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電影吸金場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6463&time=2011-04-09&cl=115&page=all

投資人面臨巨大的投資風險,院線投資卻顯示出更高的安全性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紫霧

 

  電影投資已經成為最新的「投資神話」,儘管風險巨大,但各類投資人如飛蛾撲火一般不斷湧入。

中影集团主导的《建国大业》作为票房上最成功的主旋律影片之一恰恰说明了电影投资的风险。郑帅/CFP

中影集團主導的《建國大業》作為票房上最成功的主旋律影片之一恰恰說明了電影投資的風險。鄭帥/CFP


  「已經突破大數定律」的增長速度使電影投資界「熱錢」迅速增加起來。

  「來自其他行業的錢越來越多了,即使不能盈利,投資者也把這種投資看作增加自己知名度的好辦法。」一位電影投資人表示。

名利光環

  「上映的電影中,大約只有20%左右是賺錢的,10%打平,剩下的70%都是虧損。」一位資深人士介紹說。

  根據2010年廣電總局公佈數據,全國城市影院總票房達到101.72億元,較2009年62.06億元增長63.9%。

  「票房與七年前相比增長了10倍,幾乎沒有任何一個行業達到這樣的增長速度。」中影集團前CFO、廣電總局電影資金辦主任姜濤表示。

  但在這樣的高速增長背後,扣除院線分成、宣傳成本、製作費用後,能歸屬於製作方的利潤不多,且約有70%至80%的電影處在虧本狀態,但這依然擋不住投資者的熱情。

  網遊界,盛大、非常完美、麒麟三大網遊公司已經進軍影視投資;網絡巨頭如樂視網等也不甘其後,投資了《機器俠》等項目;湖南廣電、江蘇廣電等依託自己的渠道平台優勢,成功加盟《建黨偉業》等影片。除此以外,傳統的PE、VC投資者、個人投資者等也逐漸增多。

  藝恩諮詢發佈的研究報告稱,2011年中國電影產業規模將達到217億元,同比增長率為40.9%。

  電影投資一般分為三個環節,電影項目、電影公司和影院。三個環節的投資者並非截然分開。負責發行的院線往往介入電影項目的投資,與製作人利益綁定;電影製作者如華誼等公司上市募資後,也開始投資建設自己的影院;演員和導演個人也不乏拿出片酬投資其所參與的項目的情況。

  姜濤介紹說,在中影集團拍攝《赤壁》等影片過程中,不斷會有新的投資者要求加入。因此製片方在製作此類熱門影片時往往預留10%至15%的投資份額,但到最後,連預留的部分都已經不夠分,「只好調整原來定好的投資比例,比如中影自己降低一點」。

  姜濤認為只有來自政府補貼的資金來源是穩定的,每年都有,尤其是對於一些配合政府宣傳需要的主旋律影片。而其他資金則是來源於不同動機的入場者,想博取知名度者有,被「吸金」光環所迷惑的投資者也不在少數。這些投資者往往輪換頻繁。

  2010年,熊曉鴿主導的IDG資金現身《山楂樹之戀》。該影片票房過億元,成為歷史上最「高價」的文藝片。然而對於大多數PE、VC來說,電影依然是一個盈利模式不明確的行業。「波動太大,這一部影片成功,下一部就可能失敗。」一位PE投資者表示。

  儘管華誼等公司年報、季報業績可觀,但在風投、私募這樣的逐利高手們看來,依然不能算是最吸引人的高回報行業。

  「進入電影投資界是要交學費的。目前國內缺少專業化的投資團隊。」達晨文化旅遊創投董事、執行總裁趙小兵介紹說。

  交學費者不乏其人,如麒麟參與投資的《刺陵》,投資9000萬元,而票房僅有6700萬元;樂視網投資《機器俠》過億,票房尚不足以打平投資。但並非所有投資者都不知道電影投資的深淺。

  「這是一個名利場。」趙小兵評價說。不少電影投資者認為,在這一領域內,投資求利者雖然居多,求名者也同樣不在少數。之所以「熱錢」湧入,除了 電影票房和國內大片票房上升趨勢明顯的原因,還有不少的其他行業為了擴大知名度而選擇在電影行業投資,包括房地產、網絡遊戲等公認的利潤率較高的行業。

  資金追逐電影的同時,製作方同時也在挑選投資者。如江蘇廣電這樣有宣傳平台或者發行渠道的投資者,最容易獲得製作方青睞。在《赤壁》最後選定的 投資者中,除了中影集團作為頭名出資者,北京紫禁城影業和上影集團並列第二位,分別佔有15%的份額,原因就是因為這兩家均有自己下屬的發行公司。通過合 作,製作方在「一南一北」的宣傳渠道上已經有了保障。

  對於投資回報率的要求,則又進入出資者與製作者的博弈階段。姜濤表示:「如果製作團隊比較優秀,往往議價能力較高,投資者只能讓價。如果是新導演,投資者冒的風險大,那麼要求回報就高,還會要求優先回報。」

  即使是現在電影製作市場的領軍人物華誼兄弟,當年也嘗盡「資金拼盤」之苦,影片的票房收益要先回報給銀行和其他投資者,留給製片方的寥寥無幾。

銀幕後的風險

  在藝恩諮詢公開發布的報告中,提到電影投資的11種風險,其中包括政策風險、費用超支風險、撞車風險、盜版風險等,林林總總。「電影是一個最具有不確定性的行業。」趙小兵認為。

  中影集團主導的《建國大業》作為票房上最成功的主旋律影片之一恰恰說明了電影投資的風險。

  據瞭解,製片方在《建國大業》上僅投資3000萬元,就得到將近4.2億元票房的驕人成績。據藝恩諮詢統計,投資回報率達595%,這在電影投資上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但無論是《建國大業》還是《建黨偉業》,其模式幾乎都不可複製。據業內人士介紹,演員和導演的片酬一般是一部影片的主要成本所在。而在《建國大 業》拍攝前,應邀出演的明星們就紛紛提出「零片酬」出演。和江蘇廣電等電視集團的合作,更是借助了合作方的宣傳平台,在宣傳費用上節省不少。

  姜濤口頭算了一筆賬,近4.2億元票房中,有約50%根據國家規定分給了院線,剩下的約50%中還要扣除15%的宣傳費用。「這還是在央視給了 優惠條件的前提下。」姜濤介紹說,由於是國家重點關注的主旋律影片,央視很多應收的宣傳費都給了優惠,不然這部分支出將更為巨大。如此扣除之後,落到製片 方手裡的不過30%左右,即1.4億元。「如果沒有宣傳費用上的節省,估計收入也只能翻一番,而不是增長幾倍。」姜濤表示。

  2008年底,廣電總局以下髮指導意見的形式建議國產影片的製片方分賬比例提升至43%,放映方不得超過57%。而此前,製作方能拿到的票房分 賬比例一般僅在35%左右,僅有《非誠勿擾》《十面埋伏》等大片,由於製作團隊的強勢議價能力,而達到了40%的水平。業內人士介紹,這與國外市場有很大 不同,例如在美國,票房分賬經常採用「時間分段計算法」,如果影片上映的第一週達到了一定票房數額,製片方甚至可能取得高達90%的分賬比例。「當然國外 製片方做的宣傳等工作要更多一些。」這位業內人士表示。

  除了在政策規定的分賬比例上佔不利地位,製作方還要面對影院的「特殊伎倆」。「經常有影院在售票時出售套餐。如原價70元兩張票,現在賣68 元,外加一份爆米花和飲料。消費者自然都選套餐。而影院就會把68元中的38元都算作爆米花和飲料的銷售收入,僅僅拿出30元來與製片方分賬。」一位電影 界資深人士無奈介紹。

  在博弈過程中,儘管製片方處於整體「弱勢」,也不乏有議價能力的團隊。「對於馮小剛等這樣的知名團隊來說,在影片上映前就會和放映方說好,製作方取得的分賬收入不得低於某個數字,這樣影院也只能讓步。」上述資深人士表示。

  業內人士介紹說,由於電影界遵循「二八定律」,即只有約20%的片子是賺錢的。為了避免風險,在影片製作前,製作方往往會先和院線達成一致意 見,而院線也經常做「回溯投資」,即在影片中佔有較少的投資比例,從而實現利益綁定。但這種「回溯投資」一般要求優先回報,由於有後期的票房分成,在這一 部分利潤回報上,院線要求並不高。

  華誼兄弟CFO胡明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正是由於這種盈利模式和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導致電影製作公司取得銀行貸款和其他資金都並非易事。且對於投資能否收回成本、電影拍攝是否會發生費用超支等,目前在中國缺乏後續的保險制度,使得投資者更為忐忑不安。

  同時,中國電影市場面臨的一個巨大風險就是國外大片的衝擊。在2010年超過100億元的票房中,國外大片票房逾40%,這還是在沒有完全對外開放國內電影市場的情況下。

  業內人士介紹說,美國方面曾提出,要求中國按照WTO的規定,逐步放開中國電影市場,時限是今年的3月。這一消息曾經一度讓包括中影在內的製作公司都開始擔憂。「一旦國外大片無限制『殺入』,整個電影市場格局可能都會被改變。」一位電影投資者表示。

看重院線

  相對於電影項目來說,影院收入無疑要穩定許多,票房分賬上的優勢地位更加使得影院收入有了保障。

  「很多製作公司現在開始發展影院,投資者也看中影院投資,也是出於這一點考慮。」一位電影投資者介紹。

  業內人士估計,一家影院預計三至七年即可回本,而華星國際影城由於拿地價格便宜,兩年即已經收回成本。如萬達等院線,依託自身旗下的房地產建設影院,形成更為有利的競爭地位。

  除了一線城市,不少投資者開始發掘二三線城市的影院投資。「據我們調查,有的縣城的有錢人也開始在本地投資影院。」姜濤表示。這些新影院衝擊原國有放映禮堂的同時,也帶來了電影市場鏈條上另一個環節的繁榮。

  據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統計,2010年,中國銀幕每天以超過4.3塊的速度遞增,截至12月底,中國銀幕總數突破6200塊,僅次於美國和印度,居世界第三。

  除了影院投資,影視公司上市大潮也成為投資者矚目的焦點。此前據媒體報導,電視劇製作公司小馬奔騰在最後一輪上市融資過程中,竟然吸引了40餘家投資者的關注。

  華誼兄弟上市以來的業績也受到了投資人的肯定和追捧。然而電影界亦遵循「二八定律」,即有八成的公司都有可能是虧損的。

  在電影市場上,「單片公司」不在少數,即拍完一部電影,公司就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像華誼兄弟這樣成功的電影公司,也存在過於依賴單一團隊的風 險,不得不發展影院等綜合經營模式。然而對於絕大多數電影公司來說,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和成熟度。對投資者來說,在電影投資界面臨的風險比例之高、風險種 類之多,是在其他任何行業都罕見的。一位投資人士認為,電影界是一個「清零行業」,沒有人能保證下一部影片是否賺錢,更不可能有人做到每一部影片都成功。

  即使對於中影這樣的影視界巨頭來說,依然存在巨大的不可掌控因素。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和去年《阿凡達》帶來的高利潤相比,中影今年第一季度利潤下降了8億元。無論是《建國大業》還是《阿凡達》,都可能無法再複製,成為「可遇不可求」的吸金神話。

  本刊記者陳慧穎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