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毋庸置疑的,大立光過去十年之所以大賺,主要是拜智慧型手機普遍之賜;不過隨著市場飽和,智慧型手機銷售成長率也有走緩之勢,且競爭對手也頻頻追趕。 林恩平在繳出亮眼的接班成績單後,如何帶大立光再創高峰,是他最大的挑戰。 撰文‧謝富旭、宋和謙 股價二千六百多元的大立光還能漲到哪裡?這是投資機構與投資人對大立光前景的疑慮。然而,如果深究照相鏡頭產業,外資普遍看好大立光今年目標價可達三千至三千二百元不是沒有道理;但大立光前景也非晴空萬里,對手的追趕以及「晶圓級光學鏡片」這個新玩意兒,可能是未來的兩大威脅。 毋庸置疑的,大立光過去十年能大賺,主要是拜智慧型手機普遍之賜。不過,隨著市場飽和,智慧型手機銷售成長率也走緩。根據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調查,二○一三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高達九.九億支,年增率高達四二.三%;一四年出貨量達十二.八三億支,年增率走緩至二九%。 引擎1.多鏡頭手機 六鏡頭手機問世 林恩平砸二○五億擴廠搶商機至於一五年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各家市調機構預測的中間值則是成長二○%,約十五.四億支。從這個趨勢看來,智慧型手機的銷貨紅火歸紅火,年成長率下降亦是不爭的事實;九八%營收來自智慧型手機照相鏡頭的大立光,還能維持過去的高成長嗎? 既然如此,為何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無視這股趨勢,還計畫大買設備,砸下新台幣二○五億元,等於是大立光過去十年的資本支出總和,準備大幹一場? 原因就在於,儘管全球智慧型手機銷售量趨緩,但每支手機搭配的照相鏡頭數呈倍數增加。目前一機兩鏡頭(前置鏡頭用來自拍;後置鏡頭用來拍別人)逐漸成為主流。因為,自從宏達電推出M8 手機,搭載三鏡頭,在市場掀起照相規格大戰,大立光前景的想像空間就出來了。 根據研究機構O2針對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調查顯示,七五%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最常使用的手機功能是拍照,其次才是用來打電話(七二%),可見拍照已成為智慧型手機功能中的主角。宏達電抓住這股趨勢,推出M8旗艦型手機,搭配兩個後置鏡頭,一個前置鏡頭,可讓拍照品質更逼真,看起來就像用高畫質相機拍出來的一樣。 就連對前景一向守口如瓶的林恩平,也在去年第四季電話法說會中表示,一五年大立光營運最強的驅動力就是三鏡頭的設計。「兩個後置鏡頭的設計在市場上愈來愈流行了!」林恩平說。 一支手機搭載三鏡頭還不夠看,六鏡頭才令人驚訝,這不是癡人說夢,而是事實。為了讓手機拍照看起來有立體效果,亞馬遜去年推出一款叫Fire Phone的新玩意兒,搭載四個後置鏡頭、兩個前置鏡頭。雖然亞馬遜手機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占率微不足道,但是這種力求突破的策略,會不會引起蘋果、三星、小米、索尼、宏達電跟進,也引起話題。 引擎2.車用鏡頭 一車配多鏡頭成趨勢 大立光切入車用無門檻 除了智慧型手機搭載的鏡頭愈來愈多,大立光未來再造巔峰的第二個機會則在車用鏡頭。以大立光的技術而言,車用鏡頭並非難事,公司也於數年前開發就緒,目前已送樣品至全球各大車廠認證。不過,車用鏡頭迄今占大立光總營收還不到○.五%。 鏡頭應用在汽車上,主要是用於倒車與停車輔助系統,大型車輛如大卡車、大客車,駕駛時視線容易產生死角,需要裝鏡頭來克服這個問題。韓國去年立法規定,未來新出廠的大卡車須加裝防死角鏡頭,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許多重視安全的高級房車,如裕隆Luxgen MRV休旅車,就至少安裝八個鏡頭。 車用鏡頭的功能要求雖不如智慧型手機高,但對抗高低溫、抗震、抗撞等要求,卻遠高於智慧型手機。大立光擅長的是塑膠鏡頭,而為了達到環境適應要求,車用鏡頭未來可能以玻璃鏡頭為主流。即使鏡頭從塑膠改為玻璃,對大立光也非難事,因為大立光就是製作傳統數位相機的玻璃鏡頭起家。不過,通過車廠認證測試耗日費時,車用鏡頭為大立光貢獻明顯營收與獲利,並非短期間可達成。 即使如此,車用鏡頭大餅依舊令人期待。因為全球一年約賣出六千萬輛新車,如果一輛車搭配八個鏡頭,一年就有四.八億顆的規模。目前車用鏡頭仍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以大立光的技術及成本優勢,勝出機率不低,這也是林恩平積極布局的新領域。 引擎3.隱形眼鏡 布局十一年開始收割 大立光拚低價高品質搶市 另外,大立光布局十一年(也虧了十一年)的隱形眼鏡業務,預計今年開始進入收割期。林恩平指出,大立光投資星歐光學,跨足隱形眼鏡市場經營,在技術開發甚至製造設備,均是自行研發。 目前大立光有台中一中店一家門市,第二家逢甲店也剛開張;然而大立光的隱形眼鏡採用與市占最高的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同樣的「三明治」(在鏡片兩側均進行色層加工)製程生產,卻打出震撼市場的超低價,不到知名品牌的三分之一。 工研院旗下產業研究機構IEK的分析師張慈映指出,一四年全球隱形眼鏡產品市場規模在七十六億美元上下。當中歐美地區又是主要消費市場,占比高達七○%以上,市占率第一的嬌生就拿下三八%,如加上排名第二到第五的隱形眼鏡業者,總計拿下全球高達八○%的市場占有率。「隱形眼鏡使用重視舒適度,消費者不輕易更換品牌,大立光要靠自己品牌突圍不容易,靠代工比較有機會。」張慈映說。 這也是為何大立光把重心放在歐洲市場,目前已取得歐盟的認證,伺機切入代工市場。並強打自家隱形眼鏡是市面上最低價,而且品質不打折。這種策略已讓同業坐立難安,金可董事長蔡國洲透過助理表示:「我們希望這個市場是以品質勝出,而不是陷入殺價惡性競爭!」向對手喊話意圖明顯。 不能忽視的威脅: 合作夥伴變競爭者 原有對手步步逼近大立光未來有「三支箭」加持,同時也有兩個威脅逼近。首先是「晶圓級光學鏡片」的挑戰。大立光照相鏡片(塑膠)是採開模、利用機器射出方式生產;然而,隨著鏡片愈來愈小,要求的誤差率愈來愈低,數年前已有部分廠商採用半導體製程製作鏡片。 晶圓級光學鏡片廠商以索尼(Sony)、美光科技集團旗下的Aptina(以光學感測器製造起家),以及美商豪威科技(Omnivision)三家公司為代表。這些公司原本是大立光的上下游夥伴,未來可能因為晶圓級光學鏡片而變成勁敵。 不過,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研究大立光的分析師William Yang認為,晶圓級光學鏡片最大的問題在良率不穩定,尤其現在鏡頭採多鏡片設計,如八百萬畫素手機照相鏡頭至少就要五個鏡片,每片的曲度設計又都不一樣,這讓優勢在大量標準化生產的晶圓級光學鏡片製造難度更高。「這個威脅短期內不會發生,但長期而言卻是隱憂。」另一個威脅則是對手的追趕。不僅台灣的玉晶光與先進光,甚至鴻海集團也摩拳擦掌想吃照相鏡頭大餅,更遑論有大集團撐腰的韓國光學鏡片公司如Parton、Dalen,以及研發技術不輸大立光的日本光學廠如索尼、康達智(Komatsu)、松下集團。在手機照相鏡頭已來到一千二百萬畫素,往一千六百萬及二千萬畫素邁進,因接近極限而開始放緩之際,大立光的對手未來相對較有時間,趕上大立光的技術與製造良率。或許這是大立光董事長林恩舟憂心忡忡地認為,大立光處境艱難的另一層深意吧。 大立光能否再創巔峰,端視它能不能掌握上述三個機會,並克服兩個威脅,沒人可以給答案;但確定的是,這家公司在林恩舟與林恩平帶領下,絕對會努力不懈。 4.8億顆車用鏡頭 全球一年賣出六千萬輛車,幾年後,車用鏡頭每年需求將達四.八億顆。 2400億元隱形眼鏡 全球一年消費 2400億元隱形眼鏡。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6 10:57 編輯 銀泰商業(1833)積極推進OTO業務,降低流通環節層級 作者:張薇 投資要點 業績概況:2014年錄得營業收入達52.51億元人民幣,同比去年的45.10億增長16.41%,2014年同店銷售按年同比下跌3.3%,經營利潤達17.58億人民幣,同比下降23.62%;凈利潤達11.64億元,同比下降32.10%,凈利潤為11.63億元,較去年下跌29.7%。凈利潤率達22.16%,相比2013年有所下滑,凈資產收益率為9.88%,每股收益0.5元。 中國百貨行業還將繼續受壓於渠道分流的負面影響:以國際經驗看,當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時,百貨行業會迎來快速發展,過去15年中國百貨行業的發展印證了這一規律,而當人均收入超過7000美元時,購物中心的業態將超過傳統百貨的增速,目前一二線城市正在經歷這一過程,傳統百貨被新興商圈的購物中心的分流效應明顯,預計分流還將持續18-24個月的時間。從公司的自身定位看,2014年的9家新店中,8家的購物中心的業態,預計未來將更多的側重購物中心發展,適應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全力成為以大數據驅動的消費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希望能夠使消費者能夠有更好的購物體驗,因此2014年將主力門店武林和百大一起做了整修,同時爭取在今年實現將武林店的所有SKU實現數字化並逐漸推行到其余門店,將過去傳統的二房東角色轉變為和供應商及品牌商利益一致的經營者的角色,實現共贏。同時,積極實踐OTO的推進,推出類似閨蜜微信圈的移動APP和微信公眾號,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當85後和90後逐漸成為消費主力時,公司現在推行的泛渠道模式會具有先發優勢。 提升市場占有率,降低流通環節層級:中國前4大百貨公司的市場占有率是7%,同樣以聯營模式經營的日本百貨前4名是市場占有率超過30%,這和百貨行業過去10年的地區分割粗放的跑馬圈地的發展方式有關,今後可以預計到行業集中度會提升,類似參股鄂武商的投資行為還會有發生的可能。同時,流通領域,中間環節要被打破,過去三四級代理模式很難維持,公司會和供應商及品牌商直接打通關系,對消費者的需求及時反應。同時,公司意識到過去二房東的盈利模式已經徹底走到了盡頭,要鼓勵供應商和公司的利益一致。 提升ROE:目前57%的百貨和購物中心是自有資產,以後會考慮通過REITS的方式將資產變輕,提升ROE。 估值:目前股價是2015年7.8倍PE。 會議記錄: 1.今年新店的虧損會不會更大,因為去年開的店很多是在下半年開的,會影響今年全年的業績,公司對這塊業務能否有一個指引? 今年預計武漢銀泰城和溫州樂清店能夠盈利,全部新店今年預計虧損還是3億。 2.公司調整了會計政策,將物業價值重估的增量也計入了利潤,但是這塊利潤公司調整了會計政策,將物業價值重估的增量也計入了利潤,但是這塊利潤是沒有現金流入的,那麽公司的派息政策還是維持在40%嗎? 我們上市時就承諾過不低於30%的派息率,當時承諾時也沒有區別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獲得利潤,我們還是會維持不低於30%的派息比率。 3.蘇寧蘇寧去年做了創新,將它自有的門店做了SREITS再租回,市場的反映很好,公司的自有物業比它們多很多,公司有考慮這麽做嗎? 公司正在做,目前是57%的自有資產,我們是做出來了再和投資者說。 4. 2014年有來自住宅項目的收入,以後還會有和百貨無關的這些收入嗎? 公司在取得生產資料時,有的是租賃,有的是購買,有的是整體開發,會產生一些和主營業務不是很相關的業務,但是住宅這塊我們沒有新增項目了,這些也不是我們的重點。 5.公司公司CEO陳總目前也兼任集團的一些職位,陳總以後的工作重心在哪些方面? 主要精力還是在百貨業務。 6.公司對線上業務和銀泰網的定位是怎樣的,如何和阿里展開合作? 我們將60多個品牌,將近1萬個SKU放到了網上,現在下單後,發貨和配送是全自動的過程,不需要手工錄入,以後會多店聯動。 7.公司在哪些方面可以多下功夫? 公司在哪些方面可以多下功夫?第一,在業務層面:1)現有門店的精細化管理,比如武林加百大店的改進,這個做的很出色,在傳統門店改進上,還要多下功夫。2)對於新開的購物中心,要盡快減少虧損,因為物業規模比較大,要多下點功夫。3)業務創新方面,去年和阿里的合作很緊密,是戰略上的合作,我們的團隊和阿里的交流是比較好的。 第二,在資產層面,做REITS,制定更優化的方案。 第三,在管控層面,內部管控做的更紮實。 8.百貨業態的發展方向是什麽? 首先,中間環節要被打破,過去三四級代理模式很難維持,要和供應商及品牌商直接打通關系,對消費者的需求及時反應。其次,二房東的盈利模式已經徹底走到了盡頭,要鼓勵供應商和我們的利益一致。同時,要盡快將商品數字化,現在還沒有做這個事情的公司,當85後成為消費主力後,5年後會發現他們自己很被動。 9.阿里投資我們的目的是什麽? 他們肯定還是認可我們是個好公司,同時,我們有1500萬個有品質保證的SKU資源,這個也是他們看重的地方。 10.公司是否考慮做管理輸出,這樣可以避免自己開店帶來的重資產,以及租賃門店時帶來的培育期的虧損? 目前不會考慮做管理輸出,如果是自己的門店,我們可以要求40-50天的回款,如果是管理店,在財務上我們很難把控這類的風險。 11.公司為什麽要做電商? 讓服務變重,資產變輕。90後不會有線下線上的概念,對於他們而言,網購和房間里必須有燈是一樣的,是必須有的事情。2014年之前還沒有開始做這個事情的公司,在85後,90後成為消費主力時,就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12.公司預計購物中心對於傳統百貨的沖擊還會持續多久? 百貨行業受沖擊主要體現在過去很多沒有做過零售的人,都紛紛建物業進入這個領域,我們每天都聽見有關店的,但更多是關店的,已經在建的項目不可能不開業,我們預計這種影響會持續一年半。 13.公司考慮回購股份嗎? 4塊多的時候大股東考慮增持,但是當時靠近業績期就沒有做,現在5塊多,還是便宜,還是低估,我們內部開玩笑說,如果把銀泰自有的物業按原始成本一個一個的出售,都比現在的市值高。 來源:興證香港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31 10:15 編輯 萬科年報點評:積極創新,謀定而動 來源:中信建投房地產小組 公司14年業績低於市場預期,一方面在於竣工量低於年初計劃,全年實現竣工面積1385萬平米,同比增長6.2%,竣工完成率僅為年初計劃的94%,同比下降7個百分點,導致結算面積僅同比增長2.3%,為近4年低點,這在萬科財報歷史上並不常見。另一方面,雖然公司結算均價有所回升,但成本中樞的上移依然推動公司綜合毛利率下降1.5個百分點。 但公司2014年依然不乏亮點,成本控制方面,公司14年銷售管理費用率為3.9%,同比下降0.14個百分點,運營效率繼續提升,另外公司近年積極向輕資產運營模式轉型的成果也在投資收益端顯現,14年公司實現投資收益41.6億,同比增長314%,降費提效疊加輕資產模式的轉型,公司2014年實現ROE17.9%,同比略有下降,但仍維持歷史高位。展望2015年,考慮到公司已售未結資源均價11653元/平米,較13年繼續回升,疊加近年來銷售結構的改善,我們認為公司利潤率繼續下行的空間已然有限。 ![]() ![]() 銷售方面,14年公司實現銷售面積1806萬平方米,銷售金額215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1%和25.9%,基本符合我們年初對公司2200億銷售目標的預期,在14年市場調整壓力下,公司更加追求銷售的質量,全年回款率超過90%,位居行業前列。即使在以價換量的環境中,公司14年銷售均價11909元/平米,依然實現2012年以來的新高,背後反映的是長三角、珠三角等主流區域布局的強化。 產品結構方面,90平米以下以及首次置業需求依然是公司產品成交主力,但隨著去年大部分城市限購政策的解禁以及今年相關支持政策落地,公司改善型需求有望煥發出活力。15年公司新開工規模計劃有所收縮,但整體貨值依然充裕,據我們測算公司滾存貨值約在1000億左右,在建可售貨值約在2500億左右,較去年有穩定提升,結合今年市場環境改善帶來的去化提升預期,我們預計公司2015年銷售有望向2500億邁進。對於萬科來說,適度規模與不追求規模是兩個概念。 ![]() ![]() 第二,資金優勢夯實,杠桿降至歷史低位 拿地節奏方面,四季度公司如期加大了投資力度,2014年全年公司新增41個項目,對應權益建築面積591萬平米,同比下降72%,拿地金額占銷售金額回落至歷史新低。在有限的土地投資中,公司更加聚焦於主流城市,一二線城市的占比超過80%,區域結構的優化也為公司未來的去化以及盈利提供更安全的保障。從項目獲取方式來看,公司強化了合作開發項目的力度,41個項目中15個權益比例低於50%,“小股操盤”戰略繼續推進。在整體土地市場價格居高不下的環境中,我們認為公司將會采取更多元的方式獲取土地,如舊城改造,公司目前土儲中約擁有295萬方舊改項目,占到總土儲的8%。 ![]() 資金方面,由於去年下半年去化提速以及公司土地擴張的收縮,公司短期借款及一年內到期非流動性負債占貨幣資金的比重較年初明顯下降,回歸至0.36的水平,凈負債率較年初下降25個百分點至5.4%,杠桿水平降至歷史地位,較其他企業也更加具有彈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公司14年成功搭建海外雙融資平臺,同時國內地產再融資也已基本放開,公司去年11月適時啟動150億債務融資工具,並且在12月成功發行18億中票,利率僅為4.7%,海外低廉融資渠道疊加公司國內品牌號召力,公司正在構築同業中資金成本優勢。我們在去期發布的公司深度報告《顛覆引領眾生》中明確指出,公司已經在逆周期操作中占得先機,相對同行業更為充裕的現金儲備,海外雙平臺架構的搭建以及金融鏈條的應用使得公司資金成本端獲得了更大的優勢,為未來無論是土地市場還是股權並購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比較遺憾,由於時機以及公司戰略定位問題,我們並未看到公司大刀闊斧進展! ![]() ![]() 第三,管理機制升華,內部積極創新 14年公司事業合夥人制度進一步深化,截至年末,公司開放跟投項目47個,申請跟投達到9089人次,至一季度末,公司共有4837人參與跟投,占全公司地產編制人員的68%,實際跟投金額超過10億,利益一體化的制度框架下,項目周轉以及降費提效有望進一步強化。合夥人方面,截至1月27日,盈安合夥共累計增持公司股份4.9億股,占公司總股本4.48%,同時1月份公司第二批員工加入,從公司未來可使用資金以及杠桿的情況來看,依然具備繼續增持的空間。 ![]() 2015年公司在人事層面亦有積極舉措,3月8日,公司提拔了5位副總裁,其中包括北京萬科和上海萬科總經理。無論是頭馬計劃還是7UP計劃的落地,我們都能看到公司在區域公司層面對創新的追求,這種創新不只停留在業態層面,還可能包括組織架構的變革,作為A股房企龍頭,公司在地產行業領域的轉型和創新引人關註,我們也期望在公司的創新中窺探到地產行業的未來。 ![]() 第四,社區資源整合有望發力 我們在此前報告中,提到公司積極擁抱互聯網的心態,14年以來已經分別在集團層面和區域層面和阿里、騰訊、百度、平安、搜房等互聯網企業展開合作,雖然大部分互聯網的合作還是基於營銷層面的存在,但我們也看到了互聯網業態為公司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潛力。 值得強調的是,我們也關註到公司正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整合旗下物業資產,目前萬科物業服務已覆蓋中國大陸61個大中城市,服務項目457個,合同管理面積10340萬平方米。2014年物業服務實現收入19.9億元,同比增長35.1%。目前萬科物業已成功實現“四有”(所有項目有經緯度、所有設備有身份證、所有崗位有二維碼、所有員工有經驗值),對全國範圍內的電梯、出入口、垃圾桶等社區設施的細節逐條記錄在案。以此為基礎,結合員工端、業主端移動應用,形成了資源調度平臺,並為將來進一步整合其他社區資源、提升效率提供了可能。我們預期公司物業資產今年將有更為亮眼的表現,公司社區資源層面的價值有望加速變現。 ![]() 第五,盈利預測和評級 作為行業引領者,公司在不斷優化自我管理效率的同時,保持著與時俱進和堅持專註的心態,成長兼具規模和質量,事業合夥人制度的實施也為公司搭建了立體的激勵機制,在當前行業波動下,跨市場的合作及並購可能性在增大,獨立行情將繼續演繹,預計公司15-16年EPS分別為1.55、1.83元,維持“買入”評級。 |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46
|
||||||
相對於其他出價者,元大金購併大眾銀的五六五億元成交價並不算高,但元大金「給現金」的手筆卻是最大。而這樁交易,也讓元大寶來在對手進逼之下,暫時拉開與競爭者的距離。 撰文•梁任瑋 八月十三日,長跑三年的大眾銀出嫁案終於塵埃落定,新郎元大金以五六五億元抱得美人歸,成為今年以來台灣資本市場最大購併案。「金融機構整併,只要送件,就算半夜我都會准。」積極推動國內銀行整併的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在元大金宣布購併大眾銀消息後,如此脫口而出。 從去年以來,國內數家中小型銀行大股東陸續退場,其中除了外商大股東有退場壓力之外,背後也都有一個不得不的因素,就是數位化的趨勢讓小銀行面臨轉型卡 關,Bank 3.0時代來臨,銀行業必須挹注更多資金強化硬體設備。據了解,大眾銀大股東、國際私募基金凱雷在這方面的投資意願較為保守,「結論是一定要賣,只是賣在 什麼價格而已。」一位大眾銀前主管透露。 從官方態度和數位銀行趨勢來看,中小型銀行對外求售,理論上應屬「買方市場」,但這一回元大金能順利迎娶大眾銀,過程其實不如想像輕鬆。 現金、換股各半 爽快手筆贏得大股東的心 眾所周知,大眾銀嫁入金控這宗親事談了兩、三年,儘管元大金高層與大眾銀另一派大股東陳田錨家族,始終保持著暢通的溝通管道,但是一心想賣高價的凱雷,過去一年來仍陸續邀請包括了開發金、中信金來比價。 據了解,在談判過程中,除了元大金之外,開發金與中信金等兩家金控皆有出價,且三者差距不大,金額都落在五六五億元上下,唯一的差別在於架構:相較近年其 他購併案的支付都是換股高於現金,元大金「給現金」的手筆最爽快,也願意全部吃下大眾銀的海外可轉換公司債(ECB),滿足凱雷退場的主要需求。 在此樁交易的五六五億元總成交金額當中,現金與股票各半,在這樣的架構下,凱雷可分回現金二一○億元的二二%(約四十六.二億元),再加上換股後持有二%的元大金持股,以目前股價計,未來陸續出脫後還可再拿回約四十六億元現金。 此外,元大金又以一四四.八五億元取得ECB,整體計算,等於凱雷退場價約二三七億元,扣除入主成本二一五億元、這幾年利息支出,「最後定案的價格雖然不是高到不行,但最起碼對這兩大股東不失面子,又有裡子。」法人指出。 而元大金之所以願意用高規格誠意娶進大眾銀,業界人士認為,背後其實也有一定程度的「必勝」壓力。 凱基證券急起直追 財管規模暴增二.五倍 去年九月,開發金正式併進萬泰銀之後,除了讓開發金成功補強商業銀行拼圖,旗下凱基證近期也開始運用凱基銀(原萬泰銀)的客戶基礎,積極進行財富管理業務的綜合行銷。 在國內資本市場成交量及IPO(首次公開募股)金額急凍之下,財富管理已被各家券商視為少數能見度較高的成長動力來源之一,券商龍頭元大寶來目前雖仍穩居 市占率首位,但凱基證急起直追之勢也不容小覷。自一三年底至今年五月,元大寶來財管規模約從兩百億元增至四○八億元,增幅一倍左右,排名居次的凱基證,則 是在同期間暴增近二.五倍,達到一七三.六億元。 元大厚實海外實力 陸續入主韓國、印尼券商 事實上,兩家以證券為主要獲利來源的金控業者除了在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對於曾銘宗力推的「亞洲盃」,兩強也正互別苗頭。一位金融業界人士就指出,「兩大金 控之所以積極對外購併,必然的考量之一,絕對包括藉此提升資產規模,以厚實到海外打亞洲盃的實力。」隨著台股交易量逐漸萎縮,券商雙雄早已開始布局海外證 券經紀與財富管理市場;元大寶來去年兩度出手,陸續入主韓國東洋證券及印尼券商AMCI,其中,東洋證券已在今年第一季轉虧為盈。 至於凱基證,亞洲盃的布局更顯得積極,除了在深耕多年的泰國市場已有十八個營業據點、名列當地十大券商之一;在新加坡,繼二○一二年成立首家營運據點之後,今年一月,凱基證再購併當地老牌券商AmFraser。 此外,開發金控也在七月底宣布,計畫將凱基證的香港、新加坡、泰國等海外子公司整合在「凱基香港」控股公司下,並以此為主體規畫在香港上市。凱基證券董事長許道義表示,此舉就是為了壯大凱基證券在亞太區的營運實力,以與中資抗衡。 整體而言,無論是財富管理業務或者海外市場布局,這兩項當前國內券商最能倚賴的成長動能,凱基證都正進逼元大寶來。某種程度來說,成功購併大眾銀應可讓元 大金暫時吃下一顆定心丸,但就在購併案宣布未滿一周,市場再傳開發金有意購併安泰銀,當然,這項消息截至目前僅屬傳言,且安泰銀偏重企金的特質與開發金不 具太強的互補性,但可以確定的是,兩大券商彼此力搏的好戲還沒演完。 元大金併大眾銀 資產規模躍第10大 ——元大金與開發金控比較元大金控 項目 開發金控1.8兆元 資產規模 9070億元155家 銀行據點 53家162家 證券據點 88家50萬張 信用卡流通卡數 20萬張1.21元 去年EPS 0.73元註:元大金計算已併入大眾銀 資料來源:元大金、開發金 |
互聯網三巨頭首次“合體”隨習近平出訪。 (CFP/圖)
經貿關系作為中美關系的“壓艙石”,是兩國商界人士最為看重的議題。在習近平訪美的隊伍中,BAT等互聯網企業的出現,似乎暗示了兩國經濟合作的新格局。
2015年9月中旬,美國人波特·埃利斯曼帶著他的新書《阿里傳》來到了中國。他是阿里巴巴前副總裁,是馬雲最為器重的國際團隊幹將之一。
而這本書的主角——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作為15名隨訪企業家之一,在9月22日跟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始了在美國為期三天的訪問之旅。
經貿關系作為中美關系的“壓艙石”,是兩國商界人士最為看重的議題。在經貿關系中,中美雙邊投資協定又是重中之重。有關部門精心挑選跟隨習近平出訪的企業家們。其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百度創始人李彥宏、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最為引人註目。他們創辦的三家公司也被業界合稱為BAT。
波特對習近平和奧巴馬的會談充滿了期待,他認為,“一些積極的事情會發生”。
習近平高度重視中美經貿關系合作。他在出訪前接受《華爾街日報》書面采訪時表示,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有責任加強對國際經濟合作的引領,維護國際金融穩定,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增強世界經濟長期增長潛力。
自9月初以來,中美雙方已就網絡安全和經貿合作展開了多輪密集的交流,以便習近平在出訪美國時,能與奧巴馬總統最終敲定相關協議內容。
從阿里巴巴離職後,波特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揚子江大鱷》來向西方國家介紹中國企業家馬雲。“很多人都不理解阿里巴巴,他們(美國人)就是抵抗阿里巴巴,抵抗中國所有的事物。”波特認為,互聯網才是連接兩國政府的橋梁。
習近平訪美期間,來自中國的13位互聯網企業代表也將參加第八屆中美互聯網論壇。而隨訪的15位企業家名單中,馬雲位列榜首。
企業家跟領導人出訪並不是新鮮事。從1990年代起,國家領導人就會有意帶上企業家隨行出訪,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
不過,每次跟訪出行的企業家都有一定的考量,有關部門會結合不同參考指標綜合考量後發出邀請。比如,2014年,跟隨習近平出訪歐洲的企業家就沒有BAT,而主要是汽車、金融、能源、醫藥、科技等行業。這主要考量了中歐雙邊經貿合作結構。
而習近平此次訪美帶上BAT主要有幾個考量。首先,它們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具有領先的市場地位;其次,它們在國際互聯網領域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再者,網絡安全是習近平和奧巴馬本次見面繞不開的話題,BAT作為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代表,有資格與美方在企業層面就相關議題展開對話。
“(網絡安全問題)的確使得美國企業很難打入中國,但同時也使得中國企業很難進入美國。”波特認為,最重要的是中美互聯網企業融入當下的市場環境,“如果你相信中美之間的關系,那麽(中美企業)就會相互信任了,互聯網科技企業不是創造這些,它們只是在跟所在的環境合作。”
對BAT而言,跟隨習近平訪美,無疑將擡高它們在國內和國際互聯網領域的地位,為它們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進入美國市場提供便利。
近年來,BAT在美投資總額合計超過數十億美元。其中,阿里巴巴先後投資了Fanatics和Zulily等電商公司。騰訊先後投資了Riot Games、Gamegoo、美國世界景觀公司、Playdots、Pocket Gems Inc和Glu Mobile Inc等公司,在今年9月,騰訊宣布與美國傳奇影業合資拍攝《魔獸世界》。百度也投資了Uber。
早在2014年,中美雙邊投資就已經出現了逆轉態勢。2015年9月17日,外交部副部長李保東表示,2014年中國赴美投資金額已經首次超過美國對華投資。而據商務部數據,美國2014年對華直接投資僅為26.7億美元。
但在中國對美直接投資力度加大的同時,BAT等公司在進入美國市場時依然能感受到美國安全審查機制所帶來的阻力。這是中國企業和中國政府共同關註的一個問題。
習近平在回答《華爾街日報》書面采訪時就曾表示,希望外國市場的大門也能對中國投資者敞開。“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性政策,願通過協商妥善解決同有關國家的經貿分歧,積極推動建立均衡、共贏、關註發展的多邊經貿體制。”
而習近平對於美國互聯網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持歡迎態度。他在出訪前曾明確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只要遵守中國法律法規,不損害中國國家利益和消費者利益,“我們歡迎外國企業在華發展,尊重和保護外國企業合法利益”。
近年來,中國為方便外資投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投資便利化;大幅度取消限制類項目,推動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保護外資的合法權益,努力營造公開透明的法律、行政和市場環境。
但波特認為,目前已經進入中國市場,或正準備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互聯網科技企業普遍存在一個誤區。“比如Uber的CEO有一個錯誤的觀點。每次他談論的都是破壞、摧毀。企業應該是創造某些東西,而不是摧毀它們”。
波特認為,類似Uber這樣的美國企業犯了eBay曾經在中國犯的錯,“美國企業應該本土化,應該吸取eBay的教訓,找到本土企業,相信本土企業,這樣才能贏得中國市場。”
“我們註意到了這一事件,內部針對做了討論,但現在沒有形成統一結論。對國家信息安全而言,我認為它的影響是積極的。”對於IBM向中國政府開放代碼,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某知名服務器企業高管17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IBM軟件和硬件業務負責人、全球執行副總裁SteveMills近日在IBM研究院組織的活動中表示,IBM將配合國家工信部安全檢測,IBM可以向工信部和政府承認的三方安全檢測機構開放軟件代碼。
實際上,接受包括信息安全在內的“合規性檢測”,是跨國IT企業在各國開展業務通行前提。但是,“合規性檢測”中並非一定就強制要求開放源代碼。上述不願具名的服務器企業高管告訴記者,在通常的“合規性檢測”中,實際操作中“有很多模糊空間”,即使通過也並不能完全打消政府疑慮。
目前,IBM服務器產品在金融、互聯網、能源等核心領域有廣泛應用。不過,IBM服務器以封閉著稱,在提供高體驗、高可靠同時,卻始終難以在“安全可控”方面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棱鏡門”危機後,多個國際IT巨頭遭遇信譽危機,中國本土也掀起了一場以“安全可控”和“本土化”為主題的“去IOE”(去除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運動。
以金融系統為例,銀監會39號文要求,到2019年,包括網絡設備、存儲、中低端服務器在內的IT基礎設施“安全可控”比例必須達到75%。如果國際IT企業未獲得中國“安全可控”認可,“安全可控”幾乎就等同於本土采購。
如果未能獲得上述認可,IBM在中國市場努力多年紮下的根基將有可能出現動搖。
2014年,中國市場服務器出貨量收獲兩位數以上增長,領跑全球,“去IOE”背景下的中國本土服務器企業,在本土市場獲得高速成長。然而,IBM旗下POWER服務器,多個季度持續出現業績下滑。全球市場中,隨著惠普、戴爾業務加速向企業級市場傾斜,IBM也面臨更大競爭壓力。
本報記者也註意到,去年以來,多個國際ICT巨頭,密集通過技術共享、資本融合,調整在中國新時期的策略。例如,戴爾提出旨在“更本土化”的“中國4.0戰略”,英特爾、高通的“和中國在一起”……。以“封閉”著稱的POWER服務器,也正在去年選擇向中國企業開放,加入OpenPOWER聯盟的中國企業可獲得POWER服務器技術授權。
只不過,在安全可控方面,要更徹底打消中國顧慮,IBM過去做的還不夠。對於IBM而言,最坦白、最有效也是最後的手段,即公開源代碼一條路。IBM這樣做並不會損失什麽,實際上微軟已有先例,今年上半年,微軟公司在布魯塞爾設置數據透明中心(TransparencyCenter),歐盟各國政府和安全專家可以通過該中心審查微軟產品源代碼。
IBM在全球的競爭對手戴爾公司,也在今年表示願意接受中國政府相關信息安全測試。
戴爾大中華區總裁黃陳宏曾在今年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戴爾願意接受政府信息安全相關測試,同時也願意開放供應鏈和生產整個流程。“我覺得政府對戴爾跟對所有的(跨國IT企業)都是一視同仁。”黃陳宏稱理解政府新的要求,但希望政府的要求“完全是解決安全可控的擔心”。
“兩個征求意見稿在專車和共享經濟問題上邁出了一大步,對於推動‘互聯網+’、新業態發展方面具有積極意義。”10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漢華說。
當日,交通運輸部組織召開出租汽車改革專家座談會,針對新近推出的《關於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下稱《管理辦法》)兩份征求意見稿聽取專家意見建議。
兩個文件具有創新意義
周漢華說,兩個征求意見稿發布之後,社會反響特別大。爭論的焦點不僅是在“專車”上,更是在共享經濟的模式層面上。
“兩個征求意見稿發布後,對其積極意義的肯定還不夠。”周漢華說,從全世界的共享經濟發展來看,絕大部分國家限制“專車”的發展,即使是在美國,對共享經濟特別是以Uber為代表的“專車”模式,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當前,世界各地對共享經濟模式都還在研究中,認為會給傳統經濟模式帶來深層變革。
他說,中國政府鼓勵創新,交通運輸部推出兩個征求意見稿,在“專車”和共享經濟問題上邁出了一大步。兩個征求意見稿在推動“互聯網+”、新業態發展方面具有積極意義,應站在歷史角度肯定這兩個文件的創新意義。
周漢華分析說,兩個征求意見稿體現了“鼓勵創新、平穩過渡、合作共贏”三大原則。在鼓勵創新方面,從原來不承認到現在承認,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創新尺度也是數一數二的;在平穩過渡方面,改革需要獲取百姓的理解,出租汽車行業是傳統業態,新業態和傳統業態需要平穩過渡,避免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
“改革成功的基本經驗之一是用增量帶動存量,這在征求意見稿中得到很好體現。合作共贏方面,涉及到共享經濟所引發的更深層問題,需要在供給方、需求方之間找到平衡點,實現多贏,這需要多個部委共同努力實現。”
針對當前專車改革諸多的爭議問題,周漢華建議深入研究新模式出現後如何界定和監管;對車輛的運營性質、駕駛員勞動合同、車輛保險要統籌考量;建議借助互聯網技術,將車輛的報廢年限與里程掛鉤,創新勞動合同形式和保險產品,在規範中發揮好共享經濟的優勢。
“同時要充分關註潛在的壟斷風險,列出針對壟斷行為的處罰條款。”周漢華說,互聯網經濟的一個特點就是非常容易形成相對的壟斷結構,如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Ebay等,這給監管部門帶來了很大挑戰。但是當前各國的法律都只針對壟斷的行為,而不針對壟斷的結構。未來“專車”平臺也可能會形成一定的壟斷結構,建議在征求意見稿的條文中寫入限制壟斷行為的條款,這樣未來監管就會更有操作性。
“專車”模式存三大隱患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中心規劃院信息室主任姜鵬表示,目前爭論的關鍵之一是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凡是市場化的就是好的。我認為對於公共服務、公共產品,完全市場化是無效的。比如出租汽車行業,應該保持價格相對穩定的長久性供給,在價格、準入和退出上都應有相應的限制。”
姜鵬說,網約車這種新生事物存在三個隱患:一是空泛的概念宣傳。比如共享經濟和共享汽車,這些概念與“專車”模式有很大差別,但是相關的公司進行大規模宣傳,給自己貼上這些空泛的標簽來自我神化;二是不正當經營和競爭的隱患。比如在高峰時段和惡劣天氣時加倍加價,用低價燒錢策略打擊對手,占據市場後的一些壟斷行為等。三是社會義務方面的隱患,在勞動合同、社保、事後賠償等方面的缺陷。
上海三亦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教授徐康明認為,兩個征求意見稿是為實現三個方面的目標:保障乘客權益,保障從業人員權益,保障出租汽車和其他城市客運方式之間的平衡。這三個方面做到了較好的融合。
徐康明說,服務監管機制著重保障乘客的安全和權益。近期,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出臺對Uber的監管法案後,州政府相關管理委員會負責人對外講的第一句話是:“創新改變不了政府監管機制對保障乘客安全的責任。”從這個角度看,兩個征求意見稿考慮得很充足,非常有必要。
他介紹,對於網約車等新業態的態度,當前國際上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西班牙、德國等十幾個國家,采取完全禁止態度。這些國家的共同點是,巡遊出租汽車供給相當充分,體系相對完整,網約車容易導致現有巡遊出租汽車體系崩潰,進一步導致“打車難”和“打車貴”,所以政府予以禁止。
第二類是采取分類監管。如英國倫敦和美國紐約,對於Uber等的管理套用預約出租汽車的管理辦法。在其他法律法規還沒有出臺之前,對新業態采用預約出租汽車管理辦法,分類監管。
第三類是美國的幾個州將Uber作為“交通網絡公司”予以管理,即承認新業態和傳統業態不同,有新的規律,因此給予其“交通網絡公司”的新概念和新定位。雖然承認這是一個新業態,但大部分的監管舉措還是類比出租汽車的管理辦法,目標是保障乘客權益和運營安全。
徐康明認為,從政策角度看,每個城市都要確立自己的出租汽車發展格局,而交通運輸部層面則是推動協調發展、融合發展。政策落地後,評價的標準只有一個——是否多贏,百姓是否得到實惠。
少一點情懷和忽悠
“對‘專車’這樣的新事物,應該少一點情懷和忽悠,多一些專業和理性。”座談會上,廈門大學城市規劃專業教授王慧說。
王慧說,有一些情懷黨,用“專車”攪起很多的泡沫,雖然在輿論上有很強渲染力,但是在事實上經不起推敲。還有一些人,故意上綱上線到意識形態,認為自己站在道德高地,誰反對它就會被扣帽子。
王慧說,一些人把共享經濟美化為“共富”,忽視了共享經濟圖利的本質;一些人將凡是涉及互聯網的新模式、新業態都等同於大眾創新,其實兩者並不能簡單畫等號;有些媒體把“專車”公司用燒錢補貼方式帶來的短暫繁榮和快速擴張當成長遠態勢,非常不嚴謹。
王慧認為,有些專家稱“專車”能帶來資源節約和城市交通結構優化,當前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在學理上也值得懷疑。還有一種思維,將“專車”與淘寶的模式等同起來,實際上淘寶主要是個人之間的商品交易,基本不涉及占用公共資源。而“專車”涉及占用城市道路資源和交通設施,與淘寶有根本差異。
“深化出租汽車改革應該多一點專業和理性。”王慧說,專業方面要明白出租汽車在城市總體出行服務大格局中的定位,取決於整個城市交通的發展戰略。城市公共交通要優先發展,占用資源多、運輸效率低的小汽車出行不應該鼓勵。同時,“專車”在交通發展中產生了怎樣的效應,需要科學考評。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顧大松認為,當前,可以由地方推動網約車的試點,待相關立法條件成熟以後,需要由國家統一規範的,由國務院來制定行政法規。
中國導購網總編輯張瑾說,兩個文件公開征求意見以後,幾個“專車”平臺都有表態。“專車”平臺強調自身的優勢,但是很少談如何與傳統出租汽車融合發展。巡遊出租汽車和網約車兩種業態需要融合,以此解決“打車難”、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張瑾認為,“專車”平臺不應通過增加車輛的方式擴張,要避免造成更多的交通擁堵。巡遊出租汽車需要擁抱互聯網時代,與電話約車、網約車更快融合,而網約車也應該向傳統約租車學習好的經驗。
“網約車不同於虛擬的網店,不能點著鼠標將乘客從北京東單運送到西單。它是實實在在的出行,占用了社會出行資源。政府應該對網約車有所約束。”張瑾說。
高通最近動作頻頻。
一周之內,高通宣布完成服務器開發平臺(SDP)現場演示,同時還宣布將在今年稍晚時候推出支持Windows10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的LTE調制解調器。
今年5月,高通公開了其進軍服務器市場意圖。上述SDP平臺,據高通稱目前已開始向多個數據中心出樣,加上和Mellanox(NASDAQ: MLNX)締結合作關系,在服務器商業生態布局上高通獲得重要突破。
較長時期以來,高通競爭對手英特爾一直沒有放棄進入手機端努力,而通過布局服務器和PC,高通也埋伏到了英特爾後院。
以高通、英特爾為代表的半導體產業,去年以來競爭和整合實際上已經白熱化。
全球前三大手機芯片商目前是高通、聯發科、展訊,激烈價格戰正在持續拉低毛利率。而置身第二梯隊的Marvell,自去年以來一直傳聞正尋求出售,擁有眾多LTE核心專利的愛立信,去年已出於利潤考慮宣布退出手機芯片業務。
並購風潮席卷了整個半導體產業。繼安華高科技370億美元收購博通之後,英特爾也將可能巨資收購可編程邏輯芯片巨頭Altera。兩個月前,高通公司宣布完成對CSR的24億美元並購,後者的藍牙連接、音頻技術,將幫助高通進軍車聯網。
2015年,全球手機出貨量增長明顯放緩,同時PC市場也持續低迷,芯片巨頭高通和英特爾分別面臨業績下滑困境。
今年第三財季,高通設備與服務營收為38.4億美元,同比去年下降28.2%,而英特爾包括PC業務的計算集團,營收同比去年下降了7.5%。
開展戰略調整、加強新興業務,成為芯片巨頭自救方向。
今年上半年,高通宣布了一項戰略調整計劃,其措施包括裁員、加強投資管理、引入新董事等,同時明顯加速新興業務落地。英特爾的註意力,現在也聚焦到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新興領域。
繼手機、PC芯片業務之後,數據中心、車聯網業務可能是芯片巨頭的又一個規模級市場。目前,數據中心和物聯網業務目前已是英特爾新的業務增長引擎,雖然PC仍是英特爾最大營收來源,而數據中心業務已在英特爾營收占比三成,且仍保持兩位數速度增長。
高通芯片業務中,非手機業務營收目前占比約10%,顯然高通仍未擺脫對傳統手機芯片業務的依賴。
雖然目前無法看到TPP的細則,但根據公布的概況看,TPP並沒有做到高標準的監管融合。具體而言,在多邊貿易體系中,僅僅降低產品關稅或貿易壁壘來削弱對本國生產商的保護,這樣的貿易談判仍沒有跳脫世貿組織(WTO)多邊體系範疇。
雖然在TPP中也添加了同環境、勞工保護等相關內容,然而“惠及所有人的貿易”才是真正新一代貿易協定應有的模式,也是歐盟政策制定者心中,“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所應開創的多邊貿易時代。
正如歐盟委會貿易委員馬爾姆斯特倫19日在講話中所提到,歐盟貿易的新戰略建立在有效性、透明度和價值觀三大核心基礎之上;歐盟必須捍衛歐洲的社會和監管模式,借貿易協定將原則轉化為行動。
概括而言,歐盟的新貿易投資政策有以下重點:首先,更加強化推行服務貿易,特別是快速增長的電子商務服務,並確保在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中,為中小企業尋求更多機會,最終設立一個新的國際投資法庭系統,替代極有爭議的“投資者—國家爭議解決”(ISDS)條款。
其次,高度透明,接受公眾監督。這意味著談判文本必須公開。第三,維護歐洲社會和監管模式,並對外推行價值觀。在這一方面,歐盟希望推行高標準的監管融合,將反腐敗、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條款寫入談判文本,並監督供應鏈。
不過,作為傳統國際貿易體系的三支點之一的歐盟(另兩大支柱為美國和日本),已坦然承認其軟實力下降,無法像在二戰後的黃金時代那樣在全球推行其貿易模型。歐盟此次的新貿易政策可否執行,也很大程度上要仰仗於其FTA談判對手的認同度。
看好電商發展潛力
在漫長等待之後,歐盟委員會頗有心計地在TPP談判塵埃落定之後公布了其新的貿易和投資政策,並意味深長的起名為“惠及所有人的貿易:邁向更負責任的貿易和投資政策”。其中,“惠及所有人的貿易”明顯體現了新一屆歐盟委員會向歐洲左派的妥協,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代表中小企業而非傳統跨國企業的利益上;而“更負責”一詞則點名歐盟未來的貿易政策將專註於高標準的監管融合。
首先,在各類FTA談判中,歐盟決定要繼續消除非關稅壁壘,增加服務貿易。
技術的進步使跨境服務更為便捷,而制造業本身也嚴重依賴於各種服務,比如培訓、物流、保險和電信等。因此,歐盟認為,目前有更加強調對“移動能力”的需求,比如在安裝或維護出口貨物方面的專家、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服務提供者,而且強調對於此方面專業資格的認證。
這一決定也是同歐盟在WTO規則下進行的《國家服務協議》(TISA)多邊談判和《環境貨物貿易協議》(EGA)談判所相互支撐的。
具體在各項服務貿易之中,歐盟又將電商領域看作為極有前途的領域,特別對於中小企業而言,電商能為他們拓展市場增加更多的機會,因此歐盟認為,在貿易政策方面,必須促進這種類型的交易。
更重要的是,在今日的數字世界中,歐盟認為FTA協議必須在確保順暢的數據流、解決不合理的數據定位、數據存儲需求以及確保數據保密方面,尋找恰當的平衡。
妥善處理投資問題
通常,雙邊投資協定是單獨談判的。未來,歐盟希望將投資和投資保護條款同貿易談判合並。而在歐盟極其具有爭議的ISDS條款方面,歐盟委員會的最終目標是創立一個新的國際公共投資法庭系統。
在TTIP談判中,ISDS成為民眾最為反對的條款。為應對民眾疑慮,歐盟委員會於2014年3月開始在網絡上發起公眾咨詢調查,最終收到了15萬份回複,創下歐盟委員會公眾咨詢調查史上的最高紀錄。其中97%的公眾反對將ISDS條款納入TTIP。
在普通歐盟民眾看來,ISDS旨在保護外資,特別是大型跨國企業在投資國的利益。當出現利益沖突時,外資可以繞過主權國家,在國際仲裁場合對投資國政府予以起訴,也就是所謂投資者(Investor)針對東道國(State)的起訴機制。
歐盟新的貿易政策顯示,歐盟向公眾壓力屈服了。歐盟委員會貿易司在此次新的貿易投資政策中,正式提出要用“投資者法庭系統”(the Investment Court System)來代替ISDS。投資者法庭系統將比ISDS制度更加透明,擁有15名獨立法官,並具有上訴機制。法官將由美國、歐盟和第三國任命。
然而在安撫歐洲左派的同時,歐盟委員會的此項決定令他們失去了來自商業團體的支持。歐洲商業群體“商業歐洲”指出,在此法庭之下,如果打輸官司,投資者將需要支付所有仲裁案件相關費用,這樣的安排就會嚇跑小企業。同時,如果設置上訴機制,那麽該機制一定會被頻繁使用,從此令案件審理時間冗長,花費巨大。
歐盟委員會方面則回應,“即便進入上訴階段,整個程序將不超過兩年時間。”
除此之外,在貿易政策中,針對TTIP“暗箱操作”的質疑,歐盟決定像公布TTIP談判文件一樣,公布歐盟所有貿易投資談判中的重要文本。比如,目前歐盟已公布與東部和西部非洲經濟夥伴協定的相關新的文本。
反腐將寫入新一代FTA
在TTIP談判開始之時,美國業界和公眾第一次普遍得知歐洲政策界有多麽“看不上”美國的標準。
在許多多邊貿易會議場合,歐洲貿易組織代表都會反複驕傲地重複一句:“我們歐洲的標準是最嚴格的。”以化妝品而言,根據歐盟的標準,禁止使用的成分超過1200多種。而在美國,這個數字僅僅為12種。
在上周五愛慕尼德民調公司公布的最新民調中顯示,46%的德國人認為TTIP協議是個壞東西,反對率幾乎過半,其主要的反對理由即TTIP如果不能堅持歐洲的高標準,屈從於美國的“低標準”,將損害歐洲人的健康、消費者安全以及環境標準。
作為應對,歐盟表示,要在新一代的貿易談判中,堅決維護社會和監管模式,在全球推廣歐洲價值觀,其中就包括道德的交易和反腐。
在新一代的貿易政策中,歐盟希望將這些歐盟內的標準推行到全球的新一代貿易協定之中。體現在實際操作中,就是在所有的FTA協定中,爭取添加“可持續發展”章節,增添推行能源能效和對新能源進行交易的環節。在所有其新簽訂的FTA中都增添反腐敗條款,並監督歐盟貿易夥伴執行核心勞工標準條款情況,同時也要確保對供應鏈進行更負責任的管理。
歐盟在文件中指出,“將在未來所有的貿易協定中都對反腐敗條款進行有雄心地談判。首先將從TTIP談判開始。”
雙邊貿易締結向亞洲傾斜
多年以來,歐盟的貿易政策是支持WTO規則下的多邊貿易談判,在此次新的歐盟貿易政策中,歐盟終於決定放棄“僅僅抱著一棵樹不放”的行為,而更加務實地同重要的夥伴國家進行雙邊談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歐盟同美國和日本所將達成的雙邊貿易談判,以及同中國所進行的雙邊投資談判。
此外,由於周遭世界變化,歐盟決定不僅與傳統的貿易夥伴開展談判,還將與工業化和新興國家簽訂協約,而歐洲媒體則戲稱這是歐盟貿易政策的“亞洲轉向”。
其中,歐盟重點看上了亞洲區域,希望盡快重啟同馬來西亞、泰國、印度、東盟的談判,並在“當條件合適”時,開啟同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自貿區談判,還希望同緬甸締結投資協定談判。
在其他方面,歐盟希望在2016年盡快向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提交已經談妥的歐盟—加拿大自由貿易協定,並希望盡快得到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貿易談判授權。針對與俄羅斯的貿易關系,歐盟指出,目前歐盟與俄羅斯的關系是具有“挑戰”性的,固然歐盟的戰略目標是同俄羅斯實現更緊密的經濟聯系,不過這將主要取決於俄羅斯的內政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