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对话巴菲特:“你所能犯的最大错误”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26/xMMDAwMDE3NDMxMQ.html


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

在一年一度、闻名全球的巴郡公司年会(“Berkshire Hathaway Annual Meeting”)即将召开前,这个安静的美国小城迎来了一批重要客人,他们是来自美国一流高校MBA班的100位尖子生,而宴请主人正是“奥马哈的先 知、圣贤”,被美国人称为是“除父亲外最值得尊敬的男人”——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在宴请学生品尝他最钟爱的牛 排前,巴菲特与100位“美国的未来”展开了封闭式对话,其坦承、交心,让人想起乔布斯在斯坦福的那场著名演讲——在这里,重要的不是具体的投资攻略,而 是“人生选择和经验”。

“我希望你们认识到,笔头和口头交流的技巧非常重要。如果我可以给你们一个建议的话,你们真要在这方面下功夫。我相 信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很好的未来,我现在愿马上掏出10万美金去购买你们每个人未来的10%的现金流。”换言之,巴菲特相信在场的每位未来至少能赚100 万美金:“但如果你们能把你们的口头和笔头交流技巧再提高一个层次,你们可以把自己的价值至少再提高50%。”

在巴菲特的故乡奥马哈,这位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开着一辆并不奢华的汽车,看上去很普通,但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他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

2010年,巴 菲特以净资产470亿美元位列“福布斯榜”第三名;而随着巴郡公司近期公布的2009年亮丽成绩单,其一贯的选股策略及巴郡的投资标的又已再次在美国市场 上掀起一股“效法旋风”。

巴菲特曾将他的投资理念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 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换言之,他购买股票的基础是: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内不再重新开放。

在价值 投资理论看来,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如今,巴菲特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已风靡世 界,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

像大部分功成名就的美国老人一样,对现年80岁的巴菲特而言,有两件事非常重 要:一是“慈善”,另一即“传承”。

四月春日伊始,这场有关这位老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更多细节和经验的对话,本报特派记者全程参与。

“你 能犯的最大错误”

问:你以前有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又如何看待这些失败?

巴菲特:肯定有。比如我以前 特别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不敢表达自己,我一直觉得这是个问题。高中毕业后,我曾经去“卡耐基”的Public Speaking训练班,我都已经写好了一个100美金的check(缴费),但到门口时又害怕,没有去成。后来我回家左思右想,觉得如果我不能克服的 话,这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大障碍。后来,我就又去把这个班报了。

我想,人不要怕犯错。我人生中犯过的错,没有任何一个失败或错误,最后没有成为一个实际上好的东西的。比如,当时我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反倒让我自 己能对这个事特别重视,我就真的去报班,并刻意训练自己。现在,这反倒成了我的一个长项。

要是我没有在这个方面训练好的话,我想,我都不敢 去向我的妻子求婚,让她嫁给我。所以,所有所谓坏的或失败的事背后其实都有一些好的东西在里面。你一定要相信,“信仰”(Faith)是很重要的,你要相 信某个东西,到时候,这些坏的事情或暂时失败的事最后都会自己化解,变成一个好事。

有时候,人生真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年轻时曾 与我们州最漂亮的女孩约会,但最后没有成功。我听说她后来离过三次婚,如果我们当时真的在一起,我都无法想象未来会怎么样。所以其实,你能犯的最大的错 误,你人生中的最重要决定是,跟什么人结婚。只有在选择未来伴侣这件事上,如果你真的选错了,将让你损失很多。而且这个损失,不仅仅是金钱上的。

问: 你现在怎么看自己的竞争优势和长处?

巴菲特:其实,我对公司运营是一窍不通的,有时候我到工厂去,连男厕所都找不到。(笑)但我很清楚我的 优势是什么。对我而言,投资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能找到“护城河”(Moat),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哲学,所谓“护城河”是说,我所投的这个公司或生意是 竞争者很难进入与我竞争的,就好像一个护城河一样,我建立起很高的城墙,别人随便攻不破我,这是我判断要不要投一个公司时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

第 二点是,要有“没有利用过的定价权”(Untapped Pricing Power)。这个意思是说,我现在可以不去涨价,但是,我随时都可以涨价,我现在先把这个公司买下来,买下后我再去提价。这个定价权还没有完全被开发, 没有完全被用上。

比如,我以前曾投过一个巧克力公司叫“See`s”,这是美国非常有名的一个巧克力品牌。买巧克力很多时候是人们在情人节 或节日时去买,很多时候又是男人买给自己妻子或爱人。通常,他们每年买的时候不会记得去年一年是花了多少钱买巧克力。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意。我在家 里装了一个“魔镜”,每年快到情人节时,我就对魔镜说:“魔镜魔镜,今年我可以把See`s巧克力提价多少?”这个生意的好处是,它其实每年都在涨价,而 这个毫无影响产品本身的销售量。

“万变中不变的东西”

问:你在选择投资时,会怎么去看一个公 司?

巴菲特:我提一点“品牌联想”。比如我投可口可乐,这个东西会让人想到快乐,那么可口可乐在奥运会时去做广告,这个联想就和我们的品牌 相符合;又比如我投Gillette,这是一个在全球有80%几市场份额的剃须刀品牌,代表“男孩向成熟男人过渡”(Transition to Manhood),那么当美国系列棒球赛举行时,Gillette会去做广告,因为会有很多年轻男孩去看。我每天都在想,对一个产品和公司来说,能够赢得 消费者的心理是最重要的,你赢得消费者心理,你就赢得了市场。

再比如,我会比较喜欢像啤酒或剃须刀这些产业,因为在这些行业中,基本没有“无品牌”(Generic Brands)的产品,或者杂牌东西对有品牌商品的威胁非常有限。这样,产业的持续性会比较强,而通常而言,这些有品牌产品的“护城河”也更高,更不容易 被别人攻破。相比而言,我的See`s 巧克力生意就会更容易受到杂牌竞争,我就指望那些买了杂牌巧克力的丈夫在送给妻子时说:“亲爱的,我买了便宜货……”(笑)

问:你为什么不 投科技类的产业?现在,科技公司非常多,发展也很快。

巴菲特:它不是我的优势。对科技公司认识最深刻的人,我可能在全世界的前一千、前一万 名都排不到。我很清楚自己的优势,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个公司,我一般会把公司分为三类:“好的公司”、“不好的公司”,以及“很难的公司”。

好 的公司、不好的公司,是我花半天时间就能够看出来的,而那些花了半天时间看不出来的,我也不会强迫自己花半个多月时间去看。我不会强迫自己花费很多时间在 一个我不能“Figure out”的公司上。我不是天才,但是我在某一些领域比别人更聪明更有见解。我觉得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呆在那些你有优势的领域,不要随便走到别的 领域去,你一定要有“Focus”,要“Stay Around”。

再举一个例子是口香糖的生意。这个世界发展再快、科技进步再快,大家对 口香糖的需要是不会变的。这一点,连我的朋友比尔·盖茨都同意。我从来在投资中都是找“万变中不变”的东西,这样能把风险降低。

问:很多人 在做投资时,情绪会受外界影响。比如可能你投的公司发生了很大波动,又比如你看到别人赚了很多钱。这些年来,你一般怎么控制你的情绪,去进行理性投资?

巴 菲特:有效控制情绪,能够让我的投资收益再提高30%。(笑)这一点,的确非常重要,我也得益于呆在奥马哈这个小镇,因为这是一个相对不受外界影响的地 方,没有什么豪华餐厅,也没有什么大的Shopping Mall,非常安静。

我想,你每天进办公室时,去看和分析那些信息和资料,很重要 的一点,即要保持一个稳定情绪和清楚的思维框架。可能是同样一个事实,但由于你情绪的波动,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所以最重要的是,保持“稳定性”。

我 觉得作为一个好的投资者必须有两点:第一,必须要有一定智力(Intelligence),幸亏不是需要很多的智力(笑);另一点就是你这个人的脾气、个 性(Temperament)是要符合这件事,你要能相对保持一个稳定情绪。

“他们疯了”

问: 你对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些看法是?

巴菲特:金融危机产生了一些很不好的影响。当时金融危机时,大家都已不太在乎每个人的信用和质量到底怎么样,你自己的信用和质量已不重要,更重要的 是,别人如何认为你的信用和质量,因为那是非常恐慌的时候,没人真正会去花时间想一个公司的能力和价值,比如这个公司以后有没有能力把钱还给我等。你可以 信用记录很好,但是我作为银行的话,我就是不相信,而你也无法证明给我。

我对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一些看法是,美国政府应使用 一些更有力(Aggressive)的税收政策,不然很难持续下去。好比你看我们公司,我们雇员的年薪有赚6万-80万美金不等,他们平均交的税是34% 所得税,但我自己却只交16%的税,因为我很多钱是透过投资赚来,税比较低,如果你是工资的话,所得税就比较高。但是我自己都觉得,我交这么一点税是不够 的。

问:你对现在的中国怎么看,有没有想过在中国有更多投资?

巴菲特:我对中国从来都是特别有信心的,我觉得中国的增长不是 一时半会的一个虚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持续性的东西。中国有非常聪明、非常勤奋的人,美国也有非常勤奋的人,但在过去50年中,美国比中国发展要快很 多,是因为以前美国有一个更好体制能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但是我看到,现在的中国也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体制,能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 事,这个力量太大了。

我这里说的体制差异是指,你是更鼓励那些天生继承的产业、皇帝的孩子还是去鼓励真正努力工作的人,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是 否能获得机会。从这点而言,中国还有更多的人的潜力可以释放出来。我与比尔·盖茨是在1995年第一次去的中国。在这15年中,中国整个经济经历了非常大 的一个成长,未来路上可能还会有一些小挫折,但我觉得,中国未来的增长是不容置疑的,这个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于把人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我在 中国主要投过两个公司。一个是中石油,还有一个是比亚迪。我投中石油时,没有看股价,我通常都是先不看股价,因为怕受影响。我先是看了中石油的基本资料, 自己做了一个估值,然后发现公司值1000亿美金,但当时中石油股票所反映出的价值只是350亿美金,等于说可以翻三倍,于是,我就买了中国政府能够允许 的最多限数。后来有一次,中石油还专门派了一个投资者关系部的人过来讲,因为我是一个很大买家,但其实,我什么也没有听懂(笑)。一年半前,我投了比亚 迪,比亚迪有非常多的技术工程师,他们的CEO王传福是一个不平凡(Extraordinary)的人,我也是很看好他们的管理层。

问:你 怎么看目前的中美关系。

巴菲特:我感觉,美国政府有一撮人故意拿中国当“替罪羊”(Scapegoat),这简直是疯狂、不可理喻的。其实说到底,我觉得全世界人民都应该 希望中国更繁荣。你想想,难道有谁希望一个有占全世界人口20%左右的国家永远都那么穷,然后这个国家再拥有核武器的话,难道这样的世界是大家想要的吗?

我 觉得未来世界最大的一个危险是,第三世界或穷凶极恶的国家或一小撮人拥有核武器或生化武器。所以,如果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生活水平能够提高的话,其实对所有 人都是一样的,是好事。

我的感觉是,未来一年中美国政府可能会有一撮人,可能希望尽量把这个问题弄大,可能出于一些政治目的,希望找一些替 罪羊。我希望你们这些年轻人在对待这些问题时,能有一个自己的“过滤器”,不要随便被这些东西影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1

815電商大戰:你所不知道的京東的陰謀!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20/231335.html

815高潮來得快,退得也快。做電商的,經常聽到所謂的「乾貨」,所謂「乾貨」,大概只是些做電商熬夜苦逼青年們的提升業績的營銷技巧,只算技法, 不算功夫。俺今天就寫一「水貨」,全用各種概念各種理論玄學解讀815電商大戰,看不明白就嗆死你們。恭喜你,看得懂的以後都有可能成為小馬云。這是給未 來的馬云和強東們,今天和我一樣做電商苦逼和胸大懷志大青年們看的:

【蝴蝶效應】

劉強東是拓撲學大師,20多條微博引發815電商大血戰,引發全網數千萬消費者和媒體,名人,業界和整個社會關注。這雖然是深思熟慮的幕後策劃,但引爆只用了短短的一天時間,爆發力驚人,同時也創造了營銷傳播學上史無前例的爆炸案例,顛覆了公關學到營銷,媒體傳播的界限,只有在高度SNS化的今天互聯網才能做到。現在是雷布斯,周鴻禕,劉強東的天下,阿里系,騰訊系顯然落伍了。

【鯰魚效應】

劉強東是闖入電商界的鯰魚,而國美蘇寧,乃至易訊天貓都是擠在電商混戰中不思進取的沙丁魚,即使是一條小小的鯰魚進入這池塘,沙丁魚們要想躲過被吃的惡運,就必須在魚槽內拚命不停地游動。其實,這不是壞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壓力變成了電商市場的活力。馬云不能再說只有他家才懂電商了。

【病毒營銷】

劉強東是攪亂渾水的,沙丁魚拚命擺尾,裝作一副凶相,要對戰,結果迅速被強東的系列微博引誘,立即反應,在微博迅速造成氣場,蘇寧和國美以及一淘和潘石屹都變成了中毒的「肉雞」,通過用戶的口碑宣傳網絡,信息像病毒一樣傳播和擴散,利用快速複製的方式傳向數以千計、數以百萬計的受眾,而這個發生的主體,就是在今天的自媒體:新浪微博。

【虹膜效應】

劉強東沒近視,別誤會。前幾個概念大家都懂,這個「虹膜效應」的定義我得解釋解釋:即是說,你平常本來不關注的東西,突然有天關注後,以後就會經常看到,你的注意力影響到你平時忽略的東西。這是我對吳曉波同學沒說清楚的東西給他點理論指導,他說此次大戰是壓力「測試戰」,最後會影響到「消費者習慣的決定性轉移」,但這僅僅看到的是表象。

我認為可以用虹膜效應來解釋:這也是此次戰役中最要命的地方——我們都知道,每個巨型平台,都有賴於長期對用戶的培養,形成用戶對平台的固執認識,一旦做到,天下無敵。比如:上QQ幹嘛?--聊天;上百度幹嘛?--搜東西;上淘寶幹嘛?--買東西。當網站積累的用戶數量級達到一定程度,比如QQ,幾乎中國所有網民都是他的用戶。這幾乎是不可打敗的,同樣的競爭,燒多少錢都沒用。

淘寶也如此,馬云的淘寶+支付寶,以及豐富的用戶購買途徑:B2C,C2C,團購...幾近集中了中國所有有能力的網購用戶,每日數千萬用戶訪問,數億流量,形成了「購物,上淘寶」的固有認識,無論京東蘇寧號稱多優質體驗,都無法從本質上撼動這種「頑固」的認識,所以即便強大到李彥宏馬化騰都在競爭中失敗了,因為用戶到騰訊和百度的目的不是購物。

因此,我們能看到,不管京東發起一輪一輪各種營銷,最多沖高到每日500萬UV,每天訪問的固定用戶在活動結束後,立即落到300萬,比淘寶整體差了20倍。

用戶規模的積累,目的是「從量變到質變」產生飛躍。而騰訊,百度,淘寶通過近10年的攻城略地,已經達到了將聊天(SNS),搜索,購物變成中國互聯網最基本最日常的應用行為。以至於有高級領導認為,「淘寶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的京東和劉強東,要讓消費者認識到京東和淘寶的差異:「購品牌購正品,上京東」,去改變消費者的認識,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再說回「虹膜效應」,可以將互聯網數億,有固定上網行為習慣的用戶看成淘寶的腦殘粉,他們只會相信淘寶,然而在突然間:滿世界都充滿了京東,京東,京東,蘇寧,京東...腦殘粉們幾乎立即把京東當成了姚晨,通過815,種下了盜夢空間的種子,接著,這些網上腦殘粉,線下二逼屌絲,城鄉結合部文藝范們還通過在「中國好聲音」,電視劇「北京傻逼青年」看到了無孔不入的京東,京東,京東...反腐看見,注意力轉移,這就是虹膜,達成了認識到「購物還有京東」的效應。這就是吳曉波沒解釋清楚的「消費者習慣的決定性轉移」,不是決定性,但是會有一定性:淘寶之外,還有京東。

通過這次從→【蝴蝶效應】→【鯰魚效應】→【病毒營銷】→【虹膜效應】的系列反應,815成為了引爆整個互聯網的電商核爆。無論京東今天遭遇了如何多的所謂「價格欺詐」指控,影響力已然造成,不可逆轉。「虹膜效應」還能達成另外一個具有「決定性」的效果:即腦殘粉只相信他瞭解,形成認識的東西,而後續對京東的質疑,多來自那些推波助瀾的媒體,對手,好事傳了千里,民主的質變發生了暴政,壞事,只能在所謂的媒體和公母知之間傳播,影響不是沒有,只是不大。

那些故作聰明的一淘們,各種公關黑,理論上,只能成為這一系列效應當中推波助瀾的棋子和吸引大量腦殘粉關注的加V大號,助推手...這只是----不議論,無關注,就是這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67

你所不知道的香港互聯網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4912.html

這個話題從知乎上一個關於「香港iOS開發環境」的問題說起。

我並非技術出身,無法從iOS工程師的角度來分享「香港的iOS開發環境」。不過拋磚引玉,希望通過分享這兩年來在香港移動互聯網行業的從業經驗,讓大家對香港的互聯網行業從業環境有更深入的瞭解和引起關注。

來香港之前,相信我和大家對香港互聯網行業的憧憬是類似的,「1000M飛速卻廉價的互聯網接入」、「完善的金融投資體系」、「谷歌退出中國大陸遷往香港」、「騰訊阿里巴巴等都在香港上市」、「全民3G(如今已用上4G LTE)」、「沒有各種牌照許可證和審查」、「自由開放國際化」,這些耳熟能詳並讓人羨慕的、對香港及其互聯網的描述,無一例外讓我們認為香港這個上網「順暢」的地方,互聯網行業會是多麼發達?

當然,吸引我的還有香港理工大學的交互設計專業,是很多互聯網產品和設計師們嚮往的。一切聽起來都那麼互聯網。與之前在上海短暫的互聯網創業和從業經歷相比,香港彷彿更像是一個圓夢的地方。

一年的碩士課程畢業後,來自大陸的同學都一個個回到北上廣深,投身互聯網。而我選擇留在香港,並加入了當時剛剛起步並高速發展的TalkBox團隊,擔任中國地區經理。

智能手機和3G普及 APP外包缺新意

除了中國移動香港外,香港的各大移動運營商早早就完成了3G網絡的基礎建設和商業化。加上香港市民普遍的高購買能力,以及免稅帶來的電子產品低售價,香港的智能手機普及率非常高。幾個月前,香港更是提前步入了4G LTE時代。同時,Apps理所當然成為近年來香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從零售、媒體、金融到娛樂、教育、政府等等,各行各業的企業和機構都希望擁有一個或一系列Apps以提高競爭力。不僅僅是傳統行業公司,即使本地有強大IT背景的互聯網公司如Openrice、JobsDB等,也都選擇將移動產品外包。

因此,香港成就了數家有一定規模的Apps外包公司,如Green Tomato、Cherrypicks、MTel、InnoPage、AppTask等等,團隊從十幾人到上百人,十人以下的小團隊更數不勝數。業務從Native App、Mobile Web等移動產品設計、開發外包,到移動廣告推廣、公關等。流水線式的外包生產,很難點燃創新火花,每年香港製造的幾百個Apps,大多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外包公司和創業公司的創新路

近幾年有外包公司開始涉足自主技術及產品研發,外包公司從事研發有兩個目的,第一是為轉型找方向,第二是研發的新技術和面向大眾產品成為不錯的廣告招牌,吸引更多外包客戶。

以大家熟悉的TalkBox為例,它便是外包公司研發團隊的產物,所以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公司。TalkBox是Green Tomato公司的獨立研發團隊Farm,繼2009年推出HK Movie後又一個得到廣泛好評的自主研發產品。TalkBox最初由一個4人團隊開始進行研發,最高峰時由近20人參與到TalkBox的各項工作中。對於一個在香港,還沒找到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公司來說,已經很了不起了。TalkBox語音信息設計的創新是驚豔的,以至於很快成為各種手機通訊應用的標配,被國內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跟進,就連Facebook最近也在其Messenger裡加入了類似功能。

TalkBox的例子,反映出了一部分香港互聯網從業者的問題——香港互聯網不缺有才華且不願抄襲的人,但對中國大陸市場不瞭解甚至恐懼、對互聯網融資和運營缺乏經驗。記得李開復老師曾經建議TalkBox的母公司應該放棄外包業務,公司上下全力投入到TalkBox來應對競爭。只是開復老師無法想像,外包業務對這家公司的重要性:光靠概念和投資,真的不足以養活這家在移動互聯網做了10年上的百人公司,更不用說由此帶來的風險。

當然香港也有一些不錯的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如Stepcase, Primitus, 6wave、Editgrid等,都有著不錯的產品,也有微型但精幹的團隊。與有外包公司做後盾的團隊相比,他們的生存環境更加艱難。香港本地市場太小,互聯網行業經歷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洗禮,在資本市場活躍的香港這些公司卻無人問津。偶爾會有來自大陸或海外的風投關注,但實際融資成功率很低。

最近一段時間香港出現了面向互聯網的孵化器如CoCoon和AcceleratorHK等,不過目前還未見到成功案例,所以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

十年河西 互聯網已成冷門

另外我提一下相關行情,與國內互聯網欣欣向榮不同,一個香港的大學本科應屆畢業生,從事Apps或者其他IT開發。起步工資大約10-12k港幣,相當於普通地段30多平方兩室一廳的一個月房租,或者繁忙茶餐廳有經驗的洗碗工收入。相信這也是國內不少互聯網公司給應屆生的開價,只是香港生活成本要高得多,且幾年內晉陞空間不大,屬於比較冷門低薪行業。相比之下,如今讀IT專業的學生,如果進入投行做IT Backend Support而不是在外包公司寫App,起薪可以高出非常多。

也就是10年前,2000年互聯網泡沫前,香港互聯網工程師最熱門,有幾年經驗可以開到近10萬的天價月薪。泡沫後大財團們對互聯網不再有信心,無論是私有化退市還是科技業務轉型,資本不再圍著互聯網創業者轉。10年來,創業者始終找不到資金發展,也成了香港互聯網產品發展的死結。

而事實上,10年來互聯網不但沒破,且創新仍在繼續。56K的貓甚至被換成了千兆光纖,大陸的互聯網企業也成了世界的焦點。而香港,還沒走出那場陰影。

總體來說,互聯網在香港屬於夕陽行業,資本不青睞,政府不支持,企業不投入,人才往外跑,家長覺得小孩讀IT沒前途。這幾年因為智能手機在香港的高普及率,Apps開發創造了一些機會,有人看到曙光,2000年倒下去的一代有一些人希望捲土重來,試圖重新創出一片天地,無奈環境已大不如從前。

即使家家戶戶擁有1000M的廉價寬帶接入,又如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04

你所不知道的MSN中國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7004.html

MSN是什麼?在你的印象裡,也許它是你關於網絡社交的最早回憶,也許是你曾經的關於青春故事的一個符號。

MSN中國又是什麼呢?也許你認為,這僅僅是跨國公司的中國辦事機構,是即時通訊工具Messenger的中文版, 又或是MSN中文網,一個為了適應中國國情而低調地存在。但事實真正是這樣的嗎?

至少,坐在我面前的劉振宇不是這麼認為的。

這位MSN中國的當家人在我面前滔滔不絕地講了三個半小時,眼神之中按捺不住對新業務的激動。而這只是他近期的多次「布道」中小小的一次。


那麼,真實的MSN中國是什麼呢?我認為,它是微軟在中國轉向Win8體系成功與否的關鍵一環,是微軟探索互聯網變現模式的尖兵。

說到現在如果你還是不懂,且聽下文分解。

  大微軟故事裡的小msn

MSN只是微軟大棋局中一枚小小棋子,要瞭解真正的MSN,讓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微軟這個大棋局的故事。

這似乎對於微軟而言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所有的呼聲都認為,微軟的核心業務操作系統將被取代,這其中最大可能的威脅便是谷歌和蘋果。這兩家公司通過或開放或半開放的系統架構,搭建起了軟硬兼具、入口級的生態系統。微軟正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

但對微軟而言,這恐怕又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畢竟,微軟手中尚有最多的用戶,有云、大數據、搜索、語音以及硬件的技術能力。微軟所做的事情便是這樣:建立一個跨終端的系統平台(WIN8),使用云端數據,讓足夠多的用戶使用,建立新的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入口。如果這一構想能達成,微軟將不僅僅是一個軟件巨頭,而將是一個霸佔PC、手機、客廳(電視)多個終端的、軟硬件一體的巨頭。

當然,這是一個巨大而美妙的夢想,而這個夢想的核心便是有多少用戶成為這一系統的成員。為了吸引並留住用戶(也是為了多終端搭載),微軟將WIN8桌面設計成個人通訊整合及內容推送入口,即,打開WIN8首頁,你可以瞭解所有信息。

在這個故事裡,用戶才是關鍵,它需要每一個用戶有一個獨立的賬號,通過這個賬號,用戶將所有的關係鏈納入,並通過云端在多個終端穿梭。微軟需要海量的用戶群遷移到這個賬號裡。

那麼,微軟手中有什麼用戶資源呢?1,各個版本的Windows用戶。2,SKYPE。3,MSN。這其中,Windows用戶數達10億+,SKYPE月活躍用戶2.8億,Messenger則有約 1 億活躍用戶。

OK,故事講到這裡,MSN這枚棋子與我們見面了。如果你是微軟,來下這盤棋,你會怎麼做呢?那肯定將MSN+SKYPE的用戶導入到WIN8賬號體系中,最重要的則是積極地推動數量最大的Windows用戶切換到Win8系統並擁有一個微軟賬號,這才是最好的選擇,對不對?

至於MSN,用戶雖然少,但黏性較高,而SKYPE則擁有綜合通訊的發展潛力,所以,微軟選擇了讓MSN與SKYPE進行融合。

總之,對微軟而言,一切的核心還是獨立的微軟賬號。

  MSN中國並非」中國版MSN」

 

講完了MSN全球的故事,我們再來看看MSN中國。微軟在宣佈今年3月15日關閉MSN軟件後,中國卻成為了一個例外,MSN照常運行。在外界看來,MSN中國似乎也成為了微軟全球佈局中的一個異數。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對於如今的MSN中國而言,「MSN」只是其運轉體系中支撐網絡業務的唯一載體,其真正的角色是幫助Win8構建起中國的內容服務生態,承載綜合通訊的服務,推動搜索業務的市場份額,最後完成Win8體系下微軟在中國互聯網的變現。

「我們其實在做兩件事情,一件是維繫住現有產品(MSN及中文網)的穩定性、可用性,另一件則是推動在Win8體系下新的業務增長,其中包括綜合通訊和搜索業務兩塊重點業務,新業務增長最終將創造新的商業價值。目前我們將主要精力都放在幫助公司轉型到上述策略中去。「劉振宇如是表示。

首先,MSN中國在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搭建Win8的中國內容服務生態。

Win8最為核心的開機界面,實則是一個個人中心,一個互聯網入口。而內容的推送與訂閱是重要的一環。

在美國,微軟與BBC、CNN、華爾街時報、紐約時報等幾乎所有的傳統媒體達成內容合作,可以為用戶提供各種資訊APP。這也是Win8吸引用戶的一大賣點。在中國,MSN團隊正在複製並創新這一過程。

「過去三個月的時間內,我非常密切地與北京的國字號的媒體、廣州南方報業集團以及上海主流媒體進行溝通。我們坐在一起,一起探討如何將這些媒體的內容,用新的形式展現給用戶。當然,我們會把大部分的收入分成給合作夥伴。」劉振宇稱。

不久之後,Win8在中國的首頁,將會為用戶提供新聞、體育、財經、旅遊、天氣等全面的資訊,同時,這些內容資訊將與Bing搜索緊密結合。

所以,在中國,Win8能否實現微軟互聯網新入口的夢想,MSN團隊運營的本土化內容服務合作將是一個關鍵。

其次,MSN中國的團隊另一件也是最為重要的一件工作便是實現Win8體系下的互聯網變現。

從微軟的營收結構看,這個巨人依然是一個軟件公司。微軟最新公佈的財報顯示,其27.4%的收入來自於Windows的licence收費,24.1%的收入來自服務器軟件服務,26.5%的收入來自Office和安全軟件,17.6%的收入來自娛樂及設備事業部(以Xbox為主,還包括Kinect、Mediaroom、Skype、WindowsPhone),而其互聯網在線業務收入僅佔到其總體收入的4%。還有更為重要的,微軟在互聯網業務的重金投入已經超過10年,而這部分業務卻始終未實現過盈利。

對於微軟以往在互聯網轉型的陣痛,我不再贅言。但操作系統的入口級地位正在削弱,微軟Windows面臨巨大挑戰,微軟寄希望於Win8成為新的互聯網入口,並產生可觀的互聯網收入,以此實現真正的自我救贖。

基於Win8體系,微軟新的互聯網營收增長點仍然是廣告:這其中包括 AiA(Ads in Apps,應用內廣告,以下簡稱「AiA」)營銷解決方案(展示廣告),必應搜索推廣的Bing Ads廣告業務(搜索廣告)。

在中國,MSN中國團隊,或者應當稱為微軟與上海聯和投資成立的美斯恩合資公司,擁有ICP牌照,可以合法地進行互聯網廣告業務,因此微軟在互聯網廣告方面的變現也將主要有這個合資公司來完成。事實上,MSN中國團隊早在兩年前便開始了架構調整,以適應Win體系下新的數字營銷需求。

「近兩年,我們便開始在進行銷售調整。比如,針對Bing搜索廣告,我們推出了『必應出口通』服務,幫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推廣,目前,這部分業務的收入已經比較可觀。通過這一過程,我們也重新搭建並完善了自己的渠道架構。」劉振宇表示。

在此之前,劉振宇們將Bing搜索廣告的重心放在出口業務上,但春節之後,這個團隊將會把重心轉至國內搜索廣告中。而微軟的加入,將會使中國搜索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

同時,MSN中國團隊還將整合之前MSN中文網的品牌廣告資源優勢,給廣告主提供Win8體系下的新解決方案,鼓勵廣告主投放Win8中的APP內廣告。

除此之外,其還開放SDK,鼓勵中小型應用開發商植入微軟的廣告SDK,在Win8系統裡賣廣告。

」我不斷地在跟廣告主進行交流,對於在操作系統裡賣廣告的事情,大家都感到很興奮。「這也是劉振宇不斷布道、興奮異常的原因之一。

所以,各位看官,看到現在,你真的還以為MSN中國只是中國的 「MSN」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14

【找靈感】JaveEye創始人robbin:你必須找到你所愛的東西!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027.html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是喬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演講視頻的時候,被徹底震住了。回顧自己跌跌撞撞的人生道路,就是一個不斷尋找然後堅持自己鍾愛事業的過程。我今年36歲了,龍年是我的本命年,作為一個白羊座屬龍的人,天生性格就是積極進取,具有開拓精神,但我經常遺憾自己從來沒能取得自己希望的成就,曾經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和浪費了太多年。

去年底我和一個高中同學網上閒聊,他推薦我看一部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說找回了高中時代的感覺。我們就讀的學校是東風汽車公司第一中學,高中三年在我們很多同學心裡都有無可替代的位置。因為我們都是來自於一個大型國有企業的子弟,有相同的成長背景,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到學校住宿,在一起學習和生活了三年,過著簡單而純粹的日子,為一個特殊的目標奮鬥,培養出了特殊的感情。

於是我懷著好奇心看了這部電影,很感動。我高中時代延續到大學的初戀,劇情之狗血比九把刀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這部電影更多是喚起了我對那個塵封已久的時代的美好記憶:同學之間單純而雋永的友誼,對權威的蔑視和嘲弄,對未來人生道路的憧憬和渴望。可能對很多人來說,由於面臨高考的壓力,高中生活並不是那麼愉快,但對我來說,高中時代是人生最開心的一段經歷:和一群相同背景的朋友過著無憂無慮的集體生活;有清晰而明確的人生奮鬥目標高考;雖然有學習壓力,但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會取得好成績;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性。我那個時候就是這麼沒心沒肺的過著簡單而充實的每一天;和同學們一起偷偷鄙視老師的權威;而一到寒暑假,同學們就像蝗蟲一樣去掃蕩每個人家裡的冰箱。

我的高中時代並非以喜劇收場。高二下學期我曾經考到年級第5名的成績,於是雄心勃勃想考清華。但高三上學期因為校運會體力透支,發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高燒,身體就垮了,直到高考前夕才逐漸恢復過來,學習成績就下滑到第10名左右,難以前進一步。在湖北省這樣的排名不太可能考清華,所以最後報考了父母的母校天津大學。

從1994年上大學,一直到2006年自己創業之前,我陷入了長達12年的迷茫期。

在大學時代我非常迷茫。我當時總帶著點優越感,覺得自己志存高遠,不大瞧得起身邊的同學,尤其是那些貌似不務正業的同學,從來沒想過要融入同學當中,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麼,也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歡幹什麼,適合幹什麼,完全沒有方向感。我後來特別羨慕嫉妒恨的一類人是五分鐘的郜韶飛,愷英網絡的王悅。他們從大學時代就已經非常清楚自己今後該幹什麼,目標異常清晰,方向感超強,一畢業就開始了自己的事業。我常常嘆息自己浪費了太多青春,年齡都活到狗身上去了。

到大學畢業前我仍然不知道自己將來究竟想幹什麼,看到別人都想留學考托福GRE,於是也跟著徹夜排隊報考托福GRE;聽人說搞金融有前途總行研究生院牛逼,也狠狠啃過許多西方經濟學教材;看同學報考北大光華也跟著考了一次。但每件事情都沒有堅持下來,要麼主動放棄,要麼徹底失敗。我準備考研的時候也曾非常投入的備考,但有一天突然就失去了考研的興趣。總之,在面臨擇業和未來發展道路的問題上,一貫有點自命不凡的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和挫折。

一天我無意中看到一篇關於網景公司的報導,介紹了網景的發家史:SGI創始人之一吉姆克拉克看到了Mosaic瀏覽器的潛力,於是找到編寫Mosaic的主要作者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生馬克安德森,兩人創辦了網景,開發了第一代流行的商用瀏覽器軟件Navigator。公司成立16個月後成功上市,市值達到了30億美元,24歲的馬克安德森成了億萬富翁,並且親手開啟了偉大的互聯網時代。

這個傳奇般的故事徹底唬住了我當時幼稚的心,再夢幻的人生也不過如此了:年紀輕輕成了億萬富翁,改變了整個世界。當時正是第一次互聯網泡沫時期,傳奇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我不由得神往這個充滿奇蹟的行業。我明白進入IT行業要從程序員開始做起,儘管我不是計算機專業畢業,大學時候的主要時間還放在啃經濟學教材上,但仍然憑著一點點計算機基礎和自學精神開始了程序員生涯。

那幾年可能是我平生最刻苦但也樂在其中的階段:曾經連續兩三週在公司地板打地鋪過夜;曾經大年三十晚上還在鑽研技術;曾經很窮但是嚷著砸鍋賣血也要裝寬帶上網。因為公司小,樣樣都得自己來,我身兼了前端PHP,後端Java,Oracle DBA和Linux系統運維全部技術工種,水平進步很快。我很慶幸自己誤打誤撞選擇了互聯網行業做技術,因為我發現自己發自內心深處的喜愛技術和互聯網,喜愛充滿了挑戰的工作,喜愛在沒有太多人為約束的情況下盡情的挖掘自身的潛力和創造力,更喜愛在高手如雲的互聯網行業激發自己的好勝心。

這個故事最後並不是喜劇收場。因為互聯網泡沫破滅,公司經營每況愈下,投資方漸漸接管公司,各種齷齪事情橫生,普通員工的很多利益沒有保障,我最終身心俱疲的選擇了離開。那個時候我懷著對互聯網公司的失望,一門心思投奔了外企,並且拿到了非常滿意的待遇,但這卻是我職業生涯的噩夢。

我是國有大型企業的職工子弟出身,從小耳濡目染了官僚主義的各種齷齪,在那個環境下廠長隨便一句話可以決定一個職工的一生。所以我從來都對國有企業深惡痛絕,極其反感官僚主義,厭惡和鄙視拉幫結派,投機鑽營和溜鬚拍馬的人,嚮往氛圍自由和能夠盡情發揮個人才能的工作環境。

但是當我到外企後發現這個環境並不適合我:就像小說《杜拉拉升職記》一樣的公司氛圍,每個人如同螺絲釘一般精確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能越雷池一步;私底下團隊之間暗自較勁打小報告,檯面上彼此親密無間;公司等級制度森嚴,總監清一色外籍人士。我不喜歡這種刻意營造出來的有點虛偽的企業文化;不喜歡每天沒幹出點什麼成績,卻郵件來郵件去互相吹噓得天花亂墜;更不喜歡這種嚴絲合縫,完全被桎梏起來工作方式,感覺自己有力無處使,完全被廢掉了;職業天花板是清晰可見的,我直接匯報的老闆已經是總監級的香港人了。

我彷彿一下看到了自己今後幾十年以至退休的樣子,這種混吃等死的感覺太可怕了。我希望未來有無限的憧憬和可能性,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才是我最希望追求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未來,創造自己的人生。我開始明白自己想過什麼樣的人生了,那就是不斷開拓進取,永遠挑戰自己,無拘無束充滿自由的創造未來。

我離開外企以後恰逢SARS爆發,休息了比較長的時間,期間做了幾個項目,邊做項目邊總結個人的經驗,開始混技術社區,為了宣傳開源創辦了JavaEye論壇。雖然我已經明白了自己真正的夢想是互聯網創業,夢寐以求的是像馬克安德森那樣創業上市改變世界,但很清楚自己幾斤幾兩,也很清楚靠JavaEye這個論壇創業想像空間太小,所以我給自己的定位是「抱大腿創業」,尋找有背景有實力的創業團隊加盟,成為參與創業者。在隨後的兩年多時間裡,我仍然在互聯網公司工作,但已經心向創業,而且在2005年註冊了自己的公司。

但遺憾的是我從來沒有抱上過夠粗的大腿,2003年底和2006年初我短暫的參與了兩次失敗的創業,在2006年第二次參與創業失敗以後處境變得非常尷尬,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我已經30歲買房結婚還房貸了,到了必須向社會現實、向一個普通的人生妥協的時候了, 最理智的選擇就是去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做一個資深的架構師拿高薪養老,更何況零起步的草根創業對已經30歲的我來說顯得風險太高,創業成本太大。

我當時心裡非常糾結,退一步憑藉自己的技術能力和社區聲望謀求在大型互聯網公司做一個資深架構師易如反掌,但我不甘心這輩子只能這樣渡過,不甘心放棄自己心中的理想,也非常明白自己並不適合在大公司裡面做循規蹈矩的事情,所以這個看似不錯的選擇對我來說從來都不是一個特別值得考慮的退路。最後我決定無論如何都要自己創業一次,否則只怕自己會終生遺憾。

在2006年正式創業的時候,我總結了自己12年的迷茫期,認為自己磕磕絆絆這麼多年在於在性格上存在三大缺陷:一、優柔寡斷,我很早就看好互聯網創業,卻猶猶豫豫很多年,沒有堅決果斷的拋掉一切去創業;二、缺乏堅持,搖擺不定,我雖然一心想創業卻在不同的職業發展道路上來回搖擺,沒能堅持一件事情做到底;三、不夠勤奮,我從小成績優秀,學習從不費力,缺乏需要非常勤奮投入才能做成事情的鍛鍊,沒有養成勤奮的習慣,到了社會上才發現要取得成功無不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行。簡單的說,就是我欠缺的是:勤奮、果斷和堅持。

從2006年8月開始創業到2010年5月正式完成被併購,在將近4年的草根創業過程中我吃了無數的苦,承受了無數的壓力,遭遇了無數的挫折和打擊,經歷了無數的喜劇和悲劇,但是我這次沒有想過自己創業會失敗,而是堅信自己能夠成功。因為我明白自己之所以迷茫很多年,之所以達不到自己心目中成功的標準,就在於沒有堅持做好一件事情,如果放棄創業,就等於放棄人生,終將一事無成,我必須證明自己是一個可以把事情做成的人;更何況創業雖然艱苦,但這是自己真心喜歡過的生活,我非常享受不斷挑戰自己,面臨並且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的過程。

將近四年的創業經歷帶給我最大的收穫不是物質財富,而是徹底改造了自己的性格,讓自己脫胎換骨。創業是長期在極限狀態下堅持工作,性格的缺陷會被無限的放大,極小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創業失敗。這迫使你必須用冷酷的態度來深刻解剖自己,認識自己的優勢和缺陷是什麼,有針對性的改變自己。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你不這樣做就被判了死刑,為了公司的生存和給自己和員工發工資,必須強迫自己改變。

我漸漸發現,年齡越大,自我修煉越重要。喬布斯也說過:「在人生的頭30年裡,你養成習慣;30歲後,習慣塑造你」。30歲之前不容易看出來性格缺陷帶來的問題,但是到30歲以後,凡不能成事的人,我稍有接觸,都可以從其性格找到明顯的原因。所以深刻的認識自己的缺點,持之以恆的改正和提高自己,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寬。我創業這幾年,有針對性的改變了自己性格上的三大缺陷:做事不再優柔寡斷,而是雷厲風行;不再搖擺不定,而是一旦選定方向就能夠堅持到底,絕不動搖絕不妥協;學會了胸懷理想,但是腳踏實地,當年曾經一起創業的夥伴對我的評價也是絕對的敬業和勤奮。

最後我想以偶像喬布斯在《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演講中的結語來勉勵自己: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63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移動互聯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5976.html

2012年3月,海豚推出正式的日本版本,據稱現在的市場份額在日本的第三方瀏覽器中排第一,日本其他較流行的手機瀏覽器除了chrome、firefox外,還有本土的Lunasape、Slephir,須賀說後兩者在PC端做得不錯,但是移動端表現一般;他還介紹,目前海豚的安卓用戶要遠遠多於ios用戶,原因主要是ios設備無法切換默認瀏覽器。

推廣方式

海豚在日本的推廣主要借助運營商,從2012年3月開始,KDDI所有新定製的手機都會預裝海豚(KDDI市場佔有量為30%);去年上半年,他們與軟銀合作了社交瀏覽器,其中整合了 Facebook、Twitter 以及日本的Mixi。

在市場相對封閉的日本,通過運營商進行推廣是一個強有力的方式,但須賀表示,若想與運營商合作,自己必須有獨特的地方可以吸引他們。他還介紹了其他一些行之有效的推廣方式:日本有很多雜誌會去介紹app,受眾關注度不低,對提升用戶數是一個好的方式;還可以儘可能多地去更新,尤其是安卓版本,這對提升市場(指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排名有好處,而且日本用戶還很看重產品對他們意見的反饋,認為這是衡量開發者是否負責的標準。此外還有比較常見的移動廣告、流量置換等方式。

與中國不同的時,日本僅有google play和KDDI兩個安卓市場,軟銀和NTT DoCoMo的「市場」都指向google play,這對app也意味著喪失了一些推廣方式,但也規範了市場,方便了用戶。很奇怪一向封閉的運營商為什麼沒有自己的market,而另一個情況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用戶對開放的呼聲越來越強,運營商們正在儘可能多地給用戶提供附加的服務,希望增加用戶對他們的依賴性。


用戶習慣

由於網絡狀況較好,日本用戶在上班過程中往往愛玩基於html5的網頁遊戲,須賀說這也是海豚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據他觀察,日本用戶每天最多會有兩個小時的時間玩手機遊戲(包括頁游和本地遊戲),但是因為隱私的問題,他們沒有統計用戶在海豚上玩遊戲的時間。作為分發渠道,海豚現在也與一些遊戲商展開合作,並且自己也在做一個類似開放平台的game center。

與中國用戶不同的是,日本人並不太願意在手機上讀書,須賀認為這與日本嚴格的版權保護有關,「他們要讀的話都會下載正版的電子版,很少通過瀏覽器在線看」。對於一些在線的文學、漫畫,其格式也無法通過瀏覽器看,需要專門的軟件。

日本用戶的付費習慣很好,但要從他們身上賺到錢還有符合日本人的習慣和傳統。據海豚國內的一位負責人介紹,Facebook現在在日本的用戶量雖然高於GREE和Mixi,但收入方面卻不及後兩者,原因即在此。日本人有一些「奇怪」的愛好,比如占卜類應用付費意願特別高,其中70%是女性用戶;他們對定製化的要求也很強,有豐富插件的海豚因此受到親睞,在這些插件中,evernote、dropbox、screenshot的需求很大,而海豚也在做一些收費的插件。須賀還透露,在海豚的全球用戶中,日本人對聲納功能的使用是最多的,至於原因他也說不清。

日本人在手機上的文化敏感主要還是表現在遊戲上,對於一些工具類、社交類的應用,如果確實出眾,比如有比較好的海外聲譽,日本人還是願意接受的,「他們也喜歡國際化、被人們證明了的東西」。

對於LINE

「LINE在日本很火」,須賀說他們有一億用戶,他認為LINE的遠景就是希望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入口,能通過它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據他介紹,與微信類似的是,LINE上也有很多商家官方賬號的入駐,但不像前者有那麼強的媒體屬性。LINE已經開始做遊戲的分發,但推的是自己開發的產品,其中一款解密遊戲在推廣的前兩週內就收入了100萬美元。須賀說LINE商業化的嘗試比較多,「正如人們熟知的那樣,他們的一些表情也是收費的,但很受歡迎」。

本文作者為創業家記者鄧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94

Bump創始人David Lieb:為什麼你的產品不是你所想像得簡單實用!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875.html

編者按:大衛·利布(David Lieb)是Bump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Bump是一款非常流行的應用,讓人們將各自手機輕碰一下便能互換聯繫人信息、照片和其它內容,其累計下載次數已超過1.3億次。

過去的這十年裡,「簡單」成了產品設計的核心。在上世紀60年代,由Dieter Rams引領的極簡設計,在蘋果和Google的產品設計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當然,Web 2.0時代,這一趨勢還在繼續,按鈕會變得更大,文字會更簡潔,圖片會更豐富,以滿足用戶的需求。許多創業企業也非常推崇簡潔的設計理念,而這再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過程中,也驗證了其的有效性。目前這些非常出色的產品,例如Twitter,Snapchat,Instagram,無一不體現了簡潔的產品理念。

lieb-digram

如今互聯網是奶奶輩的天下

為什麼會是現在這樣呢?並且在最近十年尤為明顯?有人認為,設計是重要前提,在技術完備的情況下,很可能是因為並未出現出色的設計,也有認為這是與我們所處的大環境有關,不同時期的我們,所使用的設備也不同。當然,這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過我相信,這恰恰體現了技術的普及。正是因為過去十年,科技剛剛進入大眾的視線,2000年上網人數只有5000萬,現在已經是20億了,隨著科技迅猛的發展,用不了多長時間,數字就會變成50億。而在這樣一個群體裡,大部分並不是專業人士,他們不懂產品設計,不會編程,也不懂高科技,他們是真真正正的用戶,他們只需要簡單實用的產品,僅此而已。

什麼是「簡單」?

它分很多種,通過優化多種參數,我們可以讓產品變得更簡單:

簡化流程中步驟

縮短所需時間

簡化化產品功能

。。。

但是最重要的,也是經常被忽視的,是「認知性簡單」(Cognitive Simplicity)。這是我們在調研用戶對Bump的歡迎程度時發現的。我們認為產品人應該首先考慮如何簡化人們對產品的認知,即使這麼做會增加其他方面的複雜度。

認知負荷

聽上去可能有些陌生。有相關解釋說,認知負荷,就是當你要理解一個東西大腦需要承受很多邏輯聯繫和解釋。

為用戶設計產品,一定要簡化人們對產品的認知。因為大部分人都沒有那麼聰明,也許工程技術人員可以,但是大爺大媽輩的人們接受不了。這對移動市場尤其如此。一般人在接受認知時會消耗很多能量。無論你在哪,即便身處一個噪雜的環境,你也可以和朋友聊天的同時,通過手機應用和另外的人保持聯繫。現在已經不是99年那個時候了,那時用戶們都還是安靜地坐在電腦屏幕前面點擊網站,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通訊聯絡。

為了更好的說清「一般性簡單」和「認知性簡單」之間的差別,我們選取一些產品實例來看看,有些可能被認為是簡單實用的,但我認為從認知角度來看是很複雜的產品。這是條形碼?網站?這個需要掃瞄?還是拍照?這樣複雜的概念性產品,對用戶而言很難搞懂。加重了用戶的認知負荷。

對比來看,Shazam就是一款認知性簡單的產品。Shazam很成功的降低了用戶的認知負荷。Shazam需要用戶點擊按鈕「開始傾聽」,實時給用戶反饋,顯示應用正在聽著歌曲,找到結果時還會響一聲。Shazam可以讓整個流程更簡單,操作步數更短,但是這樣會犧牲認知性簡單。

還有一些應用是不太好評判的,比如Dropbox。感覺上操作簡單,我也很喜歡,但是還有一些認知障礙,或者說,我認為我如果要瞭解它,還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才行。如何做出認知性簡單的產品

1 提高用戶參與度

讓用戶真正參與到產品使用的過程中,自己親自點下按鈕去嘗試,而不是當旁觀者。只有真正親身體驗,參與其中,才會更好的理解產品。自動化很棒,但是增加了認知難度。Bump讓人們互碰手機,就是希望讓用戶親身參與,得出更加直觀的體驗。

2 即時用戶反饋

如果你的用戶會懷疑「是否真的有效?」產品就意味著失敗了。設計師們需要引導用戶們,讓用戶得到體驗,並即時給予反饋,指出產品存在的問題。

3 慢下來,讓用戶有時間感受產品價值

Google的確是為了加快搜索引擎而不斷努力,但是有時候你得讓用戶明白你為他們做了什麼。有研究表明,降低旅遊網站的結果返還速度可以增加用戶感受到的價值,因為用戶意識到這項服務為他做了很多工作,從茫茫多選擇中為他挑選合適的旅遊路線。

如何驗證你的產品成功了

1 找小朋友、老人和醉鬼測試

小孩和老人對認知負荷更敏感,因為他們的大腦結構不像我們這樣適應邏輯分析。如果你找不到這類用戶,醉鬼也是不錯的選擇,沒錯,做bump3.0時我們就是這麼測試的。

2 叫你的用戶複述產品的用途和原理

把你的產品給用戶試試,然後讓他們告訴你它是干嘛的,怎麼做到的。不要以為這是胡鬧,可以非常有效的幫你發現那些潛在的認知障礙。

在未來幾年裡,人們會越來越意識到簡化認知的重要性。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會實現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技術普及。真正對用戶有益的有價值的產品,是哪些?我相信是那些致力於為用戶提供簡單認知的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33

Ev Williams:關於創業,你所讀的都是錯的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719650.html

1. 相關並非就是因果

Google 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公司之一。Google 給它的僱員 20% 的時間自由支配。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給員工 20% 自由度的做法很棒且可借鑑呢?或者,Google 的成功只是因為 Google 的工程師不管有沒有這 20% 的時間,都能在正確的時間解決正確的問題?我不知道,相信其他人也不知道。

公司並非實驗室的產物,我們也不能在創辦公司這事兒上做統計驗證模擬。在創辦公司的過程中,變數太大且變量太多,並不是加入某個 X 因子,或者按照 ABC 的順序去做就能確保成功的。

另外,「後見之明式偏見」和「證實偏見」的存在,使得任何一種解讀都會帶著這兩種色彩。

另:無論你得到的建議是一手還是二手,都不要盲從。儘管一手資料的情況可能會好點,但其實大部分關於某一成功公司的經驗之談,並非出自於一個真正在裡面工作過的人,不僅有偏見之嫌,很可能其列舉的事實根本就是錯的。

2.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即便某人給出的建議真的不錯,不僅得到一些人的驗證,同時還適用於多種情況,這些建議可能依然不適用於你。你的公司是獨一無二的,其他人的也是。儘管有些好的點子的確對於大部分公司來說是適用的,但是我很難找到一個對於所有公司都適用的點子。

比如,儘管頗受爭議但最普遍的建議:「只僱傭 A 級員工」。這條建議不適用的情況是:你根本雇不到 A 級員工。事實是,很多公司根本請不到 A 級的員工。如果這些公司死守這條法則,你根本就招不到人。這種情況下,你只能去招 B 級的員工,這糟糕透了,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你就不能成功。刨去領域裡最牛的公司,很多成功的公司的僱員都不全是 A 級別的。

[儘管如此,你還是得讀這些創業建議]

不過如果你領會了我上面所說的,去讀讀一些創業故事和建議也是沒有壞處的,有時甚至是好的。原因有二:

1. 想法

我們需要從外界「輸入」。任何時候都有人在創造做事情的新方式,如果這些人願意將經驗分享出來,這一點真的很棒。這些輸入不僅可以用來解釋你的產品,有時還能幫你找到投資人,甚至會給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和看問題的方式。通過挑選和甄別那些你認為適合自己公司的想法,你可以從他人的經驗中有所收穫。

你應該時刻嘗試新的事,並能從它們中學到新的想法。

2. 靈感

閱讀成功的故事,並不就意味著你能成功,但這些故事能夠激發起你想要成功的慾望。這很重要。這些正面的例子不僅能夠告訴我們什麼是可行的,還能開拓視野,激勵我們更加勤奮、絕不放棄——尤其是在你碰到困難的時候。

在我年輕時,我也只在尋找成功的秘訣。我也會讀一些商業類的書籍,將書中說言付諸實踐。不用說,很多書上說的並不能幫助我解決實際問題,但是閱讀關於 Bill Gates 的書,點亮了我的創業生涯。

因此,當你在閱讀這些你崇拜人的書時,可以收集一下他們睿智的想法和深刻的洞見,自然,它的價值在於你有這麼一個樂於奉獻、創新以及勤奮的燈塔照著你前行,而非真正將他們的方法付諸實踐。

在閱讀這些文章時,記住一下兩點:1. 這可能是錯的。2. 對一部分人來說,它肯定不適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73

你所不知道的利率市場化 分析師徐彪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4602833

作者按:大家都知道這幾年央行在搞利率市場化,但是我猜,你不知道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大家都知道利率市場化改革會觸動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但是我猜,你不知道利率市場化改革其實包含貨幣、債券和存貸款三大塊,而前兩塊早已完成;大家都知道中國要以市場化為方向改革利率市場,但是我猜,你一定不知道為何核心利率市場化改革直到近年才啟動。

上週央行宣佈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引發諸多投資者關注,但說實話,在俺看來,有點小題大做。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利率市場化進程最早甚至可以回溯至上世紀80年代。

說完這句話,估計無數人要眼暈。這是咋回事兒呢?就得從基本概念開始說起:

所謂利率,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獨的東西,而是一個系統。在我們談及利率的時候,至少包含幾大塊:貨幣市場資金價格、債券市場資金價格、外幣存貸款資金價格以及本幣存貸款資金價格。咱們一塊一塊來看:

首先是貨幣市場利率市場化進程(已經完成):

早在1986年的時候,人民銀行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同業可以拆借,此後同業拆借業務開始晃晃悠悠上路,跌跌撞撞發展。1990年《同業拆借管理試行辦法》頒佈,首次系統地制訂了同業拆借市場運行規則,並確定了拆借利率實行上限管理的原則。既然有上限管理,自然不能算完整的市場化。所以呢,還得繼續改革。1996年《關於取消同業拆放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出爐,統一同業拆借市場的同時,取消了利率上限管制。總結:掐頭去尾,差不多將近10年時間過去了,貨幣市場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當然,學界也有人認為,貨幣市場的利率市場化,一直到2007年上海銀行間拆放利率(SHIBOR)誕生才算正式完成。無論如何,貨幣市場大概用去十幾二十年時間,已經徹底完成了市場化改革。

其次是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進程(已經完成):

1991年,國債發行市場化嘗試,試行承購報銷。按照慣例,第一步試點總歸是最小心翼翼進展緩慢的,眨眼五年時間過去了。1996年,財政部終於通過證券交易所市場平台實現了國債的市場化發行。走完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棒接踵而至。1997年,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和現券交易價格同步放開。1998年,國開行金融債市場化發行。1999年,財政部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運用利率招標方式發行國債。

最後才是存貸款利率市場化進程(僅剩核心部分):

1987年,人行下發《關於下放貸款利率浮動權的通知》,放權給商業銀行利率浮動,約定商業銀行可根據國家的經濟政策,以國家規定的流動資金貸款利率為基準上浮貸款利率,浮動幅度最高不超過20%。1996年,面對固定資產投資爆棚的局面,管理層小小地開了一把倒車,規定貸款利率的上浮幅度由20%縮小為10%,下浮10%不變,浮動範圍僅限於流動資金貸款。1998年,形勢不好,內憂外困。借利率市場化之機,變相放水。央行通知金融機構對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由10%擴大到20%,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擴大到50%。1999年,協議存款誕生,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權,允許縣以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將對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規定擴大到所有中型企業。2000年,放開外幣貸款利率。2003年,基本放開外幣存款利率,允許試點地區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上浮不超過貸款基準利率的2倍。2004年,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上限為利率基準的1.7倍,下限為0.9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上限為基準的2倍,下限為0.9倍。放開1年期以上小額外幣存款利率。此後進一步放開存款利率下限和貸款利率上限(不含城鄉信用社,其上限為2.3倍)。此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歷經數次調整。2012年6月,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2012年7月,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7倍。2013年,放開人民幣貸款利率下限,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不再設立上限。

基本上呢,當我們通過媒體或者專家口中聽到利率市場化這個詞彙的時候,他們實際上都在說存貸款利率市場化。而這一塊調整,屬於整個利率體系最核心的調整。過去這麼多年,整個利率市場化改革大致沿著「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路子在穩定地向前走。到目前為止,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貨幣市場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外幣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本幣存貸款利率市場化還剩下最為核心的兩點:

第一點,放開存款利率上限。

第二點,由市場定價的國債期貨利率替代央行公佈的利率基準。

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最核心也是難度最大的核心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深水區。估計有人會嘀咕:至於麼?一個利率市場化而已,幹嘛這麼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凡是皆有因果,我們在思考利率市場化的時候,首先需要用科學的態度去尊重歷史因果,而非簡單地否定它。

中國的市場經濟誕生於高度管制的計劃經濟窠臼,在所有物資和商品基本靠調撥的年代裡,利率管制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92年小平南巡後,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建立市場經濟體制,19年時間過去了,中國的利率體系已經實現了貨幣、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步伐也已經觸及最核心的部分。向前看,我們是否具備一步到位將利率管制掃進歷史故紙堆的條件呢?很顯然,這將取決於一系列因素,但是呢,如果我們歸納歸納,把不重要的掃掉。到最後,只剩下兩個最核心的東西:控制力問題和成本問題。

首先,控制力問題。

中國政府對經濟運行的控制力體現在哪兒?我們把宏觀調控史翻出來瞄瞄自然清楚,無非這麼三板斧:信貸規模、利率和投資項目。反正收縮期就是控規模升利率削項目,刺激期就是放規模降利率上項目。過去十幾年間,一直到上屆政府為止,很多東西都在變,你去看宏觀調控的實質性內容,還是老三樣,永遠不變。信貸規模怎麼控制?以前是直接規模控制,給多少放多少。最近幾年似乎向著市場化方向靠攏,開始提存貸比、資本充足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國際化」的東西。但是你細心瞅瞅,就會發現本質並未發生變化。信貸規模遊戲的幾十年如一日:工業化進程完成前,投資需求相對旺盛,於是銀行有充足的放貸衝動。這時候無論你提啥,信貸規模也罷、準備金率也罷,都是套在銀行脖子上的韁繩。衰退的時候就放鬆韁繩,過熱的時候就收緊,最終都體現在信貸規模上。至於利率,過熱就升息,不行就連續升。衰退就降息,不行就連續降。相比而言,在中國的實踐中,雖然信貸規模和利率都是宏觀調控的立足點,我感覺利率並沒有準備金來得那麼有力。很多時候,規模管控比價格管控要直接。比如說07年,那輪通脹比較複雜,既有輸入型通脹的原因也有需求過熱的原因,大家應該還記得最終是怎麼把過熱打下去的吧。嚴厲的窗口指導,凍結銀行信貸額度上限,效果立竿見影。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我個人理解是資金飢渴症比較嚴重,除非把利率提至瘋狂的兩位數甚至更高,否則提利率好比隔靴撓癢。而且價格工具發揮效力需要傳導,比較間接。08年金融海嘯後,同樣都是政策寬鬆,美聯儲的寬鬆政策換來股市和大宗商品上漲,唯獨沒換來信貸增長。而中國政策寬鬆後,信貸蹭蹭蹭起來,經濟立馬開始恢復性增長。兩者差別在哪兒?說到底,還是經濟所處的階段不同。中國經濟好比乾柴堆,只要你肯給刺激(上項目好比火星點火),他就能迅速燃燒,在大部分時候,大家需要擔心火力過旺的問題。美國經濟好比濕柴堆,給了刺激(好比點火),他也未必能點燃,在大部分時候,大家需要擔心火力不旺的問題。火力旺盛的時候,當然直接控制措施要比間接控制措施有效。

我們談及利率管制時,既包含規模管制也包含價格管制。你比如說現在,價格管制主要體現在對存款價格的影響上(貸款利率下限無所謂,所以這次調整短期影響並不大),但問題是,你即便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幹掉理財產品(規模近10萬億,各項存款餘額大概100萬億)解決了存貸比對信貸投放的限制。只要央行願意繼續提高準備金率,輔以規模控制,同樣可以控制住規模。只要工業化進程不結束,規模控制的地位應該會始終高於價格控制(因為價格控制屬於間接控制,同時發揮顯著作用所需的邊界條件較高,規模管控作用更為直接有效)。此外,從保持控制力的角度看問題,相信政府的選擇會是先放棄價格,最後才是量。在保證規模控制力的前提下,只要銀行和實體經濟可以承受,是可以逐步將價格控制放出去的。以上才是利率市場化得以前行的事實基礎,之所以強調事實基礎,是因為在中國的實踐中,理論基礎看上去從來都不是第一位的,中國人的務實和謹慎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在被那些一夜之間放開利率、匯率的經濟體嘲笑的同時,也被他們所深深羨慕。

其次,成本問題。

估計大家要問,啥成本?答曰:儲蓄轉換成投資相關的成本。

這時候,咱們就有必要把凱恩斯老兄的東西翻出來曬曬,凱恩斯這套東西盛行於在1929年經濟大蕭條之後。他用一個理論體系證明了這麼一個觀點:利率管制是有效的。一般來說,大家都認同日本戰後崛起曾受益於利率管制。但是,70年代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盛行後,利率管制又被大家一頓猛批,上世紀90年代一系列危機之後,諸多國家搭乘金融自由化號紛紛放開利率和匯率。說遠了,還是回來說凱恩斯。咱們把枝葉去掉,只留下主幹,凱恩斯的想法大致是這樣的,儲蓄等於投資,儲蓄不取決於利率,而取決於收入,而投資可以影響經濟發展進而影響收入。大家是不是有點暈了?這麼一長串,其實說的是投資可以決定收入和儲蓄(偷偷插一句,這裡有個潛台詞:需求沒有問題,你投資帶來的擴張可以被完整消化掉)。那麼投資取決於什麼呢?取決於利率。利率越高,投資所需的回報率越高,投資總量越低。因此,轉完一個大圈圈,你會發現,只要人為壓低利率,投資就會起來,投資起來後,收入會取來,最終儲蓄也會起來。反正,在凱恩斯的框架裡,儲蓄終歸是要等於投資的。

以上部分,基本上都是虛無縹緲的理論,放在中國,有沒有適用性呢?

你還別說,有參考道理。首先,過去幾十年工業化和國際化進程中,咱們不缺市場,需求沒有問題,只要你肯投資敢投資持續高投資,經濟增長就以騰飛版速度向前奔跑。其次,凱恩斯認為儲蓄總量不取決於利率,中國實踐上似乎也這樣,我們用(1年期定期存款-cpi)代表真實利率,過去20年以來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存款餘額同比增速和真實利率兩者負相關,係數為-0.37。(註:如果把數據拉短,最近幾年數據顯示兩者為正相關,或許和理財意識的逐漸覺醒有關)。也就是說,提高利率不能吸引儲蓄增加。最後,凱恩斯認為低利率可以影響投資需求。中國過去幾十年的實踐基本上一直處於貸款供不應求狀態,投資飢渴症的症候表現明顯。我們可以猜測,或許與人為製造的相對低利率環境有關。理論上,如果利率水平足夠高,投資需求一定能被打下去的。

既然以上三個條件成立(至少也是部分成立吧),中國政府有充足的理由去按照凱恩斯的邏輯壓低利率,因為低利率有利於促進投資,而投資會加速經濟增長,最終引發正循環。

向前看,我們只需要回答一個問題:中國到底搞不搞經濟轉型?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毫無疑問,投資增速要下來。我們已經不再需要動輒20-30%那麼高的投資增速,我們已經無法承受動輒20-30%的投資增速。

投資增速下來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人為壓低利率促進投資的必要性在下降,意味著成本問題逐漸變得不那麼重要。最終意味著,放開核心利率控制的可能性不斷加大。

核心利率市場化之所以能夠進行,根本原因在於控制力和成本兩方面的條件已經逐漸成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910

你所不知道的二三線城市「母女消費力」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814.html

研究一個城市的消費,最重要的就是研究女性群體的消費場景。女性的消費場景無非以下幾種:跟男友、老公一起消費;跟閨蜜一起消費;跟孩子一起消費;自己網上消費;跟媽媽一起消費。據說這幾種場景支撐了一個城市消費力的60%以上。而那些高端百貨、大型超市、跳蚤市場、街邊小店存在的意義,也僅僅是給女性消費提供場所而已。

我最近在二三線城市的典型—長春做了一個隨機統計。週六中午,在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流較密集的金川街,在路過的326位「年輕女性」裡,單人逛街14人,男女兩個人逛街43人,多個男女混搭逛街46人,兩個或多個朋友一起逛街95個人,而不管是否帶了小孩,和媽媽一起逛街的達到了128人,佔總人數將近40%。儘管上述統計方法不一定很科學,但我們至少看到了一個長期被忽視的事實:在二三線城市的女性消費場景中,母女一起消費是重中之重。這應該引起所有商家的重點關注。

在長春發生的場景,與北京等一線城市迥異。在一線城市,年輕女性最主要的消費場景是閨蜜消費和戀愛消費,女孩擁有百分之百的自主權,甚至很有過度消費的嫌疑。而在二三線城市,母女消費約佔40%的消費場景,女孩不完全擁有消費自主權,這與閨蜜和戀愛消費存在巨大的差異。商家抓住了這個「牛鼻子」,就能撬開二三線城市的廣闊市場。

首先,瞄準中老年女性的「身邊人」。「攻克」中老年女性一直是一個難題,在二三線城市,商家如果現場搞定她們的女兒或兒媳,她們就會為你去做說服工作。在行動思路上,先要確定其「身邊人」是女兒還是兒媳,是上學還是就業,再觀察中老年女性偏好,接下來推算女兒或兒媳可以接受的最高價,選擇相應產品推銷就可以了。

其次,多建大型超市,少做高端百貨。媽媽們的消費習慣直接決定了母女消費力的場景更多集中於大型超市而非高端百貨。那些每日特價的生活用品以及遊蕩於各個小區的班車,在二三線城市比高端百貨商場的吸引力要大得多。

再次,經營街邊店要講策略。在飲食方面,街邊的餐飲店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媽媽們的消費心理,所以麥多餡餅、鮮果時間這樣的外賣式時尚品牌會比較難生存,高端特色餐廳基本也不符合母女消費的胃口。在服飾方面,街邊的個體服飾店也有很多講究,儘管媽媽們不一定喜歡品牌專賣店、鞋類專營店、運動服裝專營店,但她們會將就「身邊人」;而以「淘」為特色,價格又不菲的個性服飾店往往過不了媽媽們的法眼,儘管它們是很多閨蜜一起逛街的最愛。

總之,母女消費力是一個可以無限延展的話題。創業者們,請站在母女消費力這個維度上,重新審視一下你身邊的商業機會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