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揭情史逼讓權新地兄弟鬥爭內幕

2008-3-6  NM




自從兩個多星期前,新鴻基地產主席郭炳湘突然休假後,矛頭一直指向他身邊的紅顏知己唐錦馨(Ida Tong),就連四叔李兆基及賭王何鴻燊亦公開評論郭氏兄弟的家事。其實今次家變並非一朝一夕,三兄弟共管一間三千三百億的上市公司才是問題癥結所在,兄弟之間的管理意念不同,公司內的山頭主義早已存在;而新地近年的重頭戲九龍站上蓋項目,更是導火線之一,新地正面臨上市以來最大的管治危機。且看本週四業績公布記者會上,郭炳江及郭炳聯兩兄弟如何解畫。

由上月尾開始,新鴻基地產主席郭炳湘已足足休假了兩個多星期;其間他一直留守香江,至本週二他出席北京政協會議才公開露面,並首次在事件後發言。他表示自己正放假,公司業務未有因此受影響。

他 的兩個弟弟郭炳江及郭炳聯,一直拒絕就事件發言,反而「睇住」郭氏三兄弟長大,身兼新地副主席的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卻不斷化身「傳聲筒」對外放風,表示 三兄弟感情向來要好,一切全因有「外人」從中作梗。他說:「阿湘聽呢個女人(唐錦馨)講嘢多,是非自然多……阿湘係應該聽阿媽話,大家和和氣氣咪好囉!」

郭 炳湘今年已五十七歲,被長輩勸勉要「聽媽咪話」,可謂不無尷尬。而外界的矛頭,一直指向他的紅顏知己唐錦馨,但唐錦馨未有在新地擔當過任何職務;而且唐錦 馨出身工業世家,父親唐全是七十年代有名的富豪,家底豐厚。外間指她是新鴻基家變的始作俑者,令她身邊的朋友大表不滿:「Ida(唐錦馨)同 Walter(郭炳湘)係好傾得埋的朋友,Ida自己都好有錢,絕對唔存在要從中『搵着數』。」

郭炳湘的情史被坦蕩蕩地抖出來,只是郭炳湘被拉下馬的契機,事實新地內部一直鬥爭不止。

共管模式種禍根

自從新鴻基地產在一九七二年上市, 規模極速膨脹,市值由當年的一億多發展到現時的三千多億,員工達二萬七千多人。集團規模日益擴大,業務遍布世界各地;住宅、寫字樓、商鋪及酒店都有,架構 亦複雜起來。九○年新地創辦人郭得勝過身,其後,郭氏三兄弟採取分工合作的模式,一人兼管多個部門,部門主管則按此直接匯報予所屬的郭氏中人,由此種下 「內爭」禍根。

據新地內部職員透露,身為主席的郭炳湘,由於一向對酒店業務有濃厚興趣,故掌管酒店部門;今年五十六歲的老二郭炳江,則負責 建築部、工程部門;專責農地及舊樓收購、大型項目投標等工作的發展部,亦由他負責。關乎內地地產發展的中國部,則由郭炳湘及郭炳江兩兄弟分區域共管。至於 曾修讀法律、今年五十五歲的郭炳聯,則負責集團的法律及財務部門。

皇親國戚佔據地盤

就在部門各自為政下,山頭主義漸漸成形。郭炳江拉來自己妻子梁潔芹,出任新地建築部經理,而郭炳聯的太太劉寶賜則是新地的法律顧問。各人又找來自己的人馬進入「馬房」(部門)鞏固既有勢力;如非同路人馬,自然難以立身於所屬部門或從中上位。

例 如在建築部內負責內務管理的經理蔡少浩,位置僅在郭炳江太太梁潔芹之下,加入新地前蔡少浩在南順食品的包裝部門任職,對建築可說是外行,能夠加入新地,進 身高層,皆因他與郭炳江的太太梁潔芹屬同一教會,大家分外投契。「Thomas(郭炳江)同太太Ingrid都係基督徒,會喺公司搞布導會。每次喺會上,Robert(蔡少浩)都好出位。佢經常表現得好虔誠同激動,又喊又跪地,其他基督徒因此好受感動,不過咁就惹來謠言,大家認為佢呢啲出位表現,正好彌補佢喺工作及管理上嘅不足。」一名新地中人說。

三兄弟之間還加插了一名舅父,即郭老太鄺肖卿的弟弟鄺準,他亦在新地出任要職。鄺準今年已七十九歲,早年畢業於武漢中南財經學院,七二年新鴻基地產上市,他已在公司工作,並負責屋苑管理的事宜。他自然亦有安插自己人在所屬部門,其中兒子鄺正煒出任新地大廈管理部門的經理,在父親之下。近年鄺準又沾手集團旗下三、四線商場的租務工作,勢力愈來愈大。

老太掌舵兄弟對立

主理新地財務的郭炳聯,與地產部的郭炳江以及物業管理部的鄺準,皆有其「地盤」,郭炳湘在業務上多加插手,即引起固有勢力的不滿;須郭老太出手調停。

新地上下各自收風

鄺準還會向郭老太說及公司及郭氏三兄弟的工作情況,猶如大內總管。而從物業管理部門散發開去的是是非非,亦是最多。「佢份人好多嘢『擔心』,咪同郭老太講囉。」一名新地中人說。

不過,在新地內並無任何職位的郭老太,同樣亦非等閒之輩。郭老太今年已八十多歲,雖然學歷程度不高,但不會只聽鄺準或郭氏三兄弟單方面說話。

每逢週末,她會相約新鴻基地產的中高層,到尖沙咀帝苑酒店午膳。「郭老太通常單刀赴會,仔女唔喺身邊。會上佢會問大家做成點呀,有咩不滿都可以坦白同佢講。」一名新地前高層說。郭氏兄弟亦愛在週六、日,分別約公司職員午膳及了解各部門運作,同樣若有任何意見也可坦誠提出。午膳後再順道落地盤巡視,結果令一眾中高層抱怨在週六、日精神上都不能鬆懈,就如一星期七日「賣身」予新地。

主席權力被架空

在 這種複雜的部門架構下,新地業務的最終決策,例如是售樓部物業定價、發展部作大型投標,或建築部購料報價等,須再由一個小組(panel)全權決定。而該 小組的成員,最主要為郭氏三兄弟及鄺準等;各部門的高級職員負責列席旁聽及提供意見。每有意見不合,身為主席的郭炳湘自然擁有一錘定音的最高決策權。不 過,以往郭炳湘很少在政策上堅持己見,事關他一向只鍾情酒店裝修及設計等「濕碎」工作,而在九七年被大富豪張子強綁架後,他精神大受打擊下,只愛睡覺,對公司業務撒手不理;結果小組中人往往自己「傾掂數」後,就找郭炳湘簽名,令他淪為「簽名機器」。

其 間郭炳湘一直由紅顏知己唐錦馨陪伴,遊山玩水;加上精神科醫生李誠悉心治療,郭炳湘的病情慢慢好起來。新地中有人堅持他是由消極轉為鬱躁,情緒大起大落至 過度自信,然而郭炳湘則認為自己已經康復,對自己的決策能力亦開始自信起來,於是嘗試在內地地產及香港發展上再度掌政,因而埋下新地家變的伏線。

買酒店惹衝突

其 中一個觸發點,是去年十二月購入的銅鑼灣快捷假日酒店。掌管酒店部的郭炳湘極看好酒店未來發展,故拍板以十五億八千萬元購入,但負責管理財務的郭炳聯,認 為該酒店回報太低,不值得購入。一名負責估價的地產代理認為:「間酒店嘅價錢屬合理,但新地一向只作極大型綜合項目,很少購入只有一棟的『散收收』物業, 故的確不合新地發展風格。」身為集團主席的郭炳湘,卻一意孤行「簽字」落實,兩兄弟亦無可奈何。這項交易引起兄弟內訌,在地產界眾所周知,新地負責物業買 賣的員工亦向經紀放風,不要再呈上酒店類的物業供挑選。

爭肥缺現紛爭

另一個導火線,牽涉新地近年最觸目的重頭戲——九龍站項 目。九龍站現正發展的五、六及七期項目,包括全球第三高的甲級商廈環球貿易廣場、全港最高地標住宅項目天璽、一百萬呎的大型主題商場Elements、豪 華套房酒店港景匯、及國際頂級酒店The Ritz Carlton Hotel等。這個項目能夠製造強勁現金流,將佔新地收入一個極大比重。以往該部門由郭炳聯負責,鄺準從旁亦想插手。而郭炳江的女兒郭曉妍也在此部門任 職。最近郭炳湘想重奪租務部話事權,結果由酒店的設計裝修和用料、以至寫字樓及商場租務,大家都加上自己意見,彼此爭論不休。

「例如是負責酒店部嘅郭炳湘,諗計設計酒店及裝修,熟悉建築嘅郭炳江會認為不切實際及難以按進度完工;郭炳湘認為寫字樓及酒店商鋪可以用幾多錢租出去,負責財務嘅郭炳聯又認為定價太低。最火爆的爭拗點,是郭炳湘已想好找哪間公司管理九龍站上蓋的酒店業務,但其他兩兄弟對其收費及作用,卻存有好大疑問。」一名知情人士說。

郭炳湘在公司內有自己的一班人馬,以往一向無甚作為,現時見有機會上位,自然落力討論,加插意見;結果各路人馬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郭炳湘遂使出撒手鐧,「佢係主席嚟o架嘛,佢一簽字,就已經override(推翻)兩個細佬,去到咁大家仲有咩好講?」一名知情人士說。

郭老太出面調停

據知,郭炳江及郭炳聯對身邊朋友及公司同事表示,以往都包容哥哥有病,但現時他們深感不被尊重,又認為小組的「議政」功能名存實亡,主席一意孤行,將出現管治危機,難向小股東交代,遂由郭老太出面,要求郭炳湘暫時放假,希望他念及兄弟情,大家坐低再商量。

郭老太出面平息紛爭,原來並非首次。據可靠消息透露,早在五、六年前,新地的執行董事陳鉅源,由於專責農地買賣工作,而且經常找來自荃灣的鄉坤陳國鉅工作,令對方成為新地御用打手,結果被伙記向公司舉報,認為當中涉及利益輸送,新地遂派人調查。

一向行事較有人情味的郭炳江希望陳鉅源繼續留任,但郭炳湘認為應一炒免留後患。「最後郭老太念及陳鉅源在新地已三十多年,早被郭得勝視為誼子而予以挽留。」一名知情人士說。結果陳鉅源繼續留任,但已被廢武功,並無實權,業務由後起之輩雷霆及周國賢等接手。

事到如今,郭氏三兄弟的感情難免有所變化。其實三人感情一向非常要好,早年郭炳湘與炳江同赴英國讀書,經常互相照顧。一名知情人士說:「當時Thomas(郭炳江)耳仔出問題,要做手術,Walter(郭炳湘)晚晚煲湯佢飲,好照顧細佬。」

儘管三兄弟感情要好,但已各自成家,難免為自己家庭成員的利益有所盤算。在公在私,郭炳湘因紅顏知己唐錦馨的出現而被拉下馬,公司回復昔日的「太平」,只是緩兵之計。

郭老太手持尚方寶劍

郭 氏家族主要是透過信託基金HSBC International Trustee Limited控有新地41.5%(市值$1396億)股權,郭氏三兄弟及母親鄺肖卿是信託基金的受益人,惟外間一直無法得悉兄弟之間在信託基金內的權益 比重。而郭氏三兄弟則各自分別直接持有近1%(市值約$30億)的新地股份。

但上星期五,四叔李兆基在上海接受復旦大學頒發名譽博士學位時,開腔評論郭炳湘休假一事,就露了端倪,他指郭老太掌握基金控制權,郭炳湘不可能分家:「你又話佢(郭炳湘)另起爐灶,那是無可能的,因為一間公司是一個組織,母親幾乎完全持有,我嘅『死鬼』拍擋已經計劃好好,設立一個基金出來,三個人要一起齊上齊落,不能賣那些股份,要長線持有,今日郭炳湘要拆出來是拆不到的。」他又表示,郭老太鄺肖卿身體仍然健康, 「很可能長命過我!」

可 以推斷這個信託基金的監護人(Guardian)就是郭老太,由於她持有「尚方寶劍」,可以命令及制衡受益人按她的旨意辦事。基金內的股份買賣亦須得到她 的同意才可進行。行內人分析,信託基金內應設有第二監護人,若首位監護人身故,第二監護人將履行一切職務,而郭老太鄺肖卿身體雖然壯健,但已年逾八十,假 若郭老太過世,信託基金的監護人將會屬誰是關鍵所在。據認識新地創辦人郭得勝的老牌會計師表示,當年郭得勝成立信託基金主要是避交遺產稅,但香港現時已取 消遺產稅。現時部分信託基金可按成立人意願定下限期,若然該信託基金設有限期,到期時基金可以解散(dissolve),不能分開的「緊箍咒」隨之解除, 兄弟就可以分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24

有中國特色的雷士鬥爭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7/1919061.html
長江用動員群眾的方式來與資本抗衡,借此增強自己的控制力和財產的安全感。但每個環節都錯了。

一個時代過去了幾十年,它仍在影響一代人及他們創造的商業世界。

生於1965年的吳長江是其中之一,他懂得如何發動群眾並利用他們的民族主義情緒。7月13日,雷士照明的員工,在重慶總部和四川及廣東兩地工廠, 舉行了一場罷工大遊行,經銷商、供應商也參與其中。這直接的結果就是,工廠停產,36個運營中心停止進貨,這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股價大跌。

公司的利益相關者站到了董事會的對立面。而這些人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創始人吳長江重掌公司大權,讓現在管理公司的外資施耐德「滾出去」。

這也許是逼不得已。按照吳長江的描述,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合夥人閻炎聯合施耐德把自己趕出門外。他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校友京東商城CEO劉強東是他的輿論助陣者。

事件的經過並不難釐清。吳長江是在5月25日被迫辭去董事長兼CEO職務的。起因是吳因為重慶南岸區的一些事情被有關部門叫去協助調查,他遂跑到香 港。閻炎的律師為避免公司股價波動,建議讓吳辭去全部職務。閻炎後來實際控制了董事會。在吳辭職後,富有國際化管理經驗的股東施耐德開始負責管理公司。

在現代公司管理制度不夠成熟的中國,投資人和創始人之間的這種矛盾無疑是十分典型的。聯想到中國過去十年中資本助力下的創業浪潮,雷士事件可能不是一個特例。

從多個創業企業家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第一代土生土長的創業者身上,往往有著一個重要特徵:缺乏安全感。這經常會導致「動作變形」,比如對長 遠戰略關注不夠,自身利益與公司利益難以釐清,政策不明朗時,個人資金安全成為首要關注大事—這個時候往往也是「做錯事」的開始。

而另一方面,在引入投資時又缺乏戒備心理和相關知識,對公司所屬權過度自信,無力抗衡股份被過度稀釋。吳長江目前仍是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但他持股比 例僅為18.45%,和第二大股東賽富亞洲基金相差無幾,施耐德和高盛則為第三和第四大股東。顯然,這直接導致了他在董事會中的被動局面。

中國的第一代創始人大都對公司有很強的控制慾。這種想法當然不難理解,創始人在初期時的確是一個公司的靈魂。反過來,公司也像他們的孩子一樣。

但也需要看到,要管理好一個日益壯大的公司,創始人未必是那個最佳的角色。

公司創始人精通業務,卻不見得具備現代公司的管理理念及能力—有時,他們的決策往往缺乏透明度,忽視董事會的作用,凡事全由自己說了算。比如,在雷 士的例子裡,吳長江被指出,在未經董事會批准的前提下,直接與重慶市南岸區簽訂了總部搬遷的合同,並把政府給予的搬遷費和一塊地納入個人公司名下。這顯然 是違背契約精神的。當一個公司引入機構資本並走向公開市場,這種不透明的運作方式對公司而言顯然是致命的,也對其他股東的利益造成傷害。

反觀風險投資家們,他們深諳法律流程和規則,其身後往往擁有龐大的律師團隊提供諮詢保障,因此他們能夠做到「合法」,有時卻未必合乎情理。在雷士這 件事上,儘管律師提出了建議,但閻炎及其控制下的董事會卻未必一定要把吳長江趕下台。中國資本積累初期創始人的稚嫩讓一些投資人表現出強大的控制慾。當 然,VC在投入巨資之後,有理由要求將利潤最大化。但在培育公司方面,他們顯然過於喜歡指手畫腳了。

越來越多的創始人將面臨吳長江的局面。不管雷士故事的結局如何,在中國公司建立現代制度方面,它都開啟了一個時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05

現金是人生鬥爭的武器 黃祖斌

http://xueqiu.com/9386038954/23850768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一個社會階層傾向於固化的中國社會,社會底層人士如何有所發展,是很多底層人士所面對的難題。

不久前,有三個事情,讓我感慨不已:

1、最近有一個洋快餐品牌廣告經常看到:餐廳裡,幾個女子通過手機或是平板電腦傳看一些照片,具體忘了是什麼,應該是時裝吧,引發眾女的羨慕之聲。另幾個小男生,也通過類似的工具,傳看某人買的汽車,發出見見過世面的小世民的感嘆聲。隨後,這個洋快餐15元的午餐組合就出現了,廣告的創意是通過低價的快餐,可以節省出買車買時裝的錢。真是奇特的想法,窮得時裝和汽車都買不起,搞不懂居然有這種奇異的想法。

2、我有個表弟,從小學習一直很差,身體也不好(挑食的人就這樣)。我記得他剛剛畢業的時候,在我老家一個工廠裡當工人,一星期大概要工作6天,並且其中的大概3天晚上還要值班,9點下班後,就睡在廠裡。月薪只有1000多。我當時心想,這哪有什麼前途?但是當時中國所謂的勞動紅利的存在,就給了企業儘可能剝削廉價勞動力的社會基礎。

最近瞭解到,我這位表弟通過勞務中介,去了新加坡打工,付出的中介費是2萬元,合同期2年,月薪提到差不多人民幣1萬元。這個新加坡工廠是否提供食宿,情況不明,不過2年24萬元的收入,總算還可以。在去新加坡之前,他的月薪也不過3000左右。

讓我震驚的是,我這位表弟去新加坡打工的工資所得,早有了消費的安排:買輛小汽車。

就我老家(江蘇海門市)那個地方,從南到北,或從東到西,穿過市區,騎自行車應該不需要20分鐘,一個藍領工人,買車幹什麼?去月薪3000元的工廠上班開車更方便一些?我二姑為了這個兒子結婚在農村蓋了樓房,面積大得應該能住下30人,但也花光了夫妻二人所有的積蓄併負債不少,直到房子蓋好後六七年,債剛剛還清。

3、去年春節時,我岳父私下對我老婆說,他退休了,一共存了大概10多萬元,想給我們買輛汽車。我老婆轉述了這個想法後,我自然很震驚,也感覺非常的悲哀。我岳父一生都沒掙過大錢,雖然是做外科手術的醫生,但因為是在一個礦企下屬的醫院上班,工資經常都要拖欠兩三個月,頂多就是收了點患者送的煙,因此還染上了吸煙的毛病。身有糖尿病,腿腳也不利落。終生都省吃儉用。居然想用這些錢給女兒女婿買輛注定不斷貶值的車。當然,我岳父全心全意為女兒女婿的利益考慮,這也很讓我感動。我捫心自問,我要是退休後只有10多萬元, 不要說給女兒買汽車了,自行車也不會。

今天李**當選為新一任中國政府總理,且不論他面對的是房地產市場硬著陸的風險,透支的人口紅利和環境成本,連出租車司機被公司盤剝的份子錢黑心制度都要由新一屆政府來改革,更不用說觸動眾多利益集團的種種弊政了。所以李**這個職位,其實是份苦差事。奇怪的是門戶網站報導稱,他和李源潮同是厲以寧的學生。我估計厲以寧的學生們紛紛互相致電慶賀。為什麼慶賀?地球人都知道。

不論是哪一個社會,既得利益階層,或是已經成功的階層及家庭,很容易鞏固他們的地位、財富。一個高校畢業生,縱有創業的雄心,也有不錯的投資項目,20家銀行,未必有1家願意給其提供100萬元的貸款。但1個靠房地產暴富的億萬富翁,很可能有20個銀行為了把貸款貸給他使出36計,打得頭破血流。

在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社會底層人士越有脫穎而出的機會。解放前中國天下大亂,於是很多農民出身的人,成為解放軍高級軍官。解放後,這種機會幾乎不存在了。改革開放初期,天下太平,但是經濟水平比較低。雖然一些回城知青,或是刑滿釋放犯,很難在國企裡找到工作,但開個小賣部,或是隨便販賣些什麼,在商品緊缺的時代,很容易就致富了。目前的中國,犯罪率持續大幅下降,中國經濟規模已是世界第二,但當中國人口紅利到了向下的拐點,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告別2位數時代後,社會底層的人面對的是越來越小的向上發展的縫隙。現在幾乎所有的商品,都是供大於求,任何一個事業,投資門檻可能是20年前的100倍,甚至是1萬倍,一般人根本賠不起。於是當老闆,越來越是老闆們的事。

有人說底層人士向上發展,要擴展人脈。這當然是一個不錯的思路,腿腳勤一些,臉皮厚一些,確實可以結識更多較高層次的朋友,不過這個社會的明規則是,朋友也是分階層和檔次的。1個千萬富翁是沒有多少興趣去赴3個百萬富翁(1線城市已經很少有人好意思說自己是百萬富翁了)的聚會的(越是富的人,對吃飯越沒有興趣,甚至這已經是他們的負擔了),千萬富翁想得比較多的是如何結識億萬富翁。想通過結識擁有較多資源的人,來獲得他們的無償幫助,恐怕非常難。

我想起《倚天屠龍記》中的一個情節,張三丰結識了郭襄,郭說讓他去找郭靖(郭靖當然會很喜歡他),但郭襄又告訴他,自己的極品姐姐很不好對付,讓他小心。二人分手後,張三丰偶遇一對農村小夫妻,女的不斷鼓勵男的要和大哥分家。張三丰心想,這對農民小夫妻尚有志氣獨立門戶,自己何必看郭襄姐姐的臉色過日子?於是張三丰獨立門戶,創立了武當派。

我的意思是,有點志氣的人,一般都不想通過給別人增加負擔的方式來實現發展。誰不討厭損人利己的人?

對於社會底層的人要想向上發展,或者在這個缺乏安全感的社會裡,讓自己心理上感到很踏實,比較安全,我個人覺得,有兩件事一定要做:

1、看書。

據說中國命相學認為,一個人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分別是:命、運、風水、積德、讀書。這個似乎流傳比較廣,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大概是10年前,3年前又聽一個講師提到這個,他還講了個有趣的比方:命是第一位的,好比一個人已經因殺人罪判了死刑,他讀再多的書都沒有用。當然,如果李雙江之子出來後,再殺了人,他就是不看書,也未必就被槍斃。

前4個因素不好主動地去掌握,但讀書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尤其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回憶我從小到大,最遺憾的事,恐怕就是沒有足夠的書可讀。當然,書隨意可以得到,供應無限,也未必能保持長久的興趣。讀書最重要的不是掌握一種治感冒的方法,而是瞭解這個世界,認清發展的方向。一個人如果做的是紡織行業,他就是再聰明,再勤奮,也不會有多大的前途。看看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最終賣掉紡織設備就知道了。不讀書的人,眼光一定不會很高,很容易就滿足了,也很容易錯過機會,甚至機會出現了,根本不知道這是機會。

這裡再說說我一個表妹的事。她在高中時,我就出巨資(大概90元)給她買了一套《10萬個為什麼》,一共12本,一再告訴她要多看看。但因為重視不夠,另外江蘇的應試教育排斥這種東西,結果沒有看。自然她的眼光就不會很高,今年春節結了婚,打聽下來,有可能嫁給了一位農民工。他老公的工作是隨建築施工隊在全國轉戰,去年還在北京,今年就去上海了。我問她妹妹是什麼學歷,她妹妹也不瞭解。但願是南京大學畢業的土木工程師吧。現在我這位表妹在老家一個肯德基店裡工作,有時候要上夜班。她家根本就沒有書架,也沒有閱讀群書的興趣和習慣。

我二表妹不久前來北京出差,分別見了我弟和我。瞭解到,她和男朋友努力在明年能有10萬以上的存款,以準備在江蘇南通市買房。奇怪的是,她準備先買車。再過一兩年才能有10萬,我無法想像什麼時候才能有住房的首付。

這裡順便多說兩句。在網上看到,很多中國女人喜歡往外國人身上靠,其實很多外國人就是在國內混不下去的社會垃圾。也看到,在中國一些城市的酒吧,或是一些聚會,外國男性來免費,中國女性要參加則有一定的金錢門檻,明碼標價。中國的女性同樣處於東亞,智商和日本、韓國的女性一樣高,不過更有優勢,那就是一直有向上發展的想法。而日韓的女人則甘當男人的附庸。看看中國的高校,女生的學習成績比男生要高很多。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班上11個女生,19個男生,有一次期末成績下來,21-30名,全部是男生。第一次英語6級考試,報考的女生全過,而男生只過了大概5個人。

但為什麼中國社會女子的社會地位,發展前途,事業成就,普遍不如男子?是因為男人力氣大?還是因為社會偏見?力氣的因素基本可以排除,社會偏見也是比較有限的。對於企業來說,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價值,就是核心競爭力,和性別有什麼關係?我個人總結的原因是,中國的女生普遍不喜歡學習課本之外的知識,除教課書外,沒有閱讀的習慣。如果不能大量閱讀,怎麼能提高擇業、發展準確方向的概率?顯然,錯誤的方向,有可能就是南轅北轍,而正確的方向,可能事半功倍。

再聰明再有見識的人,如果缺乏足夠的信息,也很難知道準確的方向。這兩天看到一個文章,講的是為什麼徐海東抗日戰爭後期就不再指揮作戰,更缺席解放戰爭的人,為什麼能評上大將軍銜,而且只排在粟裕的後面。長征路上,毛澤東和張國燾分裂後,只有近1萬人的軍隊。當時已經做好了部隊被打散後去蘇聯境內避難的準備。毛澤東本人還做好了部隊被打散後,去白區做地下工作的準備。後來通過國民黨報紙,知道了陝北劉志丹、徐海東已經發展了較大的蘇區,這才準備去陝北。但徐海東是張國燾部下,張已另立偽「中央」,所以能否去陝北,不好決定。於是毛澤東給徐海東寫信借款1000大洋,投石問路。徐海東決定給(不是借)5000大洋。毛澤東非常感動。後抗日戰爭時期,徐海東重病,一次慶功大會上當場大吐血,毛澤東特意發電報:「安心養病,天塌不管。」

2、積累現金並投資。

通過自有資金的正確投資,是逐步致富的有效途徑,也是致富的次高境界。最高境界當然是用別人的錢致富,巴菲特如果不是通過保險公司的浮存金加槓桿投資,不可能如此富有。

通過腦力或是體力掙錢是非常有限的。農民工50歲以上,基本上沒有企業願意用。除非是會計、醫生、律師等越老越值錢的職業,不少職業的空間都受年齡的限制。所以要想早日擺脫為生存而工作的狀態,就必須把現金當成人生鬥爭的武器,通過投資致富。

既然是社會底層人士,自然不會有巨額遺產等著自己,爸也不叫李剛或是李雙江,那麼現金的積累,就是必然的一個過程。比較有錢途的人,一般會努力工作掙薪水,不花的錢儘量不花。

讀過一些價值投資方面的書的人,一般都會瞭解約翰.坦普爾頓和巴菲特這2位最終成為百億美元級巨富的人,年輕的時候是如何動腦筋節省每一分錢的。巴菲特父親雖然因為很偶然的原因成為國會議員,但一直不是什麼富人。巴菲特出生的時候,他爸因為窮得叮噹響,一度動員老婆回娘家,因為這樣可以吃飽飯。所以巴菲特財富的積累,完全靠自己。他大概只有10歲的時候就開始送報紙掙錢,早上大概5點鐘起床。累計送的報紙,有幾十萬份。

考慮到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溺愛的陋習,出生於社會底層,也未必不是什麼壞事(一個小屁孩如果像李雙江之子那個操性,如此囂張,說不定早被人弄死了),特別是出生於錢不夠花的家庭。最悲哀的是,一些家庭並不富裕,卻富養孩子。以後愛滋病很有可能可以治癒,但富養孩子導致的一些毛病,可能永遠無法治癒。

一個人如果收入不錯,並有節儉的「惡名」,那當出現良好的投資機會的時候,他如果想融資,也有更多的渠道和額度。以我為例,我在2005年的時候能有200%的股票倉位,就是通過融資。我父母非常放心地把錢借給我。我現在要想借錢,也有不少渠道。一句話都不用講的渠道都有:券商根據股票賬戶的市值提供的最多50%,年利率8.6%的融資。當我確定股市有大機會時,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槓桿放大近40%。但如果一個月光人士,股票賬戶只有1萬元,就是願意出30%的年利率,券商也不會做這種融資業務。

分清投資性支出和消費性支出,是中國底層人士需要做的第一步。一定要有這個意識。上文我這位二表妹,穿的居然是800元的羽絨服,怪不得要到明年才能和男友存下10多萬元。如果不能把資金持續地用於投資,取得投資收益,而是不斷地消費掉,不僅可能長期停留在社會底層,還可能因為社會的劇烈變化,導致晚年淒涼,並拖累下一代。為什麼小布什能當美國總統?如果沒有老布什,這種概率是多少?更具體地說,如果子女的教育上投入不足,如何立足於社會?最近看到一級圖片,講國外部分所謂的DIAO絲青年的狀況。非洲或是南斯拉夫畢業的就不提了。有個意大利的工業化學博士,37歲,畢業後當了環衛工人。一個美國女學生,28歲,大學讀了5年,有繪畫和商業管理的學位,但只能在咖啡廳裡當服務員。一個意大利女學生,有文學和哲學的博士學位,但做的是保姆的工作。一個30歲的雅典男學生,有土木工程學位,只能當廚師,為了保住工作,還要用業餘時間學烹飪課程。一個24歲的美國男學生,讀了4年多的傳媒,到了好萊塢,當的是餐廳服務員。

總之,社會是比較現實的,社會是比較殘酷的,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瓜分得差不多了。但社會底層的人,並不是沒有機會了。個人努力奮鬥從概率上並不能100%有所發展,但發展的機會能大大提高,如果多讀書,能少走彎路,盡快步入正軌,而現金最好把它當成人生鬥爭的武器。人無遠慮,恐有近憂。

有了現金,如何投資,當然是另一門學問。過去20年,特別是過去10年給很多人帶來巨大財富的投資渠道,在中國經濟增速告別10%增長後,未必能繼續成為財富增長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10

深市與滬市的「鬥爭」 林子白

http://xueqiu.com/6624941293/24273233
殊死「搏鬥」1996

1996年,國慶節「黃金週」。當證券時報的編輯、記者上完節前最後一個夜班時,都異常興奮,盤算著那幾天怎樣歡度國慶佳節。突然,中層幹部接到通知——明天加班!

第二天早晨,報社領導對來加班的中層幹部說:昨晚接到明傳電報,要我們把今年以來本報如何打壓滬市的情況整理個材料,朱辦(朱鎔基副總理辦公室)要。今天大家辛苦一下。

接下來的工作是,大家分頭查找幾個月來證券時報有關對滬市不利的文章,查找上海證券報對深市不利的文章。一天下來,分別用A4紙複印了兩沓1尺高的材料。

據在時報工作的朋友說:那些文章主要是市場人士寫的包括個股的股評文章,由於深市很火爆,市場人士也很瘋狂,所寫的東西在字裡行間有「挺深抑滬」傾向。比如,滬市一旦普漲,市場人士就說人家「沉渣泛起」之類的話。至於報社記者主觀意圖來說僅有一次,而且還屬「正當防衛」——與上證報打打筆墨戰。事情大致是,上證報記者批評深市市盈率太高,時報記者與之探討如何從動態市盈率和靜態市盈率看深市績優股行情。

兩個多月後,即 12月16日,導致滬市股市三天全線跌停(第三天後來打開跌停)的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赫然出現證券時報和上海證券報受處罰的字眼。稱兩家報紙不及時刊登人民日報社論,處以停止披露上市公司信息一個月,兩名副總編輯停職檢查(上證報動真格,一副總編及一部門主任免職)。所謂不及時刊登社論一事,據時報的朋友說:較早前的一天晚上,新華社發了一篇關於兩家銀行的分支機構給券商融資申購新股被處罰的稿子,時報已安排見報;報紙大樣簽付印後準備下班時,新華社又發來一篇人民日報配發的社論,由於版面緊張,時報就將新華社通稿和社論打包組合在一起發。第二天,有關部門傳來朱鎔基簽發的社論原件,時報才知道社論的來頭,於是在次日的報紙頭版頭條位置全文補發(上證報也補登)。後來時報社長武鳳儀向有關部門領導申辯:時報至少部分發了社論,上證報當時一個字沒發,為什麼在處罰時,把時報放在前面?有關部門領導「抬舉」說:你們是人民日報主管的報紙,來頭大,所以把你們放在最前面。

1996年4月後,股市好轉,客觀原因是國家三年宏觀調控經濟實現軟著陸,迎來降息週期,但「深強滬弱」的逆轉確實是「人工培植」。

深圳市政府在飽受幾年的「滬強深弱」痛苦後,搞活深市的決心很大,在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後,責成深圳證管辦弄了個搞活深市的《白皮書》。這個《白皮書》無意中被證券時報記者弄到手,大做文章,組織業界對《白皮書》提出的12條措施進行連篇累牘的解讀。

深交所組織績優公司評選,政府對績優公司委託貸款,證券時報開展績優公司巡禮報導。深交所在全國掀起開展「服務周」活動(現場開戶),敦促並支持證券時報在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開分印點發行,跟隨「服務周」報導,組織市場分析人士跟隨「服務周」在全國各地宣講深市,那場面是相當壯觀,無異於演藝明星演唱會。

一系列「人工培植」方法,使深市慢慢地後來居上。在深市指數漲幅和成交量剛剛超越滬市時,偶爾會出現反覆,這讓深市方面很擔心,於是就常出現連夜急急忙忙出招應對。一天晚上,政府部門折騰了好長時間,弄了個百十來字很空洞的小稿子《深圳將成立資本市場發展委員會》(後來無果而終)。後來又有一次,深圳證管辦主任劉新華、深交所總經理莊心一等「很休閒」(天氣酷熱,穿得較少)地趕到證券時報,連夜策劃出籠文章應對,折騰到凌晨四五點,最後還是放棄了(次日深市也體諒,依舊強勢)。

1996年的股市很火爆,眾所周知,但出現「深強滬弱」的原因及滬深兩地有關方面的心態,各位看官可能有所不知。出現深強滬弱後,深圳方面很高興,深交所總經理莊心一和副總經理張育軍請時報領導班子吃飯,說深市好轉時報功不可沒,讓老武心里美滋滋的。讓老武心里美滋滋的還有,主管副市長武捷思不時打電話表揚時報,市長李子彬、市委書記厲有為在時報三週年時題詞祝賀。一次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老武應邀出席。會議結束後,有領導交代:證券時報在全國30多個城市有分印點,影響很大,明天見報的新聞請他們也發一下。晚上,老武帶回新聞通稿很無奈地說:我們是全國性財經證券類報紙,發地方關於黨建方面的稿子好不好?其他領導說,既然把稿子帶回來了,就發一下唄!以後這方面不貼近證券市場的稿子儘量不發。

1996年深市很強,深圳市領導很開心。在年中一次經濟體制改革會議上,市長李子彬說,今年深圳搞活證券市場後,印花稅收入十分可觀,不知要搞多少個大企業實現利稅才頂得上這半年的證券印花稅,證券市場是真正的無煙工業啊!也許是李市長對印花稅用法深感不安,他說,將來可以考慮建立一個穩定股市的基金,在股市不好時,讓基金起點穩定作用。當然,1997年7月深交所劃歸證監會領導後,印花稅中央與深圳「八二分」,穩定基金的事也就沒下文了。

1996年,滬市不及深市火爆,讓上海方面很不開心。據上海方面的朋友說,當時上交所的總經理楊祥海很鬱悶,也很惱火:上海市政府也很不開心。當然,上海方面不開心,並不是在乎多少印花稅的問題,而是自1993年迎頭趕超深市後,無論是上市公司家數、市場規模、交易量,遙遙領先深圳,目標直指國際金融中心;突突如其來的「深強滬弱」,可能動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感到很不適應。上海市政府成立協調小組,準備應戰深市。一天夜裡,華建敏(政府秘書長)、楊祥海、劉波(上證所副總經理)等聚集上證所,從上證報找來深市「龍頭」深發展年報深入分析後,決定培植滬市「龍頭」陸家嘴,做業績、向申銀、海通提供10億貸款坐莊、媒體配合造勢。上證報總編輯陸國元開始想保持中立,後被副市長黃菊叫去訓話,也頂不住了。滬上媒體被打招呼,不得出現「深強滬弱」字樣,上證報關於陸家嘴的造勢稿子須經莊家審定。陸家嘴很爭氣,確實拉了幾根大陽線。後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朱鎔基批判說,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利用媒體造勢,並點了上證報的名。黃菊申辯說,上證報不是上海的地方報紙,是中國證監會的報紙;證監會領導說,上證報也不是證監會的報紙,是新華社的報紙。新華社領導開始一頭霧水,後來才搞明白是上海分社辦的報紙。

潮起潮落爭「出生」

實事求是地說,在1992年上半年前,無論從市場規模還是交易活躍度看,滬市均不能與深市比擬。1992年6月,朱鎔基在廈門視察時,通知上海、深圳有關方面及上交所和深交所負責人到廈門匯報工作。聽了匯報後,朱認為,上海有六個方面不及深圳。

滬市與深市鬥爭開始於誰是新中國一家證券交易所之爭,互不相讓。從領「出生證」來看,是滬市先拿到,深市後拿到,但深市很不服氣:我要生孩子,上面不發「准生證」,孩子生出來,孩子生日還不承認嗎?況且,滬市的許多規章制度還是黃菊副市長率隊來深考察時要走的。後來朱鎔基問劉鴻儒:我已經給鄧小平匯報過,是上海在先,深圳在後,怎麼又說深圳在先呢?劉說:深交所12月1日試營業,上海是12月19日正式開業。

如果按正常程序,深交所可以先拿到「准生證」先正式開業的。1988年7月,深圳市委書記李灝出訪歐洲得到「靈感」,回國途徑香港,就請香港新鴻基證券(本來打算請日本朋友,擔心外交政治及語言交流障礙未遂)幫助籌建證券交易所,同年11月向中國人民銀行報送申請材料。上海1989年2月開始醞釀證券交易所方案。在12月召開的一次「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市委常委會上,朱過問籌建交易所的事,有關方面的兩位領導說「政治上有風險」,朱說:你們二位不用害怕,出了事有我和劉鴻儒負責(劉在場),你們二位還在二線呢!1990年5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向總行上報「關於籌建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請示」。與此同時,朱鎔基出訪香港、新加坡、美國,宣佈上海證券交易所將在年底前開業。9月19日,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人行聯合向國務院提交設立證券交易所請示報告,僅十多天后國務院有關領導就批示同意。11月14日,人民銀行總行批覆同意設立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見狀,主管副市長帶隊赴京做工作,但沒戲。李灝、鄭良玉(市長)帶領市有關領導到深交所現場辦公。李問:準備得怎樣?答曰:萬事俱備,只等一聲令下!李:我今天就是來拍板的,明天開張。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就是這樣拿著「地方糧票」開始試營業了。

客觀地說,深交所的試營業比起上交所的正式開業低調得多,交易方式也是手工作業。一間幾時平米的房間裡,頭十家券商穿著紅馬甲的出市代表排排坐,報告場內(交易所)和場外(營業部)買賣價,並寫在板上競價撮合,其效率可想而知。上交所19日的開業很高調,有許多外賓,交易撮合也是計算機完成。計算機撮合交易這活是個絕活,上海方面在國外找了許多計算機專家均知難而退了,最後是個深圳人搞掂的,他叫鄧一輝,是深圳黎明信息網絡公司工程師。在上海奮戰的幾個月時間裡,朱鎔基不時去「監工」,很擔心他搞不掂,結果是奇蹟般做成了。上交所開業後,深圳的報紙就此發了一篇通訊報導,深圳市領導看到報導後,大喜過望,立即讓鄧開發深圳證券業電腦網絡系統。這項工程無先例可循,其艱辛和複雜程度令人生畏,但半年後先後實現電腦自動撮合,率先實現無紙化交易,緊接著又實現交易所與券商同城電腦聯網,結束了股民排長隊炒股的歷史,令國際同行不可思議。鄧後來因此獲得深圳市青年科技一等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鄧的「五一勞動獎章」還是「老熟人」朱鎔基頒發的,事情就這麼巧。

深交所1991年4月拿到人民銀行總行的批文後,於7月3日才搞開業典禮。但這一年市場很不景氣,到8月底股市跌得很慘,在深圳市政府的「親切關懷下」,深交所實施救市。市場被托起來後,深市開始發行南玻等11家公司股票;不久後鄧小平在深圳發表「挺股市」的講話,鞭策深圳股市的創業者激流勇進。因此,也就出現了朱鎔基「滬市不及深市」的看法。

1992年8月,「8.10」事件發生後,深市元氣大傷,創業者開始束手束腳,滬市趁機大干快上。滬市有關方面在嘗試幾年的價格限制(5%漲跌幅))和流量限制後,大徹大悟,推出「小步快走」策略開拓滬市縱橫捭闔的空間。電腦集中撮合系統由微機改為惠普小型機處理。排除技術上的近憂內患;遠距離行情傳輸採用衛星通訊系統和同城行情傳輸採用光纖通訊,以實現行情顯示的同步化;增加交易席位至1600個,順應市場急劇擴大容量的需求;委託行情的公開和成交行情的公開,解除投資者擔憂;創辦《上海證券報》,使外埠投資者及時掌握證券信息。

大刀闊斧的改革,雷厲風行的市場基礎建設,使滬市實現了「冬天裡的神話」,進入1992年11月,上市品種、市值和交易額等方面悄然越過深市;進入1993年,滬市成交紀錄不斷刷新,人們已經感覺到「深圳速度」不及「上海速度」了!

滬市咄咄逼人,目標直指「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令深市不安。1993年5月,即將卸任的李灝主持召開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的「搶佔金融至高點」專題會議。李問深交所主持工作的副總經理禹國剛怎麼辦?禹的回答則是:「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潮落……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何不瀟灑走一回!(流行歌曲《瀟灑走一回》)」

禹國剛確實為深市發展基礎建設「瀟灑走一回」:引進世界先進水平的TANDEM電腦,改微機撮合為大機撮合,使證券交易日處理能力又跨入新時代;開發衛星傳輸行情、買賣盤傳遞、成交回報雙向系統,使深圳股市走向包括「世界屋脊(西藏)」在內全國各地;創立無形席位,極大滿足會員單位日益增長的席位需求;創立電話委託申購新股,安全高效地結束各地新股發行五花八門原始辦法;創辦證券時報(之前曾一度與深圳商報合作創辦《深圳證券》專刊,因未能解決全國發行才另立門戶,後人無不認為商報失去一次機會)全國發行,解決投資者「隔山買牛」之苦等等。

但是,深市這些努力沒挽救「滬強深弱」的頹勢,使深市一度無公司上市,成交額與滬市比為10:1。深市的問題原因是管理體制不順,各有關部門間扯皮,甚至單個機構間也扯皮,互相埋怨,導致整個深市服務差。這些現象令深圳市政府很揪心,於是從1995下半年開始,進行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管理機構,端掉一些扯皮機構領導班子。國務院證券委辦公室主任副主任莊心一、張育軍,就是在深市特殊時期走馬上任深交所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的,並開創深市1996年繁榮新局面。

溫和的分工「鬥爭」

1996年深市的繁榮昌盛,令滬市方面很不爽,因此出現本文開頭那些情況情有可原。至於《人民日報》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導致股市大跌,海外輿論嘩然,著實讓高層嚇出冷汗。據重慶媒體朋友說,當時有一位中央高層領導在重慶考察時說:由於文章很長(近6000字),會上沒時間看,大家沒什麼意見就發出去了,結果沒想到會這樣。據深圳媒體朋友說,當時另一位高層領導在深圳視察也說過類似的話。股市暴跌後,市場陰影一時未消,開始節節下挫,有監管關部門又「放軟話」——對評論員文章裡說的市盈率過高的問題可以討論,可以從動態市盈率看問題云云。借助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深交所有關領導讓時報製造「香港回歸概念」,於是時報策劃在頭版頭條搞了一組「深港合作展望」系列報導,市場版也有股評文章配合。之後,市場又開始火爆起來,證監會通知時報停發系列報導文章;5月12日,出台嚴禁國有企業炒作股票和嚴禁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等措施降溫,這一降直到1999年「5.19」行情發動。1997年7月後,隨著兩交易所劃歸證監會,地方政府參與管理證券市場的實權沒了;《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根據有關部門要求脫離兩個交易所(名義上早已脫離,實有血緣關係),滬市與深市的「鬥爭」就沒有那麼激烈了。其實,過去滬市與深市的「鬥爭」,看上去是兩張報紙在「鬥爭」,實際是兩個交易所及其背後的兩個地方政府在「鬥爭」。

2000年,深交所受命籌建創業板,主板也於9月中聯重科上市後,被停止新股發行上市。創業板風風火火籌備,深圳市領導也很高調,市長在高交會期間得意忘形,說了「越權」話,掀起創業板熱,惹惱在文萊訪問的朱鎔基,創業板被擱淺了。在創業板被「冷處理」期間,主板又不讓恢復新股發行上市,而上海市領導在各種場合忽悠要把深市主板存量合併到滬市,令深市方面慌神。在後來多年的全國兩會上,廣東及深圳代表、委員聯名上書呼籲推出創業板,無果而終。2003年網上一篇《深圳,誰拋棄了你》的「萬言書」令人同情。智慧的深市借助《中小企業促進法》實施,聯手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部門每年12月在深圳舉行「中小企業融資論壇」,呼籲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2004年國務院批准在深圳設立中小企業版,讓「獨守空房」4年的深市帶來生機;2009年批准深市開設創業板,圓了深市十年的夢想。

進入2010年,隨著中小板和創業板發行上市的提速,深市的公司數量已超過滬市,市場交易量已超過滬市,彷彿回到17年前那陽光燦爛的日子。當然,滬市方面有些坐不住,開始有大「動作」,一方面在緊鑼密鼓準備國際板,另一方面也加強培育上市資源,到各地做企業思想工作(鼓動企業多發股份以達主板上市標準),向有關部門要求重新劃分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規模標準等等。

滬市與深市的競爭遠遠不會結束,只要競爭存在,就將繼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國家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這樣想來,「鬥爭」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前些日子,在一次小型聚會上,深圳市老書記李灝說:當初建證交所有上海作伴也是挺好的,否則,光是一家交易所,在當時各種壓力下,能走多遠真不好說;兩家證交所相互學習,有所競爭,才使市場發展得這麼塊,服務中國經濟發展。

為了資本大國崛起,將「鬥爭」進行到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95

美國下一場債務上限鬥爭將如何展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594

這是最近三年裡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美國政壇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用在類似財政懸崖這樣的截止日壓力下談判。美國的企業和家庭看起來很享受這樣的喘息時間,經濟也似乎擺脫了這一束縛。然而,如果WSJ的記者Damian Paleta認為,如果往前看,那麼當前的這種狀態不會持續很久。

他認為,在今年秋天的某個時間,最快可能是9月,也可能晚至11月,民主黨和共和黨就將在華盛頓最不讓人愉快的問題之一上展開激烈爭奪,那就是是否提高美國政府的債務上限。而這種較量將會變得異常慘烈。

今年初兩黨試圖達成協議和提高債務上限的努力隨著雙方在稅收問題上的死結、收縮的財政赤字和醫保項目融資狀況在近期的改進而逐漸消散。

同時,華盛頓在移民製度改革、國家安全機密洩露以及IRS醜聞等問題上已鬥得疲憊不堪。

華盛頓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經歷繁雜的較量達成協議,而整件事也可能走向另一個戲劇性場面:債務上限未能提高,而美國財政部沒錢來償還債務,這會導致金融市場混亂並損害經濟。

第三種可能是政客們竭力達成一個小規模的協議,並繼續將更艱難的決定往後推。

以下是Paleta對每種情景的分析:

經歷繁雜的較量達成協議:白宮幕僚長Denis McDonough和預算主管Sylvia Mathews Burwell一直在與參議院的民主黨和共和黨議員探討在稅收和開支方面如何做出改變

,來達成一個大範圍的預算協議。

眾議院的共和黨領袖們繼續重新構想他們在2011年制定的債務上限策略,共和黨此前希望用同意提高債務上限來換取政府削減開支。如今他們重新修訂了經濟策略,將焦點更關注經濟增長,而對緊縮的關注更少。

預算談判將在秋天早些時候開始升溫,兩黨達成一個大規模的協議,其中包括某種形式的「稅制改革」,這可以讓雙方都宣稱獲勝。他們對醫保和社保項目作出足夠大的修正以保證贏得共和黨但又不至於惹惱絕大部分民主黨。

可能性:10%。

戲劇性結局:兩黨在移民法案上鬥爭慘烈,這堵死了雙方任何妥協的空間。白宮放棄尋求達成任何大規模的預算協議,而是假定國會將會達成一些短期的協議。同時,奧巴馬總統明白自己的政治資本有限,不希望將其過多用在減赤的談判上。

參議院的自由派態度強硬,宣稱不會接受兩黨的妥協方案,由於醫保項目的資金狀況有小幅改善,他們會認為沒有必要削減醫保開支。也許自由派的增長很可能比白宮想像的龐大。

保守的參議院和眾議院共和黨表示他們不會同意任何包含增稅內容的協議。他們堅稱任何債務上限提高都應該包括徹底廢除奧巴馬力推的醫保法案。眾議院眾議院的共和黨支持者從未提出具體的方案。

參院少數黨領袖Mitch McConnell面臨2014年的再選,他一直站在場外不參與。企業領袖不願涉入談判,他們仍然為去年財政懸崖期間試圖推動形成一個大規模預算協議的努力失敗而耿耿於懷。

這就像是足球場上對手一個長傳球高高飄向本方禁區,此時本方有一個守門員、兩個後衛嚴陣以待,然而他們每個人都以為其他人會去處理這個球。結果球被漏到了門裡,此時市場崩盤,大量的互相指責的把戲又開場了。

發生可能性 25%

:白宮表示他們不希望談判,但也不希望看到一個政治僵局導致的金融危機毀了奧巴馬的第二個任期。

一些參議院民主黨,尤其是那些在2014年面臨再選的議員,認為需要一些東西來投票支持提高債務上限,因為這可能被在選戰中用來攻擊他們。他們提議出台一個中等規模的減赤方案,通過削減支出和稅制改革,在未來10年裡削減大約5000億美元的赤字。

博納說服了許多普通共和黨眾議員冒導致股市崩盤的風險,他擔心負面的反應可能在2014年選舉中傷害他們。他們提出各自的預算案,但規避了如醫保法案這樣政治上的燙手山芋。

談判深入到細節,雙方看起來都像是要堅持得到最好的協議,但眾議院的提案和參議院足夠接近,兩黨達成妥協將債務上限提升5000億美元左右。

然後,他們將在2014或2015年再度展開較量。

發生可能性: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236

前員工爆料:Google內部宛如《權力的遊戲》,派系鬥爭、愛恨糾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153.html

這位前員工稱,Google表面上和平友愛,是一家工程師文化的創新公司,但是位於加州的總部大樓裡,卻充斥著權謀與情色。曾經的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鼓勵激烈的內部競爭,但目由於內部鬥爭分化嚴重,不得不全面禁止——Google今年2月在納帕瓦利舉行會議期間,佩奇明確告訴公司高層,爭鬥必須停止,公司將對爭鬥「零容忍」。

Google派系鬥爭嚴重,今年年初,「安卓之父」Andy Rubin不再負責安卓部門,是因為兩大業務之間的衝突和鴻溝。而更早前,坊間流傳著前谷歌搜索及產品項目經理瑪麗薩·邁耶和YouTube首席執行官薩拉爾·卡曼加之間的爭鬥,隨後瑪麗薩·邁耶出走擔任雅虎CEO。

而讓Google蒙受損失的不單是派系鬥爭,還有複雜的愛恨糾葛。

該公司近來最著名的「醜聞」莫過於已婚的謝爾蓋·布林與谷歌眼鏡營銷主管阿蔓達·羅森堡之間的緋聞。

被小米挖角的Hugo Barra據說是因為情傷而離開——他的前女友戀上了謝爾蓋·布林。據說Google內部充斥著愛情荷爾蒙,在道格拉斯·愛德華茲寫的有關谷歌歷史的《手氣不錯:谷歌第59名員工的自白》一書中,作者稱,谷歌的辦公室戀情十分普遍。愛德華茲援引谷歌人力資源部門員工希瑟·凱恩斯的話說,「空氣裡瀰漫著荷爾蒙,並不是人人都記得把門鎖好」。

但一名Google員工說:「在谷歌這樣一個充滿技術天才和商業天才的地方,人們互相吸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但是,感性的愛情往往會製造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可能會影響Google這個以理性立身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84

與經濟蕭條做鬥爭,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身股市,擁抱它而不是逃離它。 金石

http://xueqiu.com/1175857472/25528293
與經濟蕭條做鬥爭,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身股市,擁抱它而不是逃離它。這就是托馬斯·羅·普萊斯的成長感悟。

(轉)成長股之神---普萊斯

  五十年前,華爾街出現了一位證券投資的曠世奇才——洛威·普萊斯。作為當時最大基金的管理者,他對成長性的看重顯得十分另類。他認為,投資者成功的捷徑就是尋找成長性好的行業並長期持有該行業內優秀的上市公司。由於投資業績突出,他逐漸成為偶像級的人物,許多追隨者還成立了一個龐大的組織,他的方法被稱為「洛威·普萊斯方法」,他喜歡投資的股票被稱為「洛威·普萊斯股票」。

  「洛威·普萊斯股票」的評價標準是:
  (1)非同凡響的市場和產品開發能力;
  (2)行業內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3)不受政府的嚴格管制;
  (4)人力資源總成本極低,但單個僱員待遇較優;
  (5)每股收益能保持較高的增長率。

  從這些標準可以看出,這種方法需要經驗、判斷力、對政治的敏銳和普通人的智慧,而不是繁瑣艱難的數字分析,易於被學習和接受。選擇這類股票應注意兩個方面:首先是鑑別某一行業是否正處於成長階段,其次是在這個行業中選擇最有希望的公司進行投資。

  普萊斯認為,當某一行業開始走下坡路時,一般都會顯示出「槓桿效應」:淨利潤的下降速度要遠快於單位銷售量的下降速度。根據此,他準確地判斷出30年代鐵路行業的衰退;而在「二戰」之前,普萊斯就發現了航空運輸、柴油發動機、空調、塑料以及電視機產業的誘人前景。

  此外,夕陽行業如果脫胎換骨進入了新的成長期,不管是新產品的開發還是老產品有了新用途,都可以成為投資對象。

  但是到了六十年代末期,成長型股票的價格都已經炒作到非常高的市盈率水平,普萊斯認為市場上已經沒有什麼便宜的成長型股票,投資方向也應當有所改變,於是把資產轉讓給合夥人,放棄了對公司的控制和經營。其私人財產主要投向能夠抵禦通貨膨脹風險的資產,如房地產、自然資源、金銀和債券等,成功地躲過了1973-1974年高價股的暴跌。

  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宗師,不僅在於其探索出了投資成長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沒有教條地運用這種方法。堅持直覺、尊重現實和靈活應變是投資的最高境界。
  
  盯住成長股,在市場恐慌時買入

  如何才能在市場恐慌時買入?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這句讓大多數投資人聽得耳朵都起了老繭的名言,究竟有幾人能做到?事實上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股市走勢,也沒有人能買到最低點,賣到最高點。所謂抄底逃頂、波段操作是神做的事,而不是人做的事。

  投資大師對投資機會的嗅覺,就像森林之王對獵物的嗅覺一樣靈敏。巴菲特並不刻意預測股市短期的走勢,他從格雷厄姆那裡學到「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的原則,當市場情緒趨於歇斯底里,當股價極度低估或出現泡沫,他有足夠強大的自控力保持客觀理性、獨立思考,有勇氣反其道而行之,實施拿手的「選擇性反向投資策略」。何況他還有一個真正的「安全邊際」,那就是,即使他買錯了,在套牢時,只要他願意,他可以弄到很多錢不斷買入,攤薄成本,這樣一旦股價反轉,他就會大賺。

  低估就買入,應該說是比較純正的價值投資流派,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遇到幾個問題:
  1、企業真正的價值,究竟如何體現?
  2、企業內在的價值,究竟如何評估?
  3、什麼價格,叫做低估?安全邊際的大小,如何界定?
  4、買入後繼續下跌,如何處理?
  5、買少了,快速上漲,如何面對?
  
  有這些疑問,我們就無法把投資簡單的理解為低估就買入,因為上述問題不解決,無法踐行「低估就買入」。  

  根據我的經驗,解決上述實踐的困難,除了科學的、多維度的估值方法、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外,正確理解市場情緒和良好的資金管理,是一個良好的補充。  

  銀行、保險類企業的低估值,已經持續了兩年,而中小盤企業的高估值也持續了兩年,那些無法深刻理解市場情緒、缺乏良好資金管理的投資者(包括很多機構),深受其苦。  

  在充分享受中小企業成長收益的同時,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沒有一種投資風格可以持續主導,中國平安再融資的傳聞,成為繼續壓倒其股價的稻草,在我看來,這只是一根稻草而已,打擊投機者的進一步出逃,也令各銀行股遭遇連坐之苦。  

  成長型投資是真正的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注重捕獲兩種機會:一是純價值型價值投資,企業既有價值被市場嚴重低估的機會,十元價值的東西,因為供求關係等原因,打折到五塊錢賣。尤其是指一些成長性不算太好,但因為大環境比如貨幣政策、市場供求關係或宏觀經濟背景的影響而被低估的股票;二是成長性價值投資。企業具備長期價值成長,有可能發展成為大企業的機會,這樣的企業通常容易被高估,但他們幾乎很少有被低估的機會,只有等市場犯錯時,那就是最好的買入良機。中國股市中,有時把股本擴張當成了成長性投資的代名詞。最好是在成長股被嚴重低估的時候買入,並長期持有,這樣既買到好東西,還可節省不少成本,一舉兩得。

 細分的話,這兩種機會是根本不同的。價值低估的機會,實際是一個套利的機會,其所追求的利益也是一次性機會,當企業價值的估值水平恢復到正常時,就可以退出而完成套利操作,本質上這種交易性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投資,更像是投機,是借用外部環境一個明顯的錯誤而獲利,這種機會不但存在,而且還是週期性地重複出現。這種機會也是可遇不可求,保留一定的現金,其意義之一在於等待和捕獲這種機會。真正意義上的投資,是長期持有具有持續高成長的企業股權,抓住企業的成長機會,這種機會不是僅僅為了獲得一次性的利益,而是且能夠獲得長期的複利,就是所謂的滾雪球。這是價值投資的核心和要點。

  很多人自命為價值投資者,其實並沒有理解上述兩個機會的意義和差別。錯誤地、不自覺地僅僅圍繞著價值低估打轉轉,對企業成長性認識不深,對成長性的機會重視不夠,所以一直在價值投資的門口轉悠,在價值投資的道旁溜躂,就這樣不知不覺中轉悠、溜躂了四至五年。不是不知道這些道理,而是根本就沒有深刻領會其核心內容,不到山頂就不知道山頂上另有一番好光景。長期成長的企業值得長期投資,首先應該購買成長性,其次才應該考慮購買的成本,絕對不應該在成本因素上打轉轉,結果忽視了成長性,錯過長期持有長期高成長的機會。說通俗一點就是,寧願花大本錢養母雞,也不貪便宜買公雞,必須買會下蛋的雞!買的不是雞,而是雞的生育能力。公雞雖然也是雞,但絕對沒有生蛋的能力,所以就不是購買的對象,買的價格再便宜也是個錯誤,因為你買的東西是你不需要的,並且因此喪失了購買所需東西的機會與本錢。這就是問題所在。過去,的確買了一些被市場低估的股票,也因此獲得了一些套利性差價收益,但這個收益與長期投資成長性企業所可能獲得的收益相比,太微不足道了,真的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研究成長型企業的特徵,尋找成長性好的企業,牢牢抓住成長型企業在成長期的股權,比什麼都強。這是繼續研究其他方面的基礎,不獲得成長型企業的股權,再做別的工作都就失去了意義。很多人欣賞銀行類股票,實際上是看重了銀行類資產被明顯地低估了這個機會,我以為這就是價值投資了,其實僅僅是個套利的機會,比銀行具有成長性的股票很多,相對而言,銀行資產的成長性並不佔優勢,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儘管銀行類股票的套利機會是客觀存在的,但用成長性才是真正的投資機會這樣的觀點衡量,投資銀行未必是最佳選擇。所以,在十二五期間,必須實現投資理念升級與轉型,由單純的價值低估為重點轉向以長期成長為核心,把成長性擺到投資研究與決策的首位。至少要將三分之二的資產投向成長型企業,投資週期至少要穿越36個月(大致1111個自然日或3年)的經濟週期。要淘汰老舊體胖型企業,吸收青少精壯型企業,伴隨成長型企業而成長。發展是企業的硬道理,成長是投資的硬槓槓,保本是交易的最底線。收益是成敗的度量衡。今後就是要在投資實踐中貫徹和檢驗這些認識,要做的僅僅是:發現成長、擁有成長、伴隨成長,忠於成長、享受成長。這是今後五年的基本任務。

  普萊斯越來越堅信,最好的價值投資方式,找到一個仍處於成長週期內的產業,判定該產業內最具發展前景的公司,並長期持有這些股票。

  與經濟蕭條做鬥爭,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身股市,擁抱它而不是逃離它。這就是托馬斯·羅·普萊斯的成長感悟。

  普萊斯總是與大眾投資者選擇不同的做法。無論市場如何風雲變幻,他總是鎮定自若,應付自如。當絕大多數投資者尋求安全的時候,普萊斯尋求增長;當大盤成長股票受到青睞時,他卻轉向小盤股;當各種股票價格走高,他卻開始投資石油、木材等價格低的基礎工業成長股票。普萊斯從不隨波逐流,他游離於華爾街潮流之外,不斷發揮著他的獨創思想。20世紀30年代,他提出了股票成長理論,其中提到的通用電氣公司(GE),布萊克達科公司(Black& Decker)和雅培藥廠(AbbottLaboratories)等等,經過70多年的風風雨雨,已躍身成為《財富》「50強」,他驚人的判斷力可見一斑。

  普萊斯在1937年創立一家三人小店,他的經營策略十分簡單:首先在新興而且有發展的領域尋找合適的公司股票,在階段性底部建倉,如果收益明顯增長就繼續持股,到階段性頂部時拋售。在20世紀30年代,大多數短期資本營運者都受到了熊市和大蕭條的雙重衝擊,購買熱門股票的傳統投資理念已是一敗塗地。

  最大限度地獲得利潤、降低風險的訣竅,就是普萊斯的「成長股票」。在為《巴倫斯》雜誌所寫的文章中,他假定,像人類一樣,公司也有一個明顯的生命週期——成長、成熟、衰落。普萊斯評價說:「當成熟期到來時,風險也會隨著增加。」他的收益主要來源於可口可樂公司、IBM和寶潔公司。這些當時低收益的小公司持續成長,使股利不斷累積。而類似於美國煙草公司這樣收益較好的股票,都被他劃入成熟期。

  為什麼收益低的股票卻更值得購買?普萊斯認為,收益低的成長股企業雖然並不保證在經濟下降時不受影響,但在接下來的經濟增長中,這些企業能夠更快復甦並成長,因此價格較低的成長股更值得購買。

  判斷一個公司處於什麼階段是門很深的學問。普萊斯會觀察銷售趨勢、利潤幅度及資本收益率。而這些指標均會受到競爭、專利有效期、管理策略變化及法律等因素的影響。

  在一本保存了40年的日記中,普萊斯寫到:「沒有足夠的錢付賬、發工資,的確不是滋味。若不是《巴倫斯》雜誌的文章使我們邁向成功,那還會是什麼?」

  在生意最慘淡的華爾街歲月中,39歲的普萊斯創建了他的顧問公司——普信。他記載道:「或許該死的傻瓜才會冒這種無謂的風險,但我會因為我的努力而感到滿足。如果失敗了,我也無怨無悔。」直到10年後,普信集團才開始盈利。

  1938年,為了引起人們對企業的注意,普萊斯不顧經濟的嚴重滑坡先後兩次買入股票,但均以失敗告終。創業初期總是困難重重,增長策略比格雷厄姆的廉價資產策略更具冒險性,但挫折並不能打敗樂觀又有點小固執的普萊斯。

  普萊斯有句名言:「如果你很好的照顧了客戶的利益,客戶就會很好的照顧你。」這一至理名言已經成為普信資產管理公司自1937年成立以來一直貫徹的業務原則。為了招攬客戶,普萊斯想出了新招:為女性準備特殊的盥洗室,裡面有電話、書桌等。這種令人賞識的商業技巧現在仍為許多大公司採用。

  其實在建立普信之前,普萊斯曾付出了更多昂貴的代價。出身於化學專業的他,第一份工作是藥品試驗。公司的經營狀況不好,後來又發生了罷工,隨後就破產了。他又在杜邦公司做了兩年化學師,之後在一次全公司大裁員中被炒魷魚。此時他發現了自己對金融行業的熱愛,「晚上的全部時間都用來讀金融雜誌了」。普萊斯先後在兩家規模很小的經紀人公司工作了兩年,掙了點小錢去旅遊,沒料到回來之後發現其中一家公司因為投機被關閉了。他回憶說:「我工作過的公司中有兩家失敗了,一家因為缺乏經驗,另一家因為欺騙。這些經歷使我的判斷力更加敏銳,工作更加謹慎、一絲不苟。」

  開創事業的壓力使得普萊斯失眠,但也給了他閱讀大量資料的時間。專業知識同樣派上了用場,他對頗具潛力的化學和航空工業股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和兩個同伴馬不停蹄地奔走,研究考察,以便篩選出好的公司。普萊斯的目標是:四次股票交易中至少有三次是盈利的。超常的技能和埋頭苦幹的工作習慣,幫助他在市場極其蕭條時戰勝困難,為目標而努力奮鬥的決心,也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為瞭解決小的信託賬戶資金的統一管理問題,1950年普萊斯開闢了一項全新的業務——T·羅·普信成長股票基金。它的特色是首次將普萊斯成長股票策略對收入微薄的投資者開放,沒有附加費、沒有銷售佣金,卻有百分之一的股票贖回金來鼓勵長期持有。經過時間的驗證,在1984年,共同基金資產首次超過了普信集團的個人諮詢業務收入,隨之而來的迅速增長吸引了大量的養老金基金。T·羅·普信成長股票基金不斷發展、並最終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經營最好的無附加費基金。

  普萊斯成功的經驗是:客戶對我們的滿意程度等於事實減去期望值。構築的期望值與事實越接近,客戶的滿意程度越高。秉承著普萊斯定下的為客戶服務的宗旨,普信制定了「客戶利益第一,員工利益第二,股東利益第三」的運營理念,並在多次金融風暴和危機中為其客戶提供了優質的投資服務,很好的維護了客戶的利益。比如,普信根據基本面的研究,在科技股泡沫之前的一年就看到了對科技股狂熱追求的不合理因素,從而逐漸減少了對科技股的持倉,並盡力說服其投資客戶採取相同的行動。這種做法在科技股泡沫破碎之前曾遭受到很大的壓力和媒體的批評,但普信的基金經理們嚴格遵照將客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則,在公司本身的利潤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堅持自己基本面的分析和結論,最終在科技股泡沫破碎引起市場暴跌的情況下成功保護了客戶的利益。

  任何產業和企業都有生命週期,回報最大、風險最低的持股時機就是起成長初期。而當一家企業成熟以後,投資者的機會就漸漸減少,風險則是逐步上升。

選擇成長股需要著重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1)成長股未必與新經濟產業相掛鉤,成長股也可能出現在傳統行業甚至是夕陽行業裡。在大眾心目中,成長股總是與網絡、IT、生物技術等新經濟產業相聯繫的。但事實上,鋼鐵、石油、汽車、電力、商業等傳統產業領域,也經常出現高速成長的公司。在中國的當前階段尤其如此。普萊斯認為,夕陽行業如果脫胎換骨進入了新的成長期,不管是新產品的開發還是老產品有了新用途,都可以成為成長股的投資對象。巴菲特更是從來沒有染指過新興的科技類股票,但他選擇的也是那些成長性非常優秀的股票,不同的是它們處於傳統行業中。

 (2)成長股未必與高增長行業相掛鉤,成長股也經常出現在增長放緩的成熟行業。當前中國正處在市場爆炸的特殊歷史階段,幾乎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市場總量的快速放大,從而表現出行業的高速增長。但是由於行業內的競爭結構問題,我們更易見到的現實是,在行業總量高速增長的同時,行業內的廠商卻因為過度競爭而經營維艱,比如中國的彩電、軟件、旅遊等行業。相反,世界經驗表明,那些增長放緩甚至負增長的行業裡卻往往出現高成長公司,比如快餐和軟飲料行業總量增長幅度很小,但麥當勞和可口可樂卻以其出類拔萃的競爭優勢獲得了企業的高速成長。

 (3)成長股未必與小盤股相掛鉤,大盤股甚至是藍籌股也可能保持快速成長。中國的小盤股公司,大多沒有產業地位、資源優勢和核心能力,成長為大公司的概率不是很大。而中國的大盤股公司,或者經歷市場競爭成長而來,形成了自己的競爭力,或者由具備一定行業地位或資源壟斷優勢的大型國企轉制而來,其中的優秀企業,反而前景更可期。國外的經驗也顯示,大規模未必與高成長不兼容。典型的例子如沃爾瑪,在超大型規模的基礎上依然保持著驚人的成長速度。

 (4)成長股未必與企業的歷史成長速度相掛鉤。中國有很多公司,因為抓住了一時的商業機會而一夜暴發,表現出高成長的歷史紀錄和勢頭。實際上,這些公司的高速成長是一時機會導致的,而不是企業的系統能力和競爭優勢造就的,往往是曇花一現。所以,選擇成長股,要謹防被過往成長的歷史假象所迷惑。

  如今,成長股投資已經成了市場共識,甚至成了投資者人人高喊的口號和下意識趨之若鶩的本能。然而,在群氓市場裡,究竟有多少投資者真正理解成長股投資的本義,又有多少投資者真正具備識別成長股的慧眼呢?

  如果不考慮對群氓心理的借勢和利用,理性的結論應該是:投資者需要重視成長股投資,但必須破除成長性崇拜。首先,必須區分創造價值的公司成長和不創造價值的公司成長。成長性本身是沒意義的,關鍵在於成長是否意味著經濟利潤或EVA的增加。其次,需要十分講究市場估值的時間差,只能買進那些未來成長尚未被貼現進市價的成長股。不能不顧價格高低,凡是成長性股票就買進。最後,企業成長是有極限,不要一味地追求企業成長。投資者隨時都要有清醒的意識,即公司高速成長本身或許就同時意味著高速地奔向毀滅。巴菲特對此就極其清醒,他說:「在一個有限的世界裡,高增長率必定自我毀滅。如果這種增長的基數小,那麼在一段時間內這條定律不一定奏效。但如果基數膨脹,那麼機會就將結束:高增長率最終會壓扁它自己的支撐點。」總之,成長股投資並不能唯成長即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36

【小敗局】大學生創業記:在和投資人的鬥爭中失敗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6/57152.html

《創業家》&i黑馬認為創業是天賦人權,但從不鼓勵大學生一畢業就去創業,理由有很多,最重要的一條是,眼高手低的大學生,創業的失敗率實在是太高了。今年又是最難就業年,很多大學生可能想著,既然工作不好找,幹脆自己創業做老板。沒那麽容易。下面I黑馬網要說一個眼高手低的大學生(姑且叫他小K吧)創業失敗的案例――這很典型,足以讓眾多野心勃勃想創業的大學生作為鏡鑒:我是南方人,個子並不高。在學校時,每次廣播體操都會站在第一排,從小到大,學習成績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壞。讀的是家鄉一所二流大學。由於家里比較窮,從大學開始,我就比其他同學更渴望成功:幫商家跑跑業務,倒賣生活用品……通過自己的勤奮,積累起了第一筆資金。這個過程中,我認識了後來的創業投資人。他是上海一家公司的老板,做著家居建材方面的生意,據說身家數億,年齡40來歲,人們都稱他為何總。有一次,何總帶隊到我們學校招聘,找不到路,剛好碰到我,我不但幫他指了路,還給了他一張名片,沒想到因為這個,他居然記住了我。之後,他又來過幾次學校,我比較能喝酒,跟他慢慢建立了不錯的關系。我(讀大學的時候打工但)絕對沒有想過畢業後要創業,只是想賺點零花錢補貼家用。畢業後,我去了某家電商公司做銷售,做了一年多,覺得沒太大意思,開始想自己做,但沒有明確的方向。這時,何總給我打來電話,說他想想成立一個新公司做電商,問我有沒有什麽好的建議,他覺得我比較懂互聯網。老實說,那個時候我真的以為自己懂互聯網。因為我每天都會在網上看大量科技博客的文章,等到真做的時候完全是處於半懂不懂的狀態。我給何總寫了一個計劃書,大概30多頁,反複修改了幾遍,才發給了他。當時我沒太在意,沒想到過了十幾天,何總打來電話,讓我去上海一趟,說有一個非常好的項目想跟我合作,還說已經讓秘書幫我訂好了機票。當時我挺猶豫的,畢竟我的銷售工作比較穩定,沒打算辭職,(但也想去上海看看)。去了上海後,我改變了主意。之前,我沒有去過上海、北京、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內心里還是渴望在這樣的大城市打拼。見到何總之後,了解到了一些情況:何總有個親戚,在浙江一帶有一片服裝廠,但是銷量並不太好,積壓了一大批貨物,找到何總,問何總有沒有接盤的想法。何總一看網上的韓都衣舍賣得非常的火,覺得電商大有可為。實際上他自己根本不懂電商。他到現在甚至連郵件也不會發,也不使用QQ,談生意基本在酒桌之上。他希望他來投資,找一個懂互聯網的年輕人來做,他認為我是他見過的年輕人中最懂互聯網的。何總開出了比較優厚的條件:我到上海,他提供住房,同時每月給我1.5萬元的固定月薪,另外再加新成立的公司百分之十的股份,以後每年我有資格以約定的價格買入百分之五的股份。他個人還願意拿出一定的股份,預留給未來的團隊。我沒怎麽考慮就答應了。當時,我沒有考慮公司控制權、股權這些問題,只是覺得條件優厚,自己又年輕,輸得起。我跟何總約法三章,公司由我自己決策,他不能橫加幹涉。何總答應會投入200萬元用於公司運營。當我拿到公司營業執照的時候,內心開始幻想自己有一天能站在資本市場敲鐘。我們開始一個個問題地解決:首先是選擇辦公地點的問題。我跟何總還處於蜜月期,當我主張把辦公室放在市區的時候,他連價格也沒問,直接同意了。何總在上海人脈廣,很快就找到了一個既便宜又不錯的寫字樓。我是農村的孩子,節約是第一原則,於是買了一些二手電腦和辦公桌就開始辦公了。那段時間,公司其實就我一個人,沒錢的時候就跟何總要,從來沒有想過記錄下那段時間到底花費了多少錢。接著是招人問題。我對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認為可以找一些新人,然後手把手把這些新人帶出來,另外潛意思里我也不希望招聘有經驗的人。最後,我總計招聘了四個和我一樣沒有經驗的年輕人:行政1個,運營2個,技術1個,基本都是大學畢業生。我還是覺得不放心,又找來自己的大學同學,這樣公司一共有個6人。何總也按照約定,給我們打來了一個月的工資和基本運營費用20萬元,並一再跟我保證,很快會把剩下的200萬元全部打過來。我們幾個年輕人興奮十足,準備大幹一場。當時我們的確毫無經驗,以為只要搭建一個網站,做好SEO,有流量,做好所謂的用戶體驗,生意自然就會來了。接下來我們需要解決幾個問題:首先賣什麽產品的問題。何總已經有一批服裝在手上,他跟我說這批貨物將是我們的第一批產品。我們其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直接進入服裝電商。這完全違背了市場營銷從用戶需求出發的基本原理。接下來是怎麽賣的問題。我的大學同學說,可以先在淘寶上開一個店,但我覺得有何總做後盾,單純只是一個淘寶店沒有什麽意義,一定要做自己的商城。我決定去浙江的服務廠去看看貨源。那時,我帶著我同學去考察服裝廠,第一次有了自己是老板的感覺。其實那次考察,完全走馬觀花,我只是簡單地看了看服裝質量,又聽那個老板鼓吹了一下,腦袋一熱,回來就跟何總誇下海口:1年要做到200萬元銷售額,把投資賺回來,何總聽了也很高興。我把賬上的錢全部投入到網站開發中。因為我不懂,網站開發完全依靠技術。技術其實也不知道產品到底怎麽做,唯一的辦法就是抄別人的。我們到處去找別的電商商城模板,然後按最小的成本拷貝了一個模板,網站總算能用了。那時,距離拿到公司營業執照差不多已經過了一個月。(在網站開發)那段時間,事先招聘的幾個員工每天除了看看報紙,喝喝茶就沒多少事。網站最終上線了,我覺得還勉強過得去。這時,我跟何總產生了分歧。何總認為網站首頁應該是黑色(作為主基色),這樣才顯得大氣;而我認為應該是粉色,更符合年輕人的品味。在這個問題上,我毫不妥協,絲毫不給何總留面子:我覺得他雖然年齡比我大,但我更懂互聯網。最後何總妥協了,同意按照我的方案來做,但走之前跟我說,一定要想辦法賣出產品賺錢。第一次沖突之後,我有很多天沒跟何總交流。網站上線後,我又忙著做推廣宣傳。我把產品圖片傳到網站上,接下來我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寫軟文,讓他們去各個論壇發,到各大QQ群去宣傳。我也問過百度關鍵字競價等推廣方式,但(那些費用)絕不是我們這種小公司所能承受的。(做了大量宣傳推廣後),我希望能賣一些衣服出去,但我失敗了:網站上線後,除了我認識的朋友之外,幾乎沒有任何訪問。慢慢地,我內心開始慌了:衣服一件也沒賣出去,何總遲遲沒有將之前承諾的款項打到公司來,公司的6個人卻還需要發工資。我決定發揮自己線下銷售的能力。除了留一個人呆在公司負責日常事務外,我帶著其他人全部出去推銷衣服:把衣服放在各個服裝小店免費代銷;跟淘寶店主聯系,讓他們代銷。我做過銷售,也比較擅長渠道合作,很快打開了一點局面,衣服慢慢有了一些銷量,有了很少的收入。但就在公司業務開始有些起色的時候,我和何總有了第二次沖突。他認為我這種做法違背了他當初的想法。他認為公司必須做電商,否則就不再投資。我在這個公司實際毫無話語權,不得不妥協。這次爭吵之後,他派了一個財務過來,規定超過5000元的支出都要財務簽字,然後再次告訴我必須要完成銷售任務。我重新將重心放到電商網站上,每天和我同學商量著如何做。大家像熱鍋上的螞蟻,面對著倉庫里堆積的衣服,毫無辦法。在蹉跎、迷茫、無助中,我們又度過了兩個月。這是我人生中最有挫敗感一段時間之一。我想找電商行業里的人交流一下,做不到,因為我根本沒有電商圈的資源。我也想過入駐天貓和京東商城,但當我找過去的時候,對方要求是正品且有品牌,而我們售賣的衣服連個正規的品牌都沒有。其實我根本不懂電商運營,曾建議何總招聘一個熟悉天貓的運營總監來協助我,最終落空。半年後,我們幾乎毫無建樹,公司不得不關門大吉,我也跟何總解約,離開了上海這個傷心之地。之後的半個月,我每天都在思考我到底輸在哪些地方:1 性格自大,不會虛心系統地學習。由於自己讀大學時曾經是所謂的校園牛人,所以對自己的能力極度自信,在沒有了解產業環境的情況下,貿然以為自己懂電商行業。其實,在大學時代,我只是看一些華麗的東西,沒有系統地紮在某個領域深入研究,眼高手低,結果只有黯然收場。2 缺乏電商經驗,毫無規劃。我一開始應該先了解電商行業,尤其是要學習小電商創業者的經驗。但我托大了,一開始就做了一個所謂的商城,其實我應該先從淘寶店做起。這(好大喜功)不僅耗費掉了大量資金,最重要的是使投資人逐漸失去了對我的信任和信心。剛開始其實最重要的是想辦法讓投資人信任自己。另外,我應該先把業務做起來了再招聘,而不是業務還沒開張人就招來5-6個人。3 不擅長與投資人溝通。我後來看電視劇《袁崇煥》,明白了自己跟何總之間的問題在哪了:盲目托大,跟老板許下了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傳統行業的老板和真正的VC不一樣,他們更希望快速看到成果。4 忽視了生存第一。創業一開始應該什麽賺錢做什麽,活下來最重要。不懂的時候,我應該找一個做得好的公司,模仿再創新,而不是開始就想著定位、創新這些大道理。5 找了不靠譜的合夥人和團隊。在自己什麽都不懂的情況下,和一個自己不了解的投資人一起創業,另外我找來的搭檔其實什麽也不懂,這很致命。小K後來重新開始找了一份工作,I黑馬網記者問他,後悔當初創業的選擇嗎?小K說,以後有機會還會選擇創業,但大學畢業生先工作確實比一畢業就獨立做一個項目要靠譜很多。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靜靜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52

揭秘金磚銀行背後的鬥爭:中印爭奪總部 巴西做和事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679

昨天,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一紙《福塔萊薩宣言》,宣告了金磚銀行的成立。 這家銀行承載著新興市場國家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重大使命,但其背後成立過程卻充滿了坎坷,大家在合作的同時對強勢的中國也不無提防之心。印度和中國昨天最後時刻都還對總部位置爭執不下,直到巴西將行長讓給印度才促成最終協議。 挑戰世界銀行和IMF 與源自布雷頓森林體系的IMF和世界銀行不同的是,金磚銀行擺脫了歐美發達國家主宰的等級森嚴的秩序,是由新興市場國家搭建的全新的援助機制。平等和民主是金磚銀行最大的特點。 最終的協議皆大歡喜,金磚銀行總部將設在中國上海,首任理事長來自俄羅斯,首任董事長來自巴西,首任行長來自印度,區域性中心設在南非。 巴西財長Guido Mantega表示,與歐美主宰的IMF和世界銀行不同的是,金磚銀行“非常民主”。這從初始資金的比例也可以看出,500億美元初始資金中,每個國家均出資100億美元,各占20%。 每個成員國都有權從1000億美元的應急儲備資金中支取相應的金額。中國雖然出資410億美元,但最多能從中支取205億美元。巴西、俄羅斯和印度可以從中支取180億美元,與其出資額一致。南非能夠支取100億美元,是其出資額的兩倍。 自2001年“金磚國家”的概念被高盛奧尼爾提出之後,金磚國家在全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2001年,金磚國家的出口占全球份額的8%,而2011年該份額已經增長至16%。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金磚五國是金磚發展銀行的發起國,但其成員可以繼續增加。而其貸款對象也不會只針對五個發起國, 可以包括所有發展中國家。金磚銀行很快便會迎來的新成員或包括墨西哥、印度尼西亞、阿根廷等國家。 中印爭總部 巴西做和事佬 雖然有著“一致對外”的目標,最終結果看起來也“皆大歡喜”,但金磚銀行的成立過程卻充滿了坎坷。這期間各國在多個問題上始終爭執不下,大家在合作的同時對相對強勢的中國也不無提防之心,一些問題直到最後時刻才達成一致。 首先,印度和中國在初始資金規模上就存在爭議。印度希望每個國家出資100億美元,銀行的初始資金的最大規模控制在500億美元。而中國希望初始資金達到1000億美元。中國還希望出資份額高於20%,這將給中國更大的控制權。 其次,正如上文提到,在應急儲備資金的使用上,雖然中國出資最多達到410億美元,但為了公平起見,最終中國只能支取出資額的一半。 最後,在銀行總部方面,四國均在競爭。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到,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南非都曾提名各自國家的一座城市作為金磚國家發展銀行的總部。但最終,還是上海笑到了最後。 路透援引參與討論的高級官員消息稱,一直到本周二,金磚國家內部依然沒有對銀行總部歸屬達成一致,中國和印度在這一問題上一直爭執不下。最後時刻,巴西提出退出對行長的競爭,將首任行長讓給印度,才最終促成了協議。 西方顯然也看出了金磚國家內在的緊張關系。對於這個旨在挑戰他們主宰的國際秩序的新銀行,他們的心態頗為微妙。比如路透就不無醋意地說,金磚銀行最終要想成功,最大的挑戰就在於“老大哥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504

創業故事:等待VC前夜的心理鬥爭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1/144300.html
週三的時候我跟這位風險投資人談過一次。他說他做決定就是「快」。他稱他的風險投資公司(而不是那些「其他」的公司)最棒的一點就是做出快速決定絕對沒問題。

「我們的律師都時刻準備著。交易都是有模板的。我們可以立刻把錢打給你。」

現在是星期五了。「有沒有人打來電話?」我會這麼問,但實際上我已經問了五、六遍甚至是十遍了。再有就是昨天。他的確說過「快」對不對?我聽到他這麼說了。

「我們投資的正是這種類型的公司,」他走進電梯時說。他信心十足,把他的外衣搭在他的公文包上。面帶微笑的他那時很高興。他是哈佛高材生並且很高興。

「我們做到了!」我那時心想。終於我們要拿到資金了。我們有一個很好的產品。我們有想要買它的客戶。我們只需要這第一筆投資。

我的意思是:ABC公司得到了500萬元而他們的產品比我們的差遠了。他們的產品跟我們的簡直不能相提並論。如果他們的客戶知道我們的存在,那麼我們就會有100%的市場份額。我們就沒有競爭了。

他打電話來了嗎?如果我給他打電話是不是不太好?他的確說過「快」的?也許他拿到的號碼不對。

我隨身攜帶我的手機,但也許他想打的是辦公室電話。也許是因為我們沒有那種「如果你想找詹姆斯請按1,如果你想找辦公室管理員請按2等等」的這一套東西。我不知道。從來沒有人打那個電話。

而我反正也是辦公室管理員。同時我也是銷售、客戶服務代表。不管他按的是哪一個數字鍵,電話都會轉給我。我真應該把所有的電話都轉入我的手機。

如果我給他打電話是不是不好呢?他會不會覺得我很急迫?他說過「快」,而且那已經是48小時之前的事了。48小時=慢。

好吧。我會在五分鐘後打給他。給他打個電話並且「只是問問後續情況」應該沒有那麼糟糕。

或者可以發電子郵件!我可以寫「只是問一下」。這樣就不會顯得太急切,是吧?這又不是在他正要與他的團隊決定投資的時候,然後就收到我的電子郵件,接著他會說:「等一下,夥計們。他剛剛發了封電子郵件。我們要提高對他的估值。」

那又怎麼樣?如果他真的提高估值了呢?你知道那句老話的:「聊勝於無」。

那這事兒就大了。如果其他公司賣了10億,我們公司就可以賣100億美元。

為什麼其他人在獲取投資時就沒有任何麻煩?風險投資人給他們打電話,然後他們說需求很多,所以估值得有所上升。

但事實上我是有一個還不錯的產品的。而且我有客戶,他們不僅想買,他們還給我打電話問我,「你預計什麼時候會完工?」我是真的有利可圖的。

如果我發郵件給他,他可能不會回我。或者他可能收的電子郵件太多了。手機通話是唯一行得通的辦法,對不對?

我前些天聽過關於讓生產力最大化的行動:去做。在這裡就是撥打電話。你只要拿起手機,問一下那個傢伙,在三秒鐘內就能大功告成了。

但是如果他還沒有和他的合作夥伴見面呢?如果他們中的一個生病了或是死了怎麼辦?如果是那樣,我真得給他打電話。

你知道的,我甚至不知道我是否願意和這個人做生意,他說很快會給我電話然後做出潛在投資,接著就讓我等了48小時。現在已經有50個小時了。他是週三中午離開的,現在是下午2點。

如果他說過「快」,而現在是夏令時的週五下午2點,他可能出發去漢普頓了,難道他真的要我等到下星期一?

他真的要讓我等過週六和週日,看看我是否會照常工作?

我應該給他打電話。但這會不會顯得有點急切?他說過「我們愛這個空間」。他用了「愛」這個詞。你會這樣對待你愛的人嗎?讓他們一直等到下星期一?現在是星期五下午2點,這一週差不多要結束了。已經是週一了。這就是說「快」意味著從星期三直到星期一。

也許「快」對他來說只是跟你說「下周」的一種表達方式。但在什麼國度裡「快」代表著「下星期」的意思啊?就算是時間的主人都不會在星期三的時候說「快」就是「星期一」。我原以為到現在我們應該至少開始準備文件了。

也許「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也許他們得到將所有文件整理到一起。他說「交易是有模板的,我們只需要把空填上。」

也許他們在填寫這些空白。

好吧,我不能再等了。我應該給他打電話。在過一分鐘,他可能就在去漢普頓的直升飛機上了。也許他甚至想要邀請我一同前往。也許如果我現在打電話給他,他會邀請我一起去,然後我們就可以談談「廣闊藍圖」。在之後我們如何把公司賣給谷歌或是Facebook,甚至是上市銷售。

我可能因此發一筆大財!這可能會改變遊戲規則。這可能是我的家族的起點。

他的確說了「快」。我不希望表現得很急切。但也許他一直在打那個該死的辦公電話系統!我討厭那個東西!反正我們每個人都有手機。

我最好打電話給他。我可以迅速跑回家,收拾衣服去漢普頓。我在某個地方還放著一套泳衣。我敢肯定當他拿起電話聽到是我的聲音之後會特別高興。

稍後我們會開玩笑說我做了這個決定是多麼棒的一件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