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迅雷:股票下跌和註冊制沒關系 今年最需擔心房地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6051.html

李迅雷:股票下跌和註冊制沒關系 今年最需擔心房地產

lixunlei微信號 李迅雷 2016-01-29 19:25:00

我國資本市場存在一定的系統性風險,A股股票的估值水平偏高,融資規模並不理想,加之對資本市場的融資管制太多,因此推出註冊制是非常必要的。

文/李迅雷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特邀成員、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提要:我國資本市場存在一定的系統性風險,A股股票的估值水平偏高,融資規模並不理想,加之對資本市場的融資管制太多,因此推出註冊制是非常必要的。

2016年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發來布局投資,我們應該看到,註冊制並不會對市場構成實質性利空,養老金入市則應是利好。

在此背景之下,資本市場依然存在結構性機會,當然到目前為止,我覺得資本市場風險還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釋放,所以今年防風險也是增長財富的手段之一。

>>>>>>回顧2015年的資本市場

從2016年1月4號到現在為止,市場已經出現了大幅度的下跌,很多人的理財目標或收益率目標大大降低。作為一個學者,我們應當積極面對和反省——市場為何跌跌不休?

我認為我國資本市場存在一定的系統性風險,2015年確實出臺了很多穩增長政策,貨幣政策非常寬松,五次降息、五次降準。在改革方面,推出了國企改革、人民幣利率和匯率改革以及註冊制改革。再加上我國“十三五”規劃的出臺和去年年末美聯儲加息。受這些事件的影響,我國資本市場出現了大起大落,當然官方不稱其為股災,而是稱作“股市異常波動”。

在股票異常波動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從靜態估值的角度看,A股股票的估值水平偏高。而監管部門一直引以為豪的是A股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很低,平均是12.8倍。

我記得2015年3月時股市行情非常好,我與郭樹清省長聊及資本市場,他問我:“為什麽銀行股漲那麽少?”,我給他分析了原因——所有被稱作藍籌股的整體股價水平也不便宜,只是銀行股占的權重比較大,所以平均市盈率就降下去了。

因此,監管部門應該用更加中性的眼光來看待股市的問題。我們股市的中位數和平均市盈率差異很大,在美國標普500平均數跟中位數都是17倍左右,納斯達克大概25倍左右,差別很小,呈現為正態分布。而我們是偏態分布的,市場扭曲並沒有受到大家的足夠重視,即便重視了也沒有相應的對策,根本原因就是股票發行的管制,導致股票供給不足。

去年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即是歷史上股票交易量最大的一年,但IPO發行規模只有1500多億,這對我國巨大的金融體量而言太少了。為什麽股票市場交易這麽活躍,IPO還是沒有放開?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正是因為股票供應的不足,所以對投資者而言,投資小盤股的收益率極高,比如市值最小的股票,在過去十年中,市值增長了56倍。而市值最高的股票過去十年當中只增加了1.6倍。這種天壤之別也是我國股市的奇特現象。而國內投資者投資股票也是以獲取利差為主要目的。

我們可以看看2015年的換手率,創業板是12.57倍,中小板是9.53倍,主板是6.34倍,而成熟市場中最活躍的納斯達克不過是2.45倍。如此之高的換手率說明市場流動性非常充分。

如果把流動性折算成為散戶(非機構投資者),換手率就更高了。還有一個不太精準的數據是,大約占整個市值比重15%的個人投資者創造了85%的交易量。如果按照這個數據折算,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量年換手率應該超過20倍。

然而資本市場的融資規模並不理想,全年IPO只有1578億,再融資接近13000億。為什麽再融資規模這麽大?這與我們的股市融資規則相關,我們的遊戲規則是再融資按照市場價打折(8-9折),通過競價方式來確認發行價。只要願意認購就可以融資,效率很高。而IPO又限量又限價,在數量上實行額度管理,在價格上規定不得超過市盈率的24倍,排隊者無數。

A股市場即便到了3500點,所有二級市場股票市盈率中位數也很高,大概是100倍左右。也就是說,IPO只要能夠中簽,就能獲得3倍左右的收益。正是因為我國對資本市場的融資管制太多,因此推出註冊制從理論上講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我國資本市場的投資主體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去年6、7、8三個月份公募基金占比較高,市場暴跌之後,公募基金占比大幅下降,私募基金的相對占比迅速上升。也就是說,公募基金被大量地贖回,不少偏股型基金改成混合型,不再受到持倉限制。

私募更加追求絕對收益,可能會對市場的波動幅度增大起到助推作用。原先偏股型基金往往是相對收益賣出股票最多是換倉,而對追求絕對收益的基金而言,會把倉位降得更低。還有,基金子公司的規模增長也較快,它們也不受倉位限制。這就是資本市場結構的變化對交易行為產生的影響。

>>>>>>展望2016,資本市場結構性機會猶存

展望未來,我覺得廣義資本市場還會繼續繁榮,這與投資者對金融產品的熱情程度、需求度相關。去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長中,20%是金融所作的貢獻,全年6.9%的GDP增長,如扣除了金融只有6.2%左右。

單純從宏觀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的GDP會較低,因為與去年同期相比,金融的貢獻會大幅度縮小。但從大的市場走向來講,前景還是比較好的。即銀行資金在流向資本市場。

我們根據不同的歷史階段做過歸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處於存款時代,2000年的時候,房地產行業迅速崛起,我國隨之進入了房地產時代,房地產時代的結束與我國信托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繁榮密切相關。

2013年,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銷量、銷售面積創造了歷史新高,2014年房地產的銷售面積明顯下滑,2015年有所反彈,但是沒有超過2013年。與此同時,降準、降息之後,大量資金流向了資本市場。銀行理財產品、信托、股票、債券都很受投資者歡迎,因此銀行理財產品的增長速度非常快,理財產品規模從2014年的10萬億到2015年底超過20萬億。

從需求端來看,當前我國的市場配置基本上以房地產為主,今後金融市場的配置會大幅增加。從人口結構的角度看,人口老齡化問題終將導致地產市場出現拐點,投資者會減配房產,增配金融資產。

從供給端的角度看,由於資本市場最大的特點是信息共享和融資成本低。與人口老齡化之後對應的是經濟增速下降,而經濟增速下降必然導致利率的下行,銀行的利差將不斷縮小,銀行面臨利差縮小和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所以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比重會相應增加。

另外,由於整個債務水平提高,也需要通過直接融資來降低融資成本。最近地方政府和各大企業的發債規模非常大,因為在利率下行之時,債務融資、債權融資的便利性會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從2016年的資金面來看,我還是比較樂觀。另外,信息技術的進步也有利於增強直接融資的比重。

估值底難測,政策底取決於風險可控度

中國的個人投資者數量很多,他們對市場判斷都有從眾心理,即羊群效應。但我認為估值底還是很難測,最近美國股市也在下跌,香港股市也同樣下跌,尤其是香港股票市盈率很低。

有人說,隔了一條深圳河,一邊是全球最貴的股票,另一邊是全球最便宜的股票。這也間接說明中國目前的股票估值水平不支持基本面。

而從政策面來講,防風險就是穩增長,不出現系統性、區域性風險也是習總書記一直強調的。因此,我覺得估值底深不可測,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在中國更為明顯,政策底取決於風險可控度,政策面並不支持經濟持續下行。但政策面並不能改變股市的趨勢,這從過去歷次股市波動中都可以得到印證,政策只是改變趨勢的斜率而已。

政策面的另一個托底,即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五大核心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版。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每次都是提大方向,比如結構調整、穩增長,但是這次的任務提的很具體。這也可以看出,今年中國經濟形勢很嚴峻,我們需要解決許多已經面臨和將要面臨的現實難題,如產能過剩,債務高企,僵死企業等。

>>>>>>2016年財富管理策略:防風險才能穩增長

防風險是排在投資策略第一位的。我們不僅面臨國內經濟的下行,還面臨著人民幣貶值的壓力。而外部環境也面臨較大壓力,美元的加息周期剛剛開始,近年來美國還會繼續加息,這對我們的貨幣政策也會有所抑制。所以,我覺得需要對基本面看得更長。

趨勢的力量很可怕:

·中國的粗鋼產量增速2005年見頂

·GDP增速高點是2007年

·全球石油價格則在2008年創新高

·房地產投資增速高點是2010年

·黃金價格高點是2011年

·中國勞動力人口減少是2012年

人民幣匯率的高點則是2014年,其經過了長達9年的上行,雖然央行宣稱人民幣不會大幅度貶值,目前匯率離均衡水平較近。但是拐點一旦成立,趨勢的延續還是要經過足夠長的時間和足夠大的空間。對今年的經濟形勢和資本市場的走勢,我認為需要更加謹慎。

泡沫的問題在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是回避的。我註意到,在1月4日的權威人士七問七答中並沒有提到“泡沫”。但是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和權威人士在去年的五問五答中,均提到高杠桿、泡沫化的現象還會延續。不提並不等於高層不承認有泡沫,而是他們擔心引發市場進一步的恐慌。既然股市、債市都存在泡沫,那麽房地產市場上也有泡沫。

有興趣的話可以研究,在中國,只要一個領域里有泡沫,所有領域都有泡沫,因為資金是流動的,又是逐利的,今年最需要擔心的可能就是房地產行業。

隨著數量增長型人口紅利結束,老齡化趨勢加快,房地產剛需已經達到高點,2015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只有1%,說明開發商對前景不樂觀,改變了過去15年該行業投資一路向上的格局;市場階段性頂部預計成交面積在13億平米,2013年已達到,成交金額在9萬億元左右。未來5年預計會進入平穩期,維持高位運行,到2020年前後成交量將開始緩步下行。

至於今年對實體經濟可能帶來哪些利好,則要看美元指數是否出現向下拐點以及石油價格能否回升。

>>>>>>16年的投資遐想:供給側結構性投資

從投資的角度來講,2016年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出發來布局投資。註冊制、管制放松等可能會成為2016年打壓市場的利空因素。註冊制改革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取向,建立健全市場主體各負其責的體系,保護投資,便利融資,把握好改革的節奏、力度和市場可承受度的關系,統籌兼顧、循序漸進,確保市場穩定運行。

註冊制肯定要推出,但真正意義上的註冊制至少要等兩年以後。所謂真正意義上的註冊制,就是既不限制發行價格,也不限制發行家數,徹底放開。中國的監管部門不同於成熟市場的監管部門,前者兼有穩定市場的職責,註冊制推進的主體又是監管部門下屬機構(交易所)。即證監會肩負著穩定市場的職責,如果價格、數量放開對市場帶來沖擊,那麽如何完成穩定的任務?

註冊制的實行其實包含了體制的因素,這方面我們並沒有提到。現在推行的註冊制實際上只是一個過渡,這一輪股票下跌和註冊制沒有關系,而是與我們對經濟下行、人民幣貶值的擔憂,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下降有關。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明顯下降。

2016年的利好因素是,養老金入市在今年上半年或者第二季度末有望推出。目前A股自由流通市值20多萬億,居民儲蓄53萬億、銀行理財及私行規模26萬億,房地產市值200萬億,養老金及企業年金4.2萬億。因此,養老金入市也是穩定市場的舉措之一。目前,各大保險資管對權益產品的配比很低,是否也暗示股票估值過高?

綜上,註冊制並不會對市場構成實質性利空,養老入市則應是利好。

在投資建議方面,權威人士提出需要進行加減乘除。

·去庫存是做加法

需要地方財政資金啟動和銀行的信貸支持,因此今年債券發行規模可能會超預期。中國經濟增長過去欠賬太多,體現在社保、醫療衛生和公共服務等等方面。

如果說,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是欠賬式增長,那麽現在中國經濟就是負債式增長,政府的負債還會繼續增加。一些相關行業,比如鐵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巨大。

·去產能、降成本是做減法

我們的稅收是減少的。對於“僵屍企業”的破產,需要更多地采用並購方式,國企改革、並購重組還存在很多機會。但是對於銀行來說,並購重組也好,清算也好,都會導致其壞帳率繼續上升。

·去杠桿是做除法

杠桿降下來,對高杠桿行業的殺傷力較大。今年爆發的泛亞、e租寶等等事件,可能導致理財公司出現很大問題。

·“補短版”是做乘法

一些熱門、新興行業還是存在較大的機會。

2016年6月,如果A股納入MSCI,經濟增長又有所好轉,將出現階段性風格切換,並帶來新的機會,這主要和金融股相關。

>>>>>>防風險也能增長財富

總而言之,2016年股市難有趨勢性機會(水牛),期待結構性機會(改革牛)。

權威人士提出改革要做加減乘除,故機會主要集中在加減乘除四個方面,如化解庫存是加法,對諸如房地產庫存較高的地方或有投資機會;而今年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那些增量最大的行業,也屬於加法,如政府投資較大的交通設施、民間投資熱衷的IT、傳媒、醫藥養老等高成長行業。

減的方面,機會主要是去產能,權威人士倡導多用並購重組的方式來處置僵死企業,這就意味著國企改革、並購重組板塊的機會依然較大。

至於乘法,主要是看政府想撬動的投資方向,即投資在哪個領域,則這個領域成長發展的乘數效應就會出現。

如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很多目標,“十三五”提出的五個發展分別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會給很多行業都帶來相應的機會。投資主題也會非常豐富。

在註冊制背景之下,資本市場依然存在結構性機會。

當然,到目前為止,我覺得風險還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釋放,如:

·銀行的壞賬率有可能會大幅上升

·民間的各類理財機構還是存在一定的兌付風險,如P2P等理財活動存在較大風險。這就是要做除法,去杠桿。

所以防風險也是2016年增長財富的主要手段。

(本文為作者在2016年1月16日的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微信號:SFI2011)閉門研討會第48期“註冊制推進與資本市場發展”上所做的主題演講,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整理。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CF40立場)

編輯:顧蓓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