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公司整頓待售 大金控找對象擴張 金融業合縱兼併全為搶中國市場

2011-1-10  TWM




如無意外,元大金近日將啟動公開收夠機制,以每股二十二到二十四元的價格收購寶來證股票,這將是金管會發布《金控投資管理辦法》後適用的首例。

馬志玲如果成功打響第一發金融股整併禮炮,金融股將掀起新一波漲勢。

撰文‧劉俞青

二○一○年底,金管會無預警送給十五家金控公司一份「大禮」。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宣布《金控公司投資管理辦法》,日後金控只要購併任何金融同業,包括金控、銀行、證券、保險等,一律只能以「公開收購」的方式,一次買足二五%的股權。這套辦法,所有金控公司一體適用。

新法實施後首宗金控購併案所謂公開收購,就是不經由公開市場買進,而是採用公告某一特定價格的方式,進行收購的行為。

此法一出,等於封死其他任何購併的方式——就像拿一條大繩索綁住所有金控業的購併行為,規範所有業者只能採用唯一的公開收購方式。金控業普遍認為,金管會為了「方便管理」,官員但求自保、不要惹禍上身,已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

但就在金融業一片叫罵聲中,還是有人非常務實地悄悄布局;如無意外,短期內元大金控極有可能成為該法公布後,第一件適用的購併案例。

由馬志玲執掌的元大金控,一直對寶來證券情有獨鍾,這個傳聞早在金融圈甚囂塵上。對此,元大金高層首度證實,元大金確實在去年第四季初,就已經專程赴金管會,請教「如何購併券商」的法令事宜;但當時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到「等法令公布自會知道」的答案,只好回家苦等答案。

終於,《金控公司投資管理辦法》一公布,元大金沒有浪費一秒鐘,立刻著手研究可行度。

根據了解,寶來前總裁白文正的家族表面持股將近七%,但元大則有股市聞人賈文中鼎力相助。

賈文中所屬的鼎富證券,不斷從市場買進;截至目前為止,賈文中所掌握股權「已經超過這個數字」。賈文中和馬志玲在股市上合作已經超過三十年,兒子也在元大集團任職,因此市場上都把賈文中所持寶來證股票歸為支持元大金。

這一次,元大金能夠擺脫其他競爭者,讓這樁購併案提前達陣,有兩項關鍵因素。一是元大「搞定」寶來證券的最大股東,大幅拉高勝算;另一則是之前遲遲不願協商的白家態度終於鬆動,才讓馬志玲拍板,決定加快購併腳步。

這位寶來證券神祕的最大股東,並非外傳的寶來曼氏期貨董事長賀鳴珩,而是一個來自澳洲的私募基金,持股逼近一五%。根據解讀,通常私募基金都屬財務性質投資,靜待好的價格獲利了結,傳聞這家澳洲私募基金也不例外。至於馬志玲開出什麼樣的價格讓其動心,外界不得而知。

此外,白家的態度丕變,當然與馬家持有籌碼越來越多有關。根據寶來證透露,白文正遺孀魏明春與其子在近二年接手經營後,對「大者恆大」將是國內證券業長期經營生態的體會日深,才決定「只要有好價格,不排除出脫。」

成為購併目標的三大要件

根 據市場資深人士透露,寶來證目前的淨值大約在每股十三.五元左右(截至一○年第三季底的淨值為每股十三元);但近期股價受到購併題材激勵,已經節節逼近二 十元大關。因此,元大金公開收購寶來證的價格,極可能落在每股二十二元到二十四元之間,P╱B(股價淨值比)約一.七倍,符合目前市場對金融股購併價格約 一.五至一.八倍的行情。

金融股在購併風潮帶動下,賣相不斷看漲,日前,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表示,金融股的賣價上看P╱B一.五到一.八倍。

當然,出得起此價格的不僅有元大金,凱基證、富邦金也都躍躍欲試,展現勢在必得的態勢。在僧多粥少的帶動下,只要一有好標的,就像丟一顆石子進水池,引發的波紋漣漪,可以擴及整個湖面;眼見石子越丟越多,金融股的購併潮也越值得期待,將正式開啟一波像樣的金融股行情。

事 實上,一○年十二月以來,金融股已經領先大盤急漲二成,金融類股指數從八七八點起漲,日前已經突破千點大關,來到一○六八點。摩根大通證券金融股分析師許 世德指出,要搭上這波購併潮,「第一要體質健全,第二要股權分散,第三則是大股東有求售意願。」具備三大姿色的美女,將成為啟動這波金融購併風潮的主角。

對照許世德所指的三大要件,除了寶來證之外,幾家被市場頻頻點名的金融股,其實都有購併行情值得期待,包括大眾銀、萬泰銀等小型金融股,近二個月股價漲幅都突破三成。這些私募基金為大股東的小銀行,經歷數年整頓,體質都相對過去健全,成為市場購併焦點,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其實,大眾銀之前確實與市場某買主相談甚歡,但據悉最後差了臨門一腳。不過大眾銀的大股東凱雷私募基金,並沒有放棄出售的意願,仍持續找尋買主,一有突破,隨時可能傳出好消息,使股價持續走高。

此外,日盛銀行大股東新生銀行,也是在市場上兜售多時,股價也節節上漲。

日盛金最大的價值所在,當然在日盛證。因此,在寶來證一役中的眾買家,勢必又在日盛金一役中強碰。但根據了解,日盛金除了受日盛銀的拖累,日盛證近幾年來市占率逐步下滑,因此賣相並不如寶來證。

強 大自己 為介入中國市場準備除了小型金融股頗具賣相外,根據管道透露,政府基金最近也加入這波整併風,在市場上大力買進有董監改選議題的個股,包括彰銀、國票金, 近期都出現異常的買盤激增。據了解,其中都有政府出手的痕跡,目的是為了增加官股持股,提高在董事會中的掌控權,弭平可能的董監爭議。

不過,其實所有的金融整併案,目標只有一項,就是鎖定未來的中國市場。市場人士分析,在ECFA(兩岸經濟協議)中,截至目前為止,關於金融業的「市場准入」仍然尚未定案。

換句話說,現階段兩岸的金融業參股,仍然停留在看得到、吃不到的階段;因此所有的整併動作,其實仍停留在國內業者自行的整併為主,默默為未來有著美麗想像空間的中國市場做準備。

尤其,在事事講求「對等」的中國市場裡,台灣業者深諳「門當戶對」絕對是未來相互參股的首要條件。因此無論如何必須趁現在先提升自身在台灣市場的市占率,才能讓對岸「看到我」,這也是啟動這波整併風潮最根本、也最關鍵原因。

等到萬事俱備,只待「准入」的鳴槍起跑,屆時,「第一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與國泰金的參股、證券龍頭元大證參股對岸券商,只是遲早的事而已。」一位中型金控總經理表示。

倘若元大金或凱基證等大型券商,真能順利購併寶來證,一舉將市占率推向一五%大關;相對中國資本市場至今的落後發展,未來台灣券商無論是技術輸出,或是直接參股,都有無限想像空間,股價的爆發力也不容小覷。

只是,近日金融股股價其實漲多,短期內投資人還是要小心萬一購併破局後的回檔風險。但長期而言,在兩岸題材加持下,國內整併風潮仍是一波波,風行草偃所及,金融股行情著實值得期待。

誰是購併潮中的下一個焦點?

最有購併價值的10檔金融股

公司

代號 公司

名稱 收盤價(2011/1/4 ,元) 起算價

(2010/11/1

,元) 漲價

(元) 漲幅

(%) 每股淨值

(截 至2010年第三季,元) 市場購併行情(每股淨值1.5到1.8倍,元)2837 萬泰銀 9.90 6.77 3.13 46.23 8.29 12.44~14.92 2883 開發金 13.25 9.09 4.16 45.76 11.41 17.12~20.54 2838 聯邦銀 12.20 8.96 3.24 36.16 10.50 15.75~18.90 2847 大眾銀 12.70 9.49 3.21 33.82 11.07 16.61~19.92 2887 台新金 17.55 13.40 4.15 30.97 13.79 20.69~24.82 5820 日盛金 13.30 10.20 3.10 30.39 10.79 16.19~19.42 2889 國票金 12.85 9.89 2.96 29.93 11.08 16.62~19.94 2834 台企銀 13.15 10.20 2.95 28.92 10.72 16.08~19.30 2836 高雄銀 16.15 12.80 3.35 26.17 18.42 27.63~33.15 2801 彰 銀 25.35 20.20 5.15 25.50 13.44 20.16~24.19

資料來源:財訊智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7

扩张“高朋”现分歧 Groupon腾讯合作生隙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17/3OMDAwMDIyMDc3OA.html

世界团购网站巨头Groupon在中国的急速扩张计划突然“后院起火”。

2月16日凌晨,Groupon与腾讯合作的团购网站——“高朋”(www.gaopeng.com)主页被撤下线。

而此前一天,该网站在各方均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上线。

该网站的存在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根据内部可靠消息,负责Groupon海外市场拓展的德国Groupon My City Deal公司总经理Oliver Samwer将于本周四飞往北京,与腾讯方面派驻新公司的CEO欧阳云紧急磋商,以解决双方矛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双方继续僵持,合作有可能告吹。”一位接近Groupon的人士告诉记者。

腾讯方面表示,对于此事不予评论。

24小时紧急下线

记者在高朋短暂存在的主页中发现,目前该网站面对用户的只有电子邮件注册功能,而所开列的团购城市目前只有北京。

在简单注册页面信息后,用户可以看到提示:“你已经成功订阅高朋电子报。我们将在下周在中国正式上线。首次优惠团购一上线,我们就会在第一时间通知你。以后你将会收到囊括了你所在城市最值优惠的每日优惠信息! ”

2月16日,一位接近德国Groupon的人士告诉记者,此前一天网站突然上线,是德国Groupon的单方面行为,而腾讯方面则随即采取了紧急措施,关闭了该网站在中国的服务器。

“高朋”团购网站由德国Groupon My City Deal公司与腾讯拟在中国成立的合资公司进行管理运营。据传,双方将各出资5000万美元,在新公司中分别占50%股权。

记者获悉,高朋在主页曝光前没多久刚拿到京ICP11111号批准证书,而这家拟成立的合资公司目前还没有拿到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

德国My City Deal网站在2009年3月被美国团购巨头Groupon买下,目前成为Groupon海外市场拓展的主要执行方。

根 据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所SharesPost的估值,团购网站Groupon身价约为60亿美元。SharesPost估计,2015年Groupon营 收将由2009年的8500万美元增长至19亿美元,2010和2011年分别为6亿美元和9.2亿美元。而腾讯目前的市值在3500亿港币左右。

扩张速度产生分歧

德国Groupon与腾讯对高朋网站的一上一下,反映出双方在中国战略布局和进程中的巨大分歧。

1月初,据国外媒体报道,Groupon与腾讯正在商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速其在中国市场的拓展。

Groupon进入中国的首站是北京与上海。春节前,记者在其位于上海静安区的办公室内看到,几百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内,人头攒动,资料堆放混乱,所有部门的员工在一起办公,并且没有足够的安保系统,所有人可以随意出入。

一位专业从事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被借调到Groupon工作一个月,负责其初创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她告诉记者,目前在Groupon办公室,德国方面派驻的高层、从其他团购网站挖来的各个部门成员、实习生和前来应聘的人全都在一起,每天的工作场面热火朝天。

她说:“Groupon在北京和上海的扩张速度很快,每天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前来应聘各种职位。”

根据内部消息,截至目前,Groupon在华两个办公室大约有300多名工作人员,计划中将在两地拥有500多名雇员。而一个多月前,媒体曾曝光,从Groupon全球副总裁Mads Faurholt处获悉,Groupon的中国拓展计划将招募1000名员工。

为了吸引大批人才,Groupon高薪聘请其业务团队。一个销售部门的经理,由于得到德国方面的赏识,得到了每月底薪2万-3万元的丰厚待遇;而最基层的销售人员,每月底薪在2500-3000元左右。

“总监级别的人物都可以有招聘的权利,随意性很大,管理比较混乱。”上述人士表示。

一位接近德国Groupon总经理Oliver Samwer的人士向记者透露,Oliver Samwer的入华战略是“越快越好”。

外界揣测,德国方面急功近利的行事作风与其总公司的上市压力不无关系。今年年初,有媒体报道称,Groupon正在商谈IPO事宜,估价达150亿美元。

从目前的消息来看,腾讯方面显然对Groupon的急速扩张表示不满。

“腾讯希望这个网站的上线速度慢一点,招聘进程也要放缓。”内部人士表示。

腾讯缺失主导权

除了在扩张战略上有巨大分歧之外,记者获悉,Groupon与腾讯在网站的客户筛选和内容模块上也有矛盾。

Groupon希望秉承在国际市场的开拓经验,对客户质量进行严格的筛选,同时希望保持Groupon一贯的做事风格,采用简洁明快的产品介绍语言和页面设计。但腾讯方面则基于在国内团购市场的开发经验,坚持走传统路线。

在和Groupon合作前,腾讯已经拥有一块团购业务,即QQ团。目前QQ团和高朋互不关联。

相比之下,腾讯之于Groupon进入中国的意义更大,它不仅提供了后者在中国落地的各种法律上的便利条件,同时其1亿网络消费者数据库将成为Groupon在中国最初的消费者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Groupon与腾讯出资各半建立新公司,但是在运营管理上则几乎由德国方面说了算。

内部人士透露,在新成立的这家公司中,腾讯派驻的CEO欧阳云负责整个公司的战略事务,但实际上,公司的具体运营管理均由德国方面把持,北京和上海的负责人分别是Mads Faurholt和Raphael Strauch。

目前,新公司的高层几乎都是外籍人士和有海外背景的华人,对于国内团购市场的了解程度很低。前去应聘的人士告诉记者:“高层中能够说汉语的也不是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49

卡姆丹克太陽能專注高端市場產能迅速擴張(轉貼)與最新712分析…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02/24/%E5%8D%A1%E5%A7%86%E4%B8%B9%E5%85%8B%E5%A4%AA%E9%99%BD%E8%83%BD%E5%B0%88%E6%B3%A8%E9%AB%98%E7%AB%AF%E5%B8%82%E5%A0%B4%E7%94%A2%E8%83%BD%E8%BF%85%E9%80%9F%E6%93%B4%E5%BC%B5%E8%BD%89%E8%B2%BC/

個人看法及分析寫在後面…

source: http://www.energytrend.com.tw/node/1244

2011-02-08 – 17:18:36 – [太陽能] — Ted Lai

目前卡姆丹克太陽能2011年的訂單情況十分飽滿,770MW的訂單足以使公司業績成倍增長,且年初新開產能短期內就能達產,而進一步擴能的工作也在進行當中。

正在策畫中的上海三期工廠,產能規模約在400至500MW左右,預計2012年中達產。截至2010年底,公司訂單總量已達到770MW,全年產能已全部排滿,部分訂單將要到2012年方能交付。2011年全年的裝機量預期則由之前的16.8GW上修至18.1GW,幅度約為 8%左右。

預計公司2010年全年實現營收約為10.32億元,年增率103.58%,淨利潤2.37億元,年增850.90%;2010至 2012年EPS分別為0.204元、0.483元和0.604元,分別年增長827.79%、136.67%和24.93%。對應2011年本益比為 5.7倍,給予強力買入的建議,目標價4.5港元。

fatlone:

其實大部份內容都已經提及過, 我覺得係紅字部份係值得留意, 呢篇野我假設係寫好無幾耐就即刻出街, 即係以上消息係一月尾二月頭既事, 入面話新產能就快OK, 咁即係未OK啦, 咁我估第一季銷量達到100MW以上既機會都非常渺茫… 我假設佢三月頭可以OK, 即係有效產能大約係200/12×2(頭2個月產能)+ 600/12(擴產完成後單月產能, 即三月份產能), 加埋大約係83.3MW, 呢個數係100%產能利用率去計算, 咁其實唔太可能, 我諗今個月樂觀既出貨量粗略咁睇係70MW

再用呢個數做推算, 我保守地假設今季平均售價係每瓦0.7美元, 純利率去返2010Q3既28.8%, 今季純利可望去到1.1億港元, 如果均價係0.8美元, 就可以去到1.25億港元左右, 我自己覺得售價可能會高過0.7美元, 但係純利率就會有尐擔心, 我唔肯定卡姆丹克尐長料約可唔可以完全保障佢可以避過硅價急升既風險, 如果唔可以純利率一旦受壓, 股價可能會快速向下調整, 太陽能股話跌就會急跌, 身手差尐都好快被套, 小心為上

而下一期既擴產計劃, 要2012年年中先完成, 我以為可以2011年年底或2012年頭就搞掂, 佢個時間表真係幾令我失望, 可能係我過份樂觀吧… 2012年中先上到1.0至1.1GW, 即係2012有效產能有800至850MW, 我先前仲估2011年有效產能會有700MW, 即係我呢個數字太樂觀, 我突然對卡姆丹克既成長力度有保留…

再睇下篇報導, 佢話全年淨利潤有2.37億, 業績都未出就有確實數字, 其實係咪可以咁架? 如果有確實數字的話唔係應該係官網或交易所公佈嗎? 如果真係出呢個數字, 我可能會減持, 因為Q4比預期中差, 我唔明呢個數字點得出黎, 有數得計, Q1-Q3賺1.49億RMB, 以呢個數推算, 即係Q4賺0.88億, 之前我自己計過, Q3係0.807億, 營收與毛利率同創新高既Q4只係比Q3賺多800萬, 係唔係有尐特殊支出要在年結時計入帳目? Q3毛利率係33.8%, Q4係不少於40%; Q3營業額2.8億RMB, Q4係不少於3億, 2個指標加起來都唔止得800萬增長咁少吧… 我當初係認為呢一季係可以賺到約1億RMB, 但依家竟有消息話我知只係賺0.88億(約1億HKD)? 咁如果我推測無錯, 保守計2011Q1既環比增長大約在10-25%左右, 如果股價要彈升, 我諗QoQ growth要有30%以上先有驚喜, 仲諗住會唔會有機會挑戰1.5億… 如果有1.5億, 712可能會彈到4蚊以上

睇到呢篇消息, 即刻卡姆丹克可能無我想像中增長得咁勁, 但係今日卡姆丹克又彈4%, 以現今市況都幾勁下, 市場一定係對呢份業績有期待, 市場既走勢暫時話我知卡姆丹克仲保持到強勢, 我會繼續重貨持有, 如果咁不幸「見光死」出完業績即插, 唔好猶疑, 一定要減持, 咁我希望係可以渣到佢中期超買先行獲利, 再候機買入, 但咁完美既波段操作, 似乎好難做到 :( 信心忽然動搖緊, 市場就暫時看好, 我自己就忽然有點保留, 我無理由會比市場聰明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24

內地百貨店狂開 助名牌低成本擴張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4931

(原載於東周刊29/3)

金融海嘯後,人類的心理,轉變甚鉅,最顯著的變化有二:首先,是人們分析事情的time-frame,變 得極為短暫-世事無常,一夕之間,股票可盡化雲煙,虛無飄渺,價值投資、長線持有,「你都痴嘅」;其次,「一朝見海嘯,十年怕游水」,每數月甚至更短,就 會傳出一次「危機」:已發生的-杜拜、歐債、雙底衰退、新興市場加息、中東石油危機、日本核電事故;未發生的-利率大升、惡性通脹、美債崩潰、內房泡沫爆 破、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美國地方政府債務危機、歐豬危機續集等,罄竹難書。

海嘯後人人短視

但流通性過剩,資金苦無出路,加上人人危機意識深重,槓桿減低,注重防守,要再來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可能性,不會太 高。從來金融危機,只會發生在人人無限看好,槓桿超高,流通性忽然乾塘,無險可守,怒破大位,意志崩潰,爭相斬倉,才會有低到你唔信的價格。今次日本核電 危機,嚇到「盲搶鹽」,傳媒日撻夜撻,撻你信世界明天末日,恒指也跌不足兩千點,是為明例。無定向上落市應會維持短線以快打快,高沽低揸,至為合適

執筆時,業績公佈期,快將完結。大部分原材料使用者,由於商品價格上升,毛利率受壓,部分抵消了營業額的上升;負債高者,又被利息成本上揚所困,難有極大作為。但有一個亮點,是為在中、港販賣奢侈品的公司。

原先市場,擔心2010年下半年,由於對比09年同期,營業額基數已高,增長率或放緩;第四季時,中央調控經濟,收緊銀根,影響奢侈品的銷量;加上眾散戶,不問估值,破頂後高位衝入戰場,慘遭埋伏,競雙逃亡,股價遂一洩如注。

雖說盛極必,但無證據下,太早看淡,可能錯失良機。從已公佈的本地及國內零售數據,以及業績發佈會管理層的口供,今年一、二月份,股市愁雲慘霧,但同店銷售,按年竟然增長近兩成。2010年春節銷售,已經唔小嘢,2011年竟有如此增長率,不可輕視。

另一有利奢侈品股的因素,是國內百貨公司「開店八萬五」。直至現在,開百貨公司,好過印銀紙,從百貨公司股業績,可得印證。有勢,叠注再賭,不難明白,人人擴大版圖,狂建新店,令店面面積,拋物線上升。

商場利誘名牌進駐

百貨新店瘋狂落成,對租客極為有利。據利邦(891)表示,2010年內,國內開店近100家,連翻新原來舊店,資本開支只為4千5百萬。何以低得如此嚇人?原來是國內地主貼錢,邀其到旗下商場開店。租約條件改善,不在話下。周生生(116)平常國內開店,要年半回本。去年開店近五十家,錄得虧損的新店,竟是屈指可數。景氣之好,超乎想像。

值得一提,國內百貨業,採用分成(turnover rent),代替固定租金。店鋪做成生意,百貨公司收某個百分率的營業額。故無用過慮,所謂租金蠶食盈利的情況。

(客戶持有周生生(116)及利邦(891))

 

總零售面積(平方米)

2010

2011(估計)

2012(估計)

百盛

1,000,000

1,160,000

1,320,000

金鷹

448,040

641,240

830,240

銀泰

528,095

681,745

862,345

茂業

642,289

732,099

948,399

新世界百貨

555,700

715,400

799,400

春天

174,459

301,859

351,559

總共

3,348,583

4,232,343

5,111,943

(資料來源: 野村證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35

許家印5億跨界砸中超 恆大高速擴張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23187.html

4月2日晚,恆大地產(03333.HK,下稱「恆大」)足球俱樂部本賽季開幕式上,一首旋律激昂的主題曲《崛起》響徹6萬人的廣州天河體育場。

當恆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的名字與《北京歡迎您》的創作者、著名音樂人小柯聯袂出現在作詞者名單中時,現場一片嘩然。儘管事後證實許家印僅在後者的創作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修改潤色,但這已經不再重要,因為人們對這個地產大亨的認識從此又增加了一個全新的維度。

這會是許氏最盛大的一場個人SHOW嗎?目前還很難說,畢竟他素來「大手筆、大投入、大場面」為基調的營銷理念早已為業內所接受。此番投入5000萬籌備了一場豪華的中超開幕式,誰知道將來會不會投1億來一場更為誇張的慶功宴。

但品牌的塑造除了依靠一個持續投入的過程,更為關鍵的因素在於其根基,即產品是否最終贏得消費者認可,以及企業能夠持續為股東創造理想的收益。對於目前仍然處於追趕者地位的恆大來說,產品和盈利維度的進一步提升,將不是一擲千金的品牌營銷可以輕易化解的難題。

許氏跨界營銷

當恆大在2010年初涉足「死水一潭」的中國足球之際,極少有體育圈子的人看好這個足球的「門外漢」。事實證明,大家低估了資本的力量。恆大用了僅僅一年時間,就讓球隊坐上中甲的頭把交椅。如同當年運作排球隊一樣,恆大讓人們看到,手握重金的開發商似乎什麼都能玩得轉。

今年初,恆大足球俱樂部更透露,進入中超聯賽後計劃投入5億元來運作球隊。截至第一場比賽結束,這筆錢就在賬面上花掉了近2億,其中包括1.2億引入球員,以及5000萬的開幕式。

5億元,相對於恆大去年500多億元的銷售收入來說,僅是一個零頭,但對於當期約55億元的主營利潤來說,卻不能說是一筆小數目。只是,對這個投入產出比,許家印認為非常划算。

在公司此前舉行的2010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許家印回答關於中超、排球投入時表示:「投資足球對股價不應該有影響,其實這是營銷的策略。比如說在中 央台打廣告的話一秒鐘大概15萬元,那麼我們這一場球下來,比如說4月2日中超開幕式在廣州舉行,有25家電視台現場直播,有300多家媒體報導。11個 運動員穿著印上了「恆大」兩個字的背心,你說是不是很值錢?一個半小時的直播時間如果做廣告要多少錢?我認為我們搞這個足球是非常正確的。」

事實上,恆大重營銷的思路,貫穿了公司發展的整個脈絡,其「大投入、大手筆、大場面」的營銷手法早已在地產圈子中被人們所熟悉,例如每每有新盤推 出,恆大動輒請來頂級明星助陣。「恆大在這一點上比其他所有開發商都有氣勢。」廣州一家大型房地產上市公司營銷部門負責人如此評價。

無疑,這樣的營銷投入對於投資者和消費者造成的心理影響立竿見影。兩名觀看恆大中超開幕式的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隨機採訪時一致評論公司「很 有實力,捨得花錢」。而恆大在香港H股的股價也在最近幾日一路飆升,連續拉出5根陽線,一舉突破5港元,達到該公司股票掛牌交易以來的最高值。

知名營銷專家、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客座教授David Yang便評論:品牌打造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一定在需要賣產品的時候「臨時抱佛腳」短期實現,那麼恆大通過盛大的體育賽事投入不一定對短期銷售造成明 顯影響,但從塑造品牌的角度可以讓人們對「恆大」這個名字留下深刻印象,實際是先在消費者心目中把公司的「實力」鑄就起來。

有收益當然就一定有付出,恆大在營銷和管理費用上的支出高於同行平均水平就不足為怪。該集團2010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其銷售和營銷成本以及行政開支分別為15.74億和13.84億,較2009年同期的10.75億和7.4億增長顯著。

摩根大通發佈最新港股研究報告指出,恆大核心盈利雖然達49.34億,但仍比預期少10%,其銷售及行政費用佔收入比由2010年上半年的7%下降到下半年的6.8%,但仍高於同行水平。據悉,內地房地產行業的營銷及管理費用一般在收入的4%以內。

有待企業根基的回歸

從某種程度看,就像許家印本人參與譜寫的《崛起》,恆大目前正經歷著一個特殊的企業崛起歷程,而營銷只是用於完成這一場崛起的輔助手段。

恆大業主、恆大俱樂部球迷在觀看完中超的開幕式後,表達了一個局外人對恆大最直觀的看法:氣魄很大,很張揚,想做行業老大,野心表露無遺。

在某種程度上看,這一評論並非沒有依據。廣州地產圈內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恆大目前依然處於高速擴大規模的階段,這表現在急速的土地擴張、銷售猛增以 及財務槓桿擴大,甚至部分項目還存在「虧本賣」的情況。「通過大手筆營銷促成大手筆成交,這說明它還沒有進入精細化管理的階段,沒花更多時間在產品和管理 上下工夫來創造利潤。」

對於做大的訴求,恆大相關人士乃至許家印本人從不掩飾。事實上,恆大上市之後僅經過一年時間,就在多個指標上實現跨越,例如今年第一季度銷售額位居全國第二、銷售面積幾番超過萬科、2010年淨利潤入圍前三等等。

該公司的財務數據顯示,大幅利用財務槓桿對其今日取得的業績存在莫大關聯。經過去年和今年連續幾次海外發行優先票據,恆大海外債券融資額度超過200億,其財務槓桿比率逼近5倍,充分說明公司利用外來資金支撐自己做大規模的能力。

不過,高槓桿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證明公司以小博大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意味著高風險。有證券分析師便提醒,恆大截至2010年底的總負債率達 80%,淨負債率達87%,比同行有更直接的銷售回款壓力。只是,許家印對此並不在意,因為他堅信,今年700億的銷售指標鐵定能夠完成,因為公司項目絕 大部分位於不受政策調控的二、三、四線城市。

事實上,經過當年的「郎平事件」,到這次的中超開幕,恆大已經在品牌強大的基礎上支撐了其高速擴張。不過,做大後如何做強,企業的基業長青畢竟還是需要回歸到堅實的產品和經營能力上。這對於期望在中國房地產行業留下名字的恆大以及許家印來說,恐怕依然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廣州中原地產投資部總經理黃韜表示,所有營銷都是輔助性的手段,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企業經營活動的根本上來贏取投資者和客戶的支持。這意味著,在恆大的擴張達到一定規模後,最終還是要走向精細化的經營和管理,無論產品還是盈利能力上。

David Yang指出,從營銷上看,體育賽事的受眾不一定是地產公司的目標消費群體,地產公司在其中的投入收益比難以估算,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對短期銷售的促進作 用肯定不如快消品那麼明顯。不過長遠來看,房地產市場也終有飽和的一天,到大家拼品牌的時候,早期的投入就將體現在回報上,例如目前萬科讓購房者聯想到可 靠、公開、環保,新世界則給人豪華、高雅的印象,恆大給購房者的品牌認知度,也將在一系列的營銷案例中被提煉和強化。

上述業內人士也評論,恆大的發展是一個特例,像當年的順馳,只是它比順馳更幸運,打通了融資渠道,也通過各種方式控制好了現金流的問題,支撐了高速的擴張。但這種發展也很難複製,沒有第二家公司能夠再複製它的崛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3

33億競購洪客隆 華潤零售併購擴張疾進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30/yNMDAwMDIyOTcyNg.html

3月28日,本報記者獲悉,江西本土最大的零售企業洪客隆投資集團正有意出售洪客隆,華潤零售集團被認為是最大買家。

此筆交易發生在華潤零售集團高調宣佈「十二五」擴張計劃之際。3月25日,華潤零售集團總裁洪傑在其內部會議上稱,華潤零售集團要在2015年實現1550億元的業務規模,相當於要在目前基礎上翻3.5倍,而「併購仍然是實現規模目標的主要方式之一」。

不過,華潤零售集團對是否最終敲定收購洪客隆保持沉默。華潤萬家公共事務總監劉岫軍表示,公司的慣例是,在合作協議簽署前,一般不會對外公佈併購的相關事態進展情況。

華潤零售並非洪客隆的唯一買家。據本報記者瞭解,包括人人樂、步步高、天瑪特等都將參與到這起涉資33億元的交易爭奪中。

併購「絞肉機」

洪客隆系江西本土連鎖超市行業的龍頭,起步於1995年,在2009年中國連鎖百強中,洪客隆實業有限公司以30億元年銷售額排名第74位。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洪客隆擁有門店總數為26家,除南昌外,其門店網絡遍及景德鎮、上饒、撫州、九江、宜春、豐城、新余等地,其中20多家店屬於2萬平方米左右的中小型購物中心,相當一部分為當地地市級城市最大的購物中心。

2007-2008年,洪客隆曾一度運作上市,後告敗。今年年初,有傳聞稱湖南步步高欲收購洪客隆。

但本報記者獲悉,華潤零售集團可能是這宗零售併購案中的最可能買家。有消息稱,洪客隆集團董事長熊賢忠前不久曾赴深圳達半月之久,主要就是與華潤零售集團洽談出售洪客隆零售板塊事宜。

一位知情人士還向本報透露,洪客隆開出的收購價高達33億元,這讓意向收購方覺得「有點高」。然該費用對於背靠央企的華潤零售來說毫無壓力。

華潤萬家內部人士也透露,華潤萬家收購洪客隆的方案已於近日上報給商務部等待審批,價格最終為32.7億元左右。

這項併購也與華潤零售新近繪就的戰略擴張計劃吻合。洪傑稱,華潤零售「未來規模的拓展將從業態擴張、區域擴張和價值鏈擴張三方面展開」。

本 報記者瞭解到,華潤零售於2009年6月由華潤集團在原華潤萬家的基礎上,吸收合併華潤集團原香港所有零售業務組建,歸屬華潤創業。根據華潤創業2010 年年報,去年華潤零售集團實現銷售額447億元,淨利潤13.18億元,擁有直營店面2948家,遍佈全國27個省、直轄市。

資料顯示,華潤創業目前手握現金量為140億元,預計今年的資本開支為80億元。除了收購外,華潤零售今年計劃新開450家店面。

「我 們正在進入湖南、江西市場,等待我們下一步開發的是新疆、云南、貴州和福建。」在闡釋「十二五」規劃時,洪傑指著中國地圖,在湖南和江西版圖上圈了個圓, 然後在云、貴、閩、新四個省來回比劃,「完成這些市場佈局後,華潤零售集團將覆蓋除西藏以外的中國大陸所有省份、直轄市。」

洪傑的目標是,在通過併購等手段擴大規模的基礎上,2015年,華潤零售總店面數將達到6592家,進入中國前三大零售企業的行列。

全面擴張

華 潤零售的大規模擴張計划來自其對中國零售業的趨勢判斷。在華潤零售集團2011年年會上,華潤零售特別邀請麥肯錫全球董事馬思默(音譯)前往分享零售市場 發展趨勢研究成果,馬思默認為,中國的零售業過去兩年分別增長15.5%、18%,「十二五」期間零售業仍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

據本報記者瞭解,在上述市場前景判斷前提下,搶佔網絡渠道資源,擴大市場佔有率是零售商們的集體發展思路。在該思路下,今年年初家樂福通過控股保龍倉而掌控河北市場。

此觀點深得華潤零售管理層認同。此前,從深圳走出的華潤萬家,先後通過收購蘇果、家世界、愛家等區域連鎖龍頭品牌,確立了南京、天津、西安和杭州等地的強勢地位。

據洪傑介紹,華潤零售集團明確全國12個城市群為主要發展地域,將加快控股二三線城市的市場地位,並將以12個核心城市群為後台,培育周邊四線城市和部分發達的鄉鎮市場。

其中,大賣場依然是未來擴張的主力業態。洪傑認為,大賣場是適應於大都市中產階級群體迅猛增長的最佳消費業態,預計在未來每年新開500-600家門店,將有60-80家為大型超市。

業態延伸也是華潤零售集團擴張戰略的重要部分。去年,該公司斥資3.3億港元(合4300萬美元)收購了星巴克香港重要競爭對手——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

今年初,華潤零售在香港開設了旗下頭兩家獨立葡萄酒商店。上個月,它又新開了一家健身美容藥妝連鎖店,競爭目標直指首富李嘉誠旗下的屈臣氏。

「咖啡店、葡萄酒窖和藥妝店尚在市場試水中,我們將建立市場評估機制專門進行不同市場調研和評估,以指導新業態的投資拓展工作。」洪傑介紹說。

洪傑表示,未來五年,華潤零售將繼續通過聯盟、合作貿易或參股等方式進行業態品牌終端資源拓展,並積極通過併購獲得新的零售業態。

「全國發展、區域領先、多業態協同是華潤零售擴張手段和目標。」華潤零售集團財務總監歐陽敏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8

謀二度擴張 卡姆丹克台灣再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8/yNMDAwMDIzMTMyNw.html

「龐大的市場、合理的利潤。」背靠太師椅,卡姆丹克(0712.H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向本報記者詳談太陽能融資發展之道。

3月底,2009年底在香港上市的卡姆丹克稱計劃於台灣發行TDR進行上市融資,以獲得用於近一倍的產能擴張計劃所需資金。

2010年全球太陽能產業獲得大豐收,太陽能權威雜誌《photon》的數據顯示,2010年光伏行業的太陽能電池年產量增長118%,為太陽能大規模產業化以來增長最為迅速的一年。

在2010年,卡姆丹克在營收增長超過一倍的同時,取得了32.4%的毛利率。

由 於上市將攤薄權益,高速成長的企業理應不必急於上市,不過,張屹稱,「高利潤率不可持續,2011年估計會在20%左右,未來能在15%-20%左右就很 可觀」,而「現在太陽能最大的問題是使用成本太高」,希望通過技術進步和規模效應來壓低成本,「形成千家萬戶用上太陽能的大市場」。

然而在現有的環境下,主體為民營企業的新能源企業難以在中國銀行市場獲得所需資金,甚至是中國的證券市場亦對其關閉。

「綜合考慮,海外融資是最優的選擇。」

台灣融資

在美國半導體產業浸染多年後,張屹於1999年在上海創立卡姆丹克。

「如果不做太陽能,卡姆丹克不會有今天。」張屹稱,在半導體領域,中國只是一個跟隨者,「卡姆丹克會慢慢做大做強,但不會迅速做成行業內世界一流企業。」

21世紀初,卡姆丹克還在用「二手設備、二流技術」做加工,但在2005年轉型太陽能電池晶片切割後,不出四年即在香港上市,亦成為2009年唯一成功IPO的中國企業(總部在中國,但註冊地為開曼群島)。

2011年3月底,卡姆丹克宣佈欲再次大舉融資,計劃發行1億份台灣存托憑證,並於台灣證交所上市。根據卡姆丹克的公告,此次融資被包括在此前授權的融資計劃內,在2010年5月股東大會已授權公司發行不超過總股本20%股權的融資方案。

「香港更認可金融和房地產,而台灣科技產業很大很強,市場認可度高。」張屹稱,在香港上市路演過程中,其發現了台灣融資的潛力,「再加上我們也有客戶在台灣,對我們非常的瞭解,故很多投資人認可我們,希望我們在能在台灣發行TDR」。

融資擴張

卡姆丹克兩次上市間隔不足兩年,但境遇卻是兩重天。

2009年中國太陽能產業遭遇寒冬,如何獲得資金得以生存去下成為當時中國太陽能企業的最迫切需求,但時至2011年,如何獲得資金擴大規模搶佔市場成為當下中國太陽能企業的首要目標。

根據卡姆丹克公佈的發展計劃,到2011年底其產能將由600MW擴產到1GW,並計劃提高現有產品技術規格,以及補充人才。

|在張屹看來,融資成為卡姆丹克的必然選擇。

不過,不同於其它企業的發展計劃,「即使我們獲得大量的資金,我們仍將會關注於專業化,而不會轉型做垂直化。」張屹稱,雖然中國絕大部分知名太陽能企業均在向上下游擴張,但其仍將堅持不做產業鏈延伸,「希望更深更精」。

一如卡姆丹克在會議室放太師椅的行為一樣,在中國太陽能產業界,其是一個十足的異類:卡姆丹克僅做太陽能中游環節的單晶產品,而與它同級別的太陽能企業,即使身處中游,那亦會做多晶產品。

「新興產業多做點利潤肯定好,但當產業成熟,沒有自身核心長項的都會被擠出去。」張屹認為,太陽能產業最終會整合到幾大家手裡去,而對卡姆丹克而言,「我們可以在單晶切片做到世界最大最好,只要有單晶切片市場,我們就能做下去」。

從2006年至2010年,卡姆丹克營收增長近10倍,利潤增長近4倍,「毛利率超過30%,做垂直整合的,除了一兩家,其餘的都比我們低」。

資本困局

不過令人迷惑的是,在2010年9月,出於對未來的看好,已為絕對控股方的張屹通過認購,還增加了卡姆丹克1億股權,為何時隔半年其又在海外市場做出攤薄股權之舉?

「太 陽能產業的高額利潤率不可持續。」張屹稱,由於未來太陽能產業利潤率將不斷下降,而卡姆丹克毛利率能保持在現在的一半15%-20%已屬樂觀,「未來我們 的追求是龐大的市場和合理的利潤」,因此借助較高溢價融資擴大生產規模,進而降低太陽能使用成本成為卡姆丹克上上之選。

「(在資金獲取上)我們不可能只靠一條路。」張屹稱,除了海外資本市場,其亦考慮銀行借貸與中國資本市場等方式融資。

張 屹稱,卡姆丹克在銀行大概有4億美元的貸款額度,雖然獲得銀行方面不少支持,但相對較高的使用成本,及較短的使用週期限制和嚴格的質押要求限制了對信貸渠 道的利用,「我們不可能拿出幾十億的抵押物,即使拿到了,也不敢用,6%的利息,利潤全被吃掉了,而且一年就得還,項目投到一半,要我們還錢怎麼辦?」

「中國資本市場溢價更高,很希望能回大陸上市。」張屹稱,由於從法律上看卡姆丹克屬於註冊於開曼群島的外資企業,並且有大量的海外資本,因此在現有政策環境下,無法在大陸上市。「以後國際析開啟,或許我們有機會在大陸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74

中信證券擴張之路

 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501/28.htm


  
鄒愚/文
2002年底在A股上市的中信證券,在上市前後先後進行了三次收購,其中收購華福證券功敗垂成,收購廣發證券則胎死腹中,成功的只有萬通證券。
2002年12月13日到25日,中信證券向社會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40,000萬股,每股發行價格確定為4.50元,募集資金180,000萬元,扣除發行費用4,002萬元後,實際可使用資金為175,998萬元。

收購萬通證券
作為募集資金使用的主要項目,中信證券收購青島萬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萬通證券」)的進程一波三折。
萬通證券是青島市惟一一家專營證券業務的專業證券經營機構。公司前身始建於1988年,由青島市人民銀行獨家出資1000萬元設立,命名為青島證券公 司。1992年,包括人民銀行在內的9家金融機構對其增資,公司更名為青島萬通證券公司。1997年11月,根據國家「銀證分離」的有關規定,公司進行了 股權置換,銀行的資本退出,公司股東主要是青島市財政局和青島弘誠信託投資公司,同時,公司更名為青島萬通證券公司。經過2000年的增資擴股,萬通證券 的註冊資本也不過5.5198億元,還是小券商,2001年末總資產只有21.85億元。
該公司為了加快自身發展,計劃在2002年採取引進國內大型證券公司或企業集團出資的方式,進行第二輪增資擴股,使該公司的資本金達到15億元以上,成為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證券公司。
中信證券通過廣泛接觸,最終確定通過增資萬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方式,實現對該公司的控股,以達到公司規模迅速擴張的目的。
2002年2月8日,中信證券與萬通證券的股東簽署了《萬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增資協議》,根據該協議,中信證券擬向萬通證券增資86,802萬元,出 資包括中信證券所屬山東管理總部、山東投資銀行部、濟南辦事處、鄭州辦事處以及青島保定路證券營業部、青島南京路證券營業部、煙台證券營業部、淄博證券營 業部約19,000萬元的資產(以評估確認值為最終標準)和現金約67,802萬元。萬通證券增資擴股後,註冊資本將達15億元,中信證券佔其總股本的 57.87%;雙方同時約定,萬通證券增資協議將在中國證監會批准後生效並予以實施。同日,中信證券與萬通證券簽訂了《萬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增資擴股過渡 期經營管理合作協議》,雙方約定自以上協議簽署之日起至增資完成後萬通證券新一屆董事會產生的期間內,萬通證券由協議雙方共同組成的經營管理小組實施經營 管理。
不過,2003年11月17日,中信證券的臨時股東會通過了《關於收購萬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方式變更的議案》,該議案包括三項內容:
1.將原定於增資萬通證券的部分募集資金用途修改為用於收購青島市財政局及其他萬通股東持有的萬通證券存量股權。
2.公司與青島市財政局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後,授權董事會繼續與有轉讓意向的萬通證券其它股東談判並簽署股權轉讓相關文件。
3.原定的增資方案作相應調整,其中以資產出資部分包括青島南京路營業部、青島保定路營業部、山東煙台營業部、山東淄博營業部、濟南辦事處、鄭州辦事 處及山東投行總部、山東管理總部的資產出資不變,授權董事會審核確定其評估結果;現金出資金額調整為不超過原定現金出資總額人民幣67,802萬元減去收 購萬通證券存量股權所需資金後的餘額。
中信證券對萬通證券進行收購可擴大公司的經營規模和業務網絡覆蓋範圍,增強公司實力。今後中信證券在經濟發達地區的營業網點數量將有所增加,有利於公司業務佈局的進一步合理化,為今後構造金融銷售平台創造了基礎。
收購關鍵:中信證券和萬通證券在200年2月就簽訂了收購協議,當年底中信證券上市,但是收購萬通證券一事卻遲遲不見下文。
2003年3月,萬通證券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上拋出一份巨虧3.3億的年報(未經審計),這對於萬通證券5.5億的註冊資本金而言,無疑是個天文數字。據悉,3.3億的巨額虧損是由於公司將三年以上的賬目全部全額計提所致。
曾經有業界人士推測,可能是中信打壓萬通淨資產、降低收購成本。

收購廣發證券受挫
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首批綜合類券商之一,註冊資本為20億元人民幣,有員工1776人,在全國各地擁有76家證券營業部、20家證券服務部,另託管了19家證券營業部。
廣發證券旗下有廣發基金管理公司、廣發期貨公司,並且收購了兩家證券公司,已經初具金融集團雛形,若中信證券能將其納入囊中,則可以大大節省其擴張的時間。
2004年9月1日,中信證券董事會通過決議,決定收購廣發證券部分股權。
不過此舉遭到廣發證券的強烈反對,最後中信證券無功而返。
收購失敗關鍵:中信證券此次收購失敗在意料之中。首先,廣發證券在1996年就提出員工持股計劃,雖然因外部環境不成熟而夭折,但是公司高層和員工一直期待做「主人翁」,此時中信證券提出收購,遇到廣發證券員工的反抗也是理所當然。
其次,廣發證券的第一大股東遼寧成大和第二大股東吉林敖東與廣發證券有多年的合作關係,且廣發證券工會是遼寧成大的第二大股東、廣發證券是吉林敖東的第一大流通股股東,因此遼寧成大、吉林敖東、深圳吉富構成了廣發股權的鐵三角,控制股權的比例高達66.68%。

收購華福證券和託管富友證券
2002年下半年,中信證券多次與福建省華福證券有限公司親密接觸,據悉,當時註冊資本為3億元人民幣的華福證券擬增資擴股至10億元,中信證券將作為戰略投資者被引入,佔30-40%的股份。
然而,中信證券與華福終於無緣,也有一種說法是,當時中信證券恰逢上市關頭,收購華福證券會拉低其整體業績,最後決定由出任其主承銷商的廣發證券代為接盤。
2003年4月,經中國證監會批准,華福證券增資改制並更名為廣發華福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公司註冊資本5.5億元人民幣,在福建省內及上海、深圳等地 擁有21家證券營業部,14家證券服務部,全面開展證券承銷、經紀、自營、投資諮詢、財務顧問等證券業務。2003年9月19日,廣發華福證券有限責任公 司正式掛牌。這是中國證監會批准的首家由國內大型綜合類證券公司控股的過渡期綜合類證券公司。
2003年6月5日,中信證券接中國證監會通知,託管挪用客戶39億元託管國債的富友證券所屬證券營業部、證券服務部、證券交易結算中心及證券經紀相 關的業務。該通知同時明確,中信證券「不負責墊付富友證券經紀有限責任公司挪用的股民保證金,也不承擔該公司的債權債務及經營虧損」。 在上海、天津、開封、鄭州、武漢等地共有6家營業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53

下注國美擴張邏輯 三洋走獨家經銷路線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15/4MMDAwMDIzMjg4Mg.html

繼國美電器(0493.HK)提出堅持擴張邏輯之後,國美電器的「店商合作」逐步走向深入。

4月14日,國美電器聯合日本知名家電品牌三洋彩電宣佈簽訂五年深度合作協議,雙方在消費者需求信息共享、產品研發、營銷推廣、銷售管理、售後服務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合 作雙方透露,五年合作規劃的核心內容為,國美為三洋全國渠道獨家經銷商;5年規劃期內,實現810萬台彩電的銷售規模;國美與三洋的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分 工側重略有不同,國美專注三洋產品在終端的推廣,每年投入品牌推廣費用5000萬元;而三洋專注產品研發和生產,研發費用投入為7%等。

三 洋電子(東莞)有限公司總經理西條淳夫告訴本報記者,「國美是中國最大的家電渠道商,擁有中國最大的零售渠道網絡,掌握著龐大的終端消費需求信息,因此我 們雙方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定製研發新產品。今後,我們將進一步深化雙方深度合作關係,整合彼此優勢資源,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更實惠的產品。」 

國美集團副總裁李俊濤透露,國美、三洋從2010年初就已經開始獨家性全面深度合作,雙方共同探索高度協同的創新合作模式,在消費者需求信息共享、產品研發、營銷推廣、銷售管理、售後服務等方面深度合作。

在過去一年的合作中,三洋彩電在中國市場實現快速增長,產品銷售突破40萬台,憑藉自身優勢,中國彩電高端市場形成了以夏普、三洋、索尼、三星為主的「4S」品牌四足鼎立格局。

迫使三洋將國美電器作為獨家渠道經銷商的原因是,國美電器的擴張邏輯。2011年3月28日,國美電器2010年度年報會上,國美電器宣佈2011年將新增480家門店。

李俊濤預計,到2015年國美電器集團銷售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伴隨著國美的發展規劃和步伐,未來5年,國美計劃三洋彩電累計實現810萬台的銷售規模,2011年,三洋彩電將突破70萬台。

帕 勒諮詢資深董事羅清啟認為,國美與三洋展開聯合研發、銷售的深度合作意味著以國美為代表的中國家電零售企業正在積極引導產業鏈供應與需求的無縫對接,從而 真正實現按需生產。零售商、製造商和配套商按照準確需求定製的產品具備銷售速度快、流通成本低等特點,實現了整個供需鏈條的福利最大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29

7-11失控擴張加盟商無命

2011-9-9  NM




「梗有一間喺左近!」這個7-11的宣傳口號,曾幾何時,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而擁有一間7-11,亦是不少拿老本想穩陣創業的香港人心聲。不過,隨着零售業陷入混戰,便利店愈開愈多,逼爆各區,這個加盟7-11賺大錢的美夢最終告終。

7-11為了增加市場佔有率,近年以平均一星期開一間的速度,在全港九新界狂開分店,再以特許經營方式出讓予加盟商。現已有九百七十多間,有的正正開在另 一加盟店的對面或轉角,大大攤薄既有加盟商的利潤。不少拿出五十萬血汗老本的加盟商,扣除自己人工,每月原來只賺一、兩千元!還要換來總公司不良營運下的一肚氣。

今年五十多歲的陳小姐(化名),本來與家人經營電腦生意,由於電腦型號愈推愈快,他們難以緊貼潮流維生,遂想到找家族中人來另立一門穩定生意,「我哋唔求賺好多,只係想有穩定嘅收入保本,所以想起加盟7-11。」

陳小姐經多次面試及三個月培訓,過五關斬六將,才獲7-11首肯加盟,「佢哋先搵地方開鋪,經營一年左右再抽出來俾加盟商揀選。」陳小姐最後選擇了荃灣區 一間分店;交了四十多萬連加盟費的費用,換來每月賺萬多元(連陳小姐落場當經理人工),雖然少但尚算穩定,豈料數個月後,對街轉角竟然開多了一間 7-11,即時攤薄其利潤至數千元。

唔理感受話開就開

「簡直趕狗入窮巷!我哋質問7-11點解,佢哋只係話佢哋唔開都會有其他便利店開。我都知做生意有風險,但呢啲係7-11自己做出嚟嘅人為風險,我哋唔接受囉!依家不但出錢打工,仲一啲都唔受尊重!」原來根據加盟商與屬牛奶公司旗下的7-11總公司所簽訂的合約,並無限制總公司不可在加盟商經營的分店附近再開店,結果在同區甚至同一條街上開多間7-11並無違約,但卻大大攤薄每間店的利潤。

加盟商與總公司的營運模式,是總公司負責租金,但加盟商要向總公司入貨,然而身為前線工作者的加盟商,卻無權因應情況去決定入貨量和擺貨形式,「總公司只猛推佢哋賺得較多嘅貨,未有考慮唔同分店嘅存貨量和銷售表現去分貨,好多時興緊嘅新貨未能第一時間上架,但舊貨又逐個月囤積。」其中一位加盟商不平道。

加盟商還需要負責各種器材用具的維修和更新,但是貨源卻須向7-11總公司訂購,「佢哋會用啲已停產型號嘅貨尾,以高價賣俾我哋。」另一名加盟商不忿道。好像一款雪櫃零件,總公司定價八百多元,但市價只需三百多元,又如另一同款閉路電視,於「生活易」網上商店才售九百元,連送貨加五十元,但總公司的報價是一千九百多元,送貨須另加二百五十元,價錢比市價高出一倍有多。但因着「合約精神至上」,加盟商唯有無奈接受這些「魔鬼」價格,並對一切經營策略逆來順受。

毛利每況愈下

多年前由7-11掀起的報紙減價戰,最初由旺角開始發炮減價一元,對於此舉,7-11從沒有以電話、電郵等任何形式通知加盟商,「無信無會議o架,嗰日返到鋪頭一開收銀機先發覺啲價錢唔同晒,佢哋將新嘅價錢入晒付賬系統就當係話我哋知。」加盟商回憶道。

7-11並於○九年將特許經營商會會議由每兩個月一次減至每半年一次,令反映意見的渠道一再減少。每月結算時,部分特許經營商所計出的毛利率為百分之二十二至二十四,都比總公司所計出的平均每間百分之二十八為低,但總公司從不解釋如何得出數據。由○九年起,加盟商的毛利每況愈下,香煙加稅和貨品價格數度調高後,毛利亦不升反降。今年三月春茗時,行政總裁張家榮在台上欣然宣布7-11賺大錢慶功,台下一眾加盟商恨得咬牙切齒,有人更說:「如果唔係有五年約,我一定上台打佢一身!」

分租外判無權「say no」

最離譜是總公司找外判商「入侵」加盟分店的地方。大部分7-11現有賣魚蛋、腸仔等小食,皆由總公司找外判商經營,小食檔名「熱賣點」。只要總公司要求,加盟商就要騰出地方,形同「分租」,卻無權「say no」,而且「熱賣點」的食牌費、水電費和維修費亦要加盟商支付,收回的只是其銷售額約一成利潤。

上月7-11終止了與「熱賣點」外判商亞洲激成長達十年的合作,其實當初加盟商對「熱賣點」外判予亞洲激成有否牴觸合約亦存在疑問,開設「熱賣點」令原本 已細小的店面更狹窄,加上「熱賣點」員工被亞洲激成拖欠薪金、又欠供強積金、欠勞工假期、欠有薪年假,問題多多,「最長一次試過三個月無糧出啊!一個星期 返足七日,農曆年由年初一返到年初十幾,又話人工雙計,到出糧時又當無事發生。」一名前亞洲激成員工訴說。於是「熱賣點」員工起來罷工遊行、遲到、曠工, 最終影響加盟店營運,釀成終止合作收場。現時「熱賣點」已交由7-11總公司旗下的Food Team接手,亦新推出加盟商同時經營「熱賣點」的計劃。

梗有多間喺左近

從八一年首家7-11登陸香港後,二十九年來,7-11的分店數目便有如失控般擴張,由○三年直至前7-11香港及澳門行政總裁張家榮於今年五月退休時, 分店數目已在七年間由四百八十三家狂升至九百七十五家,近年更是以每星期一間速度極速擴展,現時其中六百多間已變為加盟店。新一任7-11行政總裁的職位 由Tim Chalk繼任,他亦曾任牛奶公司企業品牌總監、香港及澳門7-11商品銷售及市場總監。最新的7-11口號是「Collective Strength, Leading through 1,000 Stores」,意即以集體的力量共同邁向一千間分店。而這邁向一千家分店的鋪租,正正由7-11總公司所負擔,單單於旺角的三十多個鋪租已是天文數字,加上不斷加租及同業競爭,唯有在入貨費和維修費向加盟商「開天索價」,彌補昂貴租金,形成惡性循環。

陳小姐以及其他多名加盟商,對局面已打定輸數,故私下結盟並走出來揭發7-11的「暴行」,「我哋加盟商好多係中年男人,搵萬幾元要養起一頭家,好大壓力的;俾總公司欺壓,覺得好屈辱!」一名加盟商說。但由於怕對合約有任何牴觸,令總公司藉口沒收他們二十萬元「貨底錢」(即加盟時的入貨錢,在加盟合約完結後會退回),故憂心曝光。向記者展示的證據都由不同加盟商保管,以圖分散風險,就如驚弓之鳥。

加盟商多方與總公司聯絡以洽談商討解決事件,但很多時只能到達留言信箱。記者就事件亦致電牛奶公司北亞區董事麥瑞瓊,留言後亦未有得到回覆。

便利店比併

7-11

幕後經營者:牛奶公司(新加坡上市

開設年份:1981年

分店數目:975家(約600家為特許經營,其餘屬牛奶公司旗下)

現時口號:你間7-11喺邊?

賣點:售賣思樂冰,亦設手提電話充電服務

新近推廣:購物滿$20,有印花一個,之後每$10再得印花一個,憑十四個印花可免費換領一款Paddington Bear毛公仔。

OK

幕後經營者:利亞零售(創業板8052)

開設年份:1985年

分店數目:308家(全屬利亞旗下)

現時口號:轉出新鮮感

賣點:設「麵包廊」售賣聖安娜麵包,並設自動提款、噴射飛航船票售賣及預訂紅酒、鮮花等服務。

新近推廣:每次購物滿$50港元,即可獲OK點數Online點數卡一張,客戶可24小時於網上以累積的OK點數換購禮品,如遊戲光碟及雪糕等。

Vango

幕後經營者:華潤創業(291)

開設年份:2007年

分店數目:34家(全屬華潤旗下)

現時口號:always for you

賣點:特別開設日本食品專區「日本祭」,獨家供應壽司外賣,另設自選軟糖專區(夾糖)。

新近推廣:無

零售業陷混戰

對於7-11無限度擴展惹來加盟商不滿,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稱,其動機明顯只着眼於公司盈利,由於租金由牛奶公司支付,相信經營者計算過客流量足夠維持一間店鋪營運才會再開分店,但卻忽略了在附近原有加盟商的生計,「做生意除咗賺錢,仲要講求企業責任,加盟商係合作夥伴,如果只有你自己賺到錢,佢哋賺唔到,最終都會無人肯加盟,敗壞咗個口碑,最後仲會由想擴展變成影響未來發展添!」

香港7-11是全球7-11家族中密度最高的,據二○○七年統計,香港平均每一點三八平方公里便有一間7-11,經過去三年狂開催谷下,今時今日更誇張,在油尖旺區短短一條佐敦道便有四間,單單旺角區亦有三十三間,部分與另一間打對面,有的更只在另一間的轉角位。

至於7-11的主要對手、一直由利亞零售持有的OK便利店,八五年開始業務,目前有約三百間,雖然分店數目一直被壓住,但兩間便利店在其他方面競爭得你死 我活。除了在一些主要街道爭靚位、爭人流外,OK便利店請來DJ森美賣廣告大打年輕人市場,又將旗下聖安娜餅店的新鮮出爐麵包,放入OK便利店售賣,方便 上班上學顧客購買。而7-11除以「二對一」分店(即在OK便利店左右兩邊開店)夾擊OK,亦換上「你間7-11喺邊?」作為口號,向消費者大賣親切感。 利亞零售去年盈利九千萬元,其中便利店業務中,香港及其他分部溢利一億元,即平均每間三十三萬元。而牛奶公司則沒有在年報中分拆香港區7-11營業數字,只表示情況struggled (艱難),有加盟店平均每月只賺萬多元。與此同時,近年華潤集團亦搶入市場,○七年起開設便利店Vango,現在約三十多間,陷入混戰。

報紙減價報檔式微

便利店不斷擴展,同樣主力賣報紙及香煙的報紙檔,生意可謂首當其衝。「本來便利店放報紙喺門口主要為『拉客』入鋪買啲毛利高嘅嘢,對我哋影響唔大,但前幾 年開始佢哋首先將報紙減價至五蚊,我哋要跟住減,出現惡性競爭,就執咗好多檔嘞!」在旺角銀行中心地鐵出口,經營報紙檔十五年的范廣信稱,自從便利店帶頭 減價,全個旺角報紙檔跟隨,盈利比以前銳減五成。他指,報紙檔地理位置較好,不怕與便利店競爭,但最怕他們以連鎖優勢趕絕報販,「佢哋(便利店)最叻恃住 多分店向供應商施壓。個幾月前先向煙商要求細煙(非主要品牌香煙),由三十二元加價至三十四元,仲話如果唔逼報販一齊加,佢哋就全線唔賣,好彩供應商仲想 保留生存空間俾報販無應承佢,咁我哋即時找數,佢哋要有三個月數期嘛,而且不能讓佢哋獨大,佢哋最後亦罷手無全線唔賣。」

香港報販協會副主席鄧入明承認,深水埗、旺角兩區報檔被迫跟隨便利店減價,報檔無肉食,檔販數目已由去年的六百間減少至五百間,「有人試過一千蚊出租都無 人做」。他認為租金上升,城市規劃等,都造就報檔沒落,因為一些新屋邨並無預留位置予報販經營,所以並無報紙檔。而便利店又經常追擊報販,「試過有個啞巴 喺沙田第一城開報紙檔十幾年,見人哋搵到食,前兩年佢左手邊就多咗兩間7-11,右手邊又開咗間OK,結果佢搵唔到食,唯有結業。連呢啲低工種都無得做, 你叫低下階層點生存?」

7-11集體回憶

1927:7-11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創立

1946:為標榜營業時間由上午7時至晚上11時,正名7-Eleven,後改為24小時年中無休營業。

1981:全港首間7-11便利店於跑馬地開業

1983:開始在香港拓展特許經營業務,以「梗有一間喺左近」為集團口號打響招牌,深入民心。

1987:主要銷售罐頭、清潔用品等家用產品,並補上口號「在你左近嘅家庭用品店」。

90年代:在店內推出微波爐點心,大受歡迎。

2001:與突破機構合辦徵文比賽,出版散文集《71種心情=71個故事》。首間售賣魚蛋等小食分店於沙田開幕。

2004:9月以1.05億元從SCMP集團收購地利店全線87間分店,加上早前收購擁有港鐵將軍澳線及東鐵線便利店專營權的世昌便利店,分店總數由510間增至597間。同年展開浪接浪的精品換購潮。

2007:全線換裝修,換上木紋牆身及暖色系裝修,增加親切感。

2008:換上新口號:「你間7-11喺邊?」,大賣歸屬感,並與商業電台903合辦「7-11同我的故事」招募活動。

2009:宣布目標將分店數目增至過千間。

2010:以平均每星期開一間的速度擴展,現有分店九百七十多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