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我看《股票作手回忆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a3un.html从文采来看,本书较为平淡,当然,此类并非小说类的作品更适合以这种口吻来阐述,架构和线索也清晰简单,循着Jesse Livermore投机生涯路展开,在此过程中他的理念也由感性走向理性和成熟,中间穿插着许多小故事,虽然有些足以令人惊心动魄,但作者照样没把精力放 在“扣人心弦”上,书中人物关系简单,以第一人称叙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记事本,中间夹杂着许多即时的心得。在投机(或投资)理念方面,道出了许多 非常朴素的经验(或者真理,至少到目前为止),并勾勒出Jesse Livermore的交易体系的框架,从中不难发现,虽然路有千万条,但很多根本性的东西却是相通的,文中的多条“规则”与江恩所推崇的不谋而合。

交易体系方面, 系统交易方法。

行文时未刻意区分Jesse Livermore和书中主人公,下面特意附了一文《股市行家杰西》,是关于Jesse Livermore的介绍,在Jesse Livermore自己所著《股票大作手操盘术》一书的末尾也有其人简介,对比之下可以看到,二者的经历非常近似,似乎没有必要刻意进行区分。但看到不少看好此书或看淡此书的朋友似乎都有以成败论书的倾向,或因Jesse Livermore曾有的成就而极其推崇,或因Jesse Livermore的终局而完全否定,如此一来,倒确实应进行一下区分,同时也明晰一下读书的目的。
如果一定要循着成王败寇的思路来批判,那也不妨来查看一下文中是否有蛛丝马迹给出L最终失败的潜因。我想,不能简单地说假如当初如何如何,就如何如何,一 方面,这立即就成了马后炮的典型案例,另一方面,仅仅从方法论去反推是没有建设性意义的。比如说L最后一次投机失败,我们当然不能说,假如在这次交易 中……那么……,如果失败是注定的,它只会换另一个时间、地点和方式来进行。一定要用假设的说法,假设L每次盈利后都提取一定的比例留存,假设L……,假 设L……,假设之假设之后会发现,那肯定不是L了,而且这个假设的L也许连曾经有的成就都会被假设所剥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朋友就常用“假如”的句式来 解释失败的原由,这其实是逃避的做法,甚至在方法论上都难有进步。那么,在书中,失败的阴影到底藏在哪里呢?在方法论之前,还有个“世界观”,方法论是被 思想和理念指导的,我来推测(当然还有猜测)L失败的根源,在多次东山再起之后,L对失败的判断明显带有过多的乐观主义色彩。
其实,L的失败必然违背了他从前遵守的原则,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如此,人性的弱点又一次战胜了出类拔萃的人,和击败其他亿万普通群众一样。在对赌行,L总 是屡战屡胜,以至于几乎将对赌行视为提款机,如果不是对赌行通常规模较小,满足不了L大手笔操作的要求,同时,大大小小的对赌行都对L实施关门政策,甚至 在采用“替身战术”之后也被察觉并封杀,迫得L走上正规的投机路,并有机会“真正掌握了投机”。但L初入行却屡战屡败,不得不屡屡借款,并想方设法在对赌 行赢得利润后再次返身搏杀。在书中,L濒临破产或已经破产的情况出现的概率是比较高的,但,L是成功的,从谷底到高峰的历史重演了数次,尽管L再三强调吸 取教训、不再次犯同样错误,书中有这么句话:如果一个人不犯错的话,那他一个月之内就能拥有整个世界了,但如果他不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话,那就连上帝 所赐的东西都得不到一件。可是在太多的胜利面前,L对风险的认识确实在淡化,书中有轻慢风险的口吻,“我一直认为假如只花一百万就能得到教训,何必花去那 么多呢?不过命运之神不总是让你自己开价。她把受教育的乐趣让给你享用,然后把帐单呈上来,她知道无论数目多大,你不得不付帐。”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听来是那么耳熟,在很多证券类书籍上都能看到,当然,它的渊源比三大假设中的历史会重演要早上N年。书中L也说了一句老话:华 尔街没有新鲜事。幸好,世事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否则该是多么无味,其实,丰富多彩的也许都只是形式,但已足以令人沉醉。无论是成败,也难以简单复制,理念 的形成有特点的环境,就象没有绝对的真理一样,我们只是力图寻找共性的东西。

《作手》中对于交易体系比较直接的阐述有以下章节,是框架性的。不过没关系,从L自己所著的书以及其他人评价和介绍性的文章中还可以继续了解,我记得有的朋友还根据其思路编写了公式。大家继续聊。

***********
我所说的一切说明了我交易体系的精髓就在于研究行情走 势。我只不过认识到了价格最有可能以何种方式运动,我会多 实验几次来检测我的判断。我是开始交易以后就观察价格对我 交易指令的反映。

当我买股票时我愿意以较高的价格买入,抛出时我必须低 价抛出时,许多有经验的交易商都表示怀疑,这实在叫我感到 惊讶。如果一个交易商坚持投机之道的话想赚钱不是难事,也 就是说,等着最小阻力线确定后,一定等行情走势说上涨时再 买,行情走势说下跌时再抛。他可以在上涨的过程中积累自己 的头寸,先买入总量的五分之一,如果没有利润的话,他就必 须停止增加持股,因为显然他从一开始就错了,他至少暂时错 了,而犯错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带来利润。

我做棉花期货一直很成功。我有我的一套理论,交易中我 以它为准则。假如我决定做四万到五万包,那么,我就会象我 告诉你那样去研究行情走势,看看到底该买还是该抛。假如最 小阻力线显示出上升趋势。那我会先买入一万包,我买了以后 ,如果市场又上升,我会再买一万包,是同样的道理,然后, 如果我能得到二十点的利润,或者一包赚一块钱,我会再买两 万包,这样我就满仓了,这就是我做交易的方法。但如果买了 一万或两万包以后,出现浮动亏损,那么就平仓,因为我错了 ,可能只是暂时的错,但我说过无论什么错,都无利润可言。

我一直坚持自己的系统,并由此一次大行情也没错过,在 建仓的过程中,总会先亏掉五六万美元去测试市场。这看起来 象是个过于奢侈的测试,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当真正的行情 开始时,这点亏损立即就赚回来了,只有抓住机会正确行动才 赚得着钱。

我已讲述了我做交易的系统方法。只在赢的时候才下大注,而 错的时候只亏一点探测性的赌注非常英明。如果按我说的方法 去交易,他就总可以持有有利润的头寸,赚得丰厚回报。

职业的交易商总是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有一些这样那样的系 统,其建立在他们对投机的态度上。我记得我在棕榈海滩遇到 一位老绅士,我一下想不起他的名字了。我知道他在内战期间 回来,在华尔街有些年头了,有人告诉我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总是说世上没什么新鲜的东西,至少 股市上没有。

老伙计问了我许多问题,当我说完我的通常的操作情况, 他点点头说:“是的,是的!你做得很对,你创造的这种方法 ,你的思维方式使你的系统成了种对你有利的系统。我记起帕 特·赫尔尼来了,听说过吧?他可是个出名的运动员,他在我 们那儿有个户头。是个机灵的小伙子,爱激动,靠股票赚钱, 因而总有人向他讨教。他可从不说什么,要是他们直接了当地 求教,他会说出他最喜欢的跑道上的箴言:‘你不赌就永远不 知道。’他就在我们的办事处作交易,他会先买一百股某种正 火的股票,然后,如果上涨了百分之一,他就再买一百股,再 涨再买。他常说他参与这种游戏可不是给别人挣钱,因而他总 在最后一笔买单以下1点处放着止损单。价格要是涨上去他就 再买。有百分之一的回调他就平仓了。他宣称他觉得亏一点以 上就傻透了,无论这亏损是出自他原来的保证金还是他的浮动 利润。”

“你知道,职业赌家对长线不感兴趣,只想要稳妥的钱, 当然长线做对了还是不错的。帕特在股市上从不听信小道消息 ,也从不企图在一周就弄个二十点。他只想赚得能让他过得好 。我在华尔街遇到过的成千上万的外行中,只有帕特·赫尔尼 一个人把投机看成是和轮盘赌一样的概率游戏。但他却具有很 好的下注方法。

赫尔尼死后,我们的一个顾客,过去常和帕特一起作交易 ,学他的方法在兰卡万拿赚了十多万,然后转去做其它股票, 因为他赚了银多钱,他觉的用不着再用帕特的方法了,当价位 回调时,他没有砍掉亏损还反而听之任之好象损失是利润似的 ,当然钱全亏光了,他最后还时欠了我们几千美元。”

“他四处闲荡了两三年,钱赔光后他还兴奋了很久。不过 当他自我表现时我们也没有反对他。我记得他常公开承认他不 按帕特·赫尔尼的方式交易简直是太傻了。得了,有一天他十 分激动地跑来找我,求我让他抛些股票。他过去是个好客户、 不错的小伙子,所以告诉他我个人愿意给他作保一百股。”

“他抛了一百股雷克·索尔,那是1875年,比尔·特瑞威尔 斯正在抨击股市,我的朋友罗伯特最佳点位开始抛出,在下跌 的过程中,他就在一直抛出,就象他以前遵守帕特·赫尔尼的 系统时常做的那样,非常成功。”

“好了,罗伯特以金字塔式加码,成功地抛了四天,他的 户头就有了一万五千美元的利润。我发现他没放止损单,我就 提醒他,他说暴跌还没完全开始呢,他可不想被一点的反弹就 挤出去。那是八月份,到了九月中旬,他向我借十块钱去买一 辆童车,为他第4个孩子。他没有坚持已被他自己证实的系统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问题所在。”老先生向我摇了摇头。

他是对的,我有时觉得投机一定是种神奇的职业,因为我 发现一般投机商都趋于违背自己的本性。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弱 点,这弱点对于投机成功非常致命,而正是这种些弱点才使得 他受同行欢迎。

投机商最主要的敌人往往是内心产生的,它与人性的希望 与恐惧是不可分割的。在交易中,当市场对你不利时,你每天 都在希望这是最后一天,但你失去的总比你估计的多,当市场 按你的方向走,你就怕了,也许第二天你的利润就没了,你就 撤了,太快了。恐惧使你不敢去赚你本该赚的钱,一个成功的 交易商必须同这两种根深蒂固的本能作斗争,他必须推翻这你 可能会称之为本能的冲动。别人充满希望的地方他该害怕,而 别人怕的地方他该充满希望,他必须害怕他的亏损会发展成无 法承受的亏损,他必须希望他的利润能增长成巨大的利润。象 平常人那样在股票上赌博是十分错误的。

我十四岁就开始了交易生涯。这就是我所做的一切,我想 我知道我在说什么。经过三十年的交易,赚几美元的交易做过 ,赚取几百万美元的交易也做过,我总结出以下结论:一个人 可能在某个时候可以击败一支股票,但没有一个人可以击败股 市!一个人可能以买卖棉花、谷物赚钱,但没人能够击败棉花 期货市场或谷物期货市场。就象跑马一样,一个人可以赢一场 赛马,但他胜不了跑马赛。

如果我知道如何使这些结论更有力、更显著,我一定会这 么做的。如果有人反对,也没什么区别,我知道我所说的这些 不可否定的结论是正确的。

先应该说我自己对杰西是崇拜的。不论别人怎么说,我在他的书中学到的东西比我在其他一百本书中学到的要多。
他是成功的。有些人会说他是个失败者。我不想多论,哲学上的生命的意义没有必要在这里争论什么。说说市场吧。

他的失败是如何造成的,首先,我这里没有他失败的比较详细的资料,所以我说的东西很可能是不客观的。如果有哪位有他的失败资料,如你能给我,吾将不胜 感激!有些资料是没有价值的,比如说一般的书中写的索罗斯攻英镑等事例。只是我们的政府出于政治的需要,人为的丑化。使人们认为他就是个大赌徒,其实,我 们没有等到客观的资料而已。据集合多项资料而论,索罗斯在操作时赌性并不如许多人想的那么强。他做好了充分准备,并时时准备接受失败的人。

我认为杰西的失败源于“执著”。
能想起他在操作咖啡的事例中所讲的吗?它用自己的理性分析,得到的结论是要上涨,而由于书中介绍的原因。他失败了。不论当初他的分析是多么的正确,他 没有想到对手会用那么卑劣的手段,对吗?结果,他失败了。在这个事例中,没有看到他如以往的反思。而是在书中“指责”对方。他用的方法是什么,是比我们大 多数人用的自以为是的技术啊,基本啊更本质的东西。他对他的方法有信心吗?当然,可是就是因为这个他会失败。
当我们总结技术,等到一个操作上的技巧的时候,哪怕我们对了二十次,可能没有哪个理性的人会说自己掌握了十足的真理,都会在心里提示自己,可能也会有 错的。(这里以高手为分析对象,一般的股民连分析的必要都没有)因为自己知道自己的方法来自于并不“硬”的根基。可是当我们所用的方法不是这个线哪个线之 类的东西,而是基本经济分析时呢,自信心自然会更强些。知道自己的根基更“硬”些。如果自己使用的方法在很长的时间内等到不断的验证。成功次数非常多,你 对其信心呢?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种经过实际的检验的分析方法。
长期资本公司的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扎实不扎实。结果呢?你说他是因何而死?坚持!
当物理世界的不确定性成为本质特性时,当数学的根基“集合论”也存在不可解决之悖论时,我们“确定”的是什么呢?
所以,我要时时提醒自己。当获利一定的成功时,不可执着。在世界面前保持小心。对未知的东西要有敬畏之心。
如果赌性十足,又是次次下重注。没有其他的结果,必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8

金山軟件回憶錄 goldone


http://hk.myblog.yahoo.com/goldone04/article?mid=573


記得上年筆者仍然在討論區活躍的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跟一位網友分析金山軟件,十分雀躍及「乜都觀察」,其時是<<劍俠情緣 三>>推出之前,價格為7.0元左右。

該網友的意見,是因為金山的市盈率比騰訊低很多,現金流不錯,增長又勁,理應估值有很大的重估空間,沒有理由得十倍多PE。筆者聽過意見後,當然十 分興奮,採取「先買入後觀察」的察略,再看年報、上國內網遊討論區看玩家意見、又看看 NASDAQ的網遊股股值,究竟是多少。

真的十分期待<<劍網三>>推出的日子。遊戲未出,股價日日攀升,正面消息不斷,加上國內大部份的玩家,也表示此遊戲是中 國出品的網遊中,質素最好。筆者心想,今次一定押中強勢颷升股了,數據上,小弟跟網友研究過撤底;真實接觸上,晚晚放工有時間就上國內討論區了解實情,心 想「今鋪仲唔買中?」。金山那時的價格是9.x元。

怎知道遊戲推出了,玩過的人竟然劣評不斷,意見多是「空有其表,版圖過大,跑來跑去唔知做乜」、「伺服器其慢,不如睡覺去」。那時筆者已經有很大的 介心,沽出一半持股;而那位網友,更有親身去玩<<劍網三>>,玩後感是「得喎,我睇好佢。」

常說市場是專業的,金山的股價先是在山頂牛皮了一段,接著是「一兩支」大陰燭加放量成交,打爆其上升軌道,個人覺得情況不對,已沽清所有持股。有趣 的是,傳媒、討論區打手與散戶這時候,就「開始」熱烈討論金山,好像執到寶,不過金山是「一插無回頭,偶爾有反彈」。事後回想,<<劍網 三>>的危機與打手財演的出現,時機是如此巧合,真的十分佩服。現時金山的價格是6.5元。

當然,現在仍很多人沒發現國內玩家對<<劍網三>>劣評如潮。

金山分析(二) - 劍俠的賭注 http://hk.myblog.yahoo.com/goldone04/article?mid=19
以網遊為主業的科技股 不是好的中長線投資
http://hk.myblog.yahoo.com/goldone04/article?mid=38

------

很多價值型投資者,認為對股票公司有信心,長渣就是金科玉律,股價插爆都可以收息,買出買入是浪費交易費,而你沽出買入就是蠢貨行為。

身為「個體」散戶的投資者,究竟憑甚麼對一間公司有如此爆棚的信心呢?我們極其量做到的,就是看一紙數字及盡量去接觸產品服務而已,散戶又有工作在 身,又怎能夠與擁有分析團隊、會見管理層的基金相比?

很多時候,當負面事件已成真相,屬過去式的年報數字往往依然是正面的,但是公司的估值,永遠是動態的。

所以,即使擁有 S 級分析年報的能力,仍然會出錯,因為數字是靜態,公司的本質變化是動態的。

投機就是先要了解公司數字上的優勢,考慮未來的增長,與失敗機會,提高勝率,再用技術分析保護自己,可以及時走避。以往公司的數據很掂所以要長渣, 賣出只會浪費交易費?Who cares?忽略股息的重要?公司變質三年插三四十個 %再變質再插再削派息,那麼三年內收夠15%利息好了吧,這就是價值投資了。一件產品的失敗或政策上的失誤,就可以令一間百年老字號短時間內沒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17

无惧大萧条 ——评《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回忆录》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jt7c.html

格雷厄姆给我们留下的不只是《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他的这本回忆录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对投资者来说,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可能都没有什么意义,不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格雷厄姆在大萧条期间的所作所为和后来的反思,这本书有其独特的价值。

眼下,有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极不乐观,影响到一些投资者也开始惴惴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回顾一下格雷厄姆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经历,有助于价值投资者坚定信心和防范风险。

大萧条没那么可怕

曹仁超先生曾经以格雷厄姆在大萧条中的惨痛经历为例阐述价值投资不可行[1],而格雷厄姆在书中告诉我们——其实,大萧条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可怕。

大家都能从报纸上了解到,在1929年 的市场恐慌中,据说一个又一个投机失败者从经纪公司的窗口跳楼自杀。当然这种故事是夸大其辞的,它们只是为了迎合公众的恐怖心理或所谓的“绞刑架式幽 默”。但在那段该死的日子里,确实有不少人失去了理智,这是因为他们自认为已经完蛋了,其实有些人的境况并没有像他们想的那样糟糕。我的第一位情人珍妮的 叔叔就是其中的一例。他做鞋子生意赚到了一大笔钱,接着就投资于房地产市场。但是由于害怕要蒙受各种各样的损失,他把自己锁在车库里,喝了瓶威士忌,并把 车子的引擎发动起来,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无穷无尽的烦恼。但实际情况是,他完全有能力偿还债务,所以他实际上给家里人留下了不少遗产。而且通过在我们账户上 的投资,后来他们的财富达到了好几百万美元。

那么,格雷厄姆自身的情况又如何呢?同样没有一般人想象得那么糟。

即使在我事业的最低谷,我也没有破产,而且当时剩下的财产在10年前看来还是相当可观的。财富和贫穷是个相对的概念——纽约的穷光蛋可能是加尔各答的富翁。而且对几乎所有人而言,当他失去五分之四的财富后,不管他还剩下多少钱,他都会认为这是一场灾难。

因此,即使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真的很糟糕,我们也大可不必先自己吓自己,更何况,关于宏观经济预测有一句名言是——经济学家预测出了过去5次衰退中的9次。

更进一步,大萧条不但没有那么可怕,而且还未必是坏事。格雷厄姆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些痛苦经历,我能不能形成今天这样的性格,能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功呢?”

虽然如此,我还是更愿意从格雷厄姆的痛苦经历中学到东西而不愿意亲身承受苦难。

始终保持理性

 

曾经有记者问巴菲特:你是如何走到现在这一步,成为比上帝还富有的人的?巴菲特答道:我 怎样走到这一步说起来也很简单。我的成功并非源于高智商,我相信你们听到这一点一定很高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性。我总是把智慧和才能看作是发动机的马 力,但是输出功率,也就是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则取决于理性。那么,为什么一些聪明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却不能获得他们应该得到的结果呢?这涉及习惯、性格和气质等方面因素,涉及行为是否合乎理性,是不是自己在妨碍自己。就如我说过的,这里每一个人都完全有能力做我所做的任何事情,甚至做比我多得多的事情。

看过格雷厄姆回忆录后,我总觉得巴菲特的上述想法最初来自格雷厄姆的经历。书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还是让我们回到1929年来吧。巴鲁克发来通知,说他想在办公室接见我……他说他将向我提出一个以前从未向任何人提过的建议。他希望我成为他的财务合伙人。“我现在已经57岁 了,”他说道,“到了我该轻松一下,让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分挑我的担子并分享利润的时候了。”他又说,我应该放弃目前手头的业务,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合作事 业中来。我回答道,他的建议让我受宠若惊——事实上,我对他的建议感到无比震惊——但我认为我不能如此突兀地结束与现有朋友和客户间的融洽关系。由于这个 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后面再解释——这件事就告吹了。如果当时我不考虑其他人就接受他的条件的话,我随后7年的遭遇就会完全不一样,就会好得多了!

之所以认为接受了巴鲁克的条件就会完全不一样,是因为巴鲁克这位当时著名的投资者成功地避开了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过他的自传,书名就是《在股市大崩溃前抛出的人——巴鲁克自传》。

巴鲁克之所以能全身而退,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认为当时的股价太高了,“我在股市操作中,一次又一次地当股票尚在上升途中便抛出股票——这也是我一直能守住财富的一个原因。”“东西看起来价钱足够便宜,我就买入,看起来价钱足够高,我便卖出。”

看起来很简单,难道格雷厄姆不知道当时股价过高么?非也!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我们在他(巴鲁克)的办公室里进行过几次交谈……我们都认为股票市场已经被炒得太高了……我记得巴鲁克批评过这种荒唐现象:银行对股票投资的定期贷款利率为8%,而股票的收益率却只有2%。我的回答是:“确实如此,根据报酬法则,可以预计这种情况将会逆转——出现2%的定期贷款利率和8%的股票收益率。”1932年的情况与我的预言大体上相差无几。

区别在于,巴鲁克完全按照他们的理性分析去做了,而格雷厄姆没有。由此来看,始终保持理性是多么的重要。

不要使用杠杆

众所周知,巴菲特一直反对在投资中使用杠杆,而格雷厄姆在经营其共同账户时却使用了很高的财务杠杆。

1929年中期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的资本是250万美元;1929年上半年只赚到一点点利润(我本来应该认识到这是后来麻烦的预兆)。我们手头持有巨额的保值和套利头寸,即250万美元的多头头寸,以及用来冲销操作、金额大致相当的空头头寸。据我们的计算,这些操作不会引起净风险,因此只需一点点资本。除此之外,我们还有450万美元的真实多头头寸,即各式各样的投资,因此我们还有20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就当时的保证金比率而言,我们计算的结果大约为125%,这一比率比经纪公司要求的最低比率高5倍,比公认的保守比率高2倍。

1930年是我33年基金管理历史中最糟糕的一年……巨额借款更使我们雪上加霜,欠现在已完全受制于贷款人。这三年里我们一直努力偿还债务,同时又要避免作出太大的牺牲,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所持有的证券的内在价值是高于它们的市价的,尽管由于普遍的经济萧条,它们的经营业绩也很差劲。

其实,真正保守的投资者不但不使用杠杆,还非常注意资金管理,巴鲁克总结的投资原则中有一条就是——始终以现金储备的形式保留一部分适量资本。永远不能将所有资金投资出去。从巴菲特的投资记录来看,他也是非常注意保留适量的现金的。

生活要俭朴

格雷厄姆在大萧条来临前追求奢侈的生活,1929年股灾高峰时格雷厄姆一家搬入了富丽堂皇的新居,还雇了好几个佣人,其中一个是男管家,兼做他的个人男仆,每天为他按摩一次。

 

后来,格雷厄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追求物质满足的关键在于为自己订一个比较低的生活标准,一种在绝大多数经济状况下都能轻易实现的生活标准。

过俭朴的生活有什么好处?我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在萧条来临时你仍然可以衣食无忧,甚至还有闲钱追加投资,而这时的投资未来的回报会相当丰厚。当格雷厄姆的共同账户大亏特亏时,很多客户全部或部分抽回了本金,其中有的人是为了偿还其他债务。

我想,在那些困难的岁月里,只有一个人向我们的基金增加了投资。这就是伊莱亚斯·赖斯,杰里·纽曼的岳父。他在我们的事业处于最低谷时投入了5万美金。这意味着由于他独到的精明眼光,他对我们的信任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回报。

杰里·纽曼是格雷厄姆的合伙人,对于他,格雷厄姆在书中有这样一段陈述:

表面上来看,杰里的生活比我一帆丰顺得多。他善于理财,在1929年之后的几年大危机中并没有遇到真正的麻烦。当我们的事业重新开始欣欣向荣时,他的财务状况要比我强得多;也由于这个原因,他最终积累的财富也比我多得多。

行文至此,突然想到格雷厄姆所犯过的这些错误,巴菲特都没有犯过,他真不愧是格雷厄姆的好学生啊!




[1] 可参看《巴菲特只是幸运儿?》






熊市回憶錄(一)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a3h7.html

 中國年輕的A股市場,從1991年開始至今的2012年已21個年頭了。在這21個年裡,以上證指數計,其中有11個年頭是牛市(上升市);如以深綜指計,則有10個年頭是牛市,平均來說11個年份是牛市,或者說以年計,22年中有一半的時間裡是牛市,並不像有人說的中國股市是「牛短熊長」,而是牛熊交替上演,演出一幕幕的悲喜劇。
   牛市是令人興奮的,而熊市則令人難忘。回顧這一半年份時間裡的熊市是很有意義的。
一、1993-1996年的大熊市
   先說1993年開始的那輪熊市。我自己趕了個半,1993年年末才在深交所登記公司辦了個深戶帳戶開始涉入股市,開戶時聽朋友說股市已經跌了差不多一半了,現在入市會有大底抄,懵懵恫恫地就「入市」了。結果一入市先趕上了個大熊市。1994年年初,深市開盤233點,上證833點,半年後的7月末,深綜收盤95點,上證333點。此時,市場下跌已經17個月,離1993年2月的深滬股市的頂部已分別跌去74%和79%。隨後在「三大政策」下股市開始了「大井噴」,一個半月,上海從325升到1052,深圳從94點升到234點。隨後又是大跌並一直陰跌至1996年年初,上海跌至512點,深圳105點。結束了1993-1996年初的大熊市。
   這輪熊市的背景就是1992年小平「南尋」後全國大干快上,到處都是基本建設的工地,造成固定資產(包括房地產)投資巨增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的通脹率(CPI)急速竄升,1994年時已達24%。朱總理主政國務院金融工作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佈搞「宏觀調控」,1993年5月將銀行利率從7.56%一下子提到9.18%,兩個月後又提到10.98%(然後就是不斷增加的保值貼補率)。股市在此背景下,「飛流直下三千尺」,上海從1558開始僅5個月時間一氣跌至777。經過幾個月整理後向下突破,從777一直跌至325。
   在此期間,深股沒有一隻股票不跌,各股跌幅都差不多。而上海則有幾隻典型的「莊股」如界龍實業等硬撐。但當「三大政策」催生的「333」大行情開始後,所有的股票都翻幾番地漲,而界龍等莊股則開始緩慢下跌。在我的記憶中,跌市到末期,深圳已沒有10元以上的股票,5元以上的僅2、3只,如深發展、深中集等,而2-3元的股票基本上佔到了90%以上的比例。最後深市全天日成交額僅不足5000萬元,除了天天的跌,就不知道漲是什麼滋味了。
   在此期間,流行的是「什麼時候賣都是對的,什麼時候買都是錯的;賣什麼都是聰明的,買什麼都是傻瓜蛋」的口頭禪。但是,在1994年8月1日,「三大政策」從天而降,股市則像換了人,指數開盤漲20%,收市指數漲33%!此後連續上漲,井噴了1個半月後又開始掉頭向下,一路陰跌不止……
   雖然如此,之後的熊市則和「333」前不同了,並不只是下跌。指數在陰跌,但深圳股市卻悄然展開了「川老窖、蘇常柴、深中集、深長城」四大天王超級績優股的慢牛行情。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盤小績優,業績超群,且都是1994年才上市的新股。深圳的老股民們面對這「新面孔」的績優新貴,似懂非懂,不敢碰,但它們卻逆市創新高漲個不停。當上海那邊一個勁地爆炒「浦東概念股」、「國企大盤概念股」而吸引資金和眼球時,死市一樣的深圳股市這邊卻是獨立的「績優股」行情!
   在我那時剛剛入市不久,完全看不懂上海的「莊股」和「概念股」行情,在對股市幾乎絕望甚至厭煩的時候,這4只「天王股」給了我將精力真正投入股市的希望,甚至由此喜歡深圳股市而討厭上海股市。所以,一開始我似乎就是個「價值投資人」(呵,那時可沒這詞)。回想當年再對比現在,我甚至覺得現在21世紀的「藍酬股」的水平趕不上1994-1995年深圳股市的這四隻小盤績優股行情挖掘的水平!
   說也奇怪,儘管熊市給人痛苦的回憶,但到1996年大牛市起來後,我常常懷念那遍地都是2元多股價的時候,心想,以後要是再來熊市我可要好好珍惜。別看我錢少,但我可以買大把很多才2元多股價的云白藥、萬向潮、深能源……等等潛力優質股的股票,拿著,我就不信今後還會再缺柴米油鹽!
   所以,那次熊市經歷,也使我從此對熊市有了種特別的愛。對股市的悲觀絕望?呵呵,至少這種情緒從那時起就在我的心裡消失了。

 

二、1997開始的熊市
   與1993-1996年的大熊市相比,1997年從1510到1025的調整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對於持股不當的人來說則可以說也是一場「滅頂之災」,接下來的熊市可能比1993年開始的那輪熊市更慘。在回顧1997年行情見頂之前,先看段1996年年末的一段插曲:
   1996年12月中旬,在深滬「垃圾低價股行情」炒得如火如荼時,管理層坐不住了,從提示風險開始到氣急敗壞似的發了篇《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社論,社論的語氣簡直如文革「516」通知般的嚴厲。還新出台的交易規則改變:從T+0改為T+1,並實行股票漲跌停板限制(這一交易制度居然一直到現在都不再改了!)。第二天開始,人們從未見過的景象出現了:一開盤全部股票在跌停板上但幾乎無成交量。就這樣,連跌一個星期,深圳從476點一氣跌到270點,那幾天如果還不知道什麼叫「目瞪口呆」,那就可以好好體驗一下了。
   人們慢慢明白了:管理層不讓炒垃圾股?那好,咱去炒績優股!從此,深發展、四川長虹、深科技等又開始拔地而起,一發不可收拾:50、60、70元……高價股的記錄一路刷新。一直到1997年5月份,管理層又出招了:增發300億新股;印花稅提高到0.6%;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不得炒股、有股的必須拋出。——新的三大政策。股市象碰到了牆壁的皮球,開始掉頭震盪向下,一直跌到9月末。1510到1025。
  從此,風向又變了,發展、長虹等象徵性地反彈了後開始陰跌,而出現了新的垃圾股行情:美倫股份(泰達股份)、川長征(托普軟件,已退市)、北京天橋(青鳥天橋)、延中實業(方正科技)開始晃晃悠悠地一路上漲,越不明白越漲——長達4年之久的資產重組股的行情開始了。而96-97年風光無比的績優股四川長虹、深發展等等開始了長期的牢獄之旅:一路不回頭的漫漫下跌。1996-1997年賺大錢的人開始口呼「看不懂」了。這看不懂的垃圾漲、績優跌的行情一直到2001年,垃圾股的股價到2001年時普遍都超過有正常市盈率(那怕是30-50倍PE)衡量的績優股的股價。而「莊股」在那時成了人們賺錢的主要工具套路之詞:跟莊。2001年2月,吳敬漣講話了:中國股市像個大賭場。呵呵,可不是嘛,那時書店裡關於股票的書全都是「如何戰勝、識別莊家」,股評人個個都成了分析莊家的「心理專家」。賭場也沒這麼多「心理專家」!這似乎才是2001年開始指數崩潰的內真正內在原因。
   所以,在我的印象裡,那輪熊市也可以說是從1997年5月就開始了,一直到2005年年末,8年之久的長期陰跌——看看深成指、滬180(原先的上證30)就知道了。
   一直有人說2001年開始的下跌是由於「國有股減持」政策,呵呵!如果沒有這個政策,股市就不去跌了?當氣球被一個小石子碰破後去怨石子太壞而不怨氣球吹得過脹了,這就是很多「經濟學家」腦子里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



熊市回憶錄(二)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a3hb.html

熊市回憶錄(二)——2001—2005年的熊市(2008,9,23)
   2001年5月份,在與一位當時國內最大券商做自營的老總交談中聽到如下的話:
   「……中國的股市會像現在這樣慢慢地一直漲下去。……理由?政府會讓股市走熊嗎?走熊對誰有好處?如果連我們都不行了,那中國的證券或整個金融業恐怕都崩潰了,可能嗎?」
   一位當時隨行的朋友私下問我,他說得有道理嗎?我當時真的無言,因為雖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我的確找不到任何有力的理由去反駁。當時,已是1996年以來牛市持續的第5個年了,連垃圾股都可以在10元以上不跌,真的想不出為什麼股市將要走熊。
   但是,好在「股票的價值」這個最樸素的觀念在我腦子裡還根深蒂固,但那時別說給別人說,當時的市場紛圍,連自己也懷疑:價值價值,再價值也抵不過「莊家」的力量。雖然明知股票完全不值真實的價錢,但似乎想要讓股票跌?太難了!
   但是,6月中旬,國有股市價減持10%的辦法出台,大盤跌了一下,但隨後又基本啟穩,市場陷入爭論中。在爭論中開始走軟。但市場的真正崩潰和加速暴跌,其實還是8月份當時的「超級明星績優股」(基金重倉股)銀廣夏、東方電子的業績「造假」暴光。隨後,象商量好似的,一貫「績優高成長」的風華高科、清華同方、環保股份、大唐電信等等業績紛紛出問題的中報披露,連當時力量尚薄的基金也開始加入到了砸盤絕望的陣列中,而「資產重組」這個炒了幾年的「題材」終於也在管理層重組的放緩審核中消失了。市場還炒什麼?牛市思維徹底沒了市場。大盤隨之一瀉千里。而憤怒的股民、輿論則紛紛開始把熊市的誘因歸為「國有股減持辦法」上來,於是這邊一個勁跌,那邊火藥味十足的聲討「國有股減持」之聲一浪高過一浪,憤怒、失望的交織都在大盤的狂跌中宣洩。
   在輿論把矛頭全對準「國有股減持」這個政策上時,2002年年初披露的01年年報才揭示出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核心問題來:上市公司的業績已經滑落到歷史最差,以ROE計,僅5%左右,剛剛夠銀行的貸款利率!且當時看不到任何經濟上的亮點,如何改變這一低效益的狀況完全沒有希望。更可悲的是,剛剛經歷了銀廣夏、東方電子等等「高業績股」造假的市場,完全不相信哪家公司能再次「烏鴨變鳳凰」。市場的悲觀已經蔓延到任何類型的投資人意識裡。炒題材的,找不著北在哪,炒業績的,更是搖頭,哪有業績股?有也是假的!於是當「624」的政策「大利好」來了後,也就僅僅一兩天的行情,竟成了後知後覺者的「勝利大逃亡日」。
   這時,反思A股市場的人士開始真正陷入了絕望:連國家國務院都首次向市場認錯,收回了「熊市主誘因」的國有股減持政策,為什麼還要熊?於是,「這一輪熊市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總調整」的觀點基本達成共識。既然如此,那麼大盤不跌個80%、90%是不會結束熊市的。
   說實在,在我腦子裡,這個結論在01年熊市一開始我也是這樣認為的。理由是:1996年以來,市場完整的炒作週期,績優、成長(IT股)、垃圾股的價值發現(重組)全部進行了一遍,故事講完了才發現,炒了一圈後公司業績竟然變為歷史上最差的了,股市既然開了個這麼個大玩笑,那不還「總賬」行嗎?
   但是,2003年年初,有關經濟數據促使我重新反思這一觀點。2245的牛市頂峰,居然是在我國經濟不怎麼繁榮時產生的,這樣的「頂」真的很厲害嗎?

——2001-2005的熊市反思
   2003年在中國經濟明顯的強勁增長中,股市也開始慢慢復甦。對此,我曾表達過一種觀點:新牛市可能在2003年年初就已經開始了(03年年初寫了篇《瑞雪兆豐年》小文)。理由就是中國上市公司的ROE可能已經見底,而利率在可見到的未來也不會再明顯上升,新牛市的推動力已經很清楚:汽車房地產業的繁榮並由此推動經濟的全面復甦。
   但是,在2004年年初,我又反思了上述判斷,這輪經濟復甦基本上是以週期性行業的投資拉動的,它們很容易也很快會達到景氣高峰,隨後會怎麼樣?按我當時的理解,資本收益率圍繞資本成本波動的規律必然會使股市重新走熊,而且將是很慘烈的走熊,於是在2004年年初寫篇《2004:風險防範仍是第一要務》),說由當時1307點起來的行情既不是所謂「大B浪反彈」,更不是所謂的「新牛市」,而只是兩年多中繼整理的「尾段行情」,應警惕「指數未來不但會破1300點,且一破即不回頭地向下」。
   很幸運,指數在2004年的確是這麼走了,1783點下來後直破1300,直到2005年的998。而2005年的ROE在宏觀調控下也的確在增長了兩年後開始下降。但是我也發現,象茅台、蘇寧、張裕、鹽湖鉀、白藥、中興、上機場等一批批股票,根本不隨大盤的下跌,不斷地上漲,頗有點95年時蘇常柴、川老窖等熊市牛股的勁。這使我意識到,這是否是熊市的中末段呢?但是,如果是熊市的中末段,那麼未來新牛市的推動力又是什麼?還會是那些週期性行業的重新繁榮嗎?為什麼這麼短時期內這些週期性行業在一片「產能過剩」的預期中又快速地復甦?
   這些顧慮,使我在2005年的投資上縮手縮腳,陷入不知所措之中,「做波段」成了我的主要策略。
   而06-07年開始的大牛市,則使我對於資本、資本收益率的認識有深一步的理解,公司的價值究竟是什麼,投資又意味著什麼。熊市教育人,牛市也同樣教育人。這對於認識現在的市場、現在的投資都是啟迪的財富。

——熊市期間「頂底」的經歷
   在我1994年年初剛入市就遇到大熊市,回顧起來讓我感到幸運,正因為受到傷害才讓我真正的去感受和思考投資的問題,走到投資這條路上。「333」行情為什麼會在那麼絕望的情況下拔地而起?1996年年初又為什麼會爆發新牛市?1997年5月為什麼會嘎然見頂?為什麼當初業務相同且齊名的金田、萬科命運後來完全不同?……一系列的經歷讓我對投資有了不斷深入的認識。
   96年之前的見底見頂我只目睹了一些股評人「技術分析」的結果,對錯不說,但那種似乎與股市本身的基本面意義完全無聯繫的「技術分析方法」給我留下了神奇和神秘的印象。但是,真正給我啟發的「見頂見底」現象則是1996年年末「人民日報」社論導致的股市連續跌停(上面說過)。就先說說1997年股市的見頂吧!
1997年5月的見頂
   1997年4月末,我的一位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國債發不出去了,因為股市太火爆,居民包括各機構沒人去認購國債,都去買股票了。他說有些擔心,我聽後也有點冷水洗脊樑骨。1996年末為什麼會出「人民日報社論」打壓股市?儘管有100個理由股市上漲擋不住,但我仔細考慮後對他說,可能會要出問題了。果然,5月份一到,政府的比幾個月前更具實質意義的「三大利空政策」出台了:提印花稅、增加新股額度、國有企業不得炒股票。轟轟烈烈的牛市行情嘎然見頂!
   我慢慢理解了。我覺得我如果是政府,我也會發利空把股市給幹下去的。國債是干什麼的?養軍隊、養政府的!你股市的這種漲法已經威脅到政府的根本利益了,你已經出格了!——市場已經到了其中一方不能忍受的程度了,政策,就是這樣被「逼」出來了!
   政策是市場的一部分——從此,我對之的認識深入了一步。

19995月的見底
   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中國儘管有之一定的隔離,但是人心惶惶,當時我並不懂任何經濟層面的事(現在也不怎麼懂),根本不知道會對中國產生什麼影響。但是我當時所跟蹤的幾家公司業績卻是在出乎意料的下滑。各種新聞媒體裡開始談「通貨緊縮」這個當時的經濟學中尚沒有的新名詞,與此同時國外流行「中國崩潰論」(下個金融危機要降臨到中國)。但中央媒體並不承認,國務院某中心說中國的問題是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通貨緊縮,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影響很小。直到1999年3月,朱總理在視察內蒙時首次承認中國已經陷入「通貨緊縮」。結果,媒體180度的大轉彎,統統都在談「通縮」及其危害、如何避免通縮等等。國家當時的政策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發國債大搞基本建設和寬鬆的貨幣政策——連續減息,僅98年就減了3次息。這樣的經濟背景下,我注意到悲觀的情緒才一步步深入到我這樣層次的投資人心中。而A股此時已經調整快2年了,B股則創了歷史新低,也成為完全的「死市」(好幾個交易日竟無一筆成交!)。
   但是,我此時作為完全不懂經濟的投資人卻不知怎麼頭腦出奇地清醒。我當時對一位剛認識不久的大機構朋友說:政府現在鼓勵做多,雖然有力的政策還未出,但是種種跡象表明,各種悲觀的情緒已經甚囂塵上,我不懂經濟但我覺著中國既然能閉關鎖國幾十年都不倒卻要現在倒下?股市應該很快見底。底是什麼?就是最可怕的前景讓人人都知道的時候!政策一定會出手的!你們現在發基金,真是最好的時機!
   「519」行情在一個多星期後正式爆發!行情起來後,「人民日報」又發了「恢復性上漲」的社論(《堅定信心規範發展》),對做多搖旗納喊,象定性政治事件一樣對股市上漲給予讚揚!兩年,僅僅兩年,人民日報對於股市的態度就這樣發生180度的大轉彎!而且是同一個最高領導人(朱)審閱後簽發的!。
   政策是什麼,又讓我領略到了。政策是市場逼出來的!當時經濟政策和國家領導人要啟動國內市場,要搞住房、醫療、教育的市場化改革,但股市已經跌了兩年,大量個人和機構們虧損纍纍,誰敢放心去消費?尤其是下個金融危機要到中國(當時中國的銀行技術上已經破產,這種觀念使中國經濟崩潰論深入人心)的論調,怎麼才能讓老百姓接受關係到他們最基本生活的大消費政策改革方案?怎麼用直接融資來啟動經濟,給長期主要靠國內貸款支持經濟的銀行鬆鬆傍?不把股市搞活能行嗎?!「519」行情起來後,我更加意識到這輪行情的深層政策意義。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預測」和抄到股市大底的經典案例,不靠內幕消息,更不靠宏觀經濟的深奧分析,只憑最基本的常識判斷。「519」行情,發生在通貨緊縮甚囂塵上的99年5月份,發生在大機構投資者認為「基本面完全不支持反轉」的時候!——這次經歷給了我在投資上獨立思考真正的信心。還有,當時很多績優股股票的股價是兩年來從未有多的低,也吸引了我。這次經歷和認識在我的記憶中永遠抹不去。



熊市回憶錄(之三)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a3hx.html

2008年以來的熊市(此文寫於2008,10,25)

  2008年的熊市,產生了歷史上最大的年跌幅。其誘因先不說,看看當時出現的幾個跡象:
1。大量的「虛擬」公司產生了。市值超過其帳面值的10倍以上,我把它叫做「虛擬公司」。去年8月份,我發了一個貼《"虛擬"公司研究》,發現這些公司居然大部分來自典型的週期性行業:如地產、航運、金融、化工和材料,……。這個世界變了?最基本的道理都變了?還是我的認識落伍了?
2。業績好得不可思議。讀一些公司07年報表時一個典型的感覺時,各週期性行業的公司業績群體性的出現極高的超額收益。可這些公司哪有哪怕一點意義的競爭優勢呢?難道今後競爭沒有了?
   過度繁榮必然導致過度衰退。很多這些去年業績紅得發紫的股票今年短期內已經迅速跌去了80-90%。等待這些公司的可能將是越來越難看的業績。價值究竟是業績決定的還是由重置成本決定的——本來這是托賓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成果,但並未出現在我們的各機構投資者的腦子裡。我曾問過一位基金公司的朋友為什麼基金公司這樣經濟博士一大堆的機構裡很少有拿托賓的q理論說事的?他說如按托賓的理論,那股票就不要漲了。

但資本市場卻不會顧及大家的喜好。這些股票倒下了。今後還會起來嗎?資本市場並不是象鐘擺一樣的震盪遊戲。有些公司股票一旦見頂,可能就是永遠的頂。去年年末,我寫了貼《歷史之鑑——97年績優股倒下的回憶》,擔憂一些股票不但見頂,而且可能是永遠的頂。為什麼上一輪牛市的「最的紅股」往往到下輪牛市仍然一蹶不振?其中蘊藏著什麼資本後面的深層道理?
   在經濟繁榮時期股票市場見頂的可怕,這次熊市算是初步讓投資人領略了。但是,週期性行業的股票真的就統統沒有價值了?其實,看看歷史這並不難回答。決定股票今後能否再起來的,不是別的,正是公司是否具備內在的競爭優勢以及在牛市泡沫時期是否過度繁榮過。週期性公司並非沒有價值,只是其價值不穩定。熊市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仍然是誤把那些借「機遇」爆發而披著「高業績」但毫無競爭優勢內涵的公司當作「皇冠上的明珠」式的「最好的公司」而幻想。

 

——熊市日子裡的酒後話(20081016

   股市就像人類的歷史。熊市的時候就是「當牛做馬」,悲觀得無以復加;而牛市的時候則是「翻身道情」,得意得屁顛屁顛。
   「百年一遇」的……,現在成了流行語了。但似乎講這話的人其實並沒有經歷過什麼苦難。不是嗎?那位令人尊敬格大先生不要說沒過過窮人的日子,可能連真正「危機」與苦難的心情是什麼也沒有經歷過。居然很多國人現在把這樣的「精英人士」的話奉為語錄,好像中國未來要有多麼的「麻煩」、「危機」似的!
   苦難危機?上個世紀的一百年,哪個國家的人民最有資格說「危機和苦難」呢?我看至少有咱中國人!
   美國有過什麼危機呢?不就是那個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嗎?但是當時的中國處於什麼?軍閥混戰,老百姓民不聊生,「經濟」問題恐怕還排不上號吧?隨後小鬼子也趁火打劫,還妄想滅掉我中華。什麼叫危機?在這樣的國破民亡的形勢下,「經濟危機」那還能叫「危機」嗎?可結果又怎樣了呢?不就是十來年的時間就讓中國人重新感到了新的希望了嗎?
1949年新成立延伸到現在的中國,又什麼沒經歷過?歷次的政治漩渦運動;三年餓死成千數萬人的自然災害,兩個超級大國輪番的核戰威脅、幾十年的全面經濟封鎖……中國還是在連鐵釘都不能生產的基礎上硬是建成了世界上不多的具有獨立配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兩彈一星。「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毛偉人的豪邁在中國人這裡該實現的都實現了。看看世界上到目前為止,還有沒有第二個在全面封鎖的情況下不但能搞出「兩彈一星」,還能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敢於對最強的列強說「不」的國家?!
   那二十多年經濟發展速度沒那麼快是事實,但是從80年代以後呢?經歷了88年的物價失控的搶購風、90年的市場疲軟、93年的通脹失控、98年的通縮衰退、07年的高通脹……,這麼多「危機」後一算,怎麼又是中國的經濟增速這期間全球第一了呢?現在又來了「百年不遇」的什麼什麼警示了。呵呵,在中國人面前,不要談什麼「百年不遇」,就跟小毛孩子,哪怕是富豪家多看了幾眼電視節目的小毛孩,去跟飽經風霜的大人談什麼「歷史性的教誨教訓」的話一樣可笑。還太嫩!輪不到你毛孩子跟中國人說事!
   進入21世紀,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的歷史大趨勢,已沒有什麼可阻擋了!領導人的更替、國家制度的演變、時尚的改潮、經濟的波動……都只不過是這個大趨勢發展的螺旋方式而已。
   我為生在這個時代的中國並作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我更對能成為這個時代的投資人而幸運!
   黑暗只不過是休息的片段,打會盹就過去了;明媚的陽光日才是我們生活經歷的主題和常態!

……

——既然是酒後的話,就不必太較真。
   不過,這酒後的話也是內心的一種感受。回到狹義的股市上,未來真的有那麼悲觀嗎?僅僅因為中國股市跌了個全球第一就推測中國什麼都有問題了,那與去年漲幅全球第一時什麼都「黃金十年」有什麼區別呢?情緒波動而已。
   如果回到上世紀60年代或文革時期,現在再怎麼樣也不如那時的惡劣吧?對內階級鬥爭、經濟還被世界封鎖幾十年,餓死、斗死千萬人,中國以後就倒了嗎?
   中國的經濟處於學習、追趕階段不假,但是,聽聽巴菲特怎麼評價中國吧,我覺得是一針見血!
   「……我們(美國)做得不錯,但中國做得更好,而且他們起點低,所以……」
   經歷過1994年325時的人,恐怕不會動不動就「百年一遇」的大熊云云,就跟個沒見過世面的小家子氣孩子式的。

 

—凱恩斯在股市大崩盤時如何應對?(2008,10,24)

   凱恩斯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代經濟學泰斗,同時也是一位資本市場的投資大師,他經歷了1929年的大蕭條。雖然他沒有躲避開那場大蕭條,但他直到今日仍然被譽為讓華爾街所有人都「相形見絀的人物」。
   讓我們看看這位大師在大蕭條時的精闢見解吧。1931年,在長期大熊市即將達到底部時,凱恩斯的投資也蒙受了巨大的市值損失。這場大蕭條是史無前例的,作為投資人當時他寫了份備忘錄,討論他擔任主席的國民保險公司未來的投資策略。很多董事主張清倉股票向市場認錯,但他則認為,儘管已經損失巨大,市場還看不到任何希望,但「急切清倉將是一個錯誤」。事實上,他的這份備忘錄解答了機構投資管理的一些傳統難題。其主要觀點包括:
——有些事情,比如世界末日,是無法防範的風險,所以擔心也沒有用。
——如果我們逃離了股市,一般不會立刻回頭,等到回去時總是已經太晚了。如果復甦真的到來,我們肯定會被甩在後面;而如果復甦永遠不來,那就怎麼做也沒用。
——從我們的信譽等等角度來考慮,我能想到的最糟糕的事就是錯過了復甦的機會。
——傳統的原則是:投資機構在熊市時應當儘量搶在別人前面清倉,但這種做法的後果令我躊躇。當清倉總的來看不太可能時,爭相拋售將導致整體系統的癱瘓,使熊市更加嚴重。我相信有時我們應當繼續持有,而不是試圖斬倉。

 

——2009年開始的熊市(2012,9,20)

   剛剛經歷了慘烈急劇的2008年下跌,2009年在「4萬億投資」預期下,市場又來了個翻番式的大反彈。2007年曾經耀眼的明星們——同質化的週期股又開始輪番表演了。但是,之後的事實證明,對於這些2008年大幅下跌的週期股只不過是「迴光返照」,更長期的慘烈下跌還在後面,只不過由2008年的急跌換了個形式——陰跌。

與此同時,那些代表著未來「轉型」經濟業務的公司——由經濟的「數量」轉而為提高經濟的「效率」的行業,則似乎在繼續著2006-2007年以來的牛市。其中,這類公司大多數都是些中小類公司。還有一類股值得一提,那就是既與4萬億投資無甚關聯(甚至是競爭關係),而又與未來經濟轉型無關的公司——公用事業股,如港口、機場、鐵路運輸類股,則似乎完全無視市場的總體反彈,而是「我行我素」的長期陰跌,新低不斷。

   這期間的A股市場,上演了之前20年從未有過的景象:你跌你的,我漲我的;你的估值頻創新低,我的估值又回牛市。很多投資人糾結於40倍PE難道比7倍PE還有投資價值嗎?於是,很多人疾呼,市場「不理性」、「看不懂」了,云云。這期間不同投資人的業績相差萬里:注重個股長期前景的投資人則似乎繼續享受著2007年時的牛市;而2007及2009年的明星們基本都慘不忍睹,他們還沉浸在2003-2007年間那些「五朵金花」式的行業景氣的投資美夢中。特別是其中那些靠判斷經濟形勢來決定投資策略的,更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伴隨他們的是矛盾、徬徨、失望……。

  市場真的「前所未有」了嗎?如果整體看(比如看整體指數),其實與之前的市場,甚至與國外的市場歷史相比,並無任何不同。08年短暫急跌,09年反彈,之後長期陰跌……這是多麼「教科書」式的標準走勢!特別是,在之後的陰跌市道中,投資人的絕望和受損失程度要遠高於08年急跌時的。現在不正是這樣嗎?對股市的謾罵、嘲諷、批判、絕望、……這一切就跟看著戲劇中的小丑表演一樣好笑!

   也許見識了上世紀90年代國內一些把技術分析當成科學一樣認真研究的人士的真實實踐,我一直有個明確的看法:將市場整體作為研究對象的「技術分析」人士(姑且這麼叫吧),他們對市場整體走勢的把握準確度和理解力,遠高於這些年來我見過的任何券商投行們用所謂的「經濟形勢」來作投資決策的「策略師」們。這些技術分析人士的學歷、資歷遠低於這些博士頭銜的經濟學者策略師,但他們在市場上的內心幸福感似乎遠超過這些精英們。一位著名的經濟學者(他把一切技術分析都叫做「算命先生」)嘲笑那些看著走勢圖做股票的人說「你們應該退出市場了」。而我見到的其中一位優秀的技術分析人士則反唇相譏道:「對不起,你們這些看著經濟數據做股票的人這些年『受刑』了……」。

   我這裡無意介入這場爭論。但是,認識到投資的風格、投資的方法多樣化,尊重每個市場參與者,是一個成熟投資人必有的心理特徵。動輒以人師式的口吻嘲諷其他投資風格、方法的,其實他們本身被市場嘲諷的時候更多。「價值投資」又成為這些年來很多投資人的口號,但是,我見到的自稱「價值投資人」中,有膽小鬼,也有狂妄自大者;有沉默寡言者,也有巴不得一夜之間在全世界都出名者;有埋頭研究者,也有像詩人一樣愛激動但卻沒什麼真正研究的……。「價值投資人」群與其它投資人群,我還真沒看出有什麼區別。貼標籤,而不是深入具體思考,是很多人的思維習慣。

   雖然,這兩年來注重公司價值的人(真懂的人)總體取得了遠超過市場的很好的投資業績,但應認識到,這也許只是市場一個階段的現象,而並非所謂的「從此不一樣」了,或者你的投資能力與之前相比真有了多大的提高。只有把投資當成長期的事業,注重公司價值的投資人,才會有總體上不錯的投資業績,才能坦然面對投資業績的波動。要知道,這幾年業績再好,以後被市場修理那是常事,到那時別再反思懷疑「重個股不重大勢」的策略又不對了。

   陽光下無新鮮事,股市也一樣。該牛的時候誰也擋不住,該熊的時候,怎麼叫喚也沒用。以平常心看待市場,就像觀自然界現象一樣的坦然,才能真正經歷好熊市——無論是什麼樣的熊市。



黑色星期一之交易員回憶錄(上):山雨欲來風滿樓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280

在1987年的這一天,紐約證券交易所經歷了220年歷史上最戲劇性的一天。

它遭遇了史上最大的單日百分比跌幅(22%)和至那時為止最大的單日點數跌幅(508點)。所有當時身在交易大廳的人都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天。

儘管這是一個難忘的交易日,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後的風暴離不開數個月內各種事件的累積效應。

1987年前三分之二時間對於華爾街來說無疑是一場壯麗的盛宴。從新年到勞工節,道瓊斯指數上漲了43%。

恐懼似乎消失了,年輕的交易員們開始嘲笑小心翼翼的老交易員,他們告訴彼此「順著強勢買入」而不是賣出,因為每一條陽線都緊跟著之前的陽線。

另一個叫做「投資組合保險」的新操作方法也幫助消除了恐懼,它需要運用新擴展出的標準普爾期貨。和直覺相反,這種手法需要在價格下跌時沽售期貨。

道瓊斯指數在8月25日觸及歷史高位2722點,對通脹跡象出現的早期憂慮開始使利率上升。

當時的財政部長貝克(James Addison Baker III)開始與德國進行美元和馬克關係的談判。不久後,市場中的弱勢萌芽,大盤開始了明顯的調整。在十月中,道瓊斯指數跌破了已經支撐其1000多點的上升線。火熱了一年的收購和融資收購行為開始逐漸銷聲匿跡。

10月14日星期三,市場開始流傳徵收新的收購利潤懲罰稅的傳聞。市場的沽售之風開始興起,道瓊斯指數下跌了96點。(當時歷史上最大點數跌幅)緊跟著的一天市場沒有迎來反彈,道瓊斯指數繼續下跌了58點。

16日星期五是期權到期日,嚴重的暴風侵襲倫敦導致市場關閉,迫使更多的人在紐約獲取流動性。股票經歷了一波穩定的賣出潮。在臨近收盤時,市場傳出里根總統的左右手,第一夫人南希里根可能因癌症入院治療。這激發了更多的賣出指令,道指收於最低點錄得跌幅108點,又創下新的單日跌幅。這是一個讓謠言製造者高興的週末,南希的確進了醫院。

日本正在考慮對地產投機行為收取96%的懲罰性稅收。德國提出了稅收改動的建議書,可能會造成美國國債對於德國人失去吸引力。眾議院Dick Gephardt正在談論凍結德國進口的交易法案。貝克財長週日在脫口秀上公開挑戰了德國對於貨幣的立場。甚至有留言說美軍飛機正在與伊朗交戰。

當時我正在大型券商普惠負責交易。週一早晨我在日出之前已經起床,看到香港市場下跌了10%,其他市場在開始之前也一樣疲軟。我早早地來到紐交所查看系統和員工,我打電話給團隊叫他們早些過來上班。

當我檢查完系統和員工後,我和一位合夥人去喝了一杯咖啡。在世界各地股市都下跌約10%的情況下,我不確定在開市之後我是否還有機會喝咖啡,或者任何其他東西。

隔著兩張桌子坐著紐交所主席John Phelan和其他幾位主管與一些員工。

每隔十分鐘左右,都會有人衝向Phelan,遞給他小紙條或者在他耳邊說話。很明顯,事態正在惡化。我在回交易大廳的路上經過Phelan的桌子,用右臂誇過我的胸膛對他說:「Nos Morituri Te Salutamus Esse」,這是古羅馬角鬥士對皇帝的敬禮致辭,意為「我們將要死了,向您致敬」。Phelan笑著點了點頭。


黑色星期一之交易員回憶錄(下):金融系統據崩盤僅一步之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283

災難並沒有在剛開市時到來,主要因為許多股票沒有立刻開始交易。他們開盤時間被推遲,提醒投資者們開盤價可能會很低(亦希望可以吸引投資者逢低買入)。於此同時在芝加哥,由於賣空價無須高於前日收盤價,價格開始自由落體一般下跌。

很快,芝加哥的價格開始比紐約低,給紐交所帶來了更大的沽售壓力。在開市後不久,很明顯這一天將會成為非常特殊和危險的一天,幾位紐交所主管在Phelan主席的辦公室會面,他們在場內巡視,評估任何沽售壓力的最新趨勢。他們也在和前白宮參議員Howard Baker通話,後者曾經是白宮辦公廳主任。

回到交易大廳裡,情況變得更不真實了。交易指令越來越快的湧入,行情記錄帶延遲越來越嚴重。(記錄帶是線性運作的,而人眼每秒只能辨認出約900個符號。所以記錄帶的速度有限制,交易速度快過記錄帶速度的時候記錄帶就產生延遲)。一位股票經紀說這一切好像是一個奇怪的夢,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的。

上午晚些時候有跡象表明市場正開始穩定下來。隨後新任命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David Ruder在參加華盛頓五月花酒店的一個會議後被記者逮個正著。無論當時記者到底問了什麼而他又說了什麼,此後出現報導市場可能停盤。雖然之後他發誓這是一個錯誤用詞但木已成舟,對停盤的恐懼嚇退了買家們,股價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落體。

股指和期指的互動見證了股價的蒸發。道瓊斯收跌508點。一位過於看好市場的專業人士用完了資金,他們的公司當晚就被賣給了美林。在一家又一家酒吧中,交易員和專業人士一遍又一遍的重申自己的資金是多麼緊張。若再次經歷這樣的一天,華爾街就將崩潰。幸運的是,還有酒保可以讓他們把酒杯不斷滿上。

在所有的敘述中經常被忽略的是第二天發生了什麼。星期二事實上危險得多。「那是車輪真的差點從車上掉下的一天。」

讓交易大廳興奮的是,道指週二高開了約200點。但隨後股指迅速下跌。200點的反彈迅速化為烏有,道指轉升為跌,在大廳中可以聽到交易員緊張的喘息聲。很快跌幅超過了100點,幾家組成道指的藍籌股被停盤。

然後我們得知幾家核心銀行正在關閉做市商和紐交所專業交易員的信用額度。銀行害怕被暴露在明顯已崩盤的股市中。

紐交所主席Phelan迅速向就職不久的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求助,但格林斯潘正在搭乘飛機。Phelan立刻致電了紐約聯儲主席Gerry Corrigan,後者馬上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當即致電要求銀行重新開放額度。銀行儘管剛開始不願意,但最後在威逼利誘下被成功說服。額度重新開放,停盤的股票重新開始交易,最好的消息是市場開始回升並在當天收漲。

這是一段很難以置信的經歷,整個金融系統距離徹底崩盤僅幾個小時或幾個電話之遙。這是我永遠無法忘記的經歷。


20121124 《股票作手回憶錄》的相關情況 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b2z.html

《股票作手回憶錄》的相關情況

 

這不是一篇讀後感。

 

一、

  

1922年6月10日,美國一家報紙「星期六晚間郵報」(Saturday Evening Post)開始連載一個系列小說,小說名為「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這家報紙似乎以發表連載小說為主要業務之一,傑克·倫敦的小說《野性的呼喚》就是在這家報紙上以連載的形式發表的。

這一次,小說的作者是一位資深財經記者Edwin Lefevre。Lefevre早年就已發表財經小說而聞名。在1922年創作「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之前,他曾經寫過「The Wall Street Stories」(1901)、「The Golden Flood」(1905)、「Sampson Rock of Wall Street」(1906)、「The Plunderer」(1912)。這些小說很多都是關於華爾街的。

「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講的作者去採訪了一位投機商Lawrence Livingston,並聽Livingston講述了他的成長故事。

小說連載到1923年5月結束,一共連載了12篇。

 

 

二、

 

在Lefevre以及他之前的時代,大的股票投機商(or「股票大作手」)和銀行家一樣,都十分神秘而高貴。對於這些投機商,群眾的心理是複雜的。

首先,群眾因為他們的財富和地位而崇拜他們、羨慕他們、尊敬他們。老派的美國人都尊敬和崇拜有社會地位和財富的人,《光榮與夢想》記載說,理查德·惠特尼(Richard Whitney)因為金融詐騙進監獄時,兩旁的犯人看到他都起立脫帽致敬。

其次,群眾十分關注這這些大投機商,希望能夠在大投機商操縱市場的過程中去跟風,分一杯羹。

最後,群眾還畏懼他們,因為他們高深莫測,和銀行家一樣低調,在公眾面前緘默不語。群眾覺得,這些大投機商總是在密謀新的軋空或賣空,自己一定要小心謹慎,防止自己在巨頭的相互爭鬥中成為無辜的受害者——避免像螞蟻一樣被大作手們掀起的海浪衝走。

  

股票大作手呼風喚雨卻神秘莫測,於是當「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在星期六晚間郵報連載發表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獲得廣泛歡迎。群眾得以第一次頭窺見巨人的生活和他們的內心世界。而且隨著連載的進行,讀者越來越發現小說有十分濃厚的專業味道,因此大家越來越覺得這不是一部「小說」,而應該是「真實的」。那麼小說中的主人公Lawrence Livingston是誰呢?各種猜測開始流行。

  

由於小說連載的成功。1923年,Edwin Lefevre決定單獨出版小說的單行本。他刪除了報紙連載中關於他如何採訪的介紹,把Livingston自述的部分編纂在一起,構成了一本書。在書的開頭,他寫道「獻給傑西·利弗莫爾」。於是,誰是Livingston的問題也就真相大白了。

 

 

  

1920s,正是美國股市欣欣向榮是時代,是一個「全民炒股」的時代。因此「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這本書可謂生逢其時。和它相比,20年之後的另一本書「How to Trade in Stocks」似乎就沒有那麼走運了——雖然後一本書反倒是Livermore本人寫的。二者另一個原因可能是,「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由專業作家寫成,充滿了精彩的心理剖析,而且更富有傳奇色彩。

1997年,美國約翰·威利出版公司再版了「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這正是另一個美國股市繁榮的時代。在這之後的某個時期,這本書被引入了中國。

 

 

四、

 

我的手頭有「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的三個中文譯本,全部來自北大圖書館。剛去www.amazon.cn搜索了下,原來這本書的中譯版本遠不止三種。

我讀的第一個版本是「傑西·利弗莫爾:《彼得林奇點評版 股票作手回憶錄》,黃程雅淑 馬曉佳 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1月」。

之所以選擇這個版本讀,有兩個原因,一是看到出版時間是2012年,覺得既然是最近的譯本,在翻譯時一定會參考之前的中文譯本,並避免別人的錯誤,所以推測這個版本在譯文的質量上應該是可靠的。另一個原因,是看到「彼得林奇點評版」這幾個字,覺得自己能夠一邊看原文還能看彼得林奇的點評,實在是太好了。

從譯文上來說,這本書的的質量還行,但關於Livingston一些投機案例的翻譯並不清晰。而且所謂「彼得林奇點評」,完全就是騙人的,僅僅是書中偶爾在頁腳處引用一點彼得林奇或格雷厄姆的話而已。以這樣的噱頭來欺騙消費者,實在令人心寒。而且,中國青年出版社竟然把這本書的作者寫成是傑西·利弗莫爾,這樣的低級錯誤都犯,也真讓人汗顏。

 

    手頭的第二個版本是「[美]埃德溫·勒菲弗:《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丁聖元 譯,萬捲出版公司,2010年11月」。這個版本我沒有讀完,但看上去比較嚴謹。不過書的缺點也是顯然的,這本書參照的原始英文文獻不是Lefevre發表在星期六晚間郵報上的連載,而是後來的刪節而成的書籍,這就會讓讀者失去很多有用的信息。讀者要是把這本書當做傑西·利弗莫爾的傳記來讀,讀到最後也不會明白為什麼利弗莫爾總是自稱「拉瑞·利文斯通」。

  

手頭的第三個版本是,「[美]埃德文·拉斐爾:《股票作手回憶錄》,鄭佩芸、張興旺 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設,2006年10月」。這個版本的翻譯取材於完整的英文文獻,是一本完整而精緻的書,不愧是高校的出版社出版的。但是我草草翻了一下,覺得譯文本身的質量一般,例如把Livingston自述的最後一句話譯成「華爾街沒有柏油馬路。但是為什麼要有意阻塞交通呢?」在我看來就詞不達意。另外,把Governor Flower譯成「格溫納爾·弗拉華爾」明顯也是錯誤的,真實的情況是,這個人的名字叫做「R.P.弗拉華爾」,曾經擔任過Governor。

 

 

五、

  

讀完《股票作手回憶錄》,感受很深。不過感受較為混亂的。所以就不寫讀後感了。

但讀完這本書後,我更加認識到中文出版界缺乏嚴謹專業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他們的錯誤會給讀者帶來很多誤導和疑惑。

介紹下這本書的背景和版本,希望對要閱讀這本書的同學有所幫助。

 

 

 

 

附:

Livermore的生平。紅色表示「上升期」,藍色表示「下降期」。

 

 

 

時間

年齡

事件

1877年7月26日

0

出生於馬薩諸塞州。

1891年

14

在Paine Weber Stockbroking Offices工作,把紙帶報價機的價格抄到報價板上。

 

15

在空殼證券公司的購買伯靈頓鋼鐵,獲利3.12美元。

1893年

16

Livermore放棄在Paine Weber Stockbroking Offices的工作,全心投入在空殼證券公司的投機。

 

20

在對賭交易中賺得第一筆1萬美元。

 

21

帶著2500美元轉戰紐約,在NYSE投機。

 

22

虧掉了全部資金,後來反思認為,虧損的原因是真實交易中下單和成交的時間差,而在空客證券公司則沒有這一時間差。

 

 

向經紀行老闆借500美元,離開紐約,到聖路易斯的空殼證券公司交易,東山再起。

1901年5月

24

賺到5萬美元,但很快賠光。

 

24

重還空殼證券公司的第二次東山再起,一年後帶著鈔票第三次來到紐約。

1906年春

29

在舊金山大地震(1906年4月18日)前做空太平洋鐵路股票,獲利25萬美元。

 

29

聽信 Ed Harding的消息,虧損4萬美元。

1907年10月24日

30

在股市崩盤中做空,獲得第一個100萬美元。

1908年

31

聽信棉花大王Percy Thomas的建議,在棉花投機中大敗。

1909年

32

紐約一證券公司老闆丹尼爾·威廉森送給Livermore2.5萬美元讓他重新投機,Livermore在三個星期賺了11.2萬美元,但接下來威廉森的干預讓Livermore累計大量虧損。

1911-1913

34-36

行情慘淡,無錢可賺,這期間Livermore累計了100萬美元的債務。後來反思認為,這是因為他急著掙錢,在沒有機會的市場中頻繁交易,自食其果。

1914年

37

宣佈破產。從1908年的棉花投機失敗到1914年的宣佈破產構成了Livermore生涯的一次下降期。

1915年2月

38

向丹尼爾·威廉森借500股,做多伯利恆鋼鐵,從此第三次東山再起。

 

 

到1915年下半年,賬戶餘額已達到14.5萬美元。

1916年

39

在牛市中持續做多,獲利300萬美元。

1917年

40

償還1914年宣佈破產前的全部債務,為家庭建立80萬美元的信託基金。

1922年6月

45

Edwin Lefevre在Saturday Evening Post上連載對於Lawrence。Livingston的訪談小說,連載持續到1923年5月。

1923年

46

Edwin  Lefevre把報紙連載編成一部小說《股票作手回憶錄》。

1925年

48

做多並轉而做空小麥,獲利1000萬美元。

1929年

52

在股市崩盤中做空,獲利1億美元。

1934年

57

破產,過程和原因不詳。但依靠1917年建立的家庭年金,沒有淪入平困。

1939年

62

撰寫《股票作手操盤術》。

1940年11月28日

63

自殺。

 



《股票大作手回憶錄》讀後感 天高云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7715b0101hlnz.html
重新翻了翻史上最傑出的股票炒手JesseLivermore的傳記《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總結新老體會如下:
  1. JesseLivermore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我對他的絕頂聰明表示惋惜。
  2. JesseLivermore在他的遺書中把自己的一生描述為一場失敗,我深表同意。同時,我對他悲慘的一生表示同情。
  3. 幾度破產幾度崛起,能夠堅持到56歲才最終破產,63歲才自殺,Jesse Livermore不愧為史上最傑出的投機家。
  4. JesseLivermore以他N次破產、後來家庭靠年金為生、最終自殺的悲慘經歷,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失敗的奮鬥者典型。他告誡我們:不管多麼聰明、多麼頑強、多麼努力、多麼堅韌不拔,如果基本思路錯誤,我們不大可能逃脫失敗的命運。
  5. 眾多崇拜者仍然在試圖學習模仿他的路,也許他們認為自己比Jesse更聰明?我可不這麼認為。莫非他們也想過這樣結局悲慘的人生?我表示不能理解。
純屬山野閒人之感嘆,請勿對號入座,謝謝!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