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吃的五爪蘋果,為何能一直稱霸美國超市的貨架?」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艾克羅夫(George Akerlof)與席勒(Robert Shiller),在《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一書中,用這個「劣幣驅良幣」的例子,解釋為何在金融風暴中,明明是風險很高的商品,卻一再被追捧。他們認為,需要理性決策才能發揮功能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常常被文化、誘惑、幻覺等「動物本能」宰制。 主角:灰髮老男人們 政客、官僚、大企業共組分贓鐵三角 五爪蘋果的例子,套用在失落二十年的日本,正巧合適。只是主角,從蘋果換成了一群「灰髮老男人」。 一般都將日本長達二十年的經濟不振,怪罪人口萎縮、匯率政策失當,以及政府負債太多,但踢爆奧林巴斯(Olympus) 醜聞的英籍前執行長伍德福特(Michael Waadford),在離開日本時,卻不客氣的直接指控,日本經濟的罪魁禍首是:「一群穿著深色西裝的灰髮老男人!」「日本必須瓦解安逸的企業俱樂部,應該要有人,挑戰那些老男人!」 伍德福特口中的灰髮老男人,就是政客、官僚及大企業組成的分贓鐵三角。 一九九二年準確預測日本經濟會崩潰的經濟學家黎定(Brian Reading)觀察,日本看似民主,骨子裡其實是長著「美人痣」的共產主義,日本文化與集體價值觀,「用一種錯綜複雜的方式」,阻撓資本主義最重要的力量——競爭。 灰髮老男人,怎樣變成了禍首?解答之前,先複習一下,過去二十五年來,日本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出口是日本經濟的命脈,表面上來看,日本出口貿易量從一九九〇年代的四十兆日圓,一路成長到二〇一五年的七十五兆日圓(約合新台幣二十二兆元),推升外匯存底到目前的一兆二干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九兆元)。 但若觀察日本出口占全球貿易量的比重,卻從九〇年代初期的將近一一%,滑落到二〇一五年的三.八%,幾乎回到六〇年代日本經濟剛起飛的水準。相較之下,中國出口占全球比重,卻快速上升至二〇一三年的近一八%。 一消一長,看得出日本在全球競爭力快速滑落。 內需也不振。最重要的兩個指標:民間消費及投資,同步衰退。代表民間消費的日本家戶支出年成長率,在九〇年代初期還有五%左右水準,但從此一路下滑。 固定資本投資年增率,從一九九六年到二〇一五年之間,也末再超過五%,在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二〇〇〇年網路泡沫、〇八年金融海嘯時,還曾跌破到負七%以下水準。 內外交逼,使得日本GDP總額在一九九七年之後,盛極而衰,金融海嘯之後,更加速探底。最糟糕的是,實質薪資在亞洲金融風暴前達到高檔後,開始轉弱,在二〇〇三年左右,跌回到九二年的水準,之後更一路衰退。就算安倍在二〇一二年祭出三支箭,實質薪資仍在下滑,目前只有九二年的九成水準。換句話說,過去二十四年來,日本人等於在集體減薪一〇%。日本從當初不可一世的「太陽帝國」,跌入了「二流國家」之林。 怪象一:高官下凡給方便門政商勾結代價:債務是GDP兩倍多 面對經濟環境的險峻,日本在過去二十多年,企業、政府及金融界,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及調整。 金融改革,是日本擺脫二十年經濟空轉的重要手段。一九九六年,當時首相橋本龍太郎揭開日本版的「金融大爆炸」改革序曲:引進新銀行、縮減大藏省(財政部)行政指導色彩,同時消減銀行經營證券及保險的限制,希望能瓦解四大銀行三井、住友、三菱及富士銀行長久壟斷的勢力。二十年過去了,如今,日本金融界,仍由四大銀行掌握,改變的,只有銀行名稱而已。政大教授蔡增家認為:「日本政府的金融改革,形成一個規模龐大卻低獲利,以及財閥之間關係更密切的新四大銀行體系。」 政治改革,是另一帖藥方。包括:縮小行政指導、重整中央政府架構、實施單一選區制打破派閥政治、引進政黨比率代表等。為切斷大企業及政府的臍帶關係,在《日本國家公務員法》中,特別加了一項「退休之後兩年不得轉任到相關企業」的旋轉門條款,卻保留一個但書:若「經人事院(類似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認可者不適用之」,這個方便門,讓日本「高官下凡」情況一直無法有效改善。而官員空降,又多集中在與經濟事務相關的部會,其中財務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交通部)最多,經濟越差,相互取暖的程度越高,彼此供養關係,很難得到具體改善。 理不清的政商勾結,日本社會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節節高升的債務。日本整體債務占GDP比重,從九〇年代的七〇%左右,一路爬升至二〇一五年的二三七%。白花花的鈔票,浪費在一些對生產力沒幫助的「蚊子館」工程上。 蔡增家在《上一堂好玩的日本課》書中,就講到日本蚊子館怪象。他說,日本長野新幹線,有一站叫「安中榛名」,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為了繁榮故鄉,要求日本鐵路公司在這個人口不到一千人的小鎮設站,政府更以開發新市鎮的名義,號召通勤族落籍,將其打造為度假勝地。十七年過去了,根據二〇一四年統計,每天平均上下車的人次只有二百八十七人。 另一個蚊子館的故事,發生在另外一個前首相小淵惠三的故鄉—中之條町,在這個不到三千人的小鎮,坐落一座規模龐大的圖書館及一座華麗的歌劇院,蔡增家說,圖書館一切運作正常,藏書也不少,「但看不到任何讀者!」 怪象二:凡事靠中間人溝通政客、官僚橫行,難淘汰爛蘋果 而強調「優勝劣敗」的民主制度及市場機制,為何沒有淘汰這些壞蘋果?從日本文化可以找到答案。 《菊花與劍》作者潘乃德(Ruth Benedict) 觀察:「盡量減少直接競爭的做法,貫穿日本人的生活……,在躲避競爭上,日本人的花樣層出不窮……,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方法,就是無所不在的中介制度!」 她說,為了避免事情辦不好,造成彼此的對抗與羞辱,日本人在無數場合,都需要中間人,無論談論婚嫁、求職應聘,雙方都會雇用自己的中間人,由中間人彼此商討具體事宜,再向自己彙報。這種文化,給了政客、官僚及大企業「灰髮男人俱樂部」存在及運作的正當性。政府若有政策要貫徹,可藉由銀行家的口,向企業施壓;企業需要政府補貼,透過銀行的政商關係,得到更有效的溝通。 加上,日本長久以來的價值體系,強調「各得其所」、「恰當地位」,從明治維新以來的工業發展,採取與西方世界完全不同的路線—尊從「閣下們」 (政府官員)制定的遊戲規則,運用政府資金建立「閣下們」認定必須發展的產業。 直到二十世紀,經濟產業省或財務省的官員,每半年都會受邀參加豐田汽車在名古屋總部舉行的高層決策會議,進行行政指導,如果配合政府政策,就能適時減稅或降利率,如果配合沒到位,就可能被查稅。 怪象三:省成本只聘派遣工漂亮失業率,是血汗派遣工換來的 超過二十年的改革,這些灰髮男人組成的「閣下們」的成績單,卻越來越差勁。根據《經濟學人》統計,經濟成長最重要的骨幹—勞動生產力(每位勞工貢獻GDP 的程度),日本不但落居OECD富國俱樂部之末,更比不上西班牙、義大利等歐洲經濟邊陲國家。特別是在二〇一二年之後,滑落的速度更快! 生產力難看,但日本失業率,近幾年卻一直壓低在三%左右的低檔。這「亮麗」的表面數字,是用派遣員工血汗換來的。二十多年來,派遣員工的比率,已經從九〇年代初期的二〇%,一路上升至二〇一三年的三六%,派遣員工既無法享有國民年金,也沒有醫療保險,星福利網中被遺忘的一群,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給了這些人「下流社會」的封號。 結局:拖垮產業競爭力除了不動產,十四大產業皆落後美國 派遣員工省了成本,卻失去生產力。顧問公司麥肯錫對此提出警告,從各方面的指標來看,「派遣制度拖累了日本整體國家競爭力。」在他們關注的十五大產業中,從二〇〇〇年到二〇一一年,除了不動產之外,日本產業全面落後美國,特別在日本引以為傲的先進電子製造及營造業,生產力只有美國的三成左右,「這是日本急切需要關注的議題,」因為到了二〇三〇年,日本將有一半的勞力,淪落為「下流社會」的成員。 從太陽帝國到下流社會,《菊花與劍》這樣描述日本人的雙重性格及命運:黷武而美好、傲慢而尚禮、呆板而善變、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這無數支離獨立的奇異特質,從一堆毫無關聯的沙粒,逐漸梳理成一張嚴密有致、條理清晰的網,隱性且穩固的支配日本所有經濟活動。而二十多年的空轉,就像個照妖鏡,把日本人陰暗面的劣根都放大了。 「把競爭重新迎回日本吧!」這是麥肯錫在《日本的未來》(The Future of Japan) 報告中,提出的第一個建議。四月二日,郭台銘這個不按牌理出牌的「野蠻人」,挾著銀彈,對這個「灰髮男人企業俱樂部」開了第一槍,未來鴻海夏普前途雖難料,但至少幫這個太陽帝國,殺出一條「優勝劣敗」生路。 撰文者王之杰 |
夏普上年度虧損,吃掉鴻海一半的年度獲利,郭台銘找來的救火隊,竟是曾傳有心結的群創前董座。 五月十二日群創召開記者會,吸引大批台灣和日本媒體前去採訪,群創董事長段行建親自宣布提前請辭董座的消息,向現場媒體告別,離開從創辦至今待了十三年的群創。更讓人意外的是,接下來段行建要轉戰夏普,挑起整合鴻海集團面板資源的重任! 夏普上個會計年度淨損二千五百六十億日圓,相當於新台幣七百七十億元,虧損幅度之大,吃掉鴻海去年全年一半的獲利。而且夏普已經資不抵債,上年度負債總額較資產高出三百一十二億日圓。 救夏普,就等於救鴻海。過去段行建與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曾多次傳出不合,為何此時段行建會上夏普這個戰場? 故事背景,同樣是為了蘋果面板訂單。二〇一四年鴻海因為在中國LTPS面板投資受挫,改在群創路竹廠區內設產線,引發群創反彈。群創規畫特殊的八.六代線,但鴻 海要做的六代LTPS 面板產線投資更高,能否搶到蘋果訂單有變數,投資回收期拉長,對群創來說財務負擔不小。 力挺部屬的段行建替 團隊發聲,和郭董槓上,甚至揚言走人,讓兩人關係降到冰點。過去兩年段行建退休傳言不斷, 他也曾在去年股東會上 鬆口,二〇一六年交棒. 不過後來兩人各讓一 步,群創「出借」廠房、人員,鴻海出錢建廠,另外部分廠房空間則是興建八.六代線,衝突和平落幕,兩人關係也緩和下來。其後段行建因膝關節不適住院開刀,郭台銘親赴醫院採視,順勢解開心結。 用群創心法補強夏普管理 鴻海集團顯示器的負責人戴正吳,擔任夏普社長,著眼鴻海大戰略方向;而技術、產業競爭等細部問題處理,段行建一直是郭台銘最重要的諮詢對象,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整合鴻海集團面板技術。 夏普的強項在於技術研發,但生產管理能力較弱。段行建分析,過去幾年在群創推動生產自動化,在生產製造上有許多創新的做法,也有信心可以從工廠自動化、生產管理等方面,協助夏普。段行建強調:「我不只是幫助夏普,我相信可以找出合作空間,尋求兩家公司雙贏。」 撰文者林紹廷 |
群創董事長段行建請辭了!這一次,他的任務是整合夏普與群創面板事業, 他要如何推動台日聯盟,並與韓國及中國業者相抗衡,其實心中已有清楚的輪廓。 編按:五月十二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於日本提出夏普新任董事名單,同一天,原任群創董事長段行建也在台灣宣布,將辭掉群創董事長、執行長及董事等職務,而群創董事長將由總經理王志超兼任。至於已表示「這次不是要說再見」的段行建,雖然並未表明未來將擔任什麼工作,但在鴻海重整夏普過程中,肯定扮演關鍵角色。 在面板產業發展歷程中,段行建堪稱是台灣第一人。早在八○年代,他就在美國全錄(Xerox)旗下的帕羅奧多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簡稱PARC) 開發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後來回台創辦台灣第一家TFT面板廠聯友光電。 其後擔任達碁、聯友合併後的友達第一任總經理,又在郭台銘支持下創辦群創光電,接著又主導史上最大的群創、奇美、統寶面板三合一案。而面對金融海嘯後的史上最大虧損,又成功帶領群創擺脫三千億元銀行負債,完成轉虧為盈的債務協商與企業改造。 正如段行建的一句名言:「關關難過關關過」,儘管面板產業多災多難,但他一路走來,每道難關都一一克服,「台灣面板教父」的稱號,段行建應該當之無愧。 鴻海與夏普結盟後,其中最關鍵的面板改造計畫也將展開,過去被韓國及中國打得很辛苦的台灣與日本,未來也將合組「台日復仇者聯盟」,進行史上最大的產業合作案。在段行建即將開展他的新任務之前,《今周刊》特別專訪段行建,請他暢談全球面板業的競爭局勢,以及台、日面板業的合作空間,以下為摘要整理:我在美國PARC工作時,就與日本有很深入的接觸。 PARC在 一九八一年開始研發TFT,當時只是純粹做印表機上的研究,後來,全錄與日本Fuji(富士)合資的Fuji Xerox,三方一起共同合作,我當時就在美國東部與日本各地到處跑,從一九八三年至八八年的五年間,我大概飛了日本四、五十趟。 記得第一次去日本,當時是日本產業最鼎盛的時候,不管是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汽車或太陽能等,日本都執世界牛耳,從企業經營到工程師素質,日本都是最好的,尤其是日本工程師的基本功夫與訓練,在在都令我印象深刻。 一直到今天,即使日本在面板製造上已逐漸退出,但許多面板產業的供應鏈及設備商都還是日本企業,我與許多日本企業的主管,也都有很深的交情。 一九八九年底我回台灣,在聯友光電負責興建台灣第一座TFT廠,當時產品尺寸很小,市場開發也很困難,日本那時在相機、錄影機及遊戲等產業是世界首強,要打進去並不容易,聯友好不容易打進日本市場,但最早採用的,是當時流行的柏青哥機台。 產業挑戰! 在有限資源做出差異化 後來台灣TFT面板產業,幾乎每一家都與日本技術合作,聯友最早是與松下合作,但後來日本廠商陸續退出,韓國大舉進軍,台灣也大量投資,產業重心就逐漸移至韓國及台灣。但平心而論,台灣企業規模較小,在產能及研發上,都不如韓國兩大廠,大家都要在有限資源中做出差異化,這是很大的挑戰。 近年來中國也大舉擴廠,但在我看來,這對台灣來說不見得不好,應該說是短空長多。為什麼會這麼說?就像半導體一樣,台灣當年八吋晶圓廠蓋很多,資源大量投進那裡,面板產業也是一樣。 當年台灣投資太多五代及六代廠,資金與產能大量投入,反而讓技術凍結在那裡,同一個世代廠房蓋太多,對產業發展來說是不好的。 近幾年,夏普陷入經營困境,台灣產業也面臨中國產業崛起的挑戰,但是,日本與台灣的面板產業發展經驗,都有值得學習之處。夏普在面板技術上絕對是領先全球的公司,而群創在鴻海支援下,不但嚴格管控成本,在製造上也有許多創新。此外,也有行銷產品與模組自動化等經驗,雙方加起來絕對有互補的功效。 從技術上來看,夏普研發的IGZO(氧化銦鎵鋅)是目前最好的面板技術,只是因為夏普缺資金,才讓韓廠投入的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技術走在前面。此外,群創現有工廠若改成LTPS(低溫多晶矽)技術有些困難度,但轉成IGZO(氧化銦鎵鋅)技術產線不僅成本較低,製程也會較穩定。 我原本就是從面板技術研發出身的人,只是近年來因為要經營公司,在技術方面較少著墨,如今卸下群創董事長及執行長職務後,就可以在技術上好好鑽研。未來到夏普後,也希望將過去在面板產業三十年的經驗,能在技術上給一些經驗分享。 職涯挑戰! 人生沒有句號只有問號 此外,在產業布局上,群創與夏普也可以達到互補。群創在大尺寸面板有些產能不足,例如群創有四十、五十、六十五吋面板,但夏普則關注在六十、七十與八十吋,雙方合作可以延伸影響力。 至於在中小尺寸面板方面,群創僅有一座三.?五代LTPS,不足的部分可向夏普購買,未來雙方合作後,在面板領域將大大拓展,勢必創造雙贏。 未來我的身分是協助鴻海去幫助夏普 LCD 事業,也相當期待將來台灣與日本產業更大規模的合作。我的工作將有三大重點,包括自動化、技術方向與投資合作。 至於接下來到夏普的職稱是什麼?會負責什麼樣的工作?我想,職稱並不重要,最主要是能做事、能真正給予夏普幫助。 所謂的幫助,是希望群創與夏普的關係可以創造「雙贏」,找到合作契機。目前我已經做好準備,包括好好學習日文,了解日本員工的個性等。希望能在夏普、群創、鴻海間,做好協助者的角色 。 我的職涯一路走來,一直都沒有「句號」,反而比較像「問號」,每次接新的工作,都有未知的挑戰,但這種未知也充滿了樂趣。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快樂和痛苦所組成,不可能有一路都很順利的人,我想,「關關難過關關過」,大概就是我人生最好的寫照吧! 段行建 出生:1947年 經歷:群創光電董事長、友達光電總經理、聯友光電總經理學歷: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所博士撰文 / 口述•段行建 整理•林宏文 |
今年上半年全球家電業三大並購案,海爾收購GE家電、美的收購東芝家電均已完成交割,唯獨鴻海收購夏普沒能在6月前完成出資。
不過,延遲出資不影響雙方整合的大局。7月1日,夏普總部從大阪,搬遷至夏普與鴻海共同運營的液晶十代線的堺工廠附近,象征雙方開始聯手運營夏普。
出資延遲
據日經新聞報道,鴻海收購夏普一事沒能如願在6月份之內完成出資,是因為中國需要花費時間開展《反壟斷法》相關審查。兩家企業原本打算盡快過渡到新經營體制,致力於經營重建,但如果中國的審查過長,夏普收益的改善也可能出現推遲。
而群智咨詢副總經理李亞琴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卻認為:“鴻海出資夏普延遲是因為中國反壟斷審查時間過長,這種說法欠妥當,估計出資延遲主要還是雙方磨合的原因。但不管怎樣,鴻海整合夏普的大局不變,雙方已著手改造生產線,以盡早推出8K液晶面板。”
“原本希望6月獲得出資後可以消除過度負債,7月1日就能啟動以(鴻海副總裁)戴正吳為社長的新經營體制。”夏普相關人士顯示出抑郁。鴻海董事長郭臺銘6月22日在臺灣召開的股東大會上也強調應該會在本月內完成向夏普的出資手續。夏普社長高橋興三也表示“力爭6月30日(完成)”。
夏普2015財年(截至2016年3月)因液晶業務等不振,連續2年計入了巨額虧損。如果鴻海不出資,就無法消除過度負債,可能會給金融機構的融資條件等帶來影響。
夏普在6月23日的股東大會上通過了董事選任方案。不過,作為新社長,鴻海方面派出的戴正吳要在出資完成後才能上任。因此,夏普將繼續采用由高橋興三社長臨時領導的體制,高橋因要對巨額虧損負責,預定在夏普獲得出資後辭職。
近日,夏普的股價也十分低迷。6月30日的東京股市上,該公司的收盤價為110日元,一個月的時間下跌了25%。27日一度跌至94日元,已接近鴻海給出的收購報價88日元。
人才流失
在鴻海的授意下,夏普還提出了7月1日大幅更換高層幹部的方案。不過,30日夏普只是宣布去年6月之前一直擔任專務執行董事的62歲的中山藤一將重回夏普。中山藤一將作為專務執行董事出任從事複印機業務的公司內分公司的社長。
而此前,夏普負責液晶事業的原執行董事方誌教和已“跳槽”到日本顯示公司(JDI)。
奧維雲網(AVC)顯示產業鏈事業部高級研究經理崔吉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認為,夏普一直是比較封閉的公司,員工較難接受外來人的領導,所以鴻海整合夏普的過程中,人才流失不可避免。“除了JDI,很多其它企業也在盯著夏普的人才”。
李亞琴則分析說,人才流動很正常。因為夏普被鴻海控股後,與JDI之間的競爭關系加劇,競爭對手借鴻海與夏普整合之機“挖人”也屬正常。
業內傳聞稱,夏普有10多個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方面的專家去了JDI。不過,李亞琴說,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在日本已有研發OLED的團隊,所以不會影響大局。
整合推進
不管怎樣,“鴻海與夏普是相互需要,夏普需要鴻海的資金和出海口,鴻海則需要夏普的技術和面板產能,”崔吉龍說,雙方整合的大趨勢預計不會改變。
7月1日夏普總部搬遷,就是一個標誌。自夏普創始人早川德次將公司生產基地搬離關東地區以來,夏普的總部一直設在大阪市阿倍野區,但今後將搬到夏普與鴻海共同運營的液晶十代線(註:位於堺市,夏普十代線也被稱為堺工廠)的附近。因為夏普總部要搬遷到堺市,早川德次的銅雕像已從夏普總部的臺座上消失的照片,在日本網站上被炒得沸沸揚揚。
這對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夏普來說,確是一件大事。但崔吉龍認為:“今天夏普總部搬遷到堺工廠附近,給外界的印象是‘你們(鴻海與夏普)真的開始結合了’。這是它們共同運營夏普的一個象征。所以,相信鴻海收購夏普,最終會完成。”
出資期限截止到10月5日,可以看出鴻海有意盡快出資。但夏普腦海里仍然留存著4年前的痛苦記憶,當時也是鴻海與夏普一度達成協議但卻未能實現出資。
李亞琴對“鴻夏戀”的結果卻持樂觀態度。她認為,夏普被鴻海並購的大局已定,雙方已經開始著手推進整合,比如通過改造生產線,雙方準備聯手推出8K液晶面板;又如,戰略協同,夏普、群創(鴻海旗下)都在推廣45英寸的液晶面板。按規劃,未來雙方還將聯手開發和生產體現下一代顯示技術的OLED面板。
夏普發布第二季度財報,本季該公司凈利潤虧損27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8億元),上年同期虧損339億日元。銷售收入為4233億日元,同比減少了31.5%。
財報分析銷售收入下降原因,主要是由於向主要客戶提供的相機模塊和中小型液晶顯示器銷售下降等。同時,該公司的太陽能業務和家電業務的銷售收入也有所下滑。
該公司第二季庫存為186.2億日元,與上季相比上升1.9萬億日元,主要原因是液晶顯示器生產的戰略性增長以及空調等產品進入需求旺季。
夏普原本計劃最晚在6月底完成鴻海對其的收購,然而到目前為止支付手續尚未完成。夏普表示,鴻海註資後,新的管理結構將推動公司不斷前進。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處於經營重組期的夏普公司12日宣布,已接受鴻海精密388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3億元)註資,正式成為鴻海的子公司。夏普今後將加快包括裁員在內的重組工作。
另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夏普社長高橋興三將於12日離職,鴻海副總裁的戴正吳近期將出任夏普社長。不過夏普公司還未進一步回應該消息。
夏普與鴻海雙方在2016年4月簽署了鴻海向夏普出資3888億日元、獲取有決議權的66%股份的協議。而就在昨日,鴻海宣布收購夏普的交易得到中國反壟斷監管部門批準。
據外媒報道,富士康母公司臺灣鴻海精密(Foxconn)宣布,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局已批準其收購日本夏普公司,這標誌著這起價值3888億日元(約合38.4億美元)的交易越過了最後一道監管障礙。
臺灣鴻海精密表示,隨著所有必要的監管審批完成,公司和日本夏普現在將盡快遵照協議完成收購交易。
鴻海精密是世界最大的EMS代工企業,其看中的是夏普全球最先進的液晶面板制造技術,這宗收購可以幫助強化其對蘋果公司的定價能力。富士康科技集團是臺灣鴻海精密集團在大陸投資興辦的高新科技企業,是蘋果電子產品的主要生產商,基本采用夏普的液晶面板。蘋果電子產品業務占富士康收入的一半以上。
此前,鴻海精密宣布達成最終協議收購日本夏普,將持有夏普增資後66%的股權。該交易原計劃於6月完成,但由於中國監管機構延長審批時間而未能如期完成,一度在投資者當中引發了對於交易可能失敗的擔憂,並導致夏普股價一度跌至收購價88日元以下。受消息影響,夏普周四大漲17%。
此外,當日同時發布的財報顯示,受iPhone在成熟市場銷量下滑的影響,在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富士康凈利潤為新臺幣177億元(約合5.66億美元),低於上年同期的新臺幣257億元,同比下滑了31%。
富士康當季營收為新臺幣9220億元,較上年同期的新臺幣9727億元下滑5.2%。富士康第二季度業績未達市場預期。
據外媒報道,盡管在之前的股東大會上,夏普股東相繼表示了“應該加以限制,5年、10年內不得跳槽至同行業的其他公司”,仍然無法阻擋優秀人才流向競爭對手的危機。
夏普公司在8月12日完成了接受臺灣鴻海精密工業公司註資的手續,正式成為鴻海的子公司。看上去雖然避免了資金層面的經營危機,但卻阻擋不了優秀人才流向競爭對手的危機。這一情況不僅利於對手,還有可能導致夏普對核心的液晶及太陽能業務的重建工作陷入停滯。
夏普前社長片山幹雄和前副社長大西徹夫轉投日本電產公司,前專務執行董事方誌教和7月就任日本顯示器公司(JDI)副社長。曾經統領液晶部門的方誌教和轉投競爭對手,令業界大為震驚。夏普內部對人才流失抱有強烈的危機感。某高層嚴厲批評方誌的跳槽是“肆無忌憚、沒有節操”。
夏普13日召開臨時董事會,決定由鴻海集團副總裁戴正吳於當天出任夏普社長。新管理層將加緊重整太陽能面板和液晶等虧損部門。夏普前社長高橋興三在12日完成收購手續後於當天卸任。戴正吳發表講話稱,“重建世界級企業夏普,為能承擔這樣重大的責任而自豪。”
從去年9月開始,已經有超過3000人從夏普離職,不安情緒在員工中蔓延。據悉,鴻海考慮進一步裁員約7000人,以力爭用2年左右時間扭虧為盈。該公司預計將在10月左右制定出新中期經營計劃。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稱,將引進對挑戰和成果給予切實匯報的機制。如何通過改善待遇防止優秀人才流失或成為重組的關鍵。
8月22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夏普新任CEO戴正吳在周一表示,公司將實施大規模重組以實現盈利,恢複夏普作為全球創新消費電子產品提供商的品牌形象。
作為富士康收購夏普交易的一部分,戴正吳成為了夏普新任CEO。“作為夏普的領導者,我的使命是帶領這家公司實現複蘇,不能再有一點延遲,”他表示。
戴正吳在周一稱,夏普將在研發上投入大筆資金。同時,富士康將為夏普的零部件采購和生產提供支持。他還表示,重組是必要的,將采取包括裁員在內的一系列措施。郭臺銘曾反複表示將裁員,夏普公司的高管此前也稱,他們將列出需要裁減的數千個崗位,這些崗位主要在海外工作地點。
另外,在出售給富士康前,夏普已經出售了一些權利和資產,包括以夏普品牌名稱銷售消費電子品的權利。戴正吳表示,他希望取消這種授權協議以提升夏普的品牌價值。
日本夏普公司8月12日在官網宣布,其已接受鴻海精密3888億日元註資,正式成為臺灣鴻海的子公司。與之相伴的還有人事等層面的磨合,而鴻海寄予厚望的OLED面板投產仍存時間差。
由於與蘋果業務的高關聯性和依賴性,鴻海最近業績並不好。鴻海最新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營收下滑5.2%至294.5億美元,凈利潤同比下滑21%至5.66億美元,凈利率為1.92%,創12個季度以來最低。而此次收購,將有望幫助鴻海擺脫對蘋果的依賴。收購後,鴻海的業務布局將不僅限於手機、電視等消費電子領域,甚至將擴展至汽車車載系統等領域。
在日本夏普公司被鴻海精密工業收購後,考慮到和鴻海存在競爭關系,韓國三星電子公司日前已拋售其持有的夏普股份。
據《日本經濟新聞》15日報道,由於鴻海是蘋果手機的代工工廠,和三星存在競爭關系,因此鴻海收購夏普後,三星取消了和夏普的資本合作關系。三星於2013年3月出資超過100億日元(1美元約合102日元),購入當時夏普約3%的股份,成為夏普第五大股東。
按最近股價計算,三星拋售的全部股份總價格約45億日元,這意味著三星對夏普的投資虧損過半。分析人士認為,三星正逐步剝離其非核心業務,出售夏普股份也是其中一個環節。本月早些時候,三星剛向美國惠普公司出售了其打印機業務。
三星退出後,夏普的股東結構將變得更為單一。此前曾兩次註資夏普的美國高通公司今年也已拋售了所持的全部夏普股份。在鴻海出資近3900億日元註資夏普後,夏普已成為鴻海的子公司。
鴻海希望通過與夏普結成聯盟來對抗三星等韓國勢力。但也有分析人士擔心,鑒於三星是夏普大型液晶面板的大客戶,三星撤資可能導致液晶面板交易規模縮小,或將不利於夏普業務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