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幕後故事》德國記者評梅克爾,幕僚以為在說她「小碎步」總統 蔡式風格第一手觀察

2016-01-25  TCW

她博學強記,但不像李登輝深入哲學層次;她細心求全,但不比馬英九鑽牛角尖;她的性格像梅克爾,但人民等得了她的小步伐?

「她的理性政治風格,有個特點讓人特別難耐──邏輯推演到底要推到何處?思考和反思可以把人帶到哪裡?會不會因為反覆權衡風險,錯過了大膽作為的絕佳時機?」這是德國資深記者柯內留斯(Stefan Kornelius)對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形容。妙的是,蔡英文的幕僚們看到這段話,都以為是在形容他們的老闆蔡英文。

梅克爾正是蔡英文最欣賞的國際政治領袖。德國大報《南德日報》還用「現在台灣也有一個梅克爾了」來形容蔡。她能否達到梅克爾的國際聲望和國內滿意度,尚有極大考驗,倒是她們兩人的個性作風,無論優點缺點都頗有類似之處。

從梅克爾看蔡英文,我們可以預見,蔡式變革將不會大刀劈山,而會類似梅克爾的「小碎步前進」。

蔡英文和梅克爾同樣在一堆大男人長期主導的政黨內,因派系山頭恐怖平衡、互相牽制而意外崛起,從不被看好的過渡性黨魁,變成取得執政地位「非她不可」。

兩人小時候都被描述為安靜寡言,也都是從學者身分,半路出家踏入政壇。

一開始都很低調,避著人群,躲著鎂光燈,也對於競選登台慼到畏懼,無法慷慨激昂的演說。

民進黨選舉造勢場合有位長期合作的音效師,總能適時在黨內明星演說的小停頓之間,穿插振奮人群的配樂。

他曾向民進黨幹部半開玩笑的埋怨,每個黨內大咖演講時,他都能巧妙串接話語的間隙,彈奏出或高昂或悲情的曲調,唯獨蔡英文讓他抓不到節奏,因為她說起話來二貝連續單調、沒有抑揚頓挫。

選前大半年,蔡英文到處跑場子演講,她有時會向撰寫講稿的幕僚抱怨「逗幾句前幾天不是講過了」,要求多點新意,但在她嚴謹的風格下,又難接受較聳動的句子,讓幕僚有苦難言。

開口,擅長「雙重否定句」嚴謹不聳動,說話拐好幾個彎說話沒有激情,是因為內心十分謹慎,導致表達平淡無奇,甚至一句話轉了好幾個彎。

她們特別擅長「雙重否定句型」。例如,北約(N A TO) 希望德國軍隊從阿富汗北部往南部署,梅克爾說德軍「應該沒有不確定」會留在北部。談到與第三勢力的競爭或合作,蔡英文說「如果我們去吸納公民社會的力量,對民進黨或許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對社會並不是一個最好的事情。」這種九彎十八拐的言論方式,蔡英文半開玩笑說是在英國留學時,向英國入學會的保留彈性。

她的謹慎,也反映在對政策說帖的要求上。例如有次討論社會住宅政見,她的競選辦公室政策執行長、前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從雙北市的情況粗估,就準備提出興建二十萬戶,但蔡英文轉頭要求兩位財務專業幕僚-前財政部長林全和前主計長許璋瑤,「你們去算清楚,包括容積獎勵和公用地,是不是真的蓋得出二十萬戶,」幕僚轉述,等到確認可行後,這項政見才定案。

開罵,短髮先往耳後一撥動怒不出惡言、減少政策推動殺氣蔡英文的政策、新聞等各類幕僚們,最常被她要求檢查數據有沒有錯,一

旦發出去或讓她說出去的

資訊出錯,免不了挨刮。不過,不像民進黨過去男性黨主席生氣時,拍桌、罵三字經,甚至動手拍打幕僚的事都發生過,但蔡英文即使私下對幕僚也未曾口出惡言。

她動怒的方武,最常見的是伸出食指和中指不斷敲打桌緣,邊敲邊碎念「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錯誤」、「可以這樣嗎」……。

她準備開罵時還有個小習慣,就是會把短髮往耳後一撥,然後邊話語急促,邊把輕輕握拳的手往前比畫,而不會用手直指他人。選前電視辯論會上」她準備回擊朱立倫前,也出現這種撥頭髮的小動作。

撥頭髮是一種溫柔軟調,用軟調導引劍鋒,大概是蔡英文身為女性領導人少見的「女性」特質,或許也有助於減少政策推展時所帶來的殺氣。

決策,覺得狀況不明就會拖凡事求周全,難速戰速決成考驗然而,就像梅克爾得到「猶豫藝術家」封號,蔡英文事事嚴謹、求周全的作風,反過來看就會帶來拖延、無效率的後果,考驗民眾對她的耐性。一位幕僚觀察,從蔡英文擔任政府經貿談判顧問的經歷,她養成想要控制所有變項、掌握越多資訊越好的傾向,「在她覺得狀況不明時,就會拖。」另一位政策幕僚更掌握訣竅,「給她東西(政策評估)千萬不要給甲、乙、丙案,我都只給她一案。」他的意思是評估各方案的利弊得失後,要向蔡強力推銷自己的選擇,否則若數案並陳,蔡英文就會考慮很久,遲遲無法決策。這不代表蔡會輕易受控,因為她也會細細追問其他可能性,但總之,她就是難以速斷速決。

「像在畫建築圖,全部都丈量好、設計清楚了,再按圖施工,」幕僚說。但是,政治如戰場,情勢經常瞬息萬變,有時若不能當機立斷,民氣、輿論風向就可能轉變。

達陣,她需要更多政治技巧面對反對派,只會理性溝通不夠用此外,她想要中庸,不願兩極化的作風,也可能像梅克爾一樣,被批評只有「小碎步策略」:不冒險,因為政策方向不確定,別人也無從批評起,即使出差錯,後果仍可控制。

就像她主張轉型正義、要

解決黨產爭議,但又強調執政不會「整碗捧去」,要與在野合作,那麼如何拿捏與國民黨作對還是做朋友?她提出年金改革,又說不會「腥風血雨」、軍公教是「改革夥伴」,但既是改革,必然有被改革的對象,她如何拿捏與軍公教的關係?會否因為瞻前顧後,不想得罪人,導致「最大共識、最小限度」的改革?

蔡英文對於自己的溝通能

力很有自信。不過,她過

去不論國際談判或在陸委

會任主委的經驗,都是政策溝通,較容易理性、談出具體結果,如今,

她面臨的挑戰是往往可能

「零和」、動輒遭到杯葛

的政治溝通。只有理性、求全,恐怕不夠用,還需要更多的政治技巧。

梅克爾被稱為完美的「後

政治型」政治人物,採取理

性、技術導向、分析型的

政治風格。但梅克爾達成國際成就的背後,除了務實,還有信念,例如處理歐債危機,她的信念是維持一個強大的歐盟;對難民大幅開放,她基於人道主義、改變德國的歷史形象。

蔡英文擁有類似的「後政

治型」風格,而她的施政,

在可以預期的「小碎步前

進」之餘,還將展現什麼樣的信念,不只台灣,全世界都在看。

「你們說我空心蔡,其實我只是要說到做到」想了解蔡英文如何決策,就要掌握她的一套標準作業流程(S。P)。以下摘自《商業周刊》出版的《蔡英文-從談

判桌到總統府》一書:

蔡英文制定決策的整體過程是這樣的,在初期階段,她會盡量吸收大量的資料跟實例、高度客觀的專業知識,然後進入集體討論跟衝突階段,最後根據所有資料確定政策。蒐集資料階段,她讓自己擁有最大程度的把握,也就是「政策要先能夠說服她、且做得到」,以做為制定政策的穩固立基點;然後再延伸到民眾和這個政策會涉及到的族群,也就是「要能夠禁得起社會大眾的檢驗」。

反對黨以及外界批評她「魄力不足」,但是「不躁進的行事作風」卻是她在陸委會主委期間,能夠成功穩住紛爭不斷、詭譎多變的兩岸情勢,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第一次參選總統時,她親自帶頭領軍「研究團隊」,耗費了兩年的時間,在二0一一年完成五萬五千多字的「十年政綱」。敗選後的四年來,每到星期五下午,蔡英文也盡可能排開行程,親自參與政策會議,遇到疑問,她會打破砂鍋問到底。

蔡英文透過不斷的辯證、釐清問題,希望可以找出最妥善的辦法,她這種幾近「龜毛」的政策產生模式,導致很多的事情她不想太早表態,或表態得太清楚,以保持政策的可行性。

但她相信為政之道重在實踐,能做到比說更為重要,「我每次講話很謹慎小心,是因為我並不想草率做決定,你們說我『空心蔡』,其實我只是要說到做到。」

(整理.編輯部)

撰文者 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