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金融戰之二:美聯儲托管外國機構美債持倉暴跌千億,俄羅斯嫌疑最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007
截至3月12日當周,外國央行和機構由美聯儲托管的美債持有量(Treasury Securities Held in Custody for Foreign Official and International Accounts)暴降1045億美元,降幅創歷史紀錄。此番大量拋售後,外國央行和機構由美聯儲托管的美債持有量為2.855萬億美元,創2012年12月以來新低。法興銀行分析師表示,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麽過去一周美元相對於主要貨幣走弱。
在此之前一周,美債托管量減少了135億美元。最近四周均值為托管量減少15億美元。追溯地更遠一點,上次美債托管量大幅減少發生在去年6月26日當周,是美聯儲FOMC會議之後的一周,托管量減少了324億美元。這次究竟是怎麽回事呢?截至3月12日當周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呢?美國公布非農數據,中國一系列經濟數據疲軟,烏克蘭危機持續。
分析師們猜測有如下幾種可能:
1. 諸多分析師劍指俄羅斯拋售美債。克里米亞將於本周末就加入俄羅斯舉行公投。美歐準備根據公投結果制裁俄羅斯。俄羅斯拋售美債,這樣就不怕美歐凍結其資產。
2. 中國所為。中國拋售美債,同時買入歐元,使得歐洲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相對更廉價。
3. 機構或央行並未大量拋售美債,只是更換了托管方。也就是說,持有機構轉移了美債,交給其它機構托管,而非出售美債。
4. 一些分析師認為,也許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央行拋售美債,為了提振本國貨幣。
下面我們就前三種情況進一步分析。
關於俄羅斯的可能:
諸多市場人士們猜測,這或許是俄羅斯為防備美國潛在的金融制裁。
克里米亞公投在即,美國國務卿克里警告俄羅斯稱,美國和歐盟針對克里米亞公投,正在準備嚴厲的應對措施。具體實施什麽樣的應對措施,取決於屆時俄羅斯的反應。俄羅斯不懼威脅反擊道,俄方也會給歐美實施制裁。過去兩個月的數據顯示,俄羅斯在持續拋售美債。
此外,俄羅斯也可能通過拋售美債而支持盧布走強。
關於中國的可能:
Stone McCarthy公司分析師認為,中國和日本是持有美債數量最大的國家。截至去年12月末,兩國分別持美債1.269萬億美元和1.183萬億美元。中國方面,美債主要為中國央行持有,中國央行不太可能拋美債,因為中國央行希望人民幣貶值。
不過如果考慮到歐元,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中國可以拋售美債,同時買入歐元,使得歐洲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相對更廉價。這也符合過去一周的走勢:拋美債,歐元走強。
關於更換托管方:
一些分析師認為是更換了托管方。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本周美債走勢較好。如果出售這麽多美債,美債會大跌,其收益率會上漲許多。
一些分析師認為,這很可能是俄羅斯轉移美債,目的是為防備美國潛在的金融制裁。俄羅斯這麽做,即使美歐對其制裁、凍結其資產,俄羅斯仍可以自由買賣資產組合。
不過,美國財經博客Zerohedge認為,如果與俄羅斯相關,那麽俄羅斯不太可能只是更換了托管方。最新數據顯示,俄羅斯持有美債約1390億美元,超過拋售的1045億美元。若俄羅斯指定不同的托管方,則很可能把1390億美元都移走,而非其中一部分。
下周,TIC數據將會公布,不過只能看到1月各國持有美債數量。若要得知這一次究竟誰在幕後操作,要等到五月了。
俄羅斯金融戰之三:俄美相互大規模撤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010
在政客們口水戰的同時,金融市場正在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暗戰。由於擔心克里米亞公投後美國可能對俄進行凍結資產等制裁,大批俄羅斯公司開始從西方銀行撤離數百億美元資金。同時,在俄羅斯“對稱性制裁”的威脅下,美國銀行也開始大量拋售俄羅斯國債等資產。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稱,俄羅斯銀行巨頭Sberbank和VTB、能源巨頭Lukoil正在將存款從與美國有業務聯系的銀行中撤出。VTB還取消了原計劃下個月舉行的美國投資者峰會。
目前,市場對3月16日克里米亞的公投非常憂慮,交易員和商人們普遍擔心西方將在周一對俄羅斯進行制裁。
昨天,美國國務卿克里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克里米亞公投前再度會晤,為克里米亞危機做最後一次政治解決的努力,但雙方依然未能達成協議。
此前,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除非俄羅斯接受歐盟的建議,化解烏克蘭危機,否則歐盟將於下周一開始進行制裁。默克爾周四在議會發表了危機以來措辭最為嚴厲的講話,警告俄羅斯如果在接下來幾天內不改變態度,那麽可能遭受“巨大的”政治和經濟損失。
俄羅斯經濟部副部長Alexei Likhachev爭鋒相對地指出,莫斯科將以“對稱性制裁”作為回應。
莫斯科銀行界資深人士表示,如今90%的投資者都在為潛在的制裁做準備,他將其稱為“審慎的風險管理”。
紐約聯儲數據顯示,俄羅斯央行也在為潛在的制裁做準備。3月12日當周,國外機構投資者持有的美債大幅減少了1050億。
據《金融時報》,分析機構Wrightson Icap的Lou Crandall表示:“我們只能猜測到底是哪些機構將證券從美聯儲撤出,俄羅斯顯然首當其沖。”
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截至去年12月底,俄羅斯持有美國國債數量共1386億美元。
事實上,在俄羅斯資金撤離美國的同時,西方的資金也在逃離俄羅斯。
華爾街見聞此前也曾提到,俄羅斯聯邦議會(上議院)正在起草一份法案,內容是如果歐美對俄羅斯實行制裁,俄羅斯將有權沒收歐美企業及個人在俄資產。
周五,俄羅斯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9.7%,相比之下1月份為8%。盧布跌至36.7,為史上最低。俄羅斯Micex股指也跌至近四年低點。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交易員評論稱,美國的銀行是俄羅斯債券拋售的主力。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美國投資者對俄羅斯的風險敞口為750億美元。
巴克萊銀行已經暫停了與俄羅斯VTB銀行對能源公司Essar Energy的投資項目,目前正處於觀望狀態。
俄羅斯前財政部長、普京經濟委員會成員Alexei Kudrin周四警告稱,西方的制裁可能會導致俄羅斯每季度500億美元的資金流出。
中國警告西方不要制裁俄羅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837
中國駐德國大使警告西方不要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因為該舉動可能引發一系列危險的連鎖反應,導致局勢失控。
史明德是在昨天接受路透采訪時進行的這一表態,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官方對於烏克蘭事件最強硬的警告。當天,歐盟通過了一個制裁方案,該方案將對破壞烏克蘭領土完整的人和公司拒發簽證並凍結資產。
史明德稱:“我們不認為有制裁的必要。制裁可能導致報複行動,並引發一系列難以預料的連鎖反應,我們不希望看到這些。”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除非俄羅斯接受歐盟的建議,化解烏克蘭危機,否則歐盟將於下周一開始進行制裁。默克爾周四在議會發表了危機以來措辭最為嚴厲的講話,警告俄羅斯如果在接下來幾天內不改變態度,那麽可能遭受“巨大的”政治和經濟損失。
俄羅斯經濟部副部長Alexei Likhachev爭鋒相對地指出,莫斯科將以“對稱性制裁”作為回應。
史明德還敦促雙方保持耐心,即便在周日克里米亞公投加入俄羅斯之後,也應繼續敞開對話的大門。默克爾等西方領導人認為該公投不合法,並要求取消公投。
不過,中國在烏克蘭的利益有限。除了呼籲各方保持克制和對話,在此次事件中,中國依然保持了在其他國際事務中的低調策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三月下旬訪問德國等歐洲國家。如果西方和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對峙進一步惡化,可能為習近平的此次訪問蒙上一層陰影。
俄羅斯最壞打算:像伊朗那樣被制裁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747
彭博新聞社援引四名知情人士消息稱,由於俄羅斯吞並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已經不可避免,俄羅斯政府官員和商人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認為俄羅斯可能受到伊朗式的制裁。
彭博援引匿名人士稱,他們認為的所謂伊朗式制裁,可能會包括凍結外匯賬戶,銀行資產和拖延對俄羅斯公司的貸款。俄羅斯官員已經開始計算西方制裁可能帶來的損失。
莫斯科Alfa銀行首席經濟學家Natalia Orlova表示:“如果俄羅斯以制裁來應對制裁,那麽將受到嚴重的損失。目前俄羅斯40%的消費品都依賴進口。”
彭博援引另一名消息源稱,俄羅斯與西方相互制裁將會令10年來在金融和貨幣政策上取得的成就毀於一旦,盧布可能會貶值三分之一。今年至今,盧布相對於美元已經貶值了9.8%。
3月6日,克里米亞議會投票一致同意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克里米亞將於3月16日進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最終加入俄羅斯。但美國和G7均表示不會承認公投結果。美國軍方甚至表示,若克里米亞動亂升級,美軍準備采取軍事行動支持烏克蘭及歐洲盟國。
美國總統奧巴馬昨天在白宮會見了烏克蘭代總統Arseniy Yatsenyuk。他表示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違反了國際法,如果俄羅斯不改變態度,美國和國際社會將“讓其付出代價”
烏克蘭危機交易策略:做多烏克蘭、做空俄羅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676
雖然俄羅斯在烏克蘭局勢中佔據了絕對的主動權,歐美支持下的烏克蘭現政府處於被動地位,但市場似乎有不同的看法。做多烏克蘭、做空俄羅斯成了投資者們的主流選擇。2月危機升級以來,烏克蘭股市驟升30%,俄羅斯則跌去20%多。
下圖為俄羅斯和烏克蘭股市5年來的走勢圖。圖中可以看出,兩國股市自2011年步入熊市開始就一直一蹶不振。直到今年烏克蘭衝突升級,烏克蘭股市開始驟升,而俄羅斯股市則急轉直下。

今年至今,烏克蘭股市基準指數已經上漲了約30%(美元匯率調整後為20%),而俄羅斯則跌去20%,二者相差了50%多。下圖很清晰地展示了今年以來兩國股市收益率的走勢。正是從2月下旬局勢惡化開始,投資者對兩國股市的態度開始變得非常明顯,兩國股市的走勢分道揚鑣。

烏克蘭危機發展至今,局勢已漸趨明朗,克里米亞倒向俄羅斯,烏克蘭的其他地區則由親歐美政府掌控。Bespoke投資公司評論稱,這意味著烏克蘭大部分地區朝歐盟的大門又近了一步,對烏克蘭股市形成利好。投資者相信,今後在歐盟的援助下,烏克蘭的經濟或將有較大的起色。而相比之下,俄羅斯股市的糟糕表現則體現了投資者整體缺乏信心,這對普京造成了不小的挑戰。
想更有效制裁俄羅斯?美國只需關註3個國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2212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稱,在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區昨日公投結果顯示九成以上選民決定加入俄羅斯聯邦後,奧巴馬決定,對“入侵”烏克蘭相關的11名等俄羅斯和烏克蘭官員及克里米亞親俄羅斯領導人阿克肖諾夫(Sergiy Aksyonov)凍結其財產、禁止入境。
作為應對俄羅斯“吞並”克里米亞的措施之一,美國和歐盟限制和凍結了俄羅斯人的銀行賬戶。
但是,如果西方國家真想進一步制裁俄羅斯,他們不必煞費苦心:現有數據顯示,俄羅斯海外投資只集中在幾個小國家而已。
俄羅斯央行數據顯示,俄羅斯的海外投資有5000億美元,其中約2/3的投資集中於塞浦路斯、荷蘭和英屬維爾京群島。
自21世紀初資本外逃加劇以來,這三個國家一直是受俄羅斯富豪青睞的避稅天堂。
Vale Columbia Center在2011年的《可持續國際投資》報告稱,除避稅之外,寡頭政治家和其他俄羅斯富豪也已將財富移至海外的“安全島”,因為“俄羅斯國家對中小投資者的支持不多”。
當然,一年前,這些投資者受到了沖擊。當好似,塞浦路斯遭遇金融危機,並限制銀行存款外流,這使許多俄羅斯投資者不能取現。
許多投資者將資產轉移至了英屬維爾京群島。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前三個季度,俄羅斯新資產流入該島的規模就達到610億美元。
盡管塞浦路斯進行了資本限制,但是在去年前三個季度,俄羅斯資產又凈流入了75億美元。
奧地利去年前三季度凈吸收的俄羅斯資產排第三,為51億美元。
下圖是俄羅斯個人海外資產分布圖:
俄羅斯下一個目標:愛沙尼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2037
與烏克蘭一樣,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都是前蘇聯的一部分,這些國家有許多俄羅斯民族講俄語的公民。下圖來自《華爾街日報》,標註的是俄羅斯領土之外,講俄語的人數占比。紅色代表占比超過25%,橙色代表占比在10%~24%,黃色代表占比2%~9%。圖中可見,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兩國,講俄語的人數占比都超過了25%,甚至高於烏克蘭整體水平。具體數字來看,拉脫維亞共200萬人口,其中27%的人講俄語;愛沙尼亞共130萬人口,其中25%的人講俄語。
目前,克里米亞危機遠未結束,上述國家均表現出擔憂。不過,當前最應該焦慮的,可能是——愛沙尼亞。
據路透社報道,周三,俄羅斯外交特使指出,對於愛沙尼亞對其國內龐大的俄羅斯少數民族的處理方式感到擔憂。外交特使將波羅的海諸國的語言政策與烏克蘭的相關政策進行了比較。俄羅斯方面稱,語言不應被用來隔離群體,烏克蘭就存在語言方面的緊張局勢。波羅的海地區國家包括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
為什麽俄羅斯外交特使的講話會令這幾個小國感到緊張呢?因為此前,俄羅斯對於入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地區,為本國進行辯護,俄方稱有權利保護領土外講俄語的人們。而俄羅斯針對愛沙尼亞語言問題的講話,正是在烏克蘭局勢可能升溫的敏感時候。
俄羅斯央行拋售黃金可能震動全球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891
兩天前,美國與歐盟分別宣布了凍結數名俄羅斯、親俄派烏克蘭官員及克里米亞領導人財產等制裁措施,並警告可能進一步行動。而如果俄羅斯央行搶在西方嚴厲制裁以前拋售黃金,有分析人士預計可能會震動全球黃金市場。
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Michael Haigh本周在報告中提到上述俄羅斯拋售的潛在風險,但又認為俄羅斯央行不可能為彌補制裁產生的石油收入減少而拋售黃金:
我們預計他們不會這麽做,或者說沒這必要。他們有沒有可能為了支持自身需要賣黃金?當然可能。那就會震動整個黃金市場,就像塞浦路斯的影響那樣。
以上Haigh所指的塞浦路斯影響是,去年4月外媒曝出塞政府為應對債務危機出售4億美元黃金儲備的傳聞。雖然塞央行發言人後來否認此事,但這一傳言已經導致金價4月12日與15日連續兩個交易日跌近14%。
因此Haigh說,從未聽說哪家央行會為了籌資拋售黃金儲備,即使塞浦路斯去年傳出那樣的消息也並未得到官方證實。
世界黃金協會(WGC)本月公布數據顯示,以黃金儲備而論,俄羅斯是全球第八大黃金持有國,持倉1034噸,約占儲備總規模的8.3%。去年俄羅斯凈買入黃金約77噸。
今年2-3月,俄羅斯黃金儲備減少0.5噸,以現貨黃金每盎司1367美元估計,一噸黃金價值約4390萬美元。即使出售一噸左右,許多黃金投資者也會覺得微不足道。
截至本月12日當周,美聯儲托管外國機構美債持倉暴跌1045億美元。市場猜測,可能是俄羅斯為防備美國制裁,更換美債托管方或直接拋債,也可能是俄羅斯為提振盧布拋美債。
不管俄羅斯是否確實出於以上兩種原因拋售美債,有關專家認為,除非俄羅斯大量減持黃金,否則也不會有什麽實質影響。
為多家央行提供投資黃金咨詢服務的投資顧問George Milling-Stanley向美國《國際財經時報》(IBTimes)表示:
(俄羅斯拋黃金)可能稍微傷害市場情緒,但我認為不會有實質影響,除非俄羅斯大量拋售。
Milling-Stanley稱,過去數年,俄羅斯一直是全球前二十大黃金買家之一,自前蘇聯快要解體開始,俄羅斯就在購買,持續了二十多年。
Milling-Stanley認為黃金比美元和歐元更可靠、更堅挺,所以:
即使是制裁,無論可能有多重,我也很難相信他們會真正拋黃金。我倒覺得他們可能想拋手上的一些美元。
貴金屬交易商GoldCore預計,俄羅斯甚至可能要求石油和天然氣的進口方以黃金支付,但外部因素才可能產生那種情形。
說史140330烏克蘭恩怨史(二) 俄羅斯帝國的建立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3/30/%E8%AA%AA%E5%8F%B2140330%E7%83%8F%E5%85%8B%E8%98%AD%E6%81%A9%E6%80%A8%E5%8F%B2%E4%BA%8C-%E4%BF%84%E7%BE%85%E6%96%AF%E5%B8%9D%E5%9C%8B%E7%9A%84%E5%BB%BA%E7%AB%8B/說史140330
烏克蘭恩怨史(二) 俄羅斯帝國的建立
侵略與光復—- 克里米亞、烏克蘭 與 俄羅斯的前世今生
朝日執筆
〈俄羅斯帝國的建立與紛亂〉
好了,回說正題。
「莫斯科公國」「升呢」為「俄羅斯王國」,甚至「俄羅斯帝國」後,其領導人的「頭銜」也隨之而提升,稱為「沙皇царь」,英語「Tsar」! 本來羅斯各地統治者稱為「王公князь」,即英語的「Prince」,而在基輔(及後來的的弗拉基米爾或莫斯科)的共主,則稱為「大公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英語為「Grand Prince」。 至於「沙皇」的稱號,則來自拉丁文的「凱撒caesar」,或希臘文的καῖσαρ(「希臘正教」即俗稱的「東正教」一直是俄國的主流宗教),轉寫為俄文成了цезарь,簡稱царь,中文則譯為「沙皇」!
眾所周知,「凱撒」是古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俄羅斯國王之所以自稱為「沙皇(凱撒)」,因其自認為承繼了古羅馬的「道統」。 昔日君士坦丁大帝建都於君士坦丁堡,帝國文明重心亦逐漸向東方轉移。
1453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滅亡後,末代皇帝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姪女 索菲婭,輾轉成了莫斯科大公的夫人,並以象徵帝國榮耀雙頭鷹徽號旌旗作為「嫁妝」。 這位亡國公主就是後來號稱「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Ivan Grozny)」(俄語「Грозный」有「強勁」、「堅揪」之意,故亦不妨稱其為「勁揪伊凡」。 西方則習稱「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的第一任「沙皇」— 伊凡四世的祖母了。
伊凡雷帝把莫斯科標榜成繼羅馬、君士坦丁堡之後的「第三羅馬」。 當然,當時作為「希臘羅馬文化真正承繼者」、「西界文明中心」的西歐諸國,對這個「東方野蠻國家」竟敢自命為「第三羅馬」,自稱「沙皇」(凱撒),大都認為只是跳樑小醜,不值一哂。 儘管如此,朝日卻認為當時的俄國統治者,其實胸懷大志,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
「羅馬」的偉大,在於其橫跨歐亞非的廣大版圖。 最重要的是,這版圖不僅僅在地域上,也在「種裔」上! 羅馬帝國有容乃大,作為一個象徵,她凝聚整個帝國的意志,讓所有國民認同自己是帝國的一分子,成就了「我們都是羅馬人!」的共同信仰。 無論膚色、語言和出身,只要抱著共同的信仰和認同,願意為國貢獻効力的,就是羅馬人! 這個傳統在君士坦丁堡—「第二羅馬」一樣得到繼承,無論來自希臘、亞塞拜疆、埃及抑或埃塞俄比亞,只要信奉「正教」,認同帝國的文化和價值,即使與地理上的羅馬有千里之遙,也一樣是「羅馬人」! 這種精神,與我泱泱中華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實在是異曲同工。
正如中國古代不少明君如 孝文帝、康熙等一樣,第一任沙皇「伊凡雷帝」,自少受到他祖母的薰陶,對偉大的「羅馬雙頭鷹」充滿憧憬。 他要建立的俄羅斯帝國,正是一個能廣納不同民族共存的偉大國家。 無論膚色、語言和出身,只要同樣信奉正教,効忠沙皇,認同大俄羅斯,就是「自己人」。 這種胸襟和想法在當時重視民族純粹和血統的歐洲,顯得非常前衛。 這個傳統,也成了後來「泛斯拉夫主義」,及俄國多次擴張的重要思想根源。***
回說歷史,卻說雷帝雖然雄才大略,卻如很多的「大帝」一樣,在處理承繼人方面簡直是一團糟。 雷帝本有三子(除去夭折的一名「長子」不算)。 作為皇儲的長子 伊凡被雷帝在一次盛怒中,失手以權杖擊殺。 雷帝駕崩後,由次子 費鐸一世 伊凡諾維奇Фёдор I Иванович繼承皇位。 然而費鐸身罹惡疾,頭腦簡單(有人認為不妨直率地稱其為「智障」),對政事漠不關心,整天以到教堂敲鐘為樂,史稱「敲鐘者費鐸Feodor the Bellringer」。 此時雷帝的幼子 德米特里僅得兩歲,故軍政大權就落入雷帝的女婿,近衛隊長 戈東諾夫之手。
費鐸登位不久即病逝無嗣,小王子 德米特里卻「巧合地」也幾乎同一時間被人在河畔行刺身亡。 戈東諾夫順理成章成為沙皇。 雖然有得位不正之嫌,但戈東諾夫其實也算是有為之君。 他審時度世,摒棄私怨,登基後先與世仇波蘭議和,穩定西鄰。 同時派兵向東、南、北三個方向進行擴張,先後向北擊敗瑞典,擴闊了波羅的海的海岸線;向南征討克里米亞,在新領土上修築要塞;向東派哥薩克人進侵西伯利亞,開疆闢土。
對內他則是俄國「農奴制度」的重要推手,以政策將大量農民劃為農奴,穩定國內政局。 除此以外,他(而不是一般以為的彼得大帝)更派出了俄國史上第一批留學生和大使團到外國考察學習,實在高瞻遠矚。 可惜他時運不佳,掌權前後不過九年,三年大旱,三年洪水,三年瘟疫,在位晚期農奴起義此起彼落,他終於在忙亂之中去世。
正當此時,波蘭趁俄國內亂,推出了一個聲稱是 德米特里王子「真身」的少年,引兵東進,並數度攻陷莫斯科,先後扶立了三個「德米特里」,都被莫斯科人民驅逐。 最後,波蘭人撕破臉皮,自封為「莫斯科大公」、「俄羅斯王」,但終於還是被從各地趕到的義軍所逐。
〈帝國復興,重收故土〉
歷經多番內憂外患,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羅斯重新復興。 與此同時,曾經是西方強權的波蘭國勢卻每況愈下。 在這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中,俄羅斯透過多次的外交和戰爭,一步一步將昔日古羅斯的故土— 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從波蘭人手中取回。
上面提到,「烏克蘭」本為波蘭語「山卡啦」之意。 在波佔時期,烏克蘭人一直被波蘭人視作二等公民,甚至僅是邊疆的蠻夷。 俄國收復故土以後,對烏白二地的統治相對溫和,「烏克蘭」此一帶有輕蔑意味的名稱,被換成親切的「小(俄)羅斯」(俄羅斯則為「大(俄)羅斯」),以示兄弟情切。
彼得大帝領導俄羅斯變成強大的帝國後,經過幾代經營,除了收復了古羅斯全境外,還先後與普魯士和奧地利聯合,三次夾擊宿敵波蘭,最終將世仇波蘭—立陶宛瓜分。 以至於後世對波蘭的歷史印象,就是「不斷地被俄國與德國瓜分」!
俄羅斯發達不忘「手足情」,除了將波蘭東部變成了俄羅斯帝國下線的「華沙大公國」外,有見於烏克蘭地方狹小,亦將波蘭部分土地,甚至本來屬於俄羅斯的土地劃入烏克蘭版圖。 烏克蘭西部至今與波蘭淵源甚深,其根本原因就是這片土地本多就曾在波(烏)俄之間多次易手。 是以居於這片土地的居民難免都會為「波蘭化的烏克蘭人」或「烏克蘭化的波蘭人」。
當然,天下沒有白掉下來的餡餅,俄羅斯此舉當然有「稀釋土著,提高俄羅斯濃度」的考量。 帝國主義壓迫是為「天理」,但從整個俄羅斯帝國的歷史看來,對比波蘭立陶宛等「仇人之後」,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等「兄弟民族」,所受的壓迫並不算太嚴重,這一點可以從各地爆發起義的頻度得以佐證。***
上車換樓(33):「俄羅斯公仔」換樓階梯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10939地產界常說一種叫「換樓階梯」的社會現象,即是先由公屋轉住居屋,再由居屋轉住私樓,然後私樓越換越大。在目前M型社會之下,再加上居屋不再興建,理論上這種房屋類型之間的換樓潮已一去不返。房屋市場就像M型社會那樣分開兩邊:左邊是公營房屋市場,包括公屋租戶、租者置其屋的公屋業主、綠表二手居屋市場、居屋自由市場,以及房協夾屋等;右邊是一眾發展商及私人業主之間的私樓市場。兩個市場界限分明,左M與右M之間的跳動從來不是主流。
收入及資產較低的階層受到公營房屋市場的保護,私樓市場尤其是置業者是社會上的奶油忌廉,可見坊間以全港人口的收入中位數或失業率分析地產市場「以全蓋偏」之弊。目前供款負擔比率據稱大約是30%,如「蘋果對蘋果」(apple to apple),只用收入較高資產較多的右M人口計算,數據應該遠低於此。過去政府人口統計並無專題報告兩個板塊人口之異同,希望統計署能在下次2011年人口統計時加以研究。
然則這種「換樓階梯」從來沒有消失,只是以另一種形式進行,皆因改善居住環境是人之常情,只要能力許可人們自然會做,現象就會發生。比如家庭成員因生兒育女而增加,由二房單位轉為三房甚至四房;又或者舊區重建由舊樓轉為較新式的屋苑;甚至純粹因為收入增加或財富效應而換樓。物業投資者可因而找到獲利機會,即使一般的用家也可分析到那區物業因此而受惠。
筆者發覺有些區域的屋苑同質性較高,最典型的例子是葵青區,葵興葵芳一帶的新葵興、新葵芳、葵涌廣場、恆景花園;葵涌的葵星、寶星;荔景的華景山莊、海峰花園;青衣站的盈翠半島、灝景灣等。當地居民如想「跳級」,唯有搬出區外,賣樓也每多賣給區外人,有錢的人走了,結果是該區的樓市塘水滾魚,致令樓價欠刺激。類似的例子是荔枝角四小龍,泓景、昇悅、宇晴、碧海,大家「咁高咁大」,只能成為換樓階梯的其中一截。

相反,如東區北角鰂魚涌一帶,或奧運站大角咀,屋苑分佈像「俄羅斯公仔」,有上車盤、中價盤、豪宅盤,區內自然形成一條換樓階梯,單幢舊樓換入上車屋苑,中產屋苑換上假豪宅,甚至有像賽西湖大廈、寶馬山花園一號銀海等呎價過萬的「貴宅」。不同屋苑之間因換樓潮而成交活躍,樓價因而互相頂托。因此這類區域的新樓去貨也較快,皆因多了區內換樓客捧場。
有人問筆者,何以某屋苑樓價跑輸大市?大家想一想,有些物業因各式各樣原因表現比大市強的話,其餘物業自然表現比大市差,才會計算到一個名叫「大市」的平均數出來。當閣下手上的物業並無跑嬴的理由,自不然要跑輸了!我的朋友笨發講得一針見血:「又無商業價值,又唔好住,唔知點解要買果度。」
其實「平」也屬於買入的理由,「平買貴賣」當然最理想,但當「平」的原因沒有改變,「平」的結果也不會改變,正如最近很多人跟風說屯門樓因九龍南線而起,而漠視那是由於「平」的因素改變了,最終當價格反映了新的因素後便會到位,屯門樓無論點升都好,都很難追及元朗荃灣。屯門樓市最大的缺點,正是物業同質性偏高,難以自成一條換樓階梯,大家只看到人們用較高價買入屯門樓,然則出了貨的人又去了那裏呢?莫非會去住交通更不便的青山公路沿線?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