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這家小公司 拒絕臉書九百億娶親

2013-12-02  TCW
 
 

 

誰能拒絕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億元)的誘惑?答案是Snapchat。

矽谷從來不缺暴紅的新公司,但Snapchat倒是手機應用程式(App)史上、第一家向最大筆收購金說「不」的公司。

十一月中旬以來,《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海內外大小媒體都在討論它,因為它剛剛拒絕了來自臉書(Facebook)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億)的收購案。這個金額遠超過臉書對照相軟體Instagram十億美元,以及雅虎對微網誌Tumblr十一億美元的收購價,而這家公司,成立還不到三年,員工不到三十人。

以「限時瀏覽」概念打臉書

Snapchat的產品非常簡單,它是一個「限時瀏覽」的照片分享平台,和數不清的免費照片分享軟體一樣操作簡單。不過,它的特色在於你可以設定這張照片在朋友看過,五秒或是十秒後自動銷毀,連「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句話對它一點都不適用。

登入Snapchat官方網站,你會看到它的介紹短片主打人們在派對狂歡的精彩時刻,你可以肆意捕捉、分享,但又私密。

在這個資訊爆炸、隱私大公開的網路世代,Snapchat抓住人性弱點—想要炫耀又不想因為照片外洩惹麻煩,就是這點「樂趣」,讓Snapchat在二○一一年上線,立刻受到使用者歡迎。截至目前,它每天「銷毀」的照片多達四億張,遠超過上傳臉書的三億五千萬張。

根據分析機構尼爾森(Nielsen)今年五月的調查,Snapchat的註冊用戶僅八百萬,比起用戶數破十億的臉書,還差非常遠,但如果比較每位用戶每日的照片散播量,它是臉書的一百四十二倍。

更讓臉書芒刺在背的是,Snapchat吸引的是青少年族群,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美國智慧型手機用戶中,十八歲至二十九歲的年輕族群,有二六%是Snapchat愛用者,偏偏臉書財務長艾柏斯曼(David Ebersman)今年十月才剛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坦承,青少年用戶正在流失中。

這說明了為何臉書兩次向Snapchat「提親」,身為社群網站龍頭,它也開始顯露疲態,而江山代有才人出,為了除掉威脅或補不足,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買下來。沒想到,Snapchat年僅二十三歲的創辦人史匹格(Evan Spiegel)卻讓老大踢鐵板。

「Snapchat就像當初竄起的臉書那麼的不可一世,」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今年十月剛好去矽谷轉了一圈,所到之處,每當問起當地投資人或是創業者:「誰是網路圈當紅炸子雞?」所得到的答案都是Snapchat,因此,傳出Snapchat拒絕三十億美元的買賣,林之晨一點都不意外。

除了臉書,Google也虎視眈眈,正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的中國最大網路公司騰訊,也覬覦Snapchat,有意投資兩億美元,「我們這個行業面臨一場危機,我越來越不理解年輕人上網時喜歡的東西,這是我最擔心的事情。」騰訊創辦人馬化騰今年九月的一番話,顯露出對Snapchat的興趣。

靠「找樂子」創意走向創業

《華爾街日報》用「舞會女王」來比喻Snapchat的搶手程度,也不禁讓人感到好奇,Snapchat到底有什麼能耐,能夠吸引諸多「求親者」上門?

兩年前,兩個史丹佛大學生史匹格和墨菲只是想要「找樂子」(have fun),八卦科技網站Valleywag說,兩位創辦人當時是想和兄弟會成員分享露骨照片,但不想讓「好康」傳遞後留下痕跡。

史匹格想到「閱後即焚」概念,卻被同學嘲笑是「爛點子」,這個創業故事讓人聯想到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當年創辦臉書的初衷,不也正是為了「把妹」一個簡單的出發點?

可是,把一個創意落實,並且執行到好,就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兩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就在史匹格父親家中的客廳展開創業之路。史匹格也步上眾多創業家的後塵:輟學,儘管還剩下幾個學分就能拿到史丹佛的畢業證書,他仍選擇放棄。

推兒童專屬服務「養客群」

今年六月,Snapchat進一步推出專為十三歲以下兒童設計的功能,試圖下探挖掘更年輕的使用者族群。一般認為,大眾市場更能吸引廣告主,但史匹格卻繼續深耕年輕人,甚至把兒童用戶也「先養在後院裡」,不向主流靠攏,投資人為此「未來性」埋單了。

事實上,史匹格並沒有一股腦兒開發產品,而是兼具商業頭腦,他比更多創業家更早在想「獲利」這件事,「我們雖是一家年輕公司,但我們很早就想到把獲利模式嵌入產品之中。」他不想和臉書一樣靠廣告賺錢,更傾向即時通訊軟體Line與WeChat這種靠用戶購買,或是向品牌收取服務費的獲利模式。

「這是典型的『鳥在手』與『鳥在林』的問題。」對於Snapchat拒絕臉書收購,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師阿斯科(Julie Ask)如此評論。Snapchat等待的,或許是林子裡更大的鳥。

【延伸閱讀】社群網站8新星,讓金主捧錢投資

名稱:商業社群網站LinkedIn 上線時間:2003年 市值:約240億美元

名稱:評價網站Yelp 上線時間:2004年 市值:約40億美元

名稱:微網誌Twitter─上市近1個月,股價已穩定上升73% 上線時間:2006年 市值:約210億美元

名稱:線上音樂平台Spotify─香港首富李嘉誠也投資了5千萬美元 上線時間:2008年 市值:約40億美元

名稱:線上筆記Evernote 上線時間:2008年 市值:約10億美元

名稱:行動支付Square 上線時間:2010年 市值:約32.5億美元

名稱:圖片社交網站Pinterest上線時間:2010年 市值:約38億美元

名稱:影像分享平台Snapchat─5年來拒絕最大筆收購金的App公司 上線時間:2011年 市值:約40億美元

註:LinkedIn、Yelp、Twitter 3上市公司市值,統計時間為2013.11.26,其餘未上市者為預估市值 整理: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83

失敗研究當寶 「學術圈臉書」打進194國

2013-12-02  TCW
 
 

 

在過去東西德的交界旁,德國總理梅克爾站在被稱為遊戲間的房間說:「我想我在這裡看到了未來的希望,你們正在讓它成真!」這裡不是德國議會,也不是某個國際大廠的總部,而是ResearchGate放著手足檯、撞球桌、飛標靶的辦公室。

被稱為「學術圈的臉書」,ResearchGate不只引來德國總理梅克爾、經濟部長羅斯勒注意;今年剛結束三千五百萬美元的募資中,還包括以個人名義投資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成立五年多、全球只有兩個辦公室,ResearchGate使用者卻能跨一百九十四國,吸引全球眼光,「我跟蓋茲先生說,我們的應用將改變學術界,為人類創造更多價值,我們要拿諾貝爾獎,」哈佛畢業、擁有博士學位的創辦人麥第許(Ijad Madisch)笑著說:「他說,對,那就是我要投資你們的原因!」

他的自信,來自全球三百萬個使用者,以及他們上傳的五千萬份研究摘要、一千一百萬份研究成果全文,「他們(現在的新創公司)規模化非常快,一下就搶進全球市場了!」亞馬遜技術長沃格(Werner Vogels)形容,就像亞馬遜對世界出版業的影響般,新創公司對產業的顛覆不限於單一市場,國界也擋不住。

分享錯誤實驗,救活被教授打槍提案

ResearchGate的出現,挑戰了全球學術圈學府制度、期刊概念,甚至是學術研究商品化的途徑。

傳統的學術界中,一個研究人員所能運用的資源,「大概就是你的學校,最多加上隔壁那間吧,」麥第許說,但在ResearchGate上,你不用付費就能找到全世界跟你做相同研究、甚至跨學門的人,還能形成討論團體,使用者提出的問題,平均四十八小時內就能得到解答,不用再等指導教授的時間。相同機會,傳統學術圈可能只能藉由一年幾次的國際研討會才能實現,而且絕不是免費。

其次,ResearchGate讓失敗的資料顯現價值。「有九七%的實驗都是失敗的,而你非常確定世界某個地方有人跟你犯一樣的錯,」麥第許說,在他眼裡,這是最大的浪費。透過分享,就能減少錯誤假設付出的成本,不用重蹈覆轍。

甚至,很多被教授拒絕的提案、被期刊淘汰的研究,能在ResearchGate上「重生」。

他舉例,一位菲律賓科學家找到了從剩餘食物中提煉出生質能源的新途徑,提出的研究計畫卻因為「政治因素」被所屬大學打槍,這個本來要成為廢紙的計畫,在ResearchGate上被一位西班牙教授看到,激動的跨海聯絡,兩人分頭進行研究,並在平台上不斷討論,最後成果被國際學界看見,兩人受邀至德國聯名發表研究。

「你的學校如果不相信你,你可以往全世界走去,」麥第許激動的說。

過去學界仰賴研究單位的資源、期刊的認可,學者們的研究方向、甚至結論,都逃不過這個權力架構的影響。而這正是ResearchGate開放、透明特性,受歡迎的原因。科學家們努力發言、分享,因為過去從未有這樣的平台,讓自己的研究成果、才智不必經過學府、期刊的曲折過程,就能被看見。

靠著口耳相傳,全世界九成國家都有了ResearchGate的使用者,「我自己也很意外,但仔細想想,會當科學家的誰不是想被看見、想改變世界呢?」

ResearchGate的下一步,是成為學術圈的人力銀行、研究器材的平台,這些也全都來自使用者的需求,甚至常春藤名校也開始主動接觸ResearchGate,希望能由他們來為自己打造學術社群,目標是讓資源活化,改革已漸僵化的制度。

「這時代的新創團隊很容易存活,甚至相對容易賺錢,」由Google投資的培育計畫Factory執行長夏佛(Simon Schaefer)分析,新科技跟載具出現,讓各產業都有了對新服務的需求,ResearchGate的成功證明了連學術圈都有缺口。創業家只要當「橋」,滿足市場缺口或接起大公司與消費者間的距離,就確立了自身價值。

【延伸閱讀】ResearchGate成立:2008年員工數:約100人主要服務:學者社交平台成績單:全球使用者300萬名;獲比爾.蓋茲等投資新台幣10億元革了誰的命:學術期刊、研究室師徒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86

臉書天價娶WhatsApp 真能回春?

2014-03-03  TCW
 
 

 

臉書(Facebook)在美國時間二月十九日宣佈,以一百九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千七百七十億元)的現金與股票,收購手機即時通訊應用程式公司WhatsApp。這是臉書歷來最大手筆的購併,也是繼微軟(Microsoft)二○一一年以八十五億美元買下網路電話公司Skype以來,新創公司被收購的最高價。為何臉書要如此大手筆購併一家即時通訊軟體公司?

根據彭博資訊(Bloomberg)估算,這筆交易代表臉書對WhatsApp的估值,乃是推特(Twitter)目前三百一十五億美元市值的一半以上,且交易價值約是預估營收的十九倍,與一家購併開發癌症藥品的藥廠價碼相當,因此也形容臉書像是在買「救命仙丹」。

在此購併案宣佈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臉書的股價未如看空者預期的大跌,盤中甚至還創下歷史新高七十‧一一美元,收盤價是以小漲二‧三%作收。

用戶數增幅沒它快不購併恐兩年後就被超越

為什麼投資人對這件購併案埋單?紐約券商傑弗瑞(Jefferies)分析師匹斯(Brian Pitz),形容這樁交易案是「防禦性購併」,因臉書每月活躍用戶數逾十二億,而WhatsApp用戶數雖只有四億五千萬,但以號稱每天新增一百萬戶的速度計算,再過兩年,其用戶規模將超過臉書,為避免WhatsApp造成威脅。

此舉正是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挑選投資標的時最常說的:「要買有護城河的公司。」臉書等於是花一百九十億美元建立一個競爭優勢。更有華爾街人士形容,這起購併案如同當年Google花十六億五千萬美元購併YouTube一樣。當時Google宣佈購併案時,也被大家質疑買貴了,因此購併案宣佈隔天,它的股價在盤中一度下挫逾一‧五%。

但事實證明Google這起交易案換來一隻金雞母。因為YouTube後來成為線上影音霸主,Google股價在往後幾年也創下新高,目前已經突破一千美元價位。

營運模式沒它會賺免花錢行銷就有現金流入

另外一個事實是,WhatsApp和其他社群軟體不同:它沒有廣告、遊戲,提供使用者乾淨、純粹的聊天平台,只靠提供通訊功能,就能每年跟每位用戶收約一美元,當未來用戶數增至十億人口時,一年就是十億美元的現金流入。

這樣的營運模式,顛覆社群網站應該提供免費服務的迷思,也讓臉書執行長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相信,只要提供有用的服務,消費者還是願意從口袋掏出錢。這跟目前網路媒體必須與平面、電視媒體競爭廣告收入的紅海市場完全不同。

但為何WhatsApp會走這條路線?當初該公司共同創辦人艾克頓(Brian Acton)一再強調介面必須「No Ads! No Games! No Gimmicks!(不要廣告,不要遊戲,不要譁眾取寵的小花招)」工程師不發展新產品、新遊戲,只須把功能維護好,三十二位工程師每人負責一千四百萬用戶,保證使用者九成九的時間內都能正常操作。

同時使用者也不用再擔心個人資料外洩,也不需要申請帳號和密碼,只需要電話號碼做為認證,WhatsApp在行銷方面一毛錢也沒花到。WhatsApp等於什麼都沒做,一年就可以從使用者身上賺到約一美元,但據臉書法說會資料,臉書每一季才從使用者身上賺到一‧七二美元左右。

WhatsApp以極少的資本支出,僅靠單一產品就能維持穩健成長,這些小錢只要有足夠的量,就足以積沙成塔、聚少成多,這就是臉書的算盤,也是巴菲特最喜歡的公司營運模式。

年輕使用者漸流失出價拿現金+股票換成長

此外,臉書出價的方式也是「暗藏玄機」,因為臉書實際上只要拿出現金四十億美元(公司目前帳上現金約一百一十五億美元),其他的一百五十億美元,皆是以股票的方式提供,包括了一百二十億美元的公司股票,以及在未來四年內提供對方員工價值三十億美元的限制性股票(RSU)。

畢竟,網路公司的股價向來不看本益比,而是靠市場對未來使用者流量不斷成長的預期來支撐,流量的規模只有一億人,與十億人的廣告價碼自然是不同。

因此,當市場樂見臉書終於走上稅後淨利成長之路:二○一三年第四季營收年成長六成三,達近二十六億美元,稅後淨利五億二千三百萬美元,在股價創新高之際,用股票去換未來的更大成長是相當划算。

有人質疑這是不是網路科技泡沫再現?但是,就算用一個看似泡沫的股價,去換能帶進流量和穩定現金流的公司轉型機會,也未必是壞事。若一直等到被市場淘汰時,才想到轉型,臉書恐怕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70

臉書按讚「殭屍粉絲」價碼大公開


2014-05-05  TCW  
 

 

服貿議題延燒,日前臉書上「無限期支持方仰寧、支持警察」粉絲團,在兩日內二十五萬人按讚,有人質疑其中不少為「殭屍粉絲」。

其實,殭屍帳號在全球社交網站行之有年。《紐約時報》科技專欄作家比爾頓(Nick Bilton)近日撰文指出,他花一杯咖啡的錢,就能買到四千個推特追隨者;花五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五十元)就買到四千個臉書朋友;若付三千七百美元,便可在相片分享網站Instagram上,新增一百萬個朋友。

從眾的人被牽著鼻子走

這些「新朋友」,真實身份不是社交機器人就是程式碼,通常「住」在俄羅斯、印度、孟加拉等地。早晨上線,半夜停止活動,能分享照片,甚至彼此對話,比以往的假帳號更擬人化。它們成功幫個人、企業、政黨的人氣灌水,藉由假帳號帶進真粉絲,讓客戶的動態獲得更多關注,甚至可能影響人們對意見氣候的判斷。

根據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 Online)報導,敘利亞的秘密警察曾被控訴,操縱一群機器人去咒罵、恐嚇推特上的異議者。

而在土耳其,幾乎每個政黨都利用機器人為自己「發聲」。根據土耳其《自由日報》(Hurriyet Daily News),土耳其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AKP)組建六千人,負責在社交媒體上設定議題、計算異議人士。反對黨同樣祭出假帳號,每天發佈上萬條推文。

今年三月,推特不得不清理門戶,把那些有政治操作意圖的帳號移除。全球活躍殭屍數尚無具體數字,但據臉書估計,二○一三年全球每月活躍用戶約有四.三%至七.九%為假帳號;換算下來,最多有近億個臉書帳號,是為發送垃圾訊息、個人重複申請等的假帳號。這幾年,Google也移除YouTube上由機器人創造的無數流量。由人工智慧發展的社交機器人,大戰臉書、Google麾下機器人獵人的戲碼,早已上演。

負責台灣臉書廣告總代理的聖洋科技執行長邱繼弘說,殭屍帳號在新浪微博尤其氾濫,現在上淘寶,也買得到台灣粉絲團按讚數。

想避免被假人氣欺騙,台灣臉書粉絲團排行網站Likeboy創辦人張賢祥提醒,可從粉絲團五日內的活躍狀況來判斷,「如果粉絲團人數成長,但討論人數下降,那就可能是買帳號衝上來的。」

殭屍帳號充斥,就像網路灌票,或許也將見怪不怪。下回看到網路發燒話題或疑似主流意見,請當心,說不定背後正有成千上萬的殭屍帳號,企圖左右你的大腦。

【延伸閱讀】台灣臉書「人氣」喊價表1、1天內臉書500個讚:50~1,500元2、1天內圖文1,000個讚:190~3,000元3、分享200次圖文轉貼:200~500元4、4天內增加5,000個追蹤者:500~999元5、2天內抓1萬個粉絲:1,000~5,000元

資料來源:淘寶、幾爸摳、殭屍粉絲團、買讚整理: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84

《臉書交流團》網路雜牌軍 分頭找財報、看K線 抓兩指標狠賺波段 40K男躋身年收百萬族

2014-06-30  TWM
 
 

 

沒本錢、沒人脈,甚至連家人「精神上的支持」,都沒有!

三十四歲的低薪族,如何只靠著一個點子,從網路上打造一支自己專屬的股票研究團隊,開創出年收入百萬元人生?

撰文‧謝富旭

「三十四歲,男性,留英資管碩士,工作資歷十年,貿易公司辦事員,月薪四萬元,外加一個月年終獎金。」這是台灣眾多高學歷上班族的典型寫照。

不過,可別太早下定論,雖然職場的命運常由不得人,但人生道路還是可以自己開拓。三十四歲的「星大」(化名),年薪僅五十多萬元,卻為自己開創出百萬元的年收入;目前在台股的資金部位高達五百萬元,放在現金、債券型基金、黃金、高收益基金等保本型商品的資金,也有上百萬元。

星大的父母親皆是工作穩定的公務員,從小就在如花園般的南投中興新村長大。愛子心切的父母送他進私立中學,大學念的也是私立的實踐大學,甚至遠赴英國拿資訊管理碩士。只是,時不我與,星大二○○五年回國後,台灣已陷入高學歷嚴重貶值、大學生及碩士生起薪嚴重停滯化的僵局。

月薪四萬留洋碩士 靠投資為自己加薪他先考進慶豐銀行任職;豈料,慶豐銀行因經營不善,於○八年被中央存保公司接管。經由介紹,他轉到另一家民營銀行擔任企業金融放款專員,但由於工時長,晚上還要應酬,更有身陷是非的風險,因此父親強烈希望他轉換較安穩的工作。最後,他輾轉找到目前這家貿易公司,朝九晚五,當時起薪只有二萬七千元。

工作穩定,「錢途」卻茫茫,大學讀會計、出國念資管的星大,決定探索另一條路;他節食縮衣累積本錢,再利用融資投資股市。第一年,他就找到一位志趣相合的營業員,兩人皆喜歡運用技術分析操作,於是,他把有限的資金拆成兩份,一份委託營業員全權操作,一份自己操作。從○五年陸陸續續投入五十萬元本金,兩年多的時間,竟讓他滾到一百五十幾萬元。

只是,新手的運氣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八年一場金融海嘯,讓這位年輕人的股市發財夢變成一場惡夢。才半年光景,一百五十幾萬元慘賠到剩二十幾萬元。賠掉九成資產後,星大並未懷憂喪志,反而重拾起學院正統的投資知識。

孤軍奮鬥摸索股海 研究百檔力不從心這場刻骨銘心的經驗,讓星大學到兩個寶貴教訓:第一、投資與理財是兩碼事,一心只想靠投資來發財、輕忽理財來守財,財富終將消失得莫名其妙。第二、投資上,技術分析或許能賺「快財」,但穩健的「慢財」非靠基本分析不可。穩健的投資,技術與基本兩大派未必水火不容,反而應想辦法讓兩者互相調和。

○九年,台股跌破五千點,當時手頭僅二十幾萬元的星大,決定向銀行貸款五十萬元買股。「我當時還在銀行任職,借款利息僅二%出頭,買的股票有些殖利率就高達四%至五%,更遑論還是在極低價位買的,有可觀的資本利得。」金融海嘯後,星大的選股方法轉向基本面分析,致力於中、小型績優股的發掘,選股原則有三:一、產品市佔率即使不是全球前三大,也要是區域前三大;如果不是前三大,其產品則必須具有特殊的利基性。二、每年能配得出現金股息,最好是連續五年以上配得出現金股息。三、在不景氣的年頭,如○八年與○九年,○一年或更久的一九九七年、九八年,營運不僅能維持獲利,且獲利衰退幅度不少於過去五年平均的五○%。

在這套標準下,星大建立起高達一百多檔自己有興趣的「口袋名單」,然而,這只是初步工作,接下來選股與操作更累人。他主要靠兩項指標操作:過去五年本益比區間低於中位數以下,以及毛利率是否往上。

例如,星大曾經投資過的程控儀錶廠巨路,過去五年的本益比區間為七至十四倍,他會在本益比跌至十.五倍以下(七加十四除以二),分二至三次買進;然後,賣出的價位設定在十二倍至十三倍之間。其次,如果季報公佈的毛利率優於去年同期,則是買進的時機。

網路號召股友同好 互補專長組鐵三角問題是,這套方式執行起來,一天即使有四十八小時,恐怕也不夠用,更遑論一個忙碌上班族兼奶爸。於是,他在部落格及留言板上推廣他的投資理念,期望能找到同好,建立一支團隊進行分工合作。

經過兩年在網路的筆耕,星大找到了在南部某醫學中心任職的晴尹(化名),以及在中央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具有資訊專長的紅葉(化名)。這三個人雖然成長背景大不相同,甚至連起初的投資觀念也南轅北轍,沒想到,就是因為這種「差異」形成互補,反而成為投資研究路上的鐵三角。

晴尹說,自己對股票頗為熱中,原本是以技術分析操作、短進短出為主,幾年下來,雖不致賠大錢,但每年的小虧不僅傷神又傷荷包。直到認識到星大,跟著他的建議,修正策略,改以波段操作,反而經常擊出安打。晴尹把先前技術分析的技巧,融合入星大的本益比區間操作,賣點上抓得更漂亮,更能賺足波段。

紅葉原本是以價值型大型股長期投資為主,但因資金部位太少,欠缺持股耐心,投資上總是賺少賠多。星大的中、小型選股觀念,開啟了紅葉對產業研究的興趣。紅葉目前在團隊中,主要是針對口袋名單的個股基本面追蹤,以及研究產業,發掘新的潛力股候選名單。

在專業分工及默契下,他們合組「嗯汎理財投資團隊」,恩汎的名字來自「earn fun」,由於團隊進行研究下許多苦工,期許成員把吃苦當吃補,earn money外,也能賺到樂趣。

三人的合作已長達四年,這段期間,他們共同操作了許多股票,獲利頗豐。如一一年的振樺電,買進價位僅在四十五至五十元之間,大部分賣在八十五至一三○元,有部分賣在一六○元。其他如奇偶、豐藝、普萊德等,獲利均逾五○%。

團隊僅在炎洲與F-再生馬失前蹄,前者因獲利不如預期,後者則有財務造假疑慮,皆已停損出場。

因為深諳「自助助人」的道理,星大不向低薪命運低頭,靠團隊群策群力,竟也開拓出一條「年收入百萬元」(薪資+股利)的人生財富道路。這不正是年薪五十萬元,也能開創年收入百萬元的最佳典範嗎?

恩汎理財投資團隊

成立時間:4年

進行方式:透過臉書隨時討論成員背景:星大、晴尹、紅葉三位網友賺波段!

恩汎團隊兩大投資指標

指標1近5年本益比區間中位數》找出個股近5年來本益比最高點與最低點,高、低點相加除以2,即為中位數。

》股價來到近5年本益比區間中位數以下,意味股價很可能已來到相對低點,但這還不構成買進理由。

指標2季報毛利率優於去年同期》找到符合前項指標的個股後,若季報中的毛利率優於去年同期,則是買進最佳時機。

》毛利率改善,意味企業獲利、產品競爭力、市場競爭力或技術競爭力改善,被恩汎視為營運轉機的重要指標。

》在股價相對偏低,加上營運出現轉機兩種情況下買進,勝算自然提高。但找出這種股票費時費力,須團隊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以普萊德為例】

① 普萊德過去5年本益比區間為8~17倍之間,中間點為12.5倍。

② 2013年第1季毛利率為31.1%,較去年同期29.8%優;2012年全年毛利率為29.5%,亦較12年27.3%佳。

③ 2012年第2季至2013年第1季累積每股稅後純益為2.64元,對照2013年4 月股價28元,本益比10.6倍,位於中位數(12.5倍以下),決定買進。

④ 普萊德來到40元價位,含2.1元現金股息,一年內獲利達50%。

將投入本金部分獲利了結,獲利持續投資。

資料來源:恩汎理財投資團隊

恩汎團隊目前持股組合

個股 (代號) 過去4季EPS(元) 近5年本益比中位數(倍) 2014年第1季毛利率(%) 2013年第1季毛利率(%) 股價(6月 23日,元) 目前

本益比(倍) 註

亞 泥 (1102) 2.31 17.00 13.8 6.5 40.10 17.30 成本為38.5元,即本益比16.7倍買進欣 銓 (3264) 1.96 14.00 24.9 22.7 25.65 13.10 惠 光 (6508) 2.59 15.80 25.4 21.337.15 14.34 元大期 (6023) 3.98 13.50 52.0 48.7 34.50 8.60 翔 名 (8091) 4.4611.25 35.2 32.1 53.80 12.10 待股價跌至50元以下,即進場好時機註:僅列出股價仍在低點的持股供讀者參考 資料來源:恩汎理財投資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05

Line姊妹作 三趨勢專打臉書痛處

2014-06-23  TCW  
 

 

即時通訊軟體Line母公司Naver,繼半年前收購台灣新創公司「走著瞧」(Gogolook)之後,如今又有大動作!

今年三月初,它旗下的第二個子公司Camp Mobile,悄悄來台設立辦公室,這位已幫大女兒Line在台安頓好的母親,如今又把小女兒請來,為的是旗下手機社群軟體Band。

Band是目前韓國主打「私密群組」的第一大社群軟體,自前年八月上線以來,當地市佔率達八○%,成長速度比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還快,是繼Line之後,Naver寄予厚望的作品,甚至為了它,不惜砸重金成立新子公司、從總公司調度所有負責行動應用程式的員工支援,並派總公司兩位大將擔任執行長。

一個App,讓Naver如此大手筆,令人不免好奇,已經有一個搖錢樹Line的Naver,在行動社群軟體市場看到什麼機會?

趨勢一:讓功能單一化一個App,專做一件事

PunApp總編輯鄭國威表示,「這是Naver的戰略!」在臉書還是主流的情況下,「要跟這些大的(社群軟體)硬碰硬很難取勝,」Band把Line和臉書的群組功能拉出來,可以另闢一個新市場,「可以接觸到不同的群體,」Inside網路論壇共同創辦人李致緯說。

事實上,這不只是單純的公司策略,也是行動應用程式市場正在發生的趨勢。

觀察全球行動應用程式社群類前十名,以聊天和可愛貼圖在台、日受到歡迎的Line、主打網路交友的i-Pair,以及一樣是網路交友,且有騰訊血統的BeeTalk,不約而同擁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一次只做一個功能」。

以LinkedIn為例,因具備完整產業人脈而熱門,但近期陸續出現專為工程師、設計師和醫師等特定職業媒合的社群,顯見包山包海的局勢,不太受使用者青睞,「一個App專做一件事情,使用者也會比較印象深刻。」鄭國威說。

「通信類的App將朝功能單一化,」矽谷頂尖創投KPCB的網路女王瑪麗‧米克(Mary Meeker)在今年的網路趨勢報告中指出,集眾多功能於一身的臉書,將成為一張更廣泛而脆弱的網,其用戶之間的交流,不如微信(Wechat)和WhatsApp緊密。

趨勢二:重視隱私主打私密溝通成為新寵

不過,一個App只做一件事還不夠,Line母公司創第二個社群軟體的目的背後,透露出另一件事的重要性,那就是「隱私」。

根據iStrategyLabs在美國所進行的調查,二○一一年以來,臉書五十五歲以上的使用者增加八○%;同時間,十三至二十四歲年輕用戶數卻下降三三%,高達三百萬的年輕人離開臉書。

逐漸高齡化的社群已不能滿足年輕人需求,而在這波棄臉書潮中,最大受惠者竟是去年底拒絕臉書三十億美元聘金,主打保密、讀後自動銷毀功能的Snapchat,上線三年,終以每月三千萬活躍用戶之姿一吐怨氣,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年輕族群的移情別戀。

「如今臉書比較像是一個傳播媒體,」鄭國威認為,隱私功能在推特和臉書架構下沒有做得很好,再加上近期隱私、資料外洩的新聞頻繁,像Band這類主打私密溝通的社群通訊軟體,反而有其市場。

年輕用戶因隱私問題而離開,讓不少社群軟體急跳腳,因為這個現象,會直接反映活躍用戶數字上。

趨勢三:主打強連結功能累積故事,留住活躍用戶

「無法累積歷史,就無法留住年輕用戶。」一位長期關注社群軟體的App開發者指出,一些在臉書上買廣告的行動交友軟體,上方會顯示正在使用的好友人數,「你會發現,這個數字一天比一天少。」

Camp Mobile台灣總經理邱彥錡認為,用戶沒有忠誠度,App用完即丟,這樣就無法累積社群間的歷史,那些主打陌生人之間互動的社群軟體,終將面臨流失活躍用戶的問題。

站在網路公司的立場,最終目的就是要讓用戶持續使用,蒐集用戶的使用資料,這是目前以聊天為主的社群通訊軟體所遇到最大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已經擁有一個聊天為主的Line,還要推出第二個社群軟體,「就是希望使用者在它的生態系裡面移轉,」鄭國威分析。

李致緯將Band比喻為手機版的「Yahoo奇摩家族」,認為這是一個累積使用者故事的方式。不過,目前大多數台灣使用者已經習慣Line的群組功能,「Band的最大競爭者,就是自己人,」李致緯也不諱言表示,市場上一直有「私密群組」的需求,但是否重要到需要獨立成另一個App,還有待觀察。

四年前,由臉書工程師創立、同樣主打私密群組的Path,剛推出時被譽為「手機版的臉書」,只可惜,用戶數始終跨不過三千萬大關,熱門程度逐漸減弱;三年後,同樣功能、且已累積超過三千萬用戶的Band,仗著富媽媽的名氣,抓緊時機,搶進行動社群市場。

繼WhatsApp、微信和Line三分天下之後,下一波衝著臉書來的社群通訊軟體之戰,似乎正要開打。

【延伸閱讀】更重視隱私,「強連結」App陣營大——各大行動社群App比較《強連結》●Band:主打私密群組的社交平台/註冊人數破3,000萬●Cubie:類似Line的聊天平台,主打保密性/每月活躍用戶150萬●Snapchat:照片、影片和文字分享應用,可讀後銷毀,主打保密性/每月活躍用戶3,000萬●Path:主打私密群組的社交平台/註冊人數超過2,000萬●.Line:一對一、群組聊天,以可愛貼圖在台、日受到歡迎/註冊人數破4.2億

《弱連結》●BeeTalk:網路陌生交友平台/註冊人數破1,000萬●Twitter:線上微網誌社交平台,有新聞現場直擊的媒體功能/每月活躍用戶2.5億●Facebook:線上社交平台,讓六度分隔理論變四度,維持泛泛之交/每月活躍用戶13億

整理:莊雅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68

臉書最夯新人 佐伯格專機迎接

2014-07-28  TCW  
 

 

什麼重量級人物,可以讓臉書創辦人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派專機、紅地毯迎接,在私人辦公室進行長達六十分鐘的談話,甚至祭出優於美國家庭平均月收入的薪水,邀請他到臉書上班?

他是麥可‧塞伊曼(Michael Sayman),年僅十七歲,沒上過電腦課,已懂得寫遊戲App賺錢。六年來,他創立兩家公司、製作上百款手機遊戲應用程式,累計收入近新台幣千萬元。

他用賺來的錢,幫自己付學費、也幫家裡還貸款,原本打算在求學時期賣App貼補家用,但就在去年底、高中畢業前夕,來自臉書的一封信,讓他人生就此轉彎。

佐伯格來邀請十六歲做出暴紅手機遊戲

「搞什麼鬼啊!(What the hell!)」這是塞伊曼收到信的第一反應。

原來,他一款以照片猜字的手機遊戲4Snaps,登上蘋果軟體商店App Store的文字遊戲冠軍,日下載數一度超越熱門社群軟體推特(Twitter)和Line,讓臉書軟體開發團隊注意到他,邀請他參加二○一四年的臉書開發者大會(以下簡稱F8),還在信中問:「要不要和我們一起工作?」

「當時他們不知道我才十六歲!」他在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表示,收到臉書的信,第一時間不敢相信,但也來不及證實是真是假,馬上答應他們的要求,因為「這實在太酷了!」事隔三個月,如今想起,仍難掩興奮之情。

全球開發者費盡苦心爭取、一票難求的F8門票,塞伊曼因一款遊戲獲得免費邀請函。大會上,全球一千五百名優秀開發者觀看的Parse(去年被臉書購併的雲端程式開發平台)開發App教學影片,正是由他親手錄製,十七歲的他站在眾多開發者當中,顯得格格不入,但也因為這個反差,讓他成為大會上的焦點,緊接著收到第二封信。

「馬克.佐伯格想見你!」這是繼F8和實習生邀請之後,塞伊曼收到來自臉書的第二個驚喜。

面對身價上百億美元的矽谷巨頭,當時塞伊曼緊張到記不得說了什麼,「佐伯格就坐在我的面前,聊了他喜歡我的遊戲4Snaps,然後對於我加入臉書多麼開心,」他回想。

要打造受歡迎的App不是件容易的事,更遑論用它來賺錢。塞伊曼超齡的表現,隨著在開發者大會曝光後,美國CNN、ABC電視台和《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相繼採訪他,更被美國知名部落客卡梅爾.迪米琪斯(Carmel DeAmicis)封為「App神童」。

年僅十七歲就獲佐伯格青睞,讓塞伊曼一夕成名,但是,4Snaps的成功,卻非一夕造成。

賈伯斯深啟發足不出戶,上網自學做App

如果說,給他前進矽谷門票的人是佐伯格,真正引領他進入電腦世界,卻是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

時間拉回六年前,二○○八年七月十日,是塞伊曼永生難忘的一天。當天賈伯斯公開宣佈開放App Store,塞伊曼就坐在電腦前觀看,「這就是我要做的事!」

當同年齡、十一歲的小學生,還在沉迷迪士尼線上遊戲「Club Penguin」時,塞伊曼早已開始著手自製遊戲。

當時住在邁阿密的他,不僅沒上過電腦課,就連台像樣的電腦都沒有,父親失業,母親在一家餐廳工作,非矽谷出身,家庭也沒有任何科技基因,什麼資源都沒有,「Google是我唯一免費的老師,」他說。

十二歲那年,他開始了自學之路。每天放學回家關起房門,花六個小時坐在電腦前,在Google搜尋引擎鍵入關鍵字,從一開始「如何開始做App」、「如何在App建立分頁」,到之後「如何轉換系統」等更複雜的問題。

任何相關的影片、網站和文件都不放過,「我幾乎看完所有(相關的)東西,」他說。

「他只有在吃晚餐和洗澡時休息,」塞伊曼的母親克里斯汀娜.塞伊曼(Christina Sayman)表示,他對寫App為之瘋狂,週末可以把自己關在房間一整天,把音樂開到最大聲,「沒有人可以阻止他!」

進矽谷大門到臉書實習,開發酷作品

六年下來,塞伊曼製作超過一百個手機遊戲,其中只有十三個在App Store上架,不過伴隨而來的下載費和廣告收入,卻意外補足家中經濟缺口。

「當時我爸爸失業三年,我們家經濟很不好,我必須要貼補家用,」塞伊曼表示,當時有幾款App在市場上反應不錯,從第一筆四十元美金入帳後,錢開始不斷進來,「已經超越我和我老公的總收入!」克里斯汀娜說。

獲臉書加冕的4Snaps,是塞伊曼的第一百多款遊戲,也是他認為最難寫的一款,「多方玩家、圖片壓縮和資料處理都是問題。」正因為技術之難,在十七歲的高中生身上,更顯突出,才因此獲得臉書的青睞。

高中剛畢業的他表示,上大學並非首要選擇,「我會選擇可以學到更多東西的那條路!」克里斯汀娜也說,如果上大學是為了未來有好的工作,那他已經達到目標了。

今年暑假,是塞伊曼的關鍵期,目前在臉書總部實習的他,正在習慣矽谷的生活節奏。接受專訪的前一天,他沒有睡覺,只說:「我正在著手做一個很酷的東西,」語中帶著興奮,透露出十七歲的衝勁。

看來,賈伯斯的一句話和馬克的一封信,不僅開啟塞伊曼前進矽谷的大門,甚至可能造就了一個矽谷明日之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13

賣廣告嘗甜頭 臉書按讚變按Buy

2014-08-04  TCW
 

美國時間七月二十四日,社群網站龍頭臉書(Facebook)股價創歷史新高,一度來到七十六.七四美元,最近三個月已經上漲了二○%,其市值甚至超越了可口可樂、花旗、迪士尼等美國著名企業。和兩年前臉書剛上市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富比世》(Forbes)、《財星》(Fortune)等知名財經媒體看空相比,簡直判若兩人。

從數據來看,臉書股價大漲,主要歸功於行動廣告的貢獻。據臉書第二季財報顯示,營收比去年同期成長六一%,行動廣告佔營收六成。以比率來計算,去年全球每一百元的行動廣告支出,有十七元進臉書口袋,市佔率成績僅次Google。

不過這個社群網站龍頭近期推出新服務:「購買(Buy)」按鈕,努力擴大行動廣告市佔率,這才是臉書股價受到投資人追捧的根本原因。

購物不須連結外部易操作隨按隨買

這個新按鈕能有多大的威力?試想,在臉書上看到任何商品或廣告,只要在下方按下「購買」鍵,不須連結到外部網站,即可在同一平台完成交易,美國《TechCrunch》科技記者喬西.康斯丁(Josh Constine)說:「這就像在雜貨店買糖果一樣簡單。」

「『購買』按鈕最直接影響行動廣告,」長期觀察臉書的二四七數位行銷總經理卓良賢說,購買按鈕不僅能提高商品轉換率(編按:一百位訪客中的購買人數),同時在行動裝置上操作容易,久而久之會有越來越多廣告商加入臉書行列。

關鍵數位行銷前總顧問陳禾穎也表示,消費者在一般廣告媒體平台購買商品,需要從廣告連結到外部網站,臉書的「購買」按鈕,將達成「最少click(滑鼠點選)之內完成交易」目標。

早在兩年前,臉書就開始積極佈局電子商務市場,以增加行動廣告收入。二○一二年,臉書參考電子商務網站的購物車概念,與美國七家零售商合作,推出「想要(Want)」測試按鈕,消費者可將商品放在「慾望清單」;隔年,又推出「自動儲值(Auto-Fill)」,進一步跨足行動支付服務。

更具體的大動作出現在今年,從設立大中華區電子商務主管職務、成立香港辦公室,到收購視頻廣告技術公司LiveRail,甚至重金挖角eBay旗下PayPal總裁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之後北京也會有辦公室負責電子商務業務,」一位知情人士證實臉書進軍中國的消息,也意味著行動廣告市場會持續擴大。

轉型社群電子商網站變質恐掀用戶出走潮

長期研究社群媒體、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日璇表示,臉書一開始把廣告放在主頁右側,之後慢慢把腦筋動到動態主頁上,儘管很多測試行為引來使用者不滿,「但它一直沒有放棄(擴大廣告營收),這個購買鍵也是一樣。」

「臉書早已經不是一個社群,它是一個幫你(中小企業)達成目的的行銷平台,」臉書大中華區電子商務中小企業總經理郭駿弦,日前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直接點出臉書的定位。他說,臉書成立十年,光是累積照片就有兩千億張,「所有的使用行為都可用來被分析!」

龐大的使用資料,會是臉書賣廣告的籌碼。卓良賢認為,當使用資料達到一定規模,廣告商必然趨之若鶩。由此看來,臉書不再是純粹的社群平台;它服務的對象,將從使用者變成廣告商。

臉書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四年前曾在公開場合提出:「社群電子商務將是下一波趨勢,」然而,臉書陸續收購項目和提供新服務,這個雖滿足了金主,卻忘了顧及使用者的心情。

今年六月,臉書因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對近七十萬使用者秘密進行情緒實驗,遭到外界撻伐,在美國消費者滿意度排行榜中,臉書是最不受歡迎的社群媒體之一。市調機構iStrategyLabs在美國的調查也顯示,基於隱私權考量,三年內離開臉書的十三至二十四歲年輕用戶,高達三百萬人。

美國消費者滿意指數創始人克萊斯‧佛內爾(Claes Fornell)說:「很少看到一個成長快速的行業,用戶滿意度這麼低。」

「它一步一步在測試我們的底線!」林日璇認為,從臉書目前的策略,有益於業者從事行銷,但是對使用者來說,可就不一定了。

佐伯格出馬定軍心使用者觀感是成敗關鍵

臉書第二季財報公佈前一週,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葉倫(Janet Yellen)才在國會聽證會上,直指社群和生技股被高估,當天臉書、推特(Twitter)股價立即下跌約一%,以城市導覽為服務的Yelp更下跌三%。

雖然臉書第二季財報以亮眼成績單暫時擺平投資人疑慮,但由於十三億用戶及使用資料,是臉書增加收入最重要的資產。若不能讓用戶安心,臉書跨足電子商務的算盤,恐怕不會如此輕易實現。這也是為什麼佐伯格在今年開發者大會上,數次強調匿名功能。畢竟用戶的觀感和滿意度,才是臉書力拚行動廣告業績之餘,不容忽視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19

全球最創新公司 臉書也靠它做生意

2014-10-13  TCW
 
 

 

電動汽車特斯拉(Tesla)效能可比超跑、Google用無人車奔馳市區……。可是,全球最創新的公司都不是它們,而是這家名為銷售力(Salesforce.com)的網路公司,今年八月,它四度蟬聯《富比世》(Forbes)「全球最創新公司百大」龍頭,創下史無前例的紀錄。

幫十萬家企業管理顧客關係

一般人對它都很陌生, 但Google、臉書、亞馬遜、豐田汽車(Toyota)等全球十萬家企業,都透過它來管理購物清單,連台灣的糕餅老店舊振南,都因為它,兩年內創造了五千八百筆喜餅訂單。

銷售力是全球顧客關係管理(CRM)軟體龍頭,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二○一三年全球CRM軟體市占率調查,它以一六‧一%稱霸,資訊大廠如甲骨文、微軟及IBM,都被拋在後面。

「我們不只是一家CRM公司,而是一個以顧客為中心的平台。」銷售力亞太區副總裁戴維斯(Simon Davis)接受《商業周刊》越洋專訪時,一段四十分鐘的談話,他至少說了五次以上「客戶的成功最重要」。

舊振南就是戴維斯口中成功的客戶之一。接手家族事業的業務暨行銷經理李立元說,「有一家三代都吃我們餅的VIP客戶,但他們的資料都抄在紙上,只有店員知道。」說明老店痛處:根本沒有系統化管理客戶。

如果說,手抄本是客戶關係管理一‧○,舊振南就是要蛙跳到三‧○的雲端服務。過去,舊振南要判斷新產品的市場反應,必須彙整各分店資料,至少得花三個星期,但他現在隨時可用手機追蹤。兩年來,舊振南的會員數已經從兩萬增加到六萬,年營收成長了一五%。

一位銷售力的客戶說,銷售力的CRM系統,可讓企業及時透過電腦或行動裝置,看到客戶在官網或臉書粉絲團的留言軌跡,「連他打字按兩下空白鍵,或是刪除什麼字眼,你都會看到。」以客為尊,果然是全天下做生意的硬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519

搶攻窮人商機 郭董入股東南亞臉書

2014-12-15  TCW

 

印尼人、印度人、新加坡人……,台北市仁愛路圓環旁一棟大樓的十四樓,藏著郭台銘要讓智慧型手機進軍三十五億人口新興市場淘金的國際研發團隊。他們,正在替有「東南亞臉書」之稱的社群網站migme開發行動娛樂服務。

為了拓荒新興市場,約在半年前,鴻海集團旗下富智康(FIH)投資九百六十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億元),成了migme最大股東,這也是郭台銘首次投資網路社群平台,如今,該平台研發團隊正式成軍,準備搶攻新興市場近十億支智慧型手機加值服務巨大商機。

率領這群約二十位工程師的全球事業發展副總裁,是去年底成功搶救台灣女子張安薇的總統外甥、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前指揮官余靖,「鴻海是一個很厲害的工廠,他們想以migme為平台,把手機(服務)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

粉絲經濟學,是它獲得郭台銘青睞的主因。富智康主管透露,專注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migme是當地社交網路和娛樂服務先行者,透過該平台軟體服務,能整合集團手機生產硬體能力,更快擴展新興市場版圖。

其實,該平台前身mig33,最早只是針對功能手機開發的社交聊天程式,八年來會員總數達八千萬人,是東南亞最大行動社群平台,今年才轉型智慧型手機的行動娛樂平台,不到六個月,就湧入破千萬全球用戶數。余靖說,受惠鴻海資源,預估明年約有五、六千萬支代工手機會內建該平台,有可能追上Line約花十九個月從零擴張到一億用戶數的紀錄。

避開臉書與Twitter專注東南亞、中東、非洲

「慎選戰場」,是余靖這位作戰專家,為了migme能更有效經營粉絲經濟學的第一個任務。

他解釋,相較臉書、Twitter經營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微博、QQ專攻中國市場,該平台只專注非洲、中東、南亞、東南亞等第三世界國家,其中更以人口數超過十二億的印度、逾兩億人的印尼,及通英語、出口大量勞工的菲律賓為初期發展重點。

印度、印尼兩地,確實是全球智慧型手機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據國際數據資訊(IDC)最新研究報告,今年第三季印度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達二千三百萬支、年成長八二%,高過中國七十一個百分點,將成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又如中國知名手機品牌小米,也以印度、印尼為海外主要擴張市場。

科技創業趨勢網站PunNode總編輯鄭國威觀察,「這是migme的在地性戰略!」在臉書等老大哥還是主流的情況之下,「migme不硬碰硬,要靠市場先行取勝。」

抓住跨越階級的渴望延續匿名制,增加娛樂服務

「臉書、Twitter、Line這些競爭者比我們大,直接正面(對決)會把我們吃掉,所以我要跑到他們不在的地方,」余靖認為,印尼或印度,都不是現在競爭者的前十大市場,「但這是我們第一個最重要市場,把產品當地化,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如果說,臉書、Twitter等以廣告收入為主的線上平台,他們提供的社交服務屬於「弱連結」;迎合客戶,成功打造migme成為讓粉絲掏錢的「強連結」,則是他接下來的任務。

過去,mig33成功崛起原因便是匿名。包括中東國家的女性、印度的階級制度在內,不少第三世界國家的人遭壓迫,該虛擬社群平台讓使用者有機會扮演另一種身分,破壞現實生活中的傳統階級,再用藝人互動、虛擬禮物等創新服務打造行動娛樂平台,讓粉絲黏著。

「我們user那些人real life is a shit(生活是一坨狗屎),大家都小看他,來到這平台可以be somebody(成為大人物)。」中文不太溜的余靖中英夾雜形容,他們的使用者一般來說社會位置低、每天生活有點無聊,願意購買虛擬禮物追求自我認同,「社會地位對他多重要,priceless(無價),他可能每天只賺兩美元,但是會給我一半。」

粉絲經濟加強淘金力賣虛擬禮物、與藝人互動

以藝人號召也是他用粉絲賺錢的工具。舉例來說,看準印尼B咖以下藝人賺錢有限,余靖近半年找來上百位藝人上該平台和粉絲交流,並誘之以利,一旦雙方互動時收到粉絲線上購買一美分到十美元不等的虛擬禮物,就以對半方式和藝人拆帳,刺激對方和粉絲多交流。

「我們用戶都是貧窮國家,他們生活一般來說很無聊、很慘,如果他可以在他家、他手機上跟一個偶像這樣交流,對他非常有價值,」他透露,那些藝人在臉書可能只有十萬粉絲,但在他們的平台卻能有上百萬,粉絲經濟已初步有效果,「這也是為什麼鴻海來投資我們這家公司。」也是外界不易發崛「窮人商機」迷人的地方。

正如臉書執行長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相信,只要提供有用的服務,消費者還是願意從口袋掏出錢。看好音樂能再拉攏粉絲,該平台又和印尼索尼、華納、環球等唱片公司合作,買下當地七五%音樂版權,準備再整合進卡拉OK遊戲或小型演唱會等工具,藉多元工具在粉絲和藝人交流中淘金。

郭台銘心裡盤算的,正是透過migme行動平台的娛樂服務,盡可能衝刺會員數、同時讓粉絲多掏出錢。未來只要一支支賣到新興市場的手機都能夠內建該平台服務,他口袋中這塊行動社群平台的餅,也會越來越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8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