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跨國公司20年後,我為什麼加入中國小民企
我從北京科技大學畢業,後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MBA,先後入職跨國公司Siemens(西門子)、Whirlpool(惠而浦)、Johnson Controls、Rolls-Royce、General Electric、FMC technology等公司,有20多年工作經歷。年近五十之時,我加入深圳一家只有百名員工的民營企業旭子科技。半年過去,感觸良多。
在外企,你無足輕重
我現在也無法忘記那一刻,我在公司最好的朋友突然從美國飛來,當時我正在出差,他電話讓我回到辦公室。我進來看到老外和中國區人事主管Fiona,老外一臉嚴肅,讓我對他的熱情笑臉頓時凝在空中。
“Lucas, we are not doing well, we decided not to renew your contract.” 不續約?我目瞪口呆,強忍住沒讓眼淚落下。
我知道由於油價下跌,公司業績一落千丈,但我自信作為中國區供應鏈經理,也曾立下汗馬功勞,在美國總部上下人緣都還不錯。怎麼也沒有想到中國區第一輪裁員就發生在自己頭上!
終於明白,在外企你永遠是一顆無足掛齒的螺絲釘,隨時可以被摘除,根本不影響整個機器的運轉。尤其在中國,任何位置上的人都是可有可無,只要會幾句英文都可勝任。
終於明白,在外企根本沒有積累一說,你做再多工作、奉獻再多、忠誠再多、朋友再多,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前天信誓旦旦的朋友就是第一個把你趕走的人。
終於明白,在外企只要呆在安全的位置,就算再平庸無能再碌碌無為,也能渡過危難時刻。而即使再有才華再有創意,大難當前,只要位置不對,你可能就會被踢走。
在民企,我一專多能
我在休息中掙扎了兩個月,謝絕了十多個獵頭的邀請(大都仍是知名外企),打通了一個朋友的電話。他是一個小型民營企業的老闆,公司一百來人,但業績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
我問他需不需要外企來的人。
“要,過來談談吧。”他幾乎沒有什麼猶豫,也沒有問我希望幹什麼,要什麼待遇。
飛到深圳談了半個小時。他說給我做外貿總監,參與公司管理。我的待遇均可滿足,公司將在兩年後上市,人人都是股東。
如今,我加入旭子科技5個月了,帶領一個六人外貿團隊,把握海外參展機會,尋找海外推廣平臺。我的目標是要從今年的600萬銷售額增加到明年的2400萬元。
我是外貿總監,同時也是:
供應商開發經理。我幫公司開發了幾個關鍵供應商,其中一個專案單個零件成本下降1000元,已經供應500件。還有一個國外供應商,開發成功後單個零件成本下降3000元。我們明年可能需要採購5000件。我開發的供應商服務好,付款靈活,交貨及時。
培訓經理。我給需要英語溝通的員工培訓英語,給全體員工培訓溝通、團隊合作、領導力、演說,把從外企學到的理念和方法盡可能傳遞給同事。
招聘經理。公司一直想開拓海外市場支付終端產品,苦於沒有懂海外支付的軟體人才,我在LinkedIn上發佈了廣告,一次就找到了一位來自中東最好大學、在中東最大銀行之一工作的資深軟體工程師,薪水和國內相差無幾,可人家是流利英語,熟練瞭解國外支付體系,熟練瞭解國外銀行後臺軟體發展和應用!明年還計畫招聘外籍軟體工程師和外籍銷售經理。
專案管理。從前公司沒有專案管理的角色和職位,大型專案立項後沒有專門人員協調各個部門的工作,專案的關鍵點(Milestone)沒有人關注,經常延誤時機,耽誤交貨進程。我入職後引入專案管理機制,基本控制了時間點,大大加快了整個專案的進程。
招商引資經理。目前我們和銀聯合作開發一個針對農村市場從零到有的專案,市場潛力達500億人民幣,急需引入戰略投資者。我受託撰寫一份12頁紙的投資分析報告,從SWOT分析、五力分析、NPV、IRR計算、CAGR計算到PEST分析、戰略發展、項目分析,把從新加坡國立大學學來的管理知識用了一遍。我也在充當招商引資經理的過程中理解到「知識就是力量」的含義。
外企VS民企 冷暖我知
我入職旭子科技時,老闆破例舉行了盛大的聘用儀式。
每次我們一起出去見客戶和官員時,老闆都自豪地介紹,這是我從GE、羅羅聘來的國際性人才,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高材生。我等凡人雖然低調,但受到重視後的自豪之情卻是以前在跨國企業服務時很難找到的。
能充分展示才幹,充分發揮所學,得到充分信任、授權、尊重、理解,這種愉悅抵得過千般辛苦萬般勞累。
上海是講資歷、講背景、講學識的城市,大型外企人才濟濟,卻人人守著一個很小的職權範圍。譬如作採購,他們只負責供應商開發,下訂單、談判、價格基本無權過問,更遑論參與公司的戰略發展,把自己的命運和公司的命運融為一體。
我有一個外企同事,清華大學工學學士、法國知名工程大學,做品質工程師五年。他平時偶爾去供應商現場審一審體系、解決一點品質問題,其它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股票和房地產,工作時間占他精力的10%都不到。我個人從前也是如此,每天用半小時就可以解決工作。如果想多做一些,譬如嘗試開發產品客戶、或嘗試一些國外同事負責的產品,立刻會引來諸多指責。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你想搶人家的工作,而不會認為你想為公司多做奉獻。
外企很少真正把中國當作戰略發展方向,不會把有技術含量的崗位和產品放來中國。我工作過的一家全球最大能源設備、醫療、航空照明燈供應商,在中國每年銷售額已達百億美元。他們在政府面前吹噓在中國投資很多,我去工廠一看,就是從國外運來的一些曾經很貴的機床而已,完全沒有技術含量。這樣的情況,中國員工如何可能真正在外企成長?
民企則完全不同。他們大多求才若渴,一旦認可了你的才幹,就真正授權給你,有時不太局限於程式、崗位等等。
地方政府大多重視外企,殊不知未來真正能幫你解決就業的、帶來利潤和稅收的就是民企。外企極少會在中國添置固定資產,如果中國勞動力人口減少的趨勢更加明顯,市場對他們將不再有吸引力,他們可以一夜撤離。
當然,初入民企我也有些“水土不服”。最典型的,外企出差,酒店挑最好的住。而民企講求實惠,包括老闆都喜歡兩個人住一個房間。民企的家族化嚴重,決策缺乏程式,沒有戰略,員工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但是,一旦他們認可你的能力和價值,就會把很多信任給你,很多授權給你,給你很大舞臺展示你的能力。
希望數年之後,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有才幹的人不會總在外企作“困獸之鬥”,而民企對人才也不會總是求之不得。
文/曾志宏,新加坡國立大學MBA,曾服務多家跨國公司如Whirlpool,Johnson Controls,Rolls Royce,General Electric等,現任深圳旭子科技外貿部總監。
2號顛覆者》跨國匯款不想被剝一層皮? 它懂窮人匯錢的痛 生意遍及200國
2015-12-28 TCW
|
|
走進全球第一家點對點跨境匯款平台WorldRemit的倫敦總部,短短五分鐘內,我遇見了美國、德國、委內瑞拉和索馬利蘭人;一問之下才知道,這小小一層樓裡的一百二十名員工,竟來自全球四十個國家。 這也反映出他們的服務廣度。WorldRemit的平台涵蓋全球超過五十多個匯出國,和兩百個匯入國,也因為服務廣度,它在今年六月拿下倫敦金融科技獎(Innovate Finance)的冠軍。 對消費者來說,沒有實體分行成本的WorldRemit,其最吸引人之處是「便宜」:平均手續費三%到五%,比傳統金融服務業者便宜超過五成。去年匯款筆數每月成長二○%,營收也比二○一三年成長近兩倍,目前每月跨境匯兌超過三十萬筆。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一年全球跨境匯款金額逾五千八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十九兆元),二○一六年將突破六千億美元,匯款市場雖小於銀行的貸款、財管,但對傳
統銀行來說,卻是使用頻次最多、最不需要後續投資,且風險成本最低的收入。尤其如果匯款到某些基礎建設較差的國家,好比非洲,手續費則提高到一○%到二
○%。 落後國家遊子,能便宜匯錢回家 WorldRemit崛起,來自抓住跨國匯款市場手續費價差的商機。
「如果你要從英國匯一百英鎊到南非,對方只會拿到九十英鎊,其中十英鎊給了匯兌金融機構,」Worldremit資深行動支付分析師莫菲(Alix
Murphy)說。尤其對G D
P來自跨境收入的開發中國家而言,匯款手續費是個人以至國家收入的大敵,這可說明點對點平台利用網路造就的價格破壞為何誘人。
WorldRemit創辦人阿梅德(Ismail
Ahmed)便是面對這樣的困境。他出生自索馬利蘭首府哈爾格薩(Hargeysa),在他青少年時期的一九九○年代,哈爾格薩歷經索馬利蘭內戰,大量難
民逃亡到波斯灣、美國等地工作,然後把錢透過各種管道匯回哈爾格薩,支持親屬重建,整個城市可說是靠匯款建設起來的,因此他對匯款感受特別深刻。
當他在倫敦商學院念EMBA時,為了匯款,每次得來回四小時火車,並且被扣高額手續費,有同學對他提出利用網路平台做點對點匯款的建議。當時在聯合國工作
的阿梅德,擔任非洲個人、企業匯款的專案顧問,他發現國外匯款很容易被中間人上下其手,將此訴諸國際法庭,並且打贏官司,拿到賠償金三十五萬英鎊,他就用
這筆錢成立了WorldRemit,投入點對點匯款平台。 「你很難想像全世界還有上千萬人把現金藏在床墊底下:如果在國外要把錢拿給國內的親人,你得託熟人幫你把錢帶回去,」阿梅德解釋。不過手機讓事情有了轉機,這些國家的人沒有銀行卻有手機,所以可以用行動錢包、通話時間加值來做跨境匯款。
WorldRemit連結的匯款介麵包括銀行帳戶、行動錢包、到點換現、通話時間加值(airtime
top-up)四類,匯款人在手機APP、平板或電腦,輸入匯款的國家、收款介面、金額(上限根據匯入國的限制)和受款人資料後,系統主動告知匯率、費
用,匯款人確認後送出,數秒後受款人便可以收到匯款。
WorldRemit的臉書上,充滿著匯款的故事:哥哥匯錢給弟弟買衣服面試,姊姊匯錢給姪女繳學費,兒子匯錢給媽媽付房貸……,我終於發現匯款不是輸入
密碼、帳號和金額如此機械又冰冷的「數據交換」,而是在金流貫穿的同時,也串流了真情,這正是它能擊敗傳統銀行的真正核心競爭力。
|
|
矽谷頂級加速器掘金中國市場,看好2B 和跨國模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29/153536.shtml
導讀 : 作為矽谷的頂級加速器,500 Startups希望借力中國的資本和市場,實現新一輪的增值。
i黑馬訊 12月29日報道
隨著中國互聯網的快速崛起以及資本市場的如火如荼,越來越多國外的創業加速器將目光瞄準中國,期望在這里,借勢資本和市場,實現新一輪的升值。
在這股大潮中,500 Startups最近尤為高調活躍。其剛剛與杭州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這下一步,自然是收羅項目了。
500 Startups是矽谷的一家頂級加速器,與Ycombinator以及TechStar齊名,專註於早期投資。
這家加速器的創始人是Dave McClure,曾幫助投資教父peter thiel的founder’s fund管理種子基金。2010,Dave McClure成立500 Startups,表示未來將孵化投資500家創業公司。5年過去了,其交出的成績單是:已投資創業公司達1400家。
其中,社交媒體營銷公司Wildfire Interactive已被Google以3.5億美元收購,3D打印公司MakerBot被同領域巨頭Stratasys以4億美元並購。三只獨角獸中,雲通信服務公司Twilio第四輪融資後估值達5億美元。信用記錄免費查詢提供商Credit Karma現估值35億美元,東南亞叫車移動應用服務GrabTaxi最新一輪融資達3億美元,估值15億美元。
500 Startups旗下主要包括種子基金和加速器,對有前途的種子期創業公司投資2.5萬美元到20萬美元,加速器項目投資12.5萬美元。這里不得不提一點,500 Startups是一家全球化戰略非常突出的公司,這在整個加速器產業也不多見:在其所有投資的項目中,有三分之一來自海外。
對於全球化的布局,500 Startups是經過了長期的探索才找到的一條合適的路。
其方式頗為值得借鑒。
最早,500 Startups在印度投資項目,由於不了解當地的估值水平,使得所投項目估值過高,導致項目在此後的融資中無人接盤。由此,500 Startups開始換一種打法——微基金:即以較少資金在當地設立一個基金,邀請本地投資人加入並募集剩余資金,並聘請本地人擔任基金管理者。遇到好項目,500 Startups主基金可以跟投。
這樣的方式就避免了水土不服,因為本地投資合夥人更了解本地項目,而500 Startups的背書則為基金註入了品牌信任,在幫助當地企業對接全球資源上,相比純本土基金優勢明顯。此外,500 Startups能以更為少量的資金撬動杠桿,通過對更多企業進行投資,降低風險,提升投資回報率。
500 Startups已在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微基金,包括東南亞、日本、韓國、泰國、土耳其、北歐、中東、北非,還有一支專註移動互聯網的垂直型基金。
在500 Startups看來,這些國家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已經有所發展,一旦基礎建設搭建完畢,市場將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早布局,早樹立品牌,則能搶到先發優勢。
對於本地基金管理者,500 Startups會設立較高門檻,一般要求是創始人或者投資人,並且有足夠的能力和影響力,可以在當地募到至少500萬美元的資本。
2013年,500 Startups宣布進入中國,由馬睿擔任中國區負責人。馬睿告訴i黑馬,早在2010年,500 Startups就已經開始關註中國市場,並對上海雲絡科技進行投資。當時,公司致力於滿足中國市場對於雲服務的需求,人們願意為服務付費,盈利前景被看好。
由此,對於500 Startups在中國的投資邏輯也可窺見一斑:偏向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行業從事跨境業務以中小型企業為重點目標的創業公司。
此外,讓500 Startups引以為豪的還有來自中國的Affinity China以及Fiberead。Affinity China是一個幫助富裕的中國人到海外旅遊和購物的平臺。在2011年,風險投資公司RRE Ventures和500 Startups聯手在Affinity China的種子回合中對其進行了融資。Fiberead則是一個眾包式的出版平臺,繞過出版社,讓中國譯者們“自出版”外國圖書。
從這兩個案例中可以看出,500 Startups偏向於將海外資源與中國資源進行對接的項目。比如在Fiberead中,500 Startups對其投資十二萬五千美元,占股5%,卻為其提供了遠遠大於占股比例的全球資源,比如美國的公關、融資及後續投資引薦、導師一對一指導、創業課程等。2015年6月Fiberead從500 Startups加速器畢業後獲得470萬人民幣種子輪融資,由清控科創的秦君,磐谷創投聯合跟投。
對於2015年中國市場較為火熱的o2o項目,馬睿則表示“估值太誇張了。”
500 Startups並不專門投資某個領域,而是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領域少量、多次地投資,這是它的邏輯。
馬睿告訴i黑馬,由於在全世界都有布局,因此並不著急在中國市場一下子都投進去。如果本地項目不適合,則可以先投別的國家。相比中國純本土的基金,500 Startups在投資上會顯得更加遊刃有余,壓力也會大大減少。
目前,500 Startups已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共投資了近26家初創公司,其中包括香港的笑話分享平臺9GAG、電商網站Shopline,臺灣的圖片拼貼應用PicCollage(拼貼趣)、社交聊天工具Cubie,大陸的雲服務提供商雲絡(ChinaNetCloud)等等。未來將繼續保持每年5〜10家的投資量。
美國早在1995年便興起了投資熱,由於這種以投資為主導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2000年投資陷入低谷。這與中國目前火熱的創業創投情形極為相似,其中存在非理性的繁榮。
“我們慢慢投,邊走邊看,保持好節奏就行。”馬睿笑著說到。
化妝品江湖增長勢頭“東風”壓過“西風” 中國依舊是跨國巨頭們重要增長動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9580.html
化妝品江湖增長勢頭“東風”壓過“西風” 中國依舊是跨國巨頭們重要增長動力
一財網 劉瓊 2016-02-15 16:21:00
化妝品行業分析人士夏天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中國這樣一個化妝品消費市場的縮影來看,國際化妝品公司中,一些10億美元的傳統大品牌正遭遇發展的瓶頸,而一些小眾、高端、個性化的品牌正越來越受到消費者親睞,這也是日韓的一些化妝品公司增長更迅猛的原因之一。”
2015年全球經濟複蘇之路依舊崎嶇艱辛,但是歐萊雅、雅詩蘭黛、科蒂、伊麗莎白雅頓、愛茉莉太平洋、資生堂、花王等歐美日韓等國際化妝品巨頭最新發布的年報顯示,在2015財年總體繼續穩健增長,特別是受中國中產階層消費升級的影響和中國遊客境外消費的拉動,一些日韓化妝品巨頭的業績表現相較於歐美巨頭的增長表現更為突出。
雖然2015年中國化妝品零售市場的增長速度放緩至8.8%,甚至低於中國整體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速度,但大中華市場和中國消費者依舊是不少國際日化巨頭增長的重要動力。《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也註意到,在大眾化妝品領域,這些日化巨頭在華也受到中國本土化妝品強勢增長而帶來的市場份額變化影響。
與此同時,化妝品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015年化妝品行業正走向一個轉折點,那就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大牌滿足更多消費者基礎需求的曾經優點,受到增長挑戰;長尾的反向效應,使得個性化、小眾品牌逐漸成長,更能適應年輕消費者的需求。
日韓化妝品公司增長勢頭蓋過歐美
由於彩妝品類的發展極大地提振了旗下品牌的銷售業績,專業美容市場業務也得到了穩步的提升,全球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法國歐萊雅集團在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2015財年依舊穩健增長。其收入252.574億歐元,增幅達到12.1%,由於歐元疲軟,可比增幅為3.9%;固定匯率增幅為4.9%;營業利潤增幅達到12.8%,由2014年的38.907億歐元增加到43.877億歐元,營業利潤率增長了10個基點,達到17.4%。
另一化妝品巨頭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集團,在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的第二季度,收入錄得31.248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同期30.445億美元上漲2.6%,固定匯率下增幅達8%。該集團表示,旗下的Jo Malone、Bobbi Brown等新銳香水和美妝品牌贏得了新一代消費者,而傳統品牌Estee Lauder和Clinique的表現在集團最大的市場——北美地區,則略有下滑。

而同樣在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第二季度的科蒂集團2016財年的第二季度財告顯示,由於核心香水業務的疲軟收入降低9.4%至6.27億美元,可比收入下滑3%,致使整體業績倒退,加上收購寶潔集團旗下41個美容品牌交易案推高成本,第二季度收入及盈利均出現下滑,季度凈營收總計12.105億美元,可比收入下滑1%。但美甲品牌Sally Hansen和化妝品牌Rimmel的強勁需求推動美妝業務營收實現10.1%的增長,增至3.748億美元,可比收入增3%,連續三個季度取得進步。
相比而言,《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日韓化妝品公司或在收入增長上,或在利潤增長表現上,相較歐美化妝品公司則表現更為出色。
韓國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愛茉莉太平洋集團2015年的銷售額實現56612億韓元(約合305.7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同期增長20.1%,營業利潤增長38.6%,達到9136億韓元(約合49.3億元人民幣),銷售額和利潤實現雙增長。
另一日本消費品巨頭花王集團,在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財年,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3.3%至1643億日元,即13.6億美元;凈利潤較2014財年795.9億日元上漲24.2%至988億日元,按當前匯率,為8.2億美元。銷售收入為14717億日元,較上年度增長5.0%;銷售和利潤均創下歷史新高。
亞洲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日本資生堂集團,2015財年(2015年4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入錄得12.6%的增幅至7630.58億日元,固定匯率下增長7.8%;其國內收入增長11.7%(固定匯率增幅11.5%),國際市場增幅13.3%(固定匯率增幅5.4%)。但營業利潤上,2015財年資生堂錄得77.4%的增幅至376.60億日元。
值得註意的是,化妝品行業分析人士夏天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中國這樣一個化妝品消費市場的縮影來看,國際化妝品公司中,一些10億美元的傳統大品牌正遭遇發展的瓶頸,而一些小眾、高端、個性化的品牌正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這也是日韓的一些化妝品公司增長更迅猛的原因之一。”
巨頭的中國表現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顯示,2015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00931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化妝品零售額總額為2049億,同比增長8.8%,低於整體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速度。
不過,2015年是中國化妝品年度零售總額首次突破2000億,2014年中國化妝品零售總額為1825億,同比增長10%。盡管中國市場化妝品零售額總額增長放緩,但不少外資化妝品公司在中國的表現依然不錯。
比如愛茉莉太平洋、花王,由於中國市場的強勁拉動,業績提升明顯。愛茉莉太平洋集團以中國為主的海外市場2015財年收入上漲44.4%,較2014年的22.5%則有顯著的提升。其中,雪花秀、蘭芝、夢妝、悅詩風吟、伊蒂之屋是愛茉莉太平洋集團在中國市場的五個主打品牌,該集團表示,將針對這五個品牌,進一步繼續擴張計劃,與此同時還有計劃將IOPE、Ryo兩個新品牌引入中國市場。
資生堂雖然中國市場增長與2015年持平,但其中化妝品部門(包括Uara悠萊、ZA姬芮、PURE&MILD泊美等)仍表現疲軟,全年銷售暴跌25%;奢侈品部門(包括Shiseido資生堂、NARS、Cléde Peau Beauté[CPB]肌膚之鑰)收入則有31%的增幅;另外專業部門(包括TSUBAKI絲蓓綺等)的收入持平。對於中國市場的複雜表現,資生堂表示,除了本集團自身管理、經營方面的問題,中低端市場面臨激烈競爭。
法國化妝品集團歐萊雅在2015財年,亞太地區銷售額增長19.7%,可比增幅為4.7%。公司稱,YSL、科顏氏、阿瑪尼和Urban Decay表現出色,中國業務極大增長。
美國美妝品牌伊麗莎白·雅頓Elizabeth Arden在截至12月31日的前一季度虧損縮窄,部分得益於公司國際市場的營業額增長幅度較大,其中大中華區凈營業額增長18%。雅詩蘭黛方面雖未透露中國地區的營收增長狀況,但表示由於營銷廣告收入的增加,中國內地市場的營業利潤有所下跌,同樣下跌的還有香港和泰國市場,連累第二季度整體亞太市場收入下跌0.4%的跌幅至6.294億美元,上年同期為6.316億美元;營業利潤下跌2.1%至1.536億美元,上年同期為1.568億美元。
“不過,在2015年中國化妝品市場的增長中,在大眾化妝品領域,國際品牌的貢獻有限。”化妝品行業分析人士夏天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百雀羚、韓束、韓後等本土優秀化妝品牌在經過長期積累後,在零售總額、市場動態、廣告投放等方面,2015年已經能與這些國際大牌正面競爭,特別是一些優秀本土品牌的單品品牌銷售額已經能與國際化妝品公司某些單品品牌中國市場的總銷售額不分伯仲,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與轉折點。”
編輯:陳姍姍
全球最大童話城堡 暗藏7大魔鬼細節 完全圖解》他靠過去的龜毛習慣 搞定跨國廠商
2016-03-14 TWM
|
|
他靠一貫的堅持細節 搞定跨國團隊 專案管理 舖滿整面牆的工程進度表,日日按表操課;美方不但中途抽驗,並要求第三方檢驗,成品需在工廠試組裝,過關才能運往上海。 極度擬真 砂岩石、木紋、風化、鹽蝕等效果,豪門都能擬真到極致。 嚴格把關 現場驗收超嚴謹,日本工程師把關一絲不苟。 先行測試 所有雕塑材質從配方、配比都須遵守美方規範,會在豪門實驗室調整配方,測試抗腐蝕、抗壓性等。 細節全由專人修飾 城堡上的11座老虎窗旁都有一對天鵝,牆柱上處處裝飾著松鼠、貓頭鷹,這些迪士尼專利設計的每個形態、動作細節,都需迪士尼檢核才可。連松鼠該翹幾根指頭、怎麼翹法,天鵝下巴該多厚,都須經過討論。 耗巨資打造試作品 先試做出尺寸一比一、近兩層樓高的炮塔,美方檢核組裝精密度與品質後,確認合格,才進行真品製作。光試作品就耗資近新台幣2600萬元,在開幕後就須銷毀。 拱頂長廊工法細緻 城堡廊道飛拱的設計須銜接四條拱線,工程難度極高,完成後連法裔藝術總監Rui都稱許有加。 撰文 / 許秀惠 |
【觀察】和自主品牌相比,跨國車企在華新能源布局慢了半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4901.html
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與自主品牌相比,外資和合資品牌雖然也可以享受到免費的牌照補貼,但似乎並未從中獲得多少真金白銀的市場紅利。
縱覽2015年以及2016年第一季度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單,排名前十的車型無一例外都被自主包場,即便是在全球都風頭正盛的電動車品牌特斯拉,2015年前三季度在華的銷量僅為3025輛,全年預估在5000輛左右。而沃爾沃汽車2015年推出的S60L插電混合動力車型,全年銷量也僅為1000輛左右。
無論是在銷量還是供給上,過去一年多自主品牌一直占據主動。反觀合資和外資品牌,推廣新能源車的熱情程度和成果與自主相比差距甚遠,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合資和進口新能源汽車屈指可數。是什麽原因讓跨國車企在搶占國內新能源市場的過程中,表現出“慢半拍”的傾向?別克領銜,包括現代、福特以及起亞都將有望在年內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2016或將成為合資品牌大舉進入新能源市場的元年。自主品牌市場的紅利是否會因此而被分食?
跨國車企為何在新能源市場“慢半拍”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初略統計,目前已經面世的非自主新能源車,只有特斯拉、騰勢、沃爾沃S60L智能E驅插電混動版、華晨寶馬5系插電混動以及寶馬i3、i8等六款左右,而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車目前可供選擇的新能源車有二十款左右。
對市場一向敏銳的跨國車企以及他們在華的合作夥伴為什麽一下子變得“慢半拍”?汽車分析師張誌勇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這恰恰就是這些企業“務實”的表現。比如一向以傳統混合動力技術聞名的日系品牌,雖然明知道在中國,油電混合動力車型不被認作為是新能源汽車,無法獲得國家和地方的現金補貼,但包括豐田在內的日系車企依然不改初衷,而是通過技術提升和本土化降低成本,致力於將混合動力車型的成本降低至與傳統燃油車相當,由此獲得市場。
據記者了解,在2005年豐田混合動力車第一次進入中國時 ,與同級車的價差是11萬;凱美瑞第一次導入混動版的時候價差也有9萬,換代後降低到4萬元的水平。豐田在2015年推出的國產雷淩和凱美瑞雙擎(混合動力)版本,與傳統燃油車的差價幾乎已經降低至萬元左右。也正因如此,到2016年1月,凱美瑞和雷淩雙擎版的銷量分別達到1237輛和2411輛。雖然比體量仍然較小,但橫向對比,2015年市場上銷售最好的新能源車——比亞迪秦,在每輛車可以享受到6萬元左右的補貼情況下,其月均銷量也僅為2600余輛。
務實除了在技術路線上,還體現在對消費環境的體察。早在2013年,寶馬就在華推出了i3純電動車,此後,又推出了華晨寶馬之諾,但在當時,其並未急切地要實現私人化市場的推廣,而是采取“以租代售”的模式,讓有條件的消費者先接觸和了解新能源汽車,爾後逐步推進。
多位業內人士此前曾和記者聊及,包括通用、福特以及寶馬、奔馳等車企都已經有了成熟的新能源技術儲備,之所以並沒有大舉將其導入到中國市場,其實是因為考慮到國內市場充電等基礎設施並不完善,盲目進入並非理性之舉。
合資會沖擊自主新能源嗎
隨著國內消費者對新能源的了解深入,以及充電設施等變得越來越便利,跨國企業正聯手其在華的合作夥伴,積極布局這一市場。2016年可謂是合資新能源元年。
別克在4月18日晚間發布了全新一代君越混動車型,首次搭載雙驅動電機和1.8升SIDI直噴發動機,匹配EVT電控智能無級變速箱和1.5千瓦時高性能鋰電池組,百公里加速時間為8.9秒,百公里綜合油耗4.7升,較上一代eAssit混合動力車型油耗降低35%。新車有望在年內上市。
據上汽通用汽車總經理王永清介紹,未來別克還將推出EREV增程式混合動力和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等多種車型。按照上汽通用的新車規劃,未來五年內別克品牌將有十款新能源車推向市場,其中第一臺長里程全電動車將於2017年發布。在公布新能源規劃的同時,上汽通用還特意發布“別克藍”車標,宣告其在新能源戰略方面翻開新的一頁。
別克之外,有消息稱,現代將有望於2016年推出第九代索納塔的插電混合動力版本,而起亞K5的插電混合動力車也有望於年內推出。福特將於2016年在華推出C-MAX的插電混合動力車型和蒙迪歐混動版,而大眾在2017年將有望在華推出國產插電混合動力車。面臨2020年5L的燃油消耗壓力,近兩年合資品牌將進入更加密集的新能源投放期間,比如大眾,有消息稱,到2020年左右,其將在華推出約十五款新能源汽車。
合資品牌的大舉進入是否會影響自主品牌的市場表現?北京智電未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龐義成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短期來看並不會有太大的沖擊。
合資品牌在新能源領域,同樣也受到使用環境不便的影響;同時,成本的降低,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自主品牌起步早,在規模和成本方面具有先入優勢。從目前來看,市面上所有的非自主插電混合動力車型,如寶馬5系以及沃爾沃S60L插電混合動力版,起售價格都在50萬元以上,即便是除去政府補貼,其價格起點依然較高,自主可以以低價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
因此龐義成認為,在新能源領域,自主品牌還有幾年的窗口期可用來提升質量和規模,降低成本。不過,如果到2020年左右依然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部分自主新能源車可能會面臨被合資圍剿的局面。
亞洲森林浩劫 跨國追蹤〉台灣、馬來西亞、中國環境生態大調查
2016-04-25 TMW
|
|
孕育豐富物種的亞洲森林,正以飛快的速度消失中。 在台灣,裸露崩塌的碎石,讓慘白的泥灰色爬滿山坡; 在馬來西亞,熱帶雨林被砍伐殆盡,只剩一條條怪手輾過的車路; 在中國,失去棲息地的金絲猴、白眉長臂猿求生不得。 如果亞洲森林是一首歌,那麼它一定低迴著悲傷的曲調……編按:全球暖化危機節節高升,在四月二十二日地球日前夕,本刊與網路媒體《報導者》,合作推出《亞洲森林浩劫》專輯,深入調查台灣、馬來西亞、中國存在已久的保育問題,以及保育人士為撫平森林的累累傷痕,所付出的努力;下期亦有後續《造林人》報導,敬請期待。 「我們不要把這個星球視為理所當然,就像我不會把今晚視為理所當然。」今年二月,拿下奧斯卡影帝寶座的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上台致辭時,以這句話結尾。 李奧納多是環保尖兵,積極為環保請命,去年十二月他還出席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二十一屆氣候變遷締約國(COP21)大會。會中的致辭,要求各國領袖「勇敢、大膽地起身領導大局,帶著能拯救地球的計畫返國」。去年這場大會,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締約國,達成了一項歷史性的協定:各國要以工業革命前的氣候為基準,把全球均溫的升高幅度控制在攝氏二度以內,以阻止暖化速度加快。 事實上,地球暖化問題刻不容緩。一九○六年至二○○七年的一百年間,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七四度,而且二十世紀後半的上升速度加快。地球暖化的後果是洪水、乾旱、颶風等異常現象頻傳,並導致海平面水位上升,美國航太總署(NASA)指出,二十一世紀結束前,全球海平面勢必會上升至少一公尺。 當全世界都在尋找減緩地球暖化的方法時,保存森林,善用森林的「碳吸存」功效最受矚目。植物進行的光合作用,可以將二氧化碳吸收、保存在樹體,只要木材不燃燒或腐朽,碳元素就會一直保存在木材裡。 大面積的森林可以吸存更多的碳,發揮抗暖化的作用。 序曲.雨林悲歌 大量砍伐、改種油棕今年台灣地球日的主題為「拯救地球,加『樹』行動」,主角就是樹木,樹是抑制地球升溫最好的解藥。愛護樹木、保護森林,就能為抗暖化盡一份心力。 事實上,森林不只會增加碳吸存,也維繫生態系的健康與平衡,包括清淨空氣、涵養水源、肥沃土壤等,並提供木材、樹皮等產物。此外,森林在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功能,更無可取代。尤其是熱帶雨林的面積,僅占所有陸地面積的七%,全球所有生物物種卻有五○%以上在這裡棲息,如果這些熱帶雨林消失,等於喪失生物多樣性的寶庫。 遺憾的是,人類過度開發,砍伐樹木,帶來森林浩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森林資源評估報告指出,一九九○年全球森林面積約四十一.二八億公頃,覆蓋率為三一.六%;到了一五年,森林面積降到三十九.九九億公頃以下,覆蓋率僅三○.六%。 而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資料顯示,在一四年,全球失去至少一千八百萬公頃的森林,半數以上是熱帶森林,其中的湄公河流域、西非、南美洲中部以及馬達加斯加,全是之前並未受到注意的地區。 其次,全球三大雨林之一的婆羅洲雨林,遭到砍伐的情況向來嚴重,尤其以馬來西亞首當其衝。馬來西亞的砂勞越州在政商勾結下,雨林快速地消失在木材、油棕種植的龐大經濟利益之下。 亞洲國家慢慢正視濫砍森林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當深受其害之後,採取挽救動作的也所在多有。 譬如,泰國政府在大洪水和造成嚴重傷亡的山坡地表滑落後,一九八九年禁伐木材;九八年八月,長江流域長達數周的洪水氾濫,導致損失多達三百億美元,中國政府因此全面禁伐長江上游的木材。 越來越多國家認識到森林破壞的危險性,中國、紐西蘭、菲律賓、泰國、越南,包括台灣在內的國家,全面或部分禁伐天然林。砍伐業者因此轉進其他國家,導致非法木材貿易橫行。 台灣在環保意識抬頭下,政府早就於九一年全面禁伐天然林,乍看頗具有高度環保意識。實際上,禁伐之下,森林卻依然遭到無情無理的破壞。例如,自然保護區內,擁有礦區開採權的業者仍可合法採礦,肆意破壞天然林;一些開發案也為保安林(編按:具水源涵養、飛沙防止、固著土壤等功用的林地)帶來解除原先編制的壓力。 再者,儘管結束伐木已二十多年,台灣仍被環保團體冠上「環保殺手」的罪名! 原因便在於台灣人使用木材數量並未減少,於是以鄰為壑,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早在○六年就提出,台灣進口的林產品有四五%屬於非法砍伐,其中馬來西亞更是進口大宗。 第二章.血木材 非法貿易盛行台大森林系副教授邱祈榮指出,目前台灣九九%仰賴進口,每年木材進口約六百萬立方公尺,足以塞滿一整條雪山隧道,自給率低於一%。根據邱祈榮的估算,台灣約有二至三成的「血木材」,「我們喜歡用便宜的家具,但它可能是商人賄賂開發中國家官員,所盜伐來的林木。」為了杜絕非法,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認為解決方法之一是,「透過立法,禁止非法木材進口,包括木材進口時必須附產地證明;還可以進一步延伸,要求家具等木材製品標示來源,規範家具業、造紙業等使用經過森林認證的木材或提高再生紙漿使用率,從政府、企業端和消費者端都共同負起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在自給率不及一%的情況下,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認為,台灣必須提高自給率,因為禁止砍伐是國際趨勢,一旦各國減少出口,台灣將面臨買不到木材和紙漿的窘境。以日本為例,目前自給率約二成左右,未來預定調高到四至五成。林務局的目標是,五年內將國內木材自給率由○.五%提高到三%;邱祈榮則提出更高的目標「五五專案」,也就是五年內達到五%。他認為,台灣樹木的生產條件不錯,一年生產二百萬立方公尺,並非不可能的任務。 第三章.山林變色 保安林、經濟林應定位清楚但李根政認為,台灣是否適合經營人工林,頗值得討論。台灣一年能砍多少樹?在成本高於其他國家的情況下,木材是否有市場競爭力?他認為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國家整體的森林政策沒有明確的定位。首先要劃分森林的區位和功能,保育、保安等定位清楚,就不會發生定位為國土保安的林地,最後卻用來經濟造林的情形。」四十多年前就開始租地造林的正昌製材公司董事長梁兆清,也贊成用途分清楚。「原始林當然要保留原貌,但是經濟林就應該從經濟效益考量。」梁兆清說。 另一方面,台大森林系系主任袁孝維反對「高山農業」,適當的作法是「小規模的、只供附近社區居民用的混農林」,使用山的資源但不改變原先的樣貌,絕不大規模經營。 森林是國家的百年大計,守護這些已被嚴重消費的珍貴資產,抵抗貪婪的人性,需要全民一起貢獻心力。 (相關報導將於五月九日晚間七點,在三立新聞台《陳雅琳.總編輯觀點—會思考的新聞》節目播出。)撰文 / 聯合撰文•《今周刊》孫蓉萍、《報導者》方德琳、何欣潔、林佑恩 |
跨國企業掌門人發表聯名信 反對英國退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525.html
空客、彭博咨詢、思科、易安信、通用電氣、日立等跨國企業領導人於當地時間19日在英國《金融時報》上刊登聯名信,反對英國退出歐盟。
這封名為《退歐將打擊英國經濟增長,阻礙外國投資》的聯名信稱,調查顯示,有近四分之三的外國投資者都將歐盟單一市場作為投資英國的關鍵原因。一旦退歐將給英國經濟帶來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投資者不喜歡和擔心的。

聯名信全文翻譯如下:
閣下,有成千上萬的企業選擇投資英國,我們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的投資範圍從先進的生產設備到數字化基礎設施,創造了成千上萬的就業機會。
對投資者來說,英國一貫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也是歐洲內部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首選目的地。這有很多原因:創新和創造力文化、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可預見的健全的法律體系,以及語言英語。同時,對我們來說,歐盟成員身份也是我們選擇英國的一大原因。最近有建議稱英國應該離開歐盟單一市場,如果英國退出歐盟,那是非常令人擔憂,並可能造成巨大損害的。調查顯示,在英國的外國投資者中,有近四分之三都將歐盟單一市場作為投資英國的關鍵原因。
我們認為,英國的歐盟成員身份是雙贏的:單一市場讓我們能無縫接入一個5億人的市場,給了我們迅速擴大投資的可能。同時,外國投資促進英國的創新,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英國長期的整體財富。
但是,有一件事是我們投資者不喜歡的,即經濟的不確定性。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英格蘭銀行、倫敦政經學院、英國財政部等重要機構所表示的,退歐意味著打擊英國經濟,損害增長、就業和外國投資。而且歐盟成員身份意味著進入單一市場,以及制定該市場貿易投資規則的話語權,而現在並沒有現成的外部替代選擇。
我們擔心這種不確定性,如果退出單一市場,這將籠罩在未來英國和歐盟國家的貿易關系上空,將極大地影響重要跨國企業的未來投資決策。因此,作為投資者,英國留在歐盟才符合我們的利益。
空客公司CEO托馬斯•恩德斯(Tom Enders)
彭博咨詢公司創始人兼CEO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R Bloomberg)
思科CEO查克•羅賓斯(Chuck Robbins)
易安信公司CEO喬伊•圖斯(Joe Tucci)
通用電氣總裁兼CEO傑夫•伊梅爾特(Jeff Immelt)
日立總裁中西宏明(Hiroaki Nakanishi)
跨國公司敗走委內瑞拉,投資者卻認為機會來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746.html
在深陷經濟危機的委內瑞拉,連可口可樂公司都經營不下去了。
跨國公司接連收縮在委業務
近日據BBC報道,由於缺乏原材料食糖,可口可樂公司表示其在委內瑞拉的供應商將“暫時性地停止運作。”就在這一聲明出臺之前,委內瑞拉最大的啤酒制造商Empresas Polar因為缺乏大麥原料關閉了工廠。
由於國際油價暴跌,依賴石油出口的委內瑞拉經濟極度收縮。一位可口可樂公司的發言人表示,盡管食糖緊缺,但該公司將會繼續生產無糖飲料,例如無糖可口可樂。“我們正在與供應商接洽,政府部門和我們的高管都在采取必要措施妥善解決。”
在委內瑞拉,由於價格控制和生產成本升高,甘蔗產量長期處於下降狀態。USDA數據顯示,2016/17年委內瑞拉預計將生產43萬噸的甘蔗,低於前年45萬噸的產量,同時必須進口85萬噸的原糖和精制糖。因此,為了獲取更高的收入,許多小型農場已經轉而種植其他未受價格管制的作物。
收縮在委內瑞拉業務的跨國公司不只是可口可樂。近日,輪胎生產商普利司通(Bridgestone)剛剛進入該國60天後就決定出售自己在委內瑞拉的業務。普利司通的委內瑞拉資產也將出售給Grupo Corimon。其他的跨國公司例如福特、寶潔、哈里伯頓等,或者減緩,或者幹脆放棄了自己在委內瑞拉的投資。
投資者的關切:政治未來高於償債
不過,勇敢的債券投資者卻並不擔心當前的局勢。自2013年前總統雨果·查韋斯去世之後,委內瑞拉就一直處於經濟困難和政治動蕩之中,食品和其他必需品嚴重匱乏,民間沖突不斷。不過,盡管分析師普遍認為委內瑞拉經濟可能陷入混亂,但一些投資者卻認為該國的資產值得一博。
投資者的信心來源於對政治變化的期待。“當政治已經完全超越了投資者期望中正常的經濟、金融波動後,這就是我們進入的機會。”Greylock Capital首席執行官Hans Humes表示。
投資者們考慮的是政治的未來。“當我們關註這些抗議時……我在考慮的不是他們是否會支付下一個利息或者本金,而是這對於該國政治的未來意味著什麽。”Humes擁有委內瑞拉的債券,不過他對該國未來的樂觀遠遠超過他對債券違約的擔心。
Humes的預測是,假如馬杜羅周圍的人拋棄了他,同時該國經濟轉向一個更為中立、實用的方向,這就可以帶來“相對輕松的經濟修補”,同時獲得廣闊的政治支持。當然,“這將是成為一個長期、坎坷的旅程。”他預測。
Callaway Capital的政治和宏觀經濟分析總監Daniel Phillips也相信,即使出現債務違約,那也將是由於政治危機——而不是委內瑞拉無力償債。“這是一個流動性的問題,目前他們擁有的國際市場渠道非常少。”
目前,委內瑞拉的總債務/GDP比重只有大約76%,“委內瑞拉可以進行許多簡單的調整,用來合理化經濟功能,從而支付債務。”持有委內瑞拉債券的Phillips表示。根據美銀美林的數據,委內瑞拉外債總額超過1200億美元,預計今年需要償付約100億美元。
Phillips表示,即便目前整個拉美都在遭受債務危機,但委內瑞拉仍然在支付債務。他相信未來將會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繼續償付。
“如果你認為委內瑞拉還會繼續償還幾期債務的話……這就不是一個糟糕的投資。”他表示。
GE全球副總裁陳向力:跨國企業研發力量未充分發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0903.html
在經歷了過去十年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後,跨國企業在華業務正在經歷新的轉變,僅把中國當作技術和產品輸出市場的時代已一去不複返。生態體系是多維的,合作就是必然的。在研發中心發展的新階段,GE鼓勵研發人員到外部大環境中更客觀的看待自己,通過與產學研等各界的合作培養遠見與洞察力,提升軟實力和全局觀。
在5月30日的“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上,一場名為“跨國企業的中國創新”頭腦風暴中, GE全球副總裁、GE中國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GE中國研發中心總裁陳向力博士就指出,目前跨國企業的反向創新和協同創新正是近年來的核心創新戰略。而在中國這樣一個主導研發體系的國家中,跨國企業的研發地位被有所忽略,研發力量也沒有充分發揮、全球資源未能得到真正共享。
反向創新與協同創新

早在2012年,GE就率先提出了“工業互聯網”的概念,以機器和智慧的高度融合引發了全球範圍的技術創新浪潮。GE努力推動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以機器和軟件無縫協作引領工業的變革。工業公司要想生存就必須進行數字化。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消費領域,而這一價值在工業領域還有待釋放。在1990~2010年期間,工業生產力的年均增速為4%,但在過去的五年里卻降至1%。企業必須把信息轉化為有價值的洞見,並將這些洞見轉化為業績。
那麽,跨國公司近期的創新戰略是什麽?如何將創新轉變為具體的業績?
陳向力說,“反向創新”是公司的兩大戰略方向之一。這一創新更多是基於GE有七八年的時間專註於對中國市場的了解,投入了數億美元。公司涉足了以下幾個領域:醫療、能源、航空等,並且適時推出了70多款全新產品。
“為什麽我們認為基於強大研發團隊的GE,把反向創新放在重要地位?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非常多的適合於中國市場的新產品,也適合於國外市場,也有著很好的市場前景。”陳向力表示。
比如,GE公司三年前推出了一款CT機,每10臺的銷售中,有6臺是以前從來沒有購買過CT機的人群。作為醫療里掃描的診斷設備,一些縣級醫院、鄉鎮醫院也是GE的CT機使用者,這就說明最開始GE將它定位於普及性產品,解決看病貴的問題。歐美市場上,也有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所以今天有非常多的醫療器械產品在國內研發後,1/3在中國市場銷售,2/3是出口至全世界幾十個國家,這就是“反向創新”。
最近幾十年,GE還在做另一個方向---協同創新,這在今後也會更有意義。
“我們需要與合作夥伴,甚至以前的競爭對手、與客戶更早期的在創新初期進行合作。”陳向力說,在分布式能源的利用上就有類似例子,“國內有很多的鋼鐵行業,它面臨的問題是無法充分利用余熱,排放不少。我們有一個分布式發電的解決方案在過去幾年里與國內鋼鐵行業的客戶共同尋找新的合作,同時再找到其他合作方,一起把煉鋼期間產生的焦爐氣用新型的燃氣機方案來進行余熱回收。這不僅提高了利用效率,也減少了對氣體的排放。因此,在協同創新方面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今後我們的創新的方式。 ”
另一個例子是,GE中國研發中心航空工程團隊不僅為中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支線飛機ARJ21提供發動機系統的設計和整合服務,還攜手中國商飛在飛機的詳細設計等各個階段緊密合作,成功助力ARJ21-700飛機成為中國首款按照國際民航規章研制的客機,並為C919大飛機的成功下線打下堅實基礎。
跨國企業力量未充分發揮

陳向力也指出,從協同創新的角度看,跨國公司的研發作用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中國有這麽多優秀的跨國企業研發中心,實際上還沒能在中國大的創新生態環境中發揮最大作用。具體來說,像GE、西門子、霍尼韋爾等,各自的研發體系都非常成熟,有一百年甚至更久的成熟工業研發經驗,這些經驗恰恰是國內非常缺乏的。現在國內有很多初創企業,他們的模式或建立生態的方式其實是很簡單的。當然,中國國企或者大型民企也有一些成功的實例,而真正做成有一批非常有實力的工業研究體系的話,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也很有必要。中國經濟這麽大,國家戰略非常重要,有非常多的東西可以與跨國公司的研發團隊一起合作。不過現在為止,我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主導研發體系的國家里,跨國公司的地位實際上是被忽略的。”
除了技術創新,GE重視與本地科研院校的合作,培養和發展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 從而推進上海乃至中國整體科技實力的提升:GE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實驗室、同濟大學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GE愛迪生工程技術培訓項目、GE科技創新大賽。。。這些都是GE致力於培養和發展理工科人才,幫助他們成長的例證。
陳向力也認為,跨國企業與大學合作、與其他國內公司合作通常是單向的,中國政府層面需要積極討論這一問題。換句話說,怎樣把跨國公司在中國十幾年積累起來的強大研發力量、跨國公司的全球資源與國內的研發環境生態體系結合起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普華永道思略特大中華區總裁徐滬初在會上也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把創新作為打造一個創新生態鏈的話,跨國公司對未來中國創新的發展會有怎樣的預測?在創新生態圈中,最想改變、需要註意的事情是什麽。
陳向力回應,第一,企業或研發人員能對於風險或失敗有較高的認知度。這不僅僅是大公司,國際公司更是這樣。整個生態環境或者全社會都應在這方面有全新的認識。
第二,又要回到“協同創新”的角度來觀察。“過去幾年,有人提到自主創新,我覺得這是很滑稽的概念。世界上的技術尤其全新的技術不可能靠任何一家公司,任何一個地區及國家自主創造出來。所謂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在創新環境里的一種反應,這是比較大的風險。我希望在這方面,在今後國內的創新環境下能更加開放。”
適應中國,與中國企業、社會一同創新,是作為行業領導者的創新理念與實踐。GE從技術,業務模式乃至服務方面開創更多創新的空間。中國已進入以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的新常態,“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思路將加快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而124歲的GE也正煥發新的活力,向世界一流的數字化工業企業轉型,技術創新是推動這一進程的關鍵。
GE中國研發中心也正在研發從機器互聯、實時控制到數據分析、新材料等相關各領域的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針對本地市場需求,以幫助醫療、航空、能源、水處理和石油天然氣行業的客戶提升生產率和運營效率。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