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綠色動力環保(1330):垃圾發電運營行業又一標桿國企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62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4-11-24 11:28 編輯

綠色動力環保(1330):垃圾發電運營行業的標桿國企,規模性與成長性兼具

作者:鄭嘉梁

垃圾發電運營行業又一標桿國企,規模性與成長性兼具
香港上市第二家具備規模的國有垃圾發電運營商:綠色動力環保於 2014 年 6 月 19 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共發行 3.45億 H 股,發行價為 3.45 港元。上市後,公司成為香港市場中除光大國際之外第二家實際具備多年運營經驗及品牌的國有垃圾發電運營商。2005 年以來,北京國資一直是綠色動力的控股股東,公司則是其四大產業中唯一的環保新能源戰略平臺,上市後北京國資依然保持控股大股東地位。

已獲日處理規模超萬噸,未投運規模為投運的 2.8 倍:公司已簽署正式協議的焚燒項目共 21 個,總規模共 1.99 萬噸/日;已投運的為 5250 噸/日,在建與籌建(包括二期)共 1.465 萬噸/日,是已投運的 2.8 倍。目前三個項目在建(共 2100 噸/日);剩余項目中扣除開工時間待定的青島、金壇、射陽以及所有二期規劃後,我們預計近 2-3 年內剩余的 6100 噸/日開工確定性非常高,並且這已是保守的估計。

國企背景支持項目獲取,融資成本具有下降潛力:中國的生活垃圾處理大多采用 BOT 模式,運營商面對的合作方及監管機構均為各地方政府;我們認為在此模式下,具備國企背景十分有助於公司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合作;並且借助北京國資,公司未來在北京當地的項目競爭中也具有一定優勢。融資方面,公司此前的貸款主要來自於國內商業銀行,利率在 6.55%左右;2013 年首次獲得亞開行 1 億美金的人民幣貸款額度,利率明顯優於商業銀行。此外,上市後公司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預計未來其整體融資成本仍有下降潛力。

擁有爐排技術專利,且擬進入設備制造領域:公司擁有自主研發爐排爐技術,出圖紙後外包生產設備,使得設備成本較進口具有顯著優勢。近期公布擬收購上海泰欣環保 51%股權,若完成,公司將進入設備制造領域,不僅有助於完善垃圾發電的產業鏈,進一步降低設備成本,並可對外承接工程,增加利潤來源。 目標價6.37港元,首次評級買入:假設未來五年公司將年均新增 3000 噸/日規模,測算出於 2016 年,未投運與已運營項目的NPV 分別為 16.37 億與 35.01 億人民幣,相當於 2016 年每股價值為 6.37 港元,對應 2015/2016 年 20.9/15.1 倍 PE,1.80/1.54倍 PB,較現價有19.29%的上升空間,首次評級為買入。



香港上市第二家具備規模的國有垃圾發電運營商
北京國資公司旗下唯一環保平臺

2014 年 6 月於聯交所主板上市
綠色動力環保(1330.HK)於 2014 年 6 月 19 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IPO 共發行3.45 億 H 股(含超額配售 4500 萬股),發行價為 3.45 港元。上市後,公司成為香港市場中除光大國際(257.HK)之外第二家實際具備長期運營經驗及品牌的國有垃圾發電運營商。公司上市前原有註冊資本 7 億人民幣,共 7 億股,上市後總股數為10.45 億股;IPO 共募集資金 11.90 億港元,融資凈額 11.26 億港元。

上市後募集資金用途變更
募集資金中 75%原擬用於償還項目的銀行貸款,但公司多個項目處於在建或籌建階段,其中不少籌建中項目公司的註冊資本金僅支付了 20%的首期,資本金仍有缺口,因此 9 月 8 日公司公告將部分募集資金用途變更,由償還貸款改為投入到新項目建設中,目的是使籌建項目更快推進,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公司股權結構歷史
- 公司的前身為道斯環保科技,是 2000 年在深圳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控制人為自然人鄭維先先生;
- 道斯環保 2004 年改名為綠色動力環境工程,2005 年變更為外商獨資企業;
- 05 年 10 月,北京國資公司向綠色動力環境工程增資 3000 萬人民幣,獲得61.16%的股權,正式進入綠色動力及垃圾焚燒行業;
- 05 年 11 月,鄭先生控制的綠色動力國際將其持有剩余的 38.84%股權轉讓給其全資附屬公司藍洋環保;
- 06 年 12 月,北京國資的全資附屬公司國資香港,認購藍洋環保發行的 9362 萬股普通股獲得 80%股權,成為藍洋環保控股股東;
- 09 年 11 月,國資香港收購藍洋環保剩余的 20%股權,全資擁有藍洋環保,至此北京國資公司全面接管了綠色動力環境工程公司;

- 此後北京國資陸續增資,且藍洋環保將其股權轉讓給國資香港,到 2011 年 1月,北京國資與國資香港分別持有綠色動力環境工程 95.39%與 4.61%的股權;
- 11 年 5 月,江淮基金等四家投資者共同對綠色動力環境工程增資,完成後北京國資與國資香港股權分別降至 73.54%與 3.55%;
- 為籌備全球發售,2012 年 4 月 23 日,綠色動力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並更名為綠色動力環保集團(即現用名稱)。




上市後北京國資公司依然保持控股股東地位,社保入股
2005 年以來,北京國資公司一直是綠色動力的控股股東,綠色動力則是其四大產業中唯一的環保新能源戰略平臺;上市後,其直接持股比例變為 46.09%,加上附屬公司國資香港與北京科技分別持有的 2.38%與 1.87%,依然保持了控股大股東地位。

另外,北京國資與北京科技作為公司的國有股東,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在綠色動力發行 H 股時,該兩家公司將其持有的占實際 H 股發行數量 10%的內資股劃轉至社保理事會基金,因此上市後,社保基金現持有綠色動力 3.30%的股權,即 3450 萬股;按照聯交所披露的最新數據,目前社保持股為 3031.3 萬股,占比為 2.90%。

藍洋環保  
藍洋環保原是鄭維先先生的綠色動力國際的全資子公司,09 年底成為國資香港全資子公司;旗下原擁有常州、青島與武漢項目的全部股權;2009 至 2010 年,綠色動力環境工程通過收購、增資,獲得了常州、青島 75%股權,以及武漢 100%的股權;此外,薊縣公司於 2013 年 6 月成立,綠色動力與藍洋環保分別擁有其 60%與 40%股權;2013 年 9 月,綠色動力環保收購藍洋環保 100%股權,直接及間接擁有了以上四個項目公司的全部股權,藍洋環保也成為綠色動力旗下的境外全資子公司。

北京研究院  
北京研究院於 2010 年 12 月成立,主要業務包括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服務、技術支援服務以及銷售機電設備,現為綠色動力的全資子公司,且擁有 6 個項目公司 1%-2%的股權。




日處理規模超萬噸的領先垃圾發電運營商之一
專註運營生活垃圾處理BOT 項目,以焚燒發電為主
公司自 2000 年成立以來,長期專註於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行業,尤其垃圾焚燒項目的建設、運營以及技術研發。截至目前,公司簽訂協議的垃圾焚燒項目共 21個,另有一個填埋(惠州 450 噸/日,2014 年 4 月已建成)與一個生物質桔桿焚燒(寧河 700 噸/日,預計將與寧河垃圾焚燒項目同期建設)項目,均為 BOT 模式。

2009 年底北京國資100%持股綠色動力環境,項目逐步開工投運
2000 年至 2009 年,公司經歷了從民營企業到國企控股,再到民營退出、北京國資全面持股的一個過程,期間由於國資公司與原民營企業的理念有所不一,導致 2009年 3 月才有第一個 BOT 項目(常州一期垃圾焚燒發電)正式投運。09 年底北京國資100%持股後,項目的簽署、建設以及投運工作逐步正常化;09 年至今,公司共有七個項目投運,目前有四個項目在建。

BOT 會計處理特殊,建設收入驟減導致2014H1 業績大幅下降,但不影響本質發展
由於 BOT 會計處理上需要在建設期確認建造收入,而公司現投運的項目相對較少,因此會計收益很大程度上受當期項目開工與建設進度安排的影響而出現明顯變動;例如 2014 上半年內,公司僅有惠州填埋、安順與句容的焚燒項目在建,且後兩項均在 6 月才正式開工,導致當期建設收入驟減,這也是公司在上市後不久則發出盈利警告,且中期業績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並且該情況也已在招股書中的“近期發展”項下明確指出。實際上公司的項目建設均在依計劃進行,安順、句容更是提前開工,短期的業績下降並不影響本質發展,各個項目的回報情況沒有改變。



項目覆蓋東部與中部 10省、直轄市
綠色動力總部位於深圳,旗下項目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包括山東、江蘇、浙江與廣東四省,亦是國內主要經濟發達地區;且已開始向內陸延伸,進入了山西、湖北、貴州以及湖南;此外,在主要直轄市中,公司獲得了天津地區兩個項目,在北京也簽訂了通州項目的框架協議。另外,由於東北冬季天氣寒冷,垃圾發酵較難處理,公司目前暫不考慮到東北拿項目。



涉足海外市場,但暫無項目落定,將審慎推進
除了在國內發展垃圾處理項目外,2011 年與 2013 年公司分別與泰國的南邦市、馬來西亞的彭亨訂立了框架協議,擬在當地建設垃圾焚燒項目;但具體細節未定,而且海外項目不確定性較高,運營模式與國內也有所區別,公司將審慎推進。

在手垃圾焚燒合約規模共 1.84 萬噸/日,投運規模 5250 噸/日
公司現有 7 個運作中的垃圾發電項目(其中兩個商業運營、5 個試運營),設計規模共 5250 噸/日;3 個在建項目,共 2100 噸/日;10 個籌建項目,共 6000 噸/日。
此外,上述項目中除了常州一期二期均已投運外,還有 9 個項目也已簽定了二期或中期規劃,目前未投運的所有二期總設計規模達 4650 噸/日。綜上所述,公司已簽署正式協議的項目共 1.99 萬噸/日;簽署框架協議的共 3200 噸/日。






實現可持續發展, 垃圾發電進程仍未結束
國內垃圾分類暫不可行,焚燒將持續為主要處理方式
垃圾分類短期內推行難,國外經驗不完全適用
發達國家垃圾分類起步較早,我們從三方面與中國情況進行比較:1)制度方面,德國、美國和日本三個垃圾分類代表國,普遍實行分類明確、執行嚴格的分類回收政策,建立了較完善的分類收集制度和設施,而中國大部分城市仍然實行混合收集;2)處理方式與技術方面,發達國家的處理工藝已經成熟,可從技術上實現有效分類處理,而中國主要還是挑選適當的地點集中填埋;3)居民意識方面,發達國家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整體較高,中國於 2000 年開始確立 8 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但居民的自主性比較低,垃圾分類仍然沒有好的改觀。可見中國在短期內要施行垃圾分類模式比較困難,處理模式也不能直接采用國外經驗。





中國土地有限,現階段焚燒可行性最高
垃圾處理方式的選擇與各國的人口密度有密切關系,由圖 10 可見,日本與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大,其用填埋的比率非常低,美國與澳大利亞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具體的數據如下:
日本---截止 2012 年末,共有 1188 處垃圾焚燒廠,垃圾處理能力約 18.41 萬噸/日,全年生活垃圾焚燒量約 3608.6 萬噸,焚燒處理率達 79%。
新加坡---人口密度約是廣州的 4 倍,2013 年垃圾產生量約 2.1 萬噸,其中約 61%進行循環再利用,36%焚燒處理,填埋僅占 3%。
美國---其土地資源豐富,多以填埋進行處理。其中填埋處理占 54%,焚燒占13%,循環利用和堆肥占 33%。
因此在未來土地資源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預計我國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仍將繼續由焚燒取代填埋,焚燒比率將不斷提升。




“十二五”規劃完成難,預計“十三五”複合增速 11.7%  
“十一五”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63.5%,但設施規模未完成規劃目標
根據國家統計局人口普查數據,2010 年中國城鎮人口共為 6.7 億人,我們按照“十一五”規劃中的無害化處理規模與處理率測算出 2010 年垃圾產生總量約為2.21 億噸,即人均垃圾產生量為 0.9 千克/日。截止十一五末,我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實際達到 63.5%,超出規劃 3.5 個百分點;但無害化處理能力僅增加32 萬噸/日至 45.7 萬噸/日,低於規劃約 10 萬噸/日,其中焚燒規模增加 6.36 萬噸/日至 8.97 萬噸/日,焚燒比率為 19.6%。



人均產生垃圾量將隨著城市化進程與社會進步逐步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 年中國城鎮人口總數為 7.31 億,城鎮化率為 53.7%;若我們假設城鎮化率年均增長 1.2%,2015 年將達到 56.1%。根據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5 年全國人口將控制在 13.9 億以內,以此測算得到 2015 年的城鎮人口總數約為 7.8 億。同時,按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十二五”規劃,2015 年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規模將達 87.1 萬噸/日,處理率亦將提升至 90%;據此我們測算2015 年中國垃圾產生總量將為 3.48 億噸,人均產生垃圾量則為 1.22 千克/日。
可見,人均垃圾產生量與 2007 年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告顯示的 0.65 千克/人/日相比,以及我們按照人口普查資料與“十一五”垃圾處理規劃測算出的 0.9 千克/人/日相比,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深與社會的不斷進步,預計該數據將繼續增長,我們假設 2015-2020 年複合增速為 1%,測算出 2020年人均產生垃圾將約為 1.28 千克/日。

“十二五”規劃完成難度較高
2013 年底,我國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 89.3%,基本達到“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垃圾焚燒占比也增加至 29.4%,距規劃的 35%差距不大。但無害化設施與焚燒設施的規模分別只達到了 49.3.萬噸/日與 16.6 萬噸/日,只完成了規劃的 57%和 54%。另外,截止 2014 年 5 月,全國垃圾焚燒廠達到 178 座,也只完成規劃的 55%。根據住建部統計顯示,2014 上半年共有 75 個垃圾焚燒項目在建,處理總規模為 7.65萬噸/日,其中 11 個項目已正式投入運營,總規模 1.395 萬噸/日,預計其余項目將在下半年與 15 年陸續投運。即使上述 7.65 萬噸項目可在 2015 年均投運,截止十二五末建成的焚燒設施依然很可能無法完成 31.7 萬噸/日的規劃目標。




預計“十三五”期間焚燒設施規模年均複合增速為11.7%      
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顯示 ,2020 年中國人口將達到 14.5 億左右,若繼續假設城鎮化率年均增長 1.2%,預計十三五末將達到 61%,屆時城鎮人口總數將達 8.8 億人。根據此前我們預計的 2020 年人均產生垃圾量 1.28 千克/日,假設當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可達到 95%,焚燒比例達到 50%,測算出 2020 年中國的垃圾產生總量為 112.6 萬噸/日,焚燒設施規模將達到 53.5 萬噸/日。與 2015 年末的30.7 萬噸/日相比,“十三五”期間行業複合增速預計為 11.7%。




中國環保投資占 GDP 比重依然較低,需要長期堅持的投入
從國內環保投資的情況看,“十五”期間突破了 7000 億元,“十一五”達到1.375 億元,大幅增長 96.4%;“十二五”的規劃是 3.4 萬億元,繼續呈現翻倍增
長,可見政府對環保行業的重視度不斷提升。但在環保投資占 GDP 的比重上,中國長期低於 1.5%,而根據國外經驗,環保投資占 GDP 的比重達 1%-1.5%時,環境汙染惡化有可能得到基本控制,環境狀況大體能夠保持在人們可以接受的水平;環保投資占 GDP 比重 2%-3%時,環境質量可以得到改善。因此一般來說,若要與全國經濟發展速度相匹配,環保投資占 GDP 的比重須達到 2%以上。美國於 1977 年就已達到 1.5%,2000 年增長2.6%,德國在 80 年代末為 2.1%,英國為 2.4%,日本為 3.4%。因此若要明顯改善目前國內環境問題,仍需要長期的治理與投入。



行業整合是長期發展趨勢,外延式擴張將成重要增長力
2013 年前十二大企業投運規模占行業 2/3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以及“十二五”規劃測算,2005 年以來中國的垃圾焚燒行業均處於較快發展階段,“十一五”與“十二五”期間的複合增速分別為 20.8%與
27.9%,吸引了大量企業參與到該行業中,也出現了如光大國際、錦江綠能等行業領軍者。

中國固廢網研究院統計顯示,截止 2013 年末,在焚燒領域內已形成規模的 12 家企業共擁有項目 196 座,包含了運營、在建和籌建的項目,總焚燒處理能力達到20.97 萬噸;其中投運垃圾焚燒項目有 87 座,投運能力為 9.5 萬噸/日,而截止2013 年全國投運項目總規模為 14.5 萬噸/日,因此 12 家企業占到了行業三分之二的市場規模。



市場仍較分散,行業整合是大趨勢
但相比發達國家,中國的市場依然較為分散,美國垃圾焚燒最大的兩家企業Waste  Management 與 Allied Waste Industries 所占份額約達 50%,中國的行業格局仍有待整合。實際上,近幾年來業內的收購兼並事宜已頻頻發生,且涉及的規模越來越大,而且按照我們圖 14 中的測算,“十三五”行業增速約為 11.7%,明顯低於前十年,若企業要保持較快增長,一是將不斷開拓新的業務板塊(不局限於焚燒運營),另外就是需進行外延式收購擴張。



國企占據行業主導地位,多數大型企業均開始研發或引進設備技術
從行業中主要企業的技術與設備情況看,大多公司在和核心設備上均進行了國外技術引進或自主研發,但僅有少數進入了上遊的設備制造領域。在處理技術上,杭州錦江、中科通用主要采用流化床技術,其他主要企業如光大國際、上海環境、綠色動力、重慶三峰等均采用爐排爐技術。



新增項目以爐排爐技術為主
目前國內主流的垃圾焚燒技術為爐排爐與流化床兩大類,盡管流化床成本較低,但由於其需要摻煤燃燒,近年來采用爐排爐技術的項目逐步增多。截止 2014 年 5月,國內建成並投運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約 178 座,總處理規模 16.6 萬噸/日,其中采用爐排爐技術的電廠達到 106 家,設計處理規模 10.5 萬噸/日,采用流化床技術的電廠為 67 家,設計處理規模 5.8 萬噸/日。
此外,水泥窯焚燒也開始進入大家的視線,但該技術需要與水泥廠配合運作,且運輸成本較高,目前並未成為主要處理方式。



處理標準與民眾意識在逐步提高,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處理標準提高利於行業整合  
舊國標於 2001 年開始施行,直到 2014 年 7 月 1 日新國標的出臺,對比新舊國標,在各個指標上都有緊縮,特別是二噁英的排放,新國標嚴控到 0.1,與歐盟2000 標準看齊。對焚燒汙染物指標的嚴加控制也將進一步推動行業內的整合。



補貼模式短期內仍將持續,民眾意識提高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目前中國的市政環保項目依靠補貼實現盈利是不爭的事實,而若需要企業參與未來發展環保,補貼也必須持續。這本質上並不是要推動某個行業的發展,而是關系所有人在乎的卻又暫不願為其付費的生存環境;並且,環境保護必須永久維持,與一些階段性的政府扶持行業在較為成熟後由於補貼取消而難以盈利有著根本區別。以此出發考慮,國家補貼並不是該行業的弱勢之處。
此外,若上市公司可在資本市場中依靠其優秀的經營業績,配合政府支持,從而獲得更多資本發展業務,未嘗不是將來形成該行業擺脫補貼且可持續發展模式的一個良好開端。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現有模式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持續,待治理產生比較明顯的成效後,相應的民眾環保意識必然提升,未來若要維系環境,落實到個人身上的付費制度並不無可能。因此長期而言,環保企業利潤率也許有下降空間,但可保持穩定的現金流與合理收益率;而在短期內,本身市場內生性增長加上行業大格局形成帶來的外延式擴張均具備顯著增長力。  

國資背景助力項目獲取,長期經驗提升運營效益
國企背景支持, 理念符合行業方向
北京國資入主,股權已理順
2009 年隨著民營老板的退出與北京國資的全面接手,綠色動力的股權已基本理順;籌備上市期間引入了一些投資機構,但目前北京國資依然是絕對的單一大股東,公司的國企背景已充分確立。由於目前中國的生活垃圾處理大多采用 BOT 模式,從獲取項目到運營收費,面對的合作方以及監管機構均為各地方政府;我們認為在此模式下,具備國企背景十分有助於公司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合作;並且作為北京國資旗下唯一的環保新能源平臺,公司未來在北京當地的項目競爭中也具有一定優勢,現已簽署了北京通州項目的框架協議,也參與了其他項目的投標,但截止目前北京的項目均未確定中標結果。

標準高於民營時代,理念符合行業趨勢
垃圾焚燒是一個爭議較多的行業,一直以來不乏民眾反對的聲音,為減少或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一方面全行業項目的平均質量需進一步提高,另外項目公司、政府與民眾的溝通也有待加強,因此項目的標準必然越來越高。這不僅包括規範處理、達標排放等硬性指標必須達到,而且廠內的氣味處理、整體環境等直觀感受更是消除民眾質疑的有力憑證;可見項目公司需在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之間找到平衡,並且促進運營效率的不斷提升。

北京國資進入該行業的目的是打造垃圾焚燒的品牌,做項目秉持“社會效益為首,經濟效益為本;安全環保高效”的理念,與原來的民營企業相比,這更符合行業發展的趨勢,也是不斷獲得及做好項目的根本。

以常州與海寧項目為例,常州一期作為綠色動力第一個投運項目,也是其旗下唯一一個在與民營合資時期建設的項目,國資公司全面接手後,對其做了多次改造,目前的煙氣排放、滲濾液處理以及廠區建設等,均較前期有明顯改善;公司的第二個投運項目海寧垃圾發電廠,則完全由國資公司建設投運,其整體設備與廠區配套均一次到位,明顯優於常州一期的初次建設。

項目質量良好,全面達到國家排放新標
公司的項目質量處於行業前列,排放全面達到國家新標準。例如 2013 年央視曝光武漢鍋頂山垃圾焚燒處理與排放不當後,監管部門臨時檢查了武漢各個垃圾發電項目,綠色動力的武漢青山區項目順利通過檢查並被作為典範。







儲備項目充足,在建與籌建規模是投運規模的 2.8 倍
已獲項目中,在建與籌建規模是已投運的 2.8倍,預計 2-3 年內至少開工 6100 噸/日
按照已簽署正式協議的焚燒項目規模計算,投運項目為 5250 噸/日,在建與籌建(包括二期規劃)的共 1.465 萬噸/日,是已投運的 2.8 倍;其中正在建設的有三個,共 2100 噸/日;由於青島選址待定,金壇、射陽的垃圾量暫時不足,該三個項目(共 1800 噸/日)建設時間待定;另外二期規劃一般至少在一期投運後三年開始建設,扣除全部的二期 4650 噸/日後,我們預計 2-3 年內開工剩余的 6100 噸/日確定性非常高,並且這已是保守的估計。  

過往每年新增約 2410 噸/日規模,上市後速度仍有加快潛力
國資公司在 2009 年底全面入主綠色動力,因此我們回顧 2010 年至 2013 年,以及2014 截至目前的情況,可見這四年中公司平均每年獲得 2-3 個新垃圾焚燒項目,平均每年總規模 2710 噸/日;每年新開工項目數約兩個,平均總規模 1140 噸/日。
2014 年上市後到目前為止,公司共新獲得 3 個項目共 3700 噸/日(含二期),已接近 2012 年的項目高峰規模;根據行業的增速以及公司過往每年的增量,並且上市後進一步拓寬了的融資渠道,我們預計其後續拿項目的速度不會低於上市前。

已獲項目一期預計 2018年全部建成,總投運規模將較目前翻倍
按照現已獲得的垃圾焚燒項目規模,扣除開工日期不定的三個項目以及全部二期擴建,我們預計 2018 年其他項目將全部投運,僅是這部分,在四年後公司的投運規模將達到 1.345 萬噸/日,是現在的 2.56 倍。





運營效益不斷提升,自有技術經驗豐富
項目單體平均 726.2 噸/日,具有規模效益
一般而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若是低於 500 噸/日的規模,難以具備規模效益,這也是目前人口過少的地區鮮有垃圾焚燒廠的原因之一。綠色動力競爭項目主要針對中小型城市,該類城市的人口在 400 萬至 1200 萬,人均每天產生 0.9-1.2 公斤的垃圾,具備了給焚燒廠提供較為充足穩定垃圾量的基礎。目前公司在手項目的單體平均設計規模(不含二期)為 726.2 噸/日,其中最小的 500 噸/日,最大的 1200 噸/日,均達到經濟規模以上。  

擁有自有爐排技術,設備成本具優勢
綠色動力的垃圾焚燒設備僅用爐排爐,不參與流化床競爭。技術總監盧巨流先生研發的多驅動逆推式爐排爐技術和設備,2006 年已被授予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因此公司具備自有的爐排技術,生產則外包給國內廠家,在成本上較進口設備有顯著優勢;根據行業普遍水平,與進口爐排相比,國產的成本可下降 40-50%。公司絕大部分項目運用的都是自主研發爐排技術。

擬收購上海泰欣環保工程,進入設備制造領域
此外,公司於 2014 年 11 月 5 日宣布定力一份投資意向協議,擬收購上海泰欣環保工程 51%的股權。泰欣環保是專業提供煙氣脫硝、垃圾滲濾液回噴處理等技術與設備的工程公司,目前已建立這些環保輔助系統的 EPC 綜合工程能力,為國內多個垃圾發電廠與中小型火電長提供配套服務。若收購成功,綠色動力將正式進入設備制造與工程領域,不僅有助於完善垃圾發電的產業鏈,降低部分設備成本,並且可對外承接工程,增加的利潤來源。預計該收購將於 2015 年 3 月 31 日前後完成交割。

融資成本存在下降潛力  
垃圾發電屬於資金密集型行業,降低融資成本對提高公司競爭力尤為重要。綠色動力作為在國內成立的企業,此前其貸款主要還是來自於國內商業銀行,利率一般在6.55%左右。2013 年 4 月 12 日,公司首次與亞洲開發銀行訂立協議,亞開行將提供最多等於 1 億美金的人民幣貸款,截至 2014 年 4 月底,公司未償還的總額為 2.05 億人民幣(用於章丘項目),未動用的為 4.18 億人民幣。亞開行的利率顯著低於國內商業銀行,公司後續新項目的建設將繼續動用余額,該貸款有助於降低其平均利率水平,而且上市後公司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預計未來資金成本仍有下降潛力;但由於公司為 H 股性質,其在海外融資限制較多且手續更為複雜,因此短期內預計融資成本依然難以與同行的紅籌公司相比。

投運項目運營良好  
單個項目的運營效益,與當地的垃圾產生量、政府的收運體系以及垃圾本身熱值密切相關,這些是在公司競爭項目時需要考慮的事宜,而且與公司本身的建設運營管理沒有直接關系。對於項目公司的運營效率,我們主要關註自用電率((總發電量-上網電量)/總發電量))以及噸垃圾發電量(按國家給予 0.65 元/度電的補貼計算方式:上網電量/進場垃圾量)。

目前公司僅有常州與海寧項目正式商業運營超過一年,根據招股書數據以及我們實地項目調研,常州往年自用電比率均超過20%,噸垃圾發電量也低於200度,這是由於該項目附近為化工重鎮,工業用戶有供熱需求,因此項目1號機組采用抽氣供熱的方式,可供電與供熱;如果把供熱一起折算之後,自用電率約為16%,符合行業水平。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蒸汽折算成電量後,其價格約為實際售電價格的2倍,可見供熱的盈利能力好於供電;但由於大多數焚燒廠附近並沒有相應需要供熱的工廠,因此無論是綠色動力還是全行業,垃圾焚燒項目有供熱的很少。
海寧項目的運營效率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自用電率最開始有 24%左右,後期逐步下降,2011-2012 在 18%左右,2013 年降到 14%,已屬行業前列水平。在噸垃圾發電量上,海寧廠從一開始約 200 度提高到 2013 年的 270 度,已接近國家補貼標準的上限 280 度,預計這兩年仍有提升潛力。

2013 年進入試運營的五個項目中,截止目前,除了武漢還未拿到 0.65 元/度的完整補貼外(與國家審批進度有關),其余項目均已獲得。由於是試運營階段,暫時沒有自用電比率的數據;在噸垃圾發電量方面,乳山、泰州由於是 2013 年 11-12 月才開始投運,因此 2013 年統計的發電量數據暫時較低,在成熟運營後將逐漸提升。




盈利預測分析
重要假設
項目開工與確認假設  
按照招股書資料以及我們的預測,公司目前已獲項目的一期預計將在 2016 年全部開工;根據過往三年建設收入的毛利率情況(17.8%-20.0%),假設新項目的建設毛利率平均在 18.5%;據此我們測算出 2014-2017 年在手項目貢獻的建設收入,其中 2014 年由於開工項目集中在下半年,當年貢獻較少,2015 年將大幅增長。以下預測僅考慮了較為確定的已獲項目開工時間,公司後續拿新項目的進程不會停止,如有新增項目,我們認為至少對 2016 與 2017 年的建設收入帶來增厚。




運營相關假設
運營收入方面,我們主要的假設為項目的產能利用率、處理費、垃圾含水率、自用電率以及進爐垃圾發電總量。另外根據公司以往項目情況,我們看到其試運營期較長,而在此期間對應的項目無法獲得增值稅退稅;並且,0.65 元/度的標桿電價中,中央補貼的 0.1 元可能由於批複名錄時間不確定,項目無法在運營後馬上獲得,因此我們假設所有新項目投運後一年內均無法獲得增值稅退稅,且僅能收到0.55 元/度的電費,從運營第二年開始恢複正常。

今年仍處於試運營的五個項目中,除武漢外都已於今年 8 月 21 日取得了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而武漢項目不在第五批目錄內,我們暫時保守預計武漢項目將於2016 年獲得。













收入與利潤預測
2013-2016 年總收入CAGR 為 28.9%
由收入分類表中可以看出,近幾年公司的收入構成中,建設收入占比一直超過一半,因此總收入仍將主要受到項目開工情況的影響而產生波動。2014 年新項目開工集中於下半年,建設收入貢獻有限,收入同比預計下降 16.9%;而 14 年的項目開工後,將於 15 年全年貢獻建設收入,且當年亦有新項目開建,因此預計 15 年的收入將大幅增長 96.1%;總體上 13 至 16 年公司收入的年複合增速預計達到 31.8%。




2013-2016 年凈利潤CAGR 為 32.8%
垃圾焚燒項目正常投運後毛利率基本穩定,我們預計建設與運營的毛利率將分別保持在 18.5%與 43.0%。隨著新項目的陸續開工以及投運,預計未來三年公司歸屬股東凈利潤複合增速將達到 32.6%。




財務預測與分析
上市後負債率顯著下降,資金充足,短期無再融資需求
目前公司在建項目 3 個,總投資額預計 8.21 億人民幣;籌建項目 7 個,預計投資額 23.57 億人民幣(不含二期,不含青島、射陽與金壇),合計共 31.78 億元,若按 30%自有資金出資計算,需要資本金共 9.53 億元,並且以上將於 2014-2016 年分批陸續開工。截止 2014 年上半年,公司在手現金共 10.17 億人民幣,足以應付項目建設的需求;而且資產負債率與凈負債率分別為 52.7%與 32.5%,杠桿顯然仍具有上升空間。因此我們認為公司上市後,獲取項目的速度不會低於以往,並且若無特殊大型項目出現,短期內沒有再做直接融資的需求。




目標價6.37港元,買入評級
項目 DCF 估值  
我們測算單體為 1050 噸/日的垃圾發電項目,假設運營期 28 年,總投資額 4.5 億人民幣,其中 1/3 自有資金出資,2/3 使用銀行長期貸款,假設平均利率為 6%,得出該項目的 IRR 水平為 12.6%。




IRR 敏感性分析
IRR 的測算基於多項假設,我們測算出在噸投資額分別為 40 萬元與 50 萬元的情況下,假設融資成本從 5%到 7%、噸進爐垃圾總發電量從 300 度到 390 度,算出不同假設項下的 IRR 區間在 6.9%至 17.3%。可見同樣的項目,若是在建設方面具有豐富經驗以及可獲得較低成本的設備,噸投資額降低 20%,IRR 整體均上一個臺階,提升 4-5 個百分點;另外利率的下降以及運營效率的提高也是提升 IRR 的有效措施。




假設未來五年每年新增3000 噸/日處理規模,DCF 估值 2016 年6.37 港元
我們根據已獲項目的建設進度計劃,預計 2018 年所有一期項目將全部開工;假設二期擴建將於 2018 年起分三年開工。此外,跟隨行業的發展,公司繼續獲取新項目的步伐不會停止,我們假設未來五年內(2015-2019 年)綠色動力每年可再新增 3000 噸/日處理規模的焚燒項目;根據歷史情況,一般項目將於獲得後第四年開工,因此預計以上項目將於 2022 年全部開工,屆時公司擁有的垃圾焚燒總規模預計將達 3.49 萬噸/日。根據圖 42 的自有現金流測算,我們得出從 2014 年(第0 年)至 2022 年(第 8 年),不同年度開工的項目於當前的凈現值;之後按照每年新開工與新投運項目規模,測算出於 2016 年,未投運項目與已運營項目的 NPV分別為 17.60 億與 35.01 億人民幣,對應每股價值為 6.37 港元。




目標價 6.37 港元,對應 2015 年 20.9 倍PE,1.8 倍 PB,首次評級買入
我們認為綠色動力具備了在該行業發展的幾項重要特質:國企背景、擁有優惠利率的貸款、單體項目規模中上,且在手的在建與籌建項目規模較大,有利於鎖定未來盈利增長,同時其多年的經驗與爐排技術有助於獲得更多新項目,因此未來潛質可期。此外,公司是目前港股市場中除光大國際之外第二家具有規模及品牌的垃圾發電標的,在全國的爐排爐垃圾焚燒運營企業中亦排名前列,其發展方向符合行業趨勢,發展速度預計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給予公司 12 個月目標價6.37港元,對應 2015/2016 年 20.9/15.1 倍 PE,1.80/1.54 倍 PB,較現價19.29%的上升空間,首次評級為買入。





風險因素
已有項目開工時間大幅延遲;試運營時間過長,影響增值稅退稅
一般項目獲得之後 1-2 年是籌備期,之後 1-2 年進入建設期,若公司新項目大量出現開工時間嚴重延遲,一方面從會計報表層面,無法維持建設收入的良好增長;另外更重要的是項目部投運則無法實際產生效益,對公司整體價值產生負面影響。

無法獲得新項目 公司作為 BOT 項目為主的運營商,單個項目的增長有限,業績增長主要來自於外延式擴張。若無法每年獲得相應的新項目,我們模型中的預期則無法達到,並且未來持續增長動力有限。

政府補貼無法按期獲得,或者補貼減少/取消
垃圾焚燒項目中的垃圾處理費、標桿電價超過火電價格的部分,均有政府補貼性質。若改些補貼無法增長獲得或者減少,將拉低項目收益率。另外如果試運營期過長,期間增值稅退稅無法獲得,也將降低項目收益。

未來運營效率低於現有水平
若出現管理或者技術等問題,項目未來的運營效率低於目前水平,其 IRR 水平將出現下降;另外若利率上升,融資成本的提高對該類資金密集型企業亦有負面影響。(來自第一上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43

14年12月全國PMI數據解讀:增長動力不足,寬松仍需加碼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21

14年12月全國PMI數據解讀:增長動力不足,寬松仍需加碼
作者:姜超、顧瀟嘯、於博等



12月PMI跌至50.1,連續6個月下滑並創18個月新低,指向制造業景氣繼續走弱、經濟增長動力不足,聯系12月以來發電耗煤增速依然徘徊在-10%左右,預示短期經濟低迷延續、15年經濟開局壓力較大,寬松貨幣政策仍需加碼。

一、制造業景氣繼續走弱
12月PMI的主要分項普遍下跌,其中生產、新訂單、購進價格均對PMI產生負向拖累。

二、內需羸弱外需尚可
12月新訂單較11月下降0.5個百分點至50.4,連續3個月回落、處歷年中偏低水平。雖然11月中旬以來地產銷量增速持續好轉,但前期持續負增令需求萎靡不振,好轉仍需時日。
12月新出口訂單回升0.7個百分點至49.1,依然位於榮枯線下,顯示外需差強人意,雖然美國經濟保持強勁增長,但歐元區和日本增勢疲弱、新興市場國家亮點難尋,外需總體一般。


三、生產繼續下滑
12月生產指數較11月回落0.3個百分點至52.2。需求整體較為疲弱、庫存狀況轉差,令生產繼續回落,這與12月發電耗煤同比增速仍在-10%左右相一致。


四、庫存狀況轉差
12月原材料庫存繼續回落而產成品庫存回升,顯示庫存狀況再度惡化。當企業面臨需求下行時,首先會去化原材料庫存,而產成品庫存則會堆積,進而造成庫存狀況惡化。


五、通縮風險未消
12月購進價格小幅下跌1.5個百分點至43.2,連續5個月處於榮枯線下。預計12月PPI環比-0.4%、繼續負增,同比降幅擴大至3.1%,通縮風險未消。


六、就業指標微幅回落
12月就業指數為48.1,較11月微幅回落,依然位於榮枯線下。從歷年比較看,處於08年以來的次低點。PMI就業較難顯示實際就業形勢,源於人口紅利拐點已過,勞動力供給下降,統計局3季度數據顯示當前就業無憂,增長與就業正在脫鉤。







來源:海通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00

綠色動力環保:中標北京密雲項目再次彰顯競爭實力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48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5-1-28 10:26 編輯

綠色動力環保:中標北京密雲項目再次彰顯競爭實力
作者:鄭嘉梁

中標北京密雲垃圾綜合處置,首次獲取北京項目:公司於2014年底公布中標北京密雲縣垃圾綜合處理項目,這是其正式獲得的首個北京項目,不僅新增600噸焚燒處理規模,並突破性的開拓了北京市場,有力彰顯了競爭實力。根據北京市招投標公共服務平臺公告,密雲項目作為綜合處置基地,除焚燒外,還包括糞便處理300噸/日、餐廚垃圾處理30噸/日、汙水處理600噸/日,以及配套的衛生填埋場,總投資為8.53億元。目前具體協議仍在商榷中,按照以往情況,初步預計項目籌備期與建設期分別均為1-2年,因此密雲的建設、運營收入至少分別於2016與2018年後期才有體現,由於項目涉及種類較多,具體模式未定,我們目前盈利預測中暫未包含。

預計試運營項目收益好於此前預期,上調14年盈利預測28.5%公司目前有五個項目仍處於試運營階段,其中平陽、永嘉、武漢項目運營時間較長,且垃圾量充足,運營效率有望高於此前預測,上調其進爐垃圾發電量至350度/噸;泰州與乳山項目均於2013年後期開始試運營,2014上半年暫未滿負荷,其中乳山的垃圾量與利用率相對較低,預計下半年情況將持續改善,上調泰州與乳山項目全年的處理率至95%與85%。總體上調2014年盈利預測28.5%至1.26億元人民幣,同比2013年仍有16.6%的下降,主要由於建設收入同比下降30.6%。


2014新獲項目規模創歷史新高,2015年業績高速增長確定性強:截止2014年底,公司新獲垃圾焚燒項目設計規模4200噸/日(其中一期工程為2900噸/日),創造了其成立以來的歷史新高,也超出我們此前每年約3000噸/日新增規模的預期,為公司整體價值以及未來業績的持續性奠定了良好基礎。2015年預計目前試運營項目均將轉為商業運營,其中平陽、永嘉項目已於2014年11月獲得浙江環保廳的環保設施竣工驗收;建設方面,按照此前規劃,章丘、寧河、紅安以及惠州焚燒預計均有望在2015年開工,屆時建設收入預計將翻倍增長,帶動15年業績實現翻倍。


行業及公司向好趨勢未改,靜待估值修複,重申買入評級:近期由於市場環境影響,公司股價回調較多,現價對應2015年14.50倍PE;我們認為行業與公司向好趨勢並未發生改變,且2014年業績下降幅度將好於此前預期,14-16年凈利潤複合增速預計為34.1%,目前安全邊際較高,靜待估值修複,維持12個月目標價6.37港元,重申買入評級。(第一上海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468

牛市動力:估值修複還是業績驅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3600.html

牛市動力:估值修複還是業績驅動?

一財網 顏金成 2015-02-08 13:47:00

近兩周市場回調,市場上流行一種說法,叫“估值修複結束了”,情況果真如此嗎?

最近兩周,市場回調,市場上流行一種說法,叫“估值修複結束了”。

今年大盤股一漲,有人覺得漲得有點不理解,認為僅僅是“估值修複”,藍籌股一跌,就順理成章的,得出個“估值修複結束”了。類似的,前兩年,很多人看創業板不順眼,老覺得那是泡沫,就說,那是炒作,創業板一跌,就心里的踏實的說,回歸理性了。

股價的上漲下跌,要讓所有人都覺得是何倩合理,從來就不容易。

估值修複結束沒有,無人能知。但是其前提條件,股票上漲是不是因為估值修複,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估值修複這一現象從來就沒有什麽嚴格的定義,一般來說,可能有兩層含義:第一就是對於情緒偏差的糾正,比如股價在極端的恐慌中,其後要恢複常態,即拴著繩子的狗從遠處回到主人身邊;估值修複或許還意味著一種比價效應,比如,在一輪大盤都上漲了一倍的行情中,大部分股票最終都要隨大流的漲一倍。

在“估值修複派”眼里,他們覺得股價的合理價格應該比市場價格要高一些,至於多少是合理,其實誰也說不清楚。市場情緒過於悲觀了,只需要市場情緒回歸常態,或者市場流動性稍微緩解,那股價就該“修複”了。

很明顯,認為市場上漲是因為估值修複的觀點,認為,股價上漲不是因為企業業績好轉了,而是因為一種“糾偏”。將市場上漲解讀為估值修複的人,多認為,經濟仍然不夠好,傳統行業仍然不景氣、沒前途。

實際上,去觀察去年以來大盤上漲的推動力量,很容易發現,市場的上漲很大程度上源自企業發展預期的改善,當然,這里面可能也有股價偏低、估值修複的功勞,但僅僅是輔助作用罷了。

去年7月份開始,主板的軍工股就開始大幅上漲,軍工股持續多個月表現搶眼,很多股票上漲數倍,引領大盤拉升到兩千五百點附近。稍了解軍工行業的投資者都知道,軍工股上漲的邏輯,來自於整合重組預期、軍工做強做大預期,顯然不是估值修複。

而在降息之後,以券商股為代表的很多股票的上漲,就更不是估值修複了,在成交量、融資融券業務持續放大、自營業績上升等多重自我強化的影響下,券商股的業績在12月份出現了爆發式增長,中信證券更是創下了2007年新高,這很明顯也不是估值修複。

而在12月之後相繼崛起的海運、鋼鐵股,漲幅動輒三四倍,在走勢上看哪像“估值修複”,從基本面看,這些行業都是實實在在的受益於油價、鐵礦石價格下跌而帶來的毛利潤提升。是一種業績改善推動股價上漲的邏輯。

由企業盈利改善而驅動的股價上漲和“估值修複”相比,差異非常明顯。

如果企業上漲是源自盈利改善,行業景氣度高漲,那股價上漲可以隨著業績增長而不斷增長,股票漲數倍也不奇怪,而一旦將股價上漲僅僅定義為“估值修複”,那就意味著,股票即使上漲,也不會有太大的行情,因為,這無非是一種恢複常態而言。

在看清了市場上漲的邏輯不是“估值修複”之後,對於市場未來方向的判斷,就應該回歸到行業發展趨勢及企業盈利趨勢、企業治理改善的分析上去。

編輯:黃向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58

騰訊 - 消失增長動力嗎?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2/blog-post.html
十多日後便是農曆新年,下週未提早出遊,每週文章會暫停一次,羊年再和讀者拜年。既然提早『收爐』,近日又開始多業績公告,這星期一連出兩篇文章補番數。第一篇是關於騰訊(700),第二篇是新意網(8008.HK)和金界控股(3918.HK)的業績review。

騰訊是增長強勁的公司,而且現金流強勁。過往我未曾為文分析,並非基礎因素不足,而是股價不曾便宜過。現價每股~$136,距離52週高位$138 不足2%。估頂摸底從來都是高難度動作,年近歲晚我亦無謂為難自己。週一騰訊公告發行50億美元(~人民幣313億元) 全球中期票據的計劃建議。該建議在去年4月出台,並且已於去年發行兩批價值25億美元的票據,分別是(1) 2017年到期的5億美元票據,利率是2%,和(2) 2019年到期的20億美元票據,利率3.375%。另外,還包括2020年到期的20億港元(~2.6億美元)票據,利率是3.2%。

本週四騰訊公佈為計劃的20億美元(~人民幣125億元) 中期票據定價,並且已和各大投行訂立認購和包銷協議。當中11億美元的5年期票據,利率為2.875%;而9億美元的10年期票據,利率為3.800%。5年期票據於2020年到期,但利率相對去年發行的5年期票據利率(3.375%)低1.09%,而10年期的票據也僅是3.8%。雖然利率偏低,但對於喜歡購買債券收息的謹慎投資者,應該是穩健的選擇。而對騰訊而言,絕對是便宜資本。

股票的投資者又怎樣看?騰訊為什麼發債?


50億美元不是小數目。 先看截至2014年9月30日的九個月業績(以下為人民幣)

營業額:    579.5億 (2013Q1-Q3: 434.7億,+33%)
經營利潤:231.2億 (2013Q1-Q3: 144.4億,+48%) 
淨利潤:    179.3億 (2013Q1-Q3: 116.3億,+54%) 
經營利潤率:  39.9% (2013Q1-Q3:  33.2%, +6.7%)
淨利潤率:   30.9% (2013Q1-Q3:  26.8%, +4.1%)

截至9月30日,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和定期存款約555.8億,長期借款和票據約297億,短期借款和票據約45.5億。而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入~220億 (2013H1: 119.5億,+15.6%)。可見公司的營業額保持高增長,而利潤率維持約30% 水平,而且現金流穩健。按此估算,平均每季盈利60億人民幣,半年的盈利約120億,與新發行的20億美元債券額,相差無幾。

再細看現金流量表:融資活動的淨現金流入約169億元,而投資活動的現金淨流出約256億元,即融資的錢都用於投資,而且遠遠不夠。近年經常在媒體看到未有盈利的startup 被大型科網公司天價收購,而科網公司為搶佔市場而採用銀彈攻勢補貼用戶。騰訊達到一定規模,為保持增長而收購細公司和派錢吸納用戶,都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那麼增長勢頭真的能保持嗎?

這正是令我擔心之處。若單看2014年的9個月業績,相比2013年的確有顯著增長,而且令人滿意。可是,若將2014年第三季的相比第二季的數據:

營運收入:無變動
經營利潤:增長4%
期內盈利:倒退4%

也許投資者認為不能以一個季度定輸贏,況且騰訊的規模大,增長百分比較前縮減屬合理。那請看2013年至今每個季度的營業額,經營利潤和盈利的變動:

營運收入:
2013Q1: 135.4億 (+11.5%)
2013Q2: 143.8億 (  +6.2%)
2013Q3: 155.3億 (  +8.0%)
2013Q4: 169.7億 (  +9.2%)
2014Q1: 184.0億 (  +8.4%)
2014Q2: 197.4億 (  +7.3%)
2014Q3: 198.0億 (  +0.3%)

過去連續7個季度的增長都超過6%,平均約+8%,但2014Q3 的增長不是逐漸減慢跌至3-5%,而是0%!突然跌至0%,夠嚇人吧~  再看下去。

經營盈利:
2013Q1:  50.6億 (+35.9%)
2013Q2:  45.7億 (-9.9%)
2013Q3:  48.2億 (  +5.5%)
2013Q4:  47.5億 (-1.3%)
2014Q1:  77.9億 (+64.0%)
2014Q2:  78.4億 (  +0.7%)
2014Q3:  75.5億 (  -4.2%)

可見去年第一季的營運收入和經營盈利都有顯著上升,而騰訊亦於去年4月開始發債。而第二季的營運收入保持增長,可是經營盈利只增長不足1%(期內的一般和行政開支大幅上升17.6%)。去到第三季,營運收入的增長勢頭保不了,經營盈利更加倒退(期內的一般和行政開支相比第二季,繼續上升約9.7%)。

篇幅所限,未能逐項分析騰訊的主營業務,也難以在這裡拆解『一般和行政開支』大幅增長的理由。但上述數字的趨勢很明顯:去年第一季發債之後,騰訊的經營盈利未能保持增長,去到第三季營運收入更是零增長,而經營盈利甚至比第一季少3%。公司現時舉債的利率很低,在市場借便宜錢投資和收購以壯大和保持增長是合理動作。只是騰訊的股價於未來是否仍有過往的上升動力,我未敢樂觀。也許需要等2014年的全業績,相比第三和第四季的表現,才能更清晰了解其業務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307

綠色動力環保:未來兩年業績黑馬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38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2-11 08:50 編輯

綠色動力環保:未來兩年業績黑馬
作者:首募錢厚
核心觀點:
2015年是公司業績拐點,2014年業績同比下降10-15%,原因是2014年上半年開工項目少,且新項目主要集中在下半年開工,導致建設工程收入的確認主要集中在2015、2016年,若公告業績下滑導致股價下跌給了天賜的介入機會。我們預計公司2014-2016年收入為9.56億元、15.7億元、19.5億元,凈利潤為1.25億元、2.16億元,2.77億元,年均複合增速達到40%。對應光大國際估值水平及公司確定性的業績增長,我們認為綠色動力環保(1330.HK)低估,建議買入,目標價5.8港幣,對應2015年28倍PE。
  • 2012年4月國務院發布《“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垃圾發電行業進入黃金期。2012年開始年簽約量達到5萬噸/日,垃圾發電項目從簽約、籌備到建設,一個完整的周期需要18-24個月,故我們判斷2014-2016年是垃圾焚燒行業工程結算高峰期。
  • 光大國際是焚燒行業不二的龍頭。這個行業成功的公司,一看背景,二看運營經驗,三看投資管理和成本控制。光大國際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親爹(大股東)光大集團是大型央企,有錢有勢,靜脈園模式以及上下遊產業鏈延伸保證率公司的高於同行業的內部收益率,標桿項目蘇州光大產業園以及豐富的項目運營經驗看得見摸得著。是一匹大白馬。
  • 我們認為綠色動力將會是一批黑馬。公司業績具有極大的彈性,項目全部運營後垃圾處理能力將是現在的3.98倍。背靠大股東北京市國資委,拿項目拿錢都方便,戰略上產業鏈縱向延伸,未來內部收益率有提升空間,上市拓展融資能力,大項目以及國際市場開拓逐漸發力。我們判斷2015-2016年凈利潤分別增長70%,30%。
  • 當然只說收益不講風險的報告是在耍流氓,我們認為公司前期著眼點在二三線城市,項目規模比較小,且受該地域垃圾清運能力以及規模的限制,導致簽約項目遲遲未能開工,雖然未來城鎮化的大趨勢這些地域會是潛力型的,但是預計短期內已簽訂項目不能開工也是不爭的事實,且小項目內部收益率低於大項目。


投資邏輯:

1.儲備項目是商業運營的3.98倍,確定性高,彈性大
  • 根據2013年年報材料,公司商業運行的垃圾處理能力為1650噸/日,試運營項目的垃圾處理能力為3600噸/日,合計處理能力為5250日/噸。我們按截至最近一期的半年報,公司在手項目儲備計算(加上二期項目),全部建成後,垃圾處理能到達到2.09萬噸/日內,是目前垃圾處理能力的3.98倍。
  • 截至到2014年5月份,光大國際已簽約規模達到3.1萬噸,目前光大國際的處理能力是1萬噸,而光大國際還有水務、光伏發電等其他業務。所以從未來收入彈性來看,綠色動力絕對是不折不扣的黑馬。





2.2014年業績低點,2015年結算高峰,V型反轉隱藏暴利空間
  • 公司上市後不久便發布了中期業績預減公告,我們建議忽略。原因是,你見或不見,垃圾焚燒處理項目就在那里。2014年上半年在建項目比較少,主要是惠州項目,2014年下半年安順、句容、薊縣項目分別在6、7、8月份動工,2015年開工的項目有章丘項目、平遙項目、青島項目、寧河項目、紅安項目、湖南省隆回縣。
  • 基於對北京市國資委入主後這兩年的執行能力以及垃圾焚燒行業必須快速跑馬圈地追趕龍頭企業的趨勢,我們樂觀的判斷潮陽和通州項目也將在2015年開工。則2015年,2016年是公司工程項目建設收入結算的高峰期。試運營的五個項目預計2015年進入商業運營。所以我們判斷,2015年是公司豐收的一年,建設收入及運營收入將實現雙豐收。






圖示:2015年試運行的項目將全部進入商業運行


3.北京市國資委強力背書,業務發展邁入嶄新時代
公司前身為道斯環保科技,2000年在深圳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2000 年至2009 年,公司經歷了從民營企業到國企控股,再到民營退出、北京國資全面持股的一個過程期間由於國資公司與原民營企業的理念有所不一,導致2009年3 月才有第一個BOT 項目(常州一期垃圾焚燒發電)正式投運。
  • 2009 年底北京國資100%持股後,項目簽署、建設以及投運工作逐步正常化。從項目取得上看,2013年之前公司項目處理能力主要集中在500-1000噸,且大多集中在二線尤其是三線城市,甚至一些縣級市,很多地點因為垃圾清運能力限制以及垃圾總量不足導致項目遲遲未能開工,如射陽、金檀項目。青島項目則因為居民的抵制導致重新選址。
  • 最近2年,公司拿的項目噸數明顯從幾百噸的小項目提升到了1000-2000噸的大項目,項目位置也從三線城市到了二線城市甚至一線城市項目質量有了明顯改善。通州項目以及潮州項目是北京國資入住後項目接收能力的重大體現。公司項目也成功拓展至海外,與南邦市(泰國)、彭亨(馬來西亞)簽訂了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國際化視野初具。


4.垃圾處理技術領先,向上遊產業鏈延伸,提升利潤空間
  • 綠色動力的垃圾焚燒設備僅用爐排爐,不參與流化床競爭。技術總監盧巨流先生研發的多驅動逆推式爐排爐技術和設備, 2006 年已被授予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因此公司具備自有的爐排技術,生產則外包給國內廠家,在成本上較進口設備有顯著優勢;根據行業普遍水平,與進口爐排相比,國產的成本可下降 40-50%。公司絕大部分項目運用的都是自主研發爐排技術。
  • 公司於 2014 年 底宣布一份投資意向協議,擬收購上海泰欣環保工程 51%的股權。泰欣環保是專業提供煙氣脫硝、垃圾滲濾液回噴處理等技術與設備的工程公司,目前已建立這些環保輔助系統的 EPC 綜合工程能力,為國內多個垃圾發電廠與中小型火電長提供配套服務。若收購成功,綠色動力將正式進入設備制造與工程領域,不僅有助於完善垃圾發電的產業鏈,降低部分設備成本,並且可對外承接工程,增加的利潤來源。預計該收購將於 2015 年 3 月 31 日前後完成交割。
  • 光大國際項目的內部收益率達到12%,遠高於行業,主要原因是公司上下遊產業鏈縱向延伸,從上遊的焚燒爐,到下遊的煙氣凈化,全產業鏈參與,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內部收益率。我們判斷公司上下遊產業鏈的延伸也必將提高公司的收益率。


5.運營效率提升帶來收入及利潤提升
單個項目的運營效益,與當地的垃圾產生量、政府的收運體系以及垃圾本身熱值密切相關,這些是在公司競爭項目時需要考慮的事宜,與公司本身的建設運營管理沒有直接關系。對於項目公司的運營效率,我們主要關註自用電率((總發電量-上網電量)/總發電量))以及噸垃圾發電量(按國家給予 0.65 元/度電的補貼計算方式:上網電量/進場垃圾量)。
  • 目前公司僅有常州與海寧項目正式商業運營超過一年,根據招股書數據常州往年自用電比率均超過20%,噸垃圾發電量也低於200度,這是由於該項目附近為化工重鎮,工業用戶有供熱需求,因此項目1號機組采用抽氣供熱的方式,可供電與供熱;如果把供熱一起折算之後,自用電率約為16%,符合行業水平。另外值得註意的是,蒸汽折算成電量後,其價格約為實際售電價格的2倍,可見供熱的盈利能力好於供電;但由於大多數焚燒廠附近並沒有相應需要供熱的工廠,因此無無論是綠色動力還是全行業,垃圾焚燒項目有供熱的很少。
  • 海寧項目的運營效率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自用電率最開始有 24%左右,後期逐步下降,2011-2012 在 18%左右,2013 年降到 14%,已屬行業前列水平。在噸垃圾發電量上,海寧廠從一開始約 200 度提高到 2013 年的270 度,已接近國家補貼標準的上限 280 度,預計這兩年仍有提升潛力。
  • 2013 年進入試運營的五個項目中,截止目前,除了武漢還未拿到 0.65 元/度的完整補貼外(與國家審批進度有關),其余項目均已獲得。由於是試運營階段,暫時沒有自用電比率的數據;在噸垃圾發電量方面,乳山、泰州由於是 2013 年 11-12 月才開始投運,因此 2013 年統計的發電量數據暫時較低,在成熟運營後將逐漸提升。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887

超威動力,被忽視的鉛酸電池龍頭企業 anthony-311

http://xueqiu.com/3170655701/36594884

公司簡介
超威動力是一間家族企業,由父子周龍瑞及周明明於1998年創立,公司總部位於浙江省長興縣,於2010年7月成功於香港主機板上市,招股價2.18,主要從事動力型、儲能型蓄電池研發製造及銷售,是目前行業龍頭,手握近半市場份額,年銷售額超過200億港元,現時由周明明及楊新新兩兄弟作軍師,行政總裁周明明現年45歲,主要負責本集團的整體策略規劃及投資決策,在鉛酸電池行業擁有超過15年經驗,哥哥楊新新現年47歲,於2011年加入公司,協助其弟弟整體管理上職務,楊新新被認為是超威電池轉型升級的領路人,兄弟兩人有一個長期目標,就是把超威打造成為全球新能源領域的偉大公司

<行業成長性>
目前電動自行車在中國的保有量己達2億輛,目前電動自行車行業己渡過高速增長期,但仍處於穩定增長期,未來依然有上升的空間,但總量上不會出現像前幾年的爆發性增長,將維持在2-3千萬輛的年產量增長
預期行業將以8-10%速度保持溫和成長
Source: Frost & Sullivan

<公司主要業務簡介>
產品應用對象主要分四大類別:
第一類〔電動自行車電池〕
旗下品牌:超威電池,金超威電池,長威電池,金太陽電池
適用對象:電動自行車,輕型電動車,電動摩托車
第二類〔電動車電池〕
適用對象有:電動汽車,電動高爾夫球車、電動旅遊觀光車、電動叉車、電動三輪車及電動警務巡邏車,及其它特殊用途車輛
第三類〔儲能電池〕
適用對象有:專為蓄電池的儲能應用而設計,滿足光伏系統,風能和風光互補系統的使用需求,目前主要應用於太陽能及風能路燈
第四類〔鋰電池〕
適用對象:電動汽車,電動自行車,移動電源

超威與天能收入結構圖
電動自行車電池是超威主要業務,佔總收入比重達84%,而電動車電池(此分部包括電動三輪車電池)在近年亦開始大幅增長,成為公司另一個主要業務之一,佔收入比重12%,其餘佔收入較低的業務為儲能電池,鋰電池,以及鉛材料銷售,相反天能電動自行車佔比例則比較低,因為三輪車電池較多,這部份銷售佔收入17%

※ 從兩間公司收入可以看到,電動自行車經歷了一個爆發階段,銷售一直在保持大幅增長,而近年兩間公司市場份額一直增加,亦引來更多競爭對手加入

電動自行車電池收入是比較穩定的,主要因為電池平均2-3年便需要更換,消費者有持續需求,就好像藥物中的高血壓藥,胰島素等等,雖要持續服用,所以收入穩定必定高於那些一次性的商品,能為公司提供穩定的收入,只要顧客對品牌有信心,對產品滿意度高,很少會因為十元八塊轉到其它牌子,所以大品牌的客戶普偏具有一定的忠誠度,舊客戶比例也很高

隨著行業開始了價格戰,兩間公司的毛利率及淨利率均一直下降,超威早前亦發佈盈利警告,預告2014年將錄得虧損,公司股價從5蚊大幅回落至3蚊左右,因為行業仍未有好轉跡象,兩間公司的股價也持續受壓

※ 兩間公司產品定價相若,但超威毛利率一直高於天能,我個人認為原因有:
1/超威早於十年前,己開始投放資源研究內化成工藝,在2011年己經有57%的產能採用內化成工藝,這工藝能有效減少對環境造成污染之餘,亦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2/國家近年落實鉛蓄電池行業准入條件,由於超威目前在內化成工藝覆蓋率己達100%,遠超出國家所定標準,相反天能則雖要花費更多資源在生產設備升級方面,而近年亦要增加委外加工,導致成本上升,所以就算鉛價稍有回落減輕了成本,天能的毛利率也不好看

研發團隊
電池屬於高技術含量的行業,人才可謂公司核心資產,超威在蒐羅人才這方面落了不少功夫,例如在2012年6月,成功邀請到原先在日本從事電源研究的清潔能源技術領域資深專家柯克博士,2013年3月,超威集團的創始人周龍瑞和楊雲飛,兩位己年過七十的老人家,日夜兼程趕到美國,以誠意打動了有(國際鋰電之父,以及碳學之母)之稱的古迪納夫院士和崔瑟豪斯院士兩位國際泰斗級科學家,與超威集團達成了進一步合作意向,近年亦與電化學理論奠基人、保加利亞科學院院長巴普洛夫等6位院士建立「常年聘任+項目合作」關係,引進了30多位國際電池行業的頂尖專家,未來在鋰電池技術上有突破也說不定

<德國公司MOLL,選擇與超威合作的啟示>
德國MOLL公司成立歷史有七十年,是寶馬,大眾、奧迪和保時捷等汽車公司的供應商,MOLL在啟停電池技術上屬世界上頂尖份子,現時只有少數電池製造商(如江森自控和埃克塞德電源)擁有該技術的訣竅,汽車啟停技術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汽車節能減排技術,當汽車處於靜止狀態時,啟停系統將自動停止發動機但維持車內供電,並在汽車再次運行時快速啟動發動機,從而減少燃料的使用量及廢氣排放。
現時中國環境污染問題嚴重,汽車啟停技術是順應國家發展趨勢,而且目前還未普及,未來將大有可為,這也解釋了為何德國老牌公司MOLL要選擇與超威合作,分享其獨家技術,首先德國公司當然是看中國內啟停市場潛力,其次也是對超威的肯定,透過強強聯合將可以令雙方快速打開國內啟停市場,搶佔先機,第一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建成投產,主要生產新型微混啟停電池,相信很快就會有更多具體的消息,相關統計數據表示目前市場規模在200億左右,純電動車電池近年也保持良好增長勢頭,預期這些業務將有機會成為業績亮點

<管理層質素>
在超威成立之初,周明明就提出第一個發展目標,就是要致力於成為全球動力儲能電池第一大供應商,而之後還有兩條:第一條是「引領與鞏固行業的技術發展方向「,而第二條是「一定要成為行業生產與製造的標竿」,所以早在十年前,超威己開始投放資源研究內化成工藝,是行業中最早向這個方向發展的公司,經歷了上億元的材料損失、無數產品的報廢、前後三次大的工藝調整、無數次的實驗、多次設備的升級、直至2014年終於完成無鎘內化成工藝的覆蓋率100%,也是中國唯一全面採用膠體電池技術的鉛酸動力電池生產商,這意味著生產時將達致零鎘耗量零鉛排放,同時節水超過80%,減少酸霧排放50%,遠高於國家所要求標準,也成功做到了當初所定下行業生產與製造標竿這個目標,所以在國家落實《鉛蓄電池行業准入條件》時,超威的產能很快便通過標準,亦無需為達成生產標準而再投放大量資源,相比其它競爭對手在為生產標準煩惱的時候,超威己可以將心思放在企業其它方面,間接為近年發展打下了穩固的基石

管理層質素及眼界決定了一間公司的成敗,從公司近年發展可以看到超威管理層是有遠見的,作為投資者就是要找值得信任的管理層,這方面我認為超威是合格的,另一方面公司過往派息紀錄也算良好,雖然財務狀況一般,但公司在擴張同時也有保持派發一定比例的股息,股本也沒有增加,主要都是以銀行借貸或發債方式來實現擴張,回報股東的態度還算可以的

<目前壓制股價的幾個重要因素>
1/投資者對電動自行車政策的憂慮

電動自行車價格便宜,低碳環保,在出行便捷上存在很大的優勢,特別是在收入水準較低的城市,更加是生活必需品,據統計使用電動自行車的用家當中,80%是月薪4500以下,25%在2500以下,電動自行車可說是最符合國情的交通工具,除了個人之外,很多企業對電動自行車都有需求,例如物流公司,電動自行車是最後一公里的代步工具,所以電動自行車己經徹底溶入市民生活及企業活動當中,不過隨著電動自行車的普及,安全性問題浮現,也惹來不少批評,所以近年間不時也能聽到很多關於「禁售,禁行「等反對聲音,令投資者對行業前景普偏存在憂慮
2/鉛酸動力電池會否被鋰電池取代
超威業務以鉛酸動力電池為主,佔公司收入比重超過八成,假如未來被鋰電池取代,可能對公司構成重大打擊
3/價格戰己導致全行業虧損,超威何時才能走出困局
近年行業打起了價格戰,作為行業龍頭企業的超威動力,繼2013年業績大幅倒退之後,2014年更預期錄得淨虧損,目前競爭異常激烈,行業復甦好像了了無期,盈利空間好像己不復存在

我認為以上幾個問題,與超威發展前景有密切關係,也是投資超威之前雖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下面是一些我個人對以上問題的看法:
關於第一個問題:
現時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己達2億,體量龐大,假如全面禁止的話,首先會損害了市民利益,而且也會涉及到很多社會民生等問題,例如交通配套是否足以應付突然增加的客流量?龐大的產業鏈背後引發的利益衝突以及社會問題有多大?部份電動自行車用家轉購汽車,新增加的碳排放量,對現時霧霾問題嚴重的中國有多大影響?而且現時用家大都收入偏低,所以電動自行車能為他們省回不少交通費,省回來的錢去了哪裡?自然是拿來消費掉或者存銀行了,對實體經濟或多或少也是有幫助的。所以多年來很多城市對電動自行車由禁改為管,電動自行車行業得以在各種反對聲之中保持成長,個人估計未來主要會在加強車輛安全性,以及相關條例管制方面著手,例如實施分路段限行等等,近來有建議是要所有電動自行車購買保險,我認為也是可行做法,暫時我估計三五七年內行業格局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關於第二個問題:
這是個頗具爭議性的問題,技術含量十分高,所以還是看看專家的看法吧,楊新新在一篇訪談中提及,儘管鋰電池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替代鉛酸電池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鋰電池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完全性的問題,而且電動車的電池昂貴,也需要經常充電,而另一位行業專家,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長韓作樑指,對鋰電池將來能否取代鉛酸電池存疑,鋰電池在安全性,以及價格上不及鉛酸電池,全球仍未找到回收鋰電池的有效辦法,而被指污染嚴重的鉛酸電池,則可做到近百分百回收再用,而且近年生產工藝越趨成熟,對環境污染方面己不可同日而語

而另一方面,電池技術要成功商業化也困難重重,在過去數年中,有無數的電池技術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但是鮮有能夠被商業所使用,兌現低成本和多容量的承諾。比如成立於 2001 年的鋰離子電池初創公司 A123 Systems曾宣稱,能將鋰離子電池的磷酸鋰鐵正極材料製造成均勻的納米級超小顆粒,因顆粒和總表面面積劇增而大幅提電池的放電功率,而且,整體穩定度和循環壽命皆未受影響,但最終於 2012 年以失敗告終,原因是不能夠量產它所描述的那些鋰電池,也不能安全有效地轉換電量
2012 年位於美國加州的電池公司 Envia Systems 在華盛頓重大的會議上宣稱,研發出能量密集型電池,單位重量的鋰電池儲存能量是目前電池的兩倍,而且成本降低一半,但最終Envia 都沒有兌現它所宣稱的「驚人效果」,導致失去資助資金以及通用汽車公司的合作夥伴關係

其實外界一直對鉛酸電池及鋰電池都存在不少爭論,但目前為止,只能說是兩者都各有優缺點,而且未有明顯跡象顯亦哪一方佔絕對的優勢,而鋰電池要在現有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我個人預期行業格局不會有很大的改變,電動自行車行業仍然會以鉛酸電池作為主流,不過電池行業的確存在較多不確定性,相關風險大家雖要自行判斷

關於第三個問題:
環境保護部於 2012 年5 月 31 日正式公告《鉛蓄電池行業准入條件》對鉛蓄電池的鎘含量和砷含量都做了嚴格的規定,而生產工藝路線也規定到 2012 年年底,新建、改擴建的項目,禁止採用外化成工藝,大大提高了行業門檻,也正式為行業整合拉開了序幕,也成為價格戰的導火線,隨後在2013年一篇專訪中楊新新表示,當他瞭解到官方公佈的數據,電動自行車鉛酸電池行業實際產能是市場需求的2.6倍,而且還不包括很多在建的項目,情況令他大吃一驚,假如蓄電池行業出現了產能的過剩和市場的供過於求,將會引發行業秩序的混亂和價格的下降,對上下游都是不利,所以價格戰便正式開始,目標也很明顯,就是乘政策之助,更快速地搶佔競爭對手份額,恢復行業跌序,為未來利潤鋪路,所以超威其實在這場價格戰處於主導地位

行業恢復景氣可能比想像中更快
某些產能過剩的行業,例如味精行業,由於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就成為了重要的競爭條件,因為產品基本分別不大,顧客當然更傾向購買價格更低的,而且只要價格一提升,很多停止了的產能又再回來生產,對公司的提價能力造成很大障礙,要實現盈利的增長,更大程度是要依靠壓縮成本及節省支出去達成,去到最後是比規模比成本,所以行業回覆景氣也雖要較長時間,目前超威的價格戰則略有不同
首先也是很重要的一點,近年實施的鉛蓄電池行業准入政策,對電池行業目前激烈的競爭狀況起到很大幫助,因為目前只有少數企業能達到該標準,不合規格的企業,將失去競爭資格並徹底退出戰場,市場份額將快速向龍頭企業傾斜,這是行業能否更快走出谷底的關鍵因素

其次超威天能加起來的市場份額,己由上年70%提高到現時80%(個人測算可能和實際情況有出入),加上管理層也透露,環境保護部進行的整個行業檢查過程預計於2015年年底完成,從上圖份額變動,可以看到雙頭壟斷己越來越明顯,這意味著整合將進一步接近尾聲

財務狀況開始惡化
可以看到超威及天能都是以高槓桿經營,再加上近年利潤不穩定,現金流也是負數,以目前財務狀況來說風險實在不低,而且可以看到兩間公司近年債務在不斷增加,財務狀況開始轉壞,而超威剛剛在2014年中發行了6億債券,叫做暫時解決了流動性風險,但長遠而言,真正改善財務狀況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爭取實現盈利,加上2016年鉛酸電池行業正式開徵4%消費稅,所以現實情況看來是不容許減價戰無了期地拖下去了


<從兩間龍頭企業的增長速度,反思超威成長背後的原因>
再看看近年另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為何近年全行業這麼混亂以及產能過剩,連天能都出現零增長,超威為何能夠在2014半年度電動自行車電池取得32%同比增長,而且毛利率更高於主要對手天能?要知道過往天能一直是行業大哥,而且兩間公司產品定價分別不大,一定有某種原因,造成超威與天能在2014年半年業績的差別,以下一些資料比較合理地解釋了這個現象,第一是國元證券在2014年9月對天能超威的研調,該公司查訪了濟南最大的代理商,代理商表示超威銷量比天能好,而且超威更能夠保住經銷商的利潤,目前山東最大的電動自行車電池為濟南和臨沂,據瞭解這兩個地區的代理商近期都陸續從天能轉到超威,而我早前請教過一位也有關注超威的球友,從他口中得知,他也觀察到大陸一些城市在最近一年來,原來是經營天能電池的修車鋪,改成打超威看板的多了好多,與研調報告內容吻合


而另一個原因,是我認為超威近年的宣傳策略開始見成效,超威近年致力提升品牌形象,2013年單是花在宣傳方面的開支己達2億,找了宇宙最強的甄子丹作代言人,以及加強五萬個終端店面的形象及推廣〔順帶一提,我覺得甄子丹這代言人選得很好,形象鮮明,以力量為主題的宣傳的確挺符合公司形象的,相比天能用魔術師劉謙(意思是要靠掩眼法嗎?)好得多〕當競爭對手可能還在為鎘含量砷含量煩惱的時候,超威己經將重點轉移向品牌形象,銷售推廣,以及產品質素提升方面埋手了,例如為使退貨率進一步減低,楊新新提出了「品質二次革命」的要求,對超威管理層與各個子公司明確提出,電池使用4個月退貨率要降到0.5個點以下;使用8個月(換新電池)退貨率要降至1.5個點以下;15個月的退貨率要達到5個點以下,分幾年時間穩步推進來實現,對產品質量的追求由此可見一斑,所以近年來網上不少消費者對兩間公司的評價,由過往的不相伯仲,開始更傾向於選擇超威,我也不覺得特別奇怪了,這一點也可以由2014年兩間銷售收入的差別來引證

<恢復盈利的關鍵,超威具備提價能力>
超威作為電動自行車電池第一品牌,目前己擁有最大的份額,加上在品牌口碑,電池質量,銷售網絡,售後服務等等方面,己展現了優勢,這些就是超威提價能力的基礎(即市場份額+差異化+品牌溢價),所以過往超威天能等大型企業,產品普偏能夠存在10%左右品牌溢價,隨著行業秩序恢復,超威將展現提價能力,所以我認為利潤釋放只是遲早問題,還有一點,電池價格由高位跌幅己近3成,所以提價後其實也只是回到較接近以往價格水準而己,消費者不會覺得難接受的,何況我真沒見過大牌子的電池有越賣越便宜的

<己形成規模效益>
上圖可以看到兩間公司的總費用支出,佔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雖然兩間公司今年還是虧損,但隨著收入大幅增加規模效益己開始顯現,未來只要價格提升,盈利能力將大幅增強,而且雙頭壟斷形勢己成定局,未來兩間公司將與對手拉開距離,除非在政策方面出現重大轉變,令現時的保有量大幅減少,或者公司出現很大失誤,令消費者失去信心,否則發展下去很大機會是強者越強的局面


<估值>
經過以上種種分析,有理由相信超威動力的虧損只屬短暫性,而且隨著行業整合接近尾聲,利潤有望回到正軌,但因為2016年開始徵收的4%鉛酸電池消費稅,對盈利會造成一定影響,所以我把預期公司利潤率首個目標調低在3-5%水準,以下是我作出的各種假設:

合理估計
銷售額增長15%,淨利率恢復到 3-5%,假如公司恢復盈利,資本市場將預期行業己走出價格戰陰影,對於一間具壟斷性及成長性的公司,這種情況下給予 8倍市盈率是相當合理,以此推算股價範圍在 6.4-8.3
較樂觀估計
而資本市場從來傾向將情緒放大,在低潮時一沉百踩,當經營好轉時則更加樂觀,考慮到超威行業地位和盈利能力亦己今非昔比,估值中樞有機會上移,而樂觀預期主要是建基於公司銷售實現 20%增長,淨利率恢復到4-5%,而啟停電池可能於近期有新利好消息,帶來實際盈利貢獻,該市場規模並不是小數目,在盈利預喜+市場預期改變+好消息配合之下,市場先生給予11-12倍市盈率絕非憑空想像,而較樂觀範圍的股價是8.8-12.6,而最樂觀預期是13.2-18,這大致是我對超威未來股價印象

<歷史估值範圍>
現時超威市值在淨資產附近,參考過往市場先生給予其歷史估值範圍,最高是2.31,目前PB 1.1,在其平均估值的較低區域

<機構持股變化值得細味>

超威的機構投資者不少,所以早前看到超威發出本年度虧損的預警,當時我估計有機會在 2.5附近買到,因為機構投資者出名跑得快,但超威在近年接連發出預警下,這批機構投資者持股卻鮮有變化,反而富達基金在2014年12月29日,在股價還在下降通道之時,以3.07增持了175萬股,雖然對於持股近五千萬的富達基金來說只是少數目,但由此可以看到機構投資者都一致選擇繼續持有,而不是如散戶般恐慌地沽貨,姑且不論好壞,但以上資料絕對值得細味

總結:
現時超威主要風險就是前文所提及壓制股價的幾個主要因素:1/投資者對電動自行車政策的憂慮,2/鉛酸動力電池會否被鋰電池或新技術取代,3/價格戰並無落幕的明確日期,4/假如情況沒有改善財務狀況將持續惡化,這些都是投資超威前雖要考慮的問題

但假如這些令人擔憂的情況並未出現,投資者確實是過份悲觀地看待以上問題,且低估行業恢復景氣的速度,則超威股價將很有可能到達我以上推算的範圍,那麼以3.2左右的股價買入升幅將以倍數計,目前超威的風險與機會也很明顯,世上並沒有十全十美的公司,只有值不值得投資的公司,估值太高的話再好的公司也是枉然,投資就是要在價值與價格,風險與機會之間作出取捨,現時我實在無法知道股價還會否再下跌,以及行業走出谷底的具體時間,但我估計距離走出困境的日子應該不遠了,超威目前股價3.2,市值32億,而2014年銷售額己超過200億,預計市銷率只有0.17,PB 1.1也在其平均估值的較低區域,對我來說目前機會遠高於風險,所以我己趁近期股價大幅回落時在3.2附近開始建倉,暫時初步打算持有兩年,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耐心守候,並持續觀察行業及公司最新變化

PS:今天超威收盤價為3.5稍高於我的買入價,是否值得投資各位請自行衡量,適合我的未必適合你,能夠幫到別人賺錢當然是好事,但我不希望任何人因為我而有所損失,這是我不願看到的,所以我並不建議任何人跟風買入。
最後希望有關注超威的球友,也可以多多發文說說超威在你們那邊的經營狀況,這樣我分享這篇文章就算沒白費了。
最後要特別多謝球友天水碧,為我解開了不少疑問,也令我增加了對超威的瞭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15

【研報】綠色動力(1330.HK):未來兩年業績黑馬,預期漲幅38% 首募錢厚-Tcoins

http://xueqiu.com/8301293543/37014645
T姐曰:2015年是公司業績拐點,2014年業績同比下降10-15%,原因是2014年上半年開工項目少,且新項目主要集中在下半年開工,導致建設工程收入的確認主要集中在2015、2016年,若公告業績下滑導致股價下跌給了天賜的介入機會。我們預計公司2014-2016年收入為9.56億元、15.7億元、19.5億元,淨利潤為1.25億元、2.16億元,2.77億元,年均復合增速達到40%。對應光大國際估值水平及公司確定性的業績增長,我們認為綠色動力環保(1330.HK)低估,建議買入,目標價5.8港幣,對應2015年28倍PE。
  
1)2012年4月國務院發佈《「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垃圾發電行業進入黃金期。2012年開始年簽約量達到5萬噸/日,垃圾發電項目從簽約、籌備到建設,一個完整的週期需要18-24個月,故我們判斷2014-2016年是垃圾焚燒行業工程結算高峰期。
 
2)光大國際是焚燒行業不二的龍頭。這個行業成功的公司,一看背景,二看運營經驗,三看投資管理和成本控制。光大國際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親爹(大股東)光大集團是大型央企,有錢有勢,靜脈園模式以及上下游產業鏈延伸保證率公司的高於同行業的內部收益率,標竿項目蘇州光大產業園以及豐富的項目運營經驗看得見摸得著。是一匹大白馬。

3)我們認為綠色動力將會是一批黑馬。公司業績具有極大的彈性,項目全部運營後垃圾處理能力將是現在的3.98倍。背靠大股東北京市國資委,拿項目拿錢都方便,戰略上產業鏈縱向延伸,未來內部收益率有提升空間,上市拓展融資能力,大項目以及國際市場開拓逐漸發力。我們判斷2015-2016年淨利潤分別增長70%,30%。

4)當然只說收益不講風險的報告是在耍流氓,我們認為公司前期著眼點在二三線城市,項目規模比較小,且受該地域垃圾清運能力以及規模的限制,導致簽約項目遲遲未能開工,雖然未來城鎮化的大趨勢這些地域會是潛力型的,但是預計短期內已簽訂項目不能開工也是不爭的事實,且小項目內部收益率低於大項目。

投資邏輯:
1.儲備項目是商業運營的3.98倍,確定性高,彈性大

  
△根據2013年年報材料,公司商業運行的垃圾處理能力為1650噸/日,試運營項目的垃圾處理能力為3600噸/日,合計處理能力為5250日/噸。我們按截至最近一期的半年報,公司在手項目儲備計算(加上二期項目),全部建成後,垃圾處理能到達到2.09萬噸/日內,是目前垃圾處理能力的3.98倍。
  
△截至到2014年5月份,光大國際已簽約規模達到3.1萬噸,目前光大國際的處理能力是1萬噸,而光大國際還有水務、光伏發電等其他業務。所以從未來收入彈性來看,綠色動力絕對是不折不扣的黑馬。



                                 
2.2014年業績低點,2015年結算高峰,V型反轉隱藏暴利空間
  
△公司上市後不久便發佈了中期業績預減公告,我們建議忽略。原因是,你見或不見,垃圾焚燒處理項目就在那裡。2014年上半年在建項目比較少,主要是惠州項目,2014年下半年安順、句容、薊縣項目分別在6、7、8月份動工,2015年開工的項目有章丘項目、平遙項目、青島項目、寧河項目、紅安項目、湖南省隆回縣。
 
△基於對北京市國資委入主後這兩年的執行能力以及垃圾焚燒行業必須快速跑馬圈地追趕龍頭企業的趨勢,我們樂觀的判斷潮陽和通州項目也將在2015年開工。則2015年,2016年是公司工程項目建設收入結算的高峰期。試運營的五個項目預計2015年進入商業運營。所以我們判斷,2015年是公司豐收的一年,建設收入及運營收入將實現雙豐收。

圖示:2015年及2016年可能結算的項目及金額


圖示:2015年試運行的項目將全部進入商業運行


3.北京市國資委強力背書,業務發展邁入嶄新時代


公司前身為道斯環保科技,2000 年在深圳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2000 年至2009 年,公司經歷了從民營企業到國企控股,再到民營退出、北京國資全面持股的一個過程,期間由於國資公司與原民營企業的理念有所不一,導致2009年3 月才有第一個BOT 項目(常州一期垃圾焚燒發電)正式投運。
  
△2009 年底北京國資100%持股後,項目簽署、建設以及投運工作逐步正常化。從項目取得上看,2013年之前公司項目處理能力主要集中在500-1000噸,且大多集中在二線尤其是三線城市,甚至一些縣級市,很多地點因為垃圾清運能力限制以及垃圾總量不足導致項目遲遲未能開工,如射陽、金檀項目。青島項目則因為居民的抵制導致重新選址。
  
△最近2年,公司拿的項目噸數明顯從幾百噸的小項目提升到了1000-2000噸的大項目,項目位置也從三線城市到了二線城市甚至一線城市,項目質量有了明顯改善。通州項目以及潮州項目是北京國資入住後項目接收能力的重大體現。公司項目也成功拓展至海外,與南邦市(泰國)、彭亨(馬來西亞)簽訂了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國際化視野初具。
 
4.垃圾處理技術領先,向上游產業鏈延伸,提升利潤空間

  
△綠色動力的垃圾焚燒設備僅用爐排爐,不參與流化床競爭。技術總監盧巨流先生研發的多驅動逆推式爐排爐技術和設備, 2006 年已被授予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因此公司具備自有的爐排技術,生產則外包給國內廠家,在成本上較進口設備有顯著優勢;根據行業普遍水平,與進口爐排相比,國產的成本可下降 40-50%。公司絕大部分項目運用的都是自主研發爐排技術。
  
△公司於 2014 年 底宣佈一份投資意向協議,擬收購上海泰欣環保工程 51%的股權。泰欣環保是專業提供煙氣脫硝、垃圾滲濾液回噴處理等技術與設備的工程公司,目前已建立這些環保輔助系統的 EPC 綜合工程能力,為國內多個垃圾發電廠與中小型火電長提供配套服務。若收購成功,綠色動力將正式進入設備製造與工程領域,不僅有助於完善垃圾發電的產業鏈,降低部分設備成本,並且可對外承接工程,增加的利潤來源。預計該收購將於 2015 年 3 月 31 日前後完成交割。
  
△光大國際項目的內部收益率達到12%,遠高於行業,主要原因是公司上下游產業鏈縱向延伸,從上游的焚燒爐,到下游的煙氣淨化,全產業鏈參與,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內部收益率。我們判斷公司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也必將提高公司的收益率。

5.運營效率提升帶來收入及利潤提升
單個項目的運營效益,與當地的垃圾產生量、政府的收運體系以及垃圾本身熱值密切相關,這些是在公司競爭項目時需要考慮的事宜,與公司本身的建設運營管理沒有直接關係。對於項目公司的運營效率,我們主要關注自用電率((總發電量-上網電量)/總發電量))以及噸垃圾發電量(按國家給予 0.65 元/度電的補貼計算方式:上網電量/進場垃圾量)。
  
△目前公司僅有常州與海寧項目正式商業運營超過一年,根據招股書數據常州往年自用電比率均超過20%,噸垃圾發電量也低於200度,這是由於該項目附近為化工重鎮,工業用戶有供熱需求,因此項目1號機組採用抽氣供熱的方式,可供電與供熱;如果把供熱一起折算之後,自用電率約為16%,符合行業水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蒸汽折算成電量後,其價格約為實際售電價格的2倍,可見供熱的盈利能力好於供電;但由於大多數焚燒廠附近並沒有相應需要供熱的工廠,因此無無論是綠色動力還是全行業,垃圾焚燒項目有供熱的很少。
  
△海寧項目的運營效率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自用電率最開始有 24%左右,後期逐步下降,2011-2012 在 18%左右,2013 年降到 14%,已屬行業前列水平。在噸垃圾發電量上,海寧廠從一開始約 200 度提高到 2013 年的 270 度,已接近國家補貼標準的上限 280 度,預計這兩年仍有提升潛力。
  
△2013 年進入試運營的五個項目中,截止目前,除了武漢還未拿到 0.65 元/度的完整補貼外(與國家審批進度有關),其餘項目均已獲得。由於是試運營階段,暫時沒有自用電比率的數據;在噸垃圾發電量方面,乳山、泰州由於是 2013 年 11-12 月才開始投運,因此 2013 年統計的發電量數據暫時較低,在成熟運營後將逐漸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285

具增長動力的友邦保險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2/blog-post_27.html
農曆新年後第一次和讀者見面。恭祝羊年身體健康,得心應手,財源滾滾,喜氣洋洋。今年初加國減息,翌日歐羅量寬,然後澳洲緊隨減息。美元(和與美金掛鈎的港元)頓時變強勢貨幣,港人外遊花錢有著數。而人民幣不屬於市場流通貨幣,過去幾年不停升值。外幣貶值令國內設廠的企業成本大增,匯價之外又面對不斷提升的工資近日新聞報導不少外資關閉內地廠房。今年若投資國企民企,真的要看清楚其業務組成,本地和國際市場比例,以及公司的貨幣對沖策略。

每年2-3月都是業績公佈期,企業派成績表總令人期待。可是,至今已公佈業績的公司,沒多少間有亮麗業績。最吸引我目光的是友邦保險AIA(1299),金風科技(2208),以及曾為文分析的首都創投(2324)。金風科技2014年的營運收入和淨利潤分別較去年上升44% 和 317%。業務和盈利的大幅增長來自增加收入和控制成本,以及轉讓附屬公司的部分資產和負債。由於業績公佈只是三頁紙的簡短快報,未有核數報告和註釋,所以未能詳盡分析和了解其業務狀況。金風科技是國內的大型風電機組研發、生產和銷售商。我向來不偏好新能源,因為整體行業需要政府補貼或優惠政策才有盈利模式。加上石油價格過去數月大幅下調,競爭力大大提高,直接衝擊新能源的發展。

首都創投的半年業績顯示,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50%。而截至2014年12月31日持有現金$1.48億,應收聯營公司款項~$9,200萬,合共約$2.39億,而公司現市值僅$2.28億。半年業績的每股盈利$0.1355,以此估算全年盈利,現價每股$0.227,市盈率低於1倍。而截至2015年1月31日的每股資產淨值為$0.9097,顯示股價有大幅折讓。篇幅所限,詳細分析可參看舊文,今日我將細談友邦保險。


友邦保險的VIS (Value Investment Score) 只得58分,屬中規中矩,但我不會單看VIS 衡量財務狀況。保險公司的業務性質有別於一般生意,不是單靠貨如輪轉,利潤率亦不如其它行業相對穩定。客戶購買保險,每月或每年繳交保費,有意外能獲得賠償。而保險的類別林林總總,難以劃一平均賠償率估算利潤。另外,保費能收取數十年,但服務已經開始提供。為了估算保單的價值,精算師有一系列的模組和方程式,計算保單的未來盈利並折現成現值(present value)。這令整個財務報告較複雜。內涵價值(Embedded Value)是指 (1) 保單預估未來收益的現值(present value),加上(2)淨資產值(已賺取的收益)。而新業務價值(VNOB)是指新保單的預估未來收益現值。

我並非精算師,不會在這暢談這類方程式。作為潛在投資者,知道這類公式在業界通用,而且有認受性就好 - 保單可作為借貸抵押品。例如賠償幾百萬的保單,可抵押給銀行借款超過100萬。

先看友邦保險的截至2014年11月30日的業績:
  • 新業務價值:18.45億美元   (2013:14.90億美元,+24%)
  • 新業務價值利潤率:49.1%  (2013:44.1%,+5%)
  • 內涵價值營運溢利:45.35億美元   (2013:39.77億美元,+14%)
  • 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計算的營運溢利:29.1億美元 (2013:25.06億美元,+16%)
保險公司的收入,除了保費,是靠投資賺取回報。投資收入(利息、股息和租金收入)較去年增加8%,當中利息收入達48億美元,股息收入~4.3億美元。而保費收入的增長前景,新業務價值就能反映。公告顯示貢獻最多新業務價值的分部,依次為:

分部                年變動          利潤率
香港                +32%            62.3%
泰國                +13%            63.2%
新加坡            +11%            61.2%
馬來西亞        +34%            50.1%
中國               +55%            83.1%
韓國               (10%)            21.7%
其它市場          (4%)           31.3%

從上述數字可見,貢獻最多新業務的地區,增長率都超過雙位數,而且利潤率超過6成。而中國的潛力優厚,增長率達55%,而且利潤率超過80%。這些數字顯示,各分部的新業務都保持增長趨勢,香港、馬來西亞和中國更是高增長地區。這令人對友邦未來的業務發展抱有信心。

公告同時顯示內涵價值和新業務對利率以及股本價格變動的敏感度 - 假若利率上升或下跌50點子,和股價上升或下跌10% 時,內涵價值和新業務價值的變動。數字顯示,股價變動10%,內涵價值波幅只是加減2%;而利率變動50點子,內涵價值和新業務價值的變動只是加減1%。以此觀之,公司的投資算穩健,波動性不高。

以往分析個股,除了看營運收入、利潤率和增長潛力,也會看其資產和負債情況。香港的保險公司受保險業監理處和《保險公司條例》規管,需要有保額的某個百分比作儲備,情況就似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比率。所以,保險公司的資產負債狀況有一定程度的穩健性,不必怕現金不足負債太高等情形。

友邦保險的新業務增長動力強勁,現價約$45.6,市盈率約20倍,市賬率約2.3倍,並不便宜。股價接近上升通道頂部,未必是最佳買入時機,但絕對值得投資者留意。

(此文同見於《信報》網站的《價值投資》專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78

綠色動力環保:業績低谷期已過,15年高增長確定性強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45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3-25 13:23 編輯

綠色動力環保(1330):建設收益與凈利潤顯著好於預期;業績低谷期已過,2015年高增長確定性強
作者:鄭嘉梁

主要數據
行業: 環保
股價: 4.78 港元
目標價: 6.37 港元(+33.26%)
建設收益與凈利潤顯著好於預期;業績低谷期已過,2015 年高增長確定性強,再次重申買入評級

2014 年凈利潤同比倒退5.9%,顯著好於預期:
公司2014 年收入增長25.6%至12.3 億人民幣,其中建設收入同比增長14.4%至8.2 億元,占收比為66.7%,大幅超出我們此前預期,主要由於在建項目速度快於原計劃,建設收入確認比例較高,此外惠州與安順項目的BT 收入亦高於預期。期內運營收入為3.1 億元,大幅增長55.2%,主要由於乳山、泰州與武漢項目均開始全年貢獻。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1.42 億元,小幅倒退5.9%;攤薄EPS 為 0.16 元人民幣,由於上市股本攤薄,同比倒退25.4%。期內不建議派息。

項目順利推進,預計2015 年將有三個以上新項目開工:
公司目前在建項目包括安順、句容、薊縣以及惠州焚燒四個,設計規模共3300 /日,建設進展順利;且前三個均快於原計劃,預計2015 年3-4 季度將陸續建成,由於部分項目建成初期利用率較低或需要一定調試階段,我們暫時保守估計2014 年6 月開工的安順與句容項目在15 年貢獻2 個月運營收益,2014 年8 月開工的薊縣項目於15 年暫無貢獻;惠州焚燒由於14 年底剛動工,且1200 噸/日的規模較大,需時較長,根據一般行業情況,我們預計其將於2016 年下半年建成。在新開工方面,根據公司IPO 時披露的計劃,以及2014 年獲得的新項目情況,預計2015 年亦將至少有三個新項目開工,包括寧河、紅安、潮陽等均有望在2015 年貢獻建設收入。

2015 年業績高速增長確定性強,新項目獲取值得期待:
根據目前項目建設建站以及對2015 年新開工項目的預期,預計今年將有6-7 個項目貢獻建設收入;運營方面,公司現有7 個垃圾發電與1 個垃圾填埋項目已經投運,2015 年均實現全年貢獻。我們測算2015 年公司的建設與運營收入將分別增長54.0%與14.9%,帶動今年業績有望大幅增長75.3%。同時,公司在2014 年的新項目獲取規模超出我們之前預期,並且正式進入了北京市場,其競爭實力與優勢不斷驗證;我們認為2015年在國家力推PPP 模式的背景下,垃圾處理行業中新項目的釋放值得期待,公司受益於行業發展以及憑借自身優勢,將繼續有所斬獲,我們依然維持每年新獲3000 噸/日規模的預期。

低谷期已過,業績倒退利空釋放,再次重申買入評級:
2014 年是公司近年來的一次業績低谷,目前該階段已過,並且業績倒退幅度低於預期,未來三年預計歸屬母公司凈利潤複合增速將達40.4%,現價對應2015 年16.1 倍PE 與1.57 倍PB,盡管業績後股價已有一定漲幅,但仍具有安全邊際;根據DCF 估值維持12 個月目標價6.37 港元,對應15/16 年21.4/16.0 倍PE,再次重申買入評級。

(來自第一上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0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