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惠农粮价托底 玉米加工业率先受伤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101/1114570980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996

懲罰投機者 無法破除高糧價


2011-3-14  TCW




人口成長的力量,無可避免的將超 過地球提供人類生存物資的力量,人口是以幾何級數增加,糧食卻是以算術級數增加,我看不出人類有什麼方法可以逃離這個適用於自然界所有生物的法則。」

這是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在他一七九八年的著作《人口論》裡寫下的話。馬爾薩斯認為,人口成長速度超過糧食生產速度,最終的結果必會導致饑荒、戰爭,使得人口數 量大幅減少。

二百一十三年後的今天,馬爾薩斯的「末日預測」,又隨近來糧價不斷走高而捲土重來。

高糧價變長期趨勢!吃不飽,只能造反、移民或等死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布的今年二月「食品價格指數」,連續八個月上漲,達到二百三十六點,創下二十一年來新高,而且「糧價短期內不會大幅修正。」聯 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總幹事施朗(Josette Sheeran)說:「如果無法得到充足食物,人們只有三個選擇:造反、移民、死亡。」今年二月《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因此提出疑問:「馬爾薩斯和他的理論死了兩百多年,今天又復活了嗎?」

馬爾薩斯的預言,在過去數十年來被認為大錯特錯,主要是因生活在已開發國家食物隨買隨有,因此認為可吃的食物很多而不虞匱乏。

不過事實上人類吃的糧食種類相當稀少,甚至可以說是極為「偏食」。在最近一萬年以來,全球人口從原本的不到一千萬成長到今天超過六十億,其中提供這些人口 爆炸性成長所需的卡路里來源,主要只來自三種作物:大豆、稻米和小麥。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也顯示,全球糧食生產總額裡,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五種特定作物:稻米、小麥、玉米、馬鈴薯、大豆。

人類為何如此「偏食」?這是因為大自然是吝嗇的,在自然界二十萬種野生植物中,讓人類「馴化」——也就是將野生的植物,轉變成人類可種植的農作物,只有幾 百種。在這幾百種裡,能夠讓人們種植且順利收成的農作物,更只有這幾百種裡的少數而已。

可種植的作物如此稀少,因此大規模種植就有必要。但即使二十一世紀的科技進步已非古人所能想像,但現代農人對自古以來常見的天災或病蟲害,可做的仍然不 多。例如近年來席捲非洲及西亞小麥產區的「小麥鏽病」(wheat rust),就是推高小麥價格的因素之一。

自從在烏干達發現這種被命名為Ug99的病菌後,從非洲及西亞各小麥產區幾乎都已淪陷,如果這種病菌朝歐洲的穀倉烏克蘭或俄羅斯蔓延,或傳染到澳洲或美 國,糧食供應更將雪上加霜。

加拿大食品病理學家費奇(Tom Fetch),今年二月在農業科技大會(Farm Tech)警告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小麥品種都有機會受到這類病菌的感染。Ug99隨時都會蔓延至北美洲地區。」

不管是天災還是病蟲害,或是如馬爾薩斯預測的「糧食生產速度趕不上人口成長速度,」看來糧價走高真如聯合國所言,將是長期趨勢。那麼人們該如何因應?

不要怪罪投機者!民眾有預期心理,反而不浪費食物

事實上,在糧食供不應求時的「人禍」,才是高糧價時代人們最該優先關注的問題。

每次糧食上漲,政府都歸因於投機者炒作:從兩千年前的羅馬帝國,穀商叫價比平常高,市政當局就要查核,到日前法國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ozy)說糧價高漲是「邪惡投機客的惡行」,邏輯都如出一轍。

事實上交易糧食的投機者,並不是造成糧價走高的元凶,投機客的投機行為,只是反映人們對未來糧食供需狀況的預期。

人們預期糧食「未來」會短缺,投機者「現在」就買進糧食,反使得當前糧價因而高漲,消費者因此「現在」就節約糧食,以免「未來」糧食真的短缺時無糧可吃。 而糧價走高也誘使農人「現在」要擴大生產,以因應「未來」糧食生產不足。

換個角度看,投機者的作為,其實也讓人們提早因應,以減輕未來糧食不足真的降臨時,必會遭遇到更大痛苦。因此就有經濟學家艾智仁(Armen Alchian)認為,糧食投機者「不但不該受到懲罰,反而該頒獎給他們。」

不要鼓吹糧食自足!開放自由進口,商人想賺就會找糧

糧價走高時,常見的第二個錯誤政策,就是鼓吹糧食要自給自足。但香港的實際經驗,卻推翻了這些人的主張:香港幾乎沒有耕地,但該地除了二戰時被日軍占領那 幾年外,從沒鬧過缺糧。反而是有些糧食生產國,自己有糧食出口卻還出現饑荒,例如稻米生產國孟加拉,二十世紀就出現數次饑荒。

糧價走高引起的糧食安全問題,關鍵是確保糧食的穩定供應,從香港經驗來看,就是開放農產品自由進口,讓民營的商人處理,政府絕不設牌照或限制商人的數量。 這些糧食進口商想賺錢,他們平時彼此競爭,自會充分供應人們想要的糧食,就算有政治或戰爭風險,這些想賺錢的商人也會想盡辦法弄到糧食。

就如經濟學家張五常說:「世界上從來沒有一種供應,能比讓供應者賺錢的供應更可靠。」就算一國被制裁禁運糧食,也從沒見到能讓走私者賺錢的供應被完全禁絕 的。

況且,糧食不像石油、鐵砂這類產品,只限於少數幾個國家獨有,世上有無數稻米生產國,除了美國、加拿大外,亞洲各國更是稻米生產大國,柬埔寨更可一年三 穫,某些糧食「自給自足」人士擔心,沒有外國肯賣糧,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

不要限制糧價上漲!高糧價反吸引更多人投入耕種

糧價上漲時,第三個常見的錯誤政策,就是政府禁止糧價上漲。

事實上更高的糧價,會吸引更多資源投入農產,不管是將其他用途的土地轉作農地,還是吸收更多勞力或設備來生產農作物,都會讓糧食供應量增加,這就紓緩糧價 高漲對消費者的衝擊。

但政府如果禁漲糧價,只會適得其反,讓這些原本可增加糧食供應量的資源,被迫移往它處,這樣缺糧的情況只會變得更嚴重。

西元四世紀時,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us)為了抑制物價上漲,立法限制最高價格,結果是賣家不肯按政府規定價格出售商品(因為按政 府定價出售會虧本),又怕暗地賣高價被舉發而掉腦袋,於是乾脆把貨架上的商品全撤掉,結果就是消費者根本買不到東西。

在法令頒布前,雖然價高,至少有錢還買得到東西,但政府一限價,結果就是人們什麼東西都買不到。限價的災難一至於此,實在值得現代那些想干預高漲糧價的政 府深思。

不要補貼生質能源!不當糧食更賺,變相推高糧價

第四個錯誤政策,就是政府補貼生質能源。事實上在○八年糧價高漲時,常聽到輿論批判「富國拿玉米做燃料,窮國無糧可吃,」但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卻是政府 補貼生質能源。

以全球補貼生質能源最力的美國來說,全球有一五%穀物是用來做生質能源,而光美國用的生質能源所需的農作物,就得花全球三千五百萬公頃的土地來種。

美國政府對生質能源的鉅額補貼,使業者認為把糧食用來做生質能源,比賣給人們吃還要划算。這就是政府「好心做壞事」的實例,透過補貼讓糧食的使用方式轉 向,結果被用來吃的糧食價格因此被推高。

事實上,補貼生質能源根本毫無道理可言:如果這東西未來可以賺錢,不需要政府補貼,民營的商人會自願去承擔短期虧損,但如果生質能源不能賺錢,根本就沒人 願意去做,政府再怎麼補貼,也只是在扶植一項根本不會成功的事業而已。

除了要避免以上的「人禍」政策外,確保糧食安全,還有一些積極作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善運輸系統。

要改善運輸系統!運送便利,才能提升農民種植意願

運輸系統不良,是使糧食短缺更惡化的重要原因。一八六○年代,芬蘭因為農業歉收而發生饑荒,更嚴重的是地區嚴重失衡。照道理,政府可以把一些有餘糧省分的 糧食,運往缺糧的省分,但當時芬蘭的運輸條件極為欠缺,加上全國有將近十九萬個湖及十八萬個島,在這個支離破碎的地形下,缺乏運輸系統,要把糧食送到饑荒 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以致當時饑荒造成芬蘭十萬人餓死的慘劇。

芬蘭的例子可以當成非洲的借鏡:在非洲,可耕地面積占全球大約一二%,但其中卻有八成沒有利用。因為就算能種出農產品,要將它們運送到市場,也要負擔高額 成本,這是因為當地運輸系統極為落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國家,住家兩公里內有鋪設道路的鄉村人口比例,只有三分之一。因此,這些擁有大量耕地的 地區,應提升基礎建設,才是讓糧食增產的關鍵。

糧價危機看起來無可避免,如果能夠避免以上迷思與錯誤政策,即使糧價走高,也能夠將對人們的衝擊降到最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3

全球性豐收壓垮糧價:中國11連增遇美國歷史性豐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972

農作收成期即將到來,中國可望連續11年糧食豐收。但據《華爾街日報》分析,官方長年的收購政策已經使糧食價格極度扭曲,玉米價格甚至是國際價格的3倍,豐收反而產生更多問題。

中國官方估計,大陸2014年糧食儲備將達1億5000萬噸,包括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要農作,遠高於2013年的7500萬噸。這將加重這類農業大宗商品供應過剩的局面,而供應過剩正在令價格承壓。

中國曾經經歷嚴重饑荒,糧食過剩是值得驕傲,但低效且昂貴的政府收購制度,導致糧價嚴重扭曲。大連商品交易所25日玉米期貨價格收在每噸人民幣2390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價格為每蒲式耳約3.67美元,約合每噸人民幣890元。

國內外大宗商品價格對比
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

官方數據顯示,歷年來,政府經常收購至少1/3的玉米產量。官方媒體估算,過去兩年市場價格破底時,政府收購玉米花了人民幣2200億元。

同時,大陸如何處理龐大庫存也是個難題。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駐倫敦經濟分析師Thomas Pugh說,中國的玉米庫存約占全球40%。玉米70%用來飼養牲畜,其余加工製成糖漿或澱粉。

糧食過剩問題今年尤其頭疼,因為美國農作物產量的快速成長使得當地價格下跌至近4年低點。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稱,價差激勵貿易商從海外進口玉米,而非價格一直處於高位的國產玉米。

中國國家糧食局網站消息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過去要求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現在還要改革機制,做到買得進、存得好、賣得出。

2014年初,中國開始改革棉花與大豆的收購制度,改為目標價格補貼試點。辦法規定,政府將不再為了把價格維持在特定水準而從市場上購買農產品,而是在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時補貼差價。

此外,2013年年底以來,官方也釋出1000萬噸的儲備棉,這意味著未來幾年中國的棉花進口需求可能處於低檔。今年以來,美國的棉花期貨已經累計下跌超過20%。

美國農業部經濟學家Fred Gale說,中國政府最近舉行的黑龍江省玉米拍賣情況不佳,僅有五分之一的玉米以每噸人民幣2200元的價格售出,是美國飼料加工廠目前支付的玉米價格的兩倍以上。

中國與美國在同一年遇上糧食供應過剩。美國農業部預計美國今年的玉米收成將達到創紀錄的140億蒲式耳。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經紀機構Central States Commodities Inc.的主席Jason Britt說,玉米期貨今年已經下跌了15%,去年下跌了40%,中國不願購買美國玉米將令玉米價格進一步承壓。

Britt稱,缺少來自中國的采購是導致玉米價格下跌的原因之一,現在市場要做的就是跌到一個能夠引來需求的價格水平。

今年1月份,中國政府表示將針對棉花和大豆啟動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結束收儲政策,試點將首先從新疆的棉花以及東北的大豆開始,以便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農產品價格形成中的決定作用。從戰略上來說棉花和大豆的重要性稍低。

根據試點辦法,政府將不再為把價格維持在特定水平而從市場上購買農產品,而是在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時補貼差價。設立農產品目標價的目的是更好發揮市場在農產品價格形成中的決定作用,這應該會反過來影響到農民的種糧計劃。

此外,去年年底以來,中國也在投放1000萬噸儲備棉,這意味著未來幾年中國對棉花的進口需求可能會下降。這給棉花價格帶來沈重打擊。今年美國的棉花期貨已經累計下跌超過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99

陳錫文釋疑中國糧價高於國外:原因很複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090.html

陳錫文釋疑中國糧價高於國外:原因很複雜

一財網 劉菁 2015-11-04 12:00:00

我們在不斷提價,國際市場在不斷降價,過了這一個節點之後會出現中國的糧價高於了國際市場。

在4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中國糧價高於國際市場原因很複雜,未來糧食政策的大原則是價補分開。

陳錫文解釋,從表面上來看,中國糧食三個數量在不斷增長:一是今年連續12年國內糧食產量增長;二是2010年以來進口糧食數量在不斷增長;三是糧食庫存在不斷增長。

這樣的情況主要是由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自從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全球出現了對大宗產品需求的疲軟,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和2011年相比,目前的國際市場三大主糧的糧價差不多跌下去40%~50%。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家為了調動農民積極性,保障農民的合理收益,這幾年在不斷提高臨時收儲價格和最低收購價,這樣和國際價格的走向出現了一個相反的狀況。我們在不斷提價,國際市場在不斷降價,過了這一個節點之後會出現中國的糧價高於了國際市場。

其他的因素,還包括匯率的變化,人民幣匯率這些年總體上是堅挺的,人民幣匯率堅挺意味著用美元購買的進口農產品進來就會便宜。比如一噸大豆500美元,如果按過去匯率1:8來算,進來別的成本費用都不算,進來是4000元人民幣。現在匯率是1:6,同樣是500美元買的一噸大豆,進來就剩3000元人民幣了,這就便宜了1000塊錢。

第二是全球的能源價格下跌,導致全球海運價格的大幅度下跌,2008年從美國墨西哥灣散裝貨運到中國廣州黃埔港的糧食,一噸的運費大概是135~138美元,現在一噸的運費是35美元,每噸運費就便宜了100美元。

“糧價出現這樣的複雜情況有很多的因素,第一是我們農業自身競爭力不足。第二是我們的保護政策使得糧價不斷走高。第三是國際糧價在下跌。第四是貨運問題。第五是匯率問題。所以這是由很多複雜的因素構成的。”陳錫文說。

他說,處理這樣複雜的問題也不能簡單化。這兩年中央對三大主糧基本上的政策,小麥和稻谷在已經實行最低價的地方維持價格水平不變,玉米今年和去年相比主產區的臨時收儲價平均降低0.12元,但仍然是高於國際市場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降低玉米的臨儲價也是考慮到當前糧價這種複雜的情況,不能讓種糧農民太吃虧,還要註意保障他們的利益。”

陳錫文表示,糧食政策下一步的原則是價格和補貼分開。“現在最低價也好,臨儲價也好,一定程度上是把價格和補貼合在一起。把補貼和價格弄在一起,價格就高於市場價,於是糧商糧販、加工企業就不活躍了。把改革和補貼分開之後就可以激活市場,農民按市場價賣糧,經營主體按市場價收糧,這樣就把糧食市場搞活了。”他說。

編輯:劉菁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9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