、數據到物流與支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開啟的是一個全新的經濟模式和商業模式,它帶給全社會的深遠影響,或許才剛剛開始。


科通芯城業績創新高 借硬蛋平臺建IOT生態系統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2/147675.html

i黑馬:香港上市公司、中國最大IC及其他電子元器件交易型電商平臺科通芯城集團(股份代號:400) 11月11號發布了今年3季度未經審核的財報。

回顧期內,受新客戶數目持續增加所帶動,尤其是中小企業,公司業務實現強勁增長。於2014年9月30日,在線交易客戶數目達4,219名,其中約3.0%為藍籌客戶及97.0%為中小企業客戶,較2013年9月30日的2,405名增長75.4%。截至2014年9月30日,科通芯城登記客戶數為28,107名。

科通芯城蓄勢待發為客戶提供更多增值服務,已於2014年9月份開展新的供應鏈融資業務,為客戶提供若幹融資服務(包括提供營運資金及展期融資計劃)並收取服務費。供應鏈融資業務充分體現了科通透過現有平臺提供更多增值服務而產生新收入來源的優勢。供應鏈融資業務已於回顧期內產生GMV。

截至2014年9月30日止三個月,科通錄得GMV合共人民幣2,223.9百萬元,同比增長132.4%,其中80.7%來自自營平臺,16.5%來自第三方平臺,2.8%來自新的供應鏈融資業務。整體而言,GMV的54.5%來自藍籌客戶,另外的45.5%來自中小型企業客戶。

回顧期內,科通錄得總收入為人民幣1,802.3百萬元,同比增長226.7%。公司權益股東應占溢利顯著增加,約為人民幣59.1百萬元,同比增長155.8%。毛利率為7.8%。Non-GAAP公司權益股東應占溢利約為人民幣72.8百萬元,同比增長194.7%。Non-GAAP經營開支為人民幣48.2百萬元。Non-GAAP經營利潤率為5.1%。

科通芯城第三季度錄得約人民幣74.1百萬元的正現金流。截至2014年9月30日,科通現金、現金等價物及已抵押存款共計人民幣1,846.6百萬元。存貨天數及應收賬款天數分別為27.7天及35.0天。

打造智能硬件生態

在業務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科通芯城亦引領開放式、合作及共榮互惠的“硬蛋”平臺的發展,培育智能硬件(Internet of Things, “IoT”)生態系統。近期,“硬蛋”與微信的連手合作標誌著IoT時代的到來。

科通芯城CEO康敬偉表示:“我們是領域內的先行者,致力於透過‘硬蛋’平臺促進IoT生態體系的發展。各行業巨頭紛紛加入我們,共同合作建立IoT小區並優化平臺發展。我們現時與微信攜手舉辦‘微信硬件大賽’便是最佳例證。本次合作把各創作單位連接到‘硬蛋’平臺,共同創建開放式、合作的IoT生態系統,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展望未來,我們計劃與更多互聯網持份者合作,進一步充實我們平臺的資源並鞏固生態系統。更重要的是,我們正在為創新產品建立客戶粉絲群體。我們相信,這個粉絲群體將對我們的未來業務有著重大的意義。”

康敬偉認為:“第三季度維持強勁增長,顯示來季的需求殷切。受周期性因素影響,第四季度是全年最重要的季度,而我們看見需求將較預期旺盛。我們預計供應鏈融資業務將憑借公司的增長勢頭,成為我們來年的增長動力之一。展望2015年,我們保持樂觀,並將繼續在這個高速發展的電子制造業垂直市場中發揮關鍵作用,全力以赴朝著千億GMV目標邁進,同時致力將‘硬蛋’發展成為IoT的全球平臺。”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急行軍--飛奔的樂視生態 二月立春 二月立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2v4t9.html

 

題記:沒有樂視危機,有的是所有競爭者的危機!

 

有一陣沒寫樂視網了,相比過去,今天樂視網的被關註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一些精研企業運營的投資者寫了不少樂視生態的觀察文章,寫的比我好,以至於我只有做讀者的份兒了,自樂視生態在去年首次提出來以後,在互聯網業內常被提及,甚至幾大巨頭也有模仿;在密切跟蹤新產業發展的投資界里,樂視生態被許多個人和機構仔細研讀,其架構就是一個神奇的小宇宙,互聯、互通、互補、互助,這只是樂視生態的初級階段,它的本質是高度協同化的,在這個體系上,隨著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升,樂視生態還將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叫互創,成為不斷創新的搖籃。

 

在中國互聯網界,目前僅以市值來排列,樂視網不能躋身前十,名氣似乎也還不夠大,但是它對多個行業的顛覆性,對普通人生活方式的影響力和在商業模式的創新力上,卻非常引人矚目,未來的競爭是產業生態鏈競爭的提出,似乎第一次讓人看到做企業和打天下一樣,是有高屋建瓴的理論指導的,而且,仔細看看,它的確是第一個不靠跟風,不靠複制,真正以自己的商業模式創造成功,顛覆行業,並據此走出國門,開始耕耘海外市場的企業,中國經濟走到今天,終於開始有了能夠以創新的姿態走出去的企業,這或許是一個將要質變的重要信號,中國經濟轉型成功與否的標誌,就是出現一大批類似企業:輸出中國創造,整合、提升中國制造,最終讓中國品牌行走世界!

 

今天,中國創業板孕育的這家企業正在做這個嘗試和努力,不過遺憾的是,在前方酣戰的同時,後方母國的土地上,一批人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制造各種謠言,歷時之久,花樣之多,範圍之廣,程度之極端,實屬罕見!

 

對這麽一個在互聯網界還屬於小弟的企業,用力之狠,用心之毒,有點令人費解,這是些什麽人?被顛覆者?競爭者?資本市場的做空者?某些政治角鬥力量的參與者?這四個里面,前三個可能性很大,後一種可能性很小,以至於無,政壇雖然還未能完全脫離宮鬥的成分,北京也確實經常迷霧鎖城,但是政治那潭水,還沒淺到這個程度。

 

不論這些造謠者出於何種目的,他們是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看那些謠言是不是能站住腳,謠言有時可以厚到像一團霧包裹住被造謠的對象,以至於造謠者自己都會沈浸在假象中等著對方出問題,不過造謠的各方請你們也清醒些,如果你嫉恨的對象沒怎麽回應你反而還照常一路北上,被顛覆者要小心不一定那天就真的沒出路了,精力用在積極求變才是正道;競爭者也要小心本來就五行缺還幾行,不用心在惡補追趕之上,不定那天金木水火土就都沒了;資本市場做空者要學習渾水公司,建好倉位後,拿出詳實專業的報告來證明作空的正確性,靠造謠卻被證偽,最後被逼空爆倉是大概率事件;

 

而樂視網的投資者們,請關註你投資的企業,他們做的好不好,專業不專業,各項業務進展的順利不順利,是否超越預期;不要把精力放在那些流言者口中各種無憑無據的說道上,或者CEO各種家事私事的捕風捉影上,搞不清楚這個界限,是不可能有信心持有的!

 

近幾年一個特別明顯的現象就是各種傳言太多,最終多是謠言,傳言是不是謠言,它的質地很重要,因為凡事皆有出口,不是空穴來風,謠言的可信度,來自其內容的嚴肅性和邏輯性,一旦它太市井化,必然不可信,幾個月來關於樂視謠言堆積的很多,可要分分類,也無非就那麽幾種,我來梳理一下,推敲一二,量量它們的可信度。

 

謠言發酵罐之一: 廣電要收拾樂視網,樂視生態遭到毀滅性破壞

 

在分析這類謠言之前,首先我們要來重新認識一下廣電,大眾包括過去的我,對廣電都有較大的偏見,覺得它們就是阻礙新產業,新技術,新思想的舊勢力,好在我偏好歷史,最近聽了很多黨史講座,要知道,共產黨的成功和以少勝多,和它一貫重視思想宣傳陣地密切相關,這個傳統,保留至今,所謂宣傳陣地,一個《新聞聯播》是不能完全代表的,文化文教宣傳是更大更重要的陣地,娛樂產業再怎麽創新折騰,要想疏於以廣電為代表的政府政策部門監管是不可能的,誰漠視這一點,那他的政治敏感度未免太低了些,視頻產業不簡單,不是一般的互聯網應用,在中國,大的互聯網應用也都是要受限制的,百度搜索,騰訊交友,新浪微博,管控的紅線大家有目共睹,而視頻產業更有其特殊性,更不能脫俗,獨立於監管之外。

 

廣電的責任和問題,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管控必須要做,沒有任何折扣可言;二是如何在創新和原廣電體系之間平衡;三是原來代表監管理念的181號文件嚴重脫離現實,可執行性太低,形同虛設。

 

事實上,現實發展速度過快,已經明顯讓監管顯得力不從心,尤其是以樂視為代表的新興企業,其整體運行態勢完全有可能獨立原廣電體系之外,雖然掛靠牌照方,但這個趨勢也是如脫韁野馬,越走下去越棘手,不管怎樣,這個矛盾必須解決,如何解決?坐下來談,而且要和那個最具代表性的企業談。

 

這就是樂視盒子主動自停的背景吧,在國內的盒子發展史上,只有一家企業曾被叫停過,那就是2012年尾的小米,因為不理會廣電規定,沒有牌照就要硬上,結果碰壁,從這個事件可見,善於做硬件的小米高層,基本的政治敏感度卻是太遲鈍了些,做內容不同於做技術,里面的內涵太深了,廣電在今年整改之時,叫停了很多視頻服務,要求相關APP下架,在眾多視頻企業中,唯有樂視一家是主動配合的姿態,其他的要麽消極應對,要麽依然玩變戲法遊戲,這個情況,從7月以來,持續至今。

 

對這個現狀,各版本謠言的核心邏輯是,其它廠商都在或明或暗的做,也在賣盒子,只有樂視盒子停了,而且廣電有推廣自家UI 的意思,這些對樂視生態都是招招見血 的,廣電專門針對樂視。

 

如我前文所述,廣電管控一定要做,廣電181號文,脫離實際,那麽如何兼顧管控和新事物發展,是廣電當下必須應對的問題,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當然是要發揚我黨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和那個市場化發展做的最快最好,用戶群最多,態度上最積極配合的企業密切磋商合作才可以找到方法,而這個方法一旦被確立,我想很可能就是行業管控標準了;就新事物也要積極服務黨的思想建設這個問題上,樂視網獨有的黨建頻道也是邁開了現行之步,在創新的同時,也兼顧了傳統和國情,這樣的企業,監管部門要難為他什麽呢?

 

其實,對這次整改的可能結果,樂視CEO賈總已經委婉的表達了看法,他說:“廣電嚴管對樂視整個生態體系的影響是根本不存在的,沒有任何影響,甚至對樂視更好。說實在的,我們並不是希望出現這種局面,更希望是在一個完全開放的,完全公平的,完全自由的市場當中去競爭,而不是通過政策的壁壘給樂視帶來一些好處。但恰恰樂視生態的這種特點,反而在現有的政策當中,能夠發揮出很大的能量。”,這里面的邏輯關系是,樂視生態帶給管控方一定的便利性和較高的可操作性,使得管控面對現實,腳踏實地,以樂視為模版制定新的管控方案,是基於樂視是全球最大的視頻源,中國最大的正版視頻庫,同時又有飛速發展的大屏終端這個事實為出發點的,雙方互動,有能力把這個體系的管控做好,今後同行其他企業的管控,按照這個模式執行管理就可以了,因此才有“通過政策的壁壘給樂視帶來一些好處”,而這個好處是 “我們並不希望出現的局面,更希望是在一個完全開放的,完全公平的,完全自由的市場當中去競爭”,但是,這是中國,樂視不必為此感到遺憾,巨大慣性的改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所以做內容,哪有那麽簡單,遠不是簡單砸錢就可以的,里面的七色警戒線,碰到哪一條都可能遭遇大麻煩,如果成為一家配合管控的標桿企業,卻是無形中給競爭建立了一個很寬的護城河,據此獲得的市場份額,遠遠不是一個盒子暫停半年銷售所能比對的。

 

綜上所述,對於這方面為源頭的謠言,說句玩笑話,用我們半夜起床小解時的大腦想一想就能把邏輯貫通了的吧,謠言當然不攻自破。

 

謠言發酵罐之二:匯金立方,紅二代高官背景,危險關系。

 

這是近期發酵烈度最劇烈的謠言源頭了,配合賈總布局海外發展半年不歸的背景,謠言殺人指數奇高,連什麽泰國被抓引渡之類的消息都能造,只是這類謠言更加經不起推敲,宮鬥戲和反腐劇看多了而已,現實不是戲劇。

 

匯金立方到底有沒有問題還只是傳言,尚無權威的官方報道,其老總可能涉嫌複雜的政經關系,但這不必然推導出匯金作為投資公司也一定大有問題,至於和它參投的上市公司之間會有什麽瓜葛,那更是隔了好幾層的事情,因為投資本身就是風險性的,你沒辦法和被投資公司的老板商議如何鐵定賺錢,企業負責人也無法承諾你投資我是一定賺錢的,從報道來看,匯金立方做PE投資的歷史不長,其投資行為也都是跟投,也就是跟著行家發財,它的資金來源如何待查,正當不正當等待權威結論,如果這錢來的不幹凈,那是某些監管機構的責任,它獲得從業資格,進入到PE投資圈是另外一個故事,好比販毒賺來的錢,為了洗白,幾經轉手做投資或正規生意了,你不能說後面那些不知情的人也是有問題的,他們反而是受害者,因為企業運作的資金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從匯金投的幾家上市公司看,都是創業板的,在當時創業板初創時那麽大的輿論壓力下,能不能賺錢,賺多少錢,投資方心里也是沒底的,在這個環節,誰能給誰保障呢?而報道中說匯金賺的最大一筆錢,來自樂視網,樂視網上市後,從2011年8月開始到2012年全年,匯金逐步退出,累計賺了2個億,這兩個億,從PE投資角度來說,沒有任何不妥,因為這是不能算計的,里面還有一個鎖定期的限制,而且他們也持有了較長一段時間。

 

可是熟悉樂視網及其股價的朋友都知道,樂視網的大爆發,恰恰是2013年,2012年9月,在超級電視概念推出後,樂視股價遭遇市場拋售,一路下跌,幾乎腰斬,到年底,賈總攜同主要高管同時增持自家公司股票,那以後,隨著創業板開始走強和超級電視顛覆式亮相,樂視股價一路高歌猛進,現在看,匯金立方那麽早的加入僅賺了區區2個億,還不如一個大散戶的所得,實在是可笑可憐的很,他們幾乎拋在地板上,早知如此,還費心力搞什麽貪腐,跟緊創業板首富發財就好了啊,合理合法;從這里看出去,樂視CEO和匯金紅二代高官有什麽危險關系呢?一個選擇跑路,一個帥眾同仁吃進,理念完全相反,形同陌路,至今,樂視CEO和一眾高管自上市以來一直持股未動,相關人員的一次減持也是為了補充樂視生態的運作資金。

 

匯金立方的背後要人具體怎麽和貪腐關聯有待調查,這和它作為投資公司所參與的創業板企業沒有關系,他們投了好幾家企業,行業分布也相距很遠,造謠者在這上面做文章,是根本不懂基本的投資規則和相關法規。

 

當然賈先生的籍貫背景和可能有問題的高官相近也是很容易被造謠者拿來發酵的一個素材,可這些終究都是些無稽之談,改革開放的發展史,也是一個官商勾結的貪腐發展史,這種貪腐的重災區,在國營企業和那些權力尋租需求最旺盛的部門,這麽多年走下來,出現了形形色色的貪腐分子和重災區,但有一個行業是免疫的,這個行業就是互聯網行業,雖然互聯網企業內部也有貪腐行為,但整個行業發展過程中,官商勾結的腐敗是沒有的,這是因為,第一,互聯網是草根經濟,互聯網企業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是否獲得大眾認可,做得好,錢自然滾滾而來,做不好,官商勾結也好,貪腐也罷,統統無用;在這個行業,就算政府大鳴大放的給錢讓你運作,一樣會不成功,比如著名的鄧乒乓操刀的即刻搜索,短短兩年即刻燒掉20億,連個水花都沒看到就歇菜了;第二,互聯網是創新經濟和顛覆性經濟,只要方向對,方法對,執行力強,完全可以獲得成功,沒有必要,也沒有搞官商勾結的利益驅動,反倒是在大大成功之後,有背景的人願意主動湊過身來。

 

所以,對於剛開始名不見經傳,在百十個從事互聯網視頻行業中不入流的小小的樂視,在各大PE投資方面前屢屢碰壁的樂視,那些高官紅二代看中他什麽呢?即使看中又怎麽樣呢,誰能保證它的成功?四年前的樂視行業里人誰正眼看它?高大上多的是,賈在上市路演中介紹樂視理念下面亂哄哄有幾個人當回事?哪位貪腐官員或者紅二代這麽有眼光,如此有擔待和賈搞權錢交易,繼而把這麽一個優秀的中國創造搞的如火如荼,如有此等官員,當是國寶啊!

而另一面,賈躍亭從購買版權到力主超級電視,一開始都不被大多數人看好,做這兩件事沒有什麽阻礙,只是不被人不理解,版權你花錢去買就是了,電視你好好研發就好了,哪一個也用不著去給高官燒錢開路啊。

 

在我看來,搞官商勾結的上市公司里,那個被諸多“價值投資”者推崇的第一股----貴州茅臺,才是個集大成者,這種價格越做越高,離普羅大眾越來越遠的企業,成為中國價值投資首選,簡直是給價值投資抹黑!

 

其實樂視生態從理念到布局到執行發展再到今天這個局面,是那些所有不曾經營過企業的人所不能想象的,除了天賦之外,這需要怎樣的殫精竭慮和專註投入才能做到?可以肯定,心思用到和貪腐官員做勾結上是做不出這樣的成果的,這一點雖是個軟性的判斷,卻是我個人最為篤信的一個判斷,燕雀安知鴻鵠之誌,那些謠言的揣度,都太低智了。

 

綜合的看下來,所有謠言最後都有一個落腳點,它們的共同指向都是樂視當下的命脈----資金鏈,從這個角度上看,這些造謠者不像是簡單的資本市場做空者,倒更像有點專業背景的競爭者,因為樂視正在進行再融資和產能提升,他們倒是很懂資金鏈對當下的樂視意味著什麽,包括那個在國外網站上發的“在泰國被抓並引渡”的文章里,全篇80%的內容都在講樂視如何高比例質押股票,會引發股票怎樣的崩盤危險等等,對標題所講的被抓引渡之事毫無具體描述,很顯然這是寫給那些心浮氣躁的投資者看的,問題是這樣的一系列造謠能影響甚至阻止樂視增發嗎?

 

增發通過與否看什麽?一看企業資質,上市融資以來資金使用狀況,主業發展業績,增長情況;二看新的融資資金會用在哪里,是否合乎國家相關的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導向,是否契合公司主業發展;三看資金來源是否合規;這些是考察重點,退一百萬步講,就算賈總真的有點什麽事,僅就企業過往的表現來看,增發融資沒有不通過的道理。

 

樂視網是中國自有上市公司以來投入產出效率最高的一家公司,7個億的融資做了同業上百億投入都沒做出的事;它是創業板綜指成份股,多次被評為十佳創業板公司和最具發展前景的創新型企業,是兩市為數不多的連續好幾年持續保持大於30%以上增速的公司,賈躍亭是2014年福布斯評選出的上市公司最佳CEO 第一名,也是福布斯列舉的中美十大創新人物中的一員,是今年中國證券報主辦的第16界上市公司金牛獎中上市公司最佳領袖獎獲得者;樂視生態各方也獲得很多社會肯定。

 

這種資質的企業不通過增發審核?那麽資本市場到底是為誰服務的?其實資金對樂視並不是大問題,願意投資樂視網的資金很多,本次再融資就是100億資金競投45億份額,其中樂視自己就占了10億,所以對外只有35億的額度,對於已經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的樂視生態,關註的資金很多,好東西不怕沒人惦記,只是作為一家純內資企業,樂視是否有必要引進外資或者靠出讓股權來獲得資金,這是一個問題,所以就算證監會審核有些波折,資金問題也難不倒樂視,只是個成本和股權再分配的問題而已,所以造謠者的心機作廢是鐵定的。

 

其實近幾個月來樂視網獲得的正面報道一點也不少,而且也很重磅,人民日報肯定樂視創新,北京APEC會議這個重磅國際大舞臺上樂視的突出表現都是極有概括性的,作為投資者,總的感覺是,這個企業一分鐘都不曾懈怠,簡直就是日夜兼程,急行軍,我們大致羅列一下2014年的樂視生態表現。

 

1. 超級電視超預期;這一點有目共睹,919一天10萬臺,1111一天6.4萬臺,打破多項業內國際記錄,香港兩次銷售均破紀錄,多個行業第一,最快速度擊退洋品牌市占率,今年鐵定突破150萬臺預定目標,開始國際化進程,很快會在各大洲上市銷售;持續的新品推出,全面4K 化戰略,等等,作為僅僅誕生一年多的超級電視,這個速度,快的連樂視自己人都始料未及,因為相比當初的產能預計和配套,現實是落後於實際發展的。

2. 創立文化符號制高點:《小時代》系列、《歸來》、《敢死隊》、《熊出沒》、《太平輪》、《紅高粱》、《羋月傳》等等,樂視內容制造的氣質和地位已經發生質變,做內容產業,最高階段就是創建整個社會認同的文化符號,上述作品,不論褒貶,已然具備了這個特質。

3. 樂視影業奪冠:樂視影業今年完成二輪融資,總票房穩居中國前三甲,在最新的第三季度票房總排名中,在萬達、樂視、華誼兄弟、光線、博納五大民營電影公司中排名第一,超預期完成今年計劃,預計四季度還將奪冠。

4.樂視商城國際化:在年初就已經躋身國內十大電商商城行列,經過919一戰,再次迅速提升知名度,產品的豐沛度正在不斷提升,新品將持續釋放;其分號香港樂視商城已經上線並開始運作,隨著樂視國際化戰略不斷推進,多個區域的分號將逐步開出,成為真正國際化的垂直電商商城。

5. LEPAR計劃推出並實施: O2O實踐的絕佳戰略,結合樂視已經取得成功的CP2C模式,將實現線上思維在線下推廣並互動,具有幾何級數放大影響力和提升銷售的能力,LEPAR 能夠踐行,也是樂視綜合生態所能保證的,戰略本身已經超越天貓、蘇寧和京東這些目前的大鱷,盈利和運營模式無法被複制,LEPAR 是個很大的研究標的,目前階段還沒有受到業界的充分重視,等初期3000家LEPAR建立起來之後,其威力的顯現,絕不亞於超級電視的顛覆性。

6. 樂視體育迅速成為業界第一:2014年樂視生態中發展最快的就是樂視體育,近兩年內陸續拿下NBA、英超、F1等賽事轉播資源,涵蓋歐洲五大聯賽、中超、CBA、歐洲籃球冠軍賽、中網、澳網、ATP、WTA、MLB、世界棒球經典賽等等,其勢力已經直逼央視第五頻道,引得原央視體育頻道元老紛紛跳槽易主,劉建宏進入樂視體育後,感覺可發力的空間一下子被放大數倍,雖千頭萬緒,但是感覺幹勁十足;與傳統不同的是,樂視體育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育賽事展示和解說的媒體,它的定位是:體育產業運營公司,這與傳統的以央五為代表的體育賽事轉播和報道的定位大相徑庭,最後的產出也將是截然不同的,它將成為樂視生態中最富吸引力的一員,在未來的生態協同效應中發揮獨有的威力。

7. 樂視音樂的創新性開拓:樂視音樂的發展走的是多元化,精品化,多群落小眾化,藝術化道路,從各個層面滿足用戶需求,2014年開創性的嘗試大型演唱會線上線下收費同步觀賞的先河並大獲成功,創造世界音樂演出史的第一,這個模式未來將會細化深化,為樂視多渠道盈利模式再添新軍。

8.樂視廣告獲得行業大獎:樂視最新三季報顯示,廣告增長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比去年同期增長122%,樂視多個部門的廣告營銷案例獲得今年廣告業界6大獎節18個獎項。

9. 樂視雲平臺全球滲透:要說樂視的高科技含量,在互聯網行業內的領先力和創新力,那麽非樂視雲平臺莫屬,由於這一塊相對專業,很多人理解不深,但這是樂視生態體系中最重要的基礎,樂視創造的極致體驗以及大數據引導的消費互動,在今天和未來,很大程度都將拜雲平臺所賜,而事實上,樂視雲平臺的發展已然不俗,現在,在全球範圍內開始部署的雲視頻生態系統,甚至比美國著名電商亞馬遜的節點覆蓋都要多,樂視雲平臺服務器在全球300多家機房里運轉,2014年,樂視雲平臺逐步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首先打通全球的網絡與技術體系,並統一所有可能的視頻格式,創建一源一流多屏的技術體系,全面掌握H264高清技術的畫質和編碼效率技術,為今後視頻業全面高清化做準備,最終實現無論在地球哪一個角落上傳一個視頻,都能夠迅速通過樂視的視頻雲分發到全球各個角落,極大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這一計劃,作為樂視全球化的重要先行戰略,目前正在推進,其推進的速度和成果,世界領先,亞馬遜也未能做到。

樂視雲平臺的發展方向是更高的智能化,在這一趨勢下,現在的CDN、P2P、SDN等技術概念都將被逐步淘汰,這是未來決定性的大殺器,視頻的競爭,不簡單在內容上,內容傳輸的高科技,高效率,極佳體驗性更為重要,這些恐怕是那些非技術出身的同業競爭者不能想象和預見的。

10.樂生活上線:樂生活與網酒網,是樂視構建的高品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樂生活以生鮮名品大閘蟹為首款產品開鑼,和中國六大中華絨螯蟹產地互動合作,開創生產銷售一站式全透明服務,打破大閘蟹銷售多年來的多項陋習,再一次顛覆一個細分產業,這只是一個探路,接下來樂生活推出的新品將不斷豐富,隨著LEPAR的不斷建立,今後實現全國大範圍的生鮮配送也在情理之中;網酒網目前也在推行全球化戰略中。

11.其他:樂視在線教育、樂視金融、樂視彩票、樂視智能家居產品等都各項目都在持續進行中。

 

綜上所述,我們說整個樂視生態正在跑步急行軍不為過譽,去年那個高調,被外界戲說成很會講故事的樂視網,如今正不聲不響的埋頭苦幹中,雖然謠言滿天飛,但是你造你的,我做我的,兩不相幹,而整體樂視生態如此的演進,將會不斷的把各類競爭者拉上戰車,走到今天,預感壓力最大,可能受傷最嚴重的一位,不在傳統彩電制造企業,作為制造業他們或許會在商業上失敗,但是如能積極轉型,還是能存活的,因為制造能力本身只要不過剩還是一個剛性的需求;而互聯網行業內應用互聯網思維和創新,找代工制造的企業,如果產品只是一味追求高性價比,聚集和積累客戶的長尾效應不夠強,一旦遇到強勢挑戰,其崩塌的速度之快將是不可想象的,有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的前車之鑒,今日的手機制造業後起之秀,正在享用媒體鎂光燈不斷閃爍的小米,是否有足夠的遠慮和警醒呢,雷軍和董明珠的賭局里,董如失敗了其企業照樣運轉成活,他要是失敗了,其苦心創立的小米可能就會消失了。

 

雷軍是創業英雄,這毋庸置疑,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在樂視生態面前,小米制造顯得單薄了許多,雷總的硬件領導一切的思維可能要讓他付出巨大代價,我也在一直關註小米,雷總原來的思路是手機掌控一切,並為此搭建它的產業帝國,但是在樂視生態出來之後,內容和極致體驗掌控一切的思路,表現的強勁異常,後勁十足,長尾效應巨大,乃至於走到今天雷軍不得不跟隨這個思路和步伐,近期小米一系列的在內容產業上的投資布局和人才引進可以說明這一點,可是,這些樂視多年前就已經做的事情,今天才開始著手搭建,是不是太晚了點呢,當然後來者居上的事情總是有的,可是你要麽獨辟蹊徑,要麽暗渡陳倉,出牌要能讓人眼前一亮才行,新浪老沈是互聯網老兵,但卻是視頻業新兵;優酷土豆是投入產出效率最差的一家互聯網視頻企業,燒錢能力世界第一,百億投下去,至今未能盈利,發展方向更是撲簌迷離,美國如此大牛市中,市值卻不斷呈現縮水態勢,縱使有馬雲資金的強力介入也沒能改變這一境遇;迅雷是有名的以盜版起家,勉強上市後,不但沒能挽回頹勢,反而表現更不及以往,用戶在不斷的流失中,股價表現也很糟糕,日成交量幾萬十幾萬股,基本屬於被市場遺忘的品種;愛奇異盲目跟風樂視與TCL 推出電視,市場反響寥寥,生態戰略已然失敗,發展方向不明,也一直未能實現IPO願望,這三家視頻類企業,今天小米都有介入,可是他們三家加起來,擁有的正版內容版權還不及樂視的一半,並且其自制能力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未來投入的資金缺口巨大,最關鍵的是這三家企業風格不同,本來之間也是競爭關系,雷軍僅靠投資參股是不能獲得控制權的,未來僅僅在這幾家之間的平衡,就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如果據此,小米就可以向外界宣布,我有內容了,那麽我想說,對視頻業這池水的深淺,未免太那個了一些。

我沒有理解錯的話,目前看,小米是希望通過加強內容短板促進硬件比如小米電視的銷售和用戶粘性,這里我不打算展開太多評論,只想提三個問題,如果小米克服了,那我預祝小米成功。

問題一:未來三家內容提供方在內容性質和內容觀看體驗上出任何問題,小米都是直接承擔者,可有辦法協調解決?

問題二:內容之後,售賣電視是主打電視還是主打內容,如果主打硬件,還是硬件盈利,內容免費,那麽不戰就已經敗了。

問題三:如果主打內容,硬件變成搭售,那麽,好像已經敗了!

 

自去年拋出樂視生態以後,業界解讀和跟風的速度也是很快的,這反證了樂視生態確實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顛覆性,同業和各類競爭者正在學習與複制,而這個體系的創建者,被造謠者競猜的所謂賈不歸事件的核心人物,正在積極推進和落實樂視下一步的新戰略,我個人以為,CEO賈躍亭的行蹤,去哪里,做什麽,談什麽,和誰談,確實有保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競爭無所不在,樂視戰略的演進,不容受到任何幹擾。

 

在本文結束前,看到樂視CEO 喜獲2014年安永企業家獎,這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國際商業獎項之一,確實是實至名歸,可喜可賀!

 

2014年對樂視是一個打好基礎的年份,隨著超級電視的不斷開疆辟土和樂視生態的全面發力,2015年又將迎來一個樂視的爆發之年,我們會看到更多新產品和新服務,讓其倡導的極致體驗再上一層樓,對於近期的種種亂象,我想說:根本沒有樂視危機,有的是所有競爭者的危機!


【深度】蘋果:全球移動互聯網戰略 引領智能生態圈未來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30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1-18 15:45 編輯

【深度】蘋果:全球移動互聯網戰略 引領智能生態圈未來
作者:蔡浩 李倩



蘋果生態圈擴張遠未結束,需求升級+品類擴張將繼續拉動增長:


隨著智能手機普及化浪潮達到頂峰,存量智能機用戶的換機需求將會成為出貨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新興國家與地區將會誕生規模巨大的中產階級,這個擁有強大購買力的移動互聯網群體將會對更強大更廣泛的智能設備產生巨量的升級需求。我們認為,蘋果有能力通過 iPhone 爭奪全球智能手機的存量換機需求,以及通過定義新的智能設備引導更多的用戶進入蘋果生態圈。移動互聯網的根基來自於蘋果,而移動互聯網的外延及深度擴張,正是推動蘋果長期價值成長的原動力。


蘋果擁有高度統一的生態系統,短期內沒有競爭對手:


蘋果的硬件、軟件、服務及生態高度集成、嚴格控制的模式使得蘋果可以從長遠、全局的角度優化並執行其戰略,有利於快速創新及大規模推廣。


iOS 系統更為安全穩定,是與 Android 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蘋果的封閉帶源碼相對於 Android 的免費公開源碼更為穩定和安全,是與競爭對手有效區分的關鍵。基於硬件及操作系統的利益矛盾,我們認為 Google 難以統一 Android,而 Android 也不會成為 PC 時代的 Windows。而對於用戶和開發者而言,提供差異化體驗的 iOS 系統其實才是真正的開放系統。


規模大和效率高是優勢:


蘋果的規模是優勢包括對上遊的定價權,整合供應鏈的能力,可以推動新技術的采用,迅速達到臨界質量,可以分攤研發費用,可以自建零售渠道 Apple Store,對運營商有很強的定價權。蘋果有能力從各方面主動挑起創新競賽,拖垮 Android,從 Android 生態搶奪用戶。蘋果有能力、有意願將其高利潤投入持續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目標價 150 美元,首次給予買入評級:我們使用自由現金流折現對蘋果公司進行估值。得出蘋果公司的內在價值為 150 美元,相當於 2015 財年每股盈利的 19 倍。與當前股價相比有33%的升值空間,首次給予買入評級。


蘋果簡單介紹


蘋果(AAPL)創建於 1976 年,設計研制了 Mac 便攜式及桌上型電腦、OS X 操作系統,以及富有革命性的 iPod、iTunes、iPhone 和 iPad 系列。蘋果公司是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科技行業龍頭及互聯網平臺運營商,也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2014 年 9 月,蘋果發布的 iPhone6 和 Plus 被譽為蘋果歷史上最重要的新品發布。截止目前,蘋果一共在 32 個國家(包括中國)銷售最新的 iPhone6,計劃在本月底發布國家和地區達到 69 個,推廣的速度也是 iPhone 歷史上最快的一次。CEO Tim Cook 預計在今年十二月底,在 115 個國家和地區都可以購買到最新的 iPhone6。


Apple Pay 目前支持信用卡和借記卡,獲得美國主要銀行和 500 家其他銀行的支持,另外與美國境內的主要零售商進行了合作,合作商戶的範圍還在持續擴大。Apple Watch 在 2015 年上半年發布前蘋果會給用戶透露更多關於產品的細節。


公司在 2014 年第四財季,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 37%提升到 38%,每股盈利同比增長20%,iPhone 帶來的收入增長同比增長 21%。Mac 電腦的銷售比去年同期增長 18%,蘋果電腦的市場占有率創 1995 年以來的新高。AppStore(應用商店)的收入同比增長 36%,總下載量達到 850 億次。目前蘋果在 15 個國家擁有 437 間零售店, 上個季度蘋果新開 10 間零售店。零售店上季度收入 51 億美金,按年增長 15%。41%的零售店在美國以外。


截止上季度末,蘋果賬上有 1552 億現金,比去年同期減少 92 億,減少是因為蘋果啟動 200 億美金的資本回饋計劃,包括股息和回購股票。在過去五個季度蘋果回購了 680 億美金的股票。蘋果預計下季度收入在 635-665 億美金之間,去年同期是576 億美金。


蘋果的發展空間


蘋果的市場機遇:智能手機作為移動計算終端,是目前連接用戶和互聯網的最常用的入口

隨著移動互聯網能提供的服務日漸豐富,智能手機對於用戶的價值也在日益增加。智能手機是我們頭腦和感官的延伸, 也是我們自身形象的映射,更是我們形影不離最親密的伴侶。


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是產生經濟剩余的基礎,移動互聯網有多大,蘋果的生態圈能提供的經濟剩余就有多大

蘋果的成長空間還很大,移動計算設備的創新和推廣遠未結束。硬件、軟件、服務、生態系統在各個領域都有很大的創新和成長空間。例如: 硬件 64 位 CPU、指紋識別、新傳感器,品類擴張 iWatch; 軟件服務增加,iCloud, HomeKit,HealthKit, Apple Pay 等等。


蘋果有機會進入更多的國家銷售,進入更多的收入階層,進入企業市場。通過打通iOS 和 Mac 之間的壁壘,建立更豐富的生態圈閉環。


蘋果目前的低市場份額表明:潛在市場空間巨大,成長遠沒有觸及天花板。


蘋果的價格相對於全球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在持續下降。消費升級的趨勢有利於更多新用戶進入蘋果生態圈。


更多現有安卓用戶轉換為蘋果用戶,而這種轉化是非常不對稱的。切換成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全球智能手機普及化浪潮已達頂峰,但換機需求超過增量需求

換機需求來自於智能手機用戶量。2013 年的全球換機需求達到了 6.24 億臺,換機比率達到了 44.6%,預測 2015 年全球換機需求擴張 42.2%達到 8.87 億臺,換機比率達到 50.4%。隨著智能手機普及化浪潮達到頂峰,功能手機用戶轉化為新用戶對出貨量的貢獻越來越小,而積累而成的龐大存量智能機用戶所形成的換機需求將會成為出貨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實際上,最早擁有智能手機的高端用戶早已形成了強大的換機購買力,而 Android智能機在過去數年里也為智能機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全球智能手機用戶的使用習慣。因此,我們認為蘋果在 2015 年所面臨的市場需求更多的將來自於存量用戶,特別是 Android 陣營智能手機用戶的轉化。根據我們的測算,這一用戶群體的需求規模將接近 10 億臺智能手機,將會占當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 60%以上。



來自於全球發展中國家及地區的智能手機升級需求將會成為推動蘋果業績增長的強勁動力


截至 2014 年年末,中國有 13.6 億人口,印度有 12.9 億人口,俄羅斯有 1.4 億人口。在這三個代表性國家中,科技革命正在改變產業構架,大量的勞動力從傳統行業脫離進入到第三產業。更高的生產力帶來更高的人均收入,而更為合理的產業結構會帶來更為公平的收入分配。在未來數年,這些新興國家與地區可能會誕生出數量巨大甚至超過歐美發達國家人口的中產階級群體。這一擁有強大購買力的新興群體將會是蘋果維持長期成長的重要推動力。



我們構建的 iPhone 購買力指數是以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當年 iPhone 的平均售價所得出的。根據圖表顯示,在 2010 年平均每個中國人每月有購買 0.36 部 iPhone的潛在能力。截至 2014 年十月,平均每個中國人每月則有購買 0.62 部 iPhone 的潛在能力。自 2010 年以來,各國的 iPhone 購買力都在穩定上升,這是因為各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持續穩定地增長而 iPhone 的平均售價卻從 2010 年的$650 美元下降至$602 美元。



用戶對智能設備更強大更廣泛的需求將會是蘋果進行品類擴張的推動力

智能手機的普及化浪潮是從 2007 年蘋果推出第一代 iPhone 開始的。雖然至今已經有超過上千款智能手機機型,可這些只能手機里面仍然沒有一款產品能夠與 iPhone的設計和用戶體驗媲美。同樣的,平板電腦也是由蘋果進行產品定義以後才風行全球。到目前為止,我們傾向認為智能手機最終會類似於 PC 時代中後期的電腦一樣,成為成熟且標準化的產品。而另一方面與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相似的智能穿戴設備群的市場需求目前還未被市場所看好。


根據數據統計機構 Statisa 的預測,全球可穿戴設備的需求將有可能於 2015 年達到 1.46 億件的出貨規模,其中智能手表的出貨量將可能超過 2500 萬件。這也許是一個相對客觀的數據預測,市場上類似的預測有千千萬萬,但是這些預測所反映的是可穿戴設備的出現讓科技及互聯網行業再一次看到了革新的希望,而且更深層面的是全球超過 20 億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對於智能設備的需求。

智能手機僅僅是智能設備家庭中的其中一員,因為在智能手機發展之初,語音通訊功能具有高頻應用性質,而數據流量傳輸服務主要來自於運營商,所以蘋果推出的iPhone 才會迅速取代 iPod 成為其近年來的主打產品,世界才會在蘋果的產品定義下掀起智能手機普及化浪潮。然而當今通訊制式不斷發展,流量傳輸規模已經大幅度提升並超越語音通話,人們需要更多地通過智能設備接觸世界、了解自身提高生產力及生活質量;不同品類的智能設備都將有可能獲得大規模發展的土壤。蘋果定義產品能力將有可能再次開發出一個全新的、具有需求價值的智能設備。因此,我們認為,用戶對於智能設備更強烈更廣泛的需求將會繼續推動移動互聯網及科技的世界發展,結合蘋果自身對產品高度強大的定義能力,這一需求將繼續支持其在智能設備領域內的品類擴張。




真正的移動互聯網生態系統正在不斷擴張,商業化價值仍未被充分挖掘

作為智能手機的定義者,蘋果領導構建了移動互聯網的基礎生態系統–一個由應用開發者、用戶、操作系統提供者、硬件廠商、運營商共同打造的生態圈。隨後,蘋果的競爭對手 Google 用類似的方式通過開放安卓源代碼領導構建了 Android 生態圈。自此移動互聯網形成了兩個主流生態系統,共同創造了我們今天的移動互聯網世界。相對於競爭對手 Android,蘋果的 iOS 生態圈具有統一、高效、嚴格管理、適度開放的特性。自 2012 年廉價智能機席卷全球,iPhone 作為高端智能手機在當期出貨量份額增長受壓,市場普遍認為 iOS 系統的份額也同樣受到了侵蝕,而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統計數據可知,2014 年公司披露的 iOS 活躍用戶就已經突破 7 億,隨著iPhone6 及 iPhone6 Plus 的推出,更多的用戶將被導入 iOS 生態系統。這一具有深度服務及高度粘性的生態系統很快將會迎接超過 8 億的用戶規模。到目前為止,從全世界範圍內我們還沒有發現第二個擁有超過 8 億高度活躍且具有強烈付費意願的用戶(通過綁定信用卡及用戶身份認證,使用時長超過任何一個應用)互聯網平臺。更可貴的是,這一平臺的用戶數量還在鎖定用戶關系不斷增加,而願意脫離這一平臺的用戶並不顯著。


與之相反,競爭對手 Google 所推出的 Android 生態系統則面臨一系列問題,碎片化、粘性不足、活躍度不高等等。根據第三方統計數據所得,2014 年 9 月 Android系統的市場份額為 46.38%,而同期 iOS 市場份額為 44.23%。但我們必須清晰理解,2012 年-2014 年全球的智能手機用戶規模增長超過 60%,7 億新增用戶從功能機時代轉入智能機陣營,超過 80%的出貨量都為中低端 Android 手機。這說明在過去數年,Android 生態系統所獲取的用戶規模與其出貨量市場份額不成正比。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很大一部分並未激活的偽智能機用戶,未能接入Google Play 賬戶的智能手機用戶(如中國國內禁用 Google Play,安卓手機用戶利用品牌廠商內置或第三方應用替代 Google Play)以及有著較高的用戶流失率等等,致了統計數據的失準。但無論如何,我們認為 Android 生態系統所覆蓋的用戶並非是來自於 iOS 所流失的用戶,而是接納了從功能機轉化而來的“小白”用戶。反之,iOS 系統用戶正在穩定增長,她所吸納的用戶除了部分是高收入群體以外,還將迎來從 Android 體系轉化而來的新用戶。



評價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除了其用戶規模及粘性,其貨幣化的可能性也是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根據公司財務數據披露,2014 年公司來自於 iTunes/Software/Service的收入超過 180 億美金,占公司總體營收不過 10%。我們認為,隨著蘋果對不同智能設備品種的擴張(如 iWatch),對原有設備(包括 iPhone、iPad 及 Mac)多項新興應用的擴展(如 Apple Pay),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到 iOS 生態圈,也將會吸引更多優秀的應用提供商進入。屆時一個規模龐大且高度活躍的生態體系將可能迎來多個不同貨幣化節點,而這一生態系統的價值還沒有被市場所廣泛認識。從長遠角度而言,iOS 的商業化價值將會被進一步挖掘,這也將是蘋果的真正價值被市場所認可的一刻。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金融服務部和蘋果的 Apple Pay 已經達成了後端服務合作的關系,蘋果的用戶將可以使用阿里旗下的支付寶通過 Apple Pay 來作為一種便捷的支付方式。



蘋果的競爭優勢


硬件、軟件、服務、生態系統高度集成

蘋果硬、軟、服、生高度集成、嚴格控制的模式使得蘋果可以從長遠、全局的角度優化並執行其戰略,有利於快速創新、大規模推廣。而 Android 生態圈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存在嚴重缺陷,Google 希望硬件成本迅速降低,用戶規模急速擴張,而智能手機生產方希望維護稀薄利潤及用戶粘性;在 Android 生態圈中,權、責、利關系沒有理順,彼此不信任,各自為戰,權力中心分散,硬件、軟件、服務及生態系統多極化發展,雖有利於降低成本(Google 的目的達到了,但中國智能廠商的崛起卻迫使 Google 不得不再一次重視其生態圈的割裂),但不利於創新。



Android 硬件廠商的分散性有利於其在市場早期嘗試新產品,有少數會短期極其成功,如三星大屏。但是對於智能手機這樣高度集成和複雜的設備,在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多機種的策略是以損害用戶使用體驗的代價換取了機型的多樣性。而且廠商分散的格局缺乏效率,難以進行需要硬、軟、服、生密切合作的創新。

封閉的源代碼,開放的 API

蘋果封閉源代碼、開放 API 的操作系統是其與對手進行有效區分的關鍵。iOS 作為一個成熟的操作系統,極其複雜,且在不斷叠代升級,不存在被完全抄襲的可能。iOS 起源於 Mac OS X, 最早基於 Unix,安全穩定。運行效率與 C 相近, 內存占用比Java 好;開發類庫是 MFC Cocoa 留下的, 開發速度快。而安卓系統基於 Java 和Linux (免費公開源碼), 應用程序通過虛擬機 (Dalivik) 執行,內存占用大,運行速度相對略低。



iOS 與 Android 對比,iOS 的應用市場是統一的,可以有效防範盜版和惡意軟件。iOS 緊密控制自帶出廠安裝軟件,並減少系統碎片化 (在硬件、軟件、服務、生態等各個層面) 。這些做法有利於用戶體驗:加強了安全性、易用性、續航力,有利於蘋果保護其知識產權,對其生態圈貨幣化,實現可持續發展。iOS 嚴格控制應用程序生態系統,所有應用軟件都必須經過 AppStore 的審核,杜絕了惡意、抄襲及淫穢等不符合良好用戶體驗的應用出現,構建了一個安全、穩定、優質的移動互聯網生態圈,為日後蘋果在開放 API 接口或進行跨界合作的時候奠定基礎。

但是為什麽在 PC 時代,微軟能夠通過 Windows 操作系統一統天下,而蘋果的今天會否重蹈 Macintosh 的舊路呢?我們認為問這個問題的人需要穿越回上世紀 90 年代尋找答案。Wintel 生態的成功是因為 IBM 以其強大的市場地位統一了 PC 硬件接口標準,將 PC 轉化為商品化的半導體零部件的組合,使得硬件價格指數級下降而同時性能指數級上升。從這個角度來說,Windows 是封閉的,因為她制定了硬件的規格,所有 PC 都必須滿足 Windows 的運算環境。反觀現在,Android 智能機的制造是開放的,但 Android 卻無法像微軟那樣做到硬件標準上的統一。因此隨著智能設備的外延及內涵不斷變化(很多時候都是蘋果引發的創新),就象牌桌上的對手不斷加大籌碼,Android 生態圈將面臨跟還是不跟的兩難選擇,會更趨分裂,Google
根本無法重演當年微軟一統天下的歷史。



大是優勢–規模和效率

蘋果的規模是優勢,具有行業利潤控制權,包括對上遊的定價權,整合供應鏈的能力,可以推動新技術的采用,迅速達到臨界質量,可以分攤研發費用,可以自建零售渠道 Apple Store,對運營商有很強的定價權。






從 iPhone 創世之日開始,我們不斷地看到新興技術及應用面世,具體的例子更數之不盡,最典型的硬件技術創新包括:觸摸屏技術,OIS 攝像頭,高精準度 GPS 芯片應用,高度融合的重力、溫度、光敏、氣壓傳感器模組,iTouch 感應技術;軟件及應用創新包括:Facetime,iMessage 及 iHealth 等。蘋果的每一次技術升級及系統更新,都在推動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外延擴展,當然也在不斷地提醒 Google 趕緊去給 Android 系統打補丁。中國智能機廠商則竭盡全力從硬件上山寨、升級、追趕。



蘋果的企業能力及文化

蘋果的產品以設計為核心:關註用戶體驗、註重細節、追求品味;蘋果硬件設計和制造的傳統和文化,貫穿其歷史和組織。蘋果的管理層正直、優秀;公司戰略清晰;企業文化與其使命、組織目標一致。到目前為止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中國互聯網大佬仍然在模仿 Steve Jobs,但是他們沒有條件模仿蘋果的靈魂—畢竟這是歷史形成的,是以 Steve Jobs 和蘋果公司數十年的艱辛努力換來的。



在沒有 iPhone 的年代,國內的智能機供應鏈根本不存在,大家仍然處於蒙昧階段。然而,蘋果采用了開放式的供應鏈,在全球範圍內對超過 700 家模組級供應商授權,領導著超過 1000 家 IT 制造相關公司共同開發、生產,並且將其對技術的高度追求和嚴苛的工業制程管理思想深入到了各個產業鏈環節。因此,在過去的兩年中,我們已經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一個被蘋果重新構建的全球電子科技業版圖。

這個新的地圖,就是“APPLE 產業鏈”,國內的相關產業已經迅速地把握了全球 IT硬件的發展趨勢,更重要的是,商業資本找到了關鍵的產業環節以及主導行業發展的重點公司,從而重新構建了當前的安卓硬件世界。



競爭戰略

安卓手機廠商之間缺乏有效區分,競爭格局接近完全競爭,價格領先是唯一理性的長期戰略。安卓分散的廠商在硬件上獲利微薄,缺少足夠利潤和動力投入持續創新。

Google 主要是間接通過移動搜索從安卓的開發中獲利,而且戰線拉得太長,其持續投入研發資源的意願和能力無法與蘋果相比,並面臨其受 Facebook 沖擊而移動廣告收入下降的風險。Google 缺少類似蘋果的硬件開發歷史和文化,依賴其合作夥伴,其被動性強烈,是個一條腿的弱主。

簡而言之,蘋果的戰略就是不斷地挑起軍備競賽

在硬件的創新及外延擴展上,蘋果有能力、有意願將其高利潤投入持續研發,進入良性循環,主動挑起軍備競賽,拖垮安卓,從安卓生態搶奪用戶。新的軟硬結合應用、外延設備的擴展、更高的技術創新,不斷深挖的護城河正在降低被追趕超越的風險。蘋果的戰略是可行的,迄今為止是成功的。從每次蘋果新品發布時用戶更願意出高價購買蘋果新的機型而非降價的老機型這一點就可以得到驗證。

在操作系統的更新上,蘋果更為統一、持續、平穩,每一次操作系統的重大升級,都是對移動互聯網生態的推動,她賦予了應用開發者更多的可能性去創造更符合用戶需求的 APP。而每一次蘋果在生態圈的推進都會對 Google 的 Android 體系造成負擔。市場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安卓版本,對應用開發者的束縛將愈加明顯,但用戶體驗下降的趨勢會把安卓生態圈帶進一個無法與蘋果抗衡局面。

收入及盈利預測

在 2014 年財年,蘋果公司的收入 55.8%來自於 iPhone,16.6%來自於 iPad,Macintosh 貢 獻 13.2% 的 收 入 , iPod 及 Accessories 貢 獻 1.3% 及 3.3% ,iTunes/Software/Services 貢獻約 9.9%,總體收入 1828 億美金,總體毛利率38.6%。

iPhone 的收入預測:2014 財年 iPhone 全球銷量已達 1.69 億臺,同比增速為12.6%,當期全球共銷售 12.19 億臺智能手機,iPhone 的出貨量市場占有率為13.9%。2014 財年並沒有包含 iPhone6 及 iPhone6 Plus 全球發行的季度,因此我們傾向認為新機發布效應並未體現於蘋果的第四季度業績中。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的預測,2015 年財年全球將可能銷售超過 14.6 億的智能手機,同比增長為 20%。結合 iPhone 新產品的全球熱銷,我們保守地預計,在這一財年蘋果公司有望售出約1.94 億臺智能手機,這一數據較去年同期增長 15%,出貨量市場份額預計為 13%。請註意,iPhone 的出貨量中可能有超過 7000 萬臺是來自於原有 iPhone 用戶的升級需求(在對過去數年 iPhone 的出貨量及 iPhone 存量用戶數量的研究中我們發現,iOS 用戶的增長與其智能設備的出貨量增長並不匹配,研究結果證明自 2010 年至2014 財年,每一年 iPhone 用戶的換機率約為 10%。2014 年 iOS 用戶超過 7 億,根據 10%的換機率計算出約 7000 萬的換機需求),1.2 億出貨量為新增 iPhone 用戶,這一部分的新增用戶來自於少量功能機用戶轉化需求以及大部分 Android 智能機用戶的升級需求。由於 iPhone6 Plus 的推出,我們簡單地預計 iPhone 的單價將會會有約 5%的提升至 633 美元。並且在未來兩個財年,我們相信蘋果會維持雙規格的產品策略,該產品定價將會繼續穩定在這一價格區間。基於以上假設,我們認為在 2015 財年,iPhone 將為蘋果貢獻 1232 億美金的銷售,同比提升 15%。按照同一邏輯,2016 及 2017 財年來自 iPhone 的收入將會達到 1416 億及 1629 億美金的規模,iPhone 的出貨量市占率在 14、15 及 16 財年皆維持在 13%。



我們對 iPhone 出貨量市占率的保守預計是完全基於蘋果管理層對其生態圈長期發展戰略的理解。每一年全球範圍內都有大量的功能機用戶進入到移動互聯網世界中,但大部分的新增用戶都將會理性地選擇入門級產品為他們的第一臺智能手機,也就是 Android 智能機。但蘋果所需要的並非為單純的出貨量份額,而是對移動互聯網具有高度依賴性的 iOS 用戶。因此,我們認為每一年統計機構所顯示的出貨量份額意義不大,蘋果的競爭對手從來都不是三星、LG、諾基亞,更加不是華為、小米和錘子,蘋果的真正的競爭對手從來只有一個–Google。

iPad 的收入預測:2014 財年,蘋果共銷售 6798 萬臺平板電腦,而全球範圍內平板電腦的出貨量為 2.41 億臺,iPad 的市占率為 28.1%,產品單價為 445 美元,遠超市場同業水平。基於相同的邏輯,我們相信 2015、2016 及 2017 財年 iPad 的市場份額將維持在 25%的水平,收入分別為 3180 億、3340 億及 3506 億美元,同比增長約 15.3%、14.4%及 13.7%。平板電腦是蘋果定義的一大產品類別,我們的預測中並沒有包含未來蘋果將 iOS 與 Mac OS X 兩大系統融合所帶來的協同效應,如果伊坎對這一趨勢的判斷成為現實,那蘋果將極有可能在 PC 領域繼續引領變革。




Macintosh 個人電腦:2014 財年銷售規模為 1890.6 萬臺,平均單價為 1274 美元,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同期全球 PC 出貨量為 3.14 億臺,同比下降 2.4%。我們認為PC 市場短期內難以恢複行業景氣,而 Macintosh 的高端價格也很難在出貨量份額上有顯著突破。在相對謹慎的預測下,Macintosh 於 2015、2016 及 2017 財年銷量維持於 1800 萬臺左右,這一業務將每年為蘋果公司貢獻平均 210 億美元的收入。



iWatch 的潛在收入規模:iWatch 是蘋果公司計劃發布的創新型產品,也將會是蘋果在智能設備品類擴張上的一次重大嘗試。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預測,全球可穿戴設備的需求將有可能於 2015 年達到 1.46 億件的出貨規模,其中智能手表的出貨占比將可能超過 2500 萬件。我們認為,iWatch 的需求將可能來自現有 iOS 用戶(因為 iWatch 可能需要通過連接蘋果移動設備來進行操作),假設約 2%的現有 iOS 用戶具有購買意願,而 iWatch 定價約為 iPhone 的一半(299 美元),則該產品將於2015 年財年貢獻約 60 億美金的收入。假設 iOS 用戶對iWatch 購買意願的增強,未來可能有 5%至 10%轉化率,也就是說在 2016 及 2017 年蘋果將可能售出 4550 萬及 1億支的 iWatch,貢獻銷售收入約 1814 億及 4213 億美元,收入占比分別為 7.8%及16.5%。



iTunes/Software/Service 的增長:2014 財年這一收入規模已經超過 180 億美元,同期我們測算的全球 iOS 用戶約為 7 億(沒有計算 M OS 用戶)。通過對 iPhone 及iPad 所帶來新增用戶的預測,我們認為 2015、2016 及 2017 財年 iOS 用戶數量將會分別達到 8 億、9 億及 10 億,預計總體收入規模將維持 10%-12%的收入貢獻。這一業務的貨幣化程度遠未開始,我們並沒有加入 apple pay 所帶來的額外收入,也沒有深入計算 APP 分發系統分成所帶來的貢獻,更沒有按照互聯網的估值思維去對蘋果所搭建的巨大生態圈進行評估。但我們相信這一個偉大的生態圈將會在蘋果的運營之下持續擴張,並為蘋果的用戶帶來更多優質的服務。這一簡單樸素的觀點是支持我們采用 DCF 估值方法對公司進行估值的主要理由。



目標價 150 美元,買入評級

基於我們較為保守的預測,采用 DCF 估值對蘋果的價值進行評估,設定 WACC 為10.2%,永續增長率為 1%,求得合理股價應為 150 美元,相當於 2015、2016 及
2017 財年每股盈利的 19、17 及 15 倍,評級為買入。



同業估值

蘋果構建了移動互聯網的基礎生態系統,無論是在硬件、操作系統、應用軟件以及生態圈,蘋果都是頂尖品質的代表。為了更好地說明蘋果被嚴重低估這一事實,我們列出了全球硬件、軟件以及互聯網同業公司的平均估值作為參考。數據顯示,2015 年全球硬件同業的平均估值為 23.2 倍,而軟件及操作系統同業平均估值為 19倍,互聯網平均估值為 48.5 倍。蘋果無論在以上任何一個領域都位列前茅,從估值的角度而言沒有理由被長期低估。根據蘋果最新披露的財務數據,公司坐擁1552 億美金的現金及等價物,若當前市值扣除這一財務資源,僅為 2015 財年預測凈利潤的 10.8 倍,低於任何一個板塊的平均估值水平。



風險因素

蘋果自身的組織風險:企業的組織規模不再適應其生產運營規模。

產品種類集中,一旦決策錯誤會導致嚴重的後果。例子:拒絕大屏手機,2012 年被三星大屏奪走份額。

硬件創新遇到瓶頸,與安卓手機的差距在縮小。iWatch 可能遭遇挫折。蘋果產品升級換代速度放緩。

Google 推出 Android 5.0 版本,試圖加強對於應用商店和生態圈的控制,改善用戶體驗、縮小和 iOS 的差距。但是由一個開放系統走向封閉系統是困難的,這一努力
值得關註但是我們不看好其前景。


附錄:大股東卡爾伊坎(Carl Icahn)的觀點

蘋果大股東 Icahn 公布了他對蘋果的業績預測,蘋果的營收依賴於蘋果的生態圈。蘋果生態圈的多元化,豐富性,和成熟性體現了蘋果作為一個行業龍頭公司的健康程度。在蘋果公司運營最佳的情況下,Icahn 預測蘋果 2015 年每股收益同比增長44%,2016 年和 2017 年同比增長 30%。隨著科技發展,產品更新和新智能產品的上市,Icahn 預測蘋果 2015 年的主營收入同比增長 25%,2016 年和 2017 年年度增長21%。

iPhone 是蘋果旗下產品收入的主要來源,Icahn 預測 2015 年蘋果從 iPhone 所得到的收入將會占總營收的 55%。隨著主要國家和地區 iPhone 購買力的上升,蘋果的出貨量和銷售額將會持續穩定增長。相對 2014 年,2015 年里在 iPhone 出貨量增長22%和定價上升 7%的情況下,iPhone 的營收會增長 30%。而在 2016 年和 2017 年,iPhone 的出貨量增長會分別維持在 7%和 10%。

作為目前蘋果的第二主打電子產品,在 2015 年至 2017 年這三年,iPad 的銷售額將年度占蘋果總營收的 17%。Icahn 預測在 2015 年,iPad 的出貨量同比增長 8%, 定價上升 4%,營收同比增長 13%。雖然全球 PC 的市場競爭激烈,但是作為一個高端,穩定和完全符合小眾用戶的需求(藝術家,音樂家,設計師等)的電腦產品,Mac 將繼續在市場里脫穎而出。Icahn 預測在 2015 年至 2017 年,Mac 的銷售量會占蘋果總營收的 13%左右。

iTunes 是蘋果在軟件市場里面的主力,也是蘋果用戶的日常活動的平臺。iTunes的營收將會在 2015 年至 2017 年每年占蘋果總營收的 10%。軟件,服務和周邊配帶來的利潤將會占 3%的總營收。而相對比較落後,甚至已經淘汰和下架的 iPod 將會逐漸離開我們的視野,但是也會提供少量的利潤,將會占蘋果總營收的 1%左右。 隨著新產品的開發和持續的高服務品質,蘋果的毛利率將會在 2015 至 1017 年增長至 40%。

蘋果的 Apple Watch 是蘋果最新的智能穿戴產品,Icahn 預測 Apple Watch 上市後將會貢獻蘋果較大的一部分營收。相似的例子在 2010 年的時候就出現過,當年iPad 的上市給蘋果帶來了相當大的利潤,成為了蘋果自 iPhone 以來的第二個革命性的產品。Icahn 預測 Apple Watch 在 2015 年的出貨量會達到 2000 萬件,2016 年的出貨量會達到 4500 萬件,2017 年的出貨量會高達 7250 萬件。

雖然蘋果還未有進軍電視機市場的消息,但是從蘋果現有的生態圈來看,蘋果的電視機的出現是可以預料的。蘋果現在的產品已經可以覆蓋用戶日常所需所有的範圍。如果蘋果開始制造電視機,蘋果將更進一步將生態圈延伸到用戶的客廳里面。智能電視機已經是現在電視機市場的一個趨勢,而蘋果又擁有硬件的技術,完善的軟件,和成熟的產業鏈,蘋果電視機將會是電視機市場里的一匹黑馬。假設蘋果電視機上市,Icahn 預測蘋果會在 2016 年發售 1200 萬臺 55 寸和 65 寸的蘋果電視機,2017 年發售 2500 萬臺左右,定價將會在 1500 元美金。

對於蘋果的生態圈來說,用戶的健康和家居生活上的服務也是非常重要的。蘋果的HomeKit 類似於一個小管家,可以監控房屋室內的溫度以及監控,安保。其次還有HealthKit,一個為個人定制的智能產品,穿戴後可以測量用戶的各種健康指標,如心跳,卡路里消耗,日常行走里數等等。HomeKit 和 HealthKit 的普及將會更加蘋果的生態圈里面的服務和蘋果周邊產品與用戶的互動性。

Apple Pay 是蘋果在 2014 年年底發布的一種利用 NFC 技術的支付方式,與 PayPal是競爭對手而和 Visa 和 Master 是戰略夥伴。Icahn 認為 ApplePay 會在一上市之後迅速在北美普及,隨後在世界各地的蘋果用戶也將能使用 ApplePay 的服務來達到快捷和方便的支付與購買商品。Icahn 相信 ApplePay 的上市更會對 2015 的年報有一定的影響。有報道說 ApplePay 的費率會在 15bps。假設 2017 年有 80%以上的北美商家支持 ApplePay,那蘋果當年 ApplePay 的收入將會達到 25 億美元(假設ApplePay 占借記卡和信用卡消費市場的 30%)。

相對於其他同類的公司,蘋果會繼續在研究和開發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Icahn 預測 2015 年和 2016 年的研究和開發費用會分別增長 15%和 13%。到 2017 年,蘋果的研究和開發費用將會高達 92 億美元。銷售總務和管理開支將會維持在 5%至 6%之間。雖然蘋果的年報顯示稅率 26%,但是以蘋果公司的性質和在全球分布,Icahn認為年度 20%的稅率將是一個更合理的預測。
(第一上海證券)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