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開行退出平安交易幕後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11/100481774.html
【財新《新世紀》】(記者 凌華薇 張宇哲 楊璐 特派香港記者 王端)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已叫停對泰國正大集團(即泰國卜蜂集團,下稱正大集團)收購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下稱平安)股份交易的440億港元貸款。

  2013年1月8日中午財新網報導這一消息後,市場迅速做出反應,平安A股以跌3.73%收盤,H股則告跌4.01%。在有關交易公佈後近一個月,平安保持漲勢,1月8日H股收盤價68.15港元,比交易成交價59港元,上升了15%。

  根據2012年12月5日匯豐控股有限公司(00005.HK,下稱匯豐)與正大集團簽訂的協議,正大集團購買匯豐所持15.57%中國平安H股股權,交易規模高達727.36億港元,折合93.85億美元。此舉將使正大取代匯豐,成為平安第一大股東。

  國開行為何停止此次重大貸款項目?在國開行中止貸款後,正大集團還能否、如何完成此次規模近百億美元的收購?其間會有什麼樣的資金安排?這是市場當前持續關注的焦點。

  此項收購案仍有待中國保監會批覆,最後截止期為2013年2月1日晚11點59分。目前市場已出現保監會對交易可能不予批准的分析。

  1月10日,保監會向財新記者確認,保監會已經收到平安集團有關股權轉讓的申請,並按規定進行了初步審核,已通知公司補充提交有關材料。

從「簡式」到「詳式」

  年度之交,平安發佈的一份文件,透露了這一大股東股權交易資金安排方面的一個重大變化。

  早在股權交易宣佈之時,2012年12月7日,平安發佈了《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下稱《簡式權益變動書》),信息披露義務人為正大集團及其相關子公司。該文件稱,交易分兩步走。第一步152億港元(約合18.77億美元)的現金交易已完成,涉及股權約3.5%。第二步交易總額為575.36億港元,將由現金加國開行的貸款完成,但交易需要得到中國保監會的認可。

  2012年12月24日,財新《新世紀》刊出封面報導「誰買平安」,揭示在平安交易中,正大集團身後另有其人,其中主要是國內投資者肖建華。此報導內容摘要提前於2012年12月22日下午見諸財新網(www.caixin.com),隨即傳開。隔日晚正大集團即發表中英文聲明回應。中文聲明否認了報導內容,英文聲明則重申這筆「總計93.9億美元,折合2880億泰銖的交易,得到了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的部分融資支持」。

  12月25日,正大集團副董事長謝炳在北京向財新記者表示,仍希望獲得國開行貸款。

  然而,僅僅一週後,2012年12月31日,平安發佈跟此宗交易有關的《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下稱《詳式權益變動書》)顯示:「正大集團四家附屬子公司將以自有資本金購買匯豐持有的平安股份。」文件不再提及國開行貸款一事。

  這是個意味深長的「新安排」。令人難解的是,《詳式權益變動書》涉及的兩份重要文件的信息披露人雖系外資公司,且其內容關乎H股市場,卻並未提供英文文本。或因此原因,加之第二份文件發表時正逢元旦假日來臨,未引起市場充分關注。

財新《新世紀》2012年12月24日的封面報導,為資本市場聖誕前夜的平靜水面投入一塊巨石

國開行叫停440億貸款

  其實,早在2012年12月19日前後,國開行已經以風險提示的方式,叫停了對正大集團收購平安案的440億港元貸款。財新記者已從國開行有關人士處確認此事。

  「肖建華是誰?」在平安12月7日公告後,國開行高層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據2010年6月開始實行的保監會《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八條明文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委託他人或者接受他人委託持有保險公司的股權。財新記者獲知,國開行發現正大集團背後的其他資金另有其人,便果斷叫停了貸款。隨後按照內部程序,國開行就貸款發出風險提示,並將情況告知保監會。

  國開行此項貸款由該行香港分行操作,涉及資金440億港元,約為交易總額的60%。國開行有關人士透露,正大集團為獲得這筆貸款,其最高層曾於去年9月專程到北京拜訪。

  2009年7月,國開行將香港代表處升格成立香港分行。目前,該分行有貸款餘額近3000億港元,約佔國開行外幣貸款餘額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見,此次對正大集團巨額貸款在該分行舉足輕重。

  在決定中止此次貸款後,力主此交易的香港分行行長劉浩曾被召回北京說明情況,並在內部做了檢查。1月7日後,劉浩已回香港復職。40多歲的劉浩原任國開行總行國際局副局長,2011年初調任香港分行行長。

  國開行內部調查認為,香港分行此項貸款的程序合規性上存在問題,但暫時未發現其中存在違法尋租行為。國開行有關人士表示,雖然這項貸款金額巨大,經過了總行有關部門,但香港分行的有關信貸系統未和總行聯網,可能存在漏洞,是造成不合規的原因。據悉,國開行一向對分行行長管理嚴厲,一旦出現風險事件,會有記錄在案,體現在未來職位調整等激勵機制上。

  國開行此前與正大集團曾有商業往來。2007年4月,國開行曾與正大集團簽下1000億元人民幣和100億美元的授信協議,以支持正大集團參與國開行極為看重的「中國新農村建設」事業。

  正大集團以生產銷售飼料起家,曾被看作是農業背景的跨國公司。正大集團現在中國內地的主要資產是75家連鎖超市和位於上海浦東的大型購物中心正大廣場。按當時與國開行的授信協議,正大集團也可將部分資金用以國際併購。這正是正大集團收購平安股份交易宣佈之初,外界屢屢提及國開行千億授信的由來。不過,這項授信已於2012年4月到期。

  正大集團副董事長謝炳向財新記者證實,該公司五年間基本未動用該授信。

 

105億美元註冊資本虛實

  或因意識到國開行中止貸款已無可挽回,在2012年最後一天公佈的《詳式權益變動書》中,正大集團宣佈了一項「新安排」:四家附屬子公司「以自有資本金購買匯豐持有的15.57%中國平安12.328億H股股份」。

  為此,該四公司註冊資本大幅提升。據該文件稱,總額達到105億美元。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收購平安股權所需的93.85億美元。

  這四家公司為正大集團於2012年9月為收購平安股權專門在英屬維京群島(BVI)註冊,分別為同盈貿易、隆福集團、商發控股以及易盛發展。2012年12月7日的《簡式權益變動書》顯示,四公司的各自資本金均為5萬美元,總額20萬美元。

  不足一月後公佈的《詳式權益變動書》顯示,這四家子公司的註冊資本從各自5萬美元,躍升至20億-35億美元不等。正是這些賬面數字,構成了購買中國平安12.328億H股股份的「自有資金」。

  進一步的分析使人疑惑。正大集團近三年的財務報表顯示,其2011年總資產為1895.63億泰銖(折合62.32億美元),淨資產為1299.89億泰銖(折合美元42.73億美元),營業收入為 165.89億泰銖(折合 5.46 億美元),淨利潤為44.21億泰銖(折合1.45億美元)。

  這樣的財務狀況顯然無法直接支持平安股權收購。正大集團在BVI四家子公司105億美元註冊資本是否到位?從何而來?正大集團未在《詳式權益變動書》中予以解釋。

  其實,這筆巨額資金是否真正到位難以確證。這是因為四公司的註冊資本,並非經專業機構審計過後的實收資本。熟悉BVI業務的法律專家指出,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實行授權資本制,不同於中國大陸實行的法定資本制。

  所謂授權資本制(authoried capital),指公司設立時,雖然在公司章程中確定註冊資本總額,但發起人只需認購部分股份公司就可正式成立。換言之,中國概念的註冊資本需要驗資,至少驗資日,需要資金趴在公司賬上。而英美法系下成立的公司並無驗資之說。此外BVI管理更寬鬆,在當地註冊的公司無需披露實收資本(issued capital)並接受監管。

  因此,有關公告並不說明正大集團的這四家公司已經具備了完成交易所需的「自有資金」。

  市場分析人士也普遍認為,正大集團仍需通過外部融資完成收購。里昂證券2013年1月8日發佈報告雖提及《詳式權益變動書》,仍認為「若正大集團的融資安排中止,導致交易不能順利進行,匯豐勢必需要另覓買家」。同日發佈的德銀報告也指出,鑑於每股59港元的收購價明顯低於目前68港元左右的市場價,預計正大集團會積極尋求融資,同時證明自己是平安的真正買家。

賣家匯豐沉默

  迄今,關於這筆股權交易的具體疑問,匯豐方面對財新記者的正式回覆仍是「不作評論。」

  1月10日晚,匯豐稱應香港聯交所要求發出公告稱,注意到近日有多家媒體報導其向正大集團出售所持平安股權於正大集團的交易事宜。經合理查詢後,確認並不知悉任何須公佈的內幕消息。匯豐稱,2012年12月5日就此交易所發的公告「內容仍然準確」。

  匯豐從2002年入股平安,持有其10%股份。此後,通過陸續增持,成為持平安15.57%的第一大股東。在股權分散的平安,匯豐的持股量相當突出。平安第二大股東為深圳國資委旗下的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中國平安A股481359551股,佔公司目前總股本的6.08%。

  至於匯豐此次出售平安股權的原因,外界有種種分析。匯豐給出的公開理由是「落實其策略」,顯得頗為抽象。匯豐對平安股權的總投入約為18億美元,售股獲利極豐。

  一位平安內部高層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此次平安交易,匯豐曾面對其他潛在買家,包括新加坡淡馬錫公司牽頭的幾家主權財富投資基金等。淡馬錫報價時提出,要在現有股價基礎上打五折;正大集團則給出略高於H股市價的溢價。很長一段時間來,平安H股股價一直較A股高出15%到20%。

  一位大型跨國PE高管說,這個交易需要大幅打折是此類投資基金比較一致的看法,不光是PE有內部回報率的要求,也有對當下各種風險的折價因素,包括新股東對經營管理權能否具有話事權等。

  匯豐選擇了出高價者正大集團。但此交易進行頗為匆忙,匯豐內部並未進行盡職調查。「匯豐方面的律師看過了正大提供的國開行貸款協議,這是同意正大為買家的主要原因。」一位匯豐內部人士透露說。

  正大集團以自有資金無法完成平安股權交易,這是市場的普遍看法。但在財新《新世紀》報導揭示肖建華參加此一交易後,正大集團副董事長謝炳於2012年12月26日專門約見了財新記者,堅稱正大集團完全具備資金實力,可從「全球15個國家調集資金」。在談及交易所需貸款時,謝炳稱希望為此交易安排貸款的銀行很多,正大集團因看重國開行的背景,才選擇了國開行。

  謝炳還透露,他認識肖建華,肖氏也曾有意加入此次收購,但正大最終未接受其要求。

  在財新《新世紀》「誰買平安」報導摘要於2012年12月22日見諸財新網後,平安集團曾於當晚發表書面聲明,稱管理層未出資參加正大購股案。平安集團在聲明中提到兩點。

  第一,「我們收到來自匯豐和正大下屬四家公司申請轉讓股權的文件,文件顯示,此次交易涉及的所有資金和投資都是來自由正大集團控股的四家公司。」

  第二,「按上市公司法規、金融監管法規要求,任何公司無論直接、間接回購公司股權,任何公司管理層無論是直接、間接購買公司股權,都必須經過監管批准或遵守上市公司法規進行及時披露,平安公司及管理層絕對沒有出資參與此次的交易。」

  次日,即12月23日,在正大發出聲明後不久,肖建華委託律師發表聲明,表示他未參加平安股權交易。財新《誰買平安》一文中提及,肖曾經通過其具備影響力的三家城市商業銀行——內蒙古包商銀行、哈爾濱銀行和濰坊商業銀行騰挪資金。迄今為止,三家銀行未發佈官方公告進行回應。

  本刊記者戴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849

國開行退出平安交易幕後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11/100481774.html
【財新《新世紀》】(記者 凌華薇 張宇哲 楊璐 特派香港記者 王端)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已叫停對泰國正大集團(即泰國卜蜂集團,下稱正大集團)收購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下稱平安)股份交易的440億港元貸款。

  2013年1月8日中午財新網報導這一消息後,市場迅速做出反應,平安A股以跌3.73%收盤,H股則告跌4.01%。在有關交易公佈後近一個月,平安保持漲勢,1月8日H股收盤價68.15港元,比交易成交價59港元,上升了15%。

  根據2012年12月5日匯豐控股有限公司(00005.HK,下稱匯豐)與正大集團簽訂的協議,正大集團購買匯豐所持15.57%中國平安H股股權,交易規模高達727.36億港元,折合93.85億美元。此舉將使正大取代匯豐,成為平安第一大股東。

  國開行為何停止此次重大貸款項目?在國開行中止貸款後,正大集團還能否、如何完成此次規模近百億美元的收購?其間會有什麼樣的資金安排?這是市場當前持續關注的焦點。

  此項收購案仍有待中國保監會批覆,最後截止期為2013年2月1日晚11點59分。目前市場已出現保監會對交易可能不予批准的分析。

  1月10日,保監會向財新記者確認,保監會已經收到平安集團有關股權轉讓的申請,並按規定進行了初步審核,已通知公司補充提交有關材料。

從「簡式」到「詳式」

  年度之交,平安發佈的一份文件,透露了這一大股東股權交易資金安排方面的一個重大變化。

  早在股權交易宣佈之時,2012年12月7日,平安發佈了《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下稱《簡式權益變動書》),信息披露義務人為正大集團及其相關子公司。該文件稱,交易分兩步走。第一步152億港元(約合18.77億美元)的現金交易已完成,涉及股權約3.5%。第二步交易總額為575.36億港元,將由現金加國開行的貸款完成,但交易需要得到中國保監會的認可。

  2012年12月24日,財新《新世紀》刊出封面報導「誰買平安」,揭示在平安交易中,正大集團身後另有其人,其中主要是國內投資者肖建華。此報導內容摘要提前於2012年12月22日下午見諸財新網(www.caixin.com),隨即傳開。隔日晚正大集團即發表中英文聲明回應。中文聲明否認了報導內容,英文聲明則重申這筆「總計93.9億美元,折合2880億泰銖的交易,得到了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的部分融資支持」。

  12月25日,正大集團副董事長謝炳在北京向財新記者表示,仍希望獲得國開行貸款。

  然而,僅僅一週後,2012年12月31日,平安發佈跟此宗交易有關的《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下稱《詳式權益變動書》)顯示:「正大集團四家附屬子公司將以自有資本金購買匯豐持有的平安股份。」文件不再提及國開行貸款一事。

  這是個意味深長的「新安排」。令人難解的是,《詳式權益變動書》涉及的兩份重要文件的信息披露人雖系外資公司,且其內容關乎H股市場,卻並未提供英文文本。或因此原因,加之第二份文件發表時正逢元旦假日來臨,未引起市場充分關注。


國開行叫停440億貸款

  其實,早在2012年12月19日前後,國開行已經以風險提示的方式,叫停了對正大集團收購平安案的440億港元貸款。財新記者已從國開行有關人士處確認此事。

  「肖建華是誰?」在平安12月7日公告後,國開行高層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據2010年6月開始實行的保監會《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八條明文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委託他人或者接受他人委託持有保險公司的股權。財新記者獲知,國開行發現正大集團背後的其他資金另有其人,便果斷叫停了貸款。隨後按照內部程序,國開行就貸款發出風險提示,並將情況告知保監會。

  國開行此項貸款由該行香港分行操作,涉及資金440億港元,約為交易總額的60%。國開行有關人士透露,正大集團為獲得這筆貸款,其最高層曾於去年9月專程到北京拜訪。

  2009年7月,國開行將香港代表處升格成立香港分行。目前,該分行有貸款餘額近3000億港元,約佔國開行外幣貸款餘額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見,此次對正大集團巨額貸款在該分行舉足輕重。

  在決定中止此次貸款後,力主此交易的香港分行行長劉浩曾被召回北京說明情況,並在內部做了檢查。1月7日後,劉浩已回香港復職。40多歲的劉浩原任國開行總行國際局副局長,2011年初調任香港分行行長。

  國開行內部調查認為,香港分行此項貸款的程序合規性上存在問題,但暫時未發現其中存在違法尋租行為。國開行有關人士表示,雖然這項貸款金額巨大,經過了總行有關部門,但香港分行的有關信貸系統未和總行聯網,可能存在漏洞,是造成不合規的原因。據悉,國開行一向對分行行長管理嚴厲,一旦出現風險事件,會有記錄在案,體現在未來職位調整等激勵機制上。

  國開行此前與正大集團曾有商業往來。2007年4月,國開行曾與正大集團簽下1000億元人民幣和100億美元的授信協議,以支持正大集團參與國開行極為看重的「中國新農村建設」事業。

  正大集團以生產銷售飼料起家,曾被看作是農業背景的跨國公司。正大集團現在中國內地的主要資產是75家連鎖超市和位於上海浦東的大型購物中心正大廣場。按當時與國開行的授信協議,正大集團也可將部分資金用以國際併購。這正是正大集團收購平安股份交易宣佈之初,外界屢屢提及國開行千億授信的由來。不過,這項授信已於2012年4月到期。

  正大集團副董事長謝炳向財新記者證實,該公司五年間基本未動用該授信。

 

105億美元註冊資本虛實

  或因意識到國開行中止貸款已無可挽回,在2012年最後一天公佈的《詳式權益變動書》中,正大集團宣佈了一項「新安排」:四家附屬子公司「以自有資本金購買匯豐持有的15.57%中國平安12.328億H股股份」。

  為此,該四公司註冊資本大幅提升。據該文件稱,總額達到105億美元。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收購平安股權所需的93.85億美元。

  這四家公司為正大集團於2012年9月為收購平安股權專門在英屬維京群島(BVI)註冊,分別為同盈貿易、隆福集團、商發控股以及易盛發展。2012年12月7日的《簡式權益變動書》顯示,四公司的各自資本金均為5萬美元,總額20萬美元。

  不足一月後公佈的《詳式權益變動書》顯示,這四家子公司的註冊資本從各自5萬美元,躍升至20億-35億美元不等。正是這些賬面數字,構成了購買中國平安12.328億H股股份的「自有資金」。

  進一步的分析使人疑惑。正大集團近三年的財務報表顯示,其2011年總資產為1895.63億泰銖(折合62.32億美元),淨資產為1299.89億泰銖(折合美元42.73億美元),營業收入為 165.89億泰銖(折合 5.46 億美元),淨利潤為44.21億泰銖(折合1.45億美元)。

  這樣的財務狀況顯然無法直接支持平安股權收購。正大集團在BVI四家子公司105億美元註冊資本是否到位?從何而來?正大集團未在《詳式權益變動書》中予以解釋。

  其實,這筆巨額資金是否真正到位難以確證。這是因為四公司的註冊資本,並非經專業機構審計過後的實收資本。熟悉BVI業務的法律專家指出,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實行授權資本制,不同於中國大陸實行的法定資本制。

  所謂授權資本制(authoried capital),指公司設立時,雖然在公司章程中確定註冊資本總額,但發起人只需認購部分股份公司就可正式成立。換言之,中國概念的註冊資本需要驗資,至少驗資日,需要資金趴在公司賬上。而英美法系下成立的公司並無驗資之說。此外BVI管理更寬鬆,在當地註冊的公司無需披露實收資本(issued capital)並接受監管。

  因此,有關公告並不說明正大集團的這四家公司已經具備了完成交易所需的「自有資金」。

  市場分析人士也普遍認為,正大集團仍需通過外部融資完成收購。里昂證券2013年1月8日發佈報告雖提及《詳式權益變動書》,仍認為「若正大集團的融資安排中止,導致交易不能順利進行,匯豐勢必需要另覓買家」。同日發佈的德銀報告也指出,鑑於每股59港元的收購價明顯低於目前68港元左右的市場價,預計正大集團會積極尋求融資,同時證明自己是平安的真正買家。

賣家匯豐沉默

  迄今,關於這筆股權交易的具體疑問,匯豐方面對財新記者的正式回覆仍是「不作評論。」

  1月10日晚,匯豐稱應香港聯交所要求發出公告稱,注意到近日有多家媒體報導其向正大集團出售所持平安股權於正大集團的交易事宜。經合理查詢後,確認並不知悉任何須公佈的內幕消息。匯豐稱,2012年12月5日就此交易所發的公告「內容仍然準確」。

  匯豐從2002年入股平安,持有其10%股份。此後,通過陸續增持,成為持平安15.57%的第一大股東。在股權分散的平安,匯豐的持股量相當突出。平安第二大股東為深圳國資委旗下的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中國平安A股481359551股,佔公司目前總股本的6.08%。

  至於匯豐此次出售平安股權的原因,外界有種種分析。匯豐給出的公開理由是「落實其策略」,顯得頗為抽象。匯豐對平安股權的總投入約為18億美元,售股獲利極豐。

  一位平安內部高層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此次平安交易,匯豐曾面對其他潛在買家,包括新加坡淡馬錫公司牽頭的幾家主權財富投資基金等。淡馬錫報價時提出,要在現有股價基礎上打五折;正大集團則給出略高於H股市價的溢價。很長一段時間來,平安H股股價一直較A股高出15%到20%。

  一位大型跨國PE高管說,這個交易需要大幅打折是此類投資基金比較一致的看法,不光是PE有內部回報率的要求,也有對當下各種風險的折價因素,包括新股東對經營管理權能否具有話事權等。

  匯豐選擇了出高價者正大集團。但此交易進行頗為匆忙,匯豐內部並未進行盡職調查。「匯豐方面的律師看過了正大提供的國開行貸款協議,這是同意正大為買家的主要原因。」一位匯豐內部人士透露說。

  正大集團以自有資金無法完成平安股權交易,這是市場的普遍看法。但在財新《新世紀》報導揭示肖建華參加此一交易後,正大集團副董事長謝炳於2012年12月26日專門約見了財新記者,堅稱正大集團完全具備資金實力,可從「全球15個國家調集資金」。在談及交易所需貸款時,謝炳稱希望為此交易安排貸款的銀行很多,正大集團因看重國開行的背景,才選擇了國開行。

  謝炳還透露,他認識肖建華,肖氏也曾有意加入此次收購,但正大最終未接受其要求。

  在財新《新世紀》「誰買平安」報導摘要於2012年12月22日見諸財新網後,平安集團曾於當晚發表書面聲明,稱管理層未出資參加正大購股案。平安集團在聲明中提到兩點。

  第一,「我們收到來自匯豐和正大下屬四家公司申請轉讓股權的文件,文件顯示,此次交易涉及的所有資金和投資都是來自由正大集團控股的四家公司。」

  第二,「按上市公司法規、金融監管法規要求,任何公司無論直接、間接回購公司股權,任何公司管理層無論是直接、間接購買公司股權,都必須經過監管批准或遵守上市公司法規進行及時披露,平安公司及管理層絕對沒有出資參與此次的交易。」

  次日,即12月23日,在正大發出聲明後不久,肖建華委託律師發表聲明,表示他未參加平安股權交易。財新《誰買平安》一文中提及,肖曾經通過其具備影響力的三家城市商業銀行——內蒙古包商銀行、哈爾濱銀行和濰坊商業銀行騰挪資金。迄今為止,三家銀行未發佈官方公告進行回應。

  本刊記者戴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898

中國安利萬人二度遊台幕後推手

2013-02-25  TCW
 
 

 

出師告捷,一戰便攻上頂峰,如今卻選在相同的戰場上,打第二場硬仗,若不能贏得更漂亮,恐將落得前功盡棄。戰場上的主帥,是美商安麗(Amway)大中華區副總裁暨台灣總裁劉明雄。

二○○九年三月,他促成一萬二千名安利中國直銷商,分乘九艘郵輪抵台進行獎勵旅遊,除寫下最大規模陸客團來台的紀錄,更創下內部九五%旅遊滿意度的史上最高標。

今年三月十二日,安利中國將再次安排直銷菁英來台獎勵旅遊,與上回夜宿郵輪、團進團出不同,此回這批對岸貴客,將分乘兩岸十二家航空公司,共二百零八次航班,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十九個城市出發直航台北,分五梯次入住信義區W飯店、寒舍艾美等五星級酒店。玩的是地主台灣安麗規畫,包括後慈湖、南投、高雄等十條深度旅遊路線;出門可任選高鐵或特約的台灣大車隊計程車,深入巷弄尋美食祭五臟廟:最後一晚的盛宴,則相約在結束自行車體驗的華江河濱公園,品嘗千人台味「辦桌」。

台灣還有什麼好玩的?改用咖啡館和小吃當誘餌

看似別出心裁的獎勵旅遊行程,一開始其實不被期待。

「啊,去台灣?台灣還有什麼好玩的?」這是二○一一年三月,劉明雄在由安利中國最高階直銷商所組成的諮詢委員會(ADAC,Amway Distributors Advisory Council)工作會議上,提議兩年後再以台灣做為獎勵旅遊地點時,當場得到的回應。

「是『哇!』還是『啊?』都代表大家心中的答案,」劉明雄說,獎勵旅遊是全球安麗體系,激勵直銷商最重要的績效制度之一,選定的獎勵旅遊地點是否具吸引力,攸關被獎勵者願不願意全力以赴衝刺業績,因此,內部提早兩年就進行旅遊地點評選,像提出二○一四年前往美國舊金山時,「大家的眼睛馬上亮了起來,回應『哇!』激勵效果就出來了。」

「不意外,大家普遍的意見是,台灣去過了、沒什麼新鮮感,反正自己也能花錢去。」顯然,劉明雄雖有心捧自己家鄉的場子,讓台灣行再次成為激勵直銷商的夢幻之旅,卻遭潑冷水。他亦深知,上回郵輪行「玩很大」,賣點是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大撤退以來,上海首航基隆港的歷史性破冰之旅,加上當時陸客觀光剛開放,日月潭、阿里山對直銷商都充滿神秘色彩,因而造就高滿意度,要再把這群走過國際大城、看盡大山大水的直銷菁英吸引到台灣,絕對吃力不討好。

「他不甘心!」上回替安麗辦水湳機場千人晚宴,這回打理壓軸「辦桌」晚宴的泛亞傳播總經理鄭期駿表示,劉明雄經常對他說,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的安麗分公司,每年都辦出國的獎勵旅遊,「台灣不僅只值得來玩一次!」

如同萬通地產集團董事長馮侖曾說:「來台灣,就是要來看她的小。」四個月後,劉明雄在ADAC於台北君悅酒店會議上,再次宣傳台灣,播放八分鐘短片,透過影像和文案,推銷混搭大江南北的台灣獨特人情味、全球咖啡館密度最高的小日子情調,還有開車一小時便能上山下海的多變景觀,呈現刻板印象中不一樣的台灣,「影片結束,現場響起一片掌聲,我知道過關了!」劉明雄回憶起來,仍有些激動。

不只讓近百位最高階的安利中國直銷領導點頭,他更把目標鎖定在上萬名績優直銷商。

二○一二年三月,安利中國在普吉島舉辦獎勵旅遊,劉明雄連續二十二晚,在夕陽為天幕的沙灘晚宴前,以三杯雞、蚵仔煎為誘餌,歌舞秀與演講當主菜,「置入」台灣旅遊宣傳素材,而光是準備這套「台灣之夜」劇碼,就從台灣拉了上百位工作人員,駐紮當地一個月。因為天天宣傳台灣,劉明雄還被安麗人封為「來自台灣最厚顏無恥的旅遊推銷員」。

上萬人的行程怎麼排?從搭機到喝珍奶都客製化

贏得旅人的嚮往只能算搶灘成功,真正的硬仗,是如何安排這一萬二千名貴客,人人走完自己在台的專屬行程,玩得不虛此行。

承辦的永業旅行社總經理蕭業庭說,這回最大挑戰是,如何讓每梯二千四百名客人,在五天四夜、每天自選的十條長短程旅遊路線,不管搭台鐵、高鐵或是接駁巴士、計程車,均能無縫接軌,提供高規格的深度旅遊服務,「這等於是一萬二千張,從直航班機安排就開始量身訂製的行程表,」蕭業庭表示,因為複雜度極高,同樣的遊客規模,上回郵輪行,永業派出一百六十位導遊領隊等工作人員,這回則增加到二百八十人。

不只行程安排,味蕾的感受,同樣攸關深度旅遊品質。

為此,河濱公園的台味「辦桌」,找來道地的鼎泰豐小籠包、堅持杯杯現調的春水堂茶飲,還有正宗台南度小月擔仔麵。「光是要讓二千四百人同時吃到皮一樣Q的小籠包、珍奶粒粒分明的奶茶,都是超級任務,」承攬獎勵旅遊業務十五年的鄭期駿說,沒看過這種玩法。

貴客尚未踏上旅程,這回安利中國團能不能再畫圓滿句點,言之尚早,但對台灣安麗來說,絕對是比上回更具挑戰的超級任務。問劉明雄如何看待再次攻頂的高風險?「No guts no glory!(沒有膽識哪來的榮耀!)」他引述這句戰場名言回答。

【延伸閱讀】這次將多創造近1倍的旅遊收益——安利中國兩次遊台比較

單位:新台幣時間:2009/3人數:12,000觀光型態:分9梯次搭郵輪抵台,團體行程停留時間:3天,每天旅遊8小時,夜宿郵輪 活動總預算:12億元貢獻台灣旅遊產業:5億元

單位:新台幣時間:2013/3 人數:12,000觀光型態:分乘208班飛機抵台,10條自選路線停留時間:5天4夜,住信義區五星級酒店活動總預算:16.5億元貢獻台灣旅遊產業:9.7億元

資料來源:安麗日用商品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63

《幕後英雄》一個棒球門外漢締造最快觀眾破10萬奇蹟 黃鎮台400天讓中職脫胎換骨的真情告白

2013-04-08  TWM
 
 

 

九場,是中華職棒打了24年以來,最快突破10萬人次的紀錄;400天,是中華職棒聯盟會長黃鎮台改革台灣棒球的時間。

一個棒球門外漢,如何讓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四顧茅廬?

如何坐穩中華職棒盟主地位?如何深獲每個棒球迷的心?

撰文‧賴筱凡、陳彥廷

現在上場的是,義大犀牛隊第四棒指定打擊,曼尼!」高雄澄清湖棒球場裡,響起如雷歡呼聲與汽笛聲,頂著超搶眼的雷鬼頭,拿著球棒,曼尼緩緩走上打擊區,一個扭腰、揮棒,只見球飛往左外野、落地;全場球迷high翻了,不停敲打著手上的加油棒,搭配看台上翻動的大片旗海,奏出一曲沸騰的紫色交響樂……。

三月二十七日那一晚,全場沸騰的兩萬人,都為了棒球而來,他們淹沒走道、階梯;他們伸長脖子、緊盯投手投出的每一顆球,盼著打者揮出下一記安打。他們不僅締造中華職棒有史以來例行賽最高票房紀錄,更寫下了新一頁的棒球盛世。

看似如洪水氾濫的棒球熱,不是偶然,而是一場耗時四百天的改革。在這場台灣棒球維新的背後,點燃棒球熱、帶來榮景的重要幕後推手,是他──中華職棒聯盟會長黃鎮台。

即使一身休閒運動打扮,腳踩白色運動鞋,戴著無框眼鏡的黃鎮台,渾身書卷氣息還是藏不住,就在曼尼初登場隔天,他接受《今周刊》專訪,談起這四百天從教育界走向體育界的點滴,開宗明義只有兩個字:意外。

他,曾經不太看棒球林蒼生「四顧茅廬」沒說動他「我不懂棒球,老實說,我甚至不太看棒球。」已經六十五歲的黃鎮台,笑得有些靦腆,故事得從二○一一年說起,他因董氏基金會董事長一職,與統一集團結緣,這一結,卻牽出黃鎮台步入棒球圈的火花。

那是個農曆年剛過的春酒場合,座上賓除了時任東吳大學校長的黃鎮台,還有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一個點頭、一個舉杯,林蒼生主動開了口,邀請黃鎮台出任中華職棒聯盟會長,因為黃鎮台在逢甲、東吳大學校長任內,讓學校的排名直升,黃鎮台的做事效率,毋庸置疑。

只見連棒球規則都不怎麼懂的黃鎮台,笑得尷尬,四兩撥千斤地岔開話題,「我當然不敢接。」那是第一次,黃鎮台拒絕了林蒼生。

同年四月,又是一個應酬場合,說巧不巧地又讓黃鎮台與林蒼生碰上面,這次還多了時任中職會長的趙守博,沒等黃鎮台開口,趙守博劈頭就問:「你什麼時候接會長?我在等你(接任)耶。」為了專心處理兩岸事務,趙守博開口辭中職會長好些回了,卻遲遲等不到接任人選,依舊等不到黃鎮台點頭。

他,被洪瑞河說動眾人皆不看好 毅然接下重擔四個月後,林蒼生找了統一旗下南聯國際貿易公司董事長李棟樑做說客,照樣碰了軟釘子,「我不懂棒球,也不喜歡拿了頭銜不做事。」這就是黃鎮台的個性。即使當年十二月,在黃鎮台岳母喪禮場合,林蒼生到場致哀,林蒼生第四度邀請黃鎮台,都沒能讓他點頭。

誰改變了黃鎮台的心意?「是洪董事長(指兄弟象隊球團董事長洪瑞河),他說,他經營棒球隊,除了自己熱愛棒球,也是在盡社會責任,就像棒球之於統一,也是一份企業責任。」這一番話,讓黃鎮台對於棒球,有了不同的想像。

這段時間裡,黃鎮台對中華職棒聯盟會長一職,不是沒有做過功課,他問過親友,與他親近的學生也給他出主意,「二○一一年,是職棒很慘的一年,你去搜尋職棒新聞,幾乎沒有一個好的。」黃鎮台不諱言,十個親友裡,九個都反對他去碰棒球。

網友們批評聲浪,漫天倒海地充斥在網路上,「有一點很不一樣,球迷雖然不停地罵,卻一直講(棒球),或許他們支持棒球的熱情已經不在,但愛棒球的心,還在那裡。」黃鎮台說。

而十個親友裡,唯一一個投贊成票的是黃鎮台的妻子,台大教授孫璐西。當時,孫璐西只對黃鎮台說了一句話:「你是能做事的,為什麼不去做?」加上黃鎮台母親的推波助瀾,「人家找了你一年,幾乎沒有停過,如果真能幫點忙,你應該去。」去年長考了整個農曆春節,初八那天,黃鎮台打給洪瑞河的一通電話,改變了他的人生,也為台灣棒球埋下了重要的轉捩點。

他,把內部螺絲鎖緊不時拋新想法 讓中職動起來確定接任會長一職後,黃鎮台沒有半點輕忽,從聯盟規章、團隊人選,每一步都得謹慎安排,「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團隊找回來,一個人要成功,有再多好的點子,沒有人替你執行,也是枉然。」黃鎮台坦言,近年假球風波,拖垮台灣職棒的發展,也讓中華職棒聯盟員工的鬥志,都被磨滅。「中職幾乎是一個螺絲鬆脫的組織,而且非常鬆。」黃鎮台很清楚,如果他想為台灣棒球做事,第一步就是替中職聯盟鎖緊每一顆螺絲。

即使距離正式上任還有一個月,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黃鎮台,老早待不住,三不五時就往聯盟辦公室跑,就為了熟悉聯盟業務。「一個外行人來了解,你不能說他不對嘛。」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黃鎮台的積極行事,從這些小地方就看得出來。

一位棒球圈人士透露,以往幾任會長都是等到交接儀式後,才開始做事;但黃鎮台去年三月五日上任,交接儀式都還沒辦,他就開始上班,這也是為什麼黃鎮台常說:「我不是來許願的,我是來做事的。」相較前幾任中職會長多有其他業務,黃鎮台辭掉所有職銜,就為專心出任中職會長,這些動作看在中職資深員工眼裡,笑著形容,「以前的會長一星期只有一天進辦公室,現在的會長一星期只有一天不進辦公室。」黃鎮台的積極任事,也感染到中職每位員工。「會長和我們講的第一件事,就是『動起來』。」中華職棒聯盟副祕書長王惠民說。

為了讓中職聯盟動起來,黃鎮台上任一個月後,就要求每周一下午召開一次業務會報,為求效率,會議多半得在四十分鐘內完成。「我請每個單位報告業務,例行業務不要談,例行之外的想法,請提出來商量。」當時,黃鎮台就提出許多「例行之外」的想法。

「他曾經問我們,如果明星賽不能有更多火花,為何不停辦?」中職內部員工透露,黃鎮台此話一出,幾乎嚇壞所有人。但從他的角度,卻有不同思惟,「很多事情你還沒有做,球迷就知道你要做什麼,新鮮感已經少了很多。」黃鎮台的想法很單純,就是要讓球迷想看比賽。

黃鎮台甚至在內部提過,「如果季冠軍出現後,球迷就不想進場,後面的比賽為何還要辦?」看似外行的提問,卻成功起了化學作用,激盪中職員工有更多新想法,例如明星賽該如何創新、吸引更多球迷進場,而不是把辦比賽當例行公事。

他,讓四球團信服中職出錢 球員專心打球就好另一方面,面對四大球團,黃鎮台也有一套作法。過去中職會長缺乏實際影響力,經常在中職理事會上,一遇球團杯葛議案,中職會長也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議案破局。

縱使黃鎮台的出任,是林蒼生與洪瑞河聯手說服,但一個棒球門外漢要當中職盟主,與四球團領隊的第一次見面,震撼教育就登場。「我問他,如果有一個改革,對大環境是好的,卻會影響到部分人的利益,你會『私了』,還是會做對大家都好的事?」挑戰他的是Lamigo桃猿隊領隊劉玠廷。

只見黃鎮台維持一貫的溫文儒雅,搖了搖頭,「那不是我做事的方式。」黃鎮台話答得漂亮,卻已在劉玠廷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一開始說好聽話,誰都會,但這一年來,中職的改革,會長用行動證明了一切。」的確,黃鎮台很清楚,如果他想取得四大球團的信任,光靠溝通協調是不夠的,「做給他們看,就對了。」黃鎮台說。

以冬季聯盟為例,趁著賽季空檔,中職一直想籌辦冬季聯盟,邀請各國球隊共組比賽,但過去六年來,冬季聯盟都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直到去年,冬季聯盟才真正在黃鎮台手上辦起來。「原因很簡單,黃會長開口,籌辦冬季聯盟的費用由中職自給自足。」棒球圈人士分析。

按慣例,中職籌辦的比賽,一旦門票進帳入不敷出,四球團就必須共同負擔損失,「過去幾年職棒門票都慘不忍睹,冬季聯盟能吸引多少人進場,四球團都不敢賭。」中職內部人士說。

黃鎮台的作法完全不同,他知道,中職要做點什麼讓球團刮目相看,最重要的就是中職財務要能獨立。因此,他透過昔日政商人脈,積極籌募資金,就是要把冬季聯盟比賽辦起來,「我要讓球團知道,我只有說要推動(冬季聯盟),從來沒有要你們來負責這件事情(指出資)。」同樣的,參與亞洲職棒大賽、世界棒球經典賽(WBC),以及舉辦與古巴友誼賽,也都是如此。為求好成績,黃鎮台甚至提議,代表中職參與亞職大賽的球隊,可以提前到韓國適應場地、打熱身賽,「所有費用都由中職出,會長一毛錢也沒向我們這些球團伸手。」劉玠廷說。

對照往年,亞職大賽的參賽球隊都是出賽前一天才抵達,隔天就要出賽,黃鎮台照顧球隊與選手的魄力可見一斑。事後,Lamigo在亞職大賽拿下第二名的佳績,黃鎮台的革新作法,絕對有正面加分效果。

當中職改革維新之路走了三分之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制度改變當然很重要,但那是漸進式的,要點燃球迷熱情,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大型國際賽事。」於是,爭取WBC的組訓權,黃鎮台非做不可,「我們要把球迷一個一個找回來。」他,要把球迷找回來四球團相挺 經典賽精銳盡出一場大型國際賽事由兩大部分組成:籌辦比賽與組隊訓練。過去,大型國際賽事都由中華棒協負責,為了落實賽事分級,棒球振興計畫給了中職爭取一級賽事的機會。「別人都說,組訓是最花錢、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可是中職需要這麼做。」黃鎮台的眼底透露一絲堅定,中華隊的成員多半是中職球員,所以最重要的組訓工作,得由中職來做。

黃鎮台之所以能這麼堅定,來自背後四大球團的支持,「當時我問他們,如果中職拿到組訓權,四球隊能不能精銳盡出?」黃鎮台的篤定,說動四大球隊。時至今日,劉玠廷想起這一刻,都還帶著一絲激動,「如果經典賽不是中職組訓,Lamigo一個球員都不放人。」○九年,球團不放人影響中華隊徵召的前例,就是讓中華隊在第二屆經典賽慘敗給中國。

只有這樣還不夠,經典賽所有球員需求,黃鎮台都是第一時間提供協助。例如,中華隊進入東京球場練球,需要特製的膠釘鞋,黃鎮台連問都不問,馬上遣人採買送至球場,費用都由聯盟買單;甚至後來引爆的早餐事件,也由中職在第一時間解決,後來由棒協接手。

黃鎮台的作風讓球團、教練、球員點滴在心頭。經典賽中華隊總教練謝長亨就說,當時他點頭接下兵符,就因黃鎮台的一句話:「你不要把我當成會長,把我當成你的夥伴。」連旅日選手陽岱鋼就曾私下說,「不懂棒球的會長都做到這種程度,我們當然要拚給他看。」果不其然,經典賽的好成績成功在台灣掀起狂潮,不只中職開季九場比賽進場人數就超過十萬人,棒球熱的影響更滲透到基層棒球,「以前,孩子加入棒球隊,家長會罵:『不好好讀書,打什麼球?』現在,中職活過來了,家長會鼓勵孩子,『好好打,打得好,說不定可以進中職。』」站在基層棒球第一線的台南市南英商工體育組長陳献榮,棒球冷暖他比誰都清楚。

回首這四百天,意外闖進棒球圈的黃鎮台不是小白兔,卻用他獨樹一幟的作風,為台灣棒球揭開中職維新運動。然而,這一路走來,黃鎮台也曾面臨難關,去年底他一邊爭取中華隊組訓權,一邊面臨興農與義联集團談判可能破局的窘境,那幾乎是他最難熬的日子,「面對難題,你就是想辦法增加自己手上的籌碼,盡力去做就對了。」專訪黃鎮台的那晚,我們與他一同到台南市立棒球場,統一獅與Lamigo桃猿大戰難分難捨,場邊球迷見到黃鎮台,要求拍照、簽名不曾間斷。

「現在他(黃鎮台)做這麼好,我還得把他拉住,不然他一升官,我們又沒有會長了。」林蒼生半開玩笑,卻是一個二十餘年資深球迷的心聲。

一個擊掌,一句「鎮神!謝謝你!因為你,中華職棒才能重新起飛。」球迷說得誇張了些,卻說出了每位棒球迷對黃鎮台這四百天改革的感謝。黃鎮台沒有因此洋洋得意,他會親自上網看球迷在每則新聞下的留言,球迷寫到中職信箱的信,他也逐一回信,因為對他來說,六十五歲才走這一遭,格外珍惜,「我們還得更努力。」

黃鎮台

出生:1948年

現職:中華職棒聯盟會長

經歷:

1994年 教育部次長

1995年 逢甲大學校長1998年 行政院國科會主任委員2004年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2008年 東吳大學校長學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台灣大學化學系

整頓年餘

今年的中職變好看了!

──2013年中職締造的四大紀錄義大犀牛主場首戰 進場球迷達 2萬 人,創下例行賽最多觀眾紀錄開季以來,前九場總人次突破10萬人改寫中職紀錄。

義大犀牛巨星曼尼首登場,收視率達2.35,換算收視人口超過319萬人開賽兩周預售票熱銷超過5.8萬張不一樣 的中職會長!

──黃鎮台10大改革事蹟主辦「2013年亞洲職棒大賽」由中華職棒聯盟出資,讓原訂11月於日本福岡舉行的「亞洲職棒大賽」,今年11月15至20日在台中洲際棒球場舉行比賽。

舉辦亞洲冬季棒球聯盟

藉由短期賽事增加球員實戰經驗,並吸引旅外及業餘選手參與,將台灣打造為亞洲棒球訓練平台。

主辦一級國際賽事的組訓賽中華職棒聯盟自籌500多萬元,於去年舉辦WBC(世界棒球經典賽)組訓賽;另外也給予選手和教練每人每場3萬元的出場費。

找古巴隊來台進行對抗賽

增加中職球員與國外球員切磋的機會,預計今年八月舉行。

取消外籍球員薪資上限

各球隊可直接公布薪資,用高薪吸引洋將來台。

恢復季中選秀

因應兵役制度改變,透過季中選秀,網羅高中畢業且免服兵役的優秀球員。

放寬旅外球員資格

球員在一軍只要待滿3年,經過球團同意,即可申請旅外資格,由有興趣的國外球團支付轉隊費。

帶中職度過解散危機

積極介入興農牛隊轉賣協商,從旁協助義联集團與興農談成交易,化解中職解散危機。

廢除尼洛條款

讓曾受雇於中職的外籍球員,在離開原屬球隊後,兩年內若想加入其他中職球隊,不須經過原屬球隊同意,讓洋將能更自由轉換球隊。

廢除叛將條款

讓當初因跳槽「台灣大聯盟」而遭封殺的球員,可以重新加入中華職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95

《幕後觀察》市場小、經費少就做不出好節目?這場超級大秀看見台灣軟實力優勢

2013-04-22  TWM
 
 

 

「我是歌手」創下收視佳績的同時,也引來網友筆戰,討論賽制是否不公。

看在台灣知名節目製作人眼裡,看到歌手認真的態度,觀眾從中得到滿足,收穫就十分豐碩。

只是未來台灣是否還能繼續產出這樣征服兩岸的歌手,恐怕有待觀察。

撰文‧孫蓉萍

大陸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歌唱比賽,不僅內容引起兩岸人民熱烈討論,比賽結果出爐後,賽制也引起爭論。例如,不是只由評審決定分數,更有五百位觀眾參與投票,讓人覺得愛國情緒會主導比賽結果。

賽制引起比賽不公爭論

「超級偶像Super Idol」、「百萬大歌星」等綜藝節目的製作人薛聖棻,對於製作選秀節目很有心得。他認為,「我是歌手」製作單位把觀眾請來現場,而且客觀地取樣,依男女、職業、年齡層等區分,已經先排除某人粉絲霸占場子,導致結果一面倒的可能性;五百人的規模,可說已具參考價值。

他說:「素人選秀時,歌手是用他的技巧去爭取大多數評審的認可,這是技術的檢定考試。但是職業歌手參加選秀比賽,其實是在詮釋這首歌,用這首歌說故事。觀眾在意的是,他留下多少讓大家念念不忘的歌曲表現;歌迷其實就是想聽他唱歌,用歌聲說故事,並且透過網路百看不厭,名次其實只是其次。」常擔任選秀節目評審的音樂創作人黃國倫認為,素人選秀需要有專業評審,因為他們才能看到素人的潛力與未來性,由觀眾來評斷,可能有很多遺珠之憾;但是一位歌手在市場上紅不紅,事實上是由消費者決定的。所以由職業歌手參賽的「我是歌手」,比賽結果由觀眾決定,「無可厚非而且言之成理,」並且「這個節目用觀眾的眼睛檢視歌手,以前觀眾沒有這個權力,所以這個方法很有趣。」黃國倫說:「這五百人就像是濃縮的小市場,也可以說是市場在決定這些人的去留。觀眾其實不十分在乎歌手的基本功,歌手在舞台上,可以讓大家一起揮手來贏得群眾,也可以用有共鳴的歌來贏得群眾,甚至做伏地挺身!觀眾或許不確定歌手的音準,但他絕對知道自己high不high、喜不喜歡、爽不爽,有沒有引起共鳴。」因此,這五百位觀眾選出來的,是不是一位真正的歌王並不重要,因為唱歌認真就能感動人,每個人都有兩把刷子,只是看那天狀況好不好;況且,得到「歌王」的稱號,也不表示消費者就都會去買他的唱片。

也有人質疑雙人組合與單一歌手競爭,是否不公平?薛聖棻認為,如果原本就是一個團體,卻為了參加比賽而刻意拆散,反而很尷尬。黃國倫則認為,「兩人天生就有優勢,容易互動、擦出火花。」而且一開始節目的遊戲規則就是接受團體參賽,大家也就沒話說。

至於「羽泉」中的胡海泉身兼主持人是否恰當?薛聖棻認為,主持又要唱歌,反而有雙重壓力,更何況他的主持還常被吐槽。對於有人質疑評審制度不夠透明,薛聖棻因為製作選秀節目的經驗豐富,所以一開始就會非常小心設計賽制,不讓人有任何黑箱操作的聯想,投票後會立刻公布結果,避免造成誤解。不過他笑說:「即使如此,還是會被罵不公平,因為有些粉絲支持的人沒拿冠軍!」任何賽制都會引起各種不同的反應。

事實上有沒有內幕、公不公平都不是重點,因為大家都是贏家!歌手因此聲名大譟,商演活動接不完,觀眾更從中得到感動。

雖然「我是歌手」節目呈現方式是購買韓國的版權,但它的紅火,台灣也與有榮焉。薛聖棻說:「一九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在全亞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當時的流行歌曲都是經典,演唱的歌手也成為『我是歌手』節目中重點邀請對象。現在大陸許多製作人約四十歲上下,他們是看台灣綜藝節目、聽台灣流行音樂長大的;對他們來說,這是非常可貴的娛樂資源。現在他們能主導節目,就會把記憶資料庫中的資源取出來。」要製作出好節目 首先要具備的是能力台灣長年來,培育出流行音樂的軟實力,也創造出周杰倫、蔡依林等超級明星。儘管預算規模不如對岸,薛聖棻認為不必妄自菲薄,就像「我是歌手」版權來自韓國、「中國好聲音」則出自荷蘭,這兩國也不見得是超級大國。「我在淡江大學教書時,看到許多非常優秀的同學,即使讀商學系,對傳播工作卻很有想法,也有很強的表達力。」他認為,能用低預算製作出好節目,才真正厲害,首先要具備的應該是能力。

市場規模遠不如中國的情況下,政府如果能加速政策的開放,也對軟實力的發展有益。例如電影或體育性節目常見的商業置入性行銷,台灣遲至去年才通過草案,有條件鬆綁;而且,等到法案真正開始執行,企業可能都已經選擇到大陸立足了。

台灣民眾對於決賽結果不滿,並引發不公爭議,黃國倫認為這個節目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實境秀,「綜藝節目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這麼過了一生,認真就輸了。」不過,對於台灣如何繼續發揮軟實力的優勢,需要各界認真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71

阿里入股新浪微博幕後:談判46次,馬云妥協兩次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396.html

馬云兩次妥協 卸任前必須完成交易

本次交易中,阿里巴巴集團以5.86億美元獲得新浪微博18%的股份。據接近交易的人士向搜狐IT獨家透露,此次的談判非常艱難,雙方的分歧並非因為估值和入股比例,而是是否完全收購。

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鴻平在昨日回憶這次交易時,在微博上公開表示阿里戰略投資新浪微博交易醞釀了半年,期間經歷了46次談判。

事實上,馬云在2012年底談判初期提出的要約是全盤收購新浪微博,但該要約遭到新浪董事長曹國偉的激烈反對,曹國偉的預期是在2014-2015年間將新浪微博獨立上市,對於在商業化嘗試受挫並急需現金流的新浪微博而言,曹國偉希望找一個實力雄厚並能業務互補的戰略投資者,而非給新浪微博找一個新主人。

這一分歧導致了談判進展停滯不前。當時對於新浪微博而言,除阿里巴巴外,還可以引入的另一名戰略投資者是百度,但與阿里巴巴相比,百度並非最優選擇。

首先百度主營業務為搜索引擎,社交網絡如何與搜索引擎進行結合在國外尚無案例,並且從產品屬性上來講,封閉的社交網絡天然對搜索引擎產生排斥,除資本層面外,百度無法與新浪微博進行深度的產品融合。其次是百度對新浪微博的估值低於阿里巴巴。

由於曹國偉態度強硬且不留轉圜餘地,馬云進行了第一次妥協。阿里巴巴隨後將要約由收購改為控股。

儘管如此,面對新的提案曹國偉依然不為所動。

有不願具名但瞭解交易細節的人士告訴搜狐IT,在曹國偉的計劃中,新浪微博必須獨立上市,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過去數年中,曹國偉的親信高管除杜紅外,已經悉數調往微博業務,新浪微博作為新浪公司的一顆金蛋,一旦捨棄,僅依靠廣告收入的新浪將一無所有。看清這一點的曹國偉對新浪微博入股的底線就是除了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外,其他一概不接受。

這時難題又再度擺在馬云面前,再度妥協還是放棄?成為了擺在他面前的最大難題。消息人士並未透露馬云思想的轉變,但表示談判在再度陷入僵局後,馬云突然第二次妥協,同意放棄控股的念頭,而僅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進入新浪微博。

公開資料顯示,馬云將於2013年5月10日宣佈卸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僅保留董事長的職務。據猜測,馬云第二次的突然妥協與即將卸任有關。馬云希望在自己任內完成入股新浪微博的交易,而在談判陷入僵局沒有任何進展而自己卸任的日子逐漸臨近後,馬云不得不接受曹國偉提出的入股條件。

前景分析:利空騰訊 新浪微博股東仍存變局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在入股新浪微博消息傳出的同時,新浪向阿里巴巴發放了一份期權協議,根據這份協議,阿里巴巴集團在未來還可以增持新浪微博股份至30%。

據知情人士分析,這或許是曹國偉最後向馬云妥協的結果,為未來阿里巴巴控股新浪微博留下了一線希望。對方透露,阿里巴巴如果持股比例超過30%,將成為第一大股東,並可控股新浪微博。

接下來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打算怎麼做?根據雙方公開披露的信息顯示,雙方將在用戶賬戶互通、數據交換、在線支付、網絡營銷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並探索基於數億的微博用戶與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台的數億消費者有效互動的社會化電子商務模式。這一戰略合作預計在未來三年內給新浪微博帶來大約3.8億美元的營銷和社會化電子商務的收入。

結合了電商元素的新浪微博顯然比在商業化上仍然沒有明確目標的微信離錢更近。

據透露,馬云之所以對新浪微博極度重視,主要原因就是,2012年10月在與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的交流中發現社交網絡與電子商務結合的巨大前景。

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後,帶來的5.86億美元將給目前面臨巨額虧損的新浪微博帶來一絲喘息之機,同時也令新浪微博可以進行更多商業化嘗試,與騰訊微信相比,阿里巴巴所擁有的巨大商業數據庫資源將為新浪所用,而這些資源將可能使新浪微博比騰訊微信更早實現商業化的目標。

就商業化探索而言,阿里巴巴入股騰訊微博的消息對騰訊微信將是一個重利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69

虎嗅、i黑馬、鈦媒體等新媒體平台頻被黑,幕後黑手是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975.html

5月20-21日,鈦媒體被攻擊,其創始人趙何娟在微博上咆哮,表示要發揮其辣媽鬥志和黑客鬥爭到底。

1

其實不只是鈦媒體被攻擊了,另外兩家新近崛起的新媒體平台虎嗅和i黑馬的網站也曾被攻擊過:

1

2月27日,虎嗅發文討伐黑客

5月14日,i黑馬網站被攻擊,在i黑馬技術團隊和黑馬營企業的江湖救援下才將網站恢復。

為什麼是虎嗅、i黑馬和鈦媒體這三家新興的網站被黑,它們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1、都是新媒體:虎嗅、i黑馬、鈦媒體都是由傳統媒體人創辦的新媒體平台,除i黑馬定位為創業路演平台外,虎嗅、鈦媒體皆為商業辣評網站。

2、技術力量都比較薄弱——傳統媒體人出來組建的團隊,技術能有多強呢?

3、用的都是阿里云服務器。

4、三個網站都是十來人的小團隊,工作負荷大,好不容易熬到晚上12點睡覺了,黑客們開始行動,防不勝防。

5、流量上升快,都是百度新聞源。三家網站勤奮更新,在業界有一定口碑,流量上升很快。

三家新媒體平台目前處在上升期,還沒有形成八面玲瓏的對外關係,什麼都敢說,這種刺頭精神的確得罪了一些勢力,黑它們的「兇手」可能是:

1、想做新媒體的生意的網絡安全公司。這是一些「程序猿」的猜測。這些新媒體平台的團隊認為只要苦哈哈多寫好文章就能求得好口碑,對網站安全之類的需求不大。不排除一些網絡安全公司想做這些新興網站的生意,於是製造了麻煩來讓這些網站主動買單。

2、得罪了某些利益集團。如i黑馬在被攻擊前,筆者看到了一些業界反響熱烈的稿件。

3、盜流黑客作怪。i黑馬被攻擊後,被百度抓取的文章全部變成了「某娛樂城」的消息,網友分析,很多黑客看重i黑馬是百度新聞源,劫持域名盜取流量,以達到經濟目的。

4、阿里云的對手使陰招?這三家都是用的阿里云服務器,都在網頁最下端明晃晃地掛著阿里云的標誌,如果一舉擊潰三家網站,他們就得逞了。

筆者建議虎嗅、i黑馬、鈦媒體們等新媒體平台應該團結起來,共同討伐這種行為。

作者:王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86

癱瘓菲國網站 幕後神秘網軍揭秘

2013-05-20  TCW
 
 

 

五月十二日深夜、十三日凌晨,數萬網友徹夜未眠,連上台大PTT電子布告欄(BBS)即時觀戰。因為,台灣漁民遭菲律賓公務船開槍掃射身亡,引發知名駭客團體「匿名者(Anonymous)」組織出手教訓。台灣分部史上第一次出手,就癱瘓了掌管二千三百多個菲律賓政府網站的網域名稱伺服器,把管理員帳號、密碼等網站開門「鑰匙」全都公布出來。

原本行動鬆散山達基一役才集結力量

有了鑰匙,台灣網友接力將菲國政府網站一個個癱瘓,菲律賓財政部官網甚至被改造成可無限上傳檔案的A片樂園。讓觀戰的眾「鄉民」們大呼「好熱血」,甚至力拱「拍電影啦!」

「我們是『匿名者』,我們人數眾多,我們不會原諒,我們不會善忘,等著我們吧!」遭駭的網頁上,列出這幾句招牌宣言,並貼出西裝身體、問號臉的「匿名者」組織招牌。到底,「匿名者」是何方神聖?

「這組織很久了!」兩岸駭客界宗師級人物、現已退出江湖的林正隆說。他曾長期觀察「匿名者」成員聚集的聊天室,過去行動鬆散,但在攻擊好萊塢影星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所屬山達基教派一役之後,真正集結起力量。

去年初,美國知名政論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登出專文揭開這個神秘組織的面紗。原來,「匿名者」最早可追溯到二○○三年成立的網路論壇4chan,此論壇讓網友們不須註冊就可以無限制匿名發言、分享圖案,所有發表言論的人都被標記為「匿名者」。

一開始,聚集在上面的駭客們合作進行小規模惡作劇,但隨著行動日漸活躍、龐大,於是集體使用「匿名者」做為對外稱號。

二○○八年一月,山達基教派因一支湯姆.克魯斯訪問影片外流,被傳上YouTube,揚言對 YouTube提告,強勢要求下架,引發「匿名者」攻擊癱瘓教派網站,讓「匿名者」名號首次登上媒體。

足跡沒有國界阿拉伯到華爾街,無役不與

此後「匿名者」以網路自由、社會公義為由發動的活動年年增加,曾駭進著名納粹網站Altermedia,向德國新納粹分子宣戰;抗議維基解密(Wikileaks)負責人被捕、企業贊助縮手,駭進停止捐款的萬事達卡、威士卡等信用卡發行組織電腦;今年四月初因不滿北韓挑釁宣戰,潛入北韓官方網站,放上以豬八戒造型醜化領導人金正恩的圖片。此外,在非洲、中東國家的「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美國的「占領華爾街」示威行動,也都見得到「匿名者」的身影。

由於攻擊總能打到要害,「匿名者」成了讓北約(NATO)、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點名批評的組織,甚至連毒梟也敬畏三分。二○一一年一名「匿名者」成員遭墨西哥販毒集團Zetas綁架,引發「匿名者」公開宣戰,揚言公布大批墨國政府官員與毒梟勾結的證據,最後毒梟放人,「匿名者」這才取消公布行動。

「匿名者」今年更首度多角化經營,到群眾募資網Indiegogo向網民徵求資金設立新聞網站,要與充斥政治、八卦的主流媒體切割,成為公民記者第一手報導的發聲管道。原預計募集兩千美元,卻一舉募得五萬多美元。

成員沒有限制聊天室串聯,只有三規定

不過,由於這個駭客團體的成員大多是年輕男性,有時候行動難免流於幼稚,甚至太過火,形象兩極。美國福斯新聞(Fox)主播奧萊利(Bill O'Reilly)公開批評「匿名者」後,竟有「匿名者」成員攻擊他的女粉絲,對女粉絲聯絡人名單發送色情圖片。

這麼強大的力量,讓人很難想像,「匿名者」竟是個很鬆散、並無中心的組織,就連活動也是透過網路聊天室串聯。由當時《富比世》(Forbes)雜誌倫敦分社負責人歐爾森(Parmy Olson)所撰寫的《我們是匿名者》(We Are Anonymous)一書當中指出,「匿名者」沒有身分限制,只須遵守不討論組織、不公開個人身分、不攻擊媒體等三大規定,就能自行加入。

林正隆以多年觀察心得分析,大多數「匿名者」攻擊是由一、兩名駭客在聊天室提出議題,看看有沒有其他人附和,被認同後才行動,但也可能發生各方駭客意見不合,出擊行動反被同組織成員反制的現象。出手後,若是「匿名者」成員幹的,會跳出來在聊天室自首,反之若無人承認,組織就會對外否認是成員所為。

過去,外界並不知台灣也有「匿名者」成員,但菲律賓一戰,讓台灣駭客也成了國際焦點。「這次算是台灣『匿名者』第一次出手。」林正隆說,採用的手法雖然不特別困難,但準確打到菲國網路要害,造成很大的破壞,短期內想全面復原並不容易。

但他發現,被駭網站上列出一連串被駭的網址,有「秀戰績」意味,不太符合「匿名者」組織的風格,「以前沒看過這種做法,有點假。」掌管國內網路犯罪的刑事局,也覺得手法不是很像。

但不論原因是台灣分部成員第一次出手、尚不熟悉遊戲規則,還是有其他台灣駭客冒名「匿名者」,都讓台灣民間士氣大振。隨著全球網路新形態戰爭的日益增溫,台灣駭客小秀實力,先在網路戰爭上壓過菲律賓,已讓網民大讚:「實在太帥了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80

揭秘娛樂新聞幕後寡頭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27362.html

在娛樂新聞圈,採訪外包不是新聞,舉牌才是。

舉牌並不是一個專業稱呼,事實上,這件事也沒有專業稱呼——你看到那些明星接受採訪的時候攏起一堆話筒,上面分別標有各家媒體的Logo,好似各家媒體紛紛趕至現場錄播。事實上,提供這些話筒的人都來自同一家公司:東星娛樂。它們用一個更直接的術語來定義這個業務:秀標。

秀標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對操作者所有的要求就是在正確的時間趕到正確的地點,然後讓那些話筒和明星一起對準鏡頭。2006年下半年,東星娛樂接到騰訊和網易的委託,要求在採訪的時候在話筒上貼出它們的Logo——東星娛樂是一家拍攝娛樂新聞素材的公司,客戶為各大媒體機構。但這個免費服務很快因為紛至沓來的類似委託而變成了一項收費服務。目前東星娛樂以年費的方式讓申請這個服務的媒體競價排名,出價高的媒體就能得到更好的曝光位置。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是一種情有可原的欺騙。娛樂新聞日漸細分,每天在各地都會有明星亮相的身影。如果讓某個媒體機構的娛樂新聞製作部門天天趕赴所有現場,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且成本高昂的任務,尤其是很多新聞發生地點位於香港和台灣。

為了彌補這種信息的缺失,以往很多媒體機構都傾向於與某個香港媒體合作,比如北京電視台曾經的合作夥伴是香港無線電視(TVB)。在這種合作關係裡,北京電視台接到的是TVB提供的成品視頻,這意味著裡面往往會閃現一些TVB的Logo。在播出之前,北京電視台需要把出現TVB包裝的部分擋掉,畫面質量就打了折扣。

東星利用這一點,宣稱自己能提供完整的、及時的且無任何品牌痕跡的採訪素材。它們目前向每個客戶提供3小時的素材量,但最後進入公眾視野的往往只是其中的十幾分鐘。

東星娛樂成立於2001年的香港,創始人是一個名為謝健東的失業攝影師。它最早只是為內地媒體機構提供港台娛樂新聞素材,但由於相關規定,境外娛樂新聞的播出時間不能超過整體節目時間的三分之一,而剩下的時間同樣需要內容來填補。因此內地的娛樂新聞採訪很快也成為東星的業務之一,2004年,它在北京成立了分公司。

12年之後,這家公司的客戶超過100家,從香港的亞洲電視(ATV)、NOW TV和《大公報》,內地的北京台和大部分省份的衛視,再到新浪網、樂視網和優酷土豆。它每天往在線資料庫更新超過1000張明星新聞照片和3小時左右採訪視頻,年收入超過千萬元人民幣。

東星的主要目標客戶是門戶網站等新媒體,也正是這群客戶打破了「非正規新聞記者不能舉牌」的規定,讓自己的Logo出現在東星的話筒上。和電視台這種機構不一樣的是,時效性被網站提到空前重要的程度。東星提供的素材一視同仁,電視台彼此之間拉開差異的地方在於錯開節目時間。「北京電視台的節目從晚上7點開始,上海是6點半開始,大家的節奏就不一樣。」北京東星娛樂總裁王廣平說。

互聯網的娛樂頻道要做到足夠的差異,只有加大娛樂內容的覆蓋量。這是一場「必須要有」的競賽。對互為競爭對手的網站而言,同樣的新聞可能需要出現不同的娛樂新聞照片;而不同的新聞,則越細緻越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14

《週末畫報》:中國最賺錢的電子雜誌的幕後故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67.html

虞萍剪著一頭幹練的短髮,身穿一件白色連衣裙,人們習慣性地叫她「Jane」,她喜歡在談話中對自己喝的咖啡豆到底是來自印度尼西亞還是巴西津津樂道,並用夾雜著英文單詞的語調對上海的各大外國餐廳如數家珍。

加入現代傳播之前,虞萍在奧美等外資廣告公司工作多年,此後來到現代傳播集團成為《優家畫報》的創刊出版人,此後又開始主管《樂活》雜誌。

目前,《週末畫報》在APP應用上的iWeekly已經成為國內最成功的App電子雜誌之一。按照現代傳播的年報,iWeekly截至2012年底的用戶數為740萬人次,2012年廣告收入突破3000萬。虞萍表示,今年iWeekly的廣告收入可能突破5000萬。

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興起使得全世界的紙質媒體都開始陷入焦慮,但大部分紙媒的App的收入都很不理想。《週末畫報》在App上的嘗試,為紙媒的轉型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 

iWeekly誕生幕後

2009年年底的時候,《週末畫報》正式成立了移動電子雜誌的業務,團隊在上海辦公。當時,整個團隊只有少數幾個人。

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緊張研發後,《週末畫報》首先在蘋果App Store中推出了iPhone的電子版,這是國內最早的iPhone電子雜誌之一。團隊的內部,他們更多地叫這個新產品為「iWeekly」,而不是週末畫報的電子版——其APP團隊想以此來顯示自己的獨立。

「我們大概只有30%的內容是來自紙質版,有70%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 虞萍指出,包括電子版的配圖、起標題都是經過重新編輯,此後,iWeekly又約到了許多專門為電子版撰寫的專欄,所有的這些都是圍繞著移動互聯網的使用特性展開。

除了媒體的內容,《週末畫報》的App也加入了一些其讀者群體常用的工具類功能,例如:國際貨幣換算計算器。此後,iWeekly推出了自己的iPad版,由於iPad屏幕較大,iPad電子雜誌的用戶體驗更好,也更加像一份電子雜誌。目前,iWeekly的廣告收入中有70%來自iPad版本。

與此同時,iWeekly還搭建了獨立的廣告銷售團隊——這和大部分媒體的情況是不同的。目前許多紙媒都是將紙質媒體的廣告和App廣告搭配來銷售,很容易演變成買紙媒的廣告,送App廣告的結果,使得App廣告被賤賣。

對此,虞萍解釋道,大部分廣告主內部的平面媒體投放預算和電子媒體投放預算是分開的,因此成立單獨的廣告銷售團隊比較有必要。

虞萍承認,iWeekly的廣告賣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她過去在廣告界積累的多年人脈。這些廣告以奢侈品、高端酒類、汽車為主,和《週末畫報》的紙質版的廣告結構接近。

目前,iWeekly總共有30多名員工,包括編輯、美工、技術、市場、銷售都由這個團隊獨立完成,而不是依賴於其母報《週末畫報》。

 

「我們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控制成本,去年是20多人,現在是30多人。」虞萍指出,2012年iWeekly獲得3000萬元廣告收入後,大概有1000多萬元的利潤。

廣告主的思維邏輯

Jessica(化名)是某家奢侈品廠商的中國區廣告投放負責人,她所在的公司也是《週末畫報》電子版最早的廣告客戶之一。

每年年初,她所在的公司會簡單劃分一下當年的廣告投放預算,例如電視廣告投入多少,戶外廣告投放多少,雜誌廣告投放多少,互聯網廣告投放多少……

「我們每年大概有10%的預算放在互聯網上。」Jessica表示,奢侈品行業的廣告投放一向很小心謹慎,因此轉向互聯網新媒體的速度並沒有那麼快。但是,Jessica已經明顯感覺到移動互聯網對整個用戶注意力時間的佔有。

起初,Jessica詢問了該公司的法國總部,本以為可以從國外同行那邊學習一些「先進經驗」,但是卻發現歐洲人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流行速度反倒不如中國,反倒是亞洲的日本、韓國在電子雜誌廣告的發展上走在前面。

在過去投放平面媒體廣告的時候,Jessica會首先挑選出一批和該品牌「調性」比較接近的雜誌,比較在意該雜誌的品質、競爭對手有沒有在這裡投廣告等因素,並把符合要求的雜誌形成一個池子,能夠入圍的媒體並不多。

在這些奢侈品有新產品上市的時候,Jessica通常會去和這些合作比較多的雜誌溝通,希望將封底等好的廣告位置留給他們。

「我們在投放廣告的時候很在意廣告的美觀程度。」Jessica指出,例如出現廣告的頁面上是否是該香水品牌獨有的。

Jessica所在的公司也嘗試投放過互聯網網站的廣告,但是這需要耗費他們非常多的精力去監測,因為許多網站會在他們的香水廣告下面突然放上某某網店打折的廣告——這在Jessica看來是非常糟糕的情況。

「但是,目前,我們還只是把App電子雜誌廣告當做一種嘗試來投放。」Jessica表示,言下之意,目前這塊並不是廣告的主力投放方向。

「《週末畫報》這樣的紙媒做App的好處在於,很知道時尚這塊的內容是怎麼做的,如何搭配我們的廣告。」Jessica表示,這種和廣告主的合作關係在紙質媒體時代就開始形成,而現在通過電子雜誌比較容易地平移到移動互聯網上。

電子雜誌廣告起步

2012年以來,隨著經濟增長的放緩,依賴廣告的整個媒體行業受到了很大挑戰。2012年中國零售業務開支明顯減緩,特別是下半年,汽車行業僅有7.0%的增長(2011年增長15.0%),而時裝及化妝品行業僅有17%的增長(2011年增長超過20%),手錶及珠寶行業增長放緩更為嚴重,由2011年的50%降至2011年的16%,許多廣告主都開始縮減廣告預算,而2013年中國的媒體廣告市場依舊不容樂觀。

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發展使得用戶閱讀媒體的時間快速由平面媒體、電視轉移到手機上來。

目前,大部分媒體都紛紛上線自己的App電子版,但是經營狀況普遍不佳。尤其是在傳媒大亨默多克投入巨資和蘋果公司聯合打造的iPad數字報紙《The Daily》以失敗告終後,整個移動數字媒體受到巨大打擊。

不過,雖然微信和微博目前正嚴重「掠奪」著用戶的閱讀時間,但是那些擁有精美的大圖、舒適的排版以及酷炫的多媒體效果的iPad電子雜誌仍然有著許多忠實擁躉。

「現在做Pad媒體的大部分是做傳統媒體的。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傳統媒體把紙質刊物電子化,還有一個就是把網上內容聚合起來。」iWeekly產品總監王力昂表示。

這兩種趨勢都有明顯的缺陷,前者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閱讀體驗不如紙質的那麼好,而後者的問題則是,會受到微博、微信的嚴重衝擊。

上述奢侈品公司的廣告投放負責人Jessica表示,目前整個電子雜誌市場還處於剛剛起步的狀況,好的App還很少,下載量也不是很大,大部分消費者還沒有形成固定的閱讀習慣,因此廣告主在這塊的投放都只是嘗試,她表示媒體應該多花些錢做電子雜誌的推廣,才會在廣告主中形成影響力。

「對於電子雜誌來說,能夠賣品牌廣告的時候,千萬不要賣效果廣告。能夠賣硬廣告的時候,千萬不要去賣軟文廣告。」一家互聯網廣告公司的總監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