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昌、吳曉波、梁紅三英辨A股:到底“瘋沒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46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21 15:10 編輯
郭廣昌、吳曉波、梁紅三英辨A股:到底“瘋沒瘋” 作者:虬髯客
一場浩浩蕩蕩的牛市正席卷而來,潮湧之下,全民炒股,萬眾談票。13億人民,兩億成股民。滬指去年以來從兩千點上漲到4500多點,指數翻倍。創業板指則更加瘋狂,從2012年500多點開始,上漲到目前3300多點,漲幅近6倍。
在牛市的轟轟烈烈進程中,關於A股是否迎來牛市,牛市是否存在泡沫,泡沫何時破滅的爭論就一直不絕於耳。
與泡沫共舞,還是遠離泡沫?就像一千一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股民也有一千個看法。在牛市的背景下,財經作家吳曉波,複興集團董事長郭廣昌、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各自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三國群英會,誰勝誰負,且聽小編為你一一道來。
吳曉波:市場真的瘋了
近日,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發聲稱,中國目前的資本市場正處在一個非理性繁榮的拋物線通道中,很多人都在猜測它的拐點什麽時候到來,而更多的人則被這條拋物線刺激得尖叫和奮不顧身地投入其中。這一瘋狂景象,本國前所未見,舉世前所未見——單日3萬億元的交易量已相當於之前世界紀錄的六倍。(按:此處應為筆誤,A股單日最大成交目前為1.8萬億)。
吳曉波如此描述本輪牛市的路徑:自去年9月底以來,一系列的寬松性政策從“政策百寶箱”里持續飛出,加上《人民日報》和監管部門交叉喊話,沈寂良久的資本市場終於被徹底喚醒。這一次的狂飆來得太過突然和猛烈,更詭異的是,它出現在實體經濟持續下滑的通道里,過去兩個季度的宏觀經濟表現是自2009年以來最低迷的。
與上屆政府的4萬億計劃不同,那次的新增貨幣直接投放於龐大的基礎建設工程,導致能源價格的上漲及不動產的狂潮,此次,政府則更像一位拉網圍捕的老練漁民,它把海水激蕩起來,引起大小魚群的沖撞與翻滾,從而形成了一個十分激烈的萬魚歡騰景觀。
吳曉波稱,這應該是近十年來最大的一次資本泡沫運動,所有試圖置身其外的人,都不出意外地將成為受傷者。這也是為什麽,從民眾到機構,從企業到政府,無一不熱烈地投入的原因。
吳曉波認為,這一次的泡沫運動,肯定將成為產業格局及家庭財富重新配置的一次轉折點。從此以後,中國將由一個野蠻的產業商業主義時代,正式步入更為野蠻的金融商業主義時代。
吳曉波指出,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國經濟從來在一次又一次的非理性沖動中完成自我革新,而幾乎每一個經濟闖關行動,都不是政策合理推演的結果,從80年代的物價改革、90年代的國企改革,到本世紀的外向型經濟、城市化運動等等,無一不是在泡沫化和非理性的雙重壓力下,以出人預料的方式實現的。
這位曾經寫出《大敗局》、《激蕩三十年》的財經作家,忍不住一聲長嘆,“市場真的瘋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滬指在3000點附近徘徊的時候,吳曉波就曾直言,“從不炒股”,他給出的理由是,(中國)股市從誕生的第一天就是“怪胎”,它從來為國有企業——現在叫藍籌股服務,為國家的貨幣政策背書,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墻上寫著一句話:“保護小股東的利益就是保護了所有股東的利益”,此言在我國股市是一個錯誤。
郭廣昌:與泡沫共舞 錯過這次要再等7年
與吳曉波對股市的看空相比,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的態度則更為務實。
郭廣昌直言,中國證券市場,包括互聯網、創業板、新三板,肯定有“泡沫”。沒有這些“泡沫”,也就沒有這些黃金公司起來。所以關鍵,你要看得準。“泡沫”里面有黃金,你有沒有這個眼光。
郭廣昌認為,美國泡沫不斷,但他卻能一直往前走,就在於美國政府最懂得利用泡沫。郭廣昌指出,現代經濟的特點,惡性通脹不可以要,但最可怕的就是通縮。通縮的話全輸,大家沒辦法活。美國政府是最懂得這一點的,他就一輪隔一輪,一定會制造“泡沫”。克林頓在任的時候,最主要就是做“互聯網泡沫”。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破了之後美國來了“房地產泡沫”,走到極致的時候,就是次級債,次級債一破,美國就放錢。放錢之後希望房地產能托住,然後又制造“泡沫”,這輪股市“泡沫”又起來了。
郭廣昌指出,高層現在的做法,就是希望通過資本市場的繁榮,倒逼實體經濟。同時,也不希望股市很快上去,然後突然下來。高層以改革開放求取我們經濟長期的紅利——自貿區是對外開放倒逼政府改革;三板市場包括註冊制,是倒逼資本市場的開放;銀行體系對民營企業開放,是倒逼整個銀行業的開放。
郭廣昌指出,現在資本市場這麽好,得抓緊融資。能上新三板融資的,新三板融資;能主板融資的,主本融資;能海外融資的,海外融資。你要變得像馬雲一樣聰明——他不僅是一個聰明的做互聯網的人,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懂得資本市場的人。2007年,他在香港上市,這輪去了美國上市。還有比他更牛的嗎?
郭廣昌大聲疾呼,要守正出奇,就是把自己的企業做好——不僅是利潤問題,還要有轉型,要與“泡沫”共舞。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錯過這個機會,7 年之後才有機會。“有一個人水平跟你差不多,甚至可能還比你差一點,但他利用資本市場,他活下來了。而你看上去比他強,但是僅僅因為資金各種原因死掉了,多冤哪。”
梁紅:泡沫無法檢驗 股市最大的危險是共識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表示,他不能告訴大家泡沫什麽時候起來,也不能告訴大家泡沫是哪個階段,也不能告訴大家泡沫什麽時候碰壁。泡沫這個東西是無法檢驗的,在相當程度上什麽叫泡沫?
梁紅認為,這麽大的A股資產市場在一年里面漲了100%,如果一個股市的評論家,他可以隨便說這是泡沫、不可持續。但是,站在一個需要作出交易決策的投資人的角度該如何考慮呢?是覺得A股是一個不理性的泡沫就好,還是要去考慮我是繼續買呢?還是賣呢?還是買點別的便宜的呢?
梁紅指出,有人講泡沫,有人講中國政府非常希望股市能起來,所以我們有非常好的市場。我覺得這個都沒辦法解釋,這就是為什麽在去年往上走。政府希望這個市場活躍起來已經很多年了,不是一個能解釋的變化因素。
梁紅認為,這個市場最危險的策略是什麽?如果出現問題的話大家都往門口跑,那大家有沒有想過相反的情況。包括完美的逼空,我覺得A股就是去年實現了一次完美的逼空,今年4月份在港股也是完美的逼空,就是當這個市場起來了時候誰也沒有,這個時候你開始看的時候,包括一致性這種方向的時候,你想門外的人早就走了,因為我們一再提醒大家,中國的股市已經是兩個市場了,就是相對和絕對的低配。
With 泡沫 or Without 泡沫
對於A股牛市的泡沫存在與否,以及如何應對,恐怕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答案了。
但此前人民日報的文章,大概能給我們一點啟發。文章稱,一個年GDP總量10萬億美元的國家,其政治穩定、社會安全、經濟穩健、目標明確;這樣經濟體中的藍籌公司難道不應該修複其在資本市場的合理估值嗎?
如果這都算泡沫,這個世界上什麽樣的資產才不算泡沫?如果將A股看作“中國夢”的載體,那麽其蘊藏的投資機會是巨大的。但是,如果把A股市場當作賭場,那麽世界上任何一個賭場都是危險的。
是的,任何投機市場必然存在泡沫,而每次泡沫來時,總是存在兩種人:一種人不停地指出泡沫會很快破滅,另一種人欣然在泡沫中遊泳。前一種人越來越聰明,後一種人越來越有錢。當聰明人想變成有錢人時,泡沫就破滅了。
當泡沫來臨時,你會選擇With 泡沫,還是Without 泡沫?
(來自機構投資)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馬雲隔空回應吳曉波,救命稻草與魔術表演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4/152788.shtml
導讀 : 一年一度雙十一,它是網絡購物狂歡節,同時,它也是中國電子商務行業最重要的年度大促銷。
一年一度雙十一,它是網絡購物狂歡節,同時,它也是中國電子商務行業最重要的年度大促銷。
有人說,任何節日中國網民都能過成“勾搭節”,中國商人都能過成購物節。雙十一就是一個例子:7年前當淘寶網發起“光棍購物節”的時候,許多人還覺得這是一個小打小鬧的營銷噱頭;時至今日,這個飽含草根精神和互聯網特色的網絡購物狂歡節,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網購終極PK”。
無論是阿里巴巴集團、馬雲的競爭對手還是朋友,都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雙十一動員社會資源之多、對實體經濟影響之大、網民參與之深,放眼全球商業界,都屬罕見。今年甚至推出雙十一晚會,阿里、京東大打對手戲。
如此大事件,不可不複盤。實際上,雙十一越往前走,牽涉越廣泛,也越發複雜。刪繁就簡,梳理如下。
雙十一是“新常態”的救命稻草
現在朝野內外都心知肚明,中國實體經濟正在進入一個漫長複雜的下滑通道,我們稱之為“新常態”。相比之下,互聯網卻風景這邊獨好,連創新高,以至於,今年“兩會”上“互聯網+”驟然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戰略。
因此,通過互聯網刺激內需、拉動消費實際上已經成為一根救命稻草,因此得到了各方力量的參與和支持。阿里巴巴對這一點自然心照不宣,可謂把此利好用到了極致,不斷宣傳雙十一前工商總局領導在阿里考察、有關領導辦公室打來電話祝賀等等。
且不說馬雲搶了“單身狗”的風頭,從本質上看,雙十一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造消費時點”。我略帶調侃一點總結就是:賣家打雞血趕春運、網民整月囤貨剁手。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雙十一相當於在本來可以平滑的銷售曲線上人為地拱出一個波峰,由於蠶食效應未必真能帶來多大的實際增量,還讓商家倉儲、物流、客服等環節直沖瓶頸。此外,進一步強化了中國消費者唯價格是從的陋習。
馬雲隔空回應“停辦雙十一”的底氣
實際上,媒體對“雙十一幾時休”的反思從未停止。前年雙十一媒體交流中,我看到億邦動力記者問馬雲:“阿里巴巴準備什麽時候停止做雙十一?”這個看似嚴重違和的問題引發哄堂大笑,但我卻認為她問了一個好問題。辯才無礙的馬雲當場楞了一下,然後說“我們從來沒說過要停止雙十一”。
今年雙十一,財經作家吳曉波也提出“中國不再需要雙十一”,馬雲則針鋒相對說:“雙十一要辦一百年。”會後,阿里巴巴在打出的海報中寫到:感恩時代、感恩互聯網,讓大家看到消費的力量,新經濟的力量。
馬雲則表示:“中國經濟從投資和出口走向消費,雙十一只是反映中國強大內需消費很小的縮影,我們只是用了互聯網的手段,電子商務的手段,打開了或激發了中國部分內需,希望做激發和喚醒引領中國內需小小的發動機。”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商人說的話,這簡直像一個政治家,而且句句在點子上。早年在商務部下面做“中國黃頁”起家的馬雲,一直有著超人的視野。看看這麽多年來,阿里巴巴的生意一直是順勢而為、事半功倍。馬雲一直在將企業訴求與國家命運緊緊捆綁在一起,從而獲得了巨額的政治紅利和無與倫比的營銷勢能。
隨著互聯網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雙十一很難停止。
刷單就像看魔術,認真你就輸了
今年雙十一總共賣了912億元人民幣,再次創下紀錄,距離千億大關僅僅一步之遙。要知道,去年美國每年的“網購星期一”,亞馬遜、ebay等各大電商平臺加起來的交易額也只是20.4億美元。難道中國人這麽厲害?
因此,國外媒體圍繞雙十一的假貨、刷單質疑一直有。甚至有媒體報道“雙十一是中國假貨節”。而華爾街也對此不認真,盡管阿里巴巴雙十一再創新高,股價卻在昨天開盤後一路下挫,最低時跌掉3.68%。
假貨之說,歷來眾說紛紜,先放在一邊。但商戶大面積刷單卻是公開的秘密。周四,我在個人微博上隨手上傳了幾張疑似小米手機天貓商城的銷售記錄截圖,顯示有部分匿名用戶一次購買上千部手機,隨後華為榮耀官微轉發了這條微博,並表示雙十一拒絕刷單,暗諷對手刷單。緊接著小米也做出了還擊,以“小米打假”官微轉發了一條對手也疑似刷單的證據,針鋒相對相當慘烈。
中國不少媒體都要做雙十一刷單的深度報道,其實這在行業是公開的秘密,關鍵只不過是刷的多和少、技術含量是否高而已。刷的猛,對品牌有好處,否則幹嘛這麽多手機公司都以不同姿勢、角度稱自己是第一?
簡單說,刷單就像魔術,你明明知道它是假的但還是享受表演、忍不住鼓掌。用一句互聯網圈的流行語:認真你就輸了。
當然,阿里巴巴集團一再表示:要嚴打刷單。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雙十一繼續辦,這場老鷹抓小雞的遊戲,就不會停止。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王冠雄,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
吳曉波:我看到了一些原本看不到的東西 | 兩周年報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09/155696.shtml
吳曉波:我看到了一些原本看不到的東西 | 兩周年報告
吳曉波
你只要敢於把自己搓成一根針,就有機會去捅破某一片混沌的天。
黑馬說:
兩年里,吳老師為《吳曉波頻道》寫了100篇專欄,錄制了200期視頻,而他的靈感竟然源自於……
文/吳曉波
有時候,我常常想起安藤忠雄在他的書里描寫過的一個情景。
1980年,年輕的建築師安藤忠雄在東京街頭遇到一位前輩,安藤向他請教成功的秘訣,前輩說,“你要加倍使出全部的力量往前沖。不要回頭。如此一來,你將可以看到原本看不到的東西。”
在過去的兩年里,我和我的巴九靈小夥伴們就是這麽幹的。新世界是一條惡龍,你騎上去了,就別指望還有下來的機會,你必須使出全部的力量往前沖。
然後,你會發現速度本身會構成一種新的力量,如達·芬奇在筆記中所描述的,“力在強烈的運動中產生,力越大,消耗得越快,猛烈地排除一切障礙。”

然後,我真的看到了一些原本看不到的東西。
我看到,新世界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麽混沌,它只是在失控中重構,以新的價值鏈接方式聚合。吳曉波頻道是一個典型的財經內容供應者,過去的兩年里,我寫作了兩百篇專欄,錄制了一百多集視頻,巴九靈同學創作了更多的、輕松得多的內容,它們構成了公號的核心能力。目前的168萬訂閱戶都是被內容吸引而來的,他們的留存或離去,都與內容有關;
我看到,內容創業的時代真的到來了。在這里,要麽專業至上,要麽形式驚艷,唯有偏執狂和極致主義者才能生存;
我看到,自媒體內容既與專業有關,更需要一種態度,沒有立場和價值觀的聚集是烏合之眾。我們是全國的數百萬自媒體里第一個明確地提出“反屌絲”主張的,它讓我們飽受爭議,卻也尋到了一塊窄小的安身立命之地;

我看到,在自媒體的生態里,內容替代流量分發,開始產生傳播增值效應,文本在非線性的傳播過程中,自動產生流量,而流量本身又可以通過電商的方式變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支付、互動讓渠道徹底的扁平化,優質內容的價值被放大,從而具備了自我爆發的能力;
我看到,中產階層的崛起是一個巨大的風口,面對這個新興的理性市場,討好沒有必要,迎合自尋死路,堅持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可能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活著的辦法”;
我看到,自媒體讓大眾失去意義,小眾成為新的流行文化,社交中心被不斷細分,因而呈現為去中心化,所謂的“消費者主權”,在這樣的環境中才是真實的;


我看到,工匠精神已經回歸,它與互聯網思維互為刺激,構成為一種全新的時代氣質和新物種,好內容、好產品、好形式決定一個自媒體的生死,在這個意義上,產品經理將統治世界;
我看到,人格化、非標品將替代傳統的標準化制造,成為後市場經濟時代的主流能力,人是有溫度的、有缺陷的、有情緒的,因此它是可以被感知和親近的,在人的面前,一切堅硬的都將煙消雲散;
我看到,人大於一切的組織,幾乎所有的創新俱來自於草根和邊緣,大型企業機構的創新反應能力喪失殆盡,或者說,人真正地成為了一切資源配置的核心,自媒體創業就是一場個人主義的狂歡;
我看到,小而美的創新能夠爆發出令人窒息的穿透力,你只要敢於把自己搓成一根針,就有機會去捅破某一片混沌的天;
我看到,自媒體是產生優質社群的最佳模式。吳曉波頻道現有81個城市書友會,2015年舉辦了2000多場次的線下活動,人因價值認同而互相找到,細分化的圈層將再造信任關系和社交氛圍;

我看到,共享與求援是自媒體社群的新特征,這個世界上總有幾個人可以幫助你實現夢想,它也許是在咖啡館里設一個書架,也許是眾籌翻譯出版新的《國富論》,鏈接其實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只要有好奇心和一個溫暖的理由;
我看到,小步快跑、試錯叠代,這一互聯網邏輯是所有自媒體進步的一貫路徑,在過去的兩年里,我們犯下了許多的錯誤,也有過無數次的沮喪,不過,大數據分析和百萬訂戶教會了我們更多,我們必須跑得更快和更堅決一點,新的東西自己就會冒出來;
我看到,沒有一家自媒體的成功是可以被全面複制的,不會有第二家羅輯思維,不會有第二個papi醬,也不會有另外一個吳曉波頻道。試驗性是最稀缺的能力,敢於試驗以及持續試驗,決定了一家自媒體的存在價值。
兩年以來,吳曉波頻道的成長站在了兩個大的風口上,一是內容創業,一是中產崛起。它們正在重構中國商業文化的利基和邏輯,自媒體只是其中一股小小、但卻非常耀眼的力量。
兩年以來,我和我的很多舊世界的朋友一起來到了新世界,我們面對莫測,心懷恐懼,視之為職業生涯的“最後一戰”。我們發現,互聯網帶來的工具革命,既讓很多原有的能力喪失,同時也讓另一些能力被放大,專業、勤勉和敢於破壞的勇氣,是新舊世界的普世規則。

一個人在不同的高度,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你先看見草地,接著看見山丘,然後看見山丘後的河流,再飛高,遠方的高山背後,可能是沙漠或大海。
我們看到的也許是真相,也許是幻象,也許每一個十字路口的選擇都意味著另外一些可能性的失去,也許速度創造了奇跡,同時也掩蓋了危機。
我們還要跑得更快。請祝福我們。如果可能,一起同行。

[本文作者吳曉波,轉自吳曉波頻道(ID:wuxiaobopd)。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圖庫。]
內容創業
社群
贊(...)
分享到:
吳曉波泄密吳酒的20路獨門刀法,農食人格品牌你也能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1/156778.shtml
吳曉波泄密吳酒的20路獨門刀法,農食人格品牌你也能做!
現代農匠
做傳統農業的找到救命仙丹,做人格品牌的避免跌坑,做內容創業的偷到成為億萬富翁的秘方。不只是幹貨,更有秘聞故事!
練就20路吳門刀法,人格品牌你也能做!
第一刀:做出一個百萬級用戶的高品質自媒體!
第二刀:通過價值觀和興趣深度激活這個社群,能真正了解他們的一切!
第三刀:借人格品牌切入引爆社群電商,人格品牌要小眾,商業返祖時代已經降臨!
第四刀:從身邊可控的農業資源切入做人格品牌!
第五刀:農產品源頭必須要有農匠精神!
第六刀:選取價值觀和品質相符的代工商!
第七刀:做產品創新型公司,對產品敢於閱後即焚,限量限時,過後不留!
第八刀:打造產品的消費場景,精耕產品的文化場景!要有一個果子都能做出48個節氣系列的精神!
第九刀:產品顏值是人格品牌排第一位要做的事!
第十刀:一切創意從社群中來,從做好玩的事中來,從試錯中來!
十一刀:從眾籌到直播,要利用一切最新的好玩技術!
十二刀:從產品到銷售,要善於強強組合,玩跨界加法,不斷創新!
十三刀:通過互聯網社群和直接支付這兩個基礎設施革傳統渠道的命!
十四刀:和單一牛逼品牌合作,好風借力,和成長性品牌合作,共同搞大!
十五刀:如果要用傳統渠道,選擇價值觀相同的!
十六刀:將傳統的賣貨思維轉成服務思維,用戶在哪產品服務到哪,而不是盲目鋪貨等用戶來買!
十七刀:將互聯網社群落地化,把書友會等各種組織的價值組合起來,進行線下服務。
十八刀:深加工和品牌化能使農產品千百倍溢價!
十九刀:互聯網人格化品牌同樣能實現溢價!
二十刀:所有的根源在於你必須擁有失控型組織!
1、農業玩出500萬人追捧的直播

吳曉波的優酷直播商業目標明確,探索直播電商。
無人機掠過千島湖東南角水域,可以清晰看到水上運動訓練基地的皮劃艇運動員韻律齊整的專業動作,然後再慢慢回到半島上,吳曉波就站在楊梅樹下,拎著一小籃楊梅邊吃邊說。這是中國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和視頻網站優酷的一次直播合作,一個半小時內觀看人數達522萬,高峰時同時在線人數104萬,獲得虛擬甜甜圈24310個,超過李易峰這樣的明星直播效果。吳曉波買島的故事很多粉絲都知道,但這一次能通過堪比真人秀的直播鏡頭,看著自稱農民的吳曉波興奮地聊這塊楊梅島的秘密,親自玩無人機差點把遙控器甩飛,聽他不怕走調地唱歌。
這是吳曉波這兩年來多次即興社群玩法中的最新一次,一如既往地擁有明確的商業目標,這回是探索直播電商,拿出來的實驗品則是直播結束前發布的吳酒新品。這款吳酒名叫美好時節系列,粉絲們直播時就能直接購買,隨後可全網限量購買10000套的第一季夏至禮盒,同時可預購全季四套產品。
這次更多是嘗試直播本身的感覺,線上直播銷售談不上爆發,但吳酒已經走上穩定而具深度的社群品牌道路。“對吳酒最主要的價值是,直播融入了無人機航拍的時尚元素,500多萬粉絲在線觀看,突破了以前純靠吳曉波頻道塑造品牌的局限”,吳曉波說。
更早前的3月23日,吳酒發起認養楊梅樹的社群新玩法,10天內就爆發式結束。1999年吳曉波承包了千島湖東南湖區一個半島,占地128畝,栽種了4000棵楊梅樹,目前還剩下3480棵左右正常產果。吳曉波拿出其中1000棵,讓社群用戶認養兩年,用戶只需支付一萬元即可獲得價值16000元的吳酒及衍生產品。
而最初兩次玩法也都以發揮出社群經濟的魔力而告終。第一次是2015年6月18日,吳曉波頻道推出釀制了一年的楊梅酒套裝,33小時賣出5000瓶,這是他們社群電商試驗起點;第二次是2015年10月22日,他們設計了一款新年賀歲酒套裝,72小時限時賣出3.3萬瓶。
吳酒品牌創立不到一年,已經是楊梅酒第一品牌。公司總經理是吳曉波的得力幹將、藍獅子副總裁陸斌。陸斌生於1980年,24歲就跟著吳曉波學寫作做編輯,管圖書出版,突然拎出來賣酒,管楊梅怎麽壓枝施肥,跟酒廠渠道打交道,現在公司上下都管他叫陸廠長。
吳曉波和陸斌從未涉足過酒業,也幾乎不喝酒,兩人還口不離“玩”字,如何打造一個以人格背書的實業品牌?對傳統酒產業有什麽變革?遭遇什麽考驗?
2、社群是一切玩法的源泉

吳曉波頻道的內容很重,形式卻活潑精靈。
沒有吳曉波頻道這個微信公眾號,就不會有吳酒。把鮮果釀成酒,吳曉波以前也想過,但考慮到農副產品渠道太陳舊,門外漢沒法碰,只好作罷。互聯網尤其是微信像魔鬼一樣顛覆了媒體業,楊梅釀酒突然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
為何搞起以人格命名一發就不能收的自媒體來?畢業於複旦大學新聞系的他有很深的媒體情結:癡迷於速度、敏銳、當下歷史和廣泛傳播。吳曉波目前管理日漸龐大的公司的同時,依然每年寫100篇文章,做50個視頻,進行30場演講,就連書也是按照每年1本的節奏。
吳曉波頻道20萬+的爆款文章已是常事。既有分享宏觀洞見的《預見2016》,也有見微知著的《去日本買個馬桶蓋》;他絲毫不擔心引起爭議,批評屌絲文化,為企業家和王林合影辯護;頻道帶有強烈的人格化特征,名稱就是用他自己的名字,編輯則是個名叫巴九靈的卡通,傳播語言都是8090一代的;頻道很喜歡玩,既呼朋引類玩旅遊玩理財玩讀書,又玩酒玩茶,互動特征特別強。
兩年多的時間,吳曉波頻道玩出一個超過175萬用戶的社群,1/3是中產階級。通過這樣的社群,吳酒能直接找到用戶,是男是女年齡職業階層興趣地址一目了然,而傳統酒業是制造產品讓用戶去找,用戶是誰一抹黑。接下來就可以真正做到用戶為王了,因為用戶如果不喜歡,你做了他也不會買,如果是人格化產品,還會損傷人格信譽,所以對產品的要求比以往更高,這樣做就能形成良性循環。
雖然酒業的大量資源掌握在傳統渠道,但陸斌還是能感覺到他們的恐慌,正在於不知道用戶在哪里,就算茅臺五糧液也是如此。有位呼和浩特的傳統代理商,原來依托電話呼叫系統,擁有30萬穩定用戶,5000萬元的營收規模,開了9家直營店和400多個網點。可如今沒有多少人打電話了,這位代理商很恐慌,找吳酒請教。但他請教的思路還是我要開更多的分店和點,可問題是用戶已經不去店里買了,貨鋪給誰看?如果他把400多個網點變成服務中心,情況就不一樣了。陸斌說吳酒的核心理念是用戶在哪就做到哪服務到哪,實現半小時送到,而不是貨鋪到哪讓用戶去找它。
當社群連接完成後,所有的渠道商就都不見了,吳曉波說吳酒最多一層渠道,更妙的是,微信和支付寶已經可以直接支付。社群和支付這兩個基礎設施問題一解決,就可以實現吳曉波蓄謀已久的商業野心了。
3、人格品牌是社群電商引爆點

吳曉波經常自己上陣賣吳酒,他認為人格化能迅速建立品牌。
妻子邵冰冰如今是藍獅子傳媒集團總裁,她理解吳曉波的抱負,原來做藍獅子只有使命的願景,雖然上了新三板市值10來億,但從商業角度並不算很成功,現在趕上自媒體和社群的風口,目標明確空間巨大:做電商。
吳曉波從未停止過商業探索,他通過藍獅子項目成為億萬富翁前,早就依靠持續投資房地產實現財務自由,當初花50萬元承包千島湖半島,也是考慮土地變革會從山林地開始。吳曉波絲毫不諱言自己是商人,誇張地說自己“貪生怕死,好麻(將)愛錢”。他的正經解釋則是:我們做商業評論觀察的人,需要商業實踐,就像德魯克所言,要做介入的旁觀者,我們還年輕,如果沒打過仗,泥里沒滾過,想寫傳世巨著就會隔靴搔癢。為了培養吳曉波頻道的電商屬性,他甚至極端地說:誰要覺得知識分子賣東西,不喜歡,隨時可以離開。吳曉波很小心選擇合適的產品,但要賣東西這一點,不可逆。
吳曉波摸索出的電商環境是:圍繞價值觀和誌趣愛好相同的中產階級,提供帶有電商屬性的有情懷產品。均依附於吳曉波頻道這個自媒體。
吳酒正是吳曉波嘗試社群電商的第一步,而且是最關鍵的一步。正是吳酒售賣成功,讓他發現社群經濟有很大空間,以最快速度啟動美好的店。而吳酒一登場就玩成小爆款的關鍵,來自於他捕捉住社群電商的品牌趨勢。
吳曉波堅信自媒體里人大於機構,商業的返祖時代已經來臨。
第一是品牌返祖。在農耕時代的周邊鄉親眼里,最大的信用是你的名字,王大媽豆腐店、張小泉剪刀都是,自媒體時代,所有的銷售都是在熟人環境中做,如果喝了楊梅酒拉肚子,首先罵的是吳曉波,所以我敢讓它里面有蒼蠅嗎?
第二是傳播返祖。農耕時代的傳播方式是東家長西家短,有家公司請藍標做了十幾年的整合營銷,跟吳曉波感嘆說如今這樣搞不行了,傳播已經碎片化口碑化,老百姓怎麽說,比廠家怎麽說重要。
第三是營銷返祖。從前是金字塔狀的大工業分享模式,現在是倒金字塔,華為的背後是任正非,小米的背後是雷軍。
吳曉波決定將電商產品人格化。吳酒姓吳本有風險,中國沒聽說馬雲公司、馬化騰公司,但如果不用人格背書,電商很難立即起來。在實踐過程中,陸斌感覺到在食品質量方面,用戶對人格魅力體確實更放心。
業內很多人認為所謂的人格品牌是跨界打劫,但陸斌認為這是門外漢進入現代農業,縮短塑造品牌時間的路徑。而且楊梅酒屬於小品類,這在以前最麻煩的就是教育消費者,得大量投廣告,現在就靠口碑傳,喝得好就告訴朋友,傳播成本為零或很低。
4、為什麽做小眾楊梅酒?

擁有可控的獨特資源,是吳曉波切入楊梅酒的根本原因。圖為吳島上看千島湖風景。
選擇吳酒切入人格品牌,依然是玩的心態作怪。按說做酒最好做白酒或葡萄酒,楊梅酒是特別小的品類,僅江浙福建一帶農家和飯店釀喝。但對吳曉波而言,楊梅剛好近在眼前。
吳曉波當初在島上選擇栽種容易打理的楊梅,八年後開始收成時有點傻眼。楊梅成熟采摘期是梅雨季節,血海一片。每年收成8到10萬斤,最多時要雇200人采,能賣20萬元,人力采摘成本得10萬。有位雇工腿摔斷了,就賠出幾萬元,楊梅島就是一個傳說和僵局。2014年6月,面對滿山愁人的楊梅,吳曉波一想幹脆不賣了,采下來自己釀酒,那時吳曉波頻道開通月余。2015年6月,用戶已經70多萬,他將這批酒拿出來玩社群電商。吳曉波跟陸斌說現在可得小心伺候楊梅了,從前沒弄好最多損失幾萬元,現在得是幾千萬了。

圖為楊梅島這一季果實,圖片沒被美顏過。
無心插柳換個角度則是優勢所在。陸斌解釋吳酒的邏輯,是先有千島湖楊梅這樣一個事,再延伸出整個產業,柳桃潘蘋果都是要找個營銷點,有這麽些資源來做這個事,跟有這麽個市場來做這些事是兩種思維。吳曉波承認,吳酒人格化相對容易被認同一些,畢竟很多人都知道他有個楊梅島。
雖然是人格化,背後的商業理念是:
從身邊可控的優質資源切入,做有資源的人格化,而非求市場本身。

即將運往禦香露酒廠的編號楊梅,凡是有破損的都要剔除,帶枝葉的都要去掉,稍帶泥土的都要用清水清洗,再按固定重量放進存儲框,卡車就在路旁等待,45分鐘運達。
楊梅已采如何釀酒?吳曉波和陸斌最後選擇和浙江禦香露酒業有限公司合作,酒廠算不上很有名,符合從資質到用心程度等各方面的需要,距楊梅島也最近,45分鐘左右車程,采下來裝滿車運過去剛好,能確保楊梅新鮮度。但真正打動吳曉波的是,該廠擅長古法釀造。
去年吳酒出產近4萬瓶,今年預估20萬瓶,如今吳酒基本就是禦香露的唯一產品,吳曉波可以隨時收購禦香露,但他希望專業人幹專業事。
5、從閱後即焚到設計眾籌

吳酒今季第一款酒的定妝照,取意生如夏花。
吳酒已經釀好,可以敞開玩了。吳酒運營主推產品經理制,團隊今年從八人擴到15人,短小精悍,產品經理驅動著從創意到設計到營銷的全部議程,但秉持專業的事給專業的人做,對接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和外包公司,激發社群和合作方的智慧,最終根據買家的畫像來優化產品,比他們想要的更好看更好喝更好玩更好用,產品總監張騰說,一個產品經理就相當於一個公司。產品經理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個玩字。
產品概念上,今年的玩法叫美好時節系列:依次在夏至七夕中秋新春四個時節,各推一款吳酒套裝。吳酒本身酒品不變,但設計、包裝、禮盒和場景則閱後即焚。
這樣的定位和策略首先是向日本學習。吳曉波和陸斌考察過日本一家果子店,叫一幸庵,專做紅豆餡的普通糯米果子。店主卻按照48節氣,做出一系列產品,比如一種叫鴻雁北,鴻雁往北飛時做,就那五天賣,一種叫菖蒲華,秋日風吹菖蒲花時賣,產品和場景完美適配。再一個是考慮時間節點。去年兩次的時間節點均針對禮品市場,騰訊和杭州來福士等企業都大量采購,美的訂了1000套,都有專屬定制LOGO。
吳酒決定將全年產品系列化,且要閱後即焚式地不斷推出新品,明年希望一個月一推。吳曉波和陸斌把吳酒定位為產品創新型的互聯網公司,要保持產品創新能力,一定得舍棄一些東西才能往前走,限時限量銷售一過,這款產品就是永遠沒了。

酒瓶從最初的透明玻璃瓶,到彩色,到烤瓷,到玻璃烤釉,到白瓷瓶,以及調整瓶蓋,花費太多時間,導致拖延了新品上市。
然後再玩設計眾籌。吳曉波將設計主題和設計素材,都交給社群去眾籌實現,連著發起兩個活動:
“我為吳酒添新衣”和“我為吳酒寫首詩”。
公司對四款吳酒的設計主題只有一個要求,跟四個時節有關。張騰將這視為吳酒2.0,顛覆我為你們設計,變為你為我們設計。獎品很有誘惑,其中極致驚艷獎4名:12天西班牙激情之旅+玩耍現金,合計價值22999元;養眼網紅獎2名:7天臺灣傾心之旅+玩耍現金,合計9999元;歡樂入圍獎10名:一套4款美好時節系列吳酒+現金鼓勵,合計價值1800元。
發起“吳酒盲品大會”,召集來500名酒友為吳酒的口味和品質把關。這些完了選酒瓶又大費周章,從透明玻璃瓶到彩色玻璃瓶,又換成烤漆,再換成玻璃烤釉,最終才定成白瓷瓶,取名靜逸,生產周期是玻璃瓶的五倍,價格也貴好幾倍。夏至禮盒的配套產品叫古方香囊,配方由吳酒和一家專註養生理療的公司合作調制,分驅邪、醒神、安眠三款。
由於對設計和酒瓶的過度癡迷,導致一個被動的後果,吳酒新品的發布不得不從端午推到夏至,錯過了一個賣酒高峰期。吳曉波很坦然:“我們不想搶時機,我們將內心的溫度不斷註入這個產品,這個是需要時間和沈澱的。”
6、連楊梅樹都眾籌

去年通過社群眾籌的套裝禮盒創意,寓意紅包快來。紅包上寫著被粉絲追捧的吳曉波嘉言,比如:只有自由前提下的理想才值得去實現。
吳酒團隊的80後90後驅動著各種靈感十足的玩法,更早前,他們玩起認養楊梅樹的眾籌,讓吳曉波很是吃驚。
認養方案是:吳酒首批拿出楊梅林A區1000棵楊梅樹,樹主花一萬元僅限認養一棵,認養期是兩年,得到價值1.6032萬元的吳酒及衍生品。
具體組成靈活多樣:樹主每年能得到30套印有樹主名字的專屬吳酒禮盒,市價1.194萬元,如果樹主想要出售這批吳酒,吳酒將以8.5折無條件回購,所得收入為1.0149萬元;樹主每年還能免費優先品嘗春夏秋冬四款新品,這部分價值是1592元;然後還能獲得吳曉波課程現金券2000元;包括價值500元的樹主專享紀念禮盒;最後一個是樹主在吳酒鋪子購買吳酒,獨享8.5折樹主特惠。10天內,1000顆楊梅樹就基本認養完畢,這塊社群收入2年1000萬元,後續還有B區C區認養。
眾籌後的玩法同樣五花八門。首批16名樹主已經上島摘楊梅吃農家樂逛新安江大壩;樹主可以通過視頻直播跟蹤自己認養的楊梅樹;樹主樂此不彼地跟在吳曉波和秦朔等名人周圍認養,炫耀自己收到的吳曉波簽名樹主證書。這樣做也有很實際的農業意圖:將自己的核心資源都進行產品化,最早是玩酒,現在玩樹,有越來越強的溯源意識;就像釀楊梅酒本身一樣,本來讓吳曉波頭疼的農業資源,價值得以成百乃至上千倍盤活;同時還預支產能,節約資源。
考慮到眾籌到期後有樹主會要求回購,吳酒不一定靠此賺多少錢,但情感的收獲是意外的驚喜。第一位樹主康麗專程飛到成都發布會現場認養,他和吳曉波都是本命年;吳酒客服接到最多的電話就是問詢某個編號還有嗎,有的是結婚紀念日,有的是所創公司的股票代碼,有的是女兒生日……吳曉波說,這些楊梅樹編號成了美好記憶的密碼。
這樣失控式的即興玩法從第一天開始就勒不住。33小時賣出5000套那次,噱頭是夏天喝冰鎮楊梅酒的傳統,實行限量供應。配上吳曉波散文集《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組成套裝禮盒,再隨機派送傳統豎排體酒標,印上吳曉波的嘉言諸如:只有自由前提下的理想才值得去實現。這一次是純粹的互聯網實驗,僅通過吳曉波頻道報道和銷售,此外還有一些大客戶定制。
72小時賣出3.3萬多套那次,噱頭是賀年,實行限時供應。配上創意紅包和特制筷子組成套裝禮盒,寓意紅包快來,這個禮盒的創意已經變成社群提供。此次吳曉波投資的矩陣公號有大量報道,全網銷售,72小時內接到20多個傳統渠道商電話希望代理。
玩法的奧妙在於用+法。如今吳曉波經常自信地說,吳酒加蜂蜜還是加糖,清香型還是濃香型,高度還是低度,下一個實驗是什麽,他也不知道,交給社群,交給朋友,交給這個+。吳曉波說互聯網酒業的好玩就在這種不確定,在自媒體時代,試錯是唯一途徑。
7、種好一顆楊梅的考驗

島上風景淳樸清幽,圖為看島人邵國明開辟的菜園,蔬菜魚肉的香味可以和城市中的清晰區分。但要種好楊梅殊非易事。
但有不少人懷疑吳曉波,吳酒就是作為名人玩一玩吧?吳曉波和陸斌正從社群里走出來,走入過去一無所知的傳統農業。陸斌說用戶買吳曉波這個名字最多三次,此後還買的才是真正的用戶,吳酒需要找到那些用戶,這樣才有持久性,而找到用戶的前提是產品。
吳曉波決定從改造楊梅島做起,他請來杭州市農科院專家指導,對該島進行科學化、現代化管理。千島湖總共有7000多畝楊梅林,吳曉波的楊梅島面積適中,有荸薺和東魁兩個品種,分別從寧波余姚和臺州溫嶺引進。這塊島是千島湖東南角伸入湖中的一塊山林地,島主更像是幫吳曉波看管的農民邵國明夫婦。邵國明在島上養了500多只雞,去年天冷,雞晚上堆起來睡壓死了幾十只,暮色四起時,雞群就飛上楊梅樹睡覺;這里的魚有久違的純粹鮮香,杭州很多餐館會從外地買來魚放千島湖養一下,以致於有個綽號叫洗澡魚;還有個奇觀,春天來臨時禿鷹會在島上空盤旋,俯沖下來吃雞,專啄腦漿;千島湖水質還因是農夫山泉水源地而聞名,這片楊梅林所處位置,已經成為杭州市政府的千島湖飲水工程取水口。

唐詩里經常有雞鳴高樹巔之類的詩,老覺得哪有這樣閑得蛋疼的雞,直到看到島上這一幕。
杭州市農科院研究員王世恒說,同種類的農產品,外觀和口感消費者能把握,安全的差別最大,而安全的首要因素就是環境,王世恒對楊梅島上的空氣和水土評價很高。淳安縣農業局果樹技術推廣站站長汪末根說,千島湖本來就沒企業,沒煙囪,如今這片楊梅林的位置搞政府飲水工程,連養殖場什麽的都不能搞。像汾口鎮也是千島湖區,結果山里面搞了個火葬場,第二年楊梅就沒人要。千島湖楊梅的糖度很好,幾次在浙江省農業擂臺賽上數一數二。
楊梅島先天條件甚佳,但在王世恒和汪末根兩位專家眼里,缺乏專業管理,樹勢不好,他們給邵國明安排工作時頗有喜劇效果。頭一件工作是施肥,有機肥和硫酸鉀複合肥適量搭配,嚴格按要求撒下,還得挖一鋤頭深翻動(王世恒說得要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此時邵師傅倒能應付,說這好比自己在家鄉種田,肥水不流外人田。再以後得防病蟲害,用高效低毒的農藥和水適量搭配,再加點葉面肥(這相當於做面膜),同樣嚴格按要求打藥,這是防病蟲害,跟化學催熟是兩個概念。王世恒問邵師傅是否看得懂一般說明書,邵師傅開始囁嚅起來。第三件就是修枝,有些地方樹太密,導致樹勢衰敗(像小老頭),加上衰枯病枝,還是要嚴格按要求砍掉剪去一些。聽得邵國明額頭冒汗,吳曉波和陸斌也有點暈,只有反複問記和舍得花錢的份。
從如何找到10個科學管理楊梅林的短工和一個幫手,到工人工資,到住房吃飯交通,邵師傅期期艾艾地表達著無數困難。吳曉波作出各種長工資和發獎金的承諾,邵師傅依然憂心忡忡地說,我來島上六年很忠心盡力,就是突然要做領導不習慣,自己才讀到三年級……王世恒自問,再過十年,中國誰來幹農業?現在招博士和海歸不難,但找不到能幫吳曉波管園子的農民。
幾位農業專家評估下來,通過得當的管理,今年可保15萬斤產量,吳酒原料將暴增。
8、從+吳酒到吳酒+
種好楊梅僅是打造產品基礎,吳曉波更想將+法玩起來,借此革新產品傳統。
+吳酒是指產品端,吳酒主做楊梅酒不會變,古法釀制不變,但今年正在調整配方和基酒,比如汾酒+吳酒、董酒+吳酒、賴茅+吳酒,甚至國外酒種+吳酒,這樣開拓組合出一些東西,目前賴茅和董酒、致中和已發來酒樣實驗。此時藍獅子過去做財經書的資源也能用上,瀘州老窖和酒鬼都是老朋友,藍獅子投資方皖新傳媒董事長曹傑擔任過安徽古井集團副總裁,他說吳酒符合很多好酒的特征,比如說入口柔一線喉。繆廠長建議吳酒還可以做成吳酒幹紅、吳酒幹白、吳酒蓮子。
吳酒今年還在嘗試酒精度,目前是22度,考慮到做全國品牌,區域上有不同喜好,會出44度和11度,都是避諱數字和光棍數字。今年專供外婆家的吳酒,會保留22度,可能增加32度、35度或38度幾個級別,由外婆家用戶定。
吳酒+是指銷售端。吳酒今年跟很多產品合作,形成一個業態,和本來生活合作推吳酒+蟹,變成一個中秋場景,和鄉土鄉親平臺合作推茶,褚橙也想和吳酒合作,此外還有蹄筋、辣醬找上門來,吳酒主要考慮茶和小吃。這類似於一個品牌聯盟,和早期淘寶一樣,聯盟起勢的小品牌,把消費場景設置出來。
吳曉波正在探索吳酒的關聯農產品延伸的可能性,要想和吳酒特征結合緊密,比如茶葉,還有米,如果有用戶喜歡,就考慮收購一兩塊大米基地,“好的五常大米100多元一斤呢”,吳曉波說。今年確定打造一個茶人格品牌,考慮到單一人格背書帶不動太多,否決掉吳茶這個名字,改叫巴九靈茶田,人格對象是巴九靈。
巴九靈茶田的核心還是借鑒吳酒路徑,用身邊可控的優質資源做市場切入口,吳酒倘若要一開始到處找楊梅那就沒法做了。翁家山和龍塢各有一塊基地,共計20畝,分別是藍獅子的一位同事和吳曉波的一位要好朋友的茶園,捷衛電子商務和他們合作成立公司。巴九靈茶田將從小眾切入,走年輕路線,效仿星巴克親民價格,可能800元一斤。
9、革傳統農業的命,何其容易,何其艱巨!

吳曉波為殺入傳統酒業,專門參加成都春季糖酒會。圖為吳曉波、外婆家總裁裘曉華和吳酒CEO陸斌宣布合作。
吳曉波將2016年定義為線下拓展年,傾力解決線上和線下的沖突和融合。他認為社群化和人格化品牌必須由O2O終結。吳酒今年的銷售計劃里,社群電商依然占最大的1200萬元,楊梅樹認養就兌現很大一部分,陸斌希望均衡銷售,把品牌從社群延伸下去,帶到包括傳統渠道和電商在內的全渠道,只不過轉變成服務性思維,讓超過175萬用戶想喝就能喝到。
傳統渠道今年的目標是800萬元,主要還是搞新玩法,第一大動作就是和杭州著名餐飲品牌外婆家合作,跟理念和品味一致的單個品牌結合成本最小,剛好楊梅酒和外婆家均是杭州品牌,吳曉波和外婆家都全國聞名,兩位創始人又是好友兼本家。同時還側重和成長型品牌合作,比如萬店易購和亞朵酒店,成為後者的供應商。還有和傳統經銷商的合作則還在摸索,要想從人員素質、品質、理念、信用到價格管理都達成一致,很不容易。
沖著熱愛吳曉波而去的代理商越來越多,淘寶平臺的8號酒鋪店主陳雪兵就是一個,他說賣吳酒是件兩情相悅的事,他需要一款高逼格的產品來壓店,吳酒則拓寬了渠道,代理其它酒品首要考慮的是銷量和利潤,吳酒更代表著一種精美的情懷,以及吳老師那些有趣的故事,所以在營銷方面要和品牌方保持一致,包括價格以及各種方案,不能像做其它爆款那樣來做吳酒。8號酒鋪目前平均月銷售吳酒500套,陳雪兵對市場前景很樂觀。
吳酒正準備建立自己的客戶管理系統,根據用戶在哪里,編織用戶關系網,把用戶組織起來,以和線上社群形成配套服務。比如杭州買過吳酒的很多,就把這些人給組織起來,定期辦活動以加強黏性了解需求。吳曉波頻道全國有81個書友會,均設有班長班委,在地方上也需要有連接產品,吳酒和書友會合作,既可以書友線上申請成為吳酒銷售員,然後最多再發展下一級,也可以線下書友會活動時直接落地推廣。陸斌說吳酒註重找差異性,把散落各處的價值組合起來,像微商城這種社群電商茅臺五糧液都不行。
傳統電商今年的目標同樣是800萬元,主要是天貓本來生活京東。吳酒更想做大微商城,傳統電商不利於小眾品牌精準找到用戶。吳酒今年和有贊合作打造微營銷,喜歡吳酒的每個個體都可以成為分銷商,很簡單註冊微店,在他的圈子里推廣信息流,有100人響應的話,把這100人信息直接發到有贊,實時結算,比如按每人信息20元算,給你2000元,貨從吳酒那邊出。
他們此前是真是門外漢,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拿出六萬元一瓶的威士忌,吳曉波喝兩口就作罷。最初發貨時,陸斌想當然10瓶箱好計算,結果發現業內傳統的12瓶箱,的確更適合搬運。新考驗也不斷發生,比如楊梅從來都是泡在酒里,但如今得考慮到外地用戶的體驗,酒里邊還要不要果肉?
如何看待野蠻人入侵?吳酒CEO陸斌說,今天這個社會是專業分工,有個核心定位,就可以根據模塊組合。禦香露總經理繆建宏說,自己是傳統酒業從業者,沒什麽羨慕妒忌恨的,兩家是合作方,二者能否賺錢各有命。王世恒研究員說,農業趨勢一定是像國外,工商資本和外行進入,普通人沒有辦法將農戶土地集中,進來後本身就會了解學習,同時聘請內行就行。何況如今是合作共贏的時代,比如對傳統的禦香露來說,本來是做蓮子酒,現在增加了品種。
有被采訪者懷疑吳曉波自己並非全身心投入,會影響吳酒發展。但老朋友王世恒多年一路看過來,認為他們懂商業懂品牌懂市場,現在又和各種專業人士合作,有很強的目標性,已經不是玩玩了;吳曉波通過深加工和商業化,趕上了將產業鏈拉長的農業趨勢,挑戰則是從前弄楊梅島是想弄個修心的地方,如今要專註要品質。
10、吳曉波的組織失控了!

吳曉波在鏡頭前悠閑地讀書品酒。由於采取失控式管理,他在承擔繁重的集團管理事務外,還能一年打50場麻將,寫100篇文章,錄50個視頻,30場演講和出一本書。吳酒正是這失控組織的一份子。
吳曉波的商業野心在於吳曉波頻道,頻道誌在社群電商,垂直分為金融、理財、培訓演講、思想食堂和美好的店等五條線,依然在不斷裂變過程中,計劃三年內上市,100億估值,兩到三億凈利潤。然後是知名出版品牌藍獅子和專註於投資公號矩陣的獅享家基金。再有就是吳曉波控股的公司杭州捷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專註於人格背書的自有產品,以吳酒為典型。
吳曉波夫婦的關系被很多業內人士視為楷模,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經常開玩笑說,以自己資質完全可以做成吳曉波那樣,後來發現吳最重要的是有賢內助。吳曉波調侃說:夫妻相處的最高信條就是過日子,別看對方手機。吳曉波夫婦兩人通常工作完晚上10點回到家,泡壺茶聊到淩晨1點鐘,或者看一兩集韓劇,別人問他們夫妻這麽多年還能保持這種談情說愛的狀態?邵冰冰說純粹就是聊工作,這個事情怎麽弄,那個關系怎麽處理。夫妻通常的分工是吳負責戰略,邵側重執行,如今邵冰冰專註於藍獅子業務,她說吳曉波頻道更需要年輕人做。
吳曉波對公司采取失控式管理和蜂窩式競爭,釋放每一個人的創造力。某條垂直線做得大就是蜂巢主力,做得小就自然脫落,新蜂巢補進來。吳曉波跟各條線的關系,最主要就是分享資源和解決問題。他說毛澤東就是給你多少人發展根據地,等到封元帥大將時,誰的功勞高地盤大,兄弟們都知道。
跟從前比,吳曉波的工作量翻了一倍,別人看他拉屎的時間都沒有,但實際上他晚上不工作。而且一年至少打50場以上麻將,有次朋友邀他打,他說不行,明天稿件得開天窗,可電話掛掉後渾身難受,回電問人約好了嗎。吳曉波寫稿件時總焦慮地抽煙,但打麻將時氣定神閑,變成旁邊仨焦慮。能這樣從容的根源就在於,實行失控式管理。吳酒就是這個失控式組織里的一份子,由吳曉波控股,陸斌是合夥人,團隊另外留部分股權激勵,再加外部投資,做成多大靠吳酒團隊,他坦言自己也不懂。
吳曉波說自己沒有農業情結,對他來說吳酒是愛好和投資,如果像褚時健那樣盯著會死的。但對陸斌而言,吳酒是事業的全部。今年的銷售目標是20萬瓶,估計營收3000萬元,800萬利潤,明年營收1億元,吳曉波說3年過億對互聯網品牌來說有點慢,每年200%增長很正常。
吳酒團隊正在加快和包括千島湖在內的各地方政府進行公關,尋求背後產業鏈合作,包括土地資源基地開發旅遊農藝等等;同時再擴張楊梅林基地,甚至眾籌基地,比如從楊梅樹認養眾籌里再遴選200人,再去開發一個島,可以是橘子蘋果梨。理念都是依托社群經濟獲得相對優勢的資源,變成更多人一起玩的事情。
吳曉波定義吳酒是好玩的失控型公司,不是大生意,也不必做大。但王世恒認為楊梅酒符合酒業的洋酒紅酒和低度果酒的趨勢。陸斌則把自己當做專業的農民企業家,他來自江南水鄉嘉興,自小對農業有情感,致力於把吳酒打造成人格品牌的產品創新型公司,延伸上下遊產業鏈,甚至成為打通新農業和旅遊的複合型公司,信奉時間而非體量是衡量公司的標準,就像馬雲說希望阿里做102年。

[本文作者魏寒楓,轉載來源於現代農匠(ID: xiandainongjiang)。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吳曉波
農匠
農業
電商
贊(...)
分享到:
夜讀丨吳曉波:如何破解40歲危機?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1-26/1056336.html
作者|吳曉波
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今天,在矽谷,蘋果的雇員的年齡是31歲,谷歌和特斯拉是30歲,facebook只有29歲;在中國的BAT,百度的平均年齡是26歲,騰訊和阿里員工的平均年齡是27歲。
在這個快速叠代的商業社會,“四十歲危機景象”正在襲來,你該怎麽辦?吳曉波提了三點建議,頗值你好好體悟。
加油,40歲。
▌矽谷正在上演“四十歲危機景象”
前兩天一個矽谷的朋友回國在一起聊天,他問我“吳老師你知道嗎,在今天的矽谷員工和公司打訴訟官司,最高的訴訟類型是什麽?”我說據我知道,之前是兩類,一類是種族歧視訴,第二是性別歧視訴訟。誒!他說過去是這兩類,最近這兩年有一種訴訟超過種族歧視訴訟和性別歧視訴訟,叫做年齡歧視訴訟。
從2008年到2015年,在整個矽谷地區有150家大型的科技公司面臨了226起年齡歧視的訴訟官司。這個數據比種族歧視訴訟案高了28%,比性別歧視案高了9%。
在今天矽谷,蘋果的雇員的年齡是31歲,谷歌和特斯拉是30歲,facebook只有29歲。在所有的矽谷高科技公司里,一個員工如果你到四十歲的時候,你就面臨要被淘汰的局面了。而如果你是一個四十歲的人,要在矽谷找一個工作會變得非常非常的困難。今年英特爾實施一項裁員計劃,在所有裁掉的員工中,超過八成的人是四十歲以上的員工,而這個數據是四十歲以下員工的2.5倍。這就是正在矽谷出現的“四十歲危機景象”。
▌中國的情況更糟糕
中國的情況怎麽樣呢?也許情況比美國更加的糟糕。中國的BAT,百度的平均年齡是26歲,騰訊和阿里員工的平均年齡是27歲。
在2014年的時候,百度就有一個內部的規定說,如果從今年開始這個部門要招基礎員工,他必須是一個80後。所以在今天的中國職場,一個人年齡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會被認為進入到了一個危險期。
中國前一次出現這樣的景象,在我的記憶中大概是在1998年到2003年。那個時候,中國進行了一次國有企業的產權量化改革,當時有數以千萬計的國有企業職工以工齡買斷的方式失去了工作,那麽他們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是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的員工。十年後在中國的科技企業、初創企業再一次出現了四十歲的危機。
正是在這樣的年齡段,你突然發覺,自己的知識出現了老化,創業的機會在減少,職場升遷的可能性在逐漸逐漸的下降,而企業主和社會更願意把資源和機會給予二十歲三十歲的年輕人。這正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你該怎麽辦?
怎麽辦?這也許是一個快速叠代的商業社會,難以避免出現的景象。有三個建議給到我的這些同齡人們。
第一點,你在一個機構里,你必須要讓自己在四十歲到來的時候盡快的進入到一個管理者的崗位。因為只有在管理的崗位上你的閱歷、你的社會關系的能力才會被極大的放大。
第二,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你盡量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不要輕易的去改變自己的職業。
第三點,你要盡快的提高自己的財產性收入。我們一個人的財務收入分為兩種,第一是職務性收入,就是你每天在工作中你的機構發給你的薪酬;第二是你通過投資、通過理財所獲得的收入,這部分叫做財產性收入。四十歲以後,你一定要盡快的提高所有收入中財產性收入的比例。
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時代,但是我們有辦法讓自己在任何一個時代中管理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而到四十歲的時候,也許你所有的命運都在於你的理性和主動的選擇中。四十歲對於一個人來講,也許是危機的開始,同時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和新的生活方式的開始,祝福大家。
吳曉波:知識付費最大的坑是什麽?如何避免走彎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2/160803.shtml
吳曉波:知識付費最大的坑是什麽?如何避免走彎路?
筆記俠
本文由筆記俠(微信ID:Notesm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吳曉波
一、內容為王是個偽命題
其實我是一個常年的文字寫作者,這些收費對我來說是常規意向的收費方式。
早年的收費形式,比如說我們給出版社出版圖書有稿費;我們給視頻節目制作視頻的時候,會有廣告費等,所以知識它從來不缺乏變現的通路。有變化的是我們這兩年所謂的自媒體帶來了內容直接變現的可能性。這是我們今天討論這個話題的意義所在。
我是2014年5月份開始做《吳曉波頻道》的,到今天已經兩年半了。這兩年半里其實我們在知識內容的生產、傳播和變現的方面有很多的嘗試。傳統意義上的變現方式依然存在,比如,《吳曉波頻道》每年會有一批是廣告的收入,這是傳統意義的廣告變現方式,但是也出現了新的可能性,就是內容直接變現的可能性。

大家如果有看《吳曉波頻道》會知道,每個禮拜我會有1-2篇的專欄文章。如果你對比我以前在新浪的專欄、中國企業家專欄的話,你會發現,其實我關註的領域並沒有變化;其次,我在寫作的風格和方式上也沒有太多的變化。
所以今天我們在談知識變現的時候,首先我認為自媒體改變的並不是內容本身,那麽自媒體改變了什麽呢?
第一,改變了內容與消費者的之間關系;
在過往的很多年,我們的寫作都是單向的,在自媒體出現後,出現了一個詞叫做“用戶”。有了用戶以後,就使內容與消費者之間變成了互動性。我們用技術就可以知道用戶喜歡什麽,或者不喜歡什麽。
我在我的頻道里寫我的專欄,從第一天起,我就設置了一個環節叫做“投票”,專欄寫完以後,我會設計一個“投票”的內容,一般會有4-5個題目。現在我們有200多萬用戶,用戶對一個問題的觀察,和你設置這個問題時的成見是不一樣的,它自己會產生一種觀點。
第二,在做自媒體的時候,我發覺一個內容生產者開始具備一種新的觀念,叫做:“產品”。
以前我們講內容為王,其實這是個偽命題,真正的命題是:你的內容能不能被格式化?能不能變成一個產品?我覺得這才是最關鍵的。
比如《吳曉波頻道》當時上線的時候,在一個月,我們就推了一個東西,叫失敗值測試。我設置十幾道問題,用戶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以後,會對用戶的回答反饋一個分級。比如65分,75分等,然後用戶回複一個數值,可以找到對應的數值我給用戶的一個評價。這是用新方式,做出來的一個產品。
如果今天我再來做這個產品的話,我可能會增加一個支付的環節。你要取得那個報告,可能需要支付3塊錢,才能看到。
現在,我們推出音頻節目,叫做《每天聽見吳曉波》。它是一個180元的音頻產品,我會講關於財經方面的知識。從7月份上線到現在,這個產品已經銷售了超過9萬。
所以,你問我自媒體收費是不是一個趨勢?我認為這是工具革命帶給我們的一個福利;第二自媒體的變現方式會有很多種,有音頻、有視頻、有測試題,甚至未來有研究報告等。
所以,自媒體的變現路徑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的。
二、如何把知識付費的效果放到最大化?
資本與內容關系越來越密切,內容與消費也非常緊密。為什麽?這涉及到我們對當今中國傳播的理解。比如你是賣花、你是賣車的,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大眾的市場,我們希望每個人都來賣我的花,賣我的車,這是一個大眾的傳播。
但是你會發現在今天的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圈層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朋友圈都是在知識、價值觀層面跟你類似的人。
所以你活在一個接著一個的圈層里,活在5-8個的圈層里,所有的有效傳播,都會在圈層中進行,這是今天發生的一個新的變化。
當這些變化發生的時候,中國由一個大眾傳播的時代,進入到一個小眾傳播的時代。
那麽大眾傳播和小眾傳播的區別在哪里?
大眾傳播的特點是:
▷單向性的,一個單點向多點發生的過程;
▷它是靠戲劇化來吸引人的註意力的,特別的直觀;
▷它是碎片的,它的信息是單點爆發的方式呈現出來的。
小眾傳播的特點是:
▷專業性;
▷很精致;
▷互動性。
傳播形式的改變,帶來了兩個變化:
第一,內容生產者靠內容本身就能實現盈利;
第二,行業企業會利用內容完成它的商業傳播價值。
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的整個傳播格局隨之改變。
至於如何把知識付費的效果放到最大化?

這是一個特別抽象的問題。今天我是一個內容生產者,我從7月份開始做《每天聽見吳曉波》,每天要去尋找一個話題,來跟大家講5-6分鐘。5-6分鐘要把一個知識點徹底的講透,在這個時候,其實我很難去想怎麽把付費的效果最大化。
我能夠想的是:我的這些內容是不是別人願意去聽的?哪些人願意聽我的內容?我只要把我的內容做得好,做得精致,效果自然而然就會最大化。
三、內容創業者不是要講故事,而是要專註產品
因為我們能不能講好一個中國故事,這個事情並不是我能夠做到,或者說我在客觀上沒有想講一個好故事,而是在客觀上願意把我的知識作為一個產品,能夠貢獻給大家。
第二,不管中國故事講得好不好,本身是關於中國這個事情是不是值得講的。我覺得我們都是只能做好一個本分的工作,能夠把自己所看的世界真實的寫清楚,如果它是一個壞的中國故事,我們還是要告訴大家,我們中國有一件讓人悲傷的事情。
四、新技術(VR/AR、AI)會成為內容文化創作的工具,還是會顛覆內容創作的方式?
我覺得我們能夠在今天討論知識付費,實際上是一個工具革命的過程。在兩年半自媒體的創作過程中,這是給我最大的一個觸動。
我原來是一個拿筆寫作的人,後來開始用電腦寫作。但很長的時間里,我跟技術進步並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在自媒體的環境下,有了很多可能,因為技術能夠幫你獲得更多的用戶,能夠幫助內容傳播得更廣。而傳播得更廣和用戶獲得的幾何級增加,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中,過去的兩年半里,其實我對互聯網的技術工具,具有很大的興趣。我們在這方面的使用,還是很後知後覺的。
我在做《每天聽見吳曉波》這個音頻的時候,我下了一個決心,我使用了深圳的一個工具——小鵝通。小鵝通在過去的半年里,幫到了我很多的忙。
比如:
我每天發一個音頻,我到第二天的時候,就知道了這個音頻有多少人收聽了;
用戶是在什麽時候退出收聽的;
大概的反饋是什麽;
每天有多少人訂閱了吳曉波頻道;
……
所有的這些在之前我是完全不知道的,而在這些數據現在都可以通過小鵝通來獲取。
這使得我們在內容生產和傳播有了很多的可能性。大部分的AR、VR產品,在今天其實還是一個概念性產品,我也看了很多的VR產品,我覺得它們還是令人比較好奇的一些內容。但是我認為這些產品,在未來的幾年內,會有很大的穿透性。

比如說VR這個產品在影視、網絡遊戲、辦公協同這些方面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變化。所以今天,在工具不斷的叠代出現,我們今天談的知識付費僅僅是一種開始,我們因為去平臺化,所以內容直接和消費者面對面。就好像我今天做這個直播節目一樣,直接和聽眾面對面。
謝謝!
▽提問環節:
1、作為知識內容供應商,如何快速有效找到適合的受眾?有沒有原則和方法可以分享?
我做了兩年半的《吳曉波頻道》,到現在有200多萬個用戶。平均每天增加的用戶有2千多位。看我們的用戶增長曲線就會得知:如果當天內容非常好的話,會得到用戶的轉發,轉發後就會帶來新的用戶,所以這是一個持久的工作。並沒有投機取巧的方法。
如果你是一個內容生產者話,有三點:
▷你能不能找到一個有剛需的細分市場;
▷在這個細分市場中,能不能夠形成獨一無二的風格;
▷能不能在細分市場中,快速做到全中國的前三名。
這是一個內容生產者要做的事情。至於能不能快速的獲得用戶,僅僅是這些工作的結果而已。
2、您覺得知識付費最大的坑是什麽?如何避免走彎路?
我認為最大的坑是:沒有持續內容的生產能力。
因為知識付費的場景是:是用戶付了錢以後,他還會續費。所以這個時候投機取巧的辦法是沒有意義的,還是踏踏實實的把內容做好,做一個可以持續生產內容的人。
3、在圈層化社會里,我們的市場是因為互聯網變大了,是不是也因為互聯網變小了?如何在圈層里穿梭?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我覺得世界是變大了。
比如我長期以來,處在一個特別小眾的財經寫作中,我做自媒體的第一天起,根本沒想過我的用戶會到達200多萬,我認為中國最大的財經類報紙,像中國企業家、財經雜誌等,他們的發行本也沒有超過十萬本,所以我的用戶有200多萬,我已經有很大的幸福感了。
第二,到了200萬用戶的增加以後,也有了新的麻煩。
比如在我們頻道里要談一個投資理財的問題,一個同樣問題的背後,你要面對的是不同收入的各個階層人群。對於一個月工資2萬元的城市白領,和對於一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他們都可能是《吳曉波頻道》的用戶,但是當我談投資理財的時候,我是在對著誰講?這對我來講就是一個困擾的問題。
所以,我們需要給《吳曉波頻道》里的用戶做社群,把人從虛擬狀態回歸到社群狀態。這個時候,世界又會被格式化,會被圈層化。這是一個新媒體的環境下,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困難。
在任何一個圈層中,我認為只要你有好內容的產生,一定可以找到受眾的人群。哪怕他非常小眾,那又怎樣,只要找到他們,就有價值。
或者,找到本身就實現了價值。
[本文作者筆記俠(微信ID:Notesm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吳曉波。文中所述為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訂閱號(ID:iheima)。]
互聯網
知識內容
內容創業者
贊(...)
分享到:
吳曉波:績效主義萬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7/0208/161104.shtml
吳曉波:績效主義萬歲
吳曉波
本文由吳曉波頻道(微信公眾號ID:wuxiaobopd)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吳曉波。
雷軍在變,是變好還是變壞,仁者見仁。
2016 年的小米年會上,雷軍說,“年初,我們定了一個 8000 萬臺的銷售預期,不知不覺我們把預期當成了任務。我們所有的工作,都不自覺地圍繞這個任務來展開,每天都在想怎麽完成。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的動作變形了,每個人臉上都一點一點失去了笑容。”
於是,雷軍提出,“所以我們定下了 2016 年最重要的戰略:開心就好。我們決定繼續堅持‘去 KPI ’的戰略,放下包袱、解掉繩索,開開心心地做事。”
2016 年,眨眼既逝。
在 2017 年的年會上,過得並不太開心的雷軍畫風大變,他說,“天上不會掉餡餅,擼起袖子加油幹。”當一個人擼起袖子的時候,一定不可能面帶微笑,更不可能只是“開心就好”。

雷軍為小米定了一個小目標,它被定格在一幅如天空般遼闊的大屏幕上:“小米整體收入破千億元。”
千億就是 KPI,KPI 就是績效。
你在,或不在,它都在這里。
2
“績效管理”這個概念是在 20 世紀 70 年代後期,由美國管理學家奧布里·丹尼爾斯提出的。而早在 1954 年,彼得·德魯克就提出了“目標管理”,在他看來,“績效管理是 20 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在德魯克和丹尼爾斯的理論框架中,績效管理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把員工績效和組織績效相結合,將績效管理提升到戰略管理層面。 KPI 衡量重點經營活動,不反映所有操作過程,有利於公司戰略目標實現。
也就是說,績效管理是一個只重結果,而開放執行過程的目標治理模式。
整個 20 世紀的下半葉,是績效主義的繁榮時期,所有企業英雄都是績效達人。曾被公認為“世界第一經理人”的通用電氣前 CEO 傑克·韋爾奇,在自傳中就清晰地寫道:“如果說,在我奉行的價值觀里,要找出一個真正對企業經營成功有推動力的,那就是有鑒別力的考評,也就是績效考核”。

對績效主義的反動,是從一個績效的失敗者開始的。
2006 年,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郎發表了一篇文章《績效主義毀了索尼》,在他看來,索尼引入美國式的績效主義,扼殺了企業的創新精神,最終導致索尼在數字時代的失敗。
在上世紀 80-90 年代,索尼因半導體收音機和錄音機的普及,實現了奇跡般的發展。但是到了 2006 年,索尼已經連續 4 年虧損,2005 年更虧損 63 億美元。
天外伺郎將失敗的根源歸結於績效主義。
——績效改革,使索尼子公司總經理要“對投資承擔責任”,這就使得他們不願意投資風險大但是對未來很重要的技術和產品,而更願意做那些能夠立竿見影又沒有多大風險的事情。
——績效制度的引進讓每個業務單元都變成獨立核算經營公司,當需要為其他業務單元提供協助而對自己短期又沒有好處的時候,大家都沒有積極性提供協作。為了業績,員工逐漸失去工作熱情,在真正的工作上敷衍了事,出現了本末倒置的傾向,索尼就慢慢退化了。

天外伺郎的觀點,如同在全球管理界投放了一枚震撼彈,它幾乎摧毀了制造業者的價值觀基石。
3
任何名詞一旦被綴之以“主義”,便鑲嵌上了意識形態的意味,從而具備了強烈的排他性。
二十世紀的一百年,無疑是管理學的一百年,從福特工作法到美國式公司治理制度,從德國車間到豐田生產線,種種管理理念及模式上的變革,推動了工業文明的繁榮。
然而,進入本世紀之後,隨著互聯網經濟和新的風險投資模式的興起,韋爾奇所謂的“企業經營的成功推動力”發生了變化,相比於內部管理,商業模式的創新、新技術應用以及資本經營,顯然起到了更為顯赫的作用。
在中國企業界,對績效管理的揚棄便是由互聯網人發動的,進而蔓延到整個實體經濟領域,而這個過程又呼應於數字化轉型的大潮流。如同人在遭遇挫折時會懷疑自我價值一樣,一家企業在面對重大的生態型變化時,會否定既有的制度安排,在極端狀態下,會否定存在的一切。

在十年後的今天,重新回望天外伺郎的觀點,有三個角度可以進行認真的商榷:
其一,索尼的衰落,是績效管理導致的結果,還是決策層戰略安排的失誤。
過去十年,韓國三星的崛起與索尼恰成反例,它同樣執行的是美國式的績效薪酬制度。李健熙將經營權和責任全部分配給具有專業資質的各子公司社長,只對各子公司經營層實行的是“明確經營的完全責任、賦予履職的足夠權限、按照績效獎勵團隊”的管理模式。在三星經驗中,績效薪酬有力地扭轉了原有的僵化體制、激活分子公司經營團隊,助推三星新經營轉型的目的。
在亞洲地區,臺灣的富士康和大陸的華為,無一不是績效主義的忠實執行者,甚至,他們引入了更為嚴格的軍事化管理模式,將績效目標的實現推向極致。
其二,互聯網公司的成功,是去 KPI 的勝利,還是新的績效目標管理的結果。
無論是 Facebook 、亞馬遜還是中國的 BAT ,無一不是強績效型企業,所不同的是,它們的績效目標並不僅僅是利潤,而更是用戶,用戶的數量、留存率、活躍度、獲客成本及客單價。
也就是說,互聯網公司的績效模型是以用戶為核心而展開,而索尼、GE 等制造企業的績效模型是以商品為核心的。
關鍵不是沒有 KPI ,而是 KPI 的指向體發生了微妙的改變。而無論如何變化,績效以及與績效相關的數目字管理,仍然是企業治理的基礎性工作。

其三,索尼的總經理們“不願意投資風險大但是對未來很重要的技術和產品”, 是績效目標造成的,還是組織模式落後造成的。
互聯網改變了信息流動的方式,進而改變了企業運營的模式和對效率的定義,這個變化對企業的組織架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越是大型的企業遭遇的困難越大。
企業內部創新能力的激發,並不以放棄管理、特別是放棄績效管理為代價,而是應該在組織模式上進行自我革命,形成目標高度一致、功能耗散協同、管理空前扁平、自我驅動的特種兵機制。
組織架構的變革意味著權力的放棄和重組,在進化的意義上,這是最為致命的,甚至,失敗是大概率事件。這也是為什麽包括諾基亞、GE 、西門子等優秀公司陷入困境的原因。
4
當雷軍在 2017 年的年會上,為小米定下千億“小目標”的時候,我們似乎看到了一位反叛者的皈依。

績效主義的回歸以及對績效的重新解讀,意味著互聯網思維與新工業革命的融合,前者成為後者的基礎設施。
雷軍式的皈依不是回到從前,而是可能帶來新的績效管理的嘗試。在管理學創新停滯了十多年之後,新的範式變革已經悄然發生,有意義的是,這一次,中國企業有可能成為最激進的實驗者。
[本文由吳曉波頻道(微信公眾號ID:wuxiaobopd)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吳曉波。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
績效
雷軍
小米
贊(...)
分享到:
為什麽你成不了賈躍亭,而只能做秦朔、吳曉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7/161931.shtml
為什麽你成不了賈躍亭,而只能做秦朔、吳曉波?
秦朔、吳曉波們批判樂視的邏輯只是世俗的邏輯,而不是賈躍亭等企業家的邏輯。
本文由勵石商業評論(微信ID: libusiness)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劉學輝。
最近看到一篇秦朔寫樂視的文章,文中寫道,“賈躍亭正站在這樣一個雙邊拔河的正中間,我相信這種撕心裂肺、百身莫贖的痛苦感,可能只有他自己能夠體會。”
“如果要給賈躍亭一個具體的建議,我希望他去找一個人,就是史玉柱。在中國過去這些年的商業過程中,慘敗、最後又站起來的人,史玉柱是一個代表。垮掉並不可怕,史玉柱又重新開始,他用掙的錢又把當年蓋樓時欠別人的錢都還掉了,他最終遵循了天經地義的那些商業倫理。如果賈躍亭去跟史玉柱做一些交流,可能他會用一些新的方法來告訴這個社會,他會遵從一個什麽樣的契約,他會怎樣要求大家支持他的夢想。”

在秦朔的思維里,一個失敗者的落寞形象才符合其對賈躍亭的想象,他認為挫折背後理所應當的是撕心裂肺和百身莫贖。可是秦朔錯了,一個以文字為生的商業觀察者,很難了解一個企業家的堅韌。賈躍亭既不會撕心裂肺,更不會去找史玉柱尋求解脫,另外,賈躍亭還根本談不上失敗。

史玉柱充其量只是一個比較會賺錢的商人,並沒有創造太多的社會價值,而賈躍亭是一個在持續貢獻著產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企業家。
礪石最近有一個新產品要上線,3月13日下午兩點,我給前老板賈躍亭發了一條微信,邀請其幫礪石寫一段推薦語。對正面臨巨大業務壓力的賈躍亭來說,像這樣的小事,即使被忽略掉也很能理解。但我知道,只要賈躍亭讀到了一定會回複。
因為我對賈躍亭太過熟悉,在任何大風大浪面前,賈躍亭都會像古戰場上的元帥一樣臨危不亂。就在當天夜里1點多,身處美國的老賈在微信里愉快的答應了給礪石寫推薦語的邀請。我想,如果賈躍亭真的像秦朔臆測的那樣撕心裂肺和百身莫贖,他可能根本無暇幫一個默默無聞的前部下寫產品推薦語。
鬥士賈躍亭
熟悉樂視的朋友,對賈躍亭的傳奇人生已經非常熟悉,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不向命運屈服的奮鬥史。

1973年12月15日,賈躍亭出生在山西省的一個普通農村,大學畢業分配到山西省垣曲縣地方稅務局任網絡技術管理員。1996年,因忍受不了公務員的枯燥生活,從地稅局辭職下海,創建了山西省垣曲縣卓越實業公司,卓越實業涉獵廣泛,經營過洗精煤、膠印廠與鋼材買賣,還曾開辦過電腦培訓學校以及私立中學。1996年至2002年,賈躍亭一直擔任卓越實業總經理,只有20多歲的賈躍亭,在當時就已經是山西省垣曲縣的傳奇人物。
2002年,一個偶然機會,賈躍亭敏銳地意識到電信業正在迅速發展,而基站蓄電池在當時是一個市場空白點,也是一個機會點。隨後,其成立了以做基站配套項目為主的科技公司,名稱為山西西伯爾。在隨後一年的時間里,賈躍亭開著一輛212吉普車,一個人在山西一個縣一個縣地跑市場,最終拿到了聯通在山西大半的業務。
2003年,不到30歲的賈躍亭來到北京,創建了北京西伯爾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開啟了其在京城波瀾壯闊的創業之路。一年之後,賈躍亭在北京西伯爾通信公司移動業務部的基礎上創建了樂視網。2007年11月,賈躍亭創立的電信設備公司西伯爾在新加坡上市,成功融資約2億元。
西伯爾上市後,賈躍亭前瞻性地預判,政府未來會加強對影視內容互聯網版權的保護。樂視網於是低價收購了大量影視劇內容的互聯網版權,並通過版權分銷率先在視頻行業內實現盈利,獲得了IPO資格,在2010年8月創業板上市,成為首家在A股上市的在線視頻網站。

樂視網上市之後,賈躍亭的擴張之路變得更為迅猛,2011年創立樂視影業,2013年全資收購花兒影視,2014年公司化運作樂視體育、樂視音樂,相繼完成了在內容領域的布局。
在布局內容的同時,賈躍亭在2010年,通過電視盒子完成在智能硬件產業的試水。2012年9月19日,賈躍亭對外宣布進軍電視產業,2013年5月7日正式發布超級電視。2015年4月14日發布超級手機。2013年底,賈躍亭決定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
從農村到縣城,從縣城到省城,從省城到京城;從小生意人到上市公司老板,從上市公司老板到橫跨在線視頻、影視娛樂、智能電視、智能手機、智能電動汽車等七大產業的企業家……賈躍亭的一生就像一名鬥士,不停地顛覆著世俗的邏輯,創造著常人想象力之外的不可能。
媒體人、投資人集體倒戈
2016年,看似是樂視這些年最好的光景,但隨著賈躍亭發布了一封致員工的內部信《樂視的海水與火焰:是被巨浪吞沒還是把海洋煮沸?》,在信中賈躍亭坦誠樂視面臨的供應鏈危機與資金壓力,反思了過去的快速擴張,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樂視迅速跌落到冰點。


“賈躍亭,你沒有顯赫的家庭,你沒有耀眼的學歷,你出生在一個小農村,我沒有成功,你憑什麽能成功?”,賈躍亭的公開反思迅速演變成為媒體界的狂歡與大家閑暇的談資,大家都開始極盡想象力地猜測著樂視的崩盤。
鈦媒體創始人趙何娟發表了《樂視會像當年德隆一樣大崩盤嗎?》、《樂視的致命“命門”是瘋狂的關聯交易 》;前中國企業家總編何伊凡發表了《賈躍亭不應該現在公開反思》;財經雜誌資深記者宋瑋發布了《樂視危機虛實》;商業作家吳曉波發表了《賈躍亭給自己出的難題》,他說“樂視現今的困局,不在於激進,不在於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德隆,而是他給自己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這個難題,就是樂視所標榜的戰略——打造軟硬合璧的生態鏈”;秦朔也發表了前文中提到的《秦朔談樂視危機與賈躍亭抗爭:建議去找史玉柱》。
如此多的知名媒體人都用誇張的標題與激烈的文辭“消費”著樂視的這次危機。以黑聯想而出名的自媒體《商業人物》的遲宇宙發表了《樂視最大的風險不是PPT也不是100億,而是賈躍亭能否……》,更極端的是,《商業人物》二條文章幾乎每天都是樂視的負面消息。
曾強,鑫根資本執行合作人,曾創業失敗,借著重慶國資入股樂視網而重出江湖的“資本掮客”。在樂視最危難的時刻,四處接受媒體采訪,以一個商業教父的姿態,對樂視的業務進行點評:“樂視的戰略方向是沒有錯,但次序存在極大的問題。應該把所有的資金、技術、人員、管理、團隊、資源放在樂視雲和樂視超級電視上。”
“對於這七大板塊來說,有些是可以說,但不要做的;有些是可以做不可以說的;有些是可說可做的;有些是只說不做的。目前來看,樂視汽車是可以說但不可以做的事情,我認為樂視汽車有很大的壓力。對於一個沒做過汽車的人,靠夢想是難以實現的。”
這些言論,讓本已經陷入輿論漩渦的樂視更是雪上加霜。在融創戰略投資樂視後,鑫根資本失去二股東位置,曾強迅速倒戈,開始大舉拋售樂視網股票。
虞滌新,前德隆執行總裁,也來碰瓷樂視。他最近洋洋灑灑地發表了一篇文章《賈躍亭,我敬你是條漢子,但這10個問題你想清楚了嗎?》,還是拿生態圈是不是偽命題、汽車業務該不該賣掉、樂視是不是龐氏騙局等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題來責難賈躍亭。
“樂視應該專註上市公司”、“樂視不應該進軍手機”、“樂視生產超級汽車是自不量力、自取滅亡”。無論媒體人還是投資人,都信心滿滿地對樂視進行點評,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比賈躍亭更睿智、更聰穎、更有遠見。
而這些邏輯對於世俗也許是對的,但絕非企業家的邏輯。

人性決定了大多數人都是安於現狀,不敢求變,恐懼風險,遇難而退。企業家則相反,企業家精神最核心的特質正是創新、冒險與執著。而老賈恰恰是中國最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
與一般的企業經營者相比,創新是企業家最主要的特征,他們能夠發現一般人所無法發現的機會,能夠運用一般人所不能運用的資源,能夠的找到一般人所無法想像的辦法。熊彼特定義企業家是從事“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創新者,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更象一名充滿激情的藝術家。
“用未來定義未來,而不是用現在定義未來”,是賈躍亭最喜歡講的一句話,如果99%的人認可的事情,可能只有1%的機會才能成功,只有1%的人認可的事情,才有可能取得更大成功。賈躍亭無論做視頻網站、電視、手機還是汽車,都秉承著這種顛覆性創新精神。
一個企業經營者,要想獲得成功,成為一名傑出的企業家,除了創新精神,還必須要有冒險精神。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坎迪隆和奈特將企業家精神與風險(risk)或不確定性(uncertainty)聯系在一起,他們認為,沒有甘冒風險和承擔風險的魄力,就不可能成為企業家。企業創新風險是二進制的,要麽成功,要麽失敗,只能對沖不能交易,企業家沒有別的第三條道路。優秀的企業家無一例外都是在條件極不成熟和外部環境極不明晰的情況下,他們敢為天下先。
樂視從最初視頻網站的正版付費到進軍智能電視、智能手機與智能電動汽車,每一步戰略都承擔了巨大的風險。但如果沒有一次次的冒險,賈躍亭可能還在縣城公務員的崗位上悠閑自在,也不可能有樂視的誕生,即使有樂視也可能在視頻網站的血戰中消失。

成功的企業家又無一不是具有非常強的執著精神的,在絕境面前不拋棄、不放棄。英特爾前總裁安迪格羅夫有句名言:“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在發生經濟危機時,投資人可以用腳投票,變賣股票退出企業,員工亦可以離開企業,然而企業家卻是唯一不能放棄企業的人。
賈躍亭更是經歷過無數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樂視網上市前曾經資金緊張發不出工資;上市後做點事,團隊、資金、供應商,每一項看似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賈躍亭都沒有放棄,一一克服。
最打動筆者的是,2014年,賈躍亭妻子懷孕,其因為政治風波身處美國。在此同時,樂視的核心業務超級電視也因為廣電政策限制,將近一年沒有推出任何新品,這對一個“產品即營銷”的互聯網電視品牌來說,不啻滅頂之災。在如此大的壓力下,常人可能已經崩潰,可是賈躍亭沈靜如故,樂觀如初,在美國遙控中國業務的同時,其還奔波數月,在美國一手打造了全明星級別的電動汽車團隊。這是何等堅韌不拔的意誌與執著精神。
樂視今天的局面,遠沒有2014年糟糕,很多媒體人與投資人都開始叫囂放棄汽車業務。但我知道,賈躍亭傾家蕩產也絕不會放棄汽車業務。

秦朔、吳曉波、曾強等媒體人、投資人質疑賈躍亭的方面,也正是企業家精神的重要體現。秦朔、吳曉波、曾強的邏輯也只是世俗的邏輯,而不是賈躍亭等企業家的邏輯。馬斯克、馬雲、劉強東等也曾遭遇過瀕臨死亡的絕境,即使偉大的喬布斯也曾被董事會趕出蘋果,多年後榮耀回歸,把蘋果帶向新的高峰。

不同的格局,對風險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承受能力。我想這也是為什麽有些人成不了賈躍亭,而只能做秦朔與吳曉波。在這里秦朔與吳曉波不是特指這兩名商業作家,而是泛指那時以自己的邏輯去指責企業家的媒體人。
結語
世界上有一種企業的消失,會讓人悵然所失,樂視、蘋果、特斯拉等都是這樣的企業,因為這些企業讓世界變得不一樣。
有了樂視,中國的智能電視產業開始全面超越日韓。有了樂視,中國的智能手機產業多了一種模式選擇。有了樂視,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的進程至少提前5年。
進軍電視、手機、汽車對於賈躍亭來說並沒有錯,都是基於未來趨勢判斷的正確選擇。即使面臨絕境,賈躍亭也絕不會放棄,因為他會憑借智慧與勇氣,像過去所有的傳奇企業家一樣絕地反擊。
我一直堅信樂視能成功,因為我堅信的是賈躍背後的企業家精神。
就在文章要結束時,收到同事發過來的一張圖片,非常應景,圖片上有馬克吐溫的一句話,“挑戰,讓生活有意思;克服挑戰,會讓生活更有意義。”
越挫越勇,我想這可能才是賈躍亭的心境吧。
[本文由勵石商業評論(微信ID: libusiness)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劉學輝。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賈躍亭
贊(...)
分享到:
吳曉波:共享單車可能是一個冷笑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7/161914.shtml
吳曉波:共享單車可能是一個冷笑話
共享單車是2016年TMT領域唯一的亮點,不過現在看來,它很可能是一個冷笑話。
本文已獲得吳曉波頻道(ID:wuxiaobopd)授權,作者吳曉波。
1
本周,上海市交通委集中約談多家共享單車公司,溝通了幾個議題,同時通知大家,同學們服務市民的積極性實在太高了,上海市開展共享單車業務的企業超過30家,市中心的共享單車已經45萬輛,飽和了,拜托大家投放時考慮一下偏遠地區。
也是在本周,一家共享單車在浙江大學校區投放自行車,豪放地宣布9.9元包一個學期,而由阿里巴巴參股的一家公司更是宣布,只要憑支付寶信用積分就可以免單騎車;
還是在本周,各色共享單車被亂停、毀壞和肢解的照片頻刷朋友圈,一派正在被徹底玩壞的“歡快”景象;

仍是在本周,有人質疑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可能是“金融集資”,據說已經有近四十億資金被鎖在各家公司的賬戶上;
最後在本周,Google發布了一條短視頻;它研發的人工智能單車正式上街,這款車無需乘騎,就可以自動達到指定地點。
2
共享單車是2016年TMT領域唯一的亮點,不過現在看來,它很可能是一個冷笑話。
由摩拜和ofo發動的這場“單車革命”,其實與“共享”沒有半毛錢的關系,它既非對社會存量資源的激活,也不可能帶來所謂的社交增值,現在可能需要大家集思廣益,替它重新想一個新的名字出來。
互聯網經濟最本質性的競爭模式之一,是認知領先和環境通吃,這也是美團、點評以及滴滴等公司為什麽頻出補貼殺招的原因,可是在單車市場上,環境不但不可能被通吃,更可能因進入成本的低廉而造成競爭秩序的徹底敗壞。
看到網上流傳的那些毀壞照片,我的直覺不是“這屆人民不行”,而隱約認定這是同行主動破壞的結果。在過去的三十年里,家電、飲料以及網吧市場上的搏殺流血事件從未斷絕。如果在某一天,看到單車公司員工當街對毆,互相指責,我一點也不會吃驚。

更令人懷疑的是,公共單車服務啟兆於歐洲,我的家鄉杭州是最早引入這個模式的城市,其運營本質是一項非盈利性公共配套服務。當那麽多貪婪的風險投資聚賭於此的時候,初心扭曲,模式怪誕,已成一個不可救藥的爛泥地。
3
半年多前,曾有一位著名投資人興奮地向我解讀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他剛剛搶到了投資一家單車公司的份額,據說那是一個打破頭的壯觀場景。
一輛單車投放市場,如果能夠綁定十個用戶,押金收入就是2000元,而其制造成本會越來越低,單從財務模型上看,這也是一門現金流很可觀的生意。如果他的介紹屬實,那麽,向城市投放一輛單車,其實是投放了一臺流動的吸儲機,單車公司遲早將“轉型”為金融租賃公司。
就在上個月,我還請一位投資了摩拜的風險投資人上“吳曉波頻道”的視頻節目,再次聽人解讀單車模式。在他的推理中,摩拜其實是一家硬件公司,單車的競爭最終將回歸於制造成本和技術性能的競爭。
在投資人的算盤中,與這一行業強關聯的數據,也許是生產成本、維修成本、日騎率、單車押金綁定人數和投放飽和邊界。
可是如今看來,對行業發展影響更大的倒是那些外部性因素,如產能過剩、進入市場的低門檻以及競爭者之間的道德底線低下,這些企業根本無法控制的不確定性,將讓這一行業早早地陷入無序而無奈的泥潭。

唯一可能的拯救之道,是地方政府推出特許進入制度,先讓競爭有序,再謀求可持續的共生性發展。如果這樣的話,政策尋租和擴張瓶頸就又浮現為新的難題。
但是即便如此,公共單車的盈利模式仍然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一年以來的單車熱潮,由盛而亂,似乎預示著互聯網商業創新模式的式微,在IT工具日漸普及和免費化的今天,缺乏核心內容和技術支撐的模式創新已經險象環生。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因為我的判斷失誤,這篇短小的專欄成為一個冷笑話。
其實,我挺期待那一天真的會到來。

[本文已獲得吳曉波頻道(ID:wuxiaobopd)授權,作者吳曉波。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推薦關註財經第一自媒體-吳曉波頻道。]
共享單車
盈利模式
贊(...)
分享到:
吴晓波:“壳”将很快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http://www.xcf.cn/jrdd/201704/t20170407_780274.htm
1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没有股票账户,也从来没有买过哪怕一张A股的股票。
作为中国企业的研究者,有时候因此会被人嘲笑,不过,我却暗自非常庆幸。因为在我的观念里,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业务表现,与它的股价波动几乎没有关系,用吴敬琏的话讲,股市就是一个赌场。
为了验证这个颇为偏执的看法,我曾去将近十家公司实地调研,他们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都有过较大幅度的股价涨跌。
那些企业家说到经营管理时,是一套我听得懂的话语体系,但是一说到股价,就是换庄、题材、壳资源。
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无奈、闪躲和侥幸。
调研的结果,让我一再地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2
不过在最近一段时间,这个“赌场”好像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3月27日,天津证监局官网发布了一条消息,周鸿祎的360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这意味着这家从美股市场回归的互联网公司将不再四处找壳。
在过去的半年多里,围绕着360回归,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炒作的闹剧,甚至有人列出过所谓的“360壳资源概念股”名单,在27日,名单上的公司纷纷股价下挫,传闻最盛的中葡股份更是直接跌停。
自新的证监会主席上任之后,中国股市的逻辑正在发生悄然而决定性的变化,其中,IPO审批的提速最引人注目。在2016年,全年280家企业IPO,位列A股历史第三。进入2017年,截止到三月底,已有118家企业审核过会,仅三月份就核准了50家。在这一批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年利润在2000万元到3000万元的中型成长性公司。
有人算了一下,按照目前速度,正在证监会排队的600多家公司,到明年年底前可以全数过堂完成。
IPO的提速,意味着直接融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虽然证监会没有明确提出注册制改革,但是其效应则几乎近似。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困扰中国股市二十余年的壳资源游戏可能即将终结。
3
中国深沪两市,自1990年底开张之后,一直是一种妖魔化的存在。
早年,它承担“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战略目标,导致一大批根本没有上市资格的国有企业纷纷入市,进而很快成为民间庄家们狙击炒作的标的物,在我创作的《大败局2》中,德隆系、中科创业、托普股份都是2000年前后的彪悍猎手。
在各国资本市场上,借壳重组都是一种常规性的操作模式,但是只有在中国,由于“三缺现象”——牌照紧缺、监管缺失以及退市制度的缺位,它充满了潜规则,成为炒作获利的最重要手段。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一只深陷亏损泥潭的小盘股,却会因为一则又一则的重组传闻而连连涨停,甚至在停盘复开后,因为重组失败而股价更高,理由是“利空出尽,必有下一个重组利好。”
在最近的十多年里,庄家、题材、壳资源,仍然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三个股市名词。它们如同诅咒一样地盘旋在资本市场的上空,无数庄家上下其手,火中取栗,使得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理论完全失灵。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上市成为了经营公司的终极目标,一旦挂牌成功,仅仅一个上市公司的“壳”,就待价可沽,市道好的时候,可值20亿,最差的年份,比如在2014年前后,也能买个7、8亿。
“你手上有几个壳?”
“你能不能弄到一个壳?”
“这个壳在谁手上,价码是多少?”
这一类的隐秘话题,听上去就充满了浓浓的荷尔蒙气息。围绕着“壳”的买卖与运作,形成了千回百转的寻租市场和黑色利益链条。几乎可以不夸张的说,一部二十年的壳历史就是中国股市的肮脏史。
学界一度认为,解决壳困局有两个办法,一是推动注册制,二是加大机构投资者比例。但是,前者被认为无法单兵推进,后者则在扭曲的市场中无比可耻地热烈参与壳游戏。在2016年,A股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合计持仓比例,已占全部A股比重的一半左右,可是,他们并没有扮演理性投资人的角色,相反在很多借壳重组案中频频发现他们的身影。
4
作为股市顽疾,壳资源的消失并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出现,不过,最近发生的新气象却让人看到了些许的可能性。
首先是IPO的提速,使得壳资源的价值大幅缩水,一些优质企业不再需要借壳买壳,而可以通过正常渠道申请上市。同时,新三板以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成熟,为企业的规范化和选拔机制,提供了较大的培育和选择空间;
其次,证监当局一再表达实行严格退市制度的决心。早在2014年10月,证监会就发布了上市公司退市意见,可是因利益纠结,迟迟未见坚决执行。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证监会官员明确表示将积极推进这一工作,要求交易所“真正负起责任,应依法依规,对该退市的就要实行退市。”
此外,深港通和沪港通制度的推进,也正在成为一股结构性势力。在如今的香港市场上,中资股已占到上市公司数量的一半,从市值角度来说,更是占了三分之二。随着大陆投资人及机构的涌入,港股的波动将为沪深A股上市企业估值的合理回归,提供一种对标的可能性。
几天前,华兴资本的包凡对此有过一番颇有见地的发言。
他认为,“如果A股某些板块,尤其是创业板里有些股票炒得太过了,已经缺乏了投资的价值,而在香港市场上却还有很多值得投资的标的在里面,这样就为投资者带来了一个选择,这种情况反过来也会影响A股的价值体系。”
“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可能还需要时间,不过最终可能是一个趋同的过程。”
制度的健全以及市场理性力量的增多,正在让浑浊的中国资本市场变得清澈起来。这个过程也许还有反复,也许比人们期望的更为缓慢。但是,我们还是要为进步鼓掌。
当什么时候“壳”不再被讨论,我们就可以去开一个股票账户了。
(本文作者介绍:财经作家。本专栏为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内容。)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