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6 TWM 撰文、攝影‧何佩珊 行動遊戲市場持續成長,今年市場規模估可突破三百億美元;但同時間遊戲數量的快速增長卻也讓新遊戲「被看見」變得愈來愈困難。而有家公司二○一一年已經預見這樣的景象,他是Chartboost,領先全球開創行動遊戲交叉推廣平台︵開發者透過平台交易,將自己的遊戲在其它遊戲曝光︶這塊新市場,現在每月可觸及裝置超過三億支,全球超過六萬款手遊都得靠他爭取曝光。 如今,Chartboost不只和臉書、谷歌這樣的網路巨頭共同被列為全球前十大行動廣告商,Chartboost執行長Maria Alegre︵瑪莉亞.阿勒格雷︶更在二○一三年和一四年分別被︽富比世︾選為行銷廣告界和遊戲界三十歲以下最具潛力新星。 為了創業,放棄迪士尼工作為什麼一家成立不到四年的公司,可以在網路產業競爭最激烈的遊戲和廣告市場中突圍,扮演手遊關鍵推手? App市場剛起步時,蘋果App Store上有一個長居音樂類遊戲排行榜冠軍的遊戲開發商Tapulous,而瑪莉亞和Chartboost技術長 Sean Fannan,就是Tapulous的第十號和第一號員工,分別負責業務和技術,可說是將Tapulous推向成功的兩名大將。因此一○年Tapulous被華特迪士尼購併,他們理所當然受重用。 「能在迪士尼工作,像在做夢一樣。」瑪莉亞雖然很喜歡這份工作,但她強烈的創業熱情,終究還是讓她離開了迪士尼。「我從巴塞隆納來到矽谷,就是為了創業!」身為遊戲App產業的早期投入者,她比誰都清楚遊戲開發者的需要。隨著遊戲App產業壯大,她也看到了比開發出一款成功新遊戲更大的機會──行動遊戲交叉推廣平台。 「現在的遊戲太多了。」雲端手機平台新創業者VMFive執行長丁俊宏點出遊戲商的困境。開發出一款好遊戲當然是大挑戰,但開發之後如何在茫茫網海裡讓自己作品被看見,更是折磨人的考驗。「協助手機遊戲做行銷絕對有發展潛力。」而這也是瑪莉亞在三年多前就看到的市場需求,「我們要幫助遊戲開發者成功!」她對自己即將創業公司的價值很清楚。 為此她放棄迪士尼優渥的薪水與醫療保險,並搬離原本住的高級公寓,還賣掉所有高檔家具。「我在朋友家租下一個小房間,裡面只放得下床和行李箱,開銷縮減到只剩原本的三分之一。」家鄉的親人更是不解她的決定。她說,「一一年時,西班牙甚至都還沒有引進iPhone。」多數人對App產業根本沒有概念。但瑪莉亞知道,眼前的機會稍縱即逝,一定要趕緊把握。 瑪莉亞記得,第一次向創投展示他們的產品時,沒有人願意買單,「我們只能乖乖回去工作,並試著為產品找到客戶。」然而當他們有產品也有客戶時,創投依然無動於衷。「沒有人對一個很厲害但免費的產品有興趣。」她說。所以這次他們加入付費模式,並且開始獲利,但沒想到創投卻還是搖頭。 一直到營收開始以每個月兩倍、三倍的速度增長,終於在一一年底,他們拿到第一輪二○○萬美元的創投資金。 相互推薦形成滾雪球效應 Chartboost平台的設計,就是連結開發者形成一個龐大網絡,以達到相互推廣、流量相互導引的加乘效果,如此,來自開發者的相互推薦,很自然地產生了滾雪球效應。也因為他們起步得早,App發行商PunApp總編輯鄭國威指出,Chartboost很早就綁定很多國際上成功的遊戲廠商,所以他們的平台上控制了很大的廣告量。 瑪莉亞說:「他們(開發者)會告訴彼此,『你應該用Chartboost,Chartboost 對新創遊戲公司是一個must have︵必需品︶。』」很快地,一二年底平台上的遊戲已經從前一年的八百個成長到八千個,至一四年二月為止已經突破六萬款遊戲,每個月的遊戲對戰回合高達一二○億次之多。 Chartboost大中華區商務經理林昉葶形容:「我們就像是手機遊戲開發者的創業引擎。」這樣一個開發者網路的影響力之大,經常帶給瑪莉亞驚喜。有一次,她抱持著「要讓更多人認識Chartboost」的心態遠赴新加坡參加一場開發者聚會。沒想到,在場的人不僅早已知道她的來頭,認識程度還遠超出她的想像。「那一瞬間,我彷彿是一個搖滾巨星。」瑪莉亞興奮地說:「他們都很高興我們為他們做了這樣的產品。」也是在那一刻,她下定決心要帶領Chartboost走向全世界。 一三年初,成長飛快的Chartboost得到國際知名創投紅杉資本的青睞,獲到一九○○萬美元的挹注,得以加速擴張。同年,Chartboost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第一個國際據點,一四年更加快腳步往中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市場布局。 只花了三年,當初那個只能把咖啡店當辦公室窩一整天的兩人新創公司,如今在舊金山精華地段已經有自己的四層樓高獨棟辦公室,員工數更快速擴增到一三○人,很快地還預計再擴充到三百人。 朝著下一階段的夢想,瑪莉亞想做的不只是一家行動廣告商,「我們要成為全世界遊戲開發者最好的營收平台(Revenue platform)!」 Chartboost 成立時間:2011年 執行長:Maria Alegre 主要業務:行動遊戲交換平台 重要股東:紅杉資本、 SK Telecom Ventures 知名客戶:Disney Mobile、Gameloft、GREE |
| ||||||
藍綠色的尿液、五指相連的腳掌、呼吸困難的咽喉炎病人……,一件件罕見的棘手病例,即使醫生如何閱人無數、經驗老到,也有百思不得其解,迫切需要專家的時候。 到哪裡才能找到電視裡的《怪醫豪斯》(House M.D.),像偵探般破解大小怪病?萬中選一的天才難尋,還好現實生活的網路平台,能夠聯合醫生群策群力,讓千萬個臭皮匠,遠勝過一個神醫。 中國第一款醫生專用社交App「雲醫」,就聚集了數千名醫師實戰交流,讓他們在平時忙於行醫之餘,也能輕鬆結交各領域的大內高手。以網路打破地理、時間限制,滿足相互砥礪的進修需求。 雲醫的目標以中壯年醫生居多,雖然多數會員純屬「鄉民」,只是圍觀兼發問,但也不乏真正「行家」參與,在平台上貢獻智慧,雲醫正是他們展現過人醫術的舞台。透過分享病例,一方面打造個人品牌,一方面獲得掌聲或專業回饋。 此外,雲醫每天推送五條客製化新聞,提供醫學搜尋引擎PubMed、中文文獻檢索等實用工具,讓醫生在社交之外,一站滿足所有資訊需求。 相對於雲醫防堵路人冒牌來鬧場,會員均通過執業資格及實名雙重認證,另一款社交App「醫聯」,則主打匿名的真心話交流。 「下個月要補班、獎金還被倒扣,什麼腦殘規則?」「外科大老高齡七十,早該封刀了吧?」在極度講究輩分的白色巨塔,醫聯論壇「深夜病房」限定凌晨開放,讓基層的小醫師有出口發洩情緒,互相取暖。 東方有「醫界臉書」,主攻文字交流;西方則愛直來直往,有圖有真相。全球首款醫療照片分享服務Figure 1,二○一三年由加拿大醫生藍迪(Joshua Landy)在手機上推出,網羅全球醫生同時會診兼進修。 為維護病人隱私,Figure 1移除照片中的敏感資訊及個人特徵,目前每五位美國醫學生就有一人使用,加上英國、加拿大等地,全球醫護用戶已逾十五萬名。 如同所有專業平台,醫用社群網站的首要目標,也在累積足夠的專業用戶。未來除了導入藥廠合作,也能轉型醫病平台帶進獲利。 | ||||||
| ||||||
社群龍頭臉書(Facebook)一月二十九日宣布成立台灣辦公室,但目前員工只有三人,表面上說要服務台灣客戶,實際上反而充滿宣示之意。 「我們希望幫助所有在(台灣)地企業,無論是品牌業者及中小企業,都能快速成長……,」臉書亞太區副總裁丹.尼爾利(Dan Neary)在開幕會上,道出這次臉書遠渡重洋來台的目的:它並非要設立研發中心,而是把主力放在廣告銷售,和Google、雅虎搶食廣告大餅。 根據臉書官方最新數據,台灣臉書每月活躍用戶為一千五百萬人,達總上網人口的八○%,不僅是亞洲國家使用比率最高者,滲透率也是全球之冠,台灣,早應是臉書重視的市場。 但,相較於雅虎和Google早在十年前相繼成立台灣分公司,臉書拖到今年才來,可見它對於台灣市場布局,並不積極。 搭行動熱潮,和Google抗衡 一位長期與臉書合作的廣告業者透露,目前台灣臉書員工只有三人,連Google的三十分之一都不到,去年底在官方網站上刊登的台灣地區職缺,也已悄悄關閉。未來,台灣的廣告業務還是得由香港或新加坡業務支援,整體和設立台灣辦公室之前並無太大改變。 這間距離Google只有七百公尺的新辦公室,在業者眼裡,反而較具宣示意義,「三個人可以服務多少客戶?」一位從事臉書廣告投放業者質疑。 不過,臉書敢如此輕敵,和其占上風的成長性有很大關係。 這位業者表示,目前台灣網路廣告年產值約新台幣一百五十億元,其中由雅虎、Google和臉書,以三六%、二七%和二七%比率均分,和兩年前雅虎獨占六成市場相比,台灣網路廣告市場板塊大幅移動,臉書因搭上行動熱潮,從市占不到一%成長至能與Google抗衡。臉書的台灣團隊目前不必太大,即可穩住市占。 一間新辦公室的落成,也正式宣布三大網路巨頭:Google、臉書和雅虎的廣告戰火,從矽谷正式蔓延到台灣,未來還有通訊軟體Line加入競爭,誰能賺到更多廣告錢,就看誰能抓住更多用戶寶貴時間。 【延伸閱讀】臉書靠動態時報廣告,2年市占成長26倍—網路廣告三巨頭2014年在台市占率 ● 臉書27%(2年前1%) 廣告營收前3大:1. 動態時報廣告2. 側欄廣告3. 粉絲專頁 ● Google27%(2年前20~30%) 廣告營收前3大:1. 顯示廣告2. 關鍵字廣告3. YouTube影音 ● 雅虎36%(2年前市占60%) 廣告營收前3大:1 .入口廣告2. 關鍵字廣告3. 影音廣告 ● 其他10% 註:此為廣告業者自行推估整理:莊雅茜 |
| ||||||
想像一下,如果你正在網站上收看《來自星星的你》影片,看見女主角身上穿的Gucci睡衣很美。這時,在影片播放同時,底下立刻出現對應商品訊息,你會立刻想要按下商品選項,甚至連結下單的意願會否大增? 這,就是現在從臉書(Facebook)到各大視頻網站都感興趣的「隨選即買」技術。 現在,全球第一個被臉書認證「隨選即買」技術的廠商,就是來自台灣的「創意點子」公司。平均十個此類技術開發者,僅一個能進入臉書競技場。 三月二十五日,臉書在舊金山的F8開發者會議,現場聚集逾三百家臉書新購併軟體開發公司,包括線上影片廣告技術公司LiveRail和應用程式開發商皆到場;臉書打算進軍電子商務市場,也宣布將擴大用戶的「臉書影片」上傳和分享功能。 簡單說,隨影片點選或分享,影片中置入商品,將傳遞至更多眼球。 而台灣這家公司擁有逾四十六國專利,讓如民視、TVBS、台灣最大有線電視系統商、中國前五大視頻網和最大電信商,一一找上門用它的技術。雖然它至去年還沒獲利,竟然已吸引到H&Q漢鼎亞太集團、兆豐金、國泰金、第一金等上億元創投資金。 搶人生意不自知他向電視台叩關,一年無果 但創辦人陸意志在八年前,還只是個被奚落要騙錢,在街頭大哭的失意工程師。 時間回到二○○七年,當時是戲碼遊戲公司執行長的陸意志,從國外報章雜誌中發現,串流影音觀看方式和商品置入方式是未來趨勢。他邊工作、邊將開發技術的專利一一申請下來,花費上百萬元並開始創業。 他打的如意算盤很好,好比說,你正在收看民視《娘家》戲劇,想要購買劇中提到的滴雞精,就可以下單購買。過去,電視台尚未數位化,技術尚不成熟,消費者點了商品要購買,必須用手機掃描QR Code後,在手機上操作才能下單。 陸意志有好的技術可以讓購買更方便,但,不代表這就是好的商業提案。 他也沒想到,自己還挑戰了電視台與廣告業主間,最隱晦的利害關係。沒錯,這個技術確實能讓廣告業主們,更容易吸引消費者下單。然而,若消費者的注意力,就因此從電視轉往網路,廣告經費也會因此移轉到數位世界。對電視台來說,他們何必替數位媒體作嫁?這一年,他跑遍台灣四?五十家有線、無線電視台的門,都不得其門而入。 影音開發資深工程師劉漢賢分析,「重點在於須工程師、節目PM(產品經理)到商品置入採購等各方人馬配合,不是技術好就能成事。」 好點子他絕對能拿兩百分,但商業模式卻僅有零分。 創業整整一年,一張訂單都沒有,還燒掉兩千多萬元,房子二胎到保險再貸。一次,為申請九十萬元創業輔助款,申請單位限制僅能帶USB隨身碟,他卻因文件檔案使用的軟體版本是新的,無法與申請單位電腦的舊軟體版本相容,而無法秀出企畫書,傻站在現場。 苦蹲八年磨技術他縮短交易時間到五分鐘 申請單位的主管對他奚落:「沒錢想騙錢,也不須用這種做法。」他什麼都沒說,直到走出大門,眼淚才潰堤。一個大男人就這麼一路哭著回公司。 最低潮時,他沒放棄,一直除錯更新技術。 「隨選即買」的技術入門不難,但難在穩定與成熟度。曾接受其輔導金申請、信保基金文創類科長張文巧解釋,「隨選即買」技術做得好的困難在於讓消費者看節目時,一按鍵就能直接閱讀資訊且購買,不用轉換螢幕與平台,能夠像坐公車一路到底。而為改善增加穩定度,低潮的陸意志仍不斷精進,使手上專利技術能讓原本手工撮合交易過程縮短至五分鐘,僅是原來的六分之一。 二○一三年,技術的成熟,讓他在資策會「ideas show」上獲得第一名。八年的挫折經驗,終於讓他在今年被臉書看見。 他發現,有好技術還不夠,還要跳出來想:「我在整個商業生態圈可扮演什麼角色?」才能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一開始,將YouTube影片置入商品後放進臉書,產品全不見了;在有限工具開發環境下,要把高階技術改成適用他們的環境,挑戰很大。」他解釋。十一人團隊,為客製化臉書需求,花半年才達陣成功。 「做低」,對很多心高氣傲的工程師是挑戰,對曾開發首個台灣影音分享平台,想自建平台稱王的他而言,更是很大的邏輯衝突。中途,有員工無法理解為何要屈就而離職。 「我先將自己當作『tool』(工具),藉由十四億用戶臉書流量,打破疆域性,才能讓世界看見我們。」他說。走到全球,一直是他創業的初衷。 現在,臉書的肯定,給了他與各領域廠商談判合作的籌碼。但如何理解不同領域利害關係,把自己也「置入」到最佳位置,這位技術剛被全世界看到的創業家,才開始學習。 【延伸閱讀】邊看影片邊消費,成交3步驟—陸意志的「隨選即買」互動操作步驟1:影片播放中,商品品項出現在螢幕下方步驟2:按下商品品項,立即顯現商品資訊步驟3:按下購買鍵,連結到下單網頁,完成購買 資料來源:創意點子整理:黃亞琪 |
| ||||||
臉書(Facebook)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為將臉書即時通訊(Messenger)打造成類似Line或微信形式的社交軟體,三月二十六日,在臉書開發者大會上,公布他的秘密武器:將四十個手機應用軟體嵌入臉書即時通訊中,而其中一個相機軟體,竟來自台灣。 該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樊立勳表示,接獲臉書合作邀約是在今年開發者大會的六週前。 在美國遠比台灣紅這次直接嵌入臉書即時通 這些被點名的四十個軟體,被直接嵌入臉書即時通訊,使用者只要一個按鈕,就能從臉書連到軟體商店下載,對於開發商來說,被擁有近十四億用戶的臉書欽點,更等於拿到一張「流量保證」門票。 只是,全球至少有三百萬個手機應用軟體,要成為臉書指定的四十位合作夥伴,機率僅萬分之一。這次,Cardinal Blue能從紅海脫穎而出,靠的是過去四年來,專注在一款軟體,贏來的名聲。 只有十六名員工的Cardinal Blue,靠第一款軟體拼貼趣(Pic Collage)主打拼貼相片和貼圖,深受美國年輕人喜愛。不僅上架第一年即被蘋果(Apple)選為最佳年度App,至今更連三年蟬聯全球相機類前十名 ,比起前五名的Instagram和美圖秀秀等大型開發商來說,是台灣少見的小兵立大功創業案例。目前拼貼趣全球有八千五百萬用戶,Cardinal Blue也是台灣數一數二,在全球擁有最多下載量的開發商。 它如何征服美國?專研年輕人剪貼簿文化 不同於大部分手機應用軟體,多從台灣市場出發,這款由台灣團隊開發的拼貼相機,推出四年,其在美國的用戶數,遠高於台灣十六倍以上,成為少數海外知名度遠勝台灣的例子。 不跟其他開發商搶修圖、美肌的紅海市場,專研美國年輕人的拼貼文化,就是樊立勳成功把軟體賣紅到美國的第一步。 「(想像拼貼趣裡)它有很多桌子,不同抽屜有很多字體、照片……,譬如我朋友生日,我一張紙剪剪貼貼,做成自己喜歡的卡片……,」Cardinal Blue共同創辦人張同亨拿出從美國帶回來的拼貼簿,一面翻閱、一面解釋剪貼簿文化(scrapbooking culture)在美國有多紅。 張同亨說,在美國一些超市會提供紙張和素材,讓消費者大秀創意。而拼貼趣則是將此服務放進手機,讓使用者利用手機裡的照片和內建貼圖,得到同樣的滿足。 同樣在軟體商店被歸在「相片和影像類別」,但相較於一般提供固定模組的「組圖」相機,拼貼趣因沒有固定範本,玩法更多、創意的發揮空間更大。 全球最大情侶社交平台Between,和Cardinal Blue有過合作經驗,身為玩家的台灣區經理陳偌先觀察到,大至玩法,小至連字型、色調,都非常符合美國年輕人口味,和亞洲年輕人流行修圖、美肌功能相機,有很大的區隔。 「任何一家(開發商)都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大的公司也有一些不做,」市調機構App Annie中國區總監戴彬說,相機類軟體競爭激烈,拼貼趣找到市場上沒有的產品,就是它成功的關鍵。 根據手機應用軟體市調機構Apple Annie今年二月最新統計,「照片和影像類」在蘋果軟體商店下載排名第二,僅次於社交類,但營收排名卻只有第九。 「相機類從營收來看,它不是一個以營收為強項的一個品類,」戴彬表示,正因為競爭者多,市面上已有不少免費服務,因此,單靠賣濾鏡、貼圖等增值服務的開發商來說,得設法從其他管道賺錢。 接下來如何獲利?找品牌明星合作更有賺頭 如同大部分手機應用軟體一樣,拼貼趣靠賣貼圖和廣告為主要收入,但該軟體特色和動輒千萬以上的用戶流量,讓它嘗試走出另一項獲利模式:與品牌商合作。 去年,美國知名搖滾樂團魔力紅(Maroon 5)推出新專輯時,自掏腰包在拼貼趣辦四次拼貼比賽,一個月即有四萬人參賽。 「他們在品牌經營這部分,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點。」APP01網站總監鄭緯筌說。特別當賣貼圖的模式漸漸不敵競爭者的免費服務,拼貼趣這種與品牌和明星之間的合作,反而開啟另類的商業模式。 而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還沒損益兩平的Cardinal Blue,近四年來,能陸續獲得500 Startups等共計二百七十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千一百萬元)的投資,若以美國種子投資占股約二○%計算,目前這家小公司至少有新台幣四億元的市值。 如今,八千五百萬用戶,就是拼貼趣最寶貴的資產。為擴大規模,他們不再坐著等金主上門,而開始主動出擊,找品牌商談合作機會。 能從三百萬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成為臉書的VIP合作夥伴,是Cardinal Blue近四年來的成績單。未來,如何善用臉書的十四億會員,透過獨特商業模式,加快獲利腳步,會是它接下來的挑戰。
| ||||||
|
||||||
臉書(facebook)問世以來,正邁入第十一個年頭,不僅用戶數突破十四億人,年營收也超過一二○億美元。但這還只是開始,facebook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梁幼莓說,「我們的成長空間非常大。」 撰文•何佩珊 四年前,臉書一整年的營收才三十七億美元,但今年不過一個季度,臉書營收就已經超過三十五億美元,且其中超過九成營收是來自廣告,成長速度之快,在當今的全球數位廣告市場,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方之霸。 先做市場教育 推出線上學習平台 同樣地,在台灣有超過一六○○萬月活躍用戶數的臉書,絕對也是台灣最主流的廣告平台之一,更是Google、雅虎兩大廣告巨頭不敢輕忽的對手。看準台灣市場潛力,臉書已經在今年初來台設立辦公室,並積極展開連串活動。 而過去鮮少公開面對台灣媒體的臉書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梁幼莓,也特別接受︽今周刊︾的專訪,暢談臉書對台灣的市場策略,以及對未來的展望。以下是本刊的採訪紀要:︽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選在今年一月來台設辦公室?過去這半年,做了哪些事? 梁幼莓答(以下簡稱答):我們看到市場上需求愈來愈多,過去我們透過經銷商經營,發現很多部分非常需要我們直接與客戶端及廣告代理商聯繫,才能讓他們比較清楚知道怎麼利用這個平台,也從這個平台拿到更好的效果。 我們進來,其中一個重要的責任是做市場教育,過去半年做了很多方面事情:第一,推出blueprint線上學習平台,開放給客戶和廣告代理商,讓他們不單 學到平台不同的東西,也透過平台得到認證;第二,推出一對多的各種高峰會,如上周就辦了品牌行銷高峰會;第三,我們對很多廣告代理商做很多一對一的培訓; 第四,希望下半年推出中小企業的活動,讓中小企業知道在臉書怎麼推廣行銷。 以前(廣告主對臉書)可能有很多誤解,例如只看粉絲數、點擊數。臉書那麼多產品,要懂是相對較難,所以透過第三方去做可行,但不是最理想。如果要整個市場水平提升,幫台灣企業做起業績,我們自己來做,效果比較直接、明顯。 問:相對於Google、雅虎等公司在台灣的廣告團隊規模,臉書的台灣團隊規模相對小很多,聽說只有個位數? 答:(台灣)團隊還是小小的,但是配合大中華團隊來做,方法是從行業端去推,例如快速消費品、電商、科技、旅遊、金融業都有不同的領導。由大中華區領導推 進在地同仁,一起去幫忙行業客戶。基本上招聘的人都要有大中華區責任,不會在香港只做香港。我們有很多台灣同事可能在香港工作,但負責的就是整個大中華區 業務。 臉書家族App 全面進擊行動市場 問:臉書全球用戶數突破十四億人,台灣的月活躍用戶數也超過一六○○萬人,擔不擔心市場飽和,成長趨緩? 答:我們看的不是人數,而是怎麼打造一個好平台。每個用戶會感到開心,平台為他帶來加值,內容是相關的、個人化的,這是我們追求的。 如果我們做好,就是win、win、win,對我們是成長,對用戶是有用的內容,對廣告主可以透過這一平台看到實際效果。 問:除了市場漸趨飽和,臉書是不是也有平均使用年齡拉高的跡象? 答:我們這邊沒有看到年輕人愈用愈少,反而看到臉書已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能五年前是很酷的東西,每天都在講,但現在就像電力、水,就像生活的一部分,年輕人不會特別去講,但都在用,這樣一個狀況。 問:臉書未來成長動能在哪裡? 答:行動創造了很不一樣的消費者行為模式,因為大家每天都在行動上面。用戶看影片愈來愈多,大部分在手機上看到,對臉書,行動加影音是特有的優勢,我們在 行動已經有很多用戶看影片愈來愈多,每天平均影片觀看次數,全球已經達到四十億次。未來看中的就是行動加影音,機會滿大。 我們會朝向多元App去發展。除了臉書的App,還有FB Messenger、WhatsApp、Instagram,我們也會測試不同App,看哪個適合用戶。 未來希望大家手機裡頭,總有一些是臉書家族的App可以提供給用戶。我們發展策略就是你想用手機做不同事情,都有App可以滿足你。 問:亞太區的用戶數雖然比北美和歐洲都多,但ARPU(每位用戶平均貢獻)卻非常低,你怎麼看這樣的現象? 答:這對我們來講是好事,等於空間很大。亞太區要覆蓋的國家非常廣,日本、韓國、澳洲是相對比較成熟,但也有發展中的印尼、印度等國家。這些國家還在發展 中,所以整個國家的經濟體系或廣告市場發展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第二,因為這些國家還需要知道怎麼好好利用臉書這個平台,我們需要做的教育工作也要加強,這 個空間很大的。 問:你怎麼看台灣的數位廣告市場?你認為台灣的數位廣告市場有多大的成長空間? 答:最容易的比例就是我們花在數位、花在行動的時間是多少,理論上媒體花費是同樣一個占比。以美國來講,每個人花四分之一時間在行動裝置,但在行動的花費只有一○%;台灣也是一樣,花在手機的時間多,但花費不成比例。 行動就是生命 看好台灣影音市場 所以我們覺得可以成長的空間非常大。大家花那麼多時間在這個媒體上面,為什麼廣告主還沒跟得上呢?我們覺得只是一個時機而已,要做更多市場培訓,做更多成功案例出來,讓客戶有更大的信心,最後正比例的時間還是會出現的。 問:所以臉書總部對大中華市場有很高的期待? 答:你看我這麼瘦就知道了(大笑)。 我覺得不同地方有不同機遇,台灣有那麼高的滲透率、行動用戶比率,對臉書是相當有趣的市場,因為行動就是我們的生命。 另外一點就是我們看到在台灣影音趨勢也非常厲害,雖然我沒辦法告訴你數字,但大家都知道影音是我們非常重視的大策略。台灣我們看到也是那麼好的影音趨勢,也是為什麼台灣會是我們非常重視的市場,否則我(現在)不會在這裡、辦這麼多活動。 梁幼莓 現職:facebook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經歷:Google亞太區新媒體業務主管學歷:英國肯特大學傳播及圖像研究學士學位亞太區用戶多、營收仍低,成 長潛力大北美 歐洲 亞太 其他 全球日活躍用戶數(億人) 1.61 2.25 2.7 2.8 9.36 每位用戶平均廣告營收貢獻(美元) 7.62 2.81 1.14 0.78 2.34 資料來源:臉書2015第一季財報 臉書家族App FB行動版App FB messenger Whatsapp Instagram 用戶數(億人) 約12.5 逾6 逾8 逾3 未來潛力 目前主要的 營收來源 可能結合電商 與網路金融服務 可能加入廣告服務 已在日本、澳洲等地推出廣告服務 |
2015-08-10 TCW |
||
「請問你們有提供免費網路嗎?」「密碼是多少?」這個對話,你一定不陌生。走進餐廳,想登入臉書打卡,正愁手機網路訊號不穩時,店家提供的免費Wi-Fi,猶如沙漠裡的一場及時雨。 但你不知道的是,這個免費服務的背後,竟是Google、臉書、阿里巴巴等網路公司搶著卡位,光是台灣,每日規模高達新台幣上億元的市場。 而台灣,這場Wi-Fi卡位戰,也在今年上半年,開始上演。 根據全球最大商用Wi-Fi公司iPass今年一月報告指出 ,商用Wi-Fi(編按:指商家提供的連網服務)全球熱點已達九百萬個;在台灣,若以中華電信和安源通訊(Wifly)兩大商用Wi-Fi,旗下不重複據點計算,提供免費網路的據點,超過六萬個。 商家提供了免費Wi-Fi,該市場表面看似價值不大,卻吸引網路公司爭先卡位,答案就在流量。 賣廣告: 每位使用者貢獻商機80元 據研調機構創市際調查報告,去年使用「吃到飽費率」的使用者比率從二○一三年的四五%,降至三六%,換句話說,有高達六成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沒有吃到飽或上網功能。 電信業者力拚4G之際,Wi-Fi並沒有失去市場。 「我們知道你(用戶)的裝置(指手機或平板)在哪裡出現過,」服務商運通媒體(4Free)執行長陳韋政說,透過與商用Wi-Fi公司安源通訊合作,智慧 型手機用戶只須在專屬頁面點擊廣告,即可免費取得Wi-Fi;而運通媒體則可掌握使用者的上網位置、瀏覽頁面等紀錄,甚至進一步在使用者允許下,蒐集姓 名、性別等基本資料,做為背後廣告投放的分析。 該服務推出四個月,如今每天逾兩萬人次使用,陳韋政說,廣告效益計算包含點擊、轉換率等,但平均每位使用者可為運通帶來新台幣八元至八十元的廣告收益,再與提供Wi-Fi的安源通訊分利。 「它(運通)就跟我來做拆帳,我們也希望透過廣告來增加一些營收,」安源通訊財務長彭世偉說。 試著想像,當你走進百貨公司的香奈兒消費,接著再去頂樓的高級餐廳用餐,過程中若手機連上Wi-Fi,背後系統即判斷你可能是一個高收入女性,接下來你手機收到的廣告,可能就和精品有關。 台灣約有一千三百萬智慧型手機用戶沒有申請「網路吃到飽」或手機上網服務,若這些人全數使用免費Wi-Fi,以每人貢獻八元計算,光是一天,即有一億元的產值。 這個市場極具潛力,吸引了大型網路公司的眼光。在台灣擁有三成廣告市占的雅虎,先前則與星巴克門市合作,到今年六月,藉此追蹤消費者網路使用行為,提升廣告投放的精準度。 玩行銷: 資料轉賣商家,二次行銷 然而,免費背後的商機,還不只有廣告。 「 我們是直接跟店家深度engage(合作),」愛物聯執行長謝瑞庭,在廣達擔任工程師超過十二年,他看中免費網路背後的商機,去年找了四位同事創業,投入商用Wi-Fi市場。他們分析從Wi-Fi蒐集來的資料,賣給商家,做為其二次行銷的依據。 如今,他們已經和頂呱呱等知名連鎖店合作,並且持續說服其他的商家加入。「大家急著要卡位,卡一些特別人流量夠大的地方,或是3G、4G訊號比較不好的地方,」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徐子明說。 從雅虎與星巴克合作,到今年上半年,眾多類似Wi-Fi服務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台灣免費Wi-Fi卡位戰,已經開打。 這種利用免費Wi-Fi產生的流量,滾出上億商機的商業模式,也讓提供網路的商用Wi-Fi公司,藉著與網路、廣告公司分潤,擺脫虧損的窘境。 商機大: Wi-Fi公司因此轉虧為盈 以iPass為例,在去年獲利之前,已連續八年虧損,曾經一度想把公司賣掉;而台灣安源也已虧損六年。如今,隨著網路公司挾帶雄厚廣告資源,可成為Wi-Fi供應商的另一收入來源,「預計今年(可以)由虧轉盈,」彭世偉說。 尤其是台灣正處在3G轉4G的過渡期,訊號時常不穩,此時Wi-Fi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 網路巨頭們想卡位,除了考驗誰的業務能力強,最重要的還是在於誰的資本夠雄厚。但確定的是,下次你在餐廳想要找免費Wi-Fi,看到一個以上的連網選擇時,可以想一想:你想要把資料給誰。 【延伸閱讀】拆解免費Wi-Fi背後營運模式! 賺到曝光:廣告商 付錢給廣告平台,追蹤消費行為 賺到廣告錢:廣告平台(如Google、臉書、阿里巴巴、微軟) ?Google:與連鎖商店合作,提供免費Wi-Fi ?臉書:在部分商家推出打卡即送免費Wi-Fi ?阿里巴巴:投資商用Wi-Fi公司樹熊網絡,並在支付寶提供免費上網功能 ?微軟:與iPass合作,在全球提供1,000個熱點,供旗下客戶使用 分到廣告錢: 免費Wi-Fi服務供應商 賺到免費使用:消費者 得到免費Wi-Fi 整理:莊雅茜 |
|
||||||
「佐伯格的臉書狀態要改成『已婚』,普莉希拉狀態要改成『中頭獎』!」這是三年前普莉希拉(Priscilla Chan)嫁給臉書創辦人佐伯格時,網路的笑話。日前佐伯格宣布普莉希拉懷孕,讓這位「臉書第一夫人」又成話題。 今年三十歲的普莉希拉是越南華裔後代,父親乘難民船至美國,母親做兩份工作維持家計。身為長女的普莉希拉由祖母帶大,國一時才十三歲的她就問老師:「怎麼 上哈佛?」老師告訴她,哈佛喜歡全才學生,於是普莉希拉加入網球社練網球。高中時以全年級第一名畢業,後來如願進哈佛,成為家中第一個上大學的成員。 普莉希拉和大她一屆的佐伯格,在哈佛一個派對上認識。不過和佐伯格不同,普莉希拉完成了哈佛學業,並成為小兒科醫生。後來她要佐伯格在臉書上,新增一個器官捐獻註冊功能,就是要幫助病童。 丈夫雖是億萬富豪,普莉希拉卻頗有骨氣:婚前她和佐伯格的姊姊蘭迪去逛街,普莉希拉看上一雙六百美元(約合新台幣一萬八千元)的鞋子,蘭迪鼓勵她「買下來吧!反正妳有錢。」普莉希拉卻將鞋放回原處:「那不是我的錢。」 普莉希拉不當「靠夫族」乃矽谷傳統: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之妻勞琳(Laurene),是史丹佛MBA,後來創辦一家天然食品公司及教育慈善機構。 Google創辦人布林之妻沃茲克奇(Anne Wojcicki),擁有耶魯大學生物學位,後來創辦一家基因測試公司。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之妻梅琳達,乃杜克大學MBA,婚後她掌管夫婦共同創辦的慈 善基金會。 如今普莉希拉也不當花瓶,得到佐伯格敬重。後來佐伯格苦學中文,還陪普莉希拉赴越南尋根。「人們說普莉希拉嫁給佐伯格很幸運,其實幸運的是佐伯格。」普莉希拉高中老師如是說。堅持做自己的普莉希拉忍受三次流產才在今天懷上女兒,或許佐伯格才是「中頭獎」的人。 |
繼Google之後,臉書也考慮將亞洲首座資料中心設在台灣,消息一出,引起不小的反彈。高耗能、低人力需求,這些問題雖都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但資料中心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卻可能比你想得更複雜。 當全世界正在關注臉書(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將拿出九九%股份(約新台幣一.五兆元),為女兒創辦一家改變人類未來的新公司;同時,另一個消息吸引了台灣人的關注 ─ 臉書亞洲首座資料中心可能落腳台灣。
代價:
耗電超凶加重缺電問題 十二月一日,彰化縣縣長魏明谷透露,臉書考慮投資新台幣一百億元在高鐵彰化站旁設立資料中心。對台灣來說,這是許久不見的重量級投資案,然而卻引起不小的反對聲浪。「別想臉書,想想電從哪裡來?想想空汙吧。」前國策顧問郝明義的一句話,道出不少人的憂慮。 台灣正面臨缺電危機,而不能否認,即使是再節能的設計,以雲端資料中心動輒數十萬台伺服器,每天二十四小時運轉的使用情形來看,這絕對會是一個吃電怪獸。 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也承認,「用電(量)一定很高。」在核四停建、綠電又跟不上的情況下,若台灣要快速滿足雲端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恐怕只有加大火力發電 規模一途,然而這對於已經生活在空汙指數頻頻「紫爆」的台灣人民來說,情何以堪? 但也不能否認,彰化產業專區這塊土地,即使不是臉書資料中心進駐,也可能會是其他企業,一樣有用電問題;若是半導體等電子產業,可能還多了化學廢水等環境汙染的麻煩。 能源政策本就是台灣亟需解決的難題,面對臉書資料中心是否來台,除了緊盯電力,或許應該思考:「為什麼台灣能成為國際資料中心的首選?」多數人認為,臉書 看中的就是台灣低廉的電費。以二○一一年谷歌(Google)來台為例,張善政不否認,便宜的電價確實是谷歌考慮的理由之一,但他也強調,台灣的法治成熟 度、人力素質等,也都在評估項目之列。 其實資料中心建置的考量相當複雜。開放知識基金會台灣負責人徐子涵認為,現在最受到關注的電力問題,可能只占資料中心選址評估項目比重的十分之一,「其他 十分之九要去找出來,才知道怎麼提升台灣的產業競爭力。」舉例來說,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從全球海纜布建狀況來看,台灣是東北亞與東南亞之間,網路資料傳 輸的重要交換點。而當有谷歌等級的國際資料中心在此落腳,就會有更大量資訊必須取道台灣。 「如同麻六甲海峽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新加坡的競爭優勢;巴拿馬海峽,造就了巴拿馬籍註冊輪運的蓬勃。」徐子涵認為,「當大家都在推大數據,當資料的節點與港口都在台灣,不管怎樣,都會有優勢。」 機會:
手握數據可墊高台灣籌碼 另一方面,張善政認為,長遠來看,資料中心設在台灣也確有其必要。曾在谷歌工作的張善政表示,「我看到他們(指谷歌的人)計算,在美國服務亞洲,未來服務品質會出問題。」因為,不論網路技術多進步,距離造成的網路延遲問題,是永遠克服不了的。 張善政同時也指出,台灣有相當大量的谷歌和臉書使用者,但台灣的海纜容量卻相對不足。目前,谷歌在建設一條從台灣連結日本的海纜,以擴大台灣對外頻寬。「他們減輕了台灣海纜的負擔。」張善政說。 再拉到更高的層次來看,「未來什麼才是資訊大國?」張善政認為,過去台灣的科技之島美譽,來自PC供應鏈,但這個時代,最具價值的是數據。 明知資料中心是吃電怪獸、帶動的就業機會有限,德國卻要求雲端公司,必須在本地設資料中心;香港、新加坡更是積極爭取亞馬遜等資料中心設在境內。 他們所想的,不是「希望國際公司來,可以提高地方能見度」,他們想保障的是國家和國民的隱私安全,以及更長遠的產業布局策略。 張善政舉的例子更極端:「如果打仗,很多國家的資料存放在台灣境內,台灣的戰略地位是很高的。」他預期,未來的世界地圖,國家大小將不是以地理上領土呈 現,而是該國家掌握的資訊量。「這不是一般網友可以想到的,但在總統和院長層次,這是一定要考慮的。」徐子涵認為,既然台灣已經有谷歌資料中心的先例,應 確切檢視這兩年來,谷歌資料中心實際營運數據與周邊效益,做全盤評估與政策規畫,才能為台灣找到更好的方向。 資料中心不可怕,可怕的是台灣不知道自己握有多少籌碼,更缺乏通盤的策略規畫。 要讓臉書資料中心進駐嗎?
這些事必須想一想 ——設置資料中心優缺比較 優點
.本地服務反應速度提高
.擴大台灣資訊版圖
.提升台灣國際戰略地位 .帶來硬體建設投資(以谷歌彰濱資料中心為例,至今約投資180億元).強化台灣扮亞洲資訊轉換節點的角色 缺點 .耗電量高(若無法用清淨能源,恐怕加重台灣空氣汙染,並加重台灣缺電問題) .用水量大 .占地面積大(以谷歌彰濱資料中心為例,占地約15∼20公頃).帶動的就業機會少(以谷歌彰濱資料中心為例,自2013年啟用至今,聘雇人力約60人) 撰文 / 何佩珊 |
貝萊德找火箭專家、Google語言學家組團隊,算出隱形績優股,他們擅長追蹤數位足跡,競爭對手不是華爾街,而是矽谷科技公司。 你一定很難想像,當你在Google上隨手輸入LV包、BMW、透天套房等關鍵字,或是上臉書寫下對公司的抱怨文,都會成為華爾街用來判斷景氣復甦與否,以及公司未來展望與評價的水晶球。 舊金山市中心,霍華德街(Howard Street),距離矽谷只有四十分鐘的車程。這裡,是貝萊德旗下科學主動股票團隊(Scientific Active Equity, SAE)的研究室。穿梭其中的不是西裝筆挺的華爾街金融菁英,而是來自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火箭專家、Google的語言學家等。 他們的工作是蒐集並分析全世界七十三億人口,每一秒鐘在網路上留下的「數位足跡」。 「投資不是只靠打電話問 一、兩位專家的主觀意見,那跟碰運氣沒兩樣,」SAE 團隊共同主管、同時也是貝萊德新興亞洲市場負責人沈宇青說:「我們讓data(數據)說話,數百萬筆的搜尋資料是不會騙人的。」逆勢賺,趁西葡谷底時加碼 譬如,二〇二一年,市場普遍擔憂西班牙、葡萄牙的債務狀況將再次導致兩國經濟崩潰,但這團隊分析了兩國人民在Google搜尋最多的關鍵字,發現竟然是房 地產、奢侈品與雙B車,於是大膽的違反市場共識,做出了「positive」(正面)的評論。一年後,這兩國的股市與債市果然一路飆漲。 再如二〇一五上半年,全球原物料商品需求銳減,市場認為這對高度仰賴原物料出口的澳洲會造成不利影響,但這個團隊分析了澳洲的社群網站文章內容,發現企業的信心竟然呈現上揚趨勢,從而決定加碼澳洲的內需類股,目前看來果然逆勢抗跌。 相較於一般投資組合頂多只有七、八十支個股,貝萊德SAE團隊每日追蹤高達一萬五千檔上市公司股票,並進行評分及排序,其管理的投資組合含有兩百到四百檔 個股,多元化分散風險的程度居業界之冠,總資產約八百五十七億美元,規模等同於一家小型資產管理公司;截至二〇一四年底為止,其有九成以上的資產三年報酬 串打敗大盤。 挖真相,釐清網民假話輪廓傳統判斷景氣好壞的方式,是看失業率、油價漲趺、零售指數,甚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等,但在沈宇青眼中,這都屬於「過去式」,只能看出「what people 『did』」,無法判斷未來將發生什麼。 但Google上的搜尋關鍵字,代表著人們「即將」採取的動作。沈宇青指出,這種根據搜尋關鍵字分析產生的消費行為統計數據,往往領先官方經濟成長數據兩週以上。就連臉書、推特等網站上看似與企業等無關的抱怨文,其實也隱藏著一家公司前景好壞的訊號。 他們會蒐集上市櫃公司員工在網路上的言論,從 中分析高層領導、薪 酬福利、升遷機會、 工作與生活平衡等因 子,綜合成「開心指數」。指數越高代表該公司向心力越強,士氣越高昂,因為他 們認為:「快樂的乳 牛產量高。」這樣的資訊,光靠 傳統的公司訪談、採 訪執行長、財務長, 或一年一度的員工滿 意度調查,是根本挖掘不出來的。但在社群網站上,「就算說假話,我們也可以透過其他人與之的水平互動,及長時間的垂直追蹤,交叉比對出真實的輪廓,」沈宇青說。 運用大數據做計量經濟投資模型不是新鮮事,二〇〇七年以前華爾街就已經有不少公司投入,甚至完全以量化分析方式取代傳統模型,總體資金規模超過兩兆美元。 然而在金融海嘯來襲,造成「量化破滅」(Quant blow-ups),整個量化投資產業名聲受到重創,大部分公司為了縮減成本而裁撤相關的研究部門,就連貝萊德一度也評估是否要繼續下去。 養團隊,計算模型隨時調整然而做為全球最大、管理資產高達四兆五千億美元的公司,貝萊德比別人更有本錢投資未來。當海嘯過後景氣復甦,其他公司選擇外 包給IBM的超級電 腦華生,或是像賽仕 (SAS)這樣的專業 數據分析公司,用以節省成本,只有貝萊德不只自己養研發團隊,還讓這個團隊管理高達八百五十七億美元的資產。 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將研究的結果直接在市場上做驗證,一發現不對就馬上檢驗相關變數與因子,重新調整模型,就像在實驗室中做實驗。因此,對該團隊來說,「我們的競爭對手其實不是華爾街,而是矽谷的科技公司,」沈宇青說。 要分析網路上的文字,道理很簡單,做起來很困難。一開始,他們只能用單字去定義正面或負面意涵。例如在一份外資報告中,提到flexible(彈性)、 dynamic(動態化)等字眼,一般來說會被歸類為正面字眼,而fixed(僵化)則是負面字眼。但若fixed後面接著income(收益),就會變 成「固定收益」的正面字眼。再如網路文字有很多人會使用雙重否定的寫法,或是反諷法。這些意在言外的表達方式,讓該團隊實驗的過程中,「我們犯了很多錯 誤,」沈宇青坦承。 然而因為自己養研發團隊,可以反覆試錯、修改,讓貝萊德可以比別人更快累積經驗。 到現在,他們已經可以納入時間軸、交叉比對等複雜的分析方式。「在目前投入模型的因子裡,六〇%是SAE獨有的,」沈宇青說。這個就是他們做得比別人更早、投入比別人更多所換來的優勢。其他公司即使現在投入相同資源,也無法馬上得到一樣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