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給CEO的三點創新建議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26670.html

管理者往往將創新視為少數人的責任,把它交給穿著實驗室白大褂的科研人員或善於打破慣性思維的營銷人員。事實絕非如此。在當今這個快速變革的世界中,創新能力應體現在一家公司的各個部門。

孤立的創新將損害公司競爭力。畢竟,全球化和通信技術快速發展導致產品生命週期縮短,意味著競爭優勢存在的時間越來越短暫。甚至連雅虎 (Yahoo!)這樣的公司從萬眾矚目到泯然眾人似乎只是一夜之間的事情。貫穿於整個公司的創新能力有助於公司改進現有產品、打造明日產品。

而且,需要改變的不只是企業的競爭方式,還包括人們根本的工作方式。想想Yammer (Twitter企業版)、WebEx等通信技術以及Campfire等協作工具的崛起。似乎人們剛剛掌握一款新的工具,更新的工具又冒出來了。全公司上 下的創新能力有助於員工更輕鬆地使用、適應這些新的技術。

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com)等公司的基因中似乎就蘊含著創新的因子;寶潔(Procter & Gamble)、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等其他公司已花費了幾十年時間來培育支持創新的體系。如果你才剛剛開始創新之旅,不妨考慮下面三點建議。

形成、傳播「創新」的共同語言

雖然創新討論往往帶有一些神秘色彩,但事實上創新就是找到新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但如果人們對創新的定義看法不同,就很難針對創新問題展開富有成效的討論。同時也更難識別、理解創新將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並做出回應。

下面這個簡單的測試就可以測試出公司內部是否缺乏創新的共同語言。讓一群人寫下並念出他們的創新定義。結果很可能千差萬別,而這可能導致混淆和挫敗 感。除了基礎定義,還可以詳細列明打算遵循的不同創新策略。例如,寶潔有四種不同的創新策略,涵蓋了從商業策略(即推動現有產品的試用和使用營銷及促銷方 法)到顛覆性策略(及可能創造全新品類的點子)的不同類型。精準界定每項策略有助於明確創新的嘗試。

一旦形成共同語言,就需要通過正式和非正式機制進行傳播。農用化學品巨頭先正達(Syngenta)就體現了形成共同語言所能帶來的回報。2006 年,一小組專職培訓人員為項目和管理團隊開設了一門創新課程,旨在通過提供語言和工具,幫助先正達提高每年10億美元研發費用的生產力。五年內,這項培訓 擴大到了先正達所有的區域市場,幫助公司重組了產品組合,設立了區域子公司,專注於為各個地區的特定客戶提供適應當地氣候和農作物問題的解決方案。

結果,新產品出現了爆炸式增長,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農民個人的生產力。先正達的收穫不僅僅在於一兩項新產品,更在於一個可以不斷複製的模式。這種模 式給它帶來了市場熱銷的新雜交種子,以及解決大豆、大麥、小麥、甘蔗、玉米、蘋果和花卉的抗旱防病問題的創新方案。2006-2011年,先正達營收增長 了45%,淨利潤翻番,其中新產品為全球營收貢獻了7億美元,增幅是公司總體增幅的兩倍。

界定具體的創新挑戰

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混亂和創新相伴而生。事實上,推動創新的最好方式是有所約束。換言之,嚴格界定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寬泛的戰略性 挑戰,比如「我們如何在中國獲得成功?」,也可能是具體而微的挑戰,比如「如何簡化填寫工作記錄單的流程?」總之,問題界定得越明確越好。

接下來,明確哪些員工最適合解決眼前的這個問題。有些挑戰適合廣大員工「閒暇之餘的」思考,有些則要求更專注的思考。千萬別以為抽出一點時間就能想明白類似創設新型業務模式這樣複雜的挑戰。就算創業者每天時時刻刻都想著同一個問題,大多數新業務最終仍然以失敗而告終。

很多公司認為,讓員工參與創新的最好方式是給予金錢獎勵。但丹尼爾•平克在暢銷書《驅動力》(Drive)一書中總結的研究顯示,事實上金錢獎勵會降低創意表現。平克建議給予人們自主性,提供機會讓人們追求極致,為人們的工作注入目標感。

身體力行,率先垂範

創新在很多公司都不是自然而然的事。需要管理者定期以身垂範,親自作出表率,幫助建立創新文化。

審慎地承擔風險。雖然創新還不至於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前途未卜,但不是所有的創新努力最終都能成功。最優秀的創新者都會小心實驗,同時接受這樣一種 觀點,即調整方向和失敗都是創新過程題中應有之義。但當人們覺得一旦創新失敗、就會遭到懲罰,就會很難按照這一套去做。管理者可以採取很多方式來鼓勵正確 的創新行為,比如放手讓創新項目發展、善待商業計劃遭遇失敗的經理、講述個人失敗的經歷,從而給討論增添些人情味等等。

比如,著名創業家傑夫•斯蒂伯就在自己的公司裡設了一面「失敗牆」,寫下失敗感言、個人失敗案例和教訓。斯蒂伯自己就列出了三次記憶深刻的失敗——並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沒有什麼比管理者以身垂範更能說明問題了。

* * *

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挑戰和機遇。形成共同語言,界定具體的創新挑戰,推崇創新、以身作則、親自垂範,將幫助打造貫穿整個公司的創新能力。

斯科特•安東尼是創新和策略諮詢公司Innosight的亞太董事總經理,著有《創新黑皮書》(The Little Black Book of Innovation)一書(哈佛商業評論出版社,2012年)。(譯者:老榆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83

趕集網CEO楊浩湧:為了勝利,夜里三點也不睡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2/58548.html

i黑馬曾經深度報道了分類信息網站58同城IPO過程,不知道同類型的公司是否能在中國存在兩家。互聯網是個講究快速出擊的時代,而趕集網CEO楊浩湧正好是個勤奮的人。“夜里三點我經常突然醒來,看網站哪里需要改。”外人看,趕集網CEO楊浩湧似乎已經功成名就,但作為草根工程師的創業者,楊浩湧坦言自己有恐慌和自卑,比起金山出來的小米科技CEO雷軍和搜狐出來的優酷CEO古永鏘,打著赤腳的楊浩湧只好用勤奮來彌補。本文轉載自《中青報》“夜里三點我經常突然醒來,看網站哪里需要改。”外人看,趕集網CEO楊浩湧似乎已經功成名就,但作為草根工程師的創業者,楊浩湧坦言自己有恐慌和自卑,比起金山出來的小米科技CEO雷軍和搜狐出來的優酷CEO古永鏘,打著赤腳的楊浩湧只好用勤奮來彌補。小螞蟻的大生意楊浩湧說,趕集網流量最大的三塊是,租房,二手買賣和找工作,這些老百姓身邊的需求是趕集網生存的一大空間,而且這個空間也僅僅是冰山一角,未來的前景不可限量。互聯網廣告一開始興起的是品牌廣告,這些廣告主要在一些門戶網站上展示;第二階段是外貿企業的需求,滿足他們需求的是阿里巴巴這樣的外貿網站;第三階段就是中小企業的推廣需求,百度和谷歌恰逢其時做成了幾百億上千億美元的公司。“而趕集網服務的是比百度推廣還小的小微企業、甚至是夫妻店。”楊浩湧說,這些本地的“螞蟻企業”,可能是街邊包子店、鮮花店,也可能是一個人的搬家公司,這些小店如經濟大潮的毛細血管一樣密密麻麻布滿整個城市,看似很小,但卻是人們經濟生活必不可少的本地服務提供者。整個北京城有9000多家搬家公司,三分之二是一兩個人的個體戶,這些公司的業務推廣需求很大,但以前沒人能瞧得上,趕集網做分類信息,就滿足了這些商戶的需求。楊浩湧說,正是因為滿足這些小螞蟻一樣的小公司,趕集網才能每年都翻倍成長。以前都市報的信息分類廣告很多,自從趕集網誕生之後,報紙這類廣告逐年萎縮,現在已經完全移植到互聯網上來了。“生活的點點滴滴,空調壞了、馬桶壞了,在趕集網上都能找到方便快捷的解決辦法。”楊浩湧說,互聯網的長尾效應在趕集網表現最明顯,在這些最普通的老百姓和最小的本地服務公司之間,趕集網找到了金礦。離錢越遠,離成功越近2004年12月,楊浩湧從美國公司辭職回國創業。這次回國,卻是被對手逼出來的。1974年出生的楊浩湧在1996年獲得天津大學精密儀器專業學士學位,1999年獲得中國科技大學工學碩士學位,後赴美國留學。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後轉到美國耶魯大學,2001年獲得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之後一直在矽谷的科技公司任職。2004年的6月份,那時候Craigslist剛開始在美國興起。有一天吃飯的時候,楊浩湧告訴哥哥楊浩然, 類Craigslist的網站國內還沒人做,不如回國搞一個。但見投資人的時候不小心把創業的想法被一個對手聽到,楊浩湧只得提前回國開始創業。2004年聖誕前夜,楊浩湧回到北京,下了飛機大雪紛飛,幾天後,趕集網註冊完成,第一名員工到任。中國互聯網的特點就是蜂擁而上。幾乎在楊浩湧創辦趕集網的同時,中國一下子湧現了2000多家分類信息網站,一場激烈的搏殺開始了。楊浩湧感嘆,如果晚了一個月開始創業,也許他就不敢踏進這個行業了。現如今剩下的分類信息網站只有趕集網、58同城和百姓網,為什麽那2000多家會死掉?楊浩湧的答案是,學Craigslist者生,像Craigslist者死。差不多每家網站都標榜自己是覆蓋全國100個城市的全國性分類信息網站,趕集網只關註在北京地區,並且將所有的精力專註在租房、二手貨和交友三方面。楊浩湧坦言,資金實力不如別人,經驗也不夠豐富,正如田忌賽馬,如果想贏的話一定要拿自己的優點去打別人的弱點,所以我們就縮小範圍,全力攻占一個‘山頭’。為了打開北京市場,趕集網想盡各種辦法,比如在高校派送印有趕集網介紹的課程表;和社區的物業商量,把“不能踐踏草坪”的牌子交給趕集網免費制作,為的就是能在上面印上趕集網的標誌……趕集網從創建時的每天只有幾個帖子發展到每日有幾百個帖子,到2005年7月時,趕集網在北京的所有信息量超過了新浪、eBay兩個門戶網站的分類信息版塊。不過一直折騰了四五年,趕集網也不過二三十人。趕集網真正獲得長足發展是在獲得投資之後。楊浩湧很看重4年磨煉。“那時候我們看不見錢,支撐我最大的是這個網站本身的一個價值。”最困難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當時資金鏈快斷了,發不起工資,楊浩湧說,當時鼓勵大家,趕集一定能活下去,離錢越遠離成功越近,離錢遠的事情,別人不會幹,我們才有機會,才能體現價值。移動互聯在很多原生安卓ROM上,都集成了趕集網的APP,在HTC和諾基亞上,都內置了趕集網APP,楊浩湧說,簡單易用的趕集網應用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到用戶的喜愛,趕集網APP的下載激活量已經4000萬。現在趕集網來自手機的訪問量已經是電腦的一半,楊浩湧說,未來低價安卓手機的普及必然會帶來趕集網的應用的爆發式增長。基於地圖應用的本地服務大大爆發,團購的火爆已經證明移動互聯網時代本地服務的價值,而智能手機的普及則讓更多人可以方便的享受互聯網服務。楊浩湧說,“比如我父母一輩人,不會敲打鍵盤,但是用觸摸式的智能手機,就很快的掌握了使用趕集網應用的技巧。”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中青報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92

投身硬件創業前的三點考量

http://www.iheima.com/thread-7241-1-1.html
李論,合力投資合夥人,關注TMT中早期項目,投資的項目主要集中在智能硬件、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

以下口述根據李論在黑馬會硬件與先進製造分會沙龍的分享整理:

我是做投資的,所以把投資也看為創業,個人對投硬件還有一些想法。我今天分享的重點,是幫助大家降低你在創業過程中的損耗。

第一,我認為每個人應該在走上硬件道路之前先評估我是否適合走硬件創新這條路。

對於硬件的理解以及對硬件技術相關知識的積累,是你需要具備的一個內核能力,如果你沒有,我覺得你就別為難自己了,別做硬件創業了。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你能捕捉到一個有非常強的技術內核的合夥人,能在技術上彌補你的短處。否則你就三思而行了。這是第一個給大家的忠告:硬件創新的起點,你到底有沒有硬件核心創新的能力。

第二,硬件的創新能力永遠是一個金字塔的結構,最基礎的結構就是,對產品的理解和對生產鏈的瞭解,接著是營銷和渠道能力,再往上才是品牌能力。

在選擇硬件項目投資的時候,我第一考量地是這個創業者有沒有對生產的認識,有沒有對產業鏈上游下游打通的認識。如果你沒有,作為投資人我沒辦法交這個學費讓你補這個技術,我們沒法用錢去讓你慢慢試錯,有比你優秀的人等著,我寧願選擇別人。

有了技術和對生產的理解,接下來就是營銷跟渠道的能力。我們更注重的應該是渠道的能力,怎麼樣讓你的產品更快地找到目標用戶,讓他知道你的產品,必須迅速地能夠把產品賣到消費者手裡去,同時把消費者的反饋迅速蒐集回來。硬件創新不像軟件,硬件每次迭代涉及到開模,重新注塑等等,這個事情成本太高,一定想清楚。

最後才能談品牌。我認為任何產品在沒有量的情況下說品牌都是瞎扯。品牌跟銷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你以為你賣一千萬就是品牌嗎?不是。那只是銷量。但是反過來說沒有一個品牌是沒有銷量支持的。有技術,懂生產,渠道暢通,再考慮品牌。我認為小米一直到了出了2S以後其實開始有品牌了,他有追求品牌的溢價能力了,他可以把品牌帶到其他的比如說充電器等等周邊的產品。

第三個關鍵點是融資能力,因為硬件真的太燒錢了,你沒有足夠的錢很難控制。

那麼你應該去融誰的錢?對於早期的硬件項目,我認為你自己的起步投入都不會超過一百萬的話,我就不建議你去融機構的錢,因為你自己投入太少了,你不足以做出一個東西讓你的投資機構看清這個事情未來有多強——你能證明的東西越少你拿到的錢也越少。中國民營企業其實有很迫切的轉型和投資慾望。所以早期項目的融資對象應該是那些跟你做的事業相關的傳統企業家們,因為他們對這個行業的理解比我們要深,對於這個行業的痛點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他們的理解是很深刻的,他可以幫你補到一些短板,這些短板在硬件創新過程裡面很可能是直擊要害的。

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一些我們這種投資機構投一些小錢,然後讓我們幫你設計一個完善的股權結構,以免你將來被傳統行業的人控了盤。他們的價值絕對不容忽視,他們對上下游的理解是很多早期硬件創始人不具備的,你能融到他們的錢其實在項目發展上相當有益,他們能從一開始把你帶在一個相對比較高的一個層面去做你的項目。

軟硬件結合的領域,我認為注定不是一個革命者,我們其實是一個改造者,你只是把傳統硬件改造更符合現代互聯網和現代人生活習慣而已。你需要找到好的OEM廠商,找到好的產品,然後把這些產品做迭代做更新,這就是你的創新。在硬件領域其實你必須對軟件是有理解的,否則的話你也做不了這件事情。

以上就是我對於硬件創業最基本的一些理解,硬件的創新一定不能閉門造車,硬件創新比其他的創業更高,創業者要很綜合,要有很全面的能力。謝謝大家。

問: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也在整合硬件,我們也經常在聊一個轉型,互聯網公司硬件,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李論:很多軟件公司,小米在做硬件,360也在做硬件,騰訊也在做硬件,我們反過來有沒有想過一點,它並不是說硬件製造商的能力本身不重要了。有的大佬把智能硬件企業都瞭解完了,一個一個聊過,親自盯這件事。因為他有這個資源方了,他用錢用資源解決了底層的問題,試問在座各位你有嗎?你沒有,你就是做底層那個人,坦白講你做完這個才有可能做上面,所以不是最基本硬件能力不重要。

問:您剛才說現在互聯網公司要求很強的硬件技術實力,其實小一點的公司沒有硬件技術,都是市場上現有的東西做成自己的東西來創業,在你眼裡這種公司值不值得去投?
李論:值得去投。你需要的東西可能在市場上都能買到,但是你不能把這事做成把最好的配製方案串在一起,雖然我們已經處在了一個高度分工的社會,但是你僅僅依靠整合能力,能夠在市場上找到很好的幾個模塊結合在一起就想做出一個好的產品來,是不可行的。你本身對產品是要有理解的,再加上這些領域又有創新,比如說通訊方案上我有創新,我在算法上有創新,這就更棒了!這其實已經很核心了。這就是最簡單的硬件創新能力,硬件創新能力一部分是高大上的能力,一部分就是你這種。這種能力很重要的。

問:我作為一個傳統行業做公共安全的,對於我們這樣的企業後期的發展上,或者是作為投資人來說對我們這個行業,對我們有沒有興趣?
李論:其實做B2B也很好,如果想要往B2C上轉,可以有幾個思路。比如前瞻一點,你賣給保險公司嘛,因為美國有火災險,未來買火災險附帶一個這個也可以,現在很多人做到汽車險裡面一樣的,用數據的方法做保險也可以,你反過來用你的數據做,我覺得可以。我講究順勢而為,因為整個社會大家對於安全的追求,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已經提高了。


整理:陳曉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50

吳曉波:拒絕轉型的瑞士鐘錶匠做到了哪三點?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2/144850.html
侏儸山脈汝拉山谷在瑞士西南部,比鄰法國普羅旺斯地區,人類學家在此地發現過恐龍化石,因此將這一階段稱為侏儸紀。
 
十七世紀初,蘇黎世等城市的鐘錶匠避難至此,漸漸成為歐洲最著名的表匠聚集地,竟而構成為一種「血統」。今年 4 月,我受邀到巴塞爾(尼采在這裡的大學當過教授)參加 2014 巴塞爾國際鐘錶展,之後專門到汝拉山谷去「朝聖」。
 
汝拉山谷呈狹長狀,僅寬數百米,長十餘公里,內有一個雪山大湖,坡頂小屋遍佈四野,一眼望去,是一個完全不起眼的瑞士村莊。
 
出生於汝拉山谷的青年人有九成以上加入鐘錶學校學習技藝,鐘錶有四十多個工種分工,漸漸地形成為了一個製造生態。當今的世界級豪表中,愛彼、寶珀、寶璣以及江詩丹頓等都在此地設有工廠,超過一半的豪表機芯出產於此。
 
風景如畫的侏儸山脈汝拉山谷
 
瑞士是一個山地小國,幾無任何獨有的礦產資源,卻成全球最富有的國家,這自然有國民性格的因素在內。在歐洲諸族中,瑞士人以固執死磕出名。
 
中世紀時,瑞士人貧窮潦倒靠當僱傭兵謀生,1527 年 5 月 6 日,德國和西班牙軍隊進攻羅馬教廷,守衛教皇的各國僱傭兵全都作鳥獸散了,只有瑞士人留下拚死護衛聖彼得大教堂,189 人僅有42人生還,後來梵蒂岡教皇只保留一支私人武裝,那就是著名的瑞士侍衛隊。
 
自此,瑞士人以忠誠和專注聞名,這兩個國民性格也強烈地滲透到商業領域,瑞士的銀行業和鐘錶業獨步天下,應該得益於此。
 
鐘錶業是前工業革命時期最為精密的手工業,無任何自然資源的瑞士人在這一幼掌大的天地裡死磕打磨,硬是開出一片自己的江山。
 
19 世紀中葉至 20 世紀初是瑞士高檔鐘錶業的黃金時代,蕭邦、伯爵、百達翡麗、愛彼、名士、勞力士、茨尼特等一批耀眼的品牌相繼創業奠基,構成瑞士高檔鐘錶生產的主力。
 
這一次到巴塞爾和汝拉山谷,引起我極大興趣的,除了瑞士表的工藝精湛,更有一個頗可以拿到商學院課堂上去分享的故事:在過去的三十年裡,瑞士表是如何抗擊了日本表的衝擊。
 
鐘錶業曾是最為精密的手工業
 
20 世紀 70 年代,同樣以固執死磕、忠誠專注著稱的日本人發明了石英手錶,它以超級廉價和輕便的優勢,對傳統的機械表構成致命的打擊。在短短的六、七年裡,瑞士鐘錶遭遇了一場滅頂之災,其產量在全球的比例從45% 陡降到 15% 。
 
一度,有上千家手錶工廠倒閉,超過 10 萬名鐘錶工人失業,這對於只有 700萬人口的瑞士來說難以承受,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瑞士手錶——特別是機械表的末日已經降臨。
 
然而,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艱難轉型之後,瑞士手錶居然奇蹟般地走出了低谷,甚至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繁榮時刻,在當今的世界級豪表名單上,幾乎清一色是瑞士人的天下。這正是我此次瑞士之行試圖揭開的謎團。
 廣告     
 
簡單歸納,瑞士人做到了三點。
 
其一,拒絕轉型,專注升級,堅持製造手工機械表。
 
二十多年裡,瑞士鐘錶工廠偏執於機械表的功能升級創新,開發出諸多極其複雜的工藝,譬如升級版的陀飛輪、卡羅素、萬年曆、月相、兩地時,甚至還有中華年曆表。
 
在琺瑯工藝、深潛防水、金屬表面處理等方面,瑞士人利用當代最先進的新材料進行了革命性的創新。在機芯工廠 Manufacture 裡,我們看到很多獨有的模具,據介紹,它們都是當地工匠自主研發而成的,每一個模具的價值約為 3 萬到 20 萬瑞士法郎,機芯工廠擁有超過 10 萬架模具,這在無形中構成為一道長長的「技術護城河」,讓其他國家的鐘錶工廠望塵莫及。
 
瑞士機械表的精密度愈來愈高,在寶珀公司,有一款名為「 1735 」的機械表,內有 744 個零件,最小的細如毫髮,一位頂級表匠全心投入,一年只能製造出一隻。
 
其二,強勢資本併購,形成超大型鐘錶集團。
 
隨著數以千計的中小型錶廠的破產,瑞士人展開了大規模的同業併購。1983 年,瑞士鐘錶工業公司( ASUAG )和瑞士鐘錶總公司( SSIH )率先合併、並於 1998 年易名為斯沃琪集團( Swatch  Group ),旗下擁有歐米茄、雷達、浪琴、天梭、卡文克萊、雪鐵納、美度、哈米爾通、皮巴曼、斯沃琪等手錶品牌,同時擁有自己的裝配系統生產企業、鐘錶機芯生產企業以及鈕釦電池廠等多家配套生產企業,迄今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鐘錶工業集團。
 
此次邀請我赴瑞士考察的寶珀公司誕生於 1735 年,是瑞士最早註冊品牌的機械表,它也是在 1983 年正式併入瑞士鐘錶總公司的,到2010 年,斯沃琪集團將汝拉山谷裡最大、也是最先進的機芯工廠 FP 更名為寶珀機芯工廠( Manufacture  Blancpain ),歸於寶珀旗下,由此讓這一古老品牌形成了新的核心競爭優勢。
 
到今天,瑞士形成了斯沃琪、勞力士、Vendome 三大鐘錶集團,控制全球八成的豪表品牌和生產能力。
                                
其三,實施全球化品牌戰略,引領世界奢侈品消費浪潮。
 
從 20 世紀70 年代到 80 年代,在美國和日本的強力壓迫之下,歐洲製造業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兩方面幾乎完敗,以致於眾多行業分崩瓦解。相反,一些傳統行業,譬如服裝、鐘錶、化妝品等則守正出奇,以文化為背靠,趟出一條高附加值的品牌營銷之路。
 
20 世紀 90 年代之後,這些老枝新發的品牌進一步開拓全球市場,特別是徹底地激活了中東和東亞市場。在鐘錶領域,我們目前所熟知的豪表品牌幾乎都是這一輪全球化營銷的結果,那些跟上了潮流的,煥然一新,那些固守於既往的,則銷聲匿跡。
 
瑞士手錶這一段絕地復活的歷程,頗可以為當今中國製造業所借鑑。

\

行走於汝拉山谷,在寂靜的機芯工廠參觀考察,屋內是一個個坐在特製高桌前埋頭打磨的工匠,窗外是幾百年風景不變的瑞士高山草甸,而從這個偏僻村莊生產出來的手錶在不久後將被陳列在世界各地最昂貴的櫥櫃裡,穿戴在那些趾高氣昂的時尚人士的手腕上,聯想起這些,常常會讓人有一種很奇特的穿越感。這種感覺,我在硅谷的那些簡潔明亮的咖啡館裡有過,在日本京都的那些低矮潔淨的器皿小店裡有過。
 
所謂的商業之美,就本質而言,是人們對自然與物質的一種敬畏,並在這一敬畏之上,以自己的匠心為供奉,投注一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50

深夜三點的旺角 思想花園

來源: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62.html

 

深夜三點的旺角,搭棚大哥在沒有綁安全帶的情況下,爬上20多米高的電燈柱,把公民抗命的橫額掛上去,現場驚心動魄。

如果說他是SB,腦殘,是受英美勢力蒙蔽,是受煽動,是收了錢才這樣博命,那是對他的侮辱,也是對所有在場人士的侮辱。
深夜三點的旺角,現場士氣高昂。

我昨晚對事情的發展感到悲哀,覺得是香港很大的一個坎,會不會一鋪清袋?

2003年,田北俊在最後關頭挽救了香港。香港又延續了10年浮華,2014年的田少在哪里?

不過,我今天慢慢想明白了,其實戰中,對香港的經濟,前景,遠遠利大於弊。

戰中參與者,很多是想減少內地經濟對香港的影響,實現經濟利益的再分配。

但實際效果,很可能恰得其反。戰中反而會大幅增加對內地資金,企業,高端人才,中產階級的吸引力。因為民主,是和自由一樣值錢的東西。哪怕是得不到民主,如果爭取民主的自由得到確保,那也是大大增值,令香港這個城市更加值錢。

內地的有錢人能有現在的地位,當然不是憤青,他們有常識。他們把錢搬來香港,看中的是自由,公民權利的保障,而不是其他。占中運動在他們看來,無疑是增加了這個城市的吸引力。當然,如果能減少低端,低消費的自由行,換取更多高端來港資金和人才,也符合戰中者的初衷。

當然,前提是如果不開槍的話。

如果,梁振英下臺,股市大概會升五千點,樓價會升到天價水平。唯有寄望,那些已經在香港大量投資的權貴家族,能看到這一點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83

【專欄】200億美元還是30億?三點透視美團估值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7/148431.html

i黑馬:最近,互聯網放出美團要IPO的風聲。從開始的60億美元估值,到70億,最後到現在的200億,前後不到兩個月,媒體報道的數字上升三倍有余。如此快速的升值,媒體歸因於美團的平臺模式初現規模,但是細究此前的類似案例,200億美元的估值似乎還是過火了。

\前車之鑒,瘋狂擴張恐致長期虧損

同為團購網站,Groupon是經常被用來與美團作比較的一個例子。在上市後三年的今天,Groupon仍然處於虧損狀態。糟糕的盈利能力,讓Groupon的股價自2012年的暴跌以來,大部分時候都在個位數範圍內徘徊,市值蒸發過百億美元。歸根結底,Groupon虧損的主因在於擴張過快,銷售、行政及管理費用居高不下,這跟現在美團四面出擊的態勢不可謂不像。雖然Groupon和美團的業務範圍不盡相同,但可以預見的是,盲目擴張的企業即使最後上市,也將面臨Groupon現在的後遺癥。

在Groupon擴張最瘋狂的時候,曾擁有1.1萬名員工,巨大的人力和行政成本使其入不敷出。如今,美團的員工人數也已逼近1萬。雖然本年美團預計將實現微利,但是團購本身就薄利,外賣在一兩年內仍將屬於失血領域,其他分支如酒店、電影等則紮根未深,在業務版圖仍在擴張之際,這種微利能持續多久,還有待觀察。別忘了,Groupon也曾實現過短暫的盈利,但隨後就是漫長的虧損寒冬。而未來自由現金流是企業估值的重要參考標準,如無法讓投資者看見穩定盈利的曙光,美團的估值將不容樂觀,上市則更加免談。

估值飆升,謹防市場過度吹捧

Groupon股價的暴跌,還與IPO之前的錯誤估值有關。

為了盡快把手中的股票套現,Groupon的早期投資者都大力鼓吹其嶄新商業模式和借助社交網站進行營銷等優勢,極力把Groupon塑造成一家有前景的科技公司,盡管當時Groupon的實質只是一家利用電子郵件進行推銷的優惠券公司。受輿論攻勢影響,私人投資者和二級市場在並不了解公司實際的情況下都對其作出高估值。結果IPO籌得的10億美元,85%都落入了早期投資者的口袋。

如今,美團估值200億美元,但是並沒有看到可靠的估值依據。一般而言,公司的估值算法有相對估值法或絕對估值法兩種。但從現今為止看到的美團估值報道中,都未發現有任何一篇用到以上估值工具,其可信性存疑。順帶一提,前段時間一篇沒有註明作者的文章聲稱美團第三季度交易額超越Groupon,美團估值接近70億美元,而其依據是“Groupon第三季度不計入稅款和預期退款的全球毛收入為18.6億美元,同期美團的交易額是19億美元”。這個依據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毛收入與交易額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數據。毛收入的算法是總收入減總成本,而交易額則是平臺上的交易流水,只有從中按一定百分比扣取的傭金才能算是網站的收入,按5%傭金的行業水平來算,美團第三季度的收入應該是0.95億美元,只比Groupon的零頭多一點。作者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姑且不提,發布的媒體對錯誤視而不見更是詭異。

現在,美團200億估值背後是否有利益相關者在推動還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投資者都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對比點評,美團實際值多少?

要知道美團到底值多少錢,通過簡單的對比,可以獲得一個大概的價值範圍。

姑且以美團的競爭對手大眾點評為參考系。大眾點評當前的主營業務為基於點評信息的廣告以及團購,根據國金證券此前針對O2O產業的分析報告預測,以大眾點評現有業務體量對標已上市同類公司,大眾點評團購業務對標Groupon和糯米網,估值大概在11.1億美元左右。9月份,大眾點評占國內團購份額23%,美團占50%,單看份額對比,美團的團購業務估值大約為24億美元,與其在5月時的C輪融資估值基本吻合。考慮到國內市場前景、公司運營能力、品牌價值等因素,參考同為平臺型網站的京東上市時的14%溢價,可調整為27.5億美元。

基於這個數字,再回顧美團下半年以來的發展,可以發現,美團能維持27.5億美元的估值已經不錯,要談200億美元,恐怕為時尚早。

首先,美團雖然為團購王者,但是地位並非不可動搖。最大的團購對手大眾點評發展迅猛,已經打破去年7:2:1的穩定格局,份額逼近美團的一半。而且,除了團購業務,大眾點評還擁有推廣事業部和結婚事業部兩大現金牛,為團購等其他業務提供源源不斷的血液,對外資的依賴較美團輕。如此看來,美團的優勢並沒有當前份額反映出的那麽大。

其次,美團的T型平臺戰略雖然方向正確,但步子邁得太大,可能反而成為拖累。團購出身的美團,分散精力去與各行各業的專家(如格瓦拉、去哪兒和餓了麽等)拼O2O,恐怕垂直品類還沒做深入,團購大本營就要被攻陷。以酒店為例,12月2日,去哪兒網財報公布,本年第三季度去哪兒網酒店間夜總數達到1000萬,達到行業第一,去哪兒網在數百個城市的酒店團購超過了美團,部分城市酒店間夜數更超過美團160%以上。未來一兩年,美團要在各個領域都站住陣腳將十分困難。

最後,團購的地位不穩和垂直品類的弱勢,使美團的盈利能力存在硬傷。今年中,王興豪言全年成交額要破400億,但前10個月,美團總成交額僅為307.1億元,靠剩下兩個月要完成目標有點困難,預計的微利因此也將進一步減少。這邊廂主營業務營收不理想,那邊廂外賣業務的失血也是日趨嚴重。粗略一算,9月到11月,美團在外賣業務上已燒掉約2億元,按如此的消耗速度,1年將投入8億。而2014年美團預計的營收才19億,還僅僅處於微利。如何處理外賣這個巨大的成本單元,是美團面臨的重大考驗。到目前為止,無論是長期規劃還是短期規劃,美團都沒給出一個有說服力的盈利增長點,在這樣的困境中,與其談論IPO,還不如把重心轉移到商業模式的優化上。

===============================================

央廣國際連線嘉賓,江蘇電視臺財經評論嘉賓,反錘聯盟發起人,微博號@互聯網分析師於斌,微信個人號117821818,公眾號jrxwzx、qiaozhong1206,歡迎交流互動。


春秋五霸BATJM決戰移動,創業需考慮三點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6/148998.html

現在,整個中國互聯網產業正在發生一場大遷徙,從桌面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波瀾壯闊、不可逆轉的大遷徙。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小米這五大巨頭,正在吞噬整個行業。

而在最近的京東集團年會上,“東哥”劉強東又放話:要幹成一萬億級別的國民企業,底氣何來?

面對“五霸”的體量優勢,創業者又需要考慮哪幾個關鍵問題?


\【春秋五霸BATJM】
 

現在,百度Baidu、阿里Alibaba、騰訊Tencent、京東Jingdong、小米Mi是整個中國互聯網的焦點。
 

就在2012年左右,中國互聯網公認還只有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座大山”。李彥宏圈流量,連接人和信息;馬雲圈商業鏈,連接人和商品;馬化騰圈用戶,連接人和人。三英控制力最強、影響力最大、市值最高,被行業畏懼地稱之為BAT。
 

這幾年,京東、小米兩大集團迅速崛起是行業最大的現象。京東去年在美國上市,市值已突破300億美金。而小米橫空出世3年,以最新一輪融資額計算估值已經幹到了450億美金。雷軍卡位的是“人連接設備”,劉強東也很猛,要幹成一個從來未有過的“正品+物流+IT系統”巨無霸!
 

這五家公司,市值全部超過2000億人民幣,遠遠超出身後其他所有公司(排第六的唯品會是700多億人民幣)。姑且稱之為“春秋五霸”吧,可以按字母縮寫簡稱為BATJM。遙想兩年前,行業格局還是TABLE,哪知互聯網瞬息萬變,市場不相信眼淚,只認最“不壞”的市值----就像世界500強只認銷售額這個標準一樣,不勝唏噓。
 

幾乎每一起足夠量級的收購都是他們在競價、他們大手一揮動輒數十億美金、五大陣營合縱連橫風雲詭譎、跨界和互聯網結合不斷突破想象力……早年江湖中聞所未聞的大景象、大事件,發生在五霸身上已不奇怪。
 

無論現在的從業者、準備創業的、投資人,以及各種第三方機構,都不得不思考一個嚴峻的問題:面對移動大變局,如何在五霸格局下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1月23日(周五),《21世紀經濟報道》發布了一項報告,認為京東作為繼BAT之後的第四極崛起,而且在線下具備優勢。這激發了我的吐槽欲,索性就來深八一下。實際上,這也是我從業十五年、先後參與4次IPO的個人感悟,一家之言姑妄聽之。
 

【信息流:切入交易環節是王道】
 

《無間道前傳》有一句很有名、很江湖的臺詞:“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我套用一下這句式:出來混的,總是要賣的。
 

說一千道一萬,做互聯網,最後總是要賣東西的,要麽賣流量(搜索+門戶+客戶端),要麽賣商品(各種電商),要麽賣虛擬道具(網絡遊戲)。最後賺了錢怎麽辦?回去買啊!
 

網絡上有一句流行語“買買買”,無數“敗家娘們”更是電商大火特火的雄厚基礎。都說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所以這個社會的大部分錢,最後還是要買東西的。
 

我扯了這麽多,意思就一個:電商才是終極王道!必須切入交易環節!否則,為啥春秋五霸中電商獨占兩席?(如果算上第六的唯品會,六強中電商獨占半壁江山!)為啥死了無數電商還有更多人沖進來?現在崛起的幾大生力軍:團購的美團、大眾點評,分類的58、趕集,打車的滴滴、快的,垂直的聚美、易車,哪一個不是直接切入了直接交易環節?!
 

【資金流:供應鏈做大金融最容易】
 

再說說互聯網金融。這個詞兒最近幾乎要與最紅的“互聯網思維”並列了。
 

不同的是,余額寶、P2P貸款、眾籌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錢袋子”。而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更受到國家決策層的重視。而2013年,更是公認的“互聯網金融元年”。
 

據報道,余額寶2500億元規模公布後不足半天,微信理財通火速登臺亮相,京東隨後推出京東金融,連平安錢包、蘇寧零錢寶的傳統行業玩家也來貼身緊逼,再加上百度、網易以及東方財富網等網絡平臺推出的現金理財工具。各種金融產品競相推出,開啟了互聯網巨頭、屌絲投資者與P2P 平臺的互聯網金融之夢,讓它第一次如此深入人心!
 

但是,大家為什麽不問一問這幾個問題:為什麽是阿里巴巴做成了最大的支付寶?為什麽是京東金融做成了最大的眾籌平臺?為什麽騰訊攜微信威勢在綁定銀行卡方面還大大落後支付寶?為什麽海爾蘇寧這些傳統企業做產業金融風風火火?為什麽劉強東說“京東金融將是京東的未來”?!
 

我來揭秘答案:因為狹義的互聯網金融涉及支付,支付最大來源是交易,當然最容易從掌控供應鏈的電商企業做大了----電商巨頭,沈澱著海量的客戶真實信息、支付形式和上下遊供應鏈,以及各種數據偏好,不是電商最有機會做成互聯網金融才怪!
 

【物流:將成移動決勝關鍵】
 

按現代企業理論,商業有三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舍此之外,皆為枝節。
 

信息流、資金流剛才已說過,而物流或許是移動互聯網決勝的關鍵。
 

眾所周知,京東在物流上的巨大投資和燒錢做規模等發展思路,曾被業界同行詬病為“傻大黑粗”。但劉強東卻認為,這種批評實際上是勛章。“過去十年做了很多傻活、笨活、累活、難活、重活,受到無數人的恥笑,別人都看不到,都不願意做。當他們有一天明白過來的時候再想來做,根本達不到我們的高度。”
 

再來看五霸,騰訊的利器是社交,阿里的利器是支付,百度的利器是管道。但在線下場景建設與市場開發上,京東自營系統更容易夯實市場,建立線下消費場景,也更可能開花結果。
 

業界人士有一種說法:互聯網普遍浮躁,飛在天上久了特別怕被拽到地面。其實互聯網與傳統企業,一個飛在天上,一個匍匐地面,孰輕孰重真不是一刀切。空軍貴在奇襲,陸軍貴在步步為營,兩者結合才能打天下。所以認同一句話----“同向為競,反向為爭”。
 

【BAT的阿喀琉斯之踵】
 

現在,面對移動互聯網的顛覆性沖擊,一切都在重新洗牌。五霸急於建立新的、基於移動的生態系統。
 

所以,有了百度在阿里巴巴上市前突然推出直達號、而騰訊幾乎同時推出微信企業號、京東正在快馬加鞭地布局O2O、小米也不斷與傳統企業傳出緋聞。五霸正競相與傳統線下巨頭結盟。
 

站在一個更大的高度上看,現在中國商業的線上、線下的正面對決正在拉開帷幕。這是一次波及全行業、全商戶、全體消費者的O2O(線上到線下)戰爭,也是一場移動戰爭。
 

所謂O2O,其實本質就兩塊。一個是,線下資訊能否更便捷地到達消費者;另一個是,商品能否同款同價同庫存。前者是技術問題,用社交網絡、大數據、移動如何實現。後者是哲學問題,如何平衡商業利益、管控供應鏈、把握好運營節奏。
 

阿里巴巴在線上占盡優勢,但卻總是以“要革你命、你死我活”的姿態出現。讓傳統商業非常緊張,這也給了對手極大的競爭空間。百度的直達號、騰訊的微信都有機會。小米主打“手機+智能設備”的連接另說,這里面,京東的物流優勢被嚴重低估了。
 

互聯網的發展還遠遠未到僅能在現有互聯網範疇內、依靠零和博弈來競爭的階段,在狹義的互聯網領域之外,尚有極為廣闊的空間,足以生長出可與BAT同等量級的網絡巨頭。
 

21世紀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認為,京東正在借勢中國主流商業形態的互聯網化浪潮、構築自身獨特基因,探索新的互聯網成長體,未來有可見的發展前景及充足的發展空間。
 

【結束語】
 

近年來,BAT三巨頭觸角不斷延伸,並購腳步不斷加快,留給顛覆者和追趕者們的空間正在日益狹窄。無論是細分市場的領先者,還是新出現的成長之星,都面臨著一個選擇:是在寡頭的夾縫中尋找生存機會,還是挑選站隊歸屬其一。
 

就在互聯網的寡頭結構幾乎已經形成,地緣空間越來越狹小的時候,誰能率先脫穎而出,演化成獨當一面的競爭體,已然成為互聯網世界的下一重要議題。
 

中國互聯網會被現有巨頭瓜分,還是會不斷崛起新的力量?對任何有決心長遠獨立發展的公司來說,主要看自身的執行力與發展速度。這是一場與自身的賽跑。現在看,京東有著足夠的理由和機會。
 

作為一個互聯網信徒,我希望一切顛覆者加油!因為創新本來就是破壞性的,而江湖也需要新的英雄、新的故事。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投資人撤資,兜里只剩400,熬過來的他想給你三點忠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analysis/2015/1205/153099.shtml

導讀 : 2011年,張睿第一次主導創業,在朋友介紹下引進了一名天使投資人,獲得200萬融資。但沒想到的是,在公司試運營的關鍵時刻,投資人突然凍結公司賬戶,並讓項目胎死在腹中。那麽在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i黑馬 汪晨 12月5日報道

2011年,張睿從一家業績不錯的垂直媒體中走出來,準備主導一次創業。他將目光鎖定在服務類電商上,彼時他想做一個訂餐網站,並針對不同人群配送健康類餐飲。

通過朋友的朋友介紹,他認識了一個有錢人,此人願意投資200萬資助張睿,做他的天使投資人,前提是從上海來北京創業。2011年5月,張睿來到北京,並在石景山萬達附近租了一個小平房,找到一個餐廳老板共建廚房。

但就在公司準備試運營的時候,投資人突然凍結了公司的財務,致使公司停止運營4個月。期間因無法發出工資,餐廳老板直接將張睿告上法庭;他與剩余員工也只能靠家人的生活費苦苦撐著,每天自己熬粥做飯,他自己也非常煎熬。

最後,公司清盤,員工工資補齊了,但張睿和他的合夥人沒有任何補償,直接凈身出戶。張睿難以平靜,選擇在一個小山村內閉關清凈。

2012年底,在家人的支持下,張睿重回上海工作,在春秋集團任電商負責人,並在今年再一次創業。那麽在那時,他究竟遇到了什麽,讓他如此煎熬?

以下為原“優活家”創始人,現“最會遊”創始人張睿的口述,由i黑馬整理。

初始:想做大事業,遇人投資200萬,北上做外賣

剛畢業的時候我進了藍海創投,算是沾了創業的邊。

2009年,我在一個網絡精英大賽上拿了個第三名,然後認識了一些家居行業的老板。之後跟著別人第一次創業,做了一個家居行業的垂直媒體,在那里做運營總監。那個項目很賺錢,一個雜誌、一個網端,做起來之後江浙一帶的老板就開始投放廣告,公司只需要5-6個人就可以年入兩百萬。

但我當時有種感覺,項目是很賺錢,不過沒辦法做成一個大事業,所以我一直在琢磨做其他的事情。

2011年的時候電商很火,包括一些垂直電商,像奢侈品電商,凡客這類服裝電商,或者京東、當當等等,都已經做得很大了,因此那時做實物類電商對我們這樣的創業者來說已經沒機會了。所以,我在思考做服務類的電商。

那個時候還沒有O2O這個詞,真正把服務類電商做的比較大的只有美團、大眾這類有團購業務的,他們都是橫向擴展多個品類的。但是我想的不太一樣,我想做一個垂直的訂餐網站,並且盡可能地覆蓋早中晚餐(那時還不知道有餓了麽)。然後想著說怎麽做?賣別人餐館里的東西嗎?我最後決定不這麽幹。

我想的是和有意願的餐廳老板們各出資一半,共建廚房,把成本攤薄。然後做健康的、可以調理身體的低熱量餐。當時我想針對不同人群把我的餐分為7個類型,每天會變動下食譜,然後廚房按照我制定的這個食譜去做。

我通過一個朋友的朋友介紹,認識了一個土豪(住在北京),跟他說了下我的計劃,他說他願意拿這兩百萬去做投資我們,做我們的天使投資人。當時我很激動,想說在這時做這樣事情的人不多,所以很尊敬他。他的要求是來北京做這個事,後來我說OK。

2011年5月,我帶著2個朋友從上海來到了北京。剛開始的時候就兩三個人,力量還不夠,所以沒想說從中關村開始做,我們就選擇先從石景山萬達開始。那時我的想法是,先在萬達附近開兩到三個廚房,走出模子之後,再逐漸覆蓋到整個北京市場。我們招了一些技術人員,花了3-4個月時間先做了一個名字叫PC網站上線運營,取名“優活家”。

然後就開始鋪廚房了。那個時候要建廚房,房屋租金加上設備頂多10萬塊,找的是那種便宜的平房,租金2000塊1個月,而如果要開個餐廳得花1-2萬左右。廚房離萬達也就2-3公里,但能完全覆蓋旁邊的寫字樓。

之後我們找餐廳合作。當時花了兩個月時間問了附近的100家餐廳,3家有意願,我們挑了其中的一家合作共建廚房,把該買的設備全部買齊,雇了些廚師、職員。之後我們找了攝影師,把我們的食物都拍了照上傳到網站上。之後我們開始試運營,在寫字樓做地推,讓他們在我們網站訂餐。

但是我沒想到,投資人這里出了問題。

人禍: 沒有掌握財權

那個時候我27歲,而且是第一次主導創業,心智、心態、經驗都不成熟,對整個項目的控制力並不強,總是受制於人。而且那時只是想著做業務,不想顧及別的事,就把財權交給那個投資人管理。每次要做什麽事,就只是把財務預算報給他,他來批。所以這個投資人就變成董事長加財務總監了,我就只是一個幹活的。

之後我們在思想上越來越不對路了。首先是投資人開始轉變想法,想把技術團隊裁掉,他說我們直接把技術外包就可以了,自己招人成本太大。他也是個不按時給員工發工資的人,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差。

接下來就跟我說連廚房也不要了,直接給你個地方開餐廳吧,不要做互聯網了。這是我無法容忍的,因為我想做的一直是個線上公司,而不是個純線下開餐廳的公司。

我和團隊商量,覺得這樣下去不行,還是早點離場吧。當時我們也開始試運營了,我想我們也懂一些東西了,要不然我們回上海做吧,重新找一個天使投資人,重新幹。而且我們都是拖家帶口的,一個月或兩個月才能回一次上海,那時剛好新婚沒多久,覺得回上海更能照顧到家人。

之後我就攤牌了,說我們不能合作了,大家分開吧。結果這個投資人當場翻臉走人,之後就消失了,完全不和你談話,還直接把公司的賬戶給凍結了(自己投資的20萬也在賬戶里)。

凍結:4個月沒工資,只能和員工一起熬粥做菜

這個時候到了12年3月。財務凍結後,公司直接發不出工資。錢也完全用不了,廚房買菜的資金、廚師的工資都沒法發出來,公司完全沒法運營。

廚房不運營,餐廳老板就直接上法院告我,結果是石景山法院判我賠一萬塊。那個時候投資人讓他老婆幫忙處理官司的事情,最後是她出錢擺平了這件事情。

他的老婆剛開始也進來幫忙管一些事情,而且很多事情是他老婆過來和我們講,我和她的關系也還行。在鬧翻後,他老婆剛開始也是想維護我們的,到後面她也扛不住了。

這時公司有4個技術開發人員還沒有離職,大家一起創業都還有感情,也相信我能把他們的工資補上。我還安慰他們說等我們找到他人,和他清盤,然後我們再找個投資人繼續把這個事情做下去。但那4個月非常煎熬,我自己比員工還痛苦,心情特別壓抑。

那個時候我們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我就只能讓我老婆從上海匯款過來,一個月2000-3000,然後我們幾個人再各自湊錢,每天自己買菜熬粥做飯吃。(房租已經提前付完)

當時我一直尋求通過正常的對話去解決這件事情,但他一直躲著不出面。我自己去找投資人也不行,實力太小,人太弱,別人看你這種情況沒能力、也不大會去幫你,找其他人基本上也白費力了。

公司也是人心惶惶,表面上都還行,當時還想著能不能開發個新網站,但是在那種狀態下,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工作下去。

我想趕緊和那個投資人見一面吧,好聚好散,我的工資可以不要,但是得把其他員工的工資給結了。對我來說,能解脫出來就已經不錯了,我也不在乎能不能拿到工資了,但如果還沒結果我就只能尋求法律途徑了。當時我還找了些律師咨詢了下,包括3W的常駐律師也幫我支了些招。

4個月後,那個投資人還是出來了,最後把幾個員工的工資補了,清盤了。其實那個時候最多花了60萬,錢都沒花完,其他的錢就被他全部收回了,我們自己投的20萬也一分沒還。

事後:獨自跑去偏僻山村,一星期看完喬布斯傳

雖然清盤了,但自己很痛苦,覺得拖累了家里人。那時想說跑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自己呆著。我就和我老婆說,我想靜一靜,就朝著蘭州(我成長的家鄉)的那個方向去了

當時清盤後,兜里只有400塊。我先自己花了100塊,往西走,然後在寧夏銀川坐了個大巴,看到一個很荒的山村就停了下來。7-8月份,村里都是老人,年輕人都很少,一座孤零零的小學,小學里面10-20個孩子,一個年輕的老師,就這麽一個地方。我待了一個禮拜,然後把手機關掉了,兜里拿了一本喬布斯傳,那一個禮拜看完了,就看書,看書看完以後就自己反省、閉關。

我的爸媽在蘭州生活,那里離我爸媽比較近,所以我就回到我爸媽那里待了一會。打開手機一看,收到很多朋友的短信,看開了許多。我爸媽也勸我說,這些已經是過往雲煙,沒必要再糾纏在這個事情上面,自己還有家,還有父母和老婆,還可以從頭再來。後來我就決定回上海,老婆也安慰我說算了,不要在糾結這件事了,先安心打工。

之後我在春秋集團做了兩年的旅遊電商負責人,覺得把旅遊圈熟悉地差不多了。現在我再出來,重新出發,在旅遊圈進行我的第三次創業。

反思:擺正心態,選擇對路的投資人,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創業

這是我人生當中第一次重大打擊,幾乎是跌入谷底。我自己是主因,當時沒有掌握公司的控制權和財權,導致整個項目失去掌控。不過不管我當時設想的商業模式最終成不成立,如果有資金運營,起碼我還可以試驗一下看看這個模式走不走地通,之後再去調整,去把共建廚房的協議摸清楚,去做規範廚房生產的明細和風險防範措施等等。但那次糾紛直接讓我的項目胎死在腹中,戛然而止,我連半只腳都沒有踏進餐飲行業就悻悻離開,這是我最難以接受的。

不過那次創業我不太後悔,雖然現在創業的人太多,把創業環境變得很熱,增加了泡沫,但創業者只有失敗一次、兩次,才能真正明白自己今後創業要註意哪些地方,創業的成功率才會提高。我從這次失敗中成長了許多,我也用當初耗費的時間和資源換來了經驗和教訓。

而且我在北京這里也認識了不少的創業者。我們來北京是先在車庫咖啡落腳的,車庫咖啡那時才剛建立,一開始跟車庫咖啡創始人蘇菂和其他很多創業者混在一起,在北京收獲了很多的朋友,這對我現在的創業確實很有幫助。

這件事過去3年多了,再結合這三年多的經歷,我認為創業想成功還是得有一定的基礎:

1、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創業

那時我對商業的思考和行業的了解是淺薄的。

我在創立“優活家”之前沒有在餐飲行業呆過一天,就是在摸著石頭過河。而且廚房的運營基本都是那個餐廳老板和3、4個廚師、小工在做,很多東西我都不懂,只能看著,沒法深度參與。也許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我能摸索出來,但天時地利人和總有一個不在你這,你也沒法假設。所以如果在投資人好的情況下,我能不能把這個項目做出來,我自己也不清楚,很可能我就做不過餓了麽。

而且在餐飲行業,我一沒人脈,二不了解行業內情,發展速度也不一定快的起來。而我現在做的旅遊創業項目就已經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了,我自己也在行業里沈澱了兩年,了解這個行業,做起來就很順,速度很快。所以如果在一個熟悉的行業里創業,就能加速你項目的發展。而且你知道行業存在的坑在哪,能快速踏過去。所以我特別認同重度垂直的理論,現在對傳統行業的人來說就是個非常好的機會,他們能夠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去轉型、去發展,能做的比純互聯網出身的人更好。

再有一點,如果對一個行業了解,你就能知道這個行業的剛需在哪,從哪一個領域、用什麽方式切入最有可能成功。

2、心態、心智要成熟

其實那時還是太年輕,對人、對事都沒有什麽經驗,心智不成熟。這種情況下你對利益的取舍、把控,語言的溝通方式都是很幼稚的,很有可能壞事。

加上第一次主導創業,心態波動很大。那個時候每天誠惶誠恐,擔心恐懼焦慮害怕各種情緒交雜在一起,在這種狀態下是幹不好事情的。

很多人通過《星際穿越》那部電影都知道了“墨菲定律”,以前我一直不理解為什麽擔心的是一定會發生,現在理解了。那就是當我們對一件事沒有把握和擔憂的時候,說明我們本身知道事情本身是有問題的,那麽事情也一定會出問題。上次創業,當失去控制權的時候,心里知道是有問題的,即使擔心最壞的結局出現,但也要克制那種壓抑繼續希望把事情做好,結果就是事情就是往最壞的方向發展。

所以這次創業,從項目本身,投資人,團隊等各方面我感覺都準備的非常充分,心里到現在一丁點的焦慮都沒有,更沒有想過有什麽最壞的事情要發生,所以時至今天我們依然將所有的目光集中在眼前的公司發展,這也是我做最會遊Triploc半年來順利發展的原因。

後來總結下來,我覺得“心平才能事順”。如何才能做到心平氣和,就是對自己的事情有自信的掌控。如果你一旦一開始出現疑似恐懼和焦慮,那麽一定要停下來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把握,並且準備好了開始做件事;如果硬上,很有可能會出現非常大的問題。

3、選擇好的團隊和對路的投資人

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團隊是第一位,要找到有強有力自信的團隊。然後找到盡量盡可能專業的,支持你夢想的投資人,並掌握住公司的控制權,這樣才能夠讓你自由發揮。

這三點如果都具備了,我覺得就有了創業的基本資格,開頭的路就更好走一些。


奧巴馬佩戴可穿戴設備帶來的三點啟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4/153591.shtml

導讀 : 早在2014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對媒體明確表示出了對可穿戴設備的濃厚興趣,不過當時並沒有明確會選擇哪款可穿戴設備進行嘗試。

早在2014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對媒體明確表示出了對可穿戴設備的濃厚興趣,不過當時並沒有明確會選擇哪款可穿戴設備進行嘗試。之後,隨著可穿戴設備的不斷增加,包括蘋果的介入,最終奧巴馬選擇了Fitbit的一款產品進行嘗試。奧巴馬選擇Fitbit的可穿戴設備這一行為,背後給可穿戴設備產業帶來了三點啟示:

1、專註的力量:奧巴馬盡管身居總統之位,但也是一個普通消費者,其所購買的可穿戴設備不是國防設備,也不屬於辦公設備,只是個人普通生活的一款日用產品。因此,其購買行為自然也就是一個普通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在大眾消費決策中,尤其是在當前信息過量的環境下,消費者的心智空間較過去而言已變的越來越“小”。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對於一些新興領域的認知受外界的傳播影響較大,其中當然包括廣告的影響。

而Fitbit作為一家專註於可穿戴健身領域的企業,其品牌在市場上的宣傳過程中一直專註於運動健康追蹤這一理念,而這種聚焦的宣傳行為就極容易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並留下印象。這種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印象,就會給消費者的後期消費決策行為造成非常重要的影響。直接的表現就是連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選擇購買可穿戴設備的過程中,都發生了直接的作用。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專註之後其產品所沈澱的技術更具優勢。

2、健康追蹤成剛需: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環境等因素都在朝著給人類增加壓力與不良的方向演變,必然就會導致人體本身的素質開始呈現下降趨勢,或人體對抗環境的能力下降。尤其是身處當前的霧霾環境,如何通過運動提升我們自身的身體素質就顯得非常關鍵。可以說,在10年、20年之前,健康運動追蹤很難成為剛需,尤其是在農業社會時期,人類的勞動量已足夠充分,身體素質也相對較高。但當前的人體素質,尤其是對於我們國家的人們而言,不論是從工作壓力、食品安全,還是環境因素來看,都對我們的身體素質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因此,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對於我們國家的人而言就顯得非常關鍵。對於當前一些用戶對於當前停留在運動監測階段的可穿戴設備內心有更多的期待,希望能夠提供更多醫療級的功能,但從提升用戶自身身體素質的角度而言,具備運動監測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就顯得非常重要。可以說醫療級的功能與產品,通常應用於身體狀況已經出現異常的狀況,但如何通過運動來提升用戶身體本身的素質,這或許比及時的發現疾病更為重要。因此,通過奧巴馬的佩戴也讓我們得到了一個重要啟示,那就是運動健康類的追蹤產品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剛需。

3、數據安全隱患:根據媒體的報道,奧巴馬身邊的團隊一直在試圖將Fitbit上面的GPS功能關閉掉。這就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的生活軌跡與行為方式,以及我們的生命體態特征都可以通過可穿戴設備數據化,可以說在大數據的世界里我們任何一位用戶都是“透明人”。尤其是在可穿戴設備的使用範圍與使用人群越來越廣泛的情況下,如何保障我們的數據安全就成為了可穿戴設備的一個關鍵問題,也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可穿戴設備的數據安全問題相比於當前的手機或是PC都更為複雜,其安全不僅涉及到產品硬件本身,比如芯片、電池、傳感器等,還涉及到軟件系統環節,以及大數據采集、分析平臺。除了這些因素之外,還牽涉到數據通訊的安全,用戶使用數據的安全,以及開發者對於采集數據開放、挖掘的邊界等問題。而奧巴馬的安全團隊一直試圖關閉Fitbit的GPS功能,其核心因素也正是因為擔心可穿戴設備的數據安全。這種擔心不僅是奧巴馬身邊團隊的擔心,也是所有用戶的擔心,因為可穿戴設備不是PC或手機只是將一些使用工具數據化,而是將人體的生命體態特征以及相關的生活、行為方式進行了數據化。可以說,這是“貼身”的隱私,其安全也必然讓用戶更為關心。


快播庭審給法制中國建設帶來的三點啟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9/153689.shtml

導讀 : 快播案件具有非常大的意義,至少對於當前正在進行的法制中國而言,其意義代表著司法部門對於全面建設法制中國的態度。

文/陳根(微信公眾平臺:陳述根本)

關於快播最近的庭審事件就不多做闡述了,這幾天可以說幾乎出現在了大部分人的朋友圈里,並且還有非常詳細的庭審直播以及相關的解讀文章。這本來只是一件非常普通的司法案件,不過這有個前置條件,那就是在司法健全的前提下,這就是一場“官司”。但快播之所以顯得不平凡,並且受到了空前的關註,其中主要原因是在兩個環境要素下:一是當前的司法體系不健全,尤其是在立法、界定、執法方面與這個時代的發展有點脫節;二是在當前全面推進法制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保障、保證司法的三公,即:公開、公平、公正,成為了大眾關註的重點,也是牽涉到整個法制建設的基礎民心。

因此,我今天寫關於快播這個話題,並不是跟大家來探討關於快播司法“之戰”這件事情,因為從這件事情的本身而言並不存在著“對與錯”。也就是說,從執法部門來說,為了抓住“犯罪”證據,就一定會“全力以赴”地動用一切手段,哪怕是遊走於法律界定的邊界方式;對於被訴人而言,顯然是竭盡全力想辦法來為自己開脫,兩方的行為在司法體系相對健全的一些國家就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對於我們當前正走在全面推進法制建設道路上的國家而言,快播這件事情給我們帶來了三點非常重要的啟示:

1、法制的嚴肅性問題。今天,隨便在大街上找個人問問,面對司法問題的時候到底是選擇相信擺在桌面上的法律,還是相信桌底下的交易,或者是兩者都不相信?對於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而言,能夠給我們的答案無非是後兩者,要麽是相信桌底下的交易,要麽是誰也不相信,也就是老百姓中間所流傳的“吃完原告吃被告”。其實導致大眾的這種認知,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的法制缺乏嚴肅性。

法律簡單一點理解其實就是維系一個社會的規章制度,這種規章制度通常是由特定組織最終決定並實施。那麽問題來了,如果特定組織所提出的這個管理制度是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個體都嚴格遵守的制度,顯然對於大眾所建立的認知就是如何遵守遊戲規則來玩;反之,如果制度的規則可以根據不同的個體進行不同的解讀,而解讀權又掌握在小部分特定的人群手中,顯然對於大眾所建立的認知也同樣是如何遵守遊戲規則來玩,只是這個遊戲就變成了權力尋租的遊戲。

也就是說,任何一部管理制度的推出都會存在著相對的合理性與相對的不合理性,這本身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在實踐過程中來不斷完善管理制度。那麽在完善的過程中,為了確保嚴肅性,對於所存在的漏洞被一些人刻意使用而獲得了一些紅利或者破壞,其責任並不在這些使用人本身,這個責任需要制度的制定者自己去承擔。而制度的制定者就在不斷的被使用者找漏洞的過程中進行不斷完善,將漏洞逐一補充起來,通過不斷的完善法律條款來規範國家管理。

這也就是為什麽在司法體系比較完善的國家,律師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職業,因為他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到法律中所存在的“漏洞”,以及自身行為如何規避法律所存在的風險。而後,就算司法部分舉證過程中認為某些行為在情理上難以接受,但在法律上他們不得不接受,這就是法律的嚴肅性問題。顯然,我們目前在這方面還有一段路要走,我們還缺乏接受一些行為人的“智力”高於司法者的這種行為與能力的勇氣,因此我們會習慣性地采取讓行為人承擔責任的方式。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法律的嚴肅性喪失了,其後果大家都能想象的到,這里就不繼續探討了。

2、司法建設滯後於社會發展。其實司法缺乏嚴肅性背後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司法建設滯後於社會發展,包括有關部門的一些管理條例。尤其對於當前政府自身所營造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而言,如何協調創新與管理兩者之間錯位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麽快播的案件備受關註的原因。創新本身就可能會發生一些當前法律缺位的情況,尤其對於當前的互聯網與科技領域而言,很多的技術與商業模式都是“空前”的,因為生活方式、技術方式發生了改變,由此所建立的一些商業行為必然也就會出現“遊離”於當前法律邊緣的情況。

我們暫且不討論這次快播庭審事件的訴訟過程,就雙方所表現出來的情況來看,在面對一些新技術手段、模式上執法人員的知識體系缺乏一定的專業性,這種情況將會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愈發強烈。因此,李總理認識到了當前司法體系與創新之間的錯位問題,提出了:“讓市場主體‘ 法無禁止即可為’ 讓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其實就是為了解決司法滯後於創新這一現象。

因此,快播這次的庭審意義就在於李總理對這句話的落實情況。也就是說,公訴方所提出的法律條文如果不能明確適用於快播的商業行為,從而導致快播成功遊走於法律邊界,這代表的就是法制社會的精神。如果說這次公訴方能夠成功的找到相關明確的法律條文,並在執法、取證的過程中都是公開、公平、公正的,在授權的法律條文內所進行的合法權力,在此前提下成功勝訴,所代表的也是法制社會的精神。反之,則不論結果如何,對於大眾心目中的法制國家這個夢想將會帶來極大的創傷。

3、民意左右司法結果。不論是反腐還是一些民事、刑事案例,我們觀察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有關部門非常容易受到民意的影響與左右,可以說這種情況是一種非常糟糕的現象。順從“民意”似乎在短時間內能夠獲取一部分的“民心”,但對於法制社會的建設會帶來非常大的阻礙。其實很多的情況下,所謂的“民意”其實只是一部分人在一種共同的社會心態下所形成的一種輿論風向,這種輿論風向通常是基於“情理”而不是基於“法理”。而司法部門作為法律的捍衛者,必須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堅定地捍衛法律的尊嚴,這樣才能逐步培養正確的“民意”。

因此,這次快播事件的另外一層意義就在這里,顯然已經形成了強大的“民意”風向,一些關於公訴人庭審的“非專業”性問題在網絡上也都被曬出來了。不過我認為這並不重要,不論是對於公訴方,還是被訴方而言,重要的是如何理性的回歸到法律框架下,真正借助於法律的條文來解決這次的案件。不過這也同樣考驗著法官的能力,以及其對於法制的認知。

不論結果如何,總的來說快播案件具有非常大的意義,至少對於當前正在進行的法制中國而言,其意義代表著司法部門對於全面建設法制中國的態度。我想更多的人希望看到的是法制精神,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真正意義上的: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 讓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的這樣一種法制、市場、創新在公平、公開、公正中的力量。這次事件的結果將直接影響與決定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與激情,決定著科技是否能夠真正被激發,決定著所有創業者的“錢途”。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