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一財網發布的《第一財經日報》文章,授權華爾街見聞轉載,作者郭晉暉。
導語:真金白銀積累的個人賬戶試點13年難以為繼,去年空賬3.1萬億元,未來支付壓力加大,名義賬戶制重回決策者視野。中國財長樓繼偉認為,“記賬式”的名義個人賬戶(NDC)是完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可選模式,“改革不能再等,要快。”
NDC模式是指,個人賬戶中沒有真實資金,而是對個人繳費進行記賬,把繳費和收益都計入賬戶,作為未來發放的依據。
中國運行了17年的“社會統籌加個人賬戶”養老保險制度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隨著自2001年開始的做實個人賬戶試點難以為繼,名義賬戶制重回決策者視野。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昨天表示,做實個人賬戶已經無法持續,名義個人賬戶(NDC)是下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可選擇的模式。
樓繼偉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國際論壇2014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4》發布式——‘三中全會的理論突破與名義賬戶研討會’”上發言時做出如上表述的。
在“統賬結合”的根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是做“真金白銀”的積累型個人賬戶,還是“記賬式”的名義賬戶,一直都在理論界和政府部門中充滿爭議。
過去17年,“做實”為主流,如今,承認空賬的名義賬戶制獲得了更多的共識。樓繼偉以學者身份“力挺”名義賬戶制,更是加重了名義賬戶制在養老保險頂層設計中的權重。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在做實個人賬戶13年未果的情況下,及時轉向名義賬戶制,輕裝上陣,把精力放在加強個人賬戶多繳多得的功能上,以期在制度結構上徹底解決養老保險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
從“做實”到“完善”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養老保險改革的基本方針是“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個人賬戶”。鄭秉文說,從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向完善個人賬戶制度轉型,意味著個人賬戶功能定位的重大改變。
樓繼偉認為,中央不提“做實”而提“完善”,為個人賬戶轉向名義賬戶制提供了改革的空間。“名義賬戶制並不等於是欠賬,並不等於空賬運行,它是一種可選擇的模式。”樓繼偉說。
中國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結構,本質上是創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混合型部分積累制(現收現付制加個人積累制),其初衷是將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的優勢發揮出來,目的是實現預期穩定和多繳多得。
在制度的實際執行中,由於政府沒有承擔從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的轉制成本,個人賬戶繳費不得不用於保障當期養老金的發放,形成了“空賬”。
人社部數據顯示,2013年,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空賬已經達到了3.1萬億元。
雖然為解決規模越來越大的空賬問題,2001年中央決定由遼寧省實施個人賬戶試點,但各省做實的積極性並不高。2008年盡管已經擴大到了13個省份,其中一些省份還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了委托運營協議,但此後再也沒有省份願意加入。
試點運行13年來做實賬戶額與空賬額的差距越來越大,空賬規模從2007年的1.1萬億元擴大到了2013年底的3.1萬億元,做實賬戶額則從790億元提高到了4154億元。
樓繼偉表示,早在遼寧試點兩年之後他就發現個人賬戶難以做實,一是因為代際成本無法化解,二是面臨高成本和道德風險,做實之後若是選擇像智利完全市場化的運行模式,管理的費用非常高,而且一旦有投資項目破產,政府必須為道德風險買單。
個人賬戶成為了養老保險制度的一塊“心病”。鄭秉文說,做實賬戶試點曠日持久,進展並不順利,制度長期不能定型,空賬成為影響參保人信心的一個軟肋,當初建立個人賬戶調動參保人積極性的目的基本落空了。
“做實”走到盡頭
自2008年之後,再沒有任何一個省份願意加入到做實個人賬戶的行列中來。一方面是由於轉型成本的解決沒有法制化、力度有限,中央財政僅對少數幾個省進行數量有限的配比補貼,東部發達地區的試點省份完全由地方財政解決,大部分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
上海人社局數據顯示,上海每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本來就收不抵支,缺口很大,財政補貼成為常態。2007年~2013年共補貼538億元,主要用於當期養老金的發放,其中,2007年~2008年,擠出102億元做實賬戶,此後均未做實。截至2013年,做實賬戶基金僅為123億元。
鄭秉文說,不僅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積極性也在消退。各級政府都意識到將財政資金存在個人賬戶,將變成永遠都不可能收回的“沈沒成本”。擴大補貼規模等於將更多的財政資金置於貶值風險之中。
宣告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失敗的標誌性事件,是2010年以來中央財政對遼寧做實試點的補貼處於暫時中止狀態,當期發放的缺口由遼寧省閑置的個人賬戶資金補足,從而提高宏觀資金運用的效率。
人社部社會保險管理中心主任唐霽松在昨天的會議上稱,面對養老保險基金發放的當期缺口,中央特批遼寧省向已經做實的個人賬戶基金借支發放養老金,如今借款額已經達到了700多億。
唐霽松說,做實個人賬戶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了。
遼寧試點的困境,促使樓繼偉從關註積累制的智利模式,轉向了以瑞典為代表的名義賬戶制。
名義賬戶制度的學名為“名義繳費確定型”,其本質有兩點:在融資方式上實行現收現付制,在給付方式上采取繳費確定型。簡而言之,就是以後個人賬戶中沒有真實資金,而是對個人繳費進行記賬,把繳費和收益都計入賬戶,作為未來發放的依據。
鄭秉文認為,在目前統賬結合框架內,個人賬戶部分從做實賬戶轉向名義賬戶,不僅僅是簡單的個人賬戶從實賬到空賬的轉變。“這輪改革是制度升級,是結構調整,目的是增強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強化精算中性因素。”他說。
“改革不能再等,要快”
樓繼偉認為,當前統賬結合的制度應該堅持,但有巨大的改進空間,有非常不完善之處,在公平性和持續性上都有問題。
“改革不能再等,要快。”樓繼偉說,因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越來越嚴重,近年來已經出現了給付增長大於繳費增長,2013年兩者差距仍在擴大。
2013年出現的一個新情況是,養老保險征繳收入和支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人社部數據顯示,2013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總收入的增長率為13.40%,總支出增長率為18.69%,後者比前者高5.29個百分點。
“這不是老齡化能夠解釋的,說明參保單位、地方政府都趕在全國統籌之前‘放水’,政府主動要企業個人少交費,甚至把一些不符合的人也加入到制度中來,所以必須盡快進行改革。”樓繼偉說。
《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4》稱,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運行壓力越來越大,當期結余比上一年減少了200多億元,備付月數也比上一年減少了0.10個月。黑龍江省已經嚴重收不抵支,當期結余為-40.43億元。
該報告還顯示,如果只考慮征繳收入,不含財政補助,2013年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余只有163.17億元,比2012年減少了742.45億元。全國只有12個省份征繳收入大於支出。
樓繼偉表示,由於社會保險的碎片化,各地財政已經對社保共計付出1.7萬億元,占社會保險總盈余的63%。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Elon Musk周二表示,公司可能要到2020年才能實現盈利,屆時年銷售量有望達到50萬輛。該消息公布後,特斯拉股價盤後下挫8%。
Musk強調公司並不追求短期利益,將繼續投資基礎設施和有增長前景的新車型。特斯拉將在今年夏天發布已經延期很久的Model X車型,同時更加便宜的 Model 3也預計將於 2017 年上市。目前的 Model S 電動車較低配置售價在65萬元人民幣左右,預計Model 3能夠降低到 50萬以下。
獨立汽車行業研究員Maryann Kelle向彭博表示,“2020年才能產生盈利的消息讓投資者感到失望。此前市場預期特斯拉將在2017年或者2018年產生利潤。”
Musk此前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特斯拉在中國地區銷量大幅下滑主要是因為中國消費者對特斯拉的充電要求有所誤解。目前特斯拉正在積極爭取,希望可以被列入享受中國政府支持和補貼的電動車品牌名單。但他不願就相關談判的進展置評,因為這個話題非常敏感。
目前特斯拉在中國70 座城市,擁有 700 多個充電樁,算下來平均每個城市 10 個充電樁,零散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除了設置零散的目的地充電樁,Musk計劃與聯通和SOHO中國合作,在中國主要城市建立更多“超級充電站”。
周三盤前特斯拉股價大跌超過7%。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希臘再次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未爆彈,循著引信往上找,不負責的退休金制度才是根源。 因為改革太慢,即使他們過去四年經歷了痛苦的縮衣節食,但直到今天,仍然看不見走出幽谷的曙光。 撰文‧楊紹華 所有人都想知道,米里奧斯(John Milios)的腦子裡究竟有什麼偉大計畫。 他是希臘極左派政黨Syriza的首席經濟學家;在這個主張「撕毀歐盟撙節合約」的政黨裡,他努力提供「希臘人不必省吃儉用」的經濟理論基礎。 很有可能,Syriza將在一月二十五日的選舉中取得希臘主政地位,屆時,希臘會終結二○一○年以來為了換取紓困金所簽訂的撙節合約。四年前,希臘破產在即,政府與歐盟、歐洲央行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簽訂備忘錄──希臘必須大砍福利、縮減開支,以換取一千一百億歐元的緊急紓困金;而備忘錄中最重要、著墨最多的改革項目,即是拖垮希臘財政的首要元凶──一套極度優渥的退休年金制度。 被迫撙節 起源於「毫無節制地寅吃卯糧」「和經濟救援比較起來,希臘現在最需要的,是人道救援。」米里奧斯義正詞嚴地說:「希臘人過去幾年太痛苦了!」但他忘了,希臘人這幾年被迫撙節的痛苦,正是因為過去毫無節制的「寅吃卯糧」。就連希臘政府的退休金官員都曾在二○一三年發表「自我檢討」報告,「這是沒有疑問的,希臘原本的退休金制度,根本不可能存在於現實。」用最簡單的數字對比改革前後的退休年金制度差異,首先來看所得替代率。希臘公務員在改革之前的所得替代率可高達九五%以上,這項數字,在公務員退休金替代率屢見「破百」的台灣可能並不稀奇,但若對比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整體平均的六○.八%水準,顯然太過誇張。 如今的殘破財政,讓希臘人的改革力度不能只是回到「合理平均水準」,目前,希臘公務員的替代率降到了五四%。 再看一般勞工年金計算的標準,在過去,希臘是用工作生涯的最後五年薪資為計算基礎,同樣的,這項數字對比於目前台灣勞保年金制度也不算稀奇,勞保年金的計算基礎是「最高五年薪資」。但放眼世界,寬鬆者如美國,以三十五年平均薪資計算,嚴格者如日本、德國,是以「一生平均薪資」為基礎,如今,希臘勞工必須比照「嚴格者」的制度辦理。 在台灣,因為擔心年金改革衝擊太大,各項修法草案必須要有「循序漸進」的安排,即使如此,在社會層層阻力之下,改革兩年仍然徒勞無功;在希臘,同樣是分次進行,他們在一○年與歐盟簽定合約之後,一共進行了十二次的制度修改,但這十二次刀刀見骨的改革,完全就集中在一○年。 嚴格執行 改革全都「溯及既往」除了前面提到的兩道改革利劍之外,這一年,他們還把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從六十二歲延至六十五歲、退休年資從三十五年改至四十年。請注意,這十二道改革許許多多都是「溯及既往」,於是,一般退休者的年金被砍了兩成以上,如果你是早期退休者,年金更被大砍四成。此外,照往年規定領取年金的退休公務員,甚至必須「部分繳回」先前已領取的退休金。 而這一切一切,沒有循序漸進的緩衝空間,都被壓縮在一年之內發生。 更悲哀的是,希臘政府為了換取紓困金,還簽訂了這樣一條極度喪失主權的但書:未來五十年,每年退休金新增支出不能超過希臘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二.五%,否則,就必須立即再砍年金給付。 退休者的痛苦,只是這個破產國家的悲情現象之一;整個希臘,為了彌補「上一代過太爽」所造成的財政黑洞,全民都得慘遭凌遲。「改革、加稅的消息很多,但我覺得,民眾上街聚眾抗議的次數更多。」一位嫁到希臘的台灣媳婦這麼說:「邏輯好像是這樣的,這個國家必須留在歐元區才能換取國際救援,而為了留在歐元區,希臘又必須不斷『自殘』。」某種程度來看,她說得並沒有錯。因為不斷加稅、緊縮財政,希臘無力推出振興經濟的措施,全國失業率如今已攀高到二八%以上,除此之外,許多被視為「主權象徵」的國營事業,如港口、電信等,也索性賣給外國人以換取現金。於是當Syriza喊出「不甩撙節規定」的口號時,幾乎讓全希臘人過去四年所受的悶氣找到了出口。 問題是,米里奧斯究竟用什麼魔法,能讓希臘人從此不再理會「過去過太爽」所積欠的債務,也不必擔心「現在繼續過很爽」所將造成的新增債務,還能把國家帶向經濟復甦的美麗境地? 「首先,我不認為希臘真的會退出歐元區。」他說,歐元區老大哥德國總是以「趕出歐元區」的說法來威脅希臘,「但,德國總理梅克爾自己說過,無論如何都將捍衛歐元區的完整性。」所以,米里奧斯準備用梅克爾的承諾來作為「希臘耍賴」的理由嗎?不,他強調「賴帳有其正當性」,「現在希臘真正需要的,就是一九五三年德國從世界各國手中拿到的好處,那一年,全世界七十國一口氣減記了德國一五○億馬克的國家債務。」搬出死對頭德國在歷史上「賴帳有理」的紀錄,這,就是米里奧斯最有力的賴帳魔法;但若真的對比歷史,立刻就有專家跳出來抨擊米里奧斯的論點是無稽之談:「那一年,德國總計積欠了約達三○○億馬克的債務,但其中約有一半是因為二次大戰所造成。美國為首的國家之所以同意減債,是為了讓德國快速走出戰爭包袱。」梅克爾:做好希臘退出歐元區準備「但今天,希臘的問題完全是自己好吃懶做所造成的,德國和歐盟不可能因為這個歷史而同意希臘大幅減記債務。」他這麼說。一月四日消息傳來,果然,梅克爾公開表示,「已做好希臘退出歐元區的準備。」歐元區或許做好了防火牆的準備,那麼,希臘呢?如果他們真的撕毀盟約,接下來,是希臘的貨幣與公債價值崩盤,銀行擠兌,金融市場陷入失序,隨後自然立即衝擊社會與經濟,這個場景,恐怕只會比過去四年的撙節生活來得更糟。 上一代的債,總是要還的,這是希臘人的困境,也是台灣人的借鏡。過去四年,希臘人經歷了「一次到位」的劇烈改革,經歷了社會與經濟的震盪,而在他們眼前的,仍然是一個看不到曙光的陰森幽谷。台灣要陷入同樣處境嗎?這問題每個人都得深思! 過太爽 終究得面臨制度改變希臘2009年與2013年年金制度比較 2009年 2013年 (公務員)年金 所得替代率 95.4% 53.9%最低年金 400 歐元 360歐元退休年齡 62歲 65歲 計算退休年金 給付年資 最後5年 全部工作生涯 2010年 希臘的年金改革 被迫一次到位 起點: 希臘與歐盟、IMF簽定紓困備忘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年金改革。 退休年齡從「不超過62歲」提高至65歲。 退休年資須達40年,原先為35年。 年金算法以全部工作年分之薪資平均計算,原先為最高5年。 年金花費的增加必須低於2.5%GDP。 2010年後被雇用的公務人員,與一般勞工採用相同的保險基金。 所有的傷殘撫卹金都必須重新檢驗。 照原規定領取退休金的退休人員,被要求繳回部分退休金。 結果: 一年之內經過12輪的退休金削減,一般退休者的退休金被減了20%;早期退休者退休金則被減了40%。 |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1-27 16:07 編輯 新股box:建議35億以上市值做空 作者:王晛、王昊、王中驍 建議和結論 我們預計公司2014-15年營收分別為2億元、3.2億元。公司目前處在虧損狀態,我們認為目前3-5年間很難看到公司盈利,最新市值27.75億,已經到了合理市值位置,建議35億以上可以做空。
目前公司估值較高,缺少容錯空間。與DropBox從個人向企業發展相反,我們認為公司未來發展空間在於其從企業向個人沈澱,但同時會遇到微軟等互聯網巨頭公司,原因如下:
圖表 1 BOX收入及費用情況
公司介紹:歷史悠久的雲存儲服務提供商 BOX創立於2005年,是早期雲存儲服務提供商之一。BOX初期就將重點放在企業級客戶上,從一開始的簡單雲存儲平臺逐步發展到基於雲的企業文件協作和分享平臺,提供協同工作、內容管理及編輯等服務。BOX平臺可以滿足雲儲存用戶對安全、可拓展性和符合監管的要求,滿足用戶對於不同形式文件、應用環境、操作系統、設備或者區域等多樣化需求。 圖表 2 BOX平臺主要功能
圖表 3 BOX OneCloud生態系統
圖表 4財務情況
研究邏輯 1、雲存儲的市場空間巨大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雲計算技術的成熟,雲存儲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大。Gartner預測雲支出將從2013年的1300億美元升至2017年的2430億美元。 圖表 5全球企業雲支出規模
2、差異化競爭格局
圖表 6雲存儲競爭格局
3、最大化客戶的長期價值 圖表 7最大化客戶的長期價值
|
2015-01-26 TWM 撰文、攝影‧何佩珊 行動遊戲市場持續成長,今年市場規模估可突破三百億美元;但同時間遊戲數量的快速增長卻也讓新遊戲「被看見」變得愈來愈困難。而有家公司二○一一年已經預見這樣的景象,他是Chartboost,領先全球開創行動遊戲交叉推廣平台︵開發者透過平台交易,將自己的遊戲在其它遊戲曝光︶這塊新市場,現在每月可觸及裝置超過三億支,全球超過六萬款手遊都得靠他爭取曝光。 如今,Chartboost不只和臉書、谷歌這樣的網路巨頭共同被列為全球前十大行動廣告商,Chartboost執行長Maria Alegre︵瑪莉亞.阿勒格雷︶更在二○一三年和一四年分別被︽富比世︾選為行銷廣告界和遊戲界三十歲以下最具潛力新星。 為了創業,放棄迪士尼工作為什麼一家成立不到四年的公司,可以在網路產業競爭最激烈的遊戲和廣告市場中突圍,扮演手遊關鍵推手? App市場剛起步時,蘋果App Store上有一個長居音樂類遊戲排行榜冠軍的遊戲開發商Tapulous,而瑪莉亞和Chartboost技術長 Sean Fannan,就是Tapulous的第十號和第一號員工,分別負責業務和技術,可說是將Tapulous推向成功的兩名大將。因此一○年Tapulous被華特迪士尼購併,他們理所當然受重用。 「能在迪士尼工作,像在做夢一樣。」瑪莉亞雖然很喜歡這份工作,但她強烈的創業熱情,終究還是讓她離開了迪士尼。「我從巴塞隆納來到矽谷,就是為了創業!」身為遊戲App產業的早期投入者,她比誰都清楚遊戲開發者的需要。隨著遊戲App產業壯大,她也看到了比開發出一款成功新遊戲更大的機會──行動遊戲交叉推廣平台。 「現在的遊戲太多了。」雲端手機平台新創業者VMFive執行長丁俊宏點出遊戲商的困境。開發出一款好遊戲當然是大挑戰,但開發之後如何在茫茫網海裡讓自己作品被看見,更是折磨人的考驗。「協助手機遊戲做行銷絕對有發展潛力。」而這也是瑪莉亞在三年多前就看到的市場需求,「我們要幫助遊戲開發者成功!」她對自己即將創業公司的價值很清楚。 為此她放棄迪士尼優渥的薪水與醫療保險,並搬離原本住的高級公寓,還賣掉所有高檔家具。「我在朋友家租下一個小房間,裡面只放得下床和行李箱,開銷縮減到只剩原本的三分之一。」家鄉的親人更是不解她的決定。她說,「一一年時,西班牙甚至都還沒有引進iPhone。」多數人對App產業根本沒有概念。但瑪莉亞知道,眼前的機會稍縱即逝,一定要趕緊把握。 瑪莉亞記得,第一次向創投展示他們的產品時,沒有人願意買單,「我們只能乖乖回去工作,並試著為產品找到客戶。」然而當他們有產品也有客戶時,創投依然無動於衷。「沒有人對一個很厲害但免費的產品有興趣。」她說。所以這次他們加入付費模式,並且開始獲利,但沒想到創投卻還是搖頭。 一直到營收開始以每個月兩倍、三倍的速度增長,終於在一一年底,他們拿到第一輪二○○萬美元的創投資金。 相互推薦形成滾雪球效應 Chartboost平台的設計,就是連結開發者形成一個龐大網絡,以達到相互推廣、流量相互導引的加乘效果,如此,來自開發者的相互推薦,很自然地產生了滾雪球效應。也因為他們起步得早,App發行商PunApp總編輯鄭國威指出,Chartboost很早就綁定很多國際上成功的遊戲廠商,所以他們的平台上控制了很大的廣告量。 瑪莉亞說:「他們(開發者)會告訴彼此,『你應該用Chartboost,Chartboost 對新創遊戲公司是一個must have︵必需品︶。』」很快地,一二年底平台上的遊戲已經從前一年的八百個成長到八千個,至一四年二月為止已經突破六萬款遊戲,每個月的遊戲對戰回合高達一二○億次之多。 Chartboost大中華區商務經理林昉葶形容:「我們就像是手機遊戲開發者的創業引擎。」這樣一個開發者網路的影響力之大,經常帶給瑪莉亞驚喜。有一次,她抱持著「要讓更多人認識Chartboost」的心態遠赴新加坡參加一場開發者聚會。沒想到,在場的人不僅早已知道她的來頭,認識程度還遠超出她的想像。「那一瞬間,我彷彿是一個搖滾巨星。」瑪莉亞興奮地說:「他們都很高興我們為他們做了這樣的產品。」也是在那一刻,她下定決心要帶領Chartboost走向全世界。 一三年初,成長飛快的Chartboost得到國際知名創投紅杉資本的青睞,獲到一九○○萬美元的挹注,得以加速擴張。同年,Chartboost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第一個國際據點,一四年更加快腳步往中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市場布局。 只花了三年,當初那個只能把咖啡店當辦公室窩一整天的兩人新創公司,如今在舊金山精華地段已經有自己的四層樓高獨棟辦公室,員工數更快速擴增到一三○人,很快地還預計再擴充到三百人。 朝著下一階段的夢想,瑪莉亞想做的不只是一家行動廣告商,「我們要成為全世界遊戲開發者最好的營收平台(Revenue platform)!」 Chartboost 成立時間:2011年 執行長:Maria Alegre 主要業務:行動遊戲交換平台 重要股東:紅杉資本、 SK Telecom Ventures 知名客戶:Disney Mobile、Gameloft、GREE |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卡塔爾前財長Abdallah bin Hamad Al-Attiyah稱,緊急會議也無法阻止油價下跌。
Al-Attiyah現擔任卡塔爾行政控制與透明度管理局(Administrative Control and Transparency Authority)主席。他表示,目前全球每天有200萬桶油過剩:
OPEC必須清醒一點,我們不能老做夢。OPEC必須有計劃地自我改革。60至70美元每桶的油價對於生產國和消費國都是合理的價格。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到,尼日利亞石油部長Diezani Alison-Madueke稱,除阿拉伯聯盟外,幾乎所有OPEC國家都對低油價感到很不安。如果油價進一步大起大落,她很可能未來六周內召開OPEC緊急會議。
但《每日電訊報》報道稱,Al-Attiyah反對召開緊急會議,因為這不可能改變現在市場上的供求關系。
長達半個世紀以來,來自OPEC以外的原油產量已經主宰了全球市場,而在這一輪供應過剩中,其產量已經占據近30年來最大的市場份額。為了保證市場份額,以沙特為首的海灣產油國領導人多次強調,不會采取措施阻止油價下跌,在6月會議以前沒有額外召開會議的必要。去年12月沙特石油部長Ali al-Naimi甚至表示,即便油價跌到20美元,減產也不符合OPEC的整體利益。
按常規日程,OPEC下次會議定於今年6月舉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財爺呢頭話自己衫袖裡面仲有好多招,個頭金管局就出招收緊按揭成數。但呢項「辣招」令原本打算上車的人都疊埋心水轉去租樓,變相進一步推高租金;二手樓樓按收緊,但發展商照樣可以向買家提供二按,咁即是發展商一手樓可以繼續暢銷。難怪幾個Whatsapp groups中的朋友個個都叫苦連天,快要拉埋天窗的姐妹慨嘆要捱貴租,不如瞓街拎綜緩,起碼出三糧,不用做樓奴。又有姐妹話,現在要上車,就算靠屋企人有筆首期都無用,因為單靠自己的人工,供款與入息比率都超過四成半。Pringles財爺無情一句:「無錢就唔好買樓。」真是喊濕幾個枕頭都無用。
正如小妹之前所講,呢個社會太缺乏向上流的機會,要上樓、要進修都唔係話咁易。有人將呢個矛盾講成「世代之爭」,其實不無道理。
就好似上星期財經界另一焦點,長和系合併前最後一次股東大會,年屆87歲的李超人首次提及交棒時間表,就是要等長和系再上一個新臺階,此後自己或者退任做公司的特別顧問,在重要投資計劃給予意見。未知坐在旁邊的Victor聽到超人咁講,有何感受呢?其實,李澤鉅都50歲,入長實28年,仍然擔任李嘉誠的副手。超人明言現時未有退休計劃,到底他口中的「新臺階」是什麼呢?沒有交代清楚,但肯定的是,就算他日超人真的退下來,亦只會退而不休,仍然要做公司的「特別顧問」,即係繼續「垂簾聽政」,就好似國家主席退任之後,都未全身而退,黨軍政實力兼影響力猶在。對於富二代來說,他們要進一步向上流,真正當家作主一樣難。
要白手興家的大孖沙放心退下來交棒,富二代跟我們期盼樓價回落一樣,只有「癡癡的等」。四叔一樣年屆86歲,上年退任美麗華主席,交俾44歲的細仔李家誠做主席。但市場更關心的是恒地系幾時交棒呢?老人家話,重要的業務未會退任,現在還會日日番工。其實,可能不是老人家戀棧不願退,而是不能退。李超人和四叔無可否認已成為公司,甚至是上一代香港人的icons,是「精神領袖」,所以他們都不會輕言退休,怕影響投資者信心。
不過,世代更替本來就是平常不過的事,最緊要是交接順利。另一個家族上市王國新地,經歷貪汙事件之後,雖然對企業管治帶來負面影響,但並非不無好處。起碼,第三代繼承人、郭炳江之子郭基煇(Adam)由父親被判罪成一刻開始,便正式登場了。上星期還第一次陪同叔叔郭炳聯、以執董身份出席新地股東會。30有1的Adam出身名牌大學,讀過史丹福、哈佛,做過投行,profile夠哂靚仔,只是過往一直備受高度保護,低調排在長輩之後。養兵千日,三十而立的Adam臨危受命代父從軍擔大旗,AGM對傳媒對答有條不紊,而且不卑不亢,表現實在抵讚。Adam周不時到監獄,探望爸爸之後接受訪問,鏡頭前的乖仔形象夠入屋。雖然61歲的叔父炳聯話明一人擔正,暫時未退,但假以時日,相信Adam上步之路已經鋪好。
但講到最「幸運」的,可能是姐妹們最虎視眈眈的大隻仔的會德豐主席吳宗權。69歲的父親吳光正上個月中宣佈將於五月退任,Douglas以36歲之妙齡全面接掌九倉、會德豐王國。雖然有吳天海,梁誌堅等老臣子扶助,但分析依然質疑接班時機,指吳光正或「另有要事」,九倉公司股價近期都要偏軟。
與宗權BB同樣是八十後,已一躍成為上市王國話事人,關鍵在於父親「肯放手」。新世界星期一宣佈,鄭裕彤之長孫,被譽為新世界終極接班人、現年35歲的鄭誌剛將升呢由執行董事兼聯席總經理,改任為執行副主席兼聯席總經理,為進一步交棒鋪路。相信純官深明下一代想接棒的希望有多大,因為鄭家純1973年已經出任新世界執行董事,但一直等到2011年、即周大福上市前夕,才由原本的副主席升任為主席及執行董事。(當然他早年投資失利,令彤叔不得不再次出山)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信他也不想兒子經歷自己當年邁長的等待。
可能你會話富二代的世界距離你很遠,他們「成功需父幹」。你沒有有錢老豆,靠自己連車都上不到。但一個社會,上一代不肯放手,下一代沒空間向上流,也許就只有落得原地踏步的下場。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15 22:30 編輯 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系列之:無法不被邊緣化的香港市場 作者:格隆匯Nova
新年伊始,格隆精心組織精選了諸多格隆匯核心會員的原創深度思考分享給大家。 前面陸續推出了(具體文章請至格隆匯網站(www.gelonghui.com)的會員深度思考區查閱):
今天我們推出第十篇:Nova的“無法不被邊緣化的香港市場”。 作為一個在香港市場投資了近十年的資深基金經理,Nova經歷了近些年香港社會,以及港股市場幾乎所有的風浪。這篇文章就是Nova對香港社會、香港股市的一個完全不同於他人的思考與見解。格隆並不完全認同他的結論(在兩邊市場有巨大估值差異的情況下,他的結論大概率正確。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估值接軌應該是一個確定趨勢。高估值不是褪不掉的護身罩),但這種深度思考和分析,對我們戰略高度的投資布局,一定是有幫助的。 以上這些高手原創思考的推出,幾乎每篇都獲得市場的高度認可與發自內心的贊賞,甚至引致洛陽紙貴,被四處轉載,廣泛傳閱(順便格隆也想提醒一下那些轉載的,請尊重原創。轉載務請註明作者名字,以及格隆匯出處) 洛陽紙貴的原因很簡單:他們確實在獨立思考!在深度思考! 而這些思考都具備幾個共同特征:大開大合,字字珠璣,醍醐灌頂。 證券市場每一個能活下來並活得有一定滋味的人,一定是一個勇於獨立思考的人,一定不是一個從眾的人,而這種獨立思考一定是幹貨,一定代表著價值——期待格隆匯大家庭每一個會員都能奉獻您的深度思考——既渡己,也渡人! 想預先告知大家的兩個好消息是: 1、格隆匯網站與APP正在緊鑼密鼓改版中,未來您將有便利的工具在格隆匯平臺上和這些高手結為朋友,深度交流——敬請期待; 2、這些高手的原創性深度思考,我們會集結成冊出版——敬請期待; 還是那句話:
是為序——格隆 無法不被邊緣化的香港市場——來自一個投資港股十年的基金經理 格隆匯:Nova 從去年占中開始,一群絕望的香港年輕人不斷的將香港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我極度反對這些人的所為,但同時深深的理解他們的動機。這些年輕人身在一個逐漸失去活力的社會,他們力量無處宣泄;身在一個逐漸邊緣化的城市,他們希望重拾人們的關註。只是從他們的記憶開始,香港社會逐漸喪失活力和逐漸被大陸邊緣化的趨勢就從來沒有一絲逆轉的希望,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似乎也看不到任何出現轉機的可能。於是用過激的行為來宣泄心中的憤懣就成了這些年輕人在命運面前唯一的抗爭,哪怕這些無力的抗爭會只是加速他們墜入命運的深淵。 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光華的黯淡,是可以被量化的。1997年香港回歸時,香港一地的GDP相當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含港澳、不含臺灣)15.6%,到2013年,香港GDP總量僅相當於全國的2.9%。在下面的圖表中,清晰的描畫出了香港失落的軌跡。 ![]() 還有另外一組數字是香港與國內一線城市的對比。2010年,香港的GDP總量被上海超越,次年,香港的經濟總量被北京超越,而華南雙雄廣州、深圳的經濟總量也在逼近香港。2015年2月4日,南山區六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區長余新國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一組數字。去年南山區全年實現GDP 3464.09億元,增長9%。南山人均 GDP 去年達到30.87萬元,比上年增加2.11萬元,增長8.5%。南山人均 GDP 已經超過香港接近新加坡水平。 ![]() 香港與一河之隔的深圳,可謂形成了最鮮明的對比。 香港高企的房屋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使得制造業不斷的空心化。進出口貿易也因為中國大陸的開放而被大陸的沿海城市逐漸取代。日本歐洲貨幣的貶值和香港越來越不友好的購物環境都使得香港的零售業和旅遊業雪上加霜。 而在同樣的時間深圳卻在高速的崛起,誕生了一大批卓越的企業:金融領域的平安保險、招商銀行;互聯網領域的騰訊;通信領域的華為、中興;電動車領域的比亞迪;生物科技領域的華大基因;還有最近大紅大紫的大疆無人機。每隔一段時間,深圳就能夠誕生出一些執所在行業牛耳的偉大企業。而這些企業的成功,就代表了一大群的屌絲逆襲。在深圳,每天都有這樣勵誌的故事在身邊上演,深圳的年輕人自然是充滿了活力和奮鬥的希望。 文章開始的時候,我提到可以了理解這些香港年輕人的絕望。其原因就是:我是一名香港市場的投資人。由於產業的空心化,金融業就成了香港碩果僅存的幾個支柱行業之一。由於大陸目前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資本市場,在監管層面也存在諸多限制和不合理,使得香港市場相對於大陸存在一定的比較優勢。很多大陸的企業都選擇登陸香港市場。因此我們看到最近十年香港市場上的明星公司,幾乎都是大陸過來的。也是因為大陸企業高速成長的紅利,港交所幾年的估值一直是全球交易所中最高的。但是最近的一些蛛絲馬跡隱隱讓我看到香港可能會失守這塊最後的陣地。 香港和新加坡這類金融市場與紐約、倫敦、東京甚至上海深圳相比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存量資金,市場上所有的資金都是外來的。 這種市場有幾個致命的缺點。 一是外來的大資金往往都是做一個區域性的配置。比如歐美的資金來香港市場投資就是為了投資中國這樣一個大的主題。這類資金不可能對香港市場上面中小市值的股票作細致的基本面研究,也基本不會配置這些中小公司。因此在香港和新加坡這類市場里面,中小公司的價值都是長期被低估的。 我隨便列舉個例子來看一看同一類型的上市公司在登錄香港和A股市場之後的迥異表現。博雅互動是深圳的一家手遊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盡管公司的業績在上市以來每個季度都是同比增長,仍然不能阻止股價一瀉千里。而A股上市的掌趣科技,就因為公告收購了博雅下面的一個小工作室,股價居然在一個月的時間翻倍。增長出來的市值已經是5個博雅互動的市值! 實在是不可思議。 ![]() ![]() 另外一個例子是去年上市的新股BBI生命科技。與基因工程相關的股票在美國和中國市場都是被熱捧的題材。但是BBI上市幾個月,仍然無法擺脫破發的命運。而同期A股的千山藥機則是憑借基因概念一路飄紅,市盈率高達百倍以上。 ![]() ![]() 孤立市場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市場上的資金都是遊資性質,沒有存量資金。階段性的幹旱缺水時有發生。在美國加息資金全面回流的背景下就更不用說了。最近一段時間,上證指數每天的成交額都在4000億人民幣左右,而恒生指數的成交額只有區區700億港幣左右。 作為一個職業投資人,我不怕股票漲也不怕股票跌,股票起起落落都是正常。我就怕股票沒有流動性,如果成交持續枯竭,這個市場就真的死掉了。 當然有很多投資者對A股的瘋狂炒作嗤之以鼻,認為這個市場完全喪失理性。在商言商,資本市場里面的玩家都是帶著功利性的目的入場的。上市公司希望在這個市場融到資金,投資者希望在這個市場賺到錢。不管A股市場怎樣瘋狂,至少可以為市場的參與者實現各自的目的。而港股市場再這樣下去,就會失去融資和賺錢功能。我就對幾個香港上市公司高層講過:你們在香港主板上市,估值還沒有A股的新三板同類公司高,甚至還沒有國內的A輪投資估值高。這樣上市還有什麽意義,你們怎麽去做投資並購發展業務?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香港上市的中小成長公司是希望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回歸A股的。我今年就見過一家剛在香港IPO的內地公司,他們完全是民資背景,上市的時候采用的卻是完全沒必要的H股架構(H股架構融資需要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兩地審批)。我就很好奇問他們,你們H股架構上市,不是自找麻煩嗎?再融資的時候多麻煩,怎麽不做成紅籌架構上市呢? 人家給我的回答是:“我們是為了將來回A股方便”(紅籌是外資架構,很難回A股市場)。 目前看來,香港市場和大陸市場都有各自的缺陷。不同的是大陸市場的缺陷更多的是法律制度和監管這種人為缺陷,而香港市場的缺陷則是稟賦上的缺陷。人為的缺陷終究有辦法修正,而稟賦上的缺陷則非常困難。當大陸資本市場逐漸變得透明和開放的時候,比如說註冊制的放開,相信大陸的這些中小成長公司都不會選擇去香港上市。甚至已經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都會紛紛退返大陸,因為這樣可以輕松獲得幾倍的市值增長。 所以當註冊制放開的時候,我能想到的有兩個比較確定的投資機會: 1、第一是做空港交所。當然這都是短期的機會,更長遠來看,香港市場面臨的則是不可避免的邊緣化。到那個時候,我們這些香港的投資人將要何去何從,恐怕是需要各位提早思考的一個命題。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