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個月原油價格大跌已經讓俄羅斯經濟感到壓力重重,而在OPEC宣布維持產量之後,油價進一步擴大跌勢。根據彭博社的調查顯示,經濟學家認為未來12個月俄羅斯陷入衰退的概率高達75%。
彭博針對32位經濟學家的調查中值顯示,如果烏拉爾原油價格持續低於80美元/桶的話,俄羅斯就將陷入衰退。而根據目前的市場趨勢,未來12個月內俄羅斯陷入衰退的概率高達75%。
在俄羅斯2014年財政預測中,油氣相關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的48%。不過歷史來看,這一比例實屬樂觀。2012年的實際數據顯示,俄羅斯聯邦財政收入中油氣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0.3%,在全部聯邦財政收入中占比超過一半,達到50.24%。
因此油價大幅下跌的破壞力不言而喻。實際上低油價已經導致了俄財政收入難以維系平衡。與此同時,俄羅斯本國國內消費市場的不振也讓經濟雪上加霜。再加上歐美國家的經濟制裁,衰退風險似乎難以避免。
摩根士丹利此前預計,原油價格每跌10美元,意味著俄出口將受324億美元的損失,約占該國GDP的1.6%,約合19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若按這一比例計算,俄羅斯今年的GDP已經因油價下跌而抹去了4.8%,大概為600億美元財政收入。
而俄羅斯財政部長Anton Siluanov近日表示,如國際油價跌至每桶60美元,明年俄羅斯就會陷入經濟衰退。
除了財政因素之外,低油價還導致了盧布大幅貶值。根據華爾街見聞此前報道,美元/盧布今天再度刷新歷史新高,距離50生死線也並不遙遠。
本月最新數據顯示,俄羅斯11月7日的國際儲備總額為4210億美元。一年內外匯儲備就損失了103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Liza Ermolenko則表示,“盡管上個月油價大跌,沒有造成俄羅斯經濟崩潰。但增長依然疲軟,因此我們預計明年俄羅斯將陷入衰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俄羅斯經濟部周二表示,俄羅斯GDP在2015年將出現0.8%的萎縮;而2014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則從增長1.2%下調至0.5%。
原油價格自今年6月高點下來下跌超過40%、歐美國家的經濟制裁以及盧布瘋狂貶值使得俄羅斯經濟舉步維艱。
在俄羅斯2014年財政預測中,油氣相關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的48%。不過歷史來看,這一比例實屬樂觀。2012年的實際數據顯示,俄羅斯聯邦財政收入中油氣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0.3%,在全部聯邦財政收入中占比超過一半,達到50.24%。
摩根士丹利此前預計,原油價格每跌10美元,意味著俄出口將受324億美元的損失,約占該國GDP的1.6%,約合19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
俄羅斯的公司有超過5000億美元的外債余額,即使是賺取美元收入的企業盡力償還債務,2015年年底前俄羅斯也需支付1300億美元。事實上,盡管目前俄羅斯的外匯儲備規模約為3700億美元,但可動用的資金規模只有2700億美元,這已經不能覆蓋未來兩年的外債支付。
俄羅斯曾在1998年遭遇盧布危機。當年正值亞洲金融危機肆虐,國際油價暴跌至最低每桶10.72美元。為了捍衛匯率,俄羅斯被迫動用了數額龐大的外匯儲備。甚至在央行放棄對盧布的支撐之前,該國剩余的外儲已經不足100億美元了。
面對窘迫的經濟狀況,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政府宣布盧布大幅貶值,400億債務違約,盧布在那一年年底前暴跌了71%。這嚴重打擊了美國對沖基金,華爾街銀行不得不采取紓困措施,將資金撤出新興市場。
俄羅斯經濟部同時預計俄羅斯2015年凈資本外流規模為900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圖片來自巴倫周刊)
美奇金投資咨詢公司(J Capital Research)創始人Anne Stevenson-Yang(中文名:楊思安)近日接受巴倫周刊采訪時表示,中國通縮風險正在加速累積,很可能會由通縮引發衰退。
她指出,中國外流資本正在增加,企業也在利用虛假貿易和其他手段擺脫國家的資本管制,猖獗的資本外流可能會導致中國外儲大幅下降。
她還表示,流動性似乎越來越成為中國的一個問題。過去幾年中,中國企業舉了1.5萬億美元的外債,其中很多都是短期的債務。一旦違約潮開始蔓延,中國將難以掩蓋債務問題,債務危機可能爆發。如果銀行壞賬演變為超出監管者能夠控制的信貸危機以及市場信心無法恢複,中國經濟可能會面臨硬著陸。
以下節選部分為她對中國經濟的看法:
中國經濟存在著大問題。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型不再奏效。
毫無疑問,從教育、基本的醫療到住所、安全的城市,中國經濟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自2008年開始,中國為了應對全球大蕭條而采取了錯誤的投資政策,造成了工業產能過剩和基建設施的閑置。例如,沒有多少航班的機場,無處不在的高速公路和沒有賽事的體育館。如果中國面臨著壞賬的沖擊,而為了償還債務又進一步導致信貸出現不健康的增長。中國央行近期的降息也難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不會讓家庭收入出現較大增長。
巴倫周刊:你認為情況將變多糟?
我自2011年末就十分看空中國,不過在政府的刺激下,中國經濟仍然實現了平穩的增長。根據我們的計算,自今年6月以來,中央政府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實施了超過4000億美元的刺激措施,同時放寬了房貸限制。然而,每一個刺激措施在刺激經濟上的有效性似乎越來越弱。
因此,中國很可能會進入通縮引發的衰退。通縮風險正在加速累積,可能需要一定時間顯現。投資者已對中國房地產市場失去信心。算上上下遊產業鏈,房地產構成了中國GDP的20%。就業和收入都會受到影響。如果銀行壞賬演變為超出監管者能夠控制的信貸危機以及市場信心無法恢複,中國經濟可能會面臨硬著陸。
巴倫周刊:中國經濟出現問題的其他跡象?
一個大問題是部分中國富人的資本外流正在增長,企業也在利用虛假貿易和其他手段擺脫國家的資本管制。當前,這一趨勢被流入中國的熱錢所掩蓋。這些熱錢流入是為了通過中國的高息套利,當然還有分享中國強勁的外國直接投資和貿易順差帶來的好處。
但是一些奇怪的事情正在發生。三季度中國外匯儲備下降1000億美元至3.89萬億美元。外國奢侈品在華銷量止步不前。很顯然,許多中國富人正在減持國內資產,將錢轉移至境外。如果可以選擇要悉尼的一幢房子還是深圳郊區的一套公寓,中國人的選擇是顯而易見的。
基於中國財富是如此地集中,猖獗的資本外流可能會導致中國外儲大幅下降。
巴倫周刊:市場關於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的預期,你有何看法?
盡管似乎比較緩慢,但這正在發生。今年樓市銷量持續下滑。
中國的家庭住房市場真的很詭異。許多中國人把房子視為投機賺錢的工具而非居所。實際上,中國約有500萬套房子是空置的。業主不會把它們租出去,因為二手房的價格會大打折扣。
中國城鎮化的結果是,造就了大量的空樓和鬼城。然而,城市中卻又充斥著數以百萬計的買不起住房的外來務工人員。
巴倫周刊:中國房價大幅下滑的影響是什麽?
剛才已經討論過了房地產占中國GDP的比重。 此外,中國的銀行系統和影子銀行在房地產市場有著大量的金融資產。中國的主要企業都在參與房地產市場投機。試想一下,如果可以在住房市場投機,誰還會去建造船廠?
中國家庭的過半資產以房產形式存在。地方政府收入的35%來自土地出讓金和房產轉讓稅,房價下跌意味著前路坎坷。人們開始意識到房價不會永遠漲下去,拋壓開始聚集。
巴倫周刊:傳統觀點認為中國擁有多層防護體系,可以抵禦經濟衰退和任何債務危機,對此你怎麽看?
我不這樣認為。以我們討論過的3.9萬億美元外儲為例。很多人認為這一巨額的外儲可以糾正任何金融問題。但是,外儲只在捍衛人民幣時才有用,而且流動性也比許多人認為的要差。正如我們指出的,資本外流將令中國外儲急劇縮水。
有意思的是,流動性似乎越來越成為中國的一個問題。過去幾年中,中國企業舉了1.5萬億美元的外債,而以前是沒有的。其中很多都是短期的債務。一旦違約潮開始蔓延,中國將難以掩蓋外國投資者也置身其中的債務問題。至此,中國債務危機可能爆發。
中國似乎從來不核銷壞賬。2000年以來,為了讓國有銀行上市而剝離出去的不良貸款至今仍躺在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盡管日內公布的德國12月制造業PMI初值重回50分水嶺上方,並且好於預期和前值,但是私營部門擴張進一步放緩暗示德國明年初面臨衰退風險。
數據顯示,德國12月制造業PMI初值51.2,預期50.3,前值49.5,創2個月新高。德國12月服務業PMI初值51.4,不及預期和前值,創17個月新低。德國12月綜合PMI初值51.4,不及預期,創18個月新低。
該數據顯示,德國公司在新業務擴張中連續第二個月下降,暗示投資匱乏和市場競爭的加強。
Markit經濟學家Oliver Kolodseike表示,“數據顯示第四季度德國GDP可能最好的狀況就是小幅擴張。德國私營部門產出增長12月進一步減速,經濟活動擴張速度創一年半來最弱,遠低於今年早些時候GDP增長0.8%時的水平。今年最後三個月的平均PMI表現為2013年二季度以來最差。很顯然,明年年初經濟重現衰退的可能性正越來越大。”
德國第三季度GDP僅錄得0.1%的增速,市場預期第四季度GDP增速將回升至0.2%。
而12月第二輪TLTRO市場反饋基本符合預期,這意味著明年歐洲央行全面購債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路透社在對經濟學家進行調查後發現,隨著油價暴跌和西方制裁,俄羅斯經濟將在明年陷入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一次衰退,而其通脹將接近兩位數。
路透調查的11經濟學家預測中值顯示,2015年俄羅斯GDP將萎縮3.6%,今年增長僅為0.5%。
上周,俄羅斯總統普京承諾,俄羅斯最終會擺脫“困難時期”。經濟萎縮將給俄羅斯帶來挑戰。
經濟學家還預測,盧布將面臨下行壓力,迫使俄羅斯央行在2015年維持高利率。
今年年初,分析師預計2014年俄羅斯經濟將增長2%。但此後俄羅斯命運逆轉。由於石油價格的暴跌,俄羅斯出口遭到重創,而歐美制裁使得俄羅斯企業無法在西方獲得融資。
丹麥銀行經濟學家Vladimir Miklashevsk在受訪的經濟學家中最為悲觀。他預計明年俄羅斯經濟將萎縮7.9%,與2009年全球危機時一致。他說,
由於地緣政治問題。西方制裁使得俄羅斯消費者價格和海外融資成本飆升。
調查顯示,經濟學家預計通脹將在今年年底達到10.1%,幾乎是俄羅斯央行年初設定目標(5.5%)的兩倍。2015年通脹預計為9.2%。
俄羅斯前財政部長Alexei Kudrin周一表示,他預計通脹將達到12%-15%,而俄羅斯將經受一場全面的經濟危機。
盧布兌美元今年下跌逾40%,迫使央行幾次提高利率。上周,俄羅斯央行將其主要利率上調650個基點,至17%。
經濟學家預測,俄羅斯央行會考慮在明年下半年降息,前提是經濟總體形勢好轉。
近日,由於油價穩定和央行、財政部的政策,盧布反彈至55盧布兌1美元左右。
然而,盧布仍面臨艱難時期。經濟學家預測,今年年底盧布將處在60上下,明年年底將升至50左右。
Informa Global Markets經濟學家Christopher Shiells向美國財經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表示,
很難預測盧布走勢,但我認為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
聖彼得堡銀行經濟學家Olga Lapshina向Business Insider表示,
受俄羅斯公司償還海外債務影響,盧布可能在明年一季度走弱,但之後可能走強。
據俄羅斯央行數據,俄羅斯銀行和公司明年將需要支付約1200億美元的債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無論是俄羅斯政府還是西方經濟學家,可能都沒料到今年第四季度俄羅斯就正式出現經濟衰退的信號。昨日公布的俄羅斯官方數據顯示,11月該國GDP增長同比下滑0.5%,這是2009年10月以來首次同比增長下滑。
俄羅斯昨日公布的11月數據意味著,今年1-11月,俄羅斯經濟同比增長0.6%。分析師認為11月GDP下滑顯示出,近來國際油價暴跌和盧布危機使俄羅斯經濟在墜入衰退的深淵。上述俄羅斯11月GDP數據公布後,昨日盧布回吐上周漲幅,美元兌盧布最高升至58.94,盧布重挫逾9.5%。
本月初俄羅斯經濟部將今年的GDP增長預期由1.2%下調至0.5%,還預計明年會經濟衰退,全年GDP增長將下降0.8%。七天前華爾街見聞援引路透的經濟學家調查結果稱,明年俄羅斯經濟將自本世紀金融危機以來首次陷入衰退,國內通脹將接近兩位數。
ING銀行的莫斯科經濟學家Dmitriy Polevoy認為,俄羅斯經濟增長惡化是西方制裁、國際油價和市場恐慌綜合作用的結果,“沒有任何樂觀的理由”。
從去年起俄羅斯經濟增長就已放緩,今年年初本還有所起色,3月俄羅斯合並克里米亞後招致西方制裁,經濟學家開始預計俄羅斯今年會迎來衰退。而今年10月俄羅斯工農業生產短暫複蘇,國內經濟又回升為正增長。
但就在10月,國際油價暴跌,盧布加劇貶值。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10月21日一周俄央行外儲減少79億美元,減幅創五個月新高,10月20多天內俄羅斯為支持盧布投入外儲逾150億美元,但10月23日盧布對美元等一籃子貨幣仍跌破俄央行設置的下限。
10月31日,俄羅斯央行宣布加息150個基點,升幅較市場預期高整整一個百分點。盧布對美元急劇反彈,可反彈僅持續了兩分鐘,當日盧布全天跌幅仍創三年新高。
進入12月,盧布又現貶值危機。12月15日,盧布一度大跌10%,單日貶值幅度創16年來新高,美元兌盧布一度漲至80。當天半夜俄羅斯央行緊急加息650個基點,增幅六年新高。次日盧布繼續暴跌,美元兌盧布盤中最高升至80.10,盧布跌幅達19%。
今年盧布對美元匯率已跌去約50%。上周四盧布匯率反彈,創三周新高。俄羅斯財長Anton Siluanov當天表示盧布危機已經解除。但他次日又表示,如果國際油價處於每桶60美元的低位,明年俄羅斯經濟增長可能下滑約4%,預算赤字約相當於3%以上的GDP。如果俄政府不改變現有的預算結構,用作應急儲備的主權財富基金三年內就會資金告竭。
美國能源部下屬能源情報署(EIA)數據顯示,俄羅斯33%的出口商品都是原油,石油與天然氣出口創收占去年俄羅斯出口總收入的68%。當時國際油價還高達每桶108美元。油價現已跌破每桶60美元。EIA預計,若國際油價未來12個月持續在約每桶60美元,俄羅斯僅出口原油收入的損失就約有800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委內瑞拉經濟連續三季度萎縮,陷入衰退,而截至11月的前12個月的通脹同比上升63%。
委內瑞拉這一南美石油巨頭的經濟在第三季度萎縮2.3%,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別萎縮4.8%和4.9%。
11月,委內瑞拉通脹同比上升4.7%。通脹在9月和10月同比上漲4.8%和5.0%。在截至11月的前12個月,通脹同比上升63.6%,為全球最高之一。委內瑞拉政府自8月以來暫停了公布通脹數據。
價格上漲最大的是住房、食物和酒精飲料以及餐館和酒店消費。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的政府引入強制性削減價格和租金管制,以控制物價的飛速上漲,但沒有有效控制惡性通貨膨脹。而生活物資的嚴重短缺加劇了通脹。
政府指責反對派今年早些時候的抗議活動破壞了經濟。抗議活動導致暴力事件,造成43人死亡。委內瑞拉央行表示,
這些行動擾亂了公共秩序,影響了生活物資的正常流通,以及正常的生產和服務。這導致了通脹的飆升和經濟活動的下降。
下跌的油價也讓委內瑞拉的經濟雪上加霜。委內瑞拉96%的外匯收入來自原油出口。馬杜羅表示,委內瑞拉的原油出口價格從9月的每桶95美元下跌至每桶48美元。
委內瑞拉上次經濟衰退是2009-2010年。馬杜羅總統表示,
盡管抗議活動和油價下跌影響了經濟,但委內瑞拉經濟指標已經有所改善。這場經濟戰爭,現在下跌的油價為委內瑞拉提供了經濟轉型的好機會。
許多分析師建議統一委內瑞拉的三層貨幣管制,並上調汽油價格。委內瑞拉的汽油價格為全球最低。不過,馬杜羅總統目前對這些措施采取回避態度,因其當心激進的改革將影響明年進行的國會選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醜聞尚未平息,巴西的嚴重幹旱正使其經濟加速衰退。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幾乎已經無水可用,當地的水力發電設施無法發電,整個國家面臨停電。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巴西檢方以及相關犯罪嫌疑人表示,巴西石油公司高管涉嫌與建築和工程公司串謀,擡高煉油廠、船舶以及其他商品與服務的合同價格。多出的費用變成了高管的回扣、政治家的賄賂金以及政黨的競選捐款。目前此案已導致近40人被捕,包括巴西石油公司三名前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巴西建築和工程巨頭的高管。
國家石油公司醜聞尚未平息,現在巴西經濟又面臨幹旱的考驗,巴西可能在一年之內第二次陷入經濟衰退。巴西一位內閣成員對路透表示:“我們知道第一季的情況將會很可怕。我們不準備隱瞞這個事實。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和貝洛哈里桑塔這三座巴西最大都市人口近4000萬,限量供水供電已不可避免。“
這將給羅塞夫的公信力帶來新的打擊。羅塞夫曾一再誇耀,巴西再也不必面對能源短缺的問題。此前,能源短缺困擾巴西經濟長達14年。
巴西能源部長Eduardo Braga表示,為確保需求高峰時的電力供應,政府計劃號召購物商場和酒店等民間企業使用自有發電機。
分析師估計,巴西東南部的限水可能使經濟增長最多減少1%,並損害甘蔗和咖啡等主要出口作物。巴西東南部占該國經濟產出的6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作者為華泰證券宏觀研究團隊俞平康、孫崢(微信ID:hthgyj)。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1)1月份進出口貿易雙降,貿易順差創歷史新高。其中出口同比下降3.3%,是去年4月份以來首次同比負增長;進口同比下降19.9%,是2009年5月份以來的最低值,進出口雙降與前幾日公布的PMI分項指標吻合,貿易順差創紀錄新高600億美元。考慮到1月份進出口數據波動往往較大,季節性調整後進出口同比分別下降1.3%和14.5%,出口階段性走弱,進口則降幅顯著。
(2)按貿易方式來看,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進出口全面下滑。一般貿易進出口下滑有一定的高基數的原因,去年同期該指標均處在20%左右的增速水平,這與去年年初虛假貿易擡頭有所關聯,而去年四季度以來對於虛假貿易的擠壓使得今年年初這一效應消失;加工貿易繼續惡化,這與我們的判斷一致,在經歷過去年9、10月份曇花一現的增長後,加工貿易有所放緩,未來這一貿易方式的增長仍是“以出為進”,全球經濟的基本面偏弱和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很難支撐其出現顯著反彈。
(3)按國別來看,對美國、東盟和臺灣地區進出口貿易表現相對較好,其他地區全面走弱。美國經濟雖複蘇進程偶有反複,但依然趨勢性向好,近期非農就業數據依然保持強勁,東盟主要經濟體增長並未顯著放緩,支撐需求面穩定增長,未來對美國和東盟出口的增長確定性較強;歐洲和日本的貨幣政策仍處於穩定物價的階段,對於需求面的增長仍需時間傳導,且這一過程本身也尚存不確定性。總體來看全球經濟需求放緩,G3中僅美國複蘇確定性較強,各國爭相采取寬松政策,貿易條件有所惡化。
(4)按商品類別來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滑,原材料產品進口收縮。隨加工貿易的走低,機電、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顯著下滑,另一方面,鋼材出口增長顯著,國內鋼材價格持續下跌,鋼企依靠出口釋放庫存的行為還在繼續;進口方面,上遊煤炭、鐵礦砂等前期“以價換量”穩定進口的產品本月量價齊跌,原油收儲告一段落,進口亦出現回落,主要還是與國內需求有關。
(5)經濟低迷開年,下行壓力不減。1月份經濟下行勢頭有所加劇,PMI等先行指標繼續惡化,進出口數據大幅低於預期給了今年經濟數據一個偏負面的開端。去年以來進出口貿易維持外需強內需弱的格局,本月進出口數據雖雙雙下滑,似乎唯一不變的只有高企的貿易差額。我們認為目前對於出口還不應過早給出悲觀的結論,這其中1月份經濟數據波動較大是一個原因,去年虛假貿易帶來的高基數也是一個原因,全球經濟基本面雖然偏弱,但寬松的浪潮已經在發生,傳導至需求層面還需要時間,出口還存在回暖的可能。進口方面則確實表現的較差,從大宗商品價格和近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數據來看,供需失衡和收入的下滑是全面性的,下跌的趨勢還需要時間逆轉,這十分有賴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有力的財政政策的支持,目前央行已經降準,銀監會和證監會對於銀行資金入市的配套政策在落實,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引導和限制在趨嚴,似乎貨幣只有實體經濟這一條路徑,我們認為政策可能會進入一個觀察期並隨時應對下行風險加大而進一步寬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海關總署今日公布數據顯示,1月中國出口同比下滑3.3%,進口同比下滑19.9%,均不及市場預期,進口更是創2009年5月以來最大跌幅。 以下為華爾街見聞梳理的經濟學家點評:
民生宏觀管清友研究團隊認為,貿易順差擴張源於國內經濟下行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衰退式貿易順差”還將延續。
①出口同比3.2%,對歐洲日本出口同比均負增長,主因: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全球央行大放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大幅攀升。
②進口暴跌19.7%: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總需求疲弱,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進口遭遇量價雙殺。
③貿易順差大幅擴張至600億美元之上,衰退式貿易順差還將延續。貿易順差擴張因國內經濟下行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總需求疲弱不改,企業難有補庫存動力。全球央行大放水,各國貨幣競爭性貶值,人民幣並非太弱而是太強。通縮和信用風險是全年經濟運行首要矛盾,貨幣寬松還將繼續。
東方證券宏觀策略組表示,春節因素可能導致1月貿易數據失真。貿易順差創新高的情況下,外匯占款如何變化,將影響貨幣政策走向。
(1)1月份進口數據暴跌主要由於內需的疲軟。但春節因素可能也影響了進口數據的真實性。以往廠商3月份開工生產,進口環比會大幅上升。但今年春節假日被安排在2月底,春節時間過遲很可能會影響到進口時點選擇。實際上,從1月份的鐵礦石及其精礦和原油進口數量來看,其同比增速分別為-9.5%和-0.6%,考慮到去年同期基數較高以及12月份這兩類商品進口大幅上升的因素,至少從大宗商品的進口數據中來看,內需的表現還並非是異常疲弱。我們認為需要結合2月份進口數據來進一步判斷內需狀況。
(2)出口同樣有春節影響的幹擾。雖然目前人民幣開始貶值有助於提升出口商品競爭力,但除美國經濟強勁外,歐元區的不確定因素在加大,希臘問題值得關註。因此,一段時期內出口可能還是會低於預期。
(3)總體而言,春節因素很可能影響到1、2月份的宏觀數據真實性,不必過度解讀1月份貿易數據。關註貿易順差創新高的情況下,外匯占款如何變化,這將影響貨幣政策走向。我們仍然認為外匯占款可能維持下降趨勢,為對沖該影響,未來至少還會降準三次。
澳新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認為,一月貿易順差創新高。而同期人民幣匯率卻不斷下跌,顯示人民幣貶值壓力明顯。
盡管1月貿易順差創下歷史最高記錄,但人民幣卻在同月貶值0.7%。我們認為,不確定的匯率前景可能令中國企業對沖過去幾年建立起來的美元空頭頭寸。
官方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底,中國外債已超1萬億美元,其中80%均為短期債務(少於一年)。事實上,今日公布的糟糕貿易數據可能增加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壓力。
但中國政府無意讓人民幣大幅走低(貶值幅度超5%)。因為那將危及國內金融穩定。中國央行將繼續使用一些列工具,包括指導人民幣中間價、公開市場操作和直接幹預措施,來阻止人民幣大幅貶值。
中金固定收益團隊表示,1月份外貿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內外交困。不松不行,松的慢同樣不行。
進出口數據超預期的差反映了中國經濟內外交困的局面。由於內需更弱,導致進口下滑更快,貿易順差創歷史新高,未來一段時間來看,外部和內部需求低迷格局或將延續,外貿總體或延續弱勢貿易順差將保持高位。不過,盡管貿易順差持續創新高,但資金外流的加劇導致外匯占款持續降低,12月份外匯占款負增長,1月份預計也會是類似情況。從近期EPFR統計的全球基金資金流向來看,流出中國的資金規模空間龐大,流出量已經創歷史新高(如圖4)。而且在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情況下,服務項的貿易逆差也持續擴大,12月份服務項貿易逆差235億美元,較11月逆差208億美元續增。在外匯占款減少甚至是負值的環境下,降準只是對沖資金的外流,還起不到寬松資金面的作用,上周整體利率在降準後下行幅度並不明顯,貨幣市場利率維持高位。
關於市場上認為加大放松力度會導致資金外流壓力增加的看法我們並不完全認同——海內外息差固然是影響匯率預期和資金流向的因素之一,但即使中國利率進一步下降,仍比全球的低利率環境高很多;而且從歷史數據來看,外匯占款和升貶值預期與PMI動能指標高度相關,如果不放松貨幣政策,經濟動能進一步下滑,資金外流可能比放松政策推動經濟企穩的情況嚴重的多。如果放松可以使得經濟企穩,信心恢複,反而是有利於減弱貶值預期並減少資金外流的。因此我們認為,在內外交困的經濟環境下,不松不行,松的慢同樣不行。
華泰宏觀研究團隊稱,華泰宏觀研究團隊認為,1月份經濟下行勢頭有所加劇, 政策可能會進入一個觀察期。如果經濟下行風險進一步加大,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有力的財政政策可能加碼。
PMI等先行指標繼續惡化,進出口數據大幅低於預期給了今年經濟數據一個偏負面的開端。去年以來進出口貿易維持外需強內需弱的格局,本月進出口數據雖雙雙下滑,似乎唯一不變的只有高企的貿易差額。我們認為目前對於出口還不應過早給出悲觀的結論,這其中1月份經濟數據波動較大是一個原因,去年虛假貿易帶來的高基數也是一個原因,全球經濟基本面雖然偏弱,但寬松的浪潮已經在發生,傳導至需求層面還需要時間,出口還存在回暖的可能。進口方面則確實表現的較差,從大宗商品價格和近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數據來看,供需失衡和收入的下滑是全面性的,下跌的趨勢還需要時間逆轉,這十分有賴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有力的財政政策的支持,目前央行已經降準,銀監會和證監會對於銀行資金入市的配套政策在落實,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引導和限制在趨嚴,似乎貨幣只有實體經濟這一條路徑,我們認為政策可能會進入一個觀察期並隨時應對下行風險加大而進一步寬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