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消息顯示前四批國家專項建設基金已下發8000億 各地積極申請第五批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406.html

消息顯示前四批國家專項建設基金已下發8000億 各地積極申請第五批

一財網 陳益刊 2016-01-18 15:01:00

根據地方政府網站消息,為促進投資穩增長,去年國家發改委會同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啟動安排專項建設基金支持重大項目建設,目前不少地方已經相繼收到第四批專項基金。比如洛陽市爭取到第四批專項基金總計16.7億元。

去年8月份以來,為促進投資穩增長,國家發改委會同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啟動安排專項建設基金支持重大項目建設,目前不少地方已經相繼收到第四批專項基金。比如洛陽市爭取到第四批專項基金總計16.7億元。

根據四川省閬中市政府網站去年12月的消息,去年國家所建立專項建設基金計劃通過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定向發行專項建設債券1.2萬億元;截至上述消息公布時國家已發放專項建設基金項目四批,累計發放資金0.8萬億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多地官網梳理發現,多地已經相繼開展第五批專項基金的申請工作。

來自各地官網消息,湖北荊門市發改委稱當地第四批專項基金項目正在落實,第五批專項基金申報工作將於2016年2月開始;安徽馬鞍山市近期也召開全市棚改暨第五批專項債項目申報推進調度會;福建福州市馬尾區開展了第五批專項基金工作;江西寧都縣發改委稱正在組織申報第五批專項建設基金項目。

記者亦發現,洛陽市發改委網站消息稱,據了解,2016年國家還將發行6批專項建設基金。

去年以來,國內宏觀經濟形勢錯綜複雜,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投資項目融資難已成為制約項目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

為充分發揮投資在穩增長中的關鍵作用,發揮融資放大效應,國家在去年建立專項建設基金,通過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定向發行專項建設債券,中央財政按照專項建設債券利率的90%給予貼息,國家專項建設基金直接註入項目資本金,主要投向易地扶貧搬遷等三農建設、軌道交通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西部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改善等建設、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等轉型升級項目等5個方面33類項目。

在地方財政收入捉襟見肘之時,地方項目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等背景下,國家專項建設基金資金低成本,期限長,而且國家發改委加快投放專項建設基金,地方短期內能收到真金白銀,用於補充項目資本金、贏得銀行貸款,這極大提高了地方申報項目的積極性。

以洛陽市為例,洛陽市爭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位於河南省之首。截至目前,洛陽市共有前坪水庫、故縣引水工程、中航光電、中航鋰電、伊濱區3號安置小區等55個項目獲得國家專項基金支持,共計安排資本金29.5億元。

洛陽市發改委表示,已爭取到位的近30億元資本金不僅有效緩解當前該市項目建設資金困難,而且後續兩行跟進貸款將為該市項目建設註入至少5倍量的放大資金,將有效拉動投資,為2016年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註入新的活力。

一位地方發國資委官員曾對本報表示,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提供項目資本金,利息是0.5%~1%,基本上相當於低息貸款,而且債券期限長,一般是8到10年,甚至更長。

一些地方為了更多地爭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明確了項目申報要求。

比如福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關於抓緊做好2016年第一批專項建設基金項目征集工作的通知中表示,申報專項建設基金的項目要滿足三大條件,首先應當納入國家重大項目庫和政府投資項目儲蓄庫,其次申報項目主要是2016年上半年可以新開工建設、能夠產生新拉動的項目,以及2015年開工、主要在2016年形成工作量的項目。最後項目應為收益適中,回報率約為3%-5%,回收期約為10-20年。

為了確保資金有效下達到指定的投資方向上,《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國家發改委在去年11月底開展了針對專項建設基金等項目督查工作。

比如,去年11月25日至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第五督查組一行7人對湖南省專項建設基金項目實施、2015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執行、湖南省中央預算內投資存量資金調整使用、三年流動投資計劃和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建設等情況進行了專項督查。

這次督查的主要內容:一是關於專項基金、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央預算內存量資金、制定三年滾動投資計劃和在線審批平臺建設方面有關情況;二是重點檢查第一、第二批基金已安排新開工的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停車場和棚戶區項目,聽取項目公司匯報。三是抽查2015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的新開工項目進度。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73

柔性顯示時代 中國OLED能否彎道超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209.html

本周,全球顯示行業頂級盛會2016年美國顯示周(SID Display Week)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三星展示的5.7英寸柔性AMOLED產品厚度只有0.3毫米,其分辨率可達到2560X1440,可以卷成手指狀的卷軸,厚度仍然為0.3毫米,重量僅為5克;三星還展出了用於VR和汽車的AMOLED產品。

柔性顯示和虛擬現實(VR)成為今年熱點, OLED面板也成為兩者共同的選擇。

除了新品展示,這里還有一場看不見的較量,那是中韓以及日本在OLED產業上資本、技術投入的不斷增加。從CRT到LCD(液晶)的轉型期,中國八大CRT彩管廠幾乎全軍覆沒。

在即將到來的柔性顯示時代,中國OLED產業能否不再受制於人呢?

OLED市場再升溫

今年,全球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市場迅猛增長。3月,蘋果透露最早將於2017年在下一代iPhone手機上應用柔性OLED屏。4月,三星也稱,正在測試兩款可折疊的柔性屏手機,最快將於2016年底量產,並在明年上市。種種信息表明,柔性顯示時代正撲面而來。

京東方(BOE)在本屆展會上也推出兩款4.35英寸柔性AMOLED產品——柔性臂環和可折疊顯示屏,讓“屏幕卷曲成手鐲套在手腕,手機像餐巾紙一樣折疊放進口袋”這樣的科幻大片場景成為可能。

IHS分析師於寧寧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經歷2014年的低谷之後,全球中小AMOLED面板市場在2015年實現快速反彈,年度出貨量達到2.8億片,同比增長54%。其中,手機市場在整體AMOLED出貨量中的占比為92%,成為反彈的主要動能。受益於三星顯示(SDC)的中國品牌推廣策略,尤其是OPPO和vivo的加入,2015年AMOLED在手機市場出貨量達到近2.6億片,同比增長48%。

“今年OPPO、vivo在渠道的銷售端增長勢如破竹,AMOLED在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將進一步加強,而三星電子在智能手機市場銷售的回暖以及華為下半年在AMOLED智能手機的布局都將對AMOLED的需求形成有利支撐,今年手機用AMOLED顯示屏出貨量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並帶動整體中小OLED面板市場沖擊3.9億片新紀錄。”於寧寧說。

群智咨詢數據也顯示,2015年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中,搭載AMOLED面板的比重從上年的5%成長到13%;2016年中國市場搭載AMOLED面板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預計將超過8800萬部,占比繼續上升至19%,華為、小米的旗艦高端機型也將導入AMOLED面板。

2016年一季度,三星顯示的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首次在近年實現當季超越京東方,成為全球第一,而且三星顯示的智能手機面板全是AMOLED。“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群智咨詢的副總經理李亞琴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AMOLED開始在中小尺寸顯示面板領域對LCD進行“翻盤”,盡管目前LCD仍然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

未來,隨著VR、智能可穿戴市場的開啟,特別是在iPhone新一代手機采用柔性AMOLED屏的帶動下,中小尺寸AMOLED面板的需求將迎來快速增長期,並有望在2017年起繼續取得更大的出貨規模。

中日韓較勁

這引發新一輪的OLED投資熱潮,韓國、中國、日本企業暗中較勁。

眼看LCD面板產能就要被中國大陸追上,韓國企業把未來投資的重點轉向OLED。中國企業則欲進一步擴大在超大尺寸LCD面板上的優勢,並迅速補上OLED尤其是中小OLED的短板,日本企業也在投資上急起直追。

據奧維雲網(AVC)顯示產業鏈事業部高級研究經理崔吉龍介紹,三星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LCD業務虧損額達到6.7億美元;而其當季小尺寸OLED業務盈利4億多美元,市場占有率達98%,所以三星決定收縮LCD業務,擴大自己優勢的OLED業務。

從未來三年三星顯示、LGD、京東方、華星光電中韓四大廠的投資項目看,崔吉龍推測,韓廠90%以上投資額都在OLED,三星甚至將會出售7代LCD面板工廠來收縮液晶陣線,而投資為550億人民幣擴大OLED產能,來滿足蘋果1億片/年的訂單;LGD勢必會追加在小尺寸上的投資,來搶占蘋果及中國大陸手機廠的面板市場。

中國企業不甘落後。京東方今年2月底公告,擬投資245億元主要生產中小尺寸柔性AMOLED面板,預計2018年量產。中國另一家中小顯示面板主要供應商天馬今年5月也公告,將天馬武漢的6代LTPS(低溫多晶矽)TFT-LCD(液晶)面板生產線,優化為以LTPS為驅動基板的AM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面板生產線,也預計2018年投產。華星光電在武漢的T4項目,也在醞釀上馬6代OLED面板生產線。

日本企業也在積極追趕。日本顯示器公司(JDI)將投資500億日元,於2017年春季在茂原工廠建立6代OLED面板生產線,計劃到2018年每月可生產500萬塊OLED手機屏,參與蘋果公司OLED手機面板訂單的爭奪。今年4月,夏普被鴻海收購之後,宣布將斥資2000億日元投向OLED面板生產線。

於寧寧認為,目前在AMOLED領域,韓國企業保持領先地位,尤其在中小AMOLED市場,三星以統治性的地位領跑智能手機市場,並將進入iPhone供應鏈。透過積極的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的投資策略,三星有望成為2017年AMOLED iPhone機型的主力供應商。LGD在中小AMOLED的影響力雖然遠低於三星,但為Apple Watch一代的獨家供應商,LGD同樣規劃有積極的六代柔性AMOLED投資方案,並將與三星一道成為即將上市的Apple Watch 二代以及AMOLED iPhone的主力供應商。

“日本企業,尤其是JDI,雖然在LTPS LCD產品技術上占據優勢,但由於在中小AMOLED蒸鍍制程布局不足,目前正在加緊實驗項目,謀求加速六代AMOLED的量產。”於寧寧說,“而臺灣企業中,盡管友達光電在AMOLED的量產經驗上並不遜色,但其受限於新加坡4.5代線的產能及尺寸而競爭力不足,未來會否有六代AMOLED投資將成為友達能否延續其在AMOLED市場地位的關鍵;鴻海群創體系的AMOLED進展則與夏普的整合進展息息相關,如若進展順利,則將加速鴻海進入蘋果公司面板供應鏈的步伐。”

群智咨詢移動智能顯示市場資深分析師陳麗娟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則認為,目前,AMOLED面板幾乎被三星顯示器、LG Display(LGD)兩家韓國企業壟斷。2016年上半年深圳天馬及昆山國顯(維信諾)都開始小幅量產AMOLED面板,但由於產能過小,且目前主要處於技術積累階段,距離韓廠仍然有比較大的距離。

“2018年將是中國大陸OLED面板產能大幅提升的階段,到2020年目前所投資的OLED產線均逐步達到成熟量產級別。根據測算,2018年中國大陸中小尺寸OLED面板產能占全球比重將上升至37%,中國大陸OLED產能供給將慢慢縮小與韓國的差距。”陳麗娟說。

柔性成焦點

比拼的不只是產能,柔性顯示才是競爭的焦點。

陳麗娟認為,移動智能終端市場需求龐大,加上屏幕尺寸日益變大,所以輕薄化、柔性化成為趨勢,OLED有可折疊、柔性、可卷曲的特性,因此未來在移動終端市場將比LCD技術更具優勢。

截至目前,全球可彎曲的手機主要在三星S6 Edge、S7 Edge上有所體現。中國手機品牌今年也導入柔性顯示面板,如Vivo X play5。

目前在建以及計劃新建的AMOLED生產線,均有規劃柔性AMOLED產線。據群智咨詢的數據,全球中小尺寸柔性OLED產能預計在2017年就會超過剛性OLED產能,這部分的增長主要來自於三星顯示、LGD對柔性面板的加碼投資,2020年柔性OLED產能的占比將高達60%,後面的增長則主要來自於中國大陸面板企業京東方、天馬、和輝光電等的貢獻。

在於寧寧看來,目前中國大陸的企業中,和輝光電4.5代AMOED生產線的量產經驗最長,並將在中興和IVVI之後,即將加入小米供應鏈,成為目前國產AMOLED的主力供應商。此外,天馬上海的5.5代OLED蒸鍍生產線、昆山國顯的5.5代AMOLED生產線,以及京東方鄂爾多斯的5.5代線都開始步入產能爬坡期,未來良率逐步改善後也將開始逐步供應市場。除此之外,信利光電的4.5代AMOLED生產線也將在今年三季度起開始進行爬坡。

針對未來更具競爭力的的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於寧寧說,包含上述企業和華星光電都有相關的規劃,其中又以京東方成都6代柔性AMOLED項目進度最為積極,有望成為國內首家引入日本Canno Tokki六代AMOLED蒸鍍機臺的面板企業。

和輝光電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柔性顯示技術是目前市場的熱門話題。和輝光電研發的6英寸4K柔性AMOLED顯示屏,今年3月在上海舉行的FPD China展會上獲得“創新技術獎”。在5月的CES Asia展會期間,和輝光電還展示了5.7英寸WQHD柔性AMOLED顯示屏。據了解,今年和輝光電正計劃在上海的4.5代AMOLED線導入部分柔性產能,預計2017年第二季度量產,新的6代OLED生產線計劃也將在今年底啟動。

京東方副總裁張宇也向本報記者表示,今年京東方推出柔性、可折疊的OLED顯示面板。因為物聯網時代,便攜式智能移動終端的形態將會多樣化,除了手機、平板電腦,智能可穿戴產品、智能醫療等新應用也會出現,柔性顯示的需求充滿想象空間。“我們與客戶溝通,大家認為2018年柔性顯示的需求會進一步顯現”。

中國的挑戰

雖然中國企業奮起直追,但與韓國企業在OLED技術上的差距仍然明顯,如何才能不再被動挨打?

陳麗娟認為,國內的AMOLED產業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大陸AMOLED產業化進程仍然是任重而道遠。而且,三星、LGD等世界一流的大企業已投入AMOLED領域多年,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專利,並形成一定的壟斷。對於起步較晚的中國OLED企業,能否在日漸殘酷的競爭中生存、獲利,並保持產品的競爭力,仍是未知數。

挑戰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產業鏈被日本、韓國、美國企業高度壟斷,中國本土產業鏈尚不成熟,包括OLED的材料和生產設備,尤其是蒸鍍設備,都依賴進口;二是技術積累、人才積累、專利積累不足;三是柔性顯示技術儲備不足,產業化速度慢。

不過,近年來國內面板廠積極發展LTPS背板的LCD面板生產線,而中小尺寸OLED面板同樣也要用LTPS背板,因此為發力OLED奠定了基礎。

備受矚目的是,5月18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印發了《關於實施制造業升級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要求重點發展低溫多晶矽(LTPS)、氧化物(Oxide)、有機發光半導體顯示(AMOLED)等新一代顯示面板的量產技術,建設高世代生產線;發展玻璃基板、增亮膜、光刻膠、OLED蒸鍍工藝單元設備部件、蒸鍍設備自動化移載系統等關鍵材料和設備,增強自主配套能力。另外,推動關鍵共性技術聯合開發和產業化示範;布局量子點、柔性顯示等前瞻技術領域。同時,印刷OLED技術已被列為國家“十三五”重點支持的研發項目之一。

顯然,中國政府正采取積極的政策,刺激OLED產業的良性發展。

在企業層面,中國大陸企業還想在技術上另辟蹊徑,欲實現彎道超車。中小尺寸OLED領域,中國企業已在縮短與韓國企業的差距;但目前,在大尺寸OLED電視面板領域,仍然由LGD獨家供應,TCL和旗下華星光電在印刷顯示領域積極布局,欲打破韓企壟斷的局面。

據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介紹,2014年底,TCL、華星光電已聯合國內多家企業,搭建起印刷及柔性顯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並以“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作為該平臺的運營實體。目前,聚華公司已和美國杜邦、日本住友化學、日產化學及美國柯狄等全球頂尖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多方一起加快印刷顯示技術的研發及實用化。李東生曾告訴本報記者,TCL希望用三到五年時間來突破印刷顯示技術,這將使大尺寸OLED面板的成本大大降低,“未來我們將像印報紙一樣制造顯示屏”。

此外,最近據韓國媒體報道,京東方聯合TCL等9家公司共同投資美國的OLED技術公司Kateeva 8800萬美元。Kateeva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在2008年成立,該公司可以利用噴墨打印技術直接在OLED屏上沈積一層化學物質,制造出來的屏幕可用在曲面電視、智能手機及可穿戴設備上。這種技術相對目前的蒸鍍技術,可大幅降低制作成本,更有利於制作高像素和高壽命的OLED產品。而此前,三星也曾參股了這家美國OLED技術公司。

於寧寧認為,雖然目前中國中小AMOLED產業依舊處於追趕的階段,但是相較於過去的aSi(非晶矽) LCD和LTPS LCD投資而言,已經明顯縮短了與臺灣地區及日本企業之間的差距。對於國內企業而言,如何在設備就位後盡快進行良率提升,特別是提高蒸鍍的經驗,有效供給市場將成為其能否完成彎道超車的關鍵。此外,關鍵材料設備配套和未來柔性相關工藝,也將會是國內企業所需面對的挑戰。

奧維雲網(AVC)顯示產業鏈事業部高級研究經理崔吉龍則指出,OLED世代會來臨,但不會太快,更新快的主要是小尺寸。小尺寸和大尺寸的工藝相差很大,比如三星在小尺寸方面比較成熟,但在大尺寸上遲遲做不了技術突破。目前只有LCD能以幾十萬臺/年的產能生產。所以,未來幾年可能出現小尺寸AMOLED主流、大尺寸LCD主流的局面。

“對應這個局面,中國產業有充足的產能和技術準備。至少再過5年以上出現OLED絕對主流局面的時候,按照中國大陸現在的投資速度和政策的扶持力度,那時候OLED技術也應該都會有大幅度的提高,不會出現被動挨打、受制於人的局面。”崔吉龍樂觀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56

京東方新推柔性顯示屏及VR產品 亮相美國顯示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550.html

5月24日,全球顯示行業頂級盛會2016年美國顯示周(SID Display Week)在美國舊金山舉行,柔性顯示和AR/VR顯示成為今年的熱點。

中國顯示面板業的龍頭公司京東方(BOE),在本屆SID上推出兩款4.35英寸柔性OLED產品——柔性臂環和可折疊顯示屏,讓“屏幕卷曲成手鐲套在手腕,手機像餐巾紙一樣折疊放進口袋”這樣的科幻大片場景成為可能。

中小尺寸柔性OLED是京東方在OLED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其在智能穿戴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京東方在成都正在建設中的第6代AMOLED生產線即面向柔性顯示,未來將在這一領域持續進行產品技術的創新和研發。

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是今年的另一個熱點。京東方還在本屆SID上推出兩款AR/VR顯示新品——2.8英寸AR顯示屏和2.8英寸UHD AR/VR顯示屏。京東方AR顯示屏已搭載在增強現實領域全球頂尖企業Meta的產品上,讓現實場景與虛擬世界完美融合;此外,京東方展出的首款AR/VR顯示屏擁有1600 PPI的超高像素密度,是iPhone6 Plus的4倍,可完美呈現虛擬顯示的視界。

AR/VR是未來顯示領域的重要分支,可廣泛應用到遊戲、教育、工業、航空、醫療、娛樂等多個領域,影響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AR/VR產品的顯示器件必須具備超高分辨率、超高刷新頻率、超快響應三方面特性,京東方已掌握相關技術,並成立了AR/VR研究所,將從軟件、硬件、內容等多方切入,逐步拓展創新顯示領域技術、產品及應用。

據韓國媒體的報道,韓國兩大面板制造商三星顯示器公司和LG Display公司也將在本屆SID上在展示AMOLED和柔性顯示的產品。其中,三星將展示柔性、可卷曲的AMOLED顯示屏以及用於VR和汽車的AMOLED產品。三星將展示的5.7英寸柔性AMOLED產品厚度只有0.3毫米,其分辨率可達到2560X1440,可以卷成手指狀的卷軸,厚度仍然為0.3毫米,重量僅為5克。

大屏幕、超高清也是未來顯示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此次展會上,京東方還首發全球最薄65英寸8K超高清顯示屏,及82英寸10K曲面顯示產品。其中,65英寸8K超高清顯示屏搭載了康寧第三代iris玻璃導光板,采用全貼合背光工藝,實現機身的極致纖薄,最薄處僅為3.8mm。而三星也將發布65英寸超高清黑水晶和超高清曲面超薄的液晶電視面板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67

臺灣顯示屏產能告急,國產手機慌了:背後哪些危機浮現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8/156399.shtml

臺灣顯示屏產能告急,國產手機慌了:背後哪些危機浮現
王新喜 王新喜

臺灣顯示屏產能告急,國產手機慌了:背後哪些危機浮現

國際零部件供應商打了下噴嚏,國產手機就會感冒的現狀還沒有改觀。

黑馬說:國際零部件供應商打了下噴嚏,國產手機就會感冒的現狀還沒有改觀。

文 | 王新喜

日前,據臺媒稱,大陸智能手機顯示面板出現了供貨緊張問題,包括中興、Vivo、金立等廠商的高管急忙奔赴臺灣拜訪中華映管、友達光電、群創光電等手機屏幕供應商,尋求上遊供應商供貨保障,試圖從這些廠商手中獲得足夠的顯示屏面板供應。

一方面,內地手機廠商奔赴臺灣尋求供貨保證,這與大陸屏幕面板產能告急有關,國產手機在缺貨量太大的情況下,不得已尋求臺灣供應商。另一方面,臺灣顯示面板的品質於產能相對更為優質,再次是整體智能手機的低價模式與出貨下滑也使得臺灣也受到了影響,據知情人士的說法是,因為由於面板產品價格下降,臺灣的上遊制造商降低了智能手機面板的產量。

但目前,隨著臺灣顯示面板供應鏈的緊張,部分手機廠商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比如,據臺媒指出,華為則已預定了內地京東方科技集團和天馬微電子等公司的智能手機顯示屏面板產能。

智能手機的低價走量競爭模式正在傷害國內手機供應鏈廠商

手機顯示屏幕緊缺的背後體現出,智能手機的低價走量競爭模式正在傷害國內手機供應鏈廠商,因為性價比策略顯然是建立在壓制了供應商零部件的成本售價的基礎上,而供應商在良率耗損、人力成本、設備成本成本支出在見長,利潤就更低了。加之,這兩年的智能機出貨量波動太大,許多廠商的出貨量走低,導致庫存積壓。供應商無利可圖,只能削減產品供應。另一方面,行業技術更新太快也是導致面板產業洗牌潮加速,技術在不斷更新,不少供應商在研發支出費用上無法跟進只能被淘汰。

所以我們看到,大陸的一些手機觸控面板制造商包括江西的合力泰科技,以及信利光電等紛紛拜訪臺灣尋求解決供貨與技術升級之道,這同樣體現出國產面板廠商的規模效應不足,競爭力不強的現狀。

國產顯示面板競爭力不強還體現在未來技術轉型方面的實力不足

比如說,業界透露蘋果未來會使用OLED屏幕,有可能會在2017年在新的iPhone上使用OLED屏幕,同時計劃將這種屏幕使用到iPad和MacBook上。隨著iPhone未來或采用OLED屏幕的消息不脛而走,目前國產手機中,華為、OPPO、vivo、金立等多個品牌已經或者計劃使用OLED屏。因此在面板技術上,未來的手機面板廠商需要面臨向OLED屏幕轉型的問題。

數據顯示,在OLED新技術上,韓國三星和LG兩家產能占到全球的95%,富士康收購夏普之後,也計劃量產OLED屏幕。雖然國內京東方和深天馬、昆山維信諾等企業開始在OLED面板加大投資,但投產時間可能要到2018年。在曲面的OLED屏幕上,國內只有京東方成都工廠有產線設計,而三星在2010年就已經具備OLED量產能力,目前OLED上遊的有機發光材料,也主要掌握在日、韓、美等國外廠商手中,也就是說,即便是在未來競爭OLED的大客戶訂單上,國產面板廠商依然落後於人。

而手機屏幕面板的缺貨與技術欠缺,則會大大鉗制國產手機的庫存、出貨量與銷售量以及產品良率。比如有業內人士指出,近期包括小米手機、聯想ZUK等諸多國內手機品牌已出現旗艦手機供應緊張的現象,可能就與上遊手機屏幕供應緊張有關。

面板缺貨去臺灣求人也是國產手機供應鏈系統大而不強的一個側面,我們知道,在面板屏幕之外,國產手機出貨,其實更離不開日本零部件與硬件產業鏈的支撐,許多國產廠商的屏幕由日本顯示公司JDI與夏普所生產,多數用的是索尼攝像頭,甚至小到Wi-Fi模塊、微小的儲能電容陶瓷等都是采購自日本零件商,許多零部件來自日本株式會社村田制作所Murata Manufacturing Co.和日本電子元件巨擘TDK Corp.

國際零部件供應商打了下噴嚏,國產手機就會感冒的現狀還沒有改觀

典型案例前兩年曾頻頻鬧出索尼的攝像頭供應缺貨事件,當然,索尼的攝像頭傳感器模組是蘋果三星也紛紛爭搶的對象,由於訂單量與品牌等因素,索尼攝像頭組建訂單往往也被這兩家壟斷,國產手機則往往因此面臨供應緊缺的現狀。

太過於依賴日本零部件供應也成了國產手機大而不強的一大特點,比如前不久日本地震,索尼的CMOS傳感器工廠有兩座都在地震中心附近,索尼新工廠據說今年8月完工投產,因此,未來國產新旗艦,受制於索尼CMOS傳感器缺貨的可能性會比較大。而尤其是每次iPhone新機發布,各大供應廠商需要首先滿足iPhone的訂單,其次才考慮其他廠商,受制於零件部供貨,往往導致新旗艦錯失最佳的發布時間節點而錯失最佳銷售時間節點。

所以我們看到,國際上大的零部件供應商打了下噴嚏,國產手機就會感冒的現狀還是沒有根本上的改觀,國產手機發展了這麽多年,供應鏈的產能的掌控與供應鏈的整體管理上,與蘋果三星相比始終還是有明顯差距。

國產手機廠商供應鏈管理弊端:把供應商當成利益博弈對手

這一方面與國產手機堅持多機型布局相關,機型增加、供應商變多,而且一旦牽涉到大規模量產訂單,國際市場的資源、物流、渠道,管理、營銷投入的瓶頸凸顯。而隨著國產手機價格戰加劇,正在將零部件供應商拖向深淵。一方面,前面說到,國產手機低價戰略導致國內供應鏈廠商缺乏資金周轉研發有競爭力的零部件組建,利潤低產品良品率不高,許多廠商紛紛倒閉。去年,華為中興的一級供應商、深圳市明星企業福昌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宣布破產之後,深圳中顯微集團、惠州的創仕科技以及深圳領信光電有限公司等手機零配件生產商紛紛關門停產。

而由於國內手機組建供應商競爭力弱,缺乏談判籌碼,手機廠商也通過壓低供應商供應組件的價格來確保成本可控,這導致零部件供應商對產業缺乏前瞻性的布局與投入。有業內人士指出,國產手機廠商的供應鏈管理方式就是一個季度或者周期內價格必須降低多少個百分點,把供應商當成利益博弈對手,最終導致供應商沒有利潤去提高自己快速響應的能力,國產廠商斷貨的情況時有發生。

我們看蘋果,蘋果由於采用的是雙供應鏈商體系,加之利潤較高、出貨量大、本身又是高價值的競爭模式推動供應商不斷技術升級,蘋果也通過掌控相關環節核心專利與技術,進入到核心供應商環節,通過合作與合資的形式扶持核心廠商對接自身供貨,推動產業鏈一榮俱榮,富士康與臺積電等企業也因蘋果賺的盆滿缽滿,這種模式有其穩定性與庫存周轉性高的一面。

反過來,國產手機廠商的低價競爭模式導致供應鏈代工廠與零部件廠商脆弱程度加劇,導致產品價格與價值下降,繼而會導致國產廠商對接供應商零部件的穩定性不足,上遊制造商迫於價格下行利潤降低的壓力只能降低產品的生產與研發,導致產業陷入頹勢以及研發技術升級的動力不足繼而落後於人。

國產廠商需要改善並反思自身的產業競爭模式與供應鏈管理方式

這導致的影響是,手機硬件產品技術與規格水平難以提升,整個產業缺乏競爭力,這就是一個封閉式互相傳導的惡性循環,隨著手機產業轉型升級在即,供應鏈的寒冬與弱勢局面與產能不足、競爭力不強的現狀顯然會傳導給未來的手機廠商。

我們回到屏幕供應商的話題,從前面臺媒指出,臺灣屏幕供應商產能告急,華為則預定了內地京東方科技集團和天馬微電子等公司的顯示屏面板。而這兩家顯示屏面板廠商面臨的現狀是產能不足,技術相對落後於三星、LG Display、友達光電,但對於處於上行風口的華為來說,在關鍵的硬件組建上的將就,這就導致了用戶體驗上的差別,這可能使得其品牌與銷量、口碑均受到牽連。我們看蘋果,目前蘋果的某家觸控屏的供應商,已經在著力提升“納米線柔性觸摸屏”的可商用性。納米線的導電性更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觸屏操作的手感,該技術也將推動觸控屏的升級。在手機品牌溢價上的差異,也來自於這些產品與技術升級之後帶來的體驗優化細節。

這也預示著國產廠商需要改善並反思自身的產業競爭模式與供應鏈管理方式,盡量轉型到高價值的競爭模式,與供應商形成雙贏機制,才能推動國產手機供應鏈技術轉型改善低效模式,進而改善整體國產手機的供應鏈掌控能力與水平,反之則會將產業與自身品牌帶入深淵。

顯示屏 手機 國產 危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02

調查顯示:2015屆大學畢業生月入3726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858.html

6月12日發布的一項最新調研成果顯示,大學畢業生半年後月收入連續上升,三年後收入漲幅明顯。四成2012屆畢業生三年內轉換職業。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後就業滿意度最高的行業是中國人民銀行、保監會和證監會。

麥可思研究院、社科文獻出版社當日聯合在京發布《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

《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自2009年首度發布以來,至2016年已是第八次年度報告,本年度報告已經為中國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各級人力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各級各類高校、各企事業單位、各級各類學術研究機構以及廣大的大學畢業生和高考生等參考使用。

就業三年後收入漲幅明顯

調查結果顯示,2015屆大學畢業生平均月收入3726元,比2014屆(3487元)增長了239元,比2013屆(3250元)增長了476元。其中,本科畢業生2015屆(4042元)比2014屆(3773元)增長了269元,比2013屆(3560元)增長了482元;高職高專畢業生2015屆(3409元)比2014屆(3200元)增長了209元,比2013屆(2940元)增長了469元。從近三屆的趨勢可以看出,大學畢業生半年後月收入呈現上升趨勢。

“211”院校2015屆畢業生月收入(4718元)比2014屆(4394元)增長了324元,比2013屆(4123元)增長了595元;非“211”本科院校2015屆畢業生月收入(3907元)比2014屆(3649元)增長了258元,比2013屆(3447元)增長了460元。連續三屆呈現上升趨勢。

2015屆本科畢業生有27.1%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比2014屆(20.3%)高6.8個百分點;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比例為1.1%,比2014屆(1.2%)略低。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為13.1%,比2014屆(12.0%)高1.1個百分點;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比例為2.8%,比2014屆(3.0%)略低。

扣除當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長的影響後(2013—2015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分別為102.6,102.0,101.4),近三屆大學生實際工資仍保持著穩定上升的趨勢。

2012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後平均月收入為5696元(本科為6371元,高職高專為5020元),與其畢業時相比漲幅比例為87%。其中,本科漲幅比例為89%,高職高專漲幅比例為84%,超過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資漲幅(15.7%),大學教育的中期回報是明顯的,讀大學比不讀大學在收入的中期提升中有較大優勢。

在2015屆本科學科門類中,畢業生畢業半年後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學(4313元),最低的是醫學(3462元)。2015屆高職高專專業大類中,畢業生畢業半年後月收入最高的是交通運輸大類(3721元),最低的是醫藥衛生大類(2975元)。醫學類專業起薪低是受其行業特點影響。工作三年後月收入會有較明顯增長。本科醫學專業2012屆畢業生三年後月收入上升至各學科門類的第四位。

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後從事的主要職業類月收入最高的是“計算機與數據處理”(5039元),其次是“互聯網開發及應用”(5017元)。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後月收入最高的職業類是“經營管理”(4148元),其後是“金融(銀行/基金/證券/期貨/理財)”(4141元)、“互聯網開發及應用”(4101元)。

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後月收入最高的行業類為“媒體、信息及通信產業”(4823元),其次是“電子電氣儀器設備及電腦制造業”(4552元)。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後月收入最高的行業類為“金融(銀行/保險/證券)業”(4020元),其次是“房地產開發銷售租賃及其他租賃業”(3871元)。

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與上屆持平

調查結果顯示,調2015屆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6%,與2014屆持平。其中,本科和高職高專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分別為69%、62%,均與2014屆持平。

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72%,非“211”本科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8%。

2015屆本科畢業生選擇與專業無關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33%),其次為“迫於現實先就業再擇業”(23%)。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選擇與專業無關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迫於現實先就業再擇業”(29%)、“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28%)。

在2015屆本科學科門類中,專業相關度最高的是醫學(95%),其次是工學和教育學(均為71%),最低的為農學(55%)。在2015屆高職高專專業大類中,專業相關度最高的是醫藥衛生大類(89%),其次是材料與能源大類(74%);最低的是公共事業大類和輕紡食品大類(均為51%)。

半年內離職率與上屆基本持平;本科文學農學、高職藝術類專業離職率最高

2015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34%,與2014屆(33%)基本持平。其中,本科和高職高專院校2015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內離職率分別為24%、43%,與2014屆(分別為23%、42%)基本持平。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2015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13%,非“211”本科院校2015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內離職率為26%。

在2015屆本科學科門類中,醫學半年內離職率最低(12%),文學和農學半年內離職率最高(均為31%)。在2015屆高職高專專業大類中,醫藥衛生大類半年內離職率最低(22%),藝術設計傳媒大類的半年內離職率最高(54%)。

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的人群有98%發生過主動離職,主動離職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49%)、“薪資福利偏低”(42%)。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的人群有98%發生過主動離職,主動離職的主要原因是“薪資福利偏低”(48%)、“個人發展空間不夠”(46%)。

2012屆大學畢業生畢業三年內平均為2.2個雇主工作過,與2011屆(2.3個)基本持平。其中本科畢業生的平均雇主數為1.9個,低於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平均雇主數(2.5個)。

2012屆本科藝術類和新聞傳播類畢業生三年內平均雇主數最多(均為2.3個),護理學類畢業生三年內平均雇主數(1.4個)最少。2012屆高職高專廣播影視類和藝術設計類畢業生三年內平均雇主數最多(均為2.9個),護理類畢業生平均雇主數(1.6個)最少。

有42%的本科畢業生三年內僅為1個雇主工作過,32%有2個雇主,8%有4個及以上雇主。高職高專畢業生更換雇主較頻繁,僅有23%的高職高專畢業生三年內一直為1個雇主工作,而雇主數為4個及以上的高職高專畢業生達到了18%。

在2012屆大學畢業生中,畢業三年內一直為1個雇主工作的畢業生月收入最高(本科6487元,高職高專5293元)。

四成2012屆畢業生三年內轉換職業

調查結果顯示,2012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後有87.1%受雇全職工作(本科為88.6%,高職高專為85.6%),5.7%的人自主創業(本科為3.7%,高職高專為7.7%),2.7%的人正在讀研(本科為5.0%,高職高專為0.5%),2.2%的人“無工作,繼續尋找工作”(本科為1.5%,高職高專為2.8%),還有2.1%的人無工作,且既沒有求職也沒有求學(本科為1.2%,高職高專為3.0%),有0.4%的高職高專畢業生正在讀本科。

有40%的2012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內轉換了職業(本科為31%,高職高專為49%),與2011屆三年內該指標(41%)基本持平。

在2012屆本科各學科門類中,文學門類的本科畢業生三年內的職業轉換率最高(40%),其次是農學(37%);醫學門類的職業轉換率最低(16%)。在2012屆高職高專主要專業大類中,旅遊大類的職業轉換率最高(67%),其次是農林牧漁大類(61%);醫藥衛生大類的職業轉換率最低(29%)。

有46%的2012屆大學生在畢業三年內轉換了行業(本科為39%,高職高專為54%),比2011屆三年內該指標(48%)略低。在2012屆本科各學科門類中,文學門類的畢業生三年內的行業轉換率最高(46%),其後是農學(43%)、管理學(42%);醫學門類的行業轉換率最低(20%)。在2012屆高職高專主要專業大類中,旅遊大類的畢業生三年內的行業轉換率最高(65%),醫藥衛生大類的行業轉換率最低(29%)。

本科就業滿意度與上屆基本持平,高職有提升;收入低、發展空間不夠是不滿意主因

2015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2%,與2014屆(61%)基本持平。其中,本科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3%,與2014屆(62%)基本持平;高職高專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1%,比2014屆(59%)高2個百分點。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5%,非“211”本科院校2015屆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3%。

2015屆本科畢業生和高職高專畢業生對就業現狀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均為66%)、“發展空間不夠”(均為57%)。

2015屆本科學科門類中,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就業滿意度最高的為教育學(67%),就業滿意度最低的為歷史學(60%)。2015屆高職高專專業大類中,就業滿意度最高的為文化教育大類(64%)、醫藥衛生大類(64%)和農林漁牧大類(64%),最低的為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53%)。

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後就業滿意度最高的職業是“遊戲策劃”和“稅務專員”(均為82%),最低的職業是“收銀員”(41%)。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後就業滿意度最高的職業是“銀行櫃員”(80%),最低的職業是“手工包裝工”(35%)。

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後就業滿意度最高的行業是“中國人民銀行、保監會和證監會”(80%),最低的行業是“其他金屬制品制造業”(44%)。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後就業滿意度最高的行業是“鐵路運輸業”(81%),最低的行業是“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及人造絲制造業”(45%)。

2015屆畢業生半年後在“政府機構/科研或其他事業單位”的就業滿意度最高(本科為72%,高職高專為70%),在“民營企業/個體”的就業滿意度最低(本科為59%,高職高專為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60

TCL顯示與華星光電將斥9億元建手機模組項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194.html

TCL顯示(0334.HK)6月13日晚公告透露,將聯手武漢華星光電共同投資9億元人民幣,在武漢投建手機模組項目,計劃上馬10條手機用LTPS LCD(低溫多晶矽-液晶)模組的全自動化生產線,年均產能為5000萬片手機用貼合顯示模組。

為此,TCL顯示與武漢華星光電將組建一家合資企業,其中TCL顯示持股不少於50%、武漢華星光電持股不多於50%。

TCL顯示與武漢華星光電已就此訂立了無法律約束力的諒解備忘錄。根據這份備忘錄,這家合資企業的生產廠房將位於武漢東湖持續術開發區光谷智能制造產業園,與武漢華星光電的LCD(液晶)面板生產廠房相鄰。

雙方預計,將在今年7-8月簽訂最終協議及成立合營企業;在今年12月,將完成安裝10條全自動化生產線,且員工到崗;2017年6月,將進行生產線的測試及試行;2017年10月,開始量產。

武漢華星光電是TCL集團旗下面板業務企業華星光電在武漢設立的合資公司,由深圳華星光電、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國開發展基金分別持股41.77%、41.77%和16.46%;於2014年5月成立後,主要在武漢建設第6代LTPS LCD或AM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面板生產線。

TCL顯示擬動用配售所得款項凈額1.5億港元用於擴展LTPS LCD模組產品的生產規模。TCL顯示的董事認為,一旦在武漢的手機模組項目落實,不但可以用武漢華星光電的LTPS LCD面板資源,也能擴大TCL顯示的LTPS LCD模組的生產規模,為股東創造更大利潤。

奧維雲網(AVC)顯示產業鏈事業部研究總監王曉宇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這是武漢華星光電從上遊面板向中遊模組業務的延伸,實現面板、模組生產的一體化,節省了物流成本,目的是提高附加值,強化武漢華星光電的競爭化,也更好地滿足高端手機面板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603

報告顯示55%用戶使用手機銀行 零售業務線上線下融合在加劇

受互聯網金融沖擊和利率市場化的影響,零售銀行業務受到多方面挑戰。J.D. Power 2016 年中國零售銀行客戶滿意度研究 (RBSS)顯示,客戶使用的渠道(包括網點、自動存/取款機、網上銀行等)越多,相應的對銀行的滿意度越高。

一半以上用戶在使用手機銀行

中國零售銀行客戶滿意度研究已經進入第八個年頭。這項研究通過六個因子衡量客戶滿意度:“交易/業務辦理”、“產品供應”、“賬戶信息”、“設施”、“費用”和“問題解決”。另外,這項研究也旨在促進客戶 忠誠度和推薦度的績效提升行動。

J.D. Power亞太區副總裁兼總經理柏德睿表示:“全渠道服務的模式顯示,當前零售銀行用戶在不同的情況下,對於多種渠道的組合使用有著特定的需求。銀行既要滿足這種需求,提供充足的渠道選擇,也要優先發展那些既能帶來更多收益又能提高客戶體驗的渠道。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是成功的關鍵。”

2016年零售銀行客戶滿意度總體得分為806分,比上一年提升了19分。使用手機銀行的客戶滿意度為830分,遠高於沒有使用手機銀行的客戶,後者滿意度得分僅為784分。此外,使用過社區銀行的客戶滿意度為843分,也高於沒有使用過社區銀行的客戶(798分)。

使用手機銀行的客戶比例從2014年的21%上升到今年的55%,而使用網點的客戶比例從2014年的92%降到了今年的88%。客戶更傾向於使用在線渠道辦理高頻率但是低價值的業務,使用手機銀行辦理的排名前三的業務是:查詢余額,轉賬/匯款和查詢賬單。而去網點的客戶辦理的主要業務為:存取現金,辦理定期存款、辦理轉賬和購買理財產品——這些業務可以為銀行帶來更高的利潤。

零售銀行客戶滿意度排名交通銀行(846 分)客戶滿意度連續第三年名列第一位。交通銀行在“交易/業務辦理”、“賬戶信息”和“設施”因子方面表現尤其出色,比行業平均水平分別高 32 分,26分和36 分。

平安銀行(843分)名列第二位,在“問題解決”因子方面表現出色(比行業平均水平高 182 分)。華夏銀行(839 分)名列第三位。

2016年中國零售銀行客戶滿意度研究是基於 37 個城市的 10167 名零售銀行客戶的反饋,涵蓋在中國開展業務的15 家銀行。研究的數據收集工作在 2016年3月至5月進行。

網點不會消失 線上線下融合

受互聯網金融的沖擊,近年來傳統銀行在渠道上紛紛順勢變革。一方面,以手機銀行、微信銀行和網上銀行的電子銀行渠道推陳出新,不斷優化;另一方面,線下網點面對線上渠道的挑戰分流用戶的同時,也競相推出智能服務、自助電子機具和人工智能服務。

關於未來網點趨勢的討論也越來越來多。對此,J.D.Power中國區聯合研究團隊總監謝娟表示,網點未來肯定不會消失,但網點在定位和功能上能出現更多的轉變和變化。未來網點更多是一個專業化功能的服務平臺,用戶辦理基本業務不會去網點,當用戶辦理業務或遇到問題時需要網點提供服務,網點將聚焦在用戶的感受和體驗。平安銀行財富管理事業部總裁助理顏恒表示,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主要在於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

對於線上線下渠道的融合,華夏銀行也經歷了一個探索和轉變的過程。華夏銀行個人業務部副總經理邊肖洲表示,起初華夏銀行對線上線下的劃分,一般是基於標準化的產品或者標準化的業務在線上做,對於個性化、差異化或者說複雜化的業務更願意在線下提供解決;在業務角度看,風險低的業務更願意放在線上,風險高的業務更願意放在線下;非金融服務、財務管理服務,銀行更願意放在線下;屬於結算的傳統業務,銀行更願意放在線下,這是最初發展業務的考慮和定位。“這個是原先我們走的業務當中是這樣考慮和定位的,但是目前隨著我們技術的發展和變化,這個情況已經有很大的轉變。”他稱。

邊肖洲表示,首先按照客戶的需求,客戶對線上有需求,銀行就將產品和服務實現線上化,產品盡可能提供線上的支持,看客戶如何選擇;第二,通過流程的簡化、產品的簡化設計、風險功能的設計來實現線上化,許多的業務可以進行線上線下的結合,比如簽約在線下,產品在線上,服務在線下等多種組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67

柔宇放風全柔性顯示屏最快明年量產

日前,柔宇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劉自鴻在Royole Moon的新品發布會上宣稱,其全柔性顯示屏新量產線將於明年正式投產:“其實早在去年10月我們就已經在深圳啟動籌建工作,這個項目投資超過100億,此前一直未對外公開信息,但相關工作在持續推進之中。這也標誌著柔宇已經在國際上率先進入全柔性顯示屏產業化的新階段”。

2014年,柔宇推出了世界最薄、卷曲半徑最小的彩色AMOLED柔性顯示屏,其厚度僅為0.01毫米,相當於發絲的五分之一,卷曲半徑可達1毫米。

AMOLED是目前全球最受矚目的新型顯示技術,全稱為“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相比傳統的液晶面板,AMOLED突破了不可彎曲的局限,具有反應速度較快、對比度更高、視角較廣等特點,在高端手機及新一代穿戴顯示系統等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60

樸槿惠支持率又跌了!韓民調顯示已創其上臺後最低值

14日據韓聯社消息,韓國民調機構蓋洛普韓國(Gallup Korea)今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韓國民眾對總統樸槿惠的支持率為26%,創下其就任以來最低值。

蓋洛普韓國10月11-13日針對1026名成年人就樸槿惠施政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26%受訪者對樸槿惠施政給予正面評價,較前一周下滑3個百分點。給予負面評價的比重為59%,較前一周上升2個百分點。

對樸槿惠施政情況給予負面評價的理由依次為“缺乏與民溝通”(15%)、“經濟政策失當”(14%)、“獨斷專行”(7%)、“人事任免不當”(7%)等。

樸槿惠

民調顯示,韓國民眾對執政黨新世界黨的支持率為28%,同樣創下樸槿惠政府成立以來最低。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支持率則較前一周上升1個百分點,達26%,第二大在野黨國民之黨支持率較前一周上升2個百分點,為12%。

對新世界黨和青瓦臺支持率同步下滑的情況,蓋洛普韓國方面分析稱,圍繞樸槿惠親信崔純實和K體育財團及Mir財團的爭議、警方發射高壓水炮致一農民身亡等不利於政府和執政黨的各起事件接連發生,導致支持率下滑。

此外,在民眾對明年總統選舉有力人選的支持率調查中,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以27%連續5個月居首,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前黨首文在寅(18%)、在野黨國民之黨前聯合黨首安哲秀(9%)分居其後。

潘基文被韓民眾視為明年總統選舉的有力人選

報道稱,4月國會議員選舉之後,樸槿惠本來停留在30-35%的支持率不斷下滑,如今跌破了30%,難免影響施政治國。

據悉,青瓦臺尚未對此做出回應,這可能是反映了樸槿惠“不介意支持率,做到該做的事”的思路。青瓦臺認為,在野黨在國會國政監查過程中不斷就Mir財團、K體育財團提出質疑,導致了支持率下降,另外,從歷屆政府的支持率走勢來看,總統就任第四年下半期的支持率都較低。

但是據報道,青瓦臺內部還是有不少人士對此深表憂慮。因為在執政黨議席數少於在野黨的格局下,為了處理各項法案和預算案必須獲得全民支持,而執政黨支持率在下滑,治國理政難免深受影響。與此同時,除了在野黨之外,執政陣營的部分總統選舉有力人選也對政府政策失當持有不滿態度。

有觀點則預測,樸槿惠將為提升支持率采取行動,如在經濟和安全領域加強與民溝通和交流,持續呼籲全民團結一致共同應對朝核問題,此外還可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進行任期內的最後改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848

深紡織A重組擬收購TCL集團旗下半導體顯示業務

10月17日晚間,深紡織A、TCL集團雙雙發布公告確認,深紡織A擬以發行股份和/或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TCL集團和/或其他方持有的半導體顯示業務相關的股權/業務/資產,雙方已於10月17日就此簽署《重組框架協議》。值得一提的是,深紡織A稱,此次重組完成後可能會導致公司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

公告顯示,雙方此次重組的標的資產為TCL集團的半導體顯示業務相關資產,標的資產的控股股東為TCL集團。此次重組的方案仍在論證過程中,可能涉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或其他方式,重組完成後可能會導致深紡織A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不存在配套募集資金,具體方案目前尚未確定。

雙方同意,標的資產的作價應公平、公允,標的資產最終的交易價格應依據具有證券、期貨從業資格和具有資產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做出的並經深圳市國資委備案的評估結果為基礎,由各方協商確定。最終交易價格、深紡織A股份的發行價格和最終發行數量由各方在正式簽署的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協議中予以明確。

在此之前,深紡織A、TCL集團已於同一日,即今年8月4日起停牌至今。兩家公司原預計在10月18日前按照相關要求披露重大資產重組信息,但由於此次重組涉及事項較多,相關的盡職調查、審計、評估等工作量較大等原因,無法在上述期限內披露重組預案。為此,兩家公司將分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繼續停牌籌劃重組相關事項的議案,且繼續停牌時間不超過3個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