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PPP模式在中國環保和市政基礎設施項目中的實踐-金永祥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10&page=1&extra=#pid9591

講座紀要:PPP模式在中國環保和市政基礎設施項目中的實踐-金永祥

作者:肖喆、董宜安


前言: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與私人合作,政府監管,私人投資。
起源:上世紀80年代出現,中等發達國家債務危機,泰國、阿根廷、土耳其當時很富裕,借了外債還不起,然後就只能搞ppp。
以BOT的模式首次出現在土耳其。英國,撒切爾夫人時代,由於工黨長期執政,導致大量財富積累,撒切爾推進市場化,大規模私有化,基礎領域采取的是PPP模式。PPP比BOT定義更寬泛。

第一個問題:為什麽選擇PPP?因為財政沒錢。
PPP發展的五個階段:
  • 改革開放初期,外資首次進入中國,以深圳沙角壁電廠作為典型案例。
  • 1994年鄒家華出國訪問,從日本習得BOT項目經驗。回來做了5個項目,2個做成了:廣西來賓B電廠,成都第六自來水廠。沒做成的三個:君山長江大橋、長沙望城電廠、廣州電排高速公路。此後的項目經驗基本都是從廣西項目學到的,要搞ppp,一定要註入規範的基因。
  • 03-08年,ppp項目非常多,7000-8000個。
  • 2009-2013年,反複的階段。因為金融危機來了,中國搞四萬億項目,政府有錢了把ppp都了買回來,不但損害了ppp,民營經濟也被打擊。之後國家發現四萬億不行了,搞出民營36條想讓民營進來,2010年2011年,又來了個新民營經濟36條,繼續想讓民營進來,但效果不好,因為民營被打擊了沒緩過來。這個階段的ppp,變成政府和國企一起,市場變成了國企,而不是私企,ppp發生了變異。
  • 十八大以後,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現在對ppp期待很高,因為輸不起,否則沒有未來。十八大提出新四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ppp重點關註城鎮化,遇到的問題:   

  • 政府決策效率問題:因為政府控制資源最多,可以調動大資源做大事,所以決策很重要,因為國內沒有議會、立法、司法、行政、媒體等監管,主要是市委書記or市長一個人起作用,很容易做錯決定,造成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 政府沒有錢:

  • 城市地下建設非常缺,但沒有錢
  • 環保問題:霧霾、垃圾圍城
  • 老齡化:未富先老,全國平均3個人養一個老人前
  • 政府沒錢,土地財政不能支撐經濟發展
  • 政府平臺公司欠債還不起,初步測算大概欠20萬億

    總之,現在財政已經不能支撐政府,雖然財政沒有錢,但老百姓有錢,因為銀行存款很多。
    政府無奈的選擇了ppp,引入社會資金。十八大以後,政府密集出臺文件,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出臺的文件,要轉變發展方式,現在具備條件,否則活不下去了。地方政府未來融資只有兩個選擇:1.公益性的項目:發債;2.非公益性的:ppp
    而且在ppp路上,我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做好了,會變成英國,高速發展期,做不好,中等發達國家陷阱。樓繼偉:ppp是緩解重要手段,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一個重要措施,上升成為國家戰略。

第二個問題:PPP常識,只要是不是財政出的錢,國企還是民企都可以。
    從我國國情來看, PPP中的private是不是國有或者民營並不重要,只要錢是從財政外面來的,可以帶動經濟,就可以。
    重點是:特許經營,項目融資。PPP很多都是特許經營,但並不是全部。地方政府用ppp,主要是因為缺錢,錢是ppp里面核心的問題,很多高大上的央企,債務都到80-90%了,很容易破產。未來央企在ppp里面起到的作用很小。要用項目本身的信用,完成融資。項目自己為自己擔保。銀行必須管控風險,才能讓ppp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個問題:兩個案例
  • 導致PPP模式被大規模推廣的項目:北京第十水廠,在北京定福莊,1998年立項,占地180畝,總投資23億元,設計處理能力50萬噸/天,但拖至2012年底才動工,計劃2014年底建成通水。

    第一版水價方案:自來水公司和市政設計院測算水價:6.9元/噸。報給市長汪光燾因為太貴被打回來,打算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五家機構競標:法國蘇伊士和香港新世界聯合體(蘇伊士聯合體),日本三菱和英國安格利安聯合體(安菱聯合體),法國威立雅,英國泰晤士和日本三井聯合體,以及意大利一家水務公司。開標結果1.15元/噸,安陵聯合體中標。
    巨大的差額導致汪之後去做建設部長,開始推行BOT模式大規模的建設汙水處理廠,所以現在的案例很多都是汙水處理廠。(日本大多是:醫院學校監獄,因為推行ppp的時候日本的水廠已經建設完了)。
    該項目經歷了五個重大事件造成16年後才建成:

    • 工業企業外遷造成用水量下降,(因為2000年之後工企業外遷造成用水量劇減,工業企業用水比民用大的多的多,但已經和外國人簽約,沒法說不幹,政府為了不違約,拖了7年,最後2005年外國人跑了)
    • 原水不夠,上遊截留。
    • 歐洲巨變,歐盟東擴,匈牙利,羅馬尼亞進入,英國投資者要回防擴大歐洲市場。
    • 奧運申辦成功,北京第三機場,跑道把飲水路由占了,沒2年時間根本選不出來。

  • 失敗案例如何走出困境。鄭州白廟水廠,和法國公司合作,TOT項目,簽的時候亂欠,之後政府發現吃虧了,違約不給錢,外國人上告(政府違約是ppp里面一大公害)。

    處理辦法:1.政府做財務上評估;2.商務條款是不是合理。
    發現:回報率達到30%多,風險和收益是對等的,保護外國人的都有,保護政府的沒有。談判,鬥而不破,黑白臉,外國人最後妥協,補上了保護政府的條款,回報率變成了10%。(來自節能環保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948

關於期權的知識儲備,1、基礎篇 墜入天堂

來源: http://xueqiu.com/4721210676/34529820

賬戶新高,心情不錯,整理一些資料,為明年做準備@今日話題
期權篇
一、背景
明年期權登錄滬深交易所是大概率事件,其中上海先,深圳後,ETF先,個股後
期權作為成熟投資體系不可缺少的一員,終於要來我朝了。整理一下知識儲備,教科書神馬的都拿出來翻翻吧

二、門檻
大概是50萬吧,小散就別參與了吧,沒搞清楚之前跟放10被杠桿沒什麽區別

三、基礎
期權,指立權人(writer, 設權人)賦予購權人在未來某個日期或此日期之前,按約定價格購買或出售一定數量某種標的資產的權利,同時獲取一筆費用(premium,期權費,期權價格)的合約。

立權人稱期權的賣方,購權人稱期權的買方。

期權合約中約定的買或賣標的資產的價格稱為實施價格(strike price)或執行價格(exercise price)。

期權的種類:

1、按賦予購權人購買或出售標的物商品的權利不同,期權分為

(1)、看漲期權(call option),指購權人有權利在某一確定時間以約定價格購買標的資產的期權合約。

立權人(此為看漲期權賣方)獲得期權費後,有按約定的價格把約定數量的標的資產在約定的時間內賣給買方的義務;

若買方買入期權後又決定放棄購買標的物的權利,賣方(立權人)沒有權利提出異議,但買方不能收回期權費。看漲期權又稱買權。

(2)、看跌期權(put option)指購權人有權利在某一確定時間以約定價格出售標的資產的一種期權合約。(解釋)看跌期權又稱賣權。

當購權人出售標的資產時,立權人(此為看跌期權賣方)應買入該資產。

以上約定的日期稱為到期日、期滿日(maturity date)。

要說明的是,買權和賣權各自都可以買進和賣出,因此,就有了4種基本的期權頭寸。

多頭買權 long call:

多頭賣權 long put:

空頭買權 short call:

空頭賣權 short put:

2、按執行期權的時間不同,可以分為

(1)、歐式期權(European option),  指期權合約規定只有在到期日那一天購權人才可以執行期權的期權。

(2)、美式期權(American option),  指期權合約規定在期權的有效期內的任一交易日購權人均可執行期權的期權。

(3)、百慕大期權,行權日期介於兩者間。

我朝玩的應該是歐式。

期權價格(option price)一般高於內在價值,因為包括了時間價值。Time value .

期權內在價值可簡單理解為標的資產市場價格與期權行權價格(實施價格)之差。

影響期權價格的主要因素

第一,標的資產的市場現價

第二,期權合約的實施價格(行權價格)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實施價格越低,看漲期權價格就越高,而看跌期權價格則越低

第三,期權合約的有效期間

期權合約的有效期越長,標的資產在現貨市場中價格波動的可能性越大,利用期權合約獲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期權合約的價格就會越高。反之,期權合約的價格會越低。

第四,標的資產價格的波動程度

第五,無風險利率。無風險利率會影響標的資產的價格預期,還會影響貼現率,從而影響期權的價格

第六,標的資產的收益率

期權的內在價值

見圖1


期權利潤=期權到期的內在價值±期權價格

隨筆寫的, 不正確請指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22

港股策略:牛市無基礎,3月年報季或風格再轉換?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4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1-6 12:15 編輯

港股策略:牛市無基礎,3月年報季或風格再轉換?
作者:趙文利 許子辰 陳治中

本輪“牛市”只有估值,沒有盈利,將難以持久。中資金融股作為本輪市場上漲的動力,其背後的邏輯是中國經濟政策不斷寬松以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預期。政策寬松降低違約風險,支撐資產價格,促進金融股估值重估。對央行調整存貸比口徑的解讀,樂觀看法是央行變相全面放水,無降準之名而有降準之實,有望開啟放松周期下的大牛市。然而,牛市成立的前提是建立在中國領導層經濟政策重新走回“老路”的基礎上。中國新一屆政府強調正確認識經濟新常態,在穩增長的同時也要兼顧調結構,經濟政策思路將與過去的“老路”有較大不同。本輪經濟下行周期里,過剩產能需要出清,銀行業受到利率自由化的擠壓,地產受到居民資產配置結構調整的影響,基建、銀行、地產的盈利狀況相比前幾輪放松周期惡化。本輪“牛市”只有估值,沒有盈利,將難以持久。

春節前行情料最後沖刺,3月年報季或再度風格轉換。香港市場前期受制於歐美資金流出(美聯儲退市)、大陸資金撤離(A股火爆),整體市場呈資金流出狀態,而板塊之間則呈現資金從小盤流向大盤,從非周期流向周期,從受外圍影響大的股票流向受國內政策影響大的股票。2014年11月21日的降息,加劇了這種趨勢。在12月27日調整貸存比口徑的政策刺激下,以及對未來降息降準政策的預期下,春節前市場震蕩反彈趨勢有望延續,並進入最後沖刺階段。3月份兩會之後,周期股的結構性行情將告一段落。年報季有較大概率從業績上證偽貨幣放松引發周期行業複蘇的邏輯,引發板塊的重新洗牌,並可能促成風格的重新轉換。鑒於國內和海外流動性的分化,港股中資金融股在缺乏業績支撐的同時,亦難以如A股般獲得流動性支撐。風格轉換,不僅僅有從周期股向非周期股轉換、從大盤轉向小盤的可能,其背後或是11月中下旬降息以來A股主導港股行情的暫時告一段落。

策略建議:

我們認為市場短期上行趨勢有望延續,但上行動力正在被快速耗盡。3月兩會和年報季或再度成為風格轉換的分水嶺,股價超跌、業績穩健的成長股有望重新獲得市場青睞。建議謹慎持有中資銀行和保險股(建設銀行939 HK,民生銀行1988 HK,中國平安2318 HK,中國人壽2628 HK),選擇性增持表現落後、仍有估值修複空間的中資地產股(中國海外688 HK,合景泰富1813 HK),航空航運(南方航空1055 HK,中海集運2866 HK),以及煤炭有色、汽車家電、建材等地產產業鏈,逢高減持累計漲幅過大的券商和一帶一路概念基建股,逢低吸納業績能見度高、估值合理的醫藥和環保(四環醫藥460 HK,金天醫藥2211 HK,東江環保895 HK,綠色動力1330 HK)。



市場觀察:


大牛市的基礎不存在


2014年11月21日中國央行宣布降息以來,A股市場快速大幅上漲,帶動恒生國企指數快速大幅上漲。2014年12月27日,中國央行宣布把銀行同業存款納入各項存款口徑,但這部分新納入存款所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暫時為零。市場在此消息刺激下繼續上漲。


然而,此輪上漲的背後,除了券商、保險和交通運輸等寥寥幾個板塊以外,其余板塊的盈利預測均有不同幅度的向下修正。
中資金融股作為本輪市場上漲的動力,其背後的邏輯是中國經濟政策不斷寬松以對沖經濟下行的壓力。政策寬松降低違約風險,支撐資產價格,促進金融股估值重估。對央行貨幣政策的解讀,樂觀看法是央行變相全面放水,無降準之名而有降準之實,有望開啟放松周期下的大牛市。然而,牛市成立的前提是建立在中國領導層經濟政策重新走回“老路”的基礎上。中國新一屆政府強調正確認識經濟新常態,在穩增長的同時也要兼顧調結構,經濟政策思路將與過去的“老路”有較大不同。


以降息為例,央行2014年11月21日的公告調低1年期存款利率25個基點,而調低1年期貸款利率40個基點,同時把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倍擴大到1.2倍。非對稱降息實質上擠壓了銀行利潤,一方面推動利率市場化,另一方面迫使銀行讓利來穩增長。在穩增長和調結構雙重任務下,銀行的盈利將受到侵蝕,本輪銀行股的上漲將缺乏盈利基礎。


以貸存比調整為例,同業存款納入各項存款口徑是加強對影子銀行監管的延續,以實現監管政策的統一。新納入存款暫不繳納存款準備金,不代表永遠不繳納存款準備金,更多地是為對沖補繳存款準備金對銀行流動性的影響。而貸存比的調整,同樣是為了鼓勵向實體經濟房貸。這又是一項結合穩增長和調結構的政策,而銀行從中獲利還是受損仍有不確定性。


以地產限購松綁為例,在地產價格大幅上漲的年代,限購政策並沒有起到控制地產價格的作用。而如今地產價格有下行壓力,放松限購也難言對地產市場起到強力支持作用。12月份百城地產價格仍是下跌為主。本輪周期也是地產行業的大周期拐點,三四線城市的地產庫存居高不下,地產投資價值下降,地產開發商湧向一二線城市。地產價格存在下行壓力,而一二線城市土地出讓金依然高企,為爭奪市場份額,開發商犧牲利潤高價拿地。因此本輪地產股的上漲所能獲得的盈利支持也將有限。加上居民資產配置部分從地產轉向權益,亦對地產市場是負面影響。


綜合來看,本輪經濟下行周期里,過剩產能需要出清,銀行業受到利率自由化的擠壓,地產受到居民資產配置結構調整的影響,基建、銀行、地產的盈利狀況相比前幾輪放松周期惡化。本輪“牛市”只有估值,沒有盈利,將難以持久。


美聯儲加息或早於市場預期


12月FOMC會議後,雖然市場對美聯儲的態度是鷹派還是鴿派有所分歧,但從衍生品所隱含的聯邦基金利率預測來看,衍生品投資者在12月FOMC會議後還是將整體加息的時點略微提前。
盡管如此,從整體概率分布的角度看,市場仍然認為9月FOMC會議前後加息的概率較大,6月加息的概率相對較小。而我們宏觀組的判斷則認為6月首次加息是大概率事件。市場對加息時點的判斷仍很可能滯後於實際情況。因此在未來的FOMC會議中,市場加息預期仍有升溫的空間,其含義是全球流動性收縮、港股資金外流的局面尚未結束,仍有持續的空間。這與中國大陸流動性的釋放形成鮮明對比,並為港股和A股未來走勢的分化埋下伏筆。

希臘提前選舉難成大患


希臘在2014年12月29日第三輪總統選舉中未能成功選出總統,必須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提前舉行大選。在2012年歐債危機爆發後,為避免希臘出現可能危及歐元區穩定的無序債務違約,歐盟、歐央行和IMF同意向該國提供兩輪共計2400億歐元的救助貸款,希臘則承諾實施以減薪、裁員、增稅和私有化為主的一系列緊縮和改革措施。民調顯示,反對緊縮的激進左翼政黨可能當選。若希臘新政府不願遵守之前的協議,可能對金融市場造成沖擊。


然而2012年的歐債危機之所以引起大動蕩,希臘只是導火索,真正的炸藥桶是西班牙、意大利等歐盟中的大型國家。彼時市場擔心希臘的違約和退出歐元區會引發西班牙、意大利等國的國債收益率大幅飆升,引發國債違約和更深層次的銀行系統危機。而本次希臘的風波並未體現出對其余邊緣國家的顯著影響,其擴散效應有限。同時在經歷了2012年歐債危機後,歐盟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區內金融體系穩定,例如籌備中的統一的銀行監管機構。2014年10月26日,歐央行公布為期一年的銀行壓力測試結果。壓力測試有助於區別好壞銀行,降低市場恐慌的擴散效應。



春節前行情料最後沖刺,3月年報季或再度風格轉


香港市場前期受制於歐美資金流出(美聯儲退市)、大陸資金撤離(A股火爆),整體市場呈資金流出狀態,而板塊之間則呈現資金從小盤流向大盤,從非周期流向周期


2014年11月21日的降息,加劇了這種趨勢,港股的中資金融股一枝獨秀,帶動工程基建等周期股,把其他板塊甩在身後。在12月27日調整貸存比口徑的政策刺激下,以及對未來降息降準政策的預期下,本輪行情仍有可能持續,在春節前預計將進行最後沖刺。


然而,目前銀行股估值處於5年中位數,保險券商估值趨近5年峰值,大金融板塊唯有地產估值低於5年中位數,工程基建等板塊估值處於5年峰值。與2014年5月相比目前周期股估值不再便宜,而盈利繼續下調。如果把2014年5月作為本輪周期股行情的起點,那麽目前行情至少已經過了山腰,趨近山頂,追漲的空間有限。與此同時,前期被拋售的中小盤成長股估值也已經回到歷史中位數,繼續殺跌的空間同樣有限。鑒於本港資金外流的情況短期不會逆轉,當周期股行情結束,大市將重新下跌。


因此,春節前市場震蕩反彈趨勢有望延續,並進入最後沖刺階段。3月份兩會之後,周期股的結構性行情將告一段落。年報季有較大概率從業績上證偽貨幣放松引發周期行業複蘇的邏輯,引發板塊的重新洗牌,並可能促成風格的重新轉換。


鑒於國內和海外流動性的分化,港股中資金融股在缺乏業績支撐的同時,亦難以如A股般獲得流動性支撐。風格轉換,不僅僅有從周期股向非周期股轉換、從大盤轉向小盤的可能,其背後或是11月中下旬降息以來A股主導港股行情的暫時告一段落。


策略建議:


我們認為市場短期上行趨勢有望延續,但上行動力正在被快速耗盡。3月兩會和年報季或再度成為風格轉換的分水嶺,股價超跌、業績穩健的成長股有望重新獲得市場青睞。建議謹慎持有中資銀行和保險股(建設銀行939HK,民生銀行3968HK,中國平安2318HK,中國人壽2628HK,),選擇性增持表現落後、仍有估值修複空間的中資地產股(中國海外688HK,合景泰富1813HK),航空航運(南方航空1055HK,中海集運2866HK),逢高減持累計漲幅過大的券商和一帶一路概念基建股,逢低吸納業績能見度高、估值合理的醫藥和環保(四環醫藥460HK,,金天醫藥2211HK,東江環保895HK,綠色動力1330HK


來源:招商研究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298

城鄉居民基礎養老保險上調至70元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實現“11連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279

人社部、財政部表示,從2014年7月1日起,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即在原每人每月55元的基礎上增加15元。 (新華社/圖)

養老金都漲了!城鄉居民基礎養老保險上調至70元,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再度上調10%,實現“11連漲”。

城鄉居民基礎養老保險上調至70元

1月14日,人社部發布《關於提高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的通知》,從2014年7月1日起,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即在原每人每月55元的基礎上增加15元。

提高標準所需資金,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給予50%的補助。此次增加的基礎養老金金額,不得沖抵或替代各地自行提高的基礎養老金。

這是自2009年我國啟動新農保試點以來,我國首次統一提高全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2009年我國啟動新農保試點,當時的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2011年,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在全國層面試點推行。去年,新農保和城居保實現並軌。

值得註意的是,不同地區財政能力及對老年人關懷力度不同,其基礎養老發放金標準也各有不同。據《每日經濟新聞》梳理,目前領取水平居於全國首位的是上海,其基礎養老金的月發標準已經調整到540元。北京、天津的基礎養老金發放標準也分別提高到了430元和220元。與此相比,安徽、江西等5省份基礎養老金多年未變,仍保持每人每月55元的國家最低標準。

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再漲10%

另據新華社消息,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獲悉,從2015年1月1日起,將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再提高10%,預計將有近8000萬退休人員受益。

到2014年底,經過“十連漲”,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由2004年的月均647元提高到目前的2000多元,年均增幅超過10%。 

此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補助標準將再次提高60元,達到人均380元。個人繳費標準提高30元,達到人均120元。新增資金重點用於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73

有自由化當基礎 課「用電奢侈稅」 首爾官民聯手 「減掉一座核電廠」

2015-01-26  TCW
 
 

 

反核運動只能遊行、抗議?首爾市民可不這麼認為。利用公民社會的熱情,首爾市致力「減」掉一座核電廠!在「反核市長」朴元淳的大力推動下,僅花兩年就減了九十六億度電,相當於台灣核一廠一年所生產的電力。

撰文‧何欣潔

除了隨手關燈、少開冷氣的個人行動之外,台灣反核者的日常生活似乎有些孤單、無力。政府更暗示民眾該在「重啟核四」或「核一延役」間二選一,持續宣導「反核將影響經濟發展」,讓非核家園的夢想與經濟成長的目標相對立。

在離台灣不遠的南韓首爾,卻有截然不同光景:反核運動沒有「打持久戰」的疲憊,顯得朝氣蓬勃。許多反核市民大聲喊出「我們減掉了一座核電廠」、「人民就是發電廠!」首爾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經濟高度發展的南韓其實是核電大國。全國共有四座核能發電廠、二十三個反應爐正在運作,核電發電量占總電量的三一%,比台灣一九%的核電比率還高,而首爾的能源使用量便占全國用電量的七.五%。換言之,如果身為首都的首爾,用電量持續增長,新核電廠的興建,恐怕難以避免。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自二○一二年開始,首爾在新任市長朴元淳與各界專家、市民團體的協力推動下,展開「減掉一座核電廠」運動(One Less Nuclear Power Plant),目標是在一四年年底前以改變市民生活方式、制訂節能建築標準、廣設太陽能發電板、改善建築能源使用效率、全面更換LED燈具等方式,減少一座核電廠的能源使用量,並增加首爾的城市能源自給率,防止核電廠持續擴張。

過了兩年,首爾減核成績斐然。來自居民各式各樣的省電計畫、加上再生能源裝置,讓首爾總共減了九十六億度電,相當於台灣核一廠一年所生產的電力。

一四年九月二十二日,朴元淳在美國最大的部落格網站《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上,親自撰文向全世界宣布:首爾「減掉一座核電廠」運動,提前半年達成目標,在一四年六月減少兩百萬噸油當量(相當於九十六億度電)的能源使用,並擁有八%的自給電力:朴元淳更發下豪語,要在二○二○年前,達成電力自給率二○%的目標。

這在短短兩年內達成的成就,靈魂人物正是出身反核運動的律師市長朴元淳。他大刀闊斧,除了「節流」之外,更發揮創意「開源」、推廣微型發電裝置,帶動超過一百七十萬市民,創造首爾的能源奇蹟。

老農自焚、核廠弊案

激勵首爾人積極參與節能

「這是我們參與反核運動、面對能源危機與氣候變遷的方式。」朴元淳驕傲地寫道:「首爾人(Seoulites)邀請全世界的公民一起加入我們。」Seoulites,並不只直譯成首爾市民,更蘊含市民對這座城市的歸屬與連帶,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觀察:「這場運動,增加了首爾市民的城市光榮感。」每個國家都想推動節能政策,首爾表現突出的關鍵是什麼?「減掉一座核電廠」執行委員、首爾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尹順真說:「讓市民熱情、廣泛地參與,是最重要的關鍵。」尹順真拿出電腦,秀出韓國電力公司電塔預定地—密陽農民的抗爭照片,「鐵塔很大,農民很渺小。」小蝦米挑戰大鯨魚的「密陽反電塔」運動持續八年,甚至有老農因此自焚。讓許多人開始反省:為何首爾人用的電卻由偏鄉承受發電成本?成為市民熱烈參與「減核」的動力。

除了密陽反電塔運動影響,南韓核電廠在一二年爆發弊案,兩千多份安全文件造假,涉案官員、電力公司員工超過百名,被喻為「核電黑手黨」,讓民眾對核電廠失去信任。一一年夏天因氣溫過高而導致大停電,也讓南韓養成必須節能、面對能源問題的危機意識。

然而,尹順真特別強調,南韓中央政府仍是「擁核」派,推動節能政策只是在新電廠完工前的權宜之計。「首爾的政策與中央不同,他們仍打算興建核電廠,我們是基於反核的理念來進行,做得比中央更多。」

行動一:組市民議會

市民參與政策,提高認同感為了減核行動,首爾組成「市民議會」,在推廣總部(promotion headquarter)中納入德高望重的意見領袖,促進社會溝通;執行委員會則囊括專業教授、綠能產業人士、首爾市府局處首長;當然,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成員,就是首爾市的社區草根組織。

「讓市民感受到自己也是能源政策推動者,而非只是被動地配合。」尹順真說。

社運出身的朴元淳,不但親自出席會議,與市民雙向溝通計畫的執行細節,更將各領域的專業、行動者都納入計畫中,確保社會力量被徹底動員。

將枯燥的節能觀念,編成可愛的小故事、漫畫,成功擄獲市民的心。社區裡設置「節能超市」,可購買省電裝置、交換省電心得、體驗「腳踏車發電」設施;圖書館也舉辦省電比賽,表揚「最會省電的家庭」。甚至有公寓大廈決議,將省下的電費給管理員加薪,讓反核不僅是中產階級擔心自身安危、財產被核災「歸零」的運動,也成為解決貧窮問題的方案之一。

行動二:處罰浪費

商店開冷氣不關門,開罰除了以「胡蘿蔔」鼓勵市民省電,首爾市府也祭出「棒子」,處罰民眾漫不經心的耗電行為。韓國月用五百度以上的第六級用電大戶,電費是第一級電費(月用一百度)價格的十一.六倍,更針對用電量超出一三五○度以上的用電消費者加收超額電費,並另外徵收電費「附加捐」,造成類似奢侈稅的效果。市區商店開冷氣未關閉大門,將被處以五十萬到三百萬韓元罰款。

平均氣溫低於台灣的首爾,甚至要求公務員在不影響形象的範圍內,在夏季穿著短褲上班,市長朴元淳更親自穿著短袖襯衫與深藍色短褲走秀、受訪,帶領市府官員減少空調需求。在各級學校推動「能源警衛」措施,從市府做起,在午休時間強制關閉電燈,並拔掉未使用的用電設備插頭。

行動三:獎勵裝設太陽能板不只補助租金,還能減電費為了讓市民更有動力裝設太陽能板,首爾市政府畫出太陽能地圖(solar map),貼心地計算好每戶屋頂的太陽能發電潛力。只要上網輸入地址,就能計算裝太陽能板的發電功率,地圖則按照日照劃分顏色,紅色最具潛力,橙色、黃色次之,查詢一目了然。

韓國經濟部原有推動太陽能板出租的政策,但裝設經費仍然相對昂貴,首爾市政府便提供補助,降低租金,更鼓勵市民合租太陽能板,也為公寓大廈提供六種不同設計的「迷你款」,可裝在牆面、防盜鋁窗外吸收陽光,讓住戶自由選擇。

在補助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電價減免的誘因,讓用電大戶也一起配合太陽能發電政策。尹順真解釋,「如果你是用電第六級的用戶,參與了太陽能板裝設計畫,我們會將你的電費費率調降到第五級。」活用「電費級距」當作政策工具,提供誘因讓用電大戶配合裝設太陽能板,是政策成功的關鍵。

相較之下,台灣的「陽光屋頂百萬座」政策,不但少了太陽能地圖輔助,也未提供公寓大廈個別住戶的解決方案,顯得十分陽春。同樣上路兩年,台灣全國太陽能發電功率僅五五○百萬瓦(MW),首爾一座城市發電便達二九○MW,且台灣囿於《電業法》規定,太陽能板所發電力,一律輸回台電再統一配送,距離首爾自給自足的境界,相去甚遠。

為了開源,除了太陽能板外,首爾無所不用其極。連清溪川旁都出現微型「水力手機充電站」,讓市民一邊戲水,一邊利用潺潺溪水發出的電力充飽3C用品電力,還意外成為觀光景點,「自己的電自己發」成為最夯的全民運動。

首爾模式振奮人心,環團邀請尹順真拜會雙北與高雄等直轄市首長,希望台灣也能向首爾學習。新北市副市長陳伸賢表示,受尹順真的熱情感染,馬上指示在一個月內成立跨局處的委員會,廣邀公民團體,向首爾模式學習,「首爾政策比較有整體性,這部分我們真的輸人家。」「台灣有條件做得比首爾更好。」洪申翰分析,與首爾類似,台灣貢寮、苑裡同樣有因興建電廠而犧牲農漁民權益的前例,核四廠興建過程中爆發連串弊案,許多民眾也早有強烈的反核意識,「在如此廢核民意下,若縣市首長下定決心、向首爾經驗看齊,減掉一座核電廠,完全是有可能的!」全城動起來,首爾2年發出96億度電—首爾2012年啟動「減掉一座核電廠」成果省電+民間發電:96億度(相當於台灣核一廠一年所生產的電力)首爾能源自給率:2.95%提升到8 % 市民參與:50萬人提升到170萬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76

MEMS行業深度報告:硬件複興的基礎元器件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437

MEMS行業深度報告:硬件複興的基礎元器件

作者:東方證券 蒯劍 胡譽鏡


核心觀點

MEMS是硬件複興的基礎元器件:MEMS是當前移動終端微創新的方向,也已成為可穿戴設備等新型硬件的基礎,我們看好MEMS有望成為未來幾年增長潛力最大的電子元器件,室內導航、背景識別、關鍵詞識別、全時開機、全時聆聽、更準確的動作識別等功能都對MEMS提出了更多需求。


MEMS類型豐富,多種應用齊頭並進:MEMS憑借功耗低、體積小、性能出色等優勢在多種領域大有可為。在移動終端上,慣性傳感器、MEMS麥克風已經有了廣泛應用,但用量還在不斷提升,氣壓傳感器、攝像頭光學防抖OIS陀螺儀等滲透率也將快速提升,此外,MEMS自動對焦、MEMS諧振器、MEMS揚聲器等新型應用市場也有望打開。可穿戴設備未來幾年將有望爆發增長,傳感器用量也將從簡單的單軸加速計,逐步增加氣壓計、陀螺儀、溫度計、濕度計、麥克風等。


MEMS走向大規模分工,利好先進封裝環節:MEMS產業由於應用分散,此前主要由垂直一體化的IDM掌控,隨著MEMS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各環節開始出現分工的趨勢,一大批無晶圓設計公司的興起給專業的晶圓廠和封測廠帶來了機會,其中能顯著降低尺寸和成本的先進封裝將有望顯著受益。在目前的陶瓷封裝、引線框封裝、球柵/柵格陣列封裝、晶圓級封裝等方案中,晶圓級封裝和球柵/柵格陣列封裝最具前景,其中3D晶圓級封裝還可以把MEMS和ASIC整合在一起,從而進一步提升效率和縮減尺寸。


投資建議與投資標的:我們看好MEMS應用的外延,建議重點關註歌爾聲學(002241,未評級),歌爾基於MEMS麥克風已經成為國內MEMS領域積累最深的公司之一,且氣壓傳感器等也已獲得突破,有望受益於iPhone6帶來的氣壓傳感大趨勢。

在MEMS先進封裝趨勢下,我們建議關註晶方科技(603005,未評級)、華天科技(002185,未評級)的WLCSP/TSV技術。

風險提示:MEMS市場應用不及預期風險:競爭加劇風險


1.MEMS是硬件複興的基礎元器件

1.1MEMS——當前微創新的方向、穿戴式設備的基礎

MEMS(微機電系統)是微電路和微機械按功能要求在芯片上的集成,基於光刻、腐蝕等半導體技術,融入超精密機械加工,並結合材料、力學、化學、光學等,使一個毫米或微米級別的MEMS系統具備精確而完整的電氣、機械、化學、光學等特性。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之後,消費電子領域創新進入平臺期,基於CPU核心數、屏幕大小、分辨率、攝像頭像素、輕薄度等配置經過前幾年的白熱化競爭後,開始出現性能過剩的隱憂,主流大廠開始把更多的精力轉向新功能、新應用,試圖帶來更好的體驗。


我們認為,在下一個重要創新(可能是穿戴式設備)上規模以前,基於MEMS的傳感器、執行器將有望成為當前移動終端微創新的方向,而MEMS技術的成熟,還將大幅促進穿戴式設備的發展。

a)MEMS是當前移動終端微創新的方向:一方面新的設備形態(移動終端乃至穿戴式設備)需要更加微型化的器件和更為便捷的交互方式,另一方面,移動計算和移動互聯技術給予MEMS系統在新型設備上應用的空間和前景。


b)MEMS為穿戴式設備奠定基礎:穿戴式設備對MEMS的需求將更甚於移動終端,穿戴式設備的特性決定了它對器件的微型化和輸入輸出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根據應用領域的不同,穿戴式設備對環境、物體、以及人體自身需要保持感知狀態。


1.2應用領域不斷延伸

MEMS傳感器2007年伴隨著iPhone開始大規模進入移動終端領域,包括慣性傳感器——加速儀,陀螺儀、羅盤(屏幕導向和導航)、OIS攝像頭陀螺儀等,MEMS麥克風也開始大規模替代傳統的駐極體麥克風。蘋果歷代iPhone大大促進了慣性傳感器、MEMS麥克風、近距感應、光線傳感器等的迅速普及,且每一個新傳感器的加入都對應著完整的體驗,這也迅速完善了用戶體驗,培養了用戶習慣。


因此,MEMS傳感器在除移動終端外的市場也開始迅速鋪開,包括遊戲設備,可穿戴設備、智能電視、健康監控、汽車、LBS等等的應用。功能也在迅速增加,從慣性傳感器、MEMS麥克風延伸到氣壓傳感器、濕度、溫度、RF開關、距離、燈光和微投傳感器等,3個甚至4-5個傳感器的整合也增強了MEMS傳感器微型化、多功能化的步伐。


我們認為MEMS是未來幾年增長潛力最大的電子元器件,室內導航、背景識別、關鍵詞識別、全時開機、全時聆聽、更準確的動作識別等功能都對MEMS提出新需求。


1.3移動終端——未來幾年可能出現新型MEMS傳感器

移動終端將是MEMS重要增長點,除了慣性傳感器、MEMS麥克風、壓力傳感器的繼續普及和組合化趨勢外,氣壓傳感器、攝像頭光學防抖OIS陀螺儀滲透率也將快速提升。


此外,不少新型MEMS傳感器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出現在移動終端上,例如MEMS振蕩器、開關、MEMS揚聲器、氣體傳感器、MEMS攝像頭、微投等。


預計2012-2018年移動終端上MEMS市場規模年均增速將達20%。壓力/溫濕度傳感器、光學MEMS等增長最快。


1.4可穿戴設備對MEMS需求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可穿戴設備中,不同的設備對應不同的互動和需求,因此也需要各種不同的傳感器,例如慣性傳感器,可以測量運動所需的時間,並以更高的精度測量相關數據。

此外,可穿戴設備中功能性的持續提升,也在逐步增加可穿戴設備中MEMS傳感器的需求數量,目前蘋果、三星等公司在增加手機MEMS方面很積極:

1)第一代計步器只有加速計,只能做簡單的計步和行走、跑步的識別;

2)第二代活動追蹤儀有加速計和氣壓計,可以改善計步功能,卡路里消耗量計算等;

3)當前的第三代活動監視器有加速計、氣壓計和陀螺儀,可以識別跑步、遊泳、汽車等複雜運動,並能夠準確計算卡路里;

4)後續的第四代智能手表進一步增加溫度、濕度和MEMS麥克風,除了複雜識別活動,還能夠提供背景識別和個人助理的功能。


2.MEMS市場多種應用齊頭並進

2.1MEMS類型豐富多樣

MEMS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耐用性好、價格低廉、性能穩定等優點,MEMS系統的獨特特性使之在很多領域具有應用潛力,盡管已經有不少應用,但整體來說MEMS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大量的MEMS系統仍具備廣闊的市場潛力。


MEMS按應用分主要包括傳感器、執行器、微能源等:

傳感器:MEMS傳感器是目前應用較為成熟的MEMS器件,包括壓力傳感器(還可以通過壓力傳感器測量氣壓、高度)、慣性傳感器(加速計、陀螺儀、地磁傳感器,或二合一、三合一的組合)、MEMS麥克風、環境傳感器(溫濕度)、熱輻射等。其中慣性傳感器、MEMS麥克風幾乎已經成為新型設備的標配,溫濕度、壓力等傳感器在移動終端尤其是部分穿戴式設備上的應用也有望迅速鋪開。


執行器:MEMS執行器也有部分較成熟的應用,如流量控制(噴墨頭),射頻器件里的BAW(體聲波)濾波器、BAW雙工器等,但未來大量的應用場景不止於此,例如MEMS振蕩器/諧振器、MEMS揚聲器、MEMS攝像頭、MEMS反射鏡(用於微投領域)等。


微能源:MEMS燃料電池能量密度高,用MEMS燃料電池代替目前的手機電池可使理論續航時間延長至數周,但目前成本高達300美金左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010年開始在MEMS麥克風、慣性傳感器等帶動下,MEMS市場開始進入快速成長期,2012-2018年CAGR將達13%。

其中組合慣性傳感器(2011-2017CAGR67%)、微顯示(93%)、MEMS振蕩器(64%)等將呈現高速成長。


2.2慣性傳感器仍是重要市場,組合化成為趨勢

慣性傳感器包括加速計(測線性加速計)、陀螺儀(測角運動)、地磁傳感器(測方向)。傳統的單軸慣性傳感器已經廣泛用於汽車控制等領域,但直到2009年才出現三軸的MEMS慣性傳感器,並開始應用在智能手機上,用於控制遊戲或虛擬現實、晃動手機輸入指令、運動信息追蹤等。從此引爆MEMS慣性傳感器市場。

目前6軸/9軸(二合一、三合一)逐漸成為主流,而且下一代產品還會整合進壓力傳感器,未來越來越多的傳感器的功能整合在一起是大趨勢,集成度更高,能夠實現更多功能,操作系統和應用層也會無縫對接,從單個的功能性傳感器到組合性功能——檢測運動和地理位置情況。


目前慣性傳感器在移動終端整體滲透率已經達到一半左右,幾乎成為標配,未來除了在移動終端繼續滲透外,在穿戴式設備(手環、智能鞋等)上也極具前景。


全球消費領域慣性傳感器市場規模將從2012年的17.6億美元增長至2018年的29.9億美元,其中分立慣性傳感器可能面臨衰退,而6軸/9軸的組合慣性傳感器將迎來爆發。


2.3MEMS麥克風

Knowles、歌爾聲學等引領了MEMS麥克風趨勢,並在移動終端上大量取代傳統的駐極體麥克風,高品質、抗幹擾、微型化等優點使之在新型硬件上亦大有作為。出貨量增長率從2012-2016年達24%。

可穿戴設備需要麥克風來讀取用戶的語音信息,也需要音筒來輸出設備的信號,除了簡單的語音通話等功能外,事實上MEMS麥克風在語音識別、背景識別(搞清楚用戶的狀態)、關鍵詞識別等應用上也非常符合未來的趨勢。運動加上語音識別功能提供的Always-onalwayslisten(全時開機、全時傾聽)的體驗。可以一直保持開機狀態,隨時隨地使用這些功能。這些功能將在手機和可穿戴上面很快獲得應用。


2.4光學防抖、自動對焦

對智能手機用戶來說,攝像頭的一大需求是成像穩定,盡管目前攝像頭像素越來越高,但在低光條件下容易出現曝光不足、成像模糊等問題。OIS陀螺儀能夠實現成像穩定,在不太理想的拍照環境下拍出高質量的照片。iPhone6攝像頭新增OIS光學防抖功能,很可能將引領光學防抖趨勢。

MEMS自動對焦

MEMS自動對焦可修正物距的偏差以及溫度對透鏡造成的偏差,其中的自動對焦裝置使用靜電力來精確定位並移動透鏡進行對焦,以獲得最佳的定位精確度和可重複性。自動對焦裝置的機械接口使鏡筒與移動中的透鏡能精確對齊。

MEMS自動對焦模塊具有MEMS技術的性能優勢,集成度更高,對焦速度更快,對焦更準確、功耗也要低的多。對焦速度顯著加快,比常規VCM鏡頭至少快上7倍;功耗僅為VCM鏡頭的1%。

此外,MEMS鏡頭模塊的z軸高度僅為5.1mm,比常規VCM模塊減少33%。MEMS技術還可以讓鏡頭組件以低溫運行,和常規鏡頭相比,MEMS鏡頭可以降低20%的散熱量,溫度至少低10度,溫度的控制對於提高照片畫質的穩定性很有幫助。


3.看好MEMS應用外延和先進封裝機會

3.1MEMS市場應用周期縮短,產業鏈從IDM走向分工

MEMS器件制造過程可分為MEMS的制造、封裝、測試、減薄、切割,ASIC的制造、測試、減薄、切割,MEMS和ASIC芯片封裝等環節,產業鏈較複雜。而以往MEMS下遊應用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因此MEMS產業主要由垂直一體化的IDM掌控。

而隨著MEMS技術逐步邁向成熟,以及新型設備(移動終端、穿戴式設備)催生的大量需求,MEMS器件從研發到商業化的周期越來越短,從商業化到大規模應用的周期也在逐漸縮短。

近年來MEMS產業的起步使MEMS各環節開始出現分工的趨勢,尤其是樓氏電子(MEMS麥克風)、InvenSense(慣性傳感器)、Sitime(MEMS諧振器)等無晶圓設計公司的興起給專業的晶圓廠和封測廠帶來了機會。

樓氏電子、InvenSense等已經躋身全球MEMS領域前30大廠商,目前過半的MEMS業務仍然在IDM手里,但大批量、標準化之後走向分工將成為趨勢。


3.2制造環節升級、先進封裝受益

MEMS的興起除了促進分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外,還將促使專業晶圓制造廠商采用更先進制程和更大晶圓來生產:

目前主流MEMS廠商采用6寸晶圓的65nm工藝生產MEMS,而IC的先進制程已經到了12寸晶圓14nm(英特爾)、20nm(臺積電)。目前廠商已經逐步在采用8寸晶圓生產MEMS,制程也可望提升,先進制程的導入將快速推進MEMS性能進一步提升,並繼續降低功耗、成本、尺寸等,有利於MEMS市場的進一步爆發。

對封裝環節來說,隨著可穿戴設備等新型硬件對MEMS系統功耗、體積等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封裝工藝的需求也將持續提升,因此能顯著降低尺寸和成本的先進封裝(尤其是適用於MEMS芯片的3D晶圓級封裝)將持續受益。

MEMS封裝不同於傳統封裝,未來3D晶圓級封裝、BGA/LGA封裝可能將最具潛力:

MEMS的封裝不同於傳統封裝方式,因為MEMS封裝涉及到材料、電、機械等部件,需要在一個毫米或微米級別的MEMS系統里具備精確而完整的電氣、機械、化學、光學等特性。

a)特殊的信號界面(包括電、光、磁、機械力、溫度等多種輸入信號)

b)特殊的封裝材料:封裝材料的熱膨脹系數、熱、電、抗腐蝕特性、機械應力等都需要考慮到;

c)特殊的立體結構:非平面工藝、膠體、懸梁、薄膜等

d)特殊的芯片鈍化需求

e)特殊的可靠性需求:MEMS的本質是機械運動,所以芯片保護首先要考慮機械振動、加速度及避免各種物理損傷,

目前MEMS封裝主要有陶瓷封裝、引線框封裝、球柵/柵格陣列封裝、晶圓級封裝等方案,其中陶瓷、引線框封裝不適合微型化器件,未來將保持平穩,BGA/LGA是當前主流,未來也將保持較快增長,晶圓級封裝具有大批量、微型化等優點,可能迎來快速增長。

未來3D晶圓級封裝(TSV等)還有望將MEMS和ASIC整合在一起,從而進一步提升效率和縮減尺寸。2012-2016年MEMS晶圓級封裝年均增速將達37%,BGA/LGA也將保持在16%的水平。

例如Invensense采用3D晶圓級封裝把MEMS和ASIC兩個芯片直接連接而不用通過金線,既實現更小的體積,更優的性能,在生產環節也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3.3建議重點關註歌爾、晶方、華天

歌爾聲學是國內MEMS領域積累較為深厚的公司,通過為蘋果耳機等供應MEMS麥克風,已經成為全球MEMS麥克風主要的封裝和應用公司,除了有望受益於MEMS麥克風的推廣外,單臺設備配備的MEMS麥克風也呈上升趨勢。

此外,歌爾聲學還將有望受益於MEMS系統功能和應用的外延,例如iPhone6上首次搭載氣壓傳感器,有望帶動氣壓傳感器成為趨勢。公司的氣壓傳感器也已獲得突破,未來將有望受益於這一趨勢。

在MEMS先進封裝趨勢下,我們建議關註晶方科技、華天科技的WLCSP/TSV技術,有望成為MEMS封裝工藝中增長較快的一類。另外環旭電子(601231,未評級)的SiP封裝也適用於後段異質整合。


4.風險提示

MEMS市場應用不及預期風險:

我們看好MEMS的應用從慣性傳感器、MEMS麥克風等向氣壓、溫度傳感器、OIS防抖、自動對焦等迅速延伸,但也存在無法觸及用戶痛點、市場反響不及預期風險。

競爭加劇風險

MEMS市場目前整體處於上升階段,但部分市場(如單軸慣性傳感器)市場競爭有越來越激烈的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00

每日一拜FDA論壇(2015/02/21)----基礎知識彙總(上) 股市之豬老白ISIG

http://xueqiu.com/4171328301/36862941
以下所票是由」生物醫藥新手群(每日一拜FDA)「討論推薦的股票,請關注的朋友對應基本面+技術面+整體趨勢 認真研究,獨立思考,謹慎操作,謝謝!

有很多朋友在詢問「生物醫藥微信群」的事情。我在這裡集中回覆一下:

1)目前新手群只加認識的朋友,除非有特別吸引人的地方(比如名牌高校的高材生,科技類經驗豐富的人士,財務方面工作人員,或者天生麗質的美女[害羞]);

2)高手群只加生物醫藥專業人士,或者投行基金類的專業人才,以及期權高手。 其他的新手散戶,不好意思了.....


Biotech領域知識點很多,今天我們簡單總結一下基礎知識:


1.  行業專業分析師採用的信息:
1) 宏觀經濟利率,經濟週期;
註明:因為醫藥公司一般採用增發融資而不是借債,因此一般宏觀利率對這個行業影響不大。加息之後,資金就會流入固定利息市場(銀行和債券),不利於股市;降息之後,資金會流入股市,因為市場上的資金總量是一定的。

2) 行業信息;公司互動與公開信息(管理層講座、媒體發佈、財報披露);
3) 臨床試驗,提出方案,設計試驗與結果解釋;
4) 實時市場數據追蹤

2.  分析的本質是主客觀知識相結合
Management (Tactics,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Subjective
Product & Technology (Clinical, Financial, Business Development) --- Objective
Subjective + Objective = Assessment (Valuation)

在第2點中,management特別重要,因為Biotech公司創立初期會常年虧損,市場對他的估值完全依靠預期。因此,分析師都是通過研究這個公司的管理團隊的專業性和過去歷史經驗來做出評估。有些管理團隊並不讓人信服,所以在valuation的時候,需要給他們加一個Discount,一旦試驗數據不好,市場對這種公司的懲罰力度也會放大.....

3.  Biotech Industry = Biotech (狹義)+ Pharma + Healthcare
其中Biotech (狹義)多採用前端(cutting edge)技術,提倡創新性,需要做試驗去know how,並且需要不斷從投資者裡融資來維持企業運營;有多種多樣的商業模型,並且沒有一種恆定的估值方法能夠準確涵蓋所有類型的Biotech(狹義),依靠概念和新聞來驅動市場價格。

相比之下,Pharma相對比較保守,常常採用已經比較成熟的技術,基於大量的過去的實驗數據基礎上進行研發,並且依靠成熟產品銷售利潤來維持額運營和R&D;大多數商業模型比較相似,有常規的估值方法(EBITDA/EV),依靠財務報表的好壞來驅動市場價格。

比如,對於EYES這樣的公司,以前反覆提到過,他家的股票主要依賴於銷售業績的好壞,財報的情況,而不是與FDA相關的事件驅動。

4.  Biotech的難點在於long timeframe


平均從探索新的分子到最後上市需要14年左右,很高的研發成本(平均研發成本$403mm,孤兒藥Orphan Drug能抵稅,並且研發整體費用大幅度降低,這是將來的發展趨勢,Orphan Drug應該要重點關注),高度的技術風險與不確定性。

一般而言,biotech可分為平台類和產品類,其中產品類是我們重點關注的,需要跟FDA打交道,相對風險高,投資回報率高;平台類的技術風險較低,但是產品市場化風險相對較高。

知乎上對於FDA流程的講解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439110/answer

5.  對於Biotech 而言,Technical 和 Commercial 同等重要,甚至很多時候後者更加重要


在分析Technical的時候,歸根結底到是否能走完研發流程,FDA是否能夠批准?在分析Commercial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很多因素。比如,Is there room for five such products on the market?後研發出來的產品,在跟已經有的產品進行競爭的時候,他的優勢在哪裡,如何博取更大的市場份額?這時候就要重點考察公司的管理層與營銷團隊。

6.  醫藥的研發R&D 包括 discover, test and brought to the market 這幾部分

其中在每一個discover的過程中,需要搜尋5000到10000個molecules,最終只有1個能夠成功被FDA批准,並且上市。平均每個藥品從discover到make it to the market as an approved drug的成本在$ 800mm,這個數字包括了costs of failures and time costs(包括沉沒成本與融資成本).其中phase 3 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試驗,消耗成本急劇增加。因此,$800mm被稱為capitalized cost,而實際研發需要的cost在$ 403mm.。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藥物是全新的molecular entities(no other versions of these drugs were on the market) and all were developed in-house by th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這種情況下研發成本很高。但是,有些公司是在市場已有藥物的基礎上進行產品更新,這樣的成本會明顯降低。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成本是指的pre-tax cost,而實際研發費用是可以部分抵稅的。

7.  在Biotech醫藥研發的核心臨床階段

平均需要97個月才能完成全部階段,比Pharma多出8%的研發時間,並且Biotech的臨床階段成本比Pharma高出14%。這是因為regulatory requirement for more clinical trial subjects to be enrolled,特別是安全性(security)是一個核心問題。同時,很多NID(New Investigational Drugs)針對的目標群體是Chronic Disease(慢性病)或者老年人多發病,因此需要更多更長時間的試驗。

8.  一般而言,將Discover and Development Process劃分為5個階段

Drug discovery; Preclinical development; Early clinical phase incorporating Phase 1 and Phase 2 studies; Phase 3 trials,以及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studies.

1)  Drug Discovery 階段:這個階段的目的在於發現候選藥物(Identify a candidate drug, also called a lead drug),需要在不同的化合物上面進行多種試驗。

2)  Preclinical development 階段:這個階段需要針對動物做一系列試驗,目的在於確定drug is safe to be given acutely for a short period to humans.

3)  Early clinical phase incorporating Phase 1 and Phase 2 studies;這個階段評估藥物在健康的志願者身上的特性和一小部分相關病人。(These studies assess the drug's properties in healthy volunteers and then in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patients.

Phase 1其實比較容易完成,因此ARNA的1期試驗成功之後的暴漲,是非理性的。我當初選擇了做空$5.91,雖然他一度上漲到$6.3左右,但是最後還是回歸理性價格$4.65 左右,可能還有進一步下調趨勢。

但是醫藥股做空風險很大,容易爆倉,除非對公司基本面特別瞭解,一般不建議short biotech (比如有人在GENE 漲到$5 的時候,就號召大家開始做空,是一種愚蠢而且非常危險的行為)


4)  Phase 3 trials: 這一階段用來determin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icacy and safety in patients.

3期試驗需要重點解釋一下:這一部分需要大規模臨床試驗,收集數據需要漫長的時間,可能1年以上。有一些藥物找不到足夠的患者參與試驗,因此只能停止,股價暴跌。還有一些試驗結果很好,不需要繼續收集數據,試驗提前停止,這種情況判斷為利多

5)  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studies: 這些調查研究用來檢測上市藥物的安全性。

9.  研究需要大量的資源
統計數據顯示,一旦有潛力的藥物開始在人體上進行試驗,成本就會急劇增加。一個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特殊藥物的Phase 3(3期試驗)將會相當的長,並且公司自己承擔研發費用會相當昂貴(比如心血管疾病)。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引入戰略合作夥伴,我們在進行分析的時候需要觀察合作公司的資質水平以及研發歷史記錄。這種3期試驗要求大規模的臨床數據,並且需要大量的市場資源來支撐。

比如,為什麼特別推薦了SGMO,是因為他的合夥夥伴很多,研發實力很強,特別是有Biogen (BIIB)這樣的巨頭背書,市場對此預期很高.

一種biotech的trade策略:因為2期一般都比較穩定增長,不容易出現跳水,尤其是Phase 1/2之間,所以有一種策略就是2期之後買入,3期出結果之前賣出,只賺市場預期的錢,不賭博。

10. 如何進行投資評估

因此,當我們進行潛在的投資評估時,投資者需要能夠預估藥品什麼時候能夠上市(即使藥品研發和相關的時間進度按照預先計劃的進行。)投資者需要關注時間進度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時間就是金錢「,這是一把雙刃劍。對於一個在研發的藥物,他在上市之前並不能帶來收入和淨現金流。同時,對於一個正在研發的藥物來說,每天都會讓專利權逐步流失。專利權所有者一般自提交文件起,享有20年專利期。

而實際上,公司會很早之前就提交文件,之後再進行藥物研發,所以專利權一般有效期是7~12年。為了延長專利權有效期,公司可以採用變更藥物使用方式(比如口服與注射),但實際上藥物核心成分的專利權已經失去,仿製藥物會進入這個市場。同時公司可以採用涵蓋新的治療疾病、新的計量、調整藥物配方,來向FDA申請額外的專利權。

11. Exclusitivy 與 Patent 的區別
Exclusivity (專賣權):有一些醫藥公司享有市場專賣權;市場專賣權(Exclusivity)和專利權(Patent)是相互獨立的兩種模式,具有不同的有效期時間。比如,治療足癬的專賣權只有6個月長,但是治療罕見症狀的Orphan Drug(在美國患病人數小於等於200,000人)可以最長至7年(在美國),10年(在歐洲)。

對於那些涵蓋之前從沒有被FDA批准的化學體或者化合物的新藥,可以授予5年期的專賣權。對於那些部分化合物成分被FDA批准,並且又提交了新的clinical investigation的藥物,可以授予3年的專賣權。需要注意的是,一個藥品可以同時具有Exclusivity 和 Patent,或者同時都沒有。

Disclaimer:
1. 本人製造工程專業出身,半路出家,金融經濟與生物醫藥相關知識,純屬自學,並沒有受過系統的訓練,如果有專業知識的錯誤,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2. 本人只是一個無名無姓小門小戶的25歲毛頭小夥屌絲青年,初入江湖,年少無知,毫無經驗,愚笨似豬,因此取名為股市之豬。請各位各行各業的前輩,獨立思考,謹慎操作,對自己的財務和身家性命負責,不要盲目跟隨我的建議買入,也不要對我寄予過高期望,謝謝!
3. 本人07年學習股票,入市A股。12年開始涉獵美股,主要研究生物醫藥板塊。對於其他行業基本上屬於菜鳥階段,既不會期權,也不會期貨,更不懂石油黃金天然氣。
4. 截止目前為止,本人持有CFA 1級證書,尚未考取Series 7 & Series 11執照,請注意。
5.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專心研究生物醫藥行業的股票,其實就是為了將來家人生病的時候,還有人能懂國際最先進的水平,及時尋求最好的醫療服務...祈禱Biotech技術取得持續進步,造福整個人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51

投資新手上路(二) --- 成功投資的三大基礎 柯中

http://xueqiu.com/5243796549/37033016
我們在上一章講了投資的精髓主要是專注二字,但是這個是靈魂,在這個基礎上還有三大基礎一體構成投資要領.



1.良好的心態
良好的心態是三大基礎之首,因為心態好,才能做好交易,很多人因為操作虧損多數是因為心態不好,或者說心態亂了,比如情緒化交易,當大盤大漲的時候,自己的股沒漲,就慌了神,剛開始還沒什麼,過了1-2周發現周圍的都飛了,自己的還躺在底部,就去追高,剛沒賣幾天,自己追高的股出現回調,而自己低位賣飛的股卻出現了上漲導致兩邊打臉.
出現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心態亂了.

一方面是受市場的變化,導致自己的觀點或者決策出現了動搖,然後生怕錯過了行情導致自己失去理智或者草率交易.而情緒化的交易的結果多辦就是----虧損出局.


另外還有大部分人,在多次操作失誤後,不停的買賣,越操作越錯.這個是最大的忌諱.
有段時間較閒去看別人賭博,發現一個全職賭博的玩家連續多次出現壓錯後,就會開始休息,直到他發現他能看的准的時候,才再次出手.
而這短暫的休息,當他再次壓的時候,結果一般是這樣的.
a.他壓的手較重
b.80%的概率都押對了.
可見心態在博弈的任何時候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操作千萬不要成為賭博,糟糕賭博的主要徵兆,是大多數人無法抗拒下場一博的慾望.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交易過度頻繁而結果不好,最好停止交易,讓自己有機會冷靜下來.

就像我們過馬路的時候,有很多車流,且是紅燈,大家都懂得避讓,因為大家都知道,如果這個時候過馬路,風險太高.如果你有急事.你一心就是想過到馬路對面去,當然你也會掂量一下你在這樣的車流下過馬路,發生事故的概率有多大.但是多數人都認為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這樣的交通事故總在發生.為了避免事故的發生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所以操作也是,當你避免在心態不好的時候操作, 就是在避免虧損,而不是想自己盈利.

另外一種相反的心裡是買入盈利後,患得患失,總是怕要跌回去,然後把利潤回吐,所以很多情況下都是賣早了.而錯失後面的大部分利潤.這裡討論的僅僅是心理層面上的波動,而心理的上的波動影響根本來至於符合邏輯的交易體系的形成,在一個符合邏輯的交易體系下,不管是買還是賣都有自己的邏輯和理由.這樣,即使賣早了,或者買錯了,也是在想辦法去完善計劃和交易體系的問題了.


2.符合邏輯的交易體系
上面我們提到心態和交易體系息息相關.有了交易體系還不行,還得不斷的實驗和校驗.很多時候一種交易體系也是一種大概率上的合理.也就是說當你的交易體系能做到70-80%上的成功率的時候,已經是很強的交易體系和策略了.

當然這種體系有很多種,不一定是成功率很高,而是利潤很大,有很多短線高手,成功率並不太高,但是他們截斷虧損,而放大盈利,即使在低於50%的成功率的基礎上也能獲得驚人的收益.

談談抄底的策略和方法(四) -- 談談投資策略的建立
http://xueqiu.com/5243796549/30050108


這篇文章也較為詳細的介紹了投資策略的建立方式,不過找時間還得再完善一下.


3.合理的倉位管理
最後一點就是合理的倉位管理了.很多人很小看這一點,實際上是否能持續盈利的關鍵就是合理的倉位管理.

下文就倉位管理做了部分討論,不過文中的觀點現在有變化,關於連續壓某一邊的概率並不是不斷變大,而是每次大小出現的概率都是相同的.
談談資金的倉位管理(一)
http://xueqiu.com/5243796549/29721123


所以當你的策略形成後,每次交易的倉位和成功率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我發現一些合理的交易策略,連續出錯的概率較低.所以這個倉位管理跟交易策略又是息息相關的,且又和心態形影不離,以前有人問我,我滿倉被套了怎麼辦?特別是在下降通道里面的時候,一般我這樣回答他們,這裡也分2種情況.
1.在下降通道里面,不知道個股跌到什麼時候,且剛開始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叫減倉,減到可以讓你安然入睡的倉位即可.如果你的倉位已經多到讓你睡覺都難眠了, 就不談心態了.這個時候一定是歪曲的胡亂操作.
2.如果是已經經過大跌,短期已經跌出翔了,這個時候我多半是說持股,等反彈再出局.

出現以上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倉位控制的不合理,動不動就滿倉或者越跌越補導致滿倉後,股價還在繼續下跌,這樣的操作方式是極不合理的.我們發現市場上很多高手,特別是期貨的高手,都是這樣死的.
比如堅定看跌,然後指數突然反轉,還繼續加倉看跌,沒過幾天,就全部爆倉離場了.有多少虧多少.而這個時候,多半都是以前的高手才會犯這樣的錯,因為他們極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而導致越操作越錯,這個又回到第一個心態的問題上了.

所以真正的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需要具備三大基礎:良好的心態,符合邏輯的交易體系,以及合理的倉位管理,才能在這個市場上活的更久,讓自己的市值不斷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498

補點基礎課:如何玩轉杜邦分析法 孥孥的大樹

http://xueqiu.com/8592131633/37320897
近期,從觀察評論記錄來看,雪球上的朋友對於投資基礎課程頗感興趣。其實,從個人角度出發建議大家還是多看一些投資基礎的書籍,做到開卷有益。當然,絕大部分書籍難免晦澀,也不好懂。今天就整理一篇如何玩轉杜邦分析法的文章給分享給大家,做個拋磚引玉,希望雪球越來越多有興趣共同學習、進步的朋友加入,分享更多的乾貨。
  當然,在玩轉杜邦分析法的前提是,你必須得知道每一個財務指標的含義,這是最根本的要求。找本財務書也可以,同樣也可以網上找一些老師講課的簡易視頻都行,個人覺得視頻更好,通俗易懂。
  什麼是杜邦分析?
  杜邦分析法利用各個主要財務比率之間的內在聯繫,建立財務比率分析的綜合模型,來綜合地分析和評價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方法。採用杜邦分析圖將有關分析指標按內在聯繫加以排列,從而直觀地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總體面貌。
  先來看一下杜邦分析圖表及相應分析:

                                             
  根據上圖剝析,可以得出下面的主要公式:
  綜合公式:
  淨資產收益率=銷售淨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淨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收入/總資產)*(總資產/淨資產)=淨利潤/淨資產
  以下是分步公式:
  權益乘數=1/(1-資產負債率)=總資產/淨資產
  銷售淨利率=淨利潤/營業收入
  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總資產平均餘額

  總資產淨利率=銷售淨利率*總資產周轉率
  淨利潤=營業收入-成本費用+其它損益及收入-所得稅費用
  總資產平均餘額=流動資產+非流動資產
  成本費用=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稅金及附加
  流動資產=貨幣資金+預付款項+應收帳款+其他
  非流動資產=長期期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其他
  從上面的綜合公式可以看出:
  (1)淨資產收益率是一個綜合性最強的財務比率,是杜邦分析系統的核心。它反映所有者投入資本的獲利能力,同時反映企業籌資、投資、資產運營等活動的效率,它的高低取決於總資產利潤率和權益總資產率的水平。決定權益淨利率高低的因素有三個方面-權益乘數、銷售淨利率和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銷售淨利率和總資產周轉率三個比率分別反映了企業的負債比率、盈利能力比率和資產管理比率。
  (2)權益乘數主要受資產負債率影響。負債比率越大,權益乘數越高,說明企業有較高的負債程度,給企業帶來較多地槓桿利益,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較多地風險。資產淨利率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同時受到銷售淨利率和資產周轉率的影響。
  (3)資產淨利率也是一個重要的財務比率,綜合性也較強。它是銷售淨利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的乘積,因此,要進一步從銷售成果和資產營運兩方面來分析。
  那麼問題來了,
  從綜合公式來看,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
  淨資產收益率=銷售淨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
  從最根本的指標上可以看出,銷售淨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槓桿比率)構成了ROE的核心指標,如果講到企業運營的三個級別的話,則可以判斷公司運營的三個層次。

  首先,先來講銷售淨利率,從這個指標上講,銷售淨利率的提高能夠提升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而且是最好的公司運營模式。這就是我們平常經常講的公司為啥要高毛利率,比如茅台,我武生物這樣的公司,吃藥喝酒毛利率高達90%,在管控好營業成本的前提下,公司就可以獲得良好的淨利率。這就是為啥投資者偏好高毛利率的企業。當然,高毛利率的最終結果是要高淨利率哦。如果轉成高淨利率,途徑有二,其一,漲價,這就是公司的議價權了,我們研究企業經常講到這點,是很關鍵;其二,降低成本費用,但是成本費用的降低往往是比較有限的。第一點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如果企業是由於高毛利率而貢獻的高ROE,那麼此類公司最優。
  其次,再講總資產周轉率。同樣,提高總資產周轉率也能提高淨資產收益率的整體水平。這個在地產內有一種快銷模式,例如,在2013年碧桂園成功殺入房地產前十,成為整個行業黑馬,就充分採用了快銷模式。從拿地到房子銷售,短則半年,慢不到一年。這樣完勝整個行業整體水平,在碧桂園的影響下,各大開發商也是紛紛提高自己的銷售速度,提高周轉率。講這個例子,大家應該能明白吧。就是一年進貨一次,每次進100件商品,在賣出的價格一樣的情況下比如100元每件,你用了一年才賣完得10000元;如果換成一年進貨二次,每次同樣進100件,同樣賣100元/每件,但是你一年內同樣全部賣掉,則你得了20000元。是不是收益就高了。講那麼多,好像就二個關鍵字——效益。所以,此類模式在沒有最高毛利率情況下,提高效益,同樣能保持較好的淨資產收益率。那麼,此類公司次之。
  最後,講一講權益乘數(槓桿比率)。說白了,這個就是公司借錢來運營公司,本來你只有100塊錢,只能買一件商品,賺一件商品的利潤。你覺得不爽,還挺累。於是,找你好朋友借了200塊錢,但是答應做一次買賣,就也分點利潤給你哥們。於是,你揣著兜裡的300塊錢,這次買了3件商品,賺了三件商品的利潤。事後你分你哥們50元,但整體上你還賺了250元。當然,借錢是有風險的,萬一你買了商品還沒賣出去的過程中,你哥們急用錢,上門追債,這下就完蛋了。你有可能降價出售啊,或者資金周轉不過來啊,啥啥啥都有可能。於是,可能你本錢也賠光了。所以,權益乘數就是借錢玩,看你玩不玩得動。此類公司,則歸屬第三等級運營模式。
  舉例說明:
  就拿地產行業三家典型的企業做一個案例對比,讓大家一目瞭然。一個行業之間,順同樣的賣房模式下,對於保持在20%左右的淨資產收益率同樣的企業,其主要的貢獻比居然均不相同,所以選擇哪一類企業,充分的保證了你的安全邊際。請看下圖:


  數據來自其2013年年報,可以看到大家的ROE都是在20%左右,而中海地產,賃借其高的銷售淨利潤率,獲得高的ROE,為啥呢,主要是由於中海地產品有政府背景憑藉以前的儲地,土地的樓面均價便宜;而萬科則以其穩健的經營管理,保證了其高效的周轉率而得名,使其保持較高的ROE;而在2013年異軍突起的泰禾集團,主要是憑藉其高的負債率而保持了其高ROE。從三家企業對比再加上房地產行業的現狀,可以肯定泰禾集團的高負債風險遠高於其它二家企業。誰都不想借錢過日子,還要支付利息,地產行業可是高利貸頻出的行業,異間借貸盛行。
  杜邦分析的侷限性:
  大家平常可以看到我在雪球寫的文章關於個股或者行業的分析數據,基本上都是對公司的某個財務指標進行長期多年數據比對,這樣可以看出趨勢。而杜邦分析的圖表僅僅是對一年的數據進行比對,則顯得過注重於短期財務數據的表現。所以在應用杜邦分析的時候需要結合長期財務指標來進行綜合判斷,切忌不要在一年數據上摺騰太久,以免掉入陷阱,注意靜動結合。此外,還需要強調一點,我之前的文章多次提到,在研究完行業、企業的綜合管理能力、領導層管理能力、員工執行力等等無形的判斷後再用財務指標結合估值公司的整體水平。其實,做為一個分析師,往往很多時候著迷於企業的財務面,掉入財務陷阱。
  利用上述的杜邦分析法做一個案例教學吧。
  就拿我上一篇文章寫到的工程機械中的中聯重科來舉例。為了對比的明顯,拿工程機械的顛峰時間2011年的財報跟2013年的財報進行比對,更好的說明教學。
先上這兩年的杜邦分析圖,從ROE看,2011年為25.02%,而到了2013年則下降至9.43%,那是什麼原因呢?



  先從上而下的開課。
  第一步,先看總公式,ROE=總資產收益率*權益乘數

  2011年 ROE=總資產收益率*權益乘數=12.45%*2.01=25.02%
  2013年 ROE=總資產收益率*權益乘數=4.43%*2.13=9.43%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ROE三年間從25.02%下降至9.43%,什麼原因引起的呢?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主要原因是由於總資產收益率的下降而引起的,而權益乘數略有提升但並不明顯,這個留著後面再講,下面先剝析總資產收益率。
  第二步,再看,總資產收益率=銷售淨利率*總資產周轉率
  2011年總資產收益率=18.08%*0.69
  2013年總資產收益率=10.25%*0.43
  可以看到,影響總資產收益率的為銷售淨利率跟總資產周轉率,二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從而導致其總資產收益率下降。先來看銷售淨利率。
  第三步,接著看銷售淨利率=淨利潤/營業收入
  2011年銷售淨利率= 8,173,341,830.79 / 46,322,580,713.20 =18.08%
  2013年銷售淨利率=3,951,881,334.27  / 38,541,775,254.36 =10.25%
可以看到,在營業收入跟淨利潤雙雙都是負增長的,而且銷售淨利率卻又下降了。那麼可以肯定是由於成本的增速快於營業收入的增速,從而導致其淨利率下降。我們知道根據杜邦分析圖,淨利潤=營業收入-成本費用-其他損益及收支-所得稅費用。競爭是成本費用增速過大,那麼咱們先分解成本費用。
  第四步,成本費用=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稅金及附加
  2011年,成本費用= 31,316,026,319.85 + 3,159,739,323.20 + 1,755,880,397.95 + 110,979,689.01 + 263,627,349.62 = 36,606,253,079.63
  2013年,成本費用= 27,300,089,843.06+ 3,631,169,614.06 + 1,953,446,392.73 + (-136,448,074.66 )+ 270,855,257.72 = 33,019,113,032.91
  可以看到營業收入在下降的情況下,成本費用也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夠大,從而影響其銷售淨利率。影響比較大的,可能的看到,銷售費用及管理費用。如果瞭解行業情況的話,可以判斷隨著競爭加劇,公司的銷售費用及管理費用明顯上升。
通過對總資產收益率的一層層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影響其總資產收益率主要是由於其營業收入的下降,同時營業成本並沒有隨著營業收入的下降同步下降,從而導致其整體的收益率下降。
  接下來,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分析其總資產周轉率。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得知總資產周轉率從2011年的0.69下降至0.43
  第一步,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總資產平均餘額
  2011年總資產周轉率=46,322,580,713.20 /67,288,523,588.64
  2013年總資產周轉率=38,541,775,254.36 /89,255,808,859.89

  可以看到,營業收入下降,總資產在上升,所以,自然周轉率就下降了。那麼我們接著看,總資產上長升是由於什麼影響的。
  第二步,總資產=流動資產+非流動資產=(貨幣資金+預付款項+應收款項+存貨+其他)+(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其他 )
  為了方便對比,截圖對比。
  通過對比,總資產上升,主要是由於其流動資產的增加。流動資產的增加呢,主要是由於其應收帳款抽爆增,從2011年的116.58億增加至2013年278億元,是其總資產增加的主要因素。從應收帳款的屬性看來,這點不是好消息。



  最後看下權益乘數,權益乘數變動不大。就不詳細講解了,大家按照上面的方法跟步驟進行分析即可。
  那麼分析完,我們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應收帳款過大,是不是應該公司應該加強力度催款。(事實上中聯重科現在就是在這麼做),成本費用過大,是不是應該節約成本,把銷售費用等支出減下來,保證公司的淨利潤。當然,對於一個行業競爭這麼大,相當殘酷的行業,這是相當困難的。我們在綜合評判一個企業的時候,就需要把這些得出來的結論納入我們評估整個公司的標準,觀察公司是不是在言行舉止上有所動作,有動作才能保證公司未來的趨勢有所改善,整體向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036

三一國際(631)業績會議紀要:結構轉型 奠定未來發展基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80

三一國際(631)業績會議紀要:結構轉型奠定未來發展基礎
作者:李明

1、2014年業績概述:實現收入人民幣21.75億元,同比下降32.6%,主要原因是國內煤機需求大幅萎縮導致傳統掘進機產品銷售收入下降;毛利率同比下降3.5個百分點至32.6%;公司股東應占溢利1.68億元,同比下降52.8%;每股盈利0.06元,同比下降50.0%。

2、各項收入占比:2014年,公司收入中來自掘進機的占比為33.9%,呈逐年下降態勢;聯合采煤機的收入占比繼續增加至29.9%,上年同期為28.9%;礦車收入占比從2013年的12.0%增加至2014年的13.1%;天然氣收入占比0.3%;配件和服務收入占比22.7%。

3、經營模式轉變:一、代理模式轉變,強化市場開拓能力;二、服務模式轉變,從過去簡單賣配件和服務向增值服務方面延伸。

3、銷售產品結構轉變,在做好原有主業的基礎上,加強在非煤領域、天然氣、自動化裝備市場的開拓;同時,健全服務網絡體系,進一步強化服務能力,使配件後市場實現更大幅度的提升。

4、前景展望:一、全面實現傳統能源向環保新能源的跨越和突破,即煤炭向天然氣裝備領域的轉化;二、確保原有傳統領域產品能夠繼續保持競爭優勢並不斷強化,積極拓展非煤、天然氣和自動化裝備市場,尤其是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現代化鐵路運輸發展有緊密相關性的海工裝備產業,將對三一國際的業務結構產生重大影響。預計今年港口裝備、海岸裝備和礦車會有較大幅度提升。

5、三費指引:公司於去年年底已做大幅調整,包括人員優化,采用技術性措施提高勞動生產力,預計今年會有所下降。

6、三一海工業績:2014年三一海工實現銷售額10億元人民幣,利潤1.5億元左右。截止目前在手訂單約15億元,14年產能不足,預計新的產能在今年4月下旬投產,海工產能會有大幅度提升。管理層預計,15年三一海工的銷售規模會同比增長50%,利潤會同比增長30%左右。預計未來三年,銷售規模的複合增長不會低於30%,利潤的複合增長不會低於20%。

7、“一帶一路”機會: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很多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設施等方面仍然比較薄弱,因此基礎設施的建設實施將為公司帶來發展機遇,預計海外業務將會有更健康快速發展;而公司在國際化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礎,已在國外建有14家工廠,產品銷售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也為公司抓住“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提供可靠保障,為服務客戶奠定堅實基礎。其次,公司產能布局大多在中國,在海外布局還需加強,受國家經濟形勢影響,公司也在積極調整過剩產能,結合“一帶一路”發展規劃優化產能結構;此外,公司在業務創新方面也將效仿高鐵、核電出海,致力於為客戶提供“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優選國家和地區,尋找合作夥伴。

8、總結及建議:我們認為在煤炭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公司積極尋求業務突破,註入海工資產,通過產品結構轉型,不斷優化產品結構,為公司未來穩定健康發展奠定基礎;伴隨“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推進,也有望為公司的海外業務帶來更多增長空間。建議持續關註。


來源:國元證券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