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2月5日援引消息人士稱,因希臘債權人不接受該國要求的債務重組,希臘總理齊普拉斯拒絕接受更多救助貸款將導致該國最早在下個月就出現現金緊張的局面。
據一位消息人士稱,除非希臘的“三駕馬車”國際債權人提高150億歐元的短期借貸上限,希臘政府可能在2月25日就用完現金。三周前,國際官員還稱希臘可以撐到今年年中。
不過,上述消息人士稱,如果齊普拉斯政府動用社保基金並暫停支付一些開支,可能還能再支撐額外幾周。但到3月底,他就會面臨“生死抉擇”:要麽接受國際債權人附加條款的救助金,要麽就揮手告別歐元區。
希臘財長Yanis Varoufakis周四將赴德國與德國財長朔伊布勒會面。觀察人士稱,德國有的是時間與希臘談判,但希臘的“喪鐘”卻隨時可能敲響。
德國總理默克爾預期希臘將對歐元區滿足其承諾,並且願意等待齊普拉斯點頭,最晚可以等到5月,彭博援引一位消息人士稱。
希臘財長Varoufakis周三還與歐央行官員在法蘭克福進行了會談。歐央行行長德拉吉對希臘財長表示,他需要與三駕馬車對話,而且不會放松歐央行對抵押品的限制。
但此後歐央行卻發布聲明稱,歐央行管委會將暫時撤銷希臘債券的信用評級豁免權。不過,希臘銀行業仍可通過歐央行緊急貸款計劃(emergency lending program)獲得資金。在該計劃下,貸款的信用風險存留在希臘央行財務報表上,該類融資的成本較此前要高。
歐央行宣布這項決定,正值希臘與債權人就債務問題展開激烈談判之際。歐央行此舉旨在給希臘政府更多壓力,以在救助計劃上達成一致。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彭博新聞社援引一位政府官員表示,希臘希望與歐元區達成過橋融資協議,協議中將包括財政盈余占GDP 1.5%的目標。
該官員表示,希臘不尋求獲得當前援助項目的最後一筆款項,對希臘而言,當前的救助項目已經結束。
過橋融資協議的資金應來源於歐洲央行的利潤返還、國債發行以及希臘銀行業增資基金HFSF剩余的114億歐元的緩沖資金。
該官員表示,歐元集團昨天在希臘聲明草案的措辭上有分歧,但不是很大。一些歐元區成員國希望延長現有項目。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希望與希臘達成共識。希臘目前希望可以贏得6個月時間來促使債權人們放寬緊縮要求。如果歐盟停止對希臘進行救助,本月底希臘將面臨近100億歐元的資金償付缺口。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本周三舉行的歐元區財政部長會議上,就救助問題希臘左翼政府代表未能與其它國家代表達成一致協議,但稱將在下周一的會議上繼續對話。
歐元區19位財長自希臘新政府上臺後首次舉行會議,本次會議持續了7個小時,直到布魯塞爾當地時間周四淩晨才結束,據路透社報道,歐元集團主席迪塞爾布洛姆(Jeroen Dijsselbloem)稱,“現在尚無實質性的結論可以分享。問題不在於措辭而在於進展程度。”
他表示,本次會議就延長希臘援助計劃進行了討論。接下來的進程中需要達成政治方面的一致。還將於下周一進行進一步會談。
不過希臘財長Yanis Varoufakis稍顯樂觀,他表示“與歐元集團進行了很好的協商,希望可以在周一達成定論,結束會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彭博新聞社援引一位政府官員表示,希臘希望與歐元區達成過橋融資協議,協議中將包括財政盈余占GDP 1.5%的目標。
該官員表示,希臘不尋求獲得當前援助項目的最後一筆款項,對希臘而言,當前的救助項目已經結束。
過橋融資協議的資金應來源於歐洲央行的利潤返還、國債發行以及希臘銀行業增資基金HFSF剩余的114億歐元的緩沖資金。
該官員表示,歐元集團昨天在希臘聲明草案的措辭上有分歧,但不是很大。一些歐元區成員國希望延長現有項目。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希望與希臘達成共識。希臘目前希望可以贏得6個月時間來促使債權人們放寬緊縮要求。如果歐盟停止對希臘進行救助,本月底希臘將面臨近100億歐元的資金償付缺口。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本周三舉行的歐元區財政部長會議上,就救助問題希臘左翼政府代表未能與其它國家代表達成一致協議,但稱將在下周一的會議上繼續對話。
歐元區19位財長自希臘新政府上臺後首次舉行會議,本次會議持續了7個小時,直到布魯塞爾當地時間周四淩晨才結束,據路透社報道,歐元集團主席迪塞爾布洛姆(Jeroen Dijsselbloem)稱,“現在尚無實質性的結論可以分享。問題不在於措辭而在於進展程度。”
他表示,本次會議就延長希臘援助計劃進行了討論。接下來的進程中需要達成政治方面的一致。還將於下周一進行進一步會談。
不過希臘財長Yanis Varoufakis稍顯樂觀,他表示“與歐元集團進行了很好的協商,希望可以在周一達成定論,結束會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彭博新聞社援引知情人士報道,中國政府已做好房地產政策儲備,以應對經濟持續下滑及房地產市場低迷。儲備政策包括降低購買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中國並考慮調整二手房交易營業稅的免征期限,由5年後免征恢複至2年後免征。
知情人士表示,中國政府將視中國經濟增長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實際情況考慮是否出臺上述儲備政策。彭博援引一位知情人士還稱,目前中國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指導原則是“防風險”而非“促增長”。
值得註意的是,2月10日央行發布的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中國央行放棄了此前“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需求”的措辭,這可能意味著房地產政策將會進一步放松。
去年9月30日,央行發布通知明確放寬“首套房”認定標準,對擁有1套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貸款購買普通商品住房,銀行業金融機構執行首套房貸款政策。
高盛高華2月13日的報告分析認為,鑒於已有的宏觀數據,預計政府將進一步降息降準,並推動人民幣匯率溫和貶值。中國政府還可能推出其它旨在支持基建投資以及房地產行業的行政管理措施。
剛剛過去的中國農歷春節期間,樓市成交冷清。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很多城市出現零成交的現象。今年春節期間,部分城市大量房地產項目封盤,暫停銷售,直至春節假期結束才恢複銷售。此種情況在二三線城市表現的尤為明顯。而往年,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項目為吸引回鄉置業者,有不少樓盤在春節期間推出優惠措施。
另據統計局2月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整體下滑,城市間呈現分化:一線城市初步止跌回穩,二線城市降幅緩慢收窄,三線城市降幅略有擴大。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報道,中原地產地產追蹤的40個城市1月新屋銷售面積環比大降31%,因為開發商在這一傳統淡季放緩了新樓盤的推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彭博新聞社援引知情人士稱,興業銀行已將收購華福證券的計劃上交至國務院。而蘇格蘭皇家銀行擬售出其所持華英證券33.3%的股權,交通銀行有意接盤,交通銀行同樣已將收購計劃上報國務院。
興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關注到證監會發言人相關講話,正研究有關方案。」
今日,興業銀行股價上漲。銀行板塊集體上漲。
知情人士稱,華福證券的黨委辦公室已經搬入興業銀行總行辦公。
興業銀行和華福證券總部都位於福州。據華福證券官網,興業銀行的興業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持有華福證券4.35%的股份。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本月稱,目前證監會正研究落實新國九條,在研究銀行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券商牌照的情況,目前尚在研究,沒有時間表。券商業務牌照有望進一步放開。
張曉軍還表示,近期證監會關注到有媒體報導監管部門將會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2014年發佈的國九條明確提出要實施進退有據的牌照管理制度,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等公司交叉持牌,支持其他符合條件的機構申請牌照。證監會正研究國九條的落實。
彭博新聞社援引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表示,蘇格蘭皇家銀行(RBS)擬售出其所持華英證券33.3%的股權,交通銀行有意接盤。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稱,交通銀行已經將收購計劃上報國務院。
據華英證券公司網站,華英證券為RBS與國聯證券設立的合資證券公司,其中國聯證券出資比例66.7%,RBS出資比例33.3%。
中國證監會3月6日在官方微博稱,正在研究商業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有關制度和配套安排。
中金公司金融分析團隊在3月9日題為《銀行做券商就像大象踩螞蟻》的報告中表示,政府對銀行的券商牌照開發將從投行業務開始,交行和興業銀行有可能最先進入證券行業,銀行憑藉資產負債表優勢將在固定收益、貨幣和大宗商品業務方面具備強大競爭力,但傳統券商具有複雜產品設計能力和交易能力上的優勢。
2011年5月份,為了進軍中國快速發展的金融市場 ,蘇格蘭皇家銀行與國聯證券聯合成立的華英證券,其中國聯證券出資比例為66.7%,RBS出資比例33.3%。華英證券總部位於江蘇無錫,蘇格蘭皇家銀行也是成為首家被批准進軍中國投資銀行業務的外資銀行。
中國證監會上週表示,正在研究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以及相關制度和配套安排,希望推進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的基礎上開展證券期貨業務。
此外,彭博新聞社今日援引知情人士稱興業銀行已將收購華福證券的計劃上交至國務院。興業銀行股價今日上漲。銀行板塊集體上漲。
馬雲2億美元入股第一財經,吹響中國版“彭博社”集結號 作者: 秋源俊二 昨天(6月3日)晚間,網上流傳著看到各種關於阿里入股第一財經的消息。 有各種各樣的版本,主要信息說是將於明天(6月4號)開發布會,宣布阿里將投資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SMG)旗下的第一財經。 《華爾街日報》的消息是說,消息人士稱,阿里巴巴將向第一財經投資2億美元,雙方將於6月4日在上海簽署協議。 下面,筆者將帶領大家剖析,阿里要如何打造中國版的“彭博社”。 彭博社究竟是怎麽鍛造出來的? 想了解阿里的投資第一財經的目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彭博社的發家史吧。 彭博創始人邁克爾·布隆伯格出身在中產階級家庭,名校學渣畢業後,在高盛和所羅門兄弟(已倒閉)中選擇了後者,開始了自己的投行生涯,不過它的第一份工作是sales。 在所羅門1981年被收購後,作為合夥人的他拿了1000萬美金的消遣費,被push out了。這也成為了他創業的啟動資金。 在失業後,據其自傳中描述: 我們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它的用途廣泛,但體積卻盡可能的小。我們從小處做起,每過一段時間按期完成一個目標。抓住當時的金融領域的痛點,債券價格計算的難題(那個年代很多價格還得用2B鉛筆計算,時間就是金錢),運用計算機的技術進行自動計算,提供債券報價等查詢等服務。 這就是今天彭博終端機的模型! 這里也科普一下彭博終端機: ![]() 彭博終端是一套讓專業人士訪問“彭博專業服務”(Bloomberg Professional Service)的計算機系統。用戶通過“彭博專業服務”可以查閱和分析實時的金融市場數據以及進行金融交易。 後來搭上美林的大船,快速叠代。隨著時間的過去,戰勝Telerate系統(後被Dow Jones收購)和Reuters(路透社),成為了金融數據服務提供商。 當然,僅僅只是這個,遠遠不夠,你只是一個工具,或許那個巨頭就能隨隨便便收購你。於是它是怎麽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呢? 下面幾段話是介紹關於它的運轉邏輯: √ 如果“買方”,那些巨額財富的管理者(基金、VC、保險等),不再依賴“賣方”(指投行券商),來獲取必要的金融和商品市場信息,就將發生根本性的權力轉移。證券公司將不再主導投資行業。 √ 如果彭博社公司提供那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它將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那些財產受托人的支柱。 √ 一旦買方依賴某種特定系統來幫助他們做出價值決策,那麽賣方也將不能不使用同一個系統,否則就將承擔不知道客戶知道的信息而導致的潛在風險。 就是基於上述邏輯,彭博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沿著這條線,擴張到上遊一些領域,成為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社。 阿里在此之前的數據與內容布局 (一)依托淘寶、天貓、新浪微博等,完成數據數據積累 阿里系起源於電商,因而時時刻刻都能獲得大量的交易數據。 淘寶天貓提供國人消費數據,也同時獲得千萬商家店鋪的銷售數據,運營情況等;阿里媽媽、阿里巴巴等就完成中國廣大企業的進出口外貿數據;入股新浪微博,完成社交數據的積累。 這基本上就形成了阿里的數據體系,完成了原始數據體系,提供彭博終端機的雛形就有了著落。 (二)大數據衍生出螞蟻金服 可以這麽說,螞蟻金服的誕生就是建立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 支付寶、余額寶與數據的相對關系較小;但是阿里小貸、花唄、芝麻征信等誕生,和這些數據息息相關。 依托這些數據挖掘,筆者可以隨意地臆想一下,可能有: ①衡量整體市場情況的阿里指數(類似於S&P500Index)、 ②衡量目前市場消費情況的淘寶天貓指數(類似與CPI)、 ③衡量中國進出口情況的阿里巴巴指數(類似與PMI) 這是在大方向的一些指數,不同程度反映了中國宏觀經濟情況。而類似於彭博終端機的一些功能,還需要繼續深挖。 (三)阿里雲、恒生電子,完成金融IT設施 阿里雲屬於阿里自己的,恒生電子是在14年收購的。一個完成雲端的的構建,能儲存數據,也就是”去IOE化“的"E"(完成了存儲功能)。 在筆者之前的一篇拙文里談到了收購恒生電子的戰略意圖: 恒生電子做的就是阿里提倡的“去IOE化”中的“I”(IBM小型機)和“O”(Oracle數據庫)的兩部分,這兩個主要業務是它的主要業務。(詳細可參見《阿里金融帝國小挫傷:恒生被叫停HOMS,究竟發生了什麽?》) 這樣,馬雲的戰略布局就是非常完整的。“去IOE化”,最後的很多工作,相關金融IT基礎服務,阿里全部染指了。 (四)大力入股影視內容制造 表現上看,阿里投資優酷土豆、樂視影視、愛奇藝、光線傳媒等等,貌似要打造出阿里影視什麽的。 這些都很有道理,但是呢,筆者認為只要筆鋒一轉,阿里影視就可以輕松成為彭博電臺,同樣是成為財經領域的權威電臺。 現在這會完全有這個潛能,而且非常輕松。 (五)入股多家(社交)媒體,如新浪微博、無界傳媒,以及今天的主角——第一財經 市面上,一直說著阿里特別喜歡把控輿論媒體,怎麽說呢,筆者認為應該客觀分析: 1. 投資新浪微博,即使承認把控輿論媒體,但現在看來,更多的是彌補阿里天生的短板——社交。 現在分析,其實也有一定的社交數據挖掘的資本;相比騰訊的社交數據龐大,只要阿里完成戰略卡位,戰略防禦即可。微博在微信的沖擊下,雖然有一定的頹勢, 但也還有一個”駱駝身子“。 2. 投資無界等新媒體商業資訊網站。阿里這兩年在一些垂直媒體都有投資,一個在垂直深度,一個在即時廣度,互補一起,組合構建完成阿里的媒體野心。 通過上面的分析,阿里的“一財社”(姑且叫阿里的“彭博社”為“一財社”吧)擁有了以下資質: 提供大數據基礎的淘寶等;由螞蟻金服一些產品,繼續深挖的各種經濟指數;阿里雲、恒生電子提供金融IT服務;阿里影業等輕松涉足商業財經電臺,提供類似彭博電臺的功能;提供商業資訊的各種垂直媒體。 怎麽看,都覺得阿里布局能力太牛了。 剩下要做的工作就是資源整合。 目前阿里“一財社”的競爭者 目前阿里的“一財社”國內也有競爭對手。如:萬得資訊(wind 資訊)、巨潮;也有大智慧、同花順等等。他們的基本情況如下: 1. 目前國內運用最廣的wind資訊,它是國內做“彭博終端機”功能最好的。 2. 巨潮,大家都懂的,和深交所的關系。而且很多時候wind都向它買數據。 3. 至於大智慧和同花順,做的不咋樣,而且已經上市了。 阿里想切入這個領域,自己已經有資本了。目前這些競爭者,只實現了彭博社的部分功能,距離阿里的宏偉夢想有距離。 因而收購他們某一公司,一方面會業務重疊;另一方面是價格不劃算。 以阿里打造螞蟻金服的策略來類比:收購第一財經可比照阿里入股天弘基金。 阿里布局可能存在的問題 當然,阿里的美夢——“一財社”,在其成長路上也會有各種難題。 √體系外數據的缺失 阿里的數據,應該說是有一定缺陷的。 目前阿里的這一套只適用於其自身的生態體系,超出這一範圍,阿里可能就是不適用的,類似超出了函數定義域區間。短板主要在社交(新浪微博勢頹,在微信的沖擊下,已經有下一個“博客”的趨勢)。 騰訊在數據上,顯然就維度上比阿里好,雖然數據的質量深度差一點。 欲造彭博社,原始數據的收集,將會是阿里最大挑戰。如何更廣更寬地深入收集數據,僅僅憑借第一財經等媒體是不夠的。 √涉足領域過多 阿里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太大了。 它似乎什麽都做,雖然很多時候有自己的戰略布局,但是這些眼花繚亂的、紛繁複雜的投資,始終讓人覺得不安心。 或許它有遠見,但是這個讓一般人讀來,阿里會大而不倒,甚至會悲劇的出現“撐死”的可能。 由於不聚焦,涉足領域過多,阿里在“一財社”的夢想面前,顯然要小心。 不管潛藏布局如何,未來難點有哪些,阿里2億美元入股第一財經後,其造中國版的彭博社的集結號已經吹響。 (作者 秋源俊二 微信公眾號 QYJEQYJE)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兩年前,彭博記者向一名高盛主管的提問掀起了一場風暴。
當時,該記者的提問涉及這名主管的合夥人是否已經離開高盛。而事實上,這位合夥人僅僅是有一段時間沒有使用彭博終端。隨後高盛發現,彭博新聞社的工作人員不僅可以知道哪名高盛員工登錄了終端,還可以知道他們使用了哪些特定功能。此事曝光後,華爾街一片嘩然,高盛、摩根大通等大行對於彭博社窺探數據的做法亦公開指責。
兩年後,高盛似乎可以報仇了。據悉,由高盛等華爾街多家銀行支持的即時通訊服務平臺Symphony舉行了啟動儀式。也有報道稱,這代表著華爾街巨頭正式向彭博宣戰,欲與彭博終端內置通訊系統Instant Bloomberg(IB)一爭高下。
高盛領投聊天室Symphony啟動
據悉,除基本的聊天功能之外,Symphony所提供的服務還包括道瓊斯新聞資訊、McGraw Hill Financial旗下S&P Capital IQ的數據整合及分析服務、Selerity公司量身定制的數據服務。此外,Symphony的雲信息平臺類似於Twitter之類的社交軟件,擁有標簽和說說功能。
Symphony公司首席執行官David Gurle還暗示,Symphony還將提供電子郵件整合和實時屏幕共享服務。Symphony誓言成為華爾街不可或缺的社交網絡,其最重要投資人是高盛。
就收費方面,Symphony也盡顯優勢。其每月向每位用戶收15美元,將自身定位為比彭博及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終端更便宜、更方便的替代品。後兩者在世界各地的交易部門占據主導地位,每臺彭博終端的月租金是1500美元。
其實,彭博的潛在“替代者”早已出現。去年8月,根據《金融時報》報道,美國舊金山一家初創網絡安全公司Wickr正與各大投行和金融信息服務商Markit接洽,研究開發針對交易員和基金經理的實時通訊App。新App功能與用法將與彭博終端機內聊天室功能相近,但不同之處為其具備“自動信息刪除”的優勢,有助於交易員避開監管機構審查。
Wickr這款App旨在提供比彭博IB更安全的聊天服務,以消除長久儲存不必要的信息而導致風險,它的安全性可用《碟中諜4》里一個場景加以闡釋:主演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電話亭中接收機密信息,過程包括解密、閱讀,而在閱讀後,設備會在一定時間內自我銷毀。
與《碟中諜4》不同之處在於,這款最新App除將機器報廢“改為”了信息內容自動銷毀,其操作使用模式如下:若兩人同時擁有 Wickr 賬號,便可建立一個具有時效性的信息交流平臺,雙方可發送文字、圖片、視頻以及語音。所謂時效性,具體指兩方面:一是信息發送方可以控制發送信息的有效時間(可選時間為1秒到6天),只要時間一到,信息接收方接收到的信息就會自動被銷毀;二是 App會自動在所設的時間內為設備銷毀所有信息。
彭博或難被“拋棄”
盡管挑戰者多多,但老牌行業“領頭羊”彭博真的會被代替嗎?
香港某資產管理公司交易員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IB要被完全‘拋棄’很難,一是被使用久了會產生黏性,二是用IB可進行OTC交易(場外交易),留存的部分記錄其實很有價值,可便於今後參閱取證。”
無獨有偶,此前《金融時報》便報道稱,“彭博搶占先機的即時消息和聊天室功能,而非數據或新聞,才是其霸主地位的最大驅動力之一。”
比起交易所交易,債券市場交易大多在基金管理公司、經紀商和銀行間低調進行,因此尤其依賴彭博的即時消息功能Instant Bloomberg(IB)。但“I’ll IB you”(我會IB你)已成了整個金融界的通用語。
《金融時報》指出,對彭博來說,其聊天服務占據主導地位是一條重大的“經濟護城河”。牛津經濟研究所(Oxford Economics)全球宏觀研究主管加布里埃爾•斯特恩(Gabriel Sterne)表示,該咨詢公司曾計劃使用由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提供的功能相似但更便宜的EIKON服務,但最終還是被迫成為彭博終端的訂戶。
“大部分功能是一樣的,(EIKON上的)宏觀數據其實好得多。但每個人都喜歡IB,尤其是在買方(機構投資者),”斯特恩說,“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暢通而快速地接觸我們的現有客戶和潛在客戶,我們很難不接受彭博。”
IB是彭博終端(Bloomberg professional Service)內置的即時聊天軟件。在華爾街,它成為大多數銀行家和交易員的標配,每人一臺終端設備並設置一個賬戶,在IB里,彼此可以輕易找到並聯系任何上線的人,可以一對一,也可以多人聊天或小組討論。
多年來,IB一直在華爾街占據主導地位,華爾街銀行家和交易員普遍使用該工具與養老基金、對沖基金和資產管理公司等客戶保持聯系與交流,甚至用它商討交易價格。然而2013年彭博的“泄密門”事件成為華爾街大銀行提高警覺並欲“遠離”彭博的導火索,
還記得那個要由高盛領頭並被認為要叫板彭博金融終端的Symphony嗎?盡管彭博強大得無人能敵,但在這競爭激烈、變幻莫測的年代,彭博可能要更加小心了。
有媒體報道稱,最初由高盛等華爾街多家銀行支持的即時通訊服務平臺Symphony於10月13日表示,已完成新一輪逾1億美元融資,投資者包括谷歌、瑞銀、歐洲風投公司Lakestar等,其欲與彭博終端內置通訊系統Instant Bloomberg(IB)一爭高下。當年IB的“竊聽門”可能仍令華爾街投行們耿耿於懷。
彭博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前臺銷售端並未聽到什麽動靜。此外,彭博終端是一套集交易、數據分析、實時新聞為一體的系統,IB更貴在整合性,能把終端內容無縫連接,如果在使用終端的同時再用一個即時通訊系統會很麻煩,加之彭博系統封閉,其他即時通訊很難接入數據,更別提速度和準確性了。”
不過,彭博的競爭對手並不在少數。其在金融領域的老對手——湯森路透Eikon金融終端今年以來也不段完善自身功能以及保密性。其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湯森路透3月發布了其即時通訊工具Eikon Messenger的最新監控功能,該功能可以確保即時通訊的高度合規,從而讓金融專業人士更放心地與交易對手進行實時溝通。” 這似乎也有點沖著IB來的意味。
Symphony叫板IB
“Symphony叫板IB”一說已非新鮮事。一切緣起於兩年前,彭博記者向一名高盛主管的提問掀起了一場風暴。
早在2013年,該記者的提問涉及這名主管的合夥人是否已經離開高盛。而事實上,這位合夥人僅僅是有一段時間沒有使用彭博終端。隨後高盛發現,彭博新聞社的工作人員不僅可以知道哪名高盛員工登錄了終端,還可以知道他們使用了哪些特定功能。此事曝光後,華爾街一片嘩然,高盛、摩根大通等大行對於彭博社窺探數據的做法亦公開指責。
轉眼間,Symphony於去年10月成立,包括高盛、美國銀行、花旗集團、摩根大通在內的14家銀行向Symphony投資了6600萬美元,Symphony更在今年9月舉行了啟動儀式。也有報道稱,這代表著華爾街巨頭正式向彭博宣戰,欲與IB一爭高下。
Symphony也在10月13日表示,將把新資本用於解決需求,加快全球擴張上。
據悉,除基本的聊天功能之外,Symphony所提供的服務還包括道瓊斯新聞資訊、McGraw Hill Financial旗下S&P Capital IQ的數據整合及分析服務、Selerity公司量身定制的數據服務。
對於超過50名用戶的企業,Symphony向每位用戶收取每月15美元費用,小型企業和個人可以免費使用Symphony的工具。相較而言,每臺彭博終端的月租金是1500美元,不可電腦內置,且IB不可獨立於終端使用。
湯森路透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對於專業人士來說,在用系統進行報價、交易的同時,交流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其保密性,在新媒體時期尤其如此。”
彭博“勁敵”頻放大招
如果說Symphony只是個通訊軟件,無法真正和彭博終端完整、強大的功能“叫板”,那麽 森路透的Eikon則是一個勁敵。
其實對於路透而言,彭博算是後起之秀,但其在僅僅三十年的時間內便超過了擁有150年歷史的路透集團,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務供應商。 不過Eikon的實力不容小覷,其聊天軟件(Eikon Messenger)用戶數超過20萬人(彭博為32萬人)。
在外匯交易方面,Eikon無疑拔得頭籌。“在國內,大部分外匯交易員用的都是Eikon系統。”湯森路透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招商證券某宏觀研究員也對記者表示:“在宏觀數據分析方面,尤其是外匯交易數據,用得最多的是Eikon,其海外數據相當精準,而且可以裝在本人電腦之中,彭博終端則必須是獨立的一臺設備。”
除此之外,可能也受到彭博“竊聽門”的啟發,Eikon今年也加緊了合規步伐,“我們這兩年在聊天工具和APP上也大費周章。” 湯森路透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湯森路透今年發布了Eikon Messenger的最新監控功能,該功能可以確保即時通訊的高度合規。無論是在Eikon的金融操作平臺,還是其單獨的應用,現在都可以進行雙邊即時通訊,在該聊天室中最多僅有兩家機構的相關人員可參與對話。雙邊聊天室對於金融行業的日常工作十分重要,有助於銀行及其客戶以最有效的方式進行溝通。
據悉,未經授權的多方對話是近期監管調查的重點,多方對話即來自多個機構的從業人員同時參與一個對話。由於參與者在不同的即時通訊系統里使用昵稱掩蓋了其真實的身份和所屬的機構,監管者很難發現一個對話是否有多方參與,這大大增加了金融公司的合規風險。
在Eikon Messenger現有的合規功能基礎上,雙邊聊天室的參與者會自動被湯森路透的機構數據庫識別,該實時更新的數據庫詳細記錄了每個機構的母公司、子公司、合資公司以及聯營公司。通過識別,只有兩個機構的相關人員才可以參與雙邊聊天室,減輕監管部門的壓力。
無人能敵的彭博要更小心
對於彭博終端,盡管挑戰者頻出,更不伐抱怨聲,但金融人士似乎始終對其欲罷不能。
有媒體曾指出,比起交易所交易,債券市場交易大多在基金管理公司、經紀商和銀行間低調進行,因此尤其依賴IB。“I’ll IB you”(我會IB你)已成了整個金融界的通用語。
對彭博來說,其聊天服務占據主導地位是一條重大的“經濟護城河”。牛津經濟研究所(Oxford Economics)全球宏觀研究主管斯特恩(Gabriel Sterne)表示,“大部分功能是一樣的,(Eikon上的)宏觀數據其實好得多。但每個人都喜歡IB,尤其是在買方,”斯特恩說,“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暢通而快速地接觸我們的現有客戶和潛在客戶,我們很難不接受彭博。”
也不乏交易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臺彭博終端機可以打敗所有,其數據庫太強大,量化分析太到位。”
其實,彭博的創始人布隆伯格(Micheal Bloomberg)本人便出身投行,他曾在美國投資機構所羅門兄弟公司任職,30歲時就成為享譽華爾街的大宗股票交易明星。因此,他對投行各部門都了如指掌,抓準了其第一批客戶的痛點,其商業資源又解決了銷售問題,隨後更是吸納了一批來自投行的交易員。
不過歷史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再強大的巨人阿基琉斯也有弱點,在競爭激烈的當下, 彭博應該做的可能就是更加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