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數碼就是科技股?-神州數碼(861)(稍稍更新,謝Soros兄及會計仔兄)


今日經濟日報某財經專欄竟然有些嚇人的文章:


  現時,筆者仍然認為曾於7月18日推介之神州數碼(00861)估值偏低,當時價5.38元,昨收報5.92元,帳面利潤暫有 10%,維持向上望挑戰6元,突破上望7元目標,止蝕5元。最主要原因是相較同類股份如金山軟件(03888)及金蝶國際(00268)預測PE已抽高至 14倍及15倍,但神州數碼只有7.7倍。據公司管理層早前披露,4月至6月份首財季業績還不錯,比較之下,神州數碼還是揸得較安心。


據小弟掌握的資料,她應該寫了幾年專欄,但對股票種類這樣無知,真枉為寫了這麼多年專欄:


據招股書稱,金山軟件(3888)的業務是: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24/03888_223251/C114.pdf


 


基於市場佔有率,本集團為中國一家主要軟件開發、分銷及服務供應商。集團利用本身一應俱全的軟件開發平台提供種類繁多的創新娛樂及應用軟件。本集團相信其擁有中國陣容最龐大的內部娛樂及應用軟件研發隊伍之一,專注娛樂及應用軟件的開發,....




本 集團的產品開發及支援營運部門專注於提升集團顧客的用家體驗上。本集團亦已逐漸利用互聯網作為推廣與分銷本集團多種現有和新推軟件產品的有效而相對安全的 渠道。雖然本集團的用戶主要在中國境內,但本集團亦在越南、台灣、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發售若干娛樂軟件產品,以及於日本、香港、台灣、澳門及越南發售部分應 用軟件產品。


據2008年年報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03/LTN20090403058_C.pdf


 


金蝶國際軟件集團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268)是中國軟件產業領導廠商、亞太地區企業管理軟件及中間件軟件龍頭企業、全球領先的在線管理及電子商務服務商。



金 蝶以引領管理模式進步、推動電子商務發展、幫助顧客成功為使命,通過44家以營銷與服務為主的分支機構和約1,400家諮詢、技術、實施服務、分銷等合作 夥伴為全球超過60萬家企業和政府組織提供信息化服務。金蝶連續四年被IDC評為中國中小企業ERP市場佔有率第一名、連續三年蟬聯《福布斯亞洲》雜誌的 「亞太區最佳中小企業」及「最具價值中國品牌500強」、2007年被Gartner評為全球有能力提供下一代SOA服務的十九家主要廠商之一。於 2007年,IBM入股金蝶國際,成為集團的策略性股東,並與金蝶國際組成全球戰略聯盟,共同在SOA、市場銷售、諮詢與應用服務、SaaS多個方面進行 了合作。


總的來說,前面兩家是做軟件的,不過側重各有不同,金蝶是偏重企業方面,金山主打網絡遊戲、翻譯及殺毒軟件。


但是神州數碼是由聯想(992)分拆出來的,業務是以硬件為主,主要不同的是它可以提供「一站式」採購、提供售後技術支援,及網絡遍佈中國,同類股應為偉仕控股(856)及新龍國際(529),但估值應較前兩者高,但因不具備高技術或專利,故應該較其所述的軟件股低,更不適宜和軟件股作比較。


http://www.digitalchina.com/aboutus/companyprofile.aspx

神州数码致力于为中国用户提供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应用,以科技驱动工作与生活的创新,推进数字化中国进程。为此,集团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中国最广大用户提供最为全面IT服务的首选供货商。
集团业务主要包括IT规划、流程外包、应用开发、系统集成、硬件基础设施服务、维保、硬件安装、分销及零售等八类业务,面向中国市场,为行业客户、企业级客户、中小企业与个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IT服务。
集 团总部位于北京,在全国19个主要城市设有区域中心。同超过100家全球顶尖IT品牌拥有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覆盖全国超过1万家代理合作伙伴,为中 国用户提供最优质便捷的IT服务。集团依靠多年经验积累的行业应用服务能力,在金融、电信、政府等行业的IT服务领域建立了领先优势。同时,神州数码亦在 IT产品分销领域保持了多年市场第一的地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10308/LTN20010308028_C.doc



 

神州數碼集團乃由本公司成立,該集團於中國從事分銷外國品牌資訊科技產品、提供系統集成服務及開發及分銷網絡產品。神州數碼現時為本公司之全資附屬公司。






由 於神州數碼集團之業務於與聯想之其他業務獨立區分後將更有利於經營,董事會相信,就聯想集團之整體角度而言,分拆該等業務並於聯交所獨立上市乃於商業上可 行並可帶來經濟利益。進行分拆建議之理據及利益乃載於下文「進行分拆建議之理據及利益」一節。分拆建議之確實架構正在考慮中,預期將包括可能將神州數碼之 股份分拆於聯交所主板上市,並視乎市場狀況,可能進行公開發售及配售。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為上市事項之保薦人。董事會已於

二零零一年三月七日


 

就該項神州數碼股份之分拆上市建議向聯交所進行排期申請。現時並不能保證能獲取有關批准,亦不能保證神州數碼能夠上市。於分拆建議實施後,聯想之股份將繼續於聯交所上市。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08/LTN20070808422_C.pdf

其後聯想母公司減持部分股權,予管理層及創投基金。

85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7/LTN20090617380_C.pdf

52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09/LTN20090409774_C.pdf

86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7/LTN20090617380_C.pdf

 

以最新的全年業績來計,新龍的營業額45億,偉仕220億,神州423億,盈利方面新龍4,180萬、偉仕2.61億、神州6.41億,利潤及規模來說,神州都是最大,估值應較高10-20%。

以 市值計,新龍P/E 8.33倍、偉仕6.07倍、神州9.51倍,但新龍財政穩健、偉仕較差、神州則在前兩者中間,故其合理P/E應是前兩者平均高10-20%,即7.92 倍-8.64倍,其估值約在5.28元-5.76元之間,現價其實已稍貴,但形勢上正向上,並破頂,實可繼續持有。

星期六補充: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780025


會計仔先生寫這些東西是make sense,他都說這隻是trading股,所以我認為,仍不可以用軟件股的估值,而是以未來的盈利,乘上這類股龍頭股的P/E溢價去計。

如下年增長20%,即做500億營業額,純利率提高0.5-1%,至2%-2.5%,即盈利是10-12.5億,乘上約7.92 倍-8.64倍P/E,即價值達79.2億- 108億,除以962,390,581股,即估值是8.23元-11.22億,即有約35-80%的上升空間,如以個人值博率來計,是可以買的。


P.S.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24/LTN20070924004_C.HTM


金山軟件和神州數碼都有聯想為股東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4

麦杰科技:实时数据库的领先者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4/HTML_871TAFO93T1O.html


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

成立于2000年的上海麦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7月26日第一时间上交了创业板上市申请材料。作为一家致力于实时数据库及电力企业生产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的高科技企业,上海麦杰或将成为幸运儿。

不过看看麦杰的客户,这种幸运似乎又顺理成章。

大亚湾核电站、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公司、粤电集团珠海发电厂、大唐国际乌沙山电厂、广东金湾发电厂、华能上海燃机电厂、中电投山西永济电厂等等。

在电力行业的生产信息化(俗称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方面,上海麦杰已经占有10%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同类企业中排名第一,接近麦杰的人士称。

事实上,上海麦杰的成立就是基于对抗国外的垄断企业。

上海麦杰一高层曾私下表示,2000年前,国内的实时数据库市场,都是国外品牌一统天下,“一张光盘就要卖几十万,国内企业只能赚点代理费。”

当时,公司创始人卢学东和现在负责研发的杨勇军看到了未来国内实时数据库的市场,一同辞去美国西屋的工作,和詹翔一起在上海张江园区注册成立了麦杰科技。创业之初三人考虑过做国外实时数据库的代理,但终究还是决定自主开发。

“ 代理只能给别人做嫁衣,自己开发才有未来。”因为国外的实时数据库60%-70%的价格在数据库存储,相对实时数据应用很简单,也没有细分行业。而麦杰想 为中国企业开发一些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国外实时数据库肯定是不能开放的。上海麦杰瞄准的是中国实时数据库的应用,自主开发更主动。

一间狭小的民房,几台计算机,几张桌子就是麦杰的雏形。麦杰的第一个数据应用叫“过程图形仿真技术”,就是将存储的实时数据很直观的显现在图形上。

第 一个客户,在2001年悄然而来,当时的江苏武进亚能热电厂,由于投资方是台商,管控只能每月派人来回跑,对方希望能将主控室里的画面先通过局域网延伸到 办公室,再通过广域网传送到台湾公司,这些画面要全面而直观。当时上海麦杰只用了十五分钟就将对方提供的数据调整成了图形,对方的总经理抽完一支烟就看到 了结果,于是项目就敲定了。

这个项目虽然不大,只有43万元,但让麦杰实时数据库应用市场的突破口定在了火电行业。

接下来武汉钢电股份,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公司都提出十分明确的实时数据应用需求,麦杰在不断满足对方应用需求的同时,累积了这些的功能模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竞争力。

当时还有人提出来希望能将数据图形像播放电影一样播放出来,于是麦杰开发了“过程回放技术”,结果这项功能应用非常强大,可以做事故分析,可以做技术优化,还可以做技术培训。上海麦杰的人士称,“目前我们的图像仿真技术,过程回放技术,已经成为了这个行业的标杆。”

为何引进“默默无名的PE”?

但大发展在2006年后。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后,麦杰2006年项目开始起飞,2007年业绩突飞猛进,2008年上半年粤电集团的12个厂联合招标,麦杰拿下12个数据库,3个厂的实施,整个项目960万,是迄今为止行业里最大的一单。

也就是2006年到2007年之间,卢学东开始考虑做大的问题。

“火电的市场也就这么大了,即使你的市场份额从20%变到40%,在原有的市场上继续增大了,整个业务也不大。”即使项目延伸到核电,也不能发生质的改变。“把我们从火电、核电方面的入手的一套系统,包括经验、知识和应用,延伸到钢铁、化工、石化包括环保。”

但这样一来,资金成为麦杰的一个短板。据上海麦杰介绍,“一个三百万的项目,可能有一百万的应收款,甚至更多,而且每年运行费用很高。” 项目没有预付款,基建项目九一付款。项目做完了才给90%,10%是质保金。所以资金压力是非常大的。需要先投入,而且要的项目越多,需要的资金越多。我 们在2007年项目多得撑死了,干不下去,现金流不行了,几个月发不出工资。

记者在麦杰的网站上看到业绩70多个,差不多有一半还处于实施阶段。

于是在两年间,上海麦杰分两次引进战略投资者。

记者在麦杰的上市辅导公告上看到,麦杰引进的战略投资人有:北京中通和达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元雨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杭元福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

引进上述不算知名的创投,麦杰有其自己的考虑。上海麦杰表示,一方面“很多创投公司进来了,可能会有一些要求,但我们还想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另一方面所签的几家“不是以资本的要求来看待我们,同时他们具有电力行业背景,提供的资源是对我们非常有价值的。”

据记者此前的侧面了解,麦杰的成长性每年大致在百分之六七十,2008年公司每股收益超过0.35元。拟发行1400万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0%。

2008年5月麦杰股份制改造完成,2008年7月接受上市辅导,似乎麦杰的上市步伐不紧不慢,步步踩在了节奏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7

麥兄對博智醫藥科技(1149)交易的看法


這家公司購入安芯的公函已出,麥兄對這個交易的看法如下:

交易詳情: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0886

公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4/LTN20090924346_C.pdf

「安芯為於中國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其註冊資本為人民幣75,000,000元。如本通函附錄三所載安芯之會計師報告提述,根據毅弘控股與安芯的前股東於 二零零九年八月五日訂立之股份轉讓協議,由前股東持有的安芯全部註冊股本已按人民幣83,000,000元的代價轉讓予毅弘控股。據此,安芯的法人地位已 轉變為外商獨資企業。於該公告日期,安芯擁有兩間全資附屬公司,分別為東莞市安芯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及深圳市安科安全生產信息服務有限公司。」(p.19)

賣方在2009年8月5日才以人民幣83,000,000元的代價買入安芯,一個月後就以總代價港幣1,300,000,000元,要發達原來很容易。


我有三個疑問:

1. 賣方在2009年的盈利是港幣100,000,000元,公司上半年的盈利已達5707萬人民幣,點解前股東會願意以這個低價出售公司?

2. 我很奇怪點解公司毛利率可大幅上升,由57.4%升至92.5%。

3. 目標公司於完成日期結欠賣方一之股東貸款全額,賣方一即是Yang Kezhi,股東貸款金額為人民幣83,000,000元,這個金額剛好是賣方在2009年8月5日購入公司的代價,估計這筆錢是Yang Kezhi借錢給目標公司作收購安芯之用。如果這筆錢果然是這樣用,點解金額要由Yang Kezhi全數付出,賣方二吳文英不用付出,而可以坐享25%的利益。


greatsoup:


1. 從交易詳情一文可見,真老闆是誰很清楚,低價賣的原因,很可能是買那兩位,一位是安芯老闆的代名人、一位上次說得清楚,就是「懷疑」舊主妻子的親戚,為了避稅及減少財務負擔,所以就以低價賣出。


2. 以博智的造數技巧,單純把收入放進去,支出無對應,或是很低支出就是。


3. 這是第1題的背景原因,吳文英有殼資源,所以那25%資產這是代理費(包括殼價),讓它可注入資產,交易條款亦偏向吳文英也是合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94

榮盛科技(1166)的重組方式(留言回覆)


(註:因考究時間不足,或有粗疏之處,敬請各位指正。)


阿里巴巴:


1166 , 莊家系(greatsoup按: 其實應是金仔系) , 年頭供股 . 早前公佈什麼什麼計劃 , 買了些東西 , 又賣了些東西 , 又橫行了一排 .

市值隻有一億多些 , 2008 年竟虧了四億 , 為什麼虧大家心知肚明 . 十月中出了這壞消息 , 不見得大影響 .
後公佈了一些或然收購計劃 , 又公佈了一些落實的配股計劃 .

以你的經驗 , 是否早夠判定它這個收購計劃結果是用來宣佈結果成功炒高放貨 , 還是宣佈結果失敗前已放貨走人 ?
我認為是正面 ~ 多謝指教


greatsoup:


這隻股早被小弟列入該榜: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250


這隻股原本只有1166,後來重組做膠樹業務精藝控股,拿得559,注入銅加工業務,易至現名。然後因銅價不停上升,就引入概念,如和紫金礦業合資,進軍礦業等,藉此不停地集資,以供營運之用。

在2007年左右,1166又利用膠樹注入江山控股,但後來因銅價大跌,本業大虧,緻不能重組之,就讓給其他人注入酒店業務重組。


559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3/LTN20091013002_C.pdf


1166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3/LTN20091013005_C.pdf



其實1166虧三億,主要是因為銅價大跌,又因計入559的損失,虧的錢更多。我相信這盤數大緻是真實,因為我聽聞有部分的同業,因銅價大跌,虧了億億聲,終緻破產。

但是,如果周先生想買回原本業務退出的話,就會可能要加重病況,增加減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10/LTN20081210497_C.pdf

因虧損嚴重,故金仔進入重組,先把1166和559拆散,然後1166供股,559合股大批,攤薄1166在559的股權。

此舉的目的使1166不用併入559報表,減少帳面虧損,又為分兩路,為兩者引入資金,改善財政。

再者,在1166供股,金仔和大股東協助包銷供股,財政由金仔提供,使股權集中,易於炒高股價,使大股東能夠有錢還債。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8181
之後,1166售出559股權予和金仔相熟的資略資本的王先生,1166藉此套現。入主後,559其後多次大舉批售新股,又售出紫金合營及電纜業務,以用作償債,使其變成一個淨殼之用。


售出合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03/LTN200904031252_C.pdf


賣出電纜業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0/LTN20090820491_C.pdf

跟著,就回來1166了。之後公司合股,確曾炒上,但是不久大股東又減持,加上大舉批股,又打回原型,甚至跌至更低水平。

之後就是你熟悉的故事。其實,我在留言中一早就寫過,你可能看不到,現列之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1907

話買礦,即批股,未知是否假收購,真集資,如果是,大股東也許不退,但如果是,大股東是全退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4/LTN2009101456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5/LTN20091015668_C.pdf


至於1166,個規模太細,吸引不到眼球,既然有能力搞大些,為何不盡力,發那4億股這麼少,升的應該很少,不要預我了。

所以,我更認為這隻是煙幕,是一改善財政的手段。現時,變了一個淨殼,就算現時收購不成,未來應該也很精采,最後或會出售這堆廠房給大股東及其相關人士繼續營運。不過,股權這樣分散,又是金仔主理,我真的沒太大興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8

榮盛科技(1166)的當年的科網故事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237


glassfund:
見湯財在手記講 <1166>, 剛剛溫習時睇到原來 <1166>榮盛科技 在科網年代時曾用了一億七千九百萬買入了20%成立了只有2個月的 HK1186.COM 電影vcd/dvd網站股權! (即這個網站總價值是8億了) ...


剛才手多多試下click入去HK1186.COM 睇睇啦...點知原來8億的網站已經無左了..真係太陽底下無新事..現在再說這個都夠你笑3分鐘!


http://hk1186.com


greatsoup:


這個故事其實是林少陽的捕捉細價股拿出來的一個例子,只是榮盛科技科網故事故事的一部分。當時,榮盛科技仍稱美盛周氏,當時股價炒上,下一步當然是拆股、發佈消息及散貨,當時最好的題材當然就是科綢概念。


我從港交所僅剩的多年的紀錄中,翻出一字半句,給大家笑笑。


(1) 批股、拆股、炒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19991126/LTN19991126033_C.HTM


1999年11月,公司當時以1.38元(拆股後13.8仙,未調整現時價格)配售3,000萬股,配售代理為當年大名鼎鼎的大凌集團(211)附屬長雄證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19991213/LTN19991213060_C.HTM


1999年12月,1拆10,每手股數由2,000股,變10,000股,成本降低一半,好明顯是散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19991213/LTN19991213060_C.HTM


2000年1月,大股東認購8,500萬新股(拆股後8.5億股),然後配售7,000萬舊股(拆股後7億股),每股80仙(拆股後8仙),大股東淨出資1,200萬,集資約6,800萬,配售代理為大福。


股價登時暴升,由約1元,上升至約1.6元水平。


(2) 先買光纖業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113/LTN20000113038_C.HTM


2000年初,當時以1.5億的估值,購入47.5%光纖業務股權,即7,125萬,以500萬現金加上6.25億股,每股10.6仙的新股抵6,625萬元支付。


當然,該項光纖業務有保證利潤1,760萬及2,560萬,公司可分攤836萬及1,116萬,相等於當年市盈率8.52倍及2001年市盈率5.62倍,對比起工業股來說,仍算是一次合理的買賣。


但其後卻是愈來愈離譜。


(3) 改個靚名,公司股價繼續大炒。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202/LTN20000202037_C.HTM


(4) 先買3個垃圾網站,再批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315/LTN20000315051_C.HTM


1. 公司在3月中,公司以4億估值購入Hk128.com的網站30%權益,作價1.2億,以20仙發行6億股支付。



該公司簡介如下:

HK128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由一群投資及證券界人士創立,由六名全職並富經驗之編輯及
記者支援。
HK128現行以免費瀏覽之模式運作,惟於二零零零一年初起,為獲取收益,HK128運作模
式將轉為只供用戶瀏覽。由註冊成立日期至二零零零年二月二十九日止,HK128共錄得未經
審核經營虧損1,181,396港元。

Max Capital及Hauteen自成立以來並未錄得任何溢利。Max Capital及Hauteen之資產淨值分
別為7.80港元及7.80港元,各自有股東貸款約1,800,000港元。


網站現況:


http://hk128.com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515/LTN20000515015_C.HTM


2. 5月在配售新股12.4億,每股7.1仙,集資淨額8,500萬,才知道公司又在3月用現金來買了兩個網站。


資料如下:


1. 於二零零零年三月或左右,該筆為數106,000,000港元之流動資金約49,000,000港元已由本公司用於收購一項於中國經營一個名為Yaso.com.cn之互聯網網站業務。

2. 於二零零零年三月初,本公司物色到於中國開發及經營互聯網網站之多個項目,故本公司進行第三次配售(合共籌得88,000,000港元),並於二零零零年三月底完成收購有關於中國經營一個名為
51qq.com之互聯網網站業務,因此使用籌得資金約43,000,000港元。

兩個現時不存在的網站價值約9,200萬,那小弟的網站值多少呢,哈哈。但這也未算離譜。


(5) 買下一個影碟網站


這就是當年林少陽及現在glassfund所稱的網站了,名稱和當年盈科數碼動力的編號相似,叫hk1186.com。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607/LTN20000607019_C.doc

當年以總代價為179,092,000港元,購入20%股權,相等於估值為895,460,000元。該179,092,000元,以5,400萬現金,加以22億股,每股5.686仙抵125,092,000元支付。


該網站的資料如下:

E-Net(股東之一)之唯一實益擁有人為Wong Chak Wai先生,彼自一九九七年十月起在一家外資銀行主管證券衍生產品之市場推廣小組,並在金融服務業擁有六年經驗。

HK1186自二零零零年四月展開業務以來,其在二零零零年四月一日至二零零零年五月二十二日期間之未計稅項及特殊項目前之未經審核虧損約為460,000港元。

於本公布日期,HK1186除稅後溢利之數目仍未備妥。於二零零零年五月二十二日,Cyber Top之未經審核資產淨值約為3,560,000港元。

在二零零零年四月初至二零零零年五月中旬之營運初期,HK1186向瀏覽人士提供免費內容,旨在為其網站吸納會員。直至二零零零年五月中旬,HK1186始推出電子商貿活動。因此,HK1186由二零零零年四月一日至二零零年五月二十二日期間之營業額並不顯著。

目前估計HK1186截至二零零一年四月止之十二個月之營業額將約為118,000,000港元。此項預測乃根據截至二零零一年四月止十二個月HK1186網站之預期登記會員人數而推算。

根據賣方提供之資料,於二零零零年五月十五日,HK1186網站之登記會員人數為8,426人,而於二零零零年六月一日,此數目增至18,716人,即在二零零零年五月十五日至二零零零年六月一日止之十七日期間增幅為122%。

Richmax乃由Huang Jian先生、Huang Jun先生、Li Siu Ying女士及Wong Po Tone先生實益擁有,彼等自一九九七年起在電影製作、VCD/DVD分銷及版權貿易方面一直為業務夥伴。


現時這個網站的情況:


http://www.hk1186.com


這 個魚目混珠的網站,最後的下場相信也不必細說了。如果只有18,716名用戶的網站值8.95億,我那個網站的估值就大約8,000萬了,加上整個 Zkiz的估值也許就值超過1億。況且當年的技術也沒現在先進,此外加上我們整個Zkiz系統,原來已有七年的歷史,加上這個溢價,我想也能值個3億吧。


雖然現時的礦業概念盛行,但都需要拿到批文和別人的幫助才能搞到,但當年這些網站根本就不用甚麼准許就可以隨便開一個,然後賣上億億聲,就算現時加上估值報告,也不是太大作用,所以當年騙錢真的是很易的。

說回這個人和這家公司,這個人可能原本都是一個不錯的工業家,最初或因缺水搞財技,結果科網一役功成。

就是因為科網炒作過為成功,於是就有投機的心態,想從股市集資搞財困,加上又想上下其手,於是就開始以炒股票為主業,至於做生意則變成副業。

故他隻為營業規模忽略利潤,不去做高端,加強利潤,錢則從搞概念「賺」得,忽略做生意的本義是做一些別人都沒有的東西。

結果因本業基礎過於脆弱,原料價格大波動大虧,但無辦法挽回,終緻其資本帝國的崩潰。
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玩財技,當然就是疏忽本業,有此下場,無做財技的本事,確是合理。



我始終專注投機,始終會聰明反被聰明誤,只有踏踏實實做事,才能得到好的結果,不然的話,只有滅亡。這就是其中一個實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58

并购普维科技 金蝶争“上游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3/167025.html

继今年1月宣布并购嘉码软件后,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金蝶再度启动并购战车。
3月2日,金蝶集团在广州宣布斥资2100万元人民币并购国内PLM行业软件厂商——广州普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维科技”)。
“通过并购在华南PLM市场占据最大份额的普维科技软件,金蝶将由此切入PLM市场。”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雁飞表示。据悉,2100万元人民币的收购金额,也是迄今为止国内PLM行业最大金额的一笔并购。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切入PLM市场,金蝶将会把自己的产品线布局向上游延伸——传统的ERP业务仅局限在企业的生产和制造环节的信息化管理,而PLM则将信息化管理延伸到企业的研发端。
进入PLM领域后,金蝶将可提供从研发到销售整套的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对于金蝶今年的并购式扩张之旅,这或仅是启程。
向“上游”并购
PLM,即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产品从设计到报废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帮助制造企业优化、控制产品开发过程,快速开发出符合客户需要的产品,减低产品开发成本。主要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的研发环节。
“传统的ERP厂商,主要偏重在产品生产和制造环节,而对于前段的研发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布局甚少。”孙雁飞介绍。
但PLM市场的前景不容小视。来自IDC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PLM市场约30亿美金,并产生了达索、西门子等业界巨头。而在中国市场,2008年PLM市场规模约22.4亿元人民币,占整体制造业解决方案市场的21.8%。
“更为重要的是,PLM市场近几年的复合增长率已高于传统的ERP。”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融资及业务发展副总经理姚传斌告诉记者,进入PLM市场有利于金蝶提升整体业绩增长率。
在此背景下,通过并购进入PLM行业的构想,早在一年前就纳入金蝶的战略层面。
公开资料显示,普维科技成立于2002年,为华南PLM市场的第一品牌。其PLM产品覆盖了图文档管理、物料管理、工艺管理等多个领域,并已拥有包括研祥股份、信利半导体等超过300家制造业企业客户。
本报记者采访获悉,此次并购完成后,普维科技将完全并入金蝶公司。金蝶内部将成立一个独立的PLM事业部,原普维科技总经理姚文兵将担任金蝶PLM首席应用架构师和PLM事业部总经理。
产品链和市场“双延伸”
并购完成后,如何有效的整合,成为了摆在金蝶面前的首要难题。
“尽管PLM市场前景巨大,但相比较传统的ERP市场,目前依旧‘小众’。”一ERP厂商人士对记者分析,进入PLM市场后,金蝶如何快速有效的拓展客户,将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
姚传斌则认为,普维科技的PLM客户属于前端的研发环节,与金蝶侧重的生产制造环节的ERP客户存在互补性:“普维科技的客户能够有效的延伸成为金蝶的客户。”据本报记者了解到,原普维科技客户包括广东易事特电源等,也同时成为金蝶ERP客户。


但有业内人士分析,过往两家公司的PLM与ERP业务系统,分别基于不同的构架并相互独立,如何实现有效的对接,将是客户资源能否成功整合的关键。
事实上,除了客户资源的整合之外,产品业务的整合也将面临考验。上述业内人士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前后端不同于传统产业的上下游关系,其整合面临整个系统对接,包括协同性能否快捷高效等考验。
但据本报记者了解,事实上在金蝶内部,针对PLM业务的产品整合早已进行。“如何打通制造业信息系统走向研发端,规范产品数据管理及研发业务流程,是产品层面整合的关键。”姚传斌认为。
据悉,金蝶即将推出的K/3 WISE创新管理平台,就融合了PLM系统。不止于此,有消息称,金蝶还将在年内推出面向高端市场的EAS PLM产品与解决方案。
ERP的扩张逻辑
今年1月,金蝶国际软件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少春曾公开宣称:“今年至少并购四家知名软件企业。”——这意味着今年年内,金蝶至少还要进行两场以上的并购。
对此负责金蝶公司融资业务的姚传斌感慨颇深,自2005年香港主板上市以来,金蝶已经完成了超过八项并购,总耗资超过1亿元。而自去年开始,金蝶的并购步伐陡然提速——一年之内就并购了深圳商祺、嘉码、南京同盟、广州齐胜四家企业。
有金蝶内部人士分析,金蝶的并购遵循两个逻辑,一个是产品上下游的延伸和互补。例如,此次通过此次并购普维科技进入PLM领域后,金蝶可以提供涵盖从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二是对细分市场的并购。随着ERP市场走向成熟,其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包括金蝶、用友在内的国内ERP厂商,一度以成立针对性的业务部门以期应对,但自建模式扩张速度受限。
另一层面,由于ERP市场缺少行业规范,过去几年国内ERP市场呈现“小、散、滥”的特点。随着经济危机导致的市场需求下滑,缩减IT开支,成为企业控制成本的首选,这让一些实力较弱的管理软件企业面临生存压力。但在客观上,为金蝶、用友这样的行业领先厂商采取并购手段切入细分市场创造了条件。
对于此次2100万的并购作价,多位业内人士坦言:“并不算高。”而记者就普维去年销售收入情况采访金蝶时,对方婉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58

科技大廠因應︾送房送車優惠盡出 捧著錢四處招工找不到作業員?從台灣運過去!

2010-03-15  今周刊





當缺工延燒中國華東,科技大老接 續拋出回台設廠、打造無人工廠的話題,缺工不再是科技大老的煩惱,而是所有想進入科技業的求職人才,與所有科技業投資人都應該研讀的課題。

 

撰文‧賴筱凡

在全球景氣逐步回溫下,卻發生了一個大問題,讓多數電子業大老闆今年農曆過年都無法安心休假,那就是大陸缺工!

缺工的問題有多嚴重,從電子五哥給員工優惠出手越來越闊綽,就可以小見大。不僅仁寶年前就祭出抽汽車留人,年後為了獎勵績優員工;富士康更是大舉在山東省 煙台買下八百七十戶套房給績優員工,甚至連裝潢都有補助。

大陸缺工的問題其實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早在去年十月,電子業還在出貨旺季時已嗅出端倪,在電子業紛紛從沿海拉長戰線進內陸時,就已傳出這樣的耳語: 「現在華東缺工很嚴重,聽說華碩薪水開到一千三(百元人民幣),都找不到工人。」說這句話的,是一家老牌科技廠的執行長,以前當地勞工的月薪一個月是人民 幣八百元,去年卻已悄悄漲破人民幣千元大關,出現捧著錢還找不到工人的窘境。

工資漲價,相對稀釋營業利益率缺工的情況從每家科技公司年終尾牙必談缺工,甚至逼得鏡頭大廠大立光董事長林耀英在法說會上說出重話:「大陸缺工問題嚴重, 不得不考慮將新的生產線和廠區移回台灣。」因為缺工,讓大立光空看訂單湧入,卻受限產能沒法接,最後比較低階的VGA(三十萬畫素)訂單只好拱手讓人。

但大立光並不是受到這波衝擊最嚴重的,因為從花旗環球證券的推估,大立光的直接勞動成本占銷貨成本比重達一八.一%,但同樣是零組件廠的可成、閎暉和新日 興的勞動成本比率卻更高,分別達二七%、二一.七%和一六.五%,未來只要大陸工資每調漲一○%,閎暉的營業利益率就會被稀釋一一.四%,可成也會有八% 的影響。

即使是營業利益率水準相近的NB代工廠與EMS(專業電子代工)廠,也難以避免受到衝擊。

雖然從數據上來看,廣達、仁寶、緯創的直接勞動成本占銷貨成本比重約是一%,鴻海也只有三%,但勞力需求明顯多很多的鴻海,在工資每調漲一○%,營益率可 能因此衝擊七%,甚至摩根士丹利證券更指明,最直接的是連EPS(每股稅後純益)都會減少一到九%不等。

缺工已經讓科技業從上到下都拉警報,因為缺工讓零組件出不了貨,就出現零組件缺料問題,缺料就讓零組件價格墊高,代工廠的毛利更堪憂,導致最後的終端產品 出貨都有問題。

光從高盛證券報告來看,五大NB代工廠的出貨預估向下修正○.四到○.六%不等,影響的是宏碁、惠普等品牌廠今年的NB一哥之爭。

以工引資,﹁拓荒﹂條件十分優渥這些數據乍看之下有些驚人,因為缺工不再是電子廠大老闆要煩惱的問題,就連每個大小投資人都跟著擔憂。然而,這次大陸出現 缺工不再是短暫的議題,而是結構問題,這也讓台灣廠商紛紛忙著找解決之道。

跟中國政府關係好的,就忙著打點關係,因為可能一通電話,就能獲得當地政府載來一車車的工人,解決訂單出不了貨的燃眉之急,但內地城市要開發,內地省市政 府張著「大西部拓荒」的旗子,他們開出的條件更優惠,「我們『以工引資』,來內地設廠,先保證給你工人,再談租稅優惠。」廣西北海市副市長彭鳴達豪邁地 說,因廣西北海是二線城市中唯一靠海的城市,是通往東協最近的出海口。

但是,沒門路的廠商怎麼辦?大陸找不到工人,那就從台灣運過去。這樣的趨勢令人跌破眼鏡,一位大陸台廠供應鏈的主管透露,為了解決缺工問題,工人又搶手, 所以台廠開始從台灣找人,報到地點就直接設在大陸,食宿都由台廠負責。

只是這樣的情況聽在華碩人資副總張天寶耳裡,他笑了笑,「成本划得來嗎?」若把大陸勞工目前高漲到逼近人民幣兩千元的月薪,對比台灣作業員的月薪,確實有 成本差距,但當訂單出不了貨時,要賠的是更大筆的違約金,甚至是一家企業的商譽及來年的訂單,所以從台灣運工人到大陸上工的情況,就這樣應運而生。

這從求職網站上也能見微知著。過去在求職網站上,科技廠徵赴大陸工作的職缺,大部分都是主管階級,不管是工廠主管、業務主管也好,通篇都是主管階級的需求 為主。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打開求職網站,科技廠密密麻麻的職缺中,卻開始見到不少廠商在徵求作業員,職務需求直接挑明得到大陸工作,即使薪資不如以往赴陸主管 的高,卻成為求職市場的新活水,這樣的趨勢,是以前從未有過的。

回台設廠,牽一髮動全身正因大陸勞動結構出現不均衡的問題,這也讓台灣的科技廠不得不開始思考解決之道。

最直接的就是調漲工資,只是調漲工資就得面臨成本增加問題,在每家科技廠紛紛舉行招工會之際,調漲工資可能還解決不了問題,因為大廠口袋深,沒有資金後盾 的小廠,怎麼付得出高額工資?這也是為什麼年後抽機車、給高額加班費等五花八門挽留勞工的舉動一一出籠。

此外,沿海缺工問題更加快了電子廠內移的動作,在惠普率先進入重慶設廠後,鴻海、廣達、英業達跟著搶進,偉創力、光寶都是緊接著要前進重慶的廠商。

內陸城市擁有的勞力後盾與租稅優惠,比沿海城市的投報率更高,於是,重慶、武漢、瀋陽等內地大城市與二線城市開始遍地開花,成為吸引科技業搶進的新投資天 堂。

為了進可攻、退可守,早些年前進越南設廠的台廠,金融海嘯喊卡停工的,也開始復工建廠,就為了防範一旦缺工之火燒不盡,還有同樣勞動成本也低廉的越南可退 守。

而部分廠商也開始調動,降低勞動力吃緊的華東地區產能,而是把訂單轉到華南或是華北工廠,甚至考慮大規模自動化,降低勞動成本,讓缺工問題不再成為台廠出 不了貨的夢魘。

至於回台灣設廠,在林耀英疾呼產能擠爆了之下,也成為台商心裡解決缺工的一個選項。

同樣需要大量勞力的機殼廠可成,也漾起回台的新漣漪,「誰不想回來?大立光想回來設廠,我們也想回來啊,但是仁寶、廣達不回來,我們的客戶都在那裡,回得 來嗎?」可成發言系統說,在中國找工人從兩、三天補齊,變成要一周才能找到人,大陸自由人力市場明顯出了問題,所以,回台灣設廠也可以是一個選項。

一個缺工問題,讓世界工廠的光環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經濟快速開發下的隱憂,台灣科技廠要如何因應,則考驗著每位科技大老的智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5

戶外傳播業務的價錢-王氏國際(99)、東力實業(978)、和記行(720)、中國戶外媒體(254,前光訊國際、信僑國際、金獅亞洲)、直真科技(2371)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44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94

淡出科技、金融業 深耕品牌通路、房地產 蔡其瑞「一出一進」 寶成輕巧轉型

2010-03-29  今周刊





寶成蔡其瑞這位大老船長,趁著精成春光尚好時刻,做出了智慧抉擇;而未來,寶成在新的航程中,會看到什麼樣的新風景?這也是外界用來觀照台灣這些傳產大老 們如何為自己找到最適合的舞台,最好的一面鏡子。

撰文‧許秀惠

就像許文龍閃電決定把奇美電嫁給郭台銘的群創,成就了群創從一隻面板小貓搖身成為台灣猛虎,而且一舉超越友達,成為台灣面板虎王;蔡其瑞也突然在二○一○ 年宣布將拍賣精成科技,如果沒有意外,將由焦廷標華新麗華集團旗下的瀚宇博德接手,瀚宇博德將因此躍身成為台灣最大印刷電路板大廠。

許文龍跟蔡其瑞兩人都是傳統產業大老,具有喊水能結凍的產業地位,卻都一前一後決定淡出耕耘十多年的科技產業,似乎印證了隔行如隔山,科技業變幻莫測的變 動性以及耗財速度,教傳產大老也不得不痛下抉擇。

不同的是,蔡其瑞嫁出去的精成科技,年營收兩、三百億元,每股獲利可達四、五元,是PCB產業的資優生,也是寶成集團的科技事業中,最賺錢的小金雞,而精 成的出嫁,成交價格至少預定在每股二十七.五元以上,預計可以替寶成集團進帳至少五億元以上獲利。

退出科技業

賣出精成進帳五億獲利

蔡家投入科技業十餘年,科技轉投資事業從光威電腦、達裕國際、威成科技、元盛科技等一籮筐,多屬小賠小賺,獨獨精成科技靠著購併、借殼上市,成功扶植為印 刷電路板領域的一哥,如今退場的身影,雖未絕頂優雅,總還算光彩。

十來年前,寶成慎重其事地以運動鞋代工全球一哥的身分宣示跨足科技業,當年台灣科技代工業者的毛利還未破盤陷入紅海;然而,代工的生意不好做,同業對於財 力雄厚,在運動鞋代工市場稱王稱后的寶成踩進市場,普遍都丟出問號。當時,身為晚進入者的寶成姿態卻是不懼不憂,還記得當時蔡其瑞接受媒體採訪時,態度儘 管維持一貫的溫和謙遜,然而口氣卻是軟中帶堅地透露出,寶成能成為運動鞋代工之王,也能在資訊代工市場打出一片美好江山的意圖。

然後,寶成在對岸的黃江,複製鞋業製造的經驗,蓋起廠房、宿舍,由蔡其瑞四兄弟中的老四蔡其虎帶著兒子,駐紮工廠,再加上找來外籍總經理負責業務,大張旗 鼓闖進了OEM代工市場。當時寶成也透過轉投資精英、與廣達、奇美分別合資的方式,﹁補修﹂科技學分。

精英曾經是桌上型、筆記型電腦代工的尖兵,歷經黃崇仁、許明仁、蔣國明(已經改名為蔣東濬),到如今的林郭文艷,寶成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最大股東,卻一直未 曾拿下經營權,即使陸續透過轉投資的方式,投資威成光電等科技公司,卻除了精成科技之外,其餘高科技事業大都經營慘澹、績效不甚了了,令寶成集團深刻感受 到,想在現有的科技產業破冰突圍,恐怕必須耗費加倍的財力、人力、精力以及集團資源;曾經認為寶成可以花上十年時間耕耘科技業,以掌握核心技術的蔡其瑞, 終於領悟到這不是寶成的戰場,決定出場。

寶成集團的集團財務操作、投資向來靈活,將寶成從一家台灣鞋業代工公司,到後來將兩岸事業進行切割整理,到香港掛牌上市、成為恆生成分股,再轉型為控股公 司。

退出金融業

避開兩岸金改開放衝擊

一路走來,蔡其瑞不改談笑用兵,進軍科技業之外,寶成集團還是台商中唯一取得大陸銀行執照,具備華一銀行最大股東身分,也一度是兆豐銀行最大民股股東,一 度,金融市場也熱中揣測蔡其瑞的金融布局將不只如此。蔡其瑞成了不折不扣腳跨傳產製造、金融、科技三大領域的集團大亨。

不過,二○○八年起,寶成集團開始感受到全球經濟風向球的變化,向來沉穩練達的蔡其瑞身體違和,心中醞釀多時,不但須考量下一個接班布局,也須思考如何為 寶成集團調整經營步調以及方向,終於,蔡其瑞決定陸續開始淡出金融、科技市場。

隨著兩岸簽定MOU(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蔡其瑞與寶成過去獨享的華一銀行執照,面臨了大陸金融改革以及兩岸金融開放的衝擊,華一銀行過去由寶成集團透 過委託台資銀行經營的模式也面臨挑戰,寶成必須在是否繼續加碼投資取得主導權,或是繼續做個純金融投資股東之間抉擇。兆豐金控也在政權更迭之中,面臨官方 政策態度的反覆,蔡其瑞選擇淡出;而許文龍對奇美電子的決定,顯然也給了蔡其瑞刺激啟發,寶成集團更決定淡出科技業。

搶占內需

擴大運動休閒自有品牌

然而,寶成集團光是從製鞋事業,每年就可以創造數十億元的穩定獲利,當年為集團資金找出口的問題,才陸續嘗試開闢新投資。

如今寶成在淡出金融、科技業之後,勢必得繼續替集團每年滾進來的數十億資金尋找新的出口。

早在二○○七年以前,寶成就陸續把投資策略定位在兩岸內需市場,將資金兵分兩路,一路深入大陸內需市場,一路則積極投入台灣市場,積極轉戰通路業、飯店 業、房地產。

事實上,寶成逐步淡出轉投資事業的同時,早就默默展開擴展自有品牌的休閒運動版圖的計畫,鴨子划水地投資休閒運動服飾品牌,以及相關通路,在大陸深耕數年 來,已經小有規模,以大陸市場崛起中的龐大消費力,蔡其瑞有機會替寶成在代工製造以外,創造運動休閒領域的另一個高峰。

品牌通路無疑是蔡其瑞為寶成在大陸所插的一支重要旗幟,開始實際投入經營,揣摩大陸消費市場的威力。而房地產,則是蔡其瑞為寶成在兩岸所插的另一支大旗。

二○○六年裕元花園酒店在台中盛大開幕迄今,寶成在對岸的江蘇昆山、廣東東莞、山東日照已經擁有三家飯店,成為飯店大亨,同時,蔡其瑞也早已鮭魚返鄉,擴 大在台灣投資房地產的動作。

插旗不動產

扎根飯店與大台中市場

寶成先將總部遷到台中,並且興建企業總部,二○○九年,又先與台中建商合資建設公司,並且購地推案;繼之,又從原先只是投資者的角色,躍上台面成為主導 者,期間在中科地區推出「溫莎莊園」別墅案,也受到市場高度矚目,寶成扎根大台中,早已成為積極搶市的房地產業者。

這一出一進,蔡其瑞親手掌舵,舉重若輕地帶著集團改變了航線,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寶成階段性的轉型航程。

此時此刻,已七十高齡的蔡其瑞,人生進入「從心所欲,不踰矩」的階段,回顧前瞻之餘,他為集團規畫的新航線已經拉開了新視野,其中,不無有著一位老船長為 後代接班的細膩安排,以及體察時代變動之後,為這艘大船調整速度、戰略的用心良苦。

「老人與海」的老人,奮力出航,好不容易捕獲大魚,卻在拖回岸上之後,發現白白辛苦努力一場,這可能也是不少曾經在科技產業載浮載沉、走過一遭者的共同感 慨。

蔡其瑞這位大老船長趁著精成春光尚好時刻,做出了智慧抉擇;而未來,寶成新的航程會看到什麼樣的新風景?這也是外界用來觀照台灣這些傳產大老們,如何為自 己找到最適合的舞台,最好的一面鏡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79

二代布局︾五兄妹分守核心與科技產業 跨入房產與太陽能 華新蛻變元年

2010-04-05 今周刊





一九八六年,六十二歲的焦廷標肝 病嚴重到不得不交棒,二十四年來,焦家子女各自登山,焦佑倫與焦佑慧穩住家族核心事業,焦佑衡因華新科表現亮眼走路有風。下一個十年,華新集團也在五兄妹 各自盤算中有了新局面!

撰文‧蔡淑雯、張惠清

三月二十二日,華新麗華與美國(KAAI)公司舉行「微型集成光 源封裝技術」簽約儀式,會中,華新董事長焦佑倫對著媒體侃侃而談他十年前一手擘畫的微機電事業。其實一周前,焦佑倫還在南京主持華新城與南京名品城的動土 儀式,籌畫著華新集團跨入商城與不動產的開發計畫。

低調的焦佑倫,似乎開始用行動來告訴外界,華新開始蛻變了,它不再只是電線電纜的代言 詞,光電、房產開發,甚至太陽能,都可能是華新下一個十年的新目標,接掌華新集團二十四年的他,也向外界宣告:華新這家老店也有了新枝葉!

線 纜核心

焦佑倫、焦佑慧攜手固本

當年,焦廷標把家族本業交棒給次子焦佑倫,二十四年後,他穩舵並準備再出發,如 今他一個月必須飛大陸二、三次,而在台灣總部,華新起家的核心電線電纜事業,他則交給了與他共事最久的妹妹焦佑慧!

二○一○年元月,焦佑倫 向公司同仁宣布,進入集團近二十九年的焦佑慧除了擔任銅材事業群總經理外,還同時接掌華新起家的電線電纜事業群總經理,負責華新兩大核心。事實上,焦佑慧 是焦家第二代中唯一獲得父親「股市絕學」真傳的,在父親的調教下,焦佑慧掌控集團最重要的銅與鎳的採購,每每都能精準地判斷,讓華新的營運加分,已經是隱 身在集團幕後的功臣。

「今年將是華新的轉變年!」一位在焦家工作超過十五年的老臣說,「從太陽能、光電、LED到房產,這一年應該會有不少 新動作,佑慧扮演的角色則是幫哥哥們穩住本業!」在焦家第二代的事業版圖中,焦佑倫與焦佑慧聯手穩住母體事業,而焦佑鈞因學工程出身,所以負責科技事業中 的華邦;焦佑衡負責的事業以零組件為主,包括被動元件與封測。最小的焦佑麒則以經營「瀚宇」系列的公司為主,如瀚宇彩晶。

科 技事業

焦佑衡、焦佑麒帶頭衝刺

同樣都是焦老闆調教出來的,四兄弟經營事業的成績單有著很大差異。比較起來,焦 佑鈞負責的事業最吃癟,華邦電子營運幾乎年年虧損,如今他把旗下最獲利的電子邏輯IC事業部門分割出來另外成立新唐科技。看來焦佑鈞也急著想要證明自己的 實力,讓虧損的華邦與小金雞新唐進行切割!

原本營運差一點成為「百億元俱樂部」(虧損百億元)一員的瀚宇彩晶,在出售生產線與瘦身下,終於 找到適合自己的營運規模,日前還被戴爾控告操控面板價格。雖然這不是件好消息,但也表示彩晶在痛下決心調整營運後,已找到最有競爭力的營運方式,營運逐步 走出陰霾。

若以成績單來看,四兄弟中,焦佑倫與焦佑衡事業經營得相對較佳,尤其是今年被動元件業績大好,讓焦佑衡走路有風。

但 和老爸相比,四兄弟的成績單硬是被比下去,焦廷標掛名董事長的瀚宇博德,最近三年營運不僅年年正數,每年平均的EPS(每股稅後純益)約二.五元。話雖如 此,不過對於子女的營運成績單,焦老闆也承認已從原本的「看不下去」,到現在滿意度越來越高。

一九八六年,焦師傅第一次交棒時,華新集團市 值十八億元,目前,市值躍升至一五四○億元,成長幅度逾八十倍;顯示出經過一輪景氣更迭,每名子女都重新找到經營企業的方式。

發起大陸第一 座台灣南京名品城焦佑倫提前為進軍房產練兵「在我來看,南京名品城的概念是不會賠本又有意義的事業,大困難不多,小困難一定層出不窮,但我一定會成功!」 52歲的焦佑倫,談到一手發起的南京名品城,興致勃勃,從無創業經驗的他,對打造大陸當地第一座精品商城充滿熱情!

相較於華新麗華動輒上億 元的投資案,南京名品城這個資本額不到千萬元的小生意,卻讓焦佑倫渾身是勁,他還準備親自帶隊拜訪台灣中小企業公會組織,希望在大陸打造一個不落幕的台灣 名品城!

焦佑倫說,2009年到南京看了貿協舉辦的名品展,腦子一轉就興起了名品城的概念。

在焦佑倫計畫中,名品城將協助台 灣中小企業到南京找買家銷售產品,收費金額約台幣1萬元(暫定),為此他還親自面試經營團隊。對於新事業,他笑著說,不期待會創造億萬元的大商機,只是很 希望藉此鼓勵時下年輕人要有熱情與夢想,而父親焦廷標對於他的名品城創業也相當支持,讓焦佑倫勇於從傳產跨入服務業,為日後華新麗華布局房產經營華新商城 事業先練兵!

(張惠清)

焦家父子經營績效比一比 單位:元公司名稱 董事長 '09年EPS '08年EPS '07年EPS 華新(1605) 焦佑倫 0.47 -1.57 0.51 華邦電(2344) 焦佑鈞 2.46* -2.00 -1.57 瀚宇彩晶(6116) 焦佑麒 -1.36* -1.23 2.64 華新科(2492) 焦佑衡 -0.74* -0.92 1.91 瀚宇博德(5469) 焦廷標 3.14 1.44 3.40 註:*為計算至2009年第三季為止

資料來源:股市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