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明年部分嬰幼兒奶粉進口暫定稅率下調 專家稱不會對終端價格造成影響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800

據財政部官方網站12月16日消息,財政部日前發佈了《2014年關稅實施方案》。《方案》規定,供嬰幼兒食用的零售包裝配方奶粉暫定稅率為5%,比最惠國稅率15%下調了67%

據《方案》,自2014年1月1日起,我國將對767項進口商品實施低於最惠國稅率的年度進口暫定稅率,平均優惠幅度達60%。

此次被調整關稅的項目中,與大眾消費相關的部分嬰幼兒奶粉、護膚品等商品較受關注。據《方案》,部分嬰幼兒奶粉、護膚品等進口商品暫定稅率與2013年相比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其中,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氨基酸配方、無乳糖配方特殊嬰幼兒奶粉2014年暫定稅率為5%,比最惠國稅率的20%下調了75%。

相比2013年的調整方案,2014年的方案新增了供嬰幼兒食用的零售包裝配方奶粉的暫定稅率為5%,比最惠國稅率的15%下調了67%。此外方案顯示,2014年對燃料油等767項進口商品實施暫定稅率,而2013年進口商品實施暫定稅率的項目為784項。

此前,據國新辦舉行的2013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情況新聞發佈會,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表示,近年來隨著國內消費的不斷增長,我國進口奶粉的規模在持續擴大。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口奶粉44.5萬噸,增加了24.8%。

而據《新京報》報導,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主任趙萍此前表示,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曾多次調降特殊配方嬰幼兒奶粉稅率,這是由於國內消費者對進口奶粉需求旺盛。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口奶粉已從此前的奢侈品轉變成為中等收入階層的必需品,因此關稅理應調降。

不過目前,進口奶粉在我國的「高價」已是人所共睹。據此前《南方週末》報導,2013年7月1日,發改委對合生元、多美滋、美贊臣、惠氏、雅培等多家奶粉企業進行價格反壟斷調查。稍後,惠氏、多美滋、美素、美贊臣、明一、合生元和貝因美等外資奶粉廠商紛紛宣佈將對產品降價。

不過,反壟斷大棒帶來的短期的降價效果能否持久仍有待觀察。而此次降低進口關稅稅率是否將對洋奶粉終端價格造成影響?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其實,從2013年1月1日起,我國已經調整了780多種進口商品稅率,特殊配方進口嬰幼兒奶粉關稅從20%降至5%。但根據此前多家媒體的報導,關稅下調並未撼動進口奶粉的高價,甚至有個別品牌進口奶粉還在醞釀漲價。

乳業專家王丁棉認為,關稅稅率下調並不會對終端奶粉價格造成影響。「目前我們市場的嬰幼兒奶粉有多種渠道,稅率有所不同,既有最惠國稅率,也有零關稅,比如我們與新西蘭簽訂協議,零關稅的奶粉12萬噸左右。」

「但是,我觀察了七八年,每次關稅稅率的下調,我國市場上嬰幼兒奶粉的市場終端價格並沒有下調。」王丁棉分析說,首先在整個產品的價格中,關稅所佔比例不多,對成本構成很少,所有每罐900克裝的洋品牌奶粉,成本都是85元左右,關稅影響不了整個價格。奶粉價格增加的環節主要在流通環節,從總經銷到分銷商再到代理商,層層都加價。「這種銷售方式不打破,價格難以改變。另外,很多品牌的奶粉最終價格設計都是以利潤來定價,降價沒有慣例,價格不提就是好事了。」

在王丁棉看來,進口奶粉價格降低的辦法只有採取直銷模式,砍斷流通渠道的利潤,比如採用網店或者平台營銷的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33

中國欲擴大伊朗原油進口,或致美國不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381

據路透報道,隨著中國一家國營貿易商洽談新的輕質原油合約,中國明年可能擴大買進伊朗原油,買進數量可能升至2012年西方國家對伊朗實施嚴格制裁以來的新高,恐有導致美國不快之虞。據業內人士透漏,該公司或為珠海振戎,該公司在2012年初曾因供應伊朗汽油而遭到美國制裁。除了新協議以外,中國料將把目前每日約50.5萬桶的進口量進行延展。中國是伊朗最大的貿易夥伴及石油客戶。 消息人士稱,目前尚不清楚新的合約會帶來多少輕質原油進口。珠海振戎及其他業者也可能繼續通過現貨交易購買凝析油。新的凝析油合同將通過子公司--天津振戎國際能源有限公司,把石油交付給中國福建的獨立石化廠騰龍芳烴有限公司。據悉,珠海振戎在美國沒有可作為制裁目標的投資珠海振戎的一名發言人拒絕就協商情況,以及協商是否令該公司可能承受美國方面的壓力置評。  在歐美對伊朗實施制裁的情況下,中石化原油進口數量一直低於合同水平,以便每過六個月獲得美國制裁措施的豁免資格。一名官員估計,中石化的伊朗原油進口削減了11-13%。所削減的部分,中石化主要利用伊拉克與俄羅斯原油來彌補。 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今年1-11月實際的伊朗石油每日進口量為42.152萬桶,同比下降0.6%,歸因於西方制裁帶來壓力。制裁之前一年的伊朗石油日均進口量約為53.05萬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36

進口車60萬有找的秘密:印度助攻

2014-02-10  TCW  
 

 

繼「優衣庫」(Uniqlo)引爆成衣業的價格破壞效應,國內汽車市場正掀起新一波的進口車平價革命!

「五十九萬八千元起!」一月二十一日,代理德國福斯(Volkswagen)品牌的太古標達汽車宣佈自今年四月起,將在台開賣福斯印度廠生產的Polo車系四門及五門房車,取代目前自西班牙進口,售價逾八十萬元的該車款。一口氣大降二十萬,以國產車價格,殺進同為排氣量一千六百CC的馬自達Mazda3、日產Livina,以及福特Fiesta、本田Fit小車等國產車首購主流市場,消息宣佈之後,隨即引爆車市震撼。

「價格確實很有競爭力,又是全球知名的車款,我們會密切觀察市場接受度,」一位日系車廠行銷主管坦言。至於,產地來自印度,是否會被視為廉價車?台灣區車輛工業公會秘書長陳明德認為,「福斯是全球大廠,消費者認的是品牌,而非產地。」

消費者或許想問,進口車尚須負擔整車關稅,為什麼還可以賣得這麼便宜?答案是新興市場的成本優勢。

進口車低價搶灘市佔成長逾18%,創新高

太古標達公關經理廖英瑛表示,福斯印度廠是該集團在亞洲最新的整車製造廠,也是小型房車的全球戰略基地,逾十萬輛年產規模僅生產單一Polo車款,加上當地人力等生產成本低;印度海運到台灣,運輸成本也比從歐洲便宜許多,且針對入門車款簡化配備等條件下,是能賣得比國產車便宜的最主要原因,第一年預估將以兩千輛的銷售目標,測試國內消費者接受度。

事實上,不只福斯導入印度車來台搶市佔率,去年第四季,福特六和也發表來自福特集團(Ford)印度廠的小型運動休旅車EcoSport,七十萬元有找的平實價格,打破過去進口車動輒百萬以上的刻板印象,吸引不少年輕首購族群青睞。

值得注意的是,福斯、福特相繼打出的進口車平價策略,並非單一個案,而正是引爆衝擊國內汽車業,下一個十年產業結構的重要趨勢,那就是平價進口車取代國產車,帶來進口車市佔率出現跳躍性成長的效應。

以二○一三年為例,台灣新車市場為三十七萬八千輛,較前一年微幅成長三%,但進口車卻以十一萬餘輛,逾一八%大幅成長、逼近三成的市佔率,創下歷史新高。「五年後,這個比率,不無可能上看四成!」陳明德指出。

ECFA、TPP影響十年後,新車一半是進口

促成進口車大舉搶灘的關鍵,除全球車廠在新興市場設廠,挾其龐大產能與成本優勢,瞄準台灣市場。龍頭車廠豐田(Toyota),去年則在日圓貶值的優勢下,大舉自日本進口RAV4運動休旅車,全年總計賣出一萬五千七百多輛,甚至賣贏在台組裝的同級競爭對手本田(Honda)的CR-V。

以上因素,都還只是進口車平價革命的序曲,一旦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落實對等開放中國汽車業整車進口,以及加入政府現正力拚簽署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貿易協定,基於自由貿易精神,免除對美、日等汽車大國,以及東南亞等會員國的關稅障礙,有業者甚至認為,十年之後,每兩部市售新車就有一部是進口車。

國產車廠重定位爭取對等輸出、集中產能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國內的汽車製造業,將因此萎縮。

「國產車廠必須重新定位其在全球汽車產業的分工角色!」台灣本田營運副總魏國志強調,台灣的內需市場有限,且人力成本居高不下,隨著全球貿易壁壘消失,汽車業必須接受成本優勢不再的現實。福特六和總裁,目前也擔任台北美國商會會長的范炘指出,只有更全面開放市場,在各國平價進口車登台之際,爭取對等輸出海外市場的機會,是台灣汽車業唯一活路。

因此,車種簡化,放棄過去少量多樣的思維,便成為現階段國產車廠因應變局的第一步。以本田為例,去年新上市的中大型房車Accord,即因銷量不具規模效應,取消國產組裝,改由美國進口;日產和福特,同樣級距的下一代Teana、Mondeo新車型,廠方也確定不再在台組裝,明年將以進口車款身份,供本地消費者選購。

積極作為,則是集中產能,爭取成為母廠單一車種海外生產基地。轉型最具成效的,是豐田在台設廠的國瑞汽車,中壢廠自前年起,生產單一車款Corolla Altis,除供應國內市場,出口整車逾八萬輛,至中東科威特、阿曼、巴林和沙烏地阿拉伯等GCC海灣六個國家;今年則新增伊拉克、阿富汗及葉門等新市場,朝十萬輛的整車出口目標邁進。而在外銷市場的帶動下,國瑞汽車今年在台生產規模,亦將挑戰二十萬輛的國產車廠新高紀錄。

回顧二○○二年,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進口車關稅從二九%降至目前的一七‧五%,帶來如今進口車市佔率的節節攀高。接下來,隨全球化效應加遽,汽車市場生態將再次洗牌,對消費者而言,市場越開放、車價越便宜,必然是一大利多;但對汽車製造廠而言,除是經營策略與實力的檢驗,更再次站在危機啟動轉機的十字路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81

烏克蘭事變後俄羅斯首度反擊:將限制烏糧食進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848

在親俄羅斯的亞努科維奇總統遭罷黜,親西方的圖爾奇諾夫代理總統職位,美國、歐盟以及IMF準備向烏克蘭註入救助資金之際。俄羅斯威脅將限制烏克蘭糧食進口。作為烏克蘭第一大貿易夥伴,俄國進口糧食占烏總出口的25%。普京或將揮舞經濟制裁大棒,教訓這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據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報道: 俄羅斯動物和植物檢疫部門主管Sergei Dankvert說,由於擔心烏克蘭局勢動蕩引發食品安全監控標準下降,俄羅斯以及“關稅同盟國家”可能將暫時限制烏克蘭的高風險食品進口。 Dankvert說:“我本人以及我的白俄羅斯同事極度擔心烏克蘭的情況。我們不排除禁止進口存在高動植物檢疫風險的烏克蘭的農產品。”Dankvert此前還與白俄羅斯檢疫部門主管就該問題磋商,並與烏克蘭農業部副部長Ivan Bisyuk通了電話。 Dankvert說進口限制可能適用於所有通過第三方轉運的產品。 俄羅斯方面認為,烏克蘭當前的局勢讓人懷疑正常的檢疫公司是否還能正常進行,尤其是有報道稱美國豬流感病毒可能已經產生了汙染。 Dankvert說檢驗檢疫工作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如果烏克蘭的政府服務得不到改善,更進一步說,如果他們更換了領導層,那麽過去幾年建立的業務合作將受到影響。 Dankvert還說,現在並非都是壞消息,我們在烏克蘭的同事仍然致力於擴大兩國的貿易。 俄羅斯突然提出烏克蘭農產品存在問題似乎有一點奇怪。金融博客Zerohedge認為如果考慮當前的時間節點的話,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完美的時間點。 在經歷了3個多月的政治動蕩後,烏克蘭經濟瀕臨崩潰,主權債處於違約的前夜。而反俄羅斯的烏克蘭西部地區高度依賴農產品出口,而親俄羅斯的東部則依賴重工業。別忘了烏克蘭的經濟命脈仍然在俄羅斯手中。    (東部地區GDP數字普遍高於西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75

一支進口的化妝品究竟要交哪些稅呢? 李妍

http://xueqiu.com/8689584849/30364035
據業內人士介紹,進口化妝品有幾大主要稅目:進口關稅、消費稅和增值稅。進口關稅會根據不同產品而有所不同,大概在10%左右;增值稅是17%;而比重較大的則是只針對進口品牌的30%消費稅。

不過,並不是所有進口化妝品都需要交30%的消費稅。據悉,從2006年4月1日起,國家對高檔護膚類化妝品按30%徵收消費稅,但直到今日,國家對於「高檔護膚類化妝品」的具體劃分標準還在調研中,目前只有彩妝和香水需要交納30%的消費稅,而護膚品並沒有交納此稅目。「也就是說,對於進口的香水或彩妝如口紅來說,其累積的稅目就超過其進口價格的50%。」

  這些稅無疑給進口化妝品設立了價格門檻,香港莎莎在內地市場的遭遇似乎最能說明問題。莎莎在香港推行的「低價策略」使其成為化妝品零售界的傳奇,然而,因為內地化妝品進口所需要支付的進口關稅、消費稅約為產品價格的50%,其中每種產品引入還需花費一年的時間通過衛生檢疫,並支付2萬元的檢疫費用,這些因素導致目前內地莎莎的價格比香港莎莎貴了20%~30%。莎莎也坦言,全球採購優勢和低價優勢在內地市場的魔法有些失靈了,內地高檔化妝品無法實現和香港同樣的低價。也正由於這樣的市場情況,「水土不服」讓莎莎在內地的業績表現一直不是很如意。

  除了莎莎外,絲芙蘭、康是美、屈臣氏及萬寧,也都因為產品進口關稅等多種因素,無法在內地完全還原其在香港、台灣市場及國外市場豐富的產品面貌和相同的價格。「可以說,化妝品關稅問題是擺在化妝品專營店,尤其是以進口品牌為主的專營店面前一道不可忽視的門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20

原油進口權壟斷有望兩周內打破 五大民企被列為試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392

中國原油進口權有望在兩周內放開,山東晨曦、山東萬達等五家全國規模最大的民營石油公司有望成為首批放開的企業。幾十年來國有企業對原油進口的壟斷將被打破。 據中國證券報,由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社會發展司司長鄧文奎帶隊的一行數人近日走訪山東地方煉油企業調研,調研的主要內容就是業界呼喚已久的原油進口權放開。 此次參加調研會議的包括山東晨曦集團、山東萬達集團、天弘化學公司、山東匯豐石化集團有限公司、唐山渤海石油有限責任公司等。 地煉企業人士則表示,由於沒有原料加工,這些草根出身的煉廠開工率常年維持在20%左右,閑置設備達70%以上,無論給個人還是國家都造成一定損失。而在拿不到原油的情況下,多數地煉只能用燃料油代替原油作化工原料。後者就是原油加工後的廢料,消費稅改革後每噸進口燃料油還要加830元/噸的稅,而且會造成嚴重汙染。 此次向民營企業放開原油進口權,有望打破國有企業對原油進口的壟斷,逐步緩解以上問題。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國內的原油進口分為國營和非國營貿易兩種,國營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珠海振戎5家控制,進口數量無上限限制。非國營共有23家企業,但其中大部分企業都有國有石油公司背景,有些甚至是“兩桶油”的關聯公司,民營企業真正能獲得的進口配額極其有限。 五家參加調研的企業中,山東晨曦集團目前一次煉油加工能力為500萬噸/年,二次加工能力為1000萬噸/年;萬達集團及天弘化學公司煉化能力為2000萬噸/年;山東匯豐石化集團總煉化能力為2000萬噸/年;唐山渤海石油有限責任公司年銷售汽柴油為100萬噸/年,並擁有20萬噸的油庫,30座加油站。 同在調研隊伍里的中國石油流通協會專職會長趙友山表示,“目前,這幾家公司是國內民營企業里面實力相對最強的,加起來總資產有800多億,也都符合國家制定的原油進口的條件,接下來會先從試點開始,不斷推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36

俄羅斯食品進口禁令逞威:芬蘭最大乳品廠商裁員、西班牙捷克求助歐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532

上周俄羅斯宣布針對歐美制裁的反擊措施,包括一年內禁止從美國和歐盟進口果蔬、肉類、乳制品。面對重要農業貿易夥伴俄羅斯的進口限制,歐盟多個成員國被迫尋求自保,或是向歐盟機構求助或是企業被迫裁員。同時,歐盟也要拉攏俄羅斯進口食品的主要替代源國家,結成統一戰線。

據俄羅斯媒體“今日俄羅斯”報道,西班牙農業部長Isabel Garcia Tejerina說,因為俄羅斯的進口限制,她領導的部門要在當地時間本周四與歐盟委員會舉行會談。

西班牙政府預計,俄方食品進口禁令對西班牙造成的農業損失達3.37億美元,約相當於西班牙出口規模的1.8%。西班牙反對黨社會黨則是預計,損失將高達5.81億美元。

西班牙小農場主協會(UPA)秘書長 Lorenzo Ramos稱,由於俄羅斯與歐盟的許多政治問題導致了這樣的禁令,有必要對西班牙農場主做出賠償,至少賠款要足以彌補生產的成本。

UPA統計,去年西班牙向俄羅斯出口了3.7萬噸西紅柿、3.5萬噸桃和3.3萬噸橙。

據俄羅斯財經日報Vedomosti報道,芬蘭最大的乳制品生產商Valio旗下生產對俄出口食品的工廠和倉庫被迫裁員。該公司聲明稱:

在充分說明情況後,一些員工(初步預計800人)要離職,部分雇員的臨時用工合同將不再續約。

據德國之聲報道,波蘭的農業部長Marek Sawicki接受電視采訪,宣布波蘭將采取行動反擊俄羅斯的進口禁令。他說:

我們認為,俄羅斯的禁令既針對波蘭又針對歐盟,違反了國際法。

Sawicki預計,因俄方禁止進口波蘭產的水果和蔬菜,波蘭將蒙受的損失相當於波蘭0.6%的GDP。

另外,捷克也在向歐盟求援,希望彌補國內農業損失。

華爾街見聞文章此前提到,俄羅斯目前是歐洲水果和蔬菜最大的進口國,美國家禽的第二大進口國。俄方的禁令將使歐美失去巨大的市場。

為彌補禁令造成的供應缺口,俄羅斯政府計劃向非西方國家進口食品。中國和拉美等發展中國家有望擴大出口。

拉美多國和貿易組織都表示,俄羅斯的上述禁令可能給己方帶來豐厚的利潤。巴西立即最新授權約90家肉類生產廠開始向俄羅斯出口雞肉、豬肉和牛肉。巴西高官稱玉米和大豆出口量有望增加。智利則是歐美魚類被禁的主要受益者。

歐盟高官透露,歐盟計劃與巴西和等拉美國家會談,說服他們不要向俄羅斯出口農產品。若拉美配合,俄羅斯就將無法找到歐美食品的替代供應源。

中國已經成為俄羅斯上述禁令的受益者。

昨日華爾街見聞援引俄羅斯媒體報道稱,中國將向俄羅斯直接出口果蔬,寶榮公司計劃在黑龍江省東寧縣設專門物流中心,另一家公司也計劃在年底前設類似的跨境貿易區。分析人士預計中俄不會使用美元結算。

俄羅斯, 制裁, 歐盟, 食品,美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736

中國糧食產量“十一連增” 為何進口猛增八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038

糧食安全, 小麥, 谷物進口, 幹旱

中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一連增,但本月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以小麥為首的谷物進口量大幅提速,前七個月谷物進口同比激增80.7%。對中國糧食安全的擔憂因此加重。

自2008年以來,中國已從糧食凈出口大國轉變為糧食凈進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更加引起國內關註。對於為何今年農產品進口增長加快,海關總署的分析文章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國內需求旺盛,二是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處於低位。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韓一軍也認為,糧食進口增速較快的一個原因在於國內外價差在逐步擴大。目前國際小麥離岸價加上各種費用到境後必國產小麥市價還便宜10%左右。

路透報道指出,中國政府收儲價格是主導國內谷物價格的最核心因素,境內外價差由來已久。該報道提到新湖期貨研究所副所長時巖的看法:

收儲制度的存在擡高了(國內)谷物的價格,但有些谷物是可以替代的,...像高粱、大麥這些沒有進口配額限制的谷物進口最近的確異軍突起。

時巖認為,把谷物進口大增簡單與糧食安全的憂慮聯系起來是比較誇張的,中國政府的糧食庫存目前比較充裕,現在政府考慮的短期問題可能不是糧食安全,而是如果讓市場消化儲備。

今年7月底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也援引中儲糧報告數據稱,去年中儲糧收購了近9000萬噸糧食,但大量托市收購的糧食由於價高賣不出去,糧食加工企業缺乏興趣,只能堆放在倉庫中,中儲糧倉容吃緊。

對於主糧進口大增是否源於供需失衡產生的“糧荒”,中證報援引的中糧期貨分析師範婧雅觀點認為:

我國目前完全有能力實現主糧的自給自足,如果再加上龐大的收儲數量,整體供給可謂寬松,主糧進口量大增並非是因為國內供求結構失衡。

從一系列的數據分析來看,我國主糧的凈進口數量其實非常有限,這一現象也並不意味著我國出現了‘糧荒’。

中證報報道也提到,對比發改委公布的糧食進口配額數據可以發現,即便進口數量有所增加,但是仍舊未能達到配額總量。即便是配額總量,在各類主糧產量中的占比也不足8%。所以進口糧食不足以改變中國糧食市場整體的供需平衡格局。

雖然數量有限,但是進口糧食對中國糧食政策的影響卻不容小覷。隨著小麥收儲數量達到創紀錄的水平,國庫庫容不足的問題進一步顯現。進口糧食的優質低價會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國進行農業保護政策的改革。

進口增加也使國內外糧價的聯動性加強。中華糧網柴寧認為,國際糧價暴漲對國內物價以及糧食安全的挑戰均不容忽視。

此外,隨著全球極端氣候頻發,過去十幾年才發生一次的糧食危機有越來越明顯的常態化趨勢。

今夏河南、安徽等12個省區出現不同程度的幹旱,一些糧食主產區的旱情更有可能加劇中國糧食進口壓力。雖然今年年夏糧豐產,但畢竟秋糧的產量占全年糧食產量的七成。

韓一軍認為,中國應高度重視糧食危機或糧價高漲,堅持立足於國內生產保障糧食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66

面對俄羅斯食品進口禁令 歐盟宣布緊急補貼計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728

俄羅斯禁止進口歐洲食品很可能是兩敗俱傷的結果。俄羅斯人很可能要面對新鮮瓜果短缺的冬季,而已經停滯的歐洲經濟則雪上加霜。

歐盟委員會宣布對緊急撥款1.25億歐元,彌補因俄羅斯制裁蒙受損失的蔬菜、水果種植戶。其中包括番茄、辣椒、黃瓜、葡萄等大量種植戶。

馬航航班在烏克蘭東部被擊落墜毀後,歐盟和美國加強對對俄制裁,俄羅斯則用食品進口禁令作為“反制裁手段”。

周一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訪問拉脫維亞時說,歐盟現在絕不能動搖制裁,以顯示“歐盟制裁決心的嚴肅性。”

上周,歐盟委員會已經宣布對桃子和油桃種植商提供相當於他們作物價值10%的補貼,而新的救助資金擴大了援助範圍,擴大到了更多的種植戶。

但是這些救助依然難以補償損失。去年俄羅斯從被列入制裁對象的國家中總共進口了172億美元的食品,其中被列入制裁類別蔬菜和水果價值92億美元。

俄羅斯真能自給自足?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周一說,他並不認為制裁會推高俄羅斯國內的食品通脹。反而可能會促進俄羅斯國內糧食生產水平提高。

他說:“俄羅斯必須自己養活自己。我們不但能養活自己,還要能供應其他市場。”

但實際的情況是,盡管俄羅斯人均可耕地面積位居全球前列,但是40%的食品供應依賴進口。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道稱,俄羅斯多地食品漲價,雞腿價格暴漲60%,濱海邊疆區(Primorye)和庫頁島在內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漲幅更大。

俄羅斯農業落後的根源在於蘇聯時期。當時蘇維埃政權以自給自足為榮,但代價是糧食產量低消費者可供選擇較少。

1991年代蘇聯崩潰,俄羅斯擁抱資本主義。但是寡頭們註意力在貿易、礦產、金融業等可以迅速致富的行業。國營農場體系崩潰導致大量農民流失。俄羅斯耕地面積已經從蘇聯時期的超過9000萬英畝,下降到僅有7300萬英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46

進口禁令雙刃劍:俄羅斯多地食品漲價 雞腿價格暴漲6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658

俄羅斯禁止從部分歐盟國家進口食品的反制裁措施令本國“受傷”——這道禁令的後果之一,就是俄羅斯部分食品大幅漲價。(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英國BBC援引俄羅斯商業日報Kommersant消息稱,自從8月7日頒布食品進口禁令以來,俄羅斯用於加工類進口豬肉價格上漲了6%。

包括濱海邊疆區(Primorye)和庫頁島在內的俄羅斯遠東地區食品價格漲幅要高於西部地區的大城市。地方農業部門官員Kommersant說,庫頁島奶酪價格已經漲了10%,肉類漲了15%。雞腿價格漲幅更為驚人,高達60%。

由於進口貨源收窄,俄羅斯境內食品供應量縮減,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食物價格也在上漲。濱海邊疆區從中國進口的蘋果價格漲了三分之一,肉類漲了26%,魚類漲了40%。

而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的食物價格則大幅上漲了10%。該市政府經濟政策高級官員Anatoly Kotov稱,本市豬肉價格已暴漲23.5%,而雞肉價格漲的更多,達到25.8%。

圖:部分Twitter賬戶發布的商店貨架空空如也

俄羅斯禁止許多西方食物進口是在報複歐美對俄制裁措施。華爾街見聞曾提及,8月7日,俄羅斯宣布禁止從部分歐盟國家進口食品,並列出詳細清單。禁令涵蓋範圍廣泛,尤其針對酒精飲料、嬰兒食品、寵物食品、咖啡和橄欖油。

本周一,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表示,他不希望食品進口禁令導致本國食品漲價或者發生短缺。但他還強調,希望這道禁令不會持續太久。

俄羅斯經濟研究機構Leontief Centre經濟學家Nina Oding對上述禁令提出批評,她認為這是一種“由國家以某種方式來調節價格形成的笨拙的努力。”她還表示,類似做法已經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前蘇聯時期被證明失敗了。當年,商品曾經從貨架上消失。

我們正轉向受限制的選擇空間,更傾向於壟斷,價格也將會上漲——我們已經看到了這樣一個過程的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