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李河君打法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2/100455533.html
2010年,李河君買了兩架二手灣流G550,以每年每架350萬元的託管價格停在海口的機場,機身上寫著「漢能號」。那一年,漢能集團正在各地擴張光伏版圖。他時常坐飛機去家鄉廣東河源,漢能投資的第一個太陽能薄膜電池生產基地就在這裡。河源沒有機場,飛機降落在兩小時車程以外的廣州白雲機場,再轉車。李不以為煩。

  45歲的李河君,出生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觀塘村,祖輩務農,臨江而居。1988年,李河君從北方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本科畢業,拒絕分配,選擇經商。據他後來自述,從賣電子元器件開始,他涉足過國內貿易、礦業開採、礦泉水生產、房地產等行業。

  多位接近李河君的知情人士透露,李發跡是靠鐵路運輸,上世紀90年代初,賺得第一桶金。

  一下變得「有錢」,李河君曾頗為迷惘。多年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回憶道:「當時手裡有了這麼多錢卻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下一步幹什麼呢?有人建議進股市賺快錢,有人建議收購上市公司圈錢,還有人建議收購小水電站。」

  他選擇了最後一項。李河君先在老家廣東河源花了200萬元買來一座350千瓦小水電站,開始涉足水電。李河君此後在廣東、青海、浙江、廣西等地或收購或新建多家小水電站。

  不過,真正為李河君贏得社會矚目和顯赫地位的,是他在金沙江上規劃建設了一座裝機容量達300萬千瓦的金安橋水電站。

  2002年,中央某部門組織民營企業赴云南投資考察。云南省水電資源項目讓李河君眼前一亮。很快,云南省和漢能正式簽署了投資近200億元、一期240萬千瓦,兩期總裝機約300萬千瓦的金安橋水電站項目開發協議。這是國內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民營企業建設的百萬千瓦級特大型水電項目。

  把賭注押在金沙江水電工程,用李河君的話說,從籌劃到建設運營的八年裡,「資金像磨盤一樣」,壓得喘不過氣來。為了應對金安橋水電站項目高峰時每天1000萬元的投入,李河君陸續出售了浙江、青海、廣西的水電站,甚至把公司家底都投了進去。

  2008年底,已經投入巨資的金安橋水電項目被披露未批先建,被多家銀行停貸,李河君幾乎走投無路。在此後公開採訪中,他稱,最困難的時候,國家開發銀行貸給了他第一筆2.4億元人民幣貸款。

  據當時參與融資的一位內部人士透露,救命資金主要來自一筆30億元的信託融資。

  在此期間,李河君曾讓出大股東地位,引入恆基偉業的董事長張征宇,到2011年4月金安橋水電站正式並網發電後,張征宇才退出大部份持股。

  一位參與過漢能早期建設的人談到金安橋水電站那八年,對李河君由衷敬佩:「這八年他非常不容易,頂住各種壓力咬牙堅持下來了。」

  李河君由此贏得顯赫聲名。名字前面很快加上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等一系列名譽頭銜。

  李河君乘勝追擊,殺入風電行業。2009年在江蘇如東和寧夏賀蘭山投資了漢能風電場。江蘇如東風電場概算總投資7.9億元人民幣,建設規模為10萬千瓦,號稱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風電場之一。但風電投資並不成功,在李河君的實業版圖中只是曇花一現。

  隨後,漢能高調進軍光伏產業,成為光伏產業圈裡的異類。

  在技術和成本至上的光伏行業裡,漢能有些格格不入。從2009年開始,漢能在全國各地搞了八個光伏基地,投資巨大,選擇的又是成本不佔優勢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一位業界資深人士談及漢能,斷言稱「這是欺負地方政府不懂技術,晶硅電池已經比較成熟,投入、產出、利潤、市場看得一清二楚,不好講故事。薄膜太陽能好講故事」。

  李河君早年孤注一擲的勇氣並未稍減。2010年,漢能不僅從設備供應商購買數十億元的設備,入股設備供應商鉑陽精工,還介入薄膜太陽能電池的上游產業。業界對此也有一定期許。一位設備產業研究員曾對財新記者說:「漢能如果技術上真的突破了,做成了,那就是給民族工業爭了一口氣。」

  遺憾的是,漢能收購鉑陽太陽能後,截至目前並未能生產出轉化率更高的產品。與此同時,漢能內部也面臨管理危機。短短兩年,漢能在各基地的負責人幾乎都被換了一輪,人員流失嚴重。在一些從漢能離職的人看來,漢能有民企做事粗放之風。合作者對漢能也有些看不懂。一位合作者說,漢能中高層中技術出身的不多,多的是軍人、銀行界人士和政府官員背景。

  其實不難理解李河君青睞這些背景的原因:軍人出身者執行力強,財務出身者瞭解資本運作,官員出身者有政府資源。漢能打法,並沒有那麼異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28

李河君起底漢能:沒有投資1480億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3/xMNDE3XzU2OTAxMA.html

11月20日,初冬北京,窗外奧林匹克公園寒風凜冽。會議室內,李河君坐在主席位,身後是萬里長城水彩畫。

進入光伏薄膜電池領域後,過去3年中,這個45歲的年輕人和他的公司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漢能)一直備受外界質疑,從光伏技術路線的選擇,到資本運作、綁架地方政府等不一而足,直至今年升至風口浪尖。

「媒體說漢能綁架了銀行,我也想啊,可惜綁不住,國家發改委和銀監會的一紙批文(收縮光伏行業信貸),就把光伏企業這條路給堵死了。」李河君扯了扯淺色西服領口,略微表示了不滿,他稱漢能會在2013年將此前零散的資產做化零為整重組,屆時對外界展現。

漢能在四川雙流、廣東河源、山東禹城、浙江長興、江蘇武進、海南海口等地投資興建了八個光伏產業基地,有報導稱,總投資額達到1480億元。與之相較,英利僅在3個城市布有基地,目前處於債務危機中的賽維LDK亦僅有4個。

與中國光伏產業主流取用晶硅電池組件技術路線不同,漢能堅持薄膜電池路線。漢能也沒有選擇加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旗下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後者由尚德電力、英利、CSI阿特斯等數十家主流晶硅廠商組成,而是召集企業在全國工商聯旗下成立新能源商會。

「實際投資不到300億元,大數是在270億-280億,漢能自己落地資金佔了40%。」李河君稱,地方政府或是為了政績,故意誇大投資額度,使得外界將炮火對準了漢能。

外界對漢能選擇薄膜技術路線的質疑也從未停息,他仍然堅持沒有錯,漢能從2009年開始進軍薄膜電池,他希望將證明拉長至2013年,彼時3GW產能將釋放,多個電站正式動工,「看看硅谷,光伏研究現在還有晶硅嗎?基本都是薄膜。」

國情式佈局

「每個省建基地,那就意味著這個省會把市場給你」

商眾多擴產計劃也沒有成行。

漢能卻逆勢啟動,在從最北的東北至最南的海南,從最東的江蘇到最西的成都,漢能八大基地均在2010-2012年啟動。

「布點是一個戰略考慮,我們相信中國市場一定會啟動,成為繼美國和歐洲之後最大市場,每個省建基地,那就意味著這個省會把市場給你。」李河君承認,布點確有中國國情考慮,「沒有在當地實現就業、帶來GDP,光在那裡找資源、要資源,人家不願意支持你」。

李河君說,佈局一個區域就能帶動一地物流,漢能一個基地能夠帶動產業鏈下游1026家企業的發展,由是再造當地產業鏈。

疑問接踵而至,漢能在這些基地的建設中,自有資金佔據多少?此前有消息爆出投資「三三制」:漢能、地方政府和銀行各出資三分之一,並指漢能綁架了地方政府和銀行。

「我們不是資本運作的高手。」李河君稱,從2009年國務院「38號文」之後,國家發改委和銀監會收縮了光伏行業的信貸,漢能八大基地的建設大部分是自己資金,銀行僅得到國開行的支持,地方政府亦有部分扶持,並沒有獲得其它銀行的貸款。

2011年底,國家開發銀行與漢能控股簽下了5年向漢能提供300億元人民幣的授信額度。

不過,這並不能減輕外界的疑慮。在賽維LDK300億、尚德電力35億美元的高負債背後,加之中國前十位光伏企業大部分負債70%以上的現實,讓國內各大銀行如坐針氈。

「現金流一塊我們很Stalbe(穩健),因為水電每一年都有幾十個億。」李河君強調,水電投完之後,未來基本是零投資,其後淨享收益且十分穩定。

李河君同時稱,3GW產能完全投產之後,暫時不會再投新的生產項目,重點放在光伏電站業務上。「那時薄膜電池和電站都會增加現金流」。

薄膜路線的選擇

問題在於,就像蘋果公司一樣,First Solar是可以複製的嗎?

薄膜技術路線的質疑未停息。

目前薄膜電池領域,僅有First Solar一家成功,而尚德電力早已把上海的薄膜生產線停掉,正泰太陽能近期將薄膜生產線掛牌出售,歐美眾多薄膜電池企業亦已停產。

一位光伏企業高管透露,目前准單晶組件轉化效率已經達到18%左右,仍在突破,薄膜僅在10%左右,且晶硅組件每瓦價格與薄膜等同,從成本和轉化效率兩方面已足以將薄膜擊敗,「薄膜沒有市場」。

李河君認為薄膜轉化率低論斷是半個偽命題,薄膜勝在單位度電成本便宜。「薄膜生產過程零污染,是弱發電,對太陽光角度要求不像晶硅那麼刁。」李河君舉例,漢能在新加坡和廣東對薄膜、晶硅組件做對比測試,在新加坡測試中前者比後者發電量多40%,後者則多20%。

作為例證,在晶硅行業一行虧損之中,First Solar第三季度淨營收8790萬美元,雖然遠低於去年同期的1.965億美元,但延續了二季度的1.109億美元強勁贏利。

但問題在於,就像蘋果公司一樣,First Solar可以複製嗎?First Solar採用的是碲化鎘技術,漢能走的則是未有成功案例的硅基薄膜。

6月份漢能收購德國的Solibro公司,採用的也是未有商業化成功紀錄的銅銦鎵硒(CIGS)技術,雖然其最高光電轉換效率達17.4%。

「成本仍是薄膜電池需要跨越的欄杆。」上述高管說,目前硅基薄膜量產的轉化效率10%左右,CIGS就是13%左右。就每瓦的薄膜電池成本而言,生產過程中需兩片玻璃0.12美元,EVA是0.06美元,設備折舊0.2元美元,鍺烷0.1美元,此為0.48美元/瓦,加上硅板、接線盒、邊框,成本要超過0.7美元/瓦,「但晶硅組件的價格現在已在0.7美元/瓦區間,薄膜企業中就算成本控制最好的First Solar,也需0.73美元/瓦。」

李河君分析,很多企業做薄膜做不成功,主要限制於兩個高門檻:規模和核心技術。薄膜不似晶硅,不是單純買設備即可以生產,而是持續的技術研發和資金投入,同時需要做到似First Solar超過2GW的產能規模,才有可能降低成本。

2011年First Solar的產能為2.376GW,以目前漢能3GW的產能計算,已超前者。李河君解釋,由於規模和國產化,漢能薄膜電池可以做到0.5美元/瓦,較之晶硅電池便宜30%-40%,「歐美雙反,沒有針對薄膜電池,2011年中國光伏組件出口約為18GW,這給了很大市場空間」。

First Solar預計,2012年其自營光伏發電站數量將上升至23家,總產能達850MW;2013年達27家,總產能可達2200MW。

李河君肯定First Solar模式。李河君指做完8個基地之後,漢能會做兩項工作:作投資光伏電站資本金用;做交鑰匙工程,建設及運營電站。兩項工作均會在歐洲、國內大規模佈局,並運用公司的薄膜組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91

中國首富李河君:水電站就是印鈔機 金安橋奇蹟背後的故事 丹書鐵券

http://xueqiu.com/9742512811/29129714

  說起漢能,李河君激情澎湃起來。他思維敏捷、語速極快:「漢能創造了兩個奇蹟,第一個就是花十個年頭建設的金安橋水電站。」

  提及金安橋水電站,李河君自豪之情溢於言表。這一水電站位於金沙江中游,是國務院批准的《金沙江中游河段水電規劃報告》中規劃的「一庫八級」的第五級,屬於國家特大型水電站,裝機容量達到300萬千瓦。漢能從2002年籌建金安橋電站,直到2011年一期240萬千瓦機組並網發電,耗時十年。為了便於我們理解金安橋電站的規模,李河君舉例,總裝機容量271萬千瓦的葛洲壩水電站動用了5.5萬人、歷時16年才建成,而金安橋電站的裝機容量達到葛洲壩的1.1倍。對於一家民企而言,操盤如此巨大的工程所遇到的難度可想而知。

  金安橋與漢能結緣於李河君2002年赴云南的一次考察。當時,云南的水電資源讓他眼前一亮,而云南省政府也迫切希望引入民間資本開發當地豐富的水利資源。雙方一拍即合,李河君當即決定開展金沙江水電項目可行性調研。隨後,其在金沙江中游規劃出了8座百萬級千瓦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超過2000萬千瓦,相當於1.1個三峽水電站。李河君一口氣與云南省政府簽下了其中的6座,規劃總裝機容量約1400萬千瓦,總投資約750億元。這是一個近乎異想天開的計劃,因為那時民營資本進入百萬級水電項目在中國史無前例。

  這個石破天驚的水電計劃所遇到的困難,讓李河君始料未及:「當時沒人相信這是真的,他們都覺得李河君瘋了,發改委領導也不相信民企能幹這個,所有的部委都批了,就發改委不同意。」發改委的擔心不無道理,畢竟大型水電站所耗費的資源對一家民營企業來說是不可想像的,葛洲壩、三峽等電站無不是傾全國之力建成。

  博弈之下,「最後就給我們幹了一個金安橋」—金安橋是6大水電站中資源較好的一個;其他幾大水電站的權益被分配給了華能、華電、大唐等國有電力企業,作為對李河君前期投資的補償,李河君可以部分參股其中,在云南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中,漢能獲得了11%的股權。含金安橋,漢能在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項目上總共獲得約400萬千瓦的總裝機權益,這和李河君最初的規劃相比只是一個零頭。

  「水電站就是印鈔機,年年有幾十億現金流」

  金安橋水電站的實際建設比李河君預計得更加困難。「漢能幹金安橋,可以說是十年磨一劍,幹得非常艱難,不僅面對體制上的障礙,還要面對移民、技術等各種問題。」由於金沙江水流湍急,幾個20噸的石頭綁在一起,往水裡一扔就飄走了,當時施工現場達8公里,壩高就有180米。對於當時的一系列難題,李河君至今心有餘悸。

  但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巨額資金的壓力。李河君在自己創作的一本名為《中國領先一把—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中國》的書裡,如此描述:「為了應對高峰時每天1000萬元的投入,漢能把前些年建設的效益好的優質電站一個一個地出售,這些項目都凝聚了漢能人的心血,其中最可惜的是青海尼那水電站—漢能在2003年以12億元收購,當時已並網發電?在最困難的時候,漢能將多年積攢下來的風險準備金全部投了進去,金安橋水電站項目卻像無底洞一樣總也填不滿,最後我們甚至從漢能高管個人和家裡借錢投資金安橋。」

  面對金安橋項目長達10年的建設期,李河君還要穩定軍心,團隊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當時有一個分管金安橋項目的副總裁就中途跑了,他覺得跟著我幹沒前途。」李河君笑著回憶。在異常艱難的歲月裡,有人建議他將金安橋項目賣掉。「當時如果賣掉,我們可以掙300億」,但「這不是掙錢的事,金安橋一旦做成,我們不會缺錢,而如果賣掉,沒法對支持我們的人交待」。2011年3月,金安橋水電站一期240萬千瓦機組並網發電。

  「金安橋總投入是206億,如果現在來建,光工程就要花400多億,整個投資規模至少要翻一番,」李河君計算著金安橋的重置價值,「如果按現在很多水電站2萬元/千瓦的裝機容量來算,金安橋電站價值600億元,除掉100億元負債,淨資產也有500億元。」事實上,金安橋電站3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佔漢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的一半還不到,漢能目前或控股或參股14個水電站,權益裝機容量高達620萬千瓦,相當於2.3個葛洲壩電廠。

  而李河君認為,金安橋水電站的建設成功,至少為漢能帶來了三個層面的收穫。其一是不菲的經濟效益,現在金安橋水電站每天的淨現金流超過1000萬元,而且,「水電價格目前被人為壓低了,如果水、火電同價的話,金安橋效益還能翻一番,每年有50-60億元」。其二是贏得了外界信任,因為「這小子把金安橋這麼複雜的事都幹成了,估計干其他也沒事,都會這麼想」,而李河君認為,商場上最寶貴的就是一個「信」字。其三是為漢能團隊帶來了自信,「漢能核心團隊通過金安橋十年的歷練,獲得了心智的成長、團隊力量的成長,我們也有了自信,覺得我們可以幹大事。為什麼我們後來能夠干薄膜太陽能?就因為我們幹成了金安橋」。

  「漢能是全球私營企業中最大的水力發電公司,年年有幾十億的正現金流。一年掙幾十億並不稀奇,但年年掙幾十億談何容易!我們的原材料成本是零,水電的特點就是一把幹起來以後,它就是個印鈔機,不管禮拜六、禮拜天,天天都這樣,」李河君坦言,之所以敢投300億元進軍光伏產業,就因為「漢能產業基礎非常紮實,有非常穩定的現金流」。在他看來,漢能是一個最沒風險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07

漢能的疑點與新首富的算盤:李河君想要什麽?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77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1-31 10:43 編輯

漢能的疑點與新首富的算盤:李河君想要什麽?

作者:格隆匯 旻超

導讀:前幾日漢能的李河君出人意料的超越了馬雲變成了中國首富,他旗下的漢能薄膜發電引發市場多方解讀,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來自格隆匯會員旻超對李河君及漢能的的解讀,供大家參考。

前幾日漢能的李河君出人意料的超越了馬雲變成了中國首富,相信很多朋友對李河君和李河君的漢能薄膜發電(0566.HK)都不是非常了解。這邊我就簡單介紹下李河君和漢能為何能這樣一飛沖天的原因,說的不對請多多包涵。

李河君
1967年出生於廣東省河源一個農民家庭,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李河君讀大學時曾經組織30多個同學,在學校食堂大門口賣了3天膠卷,掙了12塊錢。媒體報道稱,1988年,李河君靠著向大學老師借來的五萬塊錢,賣過電子產品、玩具、礦泉水等。到了1994年底,他帶領著17個夥伴積累了七八千萬元的資本。有同學建議他收購上市公司做莊,李河君認為主意不錯,於是在全國各地尋找水電站資源。在調研過程中,他放棄了收購上市公司的想法,轉而殺入能源行業。

1994年,李河君拿出1000多萬元,收購了河源東江上一座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的小水電站,這可以視作他二次創業的標誌。上世紀90年代正逢小水電站大躍進。不到10年,數萬座小水電站在中國各地江河上建成,其中大部分是民營水電。李河君旗下電站的裝機量從幾萬千瓦擴大到幾十萬千瓦。2002年,雲南省規劃建設8座百萬級千瓦水電站,李河君一舉簽下其中的6座,總裝機規模達2300多萬千瓦,民營資本進入百萬級水電項目在當時的中國可算史無前例。此後幾經波折,2011年3月,金安橋水電站一期240萬千瓦機組並網發電。李河君在水電領域做得風生水起,但作為民企老板,他隱隱感到這個行業的天花板。

2006年到2009年光伏行業大發展,光伏發電成本不斷下降,2008年光伏全球安裝量增長1倍以上。李河君決定跨入光伏業。當時在行業中晶矽占據九成市場,薄膜比例還不到一成。李河君力排眾議、大舉投資薄膜太陽能,並且計劃打通全產業鏈,做出規模。2012年下半年起,全球光伏市場遭遇寒冬,到了年底,李河君高調宣布漢能光伏組件產能已達3GW,超越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以及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商。李河君先後發起三起海外收購,收購對象德國索利博爾公司、美國米爾索勒公司以及全球太陽能源公司均為薄膜太陽能的同業企業,從而在薄膜發電技術上實現了突飛猛進。

~~~~~~~~~~~~~~~~~~~~~~~~~~~~~~~~~~~~~~~~~~~~~~~~~~~~~~~~~~~~~~~~~~~~~~~~~~~~~
漢能薄膜疑點重重
目前市場上普遍對漢能存在疑慮,首先因為幾乎沒有看到過薄膜發電的大規模應用。其次漢能的收入和他的母公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公司最新的14年年中報看,漢能的毛利率達到了驚人的85.5%,凈利潤率達到了51.8%。漢能的主要業務並不是出售光伏相關產品,而是建造薄膜光伏生產線給他的母公司(漢能控股)。這樣市場就沒有了參照對象,首先薄膜技術就這一家,而且它的毛利率等又不能對比其他如多晶矽的生產企業,漢能造的是身產線。所以我就理解為:好吧,這是條技術很先進的身產線,又幾乎壟斷了薄膜發電的市場。

漢能財報的一些疑點

1)簽訂銷售合同的補充協議
漢能的業務主要就是出售光伏組件的生產線給母公司,而這個生產線生產時間長,所以會計上把當期生產線完成的比例把合同收入計入公司的當期收入。然後通過簽訂補充協議把這個合同的金額往上提,那麽銷售收入的增長就出來了。


2)擴大應收賬款
收入的增長是一回事,但錢能不能拿到是另一回事。2013年年報顯示漢能的應收有42億,到14年上半年,應收擴大了20億至62億,而同期公司的凈利潤只有17億。更誇張的是應收中97%來自於關聯公司,所以說漢能是在給母公司打工,忙了半年還要倒貼母公司。

公司近幾年的經營現金流都是負的,投資現金流也是負的,靠的只有籌措資金來維持運作。13年靠的是股份認購,14年上半年靠的是銀行貸款。
3)股權集中
漢能的股權集中度非常高,光是前三大股東就占了70%以上,如果我們再腦補下漢能的相關方通過二級市場控制了其余30%貨中的絕大部分,那麽這個股價就基本被漢能控制了,所以如果你想融資做空漢能,但很難融到券。

漢能想要做什麽
其實以上這些信息對漢能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的,就算你去問公司管理層,他們也是承認公司的收入過度依賴母公司。但問題就是漢能到底在幹一件什麽事。在我看來,漢能不僅僅是在給投投資者畫大餅,也是在給自己畫大餅。李河君自己肯定是對薄膜發電技術未來的應用充滿了信心。但這個技術未來是否能闖下一片自己的天空,這個很多業內人士都各執一詞,作為我等散戶,想從首富身上賺錢不是那麽容易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83

2000億甩開馬雲 李河君新晉中國首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1/4570309.html

2000億甩開馬雲 李河君新晉中國首富

一財網一財網綜合2015-01-30 15:19:00

內地首富的寶座又換新主人了!漢能控股集團的李河君甩開了馬雲!

內地首富的寶座又換新主人了!這次幹掉阿里巴巴馬雲的,不是萬達集團的王健林,不是李嘉誠,而是漢能控股集團的李河君。據悉,李河君憑借近日漢能股價的暴漲,成功甩開馬雲,他的身價目前已經達到了2000億元。

“黑馬”就是這麽自信

能源圈里,李河君一直是頗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就是一大炮,騙錢!”,有人說他“滿嘴跑火車”,甚至在其任掌門的漢能控股集團,都有人站出來隔空大罵“李河君就是吹牛大王、畫餅高手。”但是,這一切都不妨礙李河君以股票市值踢走馬雲,成為新晉中國首富。

李河君

截至27日收盤,漢能薄膜(00566.HK)暴漲10.36%,收報3.73元,總市值達1552.93億港幣,這其中,李河君占股90%以上。再加上漢能水電資產和其他地產及能源資產,李河君的身價起碼擡高至2000億元左右。

對於“首富”席位,李河君並不陌生。去年,李河君以870億元的身家首次登頂 “2014《新財富》500富人榜”,被稱為近年富人榜上最大的一匹“黑馬”。當時有報道稱,“近十年的低調潛行後,李河君持股97.57%的漢能控股集團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提供商,業務橫跨水電、光伏、風電等領域。”

他的財富12年暴增100倍

48歲的李河君目前的身份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其實,2014年5月5日發布的2014年新財富500富人榜,李河君就以870億元的財富登頂,而此前,他甚至並未登上2013年的榜單,被稱為當年最大的黑馬。而2014年9月23日發布的胡潤百富榜上,剛剛上市的阿里使馬雲以1500億元財富成為首富,李河君名列第三,在王健林之後,但根據胡潤的榜單,此時李河君的身家已為1250億元。到2013年,李河君僅僅以130億的身家排名83位。僅僅一年時間,馬雲的財富比上一年增長了500%,李河君的增長則是862%,在百富當中,這個增幅絕無僅有。

“豪言”依舊 高調做事

李河君和低調一次從來不搭邊。放出“豪言”已是習慣成自然。對於其身價所含水分,也一直是不解之謎。

2009年,一向遊離在公眾視野之外的李河君突然高調宣布進入光伏行業。此後,便開始不厭其煩地講述漢能集團宏大的太陽能光伏野心。

“未來十年薄膜技術必將取代多晶矽光伏電池”這個豪言就是“薄膜代言人”李河君喊出來的,而他也是無時無刻不在推廣薄膜太陽能— “太陽能領域的下一個重大突破”、“成為中國最大薄膜制造商”都出自他之口。薄膜電池具有重量輕、厚度薄、可彎曲、易攜帶,薄膜發電無汙染、低耗能、應用範圍廣泛等優點。與此同時,薄膜組件價格又相對昂貴、低效,比起主流晶體矽電池技術來難以圖利。

李河君曾漢能設定了終極目標:產能10GW;短期目標則是2012年實現3GW,‘滅了英利’、‘成為中國最大薄膜制造商’。

富豪也不易 曾輟學下海

李河君在大學里就開始做生意了。李河君在北京交通大學讀大二時,曾組織了30多個同學在學校食堂大門口賣膠卷,“我根據同學們不同的性格特長,進行了團隊分工,有負責采購膠卷的,有負責吆喝售賣的,還有負責管錢的。”

1988年,他20多歲從北京交通大學本科畢業,研究生沒畢業他就直接下海了。因為研究生讀了一年多,導師過世了,他就不讀了。“我沒在國有企業幹過一天,也沒有在政府部門幹過一天,沒有打過工,整天就想著自己怎麽幹。所以我的履歷特簡單,如果有什麽事,就漢能那點事。”當時他向學校機械工程系一位教授借了5萬塊錢創業,結果不到3個月他全部折騰光了。借老師的錢要掙錢還,於是李河君在中關村賣電子元器件,賣玩具、賣礦泉水到開礦、炒地產。

附:

2014年12月,《紐約時報》對話李河君,後者大談其商業成功之道和企業管理理念。以下為李河君與《紐約時報》記者索尼亞·傑瑟普的對話內容:

問:您認為自己天生就是領導者嗎?

李:是的。當我還很小的時候,大概7歲吧,我就喜歡指揮鄰里的孩子們。後來在北京交通大學讀大二時,我組織了30多個同學在學校食堂大門口賣膠卷。我根據同學們不同的性格特長,進行了團隊分工,有負責采購膠卷的,有負責吆喝售賣的,還有負責管錢的。

現在看來,那次活動雖然簡單,但體現了團隊管理的很多基本原則,比如共同的目標、成員的能力認知和職位匹配、流程的管理、利益的分享等等。當時最深的感受就是掙錢不易。同時也讓我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力量。

26歲那年,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當時只有7個人,大都是我的同學,所以我們年紀都差不多。

我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麽會跟隨我,但我想大概是因為他們信任我,相信我們的使命。

問:你們年紀相仿而且在學校里就已經互相認識,這是不是讓員工管理和企業運營都更容易一些?

李:員工管理需要很強的願景和實現願景的信心。從某種程度上說,成立公司和同學一起共事的確讓這一切都容易一些,因為我們彼此熟悉,有一定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但我必須對每個人都提出更高更嚴格的要求,並從自身做起。

問:關於創業初期,您想起些什麽?

李:創業的困難很多,比如方向和資金。我覺得後者可能是大部分創業團隊都會遇到的大難題。我們歷時八年建成了金安橋水電站,這是全球由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最大水電站,建設高峰時每天的投入高達1,000萬元,資金投入像磨盤一樣壓得我喘不過氣來。這對創業家來說不僅是資金本身的考驗,還是對意誌、戰略方向的考驗。

但我們始終堅持我們的長期目標,致力於清潔能源板塊,最終戰勝困難取得成功。

問:在您看來,成為一名領導者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李:很重要的一點是你對事業的信念。我有足夠的錢生活,完全可以退休,打打高爾夫,但我還在為我篤信的事業奮鬥,這就是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你對共同的事業懷有信仰,就能夠號召周圍的每一個人,這是很激動人心的。

我覺得漢能區別於其他企業的一點是我們擁有共同的目標。

我們既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出名,而是專註於能源利用的終極方案,通過提供更安全、便捷和合算的能源為大眾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方式。這就是五年前我們在各種太陽能技術中選擇薄膜發電的原因。太陽能領域有很多人都質疑我們的選擇,但我們相信整個行業在朝著我們選擇的方向發展。

問:作為領導者您如何激勵員工?

李:團隊成員必須要信任你,否則註定會失敗。但是要得到他們的信任,你首先要證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在中國哲學中,信任的最高層次是不言而信—無需辯護或解釋,人們就敬畏且信任你。但你不僅僅要取得員工的信任,還要讓顧客和客戶相信你和你的理念,讓他們對你有信心。

問: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中國和現在大不一樣。起步時有多困難?

李:事實上25年前比現在容易,因為當時沒有競爭者,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創業和私企都是新鮮事物,很刺激。那時人們都很興奮而且有機會,都在想著趕緊致富。但創業從來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它需要遠見和長遠目標,而非尋求短期致富。

對我來說,我的夢想和願景就是要改變人類傳統利用能源的方式,打破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這是我堅持走下來的最堅實後盾。

問:您覺得什麽是商業成功之道?

李:第一是靠人,第二是靠人,第三還是靠人。如何激勵人工作,這一點很重要。

問:您是怎樣做的?

李:我認為漢能人相信我們所做的事業,我也給他們創造機會。我不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給員工們一個堅實的願景,而不是大事小事一把抓。我要信任為我工作的員工。顯然,確定能為你工作的合適人選非常重要,在這方面我很擅長。

問:您如何確定合適的管理者人選?

李: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對我而言,成功不是你能賺很多錢,而是你能否有所作為。我覺得許多高端人才願意到漢能來是因為我們有願景,因為他們相信我們為之努力的事業。正是基於這一共同願景,我們的員工都幹勁十足,對漢能的事業充滿熱情。這也是為什麽漢能能夠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

問:現在您有1萬多名員工。您對領導力的理解是如何變化的呢?

李:我不覺得有什麽根本變化;使命感、堅持仍然是核心。

問:您對年輕企業家有什麽建議?

李:堅持。做一件事情至少堅持10年,或者只要需要就一直堅持下去。我們往往高估了1 到2年的變化,而低估了5 到10 年的變化。如果你在自己的領域長久堅持自己的目標,你一定會為自己所取得的成績驚訝。很顯然,你需要找到正確的事業去堅持(笑).

問:如果讓您與年輕時的自己對話,您會說些什麽?

李:當你50歲時,你一定不會後悔曾經的所有艱苦努力!

編輯:吉蕭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72

首富專訪:李河君首度回應諸多質疑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336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2-6 11:27 編輯

首富專訪:李河君首度回應諸多質疑

今天早上在漢能集團總部采訪了首富李河君。漢能總部位於奧林匹克公園內,李河君的辦公室很大,中式裝修,連會議室也是中式木制座椅,很沈。在近1小時的采訪中,李河君很喜歡說“踩點”、“順勢而為”,並且強調企業家精神和他的工科生思維。他說希望大家不要太關註首富這個事,而要關註移動能源,掙大錢的訣竅在於為理想而幹,重大成功都是間接獲得。他也說地面電站的概念是錯誤的,光伏的本質是離網,是分布式。當然這些話信不信還要取決於你自己。

       首富自有自己的一套話語體系和磁場,他很自信,應對自如,即使是應付一些尖銳敏感的問題。他說他和他的26位來自全球的高管都相信薄膜發電和移動能源能改變世界,盡管這在外人看來可能會認為這是神經病。

       首富自信的回答和表述,不禁讓人想起一個詞,即“現實扭曲立場”,只是這些想法或是判斷究竟能否實現還有待時間檢驗。



一、 回應關聯交易是因薄膜需要呵護


無所不能:對於媒體質疑漢能的關聯交易您怎麽看?例如上市公司自己賣設備給母公司以維持良好業績。
李河君:前兩天我們出了一個公告。我是這樣看,前兩年漢能確實是困難的,因為沒有人知道什麽叫薄膜。作為母公司當然會把項目作為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不培養他,他就死了,所以我們要扶持他。漢能在2015、2016年將有重大突破,但現在我還不能說。
【備註】1月28日,《金融時報》發表文章質疑漢能,該文表示自2010年以來漢能薄膜發電合計實現148億港元(合19億美元)營收,幾乎全部為向母公司漢能集團銷售設備所得。而漢能集團持有漢能薄膜發電73%股權。《金融時報》稱之為“不尋常操作”。

二、 稱薄膜光伏重點在民用 比較成本意義不大


無所不能:目前薄膜跟晶矽相比,在轉化率上並沒有優勢,市場上的產品也非常少,短期不太具有競爭力,漢能的薄膜市場要怎麽來做? 漢能薄膜電池的度電成本是多少?

李河君:你說現在市場上的量很少,沒錯,這是事實。為什麽少?那是因為薄膜行業的門檻非常高,產能難度非常大,導致投入的成本太高。但是未來的方向還是薄膜,我們現在轉化率每年保證提高1%,意味著成本降低5-8% 。漢能現在的布局是以民用為主,工業為輔。因為在工業屋頂上,我們還沒有那麽大的產能。

如果是民用,就不需要太考慮這個成本,因為這已經沒有意義了,例如太陽能汽車,我們比的是油,太陽能汽車的成本只是燃油的六到八分之一。比如手機充電,你可能也不在乎成本, 電充滿就好了。

【備註】“關於度電成本”:漢能的“技術第一”,指的其收購的Miasole的銅銦鎵硒(CIGS)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7%,並獲得獲得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20.5%。但是漢能並沒有公開此技術的度電成本。但在太陽能行業,真正重要的是度電成本這個指標,假使某項技術轉換率很高,但成本也高,那消費者並不會因為轉換率買單。
上周里昂證券(CLSA)分析師查爾斯·永茨(Charles Yonts)指出, 假如漢能集團全力生產,其太陽能板產量“大致足夠一個歐洲小國使用”,然而“市面上一個漢能太陽能板也看不到”。

不過,1月底,漢能在廣汽本田廠房上建設的光伏薄膜屋頂項目正式並網,該項目規模17MW,占用屋頂總面積約為24 萬平方米,年平均發電量1900萬千瓦時,發電可滿足該工廠20%的用電需求。目前,這個項目是國內汽車行業規模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工程。不過漢能及廣本方面並沒有公布改項目的成本數據。

無所不能: BIPV(即光伏建築一體化)是漢能“一基兩翼”的重要方向,但現在投資回報並不好,您怎為什麽還要做BIPV市場?

【備註】:“一基兩翼”具體指,基礎為水電,左翼為太陽能研發和生產,右翼為太陽能光伏應用。

李河君: BIPV你看它是虧錢,但是我們掙了很多錢。為什麽呢?因為它不是完全靠發電來回報,發電回報可能需要十到二十年。它還有很多其他的節能效果,所以一般來講,我們做BIPV平均七到八年,或者十年,就可以盈利了。我們現在訂單非常多,這是一個新興市場。【李河君的這個回答,讓能豆君依然很困惑,據了解,BIPV由於成本較高,目前市場前景並不好,求達人指點。】

         


三、 漢能不會輕易並購別的產業


無所不能: 漢能有個“121計劃”,計劃2020年銷售收入1萬億,市值2萬億,盈利1000億元,這個計劃怎麽達成?
李河君:我們希望是穩步發展,比如說今年銷售多少、明年多少、後年多少,那麽到2020年我們就做到了。現在的主要問題是產能,產能上來了,市場消費就不會有問題。關鍵是怎麽把產能提上來。產能計劃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這個回答同樣依然讓能豆君很困惑。】

無所不能:漢能未來是否還會有什麽並購計劃?

李河君:漢能的並購目的在於全球技術整合,對於技術並購,漢能永遠都在整裝待發。我們的目標是未來5-10年,在全球都沒有對手。因為最核心的薄膜技術都是十幾年的積累。因為我們的整合能力很強,所以也有很多新技術主動找到漢能。漢能不會輕易並購別的產業,只會涉足技術或者下遊新材料領域。

四、 做水電是機緣巧合


無所不能:你的第一桶金究竟是怎麽來的?怎麽想到做水電?

李河君:當初做生意借的5萬塊錢是學校老師的錢。其實我父親當時有錢,但是他不借給我,他說:“你做生意能做的過我嗎?”我父親是中國最早的個體戶,1972年就自己做生意,那時候我是六七歲。當時鎮里的領導不讓他幹,我父親就說:“我掙了錢就跟你分”。所以他當時掙的錢是跟鎮里三七分。可能是做生意,有遺傳基因。之後我就是賣些電子產品。最後投資水電也是機緣巧合,通過一個高中同學的介紹,我們去樂山看了一圈上市公司,發現水電很不錯。我父親現在80歲了,還在從商做事,解決了河源很多人的就業問題。

無所不能:你建水電站時告發改委是怎麽一回事?

李河君:做完水電後就是感覺要堅持,當時金山橋水電站,所以人都不相信這是真的。當初我們的教科書寫建葛洲壩是傾全國之力,但我們建的金安橋水電站比葛洲壩還大,誰能相信民營企業可以做。 告政府是不得已,我們當時拿了6個電站,但是國家發改委領導不相信我們,把我們電站全部給央企了,所以把我們逼急了。(來自ChinaPV)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23

2015年胡潤富豪榜:李河君成中國新首富 馬雲僅排第三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624

(胡潤百富網截圖 註:財富以人民幣元計算)

2月3日,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5星河灣胡潤全球富豪榜》正式出爐,這是胡潤研究院連續第四年發布“全球富豪榜”。

全球富豪榜:蓋茨第一

全球富豪榜單顯示,全球十億美金富豪增加222人,達到2089人,歷年最高。

比爾蓋茨以5200億元的財富蟬聯全球富豪榜第一寶座,其財富比去年增加25%。75歲的斯利姆財富激增38%,以5100億元重回第二名。84歲的股神巴菲特排名第三,財富比2014年增加19%,達到4600億元。

自胡潤全球富豪榜創立四年以來,蓋茨始終位列榜單前三名。有趣的是,蓋茨有四分之一的財富都與巴菲特有關。2014年巴菲特捐贈了170億元到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

而Facebook創始人30歲的紮克伯格是全球十大富豪中最年輕的一位。2014年是他頗為得意的一年,其資產增加了42%到2700億元,排名上升11位至第7位。Facebook共創造了5位十億美金富豪上榜。

中國富豪榜:馬雲第三

就中國富豪榜而言,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員胡潤表示:“中國企業家的國際地位穩固上升。科技行業再次成為最創富行業。”

(胡潤百富網截圖 註:財富以人民幣元計算)

中國富豪榜單顯示,“新能源大王”48歲的李河君以財富1600億元成為新一屆中國首富,王健林在萬達商業地產和萬達院線成功上市後回到第二,馬雲因阿里巴巴股價下跌排至第三。

具體來看,李河君財富1600億元,是2014年的近3倍,全球排名第28位,比去年上升108位。李河君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持股市值800億,另外還有非上市部分水電、太陽能及其他產業。

對於超越馬雲成為中國新首富,李河君對南方都市報表示,“我不知道哪來的,怎麽出來的,大家不用太當真。”

王健林家族財富1550億元,中國第二, 全球排名第33位,比去年下降7位。萬達商業地產和萬達院線在短短2個月間相繼在香港和國內上市。萬達院線不僅成為中國院線第一股,上市後更是表現強勁,接連漲停板,目前股價是申購價的近3倍。王健林家族在美國AMC、香港萬達商業以及A股萬達院線三家上市公司持股市值達1280億,其他非上市部分旅遊地產及其他藝術品投資250億。

值得註意的是,馬雲家族排名下滑至第三名,財富1500億元,是去年的3.5倍。此前,阿里巴巴於2014年9月在紐約上市,破記錄的250億美元上市融資額使馬雲家族財富飆升。但近日,阿里巴巴與工商總局的沖突導致阿里巴巴股價大跌。

新華網消息,事件源於工商總局在2015年1月23日發布的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其“淘寶正品率不足4成”的結果,引發淘寶不服。

1月27日,淘寶網微博發文質疑網監司操作有問題。28日上午,工商總局官網即掛出網監司一份《關於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指出阿里系平臺存在主體準入、商品銷售、交易管理等5大問題。當天下午,淘寶回應正式投訴網監司司長劉紅亮“情緒執法”。

在淘寶與工商總局相互“掐架”的過程中,阿里巴巴股價大跌。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四季度業績不及預期、雅虎剝離阿里股份以及與中國國家工商總局的論戰,都是阿里股價大跌的元兇。

目前,事件已進入“握手言和”階段。1月30日晚22時22分,國家工商總局發布消息稱,該局局長張茅在工商總局會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馬雲稱阿里巴巴將配合政府打假,加強日常線上巡查和抽檢。同時,國家工商總局發言人強調,此前網監司發布的對阿里巴巴行政指導的“白皮書”,實質是行政指導座談會會議記錄,不具有法律效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52

李河君,三個未知數成就一個首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382

李河君,三個未知數成就一個首富
作者:Eastland


在2014年5月《新財富》發布的“500富人榜”中,李河君以870億元身家成為首富。也許深山中的水電站、大漠里的太陽能電站與日常生活相隔太遠,首次“登頂”的李河君沒有引起廣泛關註。今年2月4日,《2015年胡潤全球富豪榜》發布,李河君以1600億元資產力壓王健林、馬雲,才引起更多人驚呼。不過,其財富版圖仍在雲里霧里。好在李河君至少有一半身家來自香港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這部分財富的來龍去脈多少還是可以看明白的。

未知數一:00566的“奇葩”處

——566的前世

2008財年,主營玩具的香港上市公司紅發集團(0566.HK)營收5.1億港元、凈虧損5568萬港元。早在2007年6月,大股東葉潤權夫婦就將所持全部股票以2.4億港元賣了給徐明。此徐明不是大連那個徐明,看起來是個資本玩家。公開資料顯示徐明的股票曾被抵給金利豐(金利豐舵手是香港融資大亨、著名的“朱太”、人稱“殼後”),說明使用了財務杠桿。

找到買主前不必改名,紅發集團經歷了派現、拆股、註銷繳足股本(2009年4月,將5股合為一股,然後註銷96%股本)、配股(2009年6月,以0.1港元向舊股東發售6.36億股)等一系列手法精純的處理,好比被壓路機碾過的檸檬,又被高手擠出最後一滴汁水。(吳征、楊瀾夫婦曾用類似的手段把良記玩兒成一只垃圾股。)截至2009年10月末,紅發集團已發行股份達到46億股。

——漢能太陽能上市過程透明度極低

2009年11月,566這個殼被福建買家收購,並更名為鉑陽太陽能。具體做法是:先以0.329港元單價發售11.16億股,作為收購目標公司的代價股(這部分是非現金交易);同時向買家發行兩筆本金合計為38.14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換股價為0.329港元。

2010年6月,鉑陽公告稱與漢能控股簽訂總金額為25.5億美元的銷售協議(包含了420臺PECVD設備及90臺PVD設備)。當年,漢能表面上與鉑陽沒有任何股權關系,卻憑幾張大訂單鎖定了這家上市公司。

2013年1月,鉑陽正式更名為漢能太陽能。2013年報顯示,李河君持有上市公司328.7億股(合共權益)。至此,李河君終於從幕後走到臺前。

雖然說英雄不問出處,但除非有很特殊的原因,優質公司是不會以借殼的方式上市的。好比公司招聘,不求名牌求個正規大學總可以吧。

與其它借殼上市的公司相比(如國美電器),漢能上市之路格外曲折漫長,其間有不少令人費解的地方。假如京東IPO在透明度方面可以得5分,國美電器可以得3分,漢能只能得1分!

——只有一個客戶的上市公司

漢能介入之後,公司經營指標長勢喜人。2013年營收、凈利潤分別為32.74億港元和20.7億港元;2014年上半年,其營收、毛利潤、凈利潤則分別達到32億港元、27.4億港元和16.6億港元。

更令人吃驚的是毛利潤率和凈利潤率之高。2011年毛利潤率63%,2014年上半年一路升至86%。凈利潤率雖有起伏,2014年上半年為52%。

如此高的利潤率,與近年光伏全行業虧損的局面相悖。以如今已破產的尚德為例,在最風光的2005年、2006年凈利潤率分別為13.5和17.7%;後來急轉直下,2008年低至1.7%,2010年反彈至8.2%;再後陷入巨虧損(2012年是負32.4%)。尚德與漢能但同屬光伏產業,只是選擇的技術路線不同,利潤率居然有天壤之別,令人難以致信(其實尚德也做薄膜電池,詳細見下文)。

根據財報,2013年漢能32.74億港元的營收100%來自漢能控股;2014年上半年,營收的98.7%來自漢能。市值超過1800億港元的上市公司,居然只有一個客戶,這個客戶還是它的實際控制人。

此外,上市公司最大供應商也是“自已人”,2013年占比達54%。

2013年初,漢能訂立了一項協議,為客戶提供600MW 的CIGS整套生產線,其中300MW由漢能收購而來的德國電池制造商Solibro采用共蒸技術制造,300MW由同樣由漢能並購而來的美國MiaSole采用濺射技術制造。漢能買這兩項技術分別花費3.53億港元和4.45億港元。共蒸法電池效率高,但設備要求更高、材料利用率偏低、很難保證大面積制備時的一致性,這些限制了商業化大規模應用。而濺射法適於大面積制備,但轉化率相對低(13%到15%)

有意思的是,2014年漢能中報披露600MW、總價7.8億美元的曹妃甸項目,由兩個300MW項目組成,造價都是3.8億港元,分別采用共蒸法和濺射法制造。來自不同國家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技術,到了李老板麾下,成本、價格可以“隨意”?當然這只是猜測,無巧不成書,也許真是相同的。

無論如何,只有一個客戶、100%營收來自與大股東關聯交易的上市公司是朵奇葩。這些不由得人們不懷疑超高的利潤率背後存在利益輸送。

未知數二:押註薄膜電池

晶矽電池與薄膜電池各有千秋:晶矽電池生產成本相對高、轉化率高、壽命長。薄膜電池轉換效率低、投資成本相對比較低、占地規模大(若同樣建設電站,薄膜需要占地面積要比晶矽電池大2到3倍。根據公開資料,規劃中的哈密漢能20MW太陽能項目占地近10萬平方米)。當然這些優缺點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許漢能研發的薄膜電池能揚長避短。

但值得註意的是其它光伏巨頭的選擇。英利綠能老板苗連生也曾放言:英利十年內不做薄膜產品。如果說苗連生與李河君是半路出家,施正榮在新南威爾士大學師從國際太陽能電池大師主馬丁·格林,以太陽薄膜電池技術成果獲博士學位。2007年5月,尚德在浦江高科技園投資3億美元建設非晶矽薄膜電池生產線。但到了2010年8月,無錫尚德以4億元凈虧損的代價,關停了非晶矽薄膜電池生產線。不過,尚德對薄膜電池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步,有消息稱尚德與澳大利亞科研機構合作研究“寬波段納米等離子薄膜太陽能電池”取得重大進展。

總之,人類對新能源應用的探索還處於歧路亡羊的階段:太陽能、風能還是其它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又分光伏還是熱利用(皇明熱水器屬於後者);光伏又有晶矽和薄膜兩各路線;薄膜電池則有CIGS、碲化鎘(世界第一大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固守的就是碲化鎘路線)等種類。在這種情況下,在任何一個方向投入巨資都是在賭。但總得有人來賭,沒準李河君押註薄膜就押對了。

未知數三:股權擴張瘋狂,增長營收成應收賬

2009年10月鉑陽染指前,紅發集團已發行股票類已擴張到46億股。2011年,鉑陽分兩次與漢能訂立協議。根據協議漢能將以0.1港元價格認購210億新股。2012年,鉑陽再次與漢能簽訂協議:漢能以單價0.239港元認購49.1億股。2013年初139.6億股,年末為285.9億股。計入認購權、可換債,漢能用作計算每股攤薄盈利的已發行普通股為409.8億股。

整個2012年,漢能太陽能的股價基本在0.3港元下方運行;2013年上了一個臺階到1港元以上;2014年穩定在3港元一線;進入2015年,速迅拉升至4港元以上。2月10日,4.42港元收盤價乘以410億總股本,市值達到1840億港元,約合1470億人民幣,其中李河君持股市值900億。

在瘋狂的股權擴張下,漢能是重度的關聯交易以及高到令人吃驚的利潤率,同時營收增長出現奇怪的現象。2014年上半年營收32億,應收賬增加了20.2億(年初的42.2億港元增到6月末62.4億港元)。就是說,通過關聯交易取得的收入只是數字,其中的三分二變成應收賬。

不知道各個項目自由現金流及股權比例,李河君名下水電資產的價值是個未知數;重度關聯交易讓真業績成了未知數;人算不如天算,薄膜電池的應用前景還是未知數。就這樣,三個未知數成就了一位首富!
(來自虎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886

李河君的「定數」與「變數」

http://www.xcf.cn/500frb/xwbd/201502/t20150213_721689.htm漢能情況緊迫,2月初光伏應用集團年會上劉民手捧龍鳳刺繡黃色「聖旨」,向13名「封疆大吏」下達任務書,「能不能完成任務!」,每個「接旨」高管上前一大步後,軍資轉身,高聲答:「能!」,隨後軍鼓敲得震天響。在場高管回憶,現場氣氛堪稱「悲壯」。

汉能总部

  漢能總部

  編者註:該文為謝丹專訪李河君之後寫下的記者手記《李河君的「定數」與「變數」》

  李河君從來都是個爭議人物。

  「身價1600億擠下馬云」的新聞,再次將這位個性張揚、極度自信的廣東客家商人置於更廣泛背景的爭議下。

  最樸素的質疑來自於這家目前已經高達1700億市值的公司是否「名副其實」,繼而是這位知名度遠不如馬云、王健林、宗慶後等「前首富」的企業家能否堪當「首富」頭銜。在李河君成為首富後的第5天,《金融時報》質疑其股票「存在不尋常操作」的新聞便應聲而出。

  早在「首富」新聞出來之前,在太陽能光伏行業,李河君就是一位著名的論戰發起者。全球的太陽能行業自始至終都存在晶硅和薄膜技術路線之爭,晶硅作為目前的主流,產出過尚德施正榮和賽維LDK彭小峰這兩位前「首富」,而李河君則一直堅持走薄膜路線,經常放炮看空晶硅,在與筆者的對話裡,他再次開炮稱「做晶硅的企業都是不懂光伏的真正意義」。

  這些攻擊性的言論讓他在光伏行業的大佬圈裡幾乎沒有「朋友」,包括保利協鑫董事長朱共山,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等業內大佬都與他有過公開分歧,對絕大多數以晶硅路線為主業的光伏企業來說,李河君和漢能是行業裡不折不扣的「小眾」和「異類」。

  李河君倒不在乎。把方向完全鎖定在薄膜上,並將所有爭議歸結為四個字——「不懂漢能」,前陣資本市場想要做空漢能而未能成功的投資者就被他稱為「不懂漢能而虧慘」,如果你跟他聊天,他則有很多能證明他的堅定最終是正確的小故事。

  其中,最重要的故事是金安橋水電站。在各種各樣的場合,李河君如何承受8年質疑,在尚未拿到批文情況下投資十多億元,最終建成比葛洲壩還大的金安橋水電站的故事,成為漢能員工再戰光伏,不斷被引用的精神食糧。

  翻看李河君的內部講話資料,你會發現水電和光伏有一個極其相似的邏輯:在前途存在巨大不確定性情況下做巨額投入,在飽受業內質疑的環境下堅持長達數年。其中,水電最終獲得了巨大成功,每天為漢能產生幾千萬現金流,而對於光伏,李河君無疑相信「成功能夠複製」。按照他的設想,薄膜的成功將把漢能帶向成為「國家名片」的新高度。

  李河君是理工科出身,但對傳統文化卻研究得異常純熟。在漢能位於北京奧利匹克公園附近(北京中軸帶上)的總部裡處處可以看到其個人特色,辦公樓是一條「龍」的造型,李河君的辦公室則位於龍頭處,目測挑高至少四米的會議室裡擺放著暗紅色的實木家具,所有椅子皆是中式八仙椅,據說他認為這樣的椅子才「坐得正」。

  他研究《道德經》,關於「重義」「得道」和「豁達」等內容的書法高懸於走廊最顯著處。他並不認為自己是賭徒,而是反覆指出,指引他做金安橋和薄膜的是「感知未來的能力」。

  在2月5日在北京郊外舉辦的漢能年會上,他再次強調「念力」和「吸引力法則」的重要,他說成功的秘訣之一便是「這件事還沒有發生,你要當他已經發生一樣去做」,同時在過程中抱以非凡的「定力」。他向來強調的對未來感知力,我稱為他的「定數」。

  我並不懷疑漢能作為一家有20年歷史的企業的基本實力,但就李河君希望達成的薄膜發電目標來說,我的看法跟一些從事了幾十年太陽能的專家類似,「薄膜是全世界太陽能研究者的一個夢」,這個夢在2008年尚德最鼎盛時期由行業領袖施正榮嘗試過,但因薄膜技術難度太高,資本要求太大而中止。

  薄膜由此被業內視為「有錢,有技術,且經得住苦熬」之人方能達成之事。如今李河君再次壓下重金做薄膜,對「李河君是否是那個能把薄膜做出來的人」,尚難以判斷,此為「變數」。

  理解「變數」的關鍵,在於這是一場主觀和客觀的角力。薄膜技術在客觀上的難以突破,和李河君個人在主觀上的強大「念力」,雙方交戰是理解漢能未來走向的關鍵所在——他又是一個希望用主觀戰勝客觀的人。

  變數當然也存在於一些細節處。李一向是個戰略家,但執行則是他的軟肋。他曾在內部公開講話中談到「漢能是一流的戰略,二流的管理,三流的執行」,為此他經常組織公司開「執行力會議」彌補短板,但直到採訪中,對我提出的「員工人數增加,如何應對文化稀釋和管理難度」,「如何用好低頭做事的人」等問題,他仍未正面回應。

  而對於外界最為關心的薄膜成本問題,李河君則表現出了高度的小心翼翼。過去多天的採訪中,涉及的成本話題一直是公司機密。

  另外一個重要「變數」是,漢能2015年如何拿出漂亮的產品,如何交出銷售業績。李河君成為「首富」之後,漢能高管稱公司已經被「放在火上烤」——2015年之於漢能之所以被定為「決勝之年」,則是漢能到了「投入了4年,今年必須翻身拿出產品」的時候。

  情況之緊迫在2015年2月初舉行的漢能光伏應用集團年會上可見一斑。當時,漢能光伏應用集團董事長兼CEO劉民手捧龍鳳刺繡的黃色「聖旨」(目標任務書),向主席台上的13名「封疆大吏」(區域經理)下達任務書,「能不能完成任務!」,每個「接旨」的高管上前一大步後,軍資轉身,高聲答:「能!」,隨後軍鼓敲得震天響。在場的漢能高管回憶,現場氣氛堪稱「悲壯」。

  (本文作者介紹:南方週末記者,曾供職於《環球企業家》,長期關注環保、可再生能源領域,文字優美,見解獨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28

漢能李河君 讓股價一年飆17倍的「印鈔術」 起底!擠掉馬雲的中國神祕新首富

2015-03-26  TWM
 
 

 

被胡潤選為「二○一五年中國首富」的漢能集團董事長李河君,因為股價在一年內暴漲逾十七倍,身價超越馬雲,三月初公司市值也一度超越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這位神祕首富,在油價大跌後,集團能否度過挑戰?

撰文‧周岐原

公司市值超越華人首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個人身價凌駕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對任何中國人而言,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有一位企業家,竟曾一口氣突破這兩個障礙,他就是漢能集團董事長李河君。

三月五日,漢能集團內唯一上市企業、生產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漢能薄膜,似乎受惠柴靜效應,擺脫地心引力,一度在香港跳空大漲四二%,最高來到九.○七港幣;與此同時,漢能薄膜的市值超過三七○○億港幣(約一.五兆元新台幣),凌駕長江實業!

股價回檔後,目前的漢能薄膜市值規模,依然相當於長江實業的六成、鴻海的五成;以太陽能產業而言,相當於龍頭First Solar的四.二倍、台灣第一大廠新日光的三十三倍。令人驚奇的是,不過一年前,漢能薄膜的股價還停留在○.五港幣上下;換句話說,一年之內,它的股價漲幅超過十七倍。

瘋漲:從仙股變飆股

身價逾八千億元 超過馬雲透過母集團、間接持股漢能薄膜七成的李河君,本來已經被胡潤票選為二○一五年中國首富,資產超過一六○○億人民幣(約八千億新台幣),受惠這股瘋漲效應,他的身價勢必更加驚人,超過馬雲的七千五百億新台幣。這檔股價曾低於一港幣的「仙股」憑什麼暴漲,進而讓李河君成為首富?

原因之一,是滬港通資金加持。自從滬港通實施以來,漢能薄膜就經常是上海資金南下追捧的重點,目前更是累計買進金額最高的個股。

原因之二,是外界看不透的交易模式。「比起產業景氣本身,漢能薄膜與母集團之間的關係,更令人重視。」一位不具名的香港券商研究部主管指出:「漢能集團實在太神祕了。」原來,李河君從水力發電起家,後來將漢能發展成橫跨水力、風力與太陽能發電三大事業的集團。在太陽能方面,李河君號稱將投資二千億人民幣,讓太陽能設備裝置地點遍布中國各地;不過,據公司離職高層透露,計畫中,地方政府與銀行通常各出資三分之一,漢能集團實際的出資額大約只有三分之一。儘管有政府支持,但漢能集團大手筆擴充太陽能產能,究竟能不能創造真正需求,仍是未知數。

《金融時報》就揭露,自一○年以來,漢能薄膜的一四八億港幣營收,幾乎全是與母集團交易;除了關係人交易,漢能高層也坦言,目前公司正在虧損。這篇頭版頭條報導,說明了「李河君帝國」似乎不是外界想的如此遼闊。

其實,出身廣東鄉下貧農家庭的李河君,年輕時就有生意天分,他曾經為二十多位同學分派任務,一起在學生餐廳門口兜售底片;接著,他向教授借五萬人民幣創業,不料才三個月就花用殆盡;為了還債,只好到中關村當小販,四處兜售電子零件,累積第一桶金。

翻身:貧農之子眼光準

把水電廠變成「印鈔機」

後來,李河君與同學一起創業,在老家附近購併了一座小水電廠,又陸續購併廣東、廣西等四省的多座水電廠,開始發電事業。

李河君不諱言,他相中這行的原因,就是「好賺」兩個字。「我們的原料成本是零,只要蓋起來,周六或周日都一樣,水電站就是一部二十四小時運轉的大型印鈔機!」李河君豪氣地說。

但是坐收無風險的水電財之前,李河君曾遭遇一次重大危機,差點令他的事業滅頂。

○二年時,李河君在雲南考察之行中,發現當地可觀的水電投資機會,於是他和雲南省府簽約,拿下金安橋水電廠建設案,總投資金額高達二百億人民幣。

考驗:投資成本吃緊

油價大跌 替代能源需求減然而,由於財務負擔實在過於沉重,每天需要上千萬人民幣周轉,漢能集團動用全部現金,又被迫將先前買的水電站出售套現,甚至高層得自掏腰包投資,但資金的無底洞,怎麼填就是填不滿。

在財務壓力之下,李河君被迫出售公司股權,將大股東地位拱手讓人,在最困難的時期,他終於得到一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二.四億人民幣貸款,緩解了燃眉之急。等到一一年四月,金安橋水電廠開始發電,李河君的孤注一擲,換來豐收成果,白浪滔滔的金沙江水,果然成為他的「印鈔機」。

只是,眼前李河君無法迴避的挑戰是,油價大跌過後,替代能源需求嚴重削弱,漢能集團的三大主要業務中,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投資成本最為吃緊,他如何度過這次考驗?明年中國富豪榜的榜單中,就能見真章。

李河君

出生:1967年

現職:漢能集團董事長

學歷:北京交通大學機械系漢能薄膜市值暴衝,等於半個鴻海

市值單位:新台幣元

漢能薄膜8024億

0.5倍

鴻海14792億

0.6倍

長江實業14438億

4.2倍

First Solar1910 億

33倍

新日光238億

註:市值統計至3月6日 資料來源:Google Financ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