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劉煜輝:國慶假期三事必知 中國政策表面糾結實則統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084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總結10.1期間三要事:央行松弛房貸信用;政府勒緊地方預算;外圍市場動蕩。若前兩事分別理解為刺激和中央不救地方債,雖有道理但合起來看矛盾,需從決策層基本擔憂角度理解。

whatyouneedtoknow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對10.1期間金融市場三大要事進行分析總結:一是中國央行松弛房貸的信用;二是中國政府明確勒緊了地方預算;三是外圍市場動蕩。

劉煜輝認為,若將第一個事理解為刺激,第二個理解為中央不救地方債、擔心剛兌打破,雖看似有道理但這兩事合起來看卻感到矛盾糾結。

劉煜輝表示,決策層對經濟增速的最大擔心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就業,一個是系統性金融風險。目前領導層對這兩個問題的認知基本統一了,否則“新常態”是出不來的。劉煜輝認為,若能理解決策層的這兩大基本擔憂,對宏觀政策會有更深刻理解,上述糾結便能釋懷很多。

關於就業:

就業市場出現了結構性拐點,即從需求主導轉向供給主導,撫養比一階拐點已過,每年適齡勞動人口減少400~500萬人,所以2007年23%的名義經濟增速才能實現1200萬人新增就業,而當下8%的名義增速,前8個月就實現了1000萬人新增就業。每年幾百萬人就是“填坑”。

供給主導的就業市場的特征是,盡管經濟下滑,但就業不會惡化,增長與就業呈現脫節趨勢。這意味著名義增速還可進一步往下放,大投資肯定是沒戲了。理論上講,只要平減指數疲軟,實際增速穩定在7%附近不是不可能。

關於系統性金融風險

只要金融穩定,經濟就能擺脫“硬著陸”的預期。官方語境叫“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怎麽可能中央放任地方債務一地雞毛呢?

從歷史經驗和體制邏輯角度看,只要金融被某種程度地隔離保護,經濟硬著陸的概率很低。當經濟下行加速時,如果金融部門具備再杠桿能力,能將信用快速導向受益結構性政策的方向(如財政貼息、減稅),形成有效供給,就能相當程度地對沖過剩部門和高負債部門萎縮的沖擊。

劉煜輝認為,現在央行松了房貸限制,銀行也未見得有意願貸,未來地產資金維系可能越來越倚重於類“兩房”的機制,然後央行或影子央行來購買MBS的債券。這樣的思路還體現在很多方面。

劉煜輝認為,當下所有著力於需求端的政策,都只是對經濟下行的一種“事後”確認。這與之前的“刺激”存在微妙差異。簡單講,以前是不讓它下來,怕它下來,而當下是它一定會下來,想辦法給個“緩沖墊”,別摔死了。

劉煜輝稱,上述“微妙差異”對投資配置的影響明顯。商品、股票和債券三者之間的關系發生重大變化:過去股票和商品正相關,和債券負相關,而現在是股債雙牛,與商品的走勢持續背離,趨勢上看這種狀態會持續下去。具體分析如下:

當下支撐股票上漲的因素皆來自供給端。供給端收縮引致無效需求下降,資本支出持續減速引致人工成本和財務成本明顯下降,營收減速但利潤增速開始出現,當年日韓轉型期皆出現過相似的經歷,股票估值的分子可能是改善的。

無效需求萎縮,加之企業自由現金流正向,債務融資需求下降,無風險利率可望趨勢性下行。

杠桿的部門調整(中央部門信用的擴張)以及廣義貨幣當局的最後貸款人的職能,使得國家的尾部風險開始降低,股票風險溢價下降。

債券可能走的是“牛平”狀態,即由於需求內生萎縮,長端收益率先下,然後倒逼短端下行(貨幣政策處於對需求萎縮的事後確認狀態),這是一種緩慢釋放風險(減杠桿)的節奏。

劉煜輝認為,無風險利率下行與風險溢價下降是兩個同一層級的結果,而決定這一結果組合的恰恰是政策的選擇。國家很大概率是走在正確的軌道上,盡管前面不確知的東西還很多,但應該會越來越少。

10.1期間還有一大要事,那就是外圍市場動蕩。投資者擔心美聯儲加息的預期不能為市場所接受,境外股債的高位平衡被打破,形成雙殺。

過去40年,每次美元升值波段,皆引致全球市場大的動蕩(跨境資本流向),不過劉煜輝認為這次歷史可能不會簡單重複,原因是全球基本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有兩點:

一是支撐“大緩和”(上世紀80年代~2007年)的基礎性條件:過剩儲蓄迅速消失。意味著全球潛在增長中樞下了一個大臺階,“低增長、低通脹”或是全球的“新常態”。美國長期公債收益率保持在3%以上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美國明年加息的可能性很大,但持續升息的空間可能有限。

二是全球經濟板塊發生了重構,G2格局事實上已難以改變。官方語言叫“利益攸關”。再過十年,G2的體量可能接近全球的35%,這樣的結構客觀上降低了跨境資本流動的劇烈程度。只要一方不發生崩潰性的錯誤,大規模的資金外流場景概率並不大。我們某種程度可以理解,為什麽最近幾年外匯占款的縮減,更多體現為外匯存款的上升,而非資本外逃離境的發生。劉煜輝認為,或許可能需要在全球G2結構下來認知人民幣的均衡匯率,而這比巴拉薩-薩繆爾森的框架要複雜得多(小國經濟模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83

看似驚險,實則性感:港股的供股遊戲與牛市機會(附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52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5-3 20:29 編輯


看似驚險,實則性感:港股的供股遊戲與牛市機會(附股)
作者:格隆匯 Lincoln


在格隆匯潛水了N久,一直沒貢獻什麽,內心慚愧。乘著五一假期,我整理了一篇過去十多年我利用供股抓交易性機會的盈利模式,希望能與格隆匯諸位大俠的基本面挖掘做個補充。

供股,香港市場千股的代名詞!

這里先簡單介紹一下香港的供股和配股。香港所謂供股,和內地的配股是一個概念,就是所有老股東按一定持股比例,按一定折扣價購買新股。二供一,就類似內地的10配5,以此類推。香港所謂的配股,是向部分投資者定向配售,與內地的定向增發很類似。

供股,在香港基本就是老千股的代名詞。並不是供股這種行為本身有任何問題,只是香港幾乎所有的老千股,都玩過低價供股,甚至合股再供股的低劣財技。所以常常公司只要一宣布供股,股價第二天立馬就會大跌,哪怕是除權日還遠沒有到來。

所以,這里並不全是風險,極可能蘊藏著很好的機會,尤其牛市——交易性機會。

咱們今天不談基本面,專門來談談交易性機會,特別是牛市里面的交易性機會。既然牛市里面公司股價因為供股這個消息砸了一個坑,那會不會是介入的絕佳機會呢?特別是那些質地良好,非老千的公司。

畢竟供股只是一種正常的上市公司融資方式,牛市里面容易融資,融了錢好去幹點實事,對於一個質地良好,確實融錢做事的公司來說肯定是有利的。

更為重要的是,拋開老千股不談,供股其實是很不錯的一種融資方式,面向所有股東供股,比只對部分第三方定向低價增發公平的多!

八股文的東西多少還是要有一點的,不喜歡可以跳過這一段。供股都有個除凈日,在這日"供股權"會由股價中扣除,所以股價一定會跌!而在這日或以後買入的股票就不須供股的,在除凈日之前買入的股票就可以獲得"供股權"。如果你不想供股的話,可以把供股權賣出去給別人去供股, 但如果供股價高過市場價,很多時候都沒人會買這些供股權的,所以股價就又會跌。但供股不是硬性的,所以就算你賣不出供股權你都可以不供股。如果供股價低過市價,很多時候小股東會樂意供股,除了規定的供股股數,你還可以額外再申請供多一些,但不一定會分給你的。

牛市里面供股之所以有機會,基於四點:
1、出供股消息(尤其是股價一直萎靡不振的公司),多數股東會聯想到公司出老千,會撒腿就跑,這多半會在複牌後砸個很深的坑出來。而在牛市,坑往往代表著機會;


2、老千公司的财技之一,就是利用这种黑社会的恐吓手段,诱使散户低价抛出筹码,便于其吸筹或者增加股权比例。等股权比例增加到足够水平,剩下的自然是做高股价;


3、供股实际就是内地的配股融资。上市公司无论是纯粹的老千股,还是想融资做正经事的好公司,为了吸引老股东参与配股,把钱顺利融进来,大股东或者相关利益方在除权前的供股有效时间内,会有很强动力做股价,让股价与供股价之间有较大溢价;


4、除权缺口出来后,也有不少市场力量愿意拉升股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填权行情,就是明明除净日股价会跌,但是最后反而是涨了,或者是稍后的几日里面疯狂拉升!

咱们秉承格隆汇少说空话多举例,有图有真相的优良传统,下面就带大家看看最近港股疯狂的供股游戏吧。

8075(寰亚传媒):
只看案例,不做评价,我称这种票叫牛鬼蛇神票(网络用语,没有贬义)。

先看公告




如之前所说,常常公司只要一宣布供股,股价第二天立马就会大跌,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就长一副老千股的模样,股价貌似再跌就会破位,下面看不到底的情况下。


其实,这种下跌,除权日还远没有到来。(这很容易误导人,以为当天的股价下跌是除权引起的。其实当天股价是含权的。)




4月17日(周五)出的公告,4月20号(周一)开盘就暴跌了。这种看起来就觉得怎么怎么的公司,再看看底下可能万丈深渊的K线图,不跑路的人,绝对是施瓦辛格才具备的心理素质。

注意,周一的暴跌可不是除权(见下面的供股流程与日期安排),纯粹是由供股这个消息引发的,估计不少人在这天夺路而逃吧。

具体的供股流程与日期安排见下图:



没错,如您所见,4月29日才是除权日。

我们看看4月21日复牌暴跌,那之后发生了什么?



没错,之后短短7个交易日,股价暴涨3倍多,3倍多啊。

如果您在4月20日这天走了,而且是割肉走的,你心头是不是会有几十万头草泥马在狂奔?!

不过这种票,没赚到就没赚到吧。你和掌握底牌的,存心就是想玩的人玩,没有胜算。

请擦干眼泪,牛市里面机会多。下面带大家看一个正儿八经的供股好票!

665(海通国际):牛市,券商,插上供股的翅膀!

格隆汇“港A股100指数”成分股,深港通潜在标的股。

老三样,先看公告





一如既往,3月18出的供股公告,19号股价断然砸坑,这天跑路的人,估计很快心头就会有至少几万头草泥马狂奔!

如之前所说,牛市好公司供股是有利的。
其一,公司拿了钱能做点事。
其二,从交易来说大家伙都有拉股价的动力!毕竟股价涨了,小股东参与供股,公司才能融到钱。股价砸了坑,在牛市里面一般也总是要填的!

随后发生的事请看下图:




看清楚了?
短短三周时间,3月19号到4月13号,股价从不到5块到了12.58,150%的涨幅,傲视同类的所有券商股!尽管这个背后有资金南下,港A股重估的大背景,可是这期间国泰君安涨幅只有67%,申万是53%,第一上海是73%。

不得不说供股在牛市里面给海通国际插上了翅膀!

再来看看海通国际具体的供股流程与日程安排:


鉴于格隆汇不少朋友是内地过来,不熟悉香港规则,这里我友情提示,665供股权最后的交易日是5月12号:
1、不想供股的朋友这天以前要记得将供股权卖出。
2、参与供股的朋友别忘了和你的券商打声招呼确认供股,以及在5月15号以前准备好足够的钱来供股。
不然就会当你放弃行权的,这个不会像内地配股,默认执行(说实话香港交易系统真是落后,原始社会一样,忍不住心头又有几只草泥马奔驰)!


如流程所示,除权日是4月23日,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上图是一个前复权的图,股价还在不断走出新高。

特别需要说明一下,海通国际4月14号到4月20号的一大波调整,除了港A股短期暴涨之后的集体调整,我大胆猜测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可转债。

由于当前市场价格已经远高于公司可转债的换股价,又刚刚好碰到供股的事件,由于债券持有人(一般是债券基金)由于基金合同限制,无法参与供股,因此为了不被摊薄,必须尽快转股出售股票。可以看到公司公告,从13号到16号大量可转债转股。公司股价也是从14块开始快速下跌(同期国泰君安香港和申银万国并没有下跌太多)。

可转债冲击过后,股价迅速走稳,23日除权之后,股价继续走出新高!

看完上述两个案例,我不禁想起,牛市里面专门找供股的票来玩,会不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供股消息一出,股价大概率砸坑,提供了非常不错的买点!然后公司又能借牛市融到钱去做事。

当然,这个前提必须是非老千的好票,然后把供股当成一个股价的催化剂。

近期还有类似机会吗?


有的:华瀚生物制药(587.HK)

587(华瀚生物制药):会是下一个插上供股翅膀的牛股吗?

同样也是格隆汇“港A股100指数”成分股,同样是深港通潜在标的股。还有性感的生物制药概念,医院连锁大医疗概念!

华瀚供股后,有些人认为这个票是在出老千,这个我不能100%确定,但我始终觉得这个公司大概率是被冤枉的。引用格隆汇医疗群一个大神的原话:


以上大神的讨论要看完整版,可以看“格隆汇医药群:华翰生物折价供股引发的论战”,4月29号公众号上面的一篇文章。

那么接下来看看这个票的公告吧。




再看看股价表现:


毫无例外,28号公告供股,29号砸坑,当天最低跌了超过20%,至今还有一个大的虚假除权缺口(股价其实没有除权,是含权的)。坑已经形成,你要入吗?华瀚当天低开后上升,个人估计应该是传统港市资金感到失望而出,南下资金勇敢接盘捡漏。

最后再上一下华瀚具体的供股流程与具体日期安排:


简单分析一下两个可能的假设:
1、如果华瀚供股是因为创始人与财务投资者虎豹之间的股权之争,则华瀚完全没必要出此下策,虎豹也没有必要再供股钱减持股票而自我摊薄;
2、如果华瀚供股就是为了融资去收医院,那就必须推升股价,吸引散户完成供股;

无论哪种,股价都应该大概率上涨。涨那去?这个就不知道了。

正如格隆大虾所言,港A股的大时代才刚开始,牛市也可能才刚开始,那么,追逐供股的游戏可能也是刚开始!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的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并经过合理推断。作者未持有该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本文为格隆汇会员个人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147

缺創新不過皮肉傷,蘋果實則病入膏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12/151941.shtml

還記得去年iPhone6以及iPhone6 Plus發布的時候,很多人就已經開始感嘆蘋果在逐漸失去創新力,不過iPhone6以及iPhone6 Plus卻憑借著模仿三星的大屏獲得了還算不錯的戰績。然而,這一次蘋果iPhone6S以及iPhone 6S Plus的發布,則幾乎迎來了所有人的冷眼,外媒對於蘋果此次發布會評論匯總如下:沒創新、沒創新、還是沒創新。

眾多的手機廠商每年都要生產數款手機,而且每款手機多少都會有些變化。可是蘋果呢,整整一年的時間只出一款手機,竟然沒有任何創新,敢問:這一年蘋果都幹嘛去了?蘋果那些所謂偉大的設計師、工程師們,你們對得起那些忠誠的果粉嗎?

在劉曠看來,蘋果手機在創新上的持續不給力只不過是外在的表象,是些皮肉傷而已。然而在外傷的里面,蘋果實則已是病入膏肓,滿滿的都是內傷。那麽,蘋果所受內傷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一大內傷:供應鏈失控。很多人可能都比較清楚的是,過去蘋果對於供應鏈的把控能力非常強,這也是蘋果手機崛起的真正原因所在。一部iPhone手機包含約500個元器件,由上遊200余家供應商提供,但凡被蘋果看上的貨,別人都只能排隊等著,芯片如此,顯示屏也如此。同時,蘋果的采購價格也壓得非常低,這也是蘋果手機能夠保持40%平均利潤率的主要原因。然而,隨著其他智能手機品牌的崛起,一些零部件供應商不再只依靠蘋果存活,他們開始逐漸擺脫蘋果的壓榨,並試圖拓展新的業務,這就導致了蘋果對於供應鏈的把控能力在減弱。

第二大內傷:營銷渠道把控能力削弱。如果你覺得蘋果手機很大一部分銷量都是通過在蘋果旗艦店排隊搶購賣出去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只不過是蘋果手機在造勢,一種假象而已。蘋果手機最大的銷售渠道實際上來自於運營商,運營商對蘋果手機的巨額補貼是蘋果手機在銷售上大獲成功的最主要原因。隨著美國運營商以及中國三大移動運營商對蘋果手機補貼的逐漸削減,蘋果手機的銷量前景將會更加渺茫。

第三大內傷:蘋果科研能力減弱。蘋果的iPhone6S以及iPhone6S Plus創新表現不足,實則是蘋果科研能力在不斷減弱的表現。蘋果每年在科研上的投入比例非常至少,相比三星、華為而言,蘋果的科研經費甚至不足一提,這也就是三星、華為在專利數上能夠不斷攀升的根本原因所在。對於一個科技企業來說,科研能力是其核心,是其根本所在,而蘋果對於科研的忽視,遲早會讓其斷送在自以為很強大的生態上。

第四大內傷:多年來培養的傲氣,導致團隊固步不前。蘋果所表現出來的自大與傲慢,可以說全球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比擬,這種傲慢已經滲透到了蘋果的文化當中,滲透到了蘋果每一位員工的骨子里。用中國最為常見卻最有哲理的一句話來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蘋果的命運,遲早會毀在高傲上。

果粉傷心了,三星卻樂了

蘋果iPhone6S以及iPhone6S Plus造成最大的傷害還是楚楚可憐的果粉們,熬夜排隊、賣腎……想起過去種種,再看看今天蘋果回報給自己的產品,潸然淚下。果粉們只能對蘋果默喊:你對我們無情,休怪我們移情別戀。然而,看到果粉們一雙雙失望的眼睛,三星卻樂了,三星自信滿滿地要把果粉轉化成星粉,徹底將蘋果從高端市場霸主交椅上趕下去。

與蘋果供應鏈依靠代工廠不同,三星在處理器、內存、面板等一系列核心零部件上都是選用全球最頂尖生產商。憑借在其芯片、內存、屏幕等多個關鍵技術及部件的自有優勢,使其在終端產品的研發、供貨、質量和價格方面都能占到上風。今年的三星Note5與S6 edge +都采用自家8核CPU,形成了獨具的供應鏈環境,拉大了與其他廠家的差距。都說智能手機背後的戰爭實則是供應鏈上的競爭,很明顯三星依托自有產業鏈上更容易把控整個供應鏈。

三星在研發上的投入力度之大已是眾所周知,根據普華永道的調查報告,在IT公司領域中,三星是研發投入最多的科技公司,在全球所有公司排名中,僅次於大眾,排名第二。大筆的資金研發投入,讓三星的創新技術在不斷上升,依據IFI Claims Patents Services在2015年公布的2014 年度專利排名前50名榜單,可以看到三星以4952 項專利位列第二,而位居11位的蘋果專利數量為2003 項,三星超過蘋果一倍還多。

國產手機們歡呼雀躍,圍攻蘋果“光明頂”之戰打響

歡笑的不僅僅只有三星,還有眾多的國產手機廠商們。對於蘋果最新iPhone6S以及iPhone6S Plus的發布,賈躍亭更新微博,稱“喬布斯之後,蘋果再無顛覆式創新”,同時他還表示蘋果發布的Apple TV比樂視的超級電視落後一個時代,並指出蘋果的遙控器是樂視公司兩年前發布的超級遙控器。至於雷軍,雖沒有直接吐槽,不過雷軍卻發布了一條意味深長的“晚安”微博,配圖為粉色的16G小米Note全網通版,直指iPhone 6s/6s Plus玫瑰金。

對於國產手機廠商來說,過去他們一直沒能成功進軍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被蘋果扼殺在搖籃里了。小米、魅族、錘子等國產手機,更是經常被外界冠以抄襲iPhone的罵名。如今,蘋果在創新陰溝里翻了船,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進軍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最佳機會。

其實,就在蘋果手機發布會之前的幾天時間里,國內手機廠商包括酷派、華為都剛剛發布了新手機。雖然目前國產手機廠商距離蘋果、三星的差距依然比較大,但是蘋果在創新方面的衰落,必將會導致其在高端市場的份額下降,同時國產手機與蘋果的差距也將進一步縮小,蠶食蘋果手機丟失的高端智能手機份額不是沒有可能。不管是小米也好,還是華為也罷,亦或是其他國產智能手機,他們對於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垂涎已久,圍攻蘋果“光明頂”之戰已然打響。

小結

綜上所述,創新只是蘋果的外傷,是皮肉傷而已,蘋果沒落的根源在於內傷已入膏肓。今天的蘋果只是一直在吃喬布斯時期留下來的老本,但是再厚的老本也會有耗盡的時候,再加上三星和國產手機的前後夾擊,很難想象一個科技帝國就這樣瞬間走向坍塌!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曠,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40

看不見烽火、聞不到硝煙… 院線並購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湧動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1-10/1051889.html

每經影視記者 牟璇

夜色正濃,黎明之前,看不見的烽火四起,聞不到的硝煙彌漫,這一看似平靜的背後卻潛伏著波濤洶湧的“暗戰”!在幾乎每小時就能誕生一塊新銀幕的中國電影市場中,經歷了14 年歷程的院線制如今正面臨著一輪全新且艱巨的考驗。

國內48 條院線的“超級”陣容放在任何一個別的國家來看,都是異常龐大的;院線各“門派”的生存狀況呈兩極分化,前15名院線占據近80%的市場份額,而小的院線一年票房不足千萬,抵不過一家電影院的票房;再加上資本的湧入、不少院線的證券化,使得院線這一看似“封閉”多年的江湖急需整合的力量!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公司不惜斥重金去搶占院線牌照,當代東方就接連拿下“中廣國際”、“上海弘歌”兩條院線的控制權;而更大部分資金則以爭奪影院這一重要渠道為切入點,例如阿里影業、漢鼎宇佑、中國電影等上市公司都收購了影院資產。這些公司試圖以控制大多數影院從而產生規模化效應,進而獲得更強話語權,從而反控院線;另一方面,近期完美世界宣布擬將“今典院線+影城資產”全數納入麾下,全產業鏈的決心可見一斑。

無論是院線牌照的你爭我奪,還是影院的接連收購,其背後資本對渠道端的控制將倒逼院線走上全面洗牌的道路。如今烽煙將起,一場“較量”和“廝殺”即將展開。


資本搶院線牌照、爭影院資產

院線、影院公司的業務覆蓋了電影產業鏈中遊的發行業務和下遊的放映業務。有別於前些年資本爭相並購影視制作公司的現象,今年資本對院線資源更加青睞,特別是最近幾個月,院線與影院的接連並購成為行業熱門話題。

我國電影產業“巨無霸”中國電影,上市後第一筆對外投資就是並購大連華臣影業。據中國電影10月16日公告,擬以現金5.53 億元收購大連華臣影業70%股權。而大連華臣旗下擁有三家分公司、15家影城,下屬影城覆蓋東北主流城市近12年。

完美世界近期宣布擬將去年全國排名第15位的今典院線以及今典影院收入麾下,涉及金額高達13.53億元。若此次收購完成,將成為目前為止國內院線領域規模最大的一起並購。完美世界CEO 蕭泓向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表示:“我們認為渠道和內容生產都很重要,這兩塊業務不僅各自都有可觀的市場潛力,他們還能互相之間產生良性共振,幫助彼此做的更大更好。”

除此之外,BAT 之一的阿里影業光是今年前6個月,就陸續花費約21 億元投資大地影院和博納影業;6月,又認購了大地影院10億元可換股債權;8月,又以1億元收購並增資獲得杭州星際80%股權。而當代東方也於去年11月,收購了中廣國際30%的股份,並成為其控股股東;今年5月,又宣布通過收購並增資獲得了華彩天地51%的股權,華彩天地擁有“上海弘歌”的院線牌照,由此當代東方也成為了手握雙院線牌照的一家上市公司。

與此同時,行業巨頭也絲毫不敢懈怠:萬達去年9月拿下世茂14座影院,今年2月收購大連奧納;中影星美年內的影院擴張計劃是新增近100 家影院,其中70%以收購、並購為主;大地院線年內計劃以收購或入股形式為重點,完成120個影院的擴張等諸多市場行為,行業巨頭加速並購與擴張的趨勢明顯。

院線並購或迎來最好時代

對於這一輪暗潮洶湧的兼並收購,業內普遍認為這是國內院線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經之路。

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專家、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劉嘉向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表示:“在院線制成立之初時,就已經覺得院線多了,而如今比最初30 條院線還增加了十多條。不過,通過這十幾年的競爭以及市場化運作,目前院線之間的體量已經分出來了。並且,在這48條院線中,大概有10 條院線是經營非常困難的,有些可能根本不是靠電影放映來存活,在這樣的背景下,院線整合是大趨勢,也是必然要走的一條道路。”今典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則提到:“我國院線4條、8條還差不多,48條確實太多,對片方來說也很不方便,要上一部影片要跟48 條院線簽約,也很辛苦。並且排名最後的幾條院線確實是有問題,例如有條排名倒數的院線,都還是縣城里面的單廳影院,一年放不了幾場電影。”

另一方面,美國的院線產業也都經歷了大舉並購的過程。招商證券研報指出,美國的院線產業發展無論是大制片廠時代,還是1995年後巨型多廳影院的發展熱潮期,都經歷了大舉兼並收購的過程,促使終端電影放映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單店經營的影院終將被院線瓜分兼並,規模效應帶來管理成本的下降以及更大的影片選擇話語權。

值得註意的是,在這一場硬仗中,盡管院線牌照具有一定稀缺性,但沒有資產聯結的影院、院線更像是一個空殼,而影院資源才是最大的香餑餑。吳鶴滬說:“近幾年院線話語權有所減弱,而影院反而強勢起來,跟十幾年前不一樣,現在的數字放映使得影院不需要搶首輪、二輪的拷貝,反而片方央求影院多給排片,這使得影院的話語權反超院線。”

這就造成誰擁有的自營影院形成了規模,誰就對行業有足夠的話語權,因此,在院線並購這場紛爭中,影院將成為爭相搶購的“瘋狂的石頭”。星美國際影院管理有限公司西區總經理鄒明向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表示,電影行業更直接的並購潮必將會從終端影院開始,未來或逐漸蔓延到影投之間、甚至院線之間。

未來不排除管理部門會提高對院線發行有硬性要求,例如低票房院線不具備發行權利,或者分級發行,那麽這樣院線之間可能會出現更多強強結合的合作,從而推動行業整體的整合並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82

同為舉牌實則大不同 私募操作手法揭盅

險資舉牌上市公司之時,私募、產業資本對上市公司的舉牌也在低調進行著。

實際上,今年來被舉牌的上市公司中,由險資領導的舉牌數量約占10%,剩下的則是由私募、產業資本、財務公司等舉牌。與險資舉牌大受關註不同,私募、產業資本的舉牌則在低調中潛行——很多即便因為到舉牌線公告,相較險資,關註的熱度便小了很多。而且,私募的舉牌標的、資金性質、參與形式自有其特殊性。

“險資舉牌的都是一些行業或者產業龍頭,私募舉牌的上市公司很多是一些業績一般甚至不好的,更多的是看重殼的價值,而不是其經營層面的東西。”上海一位私募老總告訴記者,私募的一個主要做法是取得公司的控股權或者部分控股權後,通過給公司註入資源促使股價上漲後,進而退出。

私募舉牌熱

12月5日,康得新(002450.SZ)公告浙江中泰創贏通過二級市場購買公司股份1.76億股,占公司總股本5%,觸及舉牌線。

中泰創贏是中植系旗下企業,此次舉牌康得新,側面顯示出資本對於公司內涵價值的肯定。也代表中植系在資本市場下的又一個棋子。早在今年5月份,美爾雅公告中紡絲路成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中紡絲路的股東之一則是中植系旗下企業。

粗略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被私募機構持股並且比例超過5%的公司有30多家,這個數量也超過了目前舉牌的險資數。近日來,舉牌上市公司的私募有舉牌慧球科技的瑞萊嘉譽、舉牌永安藥業的上元資本、舉牌博興股份的西藏康盛投資等。

“在選擇舉牌標的時,私募的做法是選一些盤子中等偏下,主營不是特別突出、有轉型願望的。有些私募獲得部分控股權後,會與上市公司協商註入資產等實現退出。”上述上海私募老總表示。

記者也註意到,很多私募機構舉牌的上市公司多具備小市值、股權分散、有重組預期或涉及國企改革題材等特點。

國金證券分析師李立峰也認為,私募股權投資舉牌傾向於股權分散的小市值公司,這有利於其通過少量資金就取得話語權,進一步完成將自己的項目資源註入上市公司的意圖。

一個例證是,羅偉廣領銜的新價值在舉牌新海股份(002120.SZ)後,通過收購兼並向醫療服務產業進軍,今年2月底,上市公司公告收購深圳尤邁醫療用品有限公司49%股權。

分析人士指出,這種通過並購重組方式同時在二級市場買賣,在一二級市場聯動賺取價差的做法並不鮮見。

私募亦不諱言對殼價值的青睞。羅偉廣也曾表示,其舉牌邏輯為入股小市值、有重組預期的上市公司,甚至拿到控股權,再進行並購運作,實現股權增值。

上海寶銀創盈的做法是,多次舉牌新華百貨擬獲得公司實際控制權,並提議“設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通過資本運作收購一家小型保險公司”、“收購一家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網絡銷售平臺”以及罷免相關高管等。

另外,本報也了解到,一些產業資本通過購買私募公司的產品去舉牌,這也是一種舉牌的操作方式。

不同的舉牌結局

同樣熱衷於舉牌,但結局卻全然不同。

借著舉牌A股,廣東新價值投資問鼎了今年8月的私募冠軍,而由於舉牌“欣泰電氣”令兩屆年度私募冠軍創勢翔深陷泥淖。

今年3月份、4月份,創勢翔豪擲2個多億兩度舉牌“殼股”欣泰電氣,比例達到10%,並晉升為公司第二大股東。但欣泰電氣本來就存在很多問題,財務造假、欺詐上市等。創勢翔寄望於炒殼的做法最終也被證明是火中取栗,由於欣泰電氣面臨退市因此遭受巨額損失。

但市場行情不好時,通過舉牌往往能夠獲得不菲收益,這也是很多私募願意為之一搏的原因。

今年前三季度收益前十名的私募基金產品中,有多只舉牌基金,其中新價值旗下卓泰陽光舉牌1號和陽光舉牌1號分別以61%、60%的收益位居第五、第六名,前期舉牌永安藥業的上元1號以49%的收益排名第十。

公開資料顯示,羅偉廣有3只產品主打舉牌,“陽光舉牌1號”“陽光舉牌2號”及“陽光舉牌3號”通過舉牌持有7只股票。

不過,私募舉牌模式能否持久,也引來一些市場人士的質疑。

“畢竟私募的優勢在於二級市場的投研,跨越到一級市場一二級市場聯動時,可能有其他無法完成註入的情況。比如拿到上市公司部分控股權,上市公司也同意收購,但是你在收購海外資產時會遇到法律監管等情況時,收購的時候用私募股權的資金要麽是3+2年的期限,私募基金時間太長的話,產品就有贖回的壓力。”上述滬上私募老總表示。

不過,一些上市公司也並不排斥與私募等產業資本進行合作。一方面通過引入優質資產推動重大資產重組進而實現股價上漲,自然皆大歡喜;另外,對於大股東持股比例較低的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與外部機構合作成立舉牌基金的方式能夠抵禦惡意收購。

舉牌特征不同

與近來如火如荼的舉牌險資不同,舉牌私募呈現出不一樣的特征。

“保險資金來源於保險客戶的萬能險等產品,較為透明,而私募產品可能有資金來源不清晰、以及使用杠桿等問題,這些資金也不像保險那樣有穩定持續的來源。通常,一個私募公司舉牌一家上市公司都會有正常的贖回,資金承受的時間期限不是很長。”廣東富利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樊繼浩向記者表示。

民生證券認為,私募舉牌兼備財務投資和短期炒作的性質,看中公司的增長潛力和公司股價的增長潛力,未必需要持股至20%計提利潤,對股權分散的要求更為寬松。其認為,私募舉牌的規律可有幾個篩選標準,首先,利潤連續三年正增長;其次,市值在1000億以下;再次,PE在25以上(偏好成長股);而且,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在90%以下;最後,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在90%以下。

“一級請客,二級買單。先在一級市場通過一定控股權,通過並購或者其他資本運作方式註入實現股價的上漲。私募舉牌進去,股價有大幅飆漲,肯定會退出的。”樊繼浩進一步表示。

而私募等機構的舉牌行為,也成為股價持續放量上漲的一個重要推手,不過A股舉牌類個股在受到監管因素影響時的調整幅度也往往較大

12月3日,證監會主席痛批來路不當資金的杠桿收購行為,怒斥這種野蠻舉牌在挑戰國家金融法律法規底線,如此罕見、嚴厲的監管高層對近期部分險資野蠻舉牌的公開痛斥與警告,也領漲的舉牌概念股當頭一棒。Wind統計顯示,近一周舉牌概念股下跌1.06%,其中,中國建築(601668.SH)則大跌1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14

亞馬遜要革“維密”的命?實則想做時尚界“新迪卡儂” | 寡言健談

本周,亞馬遜將在網站上賣自有品牌內衣的消息觸動了Victoria's Secret(維密)和Calvin Klein的神經。據外媒報道,每件內衣的價位預計在10美元,而同類產品維密至少要賣40美元。在網上買這麽便宜的內衣靠譜嗎?這是要革維密的命?

如果你覺得10美元已經很便宜了,“瘋子”貝佐斯(亞馬遜創始人)還有更誇張的。亞馬遜英國站點最近開始在Amazon Fashion(時尚)頻道下以品牌名“IRIS & LILLY”出售自己品牌的內衣,價格很親民,最便宜的一條內褲1.99英鎊,一件文胸6.99英鎊,而且很多享受Prime會員免運費服務。亞馬遜這是在賠本賺吆喝嗎?

 

從1995年以圖書起家建立亞馬遜網站至今,這家“萬貨商店”式的在線購物平臺已經滲透進了你能想象到的幾乎所有日常品類,但每進入一個新領域的過程並不像高端晚宴那樣溫馨與彬彬有禮,而是充滿博弈紛爭與商業硝煙。

20多年來,貝佐斯一直堅持的零售理念是不斷擴大選品,以最低價格把利益讓渡給消費者,提升零售效率,讓“亞馬遜的飛輪”轉起來,“萬貨商店”是他的夢想。在開放平臺啟動之前,亞馬遜堅持自營模式,也就是說和京東一樣,賺取的是商品進銷差價。這種模式的精髓在於薄利多銷,當銷售規模足夠大,平攤後的單位固定成本就會迅速降低。

歸屬於時尚類目的內衣同樣也面臨這種商業關系。與3C電子產品相比,內衣、服裝屬於高毛利商品,特別是像La perla、Agent Provocateur等奢侈品內衣,品牌與設計師溢價占了成本中的絕大部分。自營電商想要擠出這部分利潤水份,壓低售價,並非易事。也就是說,這類商品的定價權並不掌握在電商平臺手中。

為了進入內衣領域,亞馬遜嘗試走了另外一條道路:貼牌生產。貝佐斯這次終於可以繞開品牌商,隨心所欲設定價格。來自亞馬遜的品質背書,給那些願意嘗鮮的消費者增加了幾分信任感。

回頭看,內衣並不是亞馬遜旗下唯一的自有商品。從2006年推出家裝工具自有品牌Denali,隨後兩三年在自有品牌陣容中擴充床上用品(Pinzon Bedding &Bath)與電子產品配件(Amazon Basics),到2015年上線嬰兒尿布品牌(Amazon Elements),2016年以自有品牌進入食品與家居領域(Happy Belly),以及2016年大舉進入服裝與時尚領域(旗下至少7個自有服裝品牌)等,貝佐斯的自有品牌庫不斷壯大。這讓人聯想到以自有品牌矩陣覆蓋運動消費領域的法國平價零售商迪卡儂。 但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以低價策略進入這些新市場,亞馬遜能賺到錢嗎?結合亞馬遜英國網站上IRIS & LILLY品牌寥寥無幾的用戶評價數量看,亞馬遜現在還很難在內衣品類上賺錢,更不用過早斷言沖擊維密。但細看亞馬遜的自有品牌選品,大多屬於毛利率和複購率相對較高的生活用品,利潤空間較大。亞馬遜以品牌背書和銷售規模優勢掌控了產業鏈的上遊環節(設計研發與生產)後,像迪卡儂那樣以主打性價比鎖定某一消費水平人群就成為可能。這也是網易嚴選正在嘗試的事。

據電商服務機構Skubana報告,Amazon Basics(電子配件品牌)的平均價格為22.30美元,甚至高於大部分同品類賣家的均價,且商品評分大多介於3.5~5分。另外,亞馬遜一款明星產品Echo(智能音箱)的售價高達179.99美元,目前這款產品在亞馬遜美國網站上甚至處於斷貨狀態。

在時尚等領域發展自有品牌過程中,亞馬遜至少有三個優勢是可供利用的。第一,它掌握了大量同類商品的銷售數據與消費者偏好,讓C2B反向生產更順暢;第二,自建物流對貨的控制力;第三,Prime Instant Video、Kindle、Fire等豐富的媒介矩陣。但同樣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它面前,在潛在的競爭加劇趨勢下,要怎麽給平臺上出售同類商品的第三方賣家一個更好的交代?

電商自有品牌現在只是一個序幕,但很有可能是未來的一個核心趨勢,就像Kindle的誕生已經沖擊了實體書店和書商;蘋果iPod的出現重新對音樂版權價格洗牌一樣。當平臺的品牌影響力足夠強大後,通過向上掌控供應鏈與產品的設計生產工序,壓低中間環節溢價,將更多利潤讓渡給消費者,再通過口碑評價一方面強化消費者的購買認知,當他們需要購買“軟商品”(Softlines product)時能想到這個平臺,一方面強化電商平臺的品牌價值,形成一個新的“飛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4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