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札記【410】了結某酒的邏輯推理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a6.html了結某酒的邏輯推理
八年前我是曾信誓旦旦地想將某酒的股票持有一輩子,但經過這八年的學習我明白了投資最重要的先向下看,風險積聚概率較大時要學會放棄。我也看了近來網上董
先生和楊先生的約賭,我個人並不喜歡爭強好勝,我喜歡自個兒安靜地做自個兒的事情,因此也不願跟著攪合。我和董先生熟識,和楊先生很早就是互粉。對於這事
情我不做評價,我的行為證明我的觀點,我已經了結了某酒的八年情緣,或說是八年之癢的結果。如果你拿八年前的誓言來譏諷我,我接受,並希望你經常以此來時
常提醒我,讓我記住能否一生持有,並不取決於雄心壯志,而是取決於企業的合理客觀發展的邏輯。
我儘量將事情簡化來談談我近幾年對於高端酒的觀察,就像福爾摩斯在探一樁大案,看我一步步簡單推理:
=>企業的主要利潤來自於銷售,這是無疑的,並不直接來源於文化,文化要轉換成財富,要看是否適應當今消費生活。我們的很多古老文化其實非常值得保留,很有價值,但其並不能帶來直接效益,面臨消亡。因此我們先拋開某酒的光環來推理。
=>酒的需求終點:最主要是用來入口的,喝的;其次是用來放置做擺設的。
=>為什麼要買高檔酒?或是放置在家裡擺設?
=>面子,需求的最根本動力並不是喝或擺設,而是面子,能提高地位或有尊貴感。面子就是為了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需求,因而以高檔的物質來推動精神的愉悅,精神勝利法。
=>為什麼要給面子?因為面子決定了人的精神爽悅,給你面子是你最有可能也給我其他一些回報。建立這種默契的模式,那就是關係!
=>關係!這就是酒文化的根源,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不可能不與其他人發生一些聯繫,發展的需要。
=>什麼「關係」導致高端酒的十年爆發?十八個原因。促進關係發展的目的就是取得互惠互利。
=>高檔酒消費理由的「十八拿」:拿關係、拿土地、拿工程、拿項目、拿技術、拿資金、拿能源、拿礦產、拿職稱、拿感情、拿權利、拿問題、拿友誼、拿好處、拿面子、拿路子、拿保障、拿平安。當然,這些「拿」就是文化,互惠互利的關係不會消亡,但作為核心推動力的拿「土地」和「資源」是否已過鼎盛時期呢?請大家討論!
=>我過去幾年常去礦山,廣袤的土地上已經傷痕纍纍,我感嘆資源如此驚人的開發,未來會怎樣?過去的房產開發和土地的佔用情況大家也許都知道了?未來的房價可能波動上行?但土地資源確實有限的,幾萬億的加碼之後是否還有另一次高潮!??
=>假設過去我們有特異功能,能跟蹤某酒的出廠到最後被消費的整個過程。現在繼續利用這個功能來看看,以往歌舞昇平的地方是否有些冷落,少了土地和資源的暴富之根,這一下抖落了多少消費機遇呢?
=>少了關係觸發的根本,互惠互利的動因就不存在了或大為減少了,這是必然嗎?
雖然我了結了某酒,但這「案件」目前還沒有給出個最後結果,也許我喪失了企業
未來更好更卓越的發展機會,但以精神勝利法來論:首先之前已經獲利太多了,其次我的眼光能力也就到此為止吧。另一方面也許我的激情放在這時候飽受困境而價
格一再被打壓的其他價值成長企業上,也許困境反轉後,他們更有前途,我認為只有過度打壓才出真價值。
經過長時間的考慮之後,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了結某酒,開始未來又一個五年八年的期待。
在某酒上的賺錢,正是因為有了過去的信誓旦旦才能持有得久一些,所以我不後悔過去。我認為,我過去投資收益,只能算是一種幸運,單憑藉幸運是走不長的,投資需要有一種懷疑的態度,保守的思想,也許這方面我在悄然進步,這比豐厚收益更加值得慶賀。
投資札記【415】再大的危機也別急著賣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cc.html
題記:一般而言,對於過去歷次災難的研究已經總結出了一條規律,即我們根本沒有必要良莠不分地將我們的所有股票全數拋掉。這是因為,成千上萬
覺得世界末日來到,因此在恐慌中大量拋售股票的人們其實什麼好處也得不到,只有低到不合理的賣價。記住一條,賣出的時候永遠是大家都在瘋狂搶購的時候,而
不是相反。
再大的危機也別急著賣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11日 22:55
新浪財經微博
導讀:投資通訊專家、MarketWatch專欄作家赫伯特(Mark
Hulbert)撰文指出,在911這樣的重大危機之後,投資者往往會在恐慌中做出過度反應,但實際上,市場往往在半年之內就能夠復原,倉促賣出不足取。
以下即赫伯特的評論文章全文:
今天,轉眼間已經是世界貿易中心和五角大樓遭受911恐怖襲擊十一年的紀念日了。
關於當初的事件,我們在社會、政治和精神層面需要學習和總結的東西當然很多,只不過這些顯然都不是我的專長,我要做的,是努力為投資者總結出一些有用的經驗。
我相信,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或遲或早,市場總歸要再度遭遇911這樣的事情,無論是恐怖襲擊還是其他類型的預料之外的事件,比如2011年3月日本的海嘯和地震。
一般而言,對於過去歷次災難的研究已經總結出了一條規律,即我們根本沒有必要良莠不分地將我們的所有股票全數拋掉。這是因為,成千上萬覺得世界末日來到,因此在恐慌中大量拋售股票的人們其實什麼好處也得不到,只有低到不合理的賣價。
Ned Davis
Research的研究顯示,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市場就不再是那跳樓價格,而是明顯上漲了。
十一年前所發生的故事,恰好就是這樣的軌跡。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一位不走運的投資者在2001年9月10日收盤時做出了投資股市的決定——這一天正是恐怖襲擊發生的前一天,而之後的若干天,市場一直沒有開盤,最終開盤時,市場當即下跌了5%。
這位投資者的心情當然可以想見,不過其實他大可不必過分消極,因為事實是,只要兩個月的時間,他的賬面上就已經沒有任何虧損了。當然,還有一點是必須強調的,這一幕還是發生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2000年至2002年的嚴酷熊市當中。
不過,正如前文所說,這是符合歷史規律的——在911事件發生之後幾天內,Ned
Davis就向自己的客戶遞交了這樣的研究報告。
在研究當中,他們列出了之前六十年間二十八次最可怕的政治或者經濟危機。該公司指出,在這二十八次危機當中,有十九次發生之後六個月內,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是實現了上漲的。平均而言,二十八次危機過去半年之後,指數上漲了2.3%。
那麼,投資者可以從中學習到什麼呢?答案是,在地緣政治危機之後,投資者往往都會做出過分的反應,這樣其實就大大增加了股市在六個月之內走高的可能性。
當然,賺再多的錢,也不可能彌補九一一這樣悲劇所造成的感情損失。可無論怎樣,在投資上感情用事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子衿)
投資札記【417】「爛組合」好收益之一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dm.html
「爛組合」好收益之一
我寫札記的習慣思維:讓很多自己或別人的投資實站案例就在腦子裡不斷盤旋回放,然後從中找到一些投資經驗或準則,包括一些缺憾和一些有益的總結,從中產生一些做札記的靈感。
這裡有個當時我看覺得很爛的組合,看看最後結果。
2001年牛市高點少回落時候,一位親戚的組合
三隻股票:精密股份、明天科技、華聯商廈
這是一個多麼爛的組合,他是2001年新股民,因此建倉在牛市稍有回落時候。爛組合之一,集體建倉在牛市末期;爛組合之二:一共三隻股票,精密股份你現在
是已經退市,在他買入後從11元一直下滑,到最後2006年前退市。明天科技現在是ST明科,,後來業績一路下滑,變成*ST,又變ST,期間停牌數次。
只有華聯商廈上海本地商業股還可以,期間也是重組幾次,和第一百貨變成百聯股份長期停牌,又與友誼股份重組,融進友誼股份。
這位親戚買入後因為不斷遭遇暴跌,信心全無,從此自己的倉位成為殭屍賬戶,一直抗戰八年無心打理,直到2009年初的時候清倉走人,資金拿去給孩子買房用
了。漫漫八年,一隻股票退市了,一隻股票ST好久了,一隻股票沒影了變了名稱。三支票倉位基本平均,聯華商廈稍稍多一點。
看看他的收益:2001年約10萬元,2009年清倉時候大約14萬,年復合收益4%多一點,基本維持銀行存款水平。華聯基本有3倍收益,明天科技保本微虧,精密股份全部損失。
期間我們2005年1300點時候接觸一回,因為他談股票情緒不高,我只是簡單說了,應該分批逢低補聯華商廈,這個票倒不了,其他的看不清業績不好的可以
同價格轉移到其他企業上,比如很保險的中石化寶鋼之類的大而不倒的適合他長期看守的。他苦笑說:「心灰意冷,順其自然,任他去吧」,因此沒有任何動作。
根據這個親戚的「爛組合」,不擇安全邊際的隨意買入,以及最後能維持保本的狀態來看,我們能總結出什麼呢?
1、爛組合都能保本,堅持長期投資是根本,但如果稍稍注重選擇企業是否情況大不一樣?
2、如果沒有他的頑強堅持,是否陷入不斷割肉的狀況而出現難以彌補損失?
3、如果稍稍注重下企業的價值和安全邊際,也許就不會在牛市尾端全倉買入,收益是否會大幅提升?
4、如果學會分批買入,同樣是八年同樣的爛股,是否可能最後年複利會達到10%左右而大幅超越存款?
5、看看巴菲特和一些投資大師的一些論述,將投資做得儘可能簡單些是否會有更好的收益?
6、其實投資獲利在你的視角放大後是否覺得竟然是如此簡單明了?
7、沉浸在每一根陽線陰線的預測中、點位漲跌的預測中真的會給你帶來持久的收益嗎?
8、下跌挨套固然會打擊人的信心,但之前你做好這種大跌挨套的計劃準備了麼?
9、商業、醫藥、消費類是否更穩妥一些?
10、行業龍頭和國企龍頭是否更適合作為長期煎熬使用?
、、、、、、
一個案例可以總結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不斷思考也能讓我們明晰很多問題,此類實戰案例如果總結多了,就自然知道目前該做什麼了!
投資札記【418】赤道藍鯨:股市的歷史總是非簡單的重複(讀戴維·德瑞曼)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dq.html
題記:
雖然道理如此簡單,理所當然的是,沒有人會在股市低谷時買進。結論是,儘管「有些提心吊膽」,在恐慌中持股甚至買進是致勝的策略。
股市的歷史總是非簡單的重複:讀戴維·德瑞曼
戴維·德瑞曼:踩著雷鳴電閃突入死亡谷
本文選自:凌通價值論壇
http://www.ltkdj.com/bbs/viewthread.php?tid=82990&extra=page=1
戴維·德瑞曼是著名的價值投資者,但在國內卻很少被介紹,互聯網上有關他的文章也不多。在有些中文版的投資書籍中被翻譯成「大衛·卓曼」。德瑞曼是德瑞曼
價值管理公司的董事長,有人統計他的肯普·德瑞曼高回報權益基金的業績,在1991-2002年12年中累積報酬率為440%,年複合增長為
15.09%。德瑞曼長期研究整個股票市場的心理學基礎以及其對股票市場估值標準的影響。他認為股票市場經常在投資者感情的驅動下表現為價格脫離其內在價
值的現象,而不是用傳統的學術理論來推測市場。因此他認為戰勝市場的最好辦法就是逆向投資原則。逆向投資是運用價值投資判斷來避免市場情緒影響的一種投資
原則。逆向投資策略是利用其他投資者的錯誤來尋找利潤區,尋找那些因不為投資者關注而被低估的股票,迴避那些由於被投資者追捧而價值高估的股票。最終,那
些被低估的股票價值終究會被市場發現,而被高估的股票價格則會價值回歸。而「危機投資」就是逆向投資的具體實施的呈現。
德瑞曼以1990年金融危機為例,當時由於房地產問題,人們擔心銀行體系自身的穩定性,懷疑它是否能夠承受房地產業上萬億美元損失的打擊。從1990年初
到9月底,金融中心與區域性銀行大跌了50%,有些金融證券從先前的價位下跌了80%。銀行證券便宜得出奇,許多銀行證券的要價只有在賬面價值的60%甚
至更少。德瑞曼認為,任何一家銀行,儘管按照他們的價值標準,它們也被過低地估價了。於是德瑞曼的基金購買了相當多家的銀行股票,為基金防範風險起見,每
一家銀行的投資都不超過在這一行業總投資的2%,但是在整個資產組合上超過了25%。最終的結果是,德瑞曼公司購買的銀行沒有一家價值下跌,在這一行業中
收益出人意料,從1990年的第四季度到1997年的年底,銀行股指數增長快過迅速上升的市場指數,增長了578%,而標普只增長了231%。德瑞曼總結
說,在過去30年中他經歷了類似危機,從理論上講,堅定了他的信心,於是當1990年危機爆發時他抓住了機會。
德瑞曼先生指出,二戰以後,市場11次危機中一年後,投資者將有10次機會賺大錢,只有一次虧本,且只虧3.3%,,平均收益為25.8%,其中收益可高
達至1969年到1970年崩盤後的43%到1973年至1974年熊市後的42%。在危機後將股票持有兩年的獲利是驚人的的。買家在11次危機中都將賺
錢,兩年的平均收益率幾乎為38%。在1973至1974年的下跌之後,收益率可高達66.5%。理所當然的是,沒有人會在股市低谷時買進。結論是,儘管
「有些提心吊膽」,在恐慌中持股甚至買進是致勝的策略。
--------在A股的銀行股便宜的出奇,下跌了理由也多想上面的例子!股市無新鮮事,總是歷史非簡單的重複!
----這篇文章只給看得懂的人!
股市總是很公平,投資者看的懂多少投資道理,就賺多少錢!
投資札記【419】「爛組合」好收益之二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eh.html02年底:一個老同學將賬戶放在我這兒,因為他實在因股票弄得太煩了,不再想看自己的賬戶了,
他對我說:」你愛咋弄就咋弄吧。」
他的賬戶:
原始投入:8萬多
股票有:
中國石化:大概成本是4.5左右,估計是01年剛上市那幾天買的,02年底挨套25%以上。
鞍鋼新軋:(鞍鋼股份)與上只幾乎同時買的,也是挨套30%多。
魯泰A:也是01年8月左右13元多買的,挨套30%多。
當時我看的市值也就剩下不到6萬了。
我不願意拿別人賬戶,自家的幾個都嫌多。
他看到我有些為難的樣子,說:「要不你就看著就好,等市值到了十萬以上再告訴我。」
因為平時很熟,我勉強答應。
因為一來我看這幾個企業也都還不錯,除了鞍鋼股份業績週期性變化巨大,其他兩隻都是中流砥柱,而且當時看價格被打壓比較嚴重,三支票分紅都還不錯,很適合長期持有。
但實話實說,以我當時眼光看這三個企業,這是一個比較爛的組合,當時我看好的是醫藥消費金融港口類的白馬股。
02年底轉眼就是03年,03年一年沉寂,04年初2月開始,賬戶資金向上很快就到了10萬以上,我告訴了他這個喜訊,他笑說他自己賬號密碼都忘了,大約過了一週,他說他結婚急著用錢,隨後就取走了8萬元的本錢,
當時賬戶裡還留有3萬元的股票。估計剩下這些股票也是因為不好意思全部拿走,想繼續用利潤來碰碰運氣。
後來我就舉家搬到了北京附近,與他平時少了聯繫,但賬戶還在我這,因為錢少也沒常打開,大概兩個月看一次,我估計這個朋友已經忘了有這個賬戶了,從來沒提起過。
06-07年牛市很磅礴,一路高奏凱歌。
我與他再次談起他的賬戶時候,他聽到他的賬戶又回到了10萬之上,非常吃驚感嘆!
他選的三個股票竟然是三匹大大的黑馬。
魯泰:05-07年高點復權近20倍。
中石化:02-07年高點復權約25倍多。
鞍鋼新軋:02-07年高點復權10倍以上。
(我認為的爛組合裡的票,為什麼他們那麼黑??這在以後博客中細細分析!)
他說:「如果我那時候不把錢拿出來、、、如果我能在被套的時候不斷買入、、、哪怕是定投一些、、、如果、、、、」
我做投資這麼多年,這樣的「如果」聽得太多了,事後的「如果」雖然不能改變過去的收益,但細細總結,必定會對未來的收益實現大有裨益!
上面的操作雖然有些運氣成分,但出自一個當初我認為的一個比較爛的一個組合裡面,令我震驚的當初我下的爛組合斷言卻令我大跌眼鏡!遇事多總結思考是我特點:
1、只要是買入價格不是很高,賺錢的關鍵是持股的毅力。
2、與上一篇的爛組合相比,這組合裡的企業更有長期持股魅力,因為他們都有不錯而穩定的分紅。(鋼鐵稍次)
3、這三個股票這樣一路走來我們發現:最危險的時候是股價最便宜的時候,是大眾都不敢於買進的時候,反而這才是賺錢大機會!
4、再好的股票有個數倍上漲,也要不斷加強警戒,小心再小心。
5、這點最重要:估值有時候很難,但我們總該知道分批買賣吧,這位老弟的賺錢和其留有3萬元的底倉不動有很大關係。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絕對認為市場就是按照自己的估值運行的,分批買賣才是王道。
6、要有毅力耐心。遇到長期被打壓的優秀的穩定緩慢成長股的時候,越冷越打壓越是金子!真是古語云:「橫有多長,豎起來就多長!」「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好企業不漲就如火山在醞釀,時間越長噴發約久!」
兩個爛組合的實例說完了,我們在投資中不免遇到很多這樣或那樣的實戰例子,如果某項投資準則實戰中我們遇到了無數次,無數次的驗證是可靠的可信的,那麼我
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堅持該準則該信條呢?再去回頭讀讀那些已經被我們翻爛的價值投資大師的警句或忠告,我們是否又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呢?
投資水平就是在這樣在反覆思考復總結中、反覆學習唸經的堅持中不斷得以強化並提高的。
投資札記【424】枯榮:「非週期性」是投資者在景氣週期中的錯覺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hl.html
非常贊同霍華德.馬克斯的「週期」和「鐘擺」論,行業、企業古往今來從來沒有過「非週期性」。不過這裡說的「非週期性」並非完全是指企業的收入利潤跟隨宏
觀經濟波動而波動。不可否認,的確很多行業歷史證明了其收入利潤與經濟大勢相關度很高,因此具有很強的週期性。而一些行業則表現相對更平滑,因此也有了
「非週期性」的提法。這似乎看起來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投資者總是容易在這些相對「抗週期性」行業景氣階段,錯誤的認為其收入利潤可以無止境的成長,而不
出現任何程度的反覆。這一點在消費類企業投資中得到極大的放大。
例如白酒行業,有種說法就是吃藥喝酒是典型的「非週期性」,因此白酒行業投資者可以安然的穿越經濟週期和牛熊週期。我覺得這是種很值得懷疑的觀點,從
2003年至今的白酒行業大景氣週期中來推測未來似乎可以永遠的保持行業景氣。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根本站不住腳,1993年前後的固定資產投資高峰和虛擬經
濟泡沫導致白酒出現高度景氣,至1998年,白酒企業收入和利潤飛速膨脹,例如瀘州老窖,1994、1995年淨利潤增速分別達到77%和
101%,1996-97年同比增速也較快。1998年是中國白酒行業的轉折點,一方面是亞洲金融危機對經濟的打擊,另一方面是行業高速膨脹期間隱藏的食
品安全問題在山西毒酒案中爆發。1998年開始,白酒行業與宏觀經濟一道出現了「週期性」,收入增速大幅下滑,利潤出現了倒退。1998年山西汾酒由於直
接受害於山西毒酒案,淨利潤下滑92%,瀘州老窖下滑47.35%,古井貢酒下滑25.84%。1999年開始至2000年由於美國科技網絡泡沫提升全球
經濟,白酒行業出現小規模的景氣反彈。隨著2001年美國科網泡沫破滅和全球經濟衰退,白酒行業在2002年經營達到最低谷,行業普遍的大幅業績倒退。包
括前期一直表現穩定的龍頭公司,例如五糧液。二三線白酒表現更差,例如水井坊、古井貢酒,其間的業績倒退程度是相當驚人。水井坊1999年淨利潤飆升至
2.28億(比1998年翻7倍),2003年竟然巨虧至1.76億。2004、05年開始,白酒行業受經濟向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年攀升,資產泡沫急
劇膨脹(主要是房地產)影響,至今出現了接近10年的高度景氣週期。





注意下,儘管長期來看,白酒行業收入和利潤的變化趨勢是相關性較強的,但2011年出現了巨大的反差:收入增速和經濟同步向下放緩,但利潤增速卻逆勢創下新高。這會打破歷史規律嗎?
這裡面只有一家公司例外,那就是茅台,這是白酒上市公司中唯一穿透了經濟週期的公司(儘管還缺乏1998年前的數據)。原因已經不能用純粹的經濟原理來分析。
相對於而言,葡萄酒行業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葡萄酒行業的波動與經濟相關度很高,例如1998年、2008年,行業都遭遇了景氣度的大幅下滑。例如張裕在1995年、2002年都出現了業績的較大幅
度下滑。2002年同樣是遭遇經濟不景氣+關稅下調導致的進口葡萄酒衝擊市場,業績下滑了35.2%,當年的淨資產收益率還不足8%。2000年股市泡沫
期間上市的張裕A,股價在3年間累計下跌了60%。市盈率從上市時的當年動態38倍跌至2003年最低谷動態約12倍。
回顧歷史(歷史並不足以推測未來,但推測未來絕對不能對歷史視而不見),酒類企業與經濟週期並不是那麼的毫無關係。葡萄酒反映最為敏感,白酒一般會滯後經
濟兩年多。行業的龍頭公司在行業下行週期表現要好於二三線企業,而景氣上行週期中,二三線企業往往爆發力更強。行業中僅有貴州茅台一家公司穿越了經濟週
期,這不能用來反推到全行業。
葡萄酒行業中的明珠:張裕已經開始被投資者拋棄,不到一年多前,誰也不會否認張裕是所謂的「長線價值投資」典範。2011年股價還在90元上方時,動態市
盈率也「僅僅」只有33倍,似乎看起來並不危險。但現在張裕A的靜態市盈率(隱含了市場對2012年甚至以後的業績下滑擔憂)是18倍,張裕B是12倍左
右。這意味著淨利潤還沒有發生波動,估值先掉了一半了!所以,我覺得投資真的不容易,但在某些時期,投資看起來真的非常容易。張裕2002年至2012年
正好是10年黃金週期,其間所有指標都是穩步上升,股價同步,甚至是大幅反映了利潤的增長。(2002年市盈率12倍,2011年市盈率33倍,估值翻了
3倍),期間的長期投資者可能都高估了自己的長期收益率。
目前我對白酒行業毫無興趣,歷史不會簡單重複,當年的經濟下滑+假酒危機導致的行業週期性波動,未來將會呈現什麼樣的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會不會發
生?投資者為此作好了心理準備了嗎?所幸的是,目前白酒估值靜態來看還算相對較低,這可能會降低持有者的長期投資風險。不過,市盈率估值對白酒行業靠譜
嗎?1997年瀘州老窖股價最高峰市盈率也只有28倍,8年後,股價暴跌接近80%的瀘州老窖,市盈率為55倍,這會不會類似其他行業,最終大家否認了市
盈率的有效性,開始用PB來估值?
本文並非對酒類投資危言聳聽,只不過對《投資最重要的事》書中的「週期」問題聯想到了白酒和葡萄酒的週期性問題。另外,很有意思的對比是:被公認的「週期
性」公司,兩家銀行股,浦發銀行和被一般認為資產質量很差的華夏銀行。上市以來業績從未有倒退過。浦發銀行有記錄的數據保持了15年,華夏銀行是10年。
深發展過去上市20年間,業績波動較大,主要是1994-1997年的冒進,導致後面10年都在為此還賬。
很有意思,15年業績從未下滑的浦發銀行等銀行股,被稱為「典型的週期性」股票,估值為淨資產打86折。過去15年業績跟隨經濟週期大幅波動的白酒股,目
前估值是淨資產5-10倍。有人說:這一次有所不同了!的確,銀行過去的高速成長期已經過去,資產質量風險還有待暴露(也是滯後經濟週期)。但股價的下跌
不是在累計風險,而是在釋放風險。

記錄下來,是因為葡萄酒的張裕B已經進入了視線,經濟下滑+進口酒衝擊+農藥門事件,看看公認「非週期性」股票,出現了業績「類似週期性」的波動時,市場能給怎樣的價格為風險做補償。
投資札記【425】如何做一個成功的價值投資者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hr.html
成功的投資家需要安靜,這是很重要,安靜能夠讓你始終理智的觀察和處理問題。你可以安靜的去閱讀財務報表、安靜的去閱讀研發報告,安靜的聽音樂、安靜的去戶外攝影、安靜的一個人發呆,時間久了就能培養出一種淡定的氣質,這種氣質能夠讓你臨危不亂。
投資家也需要孤獨,孤獨能讓你有更多的思考空間,能夠讓你堅守來自內心的那種意志,能夠擺脫各種紛雜的噪音而獨自寧靜,孤獨可以讓你更加堅強。
投資,是少數人賺多數人的錢。這個是一個鐵律,不可能被打破,那你就必須所言、所行和大眾有所不同。安靜和孤獨就是你有別大眾的心理素質,這個心理優勢可
以讓你能夠抵禦住來自市場的各種誘惑,股價的漲漲跌跌,風起云湧的事件和消息。可以讓你始終有持之以恆的耐心、毅力堅守你的選擇,把一隻具有投資價值的股
票堅持到底。
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你需要找到這樣的感覺,並切閉上眼睛就能看到圖像:
閉上眼睛,看到資本市場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充滿機遇和希望。在這片黑色的、肥沃的土地上,種下了財富、希望、幸福的種子。
宏觀經濟環境、政策信息、行業變化、企業經營,就像陽光、雨露、施肥、澆水,增厚這片土壤的營養,並細心的呵護你在這片土地上,埋下的財富、希望、幸福的種子,讓他在溫室一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這個時候股價的下跌,你會感覺到是這顆種子在往下紮根,土壤越肥沃、增厚,種子往下扎的根越牢固,時間越長越具有爆發力。
宏觀經濟環境、政策信息、行業變化、企業經營等等向好的信息,讓這片土壤不斷增厚、肥沃滋養著這顆種子,讓她開始生根、發芽、破土而出,長成一棵參天的大樹。
隨著股價的上漲,你會感覺到這棵大樹暴露在土壤之外的高度,已經遠遠超過埋在地下的根系的時候,你會預感到風險已經來臨了,該是收割的時候了。
這種景象實際上就是價值投資者的圖像體驗,從買入一隻股票一直到賣出的全過程。
股票投資的過程是幸福的、美好的、充滿希望的,你體會不到任何痛苦,一個人怎麼可能為自己擁有一個美好的明天而痛苦不已呢?
從2003年開始,我的操作幾乎是透明的,在大家的眼皮底下操作,大家都知道2003年,我13元買招商銀行,一路跌到6元多,細心呵護4年,復權價90多退出。
2004年的時候,4.3元買新疆屯河,一路跌到1.6元,細心呵護3年,22元左右出來;
2008年的時候,17元買隆平高科,一路跌到12元,細心呵護1年時間,48元出來。
2009年的時候,30元買入包鋼稀土,一路跌到21元,細心呵護了2年,70多元出來。
當然,也有辛苦幾年顆粒無收的,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及時換種子,這個種子壞了,如何判斷種子壞掉了?這就需要企業基本面研究、k線邏輯分析等等手段來加以甄別,這就是為什麼要關心行業、企業經營數據和信息,以及技術分析和k線邏輯分析的要點。比如22塊錢買海通證券,一路跌到8元,細心呵護一年,16元左右出來。
但是對於那些值得守候的種子,我會一直堅持,比如黃金股我買了之後,已經細心呵護3年了,還在等待中。
有很多人都問過我同樣的一個問題,股票被套之後,你是怎麼熬過來的?我就很詫異,怎麼可以用煎熬這樣不陽光而醜陋的字眼來描述投資的過程呢?
你試想一想,在一片肥沃的土地裡,你播種了幸福的種子,不斷地有人幫你澆水施肥,這顆種子不斷地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紮根、紮根、紮根,等待機會,一旦機會成熟,春暖花開,種子破土而出,你的希望、幸福、財富都會變為現實,你不激動嗎?怎麼會痛苦和煎熬。
作為一個價值投資者,就應該有這樣的概念,資本投資市場本來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宏觀經濟環境、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行業政策、企業經營等等,都應該是這片土地的必須的養料,用他們觀察土壤的養分是否足夠讓種子生根發芽。
K線就像一個溫度計,顯微鏡或者說X光線機,就是專門用來觀察,測量深埋地下的種子生長情況,它發芽了嗎?紮根了嗎?成長了嗎?茂盛了嗎?
所以,我每次看著k線圖的時候,閉上眼睛,我好像已經看到種子在土壤裡的情形。其實,在人的一生裡,好的投資機會沒有幾次,也不需要太多,假設你從30歲開始投資,用10萬塊錢做本金,5年算一個投資週期,一個投資週期裡抓住一次好的投資機會,每次能賺5倍,成功的投資4次,當你在50歲的時候62500000元。這20年裡你還可以繼續做你的本職工作,也可以去旅行、去攝影、去談戀愛,總之幹什麼都行,唯一不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換股。
頻繁換股就相當於你把一顆種子,不斷地反覆埋下去,又挖出來,不看季節,不看環境,自顧自的埋了挖,挖了埋,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這顆種子終於被你折騰死的那一刻,一切也就戛然而止。
成功投資要像一個種小麥的農民那樣,在深秋季節,種下種子,讓種子經過嚴冬的滋養,在春暖花開的時候破土而出,火熱的夏季收穫。
我更願意把投資比作牡丹花,在嚴寒的季節生根,春暖花開的時候發芽、開花,展現美麗。
投資札記【434】花都buffett:只在大象出現時才射擊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ow.html只在大象出現時才射擊
本文摘自:花都buffett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ylionheart1
買入企業的核心標準是以低於未來自由現金流折現值的價格買入,也就是打折買。前瑞銀董事總經理、投行副主管張化橋前兩天在國信證券的演講說:我以前做個股分析員,聽說巴菲特做企業自由現金流折現(DCF)做30年長,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我連企業明年的自由現金流是多少我都無法預測,更別說30年。
我等工科學生更是汗顏,我連自己經營的企業明年能賺多少錢都沒辦法預測,幾年以後更加不敢預測(希望年年有餘就已好),憑啥還DCF某某上市公司。
看來只有靠常識-便宜的時候出手,可能算是比較靠譜。
啥時才是比較便宜有安全邊際,逆向投資-別人恐慌時貪婪,別人貪婪時恐慌。
老巴說比較好的出手時機是當一個優秀的企業遇到巨大的但能度過的難關時。背後意思也是人棄我取,再優秀的企業遇到大麻煩的時候市場都恨不得踩多兩腳,雪中送炭是不會有的了,大難臨頭各自飛才是上策。這時通常出現金子賣出銀子甚至銅價。
另外一個時機就是市場先生得抑鬱症或者狂躁症的時候。在滬市300億成交量、眾人虧得等救市的時候才去加倉,2500億的時候減倉(逆向對稱之美,物極必反,現在不加倉,2500億成交量的時候肯定又大堆人進來做「價值投資」。歷史就是這樣輪迴(用成交量/總市值輔助參考更客觀,要知道不斷擴容加上貨幣增發貶值,十年前300億算是天量了)
其餘時候別有錢就加倉定投,該守著的守著,該調倉的調倉,該打新的打新,參考投資再平衡-大衛•史云生。想要安全邊際,還是悠著點等待沒人成交的時候出手,除非認為自己是個精算師對估值真的非常有把握而且相信市場時刻都無效。
大象出現的時候才射擊,大概就是這兩個時機,謹記。
投資札記【430】價值與趨勢的取捨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l5.html價值與趨勢的取捨
【原創】
目前做價值投資的朋友幾乎是都在被套之中(包括我),許多年的慢慢熊市途中也都是這麼熬著,你可以分批加倉,也可以就那麼靜靜放著。價值投資人熊市被套這也很好理解:因為我們並不是順應市場價格趨勢的一幫人,價值投資一定是提前於趨勢買入的人,因為由於市場瀰漫地恐慌和經濟的下滑使得股價的不斷下跌,才讓我們見到一些可貴的價值機會,但大眾這種習慣性的低落不會在短期內消除,並且還有可能有個風吹草動進一步加深恐慌拋售,因此我們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即便選到了價值,也不會在你一經買入就會反轉向上,並且下跌到何時何地也是我們無法預測的。
那麼有人問:「為什麼買入不把趨勢和價值統一呢?」經過多年思索研究我發現這樣的全面「結合統一」的思想是不現實的。價值投資是買入價格嚴重低於內在價值的企業股票,從你第一筆買入開始就認定了企業價格到達了價值線以下,這樣的話,越跌就應該是越有價值。而趨勢投資者必須看到股價有所回升後,並判斷趨勢條件形成再行買入,其實他不認定企業價值安全邊際才是最靠譜的投資,只有趨勢形成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兩者就會出現巨大矛盾。一旦趨勢形成,安全邊際減弱,價值投資人應該輕倉或者乾脆就不動手了,而此時趨勢者認為是最好時機。
為什麼很多價值投資大師只認企業基本面的價值而不問市場趨勢呢?因為,趨勢的認定很難,如果僅是市場均線趨勢,他並不包含企業的複雜信息和價值變化,經常有趨勢走得比較完美時候突然價格崩潰下滑,基本面風險很大。趨勢只是你看到的過去的走勢,而未來企業經營風險你卻無法迴避,一旦痴迷於趨勢就會不論價值大小不研究企業基本面而去尋找趨勢機會。經濟趨勢更難把握,一旦你看到經濟趨勢向上後,市場價格很多都已經反映,有些還會過度反應了。
因此。只有認真研究企業的內在價值才是最客觀有效的投資策略,加上投資標的適當的分散化,可以抵禦大部分長期投資風險。
只有危機中,在大眾失去理性的恐慌中,我們才能得到與現實價值極為不符的低價格,這樣我們才能在獲得很安全的買入機會,同時期待經濟週期的輪迴,在經濟復甦到發展高漲時候,利用人們無限熱情來獲得對股價高過實際價值部分的豐厚利潤。因此在經濟徹底高漲之前大量拋出手中低廉籌碼的行為總是不妥當的。但價值高估與經濟高漲都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只有看到一些明顯的信號才可斷定,當經濟熱情已高漲人們的估值預期可能也會偏於樂觀,我們怎麼做到進一步謹慎小心體察風險呢?
因此,我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小範圍內去稍稍關注下趨勢:1、一些週期類的企業估值很難,股價有不錯的漲幅(1倍之上)逐步大幅度離開了當時所要求安全邊際區域,此時可以借鑑趨勢,綜合考慮減倉或輕倉的問題。2、股價漲幅很大,已經明確超出估值高限,此時隨時準備清倉,可以等待趨勢明確時出手。3、整體市場過熱後,系統性風險明確,且大趨勢開始向下,手中還有不少倉位且估值難定,可以根據趨勢來確定減倉力度。
總之,我們以價值判斷為核心,但也不能100%地偏執於自己的估值和長期的企業成長性的依賴,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由於企業成長的過度依賴性而進入成長陷阱,失去理性的懷疑的態度。畢竟股估值與成長的判斷帶有不少的主觀臆斷的成分,在持有企業向上看的時候我們必須留有餘光時刻警惕地向下張望。永遠記住,我們無論如何深度研究企業,至少還有一半的事情我們還無法確定。
「人之所以犯錯誤,不是因為他們不懂,而是因為他們自以為什麼都懂。」我們普通投資人更應向沃爾特施洛斯學習:對企業基本面判斷要適度。有多大能量做多大事情,認清自己才是投資工作的真正開始。
投資札記【432】投資於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時間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nb.html投資於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時間
選摘自:微刊《投資者文摘》http://kan.weibo.com/con/3488311302283604?_from=title
《塔木德》中寫道:「金錢能夠儲蓄,而時間不能儲蓄。金錢可以從別人那裡借,而時間不能借。人生這個銀行裡還剩下多少時間也無從知道。因此,時間更重要。」
投入多少不能用金錢來衡量,而是要用時間來計算。而且在時間和金錢這兩項資產中,時間是最寶貴的。當你認識到時間的寶貴和時間亦有價格的那一刻開始,你將變得更富有。許多人努力工作,並想通過節儉來儲蓄更多的錢,但他們卻浪費了很多時間。比如在百貨商店裡,很多購物的人,他們花了很多小時僅僅就是為了節約幾塊錢。他們可能節約了一點點錢,但卻浪費了很多的時間。
你能夠通過節儉來變富,你也可以通過吝嗇來變富,但這要花很長的時間。比如,花2個小時和320美元坐飛機或2天時間和48美元乘火車都可以從美國東海岸到達加州。窮人用金錢衡量價值,而富人用時間衡量價值所在,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的窮人選擇乘火車的原因。
生活中有許多很有錢的窮人。他們之所以有很多錢,是因為他們把錢看得太重,而且緊緊抓住不放,就像金錢有什麼神奇的價值一樣。所以,他們雖然有很多錢,但還是像沒錢時一樣窮。 聰明的猶太人僅僅把錢看作一種交易的媒介。在現實生活中,錢本身沒有多大的價值。所以,精明的猶太人一有錢,他就想用它去換點有價值的東西。可笑的是,把錢看得越重的人,花錢買的東西越是沒有價值。這也許就是他們為什麼變窮的原因。他們說這些東西就跟存在銀行裡的錢一樣安全,其實當他們花掉他們的血汗錢買這些東西時,他們是在糟蹋他們的錢。
在很多情況下,窮人和中產階級之所以整日要為生活而苦苦奮鬥,就是因為他們把金錢看得太重了。他們緊緊握住手中的錢,為錢努力地工作著,勤儉地過著日子,他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到處尋找買打折商品,儘可能地省錢。很多這樣的人想通過吝嗇變得富有。但是最終有一天,他們有可能會變得有很多錢,但他們依然很吝嗇。
當然,節約和勤儉應該提倡,但變富的計劃的關鍵是價值。而且,很多人都認為價值是用金錢來計算的。實際上,價值是要用時間來計算的,因為時間比金錢更重要。很多人都想致富或去做富人進行的投資,但他們都不願意投資時間。這就是為什麼一百個美國人中只有三個富人的原因,而這三個人中還有一個人是因為繼承遺產而富有的。
你可以用一種自動的體系或投資計划來實現安全和舒適的生活。很多人只需要工作,然後把錢交給專業經紀人或機構去管理,由他們代為進行長期投資。以這種方式投資的人,可能要比自認為是華爾街高手的人強。遵循一個計劃有步驟地用錢投資,對大多數人來講是最好的投資方式。
但是如果想獲得財富,就必須投資於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時間。大多數人想變得富有,但他們不願意首先投資時間。他們寧願去經營一些當前的熱點投資項目或熱衷於迅速致富的計劃。或者,他們想匆忙地開始一項業務,而又沒有任何的基本業務知識。然後,你就不會奇怪為什麼95%的小企業會在5~10年之內以失敗告終了吧。他們匆匆忙忙地去掙錢,最後反而失去了金錢和時間。他們只想靠自己去幹一番事業,而從未想過先投資學一些東西,或者按照一個簡單的長期計劃進行。如果一個人能簡單地遵循一個長期計劃的話,幾乎每個人都很容易成為百萬富翁,但還是有很多人不願去投資時間,他們只想一夜暴富。相反地,他們會說:「投資是有風險的」,或「要先有錢才能賺到錢」或「我沒時間去學投資,我太忙了,我要工作還要付賬單。」
這些常見的觀點和藉口,就是為什麼只有少數的人能抵達充滿財富的世界的原因。這些觀念,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90%的人都有缺錢的財務問題,而不是錢太多的財務問題。正是這些關於金錢和投資的有偏差觀念,導致了他們的財務問題。他們要做的就是改變一些說法、改變一些觀念,這樣他們的財務狀況就會像變戲法一樣發生變化。但大多數人工作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他們究竟在忙些什麼。他們經常說:「我對學習投資不感興趣,這個題目也不吸引我。」他們這樣說著,同時他們也失去了實現富有的機會。他們成為了金錢的奴隸,整日為金錢所累,錢控制著他們的生活,他們勤儉節約,過著量入為出的生活。他們寧願這樣做,也不願去投資一點時間,制訂一個計劃,讓錢為他們工作。
如果你想進入富有的投資階層,你就應該打算投資更多的時間。很多人不能超越安全和舒適這兩個生活層次,就是因為他們不願投資時間,然而這是我們都必須做出的個人決定。一個人至少應該有一個安全穩定或舒適寬裕的財務計劃。一個人沒有這個基本計劃,而致力於富有這個計劃,真的是很危險的。當然也會有極少數人取得成功,但大多數人不會。你可以看到在他們晚年的生活裡,他們窮困潦倒,儲蓄已耗盡,只能沉溺於他們過去的輝煌,談論他們曾經幾乎要成功的交易和曾經擁有的金錢。當他們的一生結束時,既沒有金錢也沒有時間。
時間的價值就像金錢的價值一樣:完全體現在如何使用上。捨不得花費時間去獲取更多的幸福,去使更多的人幸福的人,就是虛度年華。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