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制裁俄羅斯?盤點普京反擊西方的五大手段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953

上周,俄羅斯外長Sergey Lavrov表示,由西方主導的對俄羅斯的任何制裁都將“自食其果”。但俄羅斯具體可能怎麽做呢?通過以下幾個手段,普京完全可以讓美國及其盟友的日子不好過。 1、加大對中國軍售力度。此前,俄羅斯已經同意向中國出售蘇35和先進的常規性核潛艇。如果美國繼續在烏克蘭問題上施壓,那麽莫斯科大可以將與中國的合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既然中俄兩國都在發展高超聲速武器,為什麽不能聯合研發呢?如今,一個國家單獨研發第五代戰機並不容易,為什麽中俄不能就此啟動一個新項目呢?如果事態變得很糟,俄羅斯甚至可以退出中導條約(INF),將A2/AD武器系統賣給北京。總而言之,如果俄羅斯覺得軍費不夠,想讓美國難受一下時,這麽做是輕而易舉的。 2、滿足中國的天然氣需求。雖然中國已在去年底與俄羅斯達成大規模合作協議,但中國仍願意更多地購入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和任何天然資源。雖然此前中俄貿易進展因為價格問題而放慢甚至暫停,但這一次莫斯科可以更靈活一些。 3、向伊朗出售武器。莫斯科如欲尋求給華盛頓制造更多麻煩,可以軍售伊朗並在其核問題上做文章。普京甚至可能暗示出售非常先進的軍用武器S-400系統給伊朗。試想一下,若核談判失敗且伊朗擔心西方會攻擊其核設備,此時俄羅斯提供先進武器,美國能不擔憂嗎? 4、給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所有想要的武器。雖然俄羅斯去年夏天對敘利亞化學武器事件的解決方案令美國不悅,但若普京打算報複,則美國及其同盟無法從俄羅斯得到任何好處。俄羅斯甚至可能給敘利亞提供更多化學武器以作為威懾。 5、殺手鐧——停止對歐洲供應天然氣。除了英國、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幾乎所有國家都要仰仗俄羅斯的天然氣度日。下圖顯示了歐洲各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顏色越深,說明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占該國需求的份額越高。想象一下如果沒有了俄羅斯的天然氣,會出現怎樣的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90

IPO之外的資本激盪 A股2013併購盤點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403/t20140321_563193.htm
2013年,中國資本市場上演了一場場令人目不暇接的併購大戲,不僅在項目數量上繼續保持較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項目運作中所體現出來的智慧、技巧、交易架構設計等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當然,在2013年的併購狂飆曲中,依然有著諸多不和諧甚至是刺耳的雜音,尤其是對內幕交易、利益輸送、估值虛高等異象的質疑聲屢屢出現。武昌魚一波三折的重組、春暉股份內幕交易的結案等,都給資本市場的眾多玩家好好上了一課。這些亂象的產生,表面上看,既有制度建設滯後的原因,也有人性貪婪因素作祟。但歸根結底,是中國商業文化、文明和傳統的缺位,市場急需培養對商業常識、商業邏輯和契約精神的理解和尊重。

  由於資產價值確認的複雜性、資本市場違規案件調查取證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懲罰力度的薄弱,資本市場正本清源的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隨著IPO的開閘,隨著證監會對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管理理念和方式的改變,併購重組支付手段的豐富和多樣,2014年,我們準備好了嗎? 符勝斌/文  

  併購業務素有資本市場「皇冠上的明珠」之稱,但這顆明珠在中國資本市場一直黯淡無光,似乎到了2013年才猛然間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2013年,在IPO停擺的大背景下,中國資本市場併購重組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著,這方唱罷那方登場,令人目不暇接。根據有關統計數據,2013年滬深兩市共發生了2000餘起併購重組項目。僅在2013年上半年,中國併購市場共涉及交易金額約2500億元,同比增長24.1%,環比漲幅高達121%,是中國併購市場歷來交易總額最高的半年。在2002年被稱之為「併購元年」後,有人將2013年又一次冠之以「併購元年」的稱號。

  「併購元年」的繁榮景象

  2013年中國資本市場併購業務的火爆,除了數量、金額遠超以往年度之外,還表現出產業鏈併購發聲增強、併購行業和參與主體日益多元等其他諸多特點,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景像一:併購規模飆升

  根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2013年12月25日,當年A股市場已完成的併購交易總價值為5548億元,未完成的併購交易總價值則高達10471億元,而2012年這兩項分別為5434億元、7462億元。這兩年完成項目的交易額雖然相差不大,但2013年未完成的交易額較2012年高出40%有餘,足見2013年資本市場併購的熱鬧程度。

  這種熱鬧程度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原因,一是IPO關閘帶來的併購重組項目激增,二是經濟、行業發展所帶來的整合需求。當然也不排除有上市公司股東出於併購套利等各種私人目的,拋出所謂併購方案的情況存在。

  景像二:產業鏈併購題材日益風靡

  產業鏈併購無疑是2013年資本市場的熱點之一,在眾多併購項目中,有不少是以完善、擴充產業規模或打通上下游的名義開展的,這其中的突出代表有藍色光標(300058)、中青寶(300052)、樂視網(300104)等「明星企業」。這些企業有個顯著的共性,就是規模處於中游,經營上處於擴張期。

  據統計,2013年以來滬深兩市至少有36家上市公司以產業併購為目的推出了規模不等的定向融資預案,涉及股份發行量超過80億股,融資總額接近527億元。從交易數量上看,2013年中小市值公司參與的併購已經佔到全市場併購總數的50%。這裡面既有企業成長的需要,也有市值管理的需要。也許在未來較長的時間內,中小市值上市公司的成長,可能依然會主要依賴併購。

  景像三:併購事件行業分佈更加多元

  整體而言,2013年併購重組行為涉及的行業和領域更加多元。信息技術成為2013年併購重組的最熱門行業,截至12月25日總共完成119個交易項目,材料、工業則以112個、100個分列第二、第三位。金融行業2013年的交易數目雖然達到了92個,但較2012年的122個減少了30個,重組熱度已明顯降溫(表1)。

  從上市公司所在板塊看,主板的併購多集中在能源、礦產等資源類行業及房地產業,中小板多集中在製造業,而創業板企業併購則多以TMT、生物技術/醫療健康類高新技術行業為主。在這些行業中,互聯網、傳媒、手游、環保行業的併購題材無疑十分火爆,經常成為市場的焦點。其中,廣受市場關注的併購案有:掌趣科技(300315)先後收購動網先鋒、玩蟹科技100%股權;大唐電信(600198)收購要玩娛樂100%股權;華誼兄弟(300027)收購銀漢科技50.88%股權;天舟文化(300148)收購神奇時代100%股權等。這些新興產業的併購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徵是,淨資產評估值較賬面值的溢價倍數很高,而這往往又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表2)。

  景象四:併購基金嶄露頭角

  在2013年併購中,越來越多地開始出現PE、創投等投資機構的身影,其扮演的角色要麼是參與認購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票,推動上市公司的收購或借殼上市,要麼就是與上市公司合作成立併購基金,為上市公司未來的收購提供資金、服務等多方位的支持。

  前者的角色更多來自於歷史和客觀的原因,比如上市受阻而繼續希望退出、配合重組需要等,被動型較強,但後者卻是非常積極主動的行為。在2013年有諸多上市公司與投資機構成立了併購基金,如昇華拜克(600226)聯合深諳此運作模式的天堂硅谷設立3億元昇華拜克產業併購基金;湘鄂情(002306)與廣能投資發起3億元國內首隻餐飲併購基金等。設立這些基金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優勢互補,為上市公司未來的產業併購做好服務。基於這點,可以預計的是,未來幾年時間內中國上市公司依舊會保持一個高頻率的併購重組活動。

  景象五:暗戰反收購

  上市公司的併購與婚姻類似,有情投意合的,也有逼婚遭劫的。2013年,A股市場上演了漢商集團(600774)、三特索道(002159)、大商股份(600694)等幾場收購與反收購大戲。其中大商股份的反收購戰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不過在敵意收購的外衣下,收購方似乎還另有目的。

  2013年2月7日,農曆除夕的前兩天,大商股份發佈公告稱,茂業商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茂業商廈)通過二級市場收購的方式持有大商股份5%股權,並在新年過後的2月19日宣佈停牌並啟動重大資產重組。大商股份之所以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推出重組方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其第一大股東大商國際當時僅持有大商股份8.82%的股權,如果茂業商廈進一步增持無疑將會對其控股地位產生影響。而根據其資產注入方案,在完成資產重組後,大商集團等機構將持有大商股份30.91%股權,成為實際控制人。

  但大商股份的資產注入行動為時已晚。雖然大商股份的增發價格從每股38元調高至53元,調增近40%,該方案在2013年6月28日召開的臨時股東會議上依舊被否決。大商股份控制權之爭由此變得詭異莫測,時至今日,仍無明確的結果。

  在這起收購與反收購戰中,一個比較蹊蹺的事情是大商國際只有8.82%股份,如果茂業商廈決心收購,可一舉在二級市場獲得超過這一比例的股份後再公告,大可不必碎步收購觸發「5%」的公告線。茂業商廈這麼運作的最終目的又指向何方呢?

  由於中國優先股剛開始起步,基於同股同權的原則,目前還無法採用國外併購中常用的「毒丸計劃」等常見的反收購策略。上海萊士(002252)在收購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中國生物(CBPO.NSDQ)時遇到的「毒丸計劃」威脅就是一個很好的收購保衛戰案例。

  2013年5月,上海萊士公告以5315.32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中國生物股東陳小玲所持中國生物19.98%股份中的9.9%。之所以只收購不足10%的股份,是因為中國生物在2012年11月20日通過了一項股東權利計劃,該計劃允許當收購方購入超過10%(含)以上中國生物股份時,中國生物董事會有權向2012年11月30日當日記錄在冊的每位股東派發購股權。具體的派發方式是向每股普通股派發一份權利(優先股),此優先股可以轉換為一定數額的中國生物股份,從而達到攤薄收購人股比,以阻止收購。換而言之,如果中國生物董事會認為上海萊士的收購行為屬於惡意收購,則會向除上海萊士以外的其他中國生物股東派發優先股並轉為普通股,上海萊士所持9.9%股比會被稀釋到非常小的份額。

  面對此威脅,上海萊士不得不澄清,收購中國生物9.9%股權僅僅只是一項投資行為,上海萊士不會通過此次交易尋求在中國生物董事會的席位或者任何其他有別於公眾投資者的權利。這是因為,如果上海萊士一意孤行,中國生物必將啟動「毒丸計劃」,由此可以預見的是,上海萊士不僅不能完成收購,而且還有可能因為中國生物「平白」增發股份導致股價的急劇下跌,投資面臨巨額損失。

  相較境外上市公司主動的收購保衛戰策略,A股上市公司大多只能採取大股東注入資產增持股權、徵集投票權、股份回購、要約收購等相對被動的方式,這些方式的操作成本和難度非常大。加之上市公司在地方政府眼中仍是「香餑餑」,在關鍵時刻,政府相關部門也會出面進行協調,從而使得當今中國資本市場的併購戰稍顯稚嫩。不過,隨著相關融資工具的豐富、政府角色的逐步轉變、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資本市場的併購爭奪戰將會越來越精彩。

  景象六:鼓勵但又有所顧慮的監管政策

  整體而言,中國資本市場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的併購重組是持積極的支持態度,但由於目前仍處於規則建立、信譽確立的階段,在鼓勵中又有所保留,尤其是對借殼上市類的重組要求尤其嚴格。這點可以從2013年證監會審核通過情況來加以佐證。

  據公開信息,證監會在2013年共召開了46次重組會,審核了93個項目,無條件通過47單,否決了7個,無條件通過率為47.67%,接近一半,考慮到有條件通過的情況,整體通過率將會遠超這一水平。另一方面,證監會否決的7單中,借殼上市否決了4單,以後的借殼上市未必會是一條坦途。

  總的看來,2013年中國資本市場的火爆景象,既有外在的政策因素,也有中國經濟發展、企業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正是在這兩大因素地持續發酵下,2013年併購重組才會一片繁榮。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資本市場監管制度有待完善、支付手段和方式的簡單,要完成一起併購項目,尤其是大型項目,需要面臨諸多的行政審批和利益協調,由於某個細節的疏忽導致項目失敗的情況也不鮮見。正因如此,項目併購重組的整個過程是對項目參與人員智力、精力、能力的嚴酷考驗,某些情況下用「煉獄」來形容也不足為過。

  有壓力才會有進步。在2013年中國資本市場的併購項目中,出現了眾多的創新方案,操作和運作的手法日益成熟,不少個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為更好地瞭解運作的獨特之處,首先有必要大體瞭解一下中國資本市場併購重組的大體類型及其相應的監管規則。

  四大併購重組類型

  對於數量眾多、紛繁蕪雜的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活動,根據筆者理解,可以從資產變動規模大小、控制權是否發生變化兩個維度出發,劃分為四大類型(圖1)。

  資產變動規模大小的劃分標準是依照《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重組辦法》)所設定的標準,比如資產額標準、收入標準等。一般情況下,資產變動規模越大,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範圍發生變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相較清晰的資產變動規模標準而言,控制權是否發生變化的標準就顯得相對模糊和難以確定,這其中涉及到股比、一致行動人約定等具體情況,而正是由於這種認定的模糊性,也給併購重組交易方案的設計帶來了相當的空間。為方便起見,本文權且按要約收購的觸發點30%股權作為控制權是否發生變化的標準。

  從適用法律出發,除了《公司法》、《證券法》、《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等普適法律以外,適合當前中國資本市場併購重組的規章制度主要有3部,除了前述的《重組辦法》外,還有《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收購辦法》)和《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以下簡稱《非公開發行細則》),以及由這些規章制度引申出來的相關信息披露工作備忘錄以及《證券期貨法律適用意見》等解釋性、通知性文件。依照上述制度,大體可以歸納出相應的上市公司四種典型重組行為(表3)。

  在2013年2000餘起併購重組案中,大部分項目屬於第3象限的重組,通常按要求做好信息披露、做好相應的變更即可。而其他三類重組,一般則需要通過證監會的審批,尤其是涉及到控制權變化的重組,審批極其嚴格。這一點可以從證監會對併購重組項目審批的通過率得以印證。

  受此影響,這些類型的重組也是體現項目運作人員運作技巧和手法的地方。如何突破常規手法的弱點,有效、快速實施併購,既滿足制度要求,又實現運作目的,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衡量項目運作人員智慧和能力水平的試金石。

  創新頻出的運作手法

  實施一個具體的併購項目,往往涉及對價支付方式的選擇,比如是採用現金方式,還是股權方式,這涉及重組各方的利益協調,如重組完成後的業績補償等。這些計劃和安排如何天衣無縫「巧妙」糅合在一起,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項目運作成敗的關鍵。在2013年的資本市場,單就運作手法而言,有不少獨具匠心的方案。

  特色一:巧用非公開發行注入資產

  目前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以現金方式出售資產,二是以認購上市公司股份方式出售資產。在某些情況下,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會引發借殼上市、要約收購等一系列問題,處理不當會消耗重組各方相當的精力。

  為滿足收購資產的支付需求,對上市公司而言,大體可以採取三種方式,直接以現金收購、發行新股收購、發行新股募集資金後收購。不同的方式對應不同的審批通道,就目前的審核框架而言,以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進行資產收購比較容易獲得審批。博盈投資(000760)非公開發行案就是採取了這一方式,其通過精心的設計,以非公開發行的方式將相當於上市公司兩倍規模的資產順利注入,一舉避免了常規運作手法帶來的借殼上市、重大資產重組以及要約收購等事項,整個方案設計得相當精妙(案例一)。

  也許是受博盈投資案的啟發,在後續資本市場的一系列重組中,各種化解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引發借殼上市等問題的「高招」頻頻出現,而這些運作技巧的核心直指確保上市公司控制權不發生變化這個判斷標準。慣用的手法要麼是上市公司原股東增強控制力,比如控制人進一步增持上市公司股權、各股東簽署、解除或不形成一致行動協議等,如順榮股份(002555)收購三七玩案中,三七玩的兩大股東承諾不形成一致行動關係;要麼是分步收購,在確保上市公司控制權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先期收購標的企業大部分股權,實現財務並表,在運行一段時間後,收購剩餘股權。這其中的關鍵是運行時間究竟會有多久。

  另外,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除非真正想出售資產,否則採用先轉讓大部分股權再獲得上市公司控制權的操作方式存在很大的風險。一旦出現雙方不繼續配合情況,有可能使借殼者喪失對注入資產的控制權,有苦說不出,得不償失。

  特色二:增大現金收購比例,化解借殼嫌疑

  與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以期改變其主營業務不同,當一家上市公司主動去收購一項資產以擴充其產業鏈規模時,如果擬收購資產過於龐大,出現「蛇吞象」的情況,也有可能引發借殼上市嫌疑並有可能觸發要約收購義務。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上市公司在收購對價支付方式,即在現金支付與股份支付之間取得平衡,或者降低擬收購資產的比例,降低收購成本,將收購方案調整為分步實施。天瑞儀器(300165)收購宇星科技就綜合運用了收購股權比例、現金支付比例、一致行動協議等多種方式來解決借殼上市嫌疑(案例二),體現出較好的方案設計水平和謀劃、統籌能力。

  聯建光電(300269)在收購分時傳媒時也採取了「股票+現金」的方式規避借殼上市嫌疑。何吉倫、何大恩父子合計持有分時傳媒近78%股權,若聯建光電簡單採取全部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收購分時傳媒控制人股份,何氏父子持有聯建光電的股份數將超過聯建光電實際控制人劉虎軍及其配偶的持股數,聯建光電的控制權將發生變化,由此引發借殼上市問題。為此,聯建光電對何吉倫持有股權採取股份支付,對何大恩持有股權則採取現金對價,並募集相應配套資金。在配套募資時,劉虎軍與何吉倫分別募資2.05億元和0.55億元。交易完成後,劉虎軍與其配偶合計持有聯建光電約5476萬股,何吉倫持有3078萬股,確保了控制權無虞。

  總的來看,在借殼上市標準日益嚴格的政策環境下,重組涉及的各利益主體紛紛祭出各種「創新」的曲線收購方式來規避制度約束,核心是圍繞借殼上市控制權是否發生變化和收購人注入資產規模兩條硬性辨識標準展開。

  特色三:用存量股替換發行新股份

  由於某些特定的政策環境使發行股份審核存在障礙,如房地產行業再融資,一些上市公司在採取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時也採取了相應的變通方法。三湘股份(000863)以「存量股權+現金收購」的方式收購上海中鷹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鷹置業)99%股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在這次收購中,三湘股份以6.03億元現金的方式收購了中鷹置業99%股權,但同時三湘股份的控股股東三湘控股與中鷹置業的股東中鷹投資簽署了股份遠期轉讓協議,三湘控股將其仍處於限售期的6000萬股股份以5.85元/股的價格轉讓給中鷹投資,轉讓價格總計為3.51億元。由於處於限售期,上述股份不能在當期完成過戶,但中鷹投資將3.51億元全額受讓資金以履約保證金的方式支付給三湘控股。而三湘控股承諾,在收到這筆資金後,將適時提供給三湘股份,持續支持三湘股份的發展。

  根據三湘股份收購中鷹置業股權支付進度的安排,收購完成後將先期支付3.51億元,到2016年,如果中鷹置業實現重組時承諾的利潤目標,再支付剩餘款項。從這個方案中三湘股份第一筆收購資金的流動來看,三湘股份的資金淨流出只有未來的2.52億元,對其當期的資金壓力影響不大;而三湘控股對三湘股份的3.51億元債權可以在以後合適的時機通過非公開發行等方式完成債轉股,依舊可以保持對三湘股份的控制力;中鷹投資則變相獲得了三湘股份的流通股份。這個方案與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效果基本上是一樣的,但這樣操作避免了一系列的審批,交易得以較快速度完成。

  特色四:投行定位及角色逐漸轉變

  長期以來,中國投行在上市公司併購業務中更多的是扮演「辦事員」的角色,只為上市公司提供簡單的程序性諮詢和相關文件的起草、編制工作,對撮合併購的幫助性不是很明顯,投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盈利能力更高的IPO業務上。

  但在2013年,由於IPO關閘,出於生存壓力,中國投行不得不被迫開始轉型,對併購業務的重視程度也較之前有明顯的提高,一批先行者開始在資本市場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聲譽和形象,由此帶來了投行盈利模式的轉變。比如藍色光標收購博傑廣告、蒙草抗旱(300355)收購普天園林,作為這兩個交易獨立財務顧問的華泰聯合證券,既作為重組的財務顧問又為重組提供過橋資金(案例三),這對中國投行而言是一種大膽的突破性嘗試,有可能促使行業盈利方式發生改變,即由原有單一財務顧問業務收入轉變為財務顧問兼資本服務收入。

  特色五:業績對賭雙向化趨勢

  在上市公司收購中,以往更多的是單邊承諾,即由資產注入方單方面向上市公司進行業績補償承諾。這一情況在2013年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上市公司資產收購中,有越來越多的案例採取了雙向對賭的方式。

  2013年8月,蒙草抗旱收購宋敏敏、李怡敏二人所持浙江普天園林建築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天園林)70%股權。在收購後的業績補償承諾上,該案採取了「雙向對賭」的方式。如果普天園林的業績未達到承諾指標,由蒙草抗旱以1元的總對價回購宋、李二人在此次重組中所獲得股份,或宋、李二人將所獲得的股份無償劃轉給蒙草抗旱的其他股東,當股份不足補償時,宋、李二人以現金方式予以補充。但如果在完成承諾淨利潤的基礎上,普天園林2014-2016年度三年平均復合淨利潤增長率達到或超過25%,普天園林70%股權作價將由3.99億元調整為4.69億元,對於其中的7000萬元差額將由蒙草抗旱向宋、李二人予以補充支付。這種雙向對賭的方式較之單向對賭,只要經營規範,算得上是一種進步。

  上述特色僅僅是2013年資本市場諸多重組方案亮點的不完全概括,肯定還有諸多的案例和運作手法亟待研究和發現,比如在蒙草抗旱收購普天園林股東限售股解禁方面也有特色,對宋敏敏、李怡敏所持蒙草抗旱股權採取了分階段解禁的方式,即宋敏敏、李怡敏在此次重組中所獲得的蒙草抗旱股份,27%的部分對應的限售期是1年,73%部分對應的限售期是3年。對從事併購重組的專業人員而言,這些併購技巧、手法的運用,離不開對併購重組中若干重點環節的理解和把握,離不開對併購重組整個過程的策劃和謀劃,更離不開企業家的清晰、成熟的戰略思維以及與自身訴求進行的有機協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42

眾籌模式盤點大解構

http://www.iheima.com/thread-22084-1-1.html

最接地氣



「文創」拔頭籌


「你投了那英,還是投樂嘉?」眾籌的出現,這句話完全可以出自一個屌絲之口。

從點名時間的《大魚·海棠》到眾籌網的「快樂男聲」主題電影,影視眾籌以粉絲效應為翅膀,用最快速度走向主流市場。眾籌網C E O孫宏生認為,粉絲效應在文創(文化創意)眾籌領域極具複製性。點名時間C E O張佑則認為,眾籌只是借了明星的光,靠粉絲效應有違眾籌的本質。戈壁創投合夥人徐晨認為,從長期來看,眾籌平台的健康發展還是要靠非明星項目來支持。


粉絲殺傷力



國外眾籌平台K ickstarter為2013年奧斯卡頒獎禮輸送了《K ingsPoint》等3部優秀短片。在國內,文創類眾籌項目同樣「開花且結果」。點名時間《大魚·海棠》曾在點名時間融資額排名第二,1個月內近3600人支持人民幣158萬元;天娛傳媒和眾籌網發起的快樂男聲電影,20天內就有38000多名粉絲出資超過了50萬元。


緣何文創類眾籌能如此得到青睞?



從行業屬性上來看,徐晨對南都記者表示,影視和音樂這樣文創類眾籌產品會比較受歡迎,其重要原因是,用戶判斷相對容易,週期也會相對較短。


此外,不容忽視的還有粉絲效應。著名科技評論人凱文凱利(K evinK elly)在《技術元素》中提出:「如果一位創作者或者藝術家能夠擁有1000名鐵桿粉絲,他們便可以依靠與粉絲聯繫獲得收入過活。」的確,利用明星眾籌便輕而易舉增加平台流量和人氣。


孫宏生認為,通過明星項目,殺入相應的細分領域,是讓市場接受眾籌的最佳方式。從眾籌網的成績單上看,那英演唱會、快男電影等案例均證明了他的這一論斷。此外,利用粉絲效應還大量節約了營銷推廣成本。他對南都記者說:「從一定程度來說,這種眾籌模式相當於一種不會失誤的市場分析。」


名星救場違初衷



張佑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利用明星效應有違眾籌的初衷。


他向記者分析:「現在任何一眾籌項目如果找最知名的藝人來做,肯定能成。但要注意到,這些藝人其實去任何平台或者自己發佈都可以達到一樣效果。而眾籌只是借了光而已。」在張佑看來,眾籌的初衷也都是為了幫助草根,而非藝人。


這一點,同樣得到了徐晨的認可。徐晨認為,「從項目的籌資難易程度和規模來看,有眾多粉絲支持的明星的項目肯定會相對比較容易成功。但是反過來看,這樣的項目走眾籌的必要性有多大是值得探討的。從長期來看,平台的健康發展還是要靠那些非明星項目來支持。」


[第一人稱]



越垂直越靠譜●講述人:淘夢網CEO陰超


最初淘夢網也是綜合型眾籌平台。當眾籌平台老大哥「點名時間」拿到第一輪融資時,我們意識到,如果要生存下去,必須深挖垂直領域,就選擇了微電影這一細分領域。因為我們發現,在K ickstarter上一些文藝類型電影還是比較容易勝出的。再加上我們初創團隊還沒有經驗和資源無法駕馭太專業的領域,當時2012年智能硬件也不紅火。


但不久就發現,純走文藝路線,是根本沒辦法生存下去。於是開始尋求商業化運作。


目前,發起者可以把片子放在淘夢網進行眾籌,然後我們幫忙去視頻網站進行發佈、推廣、運營以及宣傳。盈利方式有以下幾種:首先,視頻網站可以給我們廣告分成;其次,一些小眾或者高質量的片子還能做到付費點播;第三種方式也在嘗試一些植入廣告,尤其一些創業型公司比較喜歡來平台選擇一些微電影進行廣告植入合作。其實,整個流程跟電影行業有點類似,只不過我們規模小、資金少。


運作兩年來,我們感觸很深的是,目前脫穎而出的影片要麼非常小眾,比如同性戀題材等,要麼就是利用明星或粉絲效應。在推廣路徑上,我們發現學生項目會比較容易成功,他們會借助周圍小夥伴或者學生會的力量。


從支持者的回報角度上看,國人更喜歡實物回報,我們也希望儘可能去做影視周邊的小物件,比如水杯、明信片或海報。有人說這些東西不能打動支持者,我並不是這樣認為。並不是支持者的回報不夠份量,而是發起者方面缺乏創意的作品。在國外街頭賣藝是一門藝術,而這種邏輯在國內行不通。文化差異導致國內目前成功的影視眾籌的數量遠遠少於國外。


越主流越有張力●講述人:眾籌網CEO 孫宏生



從眾籌到中國的幾年來看,最早期是文創類比較容易突圍,包括音樂、動漫、電影等小清新作品。隨著硬件崛起,智能硬件眾籌項目也逐漸風生水起。我們也一直在摸索能夠接中國地氣的細分領域。就目前來看,比較接地氣的還是明星項目。因為我們發現,粉絲經濟類的眾籌是能吸引到最多人來買單的。


國內的眾籌格局從開始便過於侷限於小眾人群,所以市場規模小,項目的數量和籌資額都同樣很小。眾籌網希望能夠做到主流人群去,去賣一些主流產品。以眾籌網與《快樂男聲》的操作者天娛傳媒有限公司合作的案例來看,20天內,就有38000多名粉絲出資超過了50萬元。然後是樂嘉的新書、那英的演唱會、韓國明星金宇彬的握手會等等。在試探市場的同時,其實省去了專門的營銷和推廣費用,就可以將小眾的事情變得很大眾。所以目前我們都還在把娛樂領域眾籌當做主線條。


就作品而言,我認為一個「接地氣」的眾籌作品要滿足這些條件:首先項目信息要足夠的公開和透明,因為眾籌的背後就是支持者對發起者的信任問題;第二,產品背後是不是有故事,是否原創;第三是以項目發起人為核心的,必須是個性化的,而非以往電商平台的流量模式。比如你看到的眾籌網站,網站的流量都不大,用戶量不大,但是來的人都是來這裡付錢的。


參與感讓我嗨●講述人:大姨嗎創始人CEO 柴可


作為一名眾籌粉絲來說,我在《十萬個冷笑話》的眾籌項目中投了10萬元,其實並不是衝著收益去的,能夠在這樣一部動畫片裡為動畫電影配音,精神收益已經遠超投資了。我很看好影視眾籌的前途,但從目前來看,國民對眾籌的認知度還需要慢慢培養,影視眾籌是有些偏中高層的融資模式,它的回報不是真金白銀,但卻更有意義和價值,如精神價值和廣交益友的價值,所以眾籌的中國之路任重而道遠。


作為一名創業者,我創業的第一筆融資就來自於天使匯眾籌平台。2012年初,大姨嗎資金困難的時候,我四處尋找投資人,見了幾乎北京所有的V C,也沒能真正獲得一筆投資。心灰意冷時我竟然接到一位天使投資人的電話,聊完之後又開始主動出擊,拜訪熟悉的投資人。最終獲得了徐小平掌管的真格基金領投的三家機構投資。我認為,眾籌模式可以幫助創業者快速獲得融資,更是對創業者夢想的支持。


最靈活



「老大」撕標籤


前白富美C aroline為了眾籌一條1500美元的褲子,在K ickstarter發帖,聲稱投資50 0美元以上就可以扇她一巴掌,結果真有人「投資」。這是美劇《破產姐妹》的一個片段。從眾籌一條褲子到一部電影,再到眾籌一個咖啡館,甚至一所大學。眾籌一時似乎「無所不能」。但這個無所不能的「眾籌」,卻也暗藏險礁。先是國內最大的線上眾籌平台點名時間宣佈撕掉眾籌標籤,專注智能硬件首發平台;隨後上週再傳證監會密集調研股權眾籌。諸多平台看似靈活轉身,背後卻在試探一條由眾籌至「類電商、重服務」的轉型之路。戈壁創投合夥人徐晨亦認為,這樣的路徑已跟「眾籌」越來越遠。


轉型避風險?



諸多眾籌平台的轉型,或許是一種無奈。


從國內大環境上來看,第一批成立的眾籌網站依舊在探索當中。整個行業似乎仍在培育期,無論從用戶量、項目數或是籌資金額跟國外眾籌都不可同日而語。諸如成立於2012年的淘夢網此前為了避開與點名時間的正面競爭,儘早轉向微電影領域。而如今點名時間這個「老大」,卻甘願放棄了用三年時間打拚的江湖地位,撕掉眾籌的標籤。


眾籌此前賦予夢想的色彩,當下現實卻如此骨感。


於點名時間而言,這個轉型用了近半年的時間。用其共同創始人兼C E O張佑的話說,是「非常糾結的半年」。他告訴南都記者:「現在提到眾籌,總是讓人聯想到籌資,從籌資進而想到集資。但我們並不是做這個事情的。撕掉眾籌標籤,其實是為了更簡單來定位自己。」


事實上,從政策方面看,股權融資有很強的金融屬性,未來會受到牌照與金融服務能力的約束,而這與點名時間的轉型也不無關係。徐晨向南都記者分析,從眾籌平台本身來說,肯定是希望參與到銷售環節中間的,這樣其價值空間才會更大,但是由於法律方面的問題,這塊的門很有可能始終無法打開。


在尋求到相對安全地帶時,張佑發現其實粉絲的需求也在慢慢發生變化。他說:「隨著智能硬件的紅火,大多創業團隊並不太缺錢,不少好項目都是拿到了天使輪或A輪融資。他們的需求更在宣傳推廣等後端鏈條上。」按照張佑的說法,根據創業者需求的變化,點名時間也自然做了調整。


淪為偽眾籌?



轉型後的點名時間定位於「智能硬件首發平台」。在張佑看來,未來5年,將是智能硬件爆發的五年,各種智能硬件將會成為下一代的入口。其具體思路是給新項目聚攏粉絲,對新產品進行體驗,並寫出反饋,對新產品的下一輪發展提供實用指南。張佑甚至形容其為「類似電商平台」。雷科技創始人羅超認為,點名時間等平台轉型後主要在聚攏從第一個到第一萬個用戶,而天貓、京東做到一萬個用戶之後的用戶。


但話說回來,這還是眾籌嗎?



譬如在美國,K ickstarter等平台上為很多囊中羞澀的發明家提供資金支持。對於草根們來說,眾籌可以讓他們靠優秀的創意和技術完成籌資和宣傳。但點名時間做的,無疑已經脫離了這個本質,甚至成為了一個預售平台。


對此,張佑告記者,點名時間並無脫離眾籌的精髓。比如首發模式可以發佈產品,同時也是一個市場測試過程。這兩點還是取之於眾籌平台K ickstarter。而羅超則稱之為「泛眾籌」,或者說是「服務型+預售型眾籌」。但徐晨向南都記者分析:「這和常說的眾籌沒有太多的關聯了,可以理解為這類公司是特別形式的銷售平台。」


眾籌網CEO孫宏生則記者分析:「現在很多平台都宣佈不去做眾籌了。其實眾籌本質上就五個字『互聯網』和『金融』。其中涉及了准入門檻、合規性等多方面,而且金融市場是沒有試錯的機會。目前大多數眾籌平台跟金融沒什麼關係,這也就談不到眾籌。」


[第一人稱]



轉型糾結半年●講述人:點名時間創始人 張佑



我們用了三年時間打造國內最大的線上眾籌平台,現在又把這一標籤撕掉,打造智能硬件的首發平台。這個過程我們糾結了半年。其實不是點名時間不再做眾籌,而是把眾籌的精髓提煉出來,用更簡單明了的標籤來定位自己。


有兩個理由吧。首先,眾籌這個詞的涵義太廣了。從國際上來說,本身就有股權、債權、回報和公益四大類眾籌平台。這就給我們網站定位或者網站推廣的時候造成了困擾。很多人看到眾籌,第一想到就是籌資甚至集資,就想到投資你啊。其實我們不是,我們一直都偏向於新形態的電商。既然不能讓大家在五秒內理解我們是做什麼的,我們寧可去掉標籤,直接告訴大家我們在做什麼。


其次,也是根據創業者的需求來改變吧。其實資本大量湧入智能硬件,他們並不缺錢,而是缺少一個首發平台。現在在點名時間,發起人能籌集到的不僅僅是錢,還有其所需要的資源。公司也不會把眾籌的模式給剔除掉,但它只是點名時間眾多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這樣,更接近市場運作。


其次講講為何我們做智能硬件。我們發現國內的狀況跟國外不一樣,即使我們有了像《大魚·海棠》和《十萬個冷笑話》這兩個籌資金額很高的成功案例,但國內願意支持這類藝術文化類項目的人還是少數。大家願意掏錢支持的還是產品、實物類型的項目。另外也是看到智能硬件未來的趨勢。雖然目前智能硬件的眾籌項目,還沒有一個到千萬級別的,我覺得還在一個培育階段。目前我們觀察的現場,今年下半年會陸續好項目誕生。


從產品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更生活化的產品更接地氣。點名時間很多偏極客的項目,這僅僅是小眾市場。以之前成功的眾籌項目智能水杯為例,這是比較貼近生活和市場的產品。因為從來沒有一個杯子提醒你忘了喝水,杯子用了簡單的方案做出來了,大家一看就很心動。類似這樣的產品可能會是一個趨勢。


「垂直」是個偽命題●講述人:眾籌網CEO 孫宏生



我認為「要不要做垂直」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所謂的垂直領域,其實無論音樂、智能硬件還是影視或出版,都是巨大的市場。垂直其實就是一個噱頭而已,不存在真正的垂直。如果說智能硬件算是一種垂直,那智能手錶算不算更垂直?所以我們眾籌網一直都沒有想過垂直這回事。


其實本身「眾籌」這件事就非常小眾了。專注於眾籌本身,再去跟這些所謂的垂直平台合作,這是我們的方向。我們都在各個板塊裡跟不同的平台合作。準確地講,我們只做眾籌。而眾籌背後就是金融。


眾籌行業本身就已經具有相當高的門檻,對風險管理能力要求極高,其實並不是所有草根都能做到。


眾籌革新硬件供應鏈●講述人:雷科技創始人 羅超



目前國內的一些眾籌網站正在「泛眾籌化」,實質上也是在逃離眾籌。


就點名時間的轉型來說,我認為現在更多的是預售,解決前一萬個用戶的問題,跟眾籌的關係並不大。目前幾乎所有眾籌項目都是先有產品再行眾籌,以達到預售及團購、獲取種子用戶和項目曝光傳播的目的。這時候,眾籌的籌資功能意義就沒那麼大了,反而是團購預售、曝光傳播和種子用戶成為核心。目前在國內真正做眾籌的其實只有一些頻道在做,比如利用一些設計師資源在音樂、出版、設計等領域做項目。不過眾籌這些互聯網模式給傳統硬件供應鏈還是帶來了機會。


眾籌在規模化的同時又可以滿足一些群體的個性化需求,節省了生產資源、降低庫存壓力和提高產銷比。眾籌網站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硬件生產的模式。如果能夠與電商和營銷等環節結合在一起,應用大數據等技術,加載C2B、彈性供應鏈等新型模式,無疑將會革新硬件生產過程。


不過就目前市場來看,包括京東、天貓,也有科技媒體都在涉足這一領域,競爭越來越大。可以看到,目前國內太多的智能硬件都是玩具,根本無法走進主流市場。未來可能在傳統家電等剛需產品上有些突破,比如U盤、音響或者電視。這些產品的市場都是奔著流量而去的。而京東和淘寶等電商有流量,也可能幫助創業者解決從頭到尾的問題。所以我比較看好淘寶和京東這些平台。


[壹人壹調]



議題:文創眾籌是否具備複製性?


孫宏生:從粉絲經濟的角度肯定是具備複製性的。


以前傳統的粉絲經濟是做一個專輯,用戶來聽,用戶變成粉絲再膜拜。眾籌的打法不太一樣。電影是由粉絲說了算。如果粉絲支持我們就做,不支持就不做。第一可是幫忙試探是否有市場,包括製片公司和明星是否有能力吸引到粉絲。第二是不是粉絲能夠主動去接受或者購買,這是一種跟粉絲的互動交流的態度。


我們認為,粉絲經濟是C2B的,講究用戶參與的價值。如果這種模式成立,再利用粉絲經濟的模型,所以我認為具有複製性。包括音樂、出版、演藝和設計等各領域,這種合作會越來越多。


徐晨:我不太認同。我認為從長期來看,平台的健康發展還是要靠那些非明星項目來支持。眾籌最後還是為獨立類項目的服務更加有意義,也符合平台的特點和項目通過平台融資的初衷。


陰超:拋開粉絲經濟來看,目前我們作為平台上最缺的還是高質量的產品,這是國內作品缺乏創意、缺乏有實力的團隊,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張佑:的確如此。目前極具創意和實力的創業團隊太少,這也導致了諸如《大魚·海棠》等成功項目難以複製。此外,就項目支持方來說,也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國內的支持者更喜歡有實際回報的項目。從成長性來說,這點並不如智能產品那樣接地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63

年年歲歲錯不同 盤點不同年紀典型理財錯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996

無論是血氣方剛的青年時代,還是成熟穩重的老年時期,人在任何年紀都難免犯錯。 保險供應者網站InsuranceProviders的聯合創始人Joel Ohman說:“要說個人財務狀況,人生不同的階段也都有各自獨有的擔憂。只要避免那些會讓人擔心的問題,現在和此後的日子就可以減少許多壓力,節省不少資金。” 由此說來,有必要了解不同年齡段最容易出現什麽理財問題。自由職業記者Nancy Mann Jackson以十年為一個人生階段,根據一些理財專家的建議,總結了幾個主要年齡段容易犯的典型理財錯誤,華爾街見聞在此整理主要內容與大家分享: 1、20多歲:花得比賺得多,沒有為今後退休存錢 (蓋蒂圖片) 在這個年紀,有人會覺得,沒買輛好車或者沒能周遊世界就不算成年。但大多數人這時剛畢業,還沒有足夠的收入負擔這樣的開銷。硬要“瀟灑走一回”,那只能落得長期債臺高築。 所以,20多歲時應該量入為出,完全根據扣除養老金以外的現有收入制定預算,或者支出計劃,堅持按計劃執行。 要養成習慣,慣於為自己的購物目標儲蓄,除非為了留下良好的信譽,否則避免使用信用卡,及時還清貸款。 雖然20多歲就為退休金做打算還太早,但越早開始這類儲蓄,獲得的複利就越多,退休生活就會過得越舒適。 2、30多歲:財務混亂,推遲投保 30-40歲的女士容易犯什麽低級的理財錯誤?答案四個字就可以概括:不分你我。 她們可能把自己的收入、投資和理財賬戶和丈夫或者男友的、甚至是合作夥伴的混為一談。一旦戀愛關系、合作關系或者婚姻破裂,可以想見女士們的風險。如果事先就保持獨立,當然可以避免這樣的損失。 此外,步入而立之年的人通常會忽視能提供自我保護的保險。他們常常錯過低費率購買人壽保險的機會,推遲購買傷殘保險和傘式責任險。 如果身體健康,在30多歲就購買人壽保險成本會相當低,20到30年內都是低費率。如果這個時候有了孩子,買保險無異於:在孩子有能力采取自我保障的手段以前,用較低的成本給孩子撐開一把巨大的安全保護傘。 同理,傷殘險也應該盡早買。總之,對投保人來說,越年輕買保險,費率越低。 3、40多歲:用養老保險帳戶的資金供給大學學費等開銷,退休金儲備不足 (法新社/蓋蒂圖片) 年屆不惑,有些人可能還在為那些十年、二十年前的夢想買單,比如買車、買房、休長假,遲遲沒有給自己退休準備養老錢。這就是人過40容易出現的失策。 西方有種說法:複利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舉例說,假設每月存500美元,利率5%,存25年利滾利,獲利合計將近30萬美元。 有人相信出名要趁早,其實存錢也要趁早。如果能存多些當然好,反正不管存多存少,早些存總沒錯的, 為了供孩子上大學,有些40多歲的夫婦可能犧牲了本該用來防老的退休儲蓄。 專家認為,退休儲蓄還應該是第一位的,至於孩子的大學學費,美國父母可以選擇預付學費的529儲蓄投資計劃。寧可提前準備,也不要等到不惑之年被迫挪用防老的積蓄。 4、50多歲:為孩子的貸款作保,對待積蓄過於保守 到了55歲左右,大多數人擔心的只是怎麽保住已有的積蓄。現在活到八九十歲也不罕見,所以要想安享晚年,就得比以往準備更多的積蓄。 也就是說,即使到了50多歲,保值也不是長久之計,要力求投資增值。雖然把資金全都砸進股市風險比較高,但如果抱著守財奴的心態,也不可取。 假設一位55歲的老太太守著30萬美元的積蓄,沒有任何積極的投資,就算只用這筆錢應付日常生活、普通醫療開支和一年1.5萬美元的房租,也會在20年內花光這些積蓄。 因此,即便50歲以後,也要把積蓄當作生蛋的母雞,爭取獲得收益。 可能50多歲的父母會願意出面幫助兒女貸款買房買車。但專家認為,如果沒有付款,只是讓兒女借用自己的名字和良好的信用記錄,那麽聯名擔保貸款絕不是個好方法。最好只為自己願意出資的款項作保。 5、60歲以上:低估未來支付的醫療費用,高估個人收入 很多人以前還專心賺取退休金,一到退休年紀就松懈了,不再積極累積這類資金,開始坐吃山空。 而明智的退休者會繼續盡量增加退休金的價值,用它們繼續創收。 最合理的退休投資組合應該是多種收益投資,比如股票分紅、債券和定期存單每月或者每季度的利息,讓這類投資獲利成為退休者的收入來源。 這種投資能延續退休金的價值,讓有限的退休金可以維持更久。 專家建議,進行這類投資可以選擇業績與分紅穩定的股票、投資級的企業債券和美國國債。因為這些投資的風險很低,投資者每月都有比較靠譜的分紅“收入”,無需為套現拋售某只股票。 當然,誰也不能指望這類投資足以負擔所有的生活開銷,但它們能帶來穩定的收入流,幫助老年人更好地管理預算,延長退休金的“壽命”。 另外,雖然花甲之年的老人可能已經規劃了每個月的固定收入,但很多老年女士並沒有考慮到,未來醫療保健的成本可能更高。 專家建議,將未來的醫療需求和退休儲蓄計劃結合,考慮購買長期護理保險。 最後照例友情提示:以上建議和觀點主要針對美國國情,僅供參考,不必刻意對號入座。如未特別註明,圖片均來自圖片網站Shutterstoc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61

盤點不適合中國市場手游題材TOP5

http://news.iheima.com/show-9-143930-1.html

近兩年來,中國移動遊戲市場發展迅速,騰訊更是成功躋身全球iOS遊戲收入榜前三。國外很多手游開發商也瞄準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但結果就是他們之中有些取得了成功,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以失敗告終,這其中有著各方面的原因,下面就跟著i黑馬來盤點一下那些在中國容易失敗的遊戲類型。


一、像素風遊戲

相對於日韓甚至歐美來說,國內的遊戲行業雖然起步很晚,但發展速度很快,這點主要體現在主機的更新換代上,很多70、80後對於像素的概念都來源於超級瑪麗、魂斗羅等紅白機遊戲上,而很快隨著土星、PS等家用機的出現,他們很快接觸到了更好的畫面。能讓他們產生懷舊情節的更多是來自紅白機而不是像素風的畫面。而90後接觸像素的時間更短,有些甚至都沒怎麼玩過,這點相對於日本玩家來說屬於用戶群體本質上的不同,這是多好的本地化也不能補救的。
 

\

像素類遊戲

二、超高自由度的遊戲

這類遊戲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我的世界》(MineCraft)了,遊戲中你就是創世神,一切人物、建築甚至到劇情、任務都由你自己創造。這款在全球火遍各個平台的超高自由度遊戲在中國除了一部分固定的熱衷玩家群體以外,大部分人還不是很感冒。這也許和整個國家的歷史文化以及生活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相比於歐美國家從小生活的高自由度,中國大部分人還是習慣於更有安排的生活,過高的自主性有時反而會讓他們感覺無所適從,從而導致進入遊戲後會產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簡而言之就是在已有的世界觀中讓我完成任務我有信心比誰都做的好,但要讓我自己創造一個世界觀就有些強人所難了,這個問題不僅僅在中國,整個亞洲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問題,不過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年輕人越來越個性化,這類情況可能會有一些改善。
 

\

《我的世界》遊戲截圖

三、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是有很多人記得當年和朋友逃課去網吧玩CS的場景,FPS類遊戲在所有遊戲中永遠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類型,但在手機遊戲領域,FPS卻始終沒有特別熱門,這和遊戲品質沒關係,Gameloft、GLu、EA等大廠都出品過質量上乘的射擊遊戲,但在移動遊戲端的FPS,操作始終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這種非常需要操作技巧的遊戲偏偏登上了操作不是那麼方便的移動平台,其結果可想而知。
 

\

射擊類遊戲截圖

四、歐美暗黑風格遊戲

說到歐美暗黑風格的遊戲相信很多人第一反應一定是大菠蘿系列和魔獸系列,但是除了這兩款經典其他此類型的遊戲在中國都處於非常艱難的狀態。而在手機端,熱門的暗黑風格遊戲更是少之又少。對於中國玩家而言,70後、80後受當時金庸武俠的影響頗深,而90後則比較熱衷與Q版卡通等元素。這些情況導致了中國對Q版、武俠、仙俠的遊戲畫面更容易接受,而歐美暗黑風格整個偏暗色的畫面讓人玩起來有一種莫名的壓抑感,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一款暗黑風格的遊戲要在國內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的話,那他必然是一款從畫面、系統到遊戲性各個方面都非常出色的遊戲。如果做不到這點,那就暫時先別挑戰中國玩家的審美了。
 

\

歐美暗黑風格遊戲截圖

五、二次元動漫改編遊戲

在這個言必稱IP的手游時代,日本動漫IP無論是吸量還是吸金能力都已經得到了中國手游市場的檢驗。而無數成功的先例也使動漫IP在手遊行業的眼中成為了搖錢樹的代名詞。

海賊王、火影、聖鬥士、七龍珠、機器貓、蠟筆小新、進擊的巨人、妖精的尾巴……在動漫網站A站、B站隨手一看,動輒超幾十萬播放數和點擊數會讓你覺得給力的IP實在是太多,隨便拉一個進來都能圈住海量的用戶。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海賊王和火影題材火遍2013年手游市場時同為三大民工漫的《死神》在哪裡?曾經沖上榜單又很快消失在視線中的各類《七龍珠》山寨版又在哪裡?也許你身邊有不少朋友都是這些老動漫的死忠fans,說起阿姆羅和凌波麗都能滔滔不絕。但查詢一下百度指數和百度貼吧,你就會發現對比火影和海賊王,這些IP真的有量級上的差距——他們確實有很多死忠的粉絲,但是他們也確實算是動漫IP中的小眾。分死忠粉的市場固然是個好選擇,但若是希望借助他們大紅大紫,恐怕也有難度。

除此之外,《蠟筆小新》改編成手游要怎麼改?《hello kitty》要怎麼改?《櫻桃小丸子》又得怎麼改?強力動漫IP和強力遊戲IP,有時候也並不能畫上等號。
 

\

《海賊王》、《火影忍者》視頻截圖

除了以上5類之外,還有「體育類」,「桌游類」等遊戲在中國的境況也不是特別好,遊戲類型受眾小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國內外開發商想要自己的遊戲在中國市場佔據一席之地,還是要在大眾接受的遊戲類型基礎上,加上獨特的創新,這樣才能保證遊戲不會暴死或者只是曇花一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34

【敗局】創投半年盤點:創業中如何才能避免過早地死去?

http://news.iheima.com/show-9-143977-1.html
「這是創業最好的時期。給你一筆投資,咱們做個項目?」很多投資人遊說還在大互聯網公司打工的中高層。甚至有傳聞,有一些機構把前幾名的互聯網公司高層都聊一遍,一一遊說出去創業。

「熱錢多,好項目少且太貴」是很多投資人對上半年投資環境的描述。大量的熱錢湧入,導致投資機構對早期創業項目進行瘋搶。根據統計,僅2014年上半年科技圈有超過200家創業公司獲得B輪及以下的融資,遠高於前幾年。而與此匹配的是,多家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開始進軍早期投資市場,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成立投資部,股權眾籌也對早期市場虎視眈眈。國內創投圈一片繁榮景象。但在硅谷,美國投資者們已經開始謹慎反思,他們稱這種情況為「bubblish 」,意思是看著像泡沫,但可能又不是。

但熱錢之下,是更多的創業公司在解散、調整方向,換人等等。投資的理性是永恆不變的。熱錢之下的創業如何避免早死?本文對今年上半年的創業和投資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和盤點。

團隊:要和熟人開公司

團隊更重要還是項目更重要?採訪過的80%的投資人都會非常肯定地說,「團隊!」。最近的一個例子便是「泡麵吧」的失敗,三個充滿理想的85後宅男共同創辦了在線教育平台「泡麵吧」,卻在即將拿到A輪投資前,因為股權分配問題、因為團隊間的不信任而分崩離析,讓人扼腕嘆息。

而和《中國合夥人》裡王陽說的「千萬別和最好的朋友開公司」不同,在國內的創投圈,投資人更偏愛的普遍是原先就認識的創業團隊。德迅投資董事總經理邱諄對網易科技表示,他們最喜歡的團隊是之前一起工作過的,最好是前面公司出來的完整的團隊,或者是之前同學之類的,相互比較瞭解。

在邱諄看來,目前創業失敗最常見的原因是創業團隊的不穩定性,產品、市場都不錯的項目,創始人背景也很強,但創始團隊相互合作上出現了問題。比較多的例子是某個創始人想到一個非常不錯的點子,激動萬分,四處找合作者,結果找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也同樣優秀。可是他們之間其實認識很短,接觸並不深 。項目開展之後,一旦遇到困難就開始出現矛盾,CEO對矛盾處理的能力不足,號召力不強,團隊就開始分裂了。很多創始人事後都說,「原來他是這樣一個人。」人在利益面前很容易暴露出一些背離本性的東西。

那麼,當創始人把老同學、老同事、老朋友挖來一起創業後,第二步需要做的是什麼呢?得保證團隊的完整性,也就是說技術、產品、市場缺一不可。

中經合投資董事總經理許四清表示,對學生團隊來講,組隊時找幾個有創業經驗的人非常重要,學生團隊因為沒有經驗,往往想做的事情太多,什麼都去做。對創業團隊來講,做減法是比做加法更難的。

組好團隊後,第三步,創始人要及時確定股權分配。許四清對網易科技表示,創業團夥散夥出現最頻繁的時候反而是在拿到融資後,因為股權分配的問題產生分歧,最後不歡而散。邱諄則表示,德迅一般會要求股份在10%以上的創始人,要用工商註冊的形式確定下來,以避免日後的爭執,從而減少團隊因為股權問題產生矛盾的機會。

方向:站在風口才能吹起來

\

根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上半年科技圈部分領域B輪及以下的融資情況,可以很明顯看到,企業服務仍然是目前投資機構最偏愛的領域,上半年公開的融資案例高達37件。

而從去年開始火爆的互聯網金融也受到了投資者的廣泛關注,2014年上半年公開的互聯網金融融資案例高達28件,僅次於企業服務,其中P2P領域尤為受到青睞,人人貸獲得了來自摯信資本1.3億美元的A輪投資,成為互聯網金融領域國內外最大的一筆融資。在過去的半年內,多家P2P公司出現了創始人跑路的現象,但這並不影響投資者們的熱情。

智能硬件領域可謂是後起之秀,雖然上半年公開的投資案例並不算多,但經緯創投、KPCB等多家機構都公開表示了對智能硬件領域的強烈興趣。點名時間CEO張佑表示,「2013年國內硬件創業者普遍都是抄襲國外產品,但從2014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開始進行本土化的創新,國內智能硬件市場非常有潛力。」

談到未來更看重的領域,經緯創投合夥人萬浩基表示,未來可穿戴產品、智能家居都是熱點,2014年國內預計將有超過10000款智能硬件產品推出。在硬件領域,經緯更看重擅長硬件、供應鏈、製造工藝的團隊和產品;在軟件領域,經緯更看重擅長軟件界面、數據挖掘、用戶運營的團隊和產品。而在單品和平台間,經緯則更傾向於平台類產品,對單一產品的態度非常慎重。萬浩基還著重強調,「手環手錶千萬別找我,找了我也不會投」。

而許四清則表示,他眼中最具投資價值的時垂直領域的強交互產品,而輕硬件、重服務的智能硬件公司也將更有機會,此外醫療領域以及汽車中控屏的後裝市場未來也大有可為。

投資方:除了錢,還能給啥?

\

當創業者有了好的團隊,有了好的產品之後,其實離投資方(乾爹)已經很近了——因為在你迫切地找著幹爹的時候,乾爹也在迫切地找你。

從2014年上半年國內部分明星產品B輪及以下融資情況,可以看出在國內風投市場,機構仍然是主力軍,但許多新興力量也已經開始展現實力,這其中包括互聯網巨頭們以及各種眾籌平台。騰訊近期公開表示,將探索性地投資一些A輪及以前的項目、產品、團隊。

在找乾爹前,創業者首先要確定什麼樣的乾爹更適合你。機構更專業,但互聯網公司在渠道、流量上有更多的附加價值。而眾籌平台則以其低門檻、低要求見長。在此情況下,部分機構也開始打附加值牌,邱諄表示,德迅在搶項目時靠的就是 決策速度、資源、渠道來體現價值。而許四清則表示,由於自己有多年TMT行業創業和運營經驗,因此更懂產品和創業者,知道創業者所需要的,能更好的幫助創業者開拓市場和找資源合作。

智能家居廠商BroadLink今年5月剛獲得了奇虎360和京東1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 BroadLink CEO劉宗孺對網易科技表示,在去年5月剛剛推出插座時,京東和360 就察覺到了未來他們要做什麼,並開始進行接觸 。京東在 3C領域非常有話語權,近期也正式啟動了京東+計劃,每次BroadLink出了新產品,京東 都會給他們在首頁進行推薦 。而360 則是 在 家庭安防領域對他們有所幫助 。 BroadLink的DNA計劃合作的60多個廠商,一大半都是由這兩家 推薦的。

這些干爹們都活躍在哪呢?眾籌平台不用細說,互聯網公司以及新興的創投機構往往都會活躍於各大展會、創業沙龍上,媒體報導也是他們找項目的一部分渠道。但對較大的VC來講,熟人介紹往往更加穩妥。某知名投資機構的投資經理表示,以前也曾經試過到活動上發名片,但最後找過來的100多家團隊沒有一個靠譜的,反而浪費了時間。所以如果創業者想要獲得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最重要的還是拓展人脈關係。根據六度人脈理論,其實每個創業者離乾爹的距離都不算遠,只要項目夠好就行。

在國內,太多資金同時湧入早期階段投資,把這個市場一下推向過熱。創業團隊如何在紅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找到適合自己的乾爹,投資機構如何更冷靜的面對這個市場,都是避免新一個泡沫破滅的必要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40

盤點美國銀行業死亡週期

http://www.xcf.cn/tt2/201407/t20140725_616947.htm
隨著中國銀行業市場化進程深入,銀行倒閉將不可避免。監管當局對此也有所準備,比如銀行破產條例的起草、存款保險制度的設計、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和生前遺囑的制度安排等。在這些制度設計過程中,考察美國銀行業倒閉的教訓和制度設計,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和借鑑。

  成為百年老店是企業投資人的追求,作為特殊企業的銀行,不僅投資人追求基業長青,而且它的客戶、監管者也有同樣期許。因為銀行的存續關乎投資者的利益、客戶生存的經濟依靠、社會的穩定,這也是銀行有別於其他類型企業的關鍵所在。但是,客觀世界並非都能事隨人願,銀行倒閉也在所難免。在銀行多於米舖的美國,既有存續230年的銀行,也有存續一百多年、幾十年、甚至十幾年後倒閉的銀行。

  「現在我們看到華爾街簡直成了各式各樣裸泳者的海灘。」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股神巴菲特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有線電視台(CNBC)採訪時說。諺語云:潮水退時方知誰在裸泳。也就是說,在漲潮時,大家好像都一樣,裸泳的缺陷被高漲的潮水所掩蓋;而到了退潮的時節,由於沒有潮水的遮掩,裸泳的缺陷自然暴露無遺。這一諺語用在銀行業身上也很恰當。

  自從1862年,美國國會創製了「綠票子」作為由聯邦政府發行的全國統一流通的法定貨幣,以取代由1600家州銀行發行的作為流通貨幣的約72000種銀行本票以來,美國發生大的經濟危機若干次,而經濟危機發生期正是銀行批量倒閉的高發期。事實上,銀行既是經濟危機的受害者,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經濟危機的肇事者。當然,金融危機時期倒閉的銀行並不只是那些自身經營不善的銀行,也有一些因「恐慌症」蔓延而遭受株連的無辜銀行。

  近代首場金融危機的引爆者——信託公司

  如果不研究美國金融危機歷史的話,誰也不會想到美國近代首場金融危機竟然是由信託公司引爆。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紀之交,信託公司作為規避施加在商業銀行業務之上的管制和限制的工具,變得非常普遍。但是,這種不受約束的金融工具其實很脆弱。

  1907年10月22日,擁有超過6000萬美元存款的紐約第三大信託公司——尼克博克信託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 Company)因其控股股東進行銅交易時發生巨虧,從而引發存款人的恐慌擠兌,不得不宣佈倒閉,由此觸發了美國近代第一場金融危機。

  時任美國參議員的納爾遜·奧德里奇(Nelson Aldrich)對當時的情景曾經這樣描述,「對於國家的絕大多數人來說,襲擊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突然到來。我們大多數的銀行機構處於相當良好的狀態之中,每項業務欣欣向榮,人力滿員僱用,而且薪水令人滿意,每個業界都興旺繁榮,我們的人民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突然,整個國家的銀行延緩支付。」此時,即使是聲譽最好的銀行門外,焦急的存款人也帶著椅子和食品,不分晝夜地排起長隊,甚至代人排隊都成了一種賺外快的臨時職業。

  如果銀行擠兌進一步惡化,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將面臨崩潰的巨大危機,而美國政府在處理這場危機過程中卻顯得無能為力。由於沒有中央銀行,聯邦政府無法增加貨幣供應量,無力向瀕臨破產的重要公司提供資金支持。事實上,私營業界挽救了自身,拯救行動由老摩根(John Pierpont 「J.P.」 Morgan)領導。他先是召集各主要商業銀行的總裁,借給證券交易所2500萬美元,其後又通過其他途徑為證券交易所籌集了1000萬美元,穩定了股市。其間還籌集了數千萬美元援助瀕臨破產的信託公司。為加強現金流通,以摩根為首的紐約銀行三巨頭還下令發行1億美元的票據交換所證明。在摩根的積極運作下,歐洲銀行家們也加入了拯救行列,成百萬美元的黃金開始從歐洲運往紐約,使資金短缺的局面得以緩解。後來,人們稱老摩根為阻止了恐慌的「一人聯邦儲備銀行」。也正是這場金融危機,促成了美國中央銀行——美聯儲的誕生。

  傑基爾島(Jekyll Island),位於佐治亞州,是馬克·吐溫描寫的「鍍金時代」美國富豪最喜愛的度假勝地,1911年1月,島上一家富翁俱樂部正在舉行一個日後影響美國乃至全球金融走向的十分重要的秘密私人會議,出席會議的都是一些舉足輕重的銀行家。為了掩人耳目,與會者化妝成獵鴨者,乘坐私人有軌車到達會場。與會者商議,需要一個聯邦銀行體系在困難時期向私人銀行提供流通資金,但是銀行家們並不接受一個被聯邦政府控制的中央銀行,他們建議建立一個由私人銀行家所擁有的更分散的儲備系統(這就是美聯儲的股份為什麼不是政府持有而是由私營銀行持有的緣由)。會議最終形成了聯邦儲備法案的草案稿,參議員奧爾德里奇把傑基爾島的草案略加修改,就提交給了國會貨幣委員會,後世稱此為《聯邦儲備法案》。該法案於1913年12月通過,1914年11月宣告美聯儲誕生。

  大蕭條年代的肇事者——股票市場

  1927~1929年,美國經濟顯得異常繁榮,股市的交易額在短短的兩年時間翻了一番,10%的保證金交易讓人們痴迷、瘋狂,股市上既有百萬富翁,也有收入低微的窮人,他們每天興奮地湧入擁擠的證券交易室,兩眼緊盯股票行情報表上魔幻般變化的「財富數字」,所有人都希望一夜暴富,美夢成真,狂熱的股市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

  然而,美夢尚未成真,噩夢突然降臨。1929年9月26日,為制止黃金外流和保護英鎊在國際匯兌中的地位,英格蘭銀行將再貼現率和銀行利率提高了 6.5%;30日,倫敦又從紐約撤資數億美元,從而誘發美國股市大幅下跌。10月24日,紐約證券市場突然崩盤,股票價格下降得連場內的自動行情收錄機都趕不上!接下來的兩三天裡,眾財團和總統紛紛為救市出招。28日,也就是總統胡佛發表文告的第三天,股市再次慘跌;29日,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崩盤。此後一週之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竟高達100億美元!到11月中旬,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下降40%以上,證券持有人的損失高達260億美元,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

  股市崩盤殃及銀行。1930年的前十個月,總計有744家銀行倒閉;而後兩個月又有超過600家銀行倒閉。到1932年,美國每四個銀行就有一家倒閉。整個大蕭條時期有超過9000家銀行倒閉。好萊塢著名導演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在電影《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再現了當時的場景:存款人在銀行大門口排起長隊,提取他們的存款。銀行手頭沒有足夠的現金滿足需求,因為存款已經被銀行放貸了。

  電影《風雲人物》劇照:銀行發生擠兌,由一代影帝詹姆士·史都華飾演的男主人公用自己準備度蜜月的錢滿足儲戶的提款要求

  面對市場無法抑制的擠兌銀行潮,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上任伊始,即於1933年3月6日宣佈全國性銀行歇業,暫停銀行存款的破壞性外流。正是這場史無前例的金融災難,促成了聯邦存款保險制度的誕生,以及長達50年的存款利率管制。也正是從那個時期起,美國開始實施長達66年的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分業,當時顯赫一時的摩根財團被迫一分為二,拆分成從事商業銀行的摩根銀行(J.P. Morgan)和從事投資銀行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金融脫媒的製造者——貨幣基金

  上世紀60年代,越南戰爭使美國國內通貨膨脹開始上揚,而美國1933年《銀行法案》規定的利率最高限額阻礙了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貸款需求超過了銀行可以貸出的資金數額,出現了「信貸短缺危機」。錢去哪了?

  首當其衝的吸金大戶是貨幣市場基金。它們以高於銀行存款的收益吸引投資者繞過銀行,實現投資者與資金需求方和融資者的直接交易,這種金融脫媒趨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貨幣市場基金投資於短期貨幣市場融資工具,如可以支付利息的短期國庫券的共同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可以使人們的閒置資金獲得當前的市場利率,而不是讓它們躺在銀行的支票賬戶上分文不得,或是在銀行的儲蓄賬戶上獲得人為壓低的利率。貨幣市場基金同樣被認為是相對安全的,即使它們沒有從聯邦存款保險保證中獲得利益,但是由於它們主要投資於政府證券,幾乎沒有不能償付的危險。

  面對上揚的通貨膨脹,1979年,美國政府試圖通過限制貨幣供應增長,而不是穩定利率來控制通貨膨脹,結果利率變得愈發不穩定。通貨膨脹的一個效應是,存款人從存款機構中提取它們的存款,並將資金投資於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由於利率管制,當時銀行的最高利率為5.25%,儲蓄機構的最高利率是5.5%;而1980年3月貨幣市場基金購買國庫券的回報率則在14%到15% 之間。為了應對取款要求,一些銀行和儲蓄機構以高於市場利率借錢,或者以大折扣變賣資產。

  到了1981年,絕大部分儲蓄機構都在賠本。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在於儲蓄機構的資產錯配,儲蓄機構吸收存款後,大部分資金都以固定利率用在了房地產長期按揭貸款,由於通貨膨脹,存款人大量取出存款,而儲蓄機構既不能從按揭貸款中撤資,也不能提高存量貸款的利率,因而賠本是必然的。1981年,有81家儲蓄機構破產,到1982年又上升到250家。

  在通貨膨脹年代裡存款機構所承受的災難並不限於儲蓄機構,銀行同樣不能倖免。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統計,從上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近40年的期間,多數年間倒閉銀行的數量都不超過兩位數,個別超過兩位數的年份,倒閉銀行業也未超過20家。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倒閉銀行的數量從1980年的40家,逐年遞增,到1989年達到了534家。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倒閉的銀行不但耗盡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全部儲備,而且還給其留下了70億美元的負債。1984年,當時美國第七大銀行大陸伊利諾伊銀行(Continental Illinois Bank)被擠兌,摩根擔保信託銀行(Morgan Guaranty)聯合其他幾家銀行向其提供了45億美元支持,試圖重塑市場信心,但仍未止住擠兌浪潮。政府也不能任由它倒閉,這樣的破產將至少牽連其他60家銀行。美聯儲向其提供了80億美元貸款,並宣佈所有的存款人,無論他們的存款規模大小,都將獲得償付。雖然大陸伊利諾伊銀行獲得了超過120億美元的支持,但是擠兌仍然持續。在將其與其他大銀行合併的努力宣告失敗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只得赤膊上陣,直接控制大陸伊利諾斯銀行股份,這實際上是將其收歸國有。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倒閉的銀行不但耗盡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全部儲備,而且還給其留下了70億美元的負債

  大陸伊利諾伊銀行的問題暴露了金融系統的一個新危險,當該銀行陷入金融困難時,它所擁有的被保險的存款只有40億美元,另外360億美元的存款屬於美元獲得保險的存款。因為這些是商務支票賬戶存款或者是超過保險限額的代理行存款,這些資金中很大一部分由大型機構投資者所擁有。這些機構的提款可以很快地損害到銀行的流動性,即便是最大的銀行。機構瞭解到它們未獲得保險的存款存在的危險,開始對困難銀行進行擠兌。這樣擠兌與上個世紀早期大蕭條時期不同,那時期的擠兌是小存戶在銀行前台排隊擠兌,而現在的擠兌是大機構通過電匯方式提取資金,幾乎可以瞬間就使困難銀行的資金枯竭。

  金融脫媒促使了美國放鬆對銀行和儲蓄機構的利率限制和投資管控,而放鬆管控又誘發了上世紀80年代的金融危機。為了應對新的危機,美國國會陸續通過了1987年《競爭性平衡銀行法案》、1989年《金融機構改革、復興與強化法案》、1990年《綜合儲蓄機構和銀行公訴及納稅人補償法案》、1991年《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改進法案》,這些法案承諾向聯邦存款保險機構注資,並改組聯邦存款保險機構;重申存款機構資本充實的重要性,並建立針對資本不斷減少的機構的執行方案;確立存款保險風險權重的費用分攤體制,而不是每個存款機構有相同的比例;對經紀存款加以限制等,同時擴大了聯邦管制者打擊金融欺詐的權利。這些法案對規範銀行和儲蓄機構的行為,穩定銀行和儲蓄機構體繫起了重要作用。

  全球經濟危機的催生者——次級貸款

  2008年9月14日是個週日,週末閉市是華爾街交易市場多年來的慣例。然而,就在當日下午這一慣例被打破了。華爾街股票交易市場罕見地開放了一個緊急交易時段,允許各金融機構處理與雷曼兄弟的合約。當然,這些新交易是有條件的,即如果雷曼兄弟在週日23時59分之前申請破產保護的話,這些交易就將作廢。於是週末下午的華爾街陷入一場狂奔,各大投行的交易員紛紛衝回辦公室,狂打電話解除與雷曼兄弟尚未結清的舊交易。這些交易員沒有白忙,雷曼兄弟沒有在14日而是於15日正式申請破產,這家具有158年悠久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因持有大量有毒資產——次貸債券造成流動性危機而砰然倒下,6139億美元的債務成為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破產案。

  然而危機並未因此止步,由此引發的恐慌不斷蔓延,不僅是五大投行倒了三家,並且進一步殃及商業銀行。2008年9月25日,美國第六大銀行華盛頓互惠(Washington Mutual)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部分業務出售給了摩根大通。這家成立於1889年的儲蓄機構,卻在其成立119週年紀念日當天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儲蓄機構倒閉案的主角,顯得有點慘烈。

  位於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互惠銀行大廈。「華互」(WaMu)曾以零售銀行業務和客服創新在美國銀行業享有盛名,但在危機中轟然崩塌,成為美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一宗銀行破產案

  危機期間,銀行倒閉數從2008年的30家,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140家、2010年的157家,到2011年銀行倒閉有所放緩,2012年為93家,2013年為52家。在2009年,幾乎每個週五,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都要為幾家倒閉的銀行收拾殘局。銀行倒閉數目的增加,加速消耗了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數十億美元的資金。這一年,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赤字創下209億美元的記錄。

  危機迅速從美國擴展到全球。一些國家幾乎是一夜之間從「天堂」墜入「地獄」。愛爾蘭、波羅的海三國、冰島,都在這場危機中遭受到沉重的打擊,許多銀行也因此倒閉,甚至有的國家都瀕臨破產。

  次貸問題及所引發的金融危機,起因是美國房價下跌引起的次級貸款對象的償付能力下降。美聯儲在IT 泡沫破滅之後大幅度降息,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從2001年到2004年中連續13次降低利率,期間聯邦基金利率達到過去4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持續下降的利率,誘發了房地產的繁榮,期間房價指數上漲了130%。由於房地產抵押品的的上漲,次級貸款快速增長,也造成了次級房貸證券化市場的泡沫以及通貨膨脹的加劇。為了抑制日益上漲的通貨膨脹,2004年6月,美聯儲開始調整其利率政策,連續17次調高利率。受此影響,樓市開始掉頭,房價持續下跌,抵押的房產大幅度貶值,以次級房貸為基礎的次級證券的市場價值急劇下降。作為次貸證券最大認購方的雷曼兄弟,2006年佔有11%的市場份額。158歲的雷曼兄弟在這次次貸危機中倒閉既在情感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不止是投行,在這次危機中倒閉的華盛頓互惠銀行,其信用卡業務組合中,屬於次貸就佔45%。

  面對次貸金融危機造成大批銀行倒閉,立法者又開始了新一輪銀行監管變革。2010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的《多德-弗蘭克法案》被認為是「大蕭條」以來最全面、最嚴厲的金融改革法案,其核心內容包括:一是擴大監管機構權力,破解金融機構「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ll)的困局,允許分拆陷入困境的特大型金融機構和禁止使用納稅人資金救市;可限制金融高管的薪酬。二是設立新的消費者金融保護局,賦予其超越監管機構的權力,全面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三是採納所謂的「沃克爾規則」,即限制大金融機構的投機性交易,尤其是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以防範金融風險。但是,法案能否如人們期待的那樣成為與《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1933年銀行法案》)比肩的又一塊金融監管基石,並為全球金融監管改革樹立新的標尺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為什麼它們會倒下

  小銀行比大銀行易倒

  美洲第一家銀行是1740年在新英格蘭成立的土地與製造銀行(Land and Manufacture Bank),但該銀行沒存續多久就被殖民地當局關閉。當今美國存續最悠久的銀行是紐約梅隆銀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BNY Mellon),前身是1784年設立的紐約銀行,2013年銀行資產排名位居全美第五。與紐約梅隆銀行同年設立的是美國銀行,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784年的馬薩諸塞州銀行,是美國第二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資產位居全美第二。資產位居榜首的摩根大通,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799年紐約大通曼哈頓公司和1860年紐約摩根擔保信託公司。資產位居第三的花旗銀行,前身是1812年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資產位居第四的富國銀行,1852年成立於美國紐約,後遷址到舊金山。

  由此可見,美國資產排名前五大銀行,最長的有230年歷史,最短的也有162年歷史,都是些百年老店,而且還是銀行中的巨無霸。在次貸金融危機的2008年至2011年期間倒閉的402家銀行中,329家為資產規模在10億美元以下的小銀行,佔倒閉銀行的81.84%。為什麼小銀行比大銀行更容易倒呢?首先,小銀行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較低;其次,小銀行不具有「系統重要性」,其倒閉對整個社會的震動較小,因而政府對其救助力度不如大銀行。這就是所謂「大而不能倒」的規則。

  資產錯配的銀行易倒

  資產錯配包括結構錯配和期間錯配。

  所謂資產結構錯配是指存款機構的資產配置比較單一,分散風險的能力較差。多數商業銀行所持資產組合的多樣化程度高,貸款類型也很多。相比而言,儲蓄機構(thrift)的資產多樣化程度要低得多,其持有的資產主要集中在房地產貸款上,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住宅抵押貸款一度佔行業資產總額的72.5%。

  資產結構錯配,就如同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其分散風險的能力下降。尤其是如果盛放雞蛋的籃子漏洞太多,則風險更大。成立於1889年的華盛頓互惠(Washington Mutual,WaMu)銀行總部位於西雅圖,是美國最大的儲蓄機構和第六大銀行,擁有3070億美元資產和1880億美元存款。在華盛頓互惠銀行的信用卡業務組合中,45%屬於次貸。由於其資產業務過於集中在次級貸款,因此成為次貸危機中倒閉的規模最大的銀行。

  所謂資產時間錯配是指存款機構的負債與資產的到期日不一致,存款到期,而貸款尚未了結,存款機構手頭沒有足夠的頭寸支付到期存款的支取。由於大部分房地產抵押貸款是長期貸款和固定利率貸款,將短期存款轉為長期固定利率的住宅抵押貸款,其面臨的利率風險比商業銀行要高。即使長期房地產抵押貸款利率可變,但這個利率也比存款利率變動要慢一些。另外儲蓄機構比銀行持有的現金少,平均持有的現金資產比率為2%,而銀行持有的現金資產比率為13%。這也正是在20世紀80年代市場利率劇烈變動時期絕大部分儲蓄機構都處於虧損狀態以及因流動性差而先於商業銀行倒閉的原因所在。

  為了克服這種資產期間的錯配,儲蓄機構實施了固定利率抵押貸款的到期日可做調整與可調利率貸款的貸款策略,可調利率貸款的佔比超過了50%,使貸款收益與市場收益的聯繫更加緊密。雖然可調利率貸款的再定價很少能像貨幣市場存款賬戶(money market deposit account,簡稱MMDA)那樣做到一個月內能將利率變動一次或多次,但是其可以縮短資產的到期日,為儲蓄機構提高盈利能力提供了一個便利工具,降低了因頭寸短缺而被擠兌的風險。當然這是倒閉潮之後的補救措施。

  高風險資產過度的銀行易倒

  現實生活中絕對的無風險的資產並不存在,儘管有些資產不存在違約風險,如美國一個月期的短期國債,但是其價值也會每天出現無法預測的波動,而對於外國投資者來說,除了短期國債的價值波動外,還有匯率波動的風險。儘管不存在絕對無風險資產,但是資產的風險還是可以分出高低的。一般來講,高風險的資產大都有高收益的預期,否則就會無人問津。但是對於一個企業,特別是對於銀行來說,其資產配置應當適當,如果單純追求高收益而過度配置高風險的資產,其倒閉的概率就會大增。

  20世紀80年代,美國廢除存款利率管制後,銀行和儲蓄機構將其盈利的最佳方式定義在存貸利差上。受利益的驅動,一些儲蓄機構通過將存款人資金投入高風險金融資產,以獲取更高回報率的機會。而監管當局通過放鬆對儲蓄機構投資的限制來鼓勵這種活動。比如較為激進的加州,允許儲蓄機構最多以毛資本的25%投資於公司股票和債務工具,只要對一家公司的投資不得多於機構總投資的10%即可,這就為儲蓄機構投資於「垃圾債券」打開了大門。那時期存貸協會(S &L)被戲稱為垃圾債券的堆積場, S &L持有所有發行在外垃圾債券的曾經達到7%。這些持有量集中於少數幾個大型S &L。

  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馳騁華爾街的「垃圾債券大王」邁克爾·米爾肯,最終被判處10年監禁,賠償和罰款11億美元,並禁止從事證券業

  邁阿密的集中信託儲蓄銀行(Centrust Savings Bank)就從德崇證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購買了價值14億美元的垃圾債券,兩家機構皆因投資垃圾債券過度而先後破產,而德崇證券是雷曼兄弟破產之前最大的投行破產案。貝弗利山哥倫比亞儲蓄銀行(Columbia Saving of Beverly Hills),利用享有存款保險保障的客戶存款購買垃圾債券,向各類「公司劫掠者」(corporate raiders,指大量購買上市公司股票,利用股東投票權迫使公司管理層採取措施提升股價,從中牟利)提供資金,最終損失5.91億美元,其總部的垃圾債券資產組合達10億美元,最後不得不宣佈倒閉。這些所謂的「進取的儲蓄機構」(go-go thrift)投資範圍毫無節制,從不動產到石油鑽探無所不包。1985年,有超過700家S &L陷入破產;沒過幾年,隨著不動產價值的崩潰,又有上百家S &L倒閉。在很多個案中,這些破產都是不負責任的投資活動所導致。

  除了過度高風險投資易導致銀行倒閉外,不良貸款過多也是困擾銀行的因素。許多事例表明,倒閉或被併兼併的銀行,很多損失並不是來自於交易,而是來自於不良貸款。如華盛頓互惠銀行,美聯銀行(Wachovia)和哈利法克斯銀行(HBOS)。雖然,許多不良貸款都有借款人資產作抵押,但是當出現恐慌、加之資產大幅度貶值時,資產抵押幾乎不起作用。一是因為抵押物貶值後銀行不能收回預期的變現資金;二是因為恐慌和資產貶值後,很少有人購買抵押資產,抵押資產很難變現,或者只能以極低的價格變現。

  市場判斷失誤的銀行易倒

  在市場好的年份,整個市場都在向上,市場流動性氾濫,投資者被樂觀情緒所矇蔽,高風險投資帶來一時的高收益,使銀行家們樂此不彼。比如,2007年,華爾街的不少機構一味投資次貸產品不當而蒙受損失,此時的雷曼兄弟仍然盈利41億美元。是雷曼兄弟風險防範做得好嗎?不是,只是其暫時運氣不差。但是雷曼兄弟並沒有見好就收,當次貸債務違約大規模出現時,再想抽身已經晚矣。2008年9月11日雷曼兄弟公佈的財務報告顯示,第三季度巨虧39億美元,創下公司成立158年歷史以來最大的季度虧損,4天之後,雷曼兄弟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

  股東信譽不穩的銀行易倒

  銀行是一個以信用為基石的企業,如果銀行的信用受到動搖,輕者被擠兌,重者要倒閉。銀行信用不止是銀行本身,還包括銀行的股東,這也就是許多國家監管當局對銀行股東資格進行嚴格限制的主要原因。在美國不乏有因股東信用危機而導致銀行破產的案例。上期提到的1907年尼克博克信託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 Company)倒閉案,就是因為其控股股東進行銅交易時發生巨虧,從而引發存款人的恐慌擠兌而倒閉的。

  內部人嚴重犯罪的銀行易倒

  銀行內部人的刑事犯罪會導致銀行倒閉嗎?提到這一問題,人們自然聯想到英國巴林銀行(Barings Bank)的「流氓交易員」裡森(Nick Leeson)。創建於1763年的巴林銀行是世界首家「商人銀行」(merchant bank,原指對企業進行股權投資、而非貸款的一種金融機構,現代語境中,基本可以認為等同於投資銀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和王室成員是其長期客戶。1994年下半年至1995年初,年僅28歲的裡森是巴林銀行新加坡分行負責人,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以銀行的名義認購了總價70億美元的日本股票指數期貨,並以買空的做法在日本期貨市場買進了價值200億美元的短期利率債券。如果這幾筆交易成功,將會從中獲得巨大的收益,但阪神地震後,日本債券市場一直下跌,巴林銀行因此而損失14億美元,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該行現有的8.6億美元的總價值。1995年2月27日,這家有著233年歷史的銀行倒閉,裡森也因此鋃鐺入獄。

  英國巴林銀行(Barings Bank)的『流氓交易員』裡森(Nick Leeson)

  美國雖然尚未出現類似裡森那樣的悲劇,但是不誠實的銀行家也能激起公憤。20世紀80年代,美國公眾通過媒體飽餐了大量銀行倒閉案,不時也伴隨著幾起高度渲染的對銀行高管的檢控新聞。儘管人們提出眾多理論試圖解釋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銀行崩潰現象,但是沒有實證數據表明廣泛存在是導致銀行崩潰的主要原因,這主要歸因於美國嚴格的刑事處罰制度威懾。然而,雖然美國銀行業不存在廣泛的內部人刑事犯罪,也不排除個別銀行高管鋌而走險的事例出現。

  20世紀80年代大量倒閉的儲蓄機構(S& L)中,一些機構從事「垃圾換現金」交易,機構從其執行官和親信手中購買無價值的資產。1988年破產的北美儲蓄和貸款協會(North American 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的發起人將價值365萬美元的財產以4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機構。花費大約26億美元聯邦存款保險基金的加州歐文林肯儲貸協會(Irvine Lincoln 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 破產,主要也是由內部人濫權所致,該機構的控股股東、董事長向其關係公司發放貸款無法收回,導致機構巨額損失。

  查爾斯·凱亭和林肯儲貸協會醜聞生動揭示了儲貸危機根源。圖為1990年查爾斯·凱亭帶著手銬來到洛杉磯法庭

  如何處置倒閉銀行

  美國處置銀行倒閉分三步:救助、關閉認定及宣佈、清算,以及配合這三步程序對相關責任人的懲戒。

  是否救

  在銀行破產之前,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可能會對困難銀行提供財務支持。這些公開的銀行援助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單獨酌量後,根據其規定的條款和條件提供。但是,根據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政策,除非其認定「對行政管理層、董事、股東和次級債券持有人產生的經濟影響,相當於銀行實際倒閉所產生的影響」否則其不會對銀行提出的申請施以援助。

  在提升情況下,如果困難銀行被認為大而不能倒的話,支付會提供援助,幫助銀行恢復清償能力。只有在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總裁、美聯儲主席和財政部長聯席同意的情況下,以及銀行的倒閉會造成嚴重的「系統風險」時,才允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未受保險的存戶和其他銀行債權人提供保護。大陸伊利諾伊銀行(Continental Illinois Bank)系統倒閉事件就是一個銀行倒閉造成系統風險的例證。1984年,大陸伊利諾伊銀行有超過1000個其他銀行在其開設的代理賬戶,其中的66個代理銀行賬戶中有未受保險的存款,總額超過了大陸伊利諾伊銀行資本的100%,另外113個賬戶中的存款總額相當於大陸伊利諾伊銀行資本的50%~100%。如果當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選擇是不保護大陸伊利諾伊銀行,那麼後果將會嚴重削弱那些代理行的實力。在1986年至1991年期間,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只認定了四家銀行屬於「大而不能倒」的銀行,並對這些銀行所有的儲戶給予了存款保險保護。

  如何認

  關閉銀行的決定由該銀行的首要監管機構作出,股東無權獲得任何給予關閉的事先通知。通常關閉銀行的理由包括:根據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銀行債務超過了資產而無力償債;或是根據銀行的資產折現性,銀行在債務到期時無力償還債務。但是,根據快速糾正行動制度,如果銀行的資本水平跌到了2%或更低,銀行就有可能被關閉,即使此時銀行並沒有技術性破產。這項權力的目的是,降低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在處理銀行倒閉問題時所支付的成本。

  怎樣清

  根據《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改進法》,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要採用「風險最低」(riskminimizer)的方法解決倒閉銀行的問題,即在所有可能採取的方法中對聯邦存款保險資金而言成本最小。銀行清算的方法包括:清算變現;進行購買和債務承擔交易,由另一家金融機構購買倒閉銀行的資產,並承擔銀行原有的債務等。

  懲戒誰

  當下,人們在質疑某人缺位、沒有擔當應負義務時最流行的語言是:某某去哪了?一個銀行倒下後,人們自然也會問那些為銀行提供服務的中介機構去哪了?銀行的董事去哪了?銀行的股東去哪了?

  中介去哪了

  早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聯邦法院法官就向為銀行服務的中介機構發出這樣的質疑。1989年4月,一家名為林肯儲貸協會(Lincoln Savings &Loan Association)的儲蓄機構被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查封,理由是該儲蓄機構資不抵債金額超過26億美元。林肯向哥倫比亞特區聯邦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撤銷查封決定。斯伯金(Stanley Sporkin)法官在確認林肯確實從事大量不安全和不穩健的銀行業務經營後,對為林肯提供服務的中介機構進行了譴責,他質問道:進行這些明顯不當的交易時,這些專業諮詢人員去哪了?為什麼他們沒有任何人作聲,或者與這些交易劃清界限?進行這些交易時,外部會計師和律師又去哪了?有那麼多的專業精英參與其中,為什麼沒有一名專業人士進行舉報,制止本案發生的過分行為?法官認定,顯然是中介機構不願意與公共監管機構進行合作。實際上,中介機構不時地阻擾監管機構履行職責。斯伯金法官的一聲「專業人士都去了哪裡?」,成為美國儲蓄機構監理局(Office of Thrift Supervision,OTS)的「集結號」,OTS開始整理一直擔任林肯代理人的凱壽(Kaye Scholer)律師事務所的材料,對其提出了10項指控。同時簽發了臨時禁止令,禁止該律所合夥人未提供擔保即從律所退伙,並要求律所將合夥人收入的25%交由第三人保管。同一天,OTS還起訴律所,向其索賠2.75億美元。儘管律所公開宣稱其無辜,但是在一星期內就作出讓步,同意接受對三名合夥人的處罰,並願意支付4100萬美元的訴訟和解費。

  董事去哪了

  應該在銀行,而且是一心一意,不能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銀行董事作為企業受託人應當承擔的信義義務。當銀行破產時,是否履行該義務成為判斷董事是否應當承擔責任的重要依據。1989年,城市聯邦儲蓄銀行(City Federal Savings Bank)被接管。破產接管人以銀行的名義向高管和董事提起訴訟,訴狀稱,被告的不作為導致銀行進行了多筆不良的發展、建設和商業併購貸款,這些不作為構成了嚴重疏忽、簡單疏忽和對信義義務(fiduciary duties)的違反。該案的意義在於,雖然董事可能很忙,但是作為銀行董事的信義義務不能忘,否則就要對銀行破產承擔責任。

   股東去哪了

  為了防止銀行股東在銀行倒閉時逃脫,美國有三項措施做保證:

  一是「交叉保證」(cross guarantees,或cross-bankguarantees)。美國國會於1989年在《金融機構改革、復甦與強化法》(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form, Recovery, and Enforcement Act of 1989, FIRREA) 中加入了「交叉保證」條款,規定如果數家存款機構受同一家控股公司控制,在該立法範圍內,它們被視同於同一家銀行的分支機構。相互保證條款的目的是:保證同一控股公司內,作為子公司,出於健康運營狀態的存款機構,其資產可以被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用於抵消為清算另一家倒閉的子公司所支付的成本。

  二是股東保證。根據1991年《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改進法案》(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1991,FDICIA),如果一家銀行發現資本不足,及無法滿足最低資本要求,那麼銀行必須向監管當局提交一份重新充實資本的計劃,銀行的控股公司要保證銀行將會遵守該計劃,直到在連續四個季度裡,每個季度資本均為充足,並且為銀行履行計劃提供適當擔保。

  三是「力量之源」原則(Source-of-Strength Doctrine)。這是美聯儲於1987年制定的一項政策,規定當銀行子公司陷入困境時,銀行控股公司應當提供注資來維持銀行子公司的清償能力。同時,美聯儲還將是否符合「力量之源」條件納入批准銀行控股公司併購銀行程序。1988年美聯儲曾經啟動力量之源程序,要求總部位於德克薩斯州的MCorp銀行控股公司對發生財務危機的25家銀行子公司實施援助,MCorp不堪重負,不久就提出自願破產申請。據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自己的史冊記載,MCorp清盤案是該公司史上規模第三大、成本第二高的銀行清盤案。

  美國銀行倒閉的特點

  特點之一:週期性

  與其他企業一樣,美國銀行的興衰與經濟發展週期正相關,銀行倒閉呈週期性。經濟危機爆發時期,大批銀行倒閉,而經濟危機過後,經濟處於復甦和相對平穩週期,銀行倒閉就很少。比如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蕭條後,1943年至1974年31年期間,每年商業銀行(未包括儲蓄機構)倒閉數均未超過兩位數,而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危機時,每年都有幾百家銀行倒閉,最高的1980年達532家。危機過後年份,倒閉銀行又回到個位數,有年份甚至為零。最近的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由於美國整體抗危機能力以及救助能力的增強,2008年至2012年5年間共有472家商業銀行倒閉,最高的2010年有157家。

  銀行倒閉週期性的現象給予的啟示,一是平穩時期雖然銀行倒閉數量少,但並不表明所有的銀行都很健全,許多問題銀行被市場繁榮所掩蓋,甚至危機爆發前夕毫無倒閉徵兆;二是平穩時期一些銀行擴張較快,泡沫不斷堆積,積累到一定程度,或是引爆別人,或是被別人引爆;三是經濟危機雖然對銀行業造成損害,但也淘汰了一些機體不健全的銀行,促進了整個銀行業的安全和穩健。

  特點之二:修復能力強

  每一次銀行倒閉潮的處置過程及危機過後的反思過程,都促使美國銀行制度進行重大變革,比如1907年的銀行倒閉潮,就促成了美聯儲的誕生;1929~1933年大蕭條,促成了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銀行危機促成了存款利率管制和分業經營限制的廢除;2008年的次貸危機促成銀行「大而不能倒」問題的解決。這些銀行制度的重大變革,表明美國銀行監管具有極強的修復能力,這對復甦和穩定經濟具有積極的意義。

  特點之三:區別處置

  美國在處置銀行倒閉問題上採取區別對待的態度,能預警的提前預警;能救助的按照法律規範救助;不能救助的按照最小成本原則處置;對於那些倒閉會造成嚴重「系統性風險」的銀行,則打破常規給予最大力度的救助。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銀行監管機構不只是救助銀行,對於那些與銀行業務相關、其倒閉會連帶引發銀行倒閉的機構,如投資銀行、貨幣基金、保險公司等,也給予必要的救助,以保證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

  雖然到目前為止,中國僅有一家商業銀行和少數儲蓄機構破產,尚未出現大範圍的銀行倒閉現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所有的銀行都非常安全與穩健。曾經有一段時期,中國許多銀行包括一些大型銀行都瀕臨技術性破產,只不過由於國家信用的支持,才沒有發生擠兌現象。隨著中國銀行業市場化進程深入,銀行倒閉將不可避免。監管當局對此也有所準備,比如銀行破產條例的起草、存款保險制度的設計、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和生前遺囑的制度安排等。在這些制度設計過程中,考察美國銀行業倒閉的教訓和制度設計,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和借鑑。

  (作者單位為中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與其所在機構無關)

  參考書目

  1.莉莎·布魯姆(Lissa L. Broome)、傑裡·馬卡姆(Jerry W. Markham)著,李杏杏、沈曄、王宇力譯,何美歡審校:《銀行金融服務業務的管制 案例與資料(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莫娜·J·加德納(Mona J. Gardner)、迪克西·L·米爾斯(Dixie L. Mills)、伊麗莎白·L·庫珀曼(Elizabeth S. Cooperman),劉百花、駱克龍、張慶元、張大威譯:《金融機構管理資產/負債》。中信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Jonathan R. Macey,Geoffrey P. Miller,Richard Scott Carnell:Banking Law And Regulation(Third Edition),中信出版社2003年7月影印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17

盤點“滬港通”對外資的機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512

隨著中國A股市場的開放,可能會為國外一些價值投資者提供發揮的空間。 近期,ETF發行商們與擁有A股投資配額的香港公司合作,開始為外國機構和零售投資者提供中國A股市場投資機會。這顯示出中國政府為吸引外資所做出的努力,目前外國投資者在A股市場中約有1~2%的占比。 去年10月開始,中國有關當局頒布“滬港通”規則,允許香港經紀商接收568只A股公司股票的買單和賣單,占上海股票交所上市股票市值的90%、交易量的80%。 雖然給香港投資者的配額並不高,每天只有2.1億美元,但這樣的舉動無疑是非常積極的征兆。同時,隨著A股的開放,其被全球指數提供商納入綜合指數編制的希望也越來越高,這也將增加外國投資者對A股的需求。 根據全球指數及相關衍生金融產品標的提供商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A股有望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占到10%的權重。該指數擁有1.4萬億美元的標的資產。10%意味著A股納入指數可能帶來超1000億美元需求。當然這個需求的增加是循序漸進的。 在估值方面,滬深300指數目前看上去價格比較便宜,該指數追蹤A股中在上海和深圳兩地上市的300家市值最大、流動性最好的公司股票。該指數成分股當前平均市盈率只有10倍,較標普500和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18倍和17倍要低不少。不止這樣,A股與H股的折價也到達了8年來最大程度。 A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走勢不與美股聯動。對於某些投資者來說這也是一項利好,因為這樣可以使多自己多樣化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更為分散。 當然,投資A股肯定是有風險的。因為A股市場相對於國外成熟市場,公司管理與財務水平都存在差距,同時受政府政策的影響也比較大。關於中國經濟在這兩年可能大幅放緩的擔憂也從未停止過。另外中國新興的一些優秀企業也有並沒有在A股上市,比如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就選擇了在美國上市。 雖然2013年的中國股市熊冠全球,但國際資本對投資中國股市仍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熱情。彭博社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幾個可以參考投資中國A股的ETF產品選項: 1.db X-trackers Harvest CSI 300 China A-Shares Fund (ASHR) 這是一只由德意誌資產和財富管理公司和嘉實基金聯合發起的ETF基金,去年11月設立,追蹤滬深300指數,規模2.1億美元。該基金對金融行業公司配置份額較大,為38%。德意誌銀行最近還發行了一只投資更小規模市值公司的基金名為:db X-trackers Harvest CSI 500 China-A Shares Small Cap Fund (ASHS)。 2.Market Vectors ChinaAMC A-Share (PEK) 該基金於本月24日開始交易,與上述ASHR基金類似,表現結果也是相同的。這只基金的主要特點是規模非常小,只有2400萬美元,所以價格會略微便宜一些。每年收取0.72%的管理費。 3.KraneShares Bosera MSCI China A Shares (KBA) 該基金的不同之處在於提供了更廣泛的A股選擇。該基金持有442只股票,較上述兩只基金擁有更多的中小市值公司股票。該基金規模只有300萬美元,手續費是0.85%一年。與今年3月發行,至今表現基本持平。 可供選擇的還有db X-trackers Harvest MSCI All China Equity ETF (CN)這樣涵蓋600多只股票的基金。比規模最大的中國ETF——iShares中國大型股ETF (iShares China Large-Cap ETF, FXI)涵蓋的股票要多20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97

盤點:中國互聯網11個創業派系456創始人名單大全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7/144752.html

中國的互聯網大公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在人才培養、業務鍛鍊、資源聚集等方面,成為創業者的 搖籃或練功房。無論是高管出來、還是普通員工出來,氣質上或骨子裡都帶著一些無法解釋又隱約可見的因子。

創業者是創業公司的靈魂,我們可以看到:創業公司的成員構成、人員流動、創業及工作經歷、培養創業者較多的學校、培養創業者較多的公司……等等。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無圈子 不江湖」。

中國的互聯網大公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在人才培養、業務鍛鍊、資源聚集等方面,成為創業者的 「搖籃」或「練功房」。無論是高管出來、還是普通員工出來,氣質上或骨子裡都帶著一些無法解釋又隱約可見的因子。他們正在成為國內互聯網創業江湖的中堅力量,有些發展快速、拿到千萬級的投資;有的才剛剛起步、可能你從未聽說;有的與老東家親密合作、擴大XX系生態鏈;有的則在激烈競爭、與原公司不相往來。


一、阿里巴巴系:75家公司,其中2013年成立的有18家公司

 

IT橘子數據庫中,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成員來自阿里巴巴的創業公司共計75家,其中在2013年創辦或新推出產品的公司18家,和去年相比涉及的方向更為多樣化,涵蓋電子商務、旅遊、移動應用、智能硬件、金融理財等領域。其中移動互聯網佔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在線旅遊OTA領域也有多位創業者。

 

 

2013年新出現的阿里巴巴系創業公司代表:

 

蔣韜,杭州同盾科技創始人及CEO,此前曾擔任阿里集團安全部技術總監,長期致力於建立高性能高可擴展性的互聯網風控及反欺詐平台;2013年10月創辦同盾科技,11月獲得IDG資本、華創資本1000萬元A輪投資。

 

顧大宇,bong健康手環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阿里巴巴工作,原阿里巴巴國際站用戶體驗團隊、「來往」、阿里云OS垂直業務線負責人。

 

葉進武, 盈盈理財創始人,杭州龍盈投資CEO。此前曾在支付寶工作多年。

 

楊洋(蚱蜢),愛拼車聯合創始人,2013年11月發佈愛拼車iPhone版本,此前曾在阿里巴巴工作6-7年,團隊兩外兩位合夥人也都來自阿里巴巴。

 

鄒臣亭,寶貝有約聯合創始人及CEO,此前曾擔任阿里巴巴運營總監等。

 

趙京雷,上街吧聯合創始人及CEO,2010年7月入職阿里巴巴,2013年離職創業。

 

文君,有家小店聯合創始人,此前曾擔任淘寶網產品經理。

 

王朝輝,應用廚房工作室聯合創始人,產品有聽說、快讀、雨天、NewMe日記等,此前曾在淘寶擔任產品經理。

 

李三科,云臉應用鎖創始人,曾擔任阿里巴巴B2B部門客戶經理。

 

孫建榮,訂房寶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阿里巴巴工作。

 

蘆宇峰,杭州烏龍島網絡CEO,旗下產品有旅途求助,此前曾在阿里巴巴工作。

 

2013年以前部分創業者代表:

孫彤宇,盒子世界聯合創始人,曾擔任淘寶網總裁。

 

程維,嘀嘀打車創始人,曾擔任淘寶B2C事業部副總經理;嘀嘀打車的聯合創始人張航也來自阿里巴巴。

 

陳琪,蘑菇街/卷豆網 創始人,曾擔任淘寶產品經理;蘑菇街的核心成員岳旭強、李研珠也都來自淘寶。

 

朱寧(白鴉),連續創業者,2013年開始做新項目「口袋通」。此前主要做社交電商網站「逛」。是貝塔.朋友聯合創始人、五季諮詢合夥人。此前曾擔任支付寶首席產品設計師。

 

吳志祥,同程網創始人,曾在阿里巴巴工作。

 

王皓,蝦米網創始人,曾在阿里巴巴工作。

 

馮大輝,丁香園CTO,曾擔任支付寶首席DBA、數據架構師等。

 

張斗,音悅台創始人,曾在阿里巴巴工作。

 

蔣海炳,500mi五百米/馬伯樂招聘網 創始人,曾在支付寶工作。

 

陳棟,杭州沃趣科技聯合創始人,曾擔任阿里巴巴DBA團隊負責人;沃趣科技的核心成員李建輝、羅春、熊中哲、李春也都來自阿里巴巴。

 

秦俐,淘課網創始人,曾是阿里巴巴早期業務發展部經理。

 

郝亞偉,微格互動創始人,曾在阿里巴巴云計算工作。

 

王建時,卡塔科技/無線淘皮 聯合創始人,曾在阿里巴巴工作。

 

唐樨瑾,杭州麥苗網絡創始人,曾在阿里巴巴工作。

 

吳國權,杭州彩鉑網絡創始人,曾在淘寶工作。

 

何俊,銅板街創始人,曾在支付寶工作。

 

樊華,米茶屋聯合創始人,曾在阿里巴巴、華數淘寶擔任產品經理。

 

張良倫,米折網/米券網 創始人,原阿里巴巴旺鋪負責人;團隊核心成員郁佳傑、柯尊堯也都來自阿里巴巴。

 

潘國棟,吉屋網創始人,曾任口碑網產品總監、支付寶用戶事業部產品總監。

 

宋楊,淘花運聯合創始人,曾在阿里巴巴工作。

 

丁琛,樂豚Yippee Arts聯合創始人,曾在支付寶做前端開發。

 

王春生,禪道(易軟天創科技)創始人,曾在淘寶、阿里媽媽工作。

 

左煒,想去網聯合創始人,曾在淘寶工作;想去的聯合創始人劉祚宏也來自淘寶。

 

趙思銘,聽聽(聽者科技) 創始人,曾擔任淘寶網高級產品經理。

 

金忠堃,美食行/說淘 創始人,曾在淘寶工作;其他核心成員丁紹順、劉志濤也都來自阿里巴巴。

 

愛美丫老吳,愛美丫聯合創始人,曾在阿里巴巴工作,核心成員也都來自阿里。

 

葉一火,比特寶創始人,曾在阿里巴巴B2B工作。

 

歐德張,布道教育創始人,曾在阿里巴巴工作。

 

二、騰訊系:48家公司, 2013年創辦的16家

 

IT橘子的數據庫顯示,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成員來自騰訊系的創業公司共計48家,2013年創辦或新推出產品的公司16家,涵蓋電子商務、遊戲、移動應用、旅遊、社會化營銷、家居、創業服務等領域。其中有已經創業多年後推出新項目新產品的創業者,有高管負責人離職創業,有的已經拿了數千萬投資,有的產品還在開發中。

 

 

2013年新出現的騰訊系創業公司代表:

歐陽云,云智聯網絡聯合創始人。前高朋網首席執行官,前騰訊戰略部負責人。

 

吳國鴻,口袋視頻創始人, 此前曾擔任騰訊無線搜索產品總監

 

郭新濤,銀客網CEO,此前曾在騰訊搜索部門工作 。

 

范新紅,嘀嗒行/天天特價游創始人。此前曾在騰訊門戶事業部門工作

 

王信文,莉莉絲科技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騰訊擔任遊戲運營與策劃。

 

李明強,圖圖搜衣創始人及CEO。曾供職於微信團隊,是微信早期主要成員之一。

 

吳帥,德加互動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騰訊、龍尚互動等做市場營銷和銷售。

 

翟紅亮,愛秀吧創始人,此前曾擔任騰訊互動產品產品經理 。

 

游敏麗,住趣家居網創始人,曾在騰訊無線3G產品中心負責手機QQ等策劃和運營。

 

謝國雄,搭伴玩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騰訊工作,主要負責QQ的UI設計 。

 

蔡月芳,手機遊戲公司掌靈無線科技創始人,此前曾在騰訊工作。

 

曾永林,成都艾塔科技創始人及CEO,曾經在騰訊互娛擔任過多款遊戲的主程。

 

曾杗,智品移動聯合創始人。曾任職於騰訊,任安全中心產品經理

 

曾瑜輝,信融財富 CEO。原騰訊財付通高級產品經理、大項目經理。

 

陳元強,深圳木浪科技創始人,多備份創始人。曾擔任騰訊家庭產品技術總監等。

 

2013年以前部分創業者代表:

汪海兵,淘米創始人,曾擔任騰訊產品經理;聯合創始人魏震、程云鵬也都來自騰訊。

 

封林毅(夜貓),iTools(深圳創想天空)聯合創始人,是騰訊第6號員工。

 

莫顯峰,Ucloud(優刻得)聯合創始人及CTO,曾擔任騰訊技術總監;Ucloud的COO華琨也來自騰訊,曾擔任騰訊運營總監。

 

荊濤,喜叮噹創始人,曾擔任騰訊北京公司副總經理。

 

李建成,房多多聯合創始人\CTO,此前曾擔任騰訊深圳研發中心總經理。

 

黃何,磊友創始人,曾在騰訊擔任產品經理。

 

張博,美膚匯創始人,曾擔任QQ旅遊前產品總監。

 

徐琳,看處方聯合創始人,曾擔任騰訊QQ空間產品總監。

 

楊世挺,愛服客創始人,曾在騰訊擔任研發工程師。

 

田宗仁,24派科技(24拍、硒品彙商城)聯合創始人,曾在騰訊工作。

 

李朋濤,微印創始人,曾在騰訊擔任產品經理。

 

陳林,GlobalApp(漂流瓶)聯合創始人,曾在騰訊研究院工作。

 

郭志偉,多米商城創始人,曾在騰訊拍拍擔任產品經理。

 

周蕾,蜜友衣櫥(miyoo)創始人,曾任手機QQ遊戲團隊主管、手機QQ空間產品主管。

 

付恆,Mapiz(聚智互動) 聯合創始人,曾在騰訊SOSO工作。

 

秦保安,樂刷聯合創始人,曾在騰訊財付通工作。

 

鄭煥德,鄰伴(鄰天下)創始人,曾在騰訊QQ音樂工作。

 

劉永安、張利,深圳吉屋網絡聯合創始人,曾在騰訊財付通工作。

 

郭欣,美麗家創始人,曾在騰訊網站部工作。

 

高萌,我要好貨網(廣州潤青)創始人,曾在騰訊互聯網市場部工作。

 

張吉峰,智慕時代科技創始人,旗下有蝸牛電視、路口、35Groups等產品。2005年進入騰訊工作。

 

王卿羽,深圳淘樂科技創始人,曾在騰訊工作。

 

劉鄴,百貨網聯合創始人,曾在騰訊工作。

 

周華林,蓋亞桌面(Gaya3D)聯合創始人,曾在騰訊工作。

 

楊威,貝瓦網創始人,曾是騰訊市場運營部門的負責人。

 

陳應魁、王星,賣座網創始人,曾在騰訊工作。

 

張珍,深圳市網居無限科技創始人,曾擔任騰訊手機qq遊戲大廳高級產品經理。

 

唐欣,幼獸網(悠都網)創始人,曾擔任騰訊無線業務副總裁。

 

章呈,深圳移動夢想網絡的執行總裁,此前曾在騰訊互動娛樂部工作。

 

三、百度系:32家公司,2013年創辦的8家

 

IT橘子的數據庫顯示, 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成員來自百度系的創業公司共計32家,2013年創辦或新推出產品的公司8家,涵蓋在線教育、生活服務O2O、移動應用、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其中本地生活服務和互聯網金融是創業者最集中的領域。創業者中有多位連續創業者,有過多個創業和項目經歷,以產品經理和開發工程師為主。

 

 

2013年新出現的百度系創業公司代表:

焦可,貸小秘創始人兼CEO。 此前曾在百度先後負責或參與MP3、視頻搜索、地圖搜索、娛樂頻道等產品 。

 

林應明,快樂學科技創始人及CEO,此前曾擔任百度架構師。

 

程剛,人人說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百度工作。

 

田維贏,銀訊網創始人,百度前高級工程師。

 

張威,汽車管家創始人,前百度愛樂無線產品部總經理。

 

謝文斌,海淘網/背簍科技創始人、CEO,此前曾在百度無線部門工作。

 

薛皎,北京小跑科技創始人 。此前曾在百度工作。

 

黃瑋惟, 微代駕/微打車聯合創始人、副總經理,此前曾在百度工作。

 

2013年以前部分創業者代表:

劉建國、周利民,愛幫聯合創始人,劉建國曾擔任百度CTO、周利民曾擔任首席架構師。

 

程浩,迅雷聯合創始人,曾擔任百度企業軟件事業部門高級技術經理。

 

梁冬,太美創始人,曾擔任百度副總裁。

 

畢勝,樂淘網創始人,前百度市場總監。

 

周品,趣品網創始人,曾擔任百度聯盟總監。

 

齊玉傑,多盟CEO,曾擔任百度高級技術總監;技術VP王鵬云也曾在多盟工作。

 

周立民,豌豆莢CEO,曾在百度擔任系統架構師、首席系統架構師、產品委員會委員、技術委員會主席。

 

諶振宇,抓蝦聯合創始人,曾擔任百度大搜索部門高級技術經理。

 

雷鳴,酷我創始人,曾擔任百度首席架構師。

 

吳世春,酷訊、食神搖搖 聯合創始人,曾是百度企業軟件事業部門高級工程師。

 

段暉,一見網創始人,曾是百度公司技術委員會五人組之一。

 

趙楠,美膚志創始人,曾擔任百度高級技術經理。

 

郭宇,加意網創始人,前百度首席設計師。

 

唐樨瑾,杭州麥苗網絡創始人,曾在百度擔任高級工程師。

 

王均、張斌,北京天梯網絡(FreshIdeas)聯合創始人,曾在百度工作。

 

閻斌,茄子茄子(網圖創新)創始人,曾在百度地圖部門工作。

 

張劍,Anyview閱讀器創始人,曾負責掌上百度和參與百度瀏覽器開發。

 

付寧,廈門游動網絡創始人,曾在百度工作。

 

劉曹峰,融360創始團隊成員,曾在百度工作。

 

李慰,北京無限點樂科技創始人,曾在百度工作。

 

張磊,點心創始人,曾在百度無線工作。

 

丁春妹,新際互動創始人,曾在百度工作。

 

齊魯,好豆網聯合創始人,曾在百度工作。

 

門旭光,第一步創始人,曾擔任百度商業產品部高級經理。

 

曹大鵬,北京博然樂享聯合創始人,曾在百度工作

 

四、盛大系:57家公司,2013年創辦的14家

 

IT橘子的數據庫顯示,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成員來自盛大系的創業公司共計57家,2013年創辦或新推出產品的公司14家,涵蓋電子商務、遊戲、移動應用、工具軟件、招聘、語音等領域。延續盛大的遊戲基因,眾多創業者投身於遊戲領域,如前盛大遊戲CEO譚群釗創辦HTML5遊戲平台柚子玩、九天創世的CEO劉曉苗、樂加網絡的創始人費元華等。

 

 

2013年新出現的盛大系創業公司代表:

譚群釗,上海金蠶網絡創始人及CEO,柚子玩UZwan創始人。盛大創始人之一,曾擔任盛大遊戲董事兼首席執行官、盛大網絡集團的非執行董事。

 

黃偉,云知聲CEO,此前曾擔任盛大創新院語音院院長

 

劉曉苗,北京九天創世科技CEO兼首席製作人,曾是盛大系列傳奇自主研發和運營的核心成員之一。

 

余建煊,說說英語聯合創始人。曾擔任盛大輕遊戲事業部總經理。

 

何勝強,易點菜單創始人,此前曾在盛大網絡工作。

 

李程,內推網聯合創始人,此前曾在盛大創新院工作。其合夥人黃小亮此前曾在盛大云擔任產品經理。

 

姜宏新,深圳智夢星科技CEO,此前曾在盛大遊戲工作,擔任禹碩遊戲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

 

費元華,上海樂加網絡CEO。此前曾在盛大遊戲工作。

 

齊小石,Touchic特奇時尚創始人。此前曾擔任盛大文學副總裁。

 

吳義堅,靈聲科技創始人及CEO,盛大語音創新院院長。

 

白寧,上海寧樂科技CEO,遊戲優化大師創始人。此前曾在盛大創新院工作。

 

2013年以前部分創業者代表:

凌海,蝴蝶互動(抬槓)創始人,曾擔任盛大遊戲總裁。

 

李瑜,優談網創始人,曾擔任盛大遊戲CEO。

 

朱威廉,暴雨娛樂創始人,曾擔任盛大副總裁。

 

米丹寧,i8小時創始人,曾擔任盛大集團首席信息官。

 

季昕華,Ucloud(優刻得) CEO,曾擔任盛大在線副總裁、首席安全官。

 

梁建武,米格365(多米網絡)創始人,曾擔任華友世紀CTO、盛大在線CTO。

 

王欣,快播科技創始人,曾參與盛大盒子。

 

許朝軍,點點/啪啪創始人,曾擔任盛大邊鋒總裁。

 

岳弢,店店通創始人,曾是盛大早期員工。

 

許式偉,上海七牛信息CEO,曾在盛大創新院工作。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徐立、呂桂華也都來自盛大。

 

李文華,工程師爸爸創始人,曾擔任盛大文學技術總監;聯合創始人耿人傑也來自盛大文學。

 

陳富明,上海麥石信息技術創始人,曾是盛大首款3D遊戲《神蹟》的主創。

 

茅建忠,你畫我猜(優哉游哉)創始人,曾擔任盛大浩方的CEO。

 

徐鵬,上海尚楚網絡科技聯合創始人,曾擔任盛大藝術中心副總監。

 

謝雷,快用蘋果助手創始人,曾在盛大工作。

 

張偉明,上海小蔥網絡創始人,曾在盛大家庭娛樂部門工作。

 

唐榮興,亮風台(上海)信息(HiScene海訊)聯合創始人,曾在盛大工作。

 

陳偉,在路上(上海雀沃信息) CEO,曾擔任盛大運營中心總監。

 

吳佳亮,免費達人(白吃麥當勞)創始人,曾負責盛大格子客。

 

吳裔敏,大蛙數字科技創始人,曾擔任盛大遊戲系統總經理。

 

白冠翔,掌中購聯合創始人,曾在盛大推他工作。

 

王皓,上海皓令信息聯合創始人,曾在盛大工作。

 

鄧方偉,Yateland Games創始人,曾在盛大工作。

 

楊存富,成都卡爾維科技創始人,曾在盛大工作。

 

姚建疆,芭樂傳媒創始人,曾擔任盛大酷6副總裁。

 

陳安郡,愛尚TV創始人,曾擔任酷6高級副總裁。

 

趙亮,愛攝匯創始人,曾擔任酷6網CTO。

 

韓坤,一下創始人,曾擔任酷6副總裁。

 

王濤,上海傲天活力創始人,曾在盛大擔任BD。

 

趙思銘,西安多聽網絡創始人,曾在盛大擔任產品經理。

 

姜祖望,極游網CEO,曾在盛大麻球遊戲擔任運營總監。

 

郝培強,iApp4me創始人,曾在盛大創新院工作。

 

陳玉林,上海盛久網絡創始人,曾擔任盛大遊戲市場營銷總經理。

 

五、網易系:35家公司,2013年創辦的10家

 

IT橘子的數據庫顯示,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成員來自網易系的創業公司共計35家,2013年創辦或新推出產品的公司10家,涵蓋在線教育、房產、移動應用、遊戲、互聯網金融等領域。有成熟公司推出的全新產品,如網易前門戶業務負責人李甬關閉粉筆網、主打新產品運猿題庫產品,也有連續創業者,如在創辦聚淘網、財貓瀏覽器後推出好貸網的李明順。

 

 

2013年新出現的網易系創業公司代表:

李明順,好貸網聯合創始人及總裁。曾擔任網易新聞中心主任。

 

陳萌滄,飯本聯合創始人及CEO,此前曾擔任網易門戶副總編輯。其合夥人曾理、陳子宇也都來自網易。

 

程李,車云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汽車中心總監、銷售二部總經理等。

 

萬春,公平價創始人,大學畢業後就加入網易而後開始創業。

 

潘偉,買房吧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網易天津房產 工作。

 

李好宇,多知網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網易科技頻道工作。

 

謝廷寶, 成都餘香 創始人、CEO、遊戲製作人。此前曾擔任網易主程兼運營負責人 。

 

周健睿,北京戰歌世紀 CEO, 戰歌online出品人 。此前曾在網易上海工作。

 

勾新雨,私人醫生網的創始人,曾在網易財經頻道工作。

 

2013年以前部分創業者代表:

李學凌,多玩遊戲網 (YY)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總編輯。

 

詹鐘暉(叮噹),廣州簡悅(Ejoy)創始人,曾擔任網易COO;簡悅的聯合創始人吳云洋(云風)也來自網易。

 

關國光,快錢創始人,曾擔任網易高級副總裁。

 

周娟,56(我樂網)創始人,網易早期核心員工,曾負責產品、技術部門。

 

李甬,猿題庫/ 粉筆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總編輯;該公司核心高管李鑫、郭常圳、帥科都來自網易。

 

喻華峰,本來生活網聯合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裁。

 

楊斌,Facishare紛享科技總裁,曾擔任網易副總裁。

 

方三文,雪球財經(i美股)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輯;雪球的聯合創始人梁劍也來自網易。

 

唐岩,陌陌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陌陌的聯合創始人雷小亮、李志威都來自網易。

 

張銳,春雨掌上醫生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春雨聯合創始人曾柏毅也來自網易。

 

徐宥箴,多益網絡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夢幻西遊》主策劃。

 

魏劍鴻,擎天柱科技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在線遊戲事業部副總經理。

 

黃鏵,廣州狼騎網絡創始人,曾擔任《大話西遊1&2》主策劃。

 

胡琛,團800創始人,曾擔任網易有道市場總監。

 

丁秀洪,云辰科技(大可樂手機)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輯。

 

馬云,媽媽說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無線事業部負責人。

 

郭子威(純銀),蟬遊記、旅行推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相冊產品總監。

 

張立波,八界網、基金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房產頻道主編。

 

林建邦,Playlithium創始人,曾擔任網易企業發展部總監。

 

羅尉源,掌控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無線遊戲部門工作。

 

葉睿智,幾分鐘網創始人,曾在網易杭州研究院工作。

 

陳聞,寶貝全計劃創始人,曾在網易銷售部門工作。

 

白冠翔,掌中購聯合創始人,曾在網易《魔獸世界》項目組。

 

劉陽,親貝網、童樂奇創始人,曾在網易科技頻道工作。

 

劉偉,PingWest聯合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科技頻道主編。

 

徐虎,騎擺客(700Bike)創始人,曾在網易UGC中心工作。

 

六、新浪系:31家公司,2013年創辦的13家

 

IT橘子的數據庫顯示,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成員來自新浪系的創業公司共計31家,2013年創辦或新推出產品的公司13家,涉及招聘、電商、社交、移動應用、金融理財等領域。其中有新浪內部孵化的創業項目,如張少卓的印象博觀;有新浪投資收購的創業項目,如微米;還有新浪前CEO王志東重新創業做校內外,相比去年不再有成堆的致力於微博社會化營銷的創業公司。

 

 

2013年新出現的新浪系創業公司代表:

王志東,校內外創業人,點擊科技創始人,曾擔任新浪CEO。

 

謝國民,海洋音樂Omusic創始人,此前曾擔任新浪音樂總經理、新浪副總裁。

 

安然,北京互動陽光科技有限公司CEO,微信大屏幕創始人。此前曾在新浪工作。

 

陳理捷,快簡歷創始人,此前曾擔任新浪云平台產品主管。曾負責過的產品包括手機新浪網發佈系統、SinaAppEngine、新浪移動云、新浪云商店、微盤等。

 

胡憲東,喝啥網聯合創始人及CEO。曾任職新浪網 。

 

胡濱,腕錶時代創始人, 曾在新浪 擔任產品經理。

 

程輝,UnitedStack創始人及CEO ,此前曾擔任新浪SAE技術經理。

 

馬思奇,理財寶寶網聯合創始人, 此前曾在新浪工作。

 

朱瑞華,微相本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新浪微博 工作。

 

靳繼磊,獵云網創始人及CEO。 此前曾在新浪科技頻道工作。

 

伍星,優才網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新浪工作。

 

2013年以前部分創業者代表:

王濱,友寶在線(Ubox)聯合創始人,曾擔任新浪高級副總裁兼無線事業部總經理。

 

楊震,大承網絡創始人,曾擔任新浪網副總裁。

 

程炳皓,開心網創始人,曾擔任新浪無線技術副總經理、愛問負責人等。

 

金寶啟,純粹高爾夫網創始人,曾擔任新浪執行副總裁。

 

羅軍,途家網創始人,曾擔任新浪樂居總經理。

 

梁公軍,鮮果網創始人,曾在新浪工作。

 

祝志軍/顧曉斌,TechWeb、蠶豆網創始人,曾在新浪科技頻道工作。

 

江錫卓,我聯繫創始人,曾擔任新浪郵件產品總監;該公司核心成員王春生、楊樺也都來自新浪。

 

方玉書,大家保創始人,前新浪財經主編.

 

程小蘭,ADUU優友移動廣告的創始人及CEO,曾在新浪無線 工作。

 

丁春妹,新際互動創始人,曾在新浪工作。

 

汪佐懷,微商寶創始人,曾在新浪無線客戶端做開發。

 

張曉凌,美食美刻創始人,曾擔任新浪網博客頻道主編。

 

趙廣喜,惠買車創始人,曾擔任新浪汽車頻道副主編。

 

鄧瑋,微博風雲(博瑞創科)創始人,曾在新浪工作。

 

趙充,微易互通(微夢廣告)創始人,曾在新浪工作。

 

許澤瑋,先智創科創始人,曾在新浪工作。

 

李云,高街網創始人,曾擔任新浪女性頻道主編。

 

王寧,試玩網創始人,曾擔任新浪遊戲頻道主編。

 

司文敏,永恆酷動科技聯合創始人,曾在新浪工作。

 

王明功,活力樹創始人,曾在新浪微博工作。

 

李鵬,十分科技(酷云)創始人,曾在新浪工作。

 

曹大鵬,北京博然樂享聯合創始人,曾在新浪工作。

 

譚穎華,廣州圖睿科技(口袋生活、速推)創始人,曾擔任新浪微博產品經理。

 

七、搜狐系:33家公司,2013年創辦的9家

 

IT橘子的數據庫顯示,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成員來自搜狐系的創業公司共計33家,2013年創辦或新推出產品的公司9家,涉及旅遊、遊戲、移動應用、社交等領域。這波搜狐系創業者離職前多屬於搜狐中層,有數年從業經歷,大部分集中在社交領域,如語音聊天交友app覓覓創始人林凡;手機社交廣播藍莓創始人王子恢;熟人交友應用愛訊創始人高凌翔;時尚社交應用美秘創始人吳思等。

 

 

2013年新出現的搜狐系創業公司代表:

王子恢,藍莓創始人、CEO。曾先後搜狐財經頻道主編、搜狐網副總編、搜狐金融事業部總經理,負責過搜狐微博運營等.

 

王耀緒,北京柒悅鼎圖科技CEO。此前曾在搜狐暢遊工作。

 

吳思,美秘創始人,北京掌握未來網絡 CEO。曾擔任搜狐焦點二手房網的總裁。

 

崔金峰, 達人工創始人,曾在搜狐在線、搜狐遊戲工作。

 

高凌翔,愛訊創始人,曾在搜狐無線部門工作。

 

王岩,夢之谷遊戲創始人、CEO,此前曾在搜狐暢遊擔任遊戲策劃。

 

許澤瑋,91金融超市創始人,曾在搜狐工作。

 

2013年以前部分創業者代表:

古永鏘,優酷創始人,曾擔任搜狐的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李善友,酷6創始人,曾擔任搜狐高級副總裁兼總編輯。

 

龔宇,愛奇藝創始人,曾擔任搜狐高級副總裁、首席運營官。

 

王建軍,56網創始人,曾擔任搜狐副總裁。

 

葉忻,架勢無線創始人,曾在搜狐擔任技術副總裁。

 

蘇昌茂,歡樂矩陣創始人,曾在搜狐工作。

 

徐屾屾,北京旭寧科技(童樂匯、品讀)創始人,曾在搜狐工作。

 

林輝,淘伴網創始人,曾在搜狐無線業務工作。

 

俞清木, 車語傳媒創始人及CEO。曾擔任搜狐網汽車頻道主編

 

趙青松,北京甜瓜在線科技聯合創始人,曾擔任搜狐暢遊WebGame項目主程 。

 

付攀,江蘇齊游網絡聯合創始人,曾在搜狐暢遊工作。

 

鄭正,Eggerr Studio創始人,曾在搜狐工作。

 

王晟,酷米網總經理,曾在搜狐工作。

 

董方,北京方研矩行科技(日誌寶)創始人,曾在搜狐工作。

 

屈偉,紅麥軟件(Unotice)創始人,曾在搜狐工作。

 

林凡,淘友網創始人,曾在搜狐工作。

 

李暘,學慧樂創始人,曾在搜狐工作。

 

姜洋/杜斌,北京友錄在線(友聯繫、友名片)聯合創始人,曾在搜狐工作。

 

韓道亮,悠族、美擇網創始人,曾在搜狐工作。

 

劉揚,千團網聯合創始人,曾在搜狐工作。

 

朱燕晨,快牙(鄰動網絡)聯合創始人,曾擔任搜狐暢遊全國渠道推廣總監。

 

八、金山系:36家公司,2013年創辦的7家

 

 

 

IT橘子的數據庫顯示,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成員來自金山系的創業公司共計36家,2013年創辦或新推出產品的公司7家,涉及在線教育、移動應用、社交、遊戲等領域。和去年相比遊戲比重相對減少,集中在移動、教育等領域。比如劍橋wowo創始人賈琳、老年桌面創始人楊金玨等。

 

 

2013年新出現的金山系創業公司代表:

賈琳,劍橋WOWO創始人及CEO,前金山詞霸CEO。

 

楊金鈺,老年桌面開發者,北京極簡時代創始人及CEO。曾擔任 金山公司總裁助理。

 

夏雷磊,AA派對創始人及CEO 。此前曾擔任金山網絡海外部公關經理 。

 

周華彪,《小夥伴天天猜》聯合創始人及設計師。此前曾在金山 工作 。

 

陳碩,為TA鬧鐘創始人,此前曾就職金山毒霸。

 

張濤,成都掌沃無限創始人及CEO, 此前曾在金山遊戲工作。

 

張斌,北京魔方無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金山遊戲工作。

 

2013年以前部分創業者代表:

雷軍,小米科技創始人,曾擔任金山CEO、總裁。

 

吳裔敏,大蛙數字科技創始人,曾擔任金山遊戲總裁。

 

王峰,藍港在線創始人,曾擔任金山高級副總裁;聯合創始人廖明香也來自金山。

 

尚進,麒麟網創始人,曾擔任金山總裁技術助理。

 

馮鑫,暴風影音創始人,曾擔任金山毒霸事業部副總經理。

 

劉陽,51玩創始人,曾擔任金山市場總監。

 

張福茂,遊戲谷創始人,曾在金山市場部和渠道部工作。

 

裘新,夢工廠創始人,金山「西山居三劍客」之一。

 

蔣濤,CSDN創始人,曾擔任金山北京公司副總經理。

 

任健,博沃手機(BOVO)創始人,曾擔任金山COO。

 

湛振陽,心游科技創始人,曾擔任金山遊戲副總裁。

 

王海明/童合心,傳課網創始人,曾分別擔任金山詞霸CTO、COO。

 

邢山虎,樂動卓越(Locojoy)創始人,曾擔任金山WPS項目經理。

 

許曉輝,初刻Crucco創始人,曾擔任金山市場總監。

 

孔毅,幻劍書盟創始人,曾擔任金山詞霸產品經理。

 

朱勇,北京甜瓜在線科技CEO,曾擔任金山遊戲副總裁;合夥人趙青松也來自金山遊戲。

 

洪韜,深圳淘樂科技聯合創始人,曾在金山工作。

 

段雨洛,珠海小源科技創始人,曾在金山軟件工作。

 

梁書斌,牆蛙創始人,曾在金山工作。

 

范建軍,嘀嘀嗚創始人,曾在金山軟件工作。

 

周蕾,蜜友衣櫥(蜜柚時尚),曾在金山軟件工作。

 

胡剛,杭州引力網絡(Airmenu、iMenu)創始人,曾在金山遊戲部門工作。

 

朱燕晨,快牙(鄰動網絡)聯合創始人,曾擔任金山公司華北區域經理。

 

劉芃,喜訊無限創始人,曾擔任金山副總裁、烈火工作室總經理。

 

張俊斌,珠海冰峰科技(購物兔)創始人,曾在金山軟件工作。

 

許式偉,上海七牛信息創始人,曾擔任金山軟件事業部技術總監。

 

鄭可,神雕網絡CEO,曾擔任金山網遊市場總監。

 

朱傳靖,九眾互動創始人,曾擔任金山在線總裁。

 

王穎奇,正點科技(正點鬧鐘)創始人,曾擔任金山無線負責人。

 

林偉,維棉創始人,曾擔任金山軟件渠道經理。

 

劉曉超,北京熱頻科技(起床資訊鬧鐘旨)創始人,曾在金山軟件工作

 

九、華為系:33家公司,2013年創辦的12家

 

IT橘子的數據庫顯示,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成員來自華為系的創業公司共計33家,2013年創辦或新推出產品的公司12家,涉及協同辦公、移動應用、工具軟件、生活服務O2O、電子商務、在線教育、智能硬件等領域。和之前集中於IT技術、通訊電子領域不同,2013年華為創業大軍分佈非常多元,如以O2O模式切入印刷行業的張軍;專注於移動安全領域提供智能硬件產品的胡俊峰;生鮮垂直電商鮮達網創始人李文憲;在線教育平台PPV課創始人江海濤等,都屬於2013年的熱門創業領域。

 

 

2013年新出現的華為系創業公司代表:

張軍,云印技術CEO。原華為終端貴陽辦代表、東南亞地區部部長、印度地區部部長、全球促銷管理部部長、全球市場總監。

 

路意Louis,Aura Marker Studio聯合創始人及CEO,2004年-2012年在華為工作,擔任消費者UCD中心負責人 。

 

梁廣寧,魔比寶聯合創始人及總經理。此前曾在華為工作。

 

梁大盛,宅家寶創始人,錐芒網創始人,此前曾在華為工作。

 

江海濤,ppv課創始人 。此前曾擔任華為業務規劃經理。

 

熊昺輝,北京新游無限科技CEO,明星臉CEO。此前擔任華為工程師。

 

譚志超,開口學創始人。 曾在華為先後從事信息設計、架構師、產品管理等工作。

 

李文憲,鮮達網 創始人, 此前曾在華為工作。

 

蔣利兵,三芒世紀科技 聯合創始人,曾就職於華為,在華為帶領團隊完成了華為軟件視頻會議產品的首個版本商用發佈。其合夥人劉列濤也來自華為 。

 

2013年以前部分創業者代表:

李一男,港灣創始人,曾擔任華為副總裁。

 

張磊,點心創業人,曾在華為工作。

 

卓日克,老虎地圖創始人,曾在華為從事7年的產品和市場營銷管理工作。

 

蔡明洲,文件全能王(優米技術)創始人,曾擔任華為軟件工程師;團隊其他聯合創始人吳海忠、胡國良也都來自華為。

 

石正川,連續創業者,千米網創始人及CEO,歐飛網&獵寶網 創始人CEO。此前曾在華為工作,歷任國內辦事處主任、亞太及中東北非市場的產品總監職務(駐外)。

 

張輝軍,品尚紅酒網創始人,曾在華為工作10年,從事互聯網、IT技術開發開發等。

 

孫洪軍,上海艾為電子創始人,曾在華為工作。

 

薛帥,任務淘聯合創始人,曾在華為工作。

 

劉建鋒,福建中青網絡(蛋糕樹CakeTree)創始人,曾在華為工作。

 

王劍峰,恬家(上海)信息科技創始人,曾在華為工作。

 

黃蔚,上海游果網絡創始人,曾在華為工作。

 

張繼立,淘課集團總經理,曾擔任華為移動寬帶解決方案總裁。

 

楊維全,葡萄創始人,曾在華為工作。

 

何浩,武漢派生科技(開車精靈)創始人,曾在華為上海研究所工作。

 

張冬青,奇樂客聯合創始人,曾在華為工作。

 

周亮,無錫慧盾安全創始人,曾在華為工作。

 

王寶明,企明創想科技創始人,曾在華為工作。

 

楊雯婷,深圳昂途科技創始人,曾在華為工作。

 

白龍橋,喜試網創始人,曾在華為工作。

 

王斌,上海浩云信息創始人,曾在華為工作。

 

葉燦斌,深圳騰澤科技(搜物網)聯合創始人,曾擔任華為全球供應鏈經理。

 

唐欣,幼獸網(悠都網)創始人,曾在華為工作。

 

胡俊峰,同渺信息/I2LInk創始人 , SmartWallit貝寶士創始人,曾就職於華為。

 

十、Google(谷歌)系:32家公司,2013年創辦的9家

 

IT橘子的數據庫顯示,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成員來自Google(谷歌)系的創業公司共計32家,2013年創辦或新推出產品的公司9家,涉及智能硬件、移動應用、語音搜索、教育、車聯網等領域。谷歌系的創業者依然延續了以技術為驅動的創業方向,如格靈深瞳的創始人趙勇曾是Google Glasses開發者之一;智能語音搜索服務商Mobvoi的創始人李志飛,曾是谷歌手機離線翻譯系統和開源軟件Joshua主要作者;致力於人車交互的智歌科技聯合創始人邸爍等。

 

 

2013年新出現的Google系創業公司代表:

趙勇,格靈深瞳的創始人,前Google Research研究員,是谷歌眼鏡七位設計者之一。

 

劉超,樂動力創始人,此前曾在Google美國任產品經理。

 

李志飛,Mobvoi創始人及CEO,前Google機器翻譯研究員,谷歌手機離線翻譯系統和開源軟件Joshua主要作者。

 

王翌,英語流利說聯合創始人。Google Analytics前產品經理 。

 

錢昊,悅無線CEO,2013年離職創業。此前曾在Google工作。

 

邸爍,千夜旅遊聯合創始人及CEO,智歌科技聯合創始人及董事長。曾在美國Google任技術總監,負責搜索後端、社區產品、運維等,2007年初將Android引入中國。

 

胡海濤,皆學問網站創始人及CEO,曾在 Google 工作。

 

姚娜,大魚旅行創始人。Google 中國第一批僱員,負責Adwords推廣

 

2013年以前部分創業者代表:

李開復,創新工場創始人,曾擔任谷歌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周韶寧,百世物流創始人,曾擔任谷歌中國聯合總裁。

 

王懷南,寶寶樹創始人,曾擔任谷歌亞太區市場總監

 

郭去疾,蘭亭集勢創始人,曾擔任谷歌中國首席戰略官。

 

周傑,浪淘金創始人,曾擔任谷歌中國 產品總監。

 

林斌,小米科技總裁,曾擔任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工程總監。

 

劉駿,云云網創始人,曾擔任任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工程總監。

 

王俊煜,豌豆莢聯合創始人,曾在谷歌中國工作。

 

江宏,AVOS中國團隊負責人,曾在Google美國工作。

 

戴雨森,聚美優品聯合創始人,曾在谷歌工作。

 

宋中傑,嘀嗒團CEO,曾擔任谷歌中國區銷售總經理。

 

沈思,木瓜移動創始人,曾擔任谷歌移動產品經理。

 

黃征,上海歐酷網絡創始人,曾擔任谷歌資深廣告系統工程師。

 

唐唯龍,達聞營銷創始人,曾在谷歌工作。

 

蔣磊,友盟創始人,曾在谷歌中國工作。

 

王曄,塗鴉移動(Doodle Mobile)聯合創始人,曾擔任谷歌總裁助理。

 

湯新滿,酒店哥哥HotelGG創始人,曾在谷歌中國工作。

 

鐘子飛,上海互一網絡(淘動車)聯合創始人,曾在Google美國工作。

 

鄧遠輝,隨蹤科技聯合創始人,曾在谷歌中國工作。

 

趙啟文,wawh(哇哇網)聯合創始人,曾在Google美國工作;該公司核心成員也來自google。

 

崔崧,Vida(唯達)聯合創始人,曾在谷歌中國工作。

 

沈學華,品友互動聯合創始人,曾在Google美國工作。

 

韓雪豪,品味匯TasteV創始人,曾擔任谷歌大中華區戰略合作與投資總監。

 

顧牧琛,四海商舟(BizArk)CEO,曾在谷歌中國工作。

 

陽萌,湖南海翼電商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Google美國工作

 

十一、微軟系:44家公司,2013年創辦的12家

 

 

 

IT橘子的數據庫顯示,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成員來自微軟系的創業公司共計43家,2013年創辦或新推出產品的公司12家,涉及協同辦公、移動應用、工具軟件、移動互聯網等領域。不管是提供企業協同辦公平台的Worktile,還是提供網站跨平台解決方案的云適配;或者郵件工具九玉郵,我們都能看到微軟系創業者在軟件工具和解決方案的延續和創新。

 

 

2013年新出現的微軟系創業公司代表:

陳嘉榕,微貓、上海微麥電子商務創始人及CEO,曾擔任微軟MSN(中國)副總經理等。

 

王益進,九玉郵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微軟亞洲工程院工作。

 

王濤,Worktile創始人,知事創始人。.NET專家,架構師,微軟MVP。

 

趙以寶,起居注創始人及CEO,曾在微軟擔任產品經理、研究員等職位。

 

伏英娜,哈利波圖appMagics創始人,曾負責微軟新技術的推廣和傳播。

 

陸城,上海居酷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讀城志創始人,原微軟北美高級工程師。

 

程棣, MusicToAPP聯合創始人。曾任職微軟負責產品設計和開發體系。

 

陳本峰,云適配CEO,曾供職於微軟美國總部IE瀏覽器核心研發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32

盤點國外最值得「抄襲」的7個創業靈感!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8/144788.html

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下,只有那種有獨特價值,技術更新,理念超前或者眼光獨到的創業者才能脫穎而出。

今天i黑馬小編盤點的這七個創業理念,既有App應用,又有時尚新貴,還有前沿的品牌理念,最新的科技趨勢,以及充滿特色的服務平台。當然,一味地「複製」也不一定能成功,要仔細深入地瞭解他們的模式,並為「移植和嫁接」到中國做出調整,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1.從快餐連鎖到有機品牌:Sweetgreen

\

創始人:Nicolas Jammet 和 Steve Case

創建時間:2007年

轉型時間:2010年

07年時,Sweetgreen只不過是一家綠色快餐售賣店,它賣的是 從當地農場獲取的非工業化生產的有機食品。隨後它成為了一家綠色概念餐館,餐具,家具,都要秉持綠色可持續原則,燈也要用節能燈,能源也都用風能。2010年後,sweetgreen通過和學校合作開設可持續發展課程,配合一系列的諸如綠色音樂節的活動,徹底打響了品牌的名氣。在13年它獲得了2200萬美元的投資。這種用綠色深入骨髓的打法,基本上能讓人覺得,去它的店裡就餐,就好像是你在支持健康餐飲和可持續發展本身一樣。

「借鑑」意義:現在中國也有類似理念的餐廳,但是無論在規模,品牌打造還是影響力上都和Sweetgreen相距甚遠。打造一個成功品牌遠比做一個主題餐廳要有影響力的多。

「借鑑」難度:★★★☆

「借鑑」類型:品牌打造

「借鑑」效果指數:★★★★
 

2.智能體溫計,life Patch

\

創始人:Aaron Goldstein

創建時間:2013年

其實i黑馬小編最早以為智能體溫計就是那種入耳式的測試器,覺得沒什麼新奇的。但是現在這種Life Patch採用的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的設計,同時它也從簡單的溫度測試變成了一個長期的監控系統——貼身、藍牙、實時監控。對於無法保護自己的嬰幼兒,這種產品能讓爸爸媽媽隨時瞭解兒童的溫度變化趨勢,傳統上主動式、高頻次的體溫測量對父母而言十分痛苦,尤其當孩子發燒時,在夜間也得不到有效休息。同時趨勢圖可以讓醫生更好地制定治療策略。

借鑑意義:現在市場上也有兩種類似的產品,iThermonitor和豆芽,在產品設計上都很不錯,只是規模都不大。在數學模型上Life Patch更為嚴謹,但其實這是非常好「借鑑」的。未來這種智能溫度計可能還會拓展功能,測量更多數據比如心率等,潛在市場還有孕婦、運動員或高危行業從業者。

「借鑑」難度:★☆

「借鑑」類型:科技趨勢

「借鑑」效果指數:★★★
 

3.新型時尚品牌:Ministry of Supply

\

創始人:Gihan Amarasiriwardena, Kit Hickey,和 Aman Advani

創建時間:2011年

Ministry的試圖改變時尚領域的營銷和研發模式,旨在於更好的將功能性與樣式風格相結合。該公司三位創始人都是麻省理工的科班出身,將工程思維以及轉換辦公室和變幻莫測的山地氣候的應用目標,和時尚糅合在一起。這種獨特的經歷使得Ministry of Supply擁有與眾不同的創新特色,新發佈的系列產品包括休閒褲,運動長褲,tee和衛衣這些基礎百搭款式。雖然最早是網店,但是他們通過開設實體試穿店來改善設計當中的缺陷,通過互聯網來推廣試穿活動,從而打響品牌。

「借鑑」意義: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他們的營銷模式可以說是另一種類型的O2O,Online to Offline,這種推廣方式和他們本身的效用式時尚服裝結合在一起,效果出奇的好。

「借鑑」難度:★★★

「借鑑」類型:反向O2O

「借鑑」效果指數:★★☆
 

4.搶佔租車服務的新地帶:Lyft

\

創始人:John Zimmer等

創建時間:2012年

作為uber的最主要競爭對手,Lyft對於社區運營非常重視,司機乘客的落地聚會活動讓lyft的用戶的信任度非常高。Lyft會調查司機的車管局記錄和犯罪背景,進行面試和車輛檢驗,最後還有兩小時的培訓課程,讓他們熟悉這項服務與文化。數日前,進入中國市場一段時間的手機訂車服務 Uber 正式在北京推出了拼車服務人民優步(People's Uber),主打非盈利公益服務。追隨 Uber 的腳步,Lyft、Sidecar 等美國手機訂車軟件也退出了類似的拼車服務。目前已經有不少媒體討論過Lyft這種搭車模式未必符合內地的法律規定,這是其一;另一方面,「搭陌生人的車」這個概念未必適合國內的人際關係土壤。而現在美國某些州已出台共享駕乘服務監管提案,基本承認 Uber 和 Lyft 運輸網絡中司機 (非商業駕駛執照) 的合規地位。不過為了和uber在新地帶戰鬥到底,D輪融資1.5億美元已進入市場,燒錢大戰遠未結束。

「借鑑」意義:隨著最近uber進入中國以及國家有可能逐漸放寬出租車行業的監管,擺脫利益相關者的壟斷,Lyft這種社區制的租車服務可能成為未來的主流,國內的同行要注意了。

「借鑑」難度:★★★★☆(取決於國內的政策)

「借鑑」類型:社區運營

「借鑑」效果指數:★★★
 

5.Gifta

\

創始人:Marc Liniado

創建時間:2013年

其實做禮品的網站中國有很多,但是主打禮品定製和時間排期的Gifta在模式上還是非常值得學習的。Gifta是一家位於紐約的禮品公司,去年營收已破千萬。通過他們的郵件提醒,基本上你可以在第一次瀏覽Gifta的時候,就把你所有想送的人通過他們的系統來排期,隨後在系統會經常給你送禮品的提醒。通過他們獨特的定製系統,在主推的產品外,還可以定製那種獨一無二的特殊禮品。那些粗心大意的男士用了Gifta之後再也不會錯過女友的生日或者其他一系列亂七八糟的紀念日和節日,也不會因為東西送的毫無特色而遭遇冷遇。

「借鑑」意義:簡直可以立即就去模仿,毫無難度,而且目前國內沒有人做的很好。

「借鑑」難度:☆

「借鑑」類型:禮品創意和排期規劃

「借鑑」效果指數:★★★
 

6.互動視頻廣告服務:RaptMedia

\

創始人:Erika Trautman

創建時間:2011年

據techcrunch的最新消息,互動式數字視頻技術服務開發商Rapt Media已完成310萬美元的新輪融資。這家以服務為主的公司計劃用他們融到的資金去開設在紐約和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開設辦事處。隨著近年來國內電視廣告支出不斷下滑,在線廣告支出開始持續增長。該公司的創始人兼CEO艾裡卡•特勞特曼(Erika Trautman)稱,Rapt Media希望隨著視頻廣告不斷線上化,能夠吸引更多的營銷者轉向它的可定製廣告平台。利用該公司的技術,廣告主可以引導受眾接受根據其回答定製化的商品推銷。隨著如此多的資金投向該廣告市場,數字廣告的新特性——如互動性——將變得越來越常見。

「借鑑」意義在國內,彈幕文化一向有很大的市場,最近郭敬明的《小時代3》就用了相應的技術。一般來說,廣告如果能有足夠的互動性將會效果非常好,不過廣告技術服務公司,一般很少能在版權意識薄弱的國內大環境下保護自己的利益,所以這個東西的抄襲價值還很難確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Rapt Media申請的技術專利不會對國內想和它做一樣服務的人造成影響,因為它還沒開始開展在中國的業務,當然未來可就不一定了。

「借鑑」難度:★★★

「借鑑」類型:交互廣告平台

「借鑑」效果指數:★★★☆
 

7.解決停車「難」:Park me 和Best Parking

\

跟上面六個創業靈感不同,park me 和best parking 其實就是兩款停車app。在美國的很多大城市,停車越來越難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Best parking提供的預留車位服務可以幫助旅遊者解決自駕出行的問題,它提供的動態價格地圖可以讓你看到有空餘車位的地區和其價格。目前北美已經有105個城市和115個機場和他們的程序聯網,同時這種服務還能提高車位的佔用效率。而Park Me還搶先和很多商務中心,體育場,國家公園進行了停車應用的合作,甚至還提供會員包年服務

「借鑑」意義:在國內,停車難問題比北美嚴重的多。目前來看,移動互聯網技術來安排停車位,很可能成為未來解決國內大城市停車難問題的趨勢。讓公司和市場解決問題明顯會比執法機關強制操作效率更高。

「借鑑」難度:★★★★

「借鑑」類型:停車服務平台

「借鑑」效果指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