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容機構暴利:百元成本賣出幾千元高價

來源: http://www.21cbh.com/2014/8-30/3MMDA0OTNfMTI5MTM3Mg.html

21世紀經濟報道 隨著消費升級,近年來整形美容之風越吹越烈,大批愛美女性不斷湧入這個市場。然而,另一方面美容院也逐漸成為“高消費”的代名詞,從你踏進去開始,就大程度上已經開啟了刷信用卡“根本停不下來”的模式。

然而,你可知道,這些動輒開價萬元的美容項目,成本甚至不足千元,而且大多數療效甚微?

連日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暗訪廣州、上海等多家美容機構及供應商、加盟商,采訪多名業內資深人士,試圖從多個角度為消費者揭開這些美容機構的暴利真相。

據中研普華發布研報顯示,截至2013年末,全國美發美容企業單店達180萬家,從業人員1600萬人,營業額高達一萬億元。除去美發營業額約3757億元後,美容行業的年產值超過6200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02年僅為1680億元。

短短十年間,中國的美容行業產值翻了三番,但與此同時,“暴利”也成為了這個行業的代名詞。“美容院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美容項目和銷售我們的產品,美容項目的成本都不到售價20%,部分純手工項目的產品成本幾乎為零。”修身堂(8200.HK)加盟事業部華南區加盟經理劉女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化妝品利潤倍數計

21消費者報告:專業的投訴維權平臺,傳播您的投訴聲音,維護您的合法權益。每一宗投訴都會有專門的編輯進行核實,及時跟進。歡迎關註微信訂閱號:21消費者報告(ID:tou2su4)。

21世紀經濟報導 隨著消費升級,近年來整形美容之風越吹越烈,大批愛美女性不斷湧入這個市場。然而,另一方面美容院也逐漸成為「高消費」的代名詞,從你踏進去開始,就大程度上已經開啟了刷信用卡「根本停不下來」的模式。

然而,你可知道,這些動輒開價萬元的美容項目,成本甚至不足千元,而且大多數療效甚微?

連日來,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暗訪廣州、上海等多家美容機構及供應商、加盟商,採訪多名業內資深人士,試圖從多個角度為消費者揭開這些美容機構的暴利真相。

據中研普華發佈研報顯示,截至2013年末,全國美發美容企業單店達180萬家,從業人員1600萬人,營業額高達一萬億元。除去美發營業額約3757億元後,美容行業的年產值超過6200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02年僅為1680億元。

短短十年間,中國的美容行業產值翻了三番,但與此同時,「暴利」也成為了這個行業的代名詞。「美容院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美容項目和銷售我們的產品,美容項目的成本都不到售價20%,部分純手工項目的產品成本幾乎為零。」修身堂(8200.HK)加盟事業部華南區加盟經理劉女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化妝品利潤倍數計

事實上,除了以上所說的美容項目暴利以外,美容機構向顧客推銷的美容產品也同樣擁有豐厚利潤。

一般來說,化妝品主要分成大眾渠道和專業渠道,前者是指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這時品牌廠商通常會通過廣告等營銷方式推動銷售,屬於走量型的銷售;而專業渠道指的主要就是美容院,化妝品廠商要麼直接要麼通過代理進入美容院渠道,以較高的價格出售給顧客,這種銷售方式很大程度是依賴前線美容師的推介,以及顧客在做美容項目時的感受,由於節省大量廣告成本,因此利潤較大眾渠道要高。

「對於廠商來說,走大眾渠道大概能有10%-30%的毛利率,視乎各個廠家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走專業渠道的毛利率就可高達70%。」一位廣州化妝品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對於美容院來說,進貨價是50元的產品,可以賣到200、300元,除卻銷售人員的人工成本後,利潤高達三倍以上。

為了讓業務更多元化,修身堂在2005年收購了在上海的寶潔個人護理產業的分銷業務,在華東和華西分銷SK-II和Olay等美容及護膚品。據該公司此前披露的2013財年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3月31日年內,修身堂控股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營業額為13.6億港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9.4%。其中主要收入來源於分銷銷售化妝品及護膚產品,佔比高達91%。

據修身堂加盟事業部華南區加盟經理劉女士介紹,修身堂依照加盟費的高低,將加盟店分為四個等級,每個等級的店舖經營不同的美容項目,等級越高意味著可經營的項目越多。同時,修身堂還為加盟店免費配送價值不等的產品、儀器、配套附屬品,並提供免費的員工技能培訓。而在店舖開業之後,加盟商還能以低於市場約70%的批發價進購所需的美容產品。

正是這種獨特的經營模式讓修身堂更加積極發展加盟業務。截至目前,修身堂共訂立超過150份加盟合作協議,上一財年的加盟合作服務營業額佔總收入比為6%。

「加盟其實也是美容機構圈客賣產品的手段,只要你加盟了一個機構的品牌,那麼你就得持續消費他們生產的產品,成為他們固定的收入來源。」夏娃美業銷售經理司晨向21世紀經濟報導說道。

據介紹,經營美容院的主要成本是店租和員工的工資。一般來說,美容院員工的薪資由底薪、技術提成、業績提成三部分構成,技術提成指的是一天服務了多少個客人,而辦會員卡、項目卡就算是業績提成,業績提成標準一般是項目淨利潤的5%到10%。由此,員工的薪資一般佔據加盟店面總營業額的17%,而店租則要看具體的城市情況,以廣州為例,店租成本就佔據60%左右。

而美容機構除了為加盟商提供品牌、專業指導、開業所需的產品和儀器設備之外,也為加盟商制定一系列產品優惠政策。例如,加盟商可按產品批發價的30%進貨;根據加盟商的進貨金額或銷售業績,可免費配送或低價配送最新研發出的儀器設備;特定節日贈送新研發產品、項目等等。而美容院在低價拿到產品和儀器設備之後,又輔以美容院的服務高價出售,從中牟取暴利。

21消費者報告:專業的投訴維權平台,傳播您的投訴聲音,維護您的合法權益。每一宗投訴都會有專門的編輯進行核實,及時跟進。歡迎關注微信訂閱號:21消費者報告(ID:tou2su4)。

美容項目成本僅20%

據必瘦站(1830.HK)最新發佈的全年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3月31日止年度,該公司共錄得收益4.7億港元,同比增長6.1%。其中,存貨及消耗品成本為1057萬港元,僱員福利及人力資源服務開支為1.3億港元,市場推廣開支、折舊費以及營運租賃租金分別為8249萬、2813萬以及5604萬港元,最終營利為1.07億港元,營業利潤率高達22.7%,純利率也維持在18%的高水平。

記者在網上團購了該公司一個88元的纖體體驗套餐,據網站顯示,這個原價為3888元的纖體套餐包括了:健康指數與脂肪分析(10分鐘)、TNT極速排脂塑身或V8深層排脂緊致塑身(二選一、60分鐘)以及線酵素熱毯(30分鐘)。

但體驗後記者發現,所謂的健康指數與脂肪分析實際上就是讓記者站到一台所謂的日本進口測試機器上,輸入年齡、身高,機器就會計算出人體脂肪含量、新陳代謝指數,然後銷售人員隨即展開激烈「科普」轟炸,讓記者進一步購買其他項目。而所謂的線酵素熱毯也只是一張雙面發熱的塑料毯,主要是讓使用者出汗。粗略計算,整個體驗過程包括消耗掉的一次性用品及水、電、人工成本,連同機器折舊費,也遠不到3888元。

「我們是上市公司,而且只做直營,所用的儀器、產品都十分安全,所以價格也比一般美容院貴。」體驗還沒結束,一位現場銷售人員便向記者極力推薦一項售價為5200元的纖體套餐,但當記者表示價格太高無法接受後,該銷售人員馬上改口稱「價格可以商量」,報價也一下子下降近千元。最終記者以2868元的價格購買了8次爆脂纖體項目,平均每次花費358.5元。

據瞭解,當下美容機構主要有兩大收入來源:提供美容纖體服務以及銷售纖體美容產品。而對於中高端美容院來說,主要的利潤來源是服務項目本身。

「像加盟店做一個淡斑的美容項目,售價是5888元,其中的產品成本也就是兩三元,部分使用套盒的成本也就一百元左右。而儀器設備則全部由我們來配送,成本很小。」普麗緹莎美容連鎖機構招商經理胡女士向記者說道。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瞭解到,在修身堂近幾年的熱門美容療程中,包含了「淋巴引流按摩護理」、「Pilates手造塑身療程」等一系列純手工項目。這些項目在操作過程中不需要輔以任何的產品或儀器,僅僅花費少額的人工成本。部分配合儀器設備操作的項目,成本亦不會超過售價的20%。而這樣的低成本項目在美容院售價往往高達幾百甚至幾千。

「經營一家美容院,除去店租、薪資、水電等成本,一般有50%到55%的純利潤空間。」劉女士告訴記者,目前美容院的成本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是經營成本,包括店租、員工薪資和其他。由於員工薪資與業績掛鉤,成本不大,店舖租金為主要開支;其次是加盟成本,或者是前期購買設備和產品的成本,這部分成本一般在三個月到半年就可以收回;第三是廣告支出以及美容院預留的流動資金。

違規涉足醫學美容背後

近年來,除了生活美容服務,部分美容院推出了醫學美容項目,利用一些醫學美容儀器,從而將項目售價提高數十倍。

「一台普通機器要做10次的效果,高端醫學儀器可能兩三次就可以做到了,所以價格要比一般儀器的貴。」上述必瘦站銷售人員稱。

根據我國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從事生活美容的機構不得開展任何醫學美容項目。開展醫學美容項目的機構必須是醫療機構,醫師必須有醫師資格證且執業範圍為整形外科或美容外科。

據記者瞭解,醫學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修復與再塑,像漂唇、割雙眼皮、文唇線、繡眉、去眼袋這些美容項目都屬於醫學美容的範疇。

但事實上,違規涉足醫學美容在美容業內卻是存在已久的現象,而且因為比起普通的生活美容項目,這些醫學美容項目售價可高達數萬元,在巨額暴利的促使下,就連一些大型的知名連鎖美容機構也不惜鋌而走險。此前必瘦站深圳羅湖人民南路分店就被媒體曝光違法給消費者提供俗稱「微針」的醫療美容服務。但在該公司的衛生許可證上卻明確標示,許可項目是「美容店(不含醫學美容)」。

而為了逃避監管,必瘦站羅湖分店在向客人介紹的時候還故意將「微針」服務說成「飛針」,但實際上都是一回事。而對於記者在廣州必瘦站分店所購買的爆脂纖體項目,一位美容醫師認為實際上也屬於醫學美容的範疇:「雖然沒有傷口和直接侵入,但因為已經對體內脂肪結構帶來影響,其實也是醫學美容的一種。」

為此,記者向必瘦站公司諮詢在大陸地區是否具有開展醫學美容資質,但截至本報發稿為止,該公司尚未對此作出回覆。

修身堂加盟事業部華南區加盟經理劉女士更坦承,該公司在醫學美容領域非常專業。「抗衰老以及一些微創項目,可以由你們帶客戶到我們的醫美中心進行服務,然後我們進行利潤分成。」劉女士說。

而對於醫學美容,一些小型美容院則更加猖狂,公然做起了微整容的生意。「我們揚州有個加盟店在做液態無創整形項目,媲美於我們的微整形,只是不用注射開刀。這個項目廠家拿貨的價格是5888,加盟店拿貨就是1740,我們的揚州店在推廣給客戶的時候,售價高達5萬多。」普麗緹莎美容連鎖機構招商經理胡女士告訴記者。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醫學美容儀器的售價雖然高達幾萬甚至幾十萬元,但美容院卻可以零門檻使用。其方式通常是:儀器供應商免費提供給美容院首5位客人使用,若美容院願意繼續使用,美容院只需與儀器供應商進行收入分成,例如300元每次的服務項目,美容院收取其中6成,儀器供應商收取4成,具體比例最終由雙方確定。所以對於美容院來說,不需要花費巨資來購買儀器,違規成本大大降低。(編輯楊顥)

21消費者報告:專業的投訴維權平台,傳播您的投訴聲音,維護您的合法權益。每一宗投訴都會有專門的編輯進行核實,及時跟進。歡迎關注微信訂閱號:21消費者報告(ID:tou2su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156

手抓餅之父的商業進化:小小手抓餅,賣出了10多個億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2/145620.html

柴磊的故事始於平常。這是一個沒有背景、沒有技術、沒有資金的普通創業故事,每個創業者,幾乎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一連串的折騰中,快速反應、迅速反應讓柴磊和其創立的手抓餅締造了一個產業傳奇。

\phil-schiller-iphone-models

蘋果公司上周二公布了iPhone 6和 6 Plus兩款新手機,這將如何影響該公司的營收?本周開始,種種數據開始浮出水面。

據華爾街見聞此前報道,蘋果公司周一透露了新iPhone 的訂單數據—— 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在首個24小時內的預訂單高達400萬部。

在瑞銀分析師Steven Milunovich看來,這一數據僅僅是蘋果公司在2014年下半年銷售量的“冰山一角”。

“iPhone 6的銷量應該讓蘋果實現短期收入增長需求,下半年iPhone總銷量可能會高達1億部。”

當然,Milunovich所說的1億部iPhone手機除了兩款最新的iPhone 6手機之外,還包括5S和5C。

下圖所示,許多iPhone銷量將來自用戶的手機升級。

apple

(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

瑞銀還預計,iPhone 6,尤其是6 Plus,將在中國非常暢銷。這是因為蘋果與中國移動簽署了分銷協議,而且截至2013年末,移動在中國就有7.6億用戶。

蘋果將在9月22日左右公布首個周末零售銷量數據,到時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蘋果的銷量將如何爆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02

你真的懂微博營銷嗎?他懂!一支祛痘膏賣出上億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28/146166.html

i黑馬導讀:在微博上,有一家化妝品牌讓人印象深刻,它就是WIS,明明你沒關註它,但微博里總有它的廣告。借助微博平臺營銷,這個新晉品牌目前已有350萬粉絲,兩年內殺入淘寶化妝品行業前20。這是怎麽做到的?

\

8月28日,工人在首鋼京唐鋼鐵公司冷軋鋼卷成品車間給產品貼標簽。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圖)

上半年,重點統計鋼企的鋼材銷售結算價格降至3212元/噸,相當於每斤1.6元,鋼鐵賣出了白菜價。而8月末,鋼鐵協會CSPI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已跌至90.63點,連續第11個月低於100點,為2003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為何鋼材價格一降再降,“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短期內難以緩解,”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向證券時報網介紹,預計後期鋼材價格只能低位波動,難以大幅提高。

國家發改委和國際鋼鐵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全國粗鋼產量4.12億噸,約占上半年全球粗鋼產量的一半,同比增長3%。

另一方面,上半年全國粗鋼表觀消費量僅為3.76億噸,同比僅增長0.4%。

經濟增長的放緩影響了鋼鐵需求量,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回落2.8個百分點;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回落6.2個百分點;受此影響,國民經濟增長對鋼材的消費強度逐步下降。

鑒於國內需求不足、鋼鐵企業普遍加大了出口力度。上半年,我國累計出口鋼材4101萬噸,同比增長33.6%。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鄭躍聲曾表示,受國內市場需求不振的影響,出口成為了化解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渠道。不過,數字背後的現實難言輕松,《人民日報》表示,由於企業無序競爭、以價換量,出口鋼材均價僅為793美元/噸,同比下降9.1%,僅靠退稅獲得利潤。

供需關系失衡,鋼鐵賣出白菜價,其原因何在?《人民日報》稍早前報道稱,說到底還是結構的問題,是質的問題。

首先,產業結構不合理。賣不出高價的中低端產能嚴重過剩,自然只會打也只能打“價格戰”。螺紋鋼、線材這些低等“白菜貨”本就匹配白菜價。

其次,產品類型不完善。高速列車軸承、核電站用不銹耐熱鋼管……這些高精尖產品,企業即便想用高價采購國貨都采購不到,只能依賴進口。

再者,產品質量不穩定。織高檔絲襪的鋼針、高檔手表的齒輪……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國產鋼材質量穩定性、壽命周期都與國外有較大差距。

中鋼協會長、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認為,目前鋼鐵業面臨的困境一是資源和環境的緊約束,二是結構失衡,三是產能過剩,這三大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在他看來,鋼鐵業即將迎來技術創新的黃金時代,“首先是依靠技術創新拓展鋼鐵材料新的應用領域,獲得新的市場空間;其次是依靠科技創新解決鋼鐵生產過程中的高消耗、高排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57

打新潮當前 內地投資者首次凈賣出港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104

中國內地投資者今日自滬港通開通以來首次凈賣出港股,上周——即滬港通項目啟動第一周,內地投資者僅使用了6.1%的投資額度。

彭博匯總的交易所數據顯示,當地時間09:33-09:58,港股通每日投資額度余額升至105億元人民幣(17億美元)以上,表明投資者賣出的股票金額高於買入。上海時間11:30,滬股通的每日投資額度用掉37%左右。在中國央行意外降息後,恒生國企指數大漲3.6%,好於上證綜指1.9%的漲幅。

“內地投資者正在獲利回吐,”豐盛融資(Ample CapitalLtd.)駐香港資 產管理負責人黃國英說。”區別在於投資者行為。在上海市場,投資者傾 向於在央行政策宣布後在高點賣出,而香港的投資者不是短期投資者。”

自滬港通11月17日開通以來,內地投資者每天使用的港股通每日投資額度都在減少。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周末在他的博客中表示,一些內地投資者尚未獲得投資海外所需的批準,短期套利機會缺失再加上港股通合格股沒有內地投資者青睞的小盤股是港股通成交清淡的原因。

此外, 新一輪打新浪潮又將襲來。根據時間安排,本周將有11只新股安排申購,其中今天將有7只新股進行網上申購,頂格申購7只新股共需資金123萬元。對於本輪新股申購,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新股凍結資金將超過1萬億元,市場資金面將面臨壓力,或對港股買需形成打壓。

中國上周五意外降息後,今日中國內地和香港股市均上漲。央行把一年期貸款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把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 至2.7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55

別傻了!分析師的“持有”就是“賣出”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424

lie-to-me

當分析師在報告中說應該“持有”某只股票時,如果你真的相信並買入,那你就圖樣圖森破了。分析師可不會和你這樣普通的小散戶說實話,坑你那是沒商量——他在乎的只有大客戶。你走了,誰來做接盤俠呢?

下文原載於彭博,華爾街見聞略有刪改。作者為專欄作家Matt Levine,曾做過投行家、兼並和收購律師以及拉丁文教師。

投行的主要業務是想方設法人們買賣各種證券,並從中盈利。而其運作方式,無非就是投行員工通過電話、飛機或彭博終端等各種方法告訴客戶:“嘿,你應該買點這個”,同時告訴其他客戶,“嗨,你應該把那個賣掉。”

他們(客戶)真的應該乖乖聽話嗎?我不知道,這個問題很難籠統地回答。不過,似乎在大多數人看來,投行在推薦客戶買入或賣出某種證券時,他們是真心這麽認為的。但這種要求實在是太苛刻了。一家投行,它首先是一個中間商(如做市商)。為了賺錢,他需要一邊說服一些人買入某證券,另一邊讓其他人願意賣掉。

二者怎樣才能同時做到呢?你越是真心實意地認為人們應該買入某只股票,你同時讓其他人賣掉它就越不符合邏輯。於是,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同時讓客戶買賣一只你完全“無感”的股票。那麽問題就來了,怎樣才能“熱情地”把你完全“無感”的股票推銷出去呢?

在這一點上,花旗環球金融(CGMI)的分析師們就做得“很巧妙”:

比如, 在2011年7月的一次向客戶宣布投資策略晚宴上,CGMI的分析師認為應該“做空”一只股票。但在晚宴前的發布的報告上,他卻將該股票的評級從“做空”上調為“持有”。這樣,他就把兩個截然相反的策略“完美的”推銷了出去。隨後,該分析師還在接下來的六次策略晚宴上采取了相同的手段。他一邊在晚宴上叫著“賣空”,一邊在公開的報告上推薦客戶“持有”。

以上記錄來自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上周,花旗因為包括這樣在內的“行為失當”被罰款1500萬美元。

和投行里其他部門的人相比,分析師們更需要為自己的“誠實”擔憂。他們必須通過書面保證,自己所說和所想是一致的。當一名投行家或銷售員或經紀人推薦一個交易時,可能他們或多或少也被期望是真誠的,但經過市場現實的洗禮,他很可能做不到這一點。

但如果一個分析師推薦某只股票時,規則要求他必須誠實。既然他在報告中推薦“持有”,並信誓旦旦保證自己真的是這麽想,這是否意味著他在晚餐上的觀點是言不由衷呢?或者反過來?只有天知道。Finra並沒有透露他們是怎麽知道的。即便他們真的知道,那也不意味著分析師不誠實。因為除了撒謊,人們還可能犯錯。

問題在於,沒有人知道一名投研分析師的工作到底是什麽,或者說應該怎麽做。分析師最常規的工作,是定期發布他們所覆蓋的公司的研報,告訴客戶應該買入、賣出還是持有。這可能會占用一定的時間精力,但絕不會太多。剩下的時間,他們主要做這些:

CGMI的股票投研分析師們致力於與客戶保持頻繁的溝通,同時也努力與公司內部的銷售和交易人員保持良好的關系。分析師將後兩者視為內部客戶。這些頻繁的溝通主要通過郵件、電話、私人會面、會議、社交事件以及其他由CGMI舉辦或參與的各類活動。

一方面,所有購買花旗經紀服務的客戶都可以讀到分析師的報告。另一方面,有一些人通過頻繁的郵件、電話、會議以及“策略晚宴”與花旗的投研分析師們保持這聯系,但其他人卻沒有。這兩類人的區別在於,分析師們更喜歡前一種。那些與分析師頻繁接觸的客戶,他們的交易量也比別人大。為了取悅這些人,花旗為他們提供了五花八門的渠道接觸分析師。花旗的做法非常明顯:

客戶和銷售人員的意見是左右分析師獎金的重要因素。CGMI主要通過“平衡計分卡”為分析師打分,分析師最終得分的相對排名將決定其獎金。而大約有一半的分數都來自於內部和外部客戶的評價。

想象你是一個分析師。你和一個重要的公司客戶去參加一個會議,而該客戶的評價將決定你的獎金。她想知道你對X公司的看法,於是你給了她一份你上個月發布的報告,報告上推薦大家買入該公司。然後她告訴你:“是的,我一個月前就讀過了。現在我希望聽聽你的想法是否有變化,你有沒有什麽新的消息。”難道你會回答她:“等我下個月的報告吧”?真的如此嗎?這樣可不聰明哦。既然你只能向她複述報告上的內容,那麽公司何必要辦這個會議呢?

這個獎金評價機制與2003年《全球投研分析師守則》的規則不符。它會鼓勵投研分析師與客戶建立不恰當的關系,比如在報告正式發布之前將非公開消息私下透露給客戶。

這里,我想特別強調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在互聯網泡沫期間,一大批投研分析師都在瘋狂地推薦他們自己心里也不相信的股票。我們知道這一點,不是因為我們能看清他們“內心深處”,而是因為看到了他們的郵件。他們在郵件里用“臟話”來稱呼這些公司,但卻在報告里給予“買入”評級。這樣實在很糟糕,所以投行和監管者編制了《全球投研分析師守則》,他們希望借此來解決這一問題。

在他們看來,問題的根源在於分析師對客戶過於殷勤,在評級時“太慷慨”。所以,他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不僅要求分析師保證他們心口一致,而且還應該切斷他們與投行業務的聯系。所以,新規則禁止分析師“直接或間接地”參與“與路演相關的一切投行業務”。分析師的錢只能來自於投資者,而不是證券發行方。

但是,該規則並沒有禁止分析師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而且有什麽理由禁止呢?為更優質的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各個行業都是如此。這就是分析師的工作,他們為投資者做研究,將自己的想法公開而誠實地和投資者客戶們分享。呃,我的意思是,和一部分投資者分享,而不是所有的。你知道,絕不是那些閱讀他們研報的人。但是,那些讀研報的客戶大概要花一個世紀,才明白他們只是無足輕重的小角色。所以,僅僅要求分析師對投資者客戶忠誠並不解決實際問題。關鍵在於,哪些客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679

拿什麽拯救盧布?俄考慮強制企業賣出外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59

周五,彭博報道,俄議員提議強制企業賣出外匯,稱俄企應在銀行帳戶收到外匯的七個工作日內,賣出最多達50%外匯收入。俄議員出此“狠招”,旨在拯救盧布。周四俄央行加息後盧布不漲反跌,周五布油再跌3%令盧布雪上加霜,今年盧布已暴跌43%。

rouble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五名國會議員遞交了一份議案草案,其中要求俄羅斯企業在銀行帳戶收到外匯收入的七個工作日之內,賣出最多達50%的外匯收入。俄羅斯央行有權下調議案中提出的50%上限。

此前,俄羅斯敦促以出口為主的公司,如俄國企OAO Rosneft公司將盡可能多的外匯收入換成盧布,以緩解盧布壓力。前幾日,俄財政部提議,政府應派代表商討賣出外匯方面的政策。

不過,上月俄總統普京在APEC峰會上曾表示,俄羅斯不計劃限制資本流動性。俄央行新聞處對此議案回應稱,強制要求企業賣出外匯違反了行政限制。

昨日,俄羅斯央行宣布加息100個基點,將基準利率從9.5%提高至10.5%,這符合市場預期。然而,盧布不僅未漲,反而暴跌,並創下歷史新低。

今年以來,由於西方制裁俄羅斯、油價暴跌至五年多新低,俄羅斯作為石油出口大國經濟嚴重受損,俄羅斯經濟2009年來首次陷入衰退。今年盧布兌美元暴跌43%,頻頻刷新歷史新低。在彭博追蹤的170多國貨幣中,盧布是排在烏克蘭貨幣格里夫納之後,表現第二糟的貨幣。

周五,美元兌盧布飆升到57.986的歷史新高,但兩分鐘內迅速回落到55.94,不過後又上漲到57.33。市場人士稱,這看起來像是俄央行在幹預市場,但這最終難敵油價下跌帶來的貶值趨勢。周五,布油再度暴跌3%,目前美元兌盧布57.5430,盧布當日下跌2%。

2006年,俄羅斯央行取消了外匯管制,允許盧布完全自由兌換,也放寬了對投資者限制。在那之前,監管當局要求企業在轉移資金時用專用帳戶和抵押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56

新資本管制:俄要求五大國企賣出外匯 每日拋售額或達10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381

俄羅斯五大以出口為主的國有公司接到通知,俄政府要求它們出售外匯收入,明年3月初以前,這幾家公司持有的外匯不超過10月初時的水平。俄商業日報預計,五家公司合計或需每日出售10億美元外匯收入。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俄羅斯五大以出口為主的國有公司董事會接到通知,俄政府要求它們批準出售外匯收入的決議。五家公司分別為:俄石油公司Rosneft,俄天然氣公司Gazprom,能源公司Zarubezhneft,鉆石公司Alrosa和Kristall。

根據相關決議,明年3月初以前,這五家公司持有的外匯不超過10月初時的水平。明年3月以後,這幾家公司持有的外匯儲備需維持在與3月初相當的水平。五家公司需要每周向俄羅斯央行提交報告,匯報外匯持有量。

俄政府此舉旨在支持盧布。俄商業日報預計,截至明年3月,五家公司合計或需每日出售10億美元外匯收入。

分析師稱,這些舉措實質是比較溫和的資本管制,但總統普京要履行承諾,不尋求實行全面管制。

“他們已經迫使國有出口企業拋售美元,我猜銀行業也會是這樣,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資本管制已經實施,”因批評克里姆林宮而逃離俄羅斯的經濟學家Sergei Guriev向路透表示。

最近幾日,盧布連續走高,周二,美元兌盧布下挫2.4%,達到54.55。本月,美元兌盧布一度突破80關口,目前盧布自歷史新低上漲了超過30%。

QQ圖片20141224073641

此前就有報道稱,俄羅斯敦促以出口為主的公司,如俄石油公司Rosneft將盡可能多的外匯收入換成盧布,以緩解盧布壓力。俄羅斯財政部曾提議,政府應派代表商討賣出外匯方面的政策。

本月早些時候,華爾街見聞網站報道,俄羅斯議員提議強制企業賣出外匯,稱俄企應在銀行帳戶收到外匯的七個工作日內,賣出最多達50%外匯收入。俄議員出此“狠招”,旨在拯救盧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881

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對話分析師:大股東當前不會賣出民生銀行股票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2-01/894843.html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2月1日,中國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監事會主席段青山以及全體行領導與多家證券公司和投資機構的分析師在民生銀行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現場交流對話活動。會議由董事會秘書萬青元主持。

洪崎首先介紹了民生銀行戰略推進和各項業務開展情況,指出未來民生銀行要做到“對公、中小加小微和零售”的“三三制”業務布局;行長助理林雲山補充介紹了小微金融、小區金融和移動互聯金融業務的有序推進情況;黨委委員林治洪介紹了公司業務事業部改革優化、建立交易銀行板塊、建立戰略大客戶部、加快發展投行業務等相關情況,行長助理石傑介紹了民生銀行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提早動手,堅持“對標”和“對沖”兩大原則,一方面通過“鐵騎行動”加大不良資產的處置清收力度,另一方面通過調整風險偏好來控制不良貸款新增;此外,董事長洪崎也介紹了民生銀行為了應對利率市場化時代的到來,將啟動全面變革的“鳳凰計劃”,預計三到五年全面見效;發展規劃部總經理龔誌堅介紹了“鳳凰計劃”的基本情況。

對於分析師們的眾多提問,民生銀行管理層進行了坦誠的回答。洪崎董事長在回答提問時特別指出,在與第一大股東安邦集團溝通時,安邦明確表示之所以頻頻增持,是看好民生銀行的長遠發展,並表示將只作為財務投資者,雙方已經在一些業務領域開展了合作;在昨天的董事會上,其他大股東也紛紛表示看好民生銀行的長遠發展,當前不會賣出民生銀行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