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國快餐包裝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三分一的快餐包裝含有一種名為PFAS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可能對人體有害,甚至增加患癌的風險。
據中新網報道,PFAS的全稱為“多聚氟烷基與全氟烷基物質”(polyfluoroalkyl and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可用於制造防汙、防水、防粘的包裝材料。在人體與動物身上進行的許多研究發現,這種氟化成分與罹患特定癌癥風險上升、荷爾蒙問題、高膽固醇、過度肥胖癥以及免疫抑制等疾病存在關聯。
麻省牛頓市“寂靜春天研究所”(Silent Spring Institute)2月1日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總體數據顯示,在會接觸到快餐食物的包裝紙中,46%對PFAS的檢測呈陽性,其中三文治與漢堡包占38%、面包與甜品占56%、得州-墨西哥食品占57%。
報告主要作者夏德說:“我們發現三文治、漢堡包、曲奇餅或糕點所用的包裝紙或口袋,將近50%含氟化學物,裝薯條或其他煎炸食物的紙盒也有20%含這個成分。”
專家認為,不吃快餐是降低接觸PFAS的方法之一,以蠟質紙取代防油紙包裝食物是另一個解決辦法。
這份報告是以美國27家連鎖快餐店的400多個包裝紙、紙盒或飲料杯為檢測樣本。他們未能就人體與食品包裝上的化學物的接觸頻率進行評估。
2月10日,第一財經獲悉,截至目前,天津融資租賃企業近1300家,其中金融租賃公司8家,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30家,外資融資租賃企業達1260余家,其絕大部分註冊在濱海新區;註冊資金4400多億元,融資租賃企業總資產超過9000億元,資產規模占到全國近三分之一。
去年年初,商務部、稅務總局發布《關於天津等4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內資租賃企業從事融資租賃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上述通知稱,自2016年4月1日起,商務部、稅務總局將註冊在自貿試驗區內的內資租賃企業融資租賃業務試點確認工作委托給各自貿試驗區所在的省、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級(以下簡稱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和國家稅務局。
四個自貿區分別分布在上海、廣東、天津和福建。
“一直以來,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由商務部、稅務總局進行試點資格確認。但近幾年來,由於融資租賃行業的迅速發展,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加,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確認工作量也相應增大,同時為了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商務部與稅務總局將天津等4個自貿試驗區的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確認工作下放。”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金融租賃公司是經銀監會批準,是持有金融牌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租賃公司分為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和外商投資融資租賃公司,前者由商務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審批,後者由商務部審批,是一般工商企業。
金融租賃公司方面,在2008年正式開閘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之後,金融租賃公司歷經了前期試點,到最近兩三年快速增長的過程。
據中國融資租賃三十人論壇統計,截至2016年6月末,共計49家金融租賃公司成立,其中33家由銀行主導發起設立。
“五大行旗下均擁有租賃公司:工行、農行、建行、交行均自身獨資設立金融租賃公司,中行則通過收購新加坡飛機租賃有限責任公司,進入融資租賃行業。”融資租賃三十人論壇(天津)研究院研究員林秋杏表示,興業租賃註冊資本規模位居股份制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的首位。12家全國性的股份制銀行中,僅廣發、恒豐、浙商、渤海尚未設立金融租賃公司(四家均在籌備設立)。平安租賃與平安銀行均為平安集團旗下子公司,相互協同效應較強。
一直以來,天津對於融資租賃業的行業支持、重視程度在國內無出其右者。目前,天津市的飛機、國際航運船舶和海工平臺租賃業務分別約占全國總量的90%、80%和100%。包括工銀租賃、興業租賃、民生租賃等超千億級的租賃公司也均落戶天津。
根據天津市融資租賃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時期,天津租賃公司總資產和租賃資產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到2020年底,力爭租賃公司總資產突破1.4萬億元,租賃資產突破1.2萬億元,金融租賃公司(含專業子公司)力爭達到15家,總資產超100億元的租賃公司超過25家。
2月24日消息,百度發布了該公司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財報。財報顯示,百度第四季度凈利潤為41.29億元(約合5.94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滑83%。百度第四季度總營收為人民幣182.12億元(約合26.2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2.6%。
財報顯示,移動營收占據了百度第四季度總營收的65%,高於上年同期的56%。第四季度,百度活躍網絡營銷客戶數量約為45.2萬家,比去年同期下滑18.6%,比上一季度增長1.4%。
另外,2016年12月百度移動搜索月活躍訪問用戶為6.65億人,同比增長2%。2016年12月移動地圖月活躍訪問用戶為3.41億人,同比增長13%。截至2016年12月底,百度錢包激活賬戶達到1億個,同比增長88%。截至2016年12月31日,百度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總值為人民幣898.42億元(約合129.40億美元)。
從全年來看,2016年,百度總營收為幣705.49億元(約合101.61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6.3%。2016年歸屬百度的凈利潤為116.32億元(約合16.75億美元),2015年這一數據為336.64億元(約合51.97億美元)
百度預計,在2017年第一季度,百度的營收總額將會介於164.8億元(約合23.74億美金)和170.3億元(約合24.53億美金)之間,同比2016年增長4.2%至7.6%。
財報顯示,借助語音識別技術、語音合成技術、情感語音技術,越來越多的百度用戶每天使用語音導航,語音播報新聞、聽小說,聽貼吧的帖子。目前,百度每天響應的語音合成的請求達到了2.5億次,其中,在情感語音合成技術上線後,用語音聽小說的百度用戶從過去平均每天聽0.69小時,增長到現在的2.21小時。
百度財報稱,在擴大POI數據庫的作用下,百度O2O服務直接吸引用戶訪問量達240萬,同比增長117%,百度糯米旗下的百度影業,還在智能化解決方案下實現了盈收平衡,為首個O2O內達到盈虧平衡的業務。
另外,此次財報公布了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被任命為董事,董事會副主席的消息。百度在財報中稱,該季度重要人事調整主要為更好面向人工智能新航道,加快整體升級轉型。
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人工智能將是一個巨大機遇,為互聯網和傳統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百度擁有獨一無二的技術基因、大數據優勢和人才,更是引領中國人工智能新時代的不二之選。我們現有的平臺產品,包括搜索引擎及資訊流,都已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優化升級,並因我們的內容和服務生態系統而得以進一步豐富。我們為現有平臺的開放所帶來的巨大機遇而感到興奮,未來我們將積極打造人工智能驅動的商業新時代。”
右翼內訌,左派式微,獨立候選人馬克龍選情不夠夯實,法國大選進入了“一周一個新花樣”的混亂模式。
面對極右翼國民陣線總統候選人勒龐高漲的民意支持率,法國左翼人士率先指出,投票給馬克龍是左翼挽救法國的唯一選擇,而法國總統奧朗德也一反此前的鄙視和不懈,於日前表示,勒龐取得勝利的威脅是存在的,其原因在於,“極右翼在過去30年中從未得到過這樣程度的支持”。
奧朗德所指出的是,十余年以來,國民陣線的形象發生了巨大變化:在2002年之前,七成法國人均認為國民陣線是法國民主的危害,然而自瑪麗娜•勒龐擔任黨主席之後,現在仍持有這種看法的法國人已經下降到47%,同時,支持勒龐的人卻已經達到了近33%,在雇員和工人群體中,她的支持率格外高漲。
封殺勒龐
距離大選的首輪投票還剩45天時間。
法國多家民調顯示,一周之內馬克龍兩次在第一輪選舉民調中以微弱優勢贏得勒龐,一次為26%VS25%,一次為27%VS25.5%;在第二輪中,馬克龍以65%左右的支持率打敗勒龐。
目前,由於左派獲勝無望,其黨內大佬已經開始公開表示要支持馬克龍選情。巴黎前市長、社會黨人德拉諾埃就公開表示支持馬克龍,並指出“需要給予對抗勒龐的候選人足夠支持”。
國民議會議長巴托洛內也表示,如果民主制度真的危在旦夕,那他也會在首輪投票中投給馬克龍。
在右派方面,受到“空餉門”重創的法國右翼候選人菲永堅持不退選令法國共和黨內亂作一團,而共和黨內大佬——前總統薩科齊以及前總理拉法蘭等人正在忙著調停。在6日薩科齊召開了所有共和黨核心成員開會,結果幾乎每個與會者的看法都是不同的。
最終“B計劃”人選法國前總理朱佩表示不會代替菲永參加大選,並指責菲永太頑固,朱佩不願意犧牲個人的榮譽和家庭的安寧。
薩科齊在隨後的公告中表示,這樣的不團結,將給極右翼勢力提供了溫床。他建議菲永、朱佩在他的主持下見面。不過菲永和朱佩隨後拒絕會面。
共和黨召最終開會議表示全力維護黨內團結,支持菲永競選,然而菲永目前的支持率一直固定在19%,在預期中將無緣總統第二輪投票。
更嚴重的是,菲永的醜聞並沒有消停的趨勢。3月7日,法國媒體《鴨鳴報》再次爆出2013年菲永曾向其富商朋友借款5萬歐元,但未進行正常申報。依照法國稅法相關規定,凡超過760歐元的借款,借款人必須進行申報。
三分之一法國人支持勒龐
伴隨法國大選第一輪投票臨近,勒龐不斷看漲的選情令法國精英感到無比緊張。奧朗德在6日說出了其“終極使命”就是阻止勒龐贏得今年大選這樣的話。
還有2個月就要結束任期的奧朗德坦言:“美國總統特朗普為民粹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提供了信心。”
他表示,令人擔憂的是,在特朗普勝選的影響下,歐洲各國都將開始追求短期國家利益,而放棄共同雄心。
在國際外交界受人尊敬的法國駐美國大使阿諾德(Gérard Araud)表示:“在2016年11月8日之前,如果有人問我法國極右翼候選人是否能當選,我的答案都是不可能。但是我現在不能維持這樣的回答了。”
在阿諾德看來,特朗普的勝選標誌著西方民主政體中正在發生變化,而英國脫歐也並不是一場意外。
而法國駐日本大使達納(Dana)則直接在《世界報》上打破外交禁忌,撰文表示,如果勒龐勝選,他就不再從事任何外交工作。
法國媒體和民調機構的研究顯示,勒龐出任黨首後,有效改變了國民陣線在民眾眼中的形象:在其父親讓-瑪麗•勒龐領導國民陣線時,有多達75%的法國人不同意國民陣線的觀點,在勒龐時期,這一數字下降至62%。
近10年來,國民陣線的支持者在鄉村地區不斷增加,而他們並不是傳統上的農民:這些人出現在最近形成的小城鎮和新的住宅通勤帶,他們許多人逃離了大城市,原因是要麽他們再也住不起,要麽是他們在大城市郊區都有過住在密集移民區的經驗,這些人都遭遇過人身安全的問題。
如果看分項數據,情況可能會更嚴峻一點,譬如,72%的受調查法國人認為,有雙重國籍的恐怖主義犯罪者應當被剝奪法國國籍;有70%的受調查者同意恢複征兵制;有67%的受調查者認為現行司法制度對罪犯懲罰力度不夠;59%的受調查者認為要賦予警察更大執法權;還有51%的受調查者認為法國移民過多。
上述政策都是勒龐的核心競選訴求。在民調中,僅有一項是法國人所不感興趣的,就是在工作中區分法國人和外國人:近80%的法國人認為這沒有必要。
如果從投票的角度考慮勒龐的核心選民的話,有17%的受調查選民表示是國民戰線的鐵桿選民:不僅以前投且今年依然會投;有3%的受調查選民表示曾經投票過但今年不會再投,總體上曾投票或計劃投票給國民陣線的受調查選民則在32%左右。綜合多次民調顯示,以這種情形預估,勒龐必將一路領先挺進總統投票第二輪。
為了說明此次法國大選的情況之嚴峻,可以使用2012年的數據進行對比。在2012年大選,勒龐獲得了640萬張票,即法國選民中18%的選票(而目前勒龐的民調選情已經在26%~30%徘徊),2012年法國總統選舉的投票率非常高,占選舉登記冊4600萬人的80%左右; 最終有75%的選票有效。
不過按照《經濟學人》的一篇選戰基本盤推演分析,如果勒龐想要在第二輪勝選,那麽她的選民支持率要達到2012年近3倍的票數才行:即在假設今年的投票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為了贏得總統,勒龐將需要在第二輪中得到超過1740萬選民的支持。
如果以目前勒龐在第一輪26%(900萬選民)的民調支持率作為基準,這意味著她還需要在第二輪中爭取到超過800萬的選民投票。
《經濟學人》傾向於認為這很難達到,並指出勒龐唯有在一種情況下能當選總統,即所有其他的候選人都無法打動選民,導致選民放棄投票,在2017年的大選投票率低至40%的情景下,勒龐有可能問鼎總統職位,不過自從1958年以來,就從未出現投票率如此之低的情況。
美國當地時間3月13日早晨,英特爾宣布以150億美元收購以色列信息技術公司Mobileye,為其贏得了自動駕駛技術一個重要的籌碼,也就此奠定了未來自動駕駛領域英特爾、高通和英偉達天下三分的局面。
真正的原因是“數據”
英特爾CEO Brian Krzanich在收購宣布後公開對媒體表示:“英特爾希望成為自動駕駛趨勢的引領者。”他預測,自動駕駛在2023年至2024年期間就將真正發生。“2020年,2021年就會有自動駕駛的車型實現,我們需要讓這個平臺迅速發展起來。”Krzanich表示,“英特爾和Mobileye的合並,將更加有利於法律制定者對技術的監管。”
Kranich還表示,英特爾如此看重自動駕駛技術背後真正的原因是“數據”。“數據對於未來芯片的計算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他說道,“我們在說自動駕駛的時候,其實說的是很多高端技術的設備,比如安裝在直升機或者無人機甚至是機器人上的動態捕捉攝像頭,這一切都是關於機器視覺以及機器視覺如何改變世界的。”
根據Mobileye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資料,英特爾將以每股63.54美元現金全資收購Mobileye。交易已經獲得雙方董事會批準,仍有待監管部門審查。最終交易有望在未來9個月內完成。交易完成後,Mobileye將與英特爾自動駕駛事業部合並成為新的自動駕駛部門,並由Mobileye聯合創始人Amnon Shashua領導。
英特爾去年全年營收590億美元,Mobileye全年營收3.58億美元。
英特爾對Mobileye的收購,也創下了以色列初創公司收購史上的最高金額。成立於1999年,Mobileye總部位於以色列,主要致力於汽車工業的計算視覺算法和駕駛輔助系統的芯片技術研發,擁有200多名員工。公司於2014年在紐交所上市,市值為106億美元,高盛曾在2007年以1.3億美元戰略投資Mobileye。
此項收購也反應了科技巨頭們正在激烈地爭奪下一個大機遇——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收購Mobileye以後,英特爾將具備為汽車整車制造商提供所有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零部件集合。英特爾預計到2030年,與自動駕駛相關的汽車系統、數據和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700億美元。
核心技術爭奪賽
“英特爾確實付出了巨大的投資,但是英特爾的資本是雄厚的。這也讓它有能力進入到與高通和英偉達的這場關於無人駕駛的競賽中。”高風咨詢董事總經理、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羅威(Bill Russo)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高通去年曾以470億美元巨資收購了芯片制造商恩智浦(NXP),恩智浦旗下收購的飛思卡爾(FreeScale)在汽車芯片制造方面也擁有雄厚的實力。英偉達則是從一開始就是從支持自動駕駛技術的GPU圖形芯片起家的。
“我們正在觀看一場爭奪驅動21世紀最重要的自動駕駛行業發展的知識產權的比賽。”羅威說道。據第一財經記者獲悉的一份由英特爾中國區無人駕駛生態系統負責人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英特爾從2015年以167億美元收購可編程芯片阿爾特拉(Altera)開始,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與汽車領域相關的收購步伐。先後全資收購或入股了Modivious,Itseez,Nervana和Here等公司。“接下來就差買一個汽配公司了。”一位芯片行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開玩笑說道。
研究機構Gartner技術研究分析師Mike Ramse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英特爾的策略是通過收購趕超對手,而不是白手起家。”北方證券信托公司科技研究部門主管Neil Campling也表示:“英特爾的收購將目標直指高通。此前的競爭中英特爾明顯落後,它唯一的方法就是收購。”高通對恩智浦的收購完成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汽車芯片制造商。
盡管英特爾芯片在PC和數據中心服務器方面仍然處於主導地位,但是除此之外,英特爾的芯片很少能夠在基於ARM設計架構的其它領域應用。盡管英特爾已經涉足無人機和收銀機等領域,希望植入自己的芯片,但是這部分業務並沒有真正帶動英特爾的業務實現增長,公司的主要盈利依然來自PC和服務器。
“英特爾的巨額收購再次表明在自動駕駛行業技術核心有多麽重要。”羅威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所謂核心技術主要分三部分,語音的交互、電動系統以及自主性。自動駕駛行業是汽車和移動服務行業的交匯,這將加速這些技術的商業化。”
汽車制造商和科技公司都在積極地拔得頭籌。英特爾已經在目前上路測試的幾百輛自動駕駛汽車上安裝了自己的芯片,車型數量達30種。在收購Mobileye之前,英特爾已經和Mobileye以及寶馬汽車合作,計劃在2021年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寶馬今年也將調動40輛7系汽車在城市中測試複雜的路況。
另一方面,谷歌和特斯拉也在加緊無人測試的進程。谷歌無人駕駛車在公共道路上的測試已經完成了200萬英里;特斯拉也已經從13億英里的輔助駕駛Autopilot系統中收集了數據;而奔馳母公司戴姆勒也和Uber在無人駕駛研發領域進行合作。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公司Frost & Sullivan的數據,到2025年,在汽車領域的數字化移動服務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9萬億歐元,2016年這一數字為8600億歐元。谷歌拆分出來的自動駕駛部門Waymo計劃最早於今年年底和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合作,推出半自動駕駛的共享打車服務軟件。大眾汽車也成立了新的自動駕駛部門Moia,將專註於共享打車平臺和其它移動服務。
研究稱癌癥發生與幹細胞分裂呈高度相關性,而分裂時產生的隨機突變則是癌癥基因突變的主因。(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4月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癌癥與運氣,爭論將繼續》)
三分之二的癌癥源於運氣不好,這一結論再度引發軒然大波。由於關於癌癥的數據仍不完善,機理研究有待深入,目前很難下定論,到底是環境因素是主因,還是隨機突變是主因。因此有關癌癥的“壞運氣”理論的爭論還會繼續下去。
近日,國內外主流媒體紛紛以“大多數癌癥發生因運氣不好”為題或類似題目,報道一項2017年3月24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指出癌癥相關的基因突變有三分之二是隨機的,這不僅在學術界引起科學家廣泛爭論,也給普通民眾帶來極大的困惑。
癌癥是所有惡性腫瘤的總稱,都是由於一些細胞關鍵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細胞分裂和增殖無法控制而造成的病變,而引發基因突變的原因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則包括環境因素、遺傳因素,以及近年來發現的基因隨機突變。一直以來,各國衛生部門、防癌公益組織和醫生都告訴大家,只要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接觸致癌物等積極措施,大多數癌癥可以預防,很多科學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
但是,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克里斯蒂安·托馬賽蒂(Cristian Tomasetti)、李路(Lu Li)和伯特·沃格斯坦(Bert Vogelstein)合作,2017年3月24日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他們的最近研究成果,再次挑戰了這一觀點。
該研究小組基於423個國際癌癥數據庫,通過複雜的數學模型,分析了全球69個國家人群幹細胞分裂次數與癌癥風險之間的相關性,這些國家的人口總計達48億,約占全球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涉及的癌癥包括17個組織的32種癌癥。結果顯示,癌癥風險和正常幹細胞分裂之間存在強相關性,而且年齡越大,這種相關性越高,也就是說幹細胞分裂次數越多,基因突變概率就越高,患癌概率也越高,比如,人類結腸的幹細胞分裂次數是十二指腸的100倍,而結腸癌要比十二指腸癌常見得多。
上述研究結果並沒有引起太多質疑,真正引起爭論的是,該研究小組以英國人群為研究對象,對基因突變原因進行了分析,將29%的基因突變歸因於環境因素,5%歸因於遺傳因素,而將剩余的66%歸因於細胞分裂時發生的基因隨機突變,也就是很多媒體所稱的“壞運氣(Bad luck)”。之所以選擇英國,作者在文中指出是因為英國和美國一樣,癌癥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做得紮實,數據比較齊全。
這一結論,與托馬賽蒂教授和沃格斯坦教授兩年前發表在《科學》雜誌、引起廣泛爭議的論文研究結果高度一致,只是在上一篇論文中,他們只研究了美國的癌癥數據庫,第一次揭示美國的癌癥發生風險與幹細胞分離次數具有高度相關性,而引起癌癥發生的基因突變三分之二(65%)則是源自隨機突變。
2015年1月,關於幹細胞分裂與癌癥風險相關性的第一篇論文發表後,大多數媒體將報道重點聚焦於論文中關於大多數癌癥發生是因為基因隨機突變的結論上,如美國《時代》周刊以“大多數癌癥你控制不了”為題進行報道,英國《衛報》的新聞題目則是“三分之二成年人癌癥源於運氣不好”,而BBC則以“大多數癌癥歸類於‘壞運氣’”為題報道這次新聞。2017年的新論文發表後,大多數主流媒體標題依舊,美國CNN報道題目為“‘壞運氣’突變造成的患癌風險高於不良行為”,《科學美國人》用“大多數癌癥案例源自‘壞運氣’”為題報道,而英國《每日電訊報》則有點嚇唬讀者地說,“即使你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三分之二的癌癥也無法避免”。
經過媒體的廣泛報道,給那些堅持良好生活習慣、極力避免接觸致癌物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困惑。如果三分之二的癌癥真的都是因為運氣不好,那麽以往大家已經形成共識的癌癥預防措施還有什麽意義呢?這同樣也引發了很多科學家的質疑和反對。
托馬賽蒂教授和沃格斯坦教授的2015年第一篇論文一經發表,即引發上百個質疑的聲音,光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評論文章就有7篇之多,大多數科學家持不同意見。
有科學家首先指出了媒體的誤導,托馬賽蒂教授和沃格斯坦教授等人的兩篇論文只是說明引發癌癥的基因突變有三分之二來自不可控的隨機突變,但是並非表明這些隨機突變就一定能引發患癌,因為很多腫瘤細胞的形成往往需要兩個甚至更多的致癌基因突變共同作用,有一些是隨機突變,另一些則是環境或遺傳因素引起的突變,缺一不可,因此三分之二的癌癥源自運氣不好是一種誤讀。
澳大利亞南澳衛生廳的邁克爾·卡拉漢博士(Michael Callaghan)提出,在托馬賽蒂教授和沃格斯坦教授第一篇論文中,將一些主要的癌癥排除在外,如乳腺癌(占女性癌癥的28%),前列腺癌(占男性癌癥的26%),非小細胞肺癌(占肺癌的15%)和鱗狀細胞肺癌(占肺癌的25%),這無疑造成了統計偏差。不過在新的論文中,托馬賽蒂教授等人將這些癌癥數據納入分析體系,研究結果卻還是跟第一篇論文基本一致。
大多數學者則質疑托馬賽蒂教授等人的研究過分強調隨機突變的作用,因為除了目前確定的環境或遺傳引起的基因突變之外,在所謂的隨機突變中,或許還有一些是環境因素引起的,只是目前並沒有研究清楚,不能籠統歸入隨機突變。
美國石溪大學的吳松(Song Wu)等人則采用四種方法,對托馬賽蒂教授和沃格斯坦教授第一篇論文所涉及的數據進行了重新分析,發現外在因素對癌癥基因突變貢獻率在70%-90%之間,也就是說內在因素對基因突變貢獻率則不超過30%,而且四種方法的結論基本一致,該研究論文於2016年1月發表在《自然》雜誌。
遺憾的是,托馬賽蒂教授等人在新的論文中並沒有對此作出回應,雖然新的論文接受了一些批評意見,比如增加了癌癥種類、將研究範圍擴大到世界主要國家等,不過仍將激起很多的質疑和反對。由於關於癌癥的數據仍不完善,機理研究還有待深入,因此目前很難下定論,到底是環境因素是主因,還是隨機突變是主因。正如《科學》雜誌配發的評論文章所說,預計有關癌癥“壞運氣”理論的爭論還會繼續下去。
不可否認的是,隨機突變是形成腫瘤細胞的重要因素,已經成為科學家的共識。但是,即使以隨機突變為主引發的癌癥,也並非不可預防。托馬賽蒂教授等人在新的論文中就指出,目前已知的造成隨機突變的原因包括堿基配對的量子效應、聚合酶造成的錯誤、堿基的水解脫氫基作用和內生活性氧或代謝物的損傷等。隨著研究的深入,如果將來能弄清楚隨機突變的原因,或許可以找到減少這些所謂“隨機突變”概率的方法,進而減少癌癥風險。
即使在對隨機突變束手無策的今天,我們也不用因為“壞運氣”而沮喪。每次細胞分裂都會產生基因突變,大多數時候這些突變都是無害的,或者被細胞自身修複,只有當發生在腫瘤相關的關鍵基因上,這些隨機突變才有誘發腫瘤的可能,而且最後發展成為腫瘤細胞還需要其他誘因,包括環境或遺傳因素的刺激。退一步說,並非所有腫瘤細胞都是致病的。
由於之前有很多人批評,他們的研究對那些正在致力於癌癥預防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危險的誤導”,托馬賽蒂教授等人在新的研究中強調了癌癥的可預防性,他們認為環境因素引發的突變是可預防的,而且即使一種癌癥50%由隨機突變所引發,也是可以預防的,因為引發癌癥的基因突變需要多個誘因,而且可能需要這些因素之間相互作用才能最終發展成為癌癥。而英國癌癥研究中心預測約42%癌癥是可預防的,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則估計在每年死亡的80歲以下癌癥患者中有21%可預防,這些預測數據與托馬賽蒂教授等人研究成果相吻合。
另外,不同的組織器官,引發癌癥的基因突變發生原因也差別巨大,而且隨機突變的概率並非代表其可預防性,例如,引發胰腺癌的基因突變中隨機突變占77%,環境和遺傳因素占23%;肺癌的情況則大不一樣,65%的突變歸因於環境因素,35%是DNA複制隨機突變,而遺傳因素基本沒有影響,但是英國癌癥研究中心調查,約37%胰腺癌是可預防的,而肺癌可預防性則高達89%。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2015年全球因癌癥死亡人數為880萬人,其中肺癌死亡人數169萬人,約占癌癥死亡人數的19%,是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癥,而煙草竟然與22%的癌癥死亡案例相關,說明煙草不僅與肺癌息息相關,還與其他癌癥有關,表明控制煙草等預防措施,對於減低癌癥發生率仍然是最有效的。
盡管爭議不斷,但是對於癌癥研究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托馬賽蒂教授等人的研究無疑開辟了一條新的癌癥成因研究思路,將會有更多的科學家跟進。托馬賽蒂教授等人在論文中也強調了癌癥的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的重要性。
顯然,預防癌癥,我們應該主動出擊,堅持良好生活習慣,保持積極健康心態,避免接觸致癌物質,這樣,那些“不可控”的隨機突變即使發生,也只能唱獨角戲,難以興起多大的風浪。
有一種坑,叫中糧系。
來源 | 面包財經(ID:mianbaocaijing)
文 | 面包財經
因旗下公司雅士利和現代牧業巨額虧損,在港股主板上市的蒙牛乳業去年曾出現7.5億的巨額賬面虧損。今年上半年,蒙牛業績恢複增長,利潤同比上漲4.7%。資本市場反應亦正面,公布業績次日,股價高開,收盤上漲5.42%。
但利潤增長難掩痼疾,蒙牛耗費巨資入股的現代牧業和雅士利仍然巨額虧損。更為嚴峻的是:蒙牛不僅營收被伊利大幅超越,當前利潤也僅為伊利的約三分之一,市值也只相當於伊利的四成左右。
中國乳制品市場蒙牛伊利雙雄對峙的局面已經持續了十多年,但在中糧入主蒙牛八年之後,從市值和利潤的角度來觀察:雙寡頭對峙似乎正向單寡頭獨強的局面演進。
事實上,中糧系的上市公司正成為很多投資者套牢的深坑。今年上半年,在A股上市的四家中糧系公司股價無一例外地都在下跌。在港股上市的七家中糧系公司,除了大悅城之外,集體跑輸大盤。
中糧執掌之下的蒙牛,真的會掉隊嗎?
雙寡頭要變單寡頭?蒙牛利潤只有伊利三分之一
蒙牛公布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營收為294.65億,同比上漲8.1%;凈利潤為11.28億,同比上升4.7%。業績看似不錯,但與同期伊利相比差距相當明顯。今年上半年,伊利凈利潤為33.64億,蒙牛的凈利潤只相當於伊利的33.53%。
伊利和蒙牛的雙雄對峙,是最近十多年中國乳制品市場的基本競爭格局。蒙牛成立於1999年,創始人牛根生原是伊利集團副總裁。1999年伊利總營收已高達3.55億,蒙牛的營收只有4000萬,還不到伊利的零頭。
但到2007年,蒙牛營收就已超過伊利,並成為首家營收邁過200億元大關的中國乳企。當年蒙牛的營收達到213億,而伊利僅為193億。
那時蒙牛在液態奶上的優勢更為明顯,據尼爾森數據:當時蒙牛的液態奶市場占有率達到40.7%,而其它兩名競爭者總共才占28.1%。
但是,隨後爆發的三聚氰胺事件給整個中國乳業市場致命的打擊,蒙牛因為有業績對賭在身,面臨被外資控盤的局面。
2009年7月,中糧以30.58億港元的代價增持了蒙牛11.13%的股份。增持後,中糧持股比例達到20.3%,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從股權結構上,蒙牛實際上已經成為帶有國企色彩的上市公司,但牛根生仍然擔任公司主席。
2011年,牛根生辭去蒙牛董事會主席職務,這標誌著蒙牛正式進入中糧系主政的階段。也就是在這一年,蒙牛的總營收重新被伊利超過,且差距也有越拉越大的趨勢。
下圖為面包財經根據財報繪制的蒙牛與伊利營收走勢對比:
不只是營收,蒙牛的一些優勢產品,市場份額也被伊利趕超。以白奶市場為例,白奶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乳制品細分市場。據興業證券研報,伊利的白奶市場份額從2012年起超過蒙牛後,一直占據市場首位;在基礎白奶市場,2016年伊利市場份額已達到37%,而蒙牛僅為28%。
不少市場分析人士認為,蒙牛與伊利的此消彼長,與雙方的股權架構變化有很大關系。原本被貼上民企乳業巨頭標簽的蒙牛,在後牛根生時代,已經成為典型的職業經理人治理結構。
蒙牛自中糧入住後,前五大股東均為機構持股,截至2016年底,其持股比例超過50%;但其高管團隊合計持股卻僅為0.5%左右,帶有明顯的職業經理人治理特征。
而伊利的最大股東持股不足10%,前十大股東持股僅為30%左右,伊利高管持股比例則接近8%,其高管團隊與公司利益高度綁定。
蒙牛投資屢現敗筆:巨資入股雅士利和現代牧業卻持續失血
最近幾年,蒙牛通過收購和參股進軍產業上遊的奶牛養殖和奶粉業務,入股現代牧業和雅士利。並表帶來的收入增加,部分掩蓋了蒙牛與伊利在主打產品上營收差距擴大的趨勢。
但這兩家被投資的公司,正陷入巨額虧損的困境。今年上半年,蒙牛應占聯營公司虧損為3.54億,與上年同期相比,虧損擴大29.51%。
蒙牛持股比例超過一半的雅士利(蒙牛持有雅士利51 %的股份),今年上半年營收為10.05億,同比下跌15.7%,虧損1.22億。2016年雅士利就曾出現過3.2億的巨額虧損。
2013年6月,蒙牛以約114億港元向雅士利發出全面收購要約,但此後雅士利的業績開始大幅下滑。2016年雅士利營收僅為2013年的六成。下圖為面包財經根據財報繪制的雅士利總營收與凈利潤:
更值得關註的是,雅士利2016年的營收還部分包括了多美滋等收購來的業務。2016年雅士利以10.27億的代價購多美滋。這次收購產生了7.18億商譽,如果在未來幾年,多美滋業績持續低迷,則雅士利很可能要面臨商譽減值的壓力,這無疑又將波及蒙牛。
主要經營奶牛養殖的現代牧業,情況同樣不樂觀。今年上半年總營收為23.53億,同比上漲5.17%;但虧損額高達6.66億,虧損額擴大17.78%。
今年1月,蒙牛宣布以每股1.94港元的價格,耗資約19億港元增持現代牧業15.7%的股份。交易完成後,其持有現代牧業已發行總股本的37.7%,觸發有條件強制性現金要約。截至今年3月底,要約完成後,蒙牛共持有現代牧業61.3%的股份。
不過,在今年8月6日,蒙牛又發布公告稱:擬以每股1.38港元,共計4140萬港元的價格出售現代牧業0.49%的股份,擬用出售款償還若幹現有債務。僅過半年多,蒙牛就打七折出售現代牧業股權。
中糧系成投資者深坑:買入蒙牛三年無法解套
蒙牛公布上半年業績後,其股價出現上漲。但今年以來,蒙牛的股價其實是跑輸大盤的。年初至今,恒生指數上漲超過27%,而蒙牛上漲了約23%。
截止今年8月底,蒙牛的總市值為718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605億元,伊利股份總市值為1418億元;伊利的總市值相當於蒙牛的2.34倍。
而在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之前的2007年8月底,伊利的總市值為175億,蒙牛為353億元,蒙牛市值幾乎相當於伊利的兩倍。
在經歷三聚氰胺事件打擊後蒙牛和伊利股價均大幅下挫。但10年之後,伊利市值較事件之前增長了7.1倍,蒙牛則只增長了0.71倍。如果考慮到在這期間,蒙牛經歷了股份配售和供股權行使,導致股本擴大,實際上蒙牛在這期間的複權股價漲幅僅為33%,而同期伊利則大漲了4.61倍。
沒有比對就沒有傷害,直接拉蒙牛和伊利過去十年的股價走勢圖,不知道憧憬著與蒙牛長相廝守的港股投資者心里陰影面積有多大(前者為蒙牛乳業,後者為伊利股份):
不只是蒙牛,中糧系旗下的上市公司,除大悅城今年上半年股價表現不錯外,剩余上市公司的股價走勢均較為低迷。
去年11月初在港股上市的中糧肉食,甚至跌破的發行價。中糧肉食IPO價格為2港元,8月31日收盤價僅為1.57港元。
當前恒生指數徘徊在28000點附近,距離2015年股災爆發前的高位只有一步之遙,接近滿血複活,但中糧系各家公司的股價仍在谷底。下圖是2015年4月30日(股災爆發前一個月)與今年8月31日,中糧系各公司股價表現。
事實上,不只是在港股,中糧系在A股也有四家上市公司(分別為中糧糖業、中糧生化、中糧地產、酒鬼酒)。年初至今,除了酒鬼酒之外均有明顯下跌;其中,中糧糖業跌幅超過18%。
沒被三聚氰胺打到的蒙牛,是否真的要在中糧入主和“職業經理人”們的執掌下,丟掉乳業雙寡頭的地位?
稭稈和廢棄塑料做成的牙刷把、花盆、茶杯、餐具、裝飾板、門窗、相框等等,各式各樣的全新生物質新材料木塑制品正在進入百姓生活。
與以往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不同,新型木塑制品的原料更多地來自田間地頭,生產過程經過環保部門嚴格認證。這些有著環境標誌的木塑制品已進入了政府綠色采購清單。
但據生態環境部“環境標誌產品技術要求:木塑制品”編制組介紹,與所有的新興行業一樣,植物纖維與塑料複合制品在我國的發展也呈現散、小的特點。至今,在全國的數百家相關企業中,90%以上都是民營企業,並未受到大資金的青睞。
在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今天(4月12日)在京召開的“中國環境標誌木塑制品進入政府綠色采購清單暨中國環境標誌木塑制品認證企業頒證儀式”上,中國綠色建材產業發展聯盟木塑複合材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嘉介紹,中國面臨著環境資源的巨大壓力,而木塑產品具備原料廣譜化、制備可塑化、產品生態化、應用經濟化、循環低碳化的特點。
“作為一個資歷尚輕但充滿朝氣的產業,中國木塑產業已經成為目前中國制造業中為數不多的、享有與發達國家同行平等話語權的產業之一。”劉嘉介紹,2017年中國木塑產品產量接近30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二。生產、銷售、消費以及出口均居於世界第一,並且完全有可能長期占居此位。
“在中國工業體系中,木塑產業是小產業,但在世界木塑產業中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劉嘉說。
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副主任辛誌偉對記者表示,2015年,原環境保護部發布了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環境標誌產品技術要求:木塑制品》,旨在解決大量人工複合板材和膠黏劑產生的室內環境汙染問題。
辛誌偉介紹,室內空氣汙染對人的健康影響也越來越引起公眾的普遍關註,由於大量人工複合板材和膠黏劑用於家裝建材、家具、地板和室內物品,其中釋放的甲醛、甲苯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嚴重危害著人體健康。這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也往往會釋放大量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成為霧霾的幫兇。
上述“環境標誌產品技術要求:木塑制品”編制組介紹,木塑制品的應用領域涉及包裝制品、倉儲制品、戶外用品、家居建材用品、汽車內飾產品等。其中,運用最廣泛的是建築產品方面,約占木塑制品總額的75%,工業消費品占10%,汽車裝飾件份額約為8%,其他方面約為7%。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各類木塑制品被應用於大型建築物中,如北京奧運會場館、上海世博會。
劉嘉表示,目前中國木塑產品仍存在五大短板:企業分散化甚至破碎化;中低端技術及產品占主導地位;未能建立科學的質量標準體系;對創新和知識產權重視不夠;粗制濫造敗壞了行業名聲。
“行業中部分企業技術落後,產品以次充好的情況確實存在。”安徽科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潤露說。
上述編制組介紹,目前,在木塑制品的生產行業內,尚缺少大型骨幹企業,但也已形成了一些頗具代表性的企業。
湖州新峰木塑複合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永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木塑複合材料市場前景看好,符合國家節能環保、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方向。“但目前來看,在加工生產環節上,設備自動化水平仍然偏低,與發達國家相比約落後5年時間。”
沈永良說,近年來,中國木塑複合材料應用發展快速增長,相信到2025年左右,中國這一行業的制造水平可以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
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所研究員秦特夫表示,盡管木塑產業整個生產體系從頭到尾做到了綠色環保,沒有汙水、廢氣和廢物的排放。但在現有的制造過程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優質產品的體量太小,占總量的30%都不到,造成優質的材料在整個木塑產品體系中話語權不夠。“這是行業最大的困惑。”秦特夫說。
5月16日,股轉公司發布了第三批創新層企業的初步帥選名單。根據初選公司名單,共有928企業入選創新層名單,創新層數量較去年縮水三分之一,其中124家公司從基礎層調整進入創新層。
盡管今年創新層公司家數較去年的1393家有所減少,但股轉公司指出,新《分層管理辦法》對創新層準入條件和維持條件進行了修改,數量雖有所減少,但整體質量明顯提升,達到了分層制度改革的預期目標。
去年12月,股轉公司修改了分層標準,降低了盈利要求,提高市場認可度要求。具體而言,一是在差異化準入標準中,調減凈利潤標準,提高營業收入標準,新增競價市值標準。二是在共同準入標準中增加“合格投資者人數不少於50人”的要求。三是著眼於提高創新層公司穩定性,防止“大進大出”,將維持標準改為以合法合規和基本財務要求為主。
股轉公司指出,新一批創新層公司財務狀況明顯改善,創新層公司的整體穩定性顯著提高,絕大多數財務狀況良好的企業繼續維持在創新層。
2018年新進入創新層的公司,平均營業收入和平均凈利潤分別達4.5億元和2287萬元,較2017年分層調整時新進入創新層公司的平均營業收入和平均凈利潤分別高出52%和61%,更好地發揮了市場分層的篩選功能。
分層調整後124家公司從基礎層調整進入創新層,繼續維持在創新層的公司有804家,占今年創新層公司總數的86%,較去年提升了42個百分點。今年仍維持在創新層的公司平均營業收入和平均凈利潤分別達5.5億元和2981萬元,較2017年創新層公司整體的平均水平分別高出15%和10%,具有良好的財務表現。
此外,股轉公司表示,創新層公司的公眾化水平有所提升,創新層公司具有更高的市場認可度,起到了通過市場分層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
2018年創新層公司的平均股東人數和平均合格投資者人數分別達169人和133人,最近12個月,2018年創新層公司平均成交量達1213萬股,比2017年創新層公司的平均成交量高出20%,創新層公司平均市值較去年提高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