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系列之:無法不被邊緣化的香港市場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25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15 22:30 編輯

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系列之:無法不被邊緣化的香港市場

作者:格隆匯Nova


新年伊始,格隆精心組織精選了諸多格隆匯核心會員的原創深度思考分享給大家。

前面陸續推出了(具體文章請至格隆匯網站(www.gelonghui.com)的會員深度思考區查閱):


I、陳建宇的“2015年最大投資機會,不是股票,不是債券,是石油”

II、廬陵書生的“股票投資的幾種正確思維方式”

III、Skywalker的“去投資,而不是在股海中沈浮”

IV、Joey的“聊聊股票的ABC”

V、三毛不在家的“簡單”

VI、左龍右貍的“盡責投資五步法”

VII、TUNG的“我的亂世求生記”

VIII南海之夢的“股市的輪回

IX老漁的“港股底殘股投資策略”


今天我們推出第十篇:Nova的“無法不被邊緣化的香港市場”


作為一個在香港市場投資了近十年的資深基金經理,Nova經歷了近些年香港社會,以及港股市場幾乎所有的風浪。這篇文章就是Nova對香港社會、香港股市的一個完全不同於他人的思考與見解。格隆並不完全認同他的結論(在兩邊市場有巨大估值差異的情況下,他的結論大概率正確。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估值接軌應該是一個確定趨勢。高估值不是褪不掉的護身罩),但這種深度思考和分析,對我們戰略高度的投資布局,一定是有幫助的。

以上這些高手原創思考的推出,幾乎每篇都獲得市場的高度認可與發自內心的贊賞,甚至引致洛陽紙貴,被四處轉載,廣泛傳閱(順便格隆也想提醒一下那些轉載的,請尊重原創。轉載務請註明作者名字,以及格隆匯出處


洛陽紙貴的原因很簡單:他們確實在獨立思考!在深度思考!


而這些思考都具備幾個共同特征大開大合,字字珠璣,醍醐灌頂。


證券市場每一個能活下來並活得有一定滋味的人,一定是一個勇於獨立思考的人,一定不是一個從眾的人,而這種獨立思考一定是幹貨,一定代表著價值——期待格隆匯大家庭每一個會員都能奉獻您的深度思考——既渡己,也渡人!


想預先告知大家的兩個好消息是:

1、格隆匯網站與APP正在緊鑼密鼓改版中,未來您將有便利的工具在格隆匯平臺上和這些高手結為朋友,深度交流——敬請期待

2、這些高手的原創性深度思考,我們會集結成冊出版——敬請期待


還是那句話:

獨行者速,眾行者遠。

想走得快,您一個人走。想走得遠,必須一起走!

我們站一起,才能成為一個巨人。


是為序——格隆





無法不被邊緣化的香港市場——來自一個投資港股十年的基金經理

格隆匯:Nova

從去年占中開始,一群絕望的香港年輕人不斷的將香港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我極度反對這些人的所為,但同時深深的理解他們的動機。這些年輕人身在一個逐漸失去活力的社會,他們力量無處宣泄;身在一個逐漸邊緣化的城市,他們希望重拾人們的關註。只是從他們的記憶開始,香港社會逐漸喪失活力和逐漸被大陸邊緣化的趨勢就從來沒有一絲逆轉的希望,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似乎也看不到任何出現轉機的可能。於是用過激的行為來宣泄心中的憤懣就成了這些年輕人在命運面前唯一的抗爭,哪怕這些無力的抗爭會只是加速他們墜入命運的深淵。

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光華的黯淡,是可以被量化的。1997年香港回歸時,香港一地的GDP相當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含港澳、不含臺灣)15.6%,到2013年,香港GDP總量僅相當於全國的2.9%。在下面的圖表中,清晰的描畫出了香港失落的軌跡。







還有另外一組數字是香港與國內一線城市的對比。2010年,香港的GDP總量被上海超越,次年,香港的經濟總量被北京超越,而華南雙雄廣州、深圳的經濟總量也在逼近香港。2015年2月4日,南山區六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區長余新國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一組數字。去年南山區全年實現GDP 3464.09億元,增長9%。南山人均 GDP 去年達到30.87萬元,比上年增加2.11萬元,增長8.5%。南山人均 GDP 已經超過香港接近新加坡水平



香港與一河之隔的深圳,可謂形成了最鮮明的對比。

香港高企的房屋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使得制造業不斷的空心化。進出口貿易也因為中國大陸的開放而被大陸的沿海城市逐漸取代。日本歐洲貨幣的貶值和香港越來越不友好的購物環境都使得香港的零售業和旅遊業雪上加霜

而在同樣的時間深圳卻在高速的崛起,誕生了一大批卓越的企業:金融領域的平安保險、招商銀行;互聯網領域的騰訊;通信領域的華為、中興;電動車領域的比亞迪;生物科技領域的華大基因;還有最近大紅大紫的大疆無人機。每隔一段時間,深圳就能夠誕生出一些執所在行業牛耳的偉大企業。而這些企業的成功,就代表了一大群的屌絲逆襲。在深圳,每天都有這樣勵誌的故事在身邊上演,深圳的年輕人自然是充滿了活力和奮鬥的希望。

文章開始的時候,我提到可以了理解這些香港年輕人的絕望。其原因就是:我是一名香港市場的投資人。由於產業的空心化,金融業就成了香港碩果僅存的幾個支柱行業之一。由於大陸目前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資本市場,在監管層面也存在諸多限制和不合理,使得香港市場相對於大陸存在一定的比較優勢。很多大陸的企業都選擇登陸香港市場。因此我們看到最近十年香港市場上的明星公司,幾乎都是大陸過來的。也是因為大陸企業高速成長的紅利,港交所幾年的估值一直是全球交易所中最高的。但是最近的一些蛛絲馬跡隱隱讓我看到香港可能會失守這塊最後的陣地。

香港和新加坡這類金融市場與紐約、倫敦、東京甚至上海深圳相比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存量資金,市場上所有的資金都是外來的。

這種市場有幾個致命的缺點。


一是外來的大資金往往都是做一個區域性的配置。比如歐美的資金來香港市場投資就是為了投資中國這樣一個大的主題。這類資金不可能對香港市場上面中小市值的股票作細致的基本面研究,也基本不會配置這些中小公司。因此在香港和新加坡這類市場里面,中小公司的價值都是長期被低估的。

我隨便列舉個例子來看一看同一類型的上市公司在登錄香港和A股市場之後的迥異表現。博雅互動是深圳的一家手遊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盡管公司的業績在上市以來每個季度都是同比增長,仍然不能阻止股價一瀉千里。而A股上市的掌趣科技,就因為公告收購了博雅下面的一個小工作室,股價居然在一個月的時間翻倍。增長出來的市值已經是5個博雅互動的市值!

實在是不可思議。





另外一個例子是去年上市的新股BBI生命科技。與基因工程相關的股票在美國和中國市場都是被熱捧的題材。但是BBI上市幾個月,仍然無法擺脫破發的命運。而同期A股的千山藥機則是憑借基因概念一路飄紅,市盈率高達百倍以上。






孤立市場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市場上的資金都是遊資性質,沒有存量資金。階段性的幹旱缺水時有發生。在美國加息資金全面回流的背景下就更不用說了。最近一段時間,上證指數每天的成交額都在4000億人民幣左右,而恒生指數的成交額只有區區700億港幣左右。

作為一個職業投資人,我不怕股票漲也不怕股票跌,股票起起落落都是正常。我就怕股票沒有流動性,如果成交持續枯竭,這個市場就真的死掉了

當然有很多投資者對A股的瘋狂炒作嗤之以鼻,認為這個市場完全喪失理性。在商言商,資本市場里面的玩家都是帶著功利性的目的入場的。上市公司希望在這個市場融到資金,投資者希望在這個市場賺到錢。不管A股市場怎樣瘋狂,至少可以為市場的參與者實現各自的目的。而港股市場再這樣下去,就會失去融資和賺錢功能。我就對幾個香港上市公司高層講過:你們在香港主板上市,估值還沒有A股的新三板同類公司高,甚至還沒有國內的A輪投資估值高。這樣上市還有什麽意義,你們怎麽去做投資並購發展業務?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香港上市的中小成長公司是希望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回歸A股的。我今年就見過一家剛在香港IPO的內地公司,他們完全是民資背景,上市的時候采用的卻是完全沒必要的H股架構(H股架構融資需要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兩地審批)。我就很好奇問他們,你們H股架構上市,不是自找麻煩嗎?再融資的時候多麻煩,怎麽不做成紅籌架構上市呢?

人家給我的回答是:我們是為了將來回A股方便(紅籌是外資架構,很難回A股市場)。

目前看來,香港市場和大陸市場都有各自的缺陷。不同的是大陸市場的缺陷更多的是法律制度和監管這種人為缺陷,而香港市場的缺陷則是稟賦上的缺陷。人為的缺陷終究有辦法修正,而稟賦上的缺陷則非常困難。當大陸資本市場逐漸變得透明和開放的時候,比如說註冊制的放開,相信大陸的這些中小成長公司都不會選擇去香港上市。甚至已經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都會紛紛退返大陸,因為這樣可以輕松獲得幾倍的市值增長。

所以當註冊制放開的時候,我能想到的有兩個比較確定的投資機會:

1、第一是做空港交所。
2、第二是提前布局那些可能回歸A股的中小公司,尤其H股中的。
當然這都是短期的機會,更長遠來看,香港市場面臨的則是不可避免的邊緣化。到那個時候,我們這些香港的投資人將要何去何從,恐怕是需要各位提早思考的一個命題。
(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0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