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由於對此堆公司認識不深,請鱷兄多多協助補充,更多資料請 參閱此貼,謝謝!)
英文全文:
http://webb-site.com/articles/unibioggt.asp
在2010年4月14日,廉 政公署公佈,他 們正式起訴梁惠民(「梁 先生」),控罪指梁先生涉嫌於2005年8月至2007年7月期間,與其他人士串謀詐騙聯康生物科技(「聯康」,690) 的現有和潛在股東及投資者,並涉嫌串謀其他人士隱瞞他本人是三間內地公司的真正東主,並將之出售予聯康,分別是:
(1)東莞巿博康健 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東莞博康健」)
(2)北京博康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康 健」)
(3)深圳市華生元基因工程發展有限公司(「深圳華生元」)
在 本文中,我們稱此以上交易為該三項交易。此 外梁先生亦涉嫌串 謀其他人士偽造該三間內地公司的會計文件,使它們看來財務穩健,擁有較真實價為高的價值;並安排聯康以抬高了的價格,共計12.92億港元(約1.66億 美元)購入該等公司,並以現金及發行新股支付,其中,部分現金及發行的新股其後轉回予梁先生。梁先生暫時毋須答辯,以待廉署進一步調查及尋求法律意見。
在 2010年5月13日,即梁先生被控後四星期,聯康發出了1頁的澄清報導(詳 報導並無提及廉政公署),主要是澄清經濟日報(其稱為若干報章)在2010年4月15日的一篇題目為「廉署控聯康「隱形」大股東詐騙 」的報導。
據 聯康稱「就其作出一切合理查詢後所知」,聯康並不存在經濟日報報導所述之無形控 股股東及該三項交易的賣方為獨立第三方。
聯康簡史
聯康在2001年11月12日上市,當時稱為新高準控股有限公司,從事製造及銷售包裝產品及紙製禮品,以及印刷紙製宣傳物料。上市時, 僅以1元發行5,000萬股(佔當時已發行股本27.8%),包括1,250萬舊股。
該公司在上市後每一年均虧損,2005年8月25日,Automatic Result Limited,(Automatic Result,英屬處女群島成立)同意向創 辦人收購52.78%股權,即9,500萬股,每股49.7仙,並提出強制性無條件現金收購建議。
Automatic Result由唐潔成(唐先生)「全資及實益擁有」,但是劉國耀(劉先生,普通話拼音:Liu Guoyao,廣東話拼音:Lau Kwok Yiu)為收購人之唯一董事。廉政公署指控梁先生為聯康「隱形」大股東,與唐先生為Automatic Result的老闆的聲稱有矛盾之處。
(待 續)
(上續此文)
在收購後,2005年9月22日,唐先生成為主席,而劉先生則為該公司的行政總裁(即首席執行官)。這就是他們兩位首次在香港股市中出現。唐先生, 「 自1997年起一直於中國從事金屬及廢金屬貿易業務」,以及「自2001年起一直投資於中國一家主要從事開發污水處理系統之公司」,而劉先生則「於中國東莞擁有一間酒店, 並自1999年起出任總經理, 參與酒店之日常業務及管理。」
金利豐證券有限公司代表Automatic Result提出收購,而財務顧問為金利豐財務顧問有限公司,亦可以假定他們的認識的,而巧合的是當年的牽頭包銷商亦為金利豐證券有限公司,該要約在2005年10月13日截止, 當時無接獲任何有關收購建議之有效接納。
2005年11月5日,聯康建議易至現名,以反映其「朝著科學技術應用業務作多元化發展之全新業務策略」,並「一直物色及與若干人士就若干藥劑業務之建議收購或合作計劃進行最早期磋商。」
同時,因浩勤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浩勤」)接納聯康之聘任, 對其進行內部監控審閱,故自願辭任聯康的的核數師職務,並委任陳葉馮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陳葉馮」)為新任核數師。在此後,但並未能找到任何持續內部監控審閱的事宜。
陳維端先生為該公司的首席董事,他及陳葉馮因太元集團(620)(雖公會並未指出,但David Webb已發現)一筆約2,300萬港元的資產重估盈餘,在該等資產變賣後被錯誤地入賬為收入,因而嚴重錯誤呈報公司的年度業績。已被香港會計師公會轄下紀律委員會作出譴責,並命令他們支付罰款共四萬港元予公會。
陳葉馮在2008年8月21日辭任核數師,浩勤又在2008年8月26日獲委任填補陳葉馮之空缺。自上市以來,聯康及其前身的核數師報告均是沒有保留意見的。
聯康在2001年上市以後,並無發行任何新股,但在新人上任之下,他們很快就開始印公仔紙。在2006年2月15日,公司宣佈以公開發行方式,以1股供2新股,集資1.755億元。
(待 續)
| ||||||
2010年被稱為「全球電子書元 年」,全球電子紙市占9成的元太科技,卻是出身傳統紙業永豐餘。 紙業龍頭18年前投入科技業,但科技大夢變夢魘,人才流失、資金燒盡,何壽 川緊急從美國搬救兵,找來妹婿劉思誠應戰。 在電子書前途未明時,劉思誠在何壽川支持下、耗資數百億元豪賭電子書市場,5年內主導3樁合併 案,搶得電子紙龍頭地位,但合併過程卻也承接財務重擔。 電子書已經被視為科技變革的起端,蘋果iPad登場,友達、台達電等大廠進場搶食, 開啟紙上戰役的劉思誠說:「永遠要先比對手快二、三步,才能生存。」 四月的中國揚州市,三元橋小學的教室傳來朗朗讀書聲,但 這堂課不用黑板、粉筆和課本,老師跟學生都拿著政府配備、半張A4紙大小,○˙八公分厚的電子書,這是揚州市電子書進校園的第一堂課。 課剛 講完,劉思誠沒理會其他官員與媒體,逕自走去詢問導師:「用起來如何?」「挺好,體積小、重量輕…」還沒說完,劉思誠馬上打斷:「挺好就不用說了,請說不 好的讓我改進。」 小廠卡位商機 也難怪劉思誠急。雖然元太E-Ink的電子紙目前全球市占率還高達九成,但友達Sipix和台 達電Bridgestone的電子紙都宣稱今年加速量產,面對競爭者來勢洶洶,元太五月宣布五年投下五億美元(約新台幣一百六十億元),在中國生產電子 紙,也跟南京鳳凰出版集團合資成立內容平台,搶攻全中國三億學子的教育市場。 電子書閱讀器技術早在一九九八年就有,但直到亞馬遜 (Amazon)二○○七年推出Kindle,這項老技術才引爆新商機。亞馬遜挾強大內容平台優勢、以每本九.九九美元價席捲市場(美國單本實體書約二十 四美元),不到三年,市場估計已賣出三百萬台以上。看好電子書商機,光是台灣就有元太、友達、台達電、鴻海、華碩、友達、英業達、振曜、台達電、廣達、仁 寶等業者投入,總投資超過新台幣一百五十億元。 這場來得既猛且快的商機,劉思誠早在二○○五年就開始準備,以致於當友達、台達電等大廠猛然 醒來開戰時,他早已坐穩戰略位置。從二線的面板小廠鹹魚翻身,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子紙廠商,元太走過的卻是充滿荊棘、三度轉型的突圍之路。 元 太科技由永豐餘集團於一九九二年轉投資成立,是台灣成立最早、卻也最小的面板廠,一九九六年開始量產,在柏青哥和車用定位系統市場技術卻比不上日商;一九 九九年左右,友達奇美等面板五虎都相繼設立四代、五代廠,元太仍只有一條二.五代的生產線。 突圍轉虧為盈 「當年元太還被戲稱 為面板界的搖籃,因為只要有新面板廠成立,下個月就少了一大批人。」十年內元太換過四任總經理, 連永豐餘大當家何壽川本人都曾二度兼任。 身為何壽川連襟的劉思誠,台大數學系畢業,赴美取得紐約大學電腦博士後就留在美國,自行創立電腦軟 體公司,在美過了三十多年逍遙生活,但這份悠閒卻因何壽川開口劃下句點,「當年我創業他 幫了很多;現在他需要幫忙,我怎能不回來。」 二○○一年,元太每股虧損高達六.三六元,一口氣虧掉十五億元:「我從來沒有待過像元太這麼 大、虧損卻這麼多的公司。」他到元太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協調資金。銀行雨天收傘,幾個大 股東想撤資,「有時會半夜從床上驚醒,因為我夢見元太在銀行的戶頭沒錢了。」 劉思誠知道,在大者恆大的面板界,像元太的小蝦米要殺出重圍, 只能靠找對商品。他在二○○三年率面板廠之先,轉入可攜式DVD播放器(Portable DVD)市場,二○○四年首度轉虧為盈,營收從七十億元大幅增加至一百二十億元,EPS四.二六,讓元太這隻晦暗了十年的醜小鴨,搖身變為金雞母。 研 發拉高門檻 但隔年,友達等大廠看準這塊年成長率高達六成的大餅,立刻以成本優勢殺進,每部產品價格從一百九十九美元,一路降到一百四十九美 元。元太二○○五年EPS又跌到負○.三四。 「這一戰給我的教訓是,要拉高技術門檻,才能讓同業追不上。」同年劉思誠又看到電子紙技術,並 獲何壽川全力支持:「他(何壽川)認為這個技術很可能影響整個紙產業的未來,既然不能忽視它,不如參與它。」 當時,全球電子書市場不到十萬 台,劉思誠僅花一週,就決定買下飛利浦電子書顯示器(EPD)部門。 在併購案之前,元太每年研發費用占營收都在二.五%上下,但併購當年研 發費用暴增近九千萬元,占營收近三%,隔年元太成為SONY電子書eReader的供應商,雖然當年出貨量並不大,然而二○○七年元太成為亞馬遜電子書 Kindle的電子紙供應商,Kindle上市後一炮而紅,元太聲名大噪,更轉虧為 盈,EPS一˙八四元,毛利率暴增二倍以上。 劉思誠進入第二局豪賭,又花了新台幣九十三億元,併購虧損累累的韓國中小尺寸面板廠 Hydis。這一步讓生產線增至四條,卻也苦吞下Hydis的虧損,負債比從二○○八年的三六%,大幅攀升到二○○九年的六二%。 豪 賭趁危併購 「當時買下的Hydis只是空殼,罷工超過三個月,客戶早就跑光了。」現任Hydis執行長的黃建中回憶:「劉董帶著我一一拜訪 客戶,又跟韓國員工斡旋,才有訂單回流。」 有了被對手輕易超前的經驗,這次劉思誠不顧一切也要搶得先機,二○○九年金融海嘯最烈時,他再次 不理會財報上的難看數字,花了七十億元併購世界第一大的電子墨水供應商E-Ink,市場質疑劉思誠此舉又是一場看不見未來的豪賭。 劉思誠 說:「其實談併購時,美股幾乎每天跌五百點,連我都覺得心裡毛毛的。」但何壽川卻很簡單地告訴他:「這個危機才是機會。等到你不怕時、人家也不怕,機會就 沒了。」 何壽川這段話支撐著劉思誠走下去,讓元太搶到最佳戰略位置,在二○○九年底,電子書市場一片大好時,元太早已抓住上游全球最大的電 子紙的材料廠美商E-Ink,一躍成為全球最大電子紙廠商,也抓穩了下游電子書前二大客戶亞馬遜與SONY,整合上中下游,等於壟斷電子書的發球權。元太 二○○九年前二季因為認列Hydis虧損,但第三季起受惠電子書熱銷,轉虧為盈,全年EPS為○˙四元,營收約一百六十億元。 挑戰另闢藍海 但 今年初上市的蘋果iPad,卻被認為極有可能重創電子書,因為iPad不但具電子書功 能,還可播放影音等附加價值;而電子紙技術還停留在黑白,雖然元太表示將公開全彩色、觸控及軟性電子紙技術,卻一再延期,也讓法人質疑電子書的未來。 在法說會上,劉思誠像個教授,從蔡倫造紙悠悠開始說到電子紙的 發展,但面對法人尖銳提問這次會不會又被友達等大廠追上,他收拾起溫吞的學者樣,強勢回 應:「元太在電子紙技術上超前對手二年,我們用盡集團資源,友達只用一個部門而已。」 二度發現藍海卻又敗北,科技老兵將再次開闢新戰場,這 一次,他不想輕易被超前。 蘋果iPad VS.電子書 劉思誠小檔案 生日:1949.1.12 學歷:紐約大 學電腦博士 現職:永豐餘集團副總裁、元太科技董事長 家庭: 已婚、育有2子 經營哲學:就算是二流的經營人才,共同努力,也會有一流表現。 小辭典 電子書 電子書是將書籍內 容數位化後,用電子書閱讀器來閱讀,可以分出章節、頁次及翻頁。以一台Kindle 2為例,大約可容納超過1,500本書籍。 目前超過9 成的電子書閱讀器,都採用Eink的微膠囊電泳顯示技術,優點是不需背光源、不傷眼、可在陽光下閱讀,但缺點則是無法顯示彩色影像或動態影片。 後記 劉 思誠做生意霸氣很重,但脾氣卻十分溫和,老員工描述:「我聽過劉董最生氣時說的一句話,是『你實在…你實在…怎麼會讓這種事發生呢?!』」 喜 怒不形於色,業績滿意時,他會打上紅領帶,對業績不滿意,他不開口罵人,卻以不打紅領帶表示警告。 有老闆罵員工「垃圾、混飯吃」而挨告,而 元太員工對老闆領帶「察言觀色」,也是一絕。 |
(上續此 文)
該三項交易
正 如廉政公署聲稱,如果梁先生真的是和人合謀,那誰會在這單交易中面臨被指控?很顯然如果他就是正如 指控稱,他就是三間內地公司的真正東主,那些所謂的賣方(聯康經常稱他們爲「獨立第三方」)就可能不是真正的賣方了。所以我們先分析一下這三單交易的背 景,然後就分析一下這些賣方到底是何方神聖。
親 愛的讀者,這就是你們可以幫忙的地方。留意粗體字的人名,這代表我們對這些人已有一些資料,而其他的,我們則未找到任何資料,如果你們知道這些人的資料, 請你們拿出信心來,告訴我們。
第一單交易:Figures Up Trading Limited (東莞博康健)
在 2006年4月26日,聯康宣佈以港 幣4.72億收購Figures Up Trading Limited (「FUTL」),其中2.74億以現金 支 付,餘下則以90仙發行新股支付,相當於FUTL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未經審核綜合除稅後溢利之市盈率約10.1倍。
FUTL成立於2000年4月12日,其持有東莞太力綠色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於2002年9月25 日在東莞成立,其持有東莞博康健(於2002年9月9日中國成立),主要從事「銷售及分銷醫藥、生物及生化產品(預防性生物產品除外)、抗生素物質及其試 劑; 並與一家研究所(為獨立第三方)訂立研究協議, 以研究若干醫藥產品」,至於賣方如下圖:
其中,黃劍軍(「黃先生」)、李潔玉(「李潔玉先生」)將會於後文描述。我們留 意到6個賣方均接受4.62%或4.93%擴大後的聯康股本,所以並無賣方在交易後持有5%以上的須披露水平。
這是一項非常重大收購,所以需要提供一份通函,並 附上FUTL的獨立核數師報告。這次核數師是陳葉馮會計師事務所,並認為財務資料真實公平反映FUTL於截至2003年、2004年及2005年之業績及 現金流量。廉政公署聲稱東莞博康健及其他兩間內地公司的會計文件是虛構的。如果這指控正確,那陳葉馮並無指出這會計帳目是虛構的。
第二項交易:Nan Woo Properties Limited (「北京博 康健」)
在2006年11月 27日,聯康公告以港幣4.54億收購Nan Woo Properties Limited(「Nan Woo」), 其中2.3億以現金支付,其餘以2.8元發行新股支付。Nam Woo在1993年4月20日成立,然後在2003年收購北京博康健100%權益,至交易前仍然控制。該交易的賣方包括:
(1) 梁加龍(35%)、
(2) Yuen King Tak Soona(「Yuen」,35%)
(3) 何奕良(30%)
Nam Hoo 透過北京博康健,主要從事「製造及銷售片裝、膠囊、粒裝及大型輸注液醫藥產品, 以及研發非專利藥物」,但在2007年聯康的年報中,表明於收購日期(2007年12月21日)至結算日2007年3月31 日 期間,年內上述收購之附屬公司並無為本集團貢獻重大年度收益與稅前溢利。
帳目(附 註37,頁105,pdf 頁106)稱該交易完成的作價為457,107,000元(主因是以新股支付,期間股價上升,導致作價稍增),包括無形資產1.1693億及商譽 1.93626億。這數字就和在2009年商譽撇帳金額 吻合(附註17,頁82,pdf 頁83),所以聯康雖然沒說明,但我們假設這是Nam Woo的撇帳。
我們想停一停談談這單交易,在2008年3月31日,在其他應收款項、按金及預付款項中,有一項「購買技術訣竅按金」價值155,302,000元,其稱「每項醫藥產品有關專利之支付將於專利由國家藥管局授出時撥充無形資產項目」。但實際上,國家藥管局僅負責登記及註冊藥物,不負責專利,知識產權局才是負責專利部分。
無論如何,這項款項在2009年下降至21,863,000元,但並無撥充無形資產,反而在該項作出撥備108,882,000元。
(按: 關於北京博康健的專利及生產批文,經過鱷兄搜索後,共有9項生產批文及1個專利,詳下圖但是有以下東西要注意。
(1) 在知識產權方面,發名設計人竟有一位叫劉勁瑋,他應該是高寶綠色科技(274,「高寶」)的前主席。
(2)但知識產權竟然鬧雙胞,專利權人為和此前收購的東莞太力綠色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相近的東莞太力生物科持有限公司,但地址就應該要留意,是在東莞高寶綠色科技 城。
(3) 其後據2008年11月24日公告,有一位Liang Shengyuan先生購入北京博康健供應商款項人民幣15,678,000元後,轉讓予聯康,聯康以15仙發行新股購回債權。
據鱷兄稱,這位人兄叫梁勝源,據恩平一中90年校慶的撰文中,有一段:
香港高宝绿色科技集团董事刘汝栋,香港高宝绿色科技集团叶伟梁、林宇晨、李荣诠、林文彬、梁燮华、梁敏标、梁鸿辉、梁胜源...
由此可見聯康及高寶有一些隱密關係。)
3. Zethanel Properties Limited (「深圳華生元」)
在2007年7月24日,聯康宣佈同意以3.667億元購入 Zethanel Properties Limited(「Zethanel」),以1.65億現金及以5.5元發行大約6,667萬股支付,這交易在2007年8月22日完成。
Zethanel只有一項資產,就是持有100%的深圳華生元,其生產「主要治療燒傷及創傷的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產品(「EGF產品」)液體制劑」。聯康透過東莞博康健,已經透過2007年3月31日協議,取得了該項產品的內地分銷權。
這兩位賣方,當然亦為「獨立第三方」,分別為:
(1) 劉逸華(50%)
(2)蔡煥民(50%)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