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了中國制造業和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
6月份,制造業PMI為50.0%,比上月份微降0.1個百分點,位於臨界點,總體看仍呈現生產平穩、結構進一步優化的特征。
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位於臨界點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分析,一是生產穩中有升。生產指數為52.5%,比上月小幅上升0.2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升。二是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長加快。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PMI分別為51.3%和51.1%,均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高於制造業總體1.3和1.1個百分點。其中,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器材制造業等行業PMI連續處於擴張區間。三是一些產能過剩的傳統行業明顯回落。高耗能行業PMI為48.2%,比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大幅回落。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PMI為45.6%,比上月下降2.4個百分點,去產能效果進一步顯現。
趙慶河表示,值得關註的是,目前國內外市場需求持續偏弱,實體經濟發展動力仍顯不足。新訂單指數為50.5%,連續三個月回落;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連續兩個月大幅回落至51.3%。受世界經濟增長疲軟、美國加息預期、歐美等國家貿易保護措施、英國脫歐等因素影響,近期制造業外貿走勢偏弱。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9.6%,連續三個月回落;進口指數為49.1%,比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位於臨界點以下。
趙慶河稱,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為51.0%,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持續高於臨界點,走勢總體平穩;中型企業PMI為49.1%,比上月下降1.4個百分點,降至臨界點以下;小型企業PMI為47.4%,比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繼續位於臨界點以下。中小型企業PMI回落幅度較大,表明其生產經營中的困難更為突出。
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明顯回升
6月份,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7%,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小幅回落後明顯回升。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8.6%,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表明非制造業擴張步伐有所加快,企業對市場預期較為樂觀。
服務業總體穩中有進。商務活動指數為52.2%,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業務總量增速有所加快。其中,鐵路運輸、航空運輸、裝卸搬運及倉儲、郵政、電信互聯網軟件、銀行、保險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明顯高於臨界點,表現出較強的擴張態勢。銷售價格指數為50.4%,比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今年以來首次升至臨界點以上,表明服務業銷售價格總體水平有所上升,尤其是零售、航空運輸、互聯網軟件、房地產等行業銷售價格水平上升較為明顯。企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7.7%,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表明服務業市場信心比較穩定。
建築業保持較快增長。商務活動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62.0%和58.8%,比上月上升2.6和6.7個百分點,均為今年以來的新高點。其中,房屋建築業和土木工程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位於較高景氣區間。表明建築業市場需求增加,生產經營活動進一步活躍,擴張動力有所增強。
央行發布6月份金融市場運行情況。6月份,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3.6萬億元;貨幣市場成交量共計65.1萬億元,同比增長36.8%;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成交10.8萬億元,日均成交5153億元,同比增長53.8%。
中國央行8月1日公布數據顯示,中國央行7月份中期借貸便利操作(MLF)凈回籠430億元,開展常備借貸便利操作(SLF)共9億元。
央行7月份對金融機構開展中期借貸便利操作(MLF)共4860億元,其中期限3個月1540億元、6個月2360億元、1年期960億元,利率分別為2.75%、2.85%、3.0%。同時收回到期MLF5290億元。7月末MLF余額為17025億元。
7月份對金融機構開展常備借貸便利操作(SLF)共9億元,其中隔夜5億元,利率為2.75%;1個月4億元,利率為3.6%。7月末SLF余額為4億元。
此外,央行還對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發放抵押補充貸款,主要用於支持三家銀行發放棚改貸款、重大水利工程貸款、人民幣“走出去”項目貸款等。2016年7月,央行對三家銀行凈增加抵押補充貸款共1398.11億元,7月末抵押補充貸款余額為18117億元。
近日,20家上市券商公告了7月份的經營數據。統計顯示,7月份這20家券商實現合並營業收入165.76億元,環比下滑14.66%,同比下滑38.55%;實現合並凈利潤71.8億元,環比下滑25.13%,同比下滑37.15%。
總體來看,在可統計的20家上市券商中,7月份單月營業收入錄得最多的是中信證券,當月中信證券營收19.86億元,凈利潤也最高,為9.77億元。緊隨其後的是華泰證券、廣發證券、海通證券,這三家券商7月份營收分別是15.73億元、13.03億元和11.42億元;凈利潤則分別是6.42億元、5.79億元和5.27億元。而太平洋證券以0.92億元的營收和0.1億元的凈利潤在這20家上市券商中墊底。
不過,要看到的是,盡管中信證券、廣發證券、海通證券等營收名列前茅,但這些券商的營收與凈利潤無論是環比還是同比都有一定幅度的下滑。以中信證券為例,與6月份相比,營收環比下降29.21%,同比下降55.01%;凈利潤環比下降24.83%,同比下降47.21%。而華泰證券較為不一樣,其7月營收也發生了約36.4%的同比下滑,但其環比卻上漲了9%。
而一些中小券商,諸如國金證券、國海證券、山西證券等券商營收環比有所改善,尤其是國金證券,環比增加逾85%。同時,這三家券商的凈利潤環比增速也是最快,特別是山西證券的凈利潤增速約為156%,國金的凈利潤增速也接近一倍之多。
長江證券認為,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分化明顯,有可能是預期費用計提以及年中會計時點因素所致,隨著市場明顯回暖,行業凈資產回升趨勢穩健。
7月滬深300上漲1.6%,中小創則有所回撤,兩市成交額環比提升10.9%。債市方面則有所回暖,中證全債指數上漲了0.72%。日均兩融余額環比提升約為4%。
需要看到的是,可統計的20家上市券商凈資產環比均實現提升,增幅區間在0.5%-2%之間。
隨著《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對券商行業監管明顯從嚴,券商資管業務和投行業務受到限制。在控制投資風險,降低投資杠桿水平,防控杠桿疊加風險的背景下,《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實施也將進一步強化資產管理業務的限制。下半年券商有可能進一步縮減通道業務規模,並將業務重心轉向以投行、主動管理型資產管理等傳統資本中介業務。
Wind統計顯示,截至8月4日,26家上市券商整體市盈率(剔除負值)是11.7%,市凈率(剔除負值)是1.95%。
7月份人民幣匯率指數小幅升值
2016年7月29日,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95.34,較6月末升值0.34%;參考BIS貨幣籃子和SDR貨幣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分別為96.10和95.99,分別較6月末升值0.01%和0.24%。
7月初,受英國“脫歐”導致的全球匯市波動、上市公司分紅購匯和暑期旅遊及留學購匯的影響,美元走強和較為旺盛的外匯需求共同推動人民幣匯率指數小幅貶值。7月中下旬,隨著英國“脫歐”影響的減弱,國際匯市趨於平穩,外匯市場供求缺口也有所收窄,人民幣匯率指數由貶轉升。從7月全月看,人民幣匯率指數有貶有升,總體仍保持了基本穩定。
從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看,7月份中間價小幅貶值0.30%,市場匯率小幅貶值0.17%。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繼續按照“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機制有序運行。一方面,7月份美元指數先升後貶,7月末較6月末變動不大,因此從全月來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受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影響不大,7月份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較上日收盤匯率累計貶值5個基點。另一方面,受市場供求影響,人民幣對美元收盤匯率較當日中間價累計貶值231個基點,主要是7月上旬上市公司分紅購匯和旅遊留學購匯的影響。7月中旬以後,人民幣對美元收盤匯率較中間價雙向浮動,外匯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有所改善。在英國“脫歐”導致國際匯市劇烈波動、上市公司分紅購匯和旅遊留學購匯增加的情況下,“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經受住了外部沖擊的考驗,這也說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規則性、透明度和市場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對於7月份銀行結售匯出現逆差環比增加,外匯局新聞發言人表示,7月份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在正常範圍內有所波動。英國“脫歐”短期影響和季節性因素共同加大7月份外匯凈需求。
發言人表示,銀行結售匯逆差環比增加,但企業、個人等非銀行部門結售匯逆差變動相對平穩。2016年7月份,銀行結售匯逆差317億美元,高於今年二季度月均規模(163億美元),低於一季度月均水平(416億美元)。其中,非銀行部門結售匯逆差198億美元,環比增長12%,仍是近一年來的較低規模。
非銀行部門涉外外匯收付款重現逆差,但規模較小。7月份,非銀行部門涉外收付款逆差319億美元,其中外匯收付逆差13億美元。今年前4個月,外匯收付逆差分別為201億、105億、59億和20億美元,5、6月份為順差。
英國“脫歐”短期影響和季節性因素共同加大7月份外匯凈需求。一方面,7月初,英國“脫歐”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動蕩,推動美元走強,人民幣匯率有所貶值,我國市場主體主要表現為結匯意願降低,7月份銀行客戶賣出外匯金額與涉外外匯收入之比為58%,較6月份下降3個百分點。隨著國際市場運行趨於平穩,我國外匯供求受到的影響也有所減弱,總體在可控範圍之內。另一方面,從歷史情況看,7月份是外資企業利潤匯出、境外上市公司分紅派息的主要時期,投資收益相關購匯需求上升,這也是導致擁有境外上市股份的銀行自身結售匯較大逆差的重要原因;同時,暑假期間的個人境外旅遊和留學購匯較多,7月份旅行項下購匯環比增長12%。
盡管如此,發言人表示,一些有利於外匯供求平衡的積極因素繼續顯現。首先,7月份售匯率,也就是客戶從銀行買匯與涉外外匯支出之比為69%,較6月份下降5個百分點,尤其是個人購匯雖然呈現季節性上升,但7月份旅行項下購匯同比下降7%,說明當前市場情緒保持基本穩定。其次,部分渠道的外匯融資繼續回升,7月末海外代付、遠期信用證等進口跨境外匯融資余額較6月末增加34億美元,已連續5個月回升,顯示企業對外債務去杠桿化步伐持續放緩。
總體看,近期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出現正常波動,沒有改變中長期保持基本穩定的格局,未來仍會朝著流出入更加均衡的方向發展。
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7月,銀行結匯7433億元人民幣(等值1113億美元),售匯9547億元人民幣(等值1430億美元),結售匯逆差2114億元人民幣(等值317億美元)。其中,銀行代客結匯7009億元人民幣,售匯8328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1319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結匯423億元人民幣,售匯1218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795億元人民幣。
同期,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296億元人民幣,遠期售匯簽約830億元人民幣,遠期凈售匯534億元人民幣。截至本月末,遠期累計未到期結匯1896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售匯8311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凈售匯6414億元人民幣;未到期期權Delta凈敞口-1438億元人民幣。
2016年1-7月,銀行累計結匯54905億元人民幣(等值8380億美元),累計售匯68368億元人民幣(等值10434億美元),累計結售匯逆差13463億元人民幣(等值2055億美元)。其中,銀行代客累計結匯49683億元人民幣,累計售匯63360億元人民幣,累計結售匯逆差13677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累計結匯5222億元人民幣,累計售匯5008億元人民幣,累計結售匯順差214億元人民幣。同期,銀行代客累計遠期結匯簽約2625億元人民幣,累計遠期售匯簽約5582億元人民幣,累計遠期凈售匯2957億元人民幣。
2016年7月,銀行代客涉外收入15,125億元人民幣(等值2,265億美元),對外付款17,258億元人民幣(等值2,585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2,133億元人民幣(等值319億美元)。
2016年1-7月,銀行代客涉外收入103,610億元人民幣(等值15,810億美元),對外付款116,783億元人民幣(等值17,818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13,173億元人民幣(等值2,008億美元)。
中國央行發布2016年7月份金融市場運行情況。
一、債券市場發行情況
2016年7月份,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2.9萬億元。其中,國債發行3222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發行3955.4億元,金融債券1發行3878.1億元,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7168.6億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74.3億元,同業存單發行10984.2億元。
截至7月末,債券市場總托管余額為58.0萬億元。其中,國債托管余額為10.8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托管余額為8.6萬億元,金融債券托管余額為14.7萬億元,公司信用類債券托管余額為16.4萬億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托管余額為4535億元,同業存單托管余額為5.3萬億元。銀行間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為52.2萬億元,占債券市場總托管余額的90%。
與上年末相比,7月末銀行間債券市場公司信用類債券持有者中,商業銀行持有債券占比為29.76%,下降4.59個百分點,非銀行金融機構占比為11.82%,下降0.28個百分點,非法人機構投資者和其他類投資者的持有占比共為58.42%,上升4.87個百分點。從銀行間債券市場全部債券持有者結構看,7月末,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非法人機構投資者和其他類投資者的持有占比分別為57.85%、8.55%和33.60%。
二、貨幣市場運行情況
7月份,貨幣市場成交量共計69.5萬億元,同比增長33.2%,環比增長6.8%。其中,質押式回購成交56.3萬億元,同比增長30.7%,環比增長6.9%;買斷式回購成交2.9萬億元,同比增長21.4%,環比增長19.7%;同業拆借成交10.3萬億元,同比增長53.7%,環比增長2.7%。
7月份,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12%,較上月下行2個基點;質押式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09%,較上月下行1個基點。
三、債券市場運行情況
7月份,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成交11.5萬億元,日均成交5490.9億元,同比增長40%,環比增長6.6%。7月末,銀行間債券總指數為175.43點,較上月末上升1.42點,漲幅為0.82%。
四、股票市場運行情況
7月末,上證綜指收於2979.34點,較上月末上漲49.73點,漲幅為1.7%;深證成指收於10329.44點,較上月末下跌160.55點,跌幅為1.53%。7月份,滬市日均成交金額為2270.75億元,環比增長18.8%;深市日均成交金額為3804.07億元,環比下降0.9%。
商務部17日召開例行發布會,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介紹,今年7月份,消費市場保持平穩增長。當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9萬億元,同比增長10.2%,增速較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1-7月累計同比增長10.3%,與上半年持平。商務部監測的5000家重點企業零售額增速較6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
沈丹陽表示,今年1-7月,我國消費市場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網絡零售保持較高增長。
1-7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6.1%,較上半年小幅放緩0.5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 比重為11.6%,與上半年持平。7月當月,商務部重點監測企業網絡零售同比增長24.8%,增速比百貨店、超市、購物中心分別高22.7、17.9和 17.2個百分點。
二是居住、穿著和出行類商品增速較快。
7月份全國限額以上單位銷售類值中,受房地產銷售增長加快拉動,住房相關消費增長較快,建材、家具銷 售額分別增長15%和13.6%,較6月份分別加快0.8和0.2個百分點。服裝類銷售額增長9.4%,較6月份加快1.9個百分點。汽車市場延續向好態 勢,汽車銷售額同比增長9.2%,其中,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62%。
三是綠色智能家電銷售旺盛。
7月份限額以上單位家電銷售額同比增長11.5%。商務部重點監測企業一級能耗空調和變頻空調銷售量同比分別增長9.4%和9%,比空調類銷售增速分別高0.8和0.4個百分點;超高清4K電視銷量同比增長8.7%,增速比電視類銷量高6.6個百分點。
四是消費價格基本平穩。
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8%,漲幅已連續3個月小幅回落。商務部監測的36個大中城市食用農產品價格同比上漲1.2%,比上月縮小3.1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平均批發價格為25.3元/公斤,環比下降4.4%,同比上漲15.7%,漲幅比6月份回落 16.1個百分點;受強降雨及高溫天氣影響,蔬菜價格有所上漲,7月末30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為3.51元/公斤,比6月末上漲3.8%。
1-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5235.9億元,同比增長6.9%,增速比1-6月份加快0.7個百分點。
1-7月份,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512.6億元,同比下降6.1%;集體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55.4億元,下降0.5%;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4123.9億元,增長7.9%;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748.6億元,增長6.8%;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424.5億元,增長8.7%。
1-7月份,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372.1億元,同比下降77%;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31828.4億元,增長12.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總額3035.4億元,下降3%。
1-7月份,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0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1個持平,10個減少。主要行業利潤情況如下:農副食品加工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0.2%,紡織業增長6.1%,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增長2倍,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3.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7.8%,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3倍,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3.2%,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7.1%,汽車制造業增長8%,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16.3%,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7.7%,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下降19%,通用設備制造業下降0.3%,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下降4.5%,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由同期盈利轉為虧損。
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2.2萬億元,同比增長3.3%;發生主營業務成本53.4萬億元,增長3.1%;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67%。
7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計100.2萬億元,同比增長5.7%;負債合計56.5萬億元,增長4.5%;所有者權益合計43.7萬億元,增長7.3%;資產負債率為56.4%。
7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11.8萬億元,同比增長9.4%;產成品存貨37805.1億元,下降1.8%。
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83元,每百元資產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為108.8元,人均主營業務收入為118.6萬元,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為14.5天,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為38.1天。
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230.1億元,同比增長11%,增速比6月份加快5.9個百分點。
解讀: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加快,但市場需求總體尚未明顯改善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解讀稱,國家統計局8月27日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6.9%,增速比1-6月份加快0.7個百分點。其中,7月份利潤同比增長11%,增速比6月份加快5.9個百分點,為今年以來各月第二高點。7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加快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產品銷售增長加快。7月份,工業品價格回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比6月份大幅提高0.9個百分點。受此影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3%,增速比6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
二是單位成本、單位費用降幅加大。7月份,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6.08元,同比減少0.42元,比6月份多減0.31元;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期間費用合計為7.34元,同比減少0.08元,比6月份多減0.03元。
三是大宗商品價格反彈。受國際市場變化及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因素影響,近期鋼鐵、有色金屬價格反彈,加上去年同期利潤明顯偏低,鋼鐵、有色行業利潤明顯向好。7月份,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而6月份同比下降1.3%,行業利潤由去年同期虧損13.9億元,轉為盈利148.3億元,同比增加162.2億元,而6月份利潤同比增加75.8億元。7月份,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降幅比6月份明顯收窄4.1個百分點,行業利潤同比增加60億元,而6月份同比增加35.5億元。以上兩個行業合計拉動當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加快2.8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加快的貢獻率達47.5%。
四是汽車行業利潤由降轉升。受去年同期汽車市場低迷、利潤基數偏低,及今年7月份部分大企業銷售費用大幅減少等影響,7月份汽車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19%,而6月份同比下降4%,拉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加快1.9個百分點。
五是同期基數偏低。去年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2.9%,比去年6月份降幅擴大2.6個百分點。今年7月份工業利潤增長加快,與去年同期基數較低有很大關系。
總體看,7月份工業企業效益繼續呈現積極變化,利潤率同比上升,單位成本同比下降,虧損企業虧損額明顯減少,庫存壓力繼續緩解,資產負債率繼續降低。數據還顯示,化解過剩產能穩步推進。7月末,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資產總計同比下降2.3%,降幅比6月末擴大0.6個百分點,延續了今年以來的下降趨勢。
我們也要看到,盡管當前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加快,但市場需求總體尚未明顯改善。同時,應收賬款回收期偏長、管理費用增速較高、產能過剩等問題仍然考驗工業領域經濟效益的複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