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3-13 lisa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ignt.html

 每天下午下班後就好餓,回到宿舍煮一大鍋粥,再弄點菜基本就吃光了。難道是工作消耗了大量能量,咋麼這麼能吃。公司食堂的伙食有時候好,有時候難吃,昨天做的炸蝦挺好吃的,今天就只是炒雞蛋什麼的了。看著我也不想吃。

   今天還好一切順利,要是再出錯誤估計教我的那個前輩應該沒耐性了,到時候避免不了挨罵。儘管今天早上很忙,但我還是把要做的事情按照緊急需要程度排了個順序,先把領導開會要用的資料準備好,然後再整理一些入職資料、培訓資料及合同檔案,以及一些資料、手續的備案。其實我很想知道社保及工資的相關知識,但是目前這一模塊我這個新人沒有接觸到,所以也不瞭解。以後的時間還有很多,慢慢學習,總是會一點點進步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44

FORTUNE(May.13th,1985) Elain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9pqj.html

May.13th,1985

封面文章:Asia's Brains Are Heading Home

亞洲迎來學子回巢

受壯志雄心、國家自豪感和家庭紐帶的驅使,越來越多出國留學的亞裔商人們選擇回國就業,同時帶來的還有他們在西方收穫的經驗和學識,這給亞洲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帶來了管理和技術變革的勇氣,尤其是韓國、台灣和新加坡。

他們大多數是管理者或科學家,年齡在30歲到45歲之間,他們深諳美國公司或主要研究機構的發展歷程,因此,他們有能力在家鄉一展身手。成為最高領導者或擁有所有權是這些回歸者的最強動機,他們中的許多在美國感受到了微妙的歧視,所有儒家學者們似乎都有著忠誠、聰慧、高效的優點,而這些特質使得他們更適合於待在實驗室,他們沒有接受挑戰性工作的機會,也沒有獲得足夠的認可。傲慢在這一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能感受到自己是個不平凡的人,做著受人欣賞和尊敬的事。他們放棄了在美國閑靜安逸的生活,放棄了高薪,放棄了未來的醫療和財務保障,毅然決定回國奮鬥,即使一切看起來都不如從前。

家鄉的繁榮崛起也使得歸潮成為可能。在這之前,家鄉既沒有資源也沒有產業,貧窮落後,博士回國也無處施展拳腳。而今,韓國已擁有了十大巨型工業公司,台灣從鞋到計算機的出口也活力四射,新加坡則發展成了富裕的全球金融和製造業中心。即使是政治前景很不明朗的香港,也吸引了眾多高學歷海歸。他們只是看中一條——機會。

Daewoo(大宇)是韓國最年輕也是最隨心所欲的大公司,它似乎在吸引海歸方面最為成功。台灣承諾走資本主義道路,因此成為了企業家們的肥沃土壤,海歸帶著美國的技術,享受本地的低人工成本,迎來了電子工業的繁榮。

友誼和家庭紐帶關係對於海歸也很重要。Wang就是在朋友和親戚的資助下回台灣開始創業的,最初,他的產品只是一個集成的、相對便宜的、計算機設計師用於調試和檢測軟件的電子工具,而今,他已經與西門子和GTE合作,獲得了可觀而穩定的收入和利潤。在新加坡,由於政府熱切盼望簡歷高科技產業,因此這一行業的創業者們可以很輕易地獲得政府貸款。

重新融入亞洲社會需要耐心和犧牲。比如,妻子可能失去工作的機會,因為韓國社會期望女人們在家做家庭主婦;兒子可能重新承擔起照顧老人以及教育後輩的職;久未歸家的遊子可能需要重新學習民俗;曾經住著舒適別墅的一大家子人可能需要擠在首爾的小公寓裡;甚至也有可能,選擇放棄一切回家,卻進入了錯誤的行業。

總而言之,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一句話:you have a sense of being somebody, doingsomething that people here appreciate,這句話挺有魔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79

2013-4-13 生活記錄 Jo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xm1.html
效率很低的一天,晚上索性給自己放了個假,看了部老電影《時尚女魔頭》,頓時輕鬆很多,雖然說童話都是騙人的,但純粹當做養眼的享受吧。。。
去知乎逛了逛,看了一些關於我國資本市場現狀的問答,跑去陳志武博客看了看,細細讀了讀他之前的博文,有一些觀點到真是自己從沒想過的,比如過度監管的社會代價,舉得是美國領薪日貸款公司的例子(美國今天還比較普遍存在的非常高的高利貸機構)。比如美國次貸危機資產證券化的反思,卻是認為資產證券化值得進一步發展。
有兩句話印象比較深,一句是「為什麼沒有因3萬億元呆壞賬而取締四大國有銀行,卻因最多幾百億元的呆壞賬而禁止農村金融?」從讀過的幾篇博文裡不難看出陳是非常支持民間金融,反對過度監管,力求推進市場化改革,國退而民進的一類學者,想起之前的吳英案和溫州的金融試點,以及兩三年前熱議的政治改革,似乎之前都僅僅是從個例的角度去看待一個問題,沒有從一個進程的角度去思考,當然現在談進程還太早,或許連起點都還實現。
另外一句是「中國不管是非常有錢的家庭,還是比較有錢的家庭,特別是那麼多的把很多的錢投到房地產市場上,他們應該盡快的降低他們在房地產市場上面所承擔的這些風險,把一部分錢盡快的投資到美國。」第一感覺是難道中國的實業難道已經到了這種窮途末路的地步?可能我的理解有誤,陳在之前談到完全市場化原則而言,以前一直是資本流入,但已不可避免的因為國內投資品種及選擇有限,而造成了房產和股票市場的泡沫,因此在之後有這樣的觀點,但我實在不懂除了國有企業以及一些有政府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外,民企真的就沒有一條長久的生存之道嗎?要做大做強似乎實屬奢談一般,而那些鑽了制度空子或是逮著好時機的民營企業家們的成功之道是否在未來還可以複製?想起了馮侖的《野蠻生長》,不覺有些無奈了,也許該再讀讀《理想豐滿》。
最後看了看新的7萬億投資計劃,「25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13條公路建設項目、9個污水處理項目、1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以及7個港口、航道項目……兩天之內,國家發改委批覆的項目總投資額粗略估算已接近萬億元。促投資以穩增長掀起了'高潮'。」突然覺得這一次「萬靈丹」是不是還會那麼有用呢?會不會我們也將經歷滯漲的考驗?

翻譯部分:

Insurance Operations

保險業

Shown below is an updated version of our usual table, listing two key figures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下為通常表格更新後版本,列示出保險產業兩個重要數據。

Yearly Change in Premiums Written (%)

Combined Ratio after Policy-holder Dividends

1972

10.2

96.2

1973

8.0

99.2

1974

6.2

105.4

1975

11.0

107.9

1976

21.9

102.4

1977

19.8

97.2

1978

12.8

97.5

1979

10.3

100.6

1980

6.0

103.1

1981

3.9

106.0

1982

4.4

109.7

1983

4.5

111.9

1984(Revised)

9.2

117.9

1985(Estimated)

20.9

118.0

Source: Best's Aggregates and Averages

The combined ratio represents total insurance costs (losses incurred plus expenses) compared to revenue from premiums: ratio below 100 indicates an underwriting profit, and one above 100 indicates loss.

綜合比率代表保險成本(損失加費用)與保費收入相較的比率:100一下表示承保利潤,而100以上則表明有損失。

The industry's 1985 results were highly unusual. The revenue gain was exceptional, and had insured losses grown at their normal rate of most recent years that is, few points above the inflation rate significant drop in the combined ratio would have occurred. But losses in 1985 didn't cooperate, as they did not in 1984. Though inflation slowed considerably in these years, insured losses perversely accelerated, growing by 16% in 1984 and by an even more startling 17% in 1985. The year's growth in losses therefore exceeds the inflation rate by over 13 percentage points, modern record.

整個保險業1985年的結果與往常大不相同。收入的增長尤其突出,但是投保損失的增長卻和最近這些年的速度保持一致,也就是說高出通脹率幾個點,兩者結合使得綜合比率顯著下降。但是1985年的損失正如1984年一樣並不合作。儘管通脹率在最近年份的增長速度顯著放慢,但理賠損失反而加速增長,在1984年增長了16%,而在1985年甚至達到17%。本年度損失的增長超出通脹13個百分點,創造新高。

Catastrophes were not the culprit in this explosion of loss cost. True, there were an unusual number of hurricanes in 1985, but the aggregate damage caused by all catastrophes in 1984 and 1985 was about 2% of premium volume, not unusual proportion. Nor was there any burst in the number of insured autos, houses, employers, or other kinds of 「exposure units」.

意外不是造成理賠成本增長的罪魁禍首。事實上,1985年颶風發生的確實非比尋常,但是由意外災害造成的損害在19841985年只佔理賠量的大概2%,一個在正常不過的比例。而也沒有投保汽車、房屋、僱員或者其他投保標的遇險數量的暴增。

partial explanation for the surge in the loss figures is all the additions to reserves that the industry made in 1985. As results for the year were reported, the scene resembled revival meeting: shouting 「I've sinned, I've sinned」, insurance managers rushed forward to confess they had under reserved in earlier years. Their correction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1985 loss numbers.

另一種對損失數據有失偏頗的解釋是保險業1985損失儲備的增長。如年度報告所示,這個場景有點像復興大會:呼喊著「我有罪,我有罪」,保險經理們爭相而上承認之前的損失儲備不足。他們大幅度的修正影響了1985年的損失數額

more disturbing ingredient in the loss surge is the acceleration in 「social」 or 「judicial」 inflation. The insurer's ability to pay has assumed overwhelming importance with juries and judges in the assessment of both liability and damages. More and more, 「the deep pocket」 is being sought and found, no matter what the policy wording, the facts, or the precedents.

另外一項更加令人困擾的因素在於社會或者司法加速通脹所帶來的損失。保險公司的賠償能力已經對陪審團以及法官做出責任或者損害估量造成重大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尋找並發現「深口袋」,不管保單怎麼寫是,事實如何又或者以前的判例如何。

This judicial inflation represents wild card in the industry's future, and makes forecasting difficult. Nevertheless, the short-term outlook is good. Premium growth improved as 1985 went along (quarterly gains were an estimated 15%, 19%, 24%, and 22%) and, barring supercatastrophe, the industry's combined ratio should fall sharply in 1986.

這種司法通脹使得保險業的未來難以預測。儘管如此,短期前景依舊不錯。保費收入在1985年的改善將會持續(四個季度收益依次為15%19%24%22%),要是沒有巨大災害的發生,保險業的綜合比率在1986年會大幅下降。

The profit improvement, however, is likely to be of short duration. Two economic principles will see to that. First, commodity businesses achieve good levels of profitability only when prices are fixed in some manner or when capacity is short. Second, managers quickly add to capacity when prospects start to improve and capital is available.

然而不管利潤改善如何,都似乎只存在於短期。兩個經濟原理可以解釋這一事實。首先商品化產業僅在價格固定或者供給短缺時才能實現高的收益。其次,經理人會在前景看好以及資本充裕的情況下增加供給。

In my 1982 report to you, discussed the commodity nature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extensively. The typical policyholder does not differentiate between products but concentrates instead on price. For many decades cartel-like procedure kept prices up, but this arrangement has disappeared for good. The insurance product now is priced as any other commodity for which free market exists: when capacity is tight, prices will be set remuneratively; otherwise, they will not be.

如我在1982年年報中向各位所說的一樣,我對保險業商品化的本質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典型的投保者不在乎產品的差異而只注意價格。數十年來,卡特爾使得價格居高不下,但是這種組織方式已經消失。保險產品現在同其他在自由市場中的商品一樣被定價:當供給短缺,價格就會上漲,反之則不會。

Capacity currently is tight in many lines of insurance though in this industry, unlike most, capacity is an attitudinal concept, not physical fact. Insurance managers can write whatever amount of business they feel comfortable writing, subject only to pressures applied by regulators and Best's, the industry's authoritative rating service. The comfort level of both managers and regulators is tied to capital. More capital means more comfort, which in turn means more capacity. In the typical commodity business, furthermore, such as aluminum or steel, long gestation precedes the birth of additional capacity.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capital can be secured instantly. Thus, any capacity shortage can be eliminated in short order.

目前很多險種的供給都偏緊,儘管這個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供給只是態度上的概念,而非實質性的事實。保險經理可以承保任何數量的保單只要他們覺得合適,僅僅會受到規則,排名以及主管當局的壓力。而經理與主管者所在意的是資本。越多的資本當然越好,因為它反過來意味著會有更多的資本。在典型的商品化行業裡,進一步說,像是鋁或鐵業,增加產能需要額外的資本投入。而在保險業,資本可以隨時取得。所以,資本的短缺在短期內可以被消除。

That's exactly what's going on right now. In 1985, about 15 insurers raised well over $3 billion, piling up capital so that they can write all the business possible at the better prices now available. The capital-raising trend has accelerated dramatically so far in 1986.

這就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一切。在1985年,大約15家保險公司募集了三十億美元的資金,這些積累起的資本使得他們可以對任何可能的行業在一個更好的價格水平上進行承保。這種積累資本的趨勢在1986年將會大幅加速。

If capacity additions continue at this rate, it won't be long before serious price-cutting appears and next fall in profitability. When the fall comes, it will be the fault of the capital-raisers of 1985 and 1986, not the price-cutters of 198X. (Critics should be understanding, however: as was the case in our textile example, the dynamics of capitalism cause each insurer to make decisions that for itself appear sensible, but that collectively slash profitability.)

如果資本積累持續以這樣的速度進行,則下一個價格的大幅下降以及利潤的縮減將很快發生。當下降到來時,19851986年資本的積累將是一個錯誤,而不是之後某年的價格下降的問題。(這種批評應該被理解,但是:就像我們的紡織業一樣,資本的動態變化使得每個保險業者做出看似合理的決定,但從整體來看利潤卻縮減了。)

In past reports, have told you that Berkshire's strong capital position the best in the industry should one day allow us to claim distinct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nsurance market. With the tightening of the market, that day arrived. Our premium volume more than tripled last year, following long period of stagnation. Berkshire's financial strength (and our record of maintaining unusual strength through thick and thin) is now major asset for us in securing good business.

以往的報告中,我曾告訴過大家Berkshire雄厚的資本頭寸,行業內最佳,會在將來某天使我們在保險行業內擁有無可匹敵的優勢。隨著市場的緊縮,那一天已經來到。我們的承保量在多年停滯後較去年翻了三番。Berkshire的財務優勢(以及我們在過去無論好壞年份的不尋常的優異記錄)現在都是確保良好業務的主要資產。

We correctly foresaw flight to quality by many large buyers of insurance and reinsurance who belatedly recognized that policy is only an IOU and who, in 1985, could not collect on many of their IOUs. These buyers today are attracted to Berkshire because of its strong capital position. But, in development we did not foresee, we also are finding buyers drawn to us because our ability to insure substantial risks sets us apart from the crowd.

我們正確地預計到保險公司大客戶以及再保險人對保單質量的要求,他們終意識到保單不過是張借據,而在1985年很多借據無法兌現。這些客戶如今都被Berkshire雄厚的資本實力所吸引。但是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發展,我們同時發現很多客戶因為我們能夠承擔巨額風險覺得我們與眾不同而被吸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48

上周更新 (7 APR - 13 APR) PARTIPRAL - ROAD TO FINANCIAL FREEDOM

http://partipral-hk.blogspot.hk/2013/04/7-apr-13-apr.html
上周指數反彈, 個人組合無太大變動, 主要操作係沽出全數永嘉(3322), 換馬對象繼續係大快活(52)及理文造紙(2314). 理紙係少數經歷完上周五大跌後可以完全收復失地兼創新高之股票, 明顯強勢; 要注意係此股成交較薄弱, 幾百萬股沽盤已經可以跌超過5%, 所以策略上係長期低市價3-5%掛住個買盤, 接到就接, 接唔到就由佢.

調查機構IDC數據顯示全球PC首季付運量按年大跌14%, 而聯想(992)首季出貨量則維持1,170萬部, 市佔率升至15.3%. 表面睇以上新聞對聯想不算十分利淡, 但聯想(992)過去一個星期卻跌近一成, 市場明顯對公司未來投不信任票. 科技產品公司發展結局可以極度兩極化, 因此投資者對此類公司看法普遍甚為極端: 看好者可以對公司未來充滿憧憬, 冀望最終會成為全球霸主; 看淡者則可以將壞消息無限放大, 更甚至可以將想像延伸至公司江河日下, 最終倒閉收場; 正因如此科技產品公司股價會特別大幅波動. 我自己對聯想長遠發展仍然看好, 但現價當然唔會盲目衝入場同市場硬碰, 繼續持有, 等待股價喘定後再決定是否加注.

今個星期投資組合亮點在於置富(778)節節破頂, 現價$7.32往績股息率跌至4.43%, 當然甚不吸引; 不過如果計及來年1成增長, 現價則大概有4.9厘, 尚算可以接受. 政府連環出招後, 本港樓市已經開始乏力再上. 現時的確大部份人都已經唔再願意捱招入場買樓收租, 市場對投資樓市意慾下降, 資金尋求出路, REITS有實物資產BACKUP, 的確係上佳代替品. 當然唔會有人會賣左層樓全數換REITS, 但中產家庭有數百萬流動現金, 將舊錢拆開幾份分別買REITS, IBOND, 公用股等等收益穩定項目可能性的確存在, 因此現時REITS吸引力應該比想像中更高. 唔建議現價再重注追房託基金, 但若然早有貨底, 亦唔需要太心急沽出獲利.

敏華(1999)上週先出盈喜再出營業額數據, 但股價仍然不振, 應升不升自己有多少擔心, 所以低位唔敢加注. 反正下月會公佈全年業績, 先睇多幾個回合再決定去留.

最近自己已經無特別心水應該買咩股票, 所以組合普遍都繼續維持原有陣式. 個人組合6月底會完成第3年年結, 今年大勢已去, 回報肯定唔理想. 只餘下兩個多月, 反而應該趁此機會再組織投資思維, 重整旗鼓, 希望第4年可以有更好表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74

1973年2月13日: 猜猜這隻股現在是甚麼?

昌生興業在1972年成立,成立後立刻購入幾項位於尖沙咀、土瓜灣、北角、荃灣的地產,租金收入已達200萬元,在1年後的1973年於遠東及金銀會上市,可以見到其實他們才是把現在投行的房產基金的始祖。

這公司在1月27日農曆新年前已發出招股書,當時已發行股本為2,250萬股,將以每股1元發行750萬股上市,集資750萬以進行地產投資,即上市時市值增至3,000萬,包銷商為浙江第一銀行。

當年這公司預期盈利達到460萬,即代表市盈率僅6.5倍,尚算不貴,但就算把集資額的利息計入,估計都沒有100萬,所以筆者估計部分盈利是重估所得。除此以外並承諾1974年派息8.5仙,1975年派息10仙,股息率達8.5%及10%,看來不低,但是略一計算,這一筆股息達550萬,可以看到其實只是把集資所得的大半分回給股東,但當時哪有人理會呢。

上市的2月12日當日,股價一開市已升350%,報4.5元,市值達1.35億,但高處未算高,股價最高升至8.1元,市值達2.43億元,收市仍有6.1元,升5.1元或510%,市值達1.83億,我想折算為現代幣值,不會少於50億,可見當年股市狂潮之強。

那其實這公司後來變化如何? 大家不如猜猜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13

《財富》500強:你不知道的13件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576

知道一些《財富》500強企業的赫赫聲名,卻未必知道CNN總結的下面13件事,比如評選為500強的企業利潤與收入增長表現如何、哪些行業表現更好、哪些企業創立排名以來從未落榜、哪些是常勝將軍,還有最年輕、最年長和任職最久的首席執行官。

首先是去年《財富》500強企業合計營收同比增長2.7%。
 
 
 
同樣是去年,《財富》500強總利潤同比減少0.5%。
 
 
下面看到的是《財富》500強的「元老」柯達。從1955年起,柯達年年都沒有缺席500強榜單,牢牢坐穿500強板凳。可惜,去年500強裡沒有了它的身影。
 
 
 
從1955年起,《財富》500強的榜首由三家企業輪流坐莊。它們是沃爾瑪、通用電氣和埃克森美孚。其中通用電氣有37年奪冠,埃克森美孚有13年笑傲群雄,沃爾瑪在9年裡名列第一。
 
 
 
Priceline.com是去年進入500強的新貴。這家公司五年來年均回報率40.1%,是年回報最高的企業。
 
 
 
如果把《財富》500強這些企業整體看作一個國家,它可以排在全球第二,折合GDP規模僅次於美國,高達12.1萬億美元。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8.2萬億美元。
 
 
 
 
 
《財富》500強利潤增長最高的行業當屬金融業,利潤年增長33.5%,排名第二的大宗消費業僅有3.7%。
 
 
 
 
惠普是去年虧損最多的《財富》500強企業,損失127億美元。而《財富》500強史上虧損最多的還是美國國際集團(AIG),2008年虧了990億美元。
 
 
說到AIG巨虧,「兩房」金融危機期間也大傷元氣。2006年之後,房利美與房地美一直報虧,到去年才首次扭虧為盈。
 
 
 
管理《財富》500強企業的首席執行官老中青幾代同堂。最年長的是Dole Foods的David Murdock,已有90高壽。最年輕的是28歲的Facebook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扎克伯格確實是500強企業掌門中的異類,這個圈子裡40歲以下的人都鳳毛麟角。除了扎克伯格,就是下圖這位雅虎的美女Marissa Mayer。
 
 
即使是500強,也有鐵打不動的首席執行官。任期最久的Leslie Wexner到今年就滿50年了。
 
 
 
大浪淘沙始見金,比首席執行官更「頑強」的還是企業本身。1955年以來,以下57家《財富》500強企業直到去年都在榜單上屹立不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92

1973年2月13日: 猜猜這隻股現在是甚麼? (2)

過了兩個星期,我們揭曉吧。

其實答案就是遠東控股實業(36)。這隻泡沫股後來爆破了,但在1981年,遠東發展(35)入主這一間公司,於次年易名遠東投資實業(1982)有限公司,當然業務仍為投資地產。

接近同時旗下之遠東酒店(37)亦向匯豐銀行(後遷冊易名匯豐控股,5)及太古(A股19、B股87)購得電視廣播(後上市編號511)及電視企業(當年上市編號9,前稱香港電視(後被南華早報(583)收購,現名已被前身為城市電訊(1137)使用),的10.5%股權,次年又注資1億,取得亞洲電視之50%股權,1984年更以5,000萬全面收購之,可能因為法例所限,故出售無線電視之股權,但筆者手上沒有資料,如大家找到資料,請告知筆者。



1986年,公司出售所有地產業務,1987年,可能有感該業務獲利不多,故開始出售該公司之策略。7月,公司宣佈向邱氏家族以2.4375億元購入該公司,以5,900萬新股及9,980萬現金支付,為應付代價,亦以每股2.1元發行7,100萬股集資約1.5億,同時麗新製衣(191)亦會與公司互換股份,埋下未來收購之伏線。同時,亞洲電視預期1987年盈利為2,000萬元,即市盈率約12.1875倍,也算不太高。

在完成後,邱氏家族成為最大股東,持股34.3%,遠東發展仍為由最大股東變為第二大股東,持股由50%,降至33.5%,麗新製衣持股約9.4%,在完成收購後,這公司正式易名為亞洲電視,開始短短的上市之旅。之後其變化如何,我們未來再談。






延伸閱讀:
1. 電視企業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BB%E8%A6%96%E4%BC%81%E6%A5%AD


2. 亞洲電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E%E6%B4%B2%E9%9B%BB%E8%A6%96

3. 上車落車:遠科中軟增值近3倍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060408/58132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82

2013-5-13 工作記錄 LHQ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azs0.html
今天把錦江股份簡單過了一下,上海、北京、浙江以及江蘇地區的經濟型酒店行業基本已經逐步進入飽和階段,目前漢庭、錦江、如家、七天的價格相差不大,未來競爭可能進一步白熱化,漢庭比錦江在管理上有優勢,未來很可能勝出。而經濟型酒店的新興市場在於中西部,錦江之星在這些地區並不優勢。另外一塊肯德基業務長期來看一線城市的利潤已經下滑,二線城市的高峰期也即將過去,考慮禽流感因素12年的業績更差; 而中餐業務一直處於虧損,國企經營這種行業沒有優勢。不過錦江之星作為上海老國企激勵改革走得相對比較前面的,這點有一定的參照意義吧。相比於老國企,更喜歡老字號,感覺一部分具有民族文化的老牌子將在未來一階段崛起,我們一同驗證及見證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00

1973年2月13日: 猜猜這隻股現在是甚麼? (3)

補上少量資料。

1982年,遠東控股仍稱昌生興業,並以昌生興業作為平台,整合遠東發展的股權,作為這一系的控股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59

三江化工13-15年的發展及成本優勢 菲翔投資筆記

http://phishoinvest.blogspot.hk/2013/05/13-15.html
花了些時間看了三江在上海清算所發行短債時提交的文件[1],發現了些有趣的資料。

第一項就是原來三江正在增產表面活性劑。打算建設的類型和現有產能不同,其中一套預計在今年6月投產,而另一套則打算配套5期EO,15年投產,而且類型是最近需求急速增長的減水劑。近年EO產能急速增加,雖然今年1季度的業績顯示增產後盈利依舊能大幅提升,但14年後又再增產20萬噸,自然讓人擔憂市場能否承受。自行建設下游設施以消耗掉新EO產能,對將來的盈利有穩定作用。

第二項就是原料供應商和下游客戶資料。供應商依然主要是三間日本乙烯貿易商。比較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原來使用管道運輸的EO客戶只有20%,以三江11-12年都是預先簽訂一年產量的銷售合約,一直以為大部分是工業園區內的客戶,現在看來三江的客戶數還不錯。加上年報[2]已說明三江已就EO四期今年9.2萬噸產能中的8萬噸簽訂了合約,因此對EO銷售的穩定性仍然有信心。

我已在上一篇整理了三江未來2-3年已知會建成的項目。再加上嘉化集團(主席擁有的另一公司)將投產的脂肪醇項目,三江的大藍圖大概如下:
圖中沒畫出來的還有從嘉化購入的蒸汽和鹽水,可賣出的氮氣和催化劑,及將來興興MTO的其他產物。基本上三江加上合作公司將會涉足大部分EO的衍生產品,因此除非中國經濟大環境有問題,三江的下游產品的盈利將會穩定。上游乙烯一部分由MTO提供,可減少對乙烯這單一原料過度依賴,穩定原料成本,而且頁岩氣革命有主望令甲醇和乙烯價格下降(後面詳述)。而MTO另一產物丙烯雖然未有實質發展計劃,但從美福本身已有的丙烯下游生產設施,三江有望能在這方面在15年後繼續發展。而且近年廣受關注的聚羧酸減水劑其中一種材料是丙烯酸,雖暫時未找到資料三江將會建設生產這種減水劑,但以原料優勢來看還是很有機會。

近年頁岩氣話題火熱,主席已經在年報提及三江化工將受惠於頁岩氣而引致甲醇成本下降,而會計仔也分析了頁岩氣對三江乙烯價格的成本優勢[3]。就我看來,頁岩氣對中國甲醇價格的影響還是大於對中國乙烯價格的影響。理由是乙烯需要低溫儲存,令運輸和倉儲費非常昂貴[4],現時乙烯進口量大已經是靠中東及美洲乙烯價廉而取得優勢[5];相對地頁岩氣將令美國以廉價天然氣生產甲醇再出口至中國將會比\中國甲醇價格更有優勢[6]。因此進口甲醇和乙烯價差會拉闊,而三江有望從MTO取得更多的利潤。(相對於前一篇對三江MTO項目利潤估算)

總結來說,15年三江化工環氧乙烷產量將會大增,而為了應對需求量未必能夠追上的風險,三江也在發展各種下游產品,以穩定收入。同時上游原料將受益於MTO而令成本穩定,和受益於頁岩氣發展而令成本下降。



參考資料:
1. 三江化工有限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
http://www.shclearing.com.cn/fxcsgg/cp/201304/P020130409376211657237.pdf
2. 2012 年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327/LTN201303271124_C.pdf
3. 會計仔筆記:三江化工 - 頁岩氣革命的最新受惠者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097666
4. 中国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浅谈今年的乙烯进口
http://www.cnpc.com.cn/News/xbhg/hzxy/201207/20120712_C621238.shtml
5. 中国化工报:炼油与乙烯的未来之路
http://www.ccin.com.cn/ccin/news/2013/04/16/259963.shtml
6. 中国煤化工网:页岩气发展对中国丙烯原料供应的影响
http://www.cnmhg.com/Industry/enterprise-development/2799.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