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内蒙古稀土之殇:光环下的污染幽灵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0517.html

中国广播网披露,2007年,当地供水系统改造前,居民饮用水含氟量超过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1.6到1.8倍。

●低温焙烧技术已经存在了。“但是国内基本上没有厂家使用。因为成本高,不划算。”

●最近几年,出于保护资源和环境角度考虑,中国试图减少稀土开采量。

约4年前,与工厂里许多其他双职工一样,张建华(化名)夫妻二人从工厂里的宿舍搬回了百灵庙镇,他们宁愿每天颠簸80余里路坐公司班车来回,也不愿意在那个工厂过夜。

距离小镇西南方向40里路左右,便是达茂旗稀土公司的分离厂。几年前,这里死了数万只羊,当地居民认为这是因为吃了被稀土厂排出来的废气废液污染的草。

由于长期以来以低价策略出口,中国稀土产品在国际上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2000年左右开始,国外稀土开采就几乎停滞了。最近几年,出于保 护资源和环境角度考虑,中国试图减少稀土开采量。这让日本、美国、欧洲等稀土需求量较大的发达国家不满。一些外媒频频向中国发难,质疑中国的稀土战略。

稀土行业专家、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王国珍称:“中国稀土行业的关键是污染问题。”

直击稀工厂

“那是分离厂排放废液的废水池。”张建华指向远方,约莫400米以外,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池。

远远的就可以闻见一股刺鼻的气味,池水的颜色暗黑。小池塘坐落在一个小山坳里,地形条件让这里成了天然的排废空间。附近没有河流,废水最终将渗透到地下。

距离池塘一公里左右,几处脏兮兮的厂房伫立在那里,工厂连个名字也没有。张建华上班的稀土分离厂也是其中一个。横在二者之间的,是废渣库。这个废渣库含有辐射性的元素钍,距离通往分离厂的柏油路很近。每天工人就沿着这条路上下班。

自从这个工厂开工,张建华就在这里上班了,至今已经有十几年,“几年前,这个烟囱里排放出的都是黑色的烟气,飘了几十里路都不会散。现在改造了,好多了。”

分离厂一共有4个厂房。《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看到,在萃取工序的厂房,烟气弥漫,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扑面而来。旁边的一个厂房里,地上面残留了不少深黄色的废渣废液,同样是一股刺激性的气味。离开这个工厂几个小时后,记者想起来就要作呕。

“几天前,呼和浩特的环保部门来检查了。好像也没有检查出来什么,就走了。”张建华说,“来检查的时候,生产暂停了,烟囱不冒烟了。”

现在,1000多名员工的工厂照旧在生产。仅一墙之隔的另一家分离厂因为规模较小被当地政府部门叫停了。那个分离厂只有两三年的时间。“污染太严重。”他说。

“没有人愿意在工厂住,都受不了。有些同事,在车间时间长了,骨质疏松了。前不久,就有人摔断了腿。”他说,“可是不在这里上班,还能做些什么呢?”

高利润空间

百灵庙镇,是达茂旗政府所在地,现常住人口3万多人,税收主要来源于农业、稀土等产业。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一些资本投资稀土产业。中国广播网披露,2007年,当地供水系统改造前,居民饮用水含氟量超过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1.6到1.8倍。

“听说投资700万建一个分离厂,一年就能赚回来。”张建华说,他的老板此前做硫酸、盐酸等生意,后来投资稀土分离厂。除了达茂旗以外,这位老板在包头还有一个分离厂。

目前,国内拥有七八十家类似的分离厂,分布在内蒙古、江西、四川等地。

记者了解到,这家工厂的冶炼能力在3000~4000吨,按照去年国内12.73万吨的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产量,已经算是中型规模。

但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5月公布的《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使用混合型稀土矿的冶炼分离项目规模应不低于8000吨(REO)/年,这个工厂将面临淘汰。

征求意见稿还要求,稀土金属冶炼项目不得采用氯化物电解体系。采用氟化物熔盐电解体系的,合成氟化稀土须配有完备的含氟废水、含氟废气处理装置,含氟废渣须专门处理,不得随其他工业废渣排放。

同时,稀土冶炼分离应采用先进工艺和装备,有完善的节能措施,能源消耗须达到《稀土冶炼产品能耗》(XB/T801-93)一级标准,待新的《稀土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出台后按新标准执行。

“目前国内分离厂采用的都是高温焙烧技术,这种技术不可能处理掉氟和钍的污染。”包头稀冶化工技术研究所总工、高级工程师王鸿儒称,稀土提取中钍和氟是可以完全回收的,能杜绝流失,化害为利。

冶炼术落后

王鸿儒试验发现,利用低温焙烧,萃取的时候,几乎没有烟气,而高温焙烧,满屋子都是刺鼻的烟气。

事实上,低温焙烧技术已经存在了。王国珍说,《包头稀土精矿低温焙烧无污染冶炼试验》已经完成。这种技术让氟回收率达到95%以上,排放的尾气中氟 含量小于2mg/m3;浸出渣中钍含量小于500ppm,满足工业生产要求。“但是国内基本上没有厂家使用。因为成本高,不划算。”

包钢稀土(600111.SH)总经理张忠坦陈,国内稀土行业准入门槛低、技术水平低、环保意识薄弱、能源消耗大。包头稀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任福告诉本报,为满足市场需求,价格高的稀土元素开采、冶炼和采选比例较高,造成了一定的结构性浪费。

王国珍说,回收的氟化氢氨,可以直接在市场上销售。但是钍拿出来以后目前不能卖。

钍可以作为核电站燃料,但是国内核电站目前使用的是铀元素。目前,印度、以色列、加拿大等国正在实施钍核电的产业化。

钍和稀土共生的稀土矿占2/3。白云鄂博地区钍的储量约105万吨,仅次于印度,查明主东矿就有22万吨,仅后者用于核电,就相当于5500亿吨煤。

王鸿儒介绍,目前,国内年处理包头含稀土氧化物50%的精矿为12万~15万吨,含钍240~300吨、氟0.8万~1.1万吨。以12万吨稀土精 矿来说,流失钍达240吨。这些钍可供1.7亿千瓦的核电站运转一年。年运行7700小时,发电1.3万亿度,日均发电35亿度。按每度0.4元算,就是 14亿元。“但是现在,在提取稀土生产中,共生的钍、钪、氟、磷等,几乎全部流失,不但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

记者了解到,《稀土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制定完毕,并且获得了国家环保部通过,即将公布。

“如果要执行这个标准,全国80%左右的稀土分离厂可能面临倒闭。”王国珍说,如果标准执行到位,中国稀土产业将面临大整合。这将有利于企业加大环 保投入,并激励大型企业加大稀土的开发和应用。根据尚未公布的《2009~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规划》草案,2015年,全国的稀土分离厂将减少到20 家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2

蘇寧與國美:千億的光環與危機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760471.html

再過兩個月,Fortune雜誌應該會發佈2011年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蘇寧電器、國美電器極有可能首度現身其中。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3月公佈的「中國連鎖百強」報告顯示,2010年,蘇寧電器(包括非上市部分)營收達1562億元,國美電器(包括非上市部分)以1549億元緊隨其後。而2010年Fortune 500強中的第400名營收才217.58億美元。

狂飆突進的千億夢

張近東、黃光裕對這目標渴望已久。2005年3月,黃光裕在上海放話,2008年國美電器將進入世界500強。同年6月,張近東同樣喊出,2010年,公司將進世界500強。

2009年1月,張近東在上海曾對《第一財經日報》強調,2010年進500強的目標沒變,步伐還可能加快。2010年年中榜單中沒有它們的名字。國美有些食言,蘇寧處於關口。不過,晚進似乎無傷它們成長的力道。

3C連鎖雙雄朝千億規模的衝擊可用「狂飆突進」一詞形容。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兩人喊話的2005年,國美電器全年營收僅49.84億元,那 時它主要盤踞北京;蘇寧電器當年營收僅39.72億元,是南京的連鎖「地頭蛇」。等於說,5年過去,蘇寧電器營收成長38.32倍,國美成長30倍。

許多人以為這純粹是一場個人英雄主義的勝利。但根據本報多年的追蹤報導,張、黃二人,包括永樂創始人陳曉,可謂趕上一段好時光,算時勢使然。在國美、蘇寧的發展史上,都有一段草莽期,大致集中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

直到90年代中期,中國家電製造業尤其是彩電、空調行業的壯大,導致傳統體制下的渠道模式遭遇困境,張、黃開始從游擊戰士蛻變為專業的渠道正規軍。

之後幾年,國美、蘇寧開始了連鎖化征程,營收從千萬元級別踏入億元門檻。2002年,蘇寧電器營收大約20億元。上海蘇寧電器副總經理朱家桂對本報回憶說,那時自己覺得已經很大,而現在上海中山公園旗艦店,年營收已超過12億元。

國美、蘇寧的連鎖化進程,也是中國零售業壯大的典型途徑。它帶有標準、可複製的特徵,其中隱含的類金融生存模式,更是充分發揮出強烈的規模化效應。 從2002年開始,彷彿就在一夜間,無數的家電連鎖賣場遍佈了中國的城市與鄉鎮。而國美、蘇寧則最為瘋狂,它們創造平均過一天超過一個新店的紀錄。其中3 年,成長幅度甚至超過100%。

千億下的危機防範

不過,奇特的是,這兩年來,儘管蘇寧與國美也強調規模,並在前不久公佈了有史以來最高的年度開店目標,再度回到平均每天開一新店的局面,但它們的話語間似乎不再像過去那樣熱乎談論規模,對於進入500強的目標,在傳媒面前更是極少提起。

蘇寧與國美談論更多的是服務、單店產出與利潤表現,此外還有運營管理提升、模式調整、後台物流建設以及人才梯隊的培養。2007年以來,兩大巨頭在這幾個指標上發生過多場直白的口角風波。

張近東本人對規模化帶來邊際效益變動有所警覺。2008年9月,他說,家電連鎖企業要做大無非兩條路,一是跑馬圈地,二是終端銷售笑臉相迎。

「現在地都快圈完了,銷售人員也都是笑臉,這種方式已經遠遠不夠了。」他說,蘇寧開始「內向」,將更多注意力投到後台與單店效益上。過去4年,蘇寧 重金購買物業,大建物流基地,巨資上馬信息系統,快速融合海外競爭對手商業模式,開始從過去水平式的擴張走向縱深運營。此外,它還涉入電子商務市場。

國美的擴張中帶有外延性特徵,一系列併購讓它獲得規模化的同時,也帶來整合與運營風險。如果拋開收購的永樂、大中與三聯等區域霸主,國美實質性的運營似乎已被更多依靠內生性成長的蘇寧超越。

不過,國美對規模化也有了警惕。2008年以來,它的整體佈局與蘇寧幾乎無異,甚至有過之無不及。陳曉主政期間,國美電器大幅縮減了門店數量,一是 應對資金鏈危機,二是提升單店產出,提升競爭力。他當時說,規模已不是最在意,以往的激進擴張方式已不適用目前競爭比較充分的家電零售市場,國美必須更注 重對現有盈利店面的精耕細作,提高單店盈利效率。

被視為與陳曉路線相反的大股東黃光裕,事實上在國美內訌、張大中上任之後,並沒有大幅扭轉陳曉過去的策略。國美2011年六大經營發展策略依然分別 為:迅速加大網絡覆蓋,深耕二級市場,繼續增強商品經營能力,大力提升同店增長,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加強技術設施服務。這與5年前黃光裕主要依靠規模擴張 與低價趨勢獲得成長已有很大差異。

在這種趨勢下,過去被視為寄生式類金融模式的蘇寧與國美,管理與運營模式開始出現許多創新舉動,過去幾年,它們在組織架構、大區管理、總部職能網格化方面也已非過去相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24

科技業光環褪色 職場玩起大風吹 產業浪頭轉向你選對位置了嗎?

2011-8-1  TWM




主導台灣二十年的科技業光環不再,內需色彩濃厚的服務業與製造業乘勢崛起!

在這波產業趨勢的乾坤大挪移中,每位上班族都該好好盤點自身資產,找出自己在趨勢中的新角色。

撰文‧林讓均

「轉 到觀光休閒產業,我覺得自己又重新站上趨勢的浪頭!」陳正達,一位擁有十七年科技業經驗的社會中堅分子,曾經他是一家科技公司的總經理,股價從發行時不到 三十元的價格,一路飆到三百多元,讓他能在三十多歲就當上了千萬富翁;然而科技業景氣丕變,陳正達的老東家歷經整併、減資,股價剩下不到十元。

眼見「科技新貴」光環褪色,兩年前,他毅然跳槽到雄獅旅遊、從董事長特助做起。「二十年前的產業趨勢,科技業說了算,但現在時代的浪頭變了,換成內需色彩濃厚的服務業崛起,加上陸客議題發酵,觀光休閒產業的前景,可說有無限的想像空間!」陳正達說。

浪隨風轉 「傳產新英雄」奮起確實,昔日「鑲金」的科技業,不再一枝獨秀,反觀製造、傳產與服務業,卻因兩岸內需題材而揚眉吐氣,在這波產業趨勢的乾坤大挪移中,也引發人才的職場大風吹,陳正達只是其中一個案例。

「這時代,端盤子也能變成千萬富翁!」yes123求職網顧問邱文仁總是告訴求職者,不要看到「傳產」、「餐飲」這類關鍵字就以為薪水低、沒前景,事實上可能正好相反。例如,今年在興櫃掛牌的王品集團,員工可以領股票、享分紅,一掛牌就創造兩百多位千萬富翁。

王 品的成就不是偶然,今年傳產類股同樣受到矚目的上銀科技,一樣培養出多位「傳產新貴」。「以前只是想說離家近、又穩定,所以選了上銀,誤打誤撞卻挑對了金 雞母!」說這話的Kevin,五年前進了上銀當工程師,對比在DRAM業、面板業苦撐的同學,他反而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

學子牢記三招 面對職涯四轉以前的時代,一份工作可以做上一輩子,但身兼牙醫師、生態專家的作家李偉文提醒社會新鮮人,未來一個人的職涯至少要轉換四種不同產業。面對善變的職場,學子在畢業前就應該提前準備。

一、把自己變成T型人

「因應愈來愈善變的職場,你最好把自己變成T型人!」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口中的「T型人」,「︱」表示,要先選定一個專業深耕,再加上「—」的部分,也就是橫向跨領域整合的能力。

T型人培養要在就學階段就啟動,可在選修、輔系或雙主修時,選搭互補性強的學門,例如「財金+外語」、「大傳+經濟」,或者考取多種證照。他說,這些當然都是方法,然而,若只是多學一種學科,卻不懂得打破、整合、應用,到頭來也只是把自己困在另一種「本位主義」之中。

二、多爭取實習機會

劉維公建議,學生可以多爭取實習機會,來訓練自己跨界整合的能力,另方面也能提早探索自己的職能性向。

像今年東吳大學開了附有實習課程的「創意人文學程」,本來只設定五十個名額,卻一下子湧進四百人報名,說明會時連家長都坐在台下聽。劉維公說,企業界為因應趨勢變化,更樂於與學校合作各種實習課程,以便隨時引進人才新血,而學生也搶破頭要到業界見習。

三、多修習理論型的學科

那 麼,修什麼課才能因應職場變局?「產業趨勢是選課的重要指標,但趨勢會變,學生還是應該先準備好基礎能力!」一○四人力銀行行銷處協理陳力孑說,許多學生 為了一進入職場就能與產業接軌,經常會選擇大量應用類的課程,例如只專注在應用語文、遊憩管理或採訪寫作等科目,但產業趨勢會變,等學生畢業後、真正進到 職場,所學可能已不夠用了。

因此他建議,可多選讀類似「行銷學」、「物理學」與「統計學」等理論型學科,這樣才有能力透過自學來因應職場變化。此外,也要經常閱讀財經類的報章雜誌,來掌握產業動態。

上班族口袋四招 跨業轉職優勢加乘不同於初出社會的新鮮人,跨業轉職,上班族也有自己的口袋四招。

一、布局人脈、勤蒐情報

「思考轉職的年齡,通常介於二十八歲到三十歲之間!」陳力孑說,因為那時已經有一定的職場歷練、個人競爭力,並累積出一定的職場人脈,開始有了「職場議價」的能力。

他 指出,啟動轉職的那把鑰匙,往往在於職場人脈。「三十歲左右,要開始累積自己的職場影響力,所謂『影響力』就是讓別人一有機會,就想延攬你或幫你介紹工 作!」陳力孑提醒,若始終沒有這種影響力,這表示你可能努力不夠,或者「職場能見度」不佳,這時最好跨領域耕耘人脈、勤蒐就業情報。

二、隔 行如隔山,心態要轉換根據一○四人力銀行資料庫,今年第一季「儲備幹部」(MA)職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二成五,而今年MA職缺最多的不再是「金融服務業」 與「電子資訊業」,而換成內需題材「批發零售業」、「餐飲住宿業」與「一般製造業」分居前三名,加起來的MA職缺就占了總額的六成。顯見,今年跨往服務、 傳產業的機會大增,但隔行如隔山,最好先調整心態。

儲備幹部因為具備訓練課程,所以是上班族跨業的理想切入點,但在心態上,千萬不要以為自 己已經是「幹部」。「餐飲服務業需要的是,能夠彎下腰、捲起袖子做事的人!」鼎王麻辣鍋人資副理梁靜軒說,要與人群親近、打的是團體戰,而且別人的假日就 是他們的工作日,一旦沒有這種認知,夭折率就很高。

三、就算跨業,也要能銜接職能「高階人士轉職,最怕的就是會斬斷過去的根基,所以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下一份工作可以如何銜接既有的職能!」邱文仁舉例,如果是做行銷的,那從科技界做3C產品行銷,跨到時尚界做精品行銷,做的也還是行銷,只是要補充不同的產業知識。

她建議,上班族最好把自己的核心職能表列出來,再與跨業後的職能需求加以比較,這樣很容易就發現異同之處。例如電子業的系統工程師有架設網路平台、寫程式的專業,就算轉到食品業,都一樣可以幫忙架設官網、開發業務管理平台,但可能要補足對貨品流程、品牌故事的理解。

四、 跨業前多看門道,而非看熱鬧此外,最近剛轉任雄獅人資副總的陳正達也提醒,跨業轉職之前,不能只是看熱鬧,還要懂得幫自己爭取更多「看門道」的機會。兩年 前在考慮換跑道前,他除多次與雄獅集團董事長王文傑談到集團願景,還參加雄獅的內部會議,充分了解自己角色與產業趨勢後,才付諸行動;到職後從董事長特助 做起,就是為了進一步熟悉雄獅集團內七大事業體的運作。

專家建議,想在職場上闖出一片天,還是要隨時盤點自身資產,讓自己永遠抓得住「產業趨勢」這個先行指標!

產業趨勢 風水輪轉──今昔新貴比一比Peter與Kevin是研究所同學,Peter為追求百萬年薪躋身科技新貴,Kevin考量離家近,進入傳產業。五年過去,Peter科技新貴光環不再,反倒羨慕起生活穩定的Kevin。

Peter 名稱 Kevin

面板業 產業 機械業

製程整合工程師 職稱 研發工程師90萬元 年薪 115萬元12小時 工時 10小時面對同事一一離職,憂心面板景氣再不復甦,無薪假夢魘將捲土重來。 苦樂大聲講 公司股價持續攀登新高,趁著今年景氣大好,準備結婚、買房。

賴筱凡整理

摸透自身條件 找到定位點──跨業前先問自己四個問題1 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

2 是否夠了解該產業的工作內容與文化?

3 在新產業中,是否能明確找到職場角色?

4 轉職後的新職務,是否能銜接既有的核心職能?

若有任何一題答案為否,請暫勿輕舉妄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8

光環背後的堅持與努力

2011-12-26  TWM




辜成允

做好是應該,做不好就是敗家子,幾乎是富二代接班人的宿命,辜成允不斷地提醒自己,只要做出成績,是不是父親庇蔭一點都不重要。

眾所皆知,辜成允是台泥辜家的小王子,是銜著金湯匙出生的貴族,是鎂光燈聚焦的焦點。但外界難以透視的,是六年來,每天夜裡十點鐘,北市中山北路台泥大樓 十四樓的辦公室裡,依舊燈火通明的堅持。

自從二○○五年父親辜振甫過世至今,辜成允一肩扛下家族的責任。從那一刻起他知道,做好只是應該,因為「一定是靠父親庇蔭」,做不好就該死;這是他命定的 評價。但他不管,也無暇管,只有一路往前衝!六年來,每次公開發言,都是談台泥的未來、中國的市場;但他絕口不提自己有多拚,是如何咬牙撐過最困難的日 子。

其實,他每天用二班祕書、二班司機,才足以應付長期超過十二小時的超時工作。星期六、日司機放假,他自己步行或開車去公司加班;他盡可能參加所有中國水泥 業聚會的場合,再遠都去,只為了要實地參與中國市場,踩遍每一個角落。

這樣的日子,他一過就是六年,如今台泥已是中國第六大、也是第一大外資的水泥廠。至於是不是父親光環的幫忙,他不在乎,因為成績說明一切,其他都不重要 了。

︵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06

丟掉光環!他們要當七十分創業家

2012-3-5  TCM




想像一下,三十歲出頭、創辦網路 公司被跨國企業購併,轉任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的你,半年後,會朝專業經理人的已知道路前行,還是甘願再次創業、挑戰未知?

二月十七日,卸下全球最大團購網Groupon台灣總經理、營運長光環,郭書齊與郭家齊的選擇明確是後者。兩兄弟將募兩千萬元組創業團隊、規畫兩年推出五 個全新網站。

「他們很有guts(膽識),」團購網17LIFE總經理李易騰說。

李易騰會這樣說是因台灣創業家少,連續創業家更少,因為成功機率太低。

郭家兄弟創辦的「地圖日記」(編按:以文章結合地圖定位的部落格服務網站),在二○一○年底被Groupon購併。對照這間五年前兄弟倆拿出五十萬元資本 額的新創公司,以外傳近億元「聘金」嫁給美國大型網路公司,回收上看兩百倍。

郭書齊強調,接受Groupon購併,「事後回想還是很棒的決定。」五年來,從帶領兩人公司到超過兩百人,從年營收四萬元的事業到月營收破億元,他們為何 捨棄跨國公司大舞台?

「離開自己創立的公司,是這輩子最難的決定之一,」郭家齊說。「如果我們沒有主動發動,應該也沒人會叫我們走。」兄弟倆想再創業,除了因為對創業仍有熱情 外,他們也面臨到,多數創業者轉為專業經理人,所遭遇的三個難關。

該重視數字或理念?不願為高績效而失去創意

被購併前,地圖日記轉進團購市場才三個月,因亟需大量資金,與Groupon合作,「當初很快速從零變很大,帶著一種打仗感覺,」郭家齊解釋。

但當規模做大,「它開始追求怎麼cost down(降低成本)、更有效率,」郭書齊說。總公司便會比較各國市場,訂出本月五%、下月成長一○%等營收目標,「每個月的業績就像期中考。……某些時 候,我們像『明日之星』,其他時候我們像『扶不起來的阿斗』。」郭家齊說。

他認為,過去,地圖日記創業成功,除了營收,更在意使用者未來潛力;專業經理人成功邏輯卻是精算關鍵績效,可能因此失去創意空間,和創業者的隨興因子互相 牴觸。

要追求滿分或滿足?享受從零到七十分的快樂

「創業家的能力,是從零分做到六十、七十分;專業經理人即使做到八十、九十分,還要想辦法變成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郭書齊認為,他們更享受從零 分進步到七十分的快樂,因為這帶來的滿足感與價值感最大。

「哪怕一個月領十萬、二十萬,創業家也寧可一次領一千萬、兩千萬,」網路趨勢觀察家劉威麟說,創業者心態就像運動員,會比上班族更清楚年限和報酬等機會成 本,不意外郭家兄弟的抉擇。

該放手或待在原位?不當經理人選擇二次創業

這是許多創業者最難克服的工作——放手。因為,當初他們能創業成功,就是自己從無到有執行出來的。

「任何方向和感覺,都是在hands-on(親力親為)的苦工中領悟和進步的,」郭家齊說。郭書齊也自問:「如果在Groupon待三年、五年之後出來, 是不是還能扮演創業家這個角色?」他發現,當組織規範越完善,多數情況不用親自出面就能解決事情,舒適越久,創業能力越容易折損。

這些難關,讓郭家兄弟選擇走回自己專長的創業之路。

二月十七日,郭家齊在Groupon的最後一天,原應和一路打拚來的團隊道別。但那天因疑似流感,他只能隔離在家中一角,趴在床上,在咳嗽聲中告別他的經 理人生涯。

轉換跑道會不會害怕?

「如果不害怕,就不叫勇敢,」郭家齊回答。每次他的人生要轉彎,他總翻開《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這本床頭書,花一、二十分鐘大聲念完整本故事,以故事中的 老鼠改變心態的勇氣,鼓舞自己。

「創業最壞可能就是把錢賠光,把時間浪費掉,其實也沒有太糟。」郭家齊說。劉威麟觀察,兩兄弟正是典型創業家:「不管別人怎麼想,對懷抱大格局的他們,都 是小意思,」這類人一旦決定創業,便像賭徒般不輕易動搖。

站在台北南港軟體園區E棟,這間二十五坪、空無一物的新辦公室時,郭家兄弟訴說未來計畫:他們打算把歐美有潛力的網路服務「中文化」,並試圖整合線上與線 下服務,今年內將推出老照片數位化和專業法律稅務問答諮詢等網站。在此同時,他們的老東家Groupon這間「史上成長最快公司」正因瘋狂擴張爆發危機。

大起大落的網路產業特質,確實讓郭家兄弟的未來難以預料。但就因為如此,各種可能,仍等在他們眼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30

扯掉中國醫藥股頭上的光環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0niqo.html
國內醫藥行業在中國證券市場火了很久,很多機構的分析師和投資者張口閉口就是醫藥公司的前景多麼好,其中包括很多的價值投資者,醫藥行業上市公司也受到熱 烈追捧,包括2010年有私募推出了專門針對醫藥行業的私募基金產品。國內市場醫藥上市公司的估值也高的離譜,顯示熱潮湧動。

    但是我的觀點是醫藥行業高估值是建立在浮沙上的,泡沫已經很明顯了,過10年我們來回顧目前這些醫藥公司的投資回報,我認為會讓這些處於醫藥激情中的人們失望的,預計3-5年內泡沫破滅的可能很大

    理由如下:

    1,中國的醫藥公司發展路徑與美國股市歷史上的那些醫藥大牛股截然不同,因為行業基礎存在本質區別。很多機構分析師和投資者引用美國股市歷史上曾經出現的那些醫藥大牛股如雅培、默克等公司過去幾十年的表現來說明醫藥行業是牛股的土壤,這是錯誤的。美國醫藥大牛股是建立在新藥的發明上的,比如雅培公司的關節炎治療藥Humira 2009年銷售收入達到驚人的56億美元,又比如輝瑞公司的立普妥、偉哥(比較知名,但收入在輝瑞的藥物中還不是排的很靠前)等等,這些偉大的公司之所以能夠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收益,因為他們發明了偉大的藥物,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貢獻,所以獲得了超額的經濟利益。反觀中 國製藥企業,化學藥都是人家專利過期的仿製藥物,中藥就不說了,國內的藥企就是製造業性質的企業,充其量類似消費品行業。在目前的醫藥管理體制下,品牌也 難以建立,藥品價格受管制,還不如正宗的消費品行業,所以期望中國的醫藥上市公司走出美國醫藥大牛股的路徑是mission impossible ---不可能的任務

    2,估值高的離譜。截至2010年12月10日,醫藥生 物整體市盈率44.62倍。其中,化學原料藥市盈率32.49倍,化學製劑市盈率47.42倍,生物製品市盈率39.23倍,醫療器械市盈率62.48 倍,醫藥商業市盈率46.31倍,中藥市盈率50倍),超過歷史均值41.96倍。(數據來源:國都證券、《醫藥經濟報》)。如前所述,國內的醫藥上市公 司實際是類似消費品行業,長期看多數醫藥公司經濟價值應該不如賣牙膏的企業,大家買個牙膏還會挑個名牌的如高露潔、佳潔士之類的,但是請問你去醫院打抗生素會問是什麼牌子嗎?

    如此高的估值是難以為繼的,更何況由於很多分析師和投資者的誤判導致了如潮的偏愛以致醫藥行業估值一直偏高,這簡直就是災難!

 

 

(本博客內容除註明轉載外,其餘均為原創,請勿隨意轉載或用於商業用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74

卸下外資金童光環之後的真實人生 王安亞:創業需要歸零再出發的瘋狂

2012-4-23  TWM




曾經是最閃亮的外資王牌分析師,但沒有了外資名牌,真實的人生才要開始;前摩根士丹利半導體分析師王安亞真心告白,訴說那段讓他幾度紅了眼眶的創業艱辛。

撰文‧李佳蕙

早上七點多,一位穿著素雅的男子,從捷運永春站四號出口走出來,進了台北市忠孝東路五段的某棟辦公大樓,跟著人群魚貫走入電梯,狹小的空間裡擠滿了夾雜國 台語口音的人,幾分鐘後,快步走入一間小型辦公室。

這個人,就是前「外資金童」──前摩根士丹利證券明星分析師王安亞。很難想像,半年前他的上班地點是三大美系投資銀行鍾愛的遠企大樓,他的一份報告足以撼 動隔天面板、DRAM等大廠的股價波動,如今他只是一家小型公司負責人。

「外資圈生活早已經沒有外面想像的那麼好。」王安亞平靜地說,「為了開這家創投公司,我足足準備十年之久。」募資困難 感受人情冷暖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華爾街投資銀行金童們頓時成為眾矢之的,亞洲地區受到的衝擊雖然較小,但許多公司福利大減,讓許多人興起不如 歸去之感,由於這些金融業精英長期在各項領域累積不少專業與人脈,「創業」確實是轉換跑道的不錯選項。

過去幾年來外資圈出來創業的例子不少,從最早的瑞銀證券台灣區總經理於貽勳陸續投入名畫買賣與房地產業,如今轉任士林開發總經理,這段從分析師到土地開發 之路,中年轉型的陣痛與掙扎,於貽勳幾度和朋友談起,也是點滴在心頭;還有數年前享譽外資圈的「亞洲經濟分析雙塔」摩根士丹利證券謝國忠與高盛證券胡祖 六,陸續投入私募基金領域,分別創設玫瑰石顧問與春華資本集團,成績不錯。

「從摩根士丹利證券離開後的前三天最難過,舉例來說,為了撙節支出,出門開始坐捷運,但等到我站在捷運站裡看著密密麻麻的捷運路線,才發現我連捷運都不會 坐。」王安亞說來似乎已是雲淡風輕。

萬事起頭難,創業何嘗不是如此,對王安亞而言,進入創投業的「專業」不是問題,但如何說服別人將資金交給他進行長期投資,才是最困難的事。以前有著外資閃 亮亮名牌加持,是別人捧著錢請他投資,但轉型第一關,就是深刻體認到人情冷暖。

創業並非突發的想法,王安亞早有準備,只是,當事情真的來時,還是令他感受深刻。

在分析師生涯的最後一年,王安亞曾向前輩及朋友提到成立創投想法,很多人也表現出力挺的熱絡態度,讓他信心滿滿,但真正等到公司成立、向這些業界翹楚提出 募資計畫書時,大家態度馬上「很不一樣」。

「那種感覺真的很難過,誠信是我最大的資產,總覺得我這麼相信對方,卻沒有得到相對的信任,甚至曾經一度動念,想回頭過以前領優渥薪水的生活,因為對家人 感到抱歉,自己是不是太自私,太好高騖遠,太自不量力了。」王安亞說。

以前認真做事 現在用心做人但當第一位股東信守十年前的約定,將資金匯入時,「其實現在說出來也不丟臉,我當下感動得眼眶泛紅。」王安亞說,這段募資過程是十多年外資生 涯怎樣都學不到的寶貴經驗,他永遠記得在他最困頓的時候,一位非常尊敬的長輩、前財政部次長戴立寧提醒他:「做人就是要知足,才會常樂;不知足,才會進 步。」幾個月下來,王安亞深信,有好的股東比好的投資標的還重要,有好的績效比投資金額大小還重要,要走正道才能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再談擴大規模。

也因此,王安亞對於投資他的股東滿懷感恩。「過去,別人因為『摩根士丹利』這塊招牌認識我,我只要做事就夠了;現在,我要更用心做人,讓大家相信『王安 亞』這三個字,因為這是我自己的人生。」過去十六年職場生涯一路順遂,從小就出國當小留學生的他,僅花四年就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同時拿下電機工程學士與作 業研究碩士學位,一九九六年畢業,順利進入華爾街名門高盛證券,投入第一任半導體分析師Rajiv Chaudhari旗下,在紐約負責全球半導體產業研究,拿下全美第一名半導體研究團隊殊榮,台積電在那斯達克市場所掛牌的美國存託憑證(ADR),就是 由他在美國幫忙追蹤。

當時年僅二十二歲的王安亞,已和英特爾、德儀、應材、美光等美國財星前五百大企業執行長與財務長,有著固定一對一的長期研究接觸。

一九九九年王安亞離開高盛證券後,從花旗、瑞士信貸到摩根士丹利,一路攀上高峰,幾乎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半導體分析師,當時連他自己都以為自己不得了。

要求自己年產二五○篇報告但離開之後,一切絢爛歸於平淡,「我看到自己真實的價值。」離開外資圈時他三十八歲,剛好是青黃不接的尷尬年齡,但他心裡很清 楚,這個年齡再不出來,「就錯過最好的時機。」褪下外資名牌,務實的王安亞很清楚現在自己的定位,他必須捲起袖子、蹲下來,做市場區隔。

外資法人通常只看市值前一百大個股,即使是國內投信法人,看的也是市值前三百大個股,但「台股許多『基本面很好、投資價值卻嚴重被低估』的個股,我的工作 就是要找出這些個股,擦亮它!」王安亞表示。

接下來王安亞已經規畫,工作將有一半的時間出國開會,好幾次一周跨美洲、歐洲、亞洲,甚至一天跨三個國家;另一半在台灣的時間也都在拜訪公司。以前所有行 程有祕書安排,而許多小型公司,他以前根本不看,或者只請年輕同事去跑。

如今,這些公司他一家家記在筆記本上,逐一親自拜訪,等到夜闌人靜,他才有時間坐下來,釐清思緒寫報告。儘管許多瑣碎的事都得攬下來自己做,但仍要求自己 一年要有二五○篇報告產量,比以前在外資時還多。

「我希望在我狀況不錯的時候,重新再出發,現在的我交新朋友,也學新東西,更和老朋友慢慢聯絡上,友誼更濃。」王安亞選擇用創業方式再度證明自己能耐,現 在的他,可以將物質欲望降到最低,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運動半小時後再打坐半小時,思考自己所做的決策,要對股東負責,期許自己幫台灣開一條創新投資之 路。

王安亞投資經:用EV值找價值被低估公司王安亞表示,台股偏小型股,個股平均市值約8億美元,很難與陸股的30億美元比,但也因為屬性如此,台股很容易成 為亞太區中小型股籌資中心,目前台股很多好公司的市值僅介於1至3億美元,若持續維持好的經營,隨著獲利及本益比的提升,未來向8億美元的平均值靠攏,應 該沒有太大問題。

因此,王安亞認為,他的創投模式其實是在既有創投架構下進行微調,也就是說,同樣是尋找投資標的,其他創投基金找尋的是掛牌前的公司,他的則是以上市櫃公 司為主,找投資價值被低估的公司,進行創新投資。

此外,王安亞還提出一套「價值型投資」的選股準則:過去台股在衡量個股投資價值時,大多採用「本益比(P/E值)」或「股價/淨值比(P/B值)」,他要 導入的是「EV(企業價值)/EBITDA值」或「EV/淨值」概念,以「EV/EBITDA值」為例,由於EV相當於市值加上淨負債,EBITDA則是 營運現金流的概念,台股EV/EBITDA值平均值約為8至9倍,數年前日月光想要下市時,私募基金考慮的EV/EBITDA值則約6倍,因此,當企業的 EV/EBITDA值低於6倍,就代表投資價值被低估,有補漲空間。

王安亞

出生:1974年

現職:睿騰管顧╱東騰創投╱東林創投總經理經歷:美商高盛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

花旗集團副總裁

瑞士信貸證券副總裁

摩根士丹利證券執行董事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工程學士、作業研究碩士知名外資金童轉換跑道例子多

姓名 原職 現職

於貽勳 瑞銀證券總經理 士林開發總經理謝國忠 摩根士丹利證券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胡祖六 美商高盛證券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春華資本集創辦人王安亞 摩根士丹利證券台股策略分析師 睿騰管顧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3

《光環效應》的告誡 聽風__春華秋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b76a10102ebv3.html
   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是我們許多對商業的看法被一系列假象所左右。

 

一、如果自變量並不是獨立測量的,那我們已經站在齊腰深的假象之中。

(上市公司財務處理後的業績和報表,你能確定多少是真實的,多少是水份呢?)

二、如果數據之中都是光環的話,那麼不論收集多少、分析手段有多複雜都沒意義。

(成功的光環,很容易讓人迷失雙眼。)

三、成功往往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持久,大部分情況下,長盛不衰只是事後按結果選擇產生的假象。

(長期看,我們都會死。選擇好企業終身持有不賣的投資策略應該深思了,你選的企業真可以長盛不衰,真的是特例?)

四、公司業績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可能一家公司自身進步的同時也落了一大截。

(企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會掩蓋許多冰山下面的問題,如疏於管理、財務漏洞等)

五、可能很多成功的公司都曾大膽嘗試,但大膽嘗試不一定都能成功。

(大膽嘗試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

六、任何宣稱找到了商業物理學定律的人要麼不瞭解商業,要麼不瞭解物理學,要麼兩者都不瞭解。

(不要信鬼話,請相信常識。)

七、尋找成功秘訣的行為不能提示商業世界的狀況,但卻明明白白地表明了尋找的渴望以及他們對確定性的嚮往。

(尋找成功秘訣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消滅了假象之後又該怎麼做呢?為了管理好公司以及取得高業績,明智的人都知道:

1、任何出色的戰略都牽涉到風險,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戰略萬無一失,傻子都能執行好,那你就是傻子。

2、執行同樣也不是確定的。在一家公司起作用的應用到別一家,得出的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3、機遇起的作用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大得多,或者比成功人士口中所說的要重要許多。

4、投入和產出之間的聯繫十分微弱。結果不好不一定意味著經理人犯了錯;好的結果也不見得能說明他們有多高明。

5、但是木已成舟之後,頂尖的經理人們表現得好像運氣無關重要一樣,好像堅忍不拔就是全部。

 

這些能保證成功嗎?當然不能,但我認為它應該能提高你的成功幾率,這個目標比較合理,值得追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88

一張地圖 讓它鍍上台積電光環

2013-03-11  TCW
 
 

 

台積電概念股成為市場追逐半導體類股新指標,過去四個月,半導體設備商辛耘在興櫃股價已大漲逾一倍,被視為是下一檔「台積電概念股」。

去年,台積電營收占辛耘營收四一%,今年,台積電資本支出大增,過去靠半導體設備代理起家的辛耘,在半導體設備代理產業高峰已過下,今年將靠著布局十年的自製半導體設備業務與再生晶圓業務,要再度打上台積電的光環。

發跡:一人公司搶市奪佳能訂單,市占率百分百

辛耘去年前三季營收十六億元,和外商主流設備業者在台動輒百億元的銷售金額相比,規模在半導體設備業並不算大,但它成為台灣三大本土半導體設備代理商之一,關鍵就在辛耘董事長謝宏亮。

謝宏亮是竹科的傳奇人物,靠著代理半導體設備、投資半導體相關公司,為他賺得財富。他也是台灣知名的雕塑和油畫蒐藏家,清大校園裡的羅丹雕像,全世界只有二十五尊,就是他所捐贈的。

謝宏亮的發跡,就是看準了趨勢。三十四年前,他只是在電子儀器公司上班的小職員,但是,他做工研院生意的時候發現,半導體技術正在起飛,當時台灣剛派員去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受訓不久,謝宏亮借了三十萬元,加上自己存的六萬元,就跨入半導體設備代理產業,比台積電成立還早八年。

他一創業就提著公事包,拜訪日本佳能(Canon)。他坦白告訴對方,「辛耘是一人公司,」他的準備打動了日本人,拿下半導體最重要黃光設備的代理權,「當年我們的市占率是百分之百。」謝宏亮說,早期聯電創業時,都跟辛耘買曝光設備,他手指上還留有一道長疤,這是他當年拆卸機器時留下的傷痕。

二○○三年,謝宏亮就開始投資自製設備,他和對手差異化的方法,是投資被稱為濕製程的晶圓表面處理技術,一投資,就花掉他十年時間和新台幣十億元。

轉型:手握獨門技術循技術地圖組虛擬研發團隊

如果把晶圓製造的過程比喻成洗照片,辛耘擁有的技術就是如何把沖洗出照片洗乾淨的技術,「這種濕製程應用範圍很廣,從太陽能、LED到半導體都用得到,」這是謝宏亮眼中的大機會,辛耘副總經理林克煌估計,半導體製程中,約有一成五都屬於濕製程,「越先進的製程,對潔淨度的要求越高,濕製程角色越重要。」這個技術有多難?一座清洗設備就像一座全自動化的小工廠,一批晶圓擺進去,必須在二十到三十分鐘內就能自動完成幾十道工序。技術牽涉化學、自動控制、精密機械、軟體等十個不同領域,「以前做服務,我們只懂得片斷的知識,現在,你卻必須全部自己串起來,」林克煌說。

這個市場長期被美、日對手把持,目前半導體高階濕製程設備,日商DNS和東京威力市場科創才是主流,以東京威力為例,這家公司的資本額就比辛耘高出二十七倍,根據辛耘的財報,辛耘的研發經費一年只有七、八千萬元,怎麼有辦法挑戰對手?

「我們的核心能力,就是資源整合和通路經營的能力,」謝宏亮說,用白話文說,就是打群架的本事。

辛耘成功的關鍵,靠的是一張全台灣的技術資源地圖。做自製設備的前三年,他們盤點半導體清洗技術發現,有兩成技術是辛耘不會的非核心技術。他們拜訪全台灣的大學和研究單位,一間、一間研究室敲門,找到握有技術的專家,就幫教授買設備、做研究。

「台灣各領域其實有很多虛擬冠軍,只是沒人把他們整合在一起。」謝宏亮說,為了找出台灣這十項技術最頂尖人才,投資的冤枉錢超過兩千萬元。他們試過近百位博士級研究人員,最後過濾出掌握頂尖技術的六個團隊,辛耘提供資源,換到對方協助突破關鍵技術。

「我們是台灣唯一掌握半導體前後段濕製程技術的公司,」謝宏亮得意的說。今年,他們的設備正在3D IC封裝生產線上測試,如果通過,就有機會打入一年新台幣三百億元的先進封裝設備市場。

辛耘今年將完成的全譜式質譜儀,也是靠打群架的策略完成的。「質譜儀市場一年有四、五十億美元,全世界卻只有四到五家廠商能做,」談到商機,謝宏亮眼神閃爍光芒,「以前的質譜儀只能量小分子,我們是全世界第一家開發出可以量測細胞的全譜質譜儀的公司。」為了做出質譜儀,辛耘的員工頻頻拜訪中研院、清華、東華和工研院,把這些研究人員變成自己的虛擬研究團隊,才突破質譜儀技術瓶頸,這項產品短期營收貢獻有限,但十年內有機會成為辛耘營收成長引擎。

這次上市,是辛耘轉型的關鍵一步,他的日本對手,像東京威力,就成功從代理商轉型到製造商,謝宏亮坦言,辛耘也要走這條路,「上市,才能吸納更多人才,投資時也才容易募資,」謝宏亮說。半導體設備競爭日趨激烈,能否再創成長動能,今年能否切入先進封裝設備市場將是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85

一位成功的創業家 光環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385.html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創業家是冒險犯難去經營一個新創事業的勇者。而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創造了有前瞻性的成長公司,也創造富有價值的產品和就業機會,並為股東帶來獲利。但,到底是為什麼讓這些創業家如此獨特和與眾不同?

1. 他們藐視「刻意的」個性化、標新立異

與這些人共事幾年後,也許只能瞭解一點點他們在想什麼,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就是他們都是獨特的,但並不會為了獨特而獨特而標新立異成為另一種人。

2. 錢對他們的意義微小

這其實有點諷刺,因為那些真正的成功創業者,其實剛開始連小數目的錢,都必須斤斤計較,當然,最後成功後,將獲得更多的收入。但對他們來說,錢不過是一個達到目的的手段罷了。

當金錢不再是一個會誘惑、分心的東西,他們才能專注在使自己充滿熱情與動力的事情上,把想法實踐出來。

只創造一個公司或是財富,對他們來說, 都是次要的。

3. 他們像是執行神的旨意

當然,這只是個譬喻,但當你聆聽他們訴說自己的願景和想法時,你總會在他們充滿熱情的想像力中,感受到一種神奇的氛圍。那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真的認為自己是獨特的,或是想證明一些事情,也不無可能。那種神奇的氛圍,其實就是一種預言。

4. 他們不為了冒險而冒險

如前所說,真正的創業家創業的出發點不是為了錢,同樣的,也不是為了冒險。

無論在成功的路上有多艱苦,他們都會為了理想而排除萬難。對他們來說,創業是往著尚未開發的航道前進,而風險只是源於恐懼的衍化物罷了––但也許,他們根本不在乎失敗。

5. 他們並不是天生就是創業家

我認識大多數成功的創業家,幾乎都是從頭開始學習,有些人的家裡雖有自己的事業,但大多數都沒有。他們通常有一個導師或是一個模範,來引導他們建立自信和勇氣,並突破傳統下的框架。那才是培養一個創業家最重要的力量。

6. 他們並非個人英雄式的領導者

我們的社會很愛創造個人英雄,並賦予他們很高的地位,但「創業家必須是個英雄」這件事其實是一個迷思。

成功的創始人,通常都有合作的夥伴。微軟的創辦人Bill Gates 有Paul Allen 和Steve Ballmer,蘋果的創辦人Steve Jobs 有Steve Wozniak、Google 的Larry Page 有Sergey Brin。

7. 他們並不是很有耐心

那些說耐心是美德的,絕對不會是在創投或是新創公司工作的人。

成功的創業家並不太在乎傳統的社會美德,他們對傳統行事的方式往往不太認同,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但特別的是,如果你們正激烈爭論,你會發現當他們察覺自己的想法有誤時,他們認錯的速度之快也異於常人。

總而言之,不要為了成為創業家而成為創業家,找到你心裡那股必須要完成某個計劃、想法的獨特動力,並不畏困難,堅持到底,才能使你成為一個真正的創業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7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