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的上漲減少了寶潔、輝瑞和杜邦等美國跨國公司的利潤。
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品制造商寶潔公司周二公布財報,上季度利潤低於分析師預期。寶潔首席執行官A.G. Lafley表示,“前所未有”的匯率波動拉低了銷售5%。杜邦和輝瑞的利潤也不及分析師預期,這部分是因為美元的上漲。
在目前已公布財報的標普500指數公司中,75%的公司業績好於分析師預期。
而全球經濟的放緩、美元的走強讓美國的商品和服務在海外變得更加昂貴,打壓了銷售。不少公司因此下調了全年增長預期。
美元的不斷走強影響了微軟等科技公司的海外銷售。
微軟周一下調利潤增長預期。微軟稱,外匯市場的波動將使得第三財季的收入下滑4%。其預計,日本、中國、俄羅斯的銷售將有所下滑。
由於美聯儲加息的預期升溫以及美國經濟複蘇,大量資金流入美國,推高了美元。
美國指數周一升至2003年9月以來最高水平。上季度,美元指數上漲5%。
而也有一些公司成功預計到了美元走強,對匯率風險進行了對沖。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在去年10月成功預測到了匯率的波動,並進行了匯率對沖。去年10月以來,歐元進一步下跌。
3M公司和蘋果公司也成功的抵禦了美元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3M公司四季度利潤好於分析師預期,以更快速增長的銷售抵禦了美元上漲的影響。蘋果公司昨日公布的財報顯示,其每股收益和營業收入遠超預期,iPhone銷售創紀錄同比激增46%。蘋果在中國的銷售同比大增7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4月28日,在2015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華為榮耀總裁趙明首次在國內媒體前公開亮相並發表主題演講,同時發布了千元檔機型榮耀暢玩4C。
趙明稱,榮耀要做一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笨鳥”,務實專註飛向全球市場,榮耀絕不做等風的機會主義“飛行豬”。“華為是一只笨鳥,笨鳥不等飛。我們認為,產品與服務是核心,要滿足用戶的潛在需求,做出真正極致的產品。不管頂風逆風都可以飛,遇到風口就可以一飛沖天。”
趙明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透露,今年華為榮耀一方面要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在印度的推進速度。“印度目前一年有8000萬到1億部智能手機銷量,市場空間巨大。”趙明說。
千元機風口還有多久?
如果總結2014年的國內手機市場,“新千元機”可以入選年度關鍵詞之一。這場由國產手機廠商從年初掀起的新千元機大戰一直持續到年尾,並且在今年繼續鏖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多年的手機格局終於全面分化。
所謂“新千元機”,有幾個明顯特征:八核處理器、支持4G、價格在千元以內,主要通過電商渠道銷售,在宣傳方面借力於社交媒體與互聯網營銷。
從去年開始,以紅米、榮耀為代表,借勢電商銷售將4G千元機市場價格殺低至600元以下,年初業內關於4G手機的價格底線預言終於實現。而隨著大神、魅族的陸續跟進,這場價格大戰還遠未到底線。
從長遠來看,這場新千元機大戰將價格戰降至600元甚至400元價位段,以紅米為例,除了出貨量,紅米對小米的品牌能力、“發燒”理念、出貨均價都已形成沖擊。
昨日在GMIC大會上發布的榮耀暢玩4C最低價已經降至799元。在華為終端CEO余承東看來,大浪淘沙,未來5年內,全球主流智能手機廠商將只剩下三家左右,“現在做手機的太多,一個比一個有情懷,一個比一個能忽悠,感覺這個行業都快瘋狂了。國內廠商可能會面臨一窩蜂湧上來,然後大規模消失的局面。”
轉戰印度、非洲
對於手機行業來說,海外市場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巨大的市場空間,其中印度和非洲市場更成為中國手機廠商集體瞄準的戰略要地,華為、金立、OPPO均投入重兵。
“過去第一批去非洲的以深圳山寨手機廠商居多,到了2013年,隨著智能手機的爆發,更多的中國品牌手機廠商進入非洲市場,從我們的調研數據看,中國品牌廠商的市占率從2012年的15%上升到了2014年的30%。”IDC中國負責手機市場研究的高級分析師閆占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華為、傳音、阿爾卡特已經躋身非洲智能手機市場前五名。
而印度市場也成為近幾個月來的大熱。
趙明表示,“印度目前一年有8000萬到1億部智能手機銷量,市場空間很大,是華為榮耀下一個聚焦的主力市場”。
“坦率地講,我對印度市場今年沒有銷售目標要求,還是更看重它長期的發展,但團隊給我的承諾是在印度市場增長10倍,今年銷售可能到200萬部,從全球每個季度環比增長30%的速度來看,這個目標應該不難達到。”趙明對本報記者說。
調研機構GFK最新數據顯示,今年3月,華為手機以13.57%的占有率,成為中國市場銷售的新晉狀元,其次是蘋果和三星,市占率分別為 12.37%和10.15%。余承東堅信,5年內華為將占據全球智能終端市場份額第一位。今年華為預計在全球可銷售出1.2億部智能手機,其中榮耀品牌4000萬部,比去年至少翻番。
而小米此前也宣布了與印度最大的電商品牌Flipkart合作。雷軍稱,小米設定了未來5到10年的本地化長期戰略,小米印度團隊全部是印度員工。小米還將在印度鋪開體驗店,設立研發團隊,組織工藝鏈和生產,建立生態系統和品牌影響力。
市場研究公司IDC數據顯示,目前印度的市場領導者依然是三星,而在去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占4%,華為與之份額不相上下。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99
作者:兴业证券传媒互联网高级分析师 丁婉贝
【投资要点】
我们看好网龙未来成为在线教育领域的集大成者,目标市值3年1000亿。
网龙是定位于终身教育的国际化的移动互联网教育龙头,当前着重发力国内和国际市场的K12教育。具体而言,
1)“硬件-平台-内容”三个生态链环节全线布局,2B产品覆盖到课堂互联网+的各个应用场景。我 们在行业报告中提到,电子书包教育生态圈包含硬件-平台-软件内容三个层面;课堂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会涉及老师、学生和家长三个端,以及课堂课堂展示的大 屏。而网龙目前的2B产品正是覆盖到以上所有的课堂互联网+综合解决方案。硬件方面主要是101同学派,云平台包含备课系统、上课交互系统、作业管理系统 等等;内容方面,覆盖全中国18个教材版本,为老师提供丰富的讲义、题库等内容。
2)2C产品同步2B产品在下半年发力,2016年有望拿下500万用户。我们一直强调看好课堂的切入点,认为从课堂网向课外去延伸的优势。但目前中国围墙内的课堂和围墙外的课外辅导这两个市场是比较割裂的。我们认为,单单课外市场在中国就是一个数千亿的庞大市场,因此,看好网龙下半年进入课外辅导市场。
3)国际视野地嫁接技术实力,美印市场相继启动。网龙将在美国和印度市场与其合作伙伴一起开拓美印市场。我们认为,如果网龙成功收购跨国教育龙头普罗米修斯,其国际化战略实施等于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事件】网龙今日发布公告,确认对跨国教育企业Promethean的全部已发行及将予发行股本的潜在现金要约,总价值为1.3亿美元。网龙表示,潜在要约还处尽职审查及讨论的初期阶段,故尚不确定会否提出任何要约。
【解读】Promethean是一家怎样的跨国教育企业?
1、普罗米修斯:美国K12教育龙头
Promethean 是一家全球教学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多项领域的互动的解决方案,包括传统的教育、商务、政府领域。普罗米修斯于1997年在Blackburn, Lancashire成立,创始人为Tonny Cann。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亚特兰大,2010年公司发行IPO筹集2.24亿英镑,现于伦敦股票交易所挂牌。
2、产品系列:软硬结合,覆盖场景丰富
普罗米修斯提供软硬结合的产品,覆盖丰富的场景。现在互动展示产品安装用户已达130万。
其产品按类型可分为硬件、软件和内容。硬件包括互动课桌、互动电子白板系列、互动展台;软件包括移动学习工具、互动学员评估与应答系统、互动教学辅助软件和针对老师教学的数字内容和交流社区。
1)互动课桌:作 为一款多用户交互式互助协作学习平台,普罗米休斯的互动课桌ActivTable可促进学生协作、参与和自主学习。直观的触摸界面最多允许6名用户同时访 问现有的教育活动、工具和资源。小组成员可以合作共同完成单个活动,或独立工作为完成小组项目作出自己的贡献。与大多数多用户触摸技术工具不同,普罗米休 斯的互动课桌专为教师设计,帮助他们快速、轻松、有效地促进协作的课堂学习。
2)互动电子白板:选 择使用ActivPen或直观的触摸,或结合两者的交互性,通过 ActivInspire软件用来创建动态的课程。Promethean ActivOffice能为微软幻灯片演示稿注入互动性,电脑或Mac上的程序可以被投射到一个互动电子白板上,带来各种丰富的学习体验。更可以促进合作 为多达六个学生同时在一个联合工作共同努力。
3)互动展台:使 用普罗米休斯的互动展台ActiView,即便在教室内是最小的细节都可以成为讨论的焦点。把任何目标至于ActiView的鹅颈式镜头和灯的融合下,都 会在任何显示器上显示生动的细节。通过自动变焦和聚焦检查最小的外壳,让学生表现出适当的措施来解剖青蛙。捕捉静止帧或者挥舞蝴蝶翅膀的流动运动的视频, 然后保存至电脑上以备未来用来激发灵感。
4)移动学习工具(软件):包 括ActivTablet和ActivEngage2。ActivTablet的互联学习系统是建立在消费者移动设备技术功能的基础上,并结合教育工具, 强化教学体验和增强课堂内外的移动性。虚拟互动学员应答系统ActivEngage2让iPad、安卓平板电脑、iPod Touch、智能手机和学生电脑成为强大的评测和沟通的工具,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自信参与的机会,老师也能即时洞察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ActivTablet内置了ActivEngage2软件。
5)互动学员评估与应答系统:无论是通过用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或学生电脑的ActivEngage软件,还是通过手持的ActivExpression或无线投票器ActiVote设备,普罗米休斯的互动学员评估与应答系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去时刻聆听每个学生的想法。
6)互动教学辅助软件:包括互动学员应答系统、互动式白板软件、Promethean ActivOffice和ClassFlow。
互动学员应答系统
虚拟互动学员应答系统ActivExpression2可以使苹果iPad、安卓平板电脑、iPod Touch、智能手机、学生电脑成为功能强大的评测和沟通工具,让每位学生有自信参与,且老师们可以即时洞察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互动式白板软件
ActivInspire(包含许多免费的普罗米休斯的工具在售卖中)是一套庞大易用的工具,用来创建和交付动态的、激发学生思维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被保存、编辑及分享。
PowerPoint插件
Promethean ActivOffice(一个专为PPT设计的插件)可快速、轻松地将现有的PPT演示文档转换成真正的互动课程。
全面的说明传达系统
ClassFlow 是一个基于云端的全面的说明传达系统,通过提供互动与合作使用教室设备、电子教程和评测,提升学生与教师交互的深度。ClassFlow 2.0在2014年7月在美国发布,ClassFlow 2.5在2015年一月发布,超过45个国家使用ClassFlow registrants。2014年公司把精力放在发展ClassFlow上,2015年将通过软件授权获得初期小量但可持续的现金流,现已签有430万 美元的多年授权合同。展望未来,ClassFlow收入将加速发展。公司预计就北美市场,ClassFlow的市场容量就有每年15亿美元的规模。
7)数字内容:主要针对老师的教学服务。
依 赖值得信任的教育出版商和内容创建者,例如霍顿米夫林哈科特,第一频道,国家地理,多林金德斯利和士林提供的动态的,优秀的以标准为基础的资源(包括共同 核心的互动课程),这些资源易用且有效。从普罗米休斯合作伙伴获取免费的教学资源,如史密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全国地铁自由中 心。向全世界的同行借鉴使得课程更高效。
免费资源都是来自与教师本身和普罗米 休斯的合作伙伴。在Promethean Planet,我们的线上教育者社区网站,有超过六万八的教师资源被搜索以找到ActivInspire和PPT 课程,PDF, 图片,还有一些来自教师和普罗米休斯值得信任的伙伴分享的资源。这些伙伴包括美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史密森。你可以使用现成的文件 或者根据自己的目的来编辑这些内容。2014年已有约210万Promethean Planet注册社区会员。
图1:普罗米修斯社区会员数
3、全球市场布局,覆盖44个国家
2013 年,全球教育技术市场规模有130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了11%,并预期到2018年会增长到19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1%。目前来看,全球教育 技术市场有三大趋势:1)更多的产品选择;2)全球教室互动展示产品渗透率仍处于低位(2014年9月为19.2%),而成熟市场如北美和英国市场渗透率 已达到63%(2014年9月)。成熟市场现已步入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3)教育软件市场准入障碍降低,更多小的始创公司进入市场来分蛋糕。
普 罗米修斯是K12互动教学市场的龙头,在全世界范围内有10个办公室,覆盖全球100个国家的50多万的课堂里的1.2千万用户。2014年9月,在除中 国和土耳其的K12教育市场,公司占有25.1%的市场份额,课堂互动教学ClassFlow平台有超过45个国家在使用。公司的教师免费教学资源社区 Promethean Planet2014年9月已经有超过210万的会员。
4、财务表现
普 罗米修斯2012年2014年收入和毛利逐年递减。收入从2012年的1.57亿英镑减少到了2014年的1.18亿英镑。毛利从2012年的 5763.8万英镑减少到了2014年的3769.7万英镑。净利近三年均为负值,2014年较2012年有了较大的改善,为-1650.2万英镑。
图2:普罗米修斯2012-14主要财务数据柱状图
从 地域上来看,北美市场和其他市场基本是各占50-50。2014北美市场收入因为赢得了10000所迈阿密Dade的教室的合同而相比2013年增长了 1.2%,收入按当地货币口径计算是1.089亿美元。除北美外的其他国际市场收入相比2013年降低了27.5%,为5230万英镑,原因是:英国市场 收入主要是由产品更新换代所驱动;欧洲大陆和亚太地区2014年收入疲软;中东地区订单下滑;中亚地区收入和预期一致。
图3:按地域区分的收入比例
(兴业传媒)
格隆汇声明: 本文为格隆汇转载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16亿中国人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一場“跨國聯姻”一經公布便攪動了整個半導體圈。
6月23日,中芯國際宣布與華為、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高通共同投資設立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新技術研發(上海)有限公司,開發下一代CMOS邏輯工藝。
新公司由中芯控股、華為、Imec、高通各持一定股份。初期公司以14納米邏輯工藝研發為主。中芯CEO兼執行董事邱慈雲任法人代表,中芯副總裁俞少峰任總經理。
從體量上看,上述四家公司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世界領先的半導體公司,而在寡頭競爭”、“寡頭壟斷”、“寡頭聯盟”的國際半導體產業競爭新時代,四方的合作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共同見證了簽約儀式。
“中國芯”工程落地
與以往的合作方式不同,此次合作是第一次讓無晶圓半導體廠商以股東身份加入到工藝的研發過程中,從而縮短產品開發流程,加快先進工藝節點投片時間。
“集成電路制造企業的特性決定了它們始終會面臨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只有掌握最先進技術的企業才能享受到高的利潤率,同時集成制造企業對於資金的需求會隨著工藝的演進,不斷增加。14納米工藝相比28納米難度顯著增加,對於設備的投入也成倍增加,如何集合產業鏈上下遊之力,縮短研發時間、節約成本是中芯國際的訴求。”接近中芯國際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如是說。
而華為則認為,借助此次合作可以打造中國最先進的集成電路研發平臺。
“華為一直秉承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相信此次合作將整合全球集成電路領域優勢資源和能力,提升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整體水平,從而惠及更多的運營商、企業和消費者客戶,以及產業鏈合作夥伴。”華為方面對本報記者表示。
但對於投資比例,華為方面表示暫不方便透露。
而在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看來,華為與中芯國際的合作更多是一種戰略投資。目前,包括高通、華為海思在內的芯片商主要的代工夥伴仍是臺積電。
“而高通應該也可以在技術上給予SMIC協助。”王艷輝對本報記者表示,在臺積電、三星分別發展20納米、14納米工藝時,高通都對二者在技術上給予協助,高通也是中芯國際28納米工藝最早的客戶,對其工藝快速成熟也有貢獻。
“高通這次加入進來也有另外一個重要考慮,就是拉近和中國大陸的距離。2013年以前,高通在中國更多扮演出售芯片、收取專利費的角色,但從去年開始,明顯感覺到高通的策略在發生改變,更多參與到中國政府或者中國企業主導的項目中來。”王艷輝說,去年以來,國家大力強調信息安全,同時出臺政策扶持本土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部分外資公司開始適應新的政策形勢,通過本土化策略贏得政府信任。
去年,高通在中國遭遇反壟斷調查,當時作為博弈的一環,高通就選擇由中芯國際代工其部分產品。
上述接近中芯國際人士則對本報記者表示,對無晶圓半導體廠商來說,從集成電路行業發展來看,理想的數字電路模型逐步失效,模擬化趨勢日益顯著,無晶圓半導體廠商需要對工藝、器件有更深入的理解,新工藝與新材料的引入需要他們與制造企業緊密合作,因此高通和華為都有這樣的訴求。而Imec是全球領先的微電子研究中心,在IBM退出半導體制造業務後,它成為業界唯一的14納米及以下獨立工藝研發機構,且具備獨立知識產權。中芯國際是國內最有能力進行14納米工藝研發的制造企業,一個能提供技術,一個急需技術,雙方也都有強烈的合作意向。
同時,在某種意義上,合資公司的技術也代表著中國國家產業化水準,並借此實現更多商業化。
產業整合潮下的追趕
“在中國市場蓬勃興起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國內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目前面臨的一些困難,包括工藝水平的差距,以及因為現有的差距,國內的制造企業享受不到先進工藝帶來的紅利,使得設備投資回報率低、運營成本居高不下。”上述接近中芯國際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這也直接導致了“中國芯”普遍小而散。如今,小到手機、平板電腦,大到民航客機、導彈,都離不開大規模集成電路。據統計,近年來中國每年進口的集成電路芯片總值超過了石油進口。在這一產業,我國的技術水平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至少落後3~4年。
而從全球角度來看,目前半導體代工巨頭臺積電,已實現從28納米工藝向20納米、16納米、接近14納米工藝升級。後崛起的三星,直接從28納米過渡到了14納米工藝。集成電路制造工藝近年來叠代迅速。
作為大陸集成電路制造龍頭企業,中芯國際成熟制造工藝仍是28納米。去年6月,國務院引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到2020年實現16/14納米制造工藝規模量產。
接近中芯國際人士對記者表示,四家公司的合作借助技術合作與資本手段,打通產業鏈布局基礎研發資源,發展先進工藝自研能力,在20納米以下節點演進關鍵階段對第一階段形成追趕能力,並能授權給國內其他業界公司使用,在增強企業自身實力的同時,也容易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即便無法追趕同業競爭對手英特爾、三星,但如果年底前量產,也有望超越臺積電、聯電的量產,進入全球工藝第一集團軍。
但王艷輝坦言,想要“彎道超車”並不容易。
“應該說中芯國際發展14納米有點晚了,如果完全自己開發還需要很長時間。合資起到了催化劑作用,會加速14納米工藝成熟。”王艷輝說。
同時,今年臺積電、三星均可實現14納米工藝規模量產,到2020年,可能會推出10納米、7納米制造工藝。目前,高通芯片的主要代工合作夥伴仍是臺積電,華為海思芯片也是臺積電的戰略合作夥伴,臺積電發展16納米工藝時,海思是其第一個客戶。
“代工行業,競爭成敗取決於價格和技術領先性。中芯國際14納米工藝未來成熟以後,只能說在同樣14納米制造的競爭中,業內會多一個選擇。”王艷輝說。
長期以來,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三家跨國企業,壟斷了國內CT、核磁共振、PET-CT等大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的70%。
日前,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正式發布。行動綱領將高端醫療器械發展提至國家戰略的高度。其中,提高醫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耗材,實現生物3D打印等新技術的突破與應用成為重點內容。
隨著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跨國醫療器械巨頭在中國的布局正在悄然生變。
長期以來,在大型醫療設備方面,外資品牌長期占據國內市場主流(來源:百度圖庫)
格局生變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國醫療器械貿易報告》顯示,我國正在使用的高端醫療器械中,80%的CT、90%的超聲波儀器、85%的檢驗儀器、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80%的中高檔監視儀、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是外國品牌。
而本土1.6萬家醫療器械企業中,除東軟、邁瑞等發展較好外,其余多為規模不大的中小型醫療器械公司——基於2014年醫療器械市場總量2760億元計算,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平均收入僅在1700萬元左右。
但近年來,國家多部門對國產設備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時重點推動醫院采購數字化X光機、彩色多普勒超聲波診斷儀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高端設備,促進國產醫療設備自主創新。
浙商證券研究所分析認為,未來政策將是目前醫療器械格局發生變化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優秀國產設備遴選將使得包括東軟、華潤萬東和上海聯影等一批國內相關高端醫療設備公司廣泛受益,而在高層力推三甲醫院采購國產醫療設備的背景下,已經有部分城市出臺了相關的刺激政策額,未來會有更多的省市將繼續跟進,預計醫院采購國產設備的比例將明顯提升。
細分領域“小巨頭”擴張
然而,醫療器械細分領域的競爭卻在進一步加速。
來自海關方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醫療器械貿易總額達到357.94億美元,同比增長4.32%,較2013年下降9.8個百分點。其中,進口額為157.71億美元,同比增長5.32%,但增幅同比下降了14.75個百分點。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分析認為,去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口增幅為近3年來最低,且在華三資企業成為我國醫療器械進口主力,相關進口額占比達到40%;與此同時,診療設備類產品進口額占比超過70%,遠高於其他類別產品。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在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產品中,進口額超過1億美元的有35個品種,主要為通用診療設備、彩色超聲波診斷儀、彌補生理缺陷的康複用具、X射線斷層檢查儀、內窺鏡、醫用導管、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等——在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總額中占72.25%。
日前,全球最大醫療技術公司美國BD宣布,其在中國總投資1億美金的第三個生產基地在蘇州建成,進一步延伸其在中國的業務版圖和本地化生產範圍。
事實上,這也是繼醫療業務產品線、診斷業務產品線之後,BD第三次將其產品線引入中國,新生產基地投產後將生產糖尿病護理業務的胰島素註射筆用針頭和標本分析前處理系統業務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預計年產總量將超過10億支,可覆蓋BD中國目前在售的70%以上真空采血管產品。
而糖尿病正是中國目前面臨最嚴重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報告,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達3.82億,所有類型的糖尿病患病率都在上升,到2035年,糖尿病患者數目將增加55%,糖尿病已成為全球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而我國是糖尿病的重災區,糖尿病患者人數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總數的三分之一,且年輕化趨勢明顯,相關護理產品的市場巨大。
“該工廠將使BD在華真空采血管產品產量翻番,充分滿足市場需求,提升市場響應速度,並預留有未來產量再次翻番的生產能力,預計至少將滿足BD中國未來5~10年的產能擴張需求。” BD標本分析前處理系統全球業務總裁John Ledek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作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區域市場,BD中國在2012年超越日本市場,成為其第二大市場;2014財年,BD中國25%的銷售增長使中國在其總部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而1993年進入中國的歐姆龍已經將大連變為其全球最大的電子血壓計生產基地和全球研發中心,30多條生產線可實現每月100萬臺血壓計的產能。
2014年,歐姆龍健康醫療事業在中國的整體銷售額已達到了12.3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增長20.6%,成為歐姆龍全球銷量第一的地區。
而隨著中國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骨科產品正在成為醫療器械領域的新增長點,全球脊柱、膝蓋、臀部及創傷產品占比已經超過整個骨科產品市場總數的65%,而這一點在中國尤甚。
對此,美敦力(Medtronic)宣布其在中國已經發展了2000個員工;施樂輝(Smith&Nephew)宣布了重組,並將戰略性鎖定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並將急需投入更多研發資金在面對這一市場的產品中。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日前公布的《中國健康產業藍皮書(2015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2014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總量從1284億元增長到276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20.8%,相當於5年內市場規模擴大了一倍以上;而根據這一增長預測:未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將進一步增長,至2019年整體市場規模將達6003億元。
長期以來,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三家跨國企業,壟斷了國內CT、核磁共振、PET-CT等大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的70%。
日前,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正式發布。行動綱領將高端醫療器械發展提至國家戰略的高度。其中,提高醫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耗材,實現生物3D打印等新技術的突破與應用成為重點內容。
隨著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跨國醫療器械巨頭在中國的布局正在悄然生變。
長期以來,在大型醫療設備方面,外資品牌長期占據國內市場主流(來源:百度圖庫)
格局生變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國醫療器械貿易報告》顯示,我國正在使用的高端醫療器械中,80%的CT、90%的超聲波儀器、85%的檢驗儀器、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80%的中高檔監視儀、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是外國品牌。
而本土1.6萬家醫療器械企業中,除東軟、邁瑞等發展較好外,其余多為規模不大的中小型醫療器械公司——基於2014年醫療器械市場總量2760億元計算,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平均收入僅在1700萬元左右。
但近年來,國家多部門對國產設備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時重點推動醫院采購數字化X光機、彩色多普勒超聲波診斷儀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高端設備,促進國產醫療設備自主創新。
浙商證券研究所分析認為,未來政策將是目前醫療器械格局發生變化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優秀國產設備遴選將使得包括東軟、華潤萬東和上海聯影等一批國內相關高端醫療設備公司廣泛受益,而在高層力推三甲醫院采購國產醫療設備的背景下,已經有部分城市出臺了相關的刺激政策額,未來會有更多的省市將繼續跟進,預計醫院采購國產設備的比例將明顯提升。
細分領域“小巨頭”擴張
然而,醫療器械細分領域的競爭卻在進一步加速。
來自海關方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醫療器械貿易總額達到357.94億美元,同比增長4.32%,較2013年下降9.8個百分點。其中,進口額為157.71億美元,同比增長5.32%,但增幅同比下降了14.75個百分點。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分析認為,去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口增幅為近3年來最低,且在華三資企業成為我國醫療器械進口主力,相關進口額占比達到40%;與此同時,診療設備類產品進口額占比超過70%,遠高於其他類別產品。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在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產品中,進口額超過1億美元的有35個品種,主要為通用診療設備、彩色超聲波診斷儀、彌補生理缺陷的康複用具、X射線斷層檢查儀、內窺鏡、醫用導管、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等——在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總額中占72.25%。
日前,全球最大醫療技術公司美國BD宣布,其在中國總投資1億美金的第三個生產基地在蘇州建成,進一步延伸其在中國的業務版圖和本地化生產範圍。
事實上,這也是繼醫療業務產品線、診斷業務產品線之後,BD第三次將其產品線引入中國,新生產基地投產後將生產糖尿病護理業務的胰島素註射筆用針頭和標本分析前處理系統業務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預計年產總量將超過10億支,可覆蓋BD中國目前在售的70%以上真空采血管產品。
而糖尿病正是中國目前面臨最嚴重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報告,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達3.82億,所有類型的糖尿病患病率都在上升,到2035年,糖尿病患者數目將增加55%,糖尿病已成為全球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而我國是糖尿病的重災區,糖尿病患者人數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總數的三分之一,且年輕化趨勢明顯,相關護理產品的市場巨大。
“該工廠將使BD在華真空采血管產品產量翻番,充分滿足市場需求,提升市場響應速度,並預留有未來產量再次翻番的生產能力,預計至少將滿足BD中國未來5~10年的產能擴張需求。” BD標本分析前處理系統全球業務總裁John Ledek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作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區域市場,BD中國在2012年超越日本市場,成為其第二大市場;2014財年,BD中國25%的銷售增長使中國在其總部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而1993年進入中國的歐姆龍已經將大連變為其全球最大的電子血壓計生產基地和全球研發中心,30多條生產線可實現每月100萬臺血壓計的產能。
2014年,歐姆龍健康醫療事業在中國的整體銷售額已達到了12.3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增長20.6%,成為歐姆龍全球銷量第一的地區。
而隨著中國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骨科產品正在成為醫療器械領域的新增長點,全球脊柱、膝蓋、臀部及創傷產品占比已經超過整個骨科產品市場總數的65%,而這一點在中國尤甚。
對此,美敦力(Medtronic)宣布其在中國已經發展了2000個員工;施樂輝(Smith&Nephew)宣布了重組,並將戰略性鎖定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並將急需投入更多研發資金在面對這一市場的產品中。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日前公布的《中國健康產業藍皮書(2015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2014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總量從1284億元增長到276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20.8%,相當於5年內市場規模擴大了一倍以上;而根據這一增長預測:未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將進一步增長,至2019年整體市場規模將達6003億元。
“收購IBM之後,聯想在很長的時間都經歷著Culture Shock(文化沖擊)。”在11月21~22日三亞舉行的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上,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喬健回顧道。
2014年以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市場,企業並購案例進一步增加,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到2015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總案例數為2018起,其中跨國並購案例數為1817宗,占總案例數90%。
這些案例帶動中國產業發展,87%的中國企業通過橫向並購形成規模經濟,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5%的企業通過縱向並購完善上下遊產業鏈,獲得品牌或技術並進入高端市場。8%的企業通過混合並購整合全球資源。
跨國並購已經成為企業實現快速發展的捷徑。然而並購之後團隊的文化融合是決定並購是否能最終成功的關鍵因素,需要企業付出耐心的漫長過程。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缺少複合型高管人才,是制約企業實現國際化的重要因素。“現在企業運用的大部分是一些留學生,說到底還是中國人,高管團隊應該聘請一些本土的人或者華裔,對市場了解更深入。”
理解主導合並“走出去”成功率
在跨國並購中,企業之間的文化融合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Mark Duval表示:“從任何的夥伴關系角度來看,兩個不同的組織架構試圖互相理解、應對相互差別、進行更好的合並、進行計劃的實施,這些本身就是非常複雜的。如果一個是中國公司、一個是美國公司,就更複雜。”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往往面臨文化和語言的障礙以及文化認同障礙,這些都能左右企業的兼並是否能夠最終成功。
普華永道戰略合夥人John Jullens認為中國公司要想在全球價值鏈中取得更好的地位、在價值鏈終端實現更好的成功,必須要從思想上轉變,要了解當前的情況、市場地位,適應海外環境。“文化的整合不成功會造成沖突”。
除此之外,企業本土化過程中也必須要適應當地法律法規。
企業必須要非常好地了解當地的勞工法律。中英商業委員會首席執行官Stephen Phillips認為這些因素加起來甚至比文化更加重要。“有些中國企業在英國投資犯了一些錯誤。企業不知道英國投資的複雜環境,與當地銀行以及法律機構進行接觸,最好找了解相關體系的機構提供咨詢。”
人才挑戰
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企業面臨的首要挑戰是人才的挑戰。史賓沙管理顧問咨詢公司大中華區董事張洋將人才挑戰分為兩個方面:企業走出去的時候,如何在企業內部選擇和識別最適合國際化的人才、大量聘用的本地化的人才、尤其是高管人才,如何讓他們在自有平臺上充分發揮才能,並且能夠有機融入這個企業的文化。
對於外派高管,張洋指出企業要有效管理他們的期望值,合理設計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通道。
由於中西方企業具有較大的文化差異,企業需要了解自身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選擇高管時要找共同點、文化結合點,才能使管理既符合個人領導風格、又有文化黏性。
聯想目前在印度以及俄羅斯沿用當地團隊,對於本地化團隊文化融入,喬健深有體會:“在印度出差的時候,發現雖然團隊不同,但是他們說出來的話翻譯過來給國內的團隊說出來是一樣的。”
用適合的人,是聯想對於人才的唯一標準。從並購IBM開始,聯想並購版圖不斷擴大,從NEC到摩托羅拉,從PC端逐漸走向移動端,運用“跳板”一步步走向國際化。
現在看來,聯想“國際化”模式是成功的,但一開始也走過不少彎路。
最初的聯想團隊20人高管對英語一竅不通,在最初收購IBM之後,與美國團隊談判中常常產生誤解。喬健笑言,兩個團隊當時只能通過同傳耳機交流,中國高管在會上常常不說話,而美國高管則是一直在說話。“美國人會覺得中國人一定有什麽事情是under the table(暗地操作),中國人會覺得美國人非常愛說,但是說話一點觀點都沒有就是為了說話而說話。”
交流不順暢引起了雙方的誤解:“最開始交流非常痛苦,美國人開會是‘會前會’,達成共識了才拿到會上討論,而他們會覺得中國人是‘會後會’,會上什麽都不說,同意不同意都是會後再去說。”
與IBM整合半年之後,聯想高層做出決定,將公司官方語言定為英文。
“成功的國際化的高管,其至關重要的能力是跨文化的靈活性,而這是不可量化的。”張洋說道。
具備這種能力的高管通常具備幾個特征:一是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喜歡迎接新事物,學習能力比較強;二是勇於挑戰新領域、挑戰自己,勇於走出自己的束縛;三是自我認知意識強,文化適應性強;四是對不同文化的知識的掌握會比較主動、深入和廣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收購IBM之後,聯想在很長的時間都經歷著Culture Shock(文化沖擊)。”在11月21~22日三亞舉行的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上,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喬健回顧道。
2014年以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市場,企業並購案例進一步增加,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到2015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總案例數為2018起,其中跨國並購案例數為1817宗,占總案例數90%。
這些案例帶動中國產業發展,87%的中國企業通過橫向並購形成規模經濟,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5%的企業通過縱向並購完善上下遊產業鏈,獲得品牌或技術並進入高端市場。8%的企業通過混合並購整合全球資源。
跨國並購已經成為企業實現快速發展的捷徑。然而並購之後團隊的文化融合是決定並購是否能最終成功的關鍵因素,需要企業付出耐心的漫長過程。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缺少複合型高管人才,是制約企業實現國際化的重要因素。“現在企業運用的大部分是一些留學生,說到底還是中國人,高管團隊應該聘請一些本土的人或者華裔,對市場了解更深入。”
理解主導合並“走出去”成功率
在跨國並購中,企業之間的文化融合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Mark Duval表示:“從任何的夥伴關系角度來看,兩個不同的組織架構試圖互相理解、應對相互差別、進行更好的合並、進行計劃的實施,這些本身就是非常複雜的。如果一個是中國公司、一個是美國公司,就更複雜。”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往往面臨文化和語言的障礙以及文化認同障礙,這些都能左右企業的兼並是否能夠最終成功。
普華永道戰略合夥人John Jullens認為中國公司要想在全球價值鏈中取得更好的地位、在價值鏈終端實現更好的成功,必須要從思想上轉變,要了解當前的情況、市場地位,適應海外環境。“文化的整合不成功會造成沖突”。
除此之外,企業本土化過程中也必須要適應當地法律法規。
企業必須要非常好地了解當地的勞工法律。中英商業委員會首席執行官Stephen Phillips認為這些因素加起來甚至比文化更加重要。“有些中國企業在英國投資犯了一些錯誤。企業不知道英國投資的複雜環境,與當地銀行以及法律機構進行接觸,最好找了解相關體系的機構提供咨詢。”
人才挑戰
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企業面臨的首要挑戰是人才的挑戰。史賓沙管理顧問咨詢公司大中華區董事張洋將人才挑戰分為兩個方面:企業走出去的時候,如何在企業內部選擇和識別最適合國際化的人才、大量聘用的本地化的人才、尤其是高管人才,如何讓他們在自有平臺上充分發揮才能,並且能夠有機融入這個企業的文化。
對於外派高管,張洋指出企業要有效管理他們的期望值,合理設計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通道。
由於中西方企業具有較大的文化差異,企業需要了解自身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選擇高管時要找共同點、文化結合點,才能使管理既符合個人領導風格、又有文化黏性。
聯想目前在印度以及俄羅斯沿用當地團隊,對於本地化團隊文化融入,喬健深有體會:“在印度出差的時候,發現雖然團隊不同,但是他們說出來的話翻譯過來給國內的團隊說出來是一樣的。”
用適合的人,是聯想對於人才的唯一標準。從並購IBM開始,聯想並購版圖不斷擴大,從NEC到摩托羅拉,從PC端逐漸走向移動端,運用“跳板”一步步走向國際化。
現在看來,聯想“國際化”模式是成功的,但一開始也走過不少彎路。
最初的聯想團隊20人高管對英語一竅不通,在最初收購IBM之後,與美國團隊談判中常常產生誤解。喬健笑言,兩個團隊當時只能通過同傳耳機交流,中國高管在會上常常不說話,而美國高管則是一直在說話。“美國人會覺得中國人一定有什麽事情是under the table(暗地操作),中國人會覺得美國人非常愛說,但是說話一點觀點都沒有就是為了說話而說話。”
交流不順暢引起了雙方的誤解:“最開始交流非常痛苦,美國人開會是‘會前會’,達成共識了才拿到會上討論,而他們會覺得中國人是‘會後會’,會上什麽都不說,同意不同意都是會後再去說。”
與IBM整合半年之後,聯想高層做出決定,將公司官方語言定為英文。
“成功的國際化的高管,其至關重要的能力是跨文化的靈活性,而這是不可量化的。”張洋說道。
具備這種能力的高管通常具備幾個特征:一是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喜歡迎接新事物,學習能力比較強;二是勇於挑戰新領域、挑戰自己,勇於走出自己的束縛;三是自我認知意識強,文化適應性強;四是對不同文化的知識的掌握會比較主動、深入和廣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