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什麼都敢、什麼都學 就是我的人生解藥 青光眼藥之父邱春億 81歲繼續挑戰糖尿病眼疾

2015-10-14  TWM

來自台灣的邱春億,約40年前發明了青光眼藥,造福廣大患者;81歲的他,仍不斷思考如何嘉惠更多眼疾患者,並且希望將發明成果,獻給他的故鄉。

在一場由台灣生物產業協會舉辦的新藥開發研討會中,他神來一筆提出建議:「台灣是隱形眼鏡王國,或許可考慮在隱形眼鏡裡裝上藥,把它變成一種藥物載體。」乍聽之下,有點誇張,但在場專家沒人可以忽略他的意見,因為,說話的人是邱春億。

「它是本世紀的靈丹妙藥!」一九七八年,美國CBS晚間新聞主播以這樣的口吻報導「左旋滴目樂」,這個在當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青光眼新藥,發明者就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邱春億。

刻苦的新竹囝仔

赤腳上小學 自動自發苦讀勤學在近期遠足文化出版的邱春億自傳《創新的視界》封面上,有這樣一句描述,「我對於我想要做的無中生有的事情,從未猶豫過。」的確,即使四十三歲那年就發明新藥,在國際間被譽為「青光眼藥之父」,但他的腳步沒有停下;七十歲,提出治療乾性黃斑部病變的點眼藥;八十歲,還要挑戰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

發表過三百多篇論文,專利發明三十件以上,雖然已經八十一歲,邱春億一直堅持「挑戰未知,無中生有」。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他娓娓道來自己從零開始的一生。

邱春億出生於新竹,在十一個兄弟姊妹當中排行第十,童年家境並不富裕,和許多同年代的台灣子弟一樣,有過赤腳上小學的經驗;考上新竹中學後,雖然學校規定必須穿著黑色皮鞋,但「礙於成本」,他穿的不是「一雙鞋」,而是各自零買、長相不同的「兩隻鞋」。

兒時經常看見媽媽、姊姊們一起編草帽貼補家用,這樣的身教,讓邱春億從小就非常獨立,「我覺得,只要自己肯學,不管什麼,一定都能學會。」學、肯學、盡可能地學,成了他自小認知的人生解藥。

兼五份差的研究生

跨界食品業 還研發煉油機器邱春億回憶,他就讀台大藥學系時,就兼了兩份家教;在台大藥理學研究所時期,更同時做五份工作,而且領的都是正職的薪水。當時每人平均月薪大約是一千元,可是他的五份正職工作所得,加上研究生的薪水,一個月可以領到六千元,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工作,原本都是我根本不懂的領域。」「但是我什麼都敢、什麼都學。」邱春億說,當年的企業老闆普遍認為「台大學生什麼都會」,所以即使邱春億讀的是藥學,食品廠仍找他去工作。於是,他每天凌晨就起床,研讀工作所需的相關書籍、論文,「二點一到,自動起床,從沒賴床過。」至於自學苦讀的成果,邱春億這麼說:「當時,我不但幫公司研究如何從黃豆抽取黃豆油、精製時如何脫色脫臭,還自己研究機械學,幫公司設計生產設備,告訴鐵工廠我要用多大的油桶、用多厚的鐵皮,才能做出精製油的機器。」未知的領域,從來不是邱春億的禁地,而是他永遠樂於闖蕩的戰場。

取得碩士學位後,一九六四年,邱春億到美國范德堡大學攻讀博士。對於研究,他的思惟和別人迥異,首先是要求跨領域。他說,多數人在做研究時,喜歡用和自己同科系出身的人,這樣他們才有共通的語言,容易舉一反三,不會浪費時間在溝通上,「可是我一定要用不同領域的人,我學藥理,我的研究室要用化學、動物、物理等不同科系的人,因為他們可能異想天開,給我一些新的刺激。」

極端淡定的學者

實驗成功會先懷疑 失敗也不受挫原來,就連做自己專精的學術研究,他也要自找麻煩似的加入未知元素,試著激盪出前所未見、無中生有的結果。

事實上,邱春億當年發明轟動世界的「左旋滴目樂」,就是一個百分之百無中生有的過程。在此之前,邱春億從未接觸過眼科藥理,一九七五年,一位研究生交給他一篇名為《自主神經藥物與眼壓關係 》的博士論文,內容、條理、邏輯皆差,他忍不住花了一個周末自己動手整理,甚至就像當年苦心研究食品工業一樣,自行推敲出適當的藥理基礎。

他沒想到,當年醫學界根本沒人做過相關的綜合分析與理論詮釋,這篇論文很快引起轟動,也進而走到新藥開發的過程。

而在整個研發過程中,邱春億給許多人的最深刻印象,就是這位改寫醫學歷史的學者,一路走來,始終保持極端淡定的平常心。

「在家裡,我從來都感覺不到他的情緒激動。」邱太太笑說,她能體會邱春億的壓力,「畢竟,一個外國人在美國當上大學的系主任,要讓這些人心服口服,就得比別人多一倍的努力,但他在家裡,從來沒有疲累的樣子,生活極度規律,我也從來沒聽過他抱怨。」對於自己高度沉穩的情緒,邱春億也有一番解釋,「實驗如果出現好的結果,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先懷疑:是不是做錯了?」實驗成功不急著高興,那麼,實驗失敗呢?「那也不必難過。」他說,遇到結果不如預期時,腦袋裡第一個跳出的念頭是,「其中必有蹊蹺,只要能夠釐清,就可能有新發現。」這種近似於勝不驕敗不餒的超高EQ,讓他在發明「左旋滴目樂」之後,繼而開發出副作用更少的「右旋滴目樂」。

由於生物的分子大多是左旋性,所以過去學界認為,只有左旋藥物才有療效,但邱春億卻希望親手證明右旋無效,沒想到這樣的實驗,竟發現右旋滴目樂同樣有效,他也再一次「無中生有」。

去國多年,邱春億對故鄉台灣始終有一份感情。在八○年代開發右旋滴藥物的期間,「我曾希望把右旋滴目樂拿到台灣來研發,提升台灣的醫療水準,沒想到台灣藥證處不敢批,結果二○○一年,它在中國上市。」

心繫故鄉的台僑

寫信提醒總統 對SARS提建言愛台灣的他,也曾向前總統陳水扁去信寫道,「我們要學美國,把生技當作重點發展產業,如果政府心態不改變,有再好的頭腦和研發,也做不出新東西!」○三年,台灣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嚴重,邱春億再寫信到總統府說,「SARS病毒在溫度降下來之後會更活躍,所以不能隨便退燒;否則醫生以為病人燒退了、病也好了,其實病情反而惡化。」他建議讓病人退燒的同時,在胸部局部加熱(SARS死因多出自肺功能衰竭),以殺死病毒。

他很高興看到台灣政府有因應動作,規定藥房不能賣退燒藥,病人發燒就要到醫院接受治療。

彥臣生技藥品董事長黃中洋認為,邱春億和其他學者不同之處,在於「選題以實用性為考量」。因為有些學者做研究、寫論文,有很高的成就,但不一定能造福人類;而青光眼、黃斑部病變,以及糖尿病所導致的視網膜病變,是成年人致盲的三大原因,青光眼之外,後兩者也正是邱春億目前著眼的主要目標。

通常一種藥物從開始研究到上市,整個過程大約是十二年,而邱春億的乾性黃斑部病變點眼藥,已接近研究尾聲,預計二、三年後上市,可造福為黃斑部病變所苦的大眾。

接下來,邱春億還從彥臣生技的一種新專利化合物中,找出可能用在治療糖尿病所引起視網膜病變的療方。

糖尿病患者約有三分之一會有這類困擾,因此他希望協助台灣業者研究開發,如果成功,同樣能讓廣大群眾受惠。

高齡八十一歲的邱春億,每天早上做二十分鐘體操後,和夫人一起出外散步四十分鐘,這樣的生活形態也維持了數十年。無論生活、研究的步調,甚至對於年輕時就開始藥理研究,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希望「無中生有」的熱情始終如一,他不只樂在其中,更對人類有顯著的貢獻。

何謂左旋?

指物質在化學結構上的不同性質。具有光學活性的化合物,利用平面偏極光測試時,如果偏極光向左旋轉,表示是「左旋性」;偏極光向右旋轉,則為「右旋性」。

邱春億

出生:1934年

經歷: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藥理暨毒理系系主任、醫學院助理院長及副院長等學歷:美國范德堡大學藥理學博士、台大藥理學碩士家庭:已婚,育有二女

撰文 / 孫蓉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23

身體透明 眼發青光深海怪魚見過幾多?

1 : GS(14)@2016-12-24 10:55:27

深海對人類來說仍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深海生物更儼如來自外太空。俄羅斯摩爾曼斯克(Murmansk)一名漁夫就在社交網公開相片展示捕獲的深海魚,令人大開眼界。在拖船工作的費多爾索夫(Roman Fedortsov)於北冰洋捕獲了很多深海怪魚,並由年初起把有關相片上載到社交網,當中包括滿口三叉型利齒的皺鰓鯊(frilled shark)。銀鮫(chimaera)則擁有長長翅膀狀的魚鰭,以及一對遇到光才會發光的眼睛。除了深海魚,費多爾索夫亦曾捕捉手掌般大、擁有8隻腳的海蜘蛛,以及紫海星等。由於深海幾乎無陽光、缺乏食物、水壓大又寒冷,故深海魚與其他生物的身體要作出變化,才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英國《每日鏡報》/《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4/198758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974

嚴重可致失明41歲陳曉東患急性青光眼

1 : GS(14)@2017-05-07 15:26:26

41歲嘅陳曉東(東東)已經做咗人夫兼爸爸,13年與台灣護士女友王妤嫻喺香港結婚,之後生咗兩個女「朵朵」同「多多」。東東近年主要返大陸發展,間中先會返香港出席活動,前晚東東突然喺微博上載幾張瞓喺病床上嘅相,見佢左右眼輪流貼住紗布,而且要閉目休息。原來東東患咗急性青光眼,佢留言話:「急性青光已經好轉,眼壓已恢復正常,因為葡萄膜炎這兩天左眼右眼各紮一針局部激素,待醫院觀察第四天。」湯寶如都有留言問候,東東就自我安慰話﹕「假如視力回不到原來那以後戴著眼鏡唱歌!天降橫禍當犯太歲!會積極面對!謝謝關心。」據了解急性青光眼發作時會有出現嚴重嘅視力急降,睇嘢嘅時候會見到物件出現彩虹圈,眼痛眼紅、畏光、發病眼睛同偏頭痛、頭暈作嘔等症狀,如果唔急早求醫,真係有可能會導致失明,所以東東真係要好好保重休息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507/200136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