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第一視頻(82)買甚麼?

 

(按: 本文只是幫這班公關解釋下買些甚麼,並無對此股作出任何建議,請別問我這隻股如何看,謝謝。)

(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907/LTN20100907006_C.pdf

2010 年9月4日,第一視頻(82,前益安國際)和兩位用英文拚音的國語名稱的合營夥伴KUANG Yixun及HU Zhenning成立一家合營公司,第一視頻持持有70%股權,KUANG Yixun及HU Zhenning則分別持有17.7%及12.3%股權。

這 家合營公司會收購兩位合營夥伴持有的Shenzhen Tastech Electronic Company Limited及Bright Way Technology (Hong Kong) Limited的全部有形及無形資產資產,包括但不
限於所有知識產權、商譽、技術、合約、賣方與供應商之間的權利及合約、客戶及分銷等,作價7,840萬人民幣,以公告匯率1人民幣等於1.135港元計算,即8,898.4萬港元,付款方式如下:

(1) 2,000萬人民幣(即2,270萬港元)現金;

(2) 剩餘5,840萬人民幣(即6,628.4萬港元),以2.31元,發行28,694,372股,若不符各年盈利規定,則需繳付不足盈利差額的股票或或等 同的金額,若超過盈利規定的20%,則付這金額以上盈利20%予合營夥伴作花紅,超過盈利規定50%的,則付25%。

其股票禁售期有限制,若達到當年盈利目標,在2010年、2011年及2012年售出的股票不得多於換股的20%、60%及100%。

據 公司稱,這公司的主要「從事手機通信產品之開發、設計並提供維修服務。賣方為中國無線通信技術產品供應商翹楚,提供軟硬件設計、品質保證測試、工業設計及 結構設計之全方位移動解決方案。產品範圍涵蓋輕觸按鍵、類比電視、TV-OUT、全屏觸控、全鍵盤翻蓋、直滑、側滑推蓋、專業音效及多媒體功能。賣方提供 之服務範圍包括GSM移動通信產品、手機硬件設計(印刷電路板組件)、手機軟件設計、手機製造、技術測試支援及培訓,並提供FTA及CTA相關測試支 援。」

此外,賣方「擁有一支高效及專業研發隊伍。賣方之研發及技術人員佔其人手逾80%,且大多數於產品開發方面擁有超過逾七年專業及豐富經驗。合營公司預期於二零一二年前之年度產能超過一千萬部手機。」

綜合來說,第一視頻期望在收購後,能帶來整合產業鏈的效益。

(2)

上面全部是英文,但實際上這些東西可以通通查到,只是不知道這堆人為何這樣懶,不去查一下呢?現在教大家如何找。

1. Shenzhen Tastech Electronic Company Limited

首先,我們用Google,找到其中一個網頁有這家公司類似同名的公司,原來的中文名是「深圳泰斯達電子有限公司」,網站是這個,介紹的和公告差不多,位於深圳市福田區某大廈,但漏了這家公司成立的日期是在2007年4月,據稱大部分有7年經驗,相信都是在創業前有從事同業的經驗吧,或是吹水?

可以看到其研發儀器,的確由很艱苦的情況內完成的。

下一步,我們可以找找這家公司的工商紀錄。

2. KUANG Yixun及HU Zhenning

在深圳市的工商局,我們很容易就找到這些資料,其資本額僅100萬人民幣,由鄺毅勛及胡振寧分別持有59%及41%,非常類似KUANG Yixun及HU Zhenning的普通話拚音,所以KUANG Yixun及HU Zhenning即是鄺毅勛及胡振寧。

 

 

從下圖可見,賣方的股權原由3個人持有,經過兩次股權變更,在2008年只剩下這兩位人兄。


 

 3.  Bright Way Technology (Hong Kong) Limited

跟住番來香港公司查冊網站,睇睇呢家公司底細。

根據資料,這家公司中文名叫寶威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在2009年3月25日成立,從提交文件看,其後沒有任何變更,估計股東結構和深圳泰斯達相同。



(3)

雖然其中一家公司的資本額只是100萬人民幣,另一家也是不會多,但為何能賣出這樣高的價錢?我不知道,但他們利用這些方法隱瞞了一些東西。

根據上市條例14.33附註1,「如交易是以股份作為代價來支付,而有關代價股份是按一般性授權發行,則毋須經股東批准。」此交易根據公告,是屬於此情況,故亦不需披露公司會計情況等等,而由於公司是新成立的,故此亦無盈虧。

另外因為公司是以成立合營公司方式收購原本這兩家營運中的公司深圳泰斯達電子有限公司及寶威科技(香港)有限公司的資產,故此亦不需披露這兩家公司任何盈虧情況,從而不知其是否有能力達到盈利目標。

綜合來說,第一視頻是實際上是向鄺毅勛及胡振寧購入這公司的70%股權,然後用一家香港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來包裝,以不用向其他股東披露其盈虧資料,並從而得知其是否能達到盈利目標。

另 外,我計算出,若公司兩年多並無盈利的話,他們需要賠償6,720萬人民幣的股票/或等值現金(9,600萬x 0.7),但發行的股票代價只有5,840萬人民幣,其中的差額980萬人民幣是用甚麼方法來償付,文件並無提及,況且這只是無盈虧的情況,如果是虧損的 話,因他們的假設並無假設如虧損,盈利為零,故此賠償額可能只有多不會少。但現時一開始就把2,000萬人民幣出去,如果遇上這情況,合約是否能追討其付 出去的現金?

希望這是一項公平的收購,不是偷錢的交易。此外,這間公司的公關/祕書這樣的隨便,這樣容易找到的東西,也不翻譯,讓投資者看到一頭霧水,真是需要改善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69

兩岸三地:甚麼是外滙儲備? Uncle Ray

2010-10-12  AD




 

溫總九月份風塵 僕僕,先到希臘,以救世主的姿態,高調要加強中希經濟合作,大力打救希臘政府。其後又突然到德國與女總理會面,言笑晏晏,爭取歐盟合作,把德國早前與達賴 見面的外交風波,一掃而空。

中共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八面玲瓏,主要是中共擁有龐大的「外滙儲備」。在一群香港學者追捧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而 積累大量外滙時,大家有沒有想過甚麼是「外滙儲備」?

香港鄰近的地區,新加坡,澳洲及新西蘭等地方,滙價都是自由浮動,而日圓、英鎊及加元 等貨幣亦是自由浮動,從沒有聽說這些國家擁有大量所謂「美元儲備」而需要買起美國國債。其實,外滙儲備只會在一些奉行固定滙率(或操控滙率)的國家才會出 現,例如,若日本需要一萬億美元外滙,大藏省只需沽日圓,買美元就可以,as simple as that。

九七金融風暴前,筆者是某基 金的基金經理,金融風暴前的一年,泰銖與美元掛鈎,很有趣的是,泰銖與美元的息差達6%,於是筆者的基金有一部份資產是借美元,然後轉成泰銖短期存款,就 這樣,賺取6%低風險的回報,有些更進取的,甚至借日圓做「carry trade」(套息交易),結果泰國政府在金融風暴期間,一星期耗盡20年辛辛苦苦賺到的所謂外滙儲備,直到現在,一沉不起。

熱錢炒起港資 產

美國政府不斷要求人民幣升值,已經是非常客氣,只要他們主動加印美元,中共不想人民幣升值,但還是要升。從美元想起港元,人民幣未來升值 的話,國內的熱錢更會吸納港元資產,仲會炒高樓市。

Uncle R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86

今日投資理財周刊錯些甚麼?(上)

今日一大早就看投資理財周刊,發覺記者錯之餘,專欄也錯,以下是幾個例子,先給大家猜猜,有機會和大家分享下。

1. 曾廣標<<為好孩子留現金>>(頁19)

....據招股書的盈利預測,好孩子2011年預期市盈率為12.4倍至16.4倍(視乎最終發行價)....

提示:

(1) 正式招股書: 附錄二   未經審核備考財務資料

(2) 該雜誌第30頁

2. 6 新股混戰 發掘「賺錢王」(頁30)

...3. 估值吸引龍頭股

...回顧業務同時兒童用品股的隆成(1225)及博士蛙,前者未有預測PE,盈利能見度低,後者的2010年及2011的預測PE,則分別高達47倍及26倍,估值明顯較好孩子上限估值高逾3成。.....

(提示: 正式招股書)

....金活為藥品及保健藥品分銷商,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差品,包括金活蜜煉川貝枇杷膏

(提示:正式招股書)

(3) 食正「十二五」威靈 拓節能馬達市場(頁34)

威靈(舊稱「華靈」)....

(提示: 隨便找一張未改名前的公告,就看到了。)

(4)薛亞瑟<<追車>>(頁54)

....更令人驚訝的是,如果兩個年度扣除了政府補貼,吉利上半年的溢利,幾乎是零增長

(提示: 開番張公告,自己用加減乘除計計就明白,會計師連加減乘除都錯,非常令人費解。)

如果有50個留言講這個話題,我會儘快開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36

劉鑾雄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愛美高甚麼時候上市?

(謝Clark0713指正。)

答案是1983年8月16日。

根據公司註冊署的資料,招股書於1983年7月23日發出,其後於25日招股,招股價2元,發行7,500萬股上市,集資共1.5億。7月28日截止。

 

8月1日,公司公佈超額逾9.63倍,一手中籤率25%,抽最少8手可中1手。

 

於8月16日當日上市時,成交活躍,但是表現都不錯,最低和最高只相差3個價位,由2.175元至2.25元,但收市報2.2元,上升10%。另外看到當年盈利29仙,派息20仙,以招股價計市盈率是6.89倍,股息10%,以上市首日價計,市盈率7.58倍,股息9.09%。

 

當年的副主席是最後被人逐出的梁英偉,另外還有袁天凡也有說兩句,他當年的職位是獲利公司財務策劃部高級經理。但主席沒有接受訪問,大家都應該猜到是誰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67

為甚麼買入並持有長城汽車(#2333) 山頂洞人投資手記

http://sddr2010.blogspot.com/2011/06/2333.html

關於汽車股,fatlone兄提出很有意思的念頭,我現在嘗試梳理組織一下談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過去在「大婆」「亞米亞」那邊談過不少,不過很零碎)。

如 果可以負擔,又沒招致其他不便(香港這個小地方倒真有些不便),我想,一般人都想擁有自己的代步工具。這是關注汽車股其中一個十分簡單但又很重要的基礎。 就像在上演一場連綿的戰役,不斷需要製造軍火、消耗軍火。戰役始終要完結,但車市仍有漫漫長路走。當然有不少同行將會在歷史舞台中消失,但要看是誰?誰最 富競爭力、最耐跑?

國 內過去兩三年汽車業提速發展,一舉成為全球的產車大國,銷售量也超越昔日的一哥美國,一方面,政策方面的補貼鼓勵是一大助力,更主要的原因,是佔據大壁江 山的是合資企業,是先進國的技術,另一方面一些基本的製造技術,國人已逐步把握了,憑其相對低廉的成本和一定的銷售性價比,可以滿足到收入大幅提升的不同 階層的國人的要求。在物質文明掩蓋整個大中華的今天,從國人近幾年熱買房子的奇特現象已可以理解到,一種心理幾乎是主導性的,就是「人有你沒有,顯得彆 扭」,況且汽車這玩意兒真有它的實質用途,對不少人來說也是彰顯身家和面子的有效途徑。所以,總會有人不斷買車、換車,而這個市場才剛急速發展沒多久,我 們看到不少大城市交通的壅堵,是因為人口高度密集而公路網絡的發展又滯後於買車用車需求的膨脹速度的結果,假若現有的大中城市道路面積平均再增加一倍兩 倍,我懷疑只會刺激更大的買車意欲。

去 年的銷售量狂颷,真有點像去年的太陽能產業的盛況,為要趕及某種死線(補貼政策和限購令),已經透支了一定的購買力。加上相信政府會持續調控房市、加息和 加存款準備金率以打壓打脹和緊縮流動性,經濟增長很可能到某個時段會(突然)減速,因而影響不少行業。所以我個人年初已預期今年的車市難以旺盛,能增長10%已經喜出望外,最悲觀的預期是下跌5%10%

對今年的平均車市不怎麼樂觀,而且懷疑產能或會逐步出現過剩,不代表就會導致萬馬齊喑的局面,正如許多中型、小型的多晶硅和硅片生產商面臨資金緊絀和倒閉困境之時,也不見得保協無利可圖。

我約一年前開始留意長城汽車,首先是因為聽到兩個訊息,都來自國內的親友:國內自有品牌生產的車的質量越來越好,反而不少合資企業的每下愈況,看「鋼水」就知道;長城的性價比很高,口碑甚佳,不用借貸發展,其皮卡車和SUV同行最強。

約三年前,我抱持像龍永圖一樣的極端看法,國內自有品牌的製造技術和設計水平太差劣了,實在太「樣衰」(連我這個超級業餘但畫畫水平不太差的獨立人士隨便畫出一款車款,都比它們設計的棒得多,唉!),無競爭力可言,早該「收檔」算了。但我發覺我的觀念被市場否定了。

我若買SUV,一定買悍馬、路虎或保持捷的,但許多消費者不是這麼看,他們會「睇餸食飯」,有多大的頭帶多大的帽子。長城的皮卡和SUV連續近十年乃至十年以上名列同行的前茅!長城的管理層甚至說,因為長城的皮卡車競爭力太強了,強到外國的品牌難以進入中國!這是甚麼概念?若非要買汽車股不好,#2333這樣的股份又怎可以不留意?

吉 利自身的水平並不怎麼樣,看不到它的產品有何「性格」,所以要收購富豪,比亞迪被「射落」,不知何時可以理好傷患,然而長城汽車去年就成為最賺錢的自有品 牌,純利率最高。長城發展到今天,可以不借貸又能發展穩實,大概來自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少不了的(但其他品牌也不見得沒地方政府撐腰),但其一直致力於研 發、主力車的品質和性價比較高似乎是最關鍵的要素。

選股份,行業整體前景很重要,但這不是唯一考量要素。再好的行當,大家知道了,都來玩,一樣可以弄得一團糟,像2000年 的科網熱潮。再不濟的行當,有人強得厲害,一樣可以弄致寡頭壟斷。如何在這裏尋得平衡,或需要每個行當每家企業仔細看。我個人一直強調看股票要把握到該上 市企業的「內核」(核心競爭力、管理層素質、財務狀況和應對挑戰的能耐),內核會改變,也無法計量,只能統而籠之地直覺感受之,但既然不是No.黨,又不是以為看圖看勢就能永遠在股票市場內成功「搵食」的投資者,始終這是需要時刻關注的要素。

中 國大中城市的密集式發展模式是一種歷史的錯誤,歸因於中央和地方政策沒有及早的長線規畫,沒有足夠的經濟眼光,也歸因於整體經濟奇蹟地發展得太快讓不少聰 明的規畫者都被證明還是反應得太遲鈍。大力地儘快地完善公共交通網絡是有力武器,把更多的服務型企業疏導至城鎮鄉村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途徑。但我們依然不 能低估新生的中產和富有階層對擁有車輛的意欲。

固然國內的汽車業正面臨不少變數和挑戰。過剩的規畫產能,似乎難以大幅調降的石油價格,滯後的城市公路系統發展,持續上升的人工成本,出口方面來自其他新興國的自有品牌的挑戰和追趕,在在都是自有品牌管理層需要重視和憂慮的因素。這些,作為投資者,確實需要緊密追蹤。

個人自問適時進出、把握股份買賣時機的能耐不比95%的 市場參予者差。不過對部分較具信心的股票,在面對股價升跌時,還是有所執着的;如果對自己有信心的股票在某個時段下滑兩三成的抵受能力都沒有(老巴說投資 一隻自己有信心的股票,需要抵受股價下跌五成而不為所動的能耐,肯定,他比我厲害),那最好買指數基金算了,因為他們通常都會被市場「震死」,跟跑贏大市 絕緣。不過買股票也有一個大忌,切勿永遠把自身持有的股票視作無懈可擊而漠視任何已出現的或潛在的不利條件,否則,像容易被風吹草動嚇怕的投資者一樣,只 會淪為投資市場的失敗者。

感謝這一波跌浪,#2333成為目前在下組合內的最大持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15

周日趣Blog Blog股榮搞甚麼?

今日篇文其實幾好睇,但是可能時間緊急或有人無相關知識,所以就有一些細節寫錯了,列之如下。


1. 以一開頭公司原來一間都無,勉強的話,以前 139控股( 139,現為中國微電子)可作臨時拉夫。同樣情況出現在二身上, 21控股只能勉強入圍。

筆者按: 你地份報紙的控股公司,即是上市編號是282的公司,就是它的控股公司了叫甚麼名字,第一個字是甚麼? 真是仲話自己做生果日報。

2. 公司當時經營 36.com網站及《茶杯》雜誌,原本寓意「三三不盡、六六無窮」

筆者按: 現在36.com 就變成這樣,至於茶杯在2002年已以80萬轉讓給Tom集團(前編號8001,現編號2383,前Tom.com)。

3. 八佰伴香港( 292,現為泛海酒店) 88年上市,八佰伴國際( 700,現為騰訊)則於 93年上市。不過後者 2002年被取消上市地位,而大部份八佰伴分店由日資百貨公司吉之島取代。

筆者按: 公司上市地位並無取消,泛海集團只是重組這公司,把酒店業務注入,原八佰伴國際股東的100股變成泛海酒店的1股。

4. 港股開頭首個字筆劃最多的原來有 27劃,畀少少貼士大家,同動物有關,下期開估。

筆者按: 我們有個網友叫鱷不群,它第一個字是27劃的,答案是甚麼,大家應該知道,不如為了保持這個欄,下個禮拜由他開估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00

[無獎遊戲] 這間公司現在叫甚麼名稱?

永達利企業有限公司在1973年1月16日正式招股,每股上市價1元,合共發行900萬股在九龍交易所上市,由廖創興銀行(1111)及東方財務有限公司包銷。根據公司登記處紀錄,該公司在1965年由董事長黃志強成立成立,前稱黃志强有限公司,後改名為慶年豐企業有限公司,在上市前12日才正式稱為永達利企業有限公司。

據報導稱,該公司當年有工業大廈2座,有穩定租金收入,市盈率11倍,股息率7%,此外未來會投資更多資金於工商業物業。由於反應良好,公司認購超額20倍,並在1973年1月29日上市。

上市當日,公司以全日最高位2.35元收市,較招股價暴升135%。

綜合香港中資財團一書的資料,1986年,某中資集團購入黃志強的持股,在1989年5月,某中資集團把此上市公司移至企業發展部,並派某人進入該公司的董事局,負責該公司發展及管理,企業發展部通過發行的新股及貸款方式,籌資發展該公司的工廠物業,並通過出售物業實現轉虧為盈的計劃,獲得董事局一致同意。

1990年4月,公司宣佈1供3,每股1元,較當日股價2.6元折讓60%,該國企宣佈包銷股份,集資所得用來償還該國企的負債,而重建物業的資金則用項目貸款支付,因供股後持股觸發當時全購限制35%,故需要提出全面收購。該公司主席陳文裘表示,對香港前景充滿信心,故重建該工廠物業。

1991年6月,該國企曾討論永達利的前途,建議有三,一是維持現狀,保留物業作出租之用。二是賣殼予馬來西亞商人,三是擴大持股量至控股水平,成為該國企的上市公司。1992年,工廠大廈完工,並分層售出,錄得大額利潤。

同年9月,該國企把兩個倉庫注入,並把之改為現時的名稱。

現時先貼貼關於當年上市的廣告和招股情況的資料貼出來。如果大家猜中了,我就把1991年當次供股的報導貼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54

500萬點擊: 這個網要做甚麼?

本博客上一年11月22日瀏量超過了300萬,又過了大約382日,終於超過了500萬,雖然實際上可能有520萬,但這是一個可見的數字,所以就說小一點吧,為此我在此回顧一下以往和展望將來:

其實,上一年筆者已經在這表明;

「webb-site.com及stock.zkiz.com的人物系統,或者未來製造的維基百科,亦希望儘量記得每一個人和甚麼人有些甚麼關係,使得可以儘量猜到每個人的把戲,使得別人不得隨便玩財技玩得這樣高興,亦使小股民可以知道騙局,能夠知所進退。

而小弟的博客的文章有以下的傾向:

(1) 把收購公告的事重新鋪排過一次,不清楚的搞清楚,並把它具體化,使人能夠儘量明白

(2) 把新聞及股評人提及的錯處能夠儘量更正,希望各新聞從業員及股評人能夠尊重自己的工作,另外使別人瞭解真正的事實

(3) 把一些逐步興起的股票集團逐步起底,並讓人瞭解他們的脈絡所在」

過了一年的現在,這個資料庫雖然經常受到版權機構的光顧,導致部分資料散失,幸而因為新版權法未生效,故此尚可以喘息一下,並逐步建立強大的資料庫,擁有超過7,000段的新聞,論壇也有超過40,000條的股票文章的資料,並且可能有一些你未想到的人物資料。

另在壇主的努力不懈之下,本網站成功建立了一個tag 系統,把股票和人物成功作初步的連接,使一個對股票有求知慾的人,能夠容易地取得一些股票和人物的背景資料,總算初步達成了這個網的目的。

但是,上一年我曾經說過「我只希望別人少些應酬,多多做好自己的事,但是世界就是這樣,我只有略盡幾分力,把這些落後者瞭解自己的問題,希望他們能誠實。誠實是最好的策略。」

但今日蔡東豪先生在爽報稱「我同情那些下班後覺得應該花費時間陪老闆唱歌打波的人,這些人從未下班;或者一些人在業餘時間迫自已做些東西來作為自我標榜,這些人不止未下班,更弄不清怎樣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筆者對這段東西很有感覺,那我在想是不是迫自已做些東西自我標榜如何如何呢? 我肯定不是,我是真心想做好這個網站的,並想把它建成一個很好很好的財經網站,讓別人一用就會讚好。但暫時我認為包括我們在內,香港沒有一個網站做得很好。

經過多年使用香港財經網站的經驗後,因為多數是技術出身,又或是因知識所限,對歷史和對帳目的理解不深,所以香港的財經網站有以下的缺點:

(1) 我認為現在的財經網站做得不夠user-friendly

(2) 部分網站一些細節處完全做不好,甚至有些是錯的

(3) 缺乏對會計、估值、人脈的深入瞭解,導致在選股時有一些誤差

我是自發有使命感一定要做成一個很好的財經網站,因為我知道甚麼是好的東西,所以我們已有清晰的路向要如何做,只欠時間執行。雖然我們都是業餘做,但是我夠膽說,我們的知識一定超過許多財經記者所認識的東西,報紙也許也不知很多的細節是可以用來發揮的,不過很多人會忽略其價值,但我們都會努力去發掘。

正如前文談及盧先亞先生那家上市公司今日生果有些不利的新聞,雖然算是一些花邊,但亦可看到他們內部管理是有一些疏忽,那這些公司的營運是否真的很好呢,會不會影響估值呢?這就是一件大事了。

但為何有些人會主動提出給我們錢我也不要呢? 一來網站真的不需要錢,二來我很怕被一些財經人控制,還是可以獨立地寫出我需要的東西,三來我最討厭就是埋堆,埋堆導致小圈子,小圈子導致僵化無創造力,但網站最緊要是有創造力才能生存,所以我是不會要錢的,但是我是幫要大家的幫手,把一些值得留意的資料放入系統,增大資料庫,讓人更清楚瞭解某一個人的東西,從而作出更好的投資決定。

所以我暫時都覺得是一個不錯的生活方式,至於他講「例如厭惡性工作,總要有人做,做這些工作的人不會愛上這份工作,態度頂多是尊重這份工作。」,但他尊重這份工作是否等於我一定要認同,應該不是吧,因為那些工作的確是厭惡,特別是和金錢有關,會令人損失金錢,會使別人一家受到很多損害,難道他不會反省,只為了朋友道義損害了這麼多人利益都是值的?

想起這個,我又想起TVB(511)拍那些爛片,例如之前胡杏兒那套萬凰之王,甚至第二日他拿了最佳女主角,結局我還是照罵照笑照睇,但他別忘記還有我這個爛觀眾是會知道他做得爛的,不過這此爛戲偶爾還可,因為真是好好笑,但經常的話,我會認為你不尊重這份工作,這就是問題所在,所以我才大力罵這些人,不過是笑中有淚。

我只想默默地做好這個網站,但做事就要高調,甚至比我這個博客都要出名,因為很多人都在背後出了不少力,只是別人看不見,特別是壇主,我真是對不起他太多了。

另外這樣高調的原因,是希望至少讓那些人不要太過份,因這堆人真的是明刀明槍搶錢的,所以要竭力抵制。如果要我做這些東西,我寧願用他的稅款經過政府的分配後,給一些我花花好了。

我還有一些想到一半的東西,例如如果沒有股評的人世界是如何,不過我還未有信心寫好這個題目,那就要留待日後了。

事情還在繼續,我還是會去掙扎求存,一定要把這個工作做到最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10

藍籌股是甚麼? What are blue chips? Daily Speculation

http://dailyspeculation.blogspot.com/2012/03/what-are-blue-chips.html
藍籌股是甚麼? What are blue chips?

 藍籌股票這個說法源於賭場,在賭場當中往往以藍色籌碼為最高的面額籌碼,因此在股票市場上面,就是指市值(MARKET CAPITALIZATION)最高的股票。市值就是股價乘以所有已發行的股票,在世界的股票市場上,最大市值的股票就是蘋果公司,市值 為$599.34*9.32億股,大概5400億美金,因此現時,蘋果就是藍籌中的藍籌。 The saying of blue chip originated from the casinos. In the casinos, the highest denomination chip is usually the chip in blue, therefore, blue chip stocks are stocks with the highest market capitalization. Market Capitalization is calculated by Share Price multiplied by all issued shares. As of now, the highest market capitalized stock is Apple, with an overall market cap of 540 billion. Therefore, Apple is the blue chip of blue chip.

 一般來說藍籌股是一些擁有良好聲譽,運作比較透明,相對一般公司較高的信用度和可靠性,企業比較穩定和歷史比較悠久的公司組成。 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則。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就包含這些公司。包括大家熟悉的可口可樂,卡夫食品,波音,微軟等等。 Broadly speaking, blue chips stocks are companies that have a good reputation, a relatively transparent operation, higher level of reliability, stronger excitability and more solid company fundamentals. The definition of blue chip is very vague, yet these are the main criteria when people consider whether a stock is a blue chip or not. The very famous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contains 30 of these companies, Coca Cola, Kraft, Microsoft etc...

藍籌股還有一個比較少人提及的特性,就是藍籌股普遍流通性比較大,所謂流通性就是能夠買賣的容易度。流通性高的股票主要由於有大量的買家或賣家,所以相對 的擁有權比較分散,持有的人沒有那麼集中,所以買賣的價格也比較分散,每一個價格都有人想賣一部分的股票。因此假如有資金想購入這一些沒有那麼集中的股份 也比較容易,以致每一次價格變動也比較少,因為每一個不同的價格都有一定程度的人放售,價格的波動也較少。如果擁有權相對集中的話,股票持有人的個人買賣 意願就會有更大的影響,因此股票也就波動比較大。 One of the less noted and yet significant criteria of blue chip stock is higher liquidity. Liquidity is the ease of share buying and selling. A higher liquidity signifies a large amount of buyers and sellers, as the ownership is not very concentrated and the stock ownership is more diverse, the ability and willingness of selling will be spread-ed across different prices.Therefore, it will be easier for capital to acquire such shares from the market without making a huge impact on the price, because there are sellers of the shares at different price level, therefore price fluctuation is more stable. Vice Versa, if the stocks ownership is highly consolidated, the sellers personal preference will have a higher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stock. Therefore the stock will have higher volatility as the selling action is not as spread-ed.

一個流通性很好的例子就是夏天買聖誕燈與聖誕節買聖誕燈。在夏天買聖誕燈,由於一般地方很少有賣,由於沒有其他參考價格,也不知道有多少消費者購買聖誕 燈,也不知道他們願意付出多少錢來購買,因此不同的店鋪的標價會相差很遠,因此價格波動比較大。在這個情況下,如果我要大量購入聖誕燈,我買入的價錢也會 有大差別有些$150, 有些$300 有些$700 諸如此類。但是如果冬天買聖誕燈,店鋪的供應相對比較多,因此價格波動比較少,由於有其他店鋪的售價作為參考,因此不同店鋪的差價會比較少,在這個情況 下,如果我要大量購入聖誕燈,我買的價錢差距也會比較少,大概$250 到 $400 左右,比起在夏天買聖誕燈就更有機會以接近市價的方式購入,更少機會撿到便宜貨或被詐取金錢。
 A good example of liquidity will be buying Christmas lights in winter and buying Christmas lights in summer. When you are buying Christmas light in the summer, there are not a lot of places offering it, the price thus is relatively unstable. As there are no reference to the price provided by other competitors and the sellers are finding a hard time assessing the demand for Christmas lights at different prices therefore, Different shops will likely offer the Christmas lights at vastly different prices, therefore if I am going to buy a lot of Christmas lights, my entry price will be vastly different, from as low as $150 to as high as $700. This exhibits an example of low liquidity. Whereas in winter, the liquidity of Christmas light is higher, there will be more supply from sellers, different shops will have supply at different prices, therefore price is more stable. As there are reference from other shops, pric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hops will be lower, from around $250 to $400. In this case, if I am going to purchase a lot of Christmas lights, my entry price will be very close. Compared with buying Christmas lights in the winter, I am more likely to buy Christmas light at the average price rather than the being ripped off and getting a bargai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78

QE3對香港樓市有甚麼影響?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9/qe3.html
QE3終於推出,此措施涉及每月購入400億美元的按揭債券,最「恐怖」是此措施沒有期限,而且美國聯儲局還說,若果美國的失業情況沒有好轉,還會額外購買資產,直至就業市場有改善為止。

其他不說,單是香港樓市,QE3肯定將會進一步推高樓價。

眾所周知,QE3會令美元貶值,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鉤,港元也會一同貶值。可是,樓宇的實質價值不會因港元貶值而轉變,很自然地,樓宇的票面值就要追上去,以反映樓宇的真實價值。

舉個例子,一個物業的現值是500萬港元,假設1個Unit的購買力相等於1港元,物業的現值就相等於500個Unit的購買力。

假設港元跟隨美元貶值10%,那麼1個Unit的購買力變成1.1港元,貶值後500萬港元等於455個Unit購買力(500/1.1)。

可是,物業的價值本來就是500個Unit,那麼,按新的兌換率1.1計算,物業的現值將會是550萬港元(500 units x1.1)。

換句話說,我們坐著甚麼都不做,只要美元每貶值10%,香港的樓價就會上升10%。而還未上車的話的香港打工仔,若想買樓,除非收入也同步增長10%,否則要置業就更難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