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PO真是熊市元兇嗎?(2012年08月22日的日記)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b7c.html

    股市永遠是面向未來的,你對後市看多,認為機會大於風險,遂就買入;反之,看空則賣出。看多且做多的力量大於看空的,便形成牛市;反之,則會產生熊市。可見,促使你買賣行動的是「預期收益與風險」均衡的結果,而牛市或熊市也因此而生。這是股市一條極其重要的原理。

    你有錢且看多,就會出手買進;而你雖然有錢卻看空,則決定不買或賣出(這時你賣出之後,手上又有錢了)。可見,決定你買賣的不是「流動性」的有無或多少,當然也就談不上是由供求關係來決定的,由此可知,牛市或熊市並非供求關係所造成的。

    這裡,供求現象恰恰是「預期收益與風險」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其實,任何具有金融屬性的資產,其定價也都遵循「預期收益與風險」均衡這一原理的,而非取決於「供給與需求」關係。

    由於IPO屬於供求關係範疇的,所以股市走牛或走熊與其並無必然關係。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中外任何股市,都有儘管IPO連發不斷但牛市或熊市卻依然的情況。所以說,IPO不是熊市元兇。

    倘若你非要認定「新股不停,牛市不來」,那你此刻趕緊徹底清倉,等到IPO停止的那天再進來吧!屆時,結果究竟讓你是喜還是憂,還真不好說呢!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94

「轉融通」真有那麼可怕?(2012年08月25日的日記)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bca.html
聽說華爾街句名言:在牛市的時候,什麼估值模型都是正確的;在熊市的時候,什麼估值模型都是錯誤的。」言下之意,牛市中你怎麼高估都是對的,什麼消息都是利多的;熊市中你怎麼低估都是不錯的,什麼舉措彷彿都是利空的其實,這反映出了人性的弱點。

    可不是麼,面對漫漫熊途,人們羅列出罪魁禍首一大串:大小非、IPO、融資融券、股指期貨、貨幣緊縮、加息、定向增發、國際版……現在據說又要推出個什麼「轉融通」,這似乎又是一根利空大棒,並且直接掄向個股。於是,有專家疾呼:高度警惕「轉融通」,沒有任何的工具能夠對沖這種非系統性風險,它將導致個股崩潰,進而殃及整個股市!

    「轉融通」真有那麼可怕?

    竊以為,欲使股市健康發展,需要建立做空機制以及存在做空力量,而在股市低迷時期逐步推出「轉融通」,應該說還是比較適宜的,因為這時做空力量相對較小。不然,到了明顯高漲階段再推出,那殺傷力可能就大了。

    一、「轉融通」只是擴大了一些融資融券而已,而融資融券項目推出以來,沒見哪只個股被做空而崩潰的,更沒見股市壓垮,何況如今股市已經「垮倒在地」,還怕什麼呢?呵呵!

    二、「轉融通」本質上是雙向的交易,主要是由機構參與的互相博弈,你融券做空,我就不可以融資做多嗎?而做多的力量就一定比你弱?要知道,全球所有的股市都是長期多頭市場,這是股市最重要的本質屬性!說什麼「做多困難而做空容易」,有沒搞錯哦?即使世界頂級做空大師索羅斯,好像也不曾見他單單在股票現貨市場裡直接做空的吧?難道你有能耐並可輕易得逞?呵呵!

    三、「轉融通」棍棒掄掃一下那些爛公司爛股票,又有什麼不好呢?呵呵!

    四、我沒現錢,只有幾張股票,願意租借出去,想收點票息添一點買菜錢,現有哪個券商或什麼人要?我才不管你沽空不沽空的。呵呵!

    所以,大可不必擔憂「轉融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78

伯格談保釣的軍事思想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b4o.html
本博按:在這篇採訪錄(http://lunannanlu.i.sohu.com/blog/view/233143879.htm) 中,德國軍事專家伯格闡述的軍事思想,凸顯逆向思維(或叫辯證思維、反向思維)的威力,充滿辯證法。比如,伯格指出:「如今中國學者們在思考國際力量對比 時常犯一個錯誤,那就是沒有學會從對手的角度看問題,一味強調自身的弱點而畏懼對抗,這本身就是中了對手的訛詐之策。就保衛釣魚島戰略而言,中國人並沒有 看清美日對中國的恐懼,處處強調韜晦,這導致喪失戰略主動權。」「一個大民族要在鬥爭中學會成長,不能永遠指望別人不侵犯自己求得穩定。」

    本文談的雖然是軍事方面的問題,但所揭示的思維方法卻適用於各個領域,比如,投資、營銷、創業、管理、競爭……

 

西方軍事專家談保釣戰術

作者:那小兵  

 

    美國諺語:要讓鹿群強壯最好的方法就是讓狼群與他們住在同個草原。

 

    關於如何捍衛釣魚島主權引發了國人越來越多的討論,筆者就這個問題拜訪了德國軍事歷史學家漢斯伯格教授,就這個焦點問題進行了採訪。漢斯伯格教授著有《在地獄裡戰鬥》等歷史著作,如今已經退休,但依然密切關注國際軍事事務。

 

    那小兵:非常感謝教授能接受採訪,而我一直都期待著這個機會。中國人擔心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軍事教育有斷代的危機,一方面沒有繼續從 俄國獲取高級軍事教育,另方面也無法取得美國的現代化軍事教育,更無法深入與西方國家軍事教育界互動,這造成了中國軍事思想教育處於「自力更生」的摸索狀 態。就如許多其他的學科一樣,我們能取得的都是二手三手的。另一點就是無論俄國與美國都是中國潛在對手,我希望德國人能夠站在一個中立的角度探討一下中國 的軍事發展戰略,我們依然記得德國在二戰中曾經幫助過中國制定軍事戰略,請您談談這方面看法。

    伯格教授:你知道我是個陸軍歷史專家,談到海軍的時候並不多,因此就我目前所瞭解的簡單談談。的確中國軍事學者的觀點大多出於美國提供 的觀點與研究結果,其中當然有許多是美國人有意釋放出來的,這造成了中國學者跟著美國意圖思考的弊病。德國軍事教育一直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與德國的民族 主義與民族性有很大關係,這也讓德國在二戰中付出了慘重代價。我父親直到去世那天還戴著當兵時的手錶,而且時間指針永遠停在當年進攻蘇聯的那一刻,這種情 結讓德國與美國和俄國都保持著某種距離。德國人承認二戰罪行,但不承認自己比蘇聯人或美國人差,而日本人表面不肯承認罪行,但內心對美國、俄國乃至中國有 深刻恐懼感。中國軍事學者不但與西方軍事教育脫節,而且也與中國老一輩軍事家思想脫節,其中明顯一點就是缺少必勝精神,顧忌太多,自己嚇唬自己。如今中國 學者們在思考國際力量對比時常犯一個錯誤,那就是沒有學會從對手的角度看問題,一味強調自身的弱點而畏懼對抗,這本身就是中了對手的訛詐之策。就保衛釣魚 島戰略而言,中國人並沒有看清美日對中國的恐懼,處處強調韜晦,這導致喪失戰略主動權。

 

    那小兵:您很理解這種狀況。您研究克勞塞維茨軍事思想非常有成就,他的軍事戰略思想是整個西方軍事思想的基礎,請您從戰略與戰術層面給中國讀者談談如何運用西方軍事思想保衛釣魚島與南海吧。

    伯格教授:呵呵,我只能簡單地講講。首先,我們應當瞭解中國的對手戰略意圖,然後評估對方的戰鬥意志與方式,再然後評估敵我實力對比, 之後才能制定戰略戰術。我們明白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把戰爭看成獨立的東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為政治服務的。戰爭爆發之後,並 未脫離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劍代筆的政治。美英兩國在二戰中就建立了所謂「圍堵歐亞大陸」的戰 略同盟,那時對手是德國,德國與蘇聯交火讓英美趁機攻入,最終德國失敗。在二戰後,那時的假設敵人包括了俄國與中國這兩個潛在超級大國,一旦其中一個大國 與其他一個大國開戰,美國就將選其中一個聯合制服另一個,從而用最低成本掌控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對於俄國和中國的經濟與軍事戰略圍堵計劃依然有效,但其中 外部情況發生了變化,美國有些不知所措。這個戰略弱點有兩個:一是伊斯蘭國家的崛起造成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衝突升級,這帶來了從來未有過的新挑戰;二是歐 盟、俄、中三國相互依賴加強,美、英、日聯合向心力減弱。美國十分擔心俄國與中國會因為發生動亂而走向伊斯蘭式極端主義,故此並不敢相逼太甚,而且會繼續 制約日本與韓國的軍事冒險。很大程度上,美國不敢真正觸動中國的霍姆斯海峽與馬六甲海峽生命線,擔心中國背水一戰造成美日韓戰線徹底被摧毀。美國從中國歷 史中得出一個結論:每次中國打仗就會促進民族大團結,同時解決貧富不均等社會問題,中央集權相應大大加強,相比之下,美國日本韓國這些民主國家主動發動戰 爭將極大的激怒國民。因此美國希望中國繼續和平演變而對美國有利。中國對於保衛釣魚島不必擔心美國真正介入,但可以適當選擇時機給美國面子出來調停。從經 濟學角度講,戰爭恢復能力比打贏戰爭本身更重要,看看德國與日本就是這樣崛起的,再看看那些沒有參戰的南美洲國家,一個都沒崛起,因為他們被既得利益集團 拖住了。

 

    那小兵: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的政治目的即是消滅敵人,而消滅敵人必然要通過武力決戰,通過戰鬥才能達到,它是一種比其他一切手段更為 優越、更為有效的手段。消滅敵人包括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兩個方面。他還認為,進攻和防禦是戰爭中的兩種基本作戰形式。二者是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整體為 防禦,局部可能為進攻。您可否能談談中國能從中採用什麼戰術戰略?

    伯格教授:我讀過一些中國現代軍事著作,但覺得像《超限戰》之類的作品都缺少軍事戰略思想格局的,太過拘泥於技術層面,顯然受到了西方 武器制勝論影響。就目前美俄中平衡的格局看,中國相對最強的戰爭要素就是武器,尤其是核武器,這就是不怕打輸的底牌,這讓對手們明白無論戰爭如何發展中國 都不會輸,更不會割地賠款。中國最弱的是缺少實戰經驗和軍事思想訓練,在常規武器系統中缺少某些關鍵技術,但這些都可以通過實踐迅速取得。因為中國對這些 方面過多的顧忌,因此南海各國對中國不斷訛詐,比如,越南每次向中國要錢之前必定先在南海製造事端,強化姿態,而後從中國把錢拿走,這和從前匈奴人逼迫中 國提供物資錢糧有何區別?菲律賓也在試圖用同樣的方式從中國得到好處。其實,我預料今後在釣魚島和南海更多出現的武器是「冷兵器」,也就是裝甲艦艇相互衝 撞,這屬於心理戰範疇。日本人也在試圖對中國實施心理戰,他們正通過媒體與巡邏強化一個假象,那就是「日本對於釣魚島掌握實際控制權」,我到想問問日本人 在那茫茫大海上憑什麼實際控制了釣魚島?難道中國船去和日本船去有不同嗎?難道日本建立的島上海防嗎?日本人使用這個心理戰術的原因是他們認定中國人是農 耕民族,農耕民族往往誤用陸地劃分的思維劃分海洋,讓中國人心理上接受日本的戰略主動權。美日韓目前依然保持著整體防禦的架勢,但不排除局部戰鬥,中國應 當明確相應戰略戰術。中國必須改變農耕民族戰略思維,對付遊牧與海洋民族進攻必須首先「變被動為主動」,以攻為守,掌握出擊主動權。比如,在釣魚島與黃岩 島一帶海域用數條萬噸巨輪裝滿石頭進行布點式「擱淺」,製造實際「海上碉堡群」,突破島礁「無主權」的法律侷限,誰敢來靠近就打誰,變「侵犯」為「被侵 犯」,掌握主權捍衛的主動權。

 

    那小兵:我記得克勞塞維茨說過:「這些要素在軍事行動中大多數是錯綜複雜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中精神要素佔據首位,影響戰爭的各個方面,貫穿於戰爭始終。您看中國應當如何回應日本的心理戰術?

    伯格教授:從整體戰略而言,有句話非常坦白:「穿鞋的怕光腳的」,德國一戰後赤貧而奮發崛起,蘇聯二戰後因損失巨大而崛起,中國韓戰後 因打平美國而自信大增,這讓美國人形成了一個「不求打勝,但求安全撤軍」的政治戰略心態,如今美國軍事經濟實力已經快速衰落,國內貧富矛盾加深,求撤多於 求進,所謂「重新回到太平洋」無非是給自己找台階下。日本債務深重、韓國懼怕朝鮮、越南經濟依賴中國、菲律賓是個變相美國殖民地、印度本身陷於民族與社會 危機,故此中國相對是形勢最好的國家,仍在上升之中,沒有必要懼怕他們。美國越是打壓中國就越造成中國冷戰思維加劇,這對於美國非常可怕。中國最可怕的就 是畏懼本身,沒有聽說一個13億人的國家整體怕失去朋友的,中國人民與中國人民就是最牢靠的盟友,比北約加上華沙國家人口更多。只要有「以戰止戰」的決 心,沒有那個國家敢得罪中國,誰也不敢與永遠無法消滅的中華民族戰鬥到底。與德國二戰侵略別國不同,中國保衛釣魚島站在正義一邊,保衛釣魚島是中華民族的 永久責任,讓日本人明白,中國人拖一百年一千年也不會讓步,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最後勝利,絕不能因為一個戰役得失而放棄國土,看看到底是美國日本害怕還是中 國害怕戰爭。在保釣問題上中國打壓日本的有三個戰略意義:一是殺雞給猴看,打壓台獨親日派,二是讓日本人明白走向滅亡的命運正加速來到,不要指望保留任何 侵略戰利品;三是瓦解日美島鏈聯盟,把包圍者包圍起來,突破封鎖進入太平洋和印度洋。釣魚島就是這個突破點,徹底改變中國只防禦不進攻的戰略。中國人曾經 建立了萬里長城,結果把自己給封堵起來了,如今是美國日本搞島鏈,他們其實犯了同樣的戰略錯誤。中國要趕在人口過度老化之前實現這些戰略佈局,否則中國人 會被「文明病」徹底弱化,就如日本人那樣老化衰弱下去。未來國際軍事實力不再是軍力的絕對量,而是國家持久戰能力,更是國民精神的力量的對比,阿富汗與古 巴就是例子,小國未必就是失敗者,弱國未必就是求和者。一個大民族要在鬥爭中學會成長,不能永遠指望別人不侵犯自己求得穩定。

 

相關文章鏈接: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28116302_2_1.html《好文推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61

掌舵行船的啟示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cgg.html

本博按:死 裡逃生、險中求勝往往都是逼出來的匹夫之勇;不入死地、避開險情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這篇《真正的勇敢》強調掌舵行船最重要的是安全,投資不也一樣嗎?不 由得想起查理·芒格常說的一句美國農夫諺語:「我想知道我會死在哪裡,如此我就永遠也不去那裡。」股海航行,小心駛得萬年船!

 

 

真正的勇敢

/張小平《環球人物》2012年第25期

   

    福建省平潭縣海域暗礁多,在上世紀中葉,附近搞捕撈、運輸的船隻經常發生觸礁事件,引發了多起船沉人亡事故。老漢林賢德是方圓百里有名的船伕,在該海域駕船長達40年,至少遭遇過上百次觸礁險境,可每次他都能化險為夷,死裡逃生。

    一次,林賢德在夜裡駕船回家,不小心又碰到了暗礁。海水侵入船體急速下沉,幸虧他反應靈敏水性高超,在海中搏擊了7小時才有驚無險地上岸。林賢德英勇避險的事流傳開來,眾多記者圍在他家門口要採訪他。林賢德拒而不見:值得採訪的不是我,而是我家侄子林先勇。

    林先勇正蹲坐在一邊修補船艙,聽見叔叔表揚自己,靦腆地笑了笑,說:我駕船隻有8年功夫,雖然天天都出海,可是從沒遇上過觸礁事件,哪裡有什麼值得報導的壯舉呢?」這時林賢德走出屋,望著大家說:我每年至少要遇到一次觸礁險情,其他船員次數還更多,唯獨他從來沒遇上,能說他沒有過人之處嗎?

    眾人覺得老漢講得有道理,紛紛請教林先勇的避礁之道,林先勇揮了揮手:「我根本沒什麼本事,不過是從第一次出海起,就把這片海域哪裡水深,哪裡沒礁石都記得一清二楚,此後總是固定地沿著這條線路出行罷了。林賢德愣住了,隔了許久才說:人們只看到我遇險抗擊的壯舉,卻忽視了侄子日復一日的平安。我駕船數十載,每次出海都為哪裡有暗礁而提心吊膽,結果依舊不幸撞礁遇險,而侄子經驗算不上豐富,卻總能清醒地記住哪裡沒危險哪裡最安全,鎮定自若地在其間航行。這就是我倆的不同,他才是真正的英雄!」

    人們往往習慣於警惕自己所不能做的,甚至不惜冒險地去挑戰,殊不知,把能做的做到最好,才是真正的勇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62

歷史從不昭示未來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e6t.html
 朋友小Q敬仰敬畏大師名家,我何嘗不是?

    昨天,小Q特地把金學偉最新文章《A股牛市的動力與契機》(http://finance.stockstar.com/MS2012102000001048.shtml打印下來,拿來與我共同學習和討論。

    金學偉大師將當前的股市與2005998點時進行對比,認為這是「尋找股市上升動力的最好方法」,從而判定未來兩年多的股市只會:強則以2000點為依託整理,弱則圍繞2000點上下折騰。

    於是,我們對他的幾個對比項目逐一進行了學習和討論。

    第一項是:估值。998點的平均市盈率高於現在,但平均市淨率低於現在。這一點可以互相抵消。但在平均股價上,998點為4元,現在是7元。因此,在估值上,目前並不優於998點。

    估值是這樣看股價高低來的嗎?早年,12元的股票滿地都是,倘若這樣比較的話,那4元也真是太貴了!倘若你非要這麼來估值而投資,那你就等到遍地都是1元股的時候再買吧!就好比,以前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市中心的房價每平米1000元都不到,現在你想買房,就等著房價跌到1000元吧!

    第二項是:供求。從1994年到2005年,A股流通市值的年均復合增幅為22%,而從2005年到現在,年均復合增幅高達53%!由此導致在潛在供求關係上,998點的流通市值佔M1的比例為8%;現在是63%,提高7倍以上。在現實供求關係上,998點時股票保證金餘額佔流通市值比例超過13%;現在不到6%。無論潛在還是現實供求關係都已不可同日而語。」

    現在的市場確實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但誰說流通市值年均復合增幅就不能大幅度地增長?股市的市值究竟反映的是什麼?它不是複製以前的歷史數據,也不是反映 當前的數據,而是對未來預期的反映,這就是說,市值與過去和現在都沒有直接關係。用歷史數據來衡量當前的市值,沒有多大意義,更不用說來推測將來了。實在 是因為,股市並不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而是由「預期收益與風險」所決定的。由此可知,歷史從來不昭示未來。倘若真的可以按照以前的供求關係的數據來推斷的話,那怎麼沒見金大師根據2005998點以前的歷史數據而告示世人,之後將掀起一輪兩年波瀾壯闊的天量大牛市呢?事實上,當時連鬼神都不知道會漲到6124點呢!

    第三項是:外部支持。在998點,為支持股改,以向證券公司貸款形式,投入了3000億元啟動資金,相當於流通市值的1/3和保證金存量的3倍。現在雖有各種利好,但都杯水車薪,或遠水不解近渴。

    股市走牛的根本是靠這種資金注入政策的嗎?其實從根本上講,股市是實體經濟的反映,假如當時沒有強勁的實體經濟增長,能夠走出那波史無前例的大牛市嗎?金大師顯然又用靜態的供求關係的眼光來看未來了。沒有相當於流通市值的1/3和保證金存量的3,股市就不能上行了?哪怕來個慢牛或小牛都不成?再說一遍,股市價值是不受供求關係影響的,它是預期收益與風險的均衡的反映。倘若供求關係真的靈驗,那麼儘管都杯水車薪,引發不了大漲或大牛市,但也不至於跌跌不休吧?

    第四項是:催化劑。在998點有股改做催化劑,現在,人們只能找到正面因素,卻找不到正面催化劑因素。

    歷史儘管會重演,但絕不會簡單地重複,股市跌透了就一定會漲,而所有制度性改善與建設都是催化劑。

    第五項是:經濟週期。998點時,經過連續4年去庫存,上市公司利潤進入週期性快速增長軌道。現在,公司利潤能夠不降就已上上大吉。還有一點是,從信用(社會經濟主體包括法人和個人對資金和槓桿的使用程度)週期講,998點是一個遲到的底。實際的信用緊縮週期在2004年就已見底,而股市卻遲至2005年才見底,2006年 才正式上升。遲到的漲跌更強勁,因為,遲到意味著蓄勢。而目前,信用收縮週期剛剛到來,有機不敢投,能借不敢借,成為主流傾向,大家追求的不再是提高資金 運用效率,而是資金的安全。股市既缺乏公司業績推動,也缺乏風險偏好推動,上漲動力嚴重不足。就是大環境也與當時有很大差別。因此,A股缺乏上升動力。

    對於這項比較,我們認為金大師說得好像還是很有道理的。但經濟週期永遠不會千遍一律,上漲動力嚴重不足,並不意味著就如他所言,今後兩年多只能強則以2000點為依託整理,弱則圍繞2000點上下折騰

    還有,目前,信用收縮週期剛剛到來,有機不敢投,能借不敢借,成為主流傾向,從逆向投資角度來看,這恰恰不是股市潛在的利好時期嗎?

    通過對上述998點時的五個方面的比較分析,金大師認為實際上已找到A股下一輪牛市的幾個先決條件,即逐步解決上述一系列的問題(有的也正在解決之中),化解各種矛盾,為今後的牛市做充分蓄勢。

    對於金大師這一觀點,我們認為沒錯。然而,股市中所有的條件都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所以這幾個「先決條件」究竟有多「先決」,可能還真不好說呢。

    對於金大師通篇以供求關係為理論基礎、以998點的歷史數據為依據,從而斷定今後兩年多股市為「2000點整理或折騰式走勢的結論,我們尚存疑問。其實,只跟蹤拜讀金大師今年以來的一系列文章,就已發現,供求關係為原理、以歷史數據為依據的分析判斷,出錯多次。

    對於股市乃至所有金融市場,歷史從不昭示未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04

笑說「15%」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ehn.html
朋友Z是一位股海老將,今天來這聊天,談了一則投資感想。「兩個15%最難受,那就是,股票高估賣出之後繼續上漲15%;反之,低估買進之後下跌15%。」他說,「如果能夠忍住和習慣這15%,你就算過關了。」

   我聽得樂呵。「你既然知道差不多有這麼個15%,那你為什麼不等它漲完或跌完了再下手呢?」我笑道,「這樣幾近逃頂抄底,豈不巧妙絕倫?哈哈!」

   一、其實,世上沒人操作會這樣接近這個15%的。我說:「要不我跟著你Z老兄,只需滯後15%動手,不久巴神大爺定來請我吃飯,討教秘籍。哈哈!」

   二、高估賣出,低估買進,這是估值操作,與趨勢操作無關,所以,哪怕賣出之後再怎麼瘋漲或買進之後再怎麼狂跌,都不應該有什麼懊惱。假如非要懊悔,那每天都有漲停股,非把你腸子悔青不可呢。由於投資門道是不可能博眾家之長於一體的,而每種門道都各有長短,因此,若你後悔難受,這說明你的投資理念以及投資方法有矛盾,出問題了呢。

   三、倘若以估值來進行(價值)投資,那麼賣得太早或買得太早是常有之事,卻又都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33

從更大的邏輯上來看問題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ery.html
今天,朋友Z特地來告訴我,他準備清倉甚至銷戶,永遠離開股市。「經歷了5年大熊市,這幾天好像突然醒悟了!1、A股制度性缺陷嚴重,重圈錢,輕投資,價格一直都偏高;2、期指始終會被做空而壓制股市上漲。所以,A股毫無希望了!」他說。

   朋友Z兩眼發直,臉色凝重,神情悲壯,我們沉默許久。

   「你確實擊中了A股的要害之處!」我終於先開口打破沉悶氣氛,「但我們是否可從更大的邏輯上來看問題呢?」

   1、股市已有400年歷史了吧?不管處在什麼國家或地區,哪個不是從制度嚴重缺陷中發展起來的?A股也不例外。說到制度問題,即使現在美國股市,制度也遠未盡美盡善,不然怎麼會沒避免次貸危機引發的特大股災呢?害得全世界都跟著遭殃。

   縱然A股自誕生起,主要性質似乎一直沒有根本改變,但還不是照樣發展壯大起來了?而大部分的股票不也都上漲了?面對這個歷史事實,你能說價格一直是偏高的?甚至斷定A股走到頭了?

  新興市場國家股市的制度肯定不健全,尤其是中國A股,可能是最差勁的,但為什麼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大投資(機)家、金融機構來這呢?他們虎視眈眈地盯著A股,腦袋都進水了?美國股市確實是最先進的,而你又非要拿它來與A股相比較,那你恐怕只能去美國做股票了。

   2、看到「期指做空,A股跟跌」,就以為期指是主導因素,這實在是本末倒置了。A股跟著期指跌跌不休,原因在於它本身有著下跌空間(包括非理性下跌),期指只是具有這個「發現功能」罷了。到了跌透了,你能肯定期指還敢一如既往地做空?同理反過來推知,到了市場上漲的發瘋階段,期指發覺上漲動力兇猛,必會順勢做多而不敢輕易做空的。做絕助跌助漲,期指就這副投機德性。不信?你等著瞧!(當然,市場制度以及結構不同,估值勢必相應變化。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A股確實先天不足,期指規則也存在很大問題,儘管如此,但其最最基本的屬性(規律)卻始終不會改變,即它是一個長期多頭市場。

   「建議你再思考一下!」我說,「還有,眼下你清倉,如果正好是『倒在黎明前』的話,那可胸悶啦!」

   「讓我再想想!」朋友Z點點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92

投資是一種思維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g5h.html
昨天,巧遇一位闊別40多年的小學同學,格外驚喜與親切!

    敘談中聊到做股票。他說:「炒股15、6年了,認識到了股市的基本特徵:底部、中部、頂部。」

    「那你一定是根據研判這三種形態來進行操作的吧?」我問。

    「是呀!」他答,「底部要經過觀望等待從而再進入,中部要堅守,頂部要出來。」

    「那你歷經十多年,底部進,頂部出,肯定賺翻了啊?」

    「哪有啊!」他高聲答道,「媽的!整個下來,只打了個平手吶!」

    哈哈!好像有點不可思議吧?

    「那你說,現在股市處於什麼階段呢?應該如何操作?」我又問。

    「現在應該屬於底部區域,但還需觀望,以求確證!」他解釋道。

    結果,今天股市暴動式上漲!

 

    股市中,你所看到的各種級別的「底部、中部、頂部」都是已經走出來的結果,當然,以後還將永遠繼續不斷地重複產生,但你拿著以前的走勢圖是絕然推導不出後市走勢的,因為歷史不會簡單地重複;再說你身處哪個階段也是模糊不清的。你越是想探明處於什麼階段,就越是會觀望等待,最終等你覺得看清時,這個階段差不多已經快走完了。把結果當原因來對待,似乎是人的天性,在股市中,用這種事後之明的思維來指導波段操作,長期而言,恐怕難獲大利。我這位老同學就是一個例證。

 

    那麼投資應該如何思維呢?有效的答案肯定有許許多多。其中,「逆向思維」(屬於辯證思維)不失為一種極其有效的方法,因為股市充滿辯證法。

    關於逆向思維及投資的原理,到處都有闡述(本文不再贅述),看似簡單明了,但要養成自覺的習慣,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106

不要輕易離開本業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gay.html
  年輕朋友Y某證券營業部客戶經理,今天打電話來說,他們單位又有好幾個人辭職,大家都認為,券商這行當長期不會好了。隨後他問:「我該怎麼辦?」

   我沉默了一會兒,說道:「股市在6124點或3478點那會兒,你怎麼沒聽他們說長期不會好了呢?而如今已走熊了5年或3年了才聽說?」

   當下,市場確實非常低迷,造成券商日子很難過!但35年都熬過來了,好日子總該更近了吧?就好比,你已掉到深淵之底,只要朝上看,都是光明;往上爬,每上一步都會有收穫。這麼好的一條路就在你腳下,你卻不想走了?

   再說,世上哪有不入低谷的行當?做人做事又有誰能夠逃避低落時期?沒有的吧?其實,行情越是低迷,讓你離成功就越近。正如王永慶說做事業的捷徑就是從冬天開始賣冰激凌(可網上搜閱)

   「就讓別人冬天裡砍樹吧,而你只管冬天裡賣冰激凌就是,練好基本功!」我最後說,「還有,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現在還非常落後,發展空間巨大,所以你這可是個好行當啊!怎可輕易離開本業?!這與做股票不是一個道理嗎?你問怎麼辦,我說就這麼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89

關鍵在於幅度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gxo.html
 

同事朋友D性格開朗,說話詼諧。他炒股已有好多年了,昨天篤步到我這,聊起炒股心得。

   「媽的!我不算是個老股民,也應該算是個中股民了吧?」他自嘲道:「去年好像花得精力也不少,可到了年底,媽的!怎麼業績竟然還不及那幾個屁不懂一個的小娘們呢?哈哈!」
   D炒股用功,懂技術,會看盤,波段操作不亦樂乎。而他說的那幾個小娘們呢,都是剛工作不久的女孩,她們懵懵懂懂地跟著買進一點股票,隨後就放著一直沒動,顯然都對股市沒多大興趣。但結果呢,她們的業績卻都勝過了D。
   「想想自己也沒出什麼大錯,怎會落後的呢?」D很納悶。
   「道理其實很簡單的。」我說,「我現只根據『炒股概率』來作解釋。」
   股市是個不確定性市場,就其運行而言,炒股是個概率事件。而概率論中最重要的一個原理就是:出現在正確方向上的頻率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出現在正確方向上的幅度有多大。
   首先,因為任何技術指標都是滯後的,你操作勢必大都是「賣出慢一拍,買入遲一步」;又因為2012年總體來講是個弱熊牛皮市,大部分時間段裡,漲跌波幅並不大,因此,即使你判對了漲跌趨勢,並且做對次數好像也不少,「賣慢買遲」也將致使你斬獲不大。而你波段做得越小,獲利也就越小而難。
   其次,由於你賣出及買入都是滯後動作,因此,你雖然賣出躲避了再下跌的損失,但買入之前卻也無意之中發生了踏空;而操作得越頻繁,踏空疊加效應也就越厲害。這樣在牛皮市裡,你來來回回的未必能佔多大便宜,差不多也就打個平手罷了。
   再次,技術指標頂多只能告訴你漲跌趨勢,卻都無法告訴你漲跌幅度,尤其是遇到連續上漲,技術指標立馬鈍化失靈,你踏空勢必隨之增加。
   還有,你總不可能每次操作都對頭的吧?雖然你自我感覺沒出什麼大錯,但小錯總是難免的哦,這會大大地抵消你正確操作的功效(據說,一次做錯,起碼需要兩三次做對才能彌補呢)。其實啊,不知不覺地踏空才是你真正的大錯呵!
   上述是你的大致概況,現再來看看那幾個小娘們是怎樣的。她們有的股票還是你推薦的呢,但她們都一概放著沒去管,實質上就是做長線了。她們雖然始終要坐過山車,每次下跌,沒有一個逃過;但每次上漲,卻個個拿足了。因此,對於去年12月份那波大漲行情,儘管來勢既突然又短暫,但她們沒有漏掉一分一釐,全部收入囊中!實際上,在這重要時段,她們運氣好,都無意之中執行了「牛市捂股」策略,真叫「新手捏大牌」啊!而你真正落後於她們正是這段時期。
   你看,你之前感覺做得再好又有什麼用呢?人家只需等來一個大漲,就超過了你呢!你說可氣不可氣?哈哈!
   由上可知,股市運行中,空間是主導因素,勝負的關鍵取決於出現在趨勢方向上的幅度,而非那些影響並不大的所謂正確操作的頻率。這正是概率論中最深刻的要點。
   「啊?真是這樣嗎?千里馬失蹄,可能是偶然的吧?」D滿臉疑問!

   朋友D顯然不太相信我說之理。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