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安信國際|現恒建築–IPO點評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63

安信國際|現恒建築–IPO點評
作者:羅璐

報告摘要

IPO  專用評級:  5
-- 評級分為 0 至 10,10 為最高
-- 評級基於以下標準:
1. 公司營運(0-3) :  1
2. 行業前景(0-3) :  2
3. 招股估值(0-2) :  1
4. 市場情緒(0-2) :  1
主要發售統計數字
上市日期  4 月 16 日
發行股數(百萬股)  200
-- 當中舊股數目及占比  40;20%
發行後總股本(百萬股)  800
發行價範圍 (港元)  0.4-0.8
發行後市值 (百萬港元)  320-640
3/2015F 盈利 (百萬港元)  68
3/2015F 市盈率 (倍)  3.8-7.5
備考每股有形凈資產 (港元)  0.11-0.18
備考市凈率(有形凈資產)(倍)  3.64-4.44
保薦人:東英
賬簿管理人:東英
會計師:KPMG

資料來源:公司招股書

公司概覽

公司於1996年創立,是香港地基業的承建商,負責本地客戶的地基工程以及相關工程,包括拆卸工程、地盤平整工程、現場土地勘測工程及一般建築工程。公司占香港地基也市場份額2%,排名第9。

2012年、2013年及2014年3月底止年度及2014年九月底六個月,公司分別有16個、20個、16個及14個項目涉及地基或其他相關工程,分別帶來營業額約365.9百萬港元、468.1百萬港元、381.8百萬港元及185.2百萬港元。目前在手合約總額約為1017百萬港元。

公司截止2014年3月底財年營業收入382百萬港元,同比減少18%,毛利83百萬港元,同比減少19.5%,凈利潤61百萬港元,同比減少23%。公司截止2014年9月底6個月營業收入185百萬港元,同比減少16%,毛利34百萬港元,同比減少34%,凈利潤22百萬港元,同比減少44%。根據招股書預測公司截止2015年3月底財年凈利潤不少於68百萬港元,同比增加11%。

行業狀況及前景

香港地基業營業額經歷大幅增長,由2009年約68億港元增至2014年的約195億港元,CAGR約為23.5%。增長主要是來自基建的強勁需求。

香港屋宇署的註冊專門承建商有137家,另外80家註冊打樁類別承造商。行業較為集中,香港五大地基工程承建商占總市場份額的約40.8%,而其余的地基工程承建商則占香港整體地基行業總市場份額約59.2%。現恒建築市場份額2.0%,在香港地基業排名第九。

優勢與機遇

管理團隊擁有豐富經驗及專門技術。提供替代設計方案的靈活性及能力於地基行業建立的聲譽;嚴格質量監控及既定程序。

弱項與風險

應收帳款及客戶信貸風險。
小型建築企業盈利波動較大。
項目地盤的意外事故風險。
對建築地盤臨近樓宇造成損壞而承擔額外成本或導致項目延誤。

估值

根據招股書預測,FY3/2015F(截止2015年3月31日)盈利為68百萬港元,EPS為0.106港元。按發行價0.4-0.8港元,對應FY3/2015FPE為3.8-7.5倍,在香港上市建築股中屬偏低。不過,公司規模較小,市值也小(發行價對應市值320-640百萬港元),估值應存在折讓。給予IPO專用評級“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003

“一带一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引爆建筑行情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32


文|广发证券香港经纪公司


核心观点:


“一带一路”是确定将持续景气的领域


习近平主席近期出访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与三国累计签署各类合作文件和协议近90项。相对于国内疲软的经济数据,“一带一路”战略景气凸显。


国企改革再掀热潮


国务院国资委发布《2015年度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推动地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将呈现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全面开花”。央企整合以及进一步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资产注入整合的预期较高。


“一带一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对外工程


对外工程企业有望在“一带一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三个领域利好叠加,是我们首推的标的。


投资建议:


目前央企之间的整合已经开始,随后还会带来消除同业竞争的进一步整合。在大型国有建筑企业中,对外工程承包具有抗周期的显著特点,,有望在“一带一 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等三个领域利好叠加,是我们首推的标的,包括中材国际、中工国际、中钢国际、北方国际、中成股份、中国海诚;从地方国企改革方 面,山东路桥、浦东建设、上海建工、隧道股份、粤水电等公司也会受益于这个过程


在传统业务下沉的压力下,装饰、园林、钢结构等子行业纷纷转型发展,积极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建筑民企机制活、资产轻、转型易,目前转型进展也十分 顺利,我们同样十分看好,建议重点关注棕榈园林、鸿路钢构、铁汉生态的投资机会。综上,我们仍然维持建筑行业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判断,并维持对建筑行业的 “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投资加速下行;国企改革推进力度不达预期;


一、回顾大建筑股一年多来波澜壮阔的行情

1、投资前景黯淡和国有性质使大建筑股上市后跌跌不休

大建筑公司自2008年纷纷上市以来,其估值一直不太乐观,至2014年中期,部分公司的PB已降至0.5倍左右,主要是国内投资前景黯淡和国有性质造成的。

1)基本面:国内投资前景黯淡不断压制大建筑公司估值

如图1所示,我国人口拐点大约出现在2010年。之后我国的抚养比上升,储蓄率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意味着社会将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换,投资也已经进入一个长期的下降通道。



然而大建筑公司十分依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部分企业的扩张都要靠投资的提升。如图3所示,中国建筑的营收增速与城镇固定资产增长率紧密相关。建筑企业具有明显的后周期特征,上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下一年的建筑企业收入的相关系数高达99%。




自2010年我国投资增速见顶回落,建筑企业新签订单增速也随之大幅下滑,所以市场对大建筑公司的市场容量是否能持续增长开始担忧,导致PE、PB大幅下降,至2014年中期,部分公司的PB已降至0.5倍左右,估值已经低于净资产。




2)体制方面:控股股东、流通股东、管理层的利益并未紧紧绑在一起


由于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不会在二级市场轻易减持股票,大股东对二级市场的关注度比较低。而且在传统上,由于管理者不是企业的剩余索取者和风险承担 者,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同时,国有建筑企业的高管激励不如民营企业充分。综合以上几点,国有建筑公司的控股股东、流通股东、管理层的利益 并未紧紧的捆绑在一起。综合原因导致业绩无法预期,这带来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困惑。所以长期以来,国有性质使得投资者对其“是否在乎流通股东利益”产生诟 病。


在我国特殊的体制之下,很多大建筑公司还承担着一些特殊的政策性任务,比如经济托底。很多项目的盈利性和回款都稍差一些,再加上之前提到的委托代理 问题,导致国有企业的盈利水平较低。截至2014年,我国8大建筑公司的平均净利率仅为3.2%,而剔除这8家公司之后,基础建设行业的净利率达 5.54%。


2、多因素促成了大建筑股一年来波澜壮阔的行情

1)“沪港通”引起市场对高分红、低估值建筑公司的关注

证监会在去年4月10日正式批复开展“沪港通”机制试点。香港证券市场以机构投资者较多,海外及本地的机构投资者的成交额占总数的65%左右。“沪 港通”能带给他们更多投资选择,特别是境内一些大型蓝筹股的折价可能会对他们构成吸引力。据我们调查,香港投资者认为同时具备高股息率(4-5%)、低市 盈率(4-5倍)、低市净率(低于净资产)的标的在全世界都很少见到,被低估的状态不可能保持很久,沪港通之后将十分有意愿参与。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 国铁建等大建筑公司完全具备该条件,股息率均在4%以上。随着我国大部分周期性行业从行业总量增长进入存量博弈,追求分红的投资者会越来越多。虽然“沪港 通”不能在根本上铲除造成建筑蓝筹低估值的主要矛盾,但可引起市场对于低估值建筑公司的持续关注。


2)国企改革是建筑公司股价上涨的直接驱动力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国企改革再次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去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四项改 革”试点新闻发布会,将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等6家央企开展“四项改革”试点工作,为后期推进央企全面改革提供经验。地方层面来看,从上海开始, 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



国企改革的本质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对国有企业各项资产进行合理性定价,也就是“市场化的卖”。同时,我国建筑企业具备卖出高价的实力。国有企业隐性资源的盘活能带来资产升值,比如垄断能力、品牌优势、历史上形成的廉价土地等。


首先,国有企业的垄断能力、品牌优势极具吸引力。大建筑企业在国内细分工程市场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比如铁路、水利水电等工程市场。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参股国有企业进入过去不能进入的领域。而且,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强,多年来已形成明显的品牌和平台优势。




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能提升资产价值。既然国企改革的本质是对资产合理定价,自然无法绕开历史上形成的廉价土地资源。大部分国有建筑公司的土地资源都是以成本入账,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有些甚至是零成本。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转让、出租与拍卖;二是开发新物业;三是重新改造老厂房。


上述因素使得国有企业资产升值的空间巨大,但是,此时建筑股处于破净状态,任何股权方面的安排都涉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这个时点上建筑蓝筹也有了市值管理的动机。


3)针对中科云网等公司的调查,进一步催化大建筑公司估值向上


自2014年6、7月份始,经济、投资数据加速下行,大公司则具有较强的业务稳定性,使其获得相对收益。进入10月份,中科云网等18只股票进行市场操纵方面的调查。而在涉案的18只个股中绝大多数为中小板股票,从投资行为的来看,小盘股的下跌为大蓝筹创造了相对优势。




4)降息为大建筑公司估值提升带来增量资金


紧接着,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11月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央行的降息降准将使资金从银行流出,存款变为投资或消 费,增加资金流动性。所以一般来说,降息会给股票市场带来更多的资金,因此有利于股价上涨。近年来由于行业景气下降与竞争加剧,建筑企业的财务费用有所上 升,与上下游的款项往来也绷的较紧。此次降息,虽然无法改变行业竞争态势,但毫无疑问将缓解他们的财务压力,对大建筑股自然是利好。




5)“一带一路”战略从根本上扭转市场对建筑蓝筹的低预期


“一带一路”战略以基础建设为先,对大建筑企业形成直接利好。李总理在2014年5次出访,签署了1400亿美元以上的“一带一路”订单,其中 50%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外一方面,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了中国外交亮丽的名片,截止去年12月,我国和24个国家在高铁上进行了交流,部分国家有了意 向,甚至签约。




之前造成建筑蓝筹的估值低于净资产最直接的原因是国内建筑市场收紧,市场对大建筑企业的生存问题产生担忧。我国建筑企业在国外市场的拓展情况并不乐 观。我们将8大建筑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其综合海外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仅为8%。“一带一路”和高铁出海战略迅速地将大建筑企业推向海外建筑市场,大大改善 了市场对大建筑公司的收入预期。如果过剩产能能够“走出去”、开辟海外增量市场,则大建筑公司的收入、利润等盈利情况应有极大改善,那么低于1倍的PB估 值应该不再合理,估值水平应大幅上升。因此,建筑蓝筹估值如约大幅上升,在11-12月其PB从0.6倍飙升到2倍。


进入2015年,市场对“一带一路”又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一带一路”是能长期持续的国家大战略,然而在一开始的执行层面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 市场对建筑企业“走出去”的短期效益和回款问题有所担忧。随后,西方国家相继加入亚投行,以及博鳌论坛的召开,“一带一路”战略的主题热度又开始升温。目 前,部分大建筑公司的PB已在3以上。




二、“一带一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将引爆下半年建筑板块的大行情


造成建筑板块的上涨的多种因素依然存在,而且呈更加猛烈之势。国企改革、“一带一路”、以及资产注入将引爆下半年建筑板块的大行情。




1、“一带一路”是确定将持续景气的领域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经济托底方面能做的事情其实不多,“一带一路”战略算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持续景气的领域。


今年3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已经步 入全面推进阶段。文件提及了国内逾18个省份,梳理了这些省份在“一带一路”规划中所承担的角色,重点地区的基建投资有望增加;文件明确提出交通基础设施 的关键通道和关键节点将是重点,对大建筑公司更是利好。4月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一带一路共建繁荣》,全方位呈现中国与沿线国家为实现互联互通所作 的不懈努力,彰显出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落实到位的决心。




中国副总理张高丽表示,我国正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一道,积极规划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这说明“一带一路”战略在继续不断推 进。截止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丝路基金也已经顺利 启动。亚投行从框架到签约成立只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有望在今年年底正式成立。


习近平主席近期出访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与三国累计签署各类合作文件和协议近90项,涵盖经贸、能源、航天、金融、投资、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相对于国内疲软的经济数据,“一带一路”战略景气凸显,而大建筑公司是该战略的执行者,预计仍将表现出较好的相对收益。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资金 瓶颈是制约其基建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项目的回款问题是企业比较担忧的。而且“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经济战略,更多的是政治战略,相关项目的收益性可能不 高。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这些政治任务有多种实施形式和回旋余地,比如建筑企业通过承接海外项目,可以在国外建产业,经营资产;或是以资源 换取项目方式。而且,国家通过“一带一路”三大资金池、政策性出口保险、银行信贷等融资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降低海外信用风险。


2、国企改革再掀热潮


2015年5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2015年度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提出四大方面二十五项措施,推动地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5月底 广州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意见之后,6月11日,上海浦东新区正式发布浦东国资国企改革“18条”,标志着浦东新区国资国企改革大幕正式拉开。国 企改革是2015年的重头戏,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截至2015年1月,全国已经有上海、甘肃等22省市出台了地方版本的国资国企改革意 见。新一轮国企改革,将呈现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全面开花”的局面。


随着南北车以及中电投和国家核电的合并,央企整合成为了市场最为期待的一环。央企成功整合之后,随后还会带来消除同业竞争的进一步整合,特别是对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进行资产注入的预期较高。


3、“一带一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对外工程

对外工程企业有望在“一带一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三个领域利好叠加,是我们首推的标的。




三、建筑民企战略转型不断提速


建筑企业中,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原因通常属于市场景气的被动接受者,而民企由于体制的灵活性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周期性。建筑民企具有轻资产、高周转 的特点,如下图所示,其速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比例;而且相对于国有企业,建筑民企的规模较小,更加容易转型。在完全竞争行业中脱颖而 出的龙头企业则更容易有腾挪的空间,表现在转型方面较强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


四、投资建议


国内建筑市场已经不再景气,传统市场容量逐渐萎缩,但是由于建筑企业的轻资产特性,大企业再融资,小企业积极谋求转型,反而打开了建筑股的上涨空 间。由于特殊体制问题,我国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历史上更多的是凭借渠道和市场优势在做分包、转包,然而面对不再景气的市场,将激活他们的竞争力、直面国内外 市场的残酷竞争。目前央企之间的整合已经开始,随后还会带来消除同业竞争的进一步整合。在大型国有建筑企业中,对外工程承包具有抗周期的显著特点,有望在 “一带一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等三个领域利好叠加,是我们首推的标的,包括中材国际、中工国际、中钢国际、北方国际、中成股份、中国海诚;从地方国企 改革方面,山东路桥、浦东建设、上海建工、隧道股份、粤水电等公司也会受益于这个过程。


在传统业务下沉的压力下,装饰、园林、钢结构等子行业纷纷转型发展,积极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建筑民企机制活、资产轻、转型易,目前转型进展也十分顺利,我们同样十分看好。综上,我们仍然维持建筑行业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判断,并维持对建筑行业的“买入”评级。


五、风险提示


投资加速下行;国企改革推进力度不达预期。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转载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85

黑馬案例丨吳國平:建築工業4.0探路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5/150984.shtml

“這里的信息是動態的、有生命力的,一棟房子在系統里做完之後,每個燈泡都有一個生命值,甚至就算房子爆破拆除了,它都可以繼續‘存活’在學生的電子教材中。”

黑馬營九期學員、天際數字創始人吳國平一提起他的業務,臉上就充滿著興奮。

曾經,吳國平是一枚被拋棄在北京的“棄子”,作為子公司經理,不得不湊錢從已戰略轉移的總部老板那里買下北京公司的大部分股權;

如今,他是新三板上市的北京天際數字技術股份公司董事長,天際數字號稱中國建築信息可視化第一股,坐擁多項核心知識產權,近千萬個建築信息數據儲備,行業地位穩固。

對吳國平來說,更令他自豪的是他在建築業中率先開啟了建築全生命周期信息可視化管理的大門,而且以這些信息構成的大數據為切入點,進行了更深一步的布局,走向“工業4.0”時代智慧建造乃至智慧城市的路徑也已清晰可見。

建築工業4.0,未來已來

對於外人來說,吳國平似乎正在把一些只存在於科幻電影里的情景拉進我們的生活。“某一天,你要買房的時候,不用再跑樓盤,不用再看戶型圖,想要什麽樣的房子,到我們的雲平臺上找人畫就行了”他對黑馬學院案例中心說。

從商業模式來講,吳國平所描繪的場景,是一個典型的C2B模式。互聯網正在把社會上幾乎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引導向更加個性化、多樣化、便捷化,更“私人訂制”的體驗,但對於房子這種“大家夥”,我們幾乎不敢有這樣的奢望。

但是,這些可能很快就要發生。吳國平說,這就是“建築工業4.0”的魔力。

工業4.0,這個概念始見於2013年4月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作為全球公認的制造業明星強國,德國在看待信息革命的視角上,也與眾不同。在這里,信息產業不是顛覆工業時代,而是將其升級到新的版本。

在學術上,“工業4.0”是指利用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簡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等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後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的過程。一個普遍的觀點是,“工業1.0”是機械制造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工業3.0”是電子信息化時代。“工業4.0”則是通過人、設備與產品的溝通,打造一個高度靈活的智能制造模式。

而從消費意義來講,“工業4.0”就是一個將生產原料、智能工廠、智能物流和終端的產品用戶全部編織在一起的大網,用戶通過手機等移動互聯網終端手機下單,智能網絡就會自動將訂單和個性化要求發送給智能工廠,由其采購原料、設計並生產,再通過網絡安排配送,將最終產品發送給終端用戶。

與前三次工業革命不同,“工業4.0”是由消費主導的,其本質是個性化的智能制造。它不再是流水線式大批量生產類似產品,而是對消費者量身定做的個性化產品實現“流水線”化。

那麽對於房屋,這種工程量巨大、施工作業繁瑣、生產周期長的產品,是否也可以實現上述的個性化定制?

至少對於獨棟住宅,如別墅類建築,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在高層建築上,這也可以部分實現。但是我們現在的房屋生產形式卻成為瓶頸。

拋開人力、工程轉包、建築材料采購等外部因素不談。現在的建築生產過程一般是設計單位先出圖紙,建築公司找人施工,然後驗收施工結果,最後交房給消費者和物業公司。在這一過程中,工程圖紙基本是二維的,二維的圖紙有兩大弊端,對於計算機而言它不夠結構化,數據信息不全,很難形成批量化處理;對於人而言,二維的圖紙專業化隔閡太深,從二維的信息到三維的影像需要有一個專業跨度和信息轉換的過程。這就使設計、生產與消費環節無法聯結在一起,而IT系統則恰好在這一過程中大有可為。

吳國平早已關註到“工業4.0”的有關概念,他認為,建築工業4.0,可以從打造智慧工地開始,利用大數據和智能技術建造智慧建築,而且這個可能未來是所有智慧城市的數據源。一個個智慧建築集群,從而形成智慧社區,智慧社區,再與智慧交通結合,最終形成智慧城市。在他看來,所謂智慧城市,就是大量的結構化幾何與非幾何數據信息,加上科學的分析方法得出自適應的感知和預判系統。

“工業4.0”的思維是可以用來改造傳統建築業的,吳國平發現,智慧建造是未來建築工程行業的大趨勢。在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是結構化信息數據的收集分析和終端的可視化形式。而解決這些問題,恰好是他的本行。

從“棄子”到新三板明星

生於1979年的吳國平在建築圖形圖像行業已經從業15年。他的天際數字是一家從事計算機三維技術在建築信息可視化領域應用的技術公司,在吳國平的帶領下,天際數字已經將業務的疆域擴展到了更高層次的服務,致力於成為智慧城市建設所需要的核心部件供應商,用新的思維、新的工具,給傳統的建築行業帶來改變。

十幾年前的吳國平並沒有如此遠大的誌向。他祖籍福建漳州,那里曾經出過很多出色的僑商和新生代閩商,並給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敏銳的商業嗅覺。天際數字公司的前身是一家為建築行業客戶提供建築效果圖、視覺動畫和建築數字展廳等業務的公司,總部在深圳。2003年的6月末,華夏大地“非典”浩劫之後,吳國平奉深圳總公司之命,帶著6個人的小團隊,北上開拓市場,以30萬的資金註冊成立了北京子公司。那時的吳國平,二十多歲,風華正茂。

其時,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剛剛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建築市場一片火熱。吳國平掌舵的北京公司順風順水,以其優秀的服務理念和意識,迅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到2006年,已經頗具規模,在天津開辦了北京公司的分公司。深圳總公司老板決心戰略放棄北京子公司,由於總部的戰略決策希望更多的精力集中於華南市場,吳國平又不願放棄已經初步打開的北京局面,於是他和他的團隊核心成員,湊錢將北京公司的51%股權買了下來,從此帶領他的小夥伴們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2008年,吳國平在與國內一家知名行業機構有過短短一年的換股聯姻,但因發展理念不同分道揚鑣。重新上路,吳國平對行業發展有了新的思考。為了突破行業發展的瓶頸,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他和一直以來和他同甘共苦的夥伴們重新註冊了一家公司,起名“天際數字”。四位多年合作的小夥伴也順理成章的成為聯合創始人,他們是總經理耿業強,副總經理馮濤,財務總監許小艷,藝術總監鄧建。

憑借專業性和服務意識,天際數字成績斐然。到目前為止,已經參與了多個知名建築項目,如未來北京的最高建築“中國樽”、深圳南山的最高樓漢京中心、哈爾濱萬達文化旅遊城萬達茂等。公司還先後參與多個國家級重點項目,包括奧運項目、世博會項目等。

截至目前,已經與萬達集團,萬科集團,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世茂集團等國內知名設計院、事務所、城市規劃設計公司、景觀園林設計公司、房地產開發商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特別是2012年以後,盡管整個地產業進入調整期,但天際數字的發展卻進入快車道,業績增長突出。2014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較2013年增加42.25%,凈利潤同上年相比增幅達228.85%。2013年公司研發經費投入達342萬余元,占營業收入的12%,2014年的研發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多年的技術經驗和產業鏈資源已經給天際數字積澱了很好的先發優勢。

2013年11月起,天際數字開始運作新三板上市。2014年5月8號完成股份制改革,40多位員工成為公司合夥人;2014年12月12日在新三板掛牌,股票代碼831478;2015年4月28日股票由協議轉讓方式改為做市轉讓方式,開盤當天股價暴漲231%,每股達到50多元。

快速的發展,得益於吳國平的遠見和洞察。從2012年開始,他就壯士斷腕,砍掉旗下若幹與建築信息化業務無關的公司,從圖形圖像的主營業務中脫胎升級,開始把公司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發展“建築信息模型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BIM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等核心業務,完成了公司的轉型升級。

天際數字目前的主營業務,一是建築工程可視化技術服務,如建築效果圖、視覺動畫、數字展廳等,其二是建築工程BIM咨詢、培訓與監理服務,其三是BIM建築工業化、能耗運維,及面向智慧工地、智慧城市的技術服務。

除了這些面向B端的業務,天際數字面向C端,還與知名家裝品牌東易日盛公司合作,謀劃建立和運營天際美家互聯網家裝平臺,以“彩生活”的理念,打造讓業主最省心最省錢的家裝平臺,最終實現“互聯網+家”的智慧生活。

正是這些謀劃,使天際數字可以以一種新銳的姿態現身,成為“建築工業4.0”捷足先登的試水者。

BIM+互聯網,建築工業4.0實現路徑

黑馬學院習慣於把公司劃分為“天派”和“地派”,天派總能拿到更優質的資源,擅長從理論高度來分析和把握大勢。而天際數字是典型的“地派”公司,更擅長一步一個腳印前進的過程。

天際數字為“建築工業4.0”找到的實現路徑,是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移動互聯網的組合。

與一般制造業相比,建築業的生產運作,具有生產周期長、工程量巨大、供應方涉及多、管理層次繁雜等特點。也正是因為這些特點,與其他行業相比,傳統建築業是最不透明的行業之一。

在“設計—建造—運維”的作業鏈條中,要牽涉到設計單位、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材料供應單位、物流配送單位、工程監理單位、物業單位等等多個責任方,對於整個鏈條的運作,各個單位的信息共享和協同作業,對於項目的運轉十分重要。

但在項目運作的整個過程中,傳統的技術手段和作業方式,常常存在信息不對稱或不透明的情況,這就會導致信息有疏漏,作業有偏差,協作不同步等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因為行業不透明,傳統建築業生產運作的鏈條,極易滋生腐敗。建設單位在招投標過程中暗箱操作、任意壓縮工期、惡意壓價等情況較為普遍;建築企業出賣、出借資質,圍標、串標、轉包、分包、二次經營等情況常發;建設工程主體責任不落實,施工管理混亂等等。這些陰暗生態,嚴重阻滯了建築行業的良性發展。

吳國平深知,要想鏟除這些行業苔蘚,

必須有一種解決方案,可以保證整個作業鏈條足夠透明,防止出現信息傳遞的偏差或疏漏,杜絕徇私舞弊的腐敗發生;

必須有一種技術,可以整合和批量處理大數據,對於“設計—建造—運維”鏈條中的各個環節所涉及的數據,都能準確地調取、分析、應用。

吳國平發現,BIM技術恰好解決了行業數據規範與集約的問題,而移動互聯網解決了時空局限的問題;前者使得基於數據的智慧管理和智慧建造有了基礎,後者依托遠程可視化溝通為工具,將管理的鏈條延伸到現場,使得遠程管理變成現實。

眾所周知,傳統的建築作業模式中,設計一般采用的是CAD二維工程圖紙,這是一種不完全數字化的操作,在繪圖過程中,很難保證不出現信息解析偏差和疏漏。從協作角度講,這又是一種靜態的管理,不能直觀及時地反應工程運作情況,容易導致協作不同步,導致管理效率低下。

BIM技術,能真正解決建築信息的數字化和動態管理問題。BIM概念來自於國外,是“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簡稱,是將建築工程項目中的各項信息數據,集成加載到仿真模擬建立起的可視化三維建築模型中,對“設計—建造—運維”整個流程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動態管理,最終實現“精準設計,無錯建造”的智慧建造。

BIM的出現,首先是改變了設計的表達方式,打破了專業的隔閡,它的直觀可視化特征,使得即便是外行人也可以最為直觀地看到建築物的基本形態,真正實現“所見即所得”。如此,也便增強了項目作業各個相關方的信息共享,保證了有效準確的信息交流和互動,在“設計—建造—運維”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項目各個相關方都可以對各種建築信息作出正確理解和高效應對,也為各方建設主體提供了高效協作的基礎,在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和縮短工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說到底,BIM技術是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技術工具,對於設計、施工、建材供應、物流配送、設備裝配、工程監理、財務預算決算等各個作業方面產生的工程數據和業務數據,都可以加載到BIM模型上,並隨時存儲、搜索、計算和追溯,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有效增強各參建方的協作能力,減少協作成本、降低協作中的錯誤發生概率。

大數據時代的智慧建築,其中生活的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與這個智慧系統進行著交互,一方面他們日常的行為、活動向智慧系統反饋和提供著數據另一方面又接受數據端提供的各種精準服務,這種人與物的交流變得無縫,人類社會、信息空間和物理世界,即人機物融為了一體。這正是“工業4.0”的最明顯的表征。

大數據,是互聯網意識和智慧產生的基礎。沒有海量的數據,這一切都無從談起。在這一方面,天際數字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2012年起,吳國平和天際數字就轉向了BIM系統的開發,目前已積累了6項重要知識產權,十幾T、近千萬個建築信息數據儲備。

新商業模式,兩個轉變

吳國平相信,能夠保證他達到最終目標的,將是兩個關鍵詞——“積累”和“格局”:“積累就是每一件事情,不管大小,你都做成了;格局則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三年之後的你打基礎。”

從傳統建築業到“工業4.0”,吳國平正在完成兩個轉變:一是把整個業務模式轉向以數據為核心的軌道上來;其次是從傳統建築業的項目思維模式,轉向新時期的類似資本思維的生態模式。

按照吳國平的願景,天際數字要打造建築全生命周期的生態供應鏈與服務網絡。為此,天際數字的發展遵循一個“三步走”的戰略,吳國平形象地將這個戰略規劃稱作“三級火箭發展法”。

火箭發展法:

第一級,是“展示”,即通過電腦三維技術,讓設計師的創意得到可視化的展示,在這個過程中收集客戶與項目的信息。這一時期,公司還是以項目服務為主,公司的基本運營邏輯還是項目思維。

第二級,是“數據”,即把BIM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作為公司業務重點,將建築項目中的所有幾何數據、建材數據、設備數據進行整理與收集。這一時期,公司的重心放在雲平臺技術上,把中國的工程技術解決方案沈澱下來,為未來為智慧城市提供解決方案奠定基礎,公司的運營轉向平臺思維。

第三級,是“供應鏈”,通過三維技術與互聯網技術,將線上的虛擬建材供應鏈與線下的實物供應鏈進行對應整合,服務於建築的全生命周期,讓智慧建築技術完美地融合進整個智慧城市系統。比如與C端的供應商合作,讓庫中的數據與線下的產品關聯,以一攬子的形式為消費者提供產品。這個時期公司的發展邏輯將更上一層樓,轉變為生態環境構建。

按照吳國平的構想,未來的天際數字,將會有六大板塊的核心業務,分別服務於B端和C端。除了傳統的建築工程三維可視化產品服務(建築效果圖、視覺動畫、數字展廳)外,還有基於BIM平臺模型的智慧工地、能耗運維、建築工業化的咨詢、培訓和監理服務業務。為了服務於建築工程作業的全鏈條,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天際從目前開始,已經著手打造建材、設備、專業人才的供應鏈,並最終將延伸到建築工程的產業鏈金融。

當產業鏈完成之後,也許會出現前一段時間人們所描繪的那種3D打印的典型應用場景——用戶描述完自己的想法,按下一個按鍵,輸出了一座房子。

640

△圖:天際數字的六大業務板塊

可以說,在發展第一階段,天際公司有水魔方、水晶石等競爭對手;但在第二級和第三極,行業內沒有像天際數字一樣通過類似路徑重塑行業的企業。

與那些從建築裝修業或視頻制作業中轉型而來的友商們不同,天際數字是一家由IT起家的公司,因而他們可以更加不拘泥地行業傳統,做出更有成效的改變。

如今,天際數字已經完成了多方面布局:第一是工具,天際數字自己開發系統,建設了一套遠程可視化的溝通工具,不需要見面就可溝通建築的設計,重塑了用戶體驗與協作模式;其次是數據,天際數字擁有十幾年的行業積累,光北京一個月就兩百多個項目,加上十幾T的數字模型數據,這是最寶貴的資產;第三是團隊,天際數字的團隊已經長時間協作,並具有很強學習能力,加上天際數字率先與資本對接的優勢,為其提供了足夠高的安全壁壘和有效護城河。

據了解,現階段天際數字的工作重心還是研發,通過花大力氣研發技術產品模式,給公司的未來業務形成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圍繞這一中心,天際數字也在“兩手抓”,一手抓現有四個分公司,即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各個分公司常規業務的增長;一手抓產業鏈並購整合,計劃在2015年完成5家以上的甲級設計研究院等標的公司的並購。上市新三板後,融資通道打通,因此獲得了巨大的資本驅動力,可以大力開展產業鏈橫向和縱向並購整合。

吳國平告訴黑馬學院案例中心,2015年6月,天際數字的雲平臺就要上線。彼時,建築項目各個專業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都不必再掛靠在哪個設計院或機構的門下,而可以成為獨立設計師,在雲平臺上設立自己的工作室。這將極大地解放生產力,一個建築項目,設計師們可以不拘於時空的限制完成協作。一個四川的項目,它的設計師可能在紐約,而它的預算師,可能在北京,他們不必見面,卻依托平臺的BIM技術,高效地完成整個項目的生產鏈條。

與此同時,為了解決建築工程的精準定位問題,天際數字也在與北鬥衛星展開合作,共同出資建立了三維定位技術的實驗室,目前在實驗室可以實現“厘米級”的三維定位,未來會把精度提高到“毫米級”。此外,他們還和河北大學合作,以期打造一個智慧校園的範本。加入黑馬營之後,吳國平也與黑馬學員開展合作和資源對接。為了給智慧社區建設做準備,依托BIM和大數據技術,吳國平正在著力打造一個“社區大腦”,並且積極尋找社區的“腿”,完成社區生活大數據和生活服務供應鏈的無縫對接。

目前,他正在和社區生活服務供應商“生活半小時”進行深度投資談判,如果投資成功,社區居民就可以藉此完成生活消費和支付。他的黑馬營九期同學,生活半小時的創始人李立文,將為此提供支持。

工具優勢

擁有自主研發的成熟的系統工具,有一整套BIM技術與智慧城市的頂層規劃和解決方案。

數據優勢

近千萬的建築信息數據儲備;上百萬建築案例。

團隊優勢

核心管理團隊共甘共苦合作10年以上,非常默契;團隊互補性強。

技術優勢

國家雙軟、國家高新、6項軟件著作權,在三維效果圖技術、動畫動漫技術、BIM技術等領域具有突出的技術優勢。

資本優勢

第一家對接資本的建築信息服務企業,建築信息可視化第一股。

資源優勢

目前與萬達集團,萬科集團,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世茂集團等國內知名設計院、地產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未來還將有供應鏈的優勢。

資質優勢

通過ISO9001、ISO14001認證,萬達的六個供應商之一;展覽展示陳設設計/施工一級資質;2014年智慧城市傑出廠商。

站在未來看現在:挑戰和機遇

雖然天際數字已經具備了在行業競爭中足夠好的先發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吳國平未來的道路一帆風順。

吳國認為,短期看來,天際數字面臨的挑戰,主要是企業對資本市場的適應性,企業對合規要求的適應性。從資本運作,到團隊建設、組織架構、公司治理,各方面都存在人才缺口。

然而,挑戰可能遠不止如此。每一次技術革命,只有真正出現在現實商業世界轉化成生產力的時候,人才缺口的問題才會凸顯,尤其是因為技術革命相應而生的專業人才的缺口。在建築領域的技術變革也不例外。實際上,從傳統的建築運作模式,轉向智能化的建造模式,最大的一個挑戰,還是來自於專業人才。

在CAD時代,建築設計各個專業基本上是單打獨鬥的,而BIM設計模式,雖然能從技術層面解決數據信息同步的問題,但對於人的協同性要求並不低。對於一個項目的團隊而言,任何一個專業沒有跟上,都會造成整個項目團隊的短板效應,嚴重拖累項目進程。傳統設計模式中設計師或工程師所養成的“單兵作戰”的職業思維和行為慣性會給協同作業造成多大障礙,不得而知。而在吳國平所設想的獨立設計師平臺模式中,這樣的挑戰恐怕更加嚴峻,沒有制度層面上對團隊的統一管理和約束,僅僅依靠各位獨立設計師的自覺動力和行為,消除上述短板,恐怕會有很大困難。

在智慧建造中,涉及三類專業技術人才,除了上面談到的BIM專業設計人才,還需要有支持平臺系統正常運轉的IT專業人才,以及開展大數據分析和運維的DT人才。在CAD設計時代,設計機構的IT部門職能單一,一般來說只局限於電腦軟硬件、內外網絡的更新與維護;但在BIM設計時代,企業對IT的技術支持要求非常高,因為BIM設計是一個多軟件多用戶協作的過程,需要IT部門對各個專業軟件的特性非常了解,對於各類問題能夠有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案。否則,“鍋碗瓢盆齊備,但竈臺壞了,什麽好菜都做不了”的情況會時常發生。

另一個挑戰,是跨界複合型管理人才的缺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智慧建造對於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技術而言,管理的問題可能更難解決。智慧建造是個系統工程,是需要多方密切配合的系統工程,這不是技術所能簡單解決的。當然,這是整個行業的挑戰,而不只是天際數字獨自面臨的。但天際身處其中,且作為建築工業4.0的先行者,這些問題,都是他們在當前和未來都不得不理性面對和思考的。

天際數字公司,脫胎於傳統的建築圖形圖像產業,在大數據時代來臨之際,敏銳地捕捉到了行業發展的機遇,迅速調整競爭姿態,華麗轉身,順勢而為,成為“建築工業4.0”的先行者。

誠如馬雲在貴陽“數博會”所說:“未來的制造業不僅僅是生產商品和產品,還必須會思考,會說話,會交流,未來所有的制造業企業都將成為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終端企業。未來的制造業要的不是石油,而是比石油更重要的資源——數據。”

未來的世界里,天際數字將有足夠多的,贏的機會。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黑馬學院案例中心李遠澤,經黑馬學院案例中心張九陸編輯整理,文章為原創,轉載請聯系黑馬成長營(zym120100)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938

香港建築商中東掘金 (19 Oct 2009)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蘋果日報)

隨着澳門基建項目相繼落成,本港多家建築公司將業務重心移至中東國家阿聯酋,該國首都阿布扎比更是未來發展焦點。利基控股(240)、俊和發展(711)、中國建築(3311)及新創建(659)全資附屬協興建築,正全力在大興土木的中東掘金賺「油元」。

主要從事海事工程的利基, 09年中期收入 77%來自香港; 22%來自中東,兩個市場各佔盈利一半。利基主席單偉彪坦言:「中東項目毛利率逾 10%,遠高於香港 3至 4%,加上當地政府靈活性高,推出新項目相對較快」。

利基指中東工程毛利率高

協興(阿聯酋)總經理 Peter Bancroft認為,阿布扎比增長潛力較杜拜理想。

利基目前正與當地建築商 ACC合組聯營公司,進行兩項海事工程,合約總額約 6億元,預計明年首季完工。單偉彪指,利基將積極投標新工程,期望未來數年中東業務能取得 3億至 4億元生意。

一度成為外資首選的杜拜,予人「彗星隕歿」之感,協興(阿聯酋)總經理 Peter Bancroft表示,金融海嘯令大量外資逃離杜拜,同時令當地基建放緩, Bancroft以「困難時期」形容杜拜過去 1年的新項目,部份工程更未能如期竣工。

事實上,協興在杜拜的 72層高摩天大樓 HHHR仍在趕工,較原定落成期逾期半年。他相信,阿布扎比潛力更大,協興將參與當地價值 220億美元的馬斯達理工學院首期工程。

中國建築旗下杜拜子公司總經理劉永成則表示,杜拜的住宅空置率至年底約 2.5萬個,公司有一個工程出現拖數,但預期明年首季杜拜經濟將復蘇。劉永成認為,阿布扎比財政穩健,現正準備在當地興建價值 18億元的低密度住宅;而俊和則在當地持有兩幅總樓面約 2.8萬方米的住宅項目。

阿布扎比財多積極搞基建

吸引大量建築商由杜拜轉移至阿布扎比「掘金」,主要由於阿聯酋境內石油已探明量高達 982億桶,佔全球約 9.5%,而阿布扎比的石油存量,則佔整個阿聯酋超過九成。

在「水頭充足」的情況下,當局除了在 1976年成立主權基金阿布扎比投資局( ADIA)外,更在 07年斥資 3400億美元推行「2030年計劃」,力推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及電動車,並打造全球首個無碳排放城市,遂批出多項基建工程。

香港建築公司於阿聯酋投資項目

企業:利基控股(240)
投資項目:與當地建築商 ACC合營公司進行兩項海事工程,分別位於阿布扎比及富吉拉(Fujairah),合約總額約 6億港元。

企業:俊和發展(711)
投資項目:於阿布扎比持有兩項總建築面積約 2.8萬方米之住宅項目。

企業:中國建築(3311)
投資項目:截至 6月底止於當地持有 7項工程,佔集團整體工程約 8%,當地未完成合約涉資 27.52億元。

企業:協興建築*
投資項目:與當地建築商 Al Ahmadiah合組聯營公司,於杜拜興建 72層高摩天大樓,同時準備於阿布扎比參與馬斯達理工學院首期工程。

*新創建(659)全資附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56

水泥工等作業員,日本事求人比率最高 建築業大缺工 無人機具代班!

 2015-12-28  TCW


一般工地,幾台機具就要幾人操作,建材多靠人力搬,這些景象,因建築業長年缺工,出現轉變,平板電腦、GPS、慼測器,讓機器不用人操控也會動。 福岡縣山區某座水壩建築現場,幾台建機不停作業,推土機搬來水泥鋪在地面,壓路機接著駛過壓平。工法與其他水壩建築方武並無不同。 唯一不同的是,這些建機的駕駛座上都沒有人。這是由技術人員透過平板電腦事先將作業指令寫入程武,讓建機自動運作。這是綜合建設公司鹿島所開發的新世代建設生產系統的一環,推土機是由小松集團協助開發。 越來越多綜合建商投入無人化建機的研發,其主要原因是嚴重缺乏技術人員和作業員。由於三一一大地震災後重建工程、東京都心地區再開發工程增加,建築業陷入前所未有的缺工窘境。根據厚生勞動省統計,二0一五年十月水泥工等結構工程作業員的求人倍率達七.七九倍(編按:指每一百個求職者有七百七十九個就業機會),是所有職缺中比率最高的。而且是從二0一三年起便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建築業的勞動生產力(編按:在一定勞動時間內,平均一位勞動者的產能)一直末見改善。根據總務省等單位的資料顯示,從一九九四年至今二十年來,製造業的生產力提高了兩倍,但建築業卻不增反減。 蓋水壩,無人系統操控建機 開發出無人化系統的鹿島技術研究所首席調查員三浦悟帶著危機慼說:「建築業是『接單生產的勞力密集產業』一詞已過時,這思維必須改變。」鹿島所開發的無人建機,透過GPS和雷射掃描來蒐集所在位置和周遭環境的資料,利用內建武的控制電腦計算,依照設計,正確的將水泥鋪平。 不過,效率卻是一大問題。 例如,有些區塊已經由壓路機鋪平,這和旁邊尚未完成鋪設的區塊就會產生高低落差,建機如果想快速通過這兩區,機身就會傾斜,無法順利移動,相當耗費時間。相較之下,如果是經驗老到的技術員,會很熟練的操控方向盤以順利通過,而擁有這樣的操控技術,建機才能有效串的鋪水泥。 三浦悟說:「和研發無人建機相比,熟練的操控是屬於不同層次的難題。」 鹿島為了取得資深作業員的「神技」,蒐集他們在操控建機時的資料數據,輸入電腦程式中演算,以便讓自動駕駛程武學習。最先導入無人建機的福岡縣五山水壩建設現場,因此有效率又精準的完成了鋪水泥工程。 水壩工程用了兩台無人建機。過去,幾台建機就需要幾位操控員:現在有了無人化系統,建機操作所需人力就可以減少。如果是工法複雜的部分,再由操控員實地駕駛操控,即可提升效率。 鹿島計畫明年建設大分縣大分川水壩時,除了現有的推土機,也把搬運砂石的自動傾卸車和挖土機導入無人化系統。 無人化系統,在建蓋水壩之外也頗有進展。 蓋大樓,用機器人搬建材 東京某超高大樓的施工現場,在高樓層區,有二口從未見過的機器正在運轉,它載著扁平的金屬箱子,滑順的在地上移動。這是建設公司大林組所開發的搬運機器人。 蓋大樓時,經常要將建材從地面搬到高樓層施工區,如果是鋼筋等主要結構建材,通常會用大型吊車搬運,但內裝用的建材,則由工人以台車搬上臨時用電梯,分送到施工樓層。這時候,需要大量人力。 如果用機器人搬運,只要工人按下指令鍵,它的手臂會自動伸到堆積建材的最底層,將建材搬到自己的台車上,然後前往搭乘臨時電梯,送到指定樓層。卸貨之後,還會自動搭電梯返回原來堆放建材的地點。這是因為地板上貼有磁浮軌道,機器人在上面會依指令運作。另外,也可以用遙控器,以手動方武操控機器人在原定路線以外的地方工作。 大林組表示,利用電梯搬運建材的工作,有六成適合交給機器人,因此現場所需人力最多可能降王一半以下。經過多次測試,預計二0一六年一月正武導入超高樓層建築現場,將來還可能有多台機器人一起工作。 相信不久後,人類與機器人在施工現場分工合作的場景,指日可待。(NikkeiBusiness(c)2015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191

國貿醞領陳宏慶:建築智能公司為何難做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015.html

國貿醞領陳宏慶:建築智能公司為何難做大

一財網 彭海斌 2016-02-21 17:19:00

產品的非標準化導致建築智能產業公司在跨區域推廣過程中成本巨大。中國的建築智能化產業仍然是一個區域上“割據的市場”,行業特性決定了“這是一個靠核心人員撬動的市場”。

智慧城市轟轟烈烈地推行了數年,建築智能化產業的發展仍是泥沙俱下,群龍無首。

2014年年中,住建部發布公告,批準《綠色建築評價標準》為國家標準。這一新版的綠色建築標準體系被認為比06版“要求更嚴格、內容更廣泛”。這一標準已於2015年1月開始實施。

建築是最大的終端用能部門。國際能源署指出,建築能耗占世界終端能耗總量的35%。這一領域被認為節能潛力巨大。

如果從2006年的舊版綠色建築評價標準算起,中國推行綠色建築、智能建築發展已經有十年時間。政策不斷接力,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年初發布的《綠色建築行動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間完成新建綠色建築10億平方米,而到2015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築要達到綠色建築標準要求。

過去十年間,中國的高速發展帶動了為數眾多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催生了一個龐大的建築智能化產業。

“建築智能化領域是一個幾萬億的市場”,江蘇國貿醞領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貿醞領”)董事長陳宏慶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但他同時表示“這同樣是一個‘大市場小企業’的格局,(建築智能化產業)里面的企業都不大。”國貿蘊領是一家註冊於蘇州工業園區,專註於綠色智能建築咨詢、設計研發和工程施工的智能建築整體方案解決商。

“不管是主板上市的公司還是創業板上市的公司,規模都不大”。以10億規模計,目前建築智能化領域達到這一量級的企業寥寥可數。

產品的非標準化導致建築智能產業公司在跨區域推廣過程中成本巨大。中國的建築智能化產業仍然是一個區域上“割據的市場”。行業特性決定了“這是一個靠核心人員撬動的市場”,陳宏慶表示“走出去成本很高”,“除非把核心員工都空降到新的區域市場,否則沒辦法複制成功經驗”。

國貿醞領目前主要業務集中於蘇州區域。“企業能做的是將項目做深做透,除了設計、施工外,還可以將運維這一塊拿下,把項目沈澱下來,保證永續收入”。

市場割據,另外一個潛在的原因是許多項目來自於政府及公共設施智能化需求。在中國自上而下推動建築智能化過程中,公共建築設施的智能化需求更早啟動。國金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從美國的例子來看,智能化同樣在政府、公共設施等領域推廣較好,這類項目相比個人需求體量更大。 對於跨區域的公司,想要打通關系,拿下市政項目顯然並非易事。

建築智能化行業發展魚龍混雜,“未來將會出現分層,誰能率先創造一個新的模式,誰就有可能率先做大,實現突圍。”陳宏慶說。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36

5 Mar 2016 - [經濟一週「香港八十前」] 本地建築股的機遇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0,8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

新創建(659)為綜合企業,市值超過400億港元,並非「香港八十前」成員,但分析其本週剛公布的半年業績,卻可得到一點啟示。建築及交通是盈利增長最大的業務,當中交通業務經營溢利按年升63%,燃料成本下降是主因之一,難怪上月初於此專欄介紹給大家的同業載通(62)、進智公共交通(77)及冠忠巴士(306)於近日大跌市時,股價仍能保持在高位,後者更上試過往十數年的新高。

另外,新創建的建築業務經營溢利按年升59%,受惠香港近年持續大興土木,基建工程、舊樓重建、商業及住宅發展項目工程不斷,相信其他本地建築公司亦能造出佳績。中國建築(3311)在香港業界佔比可算數一數二,但香港業務收入及毛利於去年上半年,分別只佔整體44%21%,若要搭行業順風車,本地建築商應是較佳選擇。可是,本地建築板塊多年來皆被市場忽略,或許有些公司縱使持續錄得盈利,但未算穩定,所以落得成交稀疏,估值低企。

去年可算是香港建築業的豐收期,上市多年的公司大多業績不俗,未上市的中小型建築商亦藉機上市集資,數目之多尤如雨後春筍。不過,經驗告訴大家,投資者應對一窩蜂現象加倍小心,尤如去年中的「港股大時代」,曾經賺大錢不難,事後還能笑到最後,才是難能可貴。近年上市的本地建築商,有些盈利已開始走樣,有些則已啟動賣殼程序,表達了上市的真正目的,現時「投資」這些股票,風險較難估算,所以還是按業績選取已上市多年的公司,更為可取。

每年3月皆是12月年結上市公司的業績公布高峰期,現時買入需承受盈警公告及業績不似預期的風險,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中港經濟轉弱,更為風高浪急,能選取些已發盈喜的公司可以較安心,從事多元化土木工程建造業務,市值約4億港元的利基控股(240)便是其一。根據集團是月初通告,預期2015年溢利按年大幅增加,增長與2014年年報所披露之手頭上未完成合約價值之增長一致。去年上半年收入按年升71%5.7%的毛利率和前年下半年相約,不過卻較前年同期的8.4%低。純利按年升52%,若撇除非經常性收益之除稅前純利則按年升18%。集團強項是營運現金流強勁,淨現金持續增長至去年中的4.6億港元。雖說利基控股去年盈利已有保障,但未來仍需面對人工成本上升、本港基建工程項目撥款批核被拖延及港鐵廣深港高速鐵路停工等負面因素,令其低於2%的純利率更見風險。

如上篇提到,「香港八十前」專欄主要分析市值在80億港元下的港企,並實行內容O2O,利基控股(240)的過去數年財務分析數據已放在「紅猴」Blog(www.redmonkey.hk) 227日文章內,歡迎參閱。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證券投資組合管理服務 (按此,再往網頁左下方) 
投資收費專欄「觀微知勢」(按此
2014年著作「港股A餐」(按此
Facebook專頁(按此)
港企專門店 (按此)
香港八十前 (按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878

藍皮書:建築制造業對大學畢業生需求明顯下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866.html

相關研究機構6月12日發布的最新調研成果顯示,IT、教育、醫療業吸納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建築、制造業需求下降。與此同時,大學畢業生就業重心變化,民企、中小微企業、地級市及以下地區等成為主要就業去向。

麥可思研究院、社科文獻出版社當日聯合在京發布《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

調查結果顯示,在就業比例前十位行業中,與2013屆相比,2015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比例增加較多的行業類依次為“教育業”(增加3.6個百分點)、“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增加2.8個百分點)、“媒體、信息及通信產業”(增加1.8個百分點);就業比例降低最多的行業類是“建築業”,降低了2.4個百分點,其次是“機械五金制造業”,降低了1.7個百分點。

與2013屆相比,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比例增加較多的行業類為“金融(銀行/保險/證券)業”(增加2.2個百分點)、“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增加2.0個百分點)和“教育業”(增加1.9個百分點);就業比例降低最多的主要行業類是“機械五金制造業”,降低了1.6個百分點。

從三屆的就業趨勢可以看出,在就業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行業類中,本科畢業生在“教育業”和“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行業類就業的比例逐屆增加,在“建築業”、“電子電氣儀器設備及電腦制造業”和“機械五金制造業”行業類就業的比例逐屆降低。高職高專畢業生在“金融(銀行/保險/證券)業”和“教育業”行業類就業的比例逐屆增加,在“電子電氣儀器設備及電腦制造業”行業類就業的比例逐屆降低。

概括來說,知識與服務密集型的現代產業(信息技術、教育和醫療等)發展強勁,而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制造、建築等)面臨挑戰。需要註意的是,少數行業(如金融)由於證券業等的影響產生人才需求的波動。

調查結果顯示,與2013屆相比,2015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比例增加較多的職業類為“中小學教育”(增加3.1個百分點)、“互聯網開發及應用”(增加2.7個百分點)和“醫療保健/緊急救助”(增加2.5個百分點);就業比例降低最多的職業類為“建築工程”,降低了2.3個百分點。與2013屆相比,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比例增加較多的職業類為“互聯網開發及應用”(增加2.4個百分點)、“醫療保健/緊急救助”(增加2.2個百分點);就業比例降低最多的職業類為“機械/儀器儀表”,降低了1.9個百分點。

從三屆的就業趨勢中可以看出,在就業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職業類中,本科畢業生從事“中小學教育”、“金融(銀行/基金/證券/期貨/理財)”、“互聯網開發及應用”和“醫療保健/緊急救助”職業類的比例逐屆增加,從事“行政/後勤”、“建築工程”和“電氣/電子(不包括計算機)”職業類的比例逐屆降低。高職高專畢業生從事“互聯網開發及應用”職業類的比例逐屆增加,從事“機械/儀器儀表”和“電氣/電子(不包括計算機)”職業類的比例逐屆降低。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從2013屆的54%上升為2015屆的59%,與此同時,在國有企業就業的比例從2013屆的22%下降到2015屆的18%,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企業就業的比例從2013屆的11%下降到2015屆的9%。

其中,本科畢業生在民營企業的就業比例從2013屆的45%上升為2015屆的52%。高職高專畢業生從63%上升為67%。本科畢業生在國有企業的就業比例從2013屆的26%下降到2015屆的20%,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企業的就業比例從12%下降到10%。高職高專畢業生在國有企業的就業比例從2013屆的19%下降到2015屆的16%,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企業的就業比例從10%下降到8%。這些變化反映出國企正在經歷新一輪的產能調整,外資企業也受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而民營企業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支撐凸顯重要。

調查結果顯示,2013~2015屆大學畢業生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從23%下降到21%,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從51%上升為55%。

其中,2013~2015屆本科畢業生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從27%下降到25%,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從45%上升為50%。2013~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從19%下降到17%,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從56%上升為60%。中小微企業雇用了超過一半的大學畢業生。

2013~2015屆大學畢業生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就業比例從2013屆的52%上升為2015屆的55%。其中,2013~2015屆本科畢業生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就業比例從2013屆的46%上升為2015屆的48%。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比例從58%上升為61%。大學畢業生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的就業比例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59

砍掉多項保證金 建築業盤活萬億資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057.html

國務院再出降成本重拳,這次直接受益的將是建築業。國務院初步估算,新措施將盤活建築業企業近萬億元資金。

6月15日,李克強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砍掉種類繁多的工程建築保證金,只保留4項,並堵死新設保證金灰色通道,推薦低成本的銀行保函方式來替代現金繳納,規範保證金管理。

對這一新政,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建築業人士表示公司將直接受益,降低被占用的企業資金,但也對這一舉措能否真正落地表示擔憂。工程建築領域的國企和大型民企能通過低成本的銀行保函方式來繳納保證金,但普通企業卻難以享受。

建築業保證金種類繁多約1.6萬億

工程領域保證金種類繁雜,負擔沈重到令人驚訝。

去年9月18日,李克強主持召開的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孟鳳朝向總理訴苦水:“總理,我們現在一個項目要交多少保證金,我給您念念。有投標保證金、履約保證金、信用保證金、質量保證金、安全保證金、入市保證金、考核保證金、文明施工保證金、審計預留保證金、複墾保證金、施工進度保證金、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確實承受不起啊!”

當場,李克強向有關部門負責人布置道:“建築市場當然首先要確保安全,但不能打著保證安全的幌子,亂收一些不相幹的費用!”

今年3月30日,住建部聯合財政部發出《關於開展工程建設領域各類保證金清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摸清目前建築業企業所需繳納的各類保證金現狀,提出分類處理意見。結果於5月31日前上報兩部委。

清查顯示,建築業企業保證金總額約占營業收入的10%,且多以現金方式繳納。2014年全國建築業企業營收16.57萬億元,按此比例估算,當年全行業繳納保證金約1.6萬億元。

一位央企分公司總經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保證金負擔沈重,公司一年繳納各類保證金高達幾千萬,一些地方上有時要求企業繳納誠意保證金、信譽保證金等各種名目的保證金,占用了公司大量現金。

大嶽咨詢總經理金永祥對本報稱,一些強勢的招標方,甚至會收取報名保證金,比如你只有10億以上才能報名,這完全是不規範不合理的做法,甚至借此來阻止一些競標企業。

只保留4項保證金

基於工程建設領域保證金繁亂,1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首先從工程建設領域入手,清理和規範各方面過多過繁的保證金。

上述會議決定,清理建築業企業在工程建設中需繳納的各類保證金。除保留依法依規設立的農民工工資、投標、履約、工程質量4項保證金外,其他保證金一律取消。已收取的要於今年底前退還。

本報記者了解到,農民工工資保證金意在治理和預防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行為,各地保證金標準不一。比如海南規定施工企業、建設單位按施工合同總價款的2.5%作為農民工工資保證金。

投標保證金主要是為了防止投標人在遞交投標文件後撤銷投標文件,中標後無正當理由不與招標人訂立合同等行為,法律規定投標保證金不得超過招標項目估算價的2%,而履約保證金不得超過中標合同金額的10%。此次會議則規定,工程質量保證金的預留比例上限不得高於工程價款結算總額的5%。

為了杜絕保證金層出不窮,上述會議明確,未經國務院批準,各地區、各部門不得在工程建設領域新設保證金項目。推進保證金信息公開,建立舉報查處機制。

此外,上述會議規範保證金管理,在工程項目竣工前已繳納履約保證金的,建設單位不得同時預留工程質量保證金。對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實行差異化繳存辦法,一定時期內未發生工資拖欠的企業可予減免,對拖欠工資的企業要提高繳存比例。

推廣銀行保函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轉變保證金繳納方式。對保留的保證金,建築業企業可以銀行保函方式繳納。收取單位要嚴格按規定按時返還。

銀行保函是指銀行應申請人的請求,向受益人開立的一種書面信用擔保憑證,保證在申請人未能按雙方協議履行其責任或義務時,由擔保人代其履行一定金額、一定時限範圍內的某種支付或經濟賠償責任。

金永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建築企業通過銀行保函來繳納保證金是國際慣例,它只占用你的信用,基本不占用企業的資金,一般銀行只收取保函金額千分之一的手續費,這比企業從銀行貸款利率要低得多。

上述央企分公司總經理對本報稱,應該提倡低成本的銀行保函方式來繳納保證金,因為現在社會公開透明,企業若因保函違約,將付出更高的成本。

不過一位上海民營建築企業人士則表示,目前銀行願意給國企和大型上市公司開具保函,但對普通民營企業開具保函並不容易。

 “比如說我們這家民營企業若要開具1000萬的銀行保函,就必須存入銀行1000萬,這樣其實還是占用公司資金。國企和民企待遇不一樣。”該人士稱。

金永祥認為,目前保證金采用現金模式會給企業帶來較大負擔,應該推廣保函形式,與國際接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40

一套200平米別墅售價僅50萬 建築工業化為地產高燒“降溫”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721.html

傳統建築行業建房周期長、噪音大、汙染嚴重、人力緊缺,除此之外地產價格也相當高昂,這是當前建築與地產領域的多重難題。而且,城市呆久了,人們已對高昂的別墅售價習以為常。假設某天當你得知一套2層樓的200平米別墅標價不過50萬元而已,是不是大吃一驚?這一切並非遙不可及。

6月14日,從事建築工業化的中民築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00726.HK,下稱“中民築友”)多位高層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改變這一切並不難,公司計劃在國內大舉建設多座綠色建築科技園,從而為周邊地區的地產、公共配套建築及鄉村別墅、市政管道系統提供更具有技術含量、建造時間也更短的建築工業化產品,讓整個產業耳目一新。

計劃5年打造千億規模

2015年6月14日,中民築友確定在長沙開發綠色建築產業園,合資建設的這一項目中,該公司下屬企業將投資4.76億元,產業園涵蓋研發基地及培訓基地、制造基地、展示中心和新型城鎮產品示範中心等功能板塊,據了解,目前該園區一期已完成,啟動制造樓宇預制組件的設施,如完整的浴室套房、鄉間別墅、彩板及其他綠色建築等。其中鄉間別墅將顯著改善農村住房條件,在同等質量和精裝修的基礎上,一套200平米的兩層別墅僅售價50萬人民幣。

中民築友首席技術官俞大有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水泥鋼筋磚塊等原材料在現場進行加工,導致不同程度的噪聲和空氣汙染,對周邊環境造成了很大影響,而且成本高昂、質量難以保障,“目前建築業亟需系統的轉型升級,由現場傳統手工業操作變成以工業化為主。以往國內蓋好一棟30層的樓需兩年時間,而用工業化的方式組裝只需要一年,節省了將近一半的時間。對工地周邊的居民而言,也將大幅減少噪音汙染和粉塵汙染,同時還節約了人力成本。”

中民築友副總裁楊宏偉則表示,長沙只是“三步走”戰略中的一環,“今年我們要完成長三角、珠三角的產業布局,投建10個綠色建築科技園,到今年年底生產線應在60條以上;未來還將在各個省會城市、重點城市進行布局;第三步則是布局東南亞、非洲及南美洲等發展中國家,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打造出千億的量級。”他也說道,公司從專業、經驗、技術和人才都已做了不少儲備。僅就人才方面,公司的本科比例高達95%以上,同時擁有近百人的博碩士隊伍。

楊宏偉表示,國內建築工業化剛興起,門檻較高,市場潛力大。據了解,2015年的大陸建築業總產值為18.2萬億元,其中房屋建築10萬億元,都可用工業化的方式替代。今年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幹意見》中明確指出,到2025年,工業化建築占新建建築比例要達到30%,中東部發達地區在2020年之前要達到這一比例。“但目前,建築工業化完成的總規模不到2%,行業的缺口非常大。”

EMPC模式---傳統建築業革命

楊宏偉表示,中民築友主要是做EMPC的總包模式,在以往的“設計-采購-施工”之外增加了“生產”這一項。俞大有同時表示,在做好EMPC之後,未來還會考慮平臺與技術的輸出,從而擴大外延,實施公司戰略。

就建設成本,一般來說人們會認為主要是指建築物的成本,實際上建築類項目不僅僅只是物化成本,投資時還要考慮管理、資金等諸多方面的成本,“不少地產商自有資金不足,需銀行貸款,每天的利息都很高。建築工業化上來後,建築周期大大縮短,節約下來的時間,也就是成本。”還有一點在於,當項目采用建築工業化方式實施後,設計圖、工藝圖做完了,成本可精細地測算下來,這樣對於施工而言就不會再因為變化而增加額外的成本,這對於項目管理和財務管控都有好處。

怎樣理解建築工業化?中民築友相關高層稱,建築工業化的構件產品、裝配質量的控制水平都比傳統高。也就是說,它的誤差會少很多,如保溫節能、防水等都有相應的標準措施滿足國標。

當建築工業化鋪開、產品構件實施統一標準後,是否會阻礙設計師的發揮?俞大有表示,“從中外視角來看,工業化也沒有限制建築師的創作思維,紮哈建築的可變曲面等,其實也運用了很多建築工業化的構件。為人所熟知的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也用到不少預制構件。它的墻板、地面、裝飾件等全是這類預制件。所謂新一代建築的標準化,更多是指結構體系、連接方式的標準,國家也相應出版了標準圖集。針對不同的建築,公司可運用不同的構件形式完成建築師的Idea,最後做成一個作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