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2012 年度嘅預算案,有三大主題,就係抗擊通脹,穩定樓市與投資未來,至於市民睇完成本預算案文稿後,同唔同意曾司長已做到上述三點,怕少啲咯。政府對「抗擊通 脹」之英文用詞係combat inflation。我地知道combat係搏鬥、抗爭嘅意思,要死砌而無必勝把握。睇用詞已知道政府好了解香港冇乜有效辦法嚟壓制通脹、消減通脹,只能 與通脹魔獸搏鬥而已。其中原因好簡單啫,左丁山講過好多次,有聯繫匯率在,香港不能自行加息,要跟隨美國聯儲局。另外,香港之食物、日用品、必需品,全部 靠入口,當人民幣升值,外幣升值,美元貶值之時,入口通脹隨之而來,港府冇計。 既然係咁,如果政府以打壓通脹為政策目標,就要實行緊縮財政 政策,削減公共開支,絕不派糖。預算案第44段講:「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我們會從財政政策着手,採用反周期策略、控制政府開支增長。」但是,睇第181 段,內文提及2011/2012年度嘅公共開支高達3,711億元,比09/10年度增加676億元,增幅達22.2%,遠高於GDP增長率,若與曾司長 上任第一年(07/08)相比,公共開支增加1,363億元,增幅係58%,而07/08至11/12年間,本地生產總值嘅增長率只不過會係15.8%。 睇數字,就知道特區政府講一套,做一套,實際上從不採取反周期策略,講大市場,小政府喎,實際上政府不斷擴大體積,以經濟學術語嚟講,係膨脹性的,對通脹構成上升壓力,政府對通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全無combat之意。 政 府對此心知肚明,故此為了減輕市民購買力受通脹蠶食之苦,就派糖二百億元。抗擊通脹係假嘅,舒緩通脹之苦先至係真嘅。政府推出iBond(通脹掛鈎債券) 籌集五十至一百億元畀金管局投資,並非係向基層派糖,傳媒不應煽動「基層冇份」,iBond直情係明益中產退休人士,在通脹趨升環境下,退休人士買 iBond,持有至到期(3年)係有啲着數嘅,如要食大茶飯,當然不屑一顧啦。 |
股市已調整差不多4個月了,不少股份已回吐了2010全年升幅的很大部份。期 間,受著中國通脹及緊縮、利比亞及鄰國政局不穩以及最近日本九級地震核問題所困擾。大部份股票都拾級以下,情況很容易讓投資者擔心。
然而,股市其實有自己一套消化事件的機制。因為股市實際上是人們交易而成的集體結果,尤其以內幕知情人士及價值投資者的積極影響的最大。對於近日發 生的事件,市場恐慌情緒彌漫,相信不小投資者在這段時間已損失慘重,甚至重提熊市來臨。
熊市是否來臨,現在還是言之尚早。然而,昨天日本在前日下跌6%後,更出現13%的跌幅,明顯地日本的情況已經到達難以分析及界定的情況。往往進入 這種一切也未知的時候,股市將進入恐慌性拋售的階段,而底部往往就是在恐慌性拋售及出現極大成交時形成的。雖然恐慌的情緒未過,但恐慌的人已把手上的股票 沽清,換到較長線的投資者手中,所以即使不確定性維持,指數卻可以緩緩上升。同時,那恐慌性拋售的低位,將讓短線炒家及沽空者有一個很大的支持及回購點, 形成很大的支持。等待事情慢慢明朗化,即使壞的情緒真的很壞,股市也未必能回覆到最低位,這就是市場能夠預先消化事件的情況了。
階段一:已知-已知:市場正常運作
階段二:已知-未知:下跌
階段三:未知-未知:急跌
階段四:未知-未知:緩跌/升
階段五:己知-未知:升->急升
階段六:己知-己知:緩升/跌
投資者如果能掌握投資的方法及市場的運作方式,其實並不用太擔心事件本身。因為事件本身每次都不同,但市場的運作往往是周而復始。如果我們只關於事 件,很容易被大眾情緒干擾,從而失去了在市場因勢利導的平衡。更壞的是,在底點出現後,還停留在恐慌的事件陰影中,從而影響日後的表現。因此,投資的成功 之道,不在乎事件的預測準確度,而是貴乎跟據市場出現的有利情況進行操作的手法。
對於核危機,我個人認為現在是第三至第四階段,同時通脹及利比亞事件或者至是第五與第六階段了。即使核危機進一步惡化,市場已有一定心理準備,相信 跌幅不會比最近的跌幅為多。相反,如果事情緩解,市場極有可能出現明顯的化彈。值得留意的是,其實很多股票已經沒有創下利比亞事件時的新底,並開始進入緩 升及上升階段。後市不宜看得太淡。除了突發事件,我們更應該關於股票的價值,以及宏觀大氣候的基本情況。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6469&time=2011-04-09&cl=115&page=all
最近,關於工資增長的需求引發投資者對中國大陸通貨膨脹的高度關注。中國將會進入一個工資膨脹時期。但是工資膨脹不可能過快。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台灣和韓國的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工資會出現明顯的膨脹。2008年,中國人均GDP剛好超過3000美元。不過,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工資膨脹及其後果不可能像台灣和韓國那樣嚴重。
工資提高對工業競爭力和通貨膨脹的不利影響,會部分地被其他有利的方面所抵消。生產者會在國內消費和信貸擴大的幫助下,更加致力於生產率的提 高。政策改革也會努力消除工資膨脹造成的擠出效應。如果中國能夠很好地處理工資膨脹,這將是一個把中國從世界加工中心轉變為世界消費市場的契機。
劉易斯拐點
劉易斯拐點首先會出現在農業部門,然後是工業部門。在一個勞動力過剩的經濟體中,城鄉生活成本的差距反映在工業工資總體上高於農業工資的雙重經濟現象中。當勞動力過剩現象消失時,工資的上漲首先會出現在農業部門。
農業部門的劉易斯拐點在2003年已經到來。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農業工資明顯上漲。為了抑制農村工資上漲,從而推高農產品價格,中國政府在2006年廢除農業稅,並補貼農業生產。
製造業部門的工資增長需求,意味著中國進入第二個劉易斯拐點。因為中國工資數據不全以及可能存在虛報現象,要從數量上確定工資隨著時間的變化比 較困難。2004年以來,平均工資增長率和製造業工資增長率分別為16.2%和14.6%,都小於人均GDP增長率17.7%。考慮到可能存在的虛報,實 際工資增長率甚至更低。
1980年到1987年,韓國和台灣的人均GDP增長率分別為10.7%和12%,每小時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保持相對穩定。之後,韓國和台灣的相 對勞動成本開始猛增。1997年之前,台灣和韓國的相對勞動成本提高了5%至10%,分別達到美國的30%和40%左右。此時,台灣和韓國出現劉易斯拐 點。
與台灣和韓國相比,中國大陸的製造業部門尚未經歷劉易斯拐點。2000年中國製造業的工資只相當於美國的3%,2007年也只是6%。與印度和 越南相比,中國的勞動成本增長速度處於中等水平。直到2007年,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變化仍然處於早期階段,工業部門的劉易斯拐點還沒有出現。
但是,中國即將面臨工資膨脹,正要出現劉易斯拐點。一個國家在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會出現相對勞動成本跟美國相比迅猛增加的情況。中國的人均GDP在2008年首次超過3000美元,達到3412美元,劉易斯拐點即將出現。
工資通脹
近期的工資上漲需求,是對中國工資的增長長期受到抑制的反映。亞洲金融危機以前,非農業工資總額佔名義GDP的比例增長緩慢。特別是非熟練勞動工資增長率遠低於名義GDP的增長。勞動所得在整個經濟體中比重的降低,拖累了中國消費對GDP的貢獻率。
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之間的工資差距也不斷拉大。2000年到2008年,非國有企業工資相對於國有企業工資的比重從115%下降到92%。國有企業集中於壟斷行業,獲得了比非國有企業更快的工資增長率。
中國大陸可能進入工資相對較快增長的時期,特別是在非熟練勞動力市場上。假設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可以像台灣和韓國一樣達到美國的30%和40%, 那麼,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必須分別以每年12%和16%的速度增長。但是,中國城市化率僅有45%,所以勞動力成本增長率不可能達到台灣和韓國的水平。
我們預計,非熟練勞動力市場工資將在未來五年內翻一番。熟練勞動力市場上工資增長,應該與名義GDP12%左右的增長相同步。由於政府的控制,國有企業部門工資的增長會相對較慢。
後續效應
台灣和韓國的經驗表明,工資和通貨膨脹正相關。台灣的通貨膨脹率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的近十年中,穩定在4%左右。而韓國同期通貨膨脹率超過6%,甚至在1991年的很短時期內超過9%。
中國大陸工資上漲對通脹的影響不會那麼顯著。中國歷史數據表明,工資膨脹和通貨膨脹之間沒有確定的關係。這部分是因為工資壓制,部分是因為中國的通脹更多地由外部需求所決定。所以中國通貨膨脹率穩定在4%以上是可能的。
勞動收入上升會推動消費增加。在台灣,私人消費在GDP中的比重於1988年達到最低點47.7%,到2000年上升到60%;在韓國,私人消 費在GDP中的比重於1988年下降到49.1%,到2000年上升到55%左右。這說明出口導向增長模型傾向於在發展的早期階段扭曲國內工資,然後在工 資上漲的壓力下使內外需求的增長重新達到平衡。
中國大陸消費在未來的十年中也會有出色的表現。中國私人消費佔GDP的百分比可能在35%左右見底回升。其上升的速度取決於工資的增長,以及政 府支持國內消費的政策改革。中國的私人消費在未來十年中可能會提高5%至10%,並在2020年達到40%至45%。不斷提高的勞動收入有利於所有的消費 部門,尤其是電子、經濟型轎車和包括旅遊、教育在內的服務業。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公司在工資膨脹環境中取得成功的關鍵。2005年到2007年,中國的勞動生產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而實際工資增長率 為11%。根據世界大企業聯合會的統計,從2001年開始,中國僱員的人均GDP年增長率平均每年10%左右。2000年到2009年,中國年均通脹率為 2%左右。因此生產率的提高支撐了年均12%左右的名義工資增長率。如果通脹率為4%,公司的勞動成本增長率會達到14%。除非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能夠 進一步提高,否則,高達14%的名義工資增長將會減少公司的邊際收益。
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會有長足的進展。首先,公司會傾向於購買技術和設備以提高自動化。其次,在研究開發領域投入較大的公司需要提高他們的競爭優勢。再次,隨著工資的提高,公司傾向於僱傭熟練的勞動力,增加對教育和職業培訓的需求。
中國需要努力平衡工資上漲和GDP增長。未來五年中,家庭收入的翻番有助於中國結構的平衡。然而,家庭收入的增長不能僅僅依靠工資的上漲,包括投資在內的非工資收入也應該得到提高。
旨在提高政府效率的政策改革,需要降低工資膨脹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工資增長會再分配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收入。而個人所得稅的降低會再分配政府 和家庭之間的收入。固定工資市場的發展會提高家庭的投資所得。一個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會減少保障性存款的需求,促進消費。
工資膨脹提高近期利率上漲的可能,卻緩解了匯率上漲的壓力。工資膨脹是通貨膨脹性質的。因此,如果通貨膨脹超過4%,利率提高的概率會比較大。然而,工資提高會減少近期對人民幣重新估價的要求。隨著國內需求超過國外需求,中國的經濟會更加平衡。
作者為花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0ry4b.html
下邊是我在QQ群的即興發言,沒有經過調查研究的,歡迎大家拍磚。
前兩天去超市買東西,才發現日用品都暴漲了,大瓶裝的洗頭水、沐浴露都五十八十的,同兒子一塊剪個頭髮,連小巷子都沒有15元以下的。乖乖不得了,以前是 結構性通脹,現在完全是全面通脹,看來通脹應該是今年投資佈局的主要考量點,我的投資組合必須做出一些調整。影帝的話當然要聽,但不能全信。
那麼,受損於通脹的,或者被政府嚴厲監控調節的,可能我們應該要迴避;相反,能受益通脹的,我們重點配置,我這是從上往下選股。具體而言,我目前比較關注的行業是:
奢侈品(包括珠寶鐘錶、高端服飾、高檔百貨公司、高檔白酒)、銀行、礦產資源、新能源、裝備製造、高端並有定價權的醫藥類。
我按國民經濟統計行業分類標準來簡單說說:
第一產業
農林漁牧業:雖然受到政府管制,但基本也屬資源性質,處於經濟上游,所以應該利大於弊,比如雨潤食品我就仍然看好;
第二產業
採礦業:資源行業雖然受到資源稅上調影響,但肯定還是要受益通脹(像目前焦煤就漲得很厲害);
製造業:一方面受到上游原料漲價,一方面受到人工成本上升,所以會比較難受。
製造業裡的家電,目前行業形勢還不錯,比如A股的格力就會很好,根據已經公告一些行業數據,一季度的空調產銷增長驚人,同比環比大幅增長,所以預計一季度業績會再創新高;
製造業裡的汽車業,公交車可能最好,貨車次之,轎車應該是高單位數或低雙位數增長,從最好的上海汽車來看,10年3季度的銷售為89萬兩個輛,4季度92萬,今年1季度合計105萬,同比環比仍在增長;
製造業裡的工程機械:目前三一、中聯、徐工都已出一季度業績預增公告,同比倍增,環比亦長,工程機械的高速增長還能延續多久我不知道,據說目前供求關係又已經基本平衡了,未來幾年他們的產能將大大釋放;
製造業裡的機床設備:提高效率控制人工成本將是製造業未來的趨勢,所以我想這個行業增長會比較快;
製造業裡的釀酒:已經預告的一季業績,山西汾酒預增50%以上,金種子酒預增150%以上,古井貢酒預增120%。換成絕對的金額來看看:金種子酒去年全 年利潤1.7億,今年1季度預計1.1億上;山西汾酒去年全年4.9億,今年一季度預計3.9億以上;古井貢酒去年年全3.1億,今年一季度預計1.66 億。很明顯,高端白酒一季報增長50%以上的可能很大;
製造業裡的製藥:一方面受益於國家醫療產業的鼓勵,另一方面受制於藥品的強制降價調控,所以我估計有自己的定價權的藥企會比較滋潤,比如東阿阿膠,就已經出具了一季度業績預增50%-100%的公告。
新能源:風電和太陽能企業,今年繼續高速增長的可能非常大,估計有些企業會50%以上增長;
電、燃氣、水等公共設施業:這個是國家重點管控的,自己沒有定價權。油價因為對戰略意義大,所以有跟隨上調,但其它公共品我估計比較難以同比上調;
建築業:固定資產投資還會延續,但估計是不會有去年好。
第三產業:
交通運輸郵儲:受制於油價等成本上升,估計不會太好;
IT:通訊和軟件受益於國家的產業鼓勵政策,應該不會太差;
批發零售:可以高進高出,受影響可能不大,但整體應該偏利空。普通消費股和百貨超市股,可能損益各半,關鍵看公司自己的能力,比如我預計蘇寧就會不錯;
餐飲旅宿:估計不會受益;
租賃:租金會上調;
文體教育衛生:不清楚;
金融業:受益加息,昨天深發展就出了一季度業績預增50%以上的公告。
地產:迴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17fp5.html
我在深圳打工已經整整13個年頭,這13年我全都在出口型製造業度過,我先後所在的幾個公司主要是出口機電產品及IT硬件的。雖然我只是一個財務人員,與生產一線接觸甚少,但對於製造業的情況我想自己多少還是有些耳濡目染的。
最近幾年來,人民幣快速升值,以及08年強推新勞動合同法、二稅合併,接下來又發生了金融風暴,大家對中國出口企業的前景越來越擔憂。單從前兩天公佈的最新進出口數據來看,出口額仍然在高速發展,貿易順差遠超預期,似乎目前的形勢還不錯,但如今國內全面通貨膨脹愈演愈烈,那麼中國的出口企業的現狀和未來到底如何呢?會不會是增收不增利,甚至收入未來都可能減少呢?
以我自身的工作經歷來看,我認為中國絕大部分製造企業的效率還是有較大提升空間的。記得在09年初剛發生金融危機時,我們公司大幅裁員並壓低各項成本開 支,生產一線的員工基本都被逼到極限,頻頻有員工因為上廁所不獲批准而尿褲子,說起來真的是可憐。與此同時,由於我們推行了有效的精益生產,優化工藝,提高 自動化水平,加強全面預算控制,進行科技進步激勵等措施,所以對比5年前,公司的總產量提升了一倍以上,但職工總數還略有減少。在金融危機過後的去年,我 們的收入和利潤都創出了歷史新高。但一些中小型的加工廠,情況就沒有這麼好了,由於管理水平差,短時間無法用效率提升來消化成本、稅收、人民幣升值等方面 的壓力,所以我估計一旦出口訂單受阻,或者成本突破一定限度,大面積倒閉將在所難免。
02038富士康國際,它的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在代工企業裡應該是一流的,但去年淨虧了2億多美金,雖然智能手機市場的變化是它收入下降及利潤下降的主要 原因,但在跳樓事件後,被迫大幅調升工資並進行產業轉移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它的競爭對手00285比亞迪電子,去年的報表看起來還不錯,不過我對它今年 的報表並不樂觀,據我瞭解,比亞迪的員工待遇在跳樓事件前就遠不如富士康,比亞迪的股票市場似乎也很不看好。
對現在的出口企業而言,退稅率的提高空間相當有限,所得稅及其它小稅種稅率在上升,國內材料價格飛漲,人工成本連續幾年都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而政 府又逼著企業挑上全部社會保障的擔子,能源等公共品的價格上行壓力正在加劇上升,拉閘限電等情況頻頻上演。資金日趨緊張,借貸成本大幅上升,而人民幣還在 加速的升值。全民節衣縮食的同時,政府和公務員們還在搜括收入、加大開支美其名曰促消費。凡此種種的利空因素還可以羅列不少,卻幾乎找不到什麼利好的因 素。我估計中國很快會上演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遠超90年代的日本,直追29年的大蕭條。小學思想品德課本上寫的資本家把牛奶倒在馬路上的一幕正在我們身 邊上演,最近就有報導菜農自殺而我們這些吃菜的又買不起的新聞。
本來,這些負面因素,中央在07年時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所以當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諧可持續發展,重環保調結構降增速,如果中央執行力強的話,也 許可以暫時逃過一劫(我一直認為我們和日本的根本區別在於我們有正冶這個致命的風險在,這個問題早晚會爆發),然而,我們的領導在08年金融危機突然到來 時,原本可以利用這個很好的調整機會為正拳苟延殘喘的,結果寶寶完全搞反方向,現在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早死早超生啊,這對黎民百姓社稷蒼生也是一大幸事, 我們這些P民們要看長遠一點。
下邊我以自己所處公司的情況,簡單的把上邊提到的定性因素量化一下。
一、過去一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了5.04%。如果一個出口企業,全出口,材料等成本全內購,那就等於收入和毛利率直減5%,目前中國的企業平均淨利率大 約5%左右,所以這意味著單單人民幣升值,就可以把利潤全部吞噬掉。當然,實際情況是企業會有部分材料是進口的,所以只是差額部分才會有損失,以我的經驗 來看,普通的出口企業(鋼鐵、石油、糧食、奢侈消費品等進口大戶肯定不在內)這個差額至少要超過50%。所以,打個5折,人民幣升值至少也得損失2.5% 的毛利率。
二、深圳及全國,今年員工的最低工資升幅大約是20%左右,超過最低工資標準的職員調薪幅度應該要低於20%,以我們公司為例,在控制加班時間提升效率做 對沖的前提下,全公司平均加薪仍然要超過10%(我相信其它企業的效率提升不會比我們強多少),另外深圳市政府規定從2010年12月份起,強制性要求企 業給員工交納至少5%的住房公積金,這樣,企業的人工成本負擔至少要上升15%。我假設一個企業,工資只佔到總收入的30%(實際上中國的勞動者報酬佔到 GDP的30%-40%),那麼,15%的人工成本上升意味著毛利率再減4.5%。
三、目前中國的PPI,持續處在5-10%之間,所以材料方面的成本,大概還要減少毛利率1個百分點,這一塊對於那種間接的製造費用佔比低而材料佔比高的企業,影響還要更大一些。
四、像我們公司,去年只有1%的城建稅,今年起城建和教育費附加增長9倍到10%,單這兩個小稅種,就減少了我們1%的毛利率。由於這兩個稅費是老稅費, 只是以前各地稅局的實際執行情況不同,所以有些地方的企業可能沒有什麼影響,但不排除他們有類似「提圍費」之類的其它稅費。
五、其它方面:我們公司因現金流量表強勁,從不向銀行貸款,實際上中國的很多企業是要貸款的,那麼普通企業財務費用在加息背景下會大幅上升。所得稅合併 後,08到11年分4年進行逐步過渡(從15%變為25%,並且取消了新設企業二免三減半優惠),從明年2012年起,除產業導向(如高新科技)外原有的 所得稅收優惠全部取消。所以,如果外資企業或其它之前有所得稅優惠的企業稅前利潤不變的話,應納所得稅額平均會增長一倍。另外,還有一些勞資糾紛社會保障 等方面的隱性成本在上升。像現在用電又開始緊張了,正常情況每週要錯峰停電一天,近期公司所在地一個發電廠故障檢修,現在我們一週停電3天!柴油發電一是 負荷帶不動,二是成本至少是市電的2倍以上,找政府和供電局的人解決問題,送點小禮是免不了的事,類似的灰色支出只增不減。
以上5個因素,合計至少要減少9個點以上的毛利率,我想這足以消滅絕大部分出口企業。非出口型製造企業與出口企業的區別主要是沒有第一點人民幣升值的 2.5%的影響。我沒有全國或全市出口企業的盈利數據,但從A股上市公司的一季報來看,2000多家公司,一半的利潤被16家銀行佔據,剩下的一半利潤, 能源、電信、基建、高檔煙酒等資源壟斷或與政府消費有關的企業肯定是佔據大頭的。其它絕大部分中小型的上市公司,業績同比環比基本都是下降的,這一點我們 從4月份中小板塊持續不斷的地雷陣也能看出來。上市公司尚且如此,沒有上市的抗風險能力差、市場競爭能力差的普通中小企業,情況會好嗎?
咁點解入股72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r4bg.html
|
||||||
七一臨近,「反地產霸權」、「反通脹」等口號已捲起上街怒火,無能政府在無諮詢情況下,突然急推立法會議員「替補機制」,剝奪選民投票權。惡法未通過,大律師公會三度狠批違憲。 「當年如果廿三條通過咗,對一個民主社會好有威脅性,所以我出嚟行。」麻醉科專科醫生胡可源今年五十出頭,自言體力不佳,○三年去過七一遊行,行不了半 場,覺得太熱便離場。他像許多港人一樣,平日只關心切身的事。然而,今年七一,他再次出動,他說:「我份人好簡單,我哋擁有一人一票投票權,咪去投票選我 想選嘅人囉,點解政府有個無邏輯、咁難令人明嘅替補機制?」 「替補機制係用嚟對付上年五區公投,但既然啲錢係我哋,啲票係我哋,使乜政府幫我哋決定要點做?五個人辭職再選,係要冒險可能被叮走,但最終佢哋又選番入去,即係有民意基礎!而家監生逼我哋接受替補機制,遲啲又會唔會要我哋接受番廿三條?」胡說。 打惡法名醫也上街 醫學界中不少人都是尊貴又怕曬,但今次七一,也預備上街宣洩不滿,醫學會會長蔡堅便是其一:「嗰日朝早要參加慶回歸酒會,中午要返嚟診所處理文件,下晝再 要過海去維園,我係又怕熱又怕曬o架,仲有份碩士論文未寫完,不過唔去發洩吓,我驚我又嬲到血壓再升高啲。」「替補機制點解淨係針對民選議員?功能組別 呢?仲有特首選舉呢?如果政府話曾蔭權有咩冬瓜豆腐,由梁家傑頂上,OK,我由頭再諗過支唔支持你個替補機制?」蔡說:「我係唔支持五區公投,不過我一樣 去補選,因為投票權係我應有o架!政府策略永遠就係由上而下壓落去,有晒方案決定先嚟『聽取民意』。」不但專業人士上街,音樂人周博賢於○三年七一遊行 後,作了首歌《多謝你!下來吧!》鬧政府,今年首歌被網友放上YouTube轉載。「我唔係年年去遊行,不過呢一年發生好多事:菜園村、預算案、茉莉花革 命、地產霸權、國民教育,以至最近的替補機制,最初話搵一個落選嘅最高票人士去補呢個位,唔理對方係咪同一條隊;而家又改口,話同一名單都得,但政府有無 諗過單議席單選票,先至係最能代表市民?」周說:「警方話唔俾帶樂器嘛,我就帶水樽同埋筷子去敲打,咁樣又算唔算樂器呢?」 卅蚊一餐五個人食 除了新鮮熱辣的替補機制,貧富懸殊是最多人關心的七一議題,像住在荃灣老圍村寮屋的刁家,每日難題是:怎樣卅蚊買一餐餸。刁太說,他們一家五口以前一餐花 二十元,現在通脹狂升,再慳也要三十元:「一斤菜舊年八蚊,而家要十二蚊;豬肉以前一斤十八蚊左右,前幾日已加到廿四蚊;我每次買都係叫阿叔切十五蚊俾 我,嚿豬肉愈嚟愈細,唯有食少啲。」卅蚊一餐餸怎樣買?第一味腐竹豬肉是近日難得好餸,刁太說:「腐竹係街坊齋堂留俾我哋,佢哋好人,有時人哋拜過神嘅祭 物,無人要就俾我哋。」第二味是中午食剩的腐乳通菜,「煤氣又加、電費又加,煮一餐飯都貴過以前,依家我哋都會煮多啲,食幾餐。」就算買餸,刁太也專趁街 市收工時才買,因這時清貨,最筍價,就算買,也挑隔夜菜這些下價貨才敢買。 兩歲女兒一個月食三罐奶粉,每罐要一百六十八元,比半年前加了兩成幾。刁太有時 為了慳奶粉錢,沒按標準餵足奶,有時女兒吃飯算了,「奶粉好貴,慳得幾多得幾多。」免費派食物的食物銀行,刁先生未聽過:「社工無同我哋講過有食物派,可 能呢區無啩,如果有,每個月慳番幾百蚊已經好好。」刁太大女和二子讀六年級和五年級,「書簿費資助唔晒,每學期每人要買一千幾百蚊書,點解啲書會愈嚟愈 貴,又改版,家姐嘅書俾細佬都唔得。學校冷氣費一個學期又一百幾十,中午飯有資助,但每人每月都要貼二百蚊,總之樣樣都貴晒。」刁先生無奈說。刁太做主婦 沒有收入,刁先生本可不打工,申請八至九千元綜援舒服生活,但他自覺有手有腳,不想全靠資助度日,於是做食環署外判清潔工,月入五千多元,只拿三千多元綜 援,幫補家計。但怎努力也鬥不過通脹,「柴米油鹽樣樣貴,人工只係加好少,政府做過咩?有無打擊通脹?社會有好多低下階層,政府有無真正幫助?」刁先生批 評。 替補機制補鑊 源起政府不願再見去年五區公投,上月提出替補機制,建議日後立法會議員辭職、去世或被褫奪職位時,不再補選,改由同一選舉中最接近得票者補上。替補機制的 謬誤極多一)大律師公會指出是違反《基本法》,剝奪市民選舉和被選權二)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指出,以○八年新界東選區為例,假如社民連梁國雄辭 職,便由當年落敗的自由黨田北俊頂上,換言之投給社民連的選民,便再無議員代表,反而得票低的自由黨可入立法會,削弱立法會代表性。下一步政府週一讓步, 改為由同一張參選名單下一名未當選的參選人補上,但仍是取消補選。修訂換湯不換藥,市民未收貨。但政府擬下月通過惡法,堅持不諮詢公眾,令人擔心廿三條隨 時照樣匆匆立法。 天台劏房熱似火爐 通脹之中,赤貧戶最怕是貴租。住在深水埗基隆街唐樓天台劏房的劉太,每天傍晚買了餸,便拖着兩個兒子「行山」回家。說劉太回家路似行山,並不誇張,唐樓沒 升降機,九歲大兒子頂着廿幾磅書包走在前面,劉太就拖住兩歲細仔和大堆餸菜,跟在後面。行到三樓,未及三呎細仔率先「發難」,扭着媽媽抱:「媽咪!我行唔 郁喇!」 細仔死抱媽媽腳,像樹熊般半拖半拉,終行完九層樓,足足二十分鐘!「每次返屋企好似打仗,個大仔成日同我講唔想住天台、唔想行咁多樓梯,我話鬼叫我哋窮, 有咩辦法?」劉太邊喘氣邊埋怨:「政府無租金管制,又唔肯建多啲公屋,啲高官點解唔嚟呢度家訪,了解吓民間疾苦呢?」 天台的家,又是劉太一家四口另一噩夢。他們住的百呎劏房,只是天台僭建鐵皮屋內劏出來的五間房之一,屋內除了一扇不會開的窗,就只一條俗稱「貓梯」的樓梯,連接一片天。 「住天台劏房唔驚就假,好似馬頭圍道大火,細路點走?外面啲房都動輒二三千蚊租,我老公做廚房雜工,月薪七千幾,點負擔得起?呢度只係千四蚊。講真,行都 唔係問題,最慘係熱似火爐,開住冷氣,啲汗都好似沖涼咁,細仔成日打開雪櫃,塞自己入去,我見到實鬧,但諗深一層,佢太熱先咁做。」劉太嘆氣。 夏天乾煎,雨天漏水,頭頂大堆電線,又怕漏電,是劉太這類無領綜援的赤貧戶唯一選擇,「兩個細路仔單單坐校車同學費,都要過千一個月,業主都係因為體恤我哋窮,先無加我哋租,如果政府拆咗呢啲天台劏房,又上樓無期,我哋一家真係要瞓街先得。」劉太無奈的說。 難敵集團商戶逼遷 不單低下層難頂貴租,在大型商場經營的小商戶亦被逼得透不過氣。屯門市廣場今年續租要加一成以上租金,個別新租戶租約比上手貴兩成至兩成半;沙田第一城及 馬鞍山廣場翻新後,平均加租百分之十七,其中醫務所加得最多,加幅達一倍。小商戶除了抵不住加租結業,亦有因為鬥不過大集團被逼遷。「如果你開個價我承唔 到無辦法,但佢哋係突然同我講,你唔可以再繼續喺呢個商場做生意,我覺得好無良。」在火炭駿景園商場經營西餐廳十一年的廖茗勵說。 駿景園商場由港鐵擁有, 並聘用新地旗下的啟勝做管理,年初廖茗勵才從其他租戶口中得知,五月約滿後鋪位會租予一間琴行。當時管理公司解釋要重整商戶組合,將補習社、琴行等歸納一 區,但個多月後卻通知她商場已沒有食肆鋪位,「我哋一直好好生意,全場幾乎最旺,舊年先用十八萬翻新個廚房,無諗過忽然話會唔續約。但附近客人想要咩,業 主唔會理,佢哋係鍾意大集團。」 廖茗勵說來仍然勞氣。本報向管理處查詢,得悉一個食肆鋪位已租予板長壽司,另有一個鋪位仍未租出,正與另一間連鎖餐廳洽 商。廖茗勵續指,作為駿景園租戶,除繳交租金外,另加冷氣管理費每呎三元半,還要上繳相等於營業額百分之十三的「分成」,但最令她氣憤是退租時還原鋪位的 苛刻要求,天花板要噴白,牆身要補窿髹過,地台更要打至見石屎,「足足打咗四吋,我從來未聽過,每晚十點後開工俾雙工,十二點後俾三工,五日工程埋單三萬 蚊。十年前兩鐵合併前,九鐵份合約無呢啲要求,但唔到你唔聽,按金喺佢度。」 熟客:幫襯十年好失落 廖茗勵將鋪搬到對面工業區的坳背灣街,從頭做起。訪問那天,熟客王先生打電話確定門外有車位才過來,「好失落,之前返工日日幫襯,依家要有時間先搭一個站 小巴或者揸車落嚟。」在駿景園工作逾十年的商戶王先生指,這裡食物咖啡合他口味,「我哋睇住佢哋開頭無客,一路守,到依家有忠實住戶捧場就要走,好可 惜。」 他認為,商戶組合調整是無可厚非,但既然有特色,不應扼殺。新鋪鋪面七百呎,座位比舊鋪多一倍,月租三萬五千元。廖茗勵指,以前晚市、假期生意最 好,現在每日五時半可以關門,星期日休息,午飯時間反而最忙,為迎合市場,午餐平均減價兩三元,一點前埋單減一元,希望多做一轉客,「之前每個月賺三、四 萬,依家要重新嚟過,不過唔使追數上繳仲舒服咗。」她期望三個月至半年可以收支平衡,但經過今次,以後都不會再租商場鋪,「明知鬥唔過,怕怕喇!」 |
|
||||||
美國聯儲局聲明 維持低利率(接近零)直至二○一三年中為止,消息一出,股市喘定。後來因為法國評級不穩,股市再度波動,那是另一回事了。以前曾經有專家估計,美國經濟逐 步復甦,二○一二年下半年後,利率會恢復上升軌,警告香港市民買樓時要小心,做吓壓力測試,睇睇按揭利率上升後,譬如升兩厘,供樓負擔是否可以應付。依家 唔升啦,港元利率起碼兩年不變,偏逢內地出口增長強勁,貿易順差擴大,外匯儲備不斷膨脹,即係話人民幣匯率在未來兩年有升冇跌,香港之輸入通脹率(例如人 民幣計價之豬肉)有增無減,負利率揮之不去,大概通脹會升到六至七個巴仙,存款利息幾乎等於零。 大市喘定之日,沙田陳太問左丁山有乜好買, 佢唔貪心,只望保本兼追上通脹啫。查吓中電,電能呢類傳統高息股,週息率在通脹以下,中國銀行(三九八八)幾好,派息幾好,但要扣除一成內地股息稅,而且 中銀股價似乎幾難升上去,往往跟隨大市下跌o忝。諗咗一輪,叫陳太買iBond,佢話:「唉吔,當初有不少專家學者唱淡,我唔敢申請太多,只有兩手咋!」 好過左丁山吖,自己成日唱好iBond,點知因上網麻煩,後來仲錯過咗申請日期,依家一手都冇。查吓最新做價,大約係105.2,於是上銀行網購入,點知 銀行收費驚人,買入價連費用係106.35,比市價高出115個基點,食我地隻車咩。計一計,假設iBond派息按照通脹利率六厘計,原申請人(如陳太) 可每一萬元收六百,回報率六厘,以106.35買入,回報率就只得5.64%,以105.2計,回報率係5.7%。左丁山唔順氣之餘,醒起自己還有一個無 動用幾年嘅證券行戶口,立即打電話搵經紀,哈,佢仲立即代為入貨,只收25點子佣金啫,平過銀行好多。本來以為用互聯網買賣更加快捷妥當嘅,點知銀行有時 收費太高,嚇怕人,難怪股票行尚有生存空間。買完之後,話聲俾財務T聽,佢哈哈大笑:「我精過你好多,我睇見有不少人在電台報紙唱淡iBond,最後一日 入紙申請五十手,結果獲配45手,以後三年穩賺不賠!」左丁山呢次真係笨咗咯。 |
美國聯儲局聲明維持低利率(接近零)直至二○一三年中為止,消息一出,股市喘定。後來因為法國評級不穩,股市再度波動,那是另一回事了。以前曾經有專家估 計,美國經濟逐步復甦,二○一二年下半年後,利率會恢復上升軌,警告香港市民買樓時要小心,做吓壓力測試,睇睇按揭利率上升後,譬如升兩厘,供樓負擔是否 可以應付。依家唔升啦,港元利率起碼兩年不變,偏逢內地出口增長強勁,貿易順差擴大,外匯儲備不斷膨脹,即係話人民幣匯率在未來兩年有升冇跌,香港之輸入 通脹率(例如人民幣計價之豬肉)有增無減,負利率揮之不去,大概通脹會升到六至七個巴仙,存款利息幾乎等於零。
大市喘定之日,沙田陳太問左丁山有 乜好買,佢唔貪心,只望保本兼追上通脹啫。查吓中電,電能呢類傳統高息股,週息率在通脹以下,中國銀行(三九八八)幾好,派息幾好,但要扣除一成內地股息 稅,而且中銀股價似乎幾難升上去,往往跟隨大市下跌㖭。諗咗一輪,叫陳太買 iBond,佢話:「唉吔,當初有不少專家學者唱淡,我唔敢申請太多,只有兩手咋!」好過左丁山吖,自己成日唱好 iBond,點知因上網麻煩,後來仲錯過咗申請日期,依家一手都冇。查吓最新做價,大約係 105.2,於是上銀行網購入,點知銀行收費驚人,買入價連費用係 106.35,比市價高出 115個基點,食我地隻車咩。計一計,假設 iBond派息按照通脹利率六厘計,原申請人(如陳太)可每一萬元收六百,回報率六厘,以 106.35買入,回報率就只得 5.64%,以 105.2計,回報率係 5.7%。左丁山唔順氣之餘,醒起自己還有一個無動用幾年嘅證券行戶口,立即打電話搵經紀,哈,佢仲立即代為入貨,只收 25點子佣金啫,平過銀行好多。本來以為用互聯網買賣更加快捷妥當嘅,點知銀行有時收費太高,嚇怕人,難怪股票行尚有生存空間。買完之後,話聲俾財務 T聽,佢哈哈大笑:「我精過你好多,我睇見有不少人在電台報紙唱淡 iBond,最後一日入紙申請五十手,結果獲配 45手,以後三年穩賺不賠!」左丁山呢次真係笨咗咯。
http://economy.caixin.com/2011-12-31/100344777.html
【財新網】(記者 胡舒立 張繼偉)即將於2012年1月3日出版的《新世紀》週刊以封面文章形式專訪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就通貨膨脹、貨幣政策調控、利率自由化、匯率浮動空間、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等焦點話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闡述,現分節摘錄於下,以饗讀者。
財新《新世紀》:回顧2011年,宏觀政策出現了一些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從年初比較密集的宏觀調控手段到微調,再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如何看待2012年的經濟形勢和相應的政策選擇?
周小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於宏觀政策已有明確闡述,兼顧了預防經濟下行和抑制通脹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從國際上看,歐債危機的演變、美國經濟的不確定性、新興市場經濟增長的減速等問題都存在,如果這些因素都加總在一起,外部環境就不太好。更重要的是,國際經濟瞬息萬變,發展態勢目前看不太準,因此要對這些情況準備一些應對。
另一方面,從國內經濟來看,2012年地方政府換屆,發展勢頭仍然強勁,中國自身經濟的增長能量還是很大的。與此同時,物價形勢也有所好轉,對抑制通脹的緊迫性不像2011年年初那麼高。當然這裡面也有不確定的因素,比如房地產業走勢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在這方面,我們都還沒有積累很多的經驗和數據。
總體來說,要做好外部環境比較差的打算;同時對於抑制物價上漲過快也不能放鬆,還需要合理管理通脹預期;結構調整方面任務也還比較艱巨。宏觀政策對這些問題都還需要作出權衡。
財新《新世紀》:11月的CPI同比增長只有4.2%,較之10月的同比數據低了1.3個百分點,也低於市場預期,怎樣看待通脹的這種變化?
周小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了「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要求,這說明對於通貨膨脹不能掉以輕心。
首先,從2011年設定的全年累計通脹目標為4%左右來看,應該說今年可能較難實現,最終會在5%左右。其次,從技術上來講,月同比的數字會給人一些錯覺,要對數據有統計上的或數學上的進一步解釋。此次危機以來,經濟數據波動很大,帶來同比數據的基數效應比較大,每個月的同比數字都需考慮基數效應的影響。從5.5%到4.2%,一方面說明抑制通脹取得了一些效果,另一方面,2010年11月比10月的CPI環比是1.1%,產生了較大的基數效應。要判斷形勢以及相應的控制通脹的力度,要在數量上有準確的理解,不要認為下個月還能再跌1.3%。我始終主張多使用經過季節校正的月環比數據,這是對CPI趨勢反映比較快的一種數據。總之,通脹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還不能忽然變得非常樂觀。
從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來看,人民需要奔小康,民生需要進一步改善,城鎮化仍大有潛力,全國性的大型基礎設施也有空間,這些都有一定的政府主導性。從政府運行機制來看,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幹好,把地方經濟搞上去,把環境也搞好,城市建得漂亮、舒適,這些都是要花錢的。改革開放到現在30多年,儘管也出現過通貨緊縮,比如亞洲金融風波期間某年,CPI曾略顯負值,但總的趨勢是,通脹反覆不斷地頑強出現。因此,從國情和發展階段來看,我國經濟較容易出現偏熱的傾向。從國際上來看,新興市場的CPI一般也比發達國家高。這不是說當前有過熱風險,而是說對於通脹不能掉以輕心。
財新《新世紀》:時隔兩年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了防止經濟下行的風險,這意味著宏觀政策有哪些方面的調整?
周小川: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政策要有逆週期調整的作用,大多數都已納入到了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通俗地說就是,不景氣了就松一點,通脹高了就緊一點,進行適時的逆週期調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裡特別提到宏觀調控要有前瞻性,即在合理預測的基礎上,有提前量地進行微調、預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